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近代史政治变动经济结构变动归纳为“四、一、一”

2017届人民版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单元测试(4)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2017届人民版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单元测试(4)
||暂无简介
总评分4.1|
浏览量1159090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9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第10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你好,游客
第10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理解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以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掌握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和初步发展的基本史实,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通过学习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探究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对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认识到列强入侵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但它打断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破坏了传统经济结构,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3)通过学习洋务运动的兴起、内容、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认识到维护本阶级利益是地主阶级的基本准则;但洋务运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实践的开端。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资料和图片,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导,共同探究问题。学生学会比较法、阅读法等。
3、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1)解民族工业兴起的艰难,现在民族工业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使自身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培养民族感情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2)通过学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认识到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为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国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①经济结构的变化;②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2、难点:①对洋务运动作用的评价;②民族工业的特点。
三、教法与学法
(1)问题探究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情景教学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动机;
(3)这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其目的在于将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优势与本课教学内容相结合,从而突出重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2、学法指导:
(1)对于自然经济的解体,可以从原因、表现与后果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关于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要着重从外部因素即资本主义入侵来进行分析。
(2)洋务运动可以从背景、内容、与影响等方面来分析,并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洋务运动的影响。
(3)对文中图文史料进行分析,提高从历史资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门户,成为列强侵华的开端,中国在外力作用下进入近代的发展历史,产生&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这种变局,从经济结构开始,进而引起社会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
2、讲授新课:
一、背景:
1、西方工业文明崛起,对外抢占商品市场和殖民地。
2、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表现: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自然经济有何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⑴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
⑵大批农民与手工业者破产;
⑶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3、地域:东南沿海
⑴刺激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⑵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其附庸;
⑶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4、解体的原因:
⑴资本主义的入侵是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⑵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前提条件。
导入下一个问题: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采取什么自救方案?
(二)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
1、洋务运动的概念:
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内部掀起的一场以&自强&、&求富&为旗号,以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为根本目的的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⑴背景: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②19世纪清政府内部一些有识之士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
⑵目的: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
⑶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2、洋务企业:
⑴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第一台实用蒸汽机在安庆内军械所问世,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江南制造总局。
⑵洋务运动后期: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以&求富&为旗号开始创办民用工业。开平煤矿。
3、评价洋务运动(可以让学生讨论):(1)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2)瓦解中国封建经济,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一定的抵制作用。
导入下一个问题:洋务运动重在引进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没有也不想触动和改变封建的政治经济制度,就无法推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
1、民族工业的出现:
(1)条件:①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市场、劳动力);②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诱导(技术);③一些商人、官僚、地主投资于近代企业(资金);
(2)概况:
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
地区:东南沿海
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2、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⑴时间:甲午战争后-20世纪初
⑵原因: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②1903年设立商部,奖励工商,社会兴起实业救国热潮;③中国人民掀起收回利权运动,引发振兴实业高潮。
⑶代表人物:张謇、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等。
3、民族工业的特点:(1)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先天不足。(2)工业布局不合理:主要分布在沿海及通商口岸附近。(3)工业比例不平衡,以轻工业为主以重工业为辅,棉纺织业发展迅速。(4)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发展&&后天畸形。
4、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步履维艰:据材料探究:中国民族工业是在夹缝中生存,步履维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①对近代机器工业的无知排斥;②封建势力的盘剥、勒索;③列强凭借雄厚的资金、强大的技术优势、在中国攫取的特权的压制。
1、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2、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
3、为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提供了便利条件;
4、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3、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从无到有的情况。两次鸦片战争,结果都以中国的失败而收场。此时国内人民的反抗斗争,也震撼着清王朝的统治根基。千古未有的突变,迫使清政府内部的一部分开明封建官员,寻找新的对策,洋务运动就在这种形势下兴起了,这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第一次尝试。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东南沿海一带兴起并在甲午战争后得到了初步发展,但由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导致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生存,步履维艰,发展缓慢。
五、作业布置
《随堂优化训练》第10课
(实验班完成填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部;普通班完成填空、选择题全部,非选择题任选1题。)
六、板书设计
为了使本课内容更加系统,便于学生掌握。本节课主要采用提纲式的设计。做一小结:
七、教学反思
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所以应当花较多时间探讨。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我主要利用多媒体展示示民族工业出现及初步发展的相关图片及文字信息,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得出民族工业出现及初步发展的原因、时间、人物、及主要企业。为了突破民族工业特点这一教学难点,主要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文字材料并结合漫画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得出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为了发挥历史学以致用的特点,让历史为现实服务,培养学生历史与现实生活联系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民族工业的艰难曲折命运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独立是发展的前提,改革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出示现在民族企业发展的图片使学生从受到思想的启迪,强化爱国思想并联系现实,把爱国主义思想落实到实际生活中来,增强实效性。
相关新闻 & & &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相关推荐: |
你当前的位置: >>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优秀教案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 高中历史 & & & 人教2003课标版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设计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9课
课标与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阐述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对本课课标要求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结合课程内容,本课需要学生掌握以下几个问题:其一,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其二,简述洋务运动的背景和内容,有何影响?其三,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的背景条件有哪些?其四,19世纪40—70年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激发学生对历史科的兴趣,必需要将学习内容通俗化、形象化;一部分学生将来是有可能学习文科,所以课堂内又必需有一定的深度,来满足高中生的好奇心,训练其分析概括能力,给他们充分展示才华的机会,才能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感受到历史科的魅力,为将来学习历史科打下基础。
一、知识与能力
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自身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要求学生掌握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2、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在“自强”和“求富”旗帜下,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和创建的新式学堂。要求学生掌握洋务运动发起的根本目的;洋务企业性质;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及评价和影响。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东南沿海创办的中国近代民族企业。要求学生掌握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兴起的原因、影响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阅读教材,指导学生分析、讨论图文资料,设置情景模式,再现情景。
2、用图文资料,创设情境,采用阶级分析法分析洋务运动。
3、设置问题,课堂讨论,开展辩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列强入侵打断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破坏了传统经济结构,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但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开端。
3、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为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国提供了物质基础。
重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以直观形象的各种历史资料、历史图片等教学资源为主要途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自主性,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历史、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分析历史,从而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导入新课】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特征和写照,它成为中国平民百姓对幸福生活的一种理想追求。自然经济有着较强的稳定性,因而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但自然经济是与落后的生产力相联系、相适应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将解体。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和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什么是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是与商品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男耕女织是其鲜明的写照(教材第40页插图)。它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以生产规模小、经济单位分散、生产技术守旧、生产环境封闭等为特点。自然经济在与之相适应的封建社会里曾发挥过重要作用,直到我国封建社会末期仍占统治地位,它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中国家庭“纺”与“织”,“织” 与“耕”分离
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
(2)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列强操纵中国丝、茶市场,使中国丝、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
2、原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侵入东南沿海。
(1)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对自然经济造成猛烈冲击(最重要、最直接)
鸦片战争使中国大量的主权遭到破坏,通商口岸的开放,关税主权的破坏,加速了列强的商品输入,使中国自然经济遭受猛烈的冲击,开始瓦解。
(2)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产品,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前提)
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产品,使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它们在自然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3.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探究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0页的“历史纵横”,思考: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我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在这一解体过程中农民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与资本主义的产生有何联系?&&
自然经济的解体使农民纷纷破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原料、商品市场等,促使近代企业的产生。
过渡:清政府在19世纪60年代面临着怎样的国内外形势?为解决当时的问题统治者掀起了一场怎样的运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从中归纳出时间、原因、主张、目的主要代表人物、内容、破产标志、和影响及失败的原因。)
二、洋务运动
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开矿办厂等与外国资本主义相关的事情。
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通过采用西方的生产技术,企图摆脱内忧外患的困境,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和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统治集团中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认为不能不调整统治政策,他们学习西方,搞起了洋务运动,逐渐形成洋务派。
2.代表及主张:在中央是奕,在地方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这些人中李鸿章所办洋务最多,时间最长,是洋务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3.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科技,解决内忧外患,维护清朝统治。
(1)创办军事工业(19世纪60——70年代)
旗号:自强
代表企业: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近代军事工业的三个特征
第一,使用新式机器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力。
第二,生产技术水平较高,有些达到世界水平。
第三,这些近代军事工业都属官办。封建国家出经费由封建官吏采用封建的方法进行管理。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缺乏发展动力。
(2)创办民用工业(19世纪70——90年代)
旗号:求富
代表企业: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民用工业的主要特点:
第一,都是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的近代化企业。
第二,这些民用工业创办的形式大多为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属于官僚资本,但它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三,这些民用工业的创建,在客观上对外国经济侵略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因为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除供给国家和军队使用外还投放市
【探究2】洋务企业的性质是什么?
①洋务派前期创办的军事工业,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使用,管理方式是封建衙门式。虽然这些企业采用机器生产,但本质上属于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性质企业。
②洋务派后期创办的民用工业,投资大多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形式,产品主要作为商品投放市场,管理上采取雇用劳动制,所以其本质上属于带有封建因素的资本主义性质企业。
(3)筹划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开近代教育先河。
4.结果: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最终失败。
【探究3】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①只学技术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这是根本原因;
②洋务派缺乏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③顽固派的破坏;
④西方列强的阻挠,垄断技术。
(1)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洋务派想以此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2)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
(3)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刺激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4)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探究4】阅读教材42页“学思之窗”思考:你认为郑观应的批评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1)有道理。
(2)原因:
①郑观应认识到了社会制度层面的“体”与科学技术层面的“用”之间不是等同的关系。
②郑观应认识到当时中国的落后最根本是社会制度的落后,而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落后。
③基于上述认识,郑观应批评洋务运动遗体求用,舍本逐末,也就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反映了当时有些人对中国落后原因的认识又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历史学习的本质意义在于反思历史,以史为鉴。因此,对于洋务运动究竟是以肯定为主还是以否定为主,大家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技术,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从而开启了中国经济上近代化的进程。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列强入侵逐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市场、劳动力)
(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技术)
(3)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技术)
(4)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办厂。(资本)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来源:官僚、地主和商人。
(3)地区:东南沿海地区。
(4)代表: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3.意义:它们的出现,说明在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了。
【探究5】阅读P42历史纵横,思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有哪些?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通商口岸,分布地域极不均衡。以轻工业为主,产业结构不平衡。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受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企业的压制而艰难曲折。
(4)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洋务企业既有矛盾又有依赖关系。从而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即:革命性和软弱性。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动: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商品经济日益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正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转型。至此,中国的经济成分由鸦片战争前的单一的封建自然经济,演变成包括自然经济、洋务经济、外资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共四种经济成分,但是自然经济仍然占主要地位。
&&& 本课的设计采取的是问题导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采取的了情景再现的形式。突出洋务运动给中国经济结构带来的变化:机器大生产的出现,在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企业。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没有给出统一的标准,而是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虽然这课整体处理还可以但是在细节上还欠缺。第一,在处理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时,由于学生不能把世界史的知识和中国近代史有机结合,理解较困难,处理的有些生硬;第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影响处理的较仓促。第三,在把握三维目标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教学过程,三维目标的把握在某种程度上注重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方面,忽视了过程和方法,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
出现以上现象我认为主要因为:一是对课标把握不到位。二是没有考虑到高一学生的初中历史基础差,学情调查还有欠缺。三是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设计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9课
课标与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阐述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对本课课标要求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结合课程内容,本课需要学生掌握以下几个问题:其一,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其二,简述洋务运动的背景和内容,有何影响?其三,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的背景条件有哪些?其四,19世纪40—70年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激发学生对历史科的兴趣,必需要将学习内容通俗化、形象化;一部分学生将来是有可能学习文科,所以课堂内又必需有一定的深度,来满足高中生的好奇心,训练其分析概括能力,给他们充分展示才华的机会,才能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感受到历史科的魅力,为将来学习历史科打下基础。
一、知识与能力
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自身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要求学生掌握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2、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在“自强”和“求富”旗帜下,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和创建的新式学堂。要求学生掌握洋务运动发起的根本目的;洋务企业性质;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及评价和影响。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东南沿海创办的中国近代民族企业。要求学生掌握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兴起的原因、影响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阅读教材,指导学生分析、讨论图文资料,设置情景模式,再现情景。
2、用图文资料,创设情境,采用阶级分析法分析洋务运动。
3、设置问题,课堂讨论,开展辩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列强入侵打断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破坏了传统经济结构,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但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开端。
3、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为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国提供了物质基础。
重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以直观形象的各种历史资料、历史图片等教学资源为主要途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自主性,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历史、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分析历史,从而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导入新课】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特征和写照,它成为中国平民百姓对幸福生活的一种理想追求。自然经济有着较强的稳定性,因而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但自然经济是与落后的生产力相联系、相适应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将解体。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和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什么是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是与商品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男耕女织是其鲜明的写照(教材第40页插图)。它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以生产规模小、经济单位分散、生产技术守旧、生产环境封闭等为特点。自然经济在与之相适应的封建社会里曾发挥过重要作用,直到我国封建社会末期仍占统治地位,它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中国家庭“纺”与“织”,“织” 与“耕”分离
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
(2)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列强操纵中国丝、茶市场,使中国丝、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
2、原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侵入东南沿海。
(1)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对自然经济造成猛烈冲击(最重要、最直接)
鸦片战争使中国大量的主权遭到破坏,通商口岸的开放,关税主权的破坏,加速了列强的商品输入,使中国自然经济遭受猛烈的冲击,开始瓦解。
(2)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产品,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前提)
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产品,使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它们在自然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3.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探究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0页的“历史纵横”,思考: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我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在这一解体过程中农民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与资本主义的产生有何联系?&&
自然经济的解体使农民纷纷破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原料、商品市场等,促使近代企业的产生。
过渡:清政府在19世纪60年代面临着怎样的国内外形势?为解决当时的问题统治者掀起了一场怎样的运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从中归纳出时间、原因、主张、目的主要代表人物、内容、破产标志、和影响及失败的原因。)
二、洋务运动
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开矿办厂等与外国资本主义相关的事情。
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通过采用西方的生产技术,企图摆脱内忧外患的困境,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和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统治集团中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认为不能不调整统治政策,他们学习西方,搞起了洋务运动,逐渐形成洋务派。
2.代表及主张:在中央是奕,在地方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这些人中李鸿章所办洋务最多,时间最长,是洋务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3.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科技,解决内忧外患,维护清朝统治。
(1)创办军事工业(19世纪60——70年代)
旗号:自强
代表企业: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近代军事工业的三个特征
第一,使用新式机器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力。
第二,生产技术水平较高,有些达到世界水平。
第三,这些近代军事工业都属官办。封建国家出经费由封建官吏采用封建的方法进行管理。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缺乏发展动力。
(2)创办民用工业(19世纪70——90年代)
旗号:求富
代表企业: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民用工业的主要特点:
第一,都是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的近代化企业。
第二,这些民用工业创办的形式大多为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属于官僚资本,但它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三,这些民用工业的创建,在客观上对外国经济侵略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因为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除供给国家和军队使用外还投放市
【探究2】洋务企业的性质是什么?
①洋务派前期创办的军事工业,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使用,管理方式是封建衙门式。虽然这些企业采用机器生产,但本质上属于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性质企业。
②洋务派后期创办的民用工业,投资大多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形式,产品主要作为商品投放市场,管理上采取雇用劳动制,所以其本质上属于带有封建因素的资本主义性质企业。
(3)筹划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开近代教育先河。
4.结果: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最终失败。
【探究3】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①只学技术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这是根本原因;
②洋务派缺乏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③顽固派的破坏;
④西方列强的阻挠,垄断技术。
(1)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洋务派想以此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2)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
(3)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刺激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4)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探究4】阅读教材42页“学思之窗”思考:你认为郑观应的批评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1)有道理。
(2)原因:
①郑观应认识到了社会制度层面的“体”与科学技术层面的“用”之间不是等同的关系。
②郑观应认识到当时中国的落后最根本是社会制度的落后,而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落后。
③基于上述认识,郑观应批评洋务运动遗体求用,舍本逐末,也就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反映了当时有些人对中国落后原因的认识又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历史学习的本质意义在于反思历史,以史为鉴。因此,对于洋务运动究竟是以肯定为主还是以否定为主,大家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技术,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从而开启了中国经济上近代化的进程。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列强入侵逐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市场、劳动力)
(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技术)
(3)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技术)
(4)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办厂。(资本)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来源:官僚、地主和商人。
(3)地区:东南沿海地区。
(4)代表: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3.意义:它们的出现,说明在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了。
【探究5】阅读P42历史纵横,思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有哪些?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通商口岸,分布地域极不均衡。以轻工业为主,产业结构不平衡。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受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企业的压制而艰难曲折。
(4)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洋务企业既有矛盾又有依赖关系。从而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即:革命性和软弱性。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动: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商品经济日益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正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转型。至此,中国的经济成分由鸦片战争前的单一的封建自然经济,演变成包括自然经济、洋务经济、外资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共四种经济成分,但是自然经济仍然占主要地位。
&&& 本课的设计采取的是问题导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采取的了情景再现的形式。突出洋务运动给中国经济结构带来的变化:机器大生产的出现,在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企业。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没有给出统一的标准,而是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虽然这课整体处理还可以但是在细节上还欠缺。第一,在处理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时,由于学生不能把世界史的知识和中国近代史有机结合,理解较困难,处理的有些生硬;第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影响处理的较仓促。第三,在把握三维目标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教学过程,三维目标的把握在某种程度上注重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方面,忽视了过程和方法,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
出现以上现象我认为主要因为:一是对课标把握不到位。二是没有考虑到高一学生的初中历史基础差,学情调查还有欠缺。三是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
精品导学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