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权谋家司马懿如何立威

    顶上去更新。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二 晋纪十四 凡年   【587】 妄人王敦  中宗元皇帝永昌元年(公元322年)  戊辰,敦举兵于武昌,上疏罪状刘隗,称:“隗佞邪谗贼,威福自由,妄兴事役,劳扰士民,赋役烦重,怨声盈路。臣备位宰辅,不可坐视成败,辄进军致讨。隗首朝悬,诸军夕退。昔太甲颠覆厥度,幸纳伊尹之忠,殷道复昌。愿陛下深垂三思,则四海乂安,社稷永固矣。”沈充亦起兵于吴兴以应敦,敦以充为大都督、督护东吴诸军事。敦至芜湖,又上表罪状刁协。帝大怒,乙亥,诏曰:“王敦凭恃宠灵,敢肆狂逆,方朕太甲,欲见幽囚。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今亲帅六军以诛大逆,有杀敦者,封五千户侯。”敦兄光录勋含乘轻舟逃归于敦。   ————————  史书称,王敦举兵前,最忌惮两个人,一个是我们熟悉的祖逖,另一个叫周访,说只要他们俩活着一个,王敦都不敢有小动作。其实王敦忌惮的不止他们俩,继周访任梁州刺史的甘卓,被排挤到广州的陶侃,还有被司马睿特意安排到湘州(今长沙)的宗室司马承,周边有兵的州郡,都有可能奉命勤王,如果能协调行动,绝对够王敦喝一壶。  但是,甘卓首鼠两端,司马承虽然慷慨,但湘州疲弊,司马承没经营几天,也没有多大实力,司马睿能靠上的,是从合肥调回来的戴渊(任司州刺史驻合肥)和刘隗(时任青州刺史驻淮阴),在朝中可以依赖的是尚书令刁协和尚书左仆射周觊。  王敦举兵,居然派人邀请甘卓、司马承一起行动:“同去同去!”这是一石二鸟之计:如果能协裹上他们最好,如果不能,主动通知他们我王敦进军建康清君侧,也有震撼效果,免得两个人从侧后面进攻或骚扰我。  王敦举兵犯上,关键的是师出无名,没有自己的战略目标,站在王敦同志的立场,从王敦同志的利益出发,我们能想到的只能是:  一、打到建康去,建立新中国,推翻司马氏,自己做皇帝。  二、清除和压制皇帝身边的所有力量,像董卓、曹操或司马氏一样,控制朝廷,待以时机。  三、反弹皇帝的排挤行为,但继续以司马氏为核心,确保王氏既得利益不受侵犯。  王敦在后来临死前的政治遗嘱里,他是这么给世子王应(王敦哥哥王含的儿子)、亲信钱凤、沈充等这么交待的:  “非常之事,岂常人所能!且应年少,安可当大事。我死之后,莫若解众放兵,归身朝廷,保全门户,此计之上也。退还武昌,收兵自守,贡献不废,亦中计也。及吾尚存,悉众而下,万一侥幸,计之下也。”  其实,王敦潜意识里的真正目标,只是“保全门户”,这一点是他快要死了才琢磨过来的,这是人之将死,才明白什么是符合自己最大利益的上策;割据武昌,且贡献不废,这是和司马家撕破脸以后,既要武装独立保护自己,又想承认皇上的领导,妄想妥协共存,这种情形即使存在也难持久;“万一侥幸”说明,改朝换代其实一直没有作为王敦起事的战略目标。  事情调过来看,我们替王敦同志搞清楚了,他是想达到上述第三的目标,但是他的行动,不论当时还是现在,只能解读为以目标一或二的叛逆造反行为。  太子中庶子温峤问周觊:“王大将军此举疑似是要清除刘刁等,不会还有别的什么活思想吧?”  周觊回答:“不然。我们老板当然不是非尧、舜,怎么能没有过失,但是作为职业经理人怎么能够稀释老板的股份,要把老板赶出公司?这样的行为,不是造反是什么?唉,王处仲同志心里没有领导,他的野心鬼知道有多大!”   司马睿既称“中兴”,又喜欢《韩非》,肯定不能容忍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这种状态不是皇帝专制的正常状态,司马睿想有所作为,进行一些调整和改变,这是他本身利益决定的,也是秦始皇创立的帝国体制的内在要求,要坚持一帝独裁的原则,司马睿就必须这么做。  王敦要么做打工仔或小股东,要么造反做新公司的创始人,皇帝和大臣,即使是再牛逼的士族,也不可能做到半斤八两相互制约肝胆相照长期共存,就是现在的民主国家,两个政党也只是轮着上庄,不能混在一起共同掌权,我们可以想像美国的共和民主两党选出那么七八个常委长期领导美国吗?  王敦带着兵“保全门户”,这是一个悖论,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想做稳奴才,不能拿刀,除非反奴为主。  吕思俭评价王敦是个“妄人”,妄人就是胆特肥但脑瓜子进污水,不管天高地厚,不计投入产出,为争一口闲气,置家国亲友不顾,以酿滔天之祸。      
  锐圆GG的沙发?!
  京兆人刘弘客居凉州天梯山,以妖术惑众,从受道者千馀人,西平元公张寔[shí]左右皆事之。--------------------------------------  以妖术、以道术、以医术惑众的,历史的记录很多,而且很容易形成气候。张角的太平道、四川的五斗米、近代洪秀全拜上帝会,都差点成功,真是佩服这些人的忽悠能力。这些年来,各式各样的庙宇越建越多,香火越来越盛;大至衙门的搬迁和建设,小至百姓的生活点滴事情,都要求神一番,有名的京城张和成都仙人李,都忽悠了不少人!虽然科技越来越发达,对许多自然现象的解读也越来越准,但是忽悠能力强的人,继续拿个人的前途命运说事,相信还是可以对普通人形成通杀。
  东晋的江南政权,地方武装力量动不动就可以打到首都,东晋短的一百多年历史,首都被打进去了三次,最后被刘欲灭了。也许江南政权的首都不够坚固,所以江南政权改姓也特别快。这不,王敦这个混蛋也做了件不大不小的事,实行了清君侧,把个中兴的司马睿一下子就气死了。  
  吕思俭评价王敦是个“妄人”,妄人就是胆特肥但脑瓜子进污水,不管天高地厚,不计投入产出,为争一口闲气,置家国亲友不顾,以酿滔天之祸  ==============================================================  貌似也爱干这类事……  
  作者:未来中国统帅 回复日期: 09:59:07 
      再看网上天天喊城乡贫富差距,农民工待遇不公,真是感慨万千,无话可说了。    ===================================================    下岗工人和农民工待遇都不好,两个现象都存在!呵呵,运河兄不要吃农民工的醋嘛。  --------------------------------------------------------------------  绝对不是吃醋,在单位里我和农村的打工者还是很尊重的。人地位有高低,但人的尊严是一样。  还有他们不是下岗工人,下岗还有基本生活费,还有最低的医保和劳保,他们是50岁开外的失业工人,下岗和失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不能混为一谈。失业是原单位给你一定的补偿外,其他是一无所有,从头开始。我单位一失业个老工人,家里一个儿子在读高中,一千多一点一个月,50开外失业,年纪大了,眼已花了,腰也快弯了,那儿有二三千元的工作给你找,你想这个日子怎么过,好在只有一个孩子,如果有几个孩子,生活只能回到解放前去了。上有老,下有小,经济和心理打击是何等之大,如运气不好,一个家庭就破产了,这样的艰难日子,你们是没有体会的。  在国企干了大半辈子的老工人,一旦失业,谁也不会来管你的死活的。因为他们家庭责任重大,既不会去闹群体事件,也不会去上访,就是闹也不会有同情者,过去的工人阶级“老大哥”嘛。也会有今天。  城里的失业工人群体日子是很不好过的,年青时拿的低工资,只够家庭基本生活基本开支,根本没有多余的钱,进入进入21世纪,工资大幅提高,但是他们却失业了。一个真实的生活现实,有人儿子结婚,连婚礼办酒席的钱都没有,先到单位借钱后收份子的钱再还。  咳、扯远了---。  
  这样的艰难日子,你们是没有体会的。  ---------------------------  举国同此凉热。这都是大约十二三年前某相爷的功劳。吊诡的是,现在居然还有很多人念叨他的好...
  上有老,下有小,经济和心理打击是何等之大,如运气不好,一个家庭就破产了,这样的艰难日子,你们是没有体会的。    -------------------------    某大学叫兽的红歌“从头再来”应该像奥斯维辛高棉万人坑731遗址卡廷森林和印第安人小JJ串儿一样被列为人类最最卑劣的事迹之一永志纪念。
  作者:歌舞入长安 回复日期: 11:34:23 
      这样的艰难日子,你们是没有体会的。    ---------------------------    举国同此凉热。这都是大约十二三年前某相爷的功劳。吊诡的是,现在居然还有很多人念叨他的好...  -----------------------------------------------------------------------  有,农村中的精英者,办企业,开公司,进城,当官,在如今的各行各业中,到处能听到乡土口音老总、经理、当权者,在在城市高档小区,乡音不绝于耳,这绝对不是酸葡萄心理,“农民翻身得解放”必须承认,这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其代价是城市工人阶级的彻底衰落,其相当大一部分论为城市贫民。
  三农问题那几年也被他搞得很危险,真正的老农民日子也是不好过的。得势的那部分总们,别的时期也能向上流动。所以不知他们感谢个毛啊。  还有就是垄断国企的膨胀。凡是中字头企业的受益者,都要感谢无收公才对。    冒昧地说,老水对于农民阶层的情绪似乎有消极面啊,虽然我在身边工人家庭的父辈们那里也经常听到这种论调。  
  或者我更愿意这么说,就是在巨变瞬间,本就一无所有也一无所信的农民中的头脑灵活分子,要比意识上深受国家“栽培”的工人阶层适应得更好更快。  
  历史学的好烂的人来补课~ 脸红一个~
  作者:歌舞入长安 回复日期: 12:05:21 
      三农问题那几年也被他搞得很危险,真正的老农民日子也是不好过的。得势的那部分总们,别的时期也能向上流动。所以不知他们感谢个毛啊。    还有就是垄断国企的膨胀。凡是中字头企业的受益者,都要感谢无收公才对。        冒昧地说,老水对于农民阶层的情绪似乎有消极面啊,虽然我在身边工人家庭的父辈们那里也经常听到这种论调  ------------------------------------------------------------------------  有一点,年轻的时候经常到近郊乡下去玩,那个年代农村的确是苦啊,乡下人见到我们的眼光,真是羡慕啊。改革开放后,90年代,农村大兴土木,城市住房紧张,那个年代农村人就说了,你们那个屁大的住房,我家猪舍都比你们大,如今搞拆迁,猪舍都变成安置房了。相一比,如今过去城市工人阶级更消极了。他们中的一部分是真正的弱势群体,而且非常之孤立。由于城市扩大相对人数较少,得不到同情,也不会对社会安定产生群体反应,所以从上到下,谁也不知道也用不到关心和帮助他们。如今像我们这一代50开外的,过去的工人“小大哥”们,只能盼星星盼月亮地盼退休。
  意识形态上的鼓吹都是虚的,关键是物质待遇上得去上不去。王铁人的劳模不加工资?雷叔叔的身份不是时代精英?焦县尊他每逢年节没有特供的配给品?
    城市贫困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没现钱就过不了日子。  农村相对好一点,粮食什么的,还能自产自足。  差别是农村就这么一直苦过来,认命了,而老大哥曾经辉煌过,失落感太强烈了,幸福感还不如贫下中农。    
  农村的发言权太少了,这几天在老家收玉米,怎么样也找不到陶公悠然见南山的心境,呵呵,工人好还是农民好,都不好,既然属于弱势群体就无解
  一到某些日子,天涯就打不开,娘西皮
        【588】谁逼反了王敦?    中宗元皇帝永昌元年(公元322年)  帝征戴渊、刘隗入卫建康。隗至,百官迎于道,隗岸帻大言,意气自若。及入见,与刁协劝帝尽诛王氏;帝不许,隗始有惧色。   ————————  后世评说司马睿,说他重用刘隗、刁协,用事急躁,激反或逼反了王敦,中国历史总是找“小人”作替罪羊,千错万错,小人的错,能把皇上说成伟大光荣正确就厚着脸皮鼓吹,实在不 行,也要把皇上洗干净,来瓶洁尔阴,洗洗更健康。  “七王之乱”的时候,倒霉蛋是晁错,名字里有个错字,他不错谁错;王敦造乱,倒霉蛋是刘隗和刁协,一个名里有鬼,一个偏偏姓刁——根据样板戏姓名学,不仅坏而且阴坏。  刘隗和刁协虽然都是官宦后代,刘隗还是汉宗室,但是他们和琅琊王氏比起来,“干部子弟”身份只是一个入门资格,要做大官还得靠自己的本事,没后台的更拥护皇帝,买不起房的更崇拜毛主席(由天涯房观得知)。  历朝历代,要破除官场既得利益集团和保守势力集团,皇帝必须联络和重用新晋的下层官吏,甚至太监,这些朝中大佬不敢和皇帝掰扯,就把怨气恨气和一肚子腌臜气全部倾泻在皇帝身边的红人身上,轻者是“激进”,重者是“奸险”,一朝天子一朝臣,相互攻讦完不了。  前面我讲到刘隗好弹劾同僚,和谁都能拉下脸来,江青说自己是毛主席的一条狗,也是这个意思,光讲原则,得罪人太多,这是这类人不受欢迎的的主要原因,这种人下场也往往不好,卸磨杀驴是经常的事。刘隗对王敦的威胁见机较早,所以建议司马睿“出腹心以镇方隅”,谯王司马承镇湘州就是他的主意,还有戴渊出镇合肥,司马睿也没什么可靠的人,最后连刘隗也派出去都督青徐幽平四州军事。  刁协是熟吏,行政能力很强,对典章制度也很熟悉,建康草创,规章制度皆出于刁协。刁协有一个政策得罪巨室最甚,通鉴只记了这么短短一句,太兴四年(321年)五月,“诏免中州良民遭难为扬州诸郡僮客者,以备征役。尚书令刁协之谋也,由是众益怨之。”  所谓僮客者,就是丧失的自由奴隶。北方有权有势的士族南渡,继续有权有势,北方不愿意接受民族压迫的老百姓南渡,没有工作没有房子,只好到巨室之家做奴隶。刁协建议把他们解放出来补充军队,我不知道奴隶乐不乐意,反正奴隶主是坚决反对。  王敦逼近建康,元帝司马睿任刁协总督六军,但打仗不是刁协的强项,王敦又从最薄弱的石头进攻,石头的守将是周札,周札是江南第一士族周处的儿子。我们说朝廷和江南士族有斗争(都是由刘隗、刁协出面),也有合作,主要是王导出面,所以周札开门揖敦。  石头在建康西北,当是建康城的要塞,石头一失,建康也就没有防守意义了。  王敦的军队取得了军事上的绝对胜利,刘隗、刁协失败而归,司马睿拉着他俩的手,流涕呜咽,劝他们逃出去避祸。  结果,刁协因为年纪大,平常也不团结群众,也没人跟随,出城即为人杀害,并将首级献给了王敦,要说司马睿也还赵够意思,“密捕送协首者而诛之”;刘隗跑到了石勒那里,官至太子太傅而卒。  平灭王敦后,一起和王敦作斗争并牺牲性命的戴渊、周觊“皆被显赠”,后人也有官做。  刁协是“出逃”性质,所以既没法平反,子女也享受不了应有待遇。后来有人上书给成帝司马衍和实际当权的外戚庾亮,这才算是落实政策,不过还是“留了尾巴”:成帝的诏书说:  “正是因为刁协做得不好,所以让王敦找到了借口,进而让元帝蒙羞。看在刁协同志生前勤勤恳恳为国工作,所以按原来职务的标准享受祭奠吧。”  刁协的子后来也做官,但不拘名行,也就是不爱惜名声,专门致志地做生意,有田万顷,奴婢千人,想想老刁当年一力主张解放奴隶,后代人算是活明白了。    
  的释放奴隶类似于公开财产,这样的人必须ower了才是对大家好。    有关部门见到大家逮这儿认真掰扯工人农民谁现在好,估计一准儿又笑了——宣传的费用没白花。
  还有他们不是下岗工人,下岗还有基本生活费,还有最低的医保和劳保,他们是50岁开外的失业工人,下岗和失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不能混为一谈。失业是原单位给你一定的补偿外,其他是一无所有,从头开始。我单位一失业个老工人,家里一个儿子在读高中,一千多一点一个月,50开外失业,年纪大了,眼已花了,腰也快弯了,那儿有二三千元的工作给你找,你想这个日子怎么过,好在只有一个孩子,如果有几个孩子,生活只能回到解放前去了。上有老,下有小,经济和心理打击是何等之大,如运气不好,一个家庭就破产了,这样的艰难日子,你们是没有体会的。  ======================================================================  这么说,我老爸也是失业,不过他领了个下岗证.    在国企干了大半辈子的老工人,一旦失业,谁也不会来管你的死活的。因为他们家庭责任重大,既不会去闹群体事件,也不会去上访,就是闹也不会有同情者,过去的工人阶级“老大哥”嘛。也会有今天。  ==============================================================  什么年代了,谁不知道工人苦啊,同情的人还是很多的.运河兄老有股叹怨之气,总觉得别人不能理解自己说的.  
  有一点,年轻的时候经常到近郊乡下去玩,那个年代农村的确是苦啊,乡下人见到我们的眼光,真是羡慕啊。改革开放后,90年代,农村大兴土木,城市住房紧张,那个年代农村人就说了,你们那个屁大的住房,我家猪舍都比你们大,如今搞拆迁,猪舍都变成安置房了。相一比,如今过去城市工人阶级更消极了。他们中的一部分是真正的弱势群体,而且非常之孤立。由于城市扩大相对人数较少,得不到同情,也不会对社会安定产生群体反应,所以从上到下,谁也不知道也用不到关心和帮助他们。如今像我们这一代50开外的,过去的工人“小大哥”们,只能盼星星盼月亮地盼退休。  ==================================================================  你那边的农民运气比较好罢了.咱们西部这儿的很多农民还苦得很呢.  
  没后台的更拥护皇帝,买不起房的更崇拜毛主席(由天涯房观得知)。  ================================================================  哈哈哈!      刁协的子后来也做官,但不拘名行,也就是不爱惜名声,专门致志地做生意,有田万顷,奴婢千人,想想老刁当年一力主张解放奴隶,后代人算是活明白了。  ====================================================================  刁儿子肯定想:咱老爸一辈子为皇上尽忠,可耻下场却摆在那儿,自己还是别仰望星空了,多捞点钱才实在啊!  
  这么说,我老爸也是失业,不过他领了个下岗证.  -------------  我们这边儿叫买断,就是给你按一年工龄两千三千的算算账,然后开路走人。    下岗这事儿吧,我的印象,东北那旮哒是最先搞的,国有企业先搞的。我推测呢,一开始也许还真有什么基本生活补助和保险,不过后来搞着搞着一看,哇~哦,反正也乱不起来哎!于是就给取消了直接裸死也说不定。
  锐圆兄这一篇很有现实意义,历史好象回来了。  说某相好的人不少,还是证明那句话:群众都是不明真相的,而且不会思考的。秦始皇说黔首一点都不错。
  作者:歌舞入长安 回复日期: 10:40:21 
      这么说,我老爸也是失业,不过他领了个下岗证.  ------------------------------------------------------------------------  是就业证,就是说你如果找到了工作,单位愿意给你交养老保险的,就把就业证交给单位或自己保管,如果没有交养老保险的,每年就要到区劳动保障部门区盖章,证明你是失业的,因为(这非常重要)到你退休的那一天,就不要你补交养老保险,不然的话是没有养老金拿的。  如今经济发展良好,你们是没有体会的,要是经济危机的那一天,你们就知道什么叫失业,什么叫就业。
  看来哥哥最近有些不大顺随,前几篇的文字里有股戾气在回荡游走,不过这几篇好像又被化解,似乎多了几分无奈…希望哥哥你能渡过难关…
  石头在建康西北,当是建康城的要塞,石头一失,建康也就没有防守意义了。  -----------------------------------------------------------------------  石头现在的地名是什么?从历史上看,建都南京的都是短名皇朝,北顶长江,东临大海西南是丘陵,无险可守。无路可退。为什么有六朝建都南京?包括近代的国民革命政府?
  作者:古运河水 回复日期: 13:04:35 
      石头在建康西北,当是建康城的要塞,石头一失,建康也就没有防守意义了。    -----------------------------------------------------------------------    石头现在的地名是什么?从历史上看,建都南京的都是短名皇朝,北顶长江,东临大海西南是丘陵,无险可守。无路可退。为什么有六朝建都南京?包括近代的国民革命政府?    =================  现在石头应该是南京的一部分了,所以南京也叫“石头城”。  不知这么理解对不?  
  我们这一代比老水你那一代倒是有个好处,失业失的一般都比较早,呵呵。
  作者:lemon55555 回复日期: 12:57:29 
      看来哥哥最近有些不大顺随,前几篇的文字里有股戾气在回荡游走,不过这几篇好像又被化解,似乎多了几分无奈…希望哥哥你能渡过难关…  -------------------------------------------------------------------------  谢谢关心,难关倒没有,就是运气不好,17岁进厂就干铸工(高温、苦脏累工种)可以提前退休(55岁),这样的事,要是换了前几年就可以办了,但是由于国家养老基金亏空,现在卡的紧了,要当年工资发放单,9年就差5个月(当年厂铸工车间停办),空喜欢一场。还要再干5年才能退休。运气这么这样差哎。
  作者:古运河水 回复日期: 13:44:57 
      作者:lemon55555 回复日期: 12:57:29            看来哥哥最近有些不大顺随,前几篇的文字里有股戾气在回荡游走,不过这几篇好像又被化解,似乎多了几分无奈…希望哥哥你能渡过难关…    -------------------------------------------------------------------------    谢谢关心,难关倒没有,就是运气不好,17岁进厂就干铸工(高温、苦脏累工种)可以提前退休(55岁),这样的事,要是换了前几年就可以办了,但是由于国家养老基金亏空,现在卡的紧了,要当年工资发放单,9年就差5个月(当年厂铸工车间停办),空喜欢一场。还要再干5年才能退休。运气这么这样差哎。  ==================================================    贪污腐败和行政高成本降低了国民福利。  
    【589】 司马睿挺够哥们  中宗元皇帝永昌元年(公元322年)  敦拥兵不朝,放士卒劫掠,宫省奔散,惟安东将军刘超按兵直卫,及侍中二人侍帝侧。帝脱戎衣,着朝服,顾而言曰:“欲得我处,当早言!何至害民如此!”又遣使谓敦曰:“公若不忘本朝,于此息兵,则天下尚可共安。如其不然,朕当归琅邪以避贤路。”   ————————  石头一破,司马睿即放弃抵抗。共天下的王与马进入了冷战状态。  王敦进了建康,对皇帝司马睿既不杀,也不见,把皇帝放一边,做起了临时执政。  把王敦比董卓,他还真不如董卓敢作敢为,董卓入京即行废立,起用党人,虽然擅权是不免了,但也不能排除董卓有振兴汉室的意思,所作所为和公义尚有关联;王敦所为,纯然为一己之私,没有一条和公字沾边的理由,王敦不敢或不能废掉司马睿,所以退而求其次,想废掉太子司马绍,给自己立威,为此召开百官大会,在温峤等抵制下,此事不了了之。  反过来,我倒以为元帝司马睿颇有可圈可点之处,东晋国祚百余年,与元帝仁恕、坚忍不无关系。  王敦举兵,刘隗、刁协就建议尽诛王氏,在古代,谋反是十恶不赦之大罪,株连九族或三族是非常正常的,王导同志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他每天带领哥哥弟弟儿子侄儿二十余人跪在皇宫外面待罪。司马睿一开始就坚持对王氏有区别的政策,马上就拒绝了“尽诛王氏”的建议,你可以说司马睿害怕,也可以说他宽容,就算是怕王敦找后帐,想想八王之乱以来,内部杀伐不已血流成河的惨状,司马睿能从自己开始放弃使用政治绞肉机,放弃屠杀无辜甚至有辜,还是体现了仁恕精神。王敦学了董卓下三滥的一面,放士卒劫掠,司马睿向他传话  “欲得我处,当早言!何至害民如此!”这话也讲得正义凛然,大气得体,要是给司马睿发表电视讲话的机会,王敦这个叛乱政变分子垮得更快。  王敦造逆,打的是清君侧的旗号,矛头直指的是刘隗和刁协,对于这两个人,司马睿没有像汉景帝刘启对晁错那样,把自己的政治盟友推出去当替罪羊,司马睿始终没有背叛自己的同志,在恢复朝廷纲纪、打压王氏为代表的士族势力的问题上,他们可以讲是志同道合,同心同德。当王敦反扑的时候,司马睿知道自己保护不了他们,就劝他们自己逃难,细想一下,司马睿这么做确实挺够哥们。刁协被人杀害,司马睿捕杀凶手为刁协报仇。  从江州到建康,王敦一路上意气风发,兴致勃勃,直到占据石头,王敦哥哥这才似有所感,叹曰:“吾不复得为盛德事矣!”这心理,有点小孩闯了祸自暴自弃的意思。他身边一个叫谢鲲的说:“何为其然也!但使自今已往,日忘日去耳。”意思就是没那么严重,咱们向前看不要向后看,时间长了,大家就什么都可以忘掉。  针对王敦的心理,司马睿传话:“公若不忘本朝,于此息兵,则天下尚可共安。如其不然,朕当归琅邪以避贤路。”   司马睿的宽恕和坦率,让王敦包括王导进退两难。事到今天,司马氏能依赖的只有“忠”字当头的普世价值,王氏成骑虎之势,够胆就往前走一步,不够胆就只好拖着。      
  率先推出所谓弹性退休制的地方正是当时社保基金亏空案发的地方。
  沙发,居然是沙发,第一次,激动中
  作者:歌舞入长安 回复日期: 14:15:23 
      率先推出所谓弹性退休制的地方正是当时社保基金亏空案发的地方。    -----------------  对社保我一直持怀疑态度,运作不透明,管理费用高,老百姓不吭气,他就拿这笔钱谋私,滥用,一旦老百姓叫喊,就从财政拿钱临时补,以求安定人心。    财政没监督,社保没监督,住房公积金恐怕也是这样。    http://ry114./.html
  我想将来社保,公积金都会成为巨大的黑洞。  在政府不受制约之前,把钱给政府管等于是养鼠。这没啥可怀疑的。  除此之外还有银行。  这些都是隐形的税负。
  zhui追11
  杨氏记号1979。
  呵呵,  但凡利诱底层人出钱的东西肯定不是好东西  但凡阻挡底层人申请的东西肯定就是好东西    这个东西也是政策
    锐圆大哥还是借今说古吧
  呵呵,  但凡利诱底层人出钱的东西肯定不是好东西  但凡阻挡底层人申请的东西肯定就是好东西    这个东西也是那个什么保
    锐圆大哥还是借今说古吧
  诱之以利,陷之以拼。
  作者:锐圆 回复日期: 15:00:26 
      作者:歌舞入长安 回复日期: 14:15:23            率先推出所谓弹性退休制的地方正是当时社保基金亏空案发的地方。        -----------------    对社保我一直持怀疑态度,运作不透明,管理费用高,老百姓不吭气,他就拿这笔钱谋私,滥用,一旦老百姓叫喊,就从财政拿钱临时补,以求安定人心。        财政没监督,社保没监督,住房公积金恐怕也是这样。  -----------------------------------------------------------------  社保亏空,没有人承担责任,不去找原因,怎样去投资,钱生钱,居然想到延长退休年限,真是当官当得麻木不仁,恬不知耻,不知死活了。
  天涯太垃圾,发不上贴,为什么如此垃圾的论坛还这么火?惯性?
  继续顶贴!
  日前,温相在彼岸受访时的喊话,不知楼主和几位高人,有何见解,
  号外:&零※八※宪※章&的起草者※水皮※小※刘※获得2O10年诺贝尔和平奖
  我操,天涯编辑删的真快,再发一遍  ※刘※晓※水皮※
  别给这个帖子添堵
  估计那个小谁不愿意看到刘获奖
  这个jiang太给力了。
  那个姓刘当初忽悠想要退场大学生留下,打算用他人的血来实现他的冥主资有,希望众生再被殖民三百年,这样的玩意值得赞扬吗?
        【590】 王导真的忏悔了么?    、中宗元皇帝永昌元年(公元322年)  王导后料检中书故事,乃见顗[yǐ]救己之表,执之流涕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  永昌元年(公元 322年)一至三月,王敦进攻建康,然后进行了人事清洗,杀了司马睿的拥趸周顗、戴渊,任命自己“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江州牧,封武昌郡公”,当然是以皇帝的名义,当然还要假装谦虚辞让一番,但是,政权、军权、机要权、地方根据地、名爵……,凡是权臣应该并可能把持的权力,一个都不能少,其他哥哥弟弟亲信部曲都有迁升,这都是必须完成的作业。王敦在建康的时间很短,一两个月时间,甚至可能只有一个来月,此后,王敦居然返回武昌,后来又移驻到姑孰(今安徽当涂县),居于建康和武昌之间,回避和皇帝见面。曹操搞一国两都,君在许,相在邺,想慢慢淡化汉献帝的存在,王敦是不是学曹操,这不好说,估计他没有这么深的心思。  王敦不在建康的时候,当然是由王导同志主持中央的工作,史书上透露了哥俩无话不说的凡个细节:  一、王敦向兄弟王导(前回说成是是哥哥,是锐圆哥哥错了)抱怨道:“当初我就说应该立个小娃娃皇帝,年纪大的难控制,瞧见没,不听我的话,咱们全族差点全部玩完。”  二、在杀害周顗、戴渊之前,王敦征求王导的意见,给了三个选项:一是承认周、戴为分别北方和南方士族的代表,是所谓“南北之望”,所以就要列为统战对象,给他们“三司”级别的高官做做,粉饰一下王氏控制的晋国董事局;二是就是继续做尚书令、尚书射之类的实权官,在王导的领导下控制使用;三么,就是彻底删除这两个些病毒文件……”  王敦说选项一,王导沉默,王敦说选项二,王导沉默,王敦说选项三,王导仍然沉默。  第一、第二王导不点头,到了第三选项点头是同意砍,沉默也是同意砍。哥俩这点默契还是有的。  王导像个刑事专家作案,现场不留任何证据,没有声音,没有图像,没有指纹,什么都没有,但他的意志和意见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王敦是个妄人,举兵作逆,全然不顾在建康的王导及全族的安危,也许他赌定了司马睿不会鱼死网破杀王家一个干干净净,王导则不能浑到底,他揣摩了司马睿的心理,采取了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率全家跪在皇宫外面待罪,王导不论得势还是失势,在任何情况下都给对手砌一个华丽丽的台阶,中国人讲面子,最后一拍两散往往就是因为少这么一个台阶,王导柔软一下,给司马睿一个台阶,司马睿心里也得权衡一下,我不全端王家的老窝,王家也不好意思端我司马家的老窝,司马睿在双方对阵时,放掉了王敦的哥哥王含,有意派王敦的另一个从弟王廙[yì]作特使,这都埋下了妥协的种子。  王敦举兵,王导暂时靠边,在朝廷跑前跑后忙乎的是尚书左仆射周顗,王导带族人跪在那里,见周顗过来,王导高声叫到:“伯仁,以百口累卿!”  伯仁是周顗的字,王导这一叫,固然有求当时的大红人周顗周伯仁在皇上面前说话的意思,其实也有把“台阶”砌在众目睽睽之下的意思,这么一嚷嚷,大家都知道了,我王导已经认怂了。心里话,活命要紧。  周顗求过皇帝,但没有告诉王导,史书遂云王导衔恨,在后来王敦欲杀周顗时未施援手,所以史上有了最有名的王导忏悔:“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后世对这个忏悔评价颇高,在中国官场上厮杀混战过来的人,良心能这么发现一下,当然值得赞赏,中国官场上死皮赖脸厚颜无耻那是代不乏人,能够对着良心真心忏悔的,通鉴读了这么久了,除了这位王导哥哥疑似而外,我们还真没见过。  熊猫是稀有,恐龙是传说中有,麒麟是想象中有,忏悔对中国人来说,不是罕有而是没有,要有也多半是假的。从晋元帝永昌元年到晋明帝太宁二年(公元322—324年),这段历史极其吊诡,王导在其中起着极其重要而且复杂的作用,我不好说王导做过什么或没做过什么,只是敢肯定关于王导的记载是刻意选择过的,  是不是因为晋帝国国祚终究未废,所以包括司马家族以及后世的史家都对王导采取了宽容的态度,来了个彻彻底底的为“贤者”讳?我看有这个可能。中国只有敌我间的清算,没有是非间的清算,大是大非不争议,稀里糊涂向前看,因为要讲清楚是非,牵扯利益,人人尴尬,一到这个时候,大家都对拿控制器的人说,快过,快过!所以我们没有正确价值观的积累,只有权衡利弊的经验。  王导是不是真心忏悔,是不是人性的光辉穿透了黑暗的历史,我看还是存疑的好,王敦在武昌、姑孰,司马睿在建康的一系列政令,包括委任陶侃为湘州刺史,都得不到贯彻执行,没有王导上下其手,王敦是不能摇控朝廷的。      
  一、王敦向兄弟王导(前回说成是是哥哥,是锐圆哥哥错了)抱怨道:“当初我就说应该立个小娃娃皇帝,年纪大的难控制,瞧见没,不听我的话,咱们全族差点全部玩完。”  =============================================================================  想立个娃娃皇帝,他王家有那个能耐吗?立个小孩做皇帝或立个傻子做皇帝,王家野心昭然若揭,能吸引哪位德高望重的来投附?东晋政权能够在江南建立,人心归附,主要贡献还是在司马睿身上的.&王与马,共天下&,实际上也是&王与马,共建天下&.  
  王敦的书法。
  窃以为王导的忏悔还是发自肺腑的。楼主似乎有点人心惟危了。不能以现在来推论当时。自八王之乱以来,兴兵向皇帝喊话的人也不少。在当时皇权微弱的情况下,王敦的行为并不像后来史家所认为的那样罪无可赦。后来的桓温几乎篡位,也得了善终。正如楼主所说,大家都给台阶下,你好我好大家好。只是黎民苍生 就受苦了。
  :“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  王导还是良心未泯有所顾忌的,而王敦却是心狠手辣,一意孤行滴···
  对社保我一直持怀疑态度,运作不透明,管理费用高,老百姓不吭气,他就拿这笔钱谋私,滥用,一旦老百姓叫喊,就从财政拿钱临时补,以求安定人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在搞不懂,为什么社保代理费一年要180元,款项转帐都是电脑批量处理啊?而且质疑时,接电话的人好象没有睡醒,态度相当懒散和倨傲。  生活在中国,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悲哀。
  以下转自石康博客:    这里特别提一句《资治通鉴》这本恶书,我读的时候就边看边觉得恶心,真不明白世界上还有这么恶心的人存在,看来是越邪恶的生物就越顽强,以前看的历史书中,最坏的人莫过于中世纪威尼斯人,他们时常搞一些阴谋诡计,打击异已,但比起中国古人来,只是一帮正常的孩子逗来逗去而已——想到这些古书中人都是我的祖先,便觉有一股恶习穿越时空,在我身上钻来钻去——我觉得我也挺恶心的,客观地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据说上世纪30年代剑桥大学历史系很牛,很多有才华的教授分头研究各国历史,二三十年后,研究世界各国历史的教授一个个都神采奕奕,身体健康,惟独那个研究中国历史的人面色极其不堪,身体也越来越差,他成天心情沉重,走在冬天的校园中就像失魂一样。      
我最近有点怀疑这段子是真的,近三年来,我想多了解一下我的祖国,我看中国历史书,上互联网看中国时事,心情没来由的悲观与愤怒,无心写故事,因总是被历史与现实一次次刺伤,我真希望我是一个冰岛人或瑞士人,而不是一个中国人,你若有理智,再有一点点良心,那么在中国生活简直就是自我折磨,我被一种从远古传来的无力感一次次击中而倒地,而现实令我根本无法站起来。    
  还有银行手续费也收得离谱。开通个网上银行业务,额外要收取三四十元的手续费。我就搞不懂——柜员办业务,不是有薪水领吗?客户开通网上银行业务,不是把很多本该柜员办理的业务变成客户自己上网处理了吗?为什么要额外收取三四十元的“手续费”?  现在最后悔的是:年轻时根本没想到出去,现在基本没机会了,唉!  
  记个号,慢慢读
  中国的历史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的中国也是客观存在的,不知未来,可是不看不行。。。。。。。。。
  先留记号。我读了一点点的原文。迷糊的要命。好容易找到这帖子。坚持记号
  终于赶上大部队了!!
  终于赶上大部队了!哈哈
  作者:5I5G 回复日期: 14:22:50 
      先留记号。我读了一点点的原文。迷糊的要命。好容易找到这帖子。坚持记号         作者:心在塞外 回复日期: 16:34:17 
      终于赶上大部队了!!
  =================================  欢迎新朋友。      
      【591】 再说王导忏悔  引文同上  ————————  有帖友说锐圆哥哥有点“似乎有点人心惟危”,这完全有可能。我现在读历史大概和电脑里的防毒软件一样,来了程序,不管它是好是坏,先质疑、审查一番,可能唐突了美意和所谓人性光辉,但一定要确保自己不受蛊惑和欺骗。  便宜话都会讲,好听的话都会说,王导说:“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若再加以真诚的表情,更是能博取大家的信任,再指谪这样的真心忏悔心理确实有些不够敞亮。  设身处地地王导、王敦考虑,周顗的存在对王氏是一个极大的麻烦,周顗还有戴渊,都是担任过州刺史的高官,在抵抗王敦进攻的战斗中越英勇,越说明他们和王家势不两立。周顗和王敦、王导都是故旧,王敦曾经拉拢过周顗,周顗不从,是不是一个圈子里的人,打打交道就很清楚。周顗是个有气场的人,有些狂,又好酒,心里特敞亮,正是传说中的君子。  周顗既自谦也很自傲:司马睿拜他为太子太傅,他说自己“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庾亮曾对他说:“大家都认为你和乐广有一拼。”乐广是武帝时的大臣,是八王中司马颖的岳父,史称乐广语言简至,能解人惑,为王衍等推崇,著名的成语“杯弓蛇影”就是他领衔主演的。周顗不乐意把自己和乐广相提并论,反诘道:“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  周顗既宽容也很促狭:他弟弟周嵩有一次喝高了,借着酒劲瞪着眼责问:“君才不及弟,何乃横得重名?”说着把点着的蜡烛投向哥哥。周顗不以愤弟为忤,慢慢腾腾地说:“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周顗和王导也喝高了,王导拍着周顗的肚皮说:“此中何所有也?”周顗也不客气:“像你等这样的可以容纳数百。”  周顗既狂狷也很乖巧:周顗经常傲然啸咏,王导说:“你这是准备向嵇康、阮籍学习呀?”周顗马上回答:“何敢近舍明公,远希嵇、阮。”  周顗不是那种以私交决定立场的人,他和王导关系很好,王敦也算对他有恩,但王敦一发兵,他就对温峤说:“人主自非尧、舜,何能无失,人臣安可举兵以胁之!举动如此,岂得云非乱乎!处仲狼抗无上,其意宁有限邪!”周顗对首先把王敦的行为定性为造反,另外也看出来他说话一向口无遮拦,说司马睿“自非尧舜”。周顗曾因喝酒受到刘隗的纠察举报,受到罚俸处分,王敦举兵后,周顗和刘隗共同组织反击,并无介蒂。  当时王敦兴兵,朝廷与王敦形成对抗,挟裹进来的官僚自在多数,然周顗之所以必死,是因为他最早并一直坚持认为王敦是犯顺造反,这直接戳到王敦的肝上,王导之所以不愿意说句话,是因为周顗的这个立场不可改变。根据他们王氏兄弟的计划,王敦拥兵在外,王导秉政在内,司马不杀王,王不杀司马,是大家都把这件事定性为刘隗刁协等小人挑唆离间,周顗不死,就可能会天天把“造反”挂在嘴边,王与马再创和谐就会有杂音,史书说王敦最怵见到周顗,每见则面热,虽在冬天,也要“扇面手不得休”,王导虽不至于面热出汗,但每天面对这么一个口无遮拦的良友,当然也是不爽。“吾虽不杀伯仁”不等于不想杀掉伯仁。  王敦死后,朝廷为司马承、戴渊、周顗追赠褒奖,而王导这时仍然不顾大家的反对,非要把放弃职责、投降王敦的石头守将周札也列进烈士里面,周札放水,直接导致而戴、周兵败,王导如果他真的有所忏悔,就应该坚持是非,这样才能对得起良友,王导非要将周札和周顗等一起褒奖,岂不是亵渎良友的在天之灵。  周顗被收,路经太庙,大声说道:“贼臣王敦,倾覆社稷,枉杀忠臣。神祇有灵,当速杀之!”收人以戟伤其口,血流至踵,容止自若,观者皆为流涕。并戴渊杀之于石头南门之外。  要是不读谭朝平的文章,就不知道渭南那位王姓警察和他的同事是怎么完成本职工作的,我也就对这里的这个“收人”可能完全忽略。按道理讲,只要周顗跑不了,这个“收人”的职责就算完成了,可是他不,他对周顗的反动言论有超乎他职业范围的政治敏感,他会更高的政治觉悟超额超量完成任务,他应该是用戟来扎戳周顗的嘴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制止他出声。  暴政是个完整的体系,“佶京俅贯江山里,超霸二公可少乎!”,这是聂绀弩的诗,“佶京俅贯”指皇帝赵佶和他身边的高官蔡京、高俅、童贯,“超霸二公”是指曾押解林冲、卢俊义的公差董超、薛霸。  《南方周末》有篇评论说,当年东德有年轻人翻越柏林墙,军警奉命开枪射击。后来,有人遭到起诉,他们说身在体制,不能由己,法官曰:“不开枪不能由己,枪口抬高一寸,就能显示你的人性光辉——大概是这个意思吧。评论大概是希望能够人性执法吧,不过这些“收人”是讲政治还是讲人性我们就好追问了。  周伯仁光天化日血流至踵,王茂弘幽冥之中负此良友。此联能改到工整对仗吗?      
      聂绀弩那两句,深得宋诗下品的精髓,但道理讲得确实不错。武功再高,也怕菜刀。群众的专政力量是无穷的。  由此引出,所以当时必须给黔首们一点可以主宰他人上等人高贵人的权力比如批斗会啥的来作驴子眼前的胡萝卜?  现在好多整天想回到某神时代的歌颂某神时代的NC们,他们应该就是在怀念这个吃不到的胡萝卜吧...  
  这段时间只管坐沙发,不管看帖~
  与佛有缘,不在地方
  哥哥这篇更新真是太有文才了!  
  绿萝郁闷过头了,生活还要继续.
当时王敦兴兵,朝廷与王敦形成对抗,挟裹进来的官僚自在多数,然周顗之所以必死,是因为他最早并一直坚持认为王敦是犯顺造反,这直接戳到王敦的肝上,王导之所以不愿意说句话,是因为周顗的这个立场不可改变。=================================================================  “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看来王导说此话,确实心里有愧,因为出于家族利益,所以不得不牺牲这位良友.  魏晋时人心怀较坦荡的还比较多,不像后世之人,就算心里有愧,亦根本不说出来.  
  经锐圆兄这里的推荐,就去看了谢朝平的博客。一句话,心酸。  通鉴到现在多读了几遍,越看越泄气。资源用和平的手段瓜分分得差不多了,要重新分配,只有用武力。
  恶政下也有良心未泯的人,&不作恶&很难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才权谋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