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手机 黑域双/多域手机或操作系统 是否适合应用在商业领域?适合哪些使用场景

中国领先的IT技术网站
51CTO旗下网站
安卓iOS渐行渐远:是否复制Windows模式成区别
iOS和安卓,成为全世界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双寡头垄断者,“霸占”了近95%的份额,微软基本出局。在一般人看来,iOS和安卓在系统功能和商业模式上日趋雷同。从去年开始,安卓和iOS开始走出手机,向智能家居和物联网领域扩张。另外,苹果各种发布会上发布的新功能,也被安卓粉丝嘲笑是“若干年前就有的功能”。
作者:来源:腾讯科技| 14:41
iOS和安卓,成为全世界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双寡头垄断者,&霸占&了近95%的份额,微软基本出局。在一般人看来,iOS和安卓在系统功能和商业模式上日趋雷同。从去年开始,安卓和iOS开始走出手机,向智能家居和物联网领域扩张。另外,苹果各种发布会上发布的新功能,也被安卓粉丝嘲笑是&若干年前就有的功能&。
当地时间周一,苹果2015年全球开发大会将举行,苹果又将发布一系列新技术和新业务计划。外界也将通过这次大会,进一步观察苹果和iOS未来的发展走向。
美国科技新闻网站Appleinsider日前发文认为,iOS和安卓并非越来越雷同,在发展路线上其实上市渐行渐远,最大的标志是是否模仿1990年代和2000年代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的模式。谷歌(微博)安卓正在扮演当年Windows的角色,而吃到历史苦头的苹果,已经走上了一条特立独行的&高毛利软硬件封闭&道路。
业内已经达成共识的是,谷歌安卓系统,正在成为后PC时代的微软&Windows&,安卓目前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上的份额,类似于Windows在电脑操作系统的份额。
微软依靠Windows,击败了苹果公司,成为PC时代的王者。如果说微软是靠强大的软件技术实力,掌控了PC时代。那么谷歌的安卓,则是依靠开源、开放和对外合作,建立了安卓操作系统的&帝国&。
虽然名义上安卓和iOS处于双寡头垄断地位,但是在市场份额上,安卓是iOS的五倍之多,安卓用户数和设备数量,远远超过了苹果设备。
当年,&IBM-PC&将自我软硬件封闭的苹果公司MAC踢出了市场,随后PC市场也出现了大量的价格低廉的IBM-PC克隆机,便宜的硬件,再加上微软Windows的垄断优势,推动了个人电脑时代的到来。
而在iOS生态系统的发展上,苹果并未重演1990年代MAC电脑或是微软Windows的战略,而是效仿了2000年代推出的音乐播放器iPod和MAC产品的商业模式。
苹果每年对操作系统进行完善,并让第三方开发者能够更简单地为苹果系统开发应用软件。与此同时,苹果几乎每年都会推出新的iPod播放器,推动用户更新升级,工业设计成为苹果新硬件的最大筹码。
和当年的iPod一样,苹果针对iPhone手机和iPad,构建了AppStore软件商店和数字内容零售体系,和当年的iTunes如出一辙。所有第三方服务商要在苹果的&花园里&开展业务,都必须给苹果支付收入抽成。
和苹果完全相反的是,谷歌将操作系统免费提供给安卓手机厂商,和微软一样聚焦安卓生态的运营环境。和当年林林总总的Windows电脑厂商一样,谷歌也在鼓励各国的手机厂商,推出价格越来越低廉、低收入人群有能力购买的安卓手机。
在安卓生态中,谷歌的开放可以让安卓手机厂商构建自己的数字内容商业模式,从而进一步降低安卓手机的价格。比如在中国和印度这两大国,最畅销的100到200美元的安卓手机,性能上已经今非昔比。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谷歌也推出了&安卓One&计划,通过承包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方式,推动了大量100美元以下安卓手机的上市。
Appleinsider认为,安卓硬件的低价普及、厂商的低毛利趋势,可能不利于安卓生态的发展。作为对比的是,掌握高毛利的苹果公司,可以利用利润投资于先进技术的研发。【编辑推荐】【责任编辑: TEL:(010)】
大家都在看猜你喜欢
聚焦热点关注关注热点
24H热文一周话题本月最赞
讲师:225376人学习过
讲师:90650人学习过
讲师:144744人学习过
精选博文论坛热帖下载排行
本书由浅入深地介绍Windows Forms编程的技巧和各种实用方法。本书先详细介绍了菜单、状态条、可复用类库、文件对话框、文本框、按钮、列表...
订阅51CTO邮刊iPhone的AR应用 未来在商业领域更有前景
[摘要]苹果的确有推动这项技术发展的能力,向iPhone 8的摄像头指向任何目标,就可以在屏幕看上弹出窗口,增加音频注释和覆盖更多有用的信息。如果未来摄像头的效果更好、应用更丰富,那么效果就更明显。腾讯数码讯(Human)最近关于iPhone 8的新闻可真是不少,除了OLED屏幕、面部识别和无线充电等功能之外,其实对于iPhone 8背面那个竖向排列、依然采用突出设计的双摄像头,好像并没有什么太多人关注。其实,在iPhone 8的身上,还有一个功能将会成为未来新潜力的增长点。没错,那就是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技术相比,增强现实在企业用户中拥有更大的成功机会。首先,在电话会议或市场营销团队进行会议的时候,有谁愿意带着虚拟现实头盔开会?这么做往往会让自己孤立起来,甚至没有人愿意和自己说话,看起来就像是机器人。有了增强现实技术,我们只要通过手机就可以在屏幕上完成各种操作,而且速度很快。使用iPhone 8,你可以将镜头对准数据中心的服务器,然后就可以看到各种规格出现在屏幕上。在会议中,你只需要用摄像头对着房间四处扫描一下,然后通过面部识别功能看到每个参与会议成员的身份和头衔。虽然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帮助用户学习如何在生产线上装配产品,或者举办一场虚拟的培训会,但是整个过程的确过于沉浸了。毕竟消费者不太愿意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毕竟在工作中,没有更大的影响。虽然像微软HoloLens这样沉浸式的设备有很多优势,比如场景看起来更逼真,并且为沉浸式的视频会议做好准备,但是这只是一个开端而已。另外,HoloLens还有一个非常大的缺点,那就是需要大量的硬件进行辅助。AR如何在企业用户中成功如果所有的信息都是实时而且有帮助的,那么就能在工作中起到更大的作用。如果业务人员没有提供某项工作的真正价值,那么就会很快尝试使用新技术。毕竟在我的观点看来,在工作过程中不用佩戴任何头显或智能眼镜类的产品,就会提高工作效果,就像直接在会议室中出现的全息投影一般。而用户想要的是最方便的方式,无论是虚拟现实还是增强现实。苹果的确有推动这项技术发展的能力,向iPhone 8的摄像头指向任何目标,就可以在屏幕看上弹出窗口,增加音频注释和覆盖更多有用的信息。如果未来摄像头的效果更好、应用更丰富,那么效果就更明显。另外,未来iPhone 8的增强现实摄像头还可以增强我们视频通话的功能。比如当我和远出差的妻子聊天,那么就可以实时分享现在在哪里,并且正在做什么。而这也有可能出现有史以来最好用的旅行类App,同时还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增加更丰富的功能,添加位置信息和目标的细节。这是我们从未见过的特性,只要我们用iPhone 8对着一辆汽车或旅馆,那么就能知道这辆车多少钱、旅馆需要多少钱。当然,因此会有很多品牌选择与苹果合作。而未来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会是Pokemon Go的十倍,而虚拟世界和显示世界的结合,苹果将做的非常出色。此外,除了iPhone和iOS系统之外,还有很多更出色的第三方应用。在商业领域,简单和高效率的应用可以提高各种工作内容,而一切答案都要等到9月的发布会来揭晓。来源:computerworld原文链接:/article/3212213/mobile-wireless/what-that-weird-bump-on-the-iphone-8-means-for-enterprise-users.html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yokiizhang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三大技术领域应用爆发 风投介入加剧2011商业变革
  日 10:33 IT经理世界 
  不同技术与商业形态之间的界限正在消弭,创业者开始玩混搭,VC们则开始玩跨界。在科技领域,未来的杀手级应用已经很难再界定于某个具体领域。
  对于所有技术和商业领域内的相关利益者而言,2011年注定将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其转折意义的一大表征,是这一年会成为“应用元年”,各种包含复杂属性的应用将进入一个爆发式的增长期;第二大表征,即是一种崭新的技术交融时代到来。“2011年真正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那些颠覆性的技术最终会相互融合,例如云和移动、移动和社交网络、社交网络和"海量数据"以及实时分析等。”IDC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分析师FrankGens的观点,基本体现了风投界和分析机构对明年信息技术产业走势的预测和判断。
  经过数年铺垫之后,各行各业对云计算的接纳和采纳,让现在的计算环境日渐多极化,这也是种种新形态应用得以大规模涌现的基础,人们应用计算的方式、途径和界面都在被重塑,移动互联网推动了这股潮流并从中受益。移动与互联网大融合的全民热情已被期待多年,但似乎直到2010年才被iPad和Android真正点燃,新一年中,随着数量惊人的各种移动终端扎堆上市,移动应用的蓬勃势必将使移动互联网走上快车道。这会进一步带动已经拥有高热度和高成长性的社交网络的商业化进程,该领域已经累积了巨大的资本势能,在已被广为看好的广告、游戏、增值服务和社区商务这4条出路上,变现,将成为2011年社交网络的主旋律。
  以上3大技术领域内的应用大爆发,首先受益的会是电子商务,因为这是互联网上最古老也最基本的商业形态。无论是电子商务社区化还是社区化的电子商务,无论是从E-Commerce(电子商务)向E Mobile-commerce(电子移动商务)的扩展,都预示着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深度交融趋势新时期的应用创新必将是包含多种元素的组合体。
  风投们的跨界游戏
  不同技术与商业形态之间的界限正在消弭,创业者开始玩混搭,VC们则开始玩跨界。在科技领域,未来的杀手级应用已经很难再界定于某个具体领域。
  阳光不错。”原本只打算趁双休日在市里随便逛逛的李大卫突然有了郊游的兴致。他很快打开手机定位程序,通过租车公司的客户端查询到了离自己最近的一家租车网点。在仔细浏览了车型、价格等租车信息之后,他在手机上直接下了订单并很快取得了提车时需要的授权。在去租车公司拿车的等待间隙,李大卫通过一个提供LBS(基于位置服务)的客户端发现有个好友恰好就在附近,于是,半小时后两人坐到了同一辆车上。
  整个过程,融合了移动应用、社交、电子商务、云服务等多种技术和商业形态,其中移动应用成为关键的驱动节点。因为手机24小时的随身性,这一混搭的商业形态呈现出有别于传统互联网的特质。诸如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更加了解用户的实时行踪,离线与在线的界限进一步地被模糊。原本手机上羸弱的计算能力问题,也正在由于云计算模式的兴起而渐渐被弱化。尽管在目前,很多应用还处于酝酿和培育阶段,但未来的杀手级应用已经很难再界定于某个具体领域。
  在北极光创投董事总经理姜皓天眼中,打通线上与线下服务的衔接是关键杀着:“(杀手应用)可能会是几个元素的融合,包括但不限于社交+位置+娱乐+影像等等。”
  投资破局
  风投领域的投资人所关注的重点通常会比主流热点早几年,红杉中国合伙人周逵觉得,“投资公司的分析有很多角度,我们看到的数据未必是主流,非主流更有创新机会。”
  被创投界誉为“硅谷圣经”的《红鲱鱼》杂志不久前公布了“2010年红鲱鱼亚洲科技企业100强”名单,其中58同城名列第12位,近日完成了第三轮私募融资。58同城在全球分类信息领域仅次于Craigslist.org,位列全球第二位。从“同城”搜索精确到“附近”搜索、从单纯的信息提供直接演变成购买行为等,从电脑过渡到手机,分类信息检索正在越来越移动互联网化。光速创投董事总经理宓群透露,“大众点评网的手机流量已经超过了传统互联网的流量。”
  一切看起来似乎很美。不过,相对于PE们而言,VC更像孤独的先行者,从早期投资到瓜熟蒂落,其间往往难耐寂寞。
  这几年来,在各种场合,VC们都难掩对移动互联网的复杂感情。从投资方向上看,移动互联网未来仍是主流,但资费、平台、内容及第三方支付等问题仍然存在。相对于美国的并购等方式,国内移动互联网投资的退出渠道也比较有限,很多专注早期投资的机构不得不关注移动互联网公司“长不大”的问题。
  凯鹏华盈(以下简称KPCB)合伙人周炜选择押题云计算。“公司开始可能不大,但它的服务核心是在云端的,我想这可以成为大公司。”KPCB曾投资过一家名为iControlNetworks的美国智能住宅软件商,iControl通过互联网和手机提供家庭监控、安全和能源管理服务,用户可以用iControl的iPhone应用程序为家中的自动调温机调节设定值。周炜认为这一思路同样适用于中国市场。
  联想投资董事总经理刘二海则可能会更注重云服务,“它有很多终端,既可能有手机,也可能有PC”。而一旦这些“基础设施”搭建之后,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应用“将主要集中在两端用户端和服务端。”姜皓天说,“尤其是服务端,需要将后台调度运营系统充分数据化,并且提供出来。”
  然而在丰富的想象空间、快速增长的流量与足够的黏性面前,变现却依然是一个难题。“绝大部分移动互联网公司在中国还是很辛苦的,很难赚大钱。”经纬创投合伙人万浩基分析说,“在美国,除了环境比较健康以外,ARPU值也特别高。人们愿意付钱购买应用,而国内运营商资费长期不统一。”在万浩基看来,由于Android和iPhone平台的推动,国内一些公司开始做海外市场,来年移动互联网有可能自海外市场率先突破,“有些公司现在做游戏和应用的也可以做到一个月50万美元,很多国内做了三五年甚至六七年的公司,都不一定能有这样的利润空间。”
  不过,仍有不少VC认为,未来运营商还将是市场中的领导者。对于国内运营商是否会管道化的不同认知,使得VC们的投资思路在2011年将进一步分化。“早期一些做芯片的手机应用公司积累了很多流量,可是变现能力还是一个问题,”蓝驰创投合伙人陈维广觉得,“最好的办法还是与运营商合作。”而万浩基则表示,尽管目前的移动互联网界还没有去运营商化,但“我们更倾向于投资能够独立发展、对个人和公司命运有充分控制能力的公司”。
  那些充分发挥手机特性的基础应用和互联网公司无法套用的模式正在受到青睐。前者包括每天都要使用的黏性较大的手机浏览器、IM和门户等,UCWEB和3G门户都已经吸引了不少忠诚用户;后者则是建立在位置服务基础上的娱乐、社交等应用,比如像Foursquare这类公司,在以前的互联网上就不可能出现,出现了也不会有市场。
  随着平台的不断多元化以及终端设备厂商与平台之间的相互渗透,未来将出现屏幕整合。“现在平台和手机大家都在做,对用户来说未来需要设计足够简单的、能够多平台运行的应用。”万浩基认为。
  从投资环境来看,美国无线领域的并购市场比国内发达。曾担任谷歌大中华区投资并购总监的宓群认为:“Google现在的策略是如果有员工要出去创业,它不会阻拦。Google不是什么都想自己做,而是有好的团队和技术进行收购。对于VC来讲,大家也比较敢于投资。”凯鹏华盈合伙人周炜则坦言:“我们在美国投资了几个项目,而且已经有很好的退出,在中国的无线互联网领域的投资很难。”“目前挣钱的不多,但是项目价格已经上来了。做A轮的投资门槛低但是风险更高。投资B轮则价格高,你要能说服自己。”红杉中国合伙人周逵感叹,“总之两个阶段都痛苦。”
  基本得到VC们全面认可的是,2011年,关于移动互联网的投资在全球范围内还会持续升温。不过,投资国内项目的早期创投机构,是笃定落子,还是忐忑前行?这更有赖于他们对投资界的另一大热门关键词“中国市场”的行情和走向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求解社交网络变现难题
  几年前,Facebook的横空出世,曾令人们对社交网络寄予厚望。然而几年过去了,与移动应用和电子商务相比,无论是投资还是退出数量上,社交网络都不能被称之为活跃领域。作为具有颠覆意义的创新,Facebook正在以一种独孤求败的姿态对上一代所谓的革命性产品Google造成冲击。
  在这种局面下,有些VC开始喜欢谈论微创新,因为颠覆性创新的历史性机遇更难预料,即使遇到了,机遇也未必每次都能垂青于它。
  老牌风险投资公司KPCB的轨迹就极具代表性。2010年11月,KPCB从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挖来了有着“互联网女皇”之称的分析师玛丽?米克(MaryMeeker)。之后,亚马逊、Facebook、Zynga与KPCB宣布共同出资成立一只2.5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基金“sFund”,专投社交网络的初创型企业。在sFund成立发布会上,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提醒人们,将社交功能与现有服务简单的组合起来是不够的:“不能停留在很浅的层面上,仅仅只是简单添加社交功能。那些真正具有优势的,将是彻底融合了社交功能的公司和服务。”
  2010年12月,KPCB宣布领衔了Twitter新一轮2亿美元的融资。而在两个月前,KPCB还推出过一只规模达2.5亿美元的基金,专门对开发社交应用服务的创业公司进行投资。“社交网络的商业模式基本方向是清楚了,只是逐步实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广告、增值服务和电子商务等几个方面。”姜皓天认为,“但是社交网络关系到人的社交行为,这一行为更为复杂,所以发展过程会比较长,要经历文化渗透的过程。”
  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对社交网络的使用也仍在探索之中。嘉丰资本副总裁简江认为,社交网络流量与黏性变现的前提是:“品牌推广方的相关人员要足够成熟,对社交网络的推广有感觉;平台方也是一样。”在他看来,社交网络的推广活动对于大部分企业人员来说仍是艰难的课题,因此未来社交网络在此方面不会有大的飞跃。
  当然,每个VC都希望自己能遇上Facebook。尽管不知道下一个颠覆Facebook的颠覆性创新是什么,但“创造性地抓紧用户需求,使用户更有效地获得有效信息是王道”,简江告诉记者,“在Facebook之前我们还经常提MySpace,现在有了Facebook之后又有了Twitter。其实后者也不是终极解决方案。”
  相形之下,电子商务获得了VC们的集体喝彩,2011将成为中国电子商务的上市年,相关创投机构也将迎来退出高峰。而这些排队上市的中国电商第一梯队,阵容已经昭然若揭。“我主要看好里两类电商公司:一是做渠道的比如京东,另一类是做品牌的比如凡客诚品。”简江表示。
  2011年,更多的创业型公司可能会选择后者作为突破口。“因为渠道是可以垄断的,比如沃尔玛,但品牌需要精准定位,不可能覆盖所有市场和用户,”简江说,“所以未来像凡客诚品、麦考林等这类公司还会出来一堆。但未来资金门槛还会加剧,一方面是人才价格更高,另一方面在有限的推广资源下,推广费用也越来越高。”
  这并不代表来年这个行业会进入精细化运作的时代。“中国电子商务仍会继续经历野蛮生长。”简江认为。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之下,中国消费快速增长,而中国的商品品牌化还在进行之中。与美国的线下品牌+渠道不同,中国很多品牌需要同时在线下和线上扩张。
  随着传统企业纷纷进场,电子商务的战场还将延续到线下。“我们对VIP用户已经推出的服务,细化到可以展现送货员骑自行车离你家的距离,我们还会推拍照比价服务,就是要跟实体店竞争。”京东商城CEO刘强东说。
  这一基于手机的应用将进一步模糊线上与线下的界限,消弭SNS、移动应用与电子商务各自为政的商业壁垒因为技术条件早已具备。2010年1月,SNS电子商务网站BarcodeHero(条码英雄)上线,目前开发了iPhone和Android平台的应用,用户可以直接使用Facebook账号,通过iPhone和Android平台使用这一服务。在逛街的时候,用户可以扫描一些商品的“条形码”,之后会向用户推送一些信息,比如价格对比、推荐网店、用户评论及推荐的同类产品、优惠信息等。
  2011年,以上行业投资仍将冷热不均,却渐渐难分伯仲。移动互联网可能成为一个历史词汇吗?当可移动和实时定位成为互联网的标准配置,当移动终端代替传统PC成为主流平台,过去只专注于某个具体领域的VC们无疑将在跨界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2011年十大技术经济趋势预测
  1.智能手机市场两分天下。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来自企业和消费者个人对于智能手机不同的需求。企业将会越来越关注数据安全,对其员工通过公司网络使用智能手机带来的知识产权泄漏问题也将越来越关注。因而以安全著称的黑莓手机仍将大热,紧随其后的将是iPhone,而微软若能通过WindowsMobile7系统抓住机会的话也能分得一块市场。其他的手机,尤其是Android阵营将倒在个人消费者那一边。
  2.无线运营商再次发力。
  3.iTunes将逐步面对竞争。虽然ITunes现在看起来垄断着数字媒体,但是明年将面临竞争加剧的局面,比如Netflix。
  4.真正免费的手机应用程序将越来越少。简单的或相关公司为方便出售自己的产品而推出的应用程序或许依然免费,但是那些真正实用的程序或将开始收费或者提高收费。
  5.谷歌迷失在路上。谷歌仍将无法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而且也无法明确自己的发展战略。他们现在既搞无人驾驶车又搞手机,虽然也开发出不少好产品,但是其发展战略依然模糊。事实上你也很难找出一个像谷歌那样富有却又难以明确自己发展战略的一个大公司了。
  6.电动的时代来临。电动汽车将开始量产,充电站将不断兴起。
  7.便携式电子产品蓬勃发展:上网本、平板电脑市场等仍将快速增长。
  8.数据将变得更加重要。甲骨文成功转型成全球的数据平台,SAP将会受到消极影响。
  9.网络电视进一步发展,有线电视逐渐衰退。美国约40%的家庭将会拥有网络电视,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将受到这一趋势的冲击。
  10.电子书走上发展快车道。明年该市场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140%,看电子书将和用刀叉用餐一样频繁。
  新交融时代
  就像新一年里世界经济的走势令人难以捉摸一样,对于2011年的技术及其技术引导的商业趋势走向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判断,因为无论是哪一种判断最终占上风,奔向终点的路径无疑相当复杂曲折,充满不确定性。即便如此,来自各地的技术分析师还是从现有的迹象中判断出了即将在新一年里可能对现有商业面貌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方向。在各种预测之中,社交网络、移动应用、云计算,以及由于融合而即将发生转变的电子商务成为了焦点。
  其实除了社交网络,无论是移动应用、云还是电子商务,都不是刚刚才兴起的技术,尤其是电子商务,其前一波浪潮已经成就了如eBay、亚马逊、阿里巴巴这样的巨头;而近几年来,移动应用一直在寻找“杀手级应用”无法真正启动;至于云计算,似乎也陷入了“新瓶装旧酒”的尴尬。然而在新的一年里,这些技术将从初步接纳状态演变为初步主流态势,可以看到,越来越强大的力量正加入云计算的队伍,越来越多的创新从移动互联网中闪现,而蛰伏其中的种种欲望也正蠢蠢欲动。
  这种新变化将具有颠覆性的特征。“迫于全球经济衰退的压力,一波颠覆性技术的浪潮已经形成,并在逐渐发展壮大。在2011年以后,云服务、移动计算和社交网络等技术将走向成熟并相互交融,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主流平台。”IDC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分析师FrankGens的观点表明,一个更为繁杂的技术世界正在重构的进程中,在这个新世界里,无法再用传统的思想来思考,也无法再用传统的方式来创新。尽管现在很难对这些技术在2011年里的轨迹作出准确的描画或量化出其成长速度,不过围绕着它们所产生出的创新商业、创业模式将现示出令人惊叹的面貌,这无疑会是大概率的事件。
  “闲聊”魔力
  在短短的两年中,Facebook的规模扩大了5倍,形成了一个超过5亿用户的庞大网络,如今的美国人在其上花费的时间比任何一个网站都要多;在中国,以开心网为代表的社交游戏也让许多人“迷恋”于其中,国外的Zynga网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预计2011年期间,美国社交网络产业将进入成熟阶段,除Twitter名人信息和Facebook的状态升级服务外,其他新型社交网站将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社交计算彻底改变了人们在彼此联系、交谈、获取并分享信息时采用的方式,如今这种“闲聊”正日益体现出魔力,社交商业业务成为主流显而易见。IDC的分析师表示,社交网络的商业模式正体现在社交游戏与社会化网络营销,其中2010年中国社交游戏的市场规模超过4亿元,参与社交游戏的用户数量超过1.2亿,这种轻量级的游戏方式是未来网络游戏市场中极具潜力的一个细分市场;其次是社会化营销,社交网络对于口碑营销与病毒营销的贡献有目共睹,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微博及SNS网站来进行网络营销。
  这也是社交网络所体现出来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趋势,逐渐从个人应用渗透到企业领域。例如全球化工业巨头陶氏化学公司就建立了自己的社交网络,以帮助管理层确定执行跨不同业务单元和职能部门的项目所需要的人才,甚至还将前雇员(如退休员工)也纳入其中。根据麦肯锡的调查,有70%的高管表示,自己所在的企业经常通过网络社区创造价值。根据分析师的追踪,过去的18个月里,社交商业软件在企业中的发展势头迅猛,预计到2014年其年度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8%。
  社交分析的应用还将使协同市场彻底发生转型。2011年,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可以分成社交网络、社交协作、社交发布、和社交反馈)与业务分析的集成将蔚然成风,这种发展趋势将在今天的多数关键企业应用中得到体现。IDC预计,2011年后,传统的商业应用会与社交/协同软件和分析日益融合,各类商业应用的功能结构也会发生脱胎换骨的转变。
  另一家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并看得更远,该公司认为,到2016年,社交技术将整合到多数商业应用中,企业会把社交CRM(客户关系管理)、内部通讯和协作以及公共社交网站项目整合为一个协同战略。埃森哲在其《信息技术t望》报告中提到“社交经济”一词,显然“社交经济”的繁荣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骑士时代”
  社交应用的活跃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的快跑的助推手。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很多人接入互联网的终端已经不是一或两部,甚至已经到达了四、五部。“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IDC大中华区研究部副总裁霍锦洁说,“除了笔记本电脑,我还有一个iPhone、一个iPad和一个黑莓,并且我希望所有终端都能接入公司的电脑"按需"使用。”事实的确如此,现在所有的企业级软件和服务,几乎都能以完全功能版在平板电脑、iPad等媒体平板电脑、以及大屏幕智能手机上运行。
  在中国,以微博和开心网社交应用为主要代表的社交网络应用作为传统互联网的热点应用,正不断渗透到移动终端,社交网络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提高了用户黏性,并能够汇聚更多数量和更多类型的数据。IDC的数据显示,中国智能手持终端市场年的复合增长率将高达28%,这一增长速度高于商用台式机,且智能终端出货量大于商用笔记本。2011年将成为加速移动化的一年。
  实际上这与传统的认识有些不同,在过去的思维中,总是在寻找能够启动移动互联网的“杀手级应用”,电信分析机构Frost Sullivan首席顾问王煜全却不这么看,他认为有“杀手级应用”固然好,但并不完全需要。只要应用足够大就可以,例如游戏、阅读、音乐等等,还是“老三样”,“毕竟这些东西是消费者感兴趣的,只不过无线来了之后,消费者需求的满足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在王煜全看来,移动互联网在2011年的突破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安卓系统的手机会有一个爆发性的增长,在国内估计会超过3000万部的水平;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SNS应用将有实质性的增长,并且已经开放,能大幅度提升营销效率;此外那些开发者经过摸索也会开发出更有创造性的应用。而在未来,这一领域的创新将进入到“骑士时代”而不是集团或者大公司的时代。由于开发的核心在于创造力,有创造力的一定是一些小的个体,“所以我们认为未来很多年轻人、几个人的小团体会独立出来创业,然后用三五年的时间做到很大。”
  风起“云”涌
  与IDC把社交网络放在2011年预测的第一位不同,Gartner则把云计算摆在了首要的位置。该机构的分析师认为,该技术出现在十大列表中已经有几年了,现在终于成为可以改变商业模式和信息技术采购的服务了。云计算自问世之日起,就被视作一次划代的重要技术,因而有越来越多的力量聚集其中大部分国际IT企业都提出了自己的“云战略”。
  不过由于种种显而易见的原因,如系统安全、可靠性、性能等,云的启动似乎比预期的晚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中国市场。有分析师坦言道,老实说我还没有看到国内有太多和云有关的应用,现有的要么规模不大,或者是政府主导,商业模式还很不清晰。但同时表示,基于云的趋势不可阻挡,所有的IT技术供应商都需要思考自己的应对策略。
  与此同时,国外的大中型企业正开始加速部署私有云技术和服务。IDC预测,中小型企业的云应用将在2011年出现井喷现象,到年底,某些云资源将会被33%的美国中型企业所接受。由于将有内容更加广泛的业务应用融入到云技术中,因而公共IT云服务方面的支出在2011年的增长幅度将达到整个IT行业的5倍以上,较2010年上升30%。综合来看,2011年全球IT收入的15%将与云计算有关,或者是直接来自于云计算或者来自于技术支持的基础设施。由于基础架构、软件和服务提供商在一系列新的服务和解决方面展开协作,也将有更多新生的自有云模型不断出现。
  在中国的情况可能完全不同,2011年云计算市场最重要的看点之一是中央政府的集中投入将刺激其进一步爆发,而这与政府发挥规模经济效益的政策是完全匹配的。2010年11月,北京、上海、无锡、杭州和深圳成为云计算的5个试点城市,城市云的概念很可能得到极大的实践。各市政府首先把自己的应用放到城市云上,那些有经验的ISV再把更多的应用推向最终用户。“这可能成为一个很好推广方式。其实政府建设公共云与建设公共铁路基础设施是一样的,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会呈指数级的攀升。”
  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进步,正在重新定义技术成本和应用模式,为个人消费者获取商品和服务创造了全新的方式,同时也为企业家和企业构建可行的商业模式提供了想象空间。
  “2011年真正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些颠覆性的技术最终会相互融合,例如云和移动、移动和社交网络、社交网络和"海量数据"以及实时分析等。”FrankGens表示。而在此基础上,IT行业的活动会越来越多地围绕着这个下一代主力平台的构建和采用来展开,除了创造新市场和机遇外,谁会成为行业龙头,如何实现和保持领导地位等等假设都会被这种架构重建形势所颠覆。
  移动互联网
  问:你心目中的杀手级应用是什么?移动互联网在哪些方面会有机会突破?
  卓越亚马逊总裁王汉华:在移动互联网上,应用的核心概念就是便利,一切和便利有关的应用都可以成为杀手级应用,因为这是用户在移动互联网上的最大需求。未来,电子商务也将进一步成为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发展趋势。
  IDC:社交网络包括手机游戏会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推手。像新浪微博可以标识出来自黑莓平台或者iPhone平台等等,从中可以观察到,大量的微博是从移动设备发出的,社交特性是与移动特性相关的,结合微博这种社交化的媒体在互联网的兴起,结合移动设备、服务的兴起,可以推动移动互联网的兴起。
  Frost Sullivan首席顾问王煜全:不完全需要杀手级应用。杀手级应用当然好,但是谈不上杀手,够大就行。例如游戏、阅读、音乐,很多都会够大,还是那些老几样,毕竟这些东西是消费者感兴趣的,只不过无线来了之后,消费者需求的满足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红杉中国合伙人周逵:运营商还将是市场中的领导者;智能手机发展不错,但手机游戏用户仍需培养,终端设备体验有待改善;第三方的支付很重要,但是运营商的资费总是在变;广告应用方面我们一直在看,但目前除了有效推送之外,其它形式进展还很慢;企业应用则更慢了,从我们的项目投资环境上看,一是目前挣钱的不多,但是项目价格已经上来了。
  经纬创投合伙人万浩基:一是手机基础应用。影响力很大,黏性也强,比如UCWEB和QQ的用户忠诚度就比较高。相关的手机安全、通讯录和拍照加强功能也将有突破。第二是随着网络的成熟,手机运算能力的加强,娱乐功能将会突出。比如各种游戏变种,与单机有关的、和社区游戏有关的各个方面有待突破,中国人对娱乐有大量的需求。第三是充分发挥手机功能特点的应用,比如LBS、区域点评等。
  问:移动应用的逐步普及,会对既有的商业面貌带来哪些改变?具体到2011年,这些改变体现在哪些方面?
  卓越亚马逊总裁王汉华:现有的电子商务会从E-Commerce进一步扩展到E Mobile-commerce(电子和移动商务)。由于消费者在PC上和手机上购物的诉求点不同,他们对相关应用的需求也不同。“移动商务”需要更有针对性的以更为简便易用的方式提供产品,这一特点将引领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发展。
  谷歌:移动应用的逐步普及,将会大力推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在商业层面,这将促使整个产业的价值链更长更丰富,催生更多基于移动的商机。
  问:对移动终端、平台提供商、软件开发商、运营商、开发者等关键点在2011年的处境有何预测?
  卓越亚马逊总裁王汉华:国产手机品牌将通过低成本加速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平台提供商将从一家/几家独大进入战国时期,越来越多的提供商开始针对移动互联建立自己的应用库。新一代手机操作平台的发展必将为软件开发商提供更大的舞台,促进更多软件应用的出现。对于广大的开发者而言,随着门槛的逐步降低,他们将拥有越来越多的开发资源和开发工具,从而将更多时间花在内容和服务的创新上。
  Frost Sullivan首席顾问王煜全:已经跟运营商没什么关系了,他们未来就是扮演一个智能化的管道,这是历史大趋势。对开发者而言,现在是骑士时代。因为开发的核心在于创造力,一个集团、大公司很难有创造力,有创造力的一定是一些小的个体,小个体可能会长大,但一定会是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启动的。像诺基亚这样的移动终端商没有太大的机会了。而且社交网络、移动应用和云之间的融合会变得更加用户导向,更加有针对性。每个(技术)里面都有很多东西,但合在起来是提供一种能力,使得给客户提供服务的时候会做得更到位。掘金者要更具备创造力。
  凯鹏华盈合伙人周炜:从我们的战略来说,会越来越专注于很细的领域。在中国的无线互联网领域的投资很难,从基数数据来看有8亿部手机,但如果要找到一个可以值得投资的、能成为伟大公司的企业,难度很大。
  越来越融合的世界
  当下的这个世界正处于“无线数字时代”的信息漩涡中,而且我们同时拥有两场惠及全人类的技术革命“互联网”和“移动通信”。
  站在目前的时间点上再来看2011年,这两大早已出现多时的技术革命的威力丝毫没有要减弱的趋势,反而会加速影响商业环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而这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的融合过程也正在加速进行,很快我们就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创新将成常态
  经过十几年的时间,互联网在自身得到巨大的跨越式发展之外,也极大地影响了各行各业的商业习惯。到2009年上半年,全球互联网网民数已经达到18亿,国际电信联盟不久前给出的预测数据说,截止2010年年底,这个数字将会突破20亿。大约地球上每4个人就有一位网民,超过25%的世界人口已经彻底网络化了。
  能与互联网的惊人发展速度相媲美的,看起来只有移动通信领域。目前全球的移动通信用户数量已接近50亿,有不少权威的咨询机构预计,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将在2014年超过传统的使用桌面电脑的网民数量。在2010年年初,Google主管在线广告业务的全球副总裁JohnHerlihy也曾预言说,“在3年的时间内,桌面将变成非主流,而智能手机的大规模应用则将成为主流”。
  可以说,这两大技术革命主导了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发展潮流,而且还将会在未来十年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我们先来回顾下完成5000万规模用户积累的行业所用的时间:广播用了37年,电视用了15年,互联网则用了3年,互联网是有史以来发展最迅猛的信息媒介。
  现在,在媒体全球化、数字化的推动下,全球被数字化的信息已经达到了约800EB(1EB=1024PB,1PB=1024TB,1TB=1024GB)的规模,这个非常庞大的数字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大。比如,每个月大概有25亿张图片、每一分钟有近30小时长度的视频被上传到网络中。在2003年,全球数字化信息总量突破5EB规模时,前后一共花了9年时间,而如果是放到现在,新增5EB的数据量差不多只需要2天。
  如果我们把十年前要处理的数据量级比喻成从地球到月球那么远,那么,如今我们要处理的数据近乎于宇宙的直径。
  这么浩瀚的信息,对数据的获取、存储、传输、计算能力等环节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全球的各大高科技公司都在面临同样的问题。至少目前来看,云计算的模式是一条可行的应对之道。最近几年,如Google之类的高科技公司都在云计算领域做了相当多的投资,新建或改造超大规模的数据中心,用更高效的方式来不断满足信息膨胀的需要,并尽可能地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云计算正成为大势所趋,在2011年乃至今后的数年间,这样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这股潮流对普通网民日常生活最大的影响是什么?首当其冲的就是在线式的生活圈和社交需求。未来十年里,人们最大比例的注意力,将会通过在线的渠道释放,每个人与其联系人、家庭、朋友的沟通和互动都会变成实时的互联互通。这样的变化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2011年,变化的速度将会加快。
  同时,在线式的生活必然也会给现有的商业面貌带来颠覆式的改变,最近几年来持续升温的在线消费或者说是电子商务热潮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现象。可以说,在互联网行业带动整个全球经济和传统产业进行重新梳理和洗牌的过程中,电子商务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大类应用。有趣的是,这样的爆炸式发展并没有放缓的迹象,仍然在非常快地向前发展。
  前几年有人曾描述过,说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非常具有破坏性的创新风暴,它在创造、改变,同时也在摧毁、破坏原有的东西。我非常同意这一观点。破坏式创新将来可能会成为一个常态,对很多在互联网环境里面的用户以及从业者来说,要么选择忽视,要么积极投入,留给观望和犹豫者的机会越来越小。
  互联网未来的三大支柱
  虽然说互联网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扮演着技术革命者的角色,但从产业角度看,商业互联网的历史还不到20年,互联网看起来还是一个刚长大的年轻人,其自身仍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了解和改善。不过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互联网的潜能和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力还远远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现在只是刚刚开始。
  其实今天的每家公司都已经意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大家都在致力于用创新来改变整个互联网的产业链和生态环境,因为创新可以带来技术的发展,而技术的发展又会进一步改善商业模式,甚至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
  前些天,Google工程总监CraigNevill-Manning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在某种意义上,云计算、移动技术和社交网络是未来互联网的支柱:它们都提供了独特的在线体验,让生活更轻松、更丰富,并与他人产生更多的联系。我觉得,他这3大支柱归纳得很准确。
  这3大支柱背后其实体现了互联网自身发展的3个趋势。
  首先是互联网的无限规模论。在10年以后,全球互联网用户将比目前的约20亿增长两倍多,达到50亿,全球移动用户数也将增长到超过100亿,全球数字化信息(包括音频、视频、图像、文本等)的总量将由2010年的800EB增长到53ZB(1ZB=1024EB),我们届时将正式从EB进入ZB时代。这种巨大的数据规模,必然要得到云计算相关技术和服务的支撑。
  其次,当知识保障、内容无限增长,人们对信息过滤和有效信息的选择需求激增,使得信息的相关性和选择性更加重要。个性化已经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必须。对信息服务提供商而言,他们所面对的市场不再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是每个消费者。要甄别出每一个用户,并为他们之间提供足够丰富的互动渠道,将有巨大的商机。
  从未来的发展来看,不仅人人都是媒体,人人都有话语权,而且人人都可能是彼此的客户、竞争者、合作伙伴。因为包含移动互联网在内的互联网产业正把全球各地紧密地联系起来,各种远程机遇将不再那么遥不可及。比如一家小的创业公司,由于互联网、移动、搜索等技术的协助,保障了人们对信息的公平获取,这一方面弱化了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同时也增大了其一夜成名、成为互联网意义上的跨国企业的机会。
  第三个明显的趋势是网络和终端的智能化,在近十年来的技术演变历程中,这一趋势其实一直都有所体现。而在未来,网络将更多的不仅仅以平台、渠道、工具的角色出现,而会协助用户进行信息选择、工作,甚至是协助其思考。更重要的是,这一切都会在不知不觉间完成。
  (本文作者刘允为Google全球副总裁,本文据其2010年演讲内容整理)
  社交网络
  问:Facebook的成功有何启示?
  卓越亚马逊总裁王汉华:这种成功源于Facebook选择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那就是用户需求。
  嘉丰资本副总裁简江:创造性地抓紧用户需求,使用户更有效地获得有效信息。在Facebook之前我们还说MySpace,现在有了Facebook之后又有了Twitter。其实后者也不是终极解决方案。
  谷歌:Facebook等社交网站注重的是信息的社交信号,它的兴起说明社交信息是一种很重要的信息,对人们的生活有重要的帮助。而Google一直更重视的是不同信息的信号,比如技术、价格信以及位置等。Facebook的成功提醒我们要重视社交信号,比如我们已经在搜索中索引了更多来自Twitter的信息。
  问:很多人都认为社交网络蕴含巨大商机,但近几年来似乎一直都在蓄势待发,2011年会真正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吗?
  IDC:社交网络的商业模式体现在社交游戏与社会化网络营销。社交游戏这种轻量级的游戏方式是未来网络游戏市场中极具潜力的一个细分市场;其次是社会化营销,社交网络对于口碑营销与病毒营销的贡献有目共睹,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通过微博及SNS网站来进行网络营销。
  北极光创投合伙人姜皓天:社交网络的商业模式基本方向是清楚了,只是逐步实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广告、增值服务和电子商务等几个方面。
  问:在社交网络领域,流量和黏性变现的机会已经成熟了吗?
  北极光创投合伙人姜皓天:不必担心变现,而应该关注流量和黏性。
  Frost Sullivan首席顾问王煜全:流量变现、黏性变现已经变得不重要了,那不是SNS的特点。SNS的特点是进一步深入地挖掘社交网络给你带来的关系的这种机会,其意义是通过你朋友的分析对你的行为有更深的把握和了解,是社会学的东西。与以前传统互联网上的流量变现不是一回事。这是一个革命性的东西,需要创业者的技巧都是不一样的,以前是编程序,现在是对社会学的理解。
  嘉丰资本副总裁简江:变现的前提是,品牌推广方的相关人员要成熟,对社交网络的推广有感觉。未来变现方面不会有大的飞跃。另外前端能否挣钱,取决于后端能否挣到钱。还有就是日韩的手机支付能起来还有一个原因是生活方式的不同。第一,宅文化在日本属于亚文化,日本人很少在工作的时候社交或者线上购物,下班之后却喜欢喝酒社交,没有什么时间购物。其实手机购物的体验目前不如PC好,只是日本人使用PC购物的机会少。
  多极化的计算
  当新世纪的头十年宣告结束,人们看上去对计算的每个环节都不再想“迁就”下去了。
  如果把现今的计算环境粗略分为后台数据中心、网络传输管道和计算终端三个环节,那么,云计算、3G/4G、智能终端这三个技术热点话题基本能与之一一对应。这种局面也表明,过去那种在某一时段内往往只有某一环节能成为超级巨星的单一热点时代已经终结。
  此前,我们曾经把焦点陆续放在大型机的部署上、放在移动和固网的互补上、放在瘦/胖客户端的争议上,但现在,人们要求新技术齐头并进的时刻已经到来。
  计算的多极时代
  如果说所有IT厂商在推销自己时都愿意预置一个“故事”背景的话,那么在过去以及未来的一年内,其中最大的背景道具就是云计算。
  与以前的网格、SOA等概念名词相比,云计算虽然同样难以让客户一目了然,但至今的发展似乎已证明,其“云遮雾罩”的特性听起来颇有喜感,不仅激发了客户追问下去的好奇心,更激发了主导厂商要把这个故事讲明白的好胜心。而对于那些跟随性厂商,即便被动依然,但起码好过一直没有故事可讲。唯一令人难为情的在于,当你随波逐流也动辄大谈云计算,可能会被人说媚俗跟风;但如果你不向云计算靠拢,更多人会说你已经落伍了。
  但不管哪类企业,关键的问题是,云计算给IT厂商们带来的最大变化在哪里?
  “云计算带来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产品/服务的交付方式。”IBM软件集团中间件业务全球高级副总裁RobertLeBlanc说。Robert曾是IBMSOA业务的全球负责人。在他的主导下,SOA作为IBM在云计算之前主推的另一个IT概念,也曾获得极大关注。
  与业内一些人总是纠结于云计算如何定义不同,Robert表示,“我们现在不会去考虑云怎么定义的问题,现在看起来更是什么样的定义都有。云计算的雏形在IBM大型机的时代就存在,那时就已经有虚拟化、标准化的提议,而现在不过是把过去的各种零散的提法集合在一起。”
  发展至今,Robert认为云计算已经包含了虚拟化、标准化和业务优化等至少三个重要特征。市场上,虽然宣称可以提供云计算技术和产品的公司众多,很多都是只是聚焦在此三项特征的其中之一。
  从本质上讲,“云”最终能够提供的是一种计算能力,但目前体现出来的更为明显的特征则是“在交付模式上的改变”。传统上,IT产品大多采用设备模式(Appliance),交给客户使用。硬件要运抵到用户的机房,软件则要预装硬件之中,客户自行运行系统即可实现应用。而在如今的“云模式”中,硬件和软件可能都不需要放置到用户数据中心或客户端设备中,也就无需经过安装、配置这个过程。IT厂商交付给用户的内容从过去的产品、设备转变为看上去更为柔性易得的计算能力、价值和服务。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云计算不过是“新瓶装旧酒”,是IT厂商对过去一些技术重新整合包装后,拿去忽悠客户的一种营销方法。这种说法看起来没错,只是需要注意的是,客户对此并非一无所知。对于客户CIO们来说,云计算其实可以看作是其借以提升IT部门的影响力、降低内部沟通成本的一大利好。
  原因很简单IT业自诞生演变至今,从基本的OA、Web网站到复杂的数据库、安全认证、服务器等软硬件产品已经叠床架屋。对于像IBM等这样的IT大厂,其硬件、软件产品线一再拉长。把这么多产品堆到客户面前,不止客户为“为何要买、怎么去用”头疼,即便厂商自己也为如何说清楚这些问题而犯难。
  这样的难题该如何解决?IBM的应对之策算是典型案例。早在几年前,IBM就已经开始尝试逐步提升其单体的销售单位,即从“卖产品”升级为“卖方案”。先通过咨询服务,承诺为客户集中解决某个问题,然后制定一个极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把自己的核心产品打包进来。而云计算,作为这类解决方案的另一种更具象的提法,的确为IT营销活动的顺利达成提供了一种听起来更炫、更能满足对未来的想象且在概念导入上也更为有趣的业务逻辑。
  2010年初,IBM软件集团进行了一次组织架构上的调整,把原来由五大产品线组成的软件集团重组为两大块业务领域,其一为传统的中间件业务,其二为解决方案业务(围绕行业为中心)。IBM原有的几大产品线,其中之四划归到中间件业务,它们分别是WebSphere应用与整合中间件、信息管理、Rational和Tivoli;另外一些产品线则归入解决方案业务领域,它们是业务分析战略的关键产品Cognos和SPSS(2009年收购),还有原有的协作工具Lotus。
  IBM之所以会在2010年做出这样的调整,原因正与产品和业务规模已经大到一定程度密切相关。根据IBM发布的一个2010年财政发展路线图,IBM软件集团现有业务营收已经达到200亿美元,预期将达到300亿美元。IBM内部讨论认为,在这个业务规模下,IBM传统的五大中间件的产品线划分已经不能涵盖新加入的技术产品,为了在内部管理和外部客户面前“更加关注,更加有重点”,IBM之前已经花了一年半的时间进行准备,并在2010年完成这次拆分。
  一般而言,云计算可划分为IaaS(基础架构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与SaaS(软件即服务)三个层面。以此为依据,IBM把偏重解决基础架构问题的WebSphere应用与整合中间件等四大产品划为一类,把商业智能软件Cognos等一些偏重解决业务流程问题的产品划为另一类。
  在完成这一划分之后,IBM对其新收购来的“云计算”软件产品有了明确的定位。针对这一产品在云计算中所属的不同层面,可以很简单的找到其在IBM产品阵列中的位置。比如IBM收购的CastIron、BigFix等公司,其产品关注基础架构层面,所以就归入中间件领域;而像SterlingCommerce,更关注电子商务这类行业问题,就归属到解决方案领域。
  在架构的重整之外,IBM在业务模式上也进行了升级。
  如今打上云计算标签的产品、技术和业务很多,但用户最终能够用上云计算大抵有三种方式,一是从头建立自己的云计算;二是利用原有资源接入云计算;三是使用专业云计算服务商提供的云服务。而IBM则可以在云计算的这三个层面全都提供服务,“客户需要什么我们就可以提供什么”。Robert透露,从IBM的统计来看,目前客户在云计算方面的切入,更多是从基础架构层面和从软件即服务层面的业务流程管理这两个角度切入。
  毫无疑问,这两个角度也将成为各大IT厂商在未来的重中之重。
  移动互联网的亲民路线
  与云计算的“宏大叙事”风格不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显得更为“亲民”一些。在这个领域,没有多少人会为厘清某些概念而劳心费神。不管是运营商、电信设备商等庞然大物还是那些被命名为山寨的不知名小厂,无不为抢先推出一项赢取普通消费者芳心的应用,一款可以迅速占领市场的智能产品而时刻对市场上的各种动态保持着高度警惕。
  移动互联网的成功崛起,至少呈现出三个层面,一是移动网络的升级,二是终端计算能力的升级,三是业内王者的更替。其中,第一项移动网络的升级,对运营商、电信设备商这类寡头企业依赖相对严重,与牌照、部署计划等因素勾连甚多,基础用户只能被动地坚信并默默地期待移动网络带宽的稳步提升,鲜有中小企业能够分一杯羹的局面看起来并不够活跃。
  这一层面之外,在2010年带来巨变的是在终端设备和主导企业两个方面的推陈出新。
  过去一年中,几乎所有主流的电子设备制造商都在陆续推出智能终端产品。在苹果的iPhone之后,这些智能终端在应用处理器、操作系统、软件应用商店和触摸屏等工业设计多个层面都比2009年有了很大提升。
  在芯片处理器层面,ARM架构继续扩大覆盖面,高通、三星、NVIDIA以及国内的瑞芯微等各家IC设计企业纷纷推出该架构的芯片处理器,而且逐渐从单核产品进而推出双核产品,1GHz以上的处理器性能正在成为一款标准智能终端的基本门槛。
  借助一个更为细分的产业链条,ARM正在全球构建其影响力。据统计,全球范围内采用ARM架构的芯片出货量在2009年高达40亿颗,在2010年很可能已经突破60亿颗。在智能手机市场,超过90%以上的手机都使用ARM芯片架构。
  在操作系统层面,苹果iOS和Android平台在市场的风头几乎全面盖过黑莓、塞班和Windows。其中,Android尤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迅速进入主流市场并成为最受欢迎的手机操作系统之一,在北美,基于此操作平台的手机出货量已经超过苹果。在HTC,摩托罗拉,三星和索爱的帮助下,这一平台已经构筑起了智能终端设备的另一个基本门槛。
  当然,当iPhone4即便在存在严重缺陷的情况下依然取得了三天内销售170万台的记录时,当HTC、三星甚至连摩托罗拉都已经在ARM+Android的平台架构下迅猛出货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昔日手机业的王者诺基亚却在迅速的衰落。繁复的菜单设计,多年不变的换壳戏法,行将就木的操作系统,所有这些并非刚刚出现的问题让诺基亚很难快速取得改观。
  展望未来,在高端市场,苹果、HTC、三星等已经反客为主,高端即等于智能手机的现状已经在迫使诺基亚在塞班之外另起炉灶。而在低端市场,出货量高达6亿台的中国山寨机厂商在全球范围内攻城拔寨。可以预料,如果诺基亚不能加大研发投入,敢于断臂求生,大力发展Meego操作系统,并适时推出ARM+Android架构产品,整合软件商店等商业模式,那么,一代王者的陨落并非没有可能。
  作为近年来,IT业界最火爆的一个风潮,移动互联网领域在未来一年的看点颇多。
  其一,英特尔的反攻。在芯片处理器层面,ARM诚然已经取得很大的声势,但如果综合企业规模和市场掌控力等综合因素,目前在声势上似乎暂落下风的英特尔依然具备巨大的爆发力。如今,英特尔已经很明确地提出,要把PC时代中积蓄的力量移植到“BeyondPC”领域的产业环境之中。通过大手笔投入,英特尔正在逐步缩小在芯片功耗上与ARM架构产品间的差距,这一点即便是ARM高层也已经承认。
  在2011年,如果说在智能手机领域,基于英特尔架构的产品可能还难于在市场上与ARM阵营对垒的话,那么,处在PC和手机之间的智能平板电脑领域,无疑将是双方鏖战的重点战场。
  其二,运营商和华为、中兴等传统设备商的力量。在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中,移动网络的升级是关键前提,但也偏于“基础”。所以,在移动互联网产业真正起飞之时,运营商和电信设备商往往会因为网络不够快、资费还很贵而备受消费者的责骂,同时慢慢沦为一个低价值含量的通道管理者和建设者。但显然,他们并不会接受这样的结局。
  作为运营商,三家运营商无疑已经看到好的终端设备对网络数据业务的显著拉动作用,所以不论是联通对苹果、还是移动对黑莓,基本都拿出了相当多的市场措施去推动,2010年底联通iPhone4新政背后,就是运营商之间围绕着终端产品打出的一次攻防战。
  从长远看,运营商在短期内用户数量的增长到底带来多少利润仍然值得关注。而作为设备商,华为和中兴此前就在海外市场开拓终端设备市场,但现在看起来,这还不够。华为已经在日前发布了其声势浩大的终端战略,明确公司将从网络业务向云计算和终端业务延展。在2011年,与运营商合作非常娴熟的华为等设备公司将如何向社会消费营销转型,将是业内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
  其三,山寨厂对智能终端的推进速度。在2.5G市场,山寨厂的推进导致这一代手机价格迅速降低,覆盖率明显提升。由此,人们自然也非常期待山寨厂能够把这一成功尽快复制到智能手机(终端)市场。但能否实现?目前业内观点并不一致。比如ARM公司总裁TudorBrown就看法谨慎,认为山寨早晚会进入这一领域,但现在还是太早。
  然而在另一方面,临近2010年底,突然火爆的千元以下Android智能手机话题却让我们看到这个可能性似乎正在提前。在通信芯片和应用处理器芯片领域都占据技术制高点的高通突然宣称将推出100美元Android智能手机,这让很多人猜测,高通是力图避开在2.5G市场上的覆辙,赶在联发科之前,降低智能手机的进入门槛,借鉴联发科在上一代手机上的成功来巩固扩大自己目前的优势地位。
  此外,阻碍山寨厂进军智能手机市场的因素还有不少,比如目前全球3G智能手机基本上都以运营商捆绑为主,但山寨厂目前还很难进入运营商的采购名单;再如成熟的智能手机市场要有丰富的软件应用商店做支撑,善于在硬件制造上做文章的他们能否让自己的产品和丰富的软件市场衔接上,无疑是个关键问题。
  搜索、云与社交网络
  近一段时间,业界经常谈到很多云。其实数据是战略资源,每个云都是数据集合,也相当于战略资源的集合。一旦整个人类社会的某一部分数据慢慢动起来之后,就会形成很大的价值。比如说现在Web的发展就是个有趣的例子,数据集中在几个大的公司手中,各有某一类数据集,社交、娱乐、商品、生产力等等,那么接下来,这些数据是否可以被更有效的分享?
  搜索的困境和方向
  搜索是人们比较早就熟知和应用的一项技术。最早开始的时候,搜索这种技术有点像图书馆的“倒排表检索”,把所有互联网上的信息组织起来。直到现在,其实也还没有超出这种思路。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互联网上面,大概有上万亿个网页,其中约有250亿的页面可以被检索而有可能出现在用户搜索结果里,大概只是1%~5%,也就是说,目前互联网上的所有网页中,最多只有5%的页面,用户有机会看到。
  这个问题其实一直都存在,只不过,因为现在信息大爆炸,面对数量庞大的网页,用户可能只有精力关注前100个搜索结果。如果再过10年,5%这个比例可能会迅速降到百分之零点几了。
  既然大部分的计算给用户带来的价值越来越少,那么,我们能不能直接关注用户的需求?能不能像完成用户交给搜索引擎的一个任务那样,帮助用户作出决策并采取行动,而不是给用户10个链接让他们逐个打开,自己判断其中是否包含有用的信息?另外,由于绝大部分的网页用户根本看不到,那能不能将这部分搜索资源应用到更多的像应用软件在线商店这样的细分领域?
  将来在互联网上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微搜索,其范畴是比垂直搜索更细微、更细分化的应用或服务,帮助用户完成一些具体任务,搜索的对象会从内容向服务转变。与此同时,云计算的出现能够让现有的格局发生颠覆性变化,Web上现在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和服务,这些应用和服务都可以被寄存在“云”里,有很多开发者对此都有强烈兴趣。以后的互联网将从目前的内容出版为主导,发展成为应用软件供应为主,而这些应用软件可以帮助用户完成任务。
  具体说来,我们对搜索的战略性思考有5个大方向。第一是从组织所有的网页信息,到直接关注用户的搜索目的。搜索引擎一开始的目标是希望组织所有的页面,这个概念非常强大,但有弱点,而且现在的效率已经越来越低。因此要通过做需求理解(IntentUnderstanding)来关注用户的需求是什么,而不再是关键字搜索;第二是建立知识库,利用各式各样的挖掘技术,把结构性的Web中的对象(entity)关系抽出来之后,以知识的方法来表示;第三是语义的检索与任务完成,也就是帮助用户完成任务的搜索;第四是从搜索内容走向搜索应用和服务;第五是云平台和建立生态系统,在这样的生态系统中,会有更多的开发人员创建自己的微应用和微服务。
  这些方向需要一步一步实现。互联网搜索现在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其最小的单元是网页,所以大家通行的模式都是以网页为单元进行排序。但是用户的很多搜索,是立足于找某一个人、某一家公司、某一个事件等等,这在英文里叫做entity或是对象。目前的搜索结果还是网页,但是用户要的是总结出来的对象,把相关的内容进行知识抽取、整合并总结,呈现出一个框架性的网页,快速得到有价值信息。
  社交和云的机会
  如果换个角度看待云,你会发现在目前的Web上存在这样几类云:第一种是信息云(InformationCloud),目前的几家主要的搜索引擎供应商是该领域的领导者;第二种是社交媒体云,比如Facebook之类的网站中,包含了相当多的用户数据;第三种就是娱乐云,比如XBOXLive的平台上也存在着大量数据和信息。
  其中从搜索应用的切入角度看,最有希望和机会的是社交媒体搜索。搜索会与社交网络发生更多的融合,比如通过Facebook找人与人的关系,微软亚洲研究院开发的“人立方”关系搜索引擎,纯粹是机器自动抽取数据和信息,而这些信息全是Facebook上的用户手工产生的,这无疑将会得到非常全面的关系图谱。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的搜索会很令人吃惊地整合起来,在任何地方都能应用。比如现在与地理位置相关的应用和数据,就已经开始慢慢成熟起来。诸如此类的融合应用会变得更加丰富,相应的,不同应用中的搜索也会有越来越多的需求。
  搜索是考验一家公司将来在互联网计算方面的最高技术水平。把搜索做好,无论是整个基础架构、大规模的数据处理能力、建数据中心的能力,还是算法和文本分析等能力,也就都顺利成章地解决了。这个时候,搜索也就变成了一个表象。
  搜索其实就是一个超级计算机,敲进一个关键字,为什么这么大量的信息同时返回来?因为全世界的几千台服务器同时“作战”,这样超级的计算能力自然只要几毫秒。PC已发展了30年,直到今天还有很多数据是以“孤岛”的形态存在你的手机里、即时通信软件里、在图片库里等等。“云+端”可以连接所有的数据、设备、应用和服务,最终连接所有的人和事件。数据是核心,“云+端”平台的整合,就是要把人类社会历史上的最后一公里走完。
  这也是我们所正在面临的一个历史机遇。其下一步就是所谓的自然用户界面,比如“云+端”的界面,这会让任何人都更加便捷地像使用搜索引擎那样拥有超级的计算能力。有人经常问我说,你要这个能力干吗?在1975年的时候,比尔?盖茨曾有这样的梦想,他希望每个人桌上都能放一台桌面电脑。当年有很多人嘲笑过他,因为只有像美国国防部那样的机构才需要电脑,普通老百姓要电脑能做什么?但是,30年之后,现在每个人的生活都已经离不开电脑。
  个人电脑的发展走过了这个过程,那么“云+端”平台的整合,将把一台超级电脑摆到每位用户面前,将来的潜力有多大?这个时间点就像在1975年,看你有没有想象力和足够的创造力,把这样庞大的、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计算能力发挥到极致。任何关于未来的预测都是很困难的,不过有一点非常明确,那就是,整个转变的进程已然开启,并且无法逆转。这意味着,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无论是互联网还是移动通信领域,都正在面临同样的历史机遇。
  (本文作者马维英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
  云计算
  问:云的出现和流行对整个商业有何影响?
  卓越亚马逊总裁王汉华:云计算是一种理念、一种服务、一种商业模式,同时也依赖新的技术。它为用户随时随地提供计算的功能和存储平台服务。云的出现和流行会对整个信息产业带来影响,必将重构IT设备形态和产业链。
  Gartner:根据Gartner的定义,云需要符合下面5个条件:基于服务的;可扩展的和弹性的;共享的;按使用多少计费;基于Internet的。从长期来讲,云的出现,会改变企业和个人获取IT服务的方式,而无需太关注传统的软、硬件。对现在IT技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双方都会产生影响。
  谷歌:当下,整个世界正朝着云计算的方向迈进,因为云的存储容量和计算能力适合于处理那些真正有趣、困难的问题。这些特性最终将促使诞生更多丰富和个性化的云应用,并让互联网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问:在中国,和云相关的应用会在哪些方面对既有的商业面貌产生改变?中国企业该如何把握?
  Gartner:老实讲,还没有看到国内有太多和云有关的应用。现有的要么规模不大,或者是政府主导,商业模式还很不清晰。但是,云的趋势不可阻挡,所有的IT技术供应商都需要思考自己的应对略,我们已经看到大部分的国际IT企业都提出了自己的云战略。作为IT技术的消费者,尤其是大中企业,也需要了解这个趋势,规划自己的IT战略,目前很多企业已经实施的数据集中/整合就是迈向云的第一步。云战略的实施有可能对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财务管理都带来变化。
  凯鹏华盈合伙人周炜:无线领域的云计算概念非常火,看来看去跟云结合得非常好的是无线应用。因为手机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存储功能比较弱,国外的4G已经开始了,无线网速问题在一步一步解决。在手机端实现云的概念相对PC端更容易。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大量手机端的应用非常漂亮,但很难成长为大公司。
  北极光创投合伙人姜皓天:如果是基础设施这块就太宏大了,不是一家公司就可以做成的。不过有些云端服务,比如在移动中租车和订酒店,需要酒店的后台资源数据化,并且提供出来,提供这类云端服务的公司不仅能做,而且必须做,关键在于服务能力云端化。
  电子商务新拐点
  目前随着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的认知不断成熟,支付、物流等方面也有了革命性的发展,电子商务正在迎来又一个春天。与此同时,电子商务领域内的开放与融合趋势也在加快步伐,如何能把移动互联网、云、社区化等方面的应用充分挖掘出来,为电子商务的整体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模式,将成为未来的趋势。
  以不变应万变
  最近大家都比较关注电子商务的价格战问题,这种价格战是否在明年会愈演愈烈?最终会给行业带来那些变化?都是很多业内人士关心的问题。
  首先价格战不是一个新鲜的东西。电子商务最终是一个商务,在很大的层面上电子商务是最接近传统业态的一种商业形态。商务本身竞争就少不了价格战,因此这个事情是比较正常的业态,大家不要把它太当真。况且中国的B2C市场刚刚起步,还处于跑马圈地的状态,价格战是一些网商争夺市场的一种必要手段。
  对于电子商务,很多人认为很复杂,其实电子商务实际上如果抓住本质,实际上是很简单的事情。商务就是要解决消费者的需求问题,消费者需求的根本面是什么?最根本的需求是什么?消费者在下定单之前,在用他的钱包投票之前,会问3个问题:“有没有”、“贵不贵”和“快不快”。第一个问题,如果回答是有;那么消费者会问第二个问题,如果回答是价格有竞争力,那么消费者才会问第三个问题,如果回答是很快,那么这家服务商就拥有了成功的基础。
  ????¨?? 互联网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问:在中国,和云相关的应用会在哪些方面对既有的商业面貌产生改变?中国企业该如何把握?
  gartner:老实讲,还没有看到国内有太多和云有关的应用。现有的要么规模不大,或者是政府主导,商业模式还很不清晰。但是,云的趋势不可阻挡,所有的it技术供应商都需要思考自己的应对略,我们已经看到大部分的国际it企业都提出了自己的云战略。作为it技术的消费者,尤其是大中企业,也需要了解这个趋势,规划自己的it战略,目前很多企业已经实施的数据集中/整合就是迈向云的第一步。云战略的实施有可能对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财务管理都带来变化。
  凯鹏华盈合伙人周炜:无线领域的云计算概念非常火,看来看去跟云结合得非常好的是无线应用。因为手机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存储功能比较弱,国外的4g已经开始了,无线网速问题在一步一步解决。在手机端实现云的概念相对pc端更容易。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大量手机端的应用非常漂亮,但很难成长为大公司。
  北极光创投合伙人姜皓天:如果是基础设施这块就太宏大了,不是一家公司就可以做成的。不过有些云端服务,比如在移动中租车和订酒店,需要酒店的后台资源数据化,并且提供出来,提供这类云端服务的公司不仅能做,而且必须做,关键在于服务能力云端化。
  电子商务新拐点
  目前随着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的认知不断成熟,支付、物流等方面也有了革命性的发展,电子商务正在迎来又一个春天。与此同时,电子商务领域内的开放与融合趋势也在加快步伐,如何能把移动互联网、云、社区化等方面的应用充分挖掘出来,为电子商务的整体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模式,将成为未来的趋势。
  以不变应万变
  最近大家都比较关注电子商务的价格战问题,这种价格战是否在明年会愈演愈烈?最终会给行业带来那些变化?都是很多业内人士关心的问题。
  首先价格战不是一个新鲜的东西。电子商务最终是一个商务,在很大的层面上电子商务是最接近传统业态的一种商业形态。商务本身竞争就少不了价格战,因此这个事情是比较正常的业态,大家不要把它太当真。况且中国的b2c市场刚刚起步,还处于跑马圈地的状态,价格战是一些网商争夺市场的一种必要手段。
  对于电子商务,很多人认为很复杂,其实电子商务实际上如果抓住本质,实际上是很简单的事情。商务就是要解决消费者的需求问题,消费者需求的根本面是什么?最根本的需求是什么?消费者在下定单之前,在用他的钱包投票之前,会问3个问题:“有没有”、“贵不贵”和“快不快”。第一个问题,如果回答是有;那么消费者会问第二个问题,如果回答是价格有竞争力,那么消费者才会问第三个问题,如果回答是很快,那么这家服务商就拥有了成功的基础。
  因此,B2C商家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如何回答好消费者的这三个问题来展开的:商品门类更丰富、更多,价格更有竞争力,服务速度更快。其实对待价格战,以卓越亚马逊为例来看,其策略就是“以不变应万变”。第一,商品一定是“正品行货”,任何与这个相违背的一定不允许,我们会对供应商进行非常严格地管理、控制。第二,是“天天低价”,这既适合没有价格战,也适合有价格战。
  总体说,价格战并不是一个很健康的竞争方式,最终跳出这个圈来看,价格战没有意义,竞争还是应体现在如何满足用户上述三个需求的价值战上。因此,希望未来的电子商务的竞争是一种在公平、有序方式上的竞争,大家还是应该把主要精力花在练习内功上。
  供应链管理制胜
  2010年,随着麦考林等电子商务网站的上市以及国美等大型零售企业的介入,困惑电子商务的资金问题得到了很大的缓解。但这也就把供应链管理的新瓶颈摆在了所有电子商务企业面前。
  在刚刚进行的网商价格大战中,物流和支付这两个新瓶颈已经凸显。供应链的问题需要的不仅仅是先进的系统,更需要你对各地区消费实际情况的掌握。因为你如果只卖一件产品,只有一个运营中心,你会知道这个产品的需求量是多大;但如果卖10件或百万件产品就会变得比较困难,100件产品有9个仓库,这个时候如果只凭个人感觉去预测,这100件产品如何分到9个库?
  卓越亚马逊现在的商品种类已经达到了150万种,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目前大的综合商城像太平洋百货、燕莎百货,其大概的选品种类在5万~6万种,150万种约为这些大型综合商场的30倍!在这样一个大选品数量的情况下,就需要准确地预测每个运营中心应该存哪些货、存多少货,这就需要一个成熟供应链的算法,这个供应链要基对于过去历史知识的积累:哪些产品在哪些地区受欢迎?消费者的需求将来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所有的信息,包括与供应商的供货信息,像苹果iPhone4是不是随时可以拿到货等等,都要整合起来,最后来辅助决策。
  另外对于物流而言,除了卓越亚马逊自建的物流队伍进行配送以外,大部分与之合作的物流企业也将从自己与卓越亚马逊对接的IT系统里看到需要配送的订单情况,并到相应的仓库取货。在由IT构建的透明供应链里,卓越亚马逊能看到所配送的货物处于物流公司的任何一个环节。
  在未来B2C的竞争中,体现在客户体验上就是每个细节的争夺,比如说商品尽量比别人便宜1分钱、2分钱,送货要快1小时等等细节。这些细节需要强大的物流支撑,未来,这甚至将决定电子商务企业在竞争中的成败。
  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突破口
  我们知道,电子商务解决了一个任何时间的问题,就是消费者任何时候都可以上网购物,网商是一个“永远不打烊”的商店,但消费者目前非常关心的,是如何解决在任何地点购物的问题。目前很多商家一直在进行尝试。
  1999年卓越亚马逊曾推出过一个应用,就是鼓励消费者用移动终端,特别是手机进行购物,但效果可想而知,因为当时的手机终端显示屏太小、速率太慢、资费太贵,所以发展一直比较缓慢。而智能电话快速普及,社会已经在买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也就预示着移动电子商务一个黄金契机的到来。
  随着智能电话被广大消费者接受和应用,消费者就有更多的方式可以上网购物。最重要是两种,第一种是通过终端的浏览器直接上网,还有是通过终端上的各种应用来上网。所以在这种趋势下,很多电子商务的厂商,包括卓越亚马逊也花了很大精力投入在无线互联网、无线电子商务等领域。现在,从技术角度看,几乎任何智能手机都可以上亚马逊以及其他网站购物。
  与大家分享一个数字,无线电子商务不只是一个充满机会的时代,它事实上已经为亚马逊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亚马逊在过去的12个月中,有将近10亿美元的业务来源于手机消费者。
  手机确实不是电脑,有一些固有特性,比如屏幕、上网速率等等,所以不能简单地只是把桌面上的用户界面移植过来。如果要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话,第一个要做的是页面的优化,第二个是充分利用终端的一些创新。目前亚马逊已经推出了移动商务平台“掌上亚马逊”。通过这一平台,国内用户可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完成购物全过程,包括iPhone和iPad用户也可以下载相关定制插件来完成购物。
  卓越亚马逊的手机购物战略未来要分“三步走”:稳定体验、扩充体验、平台合作。目前,卓越亚马逊正在扩充体验上进行努力,包括二维码、插件内嵌、手机客户端、更多支付方式、技术优化、身份打通等等。而未来的平台合作则需要终端厂商、网络设备服务商和电信运营商的协同与合作。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无线电子商务正成为现实,大家所要做的就是把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全面挖掘出来,从而真正实现消费者在任何地点购物的问题。
  电子商务的开放与融合
  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需要新的技术,更需要开放与融合。目前包括云、社交网络、应用平台等概念如何与电子商务进行融合也正是我们现在思考的问题。
  现在大家都在谈论“云”的问题。但是最终云计算还是会落在地下,这个过程靠什么实现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靠应用。
  而云计算在将来会有很大发展前途的应用之一就是电子商务。具体到卓越亚马逊如何应用云计算进行创新,怎么样研发一些更多的应用,让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条形码扫描。由于我们既做电子商务又做物流,这个应用在亚马逊内部已经广泛使用。
  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应用。有一个掌上记忆搜索的技术,消费者用一个终端拍摄任何一个东西,比如一本书、一个话筒、一瓶水,就可以把这个相片传送到一个服务器上,这个服务器可以在云里面。然后在云里面存储了很多的信息,通过计算机,这个记忆搜索的功能会帮你找到这个东西是不是你所需要的,如果需要的话,信息马上反馈给消费者的终端,消费者在这一刻就可以选择你采取下面的行动是什么。如果决定要购物,你可以选取购买键;如果只是浏览的话那就继续浏览,这样能真正让消费者感受到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购物的体验。
  而对社交网络来讲,这也不是新鲜的概念,亚马逊在15年前推出消费者评论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Web2.0的概念,消费者自发的一些评论内容,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去改变,也为企业的创新提供了最旺盛的生命力。我相信消费者的评论在很大程度上已超过了专家的评论。
  电子商务的社区化实际有两种,一种是在社区上做电子商务,还有一种是电子商务上面的社区化,我觉得这两种模式都有很广阔的前景。电子商务跟互联网是密不可分的,互联网的驱动之一就是电子商务,因此电子商务的社区化,包括以后的物联化,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互联网的伟大在于开放与共享,亚马逊作为一家老牌的电子商务网站,我们同样也将继续开放与融合。比如在2010年11月所推出的开放的技术平台,受邀商家可加入这一平台参与测试,而外部商家加入后则可以共享卓越亚马逊的资源。该开放平台将在2011年1季度正式上线。
  (本文作者王汉华为卓越亚马逊总裁)
  ************************************************************************************************
  电子商务
  问: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到达了某种高度。在这种局面下,你对2011年电子商务的整体走向有何判断?
  卓越亚马逊总裁王汉华:未来的五年一定是电子商务的五年。互联网的驱动之一是电子商务,现在互联网的社区化和平台化也越来越受关注,同时物联化在将来也是一个很大的发展领域。
  嘉丰资本副总裁简江:未来两年内将要上市的电子商务公司基本上就在眼皮底下了,主要是两类:一是做渠道的比如京东,另一类是做品牌的比如凡客。具体说来,明年的大变化主要在于:用户方面,对电子商务的接受程度继续提升。我看好的是垂直领域做渠道的电商,比如京东是目前最像亚马逊的公司,未来京东可能成长为巨头,但中国电商总体上要成长为巨头比较难。因为国内的商品品牌化过程还在进行中。机会是在于中国的消费升级及消费的快速增长。未来最有效率的是直营,销售商从生产、制造等全程把控,利用IT系统以及对用户的了解来提升供应链的效率,但是这样对技术的要求就很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沃尔玛其实一家IT公司。
  问:具体到细分市场,在电商的大范畴下,有哪些突出的闪光点?
  卓越亚马逊总裁王汉华:网上购物的第一大门类是服装,在未来它仍然是很大的增长点。衣食住行民以食为天,食品市场也有很大的一个增长空间。
  谷歌:电子商务的发展既涉及到搜索,又牵扯到广告,可以看做是两者融合的一个问题。从细分市场来看,我们发现服装这个领域是增长非常快的,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从国内来看,服装在网络购物上是排第一的,整个量是排第一位的。日,Google在美国已经发布了一个针对买卖服装的搜索引擎,这个网站并不销售时装,而是将消费者准确地引导至销售他们挑中服装的其它网站。
  问:对电子商务与云、移动、社交网络的融合怎么看?
  卓越亚马逊总裁王汉华:云计算将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助推器,而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将使消费者能随时随地享受网上购物的便捷。未来社交网络的电子商务化和电子商务的社区化都有很广阔的前景。
  IDC:云计算能够有效解决电子商务的数据处理瓶颈,继诚信、支付、物流之后,数据将成为电子商务下一个发展瓶颈,云计算强大的计算处理能力能够有效提高网商的信息化水平,提高网商的经营效率,进一步支撑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移动电子商务正日益走进人们的生活,用户将可以通过手机、上网本、iPad等移动终端实现随时随地购物,电视、互联网、手机构成的立体化电子商务体系逐渐成型。
  北极光创投合伙人姜皓天:未来可能会出现新的交互方式。现在我们主要是触摸方式,未来还可以有更多的语音交互和体感交互。前者比如开车时可通过语音控制来查询信息,后者比如与娱乐相结合,开发比Wii更先进的、融合了社交+娱乐等方式的应用。
  2011年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10大趋势(亚太区)
  1.社交分析应用将使协同市场彻底转型
  2011年社交媒体与业务分析的集成将蔚然成风,这种发展趋势将在今天的多数关键企业应用中得到体现。企业将在各类应用中集成当今流行的统一通信和社交特性。2011年后,传统的商业应用会与社交/协同软件和分析日益融合,各类商业应用的功能结构也会发生脱胎换骨的转变。
  2.移动革命移动性将被整合到信息技术中
  现在所有企业级软件和服务,几乎都能以完全功能版在平板电脑、iPad等媒体平板电脑、以及大屏幕智能手机上运行。随着企业日益转向云计算,他们纷纷开始在虚拟化环境中大量部署上述IT系统,进而大大降低了基于设备的计算的重要性。“一切移动化”将成为现实。IDC预计,2011年将成为加速移动化的一年。
  3.“减少开支,降低复杂性”自助式客户门户将引领低成本的客户导向型服务潮流
  “减少开支,降低复杂性(lessforless)”的概念,指的是企业在减少服务开支的前提下,为客户提供的客服环境日趋简单,易于使用。对于多数企业组织而言,以客户为中心,即企业按照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调整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将成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主导因素。与此同时,“年轻一代(GenY)”在公司中的影响在逐渐增强。鉴于上述两种原因,(通过网络的)自助服务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商业分析将得到广泛应用,并加剧企业对亚洲消费市场的竞争
  商业分析技术能够改善决策,拉动营业额增长,因而被日益视为帮助企业组织有效提高竞争优势的重要砝码。2011年,商业分析软件将成为公司CIO手中的杀手锏。
  5.iPad将激发企业对客户端虚拟化的兴趣
  尽管企业CIO不免担心可能存在的风险,但企业高管纷纷要求将他们手中的苹果产品连接到公司的IT基础设施上,并访问公司的机密数据。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是使用客户端虚拟化。通过使用虚拟化,用户不仅可以不受操作系统的限制直接访问应用软件,CIO对于公司数据的安全也能做到心中有数。亚洲企业很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全面部署客户端虚拟化,但这一技术终将得到广泛应用。
  6.服务与联盟将引领“企业级”云的部署
  2011年,由于企业对系统安全、可靠性、以及公共云服务的性能始终不放心,中型和大型企业将加速部署私有云技术和服务。能否将云中的应用或服务与企业内部IT环境的应用或服务,或者与其他云服务供应商提供的服务相集成,将决定着企业部署云计算工作的成败。云服务到底能否在亚洲企业中立稳脚跟,取决于云基础设施厂商、云集成商、以及公共和虚拟专有云提供商能否齐心协力,共建云联盟。
  7.有远见的企业将部署基于目录的IT系统
  缩短从产品构思到推向市场的时间,迅速部署计算资源,已成为必须要求。同时,IT部门还要能支持特殊需求。满足上述要求的唯一办法,是通过基于目录的IT,跟踪并提供IT资源。由于亚洲经济在2011年将进一步复苏,IDC预计,这一年在亚洲大中型企业中,将有超过半数正在部署或者即将开始部署基于目录的信息与通信技术。
  8.“业务即服务”:IT与业务集成的必经之路?
  “业务即服务”(Business-as-a-Service)关注的是业务流程,而非用业务取代技术。这一新的发展趋势至关重要,不仅对于企业的IT部门,更是对于整个业务流程外包领域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2011年,“业务即服务”的地位将日趋重要,并会引起大量的关注。
  9.电信服务商将重返IT
  人们普遍认为,云计算进一步巩固了运营商的垄断地位。这种观念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运营商与生俱来的优势,特别是其握有网络的所有权;另一方面,云计算的本质就是要应用各类网络。多数组织将向混合云模式迁移,其中很多甚至还会做出限制性规定,即只有在内部部署的私有云环境中,才能完成重要的工作,或者调用关键应用。此外,对于内部部署的私有云解决方案这一发展良机,电信提供商不会视若无睹。2011年,这一市场规模预计将达7.52亿美元,并在2014年增至18亿美元。
  10.电信服务提供商将利用云计算提升自身运营水平
  人们的传统认识是,电信运营商和ISP为个人消费者和企业提供云计算服务。除此之外,现在还有一个全新的子行业正在悄然兴起。该行业的发展核心是网络设备提供商(NEP)为运营商提供的软硬件和服务,同时还围绕着产品/技术和服务向赢利的云服务的转型。
  中金在线声明:中金在线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收藏到&&】【】【】【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
频道文章精选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
---------------------------------------------------------------------------------------------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风险自负
《中华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卓手机局域网打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