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会后备干部有三个实职干部,还可以増加一个吗,有什么情况下可以增加,必须符合什么条件?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古村镇保护开发过程中村干部职务行为分析研究.pdf 5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1 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古村镇保护开发过程中村干部职务行为研究
业:行政管理
硕 士 生:潘莹
指导老师:李仙娥 教授
古村镇村干部作为上级政府与古村镇居民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古村镇发展 中发挥着领头雁的作用,承担着古村镇保护和开发的重任。对古村镇村干部职务 行为的研究有利于完善古村镇村干部的管理体制建设,加强对古村镇资源的保护, 促进古村镇的有序开发。
本文以古村镇村干部为研究主体,首先对国内外学者在村干部角色问题及村 干部职务行为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阐述了本文研究的意义及思路。通过对 古村镇村干部及村干部职务行为等概念的描述,以激励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博 弈论为指导,从古村镇村干部完成国家行政任务、村干部管理古村镇集体资产和 村干部组织古村镇公共产品供给三个方面,概括了古村镇保护开发过程中村干部 的职务行为;详细分析了影响古村镇村干部履行其职务行为的因素,包括村干部 的个人因素、政府及古村镇居民因素、其他环境因素等;在对古村镇保护开发现 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从规范古村镇村干部的教育培训体系、搭建古村镇村干部 的自我实现平台、增加古村镇村干部的荣誉供给、加强古村镇的人力资源管理、 建立古村镇村干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古村镇保护开发中激励村 干部职务行为的对策建议,促进古村镇村干部更好地为古村镇保护开发作出贡献, 更好地推动古村镇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古村镇
3 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The Post Behavior of Village Cadres i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cient Villages
Specialty: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Postgraduate: Pan Ying
Instructor: Prof. Li Xian-e
the government at a higher level and the residents of ancient town. They play the role of leader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villages, and they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cadres' duty
management
institution-building
of village cadres in ancient town, and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resources in ancient towns and villages ,then promote the orderly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villages.
The research subject of this paper is the vi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大家对于精准扶贫有什么看法?这对于农村的意义在哪?-石投金融
下载客户端
三步轻松贷款,贷款利率低
大家对于精准扶贫有什么看法?这对于农村的意义在哪?
最近关于习近平总书记的论精准扶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讨论很火,大家认为怎么样才能够精准扶贫?实施难度大不大?对于农村的意义何在?
匿名用户 |
浏览次数:462
常见类似问题
回答共有12条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关于扶贫中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乱象。 虚报贫困人口,基层干部挪用私吞扶贫资源,村中权贵精英更容易被扶,简而言之,有两种两种现象让扶贫效率低下——扶贫资金瞄准偏离和扶贫资源精英捕获。 扶贫资金瞄准偏离 扶贫工作首先就要确定哪些属于… 显示全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关于扶贫中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乱象。虚报贫困人口,基层干部挪用私吞扶贫资源,村中权贵精英更容易被扶,简而言之,有两种两种现象让扶贫效率低下——扶贫资金瞄准偏离和扶贫资源精英捕获。扶贫资金瞄准偏离 扶贫工作首先就要确定哪些属于贫困户,即“建档立卡”,根据2011年确立的国家贫困标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被归为贫困人口,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收入比较难衡量,很多地方都各自采取方法确立贫困人口,例如家中有无病人,上大学的子女,或者房屋的好坏等。由于审核示众等程序落实不到位,很多地方的村干部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贫困户评定常常难以服众。在识别过程中,一方面,这样的确定过程对贫困户的选取肯定会有偏差,另一方面,又为基层干部寻租提供了空间,优亲厚友和不公正现象普遍存在。 除了基层干部外,有些地方的村民会有一种以拿到扶贫资源为荣的观念,认为拿到扶贫名额说明你在地方上有权势,而有些村民或者乡村会通过信访的方式向上级施压,出于地方维稳的考虑也会给予贫困名额,即“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在扶贫项目具体实施中,例如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等措施,往往具有“门槛效应”,贫困户往往不具备参与的条件或者在参与中获利较少,反倒是更加富裕的农民受益更多。种种原因导致了最后造成扶贫资金的实际受惠群体与初衷偏离。扶贫资源精英捕获 乡村精英往往通过自己高于乡村其他人的优势获得乡村治理权和话语权,这种优势是可以建立在经济能力,血缘声望,社会关系,体制身份的基础上,甚至暴力优势基础上,即农民话语中“有本事的人”,在农村日益空心化,外出务工人口多的现实下,优势更加明显。 乡村精英一般有两个身份,一方面,他可以代表农民与政府协商,获得政府扶贫资源,另一方面,他往往又具有分配扶贫资源的权力,例如确认贫困人口,这个角度看又像是政府的代言人。这种双重身份让他们既要完成国家任务,又要顾及村民不满,另外还要为自己利益考虑。而有些村民对精英会有感激之情,认为扶贫资源是他们争取来的,自己从中分一杯羹也未尝不可。 在扶贫资金的分配上,他们更倾向于将扶贫资金分给“自己人”,即根据血缘,关系好坏或多或少影响扶贫资金分配。而私吞资金物资,官商勾结也经常发生。而在贫困县,国家公职人员工资普遍不高,用扶贫资金“补贴”相关办事人员,已经成为被默许的行为。 这就是目前的扶贫现状,关于精准扶贫,我们先来看看精准扶贫中的识别程序 根据国家公布的扶贫标准,村民先填申请表,首先由村民小组召开户主会进行比选,再由村“两委”召开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比选,并张榜公示;根据公示意见,再次召开村、社两级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比选,并再次公示;如无异议,根据村内贫困农户指标数量,把收入低但有劳动能力的确定为贫困农户。总之,不论采取何种方式识别,都要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发动群众参与;透明程序,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让同村老百姓按他们自己的“标准”识别谁是穷人,以保证贫困户认定的透明公开、相对公平。 想法很好,但是实际实施仍然有难度,一方面许多贫困乡村并无基层民主的习惯,包括集体议事,公示制度,特别是乡村的空心化程度加深,乡村老幼妇弱所占比例较大,参与程度和意愿会更低。另一方面,即基层干部的自由裁量权和话语权大,整个扶贫工作的具体实施都是由他们一手操办。就像@葛畅 提到的那种县级部门抽调入村核实信息可以提高准确度,但成本和效率也值得考虑。 其他措施不一一涉及,但是在执行上都有以上谈过的问题。精准扶贫是基于扶贫过程中种种乱象针对提出的政策,但是乡村的治理环境(乡村人口结构,精英治村,民主和监督缺乏)没有改变的话,政策实施完全成功的难度应该非常大。 比较仓促,若有错误和不足,欢迎指出。 以上。
回答于日 00:00
时隔一年再来回答这个问题。作为一名贫困县贫困村干了2年的老队长重新解答下,这个问题。 到目前为止,很多人都还没充分理解脱贫是什么? 脱贫只是脱贫,不是致富。如果这个概念都没清楚,你就没办法干好这份工作!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脱贫容易致富难啊!脱… 显示全部 时隔一年再来回答这个问题。作为一名贫困县贫困村干了2年的老队长重新解答下,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很多人都还没充分理解脱贫是什么?脱贫只是脱贫,不是致富。如果这个概念都没清楚,你就没办法干好这份工作!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脱贫容易致富难啊!脱贫是有明确标准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超过3100,达到两不愁三保障。这个要求高吗?现有的行政资源做不到吗?你说人均收入超过1万我可以说做不到,但是3100就是国家发也是可以做的。反正我们村人均不到3100的,我都通过低保各种补贴给补齐了…很多人又不理解了,你发3100就算脱贫了也是数字脱贫。你这是形式主义等等。那我告诉你,3100就意味着贫困户每个月有300元可以吃饱饭了。这才是3100的意义所在!脱贫只是脱贫,不是致富!你应该弄明白这个概念!至于穿不愁,在这个社会,我相信也是很简单的。于其让帮扶干部捐钱还不如捐物。捐点过冬的衣服改善下真正贫困户的穿衣保障。吃穿都不愁就是后面三保障了。看病有保障,可以说大多数城市家庭得了重病都是没法承受的,这个命题从根本上就不正确,但是基本的医疗保障还是好解决的。怎么办,有现成的措施啊,办理新农合,反正我们村的新农合是不需要贫困户掏钱的,已经全覆盖免费办理了。只能做到这个程度了,个别的重病户也只能利用村里有限的大病救助名额,再个别的组织干部捐款吧。住不愁也是个很好解决的问题。有危房改造啊,今年我们村把全年的40个危房改造都给了贫困户。一户补助2万,建个50平方的房子还是不用贴什么钱的。什么是政治正确,就是不要让那些不该占用危房改造户的非贫困户享受本该贫困户享受的危房改造资金。你看,住房有保障也解决了吧。上学有保障就不说了,义务教育是免学费的。除了家长脑子想不开不然这都不是问题…当然今年我们也安排了不少孩子通过残联等渠道重新接受教育。我觉得这都超出扶贫的范围了。现在你还觉得扶贫难吗?我想难就难在你究竟为扶贫工作付出了多少?难就难在你究竟花了多少力气去协调你本该能协调来的资源?难就难在你有没有用心思去改进你的工作方法?扶贫的确很难,但是真正的困难不在贫困户那里,而是扶贫的各级领导和扶贫干部。你们到底有多少人用心去为贫困户去付出?干了2年的队长,我也碰到过大多数队长碰到的问题,也无奈过,但是真正冷静下来还得继续。不为升官不为发财,我只想珍惜这次时代给予我的扶贫经历。经历才是最宝贵的。^_^^_^^_^^_^^_^^_^^_^^_^^_^^_^^_^^_^我是某村的扶贫工作队队长,我来回答下这个问题…习主席提出的精准扶贫是个好概念,之前的扶贫都是面上的扶贫,但是真正能落实到具体的贫困户很难…所以这次的精准扶贫意味着扶贫的受益群体必须是真正的贫困户。至于扶贫名额的摊派是存在的,但是再摊派这次的贫困户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贫困的。所以只要能把这次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扶起来还是可以取得实质性的扶贫效果的…至于目前扶贫工作,结对帮扶只是在认识上加强了领导们的扶贫意识,指望领导们在针对某一户上的扶贫产生实际的明显变化还是有一定难度,不过好在认识上提高了。所以领导们现在在项目审批上更加重视项目对具体贫困户受益的程度。达到真正从宏观层面对贫困户的帮助。话说经过我这二年的实际工作经历来看,指望贫困户自己发展脱贫是不现实的,贫困户受到资金,观念或者惰性等等因素的制约注定了他们自我脱贫的难度,如果要实现脱贫必须加强对他们的指导和带动,怎么带动?怎么指导?靠领导一对一指导带动不现实,只有通过村干部和致富能手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才可以!现在人都是很现实,没有利益驱动是不会做雷锋的,只有将贫困户的脱贫需求,大户的发展需要和领导们的支持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三者的共赢…做好之间的协调才是贫困工作真正的难点所在…这又得说大了,农村的很多大户如果继续做大,就不得不依靠政府的帮扶,需要群众的加入才能真正的实现现代农业的组织化发展,但是大户也是有其眼光的局限性,总想着把利益独享。这是扶贫的难点之一!贫困户却又受观念的影响,生产经营又很被动,如果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可以说完全扶不上来,如果积极性起来了,但是又受能力的影响,自我意识太强也不容易服从管理,结果更糟…这是扶贫最关键的核心问题…领导们的决策往往在乎表面现象和虚假汇报,没有深入的了解农村的实际需求,强行行政摊派项目任务,最后只能丢下一堆烂摊子!总之,这个扶贫经是好的,还得看什么和尚来念……还需要多个方面来共同努力!
回答于日 00:00
每次我上知乎,就感觉是把自己在网站上写过的东西再粘贴一遍。。。所以,除去里面的广告成分,凑活看看吧,也不要吐槽我的语言风格,这是农民日报+日常吐槽式风格,网站上是有图的,这里懒得放了。 这几天小编跟着经理下了乡,在游山玩水的同时没有忘记自己… 显示全部 每次我上知乎,就感觉是把自己在网站上写过的东西再粘贴一遍。。。所以,除去里面的广告成分,凑活看看吧,也不要吐槽我的语言风格,这是农民日报+日常吐槽式风格,网站上是有图的,这里懒得放了。 这几天小编跟着经理下了乡,在游山玩水的同时没有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进行了沿途的采访,采访稿满满写了5大页纸,采访对象包括了乡镇领导、包村干部、养殖大户,农家乐主、普通农民以及留在村里的老幼妇孺等等,小编虽然不是正式的记者,但在这方面也真实鞠躬尽瘁了。 在采访过程中,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同村的村干部回答却是截然不同,就比如说这精准扶贫,在好几个乡镇上,小编都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现在国家主导这精准扶贫,您负责这块儿那具体是怎样做的呢?” 在这时候好多领导们都面露难色,然后勉强回答道:“现在这精准扶贫,还真是不知道怎么去做!这也不是我们拿着政府的钱不作为,小张你听我给你说......”因为说的比较多也比较乱,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总结一下为什么现在实施精准扶贫这么难: 1.缺乏主导思想:现在精准是精准了,整个村里多少户,还有多少困难户,每家家庭成分怎样,主要收入来源是什么,有没有低保补助等等这些情况全部都了如指掌,但是具体怎么弄,是带领贫困户外出打工还是培训技术等等,没有主导思想没法下手,也不敢下手。 2.缺乏大政方针:这个小编不知道和缺乏主导思想有什么不一样 3.无法具体操作:我们总不能你家贫困,就送钱到你家吧,而且一家要是穷的话必然是有他的原因的,要么就是好处懒做,要么就是家里没人了,这个没办法上手! 小编听完后想想也是,乡有乡情县有县状,网上说的一些精准扶贫的范例毕竟是少数,而也正是因为是少数所以才能被当做是典范,没毛病。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一位县党委书记在当我提到这个问题时面露喜色,也不免自豪,当给我介绍了之后,小编心里也是由衷的佩服,毕竟在这样偏僻的小乡村中,能做到这样也的确是很不简单了,而这位书记,别看地儿小,也真的是个人物,话不多说,下面说说套里庄乡的精准扶贫之路: 套里庄乡位于套里庄乡位于河北省尚义县东南部,尚义县本身就是国家级贫困县,而前些年这套里庄乡更是贫困中的贫困,但是随着最近尚义县大力发展旅游业,身为乡党委书记的张凤虎想到这套里庄也是山清水秀的一个地儿,为什么不发展一下呢? “我们套里庄乡本身风景就不错,每年胡麻花开,西芹花开得景象更是好,城里人见都没见过!我们乡政府就开了个会,说要引进旅游项目,开农家乐,办旅游点!“张凤虎书记如是说道。 经过乡里积极联系,拉投资,找公司等等,建设两年多的“塞外天泉”生态旅游区终于落成,于2016年5月正式开业运营,吸引大批京津冀游客!短短2个月,招待客人数多达5000人次!而且房价还不贵! 小编听到这里也着实吓了一跳,但是心中又立马产生了疑惑,这么偏僻的地方,别人怎么知道的?会不会夸大其词,数据造假了?欺负小编年龄小?虽然小编的确小,但是好歹本一的大学毕业,也是读过不少书的好吧?于是立马去问了这个疑惑。 张凤虎书记听我口气不对,立马笑了起来说:“要不说这互联网就是个好东西了,我们和这儿负责人商量了一下,把它的信息发了网上去,用这个软件,不光是能显示我们房间呀,菜呀,还能直接把人给我们导航到这里,要不说这互联网就是好了!” 我一看书记手机里的软件——做客农家,在首页上的宣传语“一杯清茶待贵客”,这句话真的是让小编心动了。不过想到刚才自己所想,也不免有些脸红,毕竟自己还是搞互联网的呢,乡里的书记思想都这么现代了,自己正是“当局者迷”了。 接下来,书记又带着我们参观了这塞外天泉的整个旅游区,里面的薄荷、天麻、蘑菇、甜苣随手即是,区内泉水养殖了中华鲟、虹鳟等珍稀鱼种供游人观赏。偶尔野鸡、野兔、红狐从身边擦过,更能感觉生态园最原始的拙朴。 我觉得现在这样子就是最好的旅游区了,既有商业性质,又保留了原始风味,不像好多地方都开发成了人工景点,便问他下一步对于这套里庄乡是怎样个打算。 “我们现在的规模还不够,虽然把乡里经济提上去了,但是还是有很多需要帮助的农民,他们有的手脚都不健全了咋下地呀,但是如果能把这个旅游开发搞好搞大,让他们在附近开个小卖部也能赚点钱了吧!所以还是得发展好自己的这个优势!”这话语虽然朴实无华,也没有那华丽的辞藻,但是小编从张凤虎书记的眼神中,是真正的看到了光,希望的光! “您是说打造生态旅游的产业链?” “对,就是打造产业链!”这句话铿锵有力,小编也在这里希望这张凤虎书记和套里庄乡能够发展起来,也希望别的政府官员能够从中有一些借鉴,不一定是生态旅游也不一定是做客农家,但一定是自己的特色长处,加以发挥,精准扶贫! --------------------------------------------------------------------------------------------------------------------------------------------原文地址:中国农产品网
回答于日 00:00
目前看来,实施难度很大,最终效果也不知道如何。扶贫工作的对象,当然是比较贫困的一些人,如何确定这些人是否真的贫困?以前是靠村干部上报的数据为准,现在精准扶贫的做法是,有一个表格,根据村民的家庭情况,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打分,涉及到住房,家电… 显示全部 目前看来,实施难度很大,最终效果也不知道如何。扶贫工作的对象,当然是比较贫困的一些人,如何确定这些人是否真的贫困?以前是靠村干部上报的数据为准,现在精准扶贫的做法是,有一个表格,根据村民的家庭情况,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打分,涉及到住房,家电,交通工具,劳动力,子女在读情况等等,比如家里有房子的18分,分数越低,越是贫困。这个表格是非常详细的,若实实在在地按这个表格去打分,确实可以筛选出比较贫困的家庭。但实际操作起来,需要走访的工作人员有很大的耐心,去逐一问答,逐一确认。我们的工作人员哪里来的呢?从县里各单位按大概30%比例抽调过去的。我先不说这些人被抽调了给原单位的工作造成什么影响,你要是单位领导,你愿意把你的业务骨干派出去干这个活吗?而且一去就得好几个月。所以不排除有些单位是把一些平日里比较闲散的人员派出去的。而走访工作的劳动强度很大,一般都是早上八点钟从县城出发去到乡镇,下午五六点才回来,中午吃午饭后也没有休息时间,对这些平时坐办公室的人来说,是很累的。我们县的标准是,工作人员每天下乡补贴50元。不但要在限期内把走访工作做好,还要回去把数据整理录入系统。钱少,累人,有些老油条对这个工作就随便应付了事,比如直接叫村干部批量填写表格,也不进行核查。连家庭成员的关系都明显写错,这种数据的准确性实在不敢保证。第一阶段的走访完成后,还有第二次走访确认,按道理是可以把第一次走访中的一些纰漏改正过来的。但是!很多!人民群众!这个时候精明地改口了!比如原本有的电视机故意藏起来了!家里的谁谁谁又是重病了!甚至还有说,房子不是我的!是借住亲戚家的!还有老年人坚决不跟他们的儿子算一户(因为儿子家有劳动力有小孩子分数会高)!你不给他改,他就一路死皮赖脸跟着你闹,闹得你头都晕。所以,第二次走访,除了给工作人员带来身心的伤害之外,效果寥寥。数据报上去之后,为了排除浑水摸鱼的,咱们国家来了一招狠的,查你老底!怎么查?开玩笑,户主和成年家庭人员的名字,身份证号码都掌握在手,反正那谁名下有车,那谁名下有房,那谁名下有公司的,都查出来了。然后工作人员把这个表带上,去给这些人说,国家都查出来了,你不符合条件。这个感觉,舒爽!叫你装穷想占国家便宜!把这些人剔除出去之后,贫困户的水分确实少了很多。但仍然有个别大妈追着工作人员碎碎念:"国家这个钱就是扶贫的,你给别人为啥不干脆给我啊?"我非常同情这些工作人员。我觉得单位应该派最泼辣的人去,才能镇住场面。看到时候如何落实扶贫措施,再说了。
回答于日 00:00
好吧,大改特改,改成问答式,在增加一些实质性的内容。。。看到回答里面很多负能量,我来点正能量吧,本人在广东西北某市某县的县直单位工作,日常工作主要是困难职工帮扶和职工素质教育,文体活动,职工服务与维权。由于困难职工帮扶的工作,平常要下乡入… 显示全部 好吧,大改特改,改成问答式,在增加一些实质性的内容。。。 看到回答里面很多负能量,我来点正能量吧,本人在广东西北某市某县的县直单位工作,日常工作主要是困难职工帮扶和职工素质教育,文体活动,职工服务与维权。由于困难职工帮扶的工作,平常要下乡入户做调查,核实申请人的真实情况,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发放帮扶资金(rmb不等),ps:自从习总书记上台以来,帮扶资金涨了三倍,感激。 进入正题,2016年4月底接到文件,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作为单位骨干,毫无意外的负责这项工作了。下面以我不成熟的观点回答一些问题:问:扶贫工作有必要吗?答:有必要,1、扶贫工作是国家战略层面的需要,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人人生而平等,每个公民对于国家的一切资源拥有相等的权利,山川、河流有我一份,森林、矿产有我一份,铁路、桥梁有我一份,教育、医疗有我一份,特区、经济开发区也有我一份,而国家依靠整合每个公民让渡出来的资源用来发展生产力,那么,国家取得的成就理所应当有贫困人民的一份。(不然,凭什么学校医院要建成城镇,贫困地区没有或只有卫生所,凭什么你是特区你是开发区我什么都不是?凭什么为了基建工程我要搬迁低价格让渡土地)。 误解一:扶贫工作完全没有必要,出不了成果,最终只会变成权力寻租,是底层官员的一场盛宴。 答:回答第一方面,扶贫工作能不能出成果,我肯定的回答你,能,建议怀疑的人看看《第一书记》,但是,但是,不是每个地方都能取得纪录片中的成绩,能上节目的都是标兵;回答第二方面,会不会变成权力寻租,有些地方会,例如广西马山县扶贫造假事件就是极其恶劣,顶风作案的典型,但正如人有好坏,不能一棒子打翻一船人。再者,这和你弱你有理不是一个层次的话题,这是国家欠他们,国家有责任让每个公民拥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是挣扎在生存和贫穷的泥沼中。 误解二:救急不救贫,贫穷的根源是穷人的思想和缺乏发展的技能,根本扶不起来。 答:穷人的懒惰,短视,愚蠢是知乎上很多人拼击的一点,但贫穷不是原罪,从来不是,没有必要看到个例,就在道德制高点上拼击,没有必要待之如洪水猛兽。不是所有穷人都那样,相当一部分穷人是无奈致贫,例如缺少劳动力,患病,有劳动力却仍在求学阶段,缺资金,缺技术各种各样的情况都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帮则帮,不能帮就财政兜底。 问:贫困户的情况一般如何? 答:改革开放到现在,很多贫困户仍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基本上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建议大家搜一下贫穷这个话题,例如看看:贫穷有多可怕? 问:什么是精准扶贫? 答:请百度百科,以下简单介绍,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在提出精准扶贫的理念前,国家的扶贫工作基本流于表面,例如中秋春节买袋米买罐油,有钱的地方再买些应节用品,给封利是等等,在精准扶贫出来以后,就系统科学多了,主要分三步:一、精准识别;二、精准帮扶;三科学管理。 问:精准扶贫的流程是怎样的? 答:个人总结一下,前期工作:政策宣传→贫困户提出申请→镇审核→县统计获得基本盘→初步录入系统(全国性系统)→分配责任单位。好了,前期工作做完了,就下发文件通知单位,正式开展工作,第一部分为精准识别:单位组建扶贫工作组→与贫困村对接→驻村调研→召开村民代表评审会议→公示→镇审核→县审核→建档立卡。第二部分为精准帮扶,针对不同情况的贫困户设计不同的脱贫计划,流程为:制定三年计划→一年计划→项目实施→项目验收。期间各种调整。 问:责任单位是什么回事?一对一帮扶什么意思? 答:简单来说,所有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都会分配一定的贫困户名额,由责任单位对口帮扶;而一对一的帮扶,即某机关甲负责贫困户a,那么贫困户a在整个帮扶过程有啥问题都找甲,出了问题,首先也找甲,这个是直接录入全国系统的,责任在谁一路了然,出了问题跑不掉,单位人数比贫困户多的,就找出对应人数负责,人数少的,那不好意思,辛苦你一个人挂两三户了。 问:精准识别有啥用处? 答:精准识别就像导弹的精确制导,它解决了两个问题。1、以前贫困户是由村干部报上去的,这就提供了权力寻租的可能,但现在的精准识别要求责任单位派出人员驻村,逐家逐户调查核实,希望把一些关系户,一些脱贫户排除在外,找出真正需要帮助的穷人。2、通过对每户贫困户的详细调查,找到致贫原因,通过具体分析,找到脱贫方向。 问:为了精准识别,很多地方都要求驻村,甚至有说要下去驻几个月,会影响本职工作。 答:关于驻村要求,每个地方都不一样,无论怎么规定,只要牢牢把握中心点,完成精准识别的目标就可以了,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周找两三天下去调研,扶贫办没那么有空监督你是不是天天在,村支书没那么无聊为了这点事举报你和你闹矛盾,毕竟这工作要一起做三年,和村支书打好关系很重要。 问:大量从事扶贫工作的都是外行人,外行的基层人员,什么都不懂去扶贫很难出成绩吧? 答:如果真的需要很多专业的人员才能开展工作的话,那么,很多工作基本不用开展了,基层人员也不叫基层人员了。什么是基层人员?基层人员就是什么都做,合理不合理都要做。(镇级以下基层人员是很苦逼的,山着火了要去扑山火,接待饭堂缺人手就去做菜端盆子……)。而做到什么程度,视乎你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不会就学就这么简单。 问:贫困户的判定标准是什么? 答:国家标准是年平均可支配收入低于2736元,联合国标准是3000元,广东省标准是年平均可支配收入低于4000元,实质上,贫困户的判定标准每个省不一样,根据经济水平调整。 那么这个标准高不高,说真的,不高。年人均可支配收入4000元,意味着一家五口,有一个人从事一份月薪1840元的工作,就已经不能列入贫困户了,再平均一下,意味着每人每月收入不超350元,这个钱仅仅能吃饱。按照国家统计,按照2736的标准,目前还存在七千多万贫困人口,如果按照联合国标准统计,按照美国标准统计呢(5570美元)? 问:没劳动力的低保户、五保户怎么脱贫? 答:没劳动力的低保户、五保户继续吃低保五保金,国家财政兜底。 问:贫困户的名额存不存在摊派任务的情况? 答:摊派确实存在,但这是合理的摊派,建立在民政等各部门长期数据的基础上,基本不会有太大的出入,是一种长期的经验式做法,不是彻底公平,却相对合理和公平。要明白,脱贫工作很难做,非常难做,这是从事扶贫工作人员的共识,如果不摊派,难道各地区自动去认领吗?扯淡,就算让领导去认领,还得问问手下的人愿不愿意,这和在企业做事一个道理,你上司拼命揽工作回来,在老板面前刷存在,工作却你们做了,你咋想? 那么,为什么说相对公平呢?因为,摊派基本是在五保户低保户数据和其他数据基础上进行的,实际需要工作量的扶贫对象主要由有劳动力的低保户作为主力,其余的是调研出来的相对贫困户。况且,户数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是大盘在原则上不允许减(即一个县的贫困户数不能减只能增),所以,在村镇一级是可以做适当调整的,由帮扶单位和镇扶贫办协调。那么,如有些村报了240个,实际上只有120个,这种情况实际上有没有不清楚,只能说一般有点脑子的,都不会这样干,不排除有脑残的或者被迫脑残,但这种情况我这边是没有的,如果真有,只能让县级去协调。至于小范围内的户数差异,可以调整的。 问:发现不符合标准的贫困户怎么办? 答:剔除,然后从调研对象中找出相对贫困的来填位。 问:有些贫困户收入超出标准,4500或者5000,甚至更多,但是也被列入贫困户,为什么? 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或许你会发现,哦,原来他本人或者直系亲属患慢性病,例如高血压或者糖尿病,那么,他迫不得已每月有一笔固定的药费支出。或许会发现,哦,他有个孩子在读书,高职,大专或者大学?每年需要一笔学费支出。简而言之,所有情况要综合考虑,这个就是核查的意义所在。 问:精准扶贫是下去几个月就脱贫了吗? 答:脱贫一个连续的过程,有些一年,有些两年,有些三年,举些简单例子:例如,有一户贫困户,户主有技术,例如会开拖拉机会操作辗米机,那么给他买,然后他就可以通过拖拉机到处做生意,拉货或者上门帮人辗米,从而增加收入。例如,贫困户选择养猪,但是没钱建猪舍买饲料买种猪,那么,可以给他立项养猪,给钱建猪舍买饲料买种猪,再帮他联系买家,大概两年,走上正轨也就脱贫了。例如,有一户贫困户,但一个读大二的孩子,那么,三年后他孩子找到工作了,就属于脱贫了,这三年内的主要帮扶措施是助学补助。那么,真的有这么简单的贫困户存在吗?有的,情况复杂的不少,情况简单的也实实在在存在很多。 问:脱贫资金有多少?会不会挪用? 答:每个地方不一样,我这边是人均两万,至于挪用,不可能,现在出台了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杜绝了挪用的可能性。 问:扶贫是直接给钱吗? 答:不是直接给钱,要通过立项,审批项目,评估再给钱,而且很多时候不是直接给你打钱,是统一购买生产资料,或者帮扶责任人购买或者贫困户提供票据证明。 问:有没有不可能扶得起来的贫困户纳入了扶贫对象? 答:还真有,不过占比不大,而且有些情况在调查阶段就可以尽量避免,但这取决于精准识别的工作认真程度。例如最无解的种类,懒惰不干活,只想占便宜,分钱的,对于这种还真的蛋痛,给他立项,浪费钱,不立项怕他闹。再例如一不小心纳入了户主爱赌,甚至吸毒的贫困户,那就呵呵呵了。对于这种,我的看法是在调查阶段能替换就替换。 问:脱贫一般通过什么项目来进行? 答:一般来说,看贫困村的条件,贫困户较多的村,外加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成立合作社的方式实现脱贫是较好的方式,例如种植价格较高经济作物(水果),养殖价值较高的特色禽兽(农家走地鸡,猪,山羊等)和水产(龙鱼),生产和销售一条龙结合,有条件的还能发展生态旅游,农家乐配套等等。如果是贫困户较少的地区,就看他缺什么,有什么?例如有项目缺资金,那给资金,如果资金不够,帮助办理贴息贷款;例如劳动力在求学,家里有人生病,那么,助学补助外加办理助学贷款,办理特殊大病保险等,例如劳动力有,但家里有人精神病或者残疾,被绑死在本地,无法外出务工,那么看能不能发展养殖种植,再例如,缺技术,那么帮他做技能培训,联系企业帮他找一份工作,还例如有林地没技术,那么看他有没有意愿发展相关的种植,提供种苗和培训,在帮忙找销售渠道。总而言之,方法措施很多,每个人都不一样,还是老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问:精准扶贫和互联网+的结合方式是怎么样的? 答:例如有一个贫困村的合作社种植番石榴,然后通过网站电商进行销售,那个人项目呢?例如见过有一个走地鸡众筹,参与众筹的人付出130或者更多钱,就能五个月后收到养殖的农家走地鸡一只或者更多,还能自主选择自提或快递运输的方式,先拿钱再生产的模式。 问:有没有不合理的被帮扶对象? 答:额,我觉得有,例如有时候上面一个很操蛋的决定,例如17岁以上在校生的低保户对象要列入帮扶对象;那么,假设一下,如果一家三口,户主残疾,聋哑,家里只有8分水田,户主配偶残疾,缺乏劳动力,户主女儿读高中等,那就握了草了,你说帮户主找工作,没人愿意,听不到说不了,无法沟通,那怎么帮,养殖种植吧,也干不了,那只有助学了,但问题是助学金额不多和低保金比起来,而且脱贫周期只有三年,三年吧,在读大学,考不上还好说,万一考上了呢。那只能重回低保了(额,应该能重回)。 说的基本正能量,以后有机会想起来再补充,图就不贴了,因为涉及别人隐私,参与这个工作,见识了很多以前见不到的故事,没有对比就发现不了自己的幸福,很多时候个人是渺小的,但也要尽力去争取公平和公正,可以渺小如尘埃,不能扭曲如蛀虫。
回答于日 00:00
精准扶贫,要求一对一,问题是谁来对?人力有限,上级机关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抽调人手必然影响本职;从基层扶贫情况看,去帮扶的人大部分也都是外行人,对市场和农户情况缺乏了解,往往事倍功半,成了走过场,最后还是帮扶单位给了钱了事。 截至2015年年… 显示全部 精准扶贫,要求一对一,问题是谁来对?人力有限,上级机关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抽调人手必然影响本职;从基层扶贫情况看,去帮扶的人大部分也都是外行人,对市场和农户情况缺乏了解,往往事倍功半,成了走过场,最后还是帮扶单位给了钱了事。 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仍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中央发话,要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扶贫工作有没有意义?当然有!然而当前脱贫工作存在着很大的困境: 1、扶贫资源利用不尽合理。除了基础设施建设以外,政府和社会捐助主要用来救贫。我个人认为,扶贫资源首先应倾向用于社保、医保和教育保障,基本保障有了,就等于基本脱贫了。然后再将剩余资源用于帮助持续改善民生建设。如增加对当地贫困人口的农业技能培训,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不能一时脱贫,没过多久又返贫。 2、扶贫人力资源严重不足。从中央到地方,几乎每个机构都有扶贫办,但编制人员往往只有1-2个,每年给帮扶对象一笔钱或物资,然后基本就什么都不管了,至于对帮扶对象的持续发展的支持基本没有。由于执行机构还是以政府主导,到了基层基本都是乡、村在落实,基层人员的知识、素质、能力都较为严重地制约脱贫工作开展,社会参与模式落后。 欢迎搜索微信公众号“GWchat2016”关注国文茶话,老陈与您一起闲话时政经济。
回答于日 00:00
前几日,《盛世中的蝼蚁》(以下简称《盛》)一文在朋友圈疯狂刷屏,笔者朋友圈转载此文的人群家乡父老有之、大学同学有之,但更多的却是外企白领、大学教师和部分部委公务员。如此大批量的刷屏还是第一次,素来对一边倒刷屏持警惕态度的我,终于没忍住点开… 显示全部 前几日,《盛世中的蝼蚁》(以下简称《盛》)一文在朋友圈疯狂刷屏,笔者朋友圈转载此文的人群家乡父老有之、大学同学有之,但更多的却是外企白领、大学教师和部分部委公务员。如此大批量的刷屏还是第一次,素来对一边倒刷屏持警惕态度的我,终于没忍住点开原文仔细阅读。原文对于杨改兰一家惨剧的归因暂且不论,因为在人去无可实证的条件下,一切归因都可能命中事实靶心。但对于文中提出的关于农村低保和危房改造的问题,笔者却不得不说。尤其是看到朋友圈如此多平时在工作生活中以理性立身的人们纷纷转发此文并大加赞同之时,被城市中产及精英们对于农村实际的认知如此脱节,如此沉醉于自我想象和自我逻辑印证的沟壑所震惊。我深感如果不把自己吃住在西北农村近一个月专项调研观察精准扶贫的真实见闻——农村低保及其附带的贫困户识别认定、扶贫资源分配、存在的真实问题和背后逻辑讲清楚(虽然不一定能够讲清楚)的话,是高等教育教人求真的失败;如果在一个引起众论的问题上不敢不想表达自己真实看到、真切思考、真心相信的事实和思考的话,是大众传播时代媒体素养培育的悲哀。 一、回应《盛》中的三个事实。 《盛》一文中明确质疑两个问题,一是低保认定怎能采用民主评议的方式?二是杨改兰一家的住房条件在危房改造的政策下为何没能得到改善? 1、低保认定采用民主评议方式的具体办法、原因、逻辑及缺陷。 首先介绍我国目前农村低保的基本情况,分为1、2、3、4档,人均金额依次递增,按户认定发放,户内按人头计算金额,户内人头越多,低保户所得金额越多。认定方式在历史上有过一次变化,最开始是村委会直接认定,后因为权力过于集中,出现走后门、认定惟亲等现象,群众意见极大,后调整为群众民主评议为主、村委会综合认定为辅的方式。另外“”低保认定”此类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务,按照《宪法》和《村民委员会自治法》都理应尊重村民的民主权利和决策权利;再则出于实际考虑,村民左邻右舍恐怕也比村委会了解村户实际情况真切的多。如果只靠村委会集权认定低保户、贫困户,对于结果正义的期待只能寄托在占村内人口总数比例极低的村委会干部的理性、良心和智慧了。为什么在最开始采用村委会起认定的主导作用后不久,就改为了群众民主评议为主,历史早在70年代末就告诉我们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民主评议就真的好么?民主也从来不规约人性弱点,也从不允诺公平。 在走访西北某国家级贫困县20个行政村的过程中,我们却发现这套民主的制度设计保证了公开却不能保证公正,或者说,从来没有一种民主制度设计能够保证公正,即便从功利主义哲学出发来观照,民主制度也从来不允诺社会最多数群体的利益最大化。这种缺陷在低保认定的民主评议过程中表现最明显的便是大姓做主(村落里的绝对大姓因为人数众多从而掌握票数最多,中国千百年来得宗族势力影响因素在现代社会表现依然强势)和贫困户黑洞效应(据观察,贫困户在村落里往往人缘较差,一是缺乏人及往来资金,二是某些贫困户性格孤僻、不符合乡规民俗。第二种原因与贫困之间或许互为因果。在中国乡村这种典型的熟人社会里,这样的贫困户会在民主评议中显然败下阵来。)这类认定偏差现象多出现在低档次低保中,村内极端贫困的农户在样本调查的近200余户中基本没有落选的。至于杨改兰为什么在低保认定中被拿掉,将时光机调到被取消低保的那天,那段时间他们的人均收入低保扶助标准之外。(这里涉及到农户收入统计问题,这也是我们在整个项目调研中发现的大问题——农村统计学的滞后性。外出务工收入完全靠估算和村民自报,存在瞒报少报的事例比比皆是;不外出务工的村民绝大多数比外出务工人员更穷,但由于在家饲养家禽和种地收入可以明确估算,故而反而收入有时显示更高。收入统计问题是精准认定的基础障碍。) 回到《盛》一文中质疑的低保认定为什么靠民主认定,答案很简单,集权认定靠不住;民主认定有问题,但比集权认定风险小。所以问题的实质不在于谁来认定,而在于认定的依据是什么。 2 、危房改造的操作办法及存在巨大缺陷。 《盛》一文中质问,为什么杨改兰一家住房条件如此之差,政府却没有为其提供危房改造资金,没有为其保障安全用房。答案很简单,政府提供的危房改造资金不足以让杨改兰一家建起新房屋,如果提供足够资金让其建造新房屋,千千万万个杨改兰政府吃不消。这也是目前我们在田野观察中发现的最突出最棘手的问题。 简单介绍下,目前西北某省的危房改造政策:符合危房改造条件的农户,在农村危房改造中户户均补助11500元,节能示范户户均再增加2500元,残疾人户户均再增加3000元。改造后的房屋质量达到砖木或砖混结构,有上、下圈梁和构造柱等基本抗震设施,原则上改造后住房面积要达到人均13平方米以上,户均建筑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以内,3人以上农户的人均建筑面积不得超过18平方米。 杨改兰一家为什么不建房,答案还是那个答案,修不起。家里拿不出,亲戚借不到,贷款无信用,结局就是——钱还是不够。 怎么办?就让他们住在危房里?政府彻底不管不顾?不是。基层干部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在走访中发现有一个行政村的村支书将几户危房改造的困难户集合起来,整合资金集中建造公用房屋,因为规模效应,大大节省了建房成本,在政府危房改造款和村集体承担部分资金的条件下,为村里几户极端贫困的人家建起了安全房屋。看到这里,是不是很开心?我也很开心。但看到下一句话,你就开心不起来了。这是非法的。精准扶贫明确规定不允许整合使用危房改造款项。 杨改兰建不起房,真的不是《盛》的作者想象的基层干部不作为。他们,比电脑前的我们可急多了。“脱贫摘帽”关系他们的乌纱帽,脱贫若干项考核指标中安全房屋分值可不小。 3 、上升渠道问题。 不多说,就说一个数据。 我们所去的西北某县高中,重本302人,本科1080人,应届参考人数1902人。自行感受。其中家访的一个小男生,住的房子和杨改兰家差不多,今年刚考上国内TOP2大学,享受了“贫困专项计划”降分数十分录取。 二、 制约精准扶贫效率的若干问题。(一)政策衔接制约 1、刚性政策: 西北某省制定了若干项脱贫指标及大量规定用途“带帽下发”的资金资源限制了基层政府发挥主观能动性,容易出现于实际脱节的风险。上级政策过于刚性主要将在三方面影响扶贫效率:一是资源配置结构失衡失真,存在急需扶持投入的领域缺乏资金;二是要求县级、村集体和农民配套自筹,在文件指挥实际的情况下,为基层带来不必要的债务负担,减缓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三是制约基层干部的主创精神,甚至给部分敢作为的干部造成历史伤害。 不同地区情况差异较大,因而政策也当做适当调整。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刀切的政策,往往会导致到地方水土不服。如果说能够灵活适应当地情况的政策是有弹性的政策,那么不接地气的政策就是刚性的。刚性政策的好处是便于上级政府统一管理、考核,但是往往会导致地方扶贫迎合上级的政策指标,造成财政扶贫资金的效率损失。 比如,在脱贫指标中,住房、卫生、体育设施等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制。但是实际上,人口非常少、非常邻近的村完全可以共用卫生所、篮球场等设施,节省资金。又比如政府大力扶持的住房,虽然政府对房屋改造、重建有大量补贴,但是房屋仍然吸收了大量群众私有资金。农村房屋没有产权证,不能抵押。一些群众借债建房,甚至出现因债返贫的现象。一些地方干部反映,上级要求的住房标准可能偏高。调研中,我们也走访了几十户农户,发现住房情况的确大大好于我们的预期。房屋投资属于非生产性投资,农村房屋连产权都没有,更谈不上升值空间。房屋建设一步到位固然好,但是我们也要看群众有没有更急切的需要,比如富民产业的发展。 “资金配套”衍生三角债。上级政府对贫困县设定了较高的脱贫标准,但是补贴资金有限,要求县级、村级配套资金太高。修路成本在2007年、2008年是每公里25至30万元,当时国家投资5万元;12年达到每公里40至45万元,国家投资25万元;2016年每公里51至52万元,国家投资50万元。国家投资比例的逐年上升大大缓解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但是早年的高额投资带来的负债始终难以摆脱,成为了基层发展的负担。为了完成指标,许多村委会向建筑队赊账,或者向信用社贷款,从几十万到上百万不等。这就形成了地方政府的三角债问题。每年地方政府还息压力都很大,还本更是遥遥无期。地方政府大规模借贷的底气在于中央政府的“隐形担保”。地方政府、施工队、信用社都相信,中央政府不会让地方政府资不抵债而破产。 不同地区的发展基础不同,但是要求的指标是相同的。这无异于让不同起跑线的运动员比赛。不切实际的脱贫目标导致地方政府不得不选择短期见效快的项目。而像种苹果树,要5年以上才能瓜果,这种周期长但是长远上更利于脱贫的项目就不会被选择。我们是否能让地方自己和自己比?增量脱贫是不是更好?如果一味看结果,那可能只是数字脱贫,甚至为了短期的脱贫,牺牲了地方长远的发展。 2、逆向激励: 扶贫政策,顾名思义是补贴落后的地区。但是同样是落后地区,也有先进的方面和落后的方面。先发展的没有好处,就导致了逆向激励问题。比如,有地方干部反映,自主投资教育、医疗的地区,得到的政府补贴就少。这导致地方发展的积极性不强,只要完成上级要就停止,形成“等靠要”的风气。 3、政策与当地风俗不符: 一些政策因为和地方的风俗、道德规范不符而难以落实。比如,为了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和产妇死亡率,产后在医院住院观察是政府提倡的。但是当地老人认为,媳妇生完孩子不在家过夜是不好的,有辱声誉。年轻人如果坚持要住院就会被当做不孝,进而导致家庭矛盾。(二)地方干部和群众的关系 扶贫工作由中央主导、地方执行、百姓受益,是一个典型的委托代理行为。中央、地方、百姓三者在扶贫工作中不应当是简单的上级与下级、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更应当是“合作共生”的关系。在三者之间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会给扶贫工作的效率产生损害,大大降低精准扶贫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地方干部承担了很多职责,但是却没有与责任相匹配的信任、权力和权利。 1、信任缺失: 地方干部是执行中央扶贫政策的核心力量,在第一线接触地方群众。地方干部处于上级政府和地方群众之间,传达上级政府的文件精神,执行上级政府的政策,并且将地方群众的困难向上反馈。但是我们发现,现在地方干部并不受到上级政府和地方群众完全的信任。 群众对地方干部不信任的原因很复杂。一方面,以往地方干部的不良工作作风难辞其咎。虽然在大力整治腐败的背景下,地方干部的作风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群众对于地方干部的信任的恢复是滞后的。另一方面,群众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青天”心理:越是遥远的领导干部越是好干部,越近的干部越可疑。甚至在面对上级政策导致的问题时,群众也会认为上级的政策都是好的,肯定是地方干部做的不好。现在地方干部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且着力利用群众对于上级政府的信任增强自身的合法性。比如,有地方干部反映,召开庄重严肃的会议对于执行政策有很大帮助。即使群众并不能理解大部分会议内容,但是仅仅是会议的形式和气氛就足以让群众相信地方干部获得了上级政府的授权,即将实行的政策的的确确是上级政府的安排。 上级政府对地方干部的不信任,体现在担心地方干部腐败、滥用职权,侵害群众利益,在分配资源时不公允。具体到扶贫财政资金问题上就是担心地方干部公款私用,分配扶贫资金不合理。这种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因为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地方的干群关系中,地方干部作为公权力的代表,相对于群众处于强势地位,所以上级政府在面对地方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冲突总是偏向于群众。但是这种有偏的态度未必有利于解决在扶贫财政资金问题上的干群矛盾,甚至可能伤害整体群众的利益。 比如,很多地方干部反映的群众上访问题。上访是群众约过底层相关国家机关到上级机关反映问题的一种途径,也是上层政府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由于上级政府在接受上访时没有充裕的时间、精力、资源去调查真相,往往偏信上访者的一面之词,并且使用行政手段要求地方予以解决。地方干部为了保全工作职位,往往会满足上访者的合理或者不合理要求,甚至使用村集体的资金补偿上访户。这种机制导致的后果是,群众把上访当成了解决问题的成本最低的、最有效的途径,甚至把上访当成了生财致富之道。在调研中,地方群众告诉我们一句俗语:“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敢打敢闹的上访户往往能得到好处,老实淳朴的群众却受到了损害。据地方干部反映,上访甚至出现了产业化的趋势。 一味偏向上访群众并不能保证公平公正地解决问题,地方群众的利益冲突未必是群众和地方干部的利益冲突,而往往可能是地方群众内部的利益冲突。偏向上访群众可能就会损害没有上访群众的利益,进一步刺激群众去上访。解决上访的恶性循环需要上级政府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对上访反映的问题进行多方取证。另一方面,要把司法机关应该管的事务交给司法机关。不得不承认,群众不选择走司法程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司法成本太高,这种成本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也体现在知识上。群众没钱寻求律师帮助,即使聘请律师,群众对于法律不了解、不理解,也很难完全信任律师。因此如何降低司法成本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2、权力缺位: 第一,政策资金的使用权方面,扶贫资金直接发放到农户手中多,地方干部能掌握的用于公共建设资金少。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看到每个贫困户都有一个专门的存折,用来接收扶贫资金。扶贫资金发到群众手中后,地方干部就很难动员群众投资公共项目。一些“撒胡椒面”式的补贴,甚至折子比资金贵。比如草原补贴资金,全县45万人,每人2.3元,而证书的成本是10元。这样的资金不如统一划拨到村集体,统一进行投资。针对政策资金分散的问题,地方也有一些集中资金的举措。比如,当地有名的“幸福养老院”项目,又叫“幸福大院”。村委会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将孤寡老人、残疾智障人士的危房改造资金集中,建成联排的平方。地方干部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如果单独建三座房子,就要有十二面墙,而集体建房只需要建八面墙,省了四面墙的成本。而且把这些弱势群体集中居住,也便于他们互相帮助,以及村干部照看。“幸福大院”已经在当地逐渐推广,但是由于产权不明、不符合上级政策精神等原因,建设“幸福大院”并不得到上级政府的支持。 第二,简政放权不到位。当地干部反映,所谓“简政放权”做到了下放责任,但是没有完全下放权力。一些项目,地方干部必须签字,但是项目的决策权在上级政府,这就为事后问责带来了困难。如果能做到“谁决策,谁负责”,各项政策的设计、决策的落实才能真正被各级政府负起责任。 第三,执法权薄弱,乡政府7个警察服务1.6万人,警力严重透支。 3、权利缺失: 公务员及其家属不能享受很多扶贫政策,比如低保户家里不能有公务员,但是实际上很多村干部家境并不富裕,却在扶贫中“被奉献”了。村干部也没有大病医保。 在这里我们应该意识到结构性贫困的问题。看一个人、一个家庭是否贫困,不仅仅要看总收入是多少,还要去除最基本生活开支看可支配收入是多少。一些从村镇走出来的年轻公务员,在县城住需要买房租房,家人在乡下仍然满足贫困标准。这算不算贫困?即使自己不能享受政策,乡下的家人至少应该享受政策。这是个人在阶层上升中的尴尬:既享受不到下层的补贴政策,又打不到上层社会的经济水平。扶贫政策的缺失很可能将他们拉回到下层,打击了自主脱贫的动力。 扶贫政策不覆盖公务员的逻辑在于,防止公务员以权谋私。应该进一步改善公务员的薪酬待遇,单独建立公务员的大病救助体系,让公务员不和群众抢资源,安心工作。得民心者的天下,地方干部之“心”同样重要。地方干部也是民,也要享受普通公民应得的权利。而且地方干部是国家治理基层的依靠,只有地方干部有动力、有能力,才能维持基层治理的稳定。 综上,上级政府在为了防止地方干部滥用职权,采取了“分权收权”的方法:一方面增强群众的权力,另一方面将部分权力收归中央。增强群众权力、推进基层民主是中国民主制度的有益尝试,但是现在基层民主的问题是民主推进太快,法治推进落后。美国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中提出政治制度的健康发展顺序是:建设治理能力、推进法治、普及民主。基层治理依赖地方干部,削弱地方干部的权利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基层治理能力;基层法治仍然不健全,从前文上访的例子就能看出,群众法律意识不强,行政干预司法仍然存在;在法治不健全的情况下,大力推进民主,就导致了类似低保户评定中的多数人剥夺少数人利益的情况。 发展民主的顺序很重要、基础很重要,政治权力应有保障,但是政治理性是需要学习的。如果民主选举中,推选人大代表、低保户,没有考虑公共利益,而是感情用事、利益输送,民主就成了家族势力、恶势力把持地方权力的工具。 本文认为应当加强地方干部的权力,真正做到简政放权。同时加强人大政协监督的作用,让群众通过人大政协监督地方干部的决策,保证地方干部“权为民所用”。此外,应当加大对偏远地区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对地方干部的教育很多,但是对群众的教育很少。在给群众权力、自由的同时,必须培养群众的责任义务意识。(三)打工移民相关的问题 1、人户分离导致政策落实难: 人户分离导致部分外出打工者享受当地的权利,但不承当当地的义务。比如,政府扶持力度最大的住房方面,在认定安全住房时,存在农户外地有房,当地有危房的情况。由于部分外地住房没有房产证,难以认定,农户通过本地的危房原则上也可以领取补助。但是当村委会征收费用时,却难以找到外出务工者。比如,一些外出务工者不缴纳新农合费用,一些村为了完成95%的参合率只能垫付。 2、女性外流严重: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地方致贫的一些原因是政府难以解决的,因为这些原因与当地的习俗、婚丧嫁娶相联系。以当地的彩礼习俗为例,我们发现当地群众最大的经济负担并非是教育、医疗、住房,而是儿子结婚的彩礼。当地的贫困线是人均每年2800元左右,而2016年当地平均彩礼的水平已经高达20万元,这还不涵盖购置新房等花销。 彩礼价格如此之高,一方面可以看出当地人对于婚姻、传宗接代的重视,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外出务工移民导致当地性别结构的严重失衡。在走访当地某村的一个农户时,我们了解到,当地的年轻男女几乎都外出务工,而80%的女性都外嫁到条件相对好的地区,而男性能娶到外地媳妇的情况则很少。针对这种男女之间的区别,我们有一些猜测。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中国社会的对于家庭中男女地位的观念是“男强女弱”。由于当地是贫困地区,男性和女性不论是经济条件,还是教育水平都比较差。比较优秀的女性可以在外地找到略微强于自己的丈夫,至少年轻女性还可以借助年龄优势,嫁给年龄较长的男性,通过婚姻嫁出大山,甚至随丈夫获得城市户口。但是相比之下,贫困地区的男性在婚姻市场中处于极端的劣势地位,这就导致当地的婚姻市场中男性远远多于女性,进而导致男性如果要结婚就需要给女方家庭高昂的彩礼,一方面来补偿女方的成本(包括养育女儿的成本、把女儿嫁到外地的机会成本、女方父母的养老成本等等),另一方面也是男方向女方表明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诚意,证明自己能给女方好的生活条件。 这一逻辑在我们调研中被反复印证。比如,调研中某地方干部告诉我们,他的侄女从一个靠近县城的村子嫁到一个远离县城的村子,父母就要出了近30万的的彩礼。彩礼定价的逻辑在于,对于越贫困、未来不确定性越大的男方,女方会要更高的彩礼来对冲风险,进而加重了男方的经济压力。地方干部和群众纷纷表示,“因婚致贫”是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疾病并不会降临到每个家庭,普通教育的压力并不大,住房的政府补贴力度很大,唯独娶妻这件事是多数的家庭都面临的,而政府无计可施。(四)、大数据平台使用效率较低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社会科学领域分析技术的发展,大数据的概念越来越流行。许多学者认为大数据不仅仅可以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也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政府建立了扶贫大数据平台,收集了所有贫困户的相关数据,并且录入到省级网络平台上。在与扶贫办工作人员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大数据平台的录入工作花费了扶贫办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相关工作人员并没有感觉大数据平台对扶贫工作有太大帮助。 在到当地扶贫办调研的过程中,我们详细地查看了扶贫大数据平台。我们认为大数据平台的使用效率并不高,原因在于大数据平台的设计与使用都存在问题。从大数据的功用上,我们必须认识到大数据是用来分析问题的,不仅仅是用来作为查询的档案。大数据平台的设计,不论是数据结构还是数据内容都应该是问题导向的。比如,如果设计大数据平台的目的在于评估一个扶贫项目的效益,在内容上就应当收集扶贫项目实施前后受到项目补贴的村民的收入、消费、健康、生活满意度等等指标。在结构上,应当允许相关政府、高校研究人员调出便于定量研究的面板形式的数据。此外,平台的数据质量在收集和录入两个环节也难以保证。 要真正提高扶贫大数据的使用效率,需要邀请社会学、经济学领域有收集调查数据经验的专家学者进行设计。从问卷设计,到数据搜集、录入,都要严格把关。并且委托有分析技术的高校、研究机构进行数据分析,或者开发出有分析能力的软件供地方扶贫办使用。这种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使用方式的成本很可能更高,但是起到的作用也将远远大于目前的水平。 三、目前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内在逻辑及缺陷。 政府制定的脱贫指标和相应比例,分别从致贫原因增收减支、直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间接提高增收技能上对基层扶贫工作进行了刚性指导。致贫原因层面的增收减支,主要指提升农民收入、降低因病和因缺少劳动力致贫的风险,包括贫困发生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合率;直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是见效最快的扶贫措施,其政策的基本逻辑是为农民花钱和替农民花钱,在补贴的杠杆的指挥下引导农民的家庭支出结构和村集体支出结构,主要包括有通乡镇的硬化路、饮水安全贫困户比例、有通动力电的自然村比例、住房安全贫困户比例、村标准卫生室、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学前三年毛入园率;间接提高增收技能是制定脱贫指标的政府部门发挥主观能动性空间最大的部分,其实质是对农民脱贫的具体途径做硬性要求,包括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互助资金协会(社)和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参加培训率。脱贫的若干项指标中,各个要素占比不同,对扶贫工作的影响大小差异较大。根据权责一致的原则,西北该省应当按照各个因素的权重占比为基层政府贫配置资源、转移支付和予以相应的自由裁量权。比如贫困发生率占比30%,对扶贫工作是否达标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是为标准的一票否决制。影响贫困发生率的农民增收成为了基层政府扶贫的关键,然而我们看到,上级拨付款项对该项的支持与其所占权重不相匹配,在指标分层次有先后的情况下,资源配置略显滞后。 上级指定的脱贫指标决定了基层扶贫工作的着力方向,上级资源的配置方向决定了基层县配套资金的支出方向。在现行政治体制下,基层县域政府在享受上级政府给予的转移支付和资源帮扶的同时,不得不面对硬性和软性的决策不自由,面对资源投放和管理使用的可能与实际脱节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实质上影响扶贫效率的因素主要存在在两个层次,一是硬性指标和带帽下发的资源制约了基层自身资金资源的投入方向;二是迫使基层县在能够自由裁量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项目管理中精深挖掘。 结语: 在西北某省贫困县“背灼炎天光,带月荷锄归”了近一个月,看到的精准扶贫工作成绩斐然(成绩太多,下次出文详细介绍),也深感WD的天是明朗的天。 在解决了绝大部分贫困户的问题后,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杨改兰一家代表的便是现有制度下,政府无法妥善解决的一类深度棘手问题。当然,社会资源进入是另一条路径,但我们需要提醒自己,杨改兰一家是被科技社会抛下的非受益人群,慈善众筹名单上很难出现他们的名字,因为山沟里,没有新媒体。 最新消息,国务院已经酝酿精准扶贫资金使用放权,允许地方尝试整合使用。整合使用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和后果,我们拭目以待。 代际传播逐渐形成这个话题,我想,不光是政府的责任吧。
回答于日 00:00
这个吧,我觉得这个政策说起来是国家扶贫,其实落实到具体工作都是转嫁给公务人员的,更有甚者,那些扶贫对象都会赖上公务人员。举个我知道的例子,我妈她们医院的一个同事半夜接到扶贫对象的电话,扶贫对象要求该同事给他找个工作;还有因为未能及时接电话… 显示全部 这个吧,我觉得这个政策说起来是国家扶贫,其实落实到具体工作都是转嫁给公务人员的,更有甚者,那些扶贫对象都会赖上公务人员。举个我知道的例子,我妈她们医院的一个同事半夜接到扶贫对象的电话,扶贫对象要求该同事给他找个工作;还有因为未能及时接电话而被扶贫对象告到上级而受处分甚至开除的。我觉得现在这个政策简直就像道德绑架一样。
金子和太阳
回答于日 00:00
建议大家看看 @黄追远的回答,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的更深刻些。我得到的赞多无非是因为回答早些回答通俗些,她的才更多干货(虽然一点点内容我有不同意见) ————————————————————————— 最开始写时候是针对去年基层精准扶贫真正开始前… 显示全部 建议大家看看 @黄追远的回答,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的更深刻些。我得到的赞多无非是因为回答早些回答通俗些,她的才更多干货(虽然一点点内容我有不同意见)—————————————————————————最开始写时候是针对去年基层精准扶贫真正开始前的状况写的。现今很多状况已经变了。文中会有挺多不足,见谅。—————————————————————————先表明利益相关。是皖北某县被抽调下村核查贫困户信息的人员之一。 这个问题要拆解下来回答,第一,为什么要精准扶贫?答:仅以本县为例,之前报上去的贫困户信息不是按照真实贫困情况来报的,是有规模控制的,也就是说是按照人口比例强行摊派的,没有这么多也得报上去这么多的贫困户,所以有的一个村就报上去了两百多户特困户。事实呢?市里核查时候抽查了120余户,不符合贫困标准的有80多户。 第二,为什么之前的扶贫不精准?答:这里引用我去核查的那个乡镇的党委书记的一句话:“能吃上低保在农村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历史遗留原因,直到今天,行政体系上对村、庄是缺乏高效行政效率的。贫困户信息的报送几乎完全依靠村干部上报信息,也就是说,上层与低层之间缺乏事实上高效的沟通途径,也就给村干部的很多行事留下了运作的空间。村民有吃低保的目的性诉求,村干部有运作低保的现实性权利。该报未报,不该报而报的现象就不奇怪了。 第三,精准扶贫能不能真正摸清贫困户信息?答,短期内很难做到完全准确。我与同事下乡摸排时候是一户户走访调查的,但是现实原因,不可能为了摸排信息常年驻村,一来效率太低,二来长期待在一个地方同样会留下人情保的条件。所以虽然是一户户走访,但不可能完全撇开村干部,如果村干部有心欺骗,确实是不容易核查出来的。现今驻村扶贫队长,对口扶贫队员等方式提高了信息准确性,但有些情况还是不能摸排到。在农村,有些常年住在危房里身体不好的农户事实上家庭收入是高于贫困标准的。由于观念的原因,生活上就是不舍得花钱,有条件却偏偏住危房。第四,精准扶贫有没有意义?答:有。虽然不能完全准确,但改变了以往几乎只依靠村干部上报的方式,大幅度提高了准确性。我这近一个月的摸排走访的结果,我保证绝对不会100%准确,但真实性准确性会远远高于村干部自己报上来的。从现今的状况看,对于贫困户还是确认有相当的帮助的。第五,精准扶贫如何落实?答:摸排到的大多贫困户不是新闻联播里放的那样缺乏劳动技能啊之类,而是当真家里没有了劳动力,甚至没有正常人。这种户除了给救助金怕是没其他办法,现在大多是给予各项政策支持,政策补助,以及一些流转土地等。然后,输血型救助决然不是精准扶贫的目的所在,也不是真能解决问题的办法,但确实是一个雪中送炭的方式,尤其对于那些生存都艰难的贫困户至少让他们吃饱了;尤其是对于那些有孩子的贫困户,给了他们上学的可能和生活的希望。最后,放几张去年走访贫困户的图片吧。有些贫困户的贫困程度估计会超过了很多知乎上精英们的想想。 隐私的原因,有人像的图像就不发上来了。
回答于日 00:00
我是某村的扶贫工作队队长,我来回答下这个问题…习主席提出的精准扶贫是个好概念,之前的扶贫都是面上的扶贫,但是真正能落实到具体的贫困户很难…所以这次的精准扶贫意味着扶贫的受益群体必须是真正的贫困户。至于扶贫名额的摊派是存在的,但是再摊派这次… 显示全部 我是某村的扶贫工作队队长,我来回答下这个问题…习主席提出的精准扶贫是个好概念,之前的扶贫都是面上的扶贫,但是真正能落实到具体的贫困户很难…所以这次的精准扶贫意味着扶贫的受益群体必须是真正的贫困户。至于扶贫名额的摊派是存在的,但是再摊派这次的贫困户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贫困的。所以只要能把这次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扶起来还是可以取得实质性的扶贫效果的…至于目前扶贫工作,结对帮扶只是在认识上加强了领导们的扶贫意识,指望领导们在针对某一户上的扶贫产生实际的明显变化还是有一定难度,不过好在认识上提高了。所以领导们现在在项目审批上更加重视项目对具体贫困户受益的程度。达到真正从宏观层面对贫困户的帮助。话说经过我这二年的实际工作经历来看,指望贫困户自己发展脱贫是不现实的,贫困户受到资金,观念或者惰性等等因素的制约注定了他们自我脱贫的难度,如果要实现脱贫必须加强对他们的指导和带动,怎么带动?怎么指导?靠领导一对一指导带动不现实,只有通过村干部和致富能手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才可以!现在人都是很现实,没有利益驱动是不会做雷锋的,只有将贫困户的脱贫需求,大户的发展需要和领导们的支持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三者的共赢…做好之间的协调才是贫困工作真正的难点所在…这又得说大了,农村的很多大户如果继续做大,就不得不依靠政府的帮扶,需要群众的加入才能真正的实现现代农业的组织化发展,但是大户也是有其眼光的局限性,总想着把利益独享。这是扶贫的难点之一!贫困户却又受观念的影响,生产经营又很被动,如果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可以说完全扶不上来,如果积极性起来了,但是又受能力的影响,自我意识太强也不容易服从管理,结果更糟…这是扶贫最关键的核心问题…领导们的决策往往在乎表面现象和虚假汇报,没有深入的了解农村的实际需求,强行行政摊派项目任务,最后只能丢下一堆烂摊子!总之,这个扶贫经是好的,还得看什么和尚来念……还需要多个方面来共同努力!
回答于日 00:00
其实看成基层陪上面演一场戏就行了。 “精准扶贫”之前大淹省就已经搞了五年的“三万”活动,每年都有特殊的名字,充分发挥了省委写作班子无穷的创造力:“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等。搞到后来估计写… 显示全部 其实看成基层陪上面演一场戏就行了。“精准扶贫”之前大淹省就已经搞了五年的“三万”活动,每年都有特殊的名字,充分发挥了省委写作班子无穷的创造力:“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等。搞到后来估计写作班子也江郎才尽了,这两年就全都是“万名干部进万村惠万名”了。其实这些活动的初衷并不能说很坏,各机关单位选派两到三名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干部,到结对村进驻,每年四五个月时间,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村民办实事,加强干部与群众的鱼水感情云云。。。。。。而这些东西最后其实都很难操作,一点一点来说吧:1.安排谁去驻村?对于很多基层单位而言,所有的位子基本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如果一个单位运气不好分了两个村。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严格按照政策执行,一下子就要去四个人,那四个位子就没人做事了。尤其对于有些单位而言,总共十个人不到,按这么执行的话。基本就可以停摆了。到最后驻村就会变成两种结果,去的要不就是临近退休无所事事的,要不就是全单位排班,轮流上。前者无非是换了个地方清闲,后者干脆是所有人都想轮上驻村,无他,不上班了谁不拍手称快。2.怎么去做事?众所周知,天朝的村级组织这么多年其实还是建国前的老一套。之前捧出来的乡贤也不是完全胡说八道。很多村村支部的构成就是几个宗族分果果。这时候横插一个外人,敢问在这么个环境下能做什么,实在不知道。不仅这种活动如此,当年的大学生村官,后来的第一书记到最后都会成闹眼子的结局。3.能办什么实事。在短短几个月时间能做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事,其实大家也心知肚明吧。所以,到最后这个活动就演变成了这样一种状况:每年开头省市等各级党委下文件,分好结对村,然后大举进驻。进驻的结果也分两种,要不就是固定的人根据检查的风声望风而动,一旦检查马上赶过去,要不就是轮流驻村度假。到最后要交项目了,无非就是村级正好要干什么,找结对机关要几万块钱,这也是活动的唯一意义了。而去年底出来的精准扶贫,在湖北这边看来,就是“三万”活动的2.0版,时间战线拉得更长,增加了结对保护贫困户这么些内容。但实际上,结对贫困户能做什么,一个小公务员屁的资源都没有,能扶什么贫,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其实最可怕的还是万一有人别有用心,把贫困县全部干掉了,最后更吃亏。。。。
回答于日 00:00
不知不觉写多了,慎看。 同为基层乡镇公务员,先说说我“帮扶”的四户。(1)大妈,80岁,子女不养老,各种慢性病,有低保,各种收入只能保证活着。教育过子女,就是不管老人,多少年都没管过,现在怎么可能养老。我收入2600,用公积金还房贷还要自己还1500… 显示全部 不知不觉写多了,慎看。 同为基层乡镇公务员,先说说我“帮扶”的四户。(1)大妈,80岁,子女不养老,各种慢性病,有低保,各种收入只能保证活着。教育过子女,就是不管老人,多少年都没管过,现在怎么可能养老。我收入2600,用公积金还房贷还要自己还1500,我也没那条件自己掏钱扶贫;请问这户怎么帮扶?该有的政策都有,还是只能勉强活着,啥都不能干,一个字都不认识,啥都不懂,除了给钱还能怎么帮扶?老人一听说扶贫就是要钱(这个我理解,老人确实太惨),但是政策里就是没有给钱这一项。怎么帮扶?(2)大爷,光棍汉,63岁,好吃懒做,介绍到村里一个木炭场打工,温饱应该是没问题吧,结果啥活都不干,怎么说都不听劝,就觉得就应该给他找个白拿钱的活,气的人家厂长把他赶走了,现在隔几天就去跟村干部要钱混吃(还是觉得脱贫就是给钱)。扶贫有个口号是“帮贫不帮懒”,真的能不帮吗?到时候不脱贫我就得挨党内警告处分。请告诉我这样的人怎么帮?(3)(4)这俩是村里充数的,跟一楼说的情况是一样的,就是每个村必须得按比例报贫困户,要凑数。这俩户都是孤寡老人,子女都养老,正常生活不愁,年前报的是贫困户,按照计划要在2016年脱贫,当然能完成任务了,因为人家就不贫。 说说我看到的普遍情况。 贫困户:(1)大多数都不识字,文化素质非常低,什么都不懂,跟他说来扶贫,就是觉得应该给钱,很多村干部为什么不让上边的扶贫干部下村?因为扶贫干部前脚走了,贫困户后脚就跟村干部要钱,就咬定扶贫就有钱,扶贫的钱都让村干部扣下了,其实什么钱都没有,我下村去了那么多次,贫困户没有得到一丁点好处。(2)没几个正常人,大部分人都是这病那病的,啥活都没法干,就业帮扶有啥用?(3)有几个正常人要么是超生孩子多,上学花费大致贫,这种的好办,帮助办理学生救助政策,还有几个正常人就是那种好吃懒做的,这类人懒了一辈子,咋教育都白搭,不是歧视,很多贫困户文化素质确实低,懂得太少。 上上上上上级:(1)现在上头到现在为止都没说过怎么真正扶贫,出台的政策也就是技能培训、介绍工作、在村办企业等等。-------大部分政策都不接地气。我所在的乡镇水浅,村民下挖7米就是一个井,没企业,也没污染,水质非常好,就这样,我们乡镇竟然在村里建污水处理厂,WTF?为啥,因为扶贫款不多,还得均分到每个乡镇,平均下来的钱也就够建这种不疼不痒的厂子。县里还在推广光伏发电厂,在村里建光伏发电厂····呵呵,县城的火电都用不了,都往外卖,还在那么偏远的地方(我们乡镇比较偏)建光伏发电,请问发的电是要干什么用?好吧,就算是投产盈利,收益也是由乡镇和村里分掉,贫困户真正得不到多少好处。技能培训还不错,教授贫困妇女手工编织,但也就是赚点零花钱,生点病什么的还是会花干净。(2)现在扶贫就是一项政治任务,每天开会,大会小会,就是一句话,上头来检查的时候要是出了问题,党内警告处分加扣工资,贫困户能不能脱贫不算问题,反正我乡镇2016计划脱贫占总贫困户人数的60%,因为大部分都是凑数的。算问题的是贫困户不认识帮扶人是谁、不知道免息贷款政策等,拜托,贫困户基本不认字,啥都不懂,都是70岁左右的,跟他说就业贷款政策他能懂吗?我们一领导第一次下村跟贫困户签帮扶承诺书,签完了贫困户不知道放哪了,硬说就没给他,没办法,还得再补,户上没有承诺书就是你的帮扶干部的问题,就要追责,很多贫困户年纪大,根本就记不住跟他签过承诺书,已经丢了很多了,天天都在补。(3)现在扶贫就是一项工作——下村走访。什么用都没有,慰问品没有,钱没有,就是为了把贫困户的门摸清,这样来检查的时候就能把贫困户信息说的准确不差,就不会出问题。一周至少走访一次,结果就是村干部也烦,帮扶干部也烦,贫困户也觉得天天耍着他们玩,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就这样在天天走访中,我们乡镇计划2016年脱贫60%。 帮扶干部:(1)确实烦,我们都烦,没有任何工作积极性,贫困户每次都问钱啥时候发啊···我只能说我不知道。一个月前领导还在说我们现在进行的是精准识别,要先甄别真贫还是假贫。一个月后就变成了要尽快帮助贫困户脱贫。由识别确定贫困户到脱贫只用一个多月,真是效率,这真的是脱贫吗?(2)很多县里的帮扶干部不当回事(我属于镇帮扶干部),从来都是委托镇上替他们走访,填材料,基本不当回事,因为镇上的管不着县帮扶干部,没有约束力,很多工作根本没法开展,但是出了问题还是镇帮扶干部担责,很无奈。 现在的精准扶贫就是这样,没有什么实质性内容,扶贫还没开始就已经脱贫60%了。确实现在大部分贫困户就没几个能干活的,只能靠救助。 之前经济发展的好,那么放纵,现在该还账了。
回答于日 00:00
对以上回答还不满意?您可以想我们的的专家咨询您的问题
*此回答内容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供用户参考及研究用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
贷款相关计算器
大家都在问
热门银行贷款利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村委会后备干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