混在民国当军官少爷.时期军官王忠廷

您的位置: &
民国时期江南妇女服饰的变化清末民国两马家
同治陕甘回乱简称陕甘回乱(可称同治陕甘回变,也有人称为同治陕甘回民起义),是19世纪清朝同治年间发生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一场带有大规模种族屠杀性质的战争和动乱。主要是由回民、撒拉族等穆斯林发动的一场与汉民之间的相互仇杀,并成为新疆各族人民起义的诱因之一。战乱持续十余年(年),波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以及新疆等地区,终被清政府镇压。这场战乱对中国西北地区经济和文化造成了巨大破坏,人口损失总计约2000多万。&&&&背景&&&&陕甘地区在历史上是汉文明发祥地之一,也是汉人传统生活聚集区(例如黄帝陵、秦始皇陵等都位于其境内),但由于气候变迁(主要是干旱),陕甘地区的自然生存环境已日趋不佳。到明清时期,干旱、水土流失以及黄河改道等自然灾害频发,而与此同时陕甘地区的人口却在持续增加。为争夺有限的自然资源,乡村之间的械斗不断发生,往往形成世仇。通常这类械斗主要以宗族或宗氏划分阵营,但在陕甘地区逐渐发展为以民族和宗教划分阵营,这为陕甘回乱增添了伏笔。&&&&伊斯兰教在传入中国后,为求得社会认可和进一步发展,曾主动寻求本土化,例如寺庙建筑风格等方面,在明朝甚至出现了以儒家学说解释其经文的现象,但随着明朝灭亡,清朝建立,这一发展历程被中断。随后,一些神职人员转而从中东地区引入了一些较为激进和保守教义,在18世纪,甘肃籍的穆斯林神职人员通过研究伊斯兰教重要分枝——苏菲派(该分枝源自麦加和也门),在中国西北回民中创立了虎夫耶和哲合忍耶派,称为“新教”。新教派在其宗教内部引发内斗,1781年和1783年的“新教”与“老教”爆发武装冲突,但被清政府及时平息。到同治年间,较激进的教义已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甚至一些神职人员提出“圣战”,虽然新老教派仍分歧不断,但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之间矛盾已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清政府对西北地区人民的压迫清朝同治年间,西北的官僚和地主对西北人民施行沉重的田赋附加的剥削。清代的田赋附加,起于康熙六十一年,当时每正赋银一两之上加征“耗羡”二钱,以为政府办公费和官吏津贴之用。乾隆年间,加征 “平余”,巧立名目,摊派重叠。到了嘉庆道光年间,正赋一两之上,“正耗”、“平余”加至一两五六钱之多,换言之,实收的田赋增加到了正规田赋的160%。陕西田亩,除了民田之外,还有元明时期留下来的“屯卫田”、“更名田”,都是官产,农民种官田者,必须缴纳 “本色”、“样粮”、“土粮”、“余粮”等,仓吏收租时,巧立名目,把十多个项目摊入租赋之中。在同治年间以前,以永丰、敬录两仓道来说,每年政府收入的征粮不过十八万石,而官吏对纳粮百姓的剥削量就有二十几万之多。贫苦农民,无论回汉,已经无法生存,还有忍受附加之外的差徭。西北地区,清代一直战事不断,自从统治者发动新疆、西藏、金川、镇压白莲教等战役以来,兵差特别繁重,例如乾隆二十年,为供应索伦锡伯军队过境,陕甘八个州府供应的军需物资,派遣了一万一千九百头马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对外割地赔款,对内需要准备大量军费镇压各地农民起义,因而对农民的苛捐杂税更为加重。陕西地区,在回民暴动之前就爆发过两次农民运动。第一次是咸丰六年(1856年),渭南县渭河以北的农民,反抗盐课摊派而“交卸农具”,它是类似工人罢工的消极反抗办法,后来很快就被官府瓦解;第二次是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临潼县李桥人杨生华号召村民起义,渭河以北几个大镇都参加了,与官兵相持数月后失败,杨生华全家被杀。鸦片战争之后,清廷割地赔款,财政负担加重,开始加剧了赋税和徭役。自太平天国蹂躏江南以来,清廷丧失了最大的财政来源,财政压力就被转移到了北方五省。随着咸丰末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直隶遭受威胁,河南山东捻军的爆发以及云南贵州等地回民战争的加重,其财赋之压力更转移到了西北及山西等地。陕西是西北比较富庶的地区,被视为饷源所在,成为清政府以镇压太平天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主要基地之一。《清实录》记载:“此时京饷及各军饷粮,均赖山、陕西省接济。”湖北巡抚严树森说:“陕西为财赋之邦,西、同、凤三府又为精华荟萃,近年用兵各省,皆借陕西协饷聊以支持,即京饷巨款亦多取盈于此。”&&&&太平天国等反清武装削弱清政府在西部地区的统治力量驻扎在陕西的军队被大量调往南方镇压太平天国,导致秦中防务空虚。例如咸丰八年十二月袁甲三在徐州、宿州一带围攻捻军,河南巡抚恒福奏请陕西拨兵助剿,时陕西清军绝大部分应调出征,已不能凑足一千数目,出现了无兵可调的局面。&&&&稍前的1856年,在云南省也发生了杜文秀领导的大规模回变。时值太平天国和捻军对抗清朝政府,中国境内的许多地方也爆发了大面积的骚乱。同治元年,渭南的回民武装与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结为联盟;同治五年,张宗禹、张禹爵率领捻军进入陕西;云南杜文秀领导的回民武装与陕甘回民武装有着密切联系。&&&&清政府为了缓解各地战争压力鼓励地方武装陕西汉族团练大量产生。回民也在组织团练之列,例如“砍竹事件”中的回勇,即是回民团练。这就为回民武装提供了军事组织基础。&&&&回民和汉民之间长期不合与冲突回汉之间长期积怨。常常提及的“羊头会”,即因回民所蓄养之羊常到汉人之田地内毁坏青苗,导致渭南、大荔一带的汉族士绅组织起了专门宰杀越界回民之羊的机构,只是众多积怨中的一个。由于族群隔阂的缘故,“睚眦小忿,本人情所不能无”。早在乾隆初年,毕沅任陕西巡抚时,就已经“长安回汉械斗案颇多”。道光十年,云南监察御史徐法绩(泾阳县人)在《奏陈陕西回汉械斗情形疏》中说:“陕西西安府属之临潼、渭南,同州府属之大荔、蒲城、朝邑一带毗连之处名羌白镇,地面寥廓,回汉杂居,因事械斗,无岁无之。”长期的族群割裂和不信任,导致回汉之间猜疑颇重,轻视之心也颇重,双方龃龉日益严重。&&&&过程&&&& 1862年,陕西回民为在黄河西岸建立回民政权,趁清政府忙于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以陕西防御空虚为契机,发动大规模暴动并迅速扩散到整个陕甘地区,对关中汉民进行野蛮屠杀。其初期的主要领导人有赫明堂、马生彦、马振和、白彦虎等。同时在宁夏、甘肃也爆发了大面积的回民暴乱,其主要领导人有马兆元和马化龙等。&&&&回民武装发展迅猛,于1862年6月底围攻省城西安。直到1863年秋天多隆阿进军陕西情况才得以改变,从1864年开始就被清军逼迫退守陕甘边区。但日,多隆阿攻占周至,进城时遭流弹击中,延至5月18日伤重不治。陕西回军在甘肃东部成立了“十八大营”,反击陕西。太平天国被消灭后,左宗棠率领湘军开始对陕西山西一带用兵。左宗棠首先进攻捻军,在捻军被击破后再进攻位于陕西的回军,1866年回军退守甘肃。1869年左宗棠派刘松山进攻宁夏的金积堡,马化龙投降随后又复叛,兵败后被杀。1871年左宗棠进驻甘肃,当地回军头目马占鳌投降,被左宗棠编入清军。1872年以白彦虎为首的回军被迫退出青海。1873年退到新疆,并与阿古拍相互合作,但最后兵败逃往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地区。陕甘回民起义由此告终。&&&&清廷的善后措施&&&&清政府在严厉镇压回民暴动的同时也对放弃武装的回民进行一定安抚绥靖处理,其目的是为了维持清政府统治,防范回民再次暴乱。其善后措施主要有:其一,在选择有水、可供灌溉且无山河之险的地区,在便于管理的原则下,回民可以聚群而居但不能与汉民相杂;其二,被迁回民必须分散隔离,不得“私迁”“合居”或“私返原籍”。在回村实行保甲制度,以十家长、百家长取代阿訇“钤束”回民,以此来“散回目之势,而以其权归之官”。其三,严禁回民私养骟马,私藏军火,特别是不准回民随意远处行走,如需要离开本州县,要报请官府发给“路票”,注明去处事由,限期返回缴票。如无票远行则“以私逃论”。其四,不准阿訇管理回民事务。在回民中提倡“复其古教”,“严禁新教”,所建清真寺“高不得过二丈四尺,宽不得逾十丈”,“墙厚不得过二尺五寸”。&&&&马化龙降而复叛,终为左宗棠所杀。而马占鳌因为在“新路坡”战斗中打死了左宗棠悍将傅先宗、徐文秀,并使进驻新路坡的四十营湘军全部溃散,一战成名。战胜后的马占鳌派自己的儿子马七五等十名战将的儿子——“十少爷”,赴定西左宗棠中军大营请降。接下来,马占鳌、马海晏等十二名首领亲赴兰州,夜宿在锈河沿清真寺。在去见左宗棠时,马占鳌还专门身带铁锁,以示负荆。而左宗棠不但去了他的夹锁,还与他彻夜长谈,夸他“明大义,懂军事”,为马占鳌网开了一面,没有像其它地方一样办严厉的善后(杀一批回民叛乱民众)。&&&&从此,马占鳌换来了西北马氏七、八十年的“世袭军阀”,马家军左右中国西北政局一直到1949年才结束。&&&&这场战乱被视作冷兵器时代最后一次超大规模的种族屠杀,并极大地改变了陕甘两省的民族分布。在战争中,回民对在陕西、甘肃两省汉民展开屠杀,之后引来湘军报复。据《中国人口史》一书的统计,回民暴动前的咸丰十一年(1861年),甘肃(此时的甘肃包括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省西宁市海东地区)人口为1945.9万人,战后的光绪六年(1880年)人口仅存495.5万人,人口损失达1455.5万人,比例达74.5%。陕西人口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有1394万,从同治元年(1862年)到光绪五年(1879年)的17年间锐减至772余万,人口损失总数高达622万,大约占战前人口总数的44.6%。17年中,因战争原因造成的人口损失约有520.8万,在全部损失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高达83.7%,而灾荒期间损失的人口不过101.2余万,占全部损失人口的比例仅有16.3%。&&&&战争的残酷屠杀,可见甘肃各县的县志。甘肃镇原县志记载:“四乡堡寨攻陷无遗,而县城独全,盖四乡之人逃出虎口者,生后入城避难。是月初九日……,全城糜烂,死者不知其数。”据《中国人口史》第五卷统计,战前前镇原县人口26.9万,战争损失23.4万,损失比例为87%。宣统《甘肃新通志》卷47记载同治二年(1863年)八月,回民“陷平凉城府官……员死节者百余,士民死者十数万。”《中国人口史》记载,甘肃泾州四县,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时有人口92.8万,战争中人口逃亡和死亡82.2万,损失88.6%。据该书推算,同治年间平凉府(包括华亭,隆德,平远,海城,固原)人口逃亡和死亡249.1万,占战前人口的88.6%。左宗棠入甘肃时,形容“远近城邑寨堡,惨遭杀掠,民靡孑遗。平、庆、泾、固间 ,千里荒芜,弥望白骨黄茅,炊烟断绝,被祸之惨,实为天下所无”。&&&&在战乱期间,西北回民对世代相邻并且是回民血统主要来源的西北汉人平民进行大规模屠杀。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调查记录》中记录,当时回军攻破村寨之后,四处寻人杀人,有躲入地窖中,军人就用辣椒面燃熏,窖中老少熏死大半。这种残忍的手段使得陕西人口锐减,田地、灌溉渠等基础设施被破坏,乱后关中不少地区千里赤地,一片残破景象。直到光绪年间,“长安、咸宁、华阴等县多狼,三五成群,路人多有戒心,且鼠害尤甚,一猫贵至千钱”。其次,曾经闻名天下的秦商就此一蹶不振,例如大荔县,严、赵两家都是“盖省的财东”,不仅广置田产,拥有大量土地,而且兼营商业,在陕西、山西、四川等省都有商号,赵渡镇属朝邑县,该镇阎家是闻名全国的大财东,阎家出了户部尚书、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阎敬铭。这些秦省的精英阶层损失严重,例如大荔县的赵权中在村堡被攻破后,被回民杀害。西安六村堡在遭受回民围攻时,曾向外大量撒放金银元宝等物以求解围,然而回民不为所动,六村堡终于被攻破,居民遭受屠戮,财货亦为所掠。泾阳县号为西北汉口,本为关中经济之重心,商路之枢纽,后被回民先后攻破两次,从此一蹶不振。但至今,部分回民后代仍认为是汉民挑起冲突,对汉人的屠杀是合理自卫,并嫁祸于清政府。&&&&此次战乱对回民也损失惨重。战前陕西省有回民170万人,在该省人口中占有相当比重,而且绝大部分分布在关中地区。1880年陕西回民人口谷底数不会超过15万,战乱中损失的回民在160万口左右,人口损失率高达91.4%。战后只有西安城内未参加作乱的3万回民得以幸存,少部分逃亡,其余人均已死亡。甘肃省回民在战争中的死亡率也相当高,但仍在该省居民中占有一定比例。一部分回民为逃避报复,随白彦虎逃至俄国,演变为今天的东干族。&&&&此外,当时的新疆局势也深受这场战争影响。同治三年底,浩罕国军官阿古柏占领新疆的大片领土,同治六年六月左宗棠进入陕西,阿古柏则在此之前已经在新疆建立了“哲德沙尔国”。而陕甘回乱恰恰阻挡了内地向新疆派送兵力和物资的道路,致使新疆孤悬,幸左宗棠平定陕甘战乱,进而及时进军新疆,平定叛乱,否则中国又经分裂之祸现在政府把这次战争称为"回民起义".但又不敢深讲,往往是一笔而过.对左也进行谴责.对战争的起因,进程.结果在历史教科书中完全避而不谈.就是照顾到了双方的感情.因为这次战争究其实质是民族仇杀.这次民族仇杀跟印度与巴基斯坦分离时的印度教徒穆斯林之间的仇杀可以完全一样.回民对清政府的斗争并不十分坚决.有部分回民还投降了左军.马化龙也是时降时叛.跟清政府玩猫与老鼠的游戏.但他屠杀起汉人可绝不含糊的.在他初起时.攻占靖远县.该县23万汉人不分男女老幼被杀得只剩下五千人.张承志在&&心灵史&&也曾提到过.当回民攻占陕西某县城后.杀光包括出生没几天的婴儿在内所有汉族男子.轮奸所有汉族女子.称之为给汉人换换种.最后马化龙被擒后.凌迟处死.全家被灭族.实在也谈不上什么冤枉.而且有一点必须要说明的是回民对汉人的屠杀主要是集中在回民初起之时.占有很大优势.几乎控制了陕西大部与甘肃除兰州之外的全部.在这个区域内对汉人进行大屠杀.而汉人对回民的大屠杀主要后期回民失败后的报复性大屠杀.这有一个因果的关系.&&&&这次战争已经有一百多年了.现在无论是政府与汉人都在刻意淡化这些仇恨.去保持这种民族团结的局面.因为现在中国绝大多数汉人不知道一百年前的西北有这样一次血腥与残酷的民族仇杀.这是与政府刻意淡化是分不开的.但是一部分回网上的成员一定要把有些事情搞得水落石出的话.我想真到那一天,"回民起义".这四个字中的"起义"两字就要去掉了.真正了解一些西北回民战争的史实后.觉得这次战争称为"起义".实在对不起死于这次战争中的那些无辜百姓.总觉得这些死者的灵魂还不能安息.&&&&当年回军在西北大规模屠杀汉人,不分男女老少.其目的是为了改变中国西北的民族构成.使回民能够成为西北的主体民族.这样就可以在当地搞一个伊斯兰国家.就算最后搞不成.也能成立一个准独立王国.因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回军有些首领对清军是时降时叛.而另一方面对汉人则是痛下杀手.只不过回民在汉人的血没有流光之前.自己几乎流光了血.&&&&另外左宗棠对待回民也是十分残酷的.但他在当时把回民还是看成是同族.并非他族.只不过是一些信仰外国教的族人.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他会接受一些回民的投降.如果是异族的话.就很难说了.&&&&清朝末年,政府固然腐朽不堪,官员贪污之风盛行,然西北各省经济并未崩溃,人民更不是民不聊生,相反,在战争前西北各省人口增长很是迅速,回民战争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如果说有必然因素,那就是民族主义。之所以爆发,与汉族和回族中激进的民族主义者有莫大的关系。&&&&回民造反的确是被动的,是被团练乡勇所逼迫的。可在大规模的种族灭绝式的屠杀中,回民又是主动的。起事后他们愤怒的,盲目的把报复目标转向了所有的汉族,于是大批汉族平民被屠杀。这使得生还的汉族平民对回民的极端仇视,于是纷纷加入左军,参加对回民的报复性大屠杀。连一向与政府作对的西北刀客也参与剿回,可见当时普通汉民对回民的仇恨之深。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回军攻占河西走廊的肃州,把城内所有汉人都杀光,一个不留。该年初,肃州镇标官兵,大部被调赴新疆平乱,肃州城防空虚,而回民准备造反的情绪日盛,气氛十分紧张。镇台(总兵官)成桂(旗人),采取恐吓手段企图压服;知州陈墉(钱塘人),采取和议政策,以图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二月二十三日,在惠回堡哨口防守之回民猎勇200余人,骑马前来肃州镇台府,索取前任肃州镇总兵德祥扣发之口粮和盐茶银饷未果,邀起猎勇不满,立即西奔,攻占嘉峪关,杀死关上巡检张开禧及居民无数,夺得关城,遂密通南山各路客回,于次日分头向肃州集结,暗自准备起事。二月二十四日,得悉嘉峪关失守,镇台成桂始觉问题严重,方增兵守城,封闭城门,并在东城门楼架设将军炮一门,炮口向着东关。东关回民一再请求州府保护,州主陈墉为探虚实,于当天中午,私自乘轿赴东关礼拜寺,被回绅款留。天晚,东关回民将东、南、北三个哨门的铁锁砸掉,为城外潜伏的猎勇和各路客回开门。至夜深,马文禄等与本城回民标兵兰积祯、马天才等人,利用州官轿子,装扮知州回城,回军旗、鼓喝道:“快开门!陈大人要回府了。”城楼士兵下城开门。城门刚开,潜藏于东关两侧廊庑下的回众一拥而入,喊声连天,四面暗哨放火接应。道台桓龄闻变,率数十人迎击,回军像潮水般涌来,恒龄率兵力敌,不料,肃州镇标军中的回弁忽然反戈,致使官军溃散。恒龄中枪倒地,随从人员均战死。城内各街员弁及众武生出来与回军搏斗,势弱不支,大都战死。镇台成桂大惊,缒城逃遁张掖。天明后,城遂为回军占领.左军后来攻克肃州后,也一样,把肃州的回民杀的鸡犬不留。还请一提起左宗棠就咬牙切齿的朋友仔细想一想。 ;回民起义对汉族的大屠杀,开始于同治元年(1862年)的陕西,在陕西杀了约500万人。1863年,陕西回民在被清军镇压退到甘肃后,对甘肃汉人进行疯狂大屠杀。虽然也有甘肃回民参加,但最残暴的是陕西回民,杀人最狠。据《中国人口史》一书的统计,回民起义前咸丰十一年(1861年)甘肃人口1945.9万人,战后光绪六年(1880年)人口仅存495.5万人,人口损失1455.5万人,损失比例为74.5%。在甘肃,回民一次杀10万以上汉人的大屠杀有很多次,许多县的汉人被杀光。回民起义杀掉陕甘两省的总人口大约2000万人.这是世界近代史上最残暴的种族灭绝大屠杀。这次大屠杀比希特勒屠杀犹太人手段更残酷。不分男女老幼,全部用刀砍死,用火烧死,进行种族灭绝大屠杀。       以下是甘肃部分县大屠杀的情况。         据镇原县志:”四乡堡寨攻陷无遗,而县城独全,盖四乡之人逃出虎口者,生后入城避难。是月初九日……(回民军入城)……,全城糜烂,死者不知其数。”据《中国人口史》,回民屠城前全县人口26.9万,战争损失23.4万,损失比例为87%.        据《中国人口史》,泾州四县咸丰十一年(1861年)有人口92.8万,战争中人口死亡82.2万,损失88.6%.         平凉。据宣统《甘肃新通志》卷47,同治二年(1863年)八月,回民军队”陷平凉城府官……员死节者百余,士民死者十数万。”据《中国人口史》一书推算,同治年间平凉府(包括华亭,隆德,平远,海城,固原)人口损失249.1万,占战前人口的88.6%。一次被杀十万人以上的例子很多.         在华亭县,据记载,“同治二年十一月,陕回入境,焚杀极惨。初土回叛变,尚爱乡土,不甚残毒。及陕回入境,无所顾惜,焚杀惨于土回十倍。华亭从此丘墟。“”乡镇民屋焚杀殆尽,遗民数百悉逃莲花台。“平回后招安遗民,归城者仅七十余人,男女老幼死亡数万。据《中国人口史》,华亭县咸丰十一年(1861年)人口约17.1万,战争中人口损失约达94%.也即基本上被杀完了.         隆德县。据载:”同治四年县破城,从此官逃庄浪,城空无主者五年.人民杀毙饿死十有八九,老弱逃尽,全县无二三十人家。全县村村焦土,十室九空.”人口死亡比例高达90%.而今这个县的人口,基本上均是战后移民.         固原县。回民军队与清军争夺的重点。同治二年一份奏报称,固原突被回军攻破,”民殆尽”宣统《甘肃新通志》卷47称:”固原回叛……城内官民男妇共死者二十余万人。”据中国人口史,庆阳府战争中损失128.7万,占战前人口的91.3%.汉民基本被杀光.         宁夏府。据宣统《甘肃新通志》卷47,同治二年,回民军队”陷宁夏府城,汉民十余万被屠殆尽”。同年马化隆又陷灵州,”城中民人死者二万余”。整个宁夏府人口损失多达150万,战后仅存10多万.当时有一篇祭文有如下描述:“……同时赴义,数十万人,尽罹锋镝,天降鞠凶……“         花马池(现为宁夏盐池),原有10万人,战后只留下5947人.人口损失94.1%.汉人基本上被杀完。         陕回入甘经渭源、狄道至河州,屠杀甚惨。由于当时农村杀得很惨,能逃的则涌入县城,借城墙保命。然而城破之后,则被血洗。如渭源城破后,“屠毒生灵以数万计,满城官员皆死之。“另一记载:“残杀一日,辄死人民数万,血流成渠,尸积如山,伤心惨目。”渭源人口损失90%,人民基本被杀光。十年后才设官府,招民种田,原有住户只余十余家。     狄道。宣统甘肃新通志卷47记载,同治二年八月,回民陷狄道州城,居民十余万被屠。     靖远。同治五年,“陕回陷靖远县城,陕回结靖远回为内应,攻陷其城,靖民逃出者十之一二。《甘宁青史略》正编卷21则称,靖远破,“汉人死者男妇约十余万”。&&&&&&&&损失最惨的是临潼县,人基本被杀完。     临潼县。据复旦大学史地所路伟东研究,临潼县1861年人口是26万。临潼县志载, “七年,临潼县死亡人口30余万.。渭河南北烧杀之灾无一村一人而幸免.。”也就是说,不仅杀光了原来的人口,也杀光了这七年新生的孩子。《中国人口史》一书,列出了很多县的死亡情况,唯独对死亡最惨的临潼县没有提说。     泾阳县。据《中国人口史》一书,战前一年的1861年人口17,7万,战后6。7万,战争中损失11万。     兴平县。战前1861年18。4万,战争三年人口损失7。9万。     户县。战前16。2万,战争中人口损失比例超过三分之二。高陵县战前8万,损失4。8万。     富平县,战前31。8万,损失20。3万。      三原县,咸丰十一年(1861)三原县人口21。6万人,损失12。3万。据三原县志记载,回民起义两年间(1862─1863),“县旧隶五百余村俱残破,仅存东里、蔡王二堡”。      高陵县。回民起义前的1861年高陵县人口8万人。高陵县志记载,“同治三年(1864),县内人口锐减至32192人。”损失4。8万。     大荔县(旧制),战前22。4万,三年后仅余72679人。损失67%。     合阳县,战前29。9万,战后余14。6万,损失57%。     澄城县,战前20。6万,损失60%。     蒲城县,战前32万,损失64%。     华州(现华县),战前17。8万,战后不到9万。 以上回民起义死亡人数的资料均有据可查,主要是《中国人口史》(第五卷,清史部分)。另外,《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调查》一书,记录了很多大屠杀的过程。    《甘肃新通志》也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书。  &&这场回汉暴乱本质上不算是什么“回民起义”——它没有像太平天国提出“天朝田亩制度”那样提出任何先进革命纲领,它实际上倒是符合现在伊斯兰世界普遍盛行的“圣战”标准——只不过实行圣战对象是一切非穆斯林而已,尤其是普通汉族百姓,回民领袖以为只有杀光所有汉人,实行完全的伊斯兰化才是真正的真主旨意,是真正的“圣战”,因此这场斗争从一开始就透露出典型的民族战争色彩——而且是典型的种族灭绝,在陕西、甘肃有近千万汉族无辜百姓被屠杀。    当朝廷镇压了太平军和捻军之后,转身来对付西北和西南的“回乱”,在西北左宗棠的大军所向披靡。由于回民错误的政治指导思想,使得他们的斗争被很容易孤立为弱小的回回群体对抗全中国以汉人为主加上满洲贵族的实力强大的“满汉联盟”。满清政府对抗太平军和捻军时最为头痛的缺少汉人百姓支持的问题,由于回回民族极其狭隘的宗教主义战争指导思想下,轻易地获得了解决。    所以,我们看到清军所到之处完全不见对付太平军时期的尴尬(没有群众基础),相反陕甘各地汉族百姓竞相支援,并且配合朝廷组成地方民团一起投入到对回回的疯狂报复之中去。    “秦不留回”——就是在遭到回民疯狂屠杀后,汉人幸存百姓在朝廷大军的支援下对回回民族的疯狂报复之举。随着回回形势的不利,他们在陕西、甘肃遭到了疯狂灭族的报应!    前面我说过了,这场回变很大程度上是回族上层宗教分子利用长期以来回汉民族的积怨,在判断大清将覆亡的错误认识下的一次典型的机会主义的“政治投机”而已——成功了,就可以在西北、西南一个完全回回的伊斯兰国。    既然是“政治投机”,就少不了斗争的不坚定和动摇,后来杜文秀、马化龙、马占鳌、马文禄都选择了“就抚”,“反正”就是这种“投机分子”的真实嘴脸——他们造反哪里是什么去为人民谋福祉啊,完全是一次标准的“政治投机”,成功了就伊斯兰化中国,失败了就与朝廷谈招安的条件。    只不过,由于罪孽深重,杜文秀与马化龙依然没有得到朝廷赦免,只有马占鳌由于积极表现,屠杀自己的穆斯林兄弟有功才得到了朝廷的“宽大”。而另一个杀人如麻的恶魔白彦虎罪大恶极,知道清廷不会放过他,因此顽抗到底逃窜往沙皇俄国。途中,为了稳定军心他竟然变态地以杀戮自己的亲嫂子来震慑意志动摇的人,绑架众教民与自己一起奔赴黄泉。    总之,最早起自咸丰(1855年),历经同治、光绪的“回变”(或叫“回乱”)其经过大体如此。究其原因实为“回回”想趁中国内乱之际造反建立一个大伊斯兰国(比如杜文秀于1856年在云南西部的大理建立了平南国自称“苏丹苏莱曼”)。    所以说道这场回汉血仇的悲剧,肯定有哪一个错误在先和错误严重的问题。通过分析上段历史,我们已经不难知道历史的真相,如果一个民族不反省自己曾经的过错,反而讴歌在那场战争中的刽子手(比如白彦虎和马化龙等),这只能说明这个民族没有认真反省自己的错误,难保历史悲剧不再重现。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汉族的“秦不留回”的口号下也杀死了许多无辜的回回。不过那是在民族大仇杀的背景下,在回回先挑起民族仇杀的情况下的报复性举动——毕竟任何民族都有血性,难免不在仇恨下失去理智,我们不能对一个受伤的民族过多要求她去理智,因为这本身就很“残忍”。    这点,使我想起了苏联人。当1945年俄国人杀进了德国后许多报复性行为甚至超过了德国法西斯,现在你用理智很难理解一个受共产主义教育的国家为什么要比法西斯还法西斯呢?——其实这不难解释,任何民族仇恨一旦被启动,什么主义都很难制约得住。既然苏联共产党都做不到,那同治年间的左宗棠当然更是无法阻止愤怒的汉族百姓和湘军对“回回”进行报复了。    重新提起这段历史,只是想客观评述一下,任何美化那段历史中的某些恶徒的人(比如张承志)必将被历史和正义所唾弃回民军的某些做法, 如强迫汉民随教, 也影响了回汉民族关系。在民族矛盾紧张而又长期化的情况下, 改随伊斯兰教确实使相当的汉族群众免遭杀害。在宁夏、灵州、河州等地, 许多材料说明了这种现象的普遍性, 但这毕竟不是出于自愿, 因而严重地伤害了汉族群众的民族感情。而且, 对于随教的汉族群众而言, 有时也会飞来横祸。同治六年(1867) , 陕回杨文治、马士彦等从董志原败退河州。马占鳌令分驻四乡, 叫随教汉人供给粮食。陕回因无家可归,起了夺取随教汉人产业的思想。那年冬天, 马悟真的弟弟人称三师父的, 到北原上开会, 表面上说要陕回和随教汉人和平共处, 却暗令陕回杀死了数十名汉人, 夺取了财产。四乡随教的汉人听到消息, 相率逃亡, 结集到烟囱山, 准备逃向藏区。马占鳌得悉这种情形, 纠集回军四万多人, 围困烟囱山, 把数万随教汉人完全杀尽。随教汉人承受更多的是来自于回民军的戒备、歧视和经济上的沉重负担。 &&看到许多人在评论同治光绪年间左宗棠对那些造反回民的惩戒太严厉了,我想说一下,我们不要过于抱怨左宗棠对回逆的杀戮,在那个种族仇杀的年代,当你看见你的同胞姐妹遭到异族人的杀戮,任何一个有血性的男儿怎能会冷静?怎能还讲究“文明准则”?    左宗棠是杀戮一些无辜回民,但是这点要明确一下,是回民全族高度参与屠杀无辜汉民千万在先。左宗棠只是在激愤之下没有去约束属下和百姓的报复而已。试想,当异族对你们没有手下留情滥杀无辜的时候,任何一个热爱自己民族的血性之人怎能还去迂腐地讲究什么礼仪?文明?    我不认为左宗棠是一个极端民族主义者,他所做的不过是适当惩戒暴乱的回回暴民而已。毕竟,他不是希特勒,他还算安置了大批“反正”、“就抚”的回回而不是灭绝他们。给今天的回民留了种
馆藏&173565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男主是军官的民国小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