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虚幻4蓝图是什么书的缺点是什么

苹果/安卓/wp
学科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
积分 391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11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隐身, 设置帖子权限, 设置回复可见
道具: 彩虹炫, 涂鸦板, 雷达卡, 热点灯,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 抢沙发, 提升卡, 沉默卡, 千斤顶下一级可获得
道具: 变色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涂鸦板
本帖最后由 baixiaosheng 于
09:55 编辑
作 者:罗伯特·安东尼
出 版:天津教育出版社
第1节:不开心的大多数
& &&&序 言
& &&&不开心的大多数
& &&&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你会发现一个无法忽略的事实:他们中绝大多数都生活得并不开心,过着没有成就且毫无目标的生活,似乎没有能力应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状况。他们任由自己过着平庸的生活,得过且过。
& &&&甘于平庸似乎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不满的情绪使他们把自己的失败和失望归咎于社会、他人、境遇和周遭。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掌握在别人的手里。这种思想是如此地根深蒂固,以至于他们无法接受完全相反的事实。
& &&&杰出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发现,就是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思想观念,进而改变自己的生活。&这句简单的话里包含着一个真理,即我们并不是受害者,而是可以创造生活和世界的创造者之一。或如另一位伟人所言:&你并非自己所认为的那种人,但是,只要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你就会成为怎样的人。&
第2节:绵羊般的顺从思维
& &&&绵羊般的顺从思维
& &&&勇敢的反义词不是懦弱,而是顺从。这个道理只有在历经沧桑之后才会明白。即使你花费了宝贵而无可挽回的时间试图去弄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太晚了,或许你永远也无法明白。
& &&&是什么使我们大家如绵羊一样相互跟随?因为我们都试图融入集体。是时候该挣脱这种绵羊般的顺从思维了,停止自我惩罚吧!因为我们与家人、朋友和其他任何人都不一样。如果我们拒绝顺从,很多苦难都会烟消云散。
& &&&认为自己的生活完全受控于其他个人、团体或社会环境的想法,等于是为自己划定了一个精神监牢,使自己沦为自我判决的囚犯。
& &&&让思维变成蓝图,将我们潜意识里所有的思想观念都综合起来,无论这些观念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生活就是我们思想的外在呈现。我们几乎将一切构成生活的元素都囊括了进来,包括工作、婚姻、健康或其他私人事务,无论好坏,开心或悲伤,成功或失败。
& &&&认真地审视一下你周围的事物、环境和你的生活,以及所有你认为它是内在的而事实上是外在的东西。通过发现自己如何变成现在这样,从而找到实现理想自我的途径。
第3节:改变的力量
& &&&改变的力量
& &&&莎士比亚说:&我们了解自己的现状,但无法预知将来。&
& &&&这听起来是不是像在说你呢?你总在意目前遇到的障碍和失败,从没有停下来想一想将来会怎样。这是因为你从小就受到错误思想和观念的影响,认识不到自己的能力和独特之处。
& &&&作为生活的创造者,你完全有能力改变自己的生活。&你不能指望别人来解决你的问题&--这是每一个伟大的学者都会得出的结论。正如某些大师常常提醒我们说:&天堂就在你心里。&它不在某个遥远的国度,也不在九霄云外。佛家有云:&自己照亮自己,不要指望他人。&每个人都有自我治疗的能力。在打破消极思想的束缚之后,剩下的便是健康、幸福、富裕和思想上的平和。
& &&&除非你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否则是不可能树立起百分之百的自信的。只有在你真正确认自己存在的独特意义之后,你才可以从自我强加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 &&&是的,就是&自我强加&!不是父母、家人、上司或社会,而是我们自己。我们把自己的生活交给别人,并且甘愿被束缚。
& &&&抛开自责的情绪,停止对自己因莫须有的不满而产生的轻视。否则在树立自信和解放自我的道路上,你注定将无功而返。为了成为一个真正自由、富有同情心、热情和内心充满爱的人,你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自己、爱自己。一直以来都有人告诉你,&像爱自己一样去爱你的邻居&,但如果你连自己是谁、是怎样的人都不了解,那么,这句话就欺骗了你,也欺骗了你的邻居。
载入中......
总评分:&经验 + 100&
论坛币 + 60&
学术水平 + 5&
热心指数 + 5&
信用等级 + 5&
第4节:首先满足自己的需求
& &&&首先满足自己的需求
& &&&树立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首先要满足你自己的需求。表面上看这似乎有点自私,但我们必须明白一点,只有在我们自身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的家人、朋友和同事,才能更多地为社会做贡献。
& &&&许多人都以&优先服务他人&这个价值观来逃避改变自己生活的责任。他们说应该把丈夫/妻子、男朋友/女朋友、宗教、家庭和社会放在首位。事实上这是在自欺欺人。有这样一个实例,某人倾注满腔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某个值得推荐的项目中,而实际上,他是因为无法面对和解决自己的问题,而借助工作来逃避而已。
& &&&你改变不了世界,但你可以改变自己。改变人生的唯一方式,就是各人掌握自己的命运。 你应该放下一切,全力满足自己的要求。这是获得自由的唯一出路。肉体上的束缚只不过是对过错的一种惩罚,而精神上的禁锢却是--如笛卡尔所说的&死寂而绝望的生活&。
& &&&让一切开始改变吧
& &&&你即将踏上一段可使你终生受益的旅程。你将学会如何挣脱一直以来束缚着你身心的桎梏。
& &&&当你发现自己正停滞不前,没有或缺乏足够的热忱和信心去面对生活,那么,这本书对你来说就是再合适不过了。如果你厌倦了平庸,对过去感到失望,但又不想浑浑噩噩度过余生,本书可以为你解决烦恼。如果你能做到思想开放、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和观念,你就会明白,为什么需要系统性地颠覆和重组自己的思维模式,并且如何去唤醒那个全新的自己!
& &&&一旦掌握了这些方法,你将拥有前所未有的幸福、爱、自由、金钱和自信。再没有比释放自己的潜能、过富有创造性而目标明确的生活更令人满意的事情了。无论你的身份或职业是什么,无论你目前的生活状态怎样,你都可以树立百分之百的自信心,并且过程远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困难。
& &&&21天可以改变一切
& &&&首先让我们暂停一下,试着采用一种简单却非常有效的学习技巧,即-- &21天法则&。
& &&&一个人大约需要21天的时间才能改掉一个现有的不良习惯或形成一个新的好习惯。这点已经得到证实。如果要充分吸收本书的精华,也恰好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准确理解本书内容,注意不要误读。本书通俗易懂,但单纯地读懂还远远不够,你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去理解它的真正涵义。只有在真正理解了它的涵义之后,你才能做出必要的改变。
& &&&你必须经历从&读懂&到&完全领悟&这样一个过程。对某一事物的真正理解体现在你的思维、情感、行为和反应中。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人们往往在第一次读完本书后,就嚷嚷道&我读懂了&。事实上,只有当它真正融入你的意识并形成一个新的习惯模式之后,才能称作 &完全领悟&。
& &&&在阅读本书时,请抛开其他所有事物,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当中来。花数小时的时间将消极、不利的习惯模式改掉,形成积极而有建设性的习惯。这可能会给你带来一生的成就和自由。&数小时&与&一生&相比,哪个更为值得呢?
& &&&如果有时候我措辞激烈,是因为我想要击破读者那厚厚的思维阻抗层,到达你们可对真理加以辨别和倾听的内心深处。如果我成功了,那么您的思想便能得到升华,这时您内心的某个声音也会说:&是的,我相信是这样。&
& &&&要想从本书中获得最有益的效果,应该先从头到尾读一遍,了解书的大概内容,然后再回过头来,选读对你来说最有意义的章节,加以咀嚼消化,让它们深入到你的思想意识中。而最重要的是立即付诸行动!
& &&&如果您已经做好准备的话,那我们现在就开始吧!
第5节:引子(1)
& &&&Secret1
& &&&让自己的头脑清醒
& &&&&你的觉醒程度与你所能接受的有关自身真相的程度成正比。&
& &&&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已经接受的思想或者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深信不疑。这些思想与催眠术相比,其效果相差无几。
& &&&在过去这些年里,我通过暗示和想象等手段使数百人对我的观点深信不疑。下面我给你们举一个例子,以便更好地证明我的观点。
& &&&在催眠状态下,我告诉一个正常、健康的女士,说她拿不动我放在桌子上的铅笔。令人吃惊的是,她竟然真的无法做到如此简单的事。不用怀疑她是否尝试着去拿铅笔,事实上她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却无论如何也拿不起。一方面,她确实在努力去拿起铅笔,全身肌肉都在使劲;而另一方面,&你拿不动铅笔&这句话使她的大脑&相信&,她确实不可能拿起铅笔。此时我们发现,精神信念战胜了身体力量。这是一场&意志力&和&想象力&的对抗,而胜出的往往是&想象力&。
& &&&许多人认为可以单纯依靠意志来改变生活。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首先,思想中的消极观念会导致他们失败,即使再怎么努力也是徒劳。他们对错误的观念深信不疑。无论他们的能力有多高,目标有多么远大,付出再多努力,意志力再坚定,在这些被当作真理供奉的错误观念面前也都无济于事。
& &&&?邛人们一旦相信某个观点是正确的,就会将其奉为行为标准。
& &&&通过相同的方式,我很快就证实了在催眠状态下,一个人之所以能或
& &&&不能干某件事情,是因为&想象&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旁观者看来,我似乎拥有某种神奇的力量,可使她能够并且自愿去做那些她平常做不了或者不愿做的事情。当然,事实上能或不能取决于被催眠者本身固有的能力。那位女士使自己处于催眠状态,在不知不觉中相信自己能或不能做这件事。而事实上,没有人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催眠,因为催眠的过程需要被催眠者的配合。催眠师仅作为一个引导,帮助被催眠者更快地进入催眠状态。
& &&&在这里我通过简单的催眠现象,来阐明一个对你来说非常有用的心理学原理。这个原理在现代教育中日趋显现,如学生在老师的帮助引导下进行自我教育和学习。而在康复医师的引导下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身上,这点体现得尤为明显。
& &&&人们一旦相信某个观点是正确的(不管事实上到底是对是错),就会将其奉为行为标准。无论这个观点有多么荒谬,人们都会本能地搜集证据来维护它。除了通过亲身经历或学习提高,没有其他办法能使他改观。由此不难发现,在某人认可并接受了某个不正确的观点之后,其言行就会处处以这个错误观点为基础。
& &&&你首先要做的就是从对当前某事物深信不疑的状态下清醒过来。
& &&&这不是什么新鲜见解。可以说有史以来,无论男女,人们都处于某种被催眠状态,只是他们自己丝毫没有意识到。但若干世纪后,一些伟大的导师和思想家们逐渐认识到这点。他们发现人们总是被&错误的确信&限制着自身的能力,于是便试图努力让人们从这些&错误的确信&中清醒过来,挖掘自身远远超乎想象的巨大潜能。
& &&&因此,最重要的是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你已经了解事实。换句话说,你不能把现在被你视作真理的观念当作真正的真理。相反,你必须坚持认为&我现在已经被错误的思想和价值观冲昏了头脑&。正是这些错误的思想阻止了你施展自己的潜能。
& &&&对于这一点,也许大家会认为,我们从根本上来说都是被灌输教育和各种思想对抗的产物。
& &&&那些一直生活在错误观念里的普通人,永远无法发现或接近自己的潜能。他们对父母和老师的话深信不疑,把书本里的观念奉为圣旨,根本不去加以考证。
& &&&许多人都盲目相信那些所谓的&知识渊博者&的花言巧语,从不质疑这些&专家&们提出的观点在现实生活面前是否站得住脚。在这些观点、价值观和信仰的影响下,他自身的能力便受到限制。即使他的成就已经超越了这些人,他仍不能摒弃这些观念。值得庆幸的是,某些事或人激发了他超越当前意识水平的兴趣,这其中就包括自信心的发现和培养。
第6节:引子(2)
& &&&因此,你首先要做的就是从对当前某事物深信不疑的状态下清醒过来,因为它正阻碍你成为你想要成为的那种人。读一读下面这句话:
& &&&&你的觉醒程度与你所能接受的有关自身真相的程度成正比。&
& &&&再读一遍。这是决定你的人生是否能够得到改变的关键。用圣贤的话说就是,&认清事实,你才能获得自由&。
& &&&本书中的许多观点可能会与现在被你奉为真理的观念背道而驰。有些看起来甚至违反常规或不合逻辑的观点也会挑战你的思想。你可以选择探寻真相,也可选择拒绝接受。选择权在你的手里。这就是上面所说的&你人生所能改变的程度与你所能接受的有关自身真相的程度成正比&。
& &&&如果你诚心想要改变你的人生,想要增强自信心,就必须要开放你的思想。对于本书中的任何观点,我不想因为我说它是正确的你就认为它确实是正确的,否则你将一无所获。你必须要自己去验证。自信是建立在内心的确信和安全感之上的,而内心的确信和安全感取决于你是否已经弄清是非对错。
& &&&如果要在一块已经有一座旧的、&无用&建筑的地皮上,修建一座新的、&有用&的建筑,那么,首先要把旧的建筑拆掉。你必须把那些阻碍你拥有自由、丰富和健康人生的 &错误的确信& 彻底粉碎掉。这也是本书的主题所在。
第7节:信仰的束缚
& &&&信仰的束缚
& &&&信仰往往对我们的思想产生束缚,使我们无法接近真相。
& &&&什么是信仰(Belief)?信仰就是那些被我们当作真理而接受的自觉或不自觉的信息。但遗憾的是,信仰往往对我们的思想产生束缚,使我们无法接近真相。信仰对于所谓&错误观念&的过滤切断了真相的来源,使人们只看到自己想要的,而排斥其他所有事物。
& &&&那些所谓的&坚定信徒&(Firm believer)永远无法知晓什么是真理。他们总在引用&事实&来排斥其信仰之外的一切事物,把自己不赞同的事物视作一种威胁,终其一生都把那些新鲜的、不寻常的、具有启迪性的事物当作&恶魔&,而认为那些陈旧的、传统的、压制思想的观念才是&真理&。 他们无法明白,真相--无论它有多残忍--其本质是&美好&,而谎言--无论它有多诱人--其本质都是&邪恶&。
& &&&为了保护自己的信仰,&坚定的信徒& 们在自己的四周建立起一堵堵坚固的&围墙&,有的大,有的小。但无论围墙大小,它终究只会将真相隔离。
& &&&&坚定的信徒&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思想。这导致了他们的愚昧和无知。他们只了解围墙内的事物,没有机会去探寻围墙之外无限的真理。他们不知道,真理的力量可以穿透世界上任何坚固的建筑。
& &&&信仰和信念(Faith)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混淆。与信仰不同的是,信念并非完全是限制性的。它会使人不断去探索和了解事实的真相,让一切皆有可能。&坚定的信徒&总认为自己知道答案,而有信念的人却总能认识到自己还有更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总在寻找学习的机会。
第8节:&错误的确信&带来的问题
& &&&&错误的确信&带来的问题
& &&&我们对世界所能做的改变,就是改变自己。
& &&&想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人生,首先必须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很多问题大多归因于我们&错误的确信&。
& &&&&错误的确信&即我们确信某事或某物是对的,而事实上它们是错的。错误的确信通常源自我们的&意愿思维&,后者会扭曲事实,导致我们自欺欺人。我们希望一切都能如我所愿,而得到的便是一个被我们的信仰过滤了一遍的世界。这会使我们对真相视而不见。
& &&&我们对世界所能做的改变,就是改变自己。只有在认识到自己错误地确信了某事物之后,人才能改变自己。人类的烦恼大多源自欲望(且是没有实现的)。我们之所以感到失望,是因为我们错误地认为地球应该按照我们的意愿旋转,认为自己应该做什么或有什么样的成就。这就是众所周知的&逃避现实&。
& &&&爱默生说:&我就是自己每天思考的那个我。&你在思想、身体、情绪和精神方面的活动都是你大脑运行的结果。更确切地说:
& &&&&你根据自己目前的意识水平,选择接受、包容或拒绝你精神和身体环境里的一切。&
& &&&你目前的意识水平基于你的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家庭状况、成长经历、成功、失败和宗教信仰。
& &&&你会发现,许多你过去认为正确的事情事实上是错误的,包括那些你坚信不疑的信条。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逐渐发现,所有你正在接受、包容或拒绝的事物均基于你目前的意识水平。但是遗憾的是,你目前的意识水平可能是错误甚至荒谬的。
第9节:没有人喜欢改变目前的意识水平
& &&&没有人喜欢改变目前的意识水平
& &&&我们逃避、抵触或必要时甚至强烈拒绝任何对我们的信仰产生威胁的观点。
& &&&我们发现要改变目前的意识水平很难,其原因如下:
& &&&1. 我们大脑所构思或想象的东西完全基于我们目前确信的真理,无论这些真理有多么荒谬,因为我们的行为和反应受大脑的控制。
& &&&2. 找借口(或者我们更愿意称之为&逻辑理由&)总是容易的。我们总会拿出&逻辑理由&来证明为什么没有必要改变或不可能改变。
& &&&3. 我们只追求那些符合我们现有价值观的事物,逃避、抵触或必要时甚至强烈拒绝那些与我们目前的信仰相违背的东西。
& &&&4. 我们在自己的潜意识和中枢神经系统里预先制订了应对特定境况的错误响应程序,一旦陷入这些境况,我们就会按照这些错误的程序去反应。换句话说,我们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去感觉和行动。这个&系统&由我们自己建立,所以也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改变它。
& &&&从理性的层面来说,我们承认在自己的生活中肯定存在需要改变的东西,但我们几乎总认为自己的具体情况与别人不同。这使得我们逃避、抵触或必要时甚至强烈拒绝任何对我们的信仰产生威胁的观点。就拿酗酒者来说吧,在他们看来,沉溺于喝酒似乎是很合理的事情。还有吸毒者、赌徒和强迫性饮食患者,他们都认为自己的上瘾是合理的。他们在现有意识水平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合理化解释,无论这个基础有多荒谬。
& &&&改变意识水平最主要的障碍,是我们拒绝承认我们 &错误的确信&已经扭曲了自己的感知。 因此,时不时地审视自己的信仰和观念尤显重要,它可以让我们及时发现自己是否站在了错误的角度去看待事物。
& &&&一个有着正常健康性格的人,他的思想会经历一个不断重组的过程;而一个神经上有问题的人,尽管他的思想观念是错误和荒谬的,他仍要坚持。后者唯一可能改变自己的情况,是当他面临某个迫使他不得不改变自己老套而自欺欺人的习惯模式的巨大危机的时候。
& &&&当你的大脑程序化或习惯性地接受错误和荒谬的价值观时,你会逐步形成某种生活方式去证明它们。你会假设某事物是正确的,尽管可能事实相反。然后你会寻找机会证明自己是对的。你变成了一只追逐自己尾巴的狗。一个错误的观点会导致另一个错误观点的产生,直到你再不能理性行事为止。
& &&&首要任务
& &&&你人生的首要任务,就是扩展自己的意识。
& &&&你人生的首要任务,就是扩展自己的意识。在意识扩展的同时,你会丢弃那些制约你树立自信心的&错误的确信&。通过以下方法可以实现这个任务:
& &&&1. 别再自动或任意地维护自己的是非对错论,因为它使你不能接受新观念,使你陷入无知
& &&&2. 重新评估自己的观念、价值观、信条、理想、假设、辩解、言语、目标、希望和冲动
& &&&3. 重新审视和理解自己的真正需求和动机
& &&&4. 学会相信你的直觉
& &&&5. 留意自己的错误,试着去改正,因为从这些错误中你可能学到有生以来最宝贵的东西
& &&&6. 爱自己,爱他人
& &&&7. 学会倾听,不要臆断或主观地认为&这是对的&或&那是错的&;学会倾听,不必在意内容的真假
& &&&8. 注意自己多数时候在争辩和维护什么
& &&&9. 要知道,新形成的意识会为你提供做出良好改变的方式和动机
开始问自己:&我的想法合理吗?&或&有没有可能是我错了?&。 如果别人与你的观点一致,那你就可做到非常客观。毫无疑问,你会印证为什么别人可能是错的。学会用这样的方法审视自己的观点。质疑一切事物,在考虑了所有的可能性之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 &&&人们只有在自我审查和自我学习之后,才能得到积极的答案。跟随自己的意念,你不仅会发现某些关于自己的真相,还能获得心理上的优势。张开双手,宣告自己作为人的尊严,迈出创建意识的第一步。
& &&&--卡尔·荣格(Carl Jung)
第10节:为什么你可以改变
& &&&为什么你可以改变
& &&&主导思维或观念的改变,会带来内心意识的变化,从而导致外在环境的改变。
& &&&所有改变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改变那些制约我们意识的&主导观念&。我们可以改变,是因为我们自己创造了生活。
& &&&改变受我们的潜意识和想象力的影响。如詹姆斯教授所说,改变始于我们的内在思维。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知道,外在的改变会紧随内在改变的脚步而至。
& &&&主导思维或观念的改变,会带来内心意识的变化,从而导致外在环境的改变。
& &&&在我们熟悉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爱丽丝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在她还没来得及了解自己目前身处的这个新世界之前,就不得不接受与过往经验完全不一样的现实。她必须要适应新环境。不知你是否还记得,爱丽丝遇见了几张扑克牌,她发现这些扑克牌是两面的,如果要真正认出它,就必须看完两面。也就是说,她必须要全面去看问题。其实,这也正是我们生活所需要的态度。
& &&&在将我们的生活带入更积极的轨道之前,我们得先去发掘人生中没有的东西。这样,我们便能在现在和理想的未来之间搭起一座通行的桥梁。
& &&&人类内心桎梏的根本在于对自己的无知。若不了解自己的角色和现状,他就不可能获得自由,不能驾驭自我,最后只会沦为作用在自己身上的支配力的永久的奴隶和玩物。这正是为什么古训将&了解自己&视为迈向自由的第一步的原因。
& &&&--葛吉夫(Gurdjieff)
& &&&到目前为止,你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自己现在是谁,将来打算成为什么样的人。你目前的状态使你无法释放自己的无限潜能。你像一只笼中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辽阔。你&错误的确信&让你认识不到自己的价值、能力和独特之处。
第11节:独立(1)
& &&&Secret2
& &&&束缚抑或自由
& &&&只要你不依靠他人,就没有人可以让你失望。
& &&&独立路上最大的绊脚石,是我们错误地认为别人比我们更聪明更能干。
& &&&要树立自信,一定要先学会独立。许多人认为独立意味着对他人疏离、冷淡或不友好。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独立的人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可以与他人和睦相处,同时也保持着自信和沉着。他/她可以自力更生,没有必要去依靠他人。
& &&&独立路上最大的绊脚石,是我们错误地认为别人比我们更聪明更能干。这使我们常常将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别人的身上。我们总是向外界伸出求援之手,希望别人或环境甚至上帝把所有该我们自己做的事情全部做完。我们的依赖性由此陡增,总想要操纵别人,变得顺从、爱与人攀比和竞争。
& &&&本章我们将讲述这些缺点会对自信心的树立产生怎样的致命影响。但首先,我们要简单地讲一讲&独立&一词的含义。
& &&&跟随自己的直觉时,我们便能相信自己,不再随波逐流。
& &&&独立不仅仅是你能够独立并成功地处理事情,独立的含义远不限于此。
& &&&独立是勇于面对内心对成功的渴望,是关注自己的内心,而不是从其他人那里获得你应该怎样、应该做什么和应该拥有什么的启示。
& &&&当我们学会正确地理解我们内心发出的&信号&,跟随自己的直觉时,我们便能相信自己,不再随波逐流。
& &&&发现并改正依赖的坏习惯
& &&&当你习惯性地仰视别人时,说明你的依赖性已经产生了。
& &&&依赖是依赖者和被依赖者共同打造的牢狱,对双方都有害无益。当事双方都同样缺乏独立,这样一种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双方共同维护的情况下才会愈演愈烈。
& &&&依赖最糟糕的一面,是当你认为自己在依靠别人时,它就会变成事实!你忽视了培养独立能力去解决自己问题的必要性。
& &&&当你习惯性地仰视别人时,说明你的依赖性已经产生了。它开始于你将自己与你从心理上服从的某人做比较的时刻。
& &&&某些人的依赖性是如此地根深蒂固,以至于他们愿意放弃个人的权利去迎合其他个体、价值体系或宗教信仰的需要。他们觉得能够找到一个可以盲目依附的个人、团体或宗教,能给自己带来安全感。他们将自己的幸福交付给这个人、团体或宗教。当然,在遭遇失败时,他们也有了可以推卸责任的对象。
& &&&依靠别人的人是受别人支配的。他们认为别人比自己聪明,在遇到问题时总是第一时间向他人求助。他们从属于被依靠者,后者的建议在他们看来是神圣而不可违抗的命令。他们总感到精疲力竭,因为不止有一个&建议者&,而他们要决定到底应该听谁的。
& &&&建议比比皆是,且大部分都是免费的,不用支付任何报酬。你的周围总会有一打甚至更多的&义务顾问&,他们都欣然告诉你他们自己的观点。但他们通常都专注于自己的问题,根本不清楚你真正&应该&或&必须&怎样,所以你总是得不到适当的建议。事实上,接受一个无资格提供建议的人的意见,就如同找水管工人来修补你的牙齿。他们大多数人连自己的问题都无法解决,又怎么能教你去解决他们自己还未能解决的问题呢?
第12节:独立(2)
& &&&要战胜依赖他人的毛病并不容易。从孩童时期开始,我们便习惯于向他人寻求幸福、引导和智慧。依赖在我们的成长过程和教育经历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它不会因此而抹杀我们的个性。每个人天生都有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困难的能力。
& &&&读这句话,并做标记:
& &&&只要你不依靠他人,就没有人可以让你失望
& &&&不要指望他人给你幸福、鼓舞、爱和动力,这样就没有人可以伤害你的感情,使你感到伤心、孤独、生气或失望。
& &&&独立的人不需要依靠别人,他自己能够根据现实状况自信地应付生活中的挑战。他可以客观地看待事物,不夹带个人意愿。他不愿意因逃避现实而影响自己的生活。
& &&&一旦形成独立的性格,你就不必再拖延或逃避解决你所遇到的问题,因为你有足够的信心,自我肯定,并会用沉着的姿态去迎接人生的每一个境遇。你不再感到焦虑,因为你知道一切都在你的掌控之中,力量的源泉与你紧密连接在一起。你不再需要他人不断给你鼓舞和动力。相反,在人生的旅途上你会逐渐发现,内心的力量可以战胜你遇到的任何困难。
第13节:克服想要操纵他人的欲望(1)
& &&&克服想要操纵他人的欲望
&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让他们学会独立,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 &&&小时候,你从不知道也不在意周围的世界在上演着什么。你只关心自己的幸福。无助的你对他人的施与和帮助产生依赖感。你最大的幸福是被人呵护和关爱,你最在意的是尽可能多地引起别人的注意。
& &&&很快你发现,你的哭声可以唤来一个大人照顾你。哪怕你只是因为感到无趣而开始哭泣,也会有人出现来安慰你。你的微笑也同样奏效,所以你很快便学会在被抱起时微笑,被放下时哭泣。
& &&&这个简单的练习便是你操纵他人的苗头。于是整个孩童时期你都在发展这种技巧,你努力给他人留下良好印象,让他们注意你。这样,在你人生的开始阶段,你就让自己对他人的认可产生了依赖,遇到他人否定时便认为遭到了拒绝。小孩子这样的行为还可以原谅,但作为成年人,这样的行为就是在自欺欺人了。如果你还在试图操纵别人为你做那些你自己有足够能力完成的事情,那么从心理上来说你还不能算是一个成熟的人。
& &&&在我们的文化里,父母都在尽可能地为孩子做更多,不求回报。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他们也意识到这样不好,但仍在无意中欺骗孩子,许多本该由孩子自己去做的事他们都帮着做了。在人生的前18年里,孩子们依靠父母生活,这使得他们一直在扮演着循规蹈矩的囚犯角色。有趣的是,这个现象只在人类中存在。其他所有动物在幼崽出生后不久,父母便会将它们推向外面的世界,让孩子们很快学会自力更生。
&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让他们学会独立,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在孩子的各个年龄段,都应尽量建立他们的责任感。只有独立以后,他们才能体会到自力更生的快乐和作为人的尊严。
& &&&帮助孩子顺利地从过度依赖他人到学会独立,允许他们犯错,并教他们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是每个父母的基本责任。否则,当他们今后的人生中遇到必须要自己解决的事情时,他们就会说:&我做不了!&只要对结果没有把握,他们就会拒绝尝试任何事物,因为一直以来他们都生活在父母的溺爱中。
& &&&每当你为别人做他/她自己完全有能力去做的事时,实际上都是在破坏他本身的某种品质。你越是在乎某个人,你就越应该警惕你是否剥夺了他们独立思考和行为的权利,而无论思考和行为的结果怎样。这不仅限于父母和子女之间,还同样适用于夫妻、家人和其他所有的人际关系。不管我们有多爱对方,都不能替他/她过活或把他/她的担子往自己肩上扛。
& &&&当孩子长到十来岁时,就应该斩断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我个人认为他们在18岁或高中毕业之后就应该搬出去住。许多父母都反对这样,他们有自己所谓的&逻辑理由&。但事实是,没有什么比单独生活更能促使一个人学会独立了。
& &&&有趣的是,所有在商业、政府、艺术和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几乎都无一例外地经历过独立生活的艰难或在初成年时便决定不再受父母的呵护。
& &&&我们经常听到父母这样的解释,&我们只想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在家里住不用为钱担心&、&我们只帮助他们到可以独立生活为止&或&他们根本没有能力独自过活和完成学业&等等。表面上看父母似乎是在照顾孩子,但他们的出发点往往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
第14节:克服想要操纵他人的欲望(2)
& &&&这些接受并培养这种态度的父母,他们只是在拖延决定孩子最终必须要独自面对成人世界那一天的到来。他们这样只会使自己愈加难以做出这个决定。他们的溺爱等于是在鼓励孩子继续依赖别人,期待接受别人的帮助和支持,让他们觉得自己仍未长大。
& &&&在这里,我得澄清一下我的观点。我并非在怂恿你不要去帮助你的孩子、配偶或家人。我的意思是,你必须要给予他们个人自由,让他们明白在成长的道路上有些事是必须要自己独立去面对的,而你只需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在他们获得成功时,赞美、鼓舞并认可他们的成绩,因为这些成长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是他们无法给予自己的。而经济上的援助须谨慎对待。想从经济上帮助他们,这样的想法并没有错,但经济援助应该以&偿还&为前提。
& &&&没有独立能力的人,只能选择操纵别人去满足自己的需求。如果不独立,你就必须使用技巧去让别人为你服务,满足你的要求。你把别人当作运输工具,载你行驶在人生的道路上,但你前进的速度和能到达的地方,仅限于你能说服这台运输工具走多快或去什么地方。如果你身为人母/人父,一定要随时注意那些可能对孩子产生束缚的行为,否则在今后的人生中,他/她将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
第15节:致命的顺从
& &&&致命的顺从
& &&&顺从是人类最大的心理弱点之一。
& &&&我们大多数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没有要自己做出重大决定的经历。大人们常常剥夺我们这个权利,代替我们做出决定。就算我们努力做了决定或提出自己的意见,也极少受到重视。最终决定权在父母手里。我们要么同意他们的要求,要么就只有尽量按照他们的意思去做。
& &&&慢慢地,我们长大进入了青春期,我们将不得不自己决定什么对我们才是最好的。对于普通的青少年来说,这个从少年到成年人的转变令人感到恐惧。因为面对未来,他们丝毫没有做好准备。而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体制,也大大地忽视了这个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 &&&也正是在这个人生的关键阶段,我们选择了&顺从&。从小就有人告诉我们要顺从,要逆来顺受,长大后我们大多数人都选择将顺从进行到底,因为它是最容易、最有利的生活方式。我们选择循规蹈矩,因为我们对被认可的渴望远比我们真正的需求强烈得多。
& &&&顺从是人类最大的心理弱点之一。不幸染上这个恶习的人很少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他想要成为一个伟大而独立的人,想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但他根本就做不到,因为他总是期待获得别人的肯定。这注定了他的失败。
& &&&顺从的人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他永远不会满足,不断地从别人那里寻求赞美和认可。小时候,寻求的对象是父母和老师;工作了以后,对象变成了老板和同事;结了婚,对象又换成了他的配偶。他需要有人在身边不断地赞美他,这样他可怜的自尊才能得到慰藉。通过对他人认可的追求,他逃避了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和幸福的责任,完全将自己的康乐寄托在别人身上。实际上,他已经在精神上沦为了别人的奴隶,变成了一个无法独立生活的失败者。
& &&&还记得我们前面所说的么?勇敢的反义词不是懦弱,而是顺从。我们永远都不应将创造/毁灭自己生活或主宰我们人生的权力交到别人的手上。
& &&&攀比的后果是畏惧
& &&&尽管他已经做得很好,但对失败的恐惧却一直使他惶惶不得安宁。
& &&&攀比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现,总拿自己与别人做比较的人其实是生活在恐惧的阴影里。
& &&&他害怕别人比自己强,认为他们比自己优秀,总感觉自己的能力永远都无法与别人相提并论。对于比自己弱的人他同样心怀担忧,他认为他们似乎快要赶上自己了。如果他在某大公司任职,他会一直观察周围的人,看谁会对自己产生威胁。尽管他已经做得很好,但对失败的恐惧却一直使他惶惶不得安宁。
& &&&最后他得出结论:度过余生的唯一方式就是战胜别人。他最关心的是在他虚构的梯子上,他是否能成为站最上面的那个人。他的生活也因此而了无生趣。
第16节:竞争--创造力的扼杀者
& &&&竞争--创造力的扼杀者
& &&&我们在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没有把握时,才会与别人竞争。竞争只是模仿。
& &&&任何形式的竞争都带有敌对性质。竞争各方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友好,但竞争的根本动机是要战胜对方。上帝将人类放在这个星球上,目的是要创造,而非竞争。因此,如果你做任何事情的动机都出于竞争,那么竞争也会成为你失败的根本原因。活着的目的是生活,不是竞争。正如某位学者所说的那样:&我活着是为了我自己,不是为了要与人一争高下!&
& &&&只有在那些有竞争需求的人看来,世界才是充满竞争的。大多数人都会反对我这种说法,因为他们从孩童时期开始就接受推崇和认可竞争的教育方式。如果被问到竞争是否健康,他们会充满激情地回答道:竞争不仅健康,而且非常必要。在他们看来,竞争赋予了他们生活的意义、目的和方向,人们在出色完成某事后应该得到奖赏。他们永远不明白,奖赏是过程所赋予的,而非结果。
& &&&我们在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没有把握时,才会与别人竞争。竞争只是模仿。它源于我们在孩童时期模仿他人的需求。喜欢竞争的人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他想通过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他艰难地试图超越那些他认为比自己更出色的人。他总拿自己与周围的人比较,需要通过别人来肯定自己的成绩。
& &&&相反,有独立性格的人认为没有竞争的必要。他不需要注意别人在做什么或者要去超越别人。他了解自己的能力,并一直努力做到更好。他唯一的竞争对手是自己,他的目的是要不断完善自我,实现更多理想。
第17节:赞美VS认可
& &&&赞美VS认可
& &&&成人和年轻人,尤其是孩子,他们更愿意听到认可之词,而非那甜蜜的赞美之音。
& &&&赞美(Praise)
& &&&人们是如此地喜欢那如音乐般悦耳的赞美之声!许多人不惜一切只为听到它。他们宁愿失去金钱、卖命地工作、毫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只为那赞美之词。就像吸毒的瘾君子需要静脉注射一样,为了满足毒瘾不惜走上绝路。他们在&售卖&赞美的&毒贩&间穿梭,对&被认可&的感觉逐渐上瘾。上瘾的程度越深,他们就会越多地把自己生活方向的决定权交给别人。
& &&&对赞美的追求意味着你必须不断证明自己的价值。每当你犯了错误或你认为所做的事没有达到别人的要求,你就会感觉自己&不如&别人。你因为没有做到你认为应该做的事而责怪自己或感到内疚。你不停地问自己:&我做得够好吗?&但总想做到足够好的人,会强制性地形成一种&要比别人好&的需求。烦恼由此产生,并不断叠加。在各方面不管你如何努力去超越别人,你仍感觉不够,因为在你眼里总会有一些你认为比自己优秀的人存在。他们的钱比你多,房子比你的大;他们比你更有声望,身体素质比你要好……一切对比的结果都显示出,这是一场你永远都无法获胜的游戏。
& &&&是什么让我们对&赞美&如苍蝇见到肉般地趋之若鹜?那就是我们在孩童时期对父母认可的依赖。赞美和责备是父母控制我们的手段。我们如果顺从,就会得到奖赏;如果反抗,便会受到惩罚。
& &&&奖赏和惩罚体制是如此根深蒂固地深入我们的潜意识和中枢神经系统,以至于我们会对任何形式的赞美和责备产生条件反射。与孩童和少年时代我们努力取悦父母一样,作为成年人,我们会将余生的大部分用来取悦他人。
& &&&赞美最有害的后果是它会让你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认同感。你做了好的事情,赞美会说你很好;犯了错误或表现不好,赞美就会说你不好。只要你不符合赞美你的那些人的标准,你就觉得自己令他们失望了,自责之感油然而生。而结果是,那些赞美你的人将你置于一个受他们控制的位置。如果你了解他们的意图,他们就会满足你的需要,但当他们想从你身上得到的东西超出你愿意或能够给予的范围时,他们就会停止赞美,任自责的情感去折磨你。他们知道,只要能使你感到自责,你就会赴汤蹈火只为重新获得他们的认可。
& &&&想要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自信,你必须停止对赞美的追求。如果你想改掉这个坏习惯,就得丢弃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的念头。不要以任何理由去仰视任何人,这样你才能逃脱追求他人认可的怪圈,不再受到赞美的诱惑或责备的胁迫。
& &&&认可(Recognition)
& &&&赞美和认可这两个词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这里我们所说的&认可&,是对事实的评论。它既不是称赞,也不是价值评判。认可,顾名思义,即承认某个人以他目前的意识水平,已经达到他/她能力范围内最好的水平。
& &&&赞美和认可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是一种价值性评价。当你因为某人为你效劳而赞美他&很棒&时,你其实是在告诉他,如果他满足不了你的要求就&很逊&。举个例子,孩子送给你一束花,你不应该说:&你是个好孩子,因为你送了花给我。&如果你这样说,你就是在告诉他:如果他没有送花给你,他就是个坏孩子。相反你应该说:&谢谢你送的花,我非常喜欢。&这样,你就只是对孩子的行为表示了认可,而没对孩子本身做出任何价值评价。
& &&&成人和年轻人,尤其是孩子,他们更愿意听到认可之词,而非那甜蜜的赞美之音。他们需要确认自己是否在周围人的生活中占据着特殊的一席之地。他们想要被当作一个真正的人来对待,因为真实的自己而被别人认可,而不是因为他符合别人的标准而被接受。当通过努力得到别人的认同时,他们会感觉自己是作为一个人而被认可,而不是因为自己的行为而被评价。他们会认为,无论是否符合其他人的标准,自己都是一个独特而有价值的个体。
& &&&赞美和认可之间的区别可能很微妙,但对自信心的树立来说两者都非常重要。当人们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才能确认自己的价值时,如果他没有听到有关认可的只字片语,他就会转身投向赞美的怀抱,变成它的囚徒。
无限扩大经管职场人脉圈!每天抽选10位免费名额,现在就扫& 论坛VIP& 贵宾会员& 可免费加入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如有投资本站或合作意向,请联系(010-);
邮箱:service@pinggu.org
投诉或不良信息处理:(010-)
京ICP证090565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筑蓝图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