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平安锁玉坠有什么寓意寓意

五台山在密义上,即是文殊菩萨自身;五台宛若文殊菩萨的五髻,也代表着诸佛如来的五种佛智。
南无五台金色世界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五台的五峰,即是如来五智,亦是五方佛五智如来的表征。所以五台山密意亦即金刚峰顶,即是金刚法界宫,亦是五方佛的净土。这也是文殊菩萨顶上现起五髻五智的标帜,同时,亦表征大圣文殊具足如来五眼,圆证三世诸佛之究竟。在虚空一样浩瀚的甘露大海的中间有一枝坚定信心的莲花盛开着,在这朵盛开的莲花上面有代表一切诸法的智慧身-文殊菩萨,其身色橘黄,手中执持宝剑和经函而宣讲佛法,利益无边众生并赐与无漏的安乐。
  具大慈心妙吉祥,
  三世觉母智难量;
  右持利剑烦恼断,
  左执青莲德相彰;
  孔雀神狮供乘驭,
  毒龙猛兽伏清凉;
  童形五髻知权现,
  本是如来欢喜藏。
农历四月初四文殊菩萨圣诞
  在《處胎經》中文殊也說:“昔為能仁師,今為佛弟子,二尊不並化,故我為菩薩。”在過去世,文殊曾為釋迦牟尼佛的老師,但是因為一個世界只能有一位法王教化,所以在此娑婆世界文殊只好權居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之位。文殊菩萨是诸佛菩萨智慧的总集,许多经典中记载,包括释迦牟尼佛在内的诸位佛陀都曾在文殊菩萨面前发过愿。关按照藏传佛教的观点,文殊菩萨于释迦牟尼佛涅槃44年后降生于五台山,这是非常可靠的。拉萨的藏历中也有释迦牟尼佛涅槃日、文殊菩萨降生日。
  据《五台山志》记载,文殊菩萨降生于五台山的罗睺罗寺。《文殊般泥洹经》说:“文殊诞生的时候,家里面的房屋,变化得好象莲花,从他母亲的右胁出生,身体是紫金颜色,一落地就能说话,好象天童子一样,有七宝镶成的伞盖,随即遮荫在上面。”因为降生时有十种瑞相,所以名为妙吉祥。文殊菩萨的化身在藏地、汉地是非常多的,比如汉地的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藏地的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宗喀巴大师,以及国王赤松德赞都是文殊菩萨的化现。
文殊菩萨降生十种瑞相(宣化上人)
  文殊师利菩萨是位非常特殊的菩萨,当他降生时,有十种祥瑞发生,此即分别出他是不同于其他之菩萨。什么是文殊师利菩萨降生时,所显现的十种祥瑞?
  (一)光明满室:这光明比任何灯光都亮,代表菩萨的大智慧。
  (二)甘露盈庭:甘露净水是极为不可思议的,可治世间上种种疾病。人如果能喝到它,无论什么生老病死苦,对人毫无威胁。
  (三)地涌七珍:七珍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为什么珍宝涌现?因为文殊菩萨已修成极究竟圆满的六度万行,所以他到那里,皆感应珠宝珍玉从地出现。
  (四)神开伏藏:文殊菩萨的大神通力使得地裂而暴露出地底下隐伏的宝藏。此与第三之地涌七珍不同,这里是地裂而显露出宝藏来。
  (五)鸡生凤子:此项吉事比前面的神开伏藏更不寻常。其实鸡只生鸡子,可是因为文殊菩萨的出生是一件非常特殊之事,所以母鸡孵出凤凰来。(凤凰,神鸟也。)
  (六)猪生龙豚:此项吉瑞比鸡生凤子更希奇罕见。你若已觉得太不可思议,且再看下面几项。
  (七)马产麒麟:麒麟,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此兽温驯祥和之至,吕氏春秋云:“刳兽食胎,麒麟不来。”管子封禅云:“凤凰麒麟不来,则嘉谷不生。”
  (八)牛生白泽:白泽,神兽名,能言语。它是一种非常稀有且吉祥之神兽,不像牛,也不像马。
  (九)仓变金粟:你们想这是不是很奇异,有些人认为这太奇异了,故不相信。若你不信,乃是因为你不明白。若你不明白,毫无疑问的,你以前一定没有听过这些事情,所以你怎能相信?不过,这世界是那么大,我们所见所闻极为有限,因此我们若未听过一些希异的现象,并不足为奇!当这些粟壳转变成金粟后,即不能再当食物吃。但是,只需少许的金粟,就可换成大批的食物。
  (十)象具六牙:我们知道大象通常只有两只象牙。不过,当文殊菩萨出生时,大象全现出六只象牙来,你说这是不是很希异?
  一位优婆塞问:“为什么象具六牙?”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六牙代表六度,大象代表万行。
五台山在密义上,即是文殊菩萨自身;五台宛若文殊菩萨的五髻,也代表着诸佛如来的五种佛智。
  莲师传中说:“五台的五峰,即是如来五智,亦是五方佛五智如来的表征。所以五台山密意亦即金刚峰顶,即是金刚法界宫,亦是五方佛的净土。这也是文殊菩萨顶上现起五髻五智的标帜,同时,亦表征大圣文殊具足如来五眼,圆证三世诸佛之究竟。”五台山曾有一百零七处圣迹,有的已无明显的踪迹,一些已被历史湮没,还有一些新建的寺院。此山又名清凉山。从山脚下环绕一周约六十二公里。古德们说:五个台是报身的五蕴清净为五种智能而自现五方佛。中台是毗卢遮那佛,乃身的化现;东台是意自现的不动佛;南台为功德所现的宝生佛;西台是长寿佛,系口的化现;北台系事业的化现不空成就佛。若论化身净土,中台是殊胜的文殊童子道场;东台乃智能文殊道场,主息法;南台道场主增法;西台系狮吼文殊道场,主怀业;北台是无垢文殊道场,主诛法。修法者可根据自修的不同本尊或息、增、怀、诛四大事业选择相应的地点,可获得快速的加持。
  而隋文帝更曾因感应下诏在五台山的五峰山顶上建寺,供奉五种文殊的化身,即:
  东台一望海寺一聪明文殊菩萨南台一普济寺一智慧文殊菩萨
  西台一法雷寺一狮子文殊菩萨北台一灵应寺一无垢文殊菩萨
  中台一演教寺一孺童文殊菩萨恒年献祭至今不绝。
  佛陀在《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告诉金刚密迹主菩萨说:“我灭度后,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而《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也宣说文殊菩萨住于东北方的清凉山,领导着一万名大菩萨精进修行。《清凉山志》上记载,东汉明帝时,已有迦叶摩腾来到此山建立灵鹫寺;而且自北魏孝文帝游中台时创建了大孚灵鹫寺后,至盛唐时山中的寺院已有三百六十座。历代以来有许多修行人在此成就,来自印度、中国西藏的朝礼者,更是络绎不绝,菩萨化现圣迹更是不可计数。
五台山也是为世界三大金刚座之一
  成佛之前皆要坐于此处入金刚三摩地,摧毁三界的烦恼障和所知障而大彻大悟,由于入金刚定的缘故,此地称为金刚座。五台山是中国四大名山与佛教圣地之首,而且与藏传佛教关系甚深,其各圣迹皆为藏汉佛子共尊的朝圣圣地。。修建西藏第一座寺庙桑耶寺时,就是以桑喜所得的五台山寺庙图为模本,才将之建成为印、汉、藏三式合一的建筑。在桑耶寺初建的壁画上也画了《华严经》的内容
  在五台山东台附近,所谓清凉大尸陀林中,曾经有持明者西日桑哈、邬金第二佛莲花生大士、智者加纳思札、大班智达布玛莫札、大译师贝若扎那等大成就者在此入甚深禅定。特别是善财童子于此首次拜见文殊菩萨并发菩提心,而后依止一百一十位善知识,最终由文殊菩萨加持,真实见到犹如大海般的普贤坛城,宣说普贤行愿。大成就者们如观音、普贤、大势至、无垢称、善财等地上菩萨及眷属与文殊菩萨在此辩经,发种种神变。  大圆满的祖师布玛莫扎以虹光身长住于此,直至此劫坏空。十六罗汉、佛护尊者、清凉国师等大德也曾在此修行。为了一切如母的苦难众生消除业障,积累福慧资粮,我们该精进努力朝拜三宝事业的显现--圣地、圣像、塔寺等。
五百位阿罗汉常住清凉山
  自古至今,发生过三次显应的事迹——  其一,隋朝开皇初年,有五百位清净的僧众,栖居在中台山麓修习禅定,常有天龙八部诸天人前来供养,过了夏天,这五百位僧众却又隐去了踪影。
  其二,唐朝贞观年间,慈恩法师在名剎华严寺传授菩萨戒法,当时突然来了五百位比丘发心来求戒,闻受戒法以后欢喜而去。
  其三,明朝永乐辛巳年间,永乐皇帝颁下了御制佛名曲经,无意间约有千余位僧众不知从何方而来,接受了皇帝设斋供养以后,散入林泉山谷之中,从此不再出现。
  另外,传说佛陀的亲子,亦即密行第一的罗睺罗尊者,也曾化迹在五台山上。
  所以在五台山上有一首《赞肉身罗睺》的诗:
  罗睺尊者化身来,
  十二年中在母胎。
  昔日王宫修密行,
  今时凡室作婴孩。
  瑞严肉髻同千圣,
  相好真容现五台。
  能与众生无限福,
  世人咸共舍珍财。
朝圣观一切为文殊化身
  某西藏大师远由西藏到五台山朝圣文殊大士。在到达五台境内後,大师见人即拜。由於大师当时已大有名气,此举令他的随行弟子十分困窘,一直劝止不绝。大师後来遇上了一个补鞋匠。鞋匠面前有一盘洗鞋用的污水,臭味薰天,大师却安然对鞋匠礼拜。鞋匠把一污鞋装着洗鞋水给大师饮用,大师显得十分高兴,照饮如仪如尝甘露。此时众弟子按捺不住了,显得十分不安,大师却突然为其弟子强灌了一口污水。在弟子再张眼看时,面前的鞋匠早已变化成为文殊师利了,再看四周,在他眼中所有的人都就是文殊的化身!
  西藏人在传统上有一个习惯,在踏入五台山境时,会买下第一位前来兜售东西的人之货品,不论自己是否需要!此举源出於种种文殊化现的故事,故藏人在朝山期间,不论甚麽人,他们都尊为文殊之人间化现而恭敬对待,绝少拒绝他人的要求!
五台山除了有著名的大寺十座外,还有殊圣之地介绍:
文殊与维摩对谈处
  据《人唐求法巡礼记》卷三:“从(西)台西下坂,行五六里,近谷有文殊与维摩对谈处。两个大岩,相对高起,一南一北,高各三丈许。岩上皆平,皆有大石座。相传云:文殊师利菩萨共维摩相对见谈之处。其两座中间,于下石上有师子蹄印,踏人石面,深一寸许”。
  从台怀镇沿东台路旁的小道至五郎庙继续前行约一百米的祖师塔旁有一个金刚窟,是佛与佛子的密坛。迦叶佛时,罗萨王将金银写成的三藏显密经续以自己身上的宝贝装饰后伏藏于此。以后印度的持明大成就者佛护尊者(中观应成派初祖佛教息结派的创始人印度高僧“帕当巴桑吉”尊者,梵名“佛陀波利”,印度人称“嘎玛拉稀拉”,也是是藏地历史上有名“顿渐之争”的印度高僧“莲花戒”,在汉地又为达摩祖师。详见相关博文)在此虹化。
  《清凉山志》载:“此窟为万圣(一万尊佛)之密宅,神、乐、曲、藏等经书收藏于此”。本来是五台山最神秘之处,有窟无寺。唐永淳二年(683),印度高僧佛陀波利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及密法传入五台山时,受文殊接引,隐入金刚窟至今不返。大历二年(767),无著禅师至五台山传播牛头禅时,受文殊指点,入化般若寺,留下“前三三与后三三”的神密公案。在此虹化。布玛莫扎祖师以无死虹身于娑婆世界未坏之时常住于此,每100年化身一次到藏地弘扬无上大圆满。唐大历年间,温州元著禅师得一老翁指点,始在此建造寺院,分上下两院,有一尊五台山最重的(七千斤)铜药师佛,还有文殊铜像,普贤石像。因疑老翁为文殊化身,遂命名寺院为般若寺,意为“智慧”,也即文殊洞。按祗洹图云,祗洹内有天乐一部,七宝所成,笺日,又按灵迹记云,此乐是楞伽山罗刹鬼王所造,将献迦叶佛,以为供养,迦叶佛灭后,文殊师利将往清凉山金刚库中,释迦佛出时。却将至祗洹,一十二年。文殊师利还将入清凉山金刚窟内。又有银箜篌,有银天人,坐七宝花上,弹此箜篌。又有迦叶佛时金纸银书大毗奈耶藏银纸金书修多罗藏。其后有名的高僧如无著、法照等都曾在金刚窟见到文殊化现的种种神异之事。可惜,蜚声中外的上述二寺一窟在1970年7月被林彪一伙炸毁,兴建了“林彪行宫”,还名之曰:“茅蓬山庄”。现在只留下一座祖师虹身塔。
  最有加持力的罗延窟位于东台的东北面,沿小径约两百米左右。夏天颇为凉快,洞内的水是冰冰的,内有龙王的化身。
  金刚手菩萨与文殊菩萨曾于此探讨佛法。晋美彭措法王在此亲见文殊菩萨,并著述了“文殊大圆满”。《广清凉传》卷下载:“那罗延洞者,在东台东侧,洞门向东,深二丈余,..,然深不可测,时有冷风拂面,传云:此洞与金刚窟皆大圣之所宅也。”敦煌遗书《五台山赞》云“佛子北台东脚那罗延,弥覆盘徊曲连,有一天女名三昧,积米如山供圣贤”。
  上善财洞乃文殊菩萨与善财童子见面的地方,具有大加持。出上善财洞后边的一个小门50米就是尸陀林这是第三代大圆满祖师西日桑哈虹化成就的地方。所谓清凉大尸陀林中,曾经有持明者西日桑哈、邬金第二佛莲花生大士、智者加纳思札、大班智达布玛莫札、大译师贝若扎那等大成就者在此入甚深禅定。特别是善财童子于此首次拜见文殊菩萨并发菩提心,而后依止一百一十位善知识,最终由文殊菩萨加持,真实见到犹如大海般的普贤坛城,宣说普贤行愿。大成就者们如观音、普贤、大势至、无垢称、善财等地上菩萨及眷属与文殊菩萨在此辩经,发种种神变。下善财洞寺院后方有法王顶果钦哲仁波切的纪念塔。上师法王如意宝就在此五台山圣地造《忠言心之明点》,在法王传记里也讲到法王来此尸陀林,有七位神奇的儿童来听法。
  清朝之乾隆皇帝的國師章嘉大師(藏文Changkya Rolpai
Dorje)便在漢地五臺山佛母洞中(注:五臺山佛母洞爲金剛瑜伽母聖地之一)證悟了這種境界。在他出洞後,所見到的世界已儼然是莊嚴的清淨空行淨土!他雖然當時仍然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身處我們同樣身處的世界中,但其所體驗到的這個世界與我們所見到的是完全兩碼子事。
  清凉石:据说上面无论坐多少人也坐不满,系古代龙王供养菩萨的宝座。在清凉谷岭西畔,厚六尺五寸,围四丈七尺,面方平正,自然文藻。或能容多人不隘。古者尝有头陀趺坐其上,为众说法,梵音琅琅,异状围绕,望之悚怖,近之即失。后人目其所坐之石,曰“曼殊床”
  应右绕此塔.顶礼三宝时,应边拜边持咒“刚秋森拉香擦洛纳摩曼字西日耶纳嘛色西日耶纳嘛俄达玛西日耶梭哈”。顺时针右绕塔寺等圣地时应诵经行咒“纳摩达厦抵扎嘎拉萨瓦热列纳扎雅雅纳嘛扎到卡四扎到卡萨瓦巴邦贝(be)薛达讷梭哈”,或持百字明亦可。
  大白塔处是五台山的中心标志。大塔是阿育王所造八万四千塔之一有本师本释迦牟尼佛舍利,小塔纪念五台山佛教文殊菩萨。大小二塔,名冠全山。大塔全称“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明建。塔顶覆盖有铜质塔刹。整个塔的外部用白灰覆抹,故俗称大白塔。而佛陀的真身舍利更在无忧王时,就传说已在此建立舍利塔。所以五台山上有阿育王塔,其赞诵为:如来真塔育王明,分布阎浮八万城。震旦五峰添圣化,满朝七日放光明。云霄感得楼台观,宝刹标题善住名。无限梵香诸道俗,龙华三会必同住。可见得五台山圣地,也是佛陀真身与诸圣者所欢喜之地。
  《古清凉传》中载:“大孚寺北四里,有王子烧身寺,其处,先有阿育王古塔,至北齐初年,第三王子,于此处求文殊师利,竞不得见,乃于塔前,烧身供养,因此置寺焉”。
白塔边佛陀脚印
  佛陀之脚印 足下平滿,沒有凹處。足下輪形,千輻輪狀.当年罗汉摄摩腾尊者以神通观出内有舍利子,是最重要的圣迹。大白塔上方南面有一个佛的脚印,是佛准备圆寂时留下的一个脚印,脚跟上有千幅法
L的吉祥图案,帮助将来朝拜的人清净业障、往生净土。这是唐朝时名显(译音)的高僧将印度的脚印图描给皇帝供奉朝拜,明朝大德明启(译音)化缘后刻于石头上供奉于白塔的。
文殊菩萨的发塔
  白塔东面有个门,出门后三十米左右系文殊菩萨的发塔。相传文殊菩萨显圣遗留的金发就在其中。在台怀镇塔院寺内,有一个小佛塔称为“文殊发塔”,其由来特别殊胜,深受藏传佛教僧俗所尊崇。
在北魏年间,五台山的大孚灵鹫寺(中国佛教史上第二最早之佛寺)逢春三月会举行大型的“无遮斋会”。所谓“无遮”,即任何人等皆可参与盛会之意。有一次,一个贫妇带同一个小孩,手抱婴孩,尾随一狗来到赴斋。在排队经过登记布施供养的接待处时,贫妇由於无财可施,便切下一截头发作供品。知客并未把这份肮脏的头发放在眼内,随手就把它丢在一旁了。贫妇向知客僧说:“我赶赴另一地方,请先把斋食予我。”这时虽未到派斋时分,知客僧也行个方便,给了一个饭盒予妇人。妇人却说:“我还有一个小孩要喂呢!”僧人便又多发了一个饭盒。妇人又要求:“还有我抱着的娃娃!”僧人又再送多了一个饭盒。妇人却仍表现得不满足,要求僧人为她的狗也准备一份,僧人沉住气也就照办了,哪知妇人仍说:“我肚还有一个孩子呀!”僧人这时就忍不住了,发脾气骂贫妇浪费僧食、贪得无厌。此时,妇人吟了二段偈文:“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三界无着处,致使阿师嫌!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百骸俱舍尽,其如憎爱何!”然後化成文殊大士,狗儿变成绿毛白身雪狮子,婴儿与小童化为天上的童子,全部腾空而消失了,在场的人纷纷下跪礼拜。刚才发脾气的知客僧此时知道自己因着分别心而有眼不识泰山,即时因羞惭而痛欲自挖双眼忏罪,却被众人阻止了。最後他在塔院寺(当时塔院寺与灵鹫寺为主院与分院关系)立塔,把妇人供施的头发供放塔内,并在石板上雕刻了贫妇与眷变化升空之景像立碑,以警後人。此碑现仍保存下来,在圆照寺可以看到。
灵鹫山菩萨顶
  中台的山脚向上有灵鹫山菩萨顶,乃缘起第一寺,加持力特别大。汉朝,明帝于即位七年神变月的一天梦见金色神人,有三寻(寻、弓,两臂张开的距离)高,此系大支那众生善根因缘的成熟。明帝派宰相王适找寻神人,迎来了印度的罗汉摩腾与班智达竺法兰。二位尊者在印度以神通观出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开启的因缘即将成熟,于是应明帝之请,携带一尊佛像、大小乘经典、一钵佛舍利,于火兔年冬月抵达汉土。国王见到佛像与金色神人完全一样,生大欢喜,请教二尊者:汉地有高僧大德长住否?尊者答:有,在五台山,文殊菩萨永远长住传法,但业障轻的人看的见,其余的人比较难。第二年,二尊者赴五台山,用神通看见阿育王塔(现在的大白塔),对明帝说:圣地的核心像印度的灵鹫山,造一座寺院对未来很好。国王生起了真实的信心,修建了一个得信灵鹫神殿,现在叫菩萨顶。
  显通寺北七里许的塔儿沟,有座寺院叫宝华寺.寺的前院,有座燃灯佛母塔,,高约丈余,为藏式瓶形塔,四角均有小塔,座基四周有石雕鱼、龙、象、马、牛、羊等形象。相传这座塔的塔基在西藏,塔身在西宁塔儿寺,塔尖是飞来塔儿沟的。很久以前,有位上了年岁的老人,直进塔儿沟,那时这里只有六、七户人家。这位老人挨家挨户地说:“今天中午,有座塔尖要落到这里,大家赶快把贵重物品搬出去,以防房倒来不及。”
大家都说这位老人是个疯子,因为塔类是不会飞的,谁见过会飞的塔尖呀.这位老人急得团团转。他看见一个六岁小孩地好里玩耍,他走过去二话没说,拍了一下孩子的脑袋,小孩就乖乖地跟他走了。这一下,把全沟的人轰动了,都跑出来追赶。人们赶到他跟前,刚要揪住打他,突然天昏地暗,当面不见人,大风刮得呼呼直响。只听见轰隆一声人们都被震得目瞪口呆。转瞬间,风停云散,太阳又照在头顶上了,却见一座大铜塔法和四个小塔尖摇摇摆摆飞到佛母塔上,同时又看见几处房屋震塌。人们这才明白过来,老人是为了救大家的性命啊!当回过头来再找老人时,已无影无踪不行去向..传说,那位老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为了防止塔尖再飞到别的地方去,人们在正殿里用楠木雕塑一尊文殊菩萨,这样就能锁住塔尖。因为塔尖是西藏飞来的,所以人们就叫它为西藏飞来塔。
莲师传中关于五个台顶圣地介绍
  莲华生大士一路上见到五台峰顶,岁积坚冰,飞云清凉毫无炎暑。而五峰耸出,顶上并无林木,宛若垒土成台一般,十分奇特庄严。这时,上首童子忽然看到地上一朵宛若宝莲的花,欢喜地告诉莲华生大士说:“这是金芙蓉花,只有五台山上才有生长,其他地方则没有,可以说是陆上的莲华生了。”
  莲华生大士仔细地观察金芙蓉花,确实珍贵殊胜,端严无上,宛如清净佛智一般。
  莲华生大士问道:“除了金芙蓉花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殊胜的花呢?”
  “五台山上特有的名花共有八种,就宛如法界胎藏的八瓣宝莲一般。五台山的菊花,昼开夜合殊胜无比,是第一种名花;而金芙蓉可称为陆上宝莲。另有宛如天注花雨、云流妙香的百枝花及零苓香花;还有能驱众邪,所谓“神诃诸怖远,僧定百魔休;一夜生灵草,犹令鬼见愁”的鬼见愁花;五百罗汉在中台结夏安居,遗留下钵囊所幻化的钵囊花;具足吉祥的大吉玉仙花;具有天地灵气的天花等八种。这是因为大圣加持,才有这些殊胜的名花。”
  “除了这些名花之外,尚有哪些灵物呢?”
  “名花之外,当然有异草。如鸡足草、菩萨线草、瞢□草,都是奇特无比。五台山上更有二十五种珍贵的药草,极为灵效,如茯苓、长松、黄耆、黄精、天麻、百合等等,更有天然灵秀的钟乳药石。所以就是凡夫俗子,长住此地,也能长寿自在的。”
  “五台山除了外相所显现的五峰之外,其内义为何呢?”
  “五台的五峰,即是如来五智,亦是五方佛五智如来的表征。所以五台山密意亦即金刚峰顶,即是金刚法界宫,亦是五方佛的净土。这也是文殊菩萨顶上现起五髻五智的标帜,同时,亦表征大圣文殊具足如来五眼,圆证三世诸佛之究竟。”
  莲华生大士与诸童子,虽然漫步游历,但神通威力,依旧不可思议,所以往来登顶无比自在。他们登上东台之时,只见峰顶入于云霄,宛如鳌背一般。安立峰顶,心澄气爽;东望明霞,犹如明镜,如观大海。所以中国宋朝的宰相张商英曾经咏赞东台说:
  迢迢云水陟峰峦,
  渐觉天低宇宙宽。
  东北分明观大海,
  西南咫尺望长安。
  圆光化现珠千颗,
  旭日初升火一团。
  风雨每从岩下起,
  那罗洞里有龙蟠。
  登上了南台时,只见山峰耸峭,烟光凝翠,而细草杂花千峦弥满,宛若铺上锦锻一般。
  “南台宛若锦绣,所以又名为锦绣峰。这里在大圣的加持下,可说是‘临池为鸟皆称佛,虎狼狮子念弥陀’。而金芙蓉花在此长得最可爱了。”童子们笑嘻嘻地摘下了一朵宛若心莲的金芙蓉花,供养莲华生大士。这座南台真可说是:
  披云蹑雪上南台,
  北望清凉眼豁开,
  一片烟霞笼紫府,
  万年松径锁莓苔。
  人游灵境涉溪去,
  我访真容蹋顶来。
  前后三三知者少,
  衲僧到此甚徘徊。
  “西台又名挂月峰,每当月将西沉时,月坠峰巅,宛若悬镜一般,所以才有此名。此峰山上泉水极多而甘美,宛如极乐世界的八功德水。”童子们向莲华生大士介绍西台之后,又掬起北台的八功德水,供养莲华生大士;大士尝之,确实甘美。难怪有诗赞道:
  宝台高峻近穹苍,
  狮子遗踪八水旁。
  五色云中游上界,
  九重天外看西方。
  三时雨洒龙宫冷,
  一夜风飘月桂香。
  土石尚能消罪障,
  何劳菩萨放神光。
  北台是五峰中最高之处,从山下仰望,峰巅宛若上摩七星斗勺一般。当莲华生大士一行游历到半山之时,忽然风云雷雨,齐鸣骤下;他们感觉十分有趣,而骤然升顶,见顶上却是晴空万里。原来此处即为龙王的宫殿,龙王特地朝礼莲华生大士。
  在峰顶之上,东望海气,北眺漠烟,使人顿生无常悲凄之感。上首童子说道:“在此山顶,俯仰大观世界,更觉此生微茫虚幻,只有一心精进修证佛智,才是惟一的路径。”莲华生大士深有同感。所以有诗咏赞北台说:
  北台高峻碧崔嵬,
  多少游人到便回。
  怕见目前生地狱,
  愁闻耳畔发风雷。
  七星每夜沾峰顶,
  六出长年积涧杯。
  若遇黑龙奋霹雳,
  人间妄念自然灰。
  莲华生大士登在中台之上,只见到巅峦雄广旷阔,而翠绿云霭浮空,十分美丽。
  童子说:“中台有五条溪流发源于此。南面远眺晋阳,北面俯视沙漠,十分壮阔庄严。”中台如此的被赞诵着:
  中台岌岌最堪观,
  四面林峰拥翠峦。
  万壑松声心地响,
  数条山色骨毛寒。
  重重燕水东南阔,
  漠漠黄沙西北宽。
  总信文殊归向者,
  大家高步白云端。
  “其实五台山的清凉世界是大圣文殊菩萨遍化神通示现世间的。大圣或现大身遍满法界,或现小身密于微尘,都是为圆满教化众生成佛啊!”童子如实地导引莲华生大士体解五台的圣境,就如同诗中所言:
  五顶嵯峨按太虚,
  就中偏称我师居。
  毒龙池畔云生燥,
  猛虎岩前客过疏。
  冰雪满山银点缀,
  香花遍地锦铺舒。
  展开坐具长三尺,
  已占山河五百余。
  这无边的法界,其实即是文殊菩萨的法座罢了。
  “大圣正在金刚窟中等候着您,我们现在回去礼拜吧!”众童子们引领着莲华生大士来到了金刚窟外,从外相中只是隐然有光明溢出,并无法看出有何异相。但在文殊菩萨的秘密加持之下,豁然进入了这座万圣所居的秘密净土,广大庄严宛如金刚法界宫一般。
  这时大圣文殊菩萨正端坐在狮王宝座之上说:“善来心子!我已经等你很久了。你随同这些顽皮的童子们,遍历五峰,到底有什么心得呢?”莲华生大士所化现的梵天王向文殊顶礼并回答道:“大圣!我十分欢喜自在,并体悟到内密的自身,外显的五台山乃至一切法界,都是诸佛五智自然的流露。为了大悲周遍法界,所以您寓悲于智,示现了不可思议的缘起教化。”
佛告大众诸大菩萨摩诃萨。若有初发意菩萨。及一切四部众。善男子善女人等。若发菩提心者。文殊师利菩萨当有誓言。我有十种诸佛无尽甚深大愿。所有一切菩萨及一切有情众生。入我愿者。则是世尊诸佛之子。亦是我父母。于意云何。我有先誓大愿。依我十种大愿者。先为父母兄弟。姊妹妻子眷属。得令富贵。果报圆满。兄友弟恭。慈心不杀。听学大乘。读诵尊经。转教群品。愿至菩提。我亦作师僧子弟。和尚阿阇梨同学伴侣。受我法教。学我威仪。取我礼节。令发胜愿。回向大乘。学习菩提渐成佛道。于是。我作他作。大臣官长理务世俗。一一清正。于国忠孝。悉共有缘。归向菩提。得值三宝。令发菩提之心。云何名为无尽十种甚深大愿。
一者大愿。若有一切众生所生三界。或我作他作随缘受化。四空五净之主。八定四禅之主。梵王六欲之主。帝释诸天之主。四天四轮之主。诸神龙王之主。八部鬼神之主。守护佛法之主。伽蓝宫殿之主。四大持世之主。金刚坚牢之主。护国善神之主。大国小国之主。粟散世王之主。统领诸军主。都摄所守主。所有水陆四生。胎卵湿化。九类蠢动。一切含灵。同生三世。愿佛知见。或未闻我名。令愿得闻。及闻我名。于我法中。令一切有情。尽发菩提。回向大乘修无上道。若有众生。以法药世医。救疗诸疾。历数算计。工巧博弈。世典文笔。歌咏赞叹。讲论戏处。导以度人。随类同事。接引世俗。令发菩提。正见正授。共我有缘。得入佛道。
二者大愿,若有众生。毁谤于我。嗔恚于我。刑害杀我。是人于我自他。常生怨恨不能得解。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三者大愿,若有众生爱念我身。欲心见我求得于我。于我身上于他身上。盛行谄曲邪见颠倒。及生净行不净行诸恶不善。愿共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四者大愿,若有众生。轻慢于我疑虑于我。枉压于我诳妄于我。毁谤三宝憎嫉贤良。欺凌一切常生不善。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五者大愿。若有众生。贱我薄我惭我愧我。敬重于我。不敬于我。妨我不妨我。用我不用我。取我不取我。求我不求我。要我不要我。从我不从我。见我不见我。悉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
 六者大愿,若有众生。常生杀命。作屠儿魁脍畋猎渔捕。怨命现前更相杀害。无有断绝世世相报。杀心炽盛不生悔过。卖肉取财自养性命。如此之心者永失人身。不相舍离报对。如是令发菩提之心。若有他人取我财物。我与财物。或施我财物我施财物。所得财物及不得者。于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七者大愿,若有众生。供养我者我供养他者。或我造他造寺舍僧房。伽蓝佛塔禅房兰若独静之处。或我造他造一切功德。及造菩萨诸佛形像。令他布施修立福祐。遍于法界回向一切诸佛菩提。令一切有情同沾此福。及有他人自己朋友同伴师长弟子。修行苦行节身断食。持戒破戒有行无行。和尚阿阇梨教导称说。听受我教我受他教。同行同业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八者大愿,若有众生广造诸罪。堕于地狱无有出期。经无量劫受诸苦恼。从地狱出生于五趣。先作畜生将命还于前生。负物作驼驴猪狗牛羊象马奴婢仆从。偿他宿债累劫倍命。还他伦盗无有休息。我于五道随形受化。常生同世教化于人。或作贫穷困苦盲聋喑哑最下乞人。于一切众生众中。同类同缘同事同行。同业导引得入佛道。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
 九者大愿,若有众生。纵恣身心我慢贡高。故于我法中污埿佛法。师长弟子无惭无愧。用僧佛钱菩萨财物。杀生偷盗邪行。妄语绮语恶口两舌。斗乱纵恣贪嗔。不拣良善劫夺他财。拒讳谩人不识善恶。广造十恶一切诸罪。死堕阿鼻入诸地狱。从地狱出轮还六处。入生死海诸趣恶道。愿共有缘同业同道。随缘化变当以救之令得出离。共我有缘发菩提心求无上道。
十者大愿,若有众生当于我法。若我有缘若我无缘。同我大愿则是我身共我无别。行四无量心心等虚空。广度有情无有休歇。愿达菩提登正觉路。大圣曼殊以圣性愿力。不入三界亦不出三界。心如虚空常在如来清净性海真如藏中安住法界。遍在众生心识体性。曼殊室利言。我有大愿以圣性力。加持有情令罪垢消灭。得入菩提诸佛圣果。则是名菩萨十种大愿。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谁之智慧& 离二障云&
犹如净日极明朗
所有诸义& 如实观故&
胸中执持般若函
诸有于此& 生死牢狱&
无明暗覆苦所逼
众生海中& 悲同一子&
具足六十韵音语
如大雷震& 烦恼睡起&
业之铁索为解脱
无明暗除& 苦之苗芽&
尽皆为断挥宝剑
从本清净& 究竟十地&
功德身圆& 佛子最胜体
百一十二& 相好庄严&
除我心暗& 敬礼妙吉祥
============================================================
宗萨仁波切精妙开示:忆念文殊菩萨就是最好的供养
菩萨身相之所以用橘色,因为橘色代表的是太阳快要出来时,天空中的光芒。也代表从这个颜色后,大地会有光明。为了方便解说,我们说文殊菩萨是橘色的。我们的本性就是文殊师利,但是我们总是对之视而不见。就像我们的眼睫毛,太近了,以至我们总是找不到他。因为我们没有认出文殊师利,而他又与我们如此之近,以致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染污。我们忘记本性所在,我们创造出各种分类,各种标签--主题推荐
  在座的大多数人都应该很熟悉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以智慧著称。有时候,文殊菩萨示现为佛陀的弟子。身相常常示现为在家众,就像观音菩萨和普贤菩萨一样。和观音菩萨一样,文殊菩萨以教法著称。心经就记载了舍利佛与观音菩萨的对话。 
  很多时候,文殊菩萨作为佛陀的助教,帮助弟子更深入地了解教法的意义。有一次,佛陀问文殊菩萨对空性的看法。文殊菩萨沉默下来,表示空性超越语言和概念。像刚才这种方式,文殊菩萨就像佛陀教法的工具。在大乘经典中,记载了文殊菩萨是很多菩萨的老师,伪装成弟子的老师。很多资浅的菩萨是通过文殊菩萨的引导进入的。当释迦牟尼佛还是年轻的王子的时候,走出宫殿看到生老病死,有说法说这就是文殊菩萨的示现。还有说法认为佛陀的父亲也是文殊菩萨的示现。文殊菩萨也是佛陀诸大弟子的前辈。
  在那烂陀大学很多大学者主要的本尊就是文殊菩萨。在西藏,文殊菩萨带来的影响和教法是无量无边的。在中国内地,甚至中文所教化的地域,文殊菩萨的影响也是非常广大的。这里讲的是文殊菩萨象征性的部分。难道文殊菩萨就局限在一个人的角色中吗?根据大乘的讲法并不是这样的。文殊师利超越人身的概念。历史上,文殊师利的形象或者文殊圣地,如五台山,也非常重要,因为产生一个和文殊菩萨直接沟通的管道。如果没有这些相对的方便法门,我们就没有办法认出内在究竟的文殊师利。谁是真实的文殊师利?他在哪里?他是男的还是女的?当然是超越这一切的。需要了解的是,究竟的文殊师利不是一个魔幻的事情,也不是神或者更高的神明,究竟的文殊师利就在我们的内在,一直都是这样。
  我们的本性就是文殊师利,但是我们总是对之视而不见。就像我们的眼睫毛,太近了,以至我们总是找不到他。因为我们没有认出文殊师利,而他又与我们如此之近,以致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染污。我们忘记本性所在,我们创造出各种分类,各种标签,把所有这些变得很坚固——标为人类,男人女人,欧洲人、美国人,医生,父亲,孙女等,这种身份的认定如此坚固,以致我们无法感到真正的安全和自信。究其原因,因为这些标签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依赖其他的条件存在,因缘聚合,就好像风中的羽毛。于是,我们创造更多自我的标签,强化的标签,我们做的这些工作,好以为这些是实际存在的。这些年我来香港,看到越来越多的卖劳力士的表店。我奇怪厂家怎么没有做更多的挂在脖子上,在脚上的款式。这变得有些复杂,因为我们不会带着价签走来走去。我们不想让人以为我们是土豪。而二十年前,中国人是不把标签拿下来的。如果某人戴着曼谷出厂的假劳力士,也可以作为标签,强化我们存在的证明。
  言归正传,到底文殊师利是谁?认出文殊师利,直到把所有的标签放下为止。要能够认出文殊师利有非常多的法门。长而详细的法门,与简短的法门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时候,法门因为简单,我们无法对之建立信心,而无法掌握。
  冥想练习:对好念头或者坏念头,不拒绝,不接受,这就是最简单最有效的认出文殊的方法。如果你懂得这个方法,这就是文殊师利。这就是橘色。没有持剑,也没有持经典,同时TA也持剑,持番茄,持花。听起来很简单,修起来挺困难。因为我们习惯上喜欢可以度量的一切东西,比如喜欢象征性的东西。喜欢颜色,喜欢形状……因为人们喜欢象征性的东西,所有有了塑像。之所以用橘色,因为橘色代表的是太阳快要出来时,天空中的光芒。也代表从这个颜色后,大地会有光明。为了方便解说,我们说文殊菩萨是橘色的,文殊菩萨是16岁,好像这个16岁很重要似的。另外他还有一些法器,这些我们都可以一一解说。相对层面上的法本,文殊菩萨示现为?的后代。
  我从很多的上师那里都得到教法,这些上师就是文殊肉身的示现。授予我文殊法的上师,是无染的圣者。但是我的坏毛病就太多了。。。文殊师利就在你身体里,我给不了你。我才落地几个小时,祖父就强行把我的舌头拉出来,在上面画了个谛字。另外我从7岁开始跟着顶果法王,他授于我文殊灌顶,以及萨迦法王的文殊灌顶。萨迦法王家族是惟一一个有文殊菩萨基因的家族。尽管修了这么多文殊法,我连一个好的梦兆都没有。但是有件事可以确定,我一直有个感觉,文殊菩萨一直照看着我。所以各位来这里希望得到加持,应该不会浪费时间。
  我非常容易被激怒。1980年代,我花了很大功夫去五台山。我从书里读到,文殊菩萨的道场是五台山。我徒步了五个台顶,虽然没有亲见文殊菩萨,但全程我很满意,虽然条件很艰苦,我不曾被烦到。没有升起烦恼心,我认为是文殊的示现。今天在座受的文殊灌顶,来自萨迦传承。瑜伽乘的教法。
  我已经活了50岁,仍找不到任何东西,可以和佛法相比。如果单一的人导致你对佛法失去信心,是非常大的损失。各位来到这里,都花了很大功夫,还有些人,我走到哪儿都看到他们的脸。在当今时代,看到这么多人对佛法有兴趣还是令人鼓舞的,毕竟到处都是劳力士表店。下面教的一些仪轨,不在场的人,可以上网去听。有些朋友说要去五台山,请带着我对文殊菩萨的尊敬与问候。请带话给文殊菩萨:现在这个世界更需要他的教法,请他长久驻世。供养不起的,请点香或者献花。有的人想做哈达和供养,我不喜欢哈达,需要折来折去的。忆念文殊菩萨就是最好的供养。请不要拿哈达供他。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安锁玉坠有什么寓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