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如何购买美元资产?

私人对换美金哪里可以呢_百度知道美国人列出了全球六大恶性通胀经济体及其货币。换美元吧将密切关注各恶性通胀和汇率贬值经济体的情况,第一时间更新最新消息
怎样鉴别美元钞票的真伪?为了防假钞,美国政府重新设计了纸钞。设计的最后一部分,新...
兑换美元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兑换美元有二种方式,一种是通过银行,一种是通过黄牛。1...
为什么要换美元,换美元的目的是什么?换美元的目的是...
兑换美元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兑换美元有二种方式,一种...
近几年为了消化不断上涨的外汇储备,用人民币购汇的政...
怎样鉴别美元钞票的真伪?为了防假钞,美国政府重新设...
日离岸人民币报价USD/CNH=6.1944 US DOLLA...
刘孝天:最近人民币持续升值,一些人嘲笑换美元的.其实...
面临着大通胀的经济在前苏联―俄罗斯,本质就是要卢布...
日离岸人民币报价USD/CNH=6.1944 US DOLLA...
友情链接 --
站内导航 --  我相信美元会升值,所以一直在考虑怎样配置美元资产,如果只兑换成美元存在银行没什么利息,想能不能有点固定收益,可惜身边的人对这方面基本都没什么概念,只能自己摸索。  在网上看到一贴:  .cn/bbs/viewthread.php?tid=  ~~~~~~~~~~~~~~~~~~~~~~~~~~~~~~~~~~~~~~~~~~~~~~~~~~~~~~~~~~~~~~~~~~~~~~~~~~~~~~~~~~~~  然后看了看基金表现,然后翻墙又看到一贴,一个香港人写的原文如下:  6.买基金者是猪兜按照叙述的顺序,基金应放在股票的后面,但鉴于今日基金的推销员多是保险经纪,或者是疑似保险经纪的投资顾问,如此这般之下,我决定把它放在保险的后面,提早出场。近年来,基金市场发展得很快,身边的人买了基金的不在少数,更常常踫上基金经纪,政府亦强迫市民购买强积金,真是一塌糊涂。故此,我写下以下分析,教导一下那些金融盲,以正世道,也不失为一件有益和有建设性的事情。  6.1基金的先天性缺点基金是我很反感的投资工具。固然,世上有着许多不同性质的基金,但其结构有着先天性的陷阱,只要稍为懂点推理,一推就能推出来。我不明白这样显然易见的道理,就像鼻子长在嘴巴之上一般的明显,为何世上竟然没有人想出来。  6.1.1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销售基金的经纪常常说,基金由投资经理所管理,以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为客户赚取安全而丰厚的回报。我一直奇怪,这明明是猪兜式的谎言,即是只有猪兜才能说出来,也只有猪兜才相信。但这些年来,我听过番猪话不知几次,可知世上猪兜何其多也!创业极难。要把公司一手创立,培养壮大,意志和能力缺一不可,EQ和IQ都比一般人高出一截,我这样说,相信没有人会反对。相比起打工仔的基金经理,白手兴家的上市公司老板的能力应该更胜,就算胜不了太多,也绝对不会输于没有经历过磨练的基金经理罢。再者,老板既能白手兴家,对其本业应当十分熟悉,藉此赚钱有如鱼之游泳,又如疱丁解牛,易过斩瓜切菜也。但实际上,当公司上市后,它由经营良好变成票房毒药,由盈利每年快速增长变成「本人欣然宣布本年转盈为亏」,主席由忠厚老实的实业家变成股民谈之色变的大老千,这一点,相信也是无人反对的。既然基金经理并不比上市公司老板更高明,那又怎可能相信其业绩可以输少赢多,战胜股市呢?单凭因为基金经理是专业人士,其投资就有胜算,有这种想法的人,或者企图用这种想法去说服别人的人,说他们是猪兜,谁曰不宜呢?
楼主发言:15次 发图:0张
  6.1.2从信息流通的角度去看从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人有愚智贤不肖,同样道理适用于上司公司和基金的身上。有些上市公司经营得很好,有些则不敢恭维,同样地,有些基金很能赚钱,有些则长期跑输大市。这一点,相信也没有人可以否认吧。对上市公司,投资者可以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得到其相关的信息。联交所的网站是一例。你去翻看报纸的财经版,或者各种财经杂志,资料和分析多到看不完。有些上市公司的业务是很具体的,譬如大家乐、东方报业、佐丹奴等等,我们还可以用最传统的方式来看其经营状况,即是实地观察大家乐和佐丹奴的人流,或者每天数《东方日报》的广告,都可能将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窥见一斑。还有,你的朋友当中,总有几个是炒股票的,有空时大家交流意见,也不失为获得信息的有效法门。最后,还有林林总总的网站和讨论区……但有关基金的信息,则通常难以获得。大部份人是听经纪的一面之辞,看一下宣传单章,幸运的会有年报之类的数据……小结﹕基金同同股票一样,有好有坏,然而股票的信息多,基金的信息少,我们绝对可以披砂削砾,从有限的信息中找到令你赚大钱的基金,但花上相同的时间,一定可以找到更多和更好的股票。个人认为,买基金赚钱就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只要盲人持着一条足够长的竹竿,慢慢地点地而走,终于还是可以走过去。但我们既有选择权,为甚么不在光天化日之下,找一匹开眼的马去骑呢?
  6.1.3经纪的不良推销现时大部份的基金都是经过推销渠道售出的,其中包括了银行、保险公司、理财顾问等等,主要是人传人的感染,哦不,是人同人的推销才对。这里也以股票和股票经纪作为比较,好让大家对概念更加了解。股票经纪很多时会向客户提供一些股票贴士。这些贴士可能是他研究出来的,可能是他道听涂说回来的,无论如何,也无论贴士准确与否,股票经纪是从现时一千多只的股票中找出他最中意的,然后提供给你,因为他购买市面上一千多只股票的任何一只,也能获得相同的佣金。基金则不然。一个基金经纪的手头可能只有十多二十只基金,他只会向你推销手头的,当你要买其他的(不属于他手头的)基金时,他既卖不到给你,也收不到佣金。再者,每只基金付出的佣金都不同,经营得较差的基金可能付出更高的佣金,如果你是该经纪,会向客人推销质素较高但佣金低的基金,还是佣金较高而不管其质素呢?我对人性并不那么悲观,认为两者均有,但你要负上「两者均有」的风险,真是太不必要了。小结﹕股票经纪和客户的利益比较一致,基金经纪和客户则有较大的利益冲突,故此基金经纪推销坏基金给客户的机会,远高于股票经纪推销坏股票。话说我的出版经理人麦先生,听到我的一番言论后,表示不同意,因为他买基金时获得了不错的回报。当我询问他购买的过程时,他说花了很多时间去严重拉关系,兼且在饮食方面给予长时间的贿赂(即是请饮请食),该经纪才提供了一只最有潜质的基金。很明显,他的经验非但踼不倒我的结论,相反还加强了﹕用上相同的时间和精力,一定可以发掘出更好的股票来。
  6.1.4买卖和维持的交易成本每种投资工具都有交易成本,也即是未见官前先打的大板,有的打三十板,有的打五十板,有的打八十板,而基金是在所有的投资工具中,接近打得最重的。基金的收费包括了﹕  1.入场费用,例如首次认购费、转换费、买入差价等。  2.持有时的费用,例如管理年费、绩效费、分销费等等。  3.出场费用,赎回费、行政费、卖出差价等。这些费用并非每种都收,但肯定的是﹕买入时要收费,持有的过程要收费,卖出时也要收费。用前述的比喻,是见官前打一次大板,期间打一次,见后也打一次,每次打的板数不一。不同种类的基金的收费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指数型的基金收费最低,皆因操作最容易,跟着是货币、债券,股票差不多是最贵的。这是顺着这三种投资工具的价格波幅,货币的波幅最小,股票则很容易翻倍,或者跌去一半市值。当波幅巨大时,客户也就不介意在交易费用中被宰,这在香港俗语叫﹕「赢了不志在,输了不争在。」按﹕中文的「不」,粤音读作「唔」,闽南话也是读「唔」,台湾的写法照样是「不」,只有广东人写作「唔」。除了人寿保险之外,没有一种投资工具的交易费用比基金更重,大概达到基金规模的1%到3%左右。这意味着基金经理首先要赚到他和他的团队的薪酬,以及交租和灯油火蜡等行政费用,剩下来的,才是客户的应份。数学模型是这样计算的﹕由于这1%至3%(以中位数计,假定是2%吧)是只收不付的、基金方面稳赚不赔的。既然是必付的支出,我们要求的回报便要乘二,即是4%。假设在你可在定期存款中得到5%的年利率,换言之,你买基金的机会成本是5%的定期存款利率。4%加5%是9%,这即是说,你投资进基金,每年的合理回报是9%。为甚么要求回报要乘二?假设你开设一间公司,薪金支出是每月一万元,不论公司是赚是蚀,这一万元都是必须要付的。如果这间公司每月赚到一万元,你便打个平手,这种生意当然没人肯干。最低限度,它要赚到两万元,即是说,你投资一万,期望值是有一半机会净赚一万以上,这叫「double or nothing」,才叫合理。因此,当一个基金的收费是3%,你会要求它有一半机会赚6%,即除收费后再赚3%。在这小节中,最后一问﹕世上有多少个基金,十年来的平均年收可超过9%?这实在没多少个。马多夫只提出每年一成以上的平均回报,已造成了号称五百亿美元(我严重怀疑这数字有多少「水份」)的世纪大骗局。从这例子可知9%以上的平均回报是有多难。我之拒绝购买基金,正是为此。更有甚者,基金所需要的合理回报其实还不止9%,理由如下述。
  6.1.5进一步讨论﹕入场费和出场费基金的买卖费用,上一节已略述过,但因此部份极其严重,故此需要另辟一节去讨论。基金的收费林林总总,各有不同,看到资料就头疼了。通常,一买一卖之间,客户要付出三五种至七八种的费用,噢,其实炒股票付出的交易费用的种类不下于基金,但从总数去看,股票一买一卖的费用是不到1%,基金则是3%至接近10%不等。在投资世界,3%至10%,那是天文数字的收费了。收费昂贵令到投资者不易轻进轻出,经纪的说法是﹕基金是长期投资,把交易费用摊成长期来计算,那就一点也不贵了。假定你持有基金十年,3%至10%除以十,每年的支出不过是0.3%至1%而已。姑不讨论0.3%至1%是多是少,盖以平均年增长5%计算,1%是净收入的两成,怎也不能算少。我要提出的是﹕当一项投资的买卖成本极高,进出也就极困难,而这从投资的角度看,是极不利的条件,就同储蓄保险一样,叫做「缺乏弹性」。投资的终极目的,是把资产变回现金,去做爱做、或需要做的事情。很不幸,我们无法预料在未来的那一年、那一天会失业、生病、家人急用、公司需要周转、出现了一生难得一见的投资机会……这时就要把资产换回现金,是十万火急的速度。假如你不智地昨天买下基金,今天就要变卖,以换取救急的现金,你将会恨不得杀死昨天的自己,一刀一刀的插下下去,狠狠地、毫无怜悯地。弹性不足是拒绝购买的充份条件,但非必要条件。这其中有一些同等重要的变量,例如值博率。例如定期存款缺乏弹性,但做定期也非蠢事,余此类推,只要基金的回报率够高,也有其值博之处。上一节我估计了9%的回报,加上没有弹性这一说致命重点,我的高见是,它至少需要11%至15%的年回报(视乎交易费用而定),才有值博之处。又是那一句﹕当今世上,那个基金可以平均11%至15%的长期年回报率?
  6.1.6卖出困难﹕进一步的削弱弹性当投资者要赎回基金时,除了手续费和差价外,还得冒上其他的风险。以股票、银行存款、外汇为例子,当客户决定平仓,提取现金时,三天之内,就可提到现钞。但是基金要赎回时,时间则可长可短,如果正值熊市,太多人同时赎回时,投资者等上一个月,也非奇事。前文说过,银行有权拒绝支付,证券行也有倒闭的可能,同样地,当太多的投资者同时赎回时,基金也可拒绝赎回。这机率的确不大,但并非不可能发生。当我细心思考过银行、证券行和基金三者的结构后,结论是基金拒绝支付的机率远比前两者为高。以上并非偏见。银行出现状况时,有政府的支持,像金融海啸之后,几乎全世界的政府都为存户提供百份百的存款保障。证券行只是代客买卖股票,一旦客户卖出股票,户口的现金便相等于存款,而在今日的证监会的严密监视下,证券行出状况的机会也减至最低。换言之,银行有政府支持,不大可能拒绝支付,证券行在法律上不可能拒绝支付,但基金,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上,不排除这个可能性。
  6.1.7抢钱的绩效费天下乌鸦一样黑,基金和上市公司一样,不管公司赚蚀,先挪钱以自肥,先养活自己,再养活股东,是所有经理人的不二法门。两者的揾笨虽一,但按程度,则基金是老大,上市公司的管理阶层只是二弟。基金收费最不合理的一项,是其绩效费,纯利的两成是「基本消费」,有些名牌基金在业绩优异时,甚至可收取四至五成。这即是说,基金经理输掉了客户一百万元时,人工照收,但他为客户赢得一百万元时,则可收取二十万元的红利。这真是有赢没输、无本万利的生意。低回报的基金,倒不如银行存款。高回报的基金,才值得付出高昂的绩效费,理论上如此,但大名顶顶如索罗斯,在2000年炒科网股也亏损了21%,至于由诺贝尔奖得主当基金经理的LTCM,则破产清盘收场。既然投资基金的风险不小,为何我们要付出高昂的绩效费给其经理呢?这好有一比﹕到澳门赌钱,当你正欲下注时,叠码仔在后头说﹕「老细,这一手应该买庄!」当开牌真的是庄时,叠码仔便向你收赏钱。如果开闲,他便讪讪的自动消失。基金经理便是这样的叠码仔﹕他有一半的机会去赢,输了则不用成本,那为甚么不去博一博呢?当客户赢钱的一年,基金经理可以收到绩效费,输钱则不用付出,这种合作条款很容易造成道德风险。凡是这种情况,分红应以三年至五年作单位,否则绝不公平。如果投资者连这样不公平的条款也答应,就真是大笨蛋了。话说回来,大多数投资者是听信了经纪的推销,才会当上这种大笨蛋,因此那些推销话可称为「大笨咒」。主席及行政总裁对上市公司的盈利贡献,不在基金经理之下,如果上市公司的管理阶层收到同样比例的「管理费」,不被股民和股评人柴台者几希也!同样是为股东赚钱的经理人,基金经理凭甚么拿到远比上市公司管理层更多的薪酬?其中的一大原因,是上市公司老板很多时也是大股东,自肥时一部份的资金由自己持有的股份提供,股东并非全付,因此自肥的诱因便减低不少。正因为此,一些有良心或要面子的上市公司老板,甚至只收取象征式的袍金,李嘉诚就是有名的例子,年薪好像是五千大元。基金经理是打工仔,不是老板,这是关键的一点。既是打工仔,对残公司以自肥的诱因,比大股东更高,照常识推测,狗皮倒灶的机会也更大。华尔街有一个有名的故事﹕一条茂利去参观游艇会,导游向他介绍﹕这条船是A基金经理的,这条船是B基金经理的,这条船是C基金经理的……到了最后,茂利忍不住问﹕那么,客户的游艇在哪儿?导游指指那些辛苦工作着的船伕﹕他们在当船伕前,统统都是基金的客户!
  6.2基金经理上下其手的妙计基金经理既然是叠码仔的翻版,一方面收到叠码的佣金,另一方面当客人赢钱时,可收到「老细,这一手应该开庄」的提点赏钱,这就会引起道德风险。简单点说,基金经理和客户的利益并不一致,这就造成了前者上下其手,从中渔利的诱因。基金经理作弊的手法太多,我不胜枚举,也知不了这许多,只能稍录其中所知,以作警世。  6.2.1例子一﹕制造虚假盈利我的忠实读者都知道,我写过一本奇烂无比的小说,叫《赌鬼》。由于太烂了,只卖出了寥寥数十本。出版社见到大堆大堆的回书,看得眼火爆,忍不住叫我搬回家中,以省仓租。现在我的家里,就放着一千多本《赌鬼》,看见也觉得眼火爆。我忽发奇想,假如我将其中一本签了名字,卖给老友李加成,作价一千元。然后,李加成再将这孤本卖给杨授城,作价一万元。跟着,杨授城再以十万元一本的作价,把此书卖了给张致成。这样下来,我的一本签名作品的市价就是十万元,我拥有一千多本的签名本,市价就是一亿多元了。我因而变成了亿元富豪了。这想法似乎并不实际。把一本书卖来卖去,有如传球,你传给我,我传给你,只要买卖双方合作,作价多少都可以,就是卖上一百万元一本,又有何难?这明明是小孩子都懂得的老千局,可是放在股票和基金之上,就变成了可骗大人的老千局了。
  6.2.1.1股票就是《赌鬼》基金经理可照上述的「赌鬼方法」,几个人合起来,把一只股票的股价打上去,以制造虚假盈利。基金赢亏是以市价入账,只要当时的股价高企,就可当成盈利。由于有些股票的流通量就如《赌鬼》,只要几个基金经理齐心合力,上升五七倍以至十倍,也是易如反掌的事。不在话下的,任由基金经理胡乱操控的股票,绝非好东西,通常都有点虚假账目。大家不时见到一些两三年间升了三五七倍的股票,期间有盈利上升的支持,然后在短短时间突然插水,大跌三五七九成,甚至因虚假账目而(永远)停牌,九成就是这种货色。  6.2.1.2按市价入账之笨处按市价入账是猪一般的想法,是猪一般的会计专家想出来的。在聪明绝顶的我的眼中,会计师几乎全是猪,因为现代会计学的操作方式蠢得像猪,当会计师学习专业时,遂感染了这种猪形病毒。一言以敝之,不同规模的公司应以不同的方式去入账,我买了一万股长江实业(股票编号﹕1),勉强可以市价入账(其实我都不同意),因为我马上可以市价沽出。可是,有一个投资者持有一亿股长江实业,市值数十亿元,非但无法以市价沽出,也无法立刻沽出,在这种情况下,以市价入账显然是荒谬兼且愚蠢。  (至于会计师们以会计方式去评论公共财政,就更是猪八戒加三级,如有机会,我会另书痛扁之,不会客气也。)大家可别以为仙股壳股福佳股才会难以沽出,你不妨幻想沽出二千万股长江实业,或者沽出一亿股「汇丰控股」(股票编号﹕5),看看股价会跌上多少?一只基金可能持有一间公司的10%股票,一口气沽出时,可令股价跌上八九成。我幻想某君持有10%的「汇丰控股」(这只是假设,因为没有人持有这数目的汇丰),数目大约是10亿股弱,如果在同一天沽出,涉及资金大约一千亿元。我的估计是汇丰的升跌和成交比大概是1亿股(误差约上下三成)和一成股价(误差也是上下三成),这即是说,10亿股的沽盘可把汇丰的股价插低三至五成,视乎市场气氛而定。我的高见是,基金经理必须在不限定的某日,把手上资产全部平仓,方可计算利润。或曰﹕可不是很麻烦吗?平仓之后,再要重新建立投资组合,非但困难,买卖时也有亏蚀。答曰﹕先前岂非说过,基金宜三至五年结算一次绩效,计算一次花红,我可不相信股市竟可如此好景,三五年之内不见熊市,连一次清仓结算的机会都没有。  6.2.1.3限定数量的市价入账还有一种计算方式,就是持有股票总发行量的0.1%的股票或以下,可按照市价入账。0.1%未免严格,但我想了又想,持有1%的股票,要沽出也不容易,就是0.5%,也有一定的难度。以我的经验,安全点应在0.1%至0.3%之间,既然如此,我就保守点,说0.1%吧。记着,不管是你本人,还是基金,持有0.3%以上的单一股票,都不能以市价入账,更不能把其股价盈利当真。如你是基金的股东,因在这会计原则下而发放了红利给基金经理,那,我很不愿意这样直接的侮辱(花了钱来买我的书的)亲爱读者,但就算我不说,也掩饰不了这事实﹕你已当了羊牯。
  6.2.2例子二﹕偷钱有一些垃圾股票,本来一毛钱也不值,但股价从一毛钱打到十块钱,一个正常人当然不会去买,但假如用的不是自己的钱,而买了之后有回扣,那就另当别论了。这种狗皮倒灶简称为「偷钱」。假设有一位基金经理,买了一亿元的垃圾股票,自己收下了一千五百万元的回扣,当然十分过瘾。但是,这样明显的偷钱行为,明眼人一看便知,不会被揭发出来的吗?话说古代中国同现代中国一样,都是贿赂盛行,其中一种最热门的贿赂,便是购买功名。购买功名的交收方法,实在费煞思量﹕先付钱,又怕受贿者收钱后不办事,先办事,又怕行贿者得了功名后不认账。幸好中国人是最天才的贿赂民族,终于想出了交付关节的妙计来。那就是行贿人写下一张借据给受贿者﹕新科举人周显欠赵天生纹银一千两。如果周显中举,这张借据当然有效。如果周显不举,我指的是中不了举人,既然周显不是「新科举人」,这张借据也就无效了。  (闲话一﹕按照定义,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因此中国人不是民族,汉族才是民族。在中国的大族当中,维吾尔族和蒙古族都非中国的专利,在国境以北太阳以西都分别有其种族的独立国家,那么中华民族应否包含他们?照钱宾四先生的想法,中华是一个文化实体,「夷狄」行夷狄之道,则视之为夷狄,行华夏之道,则华夏之。这是美国的立国精神之一﹕以meme而非gene来决定。如果这样,「中华民族」这名词是否政治正确?既然我们是多民族国家,还是干脆叫「中国人」算了?)  (闲话二﹕上述故事的原版好像是「状元」,但照我对中国历史的所知,状元的选拔过程严格,难以贿赂而得。上述故事只可能出现于会试,因此我改为「举人」。)上述故事是意图或企图说明,只要有利可图,中国人甚么狡猾的方法都可想得出来。那位聪明的基金经理可以有以下的做法﹕  1.遇上牛市第三期时,基金的投资组合大赚了五六亿元,就算蚀了一亿元,也是小儿科,影响不了大局。到了这时,有谁会去挑战一位赚大钱的基金经理的少许投资错误?  2.买下这一亿元股票后,无论基金经理和股票的幕后老板都想善后,两人不妨各拿一千万元出来,把股价再打高五七成。操作详情,请参考上一节。股价打高之后,在一两年后,终于还是会跌至它原来的价值,但到时基金经理可能已退休,也可能遇上了每个投资者都难以逃避的股灾,既然是股灾,股价大跌自也有合理解释了。其实,只要买入后的一年间,账目显示出盈利合符预期,股价节节上升,已证明了当时的买入决定正确,以后的事,管他娘吧。  6.2.3例子三例子太多了,不能尽录。为了不想多写一本书出来,只能打住。
  6.2.4分散投资的谬误有一种说法,指出由于基金的规模庞大,可发挥规模效应,例如可买一蓝子的投资产品,以分担风险。这当然也是屁话。关于规模效应和分散风险,是两个常见的错误观念,我要留待下一本专门讲理论的书,才同大家讨论,以下只能讲大概。  1.在投资世界,没有规模效应这回事。资金越大,管理越难,这是定律。如果你持着十万元,平均年增长率五成,实在易如反掌。但你持着一亿元,要增长两成都很难。巴菲特的劲处并非他的投资年增长三成,而是多年来一直如此,直至现在,他的投资组合如此庞大,依然有着增长,这才是大师级的手段。  2.凡是风险分担,都会影响投资成绩。我叫你挑选一只股票,你会挑最好的。我叫你挑十只,第二至九只比起第一只来,一定越来越衰。你购买的东西越多,水平就越差,这是定律。更何况,很多时候,风险并非由分散投资可以分担得了,在金融海啸期间,几乎每种投资产品的值格均下跌,便是一例。(外汇是例外,因为它算的是与其他货币的相对价格。)在这里,我并非提倡不分散投资,因为有时会发生一些料想不到的突发事件,令你的投资血本无归。例如在2007年中持有「中信泰富」(股票编号﹕267),一宗炒脓澳币就可令你血本无归。我的意思是﹕分散投资有其限度,既然有限度,为甚么不亲自去分散,例如说,买几只股票,再存进一些定期存款,已经是很好的分散投资方式了,何必假手于基金经理呢?  6.4甚么基金都不要买基金很多种,上文显然有着一竹篙打一船人的意味。我的原意并非如此,本想写下一些漏网之鱼,但想来想去,还是决定一网打尽。
  6.4.1自制指数基金一些我很尊重的作家,例如写《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的Burton Malkiel,虽然也反对买基金,但却提倡买指数基金。我的高见是,指数基金的管理费用固然较低,但购买指数的回报率也不高,为甚么要被基金经理赚这些钱?如果资本只有三两万元,应把钱留来以防急用,不应购买难以沽出的基金。如果你有十多万元的资本,为甚么不自己挑选三数只蓝筹股份,它们已代表了指数的最重要部份,例如说,「中国移动」(股票编号﹕941),「汇丰控股」、「和记黄埔」(股票编号﹕13)、「新鸿基地产」(股票编号﹕16),至于五行三保,选出两至三只最有潜质的就可以了。你既有「新鸿基地产」,便不需要「恒基地产」(股票编号﹕12),至于「思捷环球」(股票编号﹕330)和「中信泰富」这些边缘蓝筹股,在本书出版之时,能否保持地位,也还难说,何必浪费子弹,为了完全贴近指数成份,而浪费金钱去买入基金?  6.4.2免手续费加入著名基金又以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作说明,他最辉煌一役,是在1992年狙击英镑,成功赚取了十亿美元。假如你早先买下了量子基金,当然值得欢喜。但没有买下量子基金,也不要紧,当时只要你有留意时事,不可能不知知道索罗斯正在同英国政府斗法,如果你对索罗斯有信心,在当时跟他下注就成了,不单照样赢钱,而且还省回了给他赚的大笔管理费和绩效费。这又如你是巴菲特的拥趸,不妨在2004年跟他买入「中石油」(股票编号﹕857),及在2007年跟他买入「比亚迪股份」(股票编号﹕1211),而无需买入他的旗舰「巴郡」。他的入股价比固然比你便宜,但巴郡的股价也包含了溢价,因此除笨有精。在此声明,巴郡虽然是一间投资性的公司,但并非基金,管理成本也极为便宜,而且巴菲特也不收绩效费。虽然,在他初出道时,自组私募基金,赖以赚取第一桶金的,就是绩效费。  6.4.3专门基金的缺陷有一些特定的基金,专门投资新兴市场,或者是专门投资某种类型的股票,总之是专门作出某些概念性的投资。假如你看准一个大方向,譬如南韩股市,或者科技股,但不想费神作出微观的研究,那可不可以购买有关的基金呢?这种想法并非道理,但我不建议。  1.隔山买牛,投资在别国,是很危险的事,因为你所拥有的信息比住在该国的人少。  2.香港市场已经是全世界最适合投资的股票市场,其他的市场不是市值太小,就是增长太慢,要么有外汇管制,提钱困难,有的存在资本增值税。所有的钱都来香港,你还要往外跑,不是这么笨吧?  6.4.4基金的总体投资成绩在写本书之前,我看过了很多有关投资的研究,其中一个有趣的统计结果是﹕基金的平均投资成绩,是低于大市。换言之,你用掷飞镖的方法去选出一只股票,胜出的机会率会胜于乱买一只基金。我想,这一点已足够说明一切。但我还想画蛇添足,在这一小节加上一段脚注。彼得林治是一位我极佩服的投资大师,在他的著作中,提到基金经理的作用时,总是扭扭捏捏的,不肯说出心里话。我看出在字里行间,他也认为基金经理无用,因此不断提醒读者,说只要肯花些心思去研究,一般人也可比基金经理做得更好,但他又不肯正面批判基金经理的无能,皆因他在退休前的职业正是基金经理。因此,当我看他写的书,看到他谈及基金经理时的吞吞吐吐,就觉好笑。  6.5批判强积金既然投资基金是人生的重大灾难,香港政府强迫市民参加的强积金计划,自也是一项暴政。说穿了,强积金的精神不过是强迫市民储钱,使他们对自己的未来退休自负盈亏,减轻政府的财政责任,如此而已。但要达到以上目的,「强」非强不可,却不必要是「积金」。强积金本来就是一个独立的户口,里头的钱可以转换买卖不同的指定基金,却不能提出使用。更好的做法是,除了基金之外,也可存进银行收息、买保险、买篮筹股、买房子,任由市民选择投资策略,只要户口的钱不能自由提出花用,就可以了。加拿大就是采用类似的方式。
  6.5唯一的可行方法﹕自组基金购买基金的唯一理由,是懒惰。人们不想自己动脑筋,便找专业人士代劳,但不知专业人士也是滥竽充数的居多。结论是如要赢钱,得花上更多的时间,以找出一个能干的专业基金经理,这么辛苦,倒不如自己研究、亲手投资算了。不过话说回来,当找出了一个真正能干的天才炒家,是真的可以坐享其成,不用费神去研究的。如果你铁下了心肠这样做,我唯有告诉你挑选优良的基金经理的办法吧。这办法,得从我最佩服的两位拣股专家的教诲去找,就是巴菲特和彼得林治。  6.5.1选你身边的人这两位大师有着同样的选股原则,就是挑选身边的、熟悉的股票。另一位比这两位更伟大的股票大师周显先生,在他的经典巨著《炒股密码》说﹕「如果你的工作单位是船务公司,你应留意航运股。你是纤体公司的职员,便留意纤体和美容股。你是地产从业员,那就要留意地产股了。」套这原则在挑选基金经理上,方法是留意身边的亲友,看谁的股票知识最高明,然后投资在他的身上,照样给他分红。记着,千万不要问他取贴士,而要给他全权处理你的股票户口,以上两者是有很大分别的。你有十万元资本,买入两万元甲股和三万元乙股,或者买入三万元甲股两万元乙股,两者的效果截然不同。又或是一只股票在一元买入,两元沽出,或者在一元一角买入,一元八角沽出,也有不同。同是买入一只股票,在高手的手中可以赢多输少,低手则输多赢少,这完全是由操盘手的能力所决定。因此,你不能单听贴士,而必须由对方操盘。挑选一名私人的基金经理,是终身大事,要比挑选终身伴侣还要严格。你要观察他很长的时间,最低限度是三两年,才能把宝贵的金钱交到他的手上。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你该对他的投资水平有了一定的信心,这比把钱交到一个陌生的基金经理的手上,远为安全得多,因为一个三唔识七的基金经理,其人很可能九唔搭八。  6.5.2智障也懂的判断方式下一个问题该是﹕我们该怎去判断谁是有潜质的基金经理呢?这也是常识﹕留意他的谈话,观察他的往绩……诸如此类。但由于我在牛市三期见过不少冒牌股神,其形象骑呢得令人难以置信,都得到大把人的信服。故此我也禁不住像教导智障人士般,将一些挑选人才的常识写下来。如果阁下认为以下的常识太低能,恭喜你,因为现实生活上,香港地的智障人士真的不少,请原谅我把本书的程度调校得如此低B。  1.他必须识字。投资是一门需要大量阅读和分析的专门事业,文盲决不可能成为高手。我见过一些连读写有困难的「股神」,居然还有不少拥趸,这证明了他的拥趸是智障的。  2.他必须认识市场。听他的说话,听他分析市场,有纹有路有见地者,才算合格。小学数学只须写出答案,到了中学,就要写出推理,如何获得答案才是最重要的。我们看一个人是否懂得市场,除了看答案,还得看推理,因为投资不是赢,便是输,在短期,一个傻瓜也有一半的赢钱机会。  3.他必须投资有成就。我们不需要他叻到会飞,例如十万元赢一千万之类,但他一定要是长期赢钱的人。鉴于很多人乱吹自己的投资成绩,你必须近身观察,最好看到他的投资记录。在牛市人人都会飞,但在熊市赢小钱的人,往往在牛市食白果(因为他太保守,才能在熊市赢钱),即是有人精于熊市投资,有人精于牛市投资。最完美是观察一个牛熊循环,即是好几年。  4.他必须品格正直。你把真金白银投资在他的身上,他不正直,你就惨了。这一点不用多解释了吧。  6.5.3操作方法当挑选出一位理想的基金经理时,当然不应直接把钱交到他的手上,这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样天真的事情,我见过不少内地同胞这样做,香港人则比较现实,铁铸的交情也信不过,这可能是文化不同吧。如果他只有你一个客户,开一个股票户口,由他负责买卖就可以了。反正他无法将你户口的钱转进他私人账户,钱永远在你的掌握之中。其实是有的,例如他手头有一些沽不出的垃圾股票,可转进你的户口来套现。你的管理方法是由他下盘,但经纪仍然要覆盘给你,因此他纵使耍了手段,你也可马上知道。更好的方法是只准他购买大市值的股票,如要购买小股票,得先同你商量。如果是由多人合股,则开一间有限公司,当然要有几个可信任的人去当董事,监察账目。同样地,他也只能买卖,不能动用户口的钱。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你要时时刻刻关心账户的一切以及投资记录。不论你把多少鸡蛋放进篮子,都一定要紧盯着它。这一节所讲的未免太过简单,我写出来之后,也觉字字猪肌,蠢得要命。不过不把猪肌显示出来,又觉不够完整。算了吧,终于还是决定照出,可见得像我这样的聪明人,也不时会做蠢事。为了死鸡撑饭盖,我唯有说,做蠢事不打紧,以后聪明点,不再犯同样的错就可以了。So do买基金!
  现在感觉没方向,有经验的朋友可以提些建议,拒绝任何广告!!!请自重!!!
  你买什么基金?太长了 重点看不到在哪里?是QDII还是美股的股指基金?如果强制结汇的话 怎办呢?求解 不挖坟
  文章感觉是不建议买基金 但最后那句 so do买基金 意思是什么
感觉文不点题啊 楼主 只是单纯看法 望见谅
  看看自己当时的困惑也是挺纠结的。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招商银行如何购买美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