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地图吴家川到陇西出口高速费多少钱

追求卓越攀高峰——白银市第十中学跨越发展纪实本报记者 王鹏程近几年,白银市第十中学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校园面积扩大,环境焕然一新。& & & & 初夏时节,槐花飘香。再次走进白银市第十中学,别致的校园美景、优雅的教学环境亮人眼球,崭新的教育气象扑面而来。& & & &而在几年前,白银十中还是一所“手掌学校”,规模小、生源薄弱、硬件设施滞后,发展面临严重挑战。& & & &近年来,白银十中厚积薄发为学子,执着坚韧铸辉煌。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 & &风雨40载,春华秋实,硕果累累。砥砺前行的白银十中,先后培养了谢可可等5名全省高考文理科状元,14名学生进入全省高考前十名,向北大、清华输送了35名俊杰,为全国其他高校培养了近万名优秀学子。& & & &豪气搏击凌云志,天道酬勤佳音来。近年来,白银十中中高考成绩连续在全市名列前茅。2015年中考,有三人位居白银市区前三名,5人进入白银市前20名。2015年高考,白银十中再创佳绩。3人进入全省百名榜,2人勇夺市区文理科状元,理科二本上线245人,文科二本上线186人。本科上线率再攀新高,全校一本上线率31.2%,二本上线率66.51%,名列白银市区第一。& & & &2015年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联赛中,有22人次荣获国家级奖,58人次获得省级奖项,近百人次获市级奖项,在全市遥遥领先。& & & &人才的摇篮,知识的沃土,理想的乐园,“甘肃状元学校”美誉,实至名归。文化铸魂,正是读书好地方高一年级辩论赛精彩纷呈。& & & &文化是一种修养,更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人无魂不立,校无魂则不兴。& & &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须看今日之校园。”底蕴深厚、积淀精华、承载沧桑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愈久弥新的品牌,不仅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而且对提升办学品位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 &始创于1975年的白银十中,前身为白银公司第二中学,是一所普通完全中学。学校浸透着企业文化团结奋进、严谨务实的因子,秉承着铜城开拓者艰苦奋斗、创业奉献的白银精神。建校40年来,正是源于这种文化的沉淀,加之聚力思索升华,逐渐营造并铸就了“铭责励己,尽责利人”的十中核心文化理念。& & & &在这种灵魂文化理念指导下,白银十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思路,把师生遵守《规范》《守则》与个人良好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相结合,制定了一系列显现学校文化内涵、规范师生行为的制度,依附广播、板报、演讲、辩论赛等各种活动,让爱心、孝心、恒心、信心、感恩心、责任心和诚信“六心一信”的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 & &文化建设必须要有载体。白银十中着力营造“我的责任我承担”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使学校每一寸土地成为生长责任的沃土,每一块墙壁成为承载责任的空间,每一间教室成为呈现责任的平台,每一位学生成为勇担责任的楷模,每一名教师成为彰显责任的表率。& & & &行走校园,可见在每个班级,都设有“启智栏”,创办特色板报,凝练班训、班级格言、班级信条、班级目标、班歌、班主任寄语等,特色不一,彰显个性。每层楼道都是一条文化长廊,点缀着习惯养成、感恩励志、成长记录、攀登不止、追求卓越等文化内容,形式丰富活泼,格调高雅别致。120多个文体艺术社团也是激活文化的阵地,激发学生才情的战场,其中学校话剧社的经典作品《雷雨》久演不衰,社会反响强烈。不仅如此,新建实验楼、办公楼、体育馆和校园墙壁、空地等场所,也进行整体规划,实现立体式、全方位展示校园文化,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 & &如今的白银十中,书声琅琅三春比丽,桃李芬芳千花争妍。校园绿化美化匠心独具,环境幽雅宜人,博学、行知、综合实践三楼交相辉映,现代化体育场熠熠生辉,乔灌花木错落有致,三季花香馥郁,四季绿树长青。正是人走步移皆风景,一草一木会说话,面面墙壁都育人,大气洋气书卷气。质量立校,无私奉献培桃李为学生举办的成人礼,家长也前来参加。& & & &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命脉,也是家长和学生的首选只要。& & & &多年来,白银十中认真实施素质教育,始终追求“以质量求生存,以内涵求发展,以管理求实效,以教研求创新,以人本求和谐,以责任求卓越”的办学目标,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成长观、成才观,坚持“课堂为根本,教研为手段,管理为保障”原则,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了文理并重,全面发展。& & & &质量之道,教师为本。通过择优引进、精心培养,白银十中形成了一支中老青相结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217人,其中高级职称71人,有硕士学位者15人,免费师范生25人;省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6名,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59名。学校在政策上向一线倾斜,在生活上悉心呵护关怀,让教师生活无忧,全心专攻术业。& & & &专业技能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发展之基,特别是在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的今天,教师的专业技能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白银十中多方争取,让教师远赴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河北等地学习考察,参加学术交流,借鉴经验,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同时邀请知名教授来校指导,培养了众多的专家学者型教师。& & & &“书中乾坤大,开卷有益;笔下天地宽,温故知新。”仰首博学楼劝学的铮铮对联,面对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神,白银十中持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稳步推进新课改实验工作,鼓励支持教师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活动,凝练导学案,着力打造高效课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白银十中特别重视教师新课程培训,积极组织教师全员参加每年安排的新课程培训与业务培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知识水平、提高教研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为他们扎实做好新课程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 & & &蜡炬成灰泪始干,犹留清香在人间。德高望重的曹兆海老师奉献终生,恩广长泽,他生前留下遗嘱,决定把自己积攒下来的29万元作为教育基金无偿捐献,支持白银十中发展,学校也多方筹集50万元,成立了“曹兆海教育基金”,助力师生生活、学习。曹老师的精神绝非偶然,也不是个别,而是“十中精神”的一种浓缩显现。这激励了一大批教师自强不息、甘于奉献,以高质量的教育回报学生,回报社会。& & & &白银十中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靠的就是每一位成员在内的学高德厚的师资团队。他们业务精湛、勤勉踏实,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每年有多人次在省市、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在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奖。是他们创造了和衷共济、攀登不止、追求卓越的“十中精神”。责任育人,求实创新树栋梁校园运动会上的武术表演。& & & &俗话说:“担当胜过能力,责任重于泰山。”& & & &走进白银十中校园,矗立在花园中的责任石闪闪发亮,镌刻其上的“铭责励己,尽责利人”八个大字,在阳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完美诠释着白银十中的终极理念和目标。& & & &校长鲁军先告诉记者:“多年来,我们学校始终恪守‘为学生的未来奠基,对学生的明天负责’的办学宗旨,教师都带着激情工作,带着爱心育人,肩承责任做事,把践行‘办负责的教育,办让学生终身受用的教育,办让学生一生难忘的教育’追求作为行动自觉。”& & & &铭责励己,尽责利人,关键在于管理。经过积极探索创新,白银十中形成了一套切合自身实际的管理模式——精心管理,杜绝失误;精细管理,追求卓越;精致管理,追求品位。通过全员参与,戮力践行,“三精三全”管理思想成了教职员工的共识,责任也镶嵌在了师生的心灵深处。& & & &这种责任是全方位的,不仅在于教学质量,也在于安全教育,更在于学生的道德养成。白银十中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在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的同时,注重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将“仁爱”“孝悌”“诚信”“友善”“感恩”等传统元素引入德育工作内容,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学生的历史责任感,锻造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身心健全的人格,让他们全面发展,立志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 & & &德育工作,贵在践行。白银十中根据中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精心筛选,编印了包含《弟子规》《国学经典名句荟萃》等适宜于诵读的德育校本教材,开展经典诵读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等教育活动。同时,白银十中还注重打造特色精品活动,设计开展了初中年级“青春在责任中绽放”“青春期女生心理健康教育”;高中年级“十八岁成人仪式”“探寻白银城市之源、你好母亲河”远足活动以及毕业年级“百日誓师大会”等活动,让学生直面经典,崇德向善,提升道德水平和人格素养。学校先后获得“甘肃省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党组织”两项省级称号;“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校园文化示范校”等多项市级称号和“作家协会创作基地”等4项市级教育教学基地,吸引了八方学子竞相来校求学。& & &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起点,相信白银十中将一如既往坚持“文化铸魂、质量立校、管理强校、德育兴校、师资优校、环境雅校”的办学特色,以豪迈的热情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思路,同心同德,拼搏进取;以和衷共济、攀登不止、追求卓越之精神,励精图治,勇攀高峰,书写明天更加华美的篇章!“铭责励己,尽责利人”是白银十中的终极理念和目标。& & & & &甘肃晋源香食品有限公司,位于黄河上游、丝绸之路北线重镇——靖远县,创建于2014年,公司以“敬业、勤奋、求实、创新”为宗旨,引进山西老陈醋酿造配方、技术,秉承农家传统酿造工艺,运用现代先进生产设备。以生产“农家老陈醋”为主导,系列产品为配套,集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食醋生产企业。农家老陈醋150ml装联系人:齐经理 & 联系电话:联系电话: 白银办事处:公司邮箱:办公地址:甘肃省靖远县乌兰镇风雷街厂区地址:甘肃省靖远县刘白高速吴家川出口直行4公里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关注微信公众帐号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微信号和暗号可长摁复制)
猜你感兴趣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您现在的位置 >> >>
>> 正文内容
甘肃省白银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
作者:未知来源:市招商局发布时间:日点击数:
日,国家将白银市列入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和甘肃省政府《关于支持白银市做好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的意见》(甘政发〔2008〕69号),按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关于编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的指导意见》(发改办东北〔号)要求,结合白银实际,遵循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和弘扬白银精神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转型&,以经济转型为根本,带动社会、生态、文化全面转型,研究提出未来11年白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总体规划。
本规划是省级专项规划,是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确定转型目标、转型战略、转型任务和政策保障措施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以2010年至2015年为重点,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
一、城市转型的紧迫性
白银位于黄河上游、甘肃中部,毗邻兰州,辖白银、平川两区和会宁、靖远、景泰三县,总面积2.12万平方公里,常住总人口175.7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2.4万人。白银是国家&一五&时期建立起来的有色金属原材料基地之一,是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摇篮、甘肃省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基地。累计生产十种有色金属产品607.7万吨、原煤13.78亿吨,实现工业产值2323亿元,上缴国家利税173.1亿元,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大量历史欠帐,随着主导铜资源的枯竭,面临许多经济社会环境问题。
(一)优势主导资源枯竭,传统产业严重衰退
白银长期享有&铜城&盛誉,经过半个世纪的开采,自有铜资源仅满足冶炼能力的5%,锌资源仅满足冶炼能力的40%,铅资源仅满足冶炼能力的58%。靖远煤炭储量减少到4.7亿吨,宝积山、红会三矿已破产,部分矿井可供开采5至8年。白银市工业增长速度&六五&期间为22%,&九五&时期最低年份为负增长(-2%)。工业经济由甘肃省第二位下降到第五位。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缺乏规模优势,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白银市地区生产总值由甘肃省第二位下降到第四位,增长速度下降到第六位。城市发展面临&矿竭城衰&的严重危机。
(二)职工大量下岗失业,城市贫困人口持续增加
白银市企业职工人数最高年份(1992年)达21万人,2004年减少到14.81万人。2006年城镇失业率高达24%,居甘肃省和全国同类城市首位。白银市有24万农村富余劳动力,每年新增大中专毕业生5000多人。由于企业破产、下岗失业职工增加,一大批曾经为抗日图存、全国解放和&三线&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铜城开拓者,晚年生活陷入困境。白银公司、靖煤公司等大中型企业2万多名家属工、3.1万名厂办集体工,不能享受国家政策性破产待遇,一些家庭夫妻双双下岗,贫困代际传递现象非常严重。白银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2%;低保人数接近8万人,城市贫困面高达25%。
(三)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加剧
白银市区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长期超标,工业和生活废水年排放总量3915万吨,年产生有色金属冶炼废渣、尾矿等各种固体废弃物300多万吨;靖远矿区形成塌陷区23.11平方公里,塌陷污染耕地8794亩,涉及人,受损民房43077平方米。白银市有6万多人接触有毒有害作业,职业病患者逐年递增。白银公司铜冶炼污染治理被列为2006年委员长督办项目,白银公司被国家环保总局列入11家限期整改、挂牌督办的严重污染企业。2007年7月,白银市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全国&流域限批&的6个城市之一。
(四)地方财政困难,公共服务严重滞后
白银市财政自给率由1996年的59.8%下降到2009年的16.82%。2009年白银市人均财力仅为1372元。2009年底,白银市共有政府性债务37.8亿元,是2009年一般预算收入的3.8倍。白银、平川两区,&先有企业,后有城市&,城市整体服务功能非常薄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至今没有博物馆、科技馆、传染病专科医院、高等院校。白银、平川两区现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棚户区249万平方米,涉及7.85万户25万人。
(五)大中型企业效益下滑,人才外流严重
随着大中型企业生产经营滑坡,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生产技术工人外流严重。2006年以来,白银公司等5户大中型企业中级以上技术管理人才流失1630人,技术工人流失2530人,26名高级工程师离职到外地发展。白银是闻名全国的状元县所在地,白银市高考升学率名列全省前茅,但是回归本地发展的人数不到五分之一。
(六)群体性上访突出,矛盾对抗性增强
就业再就业难度不断加大,城市外出务工人员大量增加,社会闲散人员年轻化,部分群众心理失衡,社会治安事件有所上升。因生活困难、煤炭采空区塌陷、环境和安全问题,引发群众与企业的冲突增加,职工围堵铁路公路、冲击党政机关的群体性上访事件频频发生,连续上访与越级上访难以遏制。1998年以来,市级信访部门接待群众个体访4852人次,接待群众集体访782批24656人;到省城上访的个体访1452人次,集体访87批2236人;进京上访的人数达1292人次。白银是甘肃省群体性上访最多的城市。
白银市在全国有色行业和西部地区具有鲜明的代表性,按从业人员计,在全国27个有色城市中位列第1位,在全国矿业城市中位列第14位。在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中,白银市属于历史欠账最多、财力状况最差、生态环境最恶劣、面临困难最多的城市。白银的困难和问题,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甘肃省委、省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二、城市转型的潜力和优势
白银市既有资源型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也有自身存在的特殊问题,同时,具有一定的潜力和优势,具备加快转型的要素条件。
(一)地理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快捷
白银位于兰州、西宁、银川、西安等省会城市之间,距离省会兰州69公里,处在兰州&一小时经济圈&。公路、铁路、航空和黄河航运条件便利,境内有京藏高速公路纵贯全境,干线公路有国道109线、312线、309线和省道207线、201线,铁路干线有包兰铁路、干武铁路,另有平川矿区铁路支线,总里程251公里。黄河航运建设项目正在实施。白银到中川机场高速公路设计里程46公里。甘肃省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将白银纳入&中心&地位率先发展,为推进城市转型和加快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二)能源供应充裕,工业供水能力富足
白银市2009年原煤产量1174万吨,电厂装机容量390万千瓦,发电量111.94亿度,供电量90.79亿度,形成了跨省互供、北电南送的网架结构,电网输送能力优势明显。黄河流经白银258公里,水能、风能、太阳能资源具有很大开发潜力。城市日供水能力30万吨,富余10万吨。
(三)土地资源充足,发展空间广阔
黄河沿岸土地宽阔平坦,刘川、兴堡子川、西格拉滩、景泰川等地尚有80多万亩待开发土地,中心区建设用地多为荒山荒坡。刘白高速公路和黄河交汇于白银腹心地区,园区相互连接,空间环境开阔,区域组合条件良好,非常适宜布局大型工业项目,是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重大工业项目布局的最佳区域,也是承接兰州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良好平台。
(四)工业基础完善,产业配套较好
经过50年的开发建设,白银已发展成为集采矿、选矿、冶炼、加工、科研和内外贸于一体,铜铝铅锌金银硫等综合发展的多品种有色金属生产基地,有色金属生产能力达到40万吨;稀土分离加工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煤炭、电力、化工、建材、轻纺等工业配套发展,产业门类较多,要素条件良好,有利于集群发展。特色农畜产品丰富、质量好,加工增值空间较大。
(五)非金属资源储量可观,旅游、人力资源丰富
石膏、石灰石、陶土、凹凸棒、石英石资源储量较大。冶炼废渣堆存3.3亿吨,含有18种有色金属。旅游资源有两大品牌,景泰黄河石林被誉为&中华自然奇观&,荣列&国家地质公园&;会宁被列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20个红色旅游城市。白银市有16万产业工人,每年新生劳动力3万多人,劳动力成本具有明显竞争优势。
(六)转型思路清晰,创业环境良好
近年来,面对资源枯竭的严峻形势,白银人民不等不靠,奋发进取,勇于实践,形成了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白银精神。白银市形成了&人人关心转型、人人支持转型、人人参与转型&的良好氛围。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转型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国家和省上的重点支持,倍加鼓舞了白银人民加快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为城市转型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城市转型的总体思路
综合分析形势,进一步深化市情认识,白银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努力推动白银新一轮发展的指导意见》(市委发〔2009〕66号),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确定了&区域经济增长中心、西部新型工业重镇、中部重要生态屏障、产业转移承接基地&的功能定位,提出白银城市转型的总体构想,明确了指导思想、主要任务、主要预期指标和转型重点。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经济转型为根本,带动社会、生态、文化全面转型,把白银建设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资源枯竭转型示范城市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示范城市。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转型。转型为了人民、转型依靠人民。必须把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努力解决好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打科技牌、走科技路,围绕建设创新型白银,重视各类人才在转型中的支撑作用,积极与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不断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3.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相结合。政府是转型的第一推动力,要充分发挥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两方面的作用,把政府推动主要体现在为企业服务上。
4.坚持自力更生和借助外力相结合。不等不靠、主动探索、大胆实践,引导激活各类要素,增强区域经济活力,推动全民创业。发挥优势,转化劣势,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重视和支持。
5.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接续产业相结合。发挥现有产业基础优势,以高新技术为统领,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接续产业培育发展,一手抓矿产业,一手抓非矿产业,不断整合和完备产业体系,有效提升产业水平,不断扩宽产业领域。
(三)转型目标
转型期确定为11年(2010年至2020年),分两个阶段实施。
近期:从2010年到2015年。利用6年时间,新兴产业和接续产业雏形基本形成,核心企业和重点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领先。基本解决资源型城市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历史遗留问题,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社会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远期:从2016年到2020年。经过5年努力,全面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各项预期目标,支柱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传统产业通过资本嫁接、技术改造、产业链条延伸,摆脱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瓶颈&制约。接续产业拥有明显的&高、精、尖、新&优势,并形成多个产业集群,成为经济发展的新支撑。传统产业与接续产业形成互补共赢的良好格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问题得到较好解决,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恢复,城市品位得到全面提升。
年均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元)
工业增加值(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第三产业比重(%)a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所占比重(%)
城镇化率(%)
年均提高0.82个百分点
年均提高2.2个百分点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森林覆盖率(%)
年均提高6个百分点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城镇登记失业率(%)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万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人均住房面积:城市(平方米)
&&&&&&&&&&&&&&&&& 农村(平方米)
年均提高0.18年
年均增加0.5平方米
年均增加0.5平方米
(四)功能定位
1.区域经济增长中心。抢抓&兰白核心经济区&建设机遇,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区域联动,注重从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实现区域内资源和生产要素优化整合,经济和技术优势互补,市场主体互利合作,把白银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进步、生态良好、文明和谐的区域中心城市。
2.西部新型工业重镇。强化工业主导地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瞄准产业前沿,盯紧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新制造等产业,把白银建设成为甘肃工业经济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中国西北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青藏高原矿产资源加工基地。
3.中部重要生态屏障。逐步建立黄河上游生态补偿机制,加强保护,重在建设,抓好景电、靖会、兴电等大中型灌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一批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环境绿化和污染治理工程,阻隔腾格里沙漠向南推进,打造陇上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甘肃中部生态屏障。
4.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加快白银工业集中区建设,打造刘白高速公路工业经济带,连接白银西区开发区、白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刘川工业集中区、平川经济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把白银建成承接兰州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示范区。
(五)主要任务
经济转型上,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方向,培育多元支柱产业,建设&五大基地&。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接续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政策优势、交通优势、农产品资源优势,做大有色金属、新型化工、复合型能源、特色农畜产品、物流仓储基地。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建立新的产业支撑,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奠定稳固的经济基础。
社会转型上,努力解决好就业、就医、就学、收入、社会保障、住房等民生问题,进一步强化社会保障,提升公共服务层次,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构建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
生态转型上,实施&四大民心工程&,不断扩大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城乡安全饮水、新型能源和人居环境建设工程的覆盖面,进一步提升环境质量,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让人民群众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安全的水、用上清洁的能源、在良好的环境中工作生活,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创建优良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
文化转型上,凝练特色文化,打造城市精神,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城市竞争力,进一步激发活力,推动创新,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构筑良好的精神文化家园。
四、培育发展多元支柱产业,促进经济转型
立足现有基础,发挥比较优势,以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模式,做强有色金属及稀土新材料这一主体,突出精细化工一体化、能源和新能源两个重点,实现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三个突破,推进经济发展从粗放型、外延型向集约型、内涵型、低碳型转变,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培育发展多元支柱产业,增强发展后劲
1.有色金属及稀土新材料产业
抓住中信集团与白银公司战略合作机遇,实施&三大战略&,开发&十大产业链&,着力改变以初级原材料生产为主的局面,建立资源开发-初级原材料生产-精深加工一体化格局,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建设白银有色金属和贵金属饰品交易市场,以市场集聚生产要素,吸引战略投资者,推动有色金属及稀土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到2015年,有色金属产量实现翻两番,由现在50万吨增加到200万吨(其中铜60万吨,铅锌80万吨,电解铝60万吨)。铜产品精深加工达到50%,铅锌延伸产品和新材料达到60%,金银及稀贵金属延伸产品及制品达到10%。建设国家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化基地。
(1)实施资源扩张战略。抓住国家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机遇,加紧白银厂外围找矿,建设后备资源基地。加强同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等省区协作,谋划建设青藏高原矿产资源加工基地。加强与国外有色矿产资源输出国合作,储备接续资源。到2015年,基地掌控铜资源1130万吨,其中国内130万吨,海外1000万吨;铅锌资源2000万吨,其中国内1000万吨,海外1000万吨。到2015年,回收再生有色金属20万吨,其中铜10万吨,铅7万吨,其他有色金属3万吨。力争2011年、确保2012年实现A股上市,募集资金100亿元左右。
(2)实施技术提升战略。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现有重点冶炼企业,提升冶炼技术水平,提高有色金属冶炼能力,重点实施铅锌冶炼资源综合利用、铜冶炼污染治理及产业技术提升、三冶炼厂ISP工艺技术改造、&白银炼铜法&技术提升等项目。抓住国家&加快建设覆盖全社会的有色金属再生利用体系,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建设有色金属回收交易市场、拆解市场&的政策机遇,依托白银公司,建设再生铜铝铅锌加工利用、废旧蓄电池预回收处理、废旧家电拆解、废旧汽车拆解等工程,促进资源再生利用上规模、技术上水平、产品上档次,建设白银废旧有色金属拆解回收利用基地。
(3)实施产业集群战略。依托白银公司、甘肃华鹭铝业公司、宏达铝型材公司和甘肃稀土公司,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重点实施新型高精度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化、有色金属延伸产品及新材料产业化、贵金属产品及制品延伸、高档电解铜箔、高精新型铜管、铜板带材、高精度专用铝板材生产线、纳米级活性氧化锌、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生产线等项目,实现产业集群发展。着力延伸&十大产业链&:铜基产业链:电解铜-铜型材料(铜棒、铜线、铜管、铜板、铜带、铜箔)-铜基合金材料(铜基仿金材料、高性能铜基合金材料、高性能新型铜基形状记忆合金材料);铝基产业链:电解铝-铝型材(铝杆、铝线、铝板)-铝基复合材料(铝基覆铜板、微细铝粉、电动车用铝基复合材料、石墨铝基复合材料、稀土耐热铝基复合材料、高性能铝基滑动轴承合金、颗粒增强铝基原位复合材料、铝基复合包装材料);铅基产业链:铅冶炼-铅合金-铅酸蓄电池;锌基产业链:电解锌-纳米氧化锌-锌基合金-无汞锌粉-锌空气动力电池;贵金属产业链:黄金冶炼-金锭-黄金深加工;银冶炼-银及银复合材料-银深加工;稀土磁性材料产业链:氧化钕-金属钕-钕铁硼-应用器件-永磁电机;稀土能源材料产业链:稀土金属-贮氢合金粉-镍氢电池;发光材料产业链:超高纯稀土单一氧化物-高性能稀土发光材料-发光器材;研磨材料产业链:铈类稀土化合物-各种抛光粉-液晶抛光粉-液晶显示器专用刻蚀剂;环保材料产业链:镧、铈稀土化合物-催化净化材料-汽车尾气净化器。逐步改变以初级原材料加工为主的发展格局,到2015年,有色金属增值率达到45%以上。
2.精细化工一体化产业
以银光公司、银光聚银公司、甘肃北方三泰公司和白银氟化盐公司等四大化工龙头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白银硝化、光化、氢化等特种化工核心技术和TDI自主知识产权优势,逐步形成光气、聚氨酯、氯碱、煤化工、氟化工、有机硅、硼化工和石油化工等八条产业链,增强优势骨干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建设西北新型化工产业化基地。到2015年,形成15万吨TDI,10万吨PC,12万吨PVC,30万吨硝酸,20万吨钛白粉、100万吨复合肥生产能力;精细化工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确保异氰酸酯产业国内领先,氯碱、氟化工产业走在国内化工行业前列,着力建设西部重要的精细化工基地。
加强与中国兵器集团、中国石油与化工协会的协作联合,依托银光公司,整合甘肃稀土公司、靖远煤业公司、白银氟化盐公司等企业,以TDI产业为核心,着力发展&八大产业链&,形成精细化工产业群,建设&白银军转民化工示范基地&。
(1)光气化产业链。利用银光公司TDI技术优势,发展与光气相关的TDI、PC、特种异氰酸酯(HDI、XDI、IPDI)、MDI等光气化产品。
(2)聚氨酯产业链。延伸银光公司TDI产业链,开发TDI基固化剂、聚氨酯组合料、水性聚氨酯、聚氨酯密封胶等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产品。
(3)氯碱产业链。为TDI装置配套建设大型烧碱、氯气、氢气生产线,发展PVC、甲烷氯化物、氯化聚氯乙烯等耗氯产品,形成氯碱化工与异氰酸酯结合的化工产业链。开发ADC发泡剂、氢氧化铝阻燃剂等产品。
(4)煤化工产业链。依托银光聚银公司、靖远煤业公司等企业,采用粉煤气化技术,利用白银市原煤资源和新疆1亿吨输出原煤资源,建设甘肃省新型煤化工产业基地,煤制气化合形成尿素、硝酸、甲醚、醋酸、甲醇等系列产品。
(5)氟化工产业链。依托白银氟化盐公司、甘肃北方三泰公司、白银中天公司3万吨氢氟酸和10万吨氯碱资源,形成干法氟化铝、高纯氢氟酸、氟碳涂料、无水氟化氢等氟化工产品开发及氟石膏综合利用格局。
(6)有机硅产业链。利用甘肃硅石资源和甲烷氯化物生产线,依托银光聚银公司,发展有机硅系列产品,形成有机硅单体、硅橡胶、硅油、硅丙乳液、硅丙乳胶建筑涂料等系列产品。
(7)石油化工产业链。利用兰州石化公司现有80万吨乙烯生产线,延伸石油化工产业链,形成丙烯、异丁烯、丁二烯、甲苯、二甲苯等系列延伸加工产品。
(8)硼化工产业链。依托白银氟化盐公司、甘肃北方三泰公司,形成硼酸、氮化硼、碳化硼、氧化硼等硼化工系列产品。
3.能源及新能源产业
充分发挥煤炭、电力、水力、风能、太阳能等资源优势,坚持适度超前、优化结构、多能并举原则,促进传统能源产业改造提升,重点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做大做强三大板块,开发一个系列,提升一个网络,提高能源保障。到2015年,新增装机容量730万千瓦(水电25万千瓦、火电525万千瓦、风电160万千瓦、光电20万千瓦),全市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130万千瓦(水电70万千瓦、火电870万千瓦、风电170万千瓦、光电20万千瓦),比&十一五&末增长182.5%,占全省的比重达到30%以上。基本形成煤炭、火电、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并举的复合型能源产业体系,能源新能源工业产值达到250亿元。建设中国西部重要的复合型能源基地。
(1)做强火电板块。煤炭年生产能力达到1500万吨。实施大唐景泰电厂二期、三期工程。优化火电结构,积极推进&上大压小&,开工建设热电联产、煤矸石发电厂。
(2)做大水电板块。建成黄河乌金峡水电站。开工建设靖南峡水电站、黄河白银水川二级水电站。争取国家重大水电项目布局,促成118万千瓦黄河黑山峡水电三级(小观音、五佛、红山峡)开发工程及早开工建设。
(3)做好新能源板块。开发风电洁净能源,规划建设总装机100万千瓦风电场。开发大唐兴泉二期、国投平川二期、靖远北滩、景泰乾丰等风电场,推进景泰马昌山、沙塘、下滩、白墩子、上沙沃、靖远北滩等风电场前期工作。培育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景泰、靖远、平川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力争甘肃核电厂在白银布点建设。
(4)开发电池新材料。利用碳酸锂、氧化钴、贮氢合金粉、六氟磷酸锂和铅、锌金属等上游材料,开发锂离子电池、锌空气电池、铅酸电池和镍氢电池。
(5)提升一个网络。配套建设以330千伏为骨干的输配电网结构,提升电网输送能力。2015年,建成兰州-白银、永登-白银750千伏线路及变电站、平川-宁夏、新疆、青海等750千伏线路及变电站,形成甘青宁之间跨省互供、北电南送网架核心。
4.机械及专用设备制造产业
抓住发达地区装备制造业向内地拓展延伸的机遇,充分利用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和甘肃省发展装备制造业政策,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建设西部地区生产销售基地,加快原有机械制造企业资源整合,积极培育风电产业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医疗器械制造等产业,着力培育一批能支撑和带动产业发展的骨干企业,创建&白银制造&品牌,提高装备制造产业竞争力。到2015年,累计完成投资30亿元,产业增加值达到20亿元。
(1)风电设备制造业。依托中科宇能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国水电三局白银风电设备制造厂,吸引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等制造企业入驻白银,加快风电叶片、塔架、总控和成套设备的研发制造。
(2)专用设备制造业。依托白银宇鸿泵阀厂、白银风机厂、甘肃容和矿用设备有限公司、金轮针布(白银)有限公司等企业,着力培育以纺织配件和矿用电器为主的专用设备制造业。
(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依托甘肃中集华骏车辆有限公司,引进轨道交通列车制造、轻轨制造、专用车辆制造、家用轿车、农用汽车企业在白银设立分厂,围绕汽车总装产业,完善产业配套,引进各种零配件生产厂家,逐步形成产业集群。
(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围绕长通电缆集团,发展以新型电线电缆为主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建设国际核聚变用CICC管装超导电缆导体绞缆项目、高温超导电缆项目,通过走&高压线缆&、&电瓷整合&、&电器配套&等模式,延伸上游和下游产品链条;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密切关注铁路建设、轨道交通、风力发电、核电、海底线缆、新能源等新需求,积极研发新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
(5)医疗器械制造业。依托已有企业,吸引一批国内外大型医疗器械和设备制造商入驻园区,开发生产新型、保健类医疗器械产品,形成医疗器械产业体系,实现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
5.非金属矿物制品产业
围绕建设陶瓷、凹凸棒石、石膏制品、水泥四大行业,发展非金属矿物制品产业,建设西北新型建材工业基地。到2015年,累计完成投资25亿元,产业增加值达到30亿元。
(1)建设西北陶都。以建筑陶瓷为龙头,日用陶瓷、卫生陶瓷、艺术陶瓷、工艺陶瓷多种类、多品种全面发展的格局,建设西北最大的陶瓷产业基地。
(2)建立凹凸棒石研发生产中心。联合科研单位,开发石油钻井添加剂、保水剂、吸附剂、涂料等产品,搞好凹凸棒石深加工等综合利用,实现凹凸棒石材料产业化。
(3)建立西北新型石膏制品加工区。以景泰石膏资源、氟化盐、氟石膏为依托,建成大规模纸面石膏板生产线,新建石膏速成墙生产线。石膏板产量达到4000万平方米。
(4)建设甘肃重要的水泥工业基地。整合市内水泥企业,组建白银水泥集团,实现普通水泥、特种水泥、水泥制品的规模化生产,水泥生产能力达到800万吨。
6.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
坚持扩大面积、提高质量、稳定销售、提升效益的战略方向,利用&中国肉羊之乡&、&中国小杂粮之乡&、&中国绿色食品果品基地&等品牌和68个绿色食品,以农业产业化为方向,以壮大两个战略性支柱产业、培育发展五大优势产品、抓好四大龙头企业群建设为重点,搞好精深加工,提升产品档次,做大做强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建设中国西北重要的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到2015年,肉羊、肉牛、奶牛饲养量达到600万只、50万头和8万头左右,生猪饲养达到200万头以上,牛饲养达到15万头以上;牧草留床面积达到150万亩以上,瓜菜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小杂粮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枸杞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啤酒大麦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
(1)壮大草畜、瓜菜两大战略性支柱产业。扩大牧草、蔬菜、瓜类种植面积和畜禽养殖规模,重点实施肉羊、肉牛、奶牛、生猪养殖和蔬菜种植及储运中心建设等项目,使草畜、瓜菜两大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由2009年的55%上升到2015年的65%。
(2)培育发展马铃薯、大枣、枸杞、小杂粮、啤酒大麦五大区域优势产品。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扩大马铃薯、大枣、枸杞、小杂粮、啤酒大麦、菊芋种植面积。按照优势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的原则,重点实施专用马铃薯、优质小杂粮、枸杞、啤酒大麦、菊芋基地建设等项目,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每个县区形成2-3个区域性特色产品。2015年,五大产品实现产值25亿元。
(3)抓好四大龙头企业群体建设。以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经营为方向,按照基地+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农业多层次增值,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以农兴工、以工促农、农工互动。一是抓好畜禽产品精细加工企业群。以肉禽蛋奶加工和裘皮制品加工业为主,壮大蒙牛、雨润、陇华等品牌企业,重点实施鲜乳加工、优质肉羊产业化科技开发等项目,提高畜禽产品附加值。二是抓好蔬菜瓜果加工企业群。以北方菜业为龙头,以熙瑞、汇源、长河、特奥特等蔬菜加工和果品加工为主,重点实施万吨番茄酱、万吨大枣、万吨油葵、菊粉等系列产品研发。三是抓好粮油淀粉加工企业群。以面粉、淀粉、啤酒麦芽和小杂粮加工为主,做大以晋江福源食品、三福粮油公司粮油系列加工及华惠麦芽、金卉麦芽啤酒原料加工等生产规模。壮大以祁连雪淀粉公司等为主的淀粉加工企业,以三利、旭升为主的小杂粮企业,培育发展薯类淀粉、变性淀粉、马铃薯全粉及小杂粮品牌产品。四是抓好饲料草业加工企业群。以白银三旺、景泰博亚等企业为龙头,积极研发适应畜牧业发展的新品种,提升产品竞争力。到2015年,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5亿元的龙头企业2个,1亿元以上的5个,5000万元以上的20个,农产品加工率达50%以上。
7.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抢抓国家政策机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抢占发展新材料及新能源产业的制高点,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原材料优势,发展以有色金属功能材料、电池材料、纳米材料、光盘用聚碳酸酯、碳纤维、新型建材等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以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光伏发电、动力电池为主的新能源产业;以超导电缆、风电装备、特种汽车为主的新型装备制造业;以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再生利用为主的生态环保产业;以生物制药、生物酶、生物发酵为主的生物制品产业,尽快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从增量上优化经济结构。
(二)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园区建设
园区是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选择。按照兰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原则,以刘白高速公路为轴线,以&一园三区三基地&为平台,按照核心企业、产业链、园区、经济带、核心经济区的层次,以点串线,连片成带,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着力建设甘肃工业经济中心。
1.白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加快建立人才、融资、环境三大平台,不断提升产业聚集水平,力争把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建成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辐射带动中国西部发展的中心园区,兰白区域经济一体化率先发展的重点园区,加快白银发展、振兴甘肃工业的核心园区,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示范园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新能源材料、有色金属及稀土新材料、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风电装备制造&五大产业&,着力培育化工及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三个基地&,大力发展循环产业链,建设生态环保型园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加速白银转型、振兴甘肃工业发挥龙头作用。
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全面建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基本形成,建成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产学研合作、自主创新技术孵化和转化的重要基地和辐射区。工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比例高于6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于6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率达到40%;现代服务业总收入占园区营业总收入的比例高于30%。到2020年,形成完善的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园区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以上。创新与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机制与政策保障,形成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持续乃至跨越发展的制度体系。建成国家级产业园中具有一定影响、西部地区具有领先水平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创新管理体制,扩大园区规模,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园区层次,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促进产业聚集,努力形成产业集群。
(1)整合土地资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整理荒山荒坡,拓展发展空间,扩大园区规模,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提供平台。在完善二期3.3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亚行贷款,加快实施三期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筹划建设&园外园&,加快东区和北区两个区域前期工作。
(2)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方向,建设化工及精细化工园区,重点建设10万吨TDI、10万吨氯碱、20万吨DNT、20万吨PVC、9万吨甲醇、5万吨MDI、5万吨聚碳酸酯、10万吨硝酸等项目,配套发展民爆、硝化、氢化、光化、氟系列等化工及精细化工产品。新能源材料产业,以碳酸锂、电池级氧化钴、无水氢氟酸等为依托,发展高纯碳酸锂、钴酸锂、六氟磷酸锂、金属锂等电池材料项目及锂离子电池、大功率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燃料电池等,建设新能源材料基地。生物制药及医疗器械产业,依托瑞特药业、伟慈药业、在恩生物、正生生物、同盛医疗等企业,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建设消杀产品、生物制药及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基地。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以白银公司和甘肃稀土公司为依托,开发铜基、铅基、锌基、铝基多元合金材料,发展稀土材料产品、铍青铜带材、超薄电解铜箔、重熔精铝、纳米金属粉体材料等项目,逐步建设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业,加快引进建设风力发电机整机、叶片、塔架等项目,围绕机械、电子电器、汽车元件、橡胶制品、纺织、食品等,培育一批具有支撑和带动作用的骨干企业,创建&白银制造&品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2.白银西区经济开发区和白银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
整合白银西区经济开发区和白银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充分发挥土地存量优势、基础设施优势和转型政策优势,以建设城市行政、文化、人居、物流中心为重点,突出建设大型专业市场、公共文化设施和大型休闲娱乐中心,改造提升现有一类工业,以发展仓储物流、服务工业园区、带动产业集群为宗旨,引进和培育现代物流企业,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现代物流成为白银的支柱产业,建设西部现代化物流基地。
到2015年,物流增加值占白银市地区生产总值的5%左右;引进和培育20户销售收入千万元以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业务量占物流业务总量的50%以上;重点物流园区的功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以专业市场建设为主攻点,建设现代物流商贸城。引进战略投资者,规划建设白银市有色金属和金银饰品交易市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配套西部建材大市场,加快卡森商贸城、三森家具城、农副产品市场和商业街建设,形成物流产业集群。
(2)以环境综合整治为着力点,建设生态园林城。以国道109线城区过境段开发建设为重点,坚定不移地清除污染企业,加快城中村改造,推动棚户区改造,搞好大环境绿化、环城林带、隔离林带、植物景观和湿地建设,建设宜居城市。
(3)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建设科技文化城。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创办高等教育,建设大学城。加快企业研发中心和创业基地建设,实施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档案馆、体育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工程,创新体制机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高市民素质,提升城市软实力。
(4)以建设大型游乐中心为突破口,建设休闲娱乐城。引进国内外大型游乐公司,规划建设生态园、度假村、特色商业街、大型游乐园、会展中心,把游乐业、会展业与旅游资源对接起来,打造西北休闲之都。
(5)做大做强品牌工业。实施名牌战略,支持华鹭铝业、宏达铝业、中集华骏、郝氏碳纤维、盼盼食品、三旺饲料等知名品牌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3.平川中区经济开发区
科学规划,拓展发展空间,从目前的5.7平方公里扩大到20平方公里。整理开发土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承载能力。着力打造西部重要的能源、煤化工、陶瓷建材和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到2015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5亿元,实现利税2500万元。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六纵七横路网体系,确保建设用地实现水、电、路、通讯&四通一平&。开辟新区,向南扩展。2015年,完成南路以南、陶瓷路以北、陶瓷路以南全部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加快大环境绿化美化,绿化面积达到20%以上。
(2)重点建设两大特色工业园。围绕打造&西部陶都&这一目标,依托陶土资源优势,规划建设陶瓷工业园,承接东部地区陶瓷产业梯度转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总投资10亿元的&平川张店陶瓷工业园&和国内知名陶瓷企业入驻平川;积极发展建筑陶瓷、紫砂陶瓷、卫生陶瓷、日用陶瓷、工艺陶瓷和工业陶瓷,强化自主创新,培育龙头企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用3-5年时间,建设30-50条现代化陶瓷生产线,年销售额达到30-40亿元。以国泰陶瓷建材城为龙头,整合区内外陶瓷建材资源,配套供应服务网络,打造西部最大、配套功能最完善的陶瓷建材集散基地,推动陶瓷产业集群化、园区化发展,形成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使平川区陶瓷产业立足甘肃,覆盖西部,走向全国。依托特色农畜产品优势,规划建设农畜产品加工园,做大做强生物酶、番茄酱、菊粉、籽瓜提取液、胡萝卜汁等特色产品。
4.刘川工业集中区
按照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先行、产业协调跟进的思路,围绕白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与兰州新区错位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建设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和稀土新材料基地、化工产业基地和青藏高原矿产资源加工基地,把刘川工业集中区建设成为西部传统加工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先行区。近期以起步区为重点,着力完善基础设施,依托大企业集团,做大做强稀土新材料产业,培育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新能源、装备制造、再生资源利用和再制造等新兴产业,促进化工、非金属制品、特色农畜产品加工、物流等产业集聚,积极承接省内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到2015年,配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特色产业集聚初具规模,循环经济产业链基本形成,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到2020年,实现工业集中区与主城区互动发展,以点串线,辐射带动,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工业集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5.会宁县农业产业园
围绕&打绿色牌、建设陇中绿色产业基地&的总体目标,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重点承接发展粮油制品、肉制品、乳制品、果蔬和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做大做强商贸流通服务业和职业教育产业,培育发展县域经济增长极。
6.景泰县上沙沃中小企业创业基地
景泰县上沙沃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今后重点发展金属冶炼、煤化工产业,积极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适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三)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尤其是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坚持高起点定位、差异化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深度挖掘第三产业就业的巨大潜力,发挥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重要作用。
1.大力发展旅游业。提升黄河石林、会师旧址两大旅游品牌,推进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景泰休闲观光、影视拍摄外景基地和会宁红色旅游基地;依托黄河、丝路、工业和民俗等独特文化资源,培育精品景区,开发精品线路,打造旅游品牌;建设全国特色景观名镇名村旅游示范区,发展&农家乐&旅游。面向兰州及周边消费市场,整合大坝滩综合治理工程、国家矿山公园博物馆、市体育中心,规划建设个性特点突出、参与性广泛、能可持续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大型休闲娱乐场所。创建一批国家A级旅游景区、星级宾馆、酒店和百强旅行社,创建特色景观乡村旅游名镇名村示范区。到2015年,年接待游客突破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5亿元。
2.推动商业街建设和发展。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充分利用区域优势、产业优势、历史文化优势和经济优势,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商业街。综合型商业街要整合规模、经营、文化、特色、功能等要素,充分发挥购物、娱乐、旅游、商务、文化、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商业街集聚作用;专业型商业街要强调特色化、专营化、规模化;新建商业街要注重市场定位和个性化设计,强调业态结构合理和服务功能互补,实现错位发展,集聚特色品牌。
3.创造条件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促进制造业流程再造,优化企业和社会现有物流资源,整合、分离、外包物流业务,培育大型物流企业,创建物流基地,推进物流服务社会化、专业化水平,降低物流成本。重点发展以科技业、会展业、信息服务业为主文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影视、报、印刷、演艺娱乐、美术和艺术培训,创建印刷产业园,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建设艺术品交易市场,繁荣文化艺术市场。发展传媒、广告、设计、会展、信息服务等创意产业,引导发展艺术培训,建设艺术品交易市场,繁荣文化艺术市场。
五、切实关注民生,促进社会转型
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转型的落脚点,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解决好就业、就医、就学、收入、社会保障、住房等民生问题,努力使全体市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白银。
(一)实施就业再就业工程
大力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就业再就业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点,运用国家转型政策和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落实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补贴经费,为下岗失业职工提供社会保险补贴,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建立市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1个、县区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4个,实施就业技能培训工程和创业能力培训,每年培训4万人,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加快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新行业、新产业,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完善面向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每年开发公益性岗位5000个,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加快和完善白银市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到2015年,培训城乡劳动力20万人次以上,城镇从业人数达到2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二)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
1.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市县卫生监督业务用房建设项目,对市妇幼保健院、会宁县妇幼保健站进行改造和扩建,建设白银市精神卫生中心。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实施市县中医院建设项目,改造和扩建白银市中医院、平川区中医院、会宁县中医院。加快白银市人民医院建设,对市第二人民医院、靖远县人民医院进行改造和扩建,对白银公司职工医院、靖煤公司职工医院、银光公司职工医院实施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改善就医条件,提高医疗水平。建设白银市职业病防治中心,为6万多接触有毒有害作业者进行有效诊治,控制职业病发病率上升。
2.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配合棚户区改造,新建12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改制、理顺建设19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基本医疗等各项服务。
3.加强环境和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建设白银市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站,提高黄河白银段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水平,提高预警能力,保障城镇及农村居民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建设白银市熟食品定点加工基地,提高白银市食品卫生安全监督管理水平。
4.加强计划生育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白银市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心和白银、景泰、会宁县级服务站。建设白银区5个乡镇服务所、景泰县6个乡镇服务所、平川区7个乡镇服务所、靖远县12个乡镇服务所、会宁县28个乡镇服务所。充分发挥县级服务站龙头作用,逐步形成集宣传教育、技术服务、药具发放、人员培训、信息咨询、优生指导、随访服务、生殖保健为一体的计生工作网络。
(三)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发展壮大职业教育,筹建高等教育院校,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设施建设,推动各类教育协调均衡发展,加大再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1.创建高等职业教育。以白银公司职工大学为依托,筹建白银市高等职业教育学院;以靖远师范学校为依托,创建甘肃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加强职业教育基地建设,以高技能人才培养、劳动力转移培训为重点,建立8个专业实训基地,在校学生达到8000人以上,年招生能力达到3000名左右;以白银市工业学校、甘肃有色金属高级技工学校和甘肃煤炭工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为龙头,建立28个专业实训基地,重点建设好8-9个龙头专业,年培养技能人才3000人以上。每个县(区)重点建设好一所示范性职业学校,并重点建设好4-5个龙头专业,年培训劳动力达到4万人以上。
2.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造21所学校的基础设施,新改扩建校舍20万平方米,消除危房16万平方米,使生均校舍面积基本达到国家标准,教学设施配套得到显著改善。建设市级教育网络中心,建设和更新普通中小学计算机教室250座,为白银市150所乡镇中心小学、初级中学、完全中学和高级中学建设校园网。
3.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加大资金争取力度,对2.5万名享受低保家庭学生、4.5万名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扶持他们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四)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提高企业效益,增加职工收入。充分扩大就业,提高下岗失业人员收入。既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又要发展劳务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完善企业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建立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建立帮困救助机制,帮助低收入群众解决住房、医疗、子女就学等问题,努力消除贫困代际传递现象。2015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万元,年均增长10%;全市贫困面由18.7%下降到7.6%左右;城市贫困面由目前的25%下降到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00元,年均增长11%。
(五)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高度关注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把社会保障作为改善民生的关键点,全面落实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低保制度、慈善事业、优抚安置、老龄工作、减灾防灾等各项社会保障措施。
1.加大社保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市老年人爱心护理院1所、县城中心敬老院5所、救助管理站6所、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6所。建设白银市第二老年福利公寓、白银市防灾减灾指挥中心。至2015年,建设12个街道(镇)社区服务中心、80个社区服务站、2所儿童福利院、6所社会福利院、5所县区级老年人爱心护理院、8所中心敬老院、5所县区级老年人活动中心、700个村级老年文体活动中心。建设白银市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基地。
2.努力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对符合条件的城镇困难群众和失地农民,尽可能纳入低保范畴。全面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做到应保尽保。积极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及时有效地解决困难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推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加大对城乡低保边缘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平均每年实施临时性生活救助1.3万人,实施医疗救助3万人。搞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切实做到按标施保,确保供养资金落实。城乡低保、五保供养等社会救助标准实行自然增长机制,到2015年,把符合低保条件的城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进一步完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解决受灾群众生活困难问题。
3.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和监管。积极争取中央和省上转移支付资金,着力解决困难企业5.5亿元社会保险费历史拖欠问题,落实4.6万名下岗失业职工社会保险补贴,确保各种社会保险按时足额发放。以民营企业、农民工、个体工商户为重点,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白银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覆盖率达90%以上。
(六)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
把棚户区改造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坚持统一规划、分步解决、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统筹考虑城乡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与棚户区改造规划,加强棚户区商业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政府补一点、政策免一点、企业筹一点、个人掏一点、市场挣一点、银行贷一点&等办法,对有商业价值的棚户区土地,采取招、拍、挂等出让方式,多方筹集改造资金。市区政府作为投资主体,负责筹措资金、制定政策、编制规划、指挥协调和培训人员;各产权单位作为责任主体,承担拆迁组织、工程建设和回迁安置任务。全市完成棚户区改造23693户、172.25万平方米,政府主导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4万套,使全市46032户人均住房面积18平方米以下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水平和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将进城农民工住房问题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实施58932户抗震安居房建设工程。
六、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促进生态转型
以构建甘肃中部生态屏障为目标,坚持多还旧账、不欠新账,保护和建设并重,以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为载体,以城乡大环境绿化为重点,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实现城乡环境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园林城市。
(一)继续实施&四大民心工程&
1.抓好城市大气环境治理工程,让人民群众呼吸上新鲜空气。实施白银公司第三冶炼厂ISP工艺&三废&治理及综合利用,推进银光公司硫酸雾治理,全面完成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实施白银市2&30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加快推进集中供热,扩大集中供热覆盖面,逐步淘汰市区250台污染严重的小锅炉,年减排二氧化硫46093吨,硫酸雾2104吨,烟(粉)尘2523吨,促使白银市区空气质量得到根本改观。
2.抓好城乡安全饮用水工程,让人民群众喝上洁净水。建设&引大入银&白银城市生活水源工程,改善三县县城和平川城区供水条件。实施城乡安全饮水工程,解决好干旱地区群众饮水困难,提高农村自来水入户普及率。2010年至2013年,解决7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3.抓好城乡清洁能源工程,让人民群众用上清洁能源。加快白银城区及三县天然气入户改造和利用工程进度,到2020年,白银市基本普及天然气。多渠道筹措地方配套资金,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改变农村能源结构。到2015年,建成45个沼气发酵池及发电配套设施,农村沼气用户达到10万户。
4.抓好城市人居环境工程,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环境中工作生活。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龙头,加快推进西大沟、金大沟湿地建设和东大沟污水治理工程,加快文化广场、全民健身广场及银光公园、西山公园、张家岭公园、县区公园改造提升,实施城区棚户区整体改造,加快矿山公园建设步伐。加大城市大环境绿化力度,深入开展&拆小房、建绿地&工作,强化庭院和社区绿化,实施楼房沟流域、工农渠流域、吊地沟流域、兰白高速公路东出口和西出口、白银城郊生态森林公园六大生态工程建设,全面实施城区绿化提质改造工程,力争使城市绿化覆盖率达20%,人均绿地6平方米以上,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加快市政设施建设,综合实施城市道路、供排水、污水处理、供暖供气等工程,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努力提升城市品位。
(二)实施矿山环境治理,加大土地复垦力度
加快转变矿业发展方式,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严格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建立健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补偿机制,制定矿山保护与治理规划,着力解决矿山生态环境建设。支持白银公司、靖煤公司等资源型企业开展外围找矿工作。加快实施靖远矿区采空区和沉陷区综合治理,会宁县、景泰县、靖远县、白银区、平川区土地整理,平川区红会矿区塌陷区土地复垦、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白银火焰山国家矿山公园建设。到2015年,使因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三)实施林业生态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
从人居小环境、城区大环境和都市屏障三个层次统筹生态圈规划,坚持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恢复保护与人工造林相结合,创新造林工作机制,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建设&两带、三区、四屏&区域生态框架体系,在沿黄灌区培育发展优质林果产业带,继续实施刘白高速公路大环境绿化工程。在景电、兴电、靖会三大灌区的&四沿&(沿山、沿川、沿路、沿村)地区,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目标,建设农田林网骨架林带。修复保护寿鹿山、哈思山、屈吴山、铁木山四大自然生态屏障。重点实施都市生态屏障&八大工程& 和中心城区绿化&六大工程&。从2010年起,三年内完成市区144个机关院落、住宅小区的绿化,确保绿化率达到30%以上。开展&千村万户&绿色家园行动,每年完成200个行政村和5000个农户庭院绿化,五年完成全市所有村庄和农户庭院及其房前屋后的绿化美化任务。到2015年,完成人工造林160万亩,全市森林植被保存面积稳定在50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使白银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四)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统筹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发展,以梯田建设为重点,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线,以淤地坝建设为突破口,以减轻水土流失危害、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到2015年,新增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1100平方公里,新修梯田30万亩。重点实施白银市工矿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项目会宁县祖厉河治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甘肃省黄河流域清水河支流平川区种复流域综合治理3个项目。2016年至2020年,新修梯田24万亩,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500平方公里,实施会宁县深河沟小流域坝系工程、会宁县坡改梯工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靖远县靖安项目区、景泰县上沙沃项目区、白银区金沟项目区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使白银市水土流失治理达到30%以上,水土流失严重局面基本得到有效控制,促进白银地区生态环境开始向良性转变。
(五)实施盐碱地治理,建设高产稳产田
白银市共有盐碱地13.72万亩,其中高扬程灌区10.26万亩,自流灌区3.46万亩。到2015年,在巩固前期治理面积达到中、高产目标的基础上,治理盐碱地6.95万亩,其中,高扬程灌区5.16万亩,自流灌区1.79万亩,使现有的盐碱地成为稳产、高产田。
七、塑造白银精神,促进文化转型
以建设人文白银为目标,以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为主的&四城联创&工作为重点,着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促进传统文化向创新文化转变,制度层面向价值观层面转变,以文化转型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全面转型。
(一)凝练特色文化,打造白银精神
把现代人文精神培育作为新时代白银精神的发展方向,把人文自觉作为白银精神的建设目标,按照植根历史、体现传统、反映当前、引领未来的原则,凝练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会师文化、铜城文化、转型文化等特色文化,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活动,创作文艺精品,打造艺术品牌。发展剪纸、陶瓷工艺品制作、泥塑、雕刻、编织、刺绣等特色品牌,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品。以城市转型和创建全国卫生城市为契机,开展创建学习型社会活动,进一步弘扬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创新求变、和谐奋进为核心的白银精神,提升全民素质,推动全民创业,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城市转型的伟大实践,把个人理想抱负化作励志图强、创造崭新业绩的实际行动,为加快城市转型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二)创新文化体制,发展文化产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业和文化信息业,大力拓展会展业,扶持发展文艺演出业和艺术品业,引导规范文化娱乐业。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组建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有知名品牌、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近期重点发展以科技业、会展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为支柱的文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影视业、演艺娱乐业、体育业、卫生保健业、美术业和艺术培训业。通过结构调整、资源重组,逐步形成一批骨干文化企业。打造特色文化精品,创建印刷产业园,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三)建设创新型白银,激发创造活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抓好创新体系、创新能力、创新环境三项建设,实施&六个十&科技创新创业工程:形成10项支撑白银经济转型的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引导培育10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建设10个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10个市级重点科技示范园区,培养10个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培育扶持10个省级科技创新名牌新产品。重点建设银光聚银公司国家级光气化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一批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白银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白银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制品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白银化工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星火计划兰白沿黄灌区星火产业基地。到2015年,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0亿元,专利申请年均增长50%,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白银进入全国创新型城市行列。
(四)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白银&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地理空间基础信息、人口、法人、宏观经济信息数据库建设为基础,构建信息化应用体系主体框架,加强信息管理体系建设,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的兼容共享。实施&数字白银&五大工程,建设社会公共信息数据交换中心、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及应用、法人单位数据库及应用、社会公用信息综合管理、应急指挥平台、社区(社会保障、广播电视、卫生、教育、文化)信息服务平台。强化农村信息化建设,扩大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在农村的覆盖度。2015年,全面建成四大数据库及相关应用系统,基础环境和支撑体系较为完备,区域整体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升,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及产业发展构筑国际化平台。
(五)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文化平台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加大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完善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四级群众文化设施网络,提高文化设施覆盖率、设施面积人均拥有量和设施设备档次,建立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区重点建设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档案馆、画院、剧院、体育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县区普遍实现&三馆一广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广场);农村要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为重点,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到2015年,白银市实现县区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中心),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使白银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一个新水平。
八、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一体化进程
加快城市转型,必须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联动机制,夯实农业和农村发展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一)优化区域空间格局,努力打造沿黄经济带
深入挖掘沿黄经济带一级轴线发展优势,促进二级轴线集聚发展。建设以白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刘川工业集中区、平川中区和郭城工业集中区、上沙沃工业集中区为核心的沿黄经济带。强化中心城区和县城建设,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和居民休憩场所,提升城市承载功能。加快特色小城镇规划,重点推进干线公路和黄河沿岸小城镇建设,按照现有基础和地理条件,优化产业布局,促进集群发展,规划建设不同功能的特色小城镇,形成连接城乡的城镇体系。强化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吸纳和聚集功能。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制度,引导农民向小城镇集中居住,逐步使其成为人居中心、消费中心、农畜产品集散和加工基地。
(二)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善落实粮食奖补政策,调动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80万亩。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主攻粮食单产,全面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关键技术,选育推广优良品种,着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把会宁、靖远、景泰建成相对稳定的产量大县,使白银市成为全省玉米、马铃薯、小杂粮、水稻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60万吨以上。
(三)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高效利用农业资源
把生态循环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突破口,巩固扩大奶牛养殖、舍饲养羊、禽蛋、蔬菜、特色林果、小杂粮、啤酒大麦等生产基地,做大做强蔬菜瓜果和草食畜牧业,每个县区形成2-3个区域性特色产品。推广种植-养殖-沼气-种植循环发展模式,扩大饲草种植规模,开发秸秆青贮饲料,为规模化养殖提供充足饲草料;搞好秸秆沼气循环利用,改变农村能源结构;发展秸秆加工业,力争农作物秸秆转化利用率达到70%。
(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
以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经营为方向,按照基地+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培育壮大粮油加工、饲料加工、淀粉加工、蔬菜保鲜加工、果汁饮料、番茄酱、菊粉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农业多层次增值,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以农兴工、以工促农、农工互动。
(五)持续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新建一批重点水利项目,力促灌溉面积扩大到200万亩。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积极推广全膜双垄沟播、膜下滴灌等高效旱作农业技术。加大梯田建设、中低产田和盐碱地改造力度,大幅度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依托农村小城镇建设,搞好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改善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强化对旱作农业区的幅射带动作用,实施重大生态水利工程,积极推进灌区向干旱地区延伸,加快旱变水步伐;总结推广旱作农业综合措施,坚持调结构、修梯田、覆地膜、打水窖,集成应用全膜双垄沟播、秸杆反应堆、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增强旱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六)扩大劳务输出,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劳务输出是增加农民收入、开阔农民眼界的有效途径。要继续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巩固发展劳务基地,促进劳务输出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季节性向常年性转变,同时引导有一定积累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带动更多群众脱贫致富。
(七)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健全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充分发挥耕地资源的最大效用。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农民群众造林营林的积极性。改革完善扶贫开发方式,以国家扶持激发贫困群众自主发展的活力。着力构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机制,建立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实行城乡平等就业制度;统筹城乡社会管理,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积极推进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经济社会融合的制度障碍。
九、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转型基础
畅通便捷的交通是城市转型的重要前提。要适应都市圈长远发展需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强化兰白发展轴建设,构建包括高速公路、铁路、空港、内河航运在内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一)加快公路建设
争取天水经会宁、靖远、平川至景泰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纳入全省&十二五&规划并尽快付诸实施,形成贯通白银南北的快捷通道;新建营盘水至古浪双塔、白银至中川机场、景泰至中川机场三条高速公路。改造提升城市出口路等级,重点实施白银至景泰石林、白银至四龙、白银至水川、靖远县城至吴家川高等级公路建设工程,进一步方便白银市区至县区、重点城镇、风景旅游区的联系。加快省际断头路、地区出口路建设步伐,重点是对省道308线白银段进行提级改造,打通与宁夏海原方面的省际联络,消除省道308线甘宁两省区断头路;对景泰至天祝公路进行扩容改造,打造景泰县西出河西走廊的重要出口路。继续实施农村通达工程,完善农村道路网络,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000公里,尽快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汽车,构筑高效便捷的城乡联系通道。
(二)加快城区道路网建设
建设白银、平川环城公路,构建城市交通体系。实施城区道路网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国道109线穿越白银城区段12.79公里拓宽改造工程。白银西区完成33公里道路及综合管线、公交站点建设。平川区道路网改扩建工程,新建道路9.4公里,扩展城区东西通道。景泰县完成12公里城市道路及管网改造工程。会宁县完成12公里城市道路及管网改建工程。
(三)加快铁路建设
加大兰白交通一体化进程,配合实施好包兰铁路扩容改造和干武铁路二线工程,规划建设兰州至白银城际轻轨。争取靖远至会宁、静宁、平庆、延安铁路,红会支线铁路改扩建及延伸工程纳入国家铁路网中长期规划,打通白银东西通道。
(四)加快黄河水运建设
贯彻《黄河航运发展区域合作框架性协议》、《甘宁蒙三省区黄河航运开发建设备忘录》要求,以黄河白银段航道开发和白银港建设为重点,积极实施四龙至龙湾航运工程(二期)、龙湾至五佛航运工程、五佛至南长滩航运工程,配套港口码头及水运支持保障体系建设,同时着手解决碍航闸坝复航问题,推动甘宁蒙三省区黄河航运整体开发,打造黄河上游黄金水道。开发沿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带动沿岸特色小城镇建设,逐步形成沿黄特色农业和风情旅游带,使黄河沿线逐步成为兰白都市经济圈重要的交通轴、生态轴、发展轴。
(五)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加快实施会宁引洮一期、引大入景、农村安全饮水等工程建设,搞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加大靖远双永供水工程、引洮二期会宁供水工程争取力度。争取实施平川区西格拉滩采空塌陷区土地复垦与节水灌溉、兴电二期等工程,发展有效灌溉面积10万亩。到2020年,争取建成西格拉滩生态建设、引洮会宁受水区(二期)等工程,发展有效灌溉面积40万亩。
(六)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和矿山环境治理建设
实施白银国家矿山公园、&数字白银&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项目,加快平川区红会矿区塌陷土地复垦、景泰县喜泉镇土地整理项目进度;实施平川区红会矿区环境治理、平川区高枣坪土地整理、靖远县五合白塔村土地整理等项目,新增耕地3.7万亩。
十、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组织保证
加快城市转型是摆在白银市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抢抓机遇,坚定不移地抓项目、兴产业、促转型,借力发展、造势发展,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一)不断解放思想,促进观念创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是发展的灵魂。要把思想观念转变放在首位,用观念创新促进城市转型。进一步克服盲目自满思想,树立积极进取精神;克服消极等靠思想,树立自强不息精神;克服封闭保守思想,树立敢闯敢干精神。始终把推进转型作为加快发展的主线,一切发展思考都要围绕推进转型谋划,一切发展措施都要围绕推进转型进行,一切发展力量都要围绕推进转型凝聚,创造性地解决转型中的资金、项目、环境和民生问题。
(二)继续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改革是发展的原动力,体制是转型的加速器。把改革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和一种工作常态,贯穿于转型的全过程。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政府管理创新。积极推进财税、投融资、金融等各项改革,充分利用证券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筹集资金等方面的作用,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引进战略投资者,在组建大企业、大集团上取得突破。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政策,着力解决好厂办大集体、企业办社会等历史遗留问题。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建立和完善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服务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引进一批域外民营企业参与转型,让全民创业成为加快发展的主流。研究制定推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政策机制引导企业转型,通过企业转型带动城市全面转型。
(三)优化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
环境既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树立政府管理就是服务、公务员就是服务员的理念,认真落实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一站式审批制,把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作为招商引资的一大品牌,把投资环境优势转变成为发展优势。不断拓宽对外开放的渠道和领域,用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基础优势和服务优势,与域外发展要素对接,在更大范围和更宽领域推进对外开放,促进生产要素向白银集聚。切实发挥企业招商引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配置资源、运作资本、集聚发展要素的能力。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围绕&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瞄准国内500强,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结合,通过网上招商、中介招商、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大招商、招大商,引进和培育战略转型主体。用转型政策扩大招商引资,用招商引资成果拓展转型效果。
(四)实施项目带动,加大投资力度
项目是发展的载体,投资是转型的关键。把项目建设作为发展接续产业的着力点,作为加快经济总量突破的主攻点,坚持以项目优化产业结构,以项目加速总量扩张,以项目推进经济转型。把园区作为承载经济转型项目、培育接续产业的主要平台,凝练、储备、筛选一批市场前景好、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项目,扎实做好项目调研、可研、土地、环评、审批等前期工作,争取国家和省上支持;积极跑省进京,加强沟通汇报衔接,争取国家产业化项目在白银布局;加强项目建设全程服务,减少审批程序,实施限时办结,提高办事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设立政府转型专项资金,创新项目运行机制,形成一批转型核心企业。
(五)加大科技创新,建立人才保障
创新是转型的灵魂,人才是转型的关键。努力建设创新型白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高工业发展水平的中心环节,充分发挥现有人才和科研中心优势,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不断提高品牌竞争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鼓励企业组建产品研发中心,自主开发高科技产品,提高核心竞争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建立有利于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的保障机制,把真正懂经济、会管理、熟悉项目、在转型中做出积极贡献的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为各类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建立推进机制,全力抓好落实
推进转型,政府是主导,企业是主体,干部是关键,群众是基础,项目是载体,创新是灵魂。必须建立统一领导、分工明确、协调运作、严格考核的转型工作机制。市转型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统筹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市转型办公室具体负责情况综合、工作协调、政策研究、舆论宣传、信息反馈,全面落实转型规划和工作方案。建立转型工作责任制,把转型工作目标和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责任到人,纳入年度考核,严格兑现奖罚。人大、政协要利用自身联系广泛、智力密集的优势,积极组织力量,为推进转型献计献策。各职能部门要认真做好协调沟通、衔接配合工作。各企业要增强工作主动性,在争取项目、资金和政策等方面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各县区、经济开发区要全力以赴抓落实,确保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中央、省上驻银单位也要以促进白银发展为己任,积极参与,主动支持配合好转型工作。督查部门要定期深入到县区、部门、企业督促检查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早研究解决。宣传部门要及时搞好政策解读,宣传转型典型,积极营造万众一心抓转型的浓厚氛围,努力凝聚各方力量,深入扎实地推进转型工作。
【字体: 】【】【】
上一篇: 下一篇:
01-1609-0109-0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