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姓革命 孙中山山对民族主义的新认识

探究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思想
探究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思想
来源:政治毕业论文
  孙中山,我国伟大的外交官,探究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思想,是小编为各位政治毕业的同学准备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
  摘 要:民族主义思想是孙中山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从&反满&到&五族共和&再到&反帝&这样几个阶段。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在民族问题仍然严峻的今天,同样有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孙中山;民族思想
  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纪念日。这场20世纪初的伟大革命,推翻了中国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打开了中国通向光明的大门。孙中山先生作为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对革命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的思想和业绩是中国近代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走向,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始于孙中山所创立的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现代化建设方案。其中民族主义不仅是第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今天,研究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对于我们处理国内外的民族关系、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国家、民族和谐发展仍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在其长期的革命生涯中,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提炼而最终形成的。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一个从单纯&反满&到&五族共和&、建立统一多民族的独立民主国家的过程。
  受少年时代生活环境的熏陶、帝国主义入侵以及西方近代文明的共同影响,孙中山早在香港读书期间就开始为革命做准备。他经常往来于香港和澳门之间,鼓吹革命,与陈少白、尤少纨、杨鹤龄等还有革命理想的人交往密切。离开香港去澳门、广州从医后,孙中山一方面与郑士良等人联络会党,争取和发展革命力量,另一方面深入京津等地正式开展他的革命行动。
  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限于战争无暇他顾,孙中山认为可利用这个时机展开行动。1894年,孙中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DD兴中会,兴中会的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建合众政府&。&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口号的提出,可视为孙中山旧民族主义思想早期的主要内容和基目标,我们通常以&反满&加以概括。在民族危亡之时,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在这一阶段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斗争要求却没有对准帝国主义,带有强烈的民族情绪,这与中国的传统民族观念和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密切相关。
  到同盟会成立前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随其政治思想的变化而变化,在政治上明确坚持国家统一思想。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革命口号由&驱除鞑虏,恢复中国&改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正是这&中国&到&中华&之称的细微变化,隐含了孙中山在&反满&问题上的根本转变。1906年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孙中山对这一思想作了进一步阐释。他说:&惟是兄弟曾经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①由此可见,孙中山已经把民族主义解释为推翻清朝封建专制政权,其民族主义思想名为&反满&,实为&反清&。
  辛亥革命后,清政府的腐朽统治被推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满清政府被推翻,&反满&任务已经完成,此时面对蒙、藏宣布独立,东北、新疆被日俄控制的严峻的边疆形势,孙中山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民族团结、保持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已经成为新时期的重要问题。他的民族主义思想顺应形势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下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调整,其侧重点从&反满&进入到了要求民族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在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上,孙中山提出&五族共和&,&五族一家&的主张,强调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平等。在担任临时大总统期间,孙中山曾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如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②在其主持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也明确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③将民族平等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了。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孙中山提出的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主张,在我国民族关系发展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有着一定的先进性。
  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中国的民族灾难更加深重。这时的孙中山全力倾注于反军阀的护法斗争,但仍未找到中国革命的真正出路。曾经对帝国主义抱有种种幻想的孙中山在经历了陈炯明叛变后,痛定思痛,终于认清了帝国主义才是中国人民的大敌,从而将其民族主义旗帜转向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同时,他再次强调了辛亥革命后提倡民族主义的目的所在。他说:&有人说:&清室推翻以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这话实在错了&,&现在清室虽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要积极的抵制&。④由此可见,孙中山对帝国主义列强有了新的认识,并进一步认清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将民族主义旗帜的锋芒直指帝国主义。1924年,在国民党一大会议上,他对民族主义做了新的阐释,他说:&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前者的目的&在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后者要求&国内诸民族宜可得平等之结合。&⑤对外&国民党之民族主义,其目的在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尚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肯能。其在劳动界,尚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对内&承认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于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之革命获得胜利以后,当组织自由统一的中华民国&。⑥这就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结合起来,将其民族主义思想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作为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孙中山的民族思想有着鲜明的时代性、政治性、曲折性与前进性相统一的特点,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中国发挥了巨大的社会作用。在孙中山民族思想的指导下,民族革命的方向最终没有滑向民族屠杀的悲剧,五大民族平等参政的观念得到了体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当然,囿于各种限制,孙中山的民族思想也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即:一定程度的大汉族主义,没能提出通过消灭剥削制度来消除民族压迫的科学结论。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将其否定,应当看到其主流还是科学、进步的。在民族问题仍然存在的今天,诚如毛泽东所言,我们应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作为一份&珍贵的遗产&加以批判地继承,以为今用。
  参考文献:
  [1] 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325页.
  [2] 孙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第438页.
  [3] 孙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第220页.
  [4] 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5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394页.
  [5] 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第525页.
  [6] 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 ,1986 ,第119页.
相关范文推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的探究员工培训与开发,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目前,电力市场竞争激烈,如何提高公司绩效,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对公司经营者和员工都是一个挑战,提高经营管理者、员工的能力成为当务之
摘 要: 目前,在政治合法性方面我国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不过整体来说还不够深入和系统。如今政治合法性问题已经是这个时代大家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政治命题,也是运用当代现有的政治和法治理论来分析社会的一个重要参数
民族主义的一般性定义极为广泛,其争议遍及古今。民族主义的例子极其多样,论及民族主义不时引致极端性的情绪,使得表述并定义民族主义极为困难。一个反复发生的争议是,人们以自身地区性的经验来定义民族主义。对布列塔尼的民
本文通过分析校企合作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问题,结合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从加强人文关怀、大学生职业教育、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完善制度保障等几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对正在写思想政治工作论文的写作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体育院校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之探究的论文,欢迎大家借鉴哦! 摘 要: 分析了体育院校毕业生在择业期思想上所存在的价值观取向偏离、道德标准判断模糊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以理想教育、价值观
本文精彩评论
最新范文推荐
精彩范文推荐怎样理解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_百度知道            
           
广东地市:
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凝聚意义
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凝聚意义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驱,其冠“三民主义”之首的民族主义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无论处于哪一个发展阶段,该思想都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意义,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早在1893年,孙中山就提出了以“驱除鞑虏,恢复华夏”为内容的民族主义主张。他所抱持的这一“革命排满”态度虽显现出陈旧的华夏民族意识和大汉族正统观念,却是诱因于当时的社会背景:近代以来,中国屡败于列强,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孙中山认为,“满清之政治腐败已极,遂致中国之国势亦危险已极,瓜分之祸已岌岌不可终日,非革命无以救重亡,非革命无以图光复也。”可见,孙中山民族主义纲领在初创时期具有“救亡图存”的民族自救意识,它旨在推翻腐朽没落清朝、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思想内核,反映了全中国人民的共同要求,因而具有凝聚民众共赴大义的功能。继1894年11月檀香山兴中会成立后,孙中山足迹所至的香港、日本、美洲、广东等地的兴中会相继成立,并吸引了相当的民众参与其中,就是明证。
   同盟会成立前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作为革命党的领袖,此时的孙中山意识到,处理好汉族与其他民族以及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已是当务之急。他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明确强调:“有最要紧的一层不可不知:民族主义,并不是遇着不同族的人便要排斥他。”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宣言中,他郑重宣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此后,他多次使用“五族共和”、“五族平等”、“五族一家”的说法。其所谓“五族”,是泛指中华各民族。此时,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纲领已上升到民族统一的高度,具有极强的民族团结意识,其为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主旨,正确地反映了全中国人民的共同要求,因而能较好地将国内各民族在追求统一的道路上凝聚起来。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一度认为民族主义目的已达。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崭新的社会主义形态的出现对孙中山触动很大。1919年五四运动时,中国人民的反帝运动达到新的高潮,孙中山认识到,民族主义的目标远远没有实现。该年10月,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其《规约》明确恢复以“实行三民主义为宗旨”。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彻底反帝纲领,更是深深地影响着孙中山。次年元旦,他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发表宣言,矛头直指“屡牺牲我民族之权利”的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孙中山明确指出:“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又说:“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至此,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它既因时制宜地符合于中华民族民族独立、民族自主的需要,具有极强的现实性与针对性,又与时俱进地反映了中华民族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愿望,获得了合乎世界潮流的开放性意义,故而能释放出凝聚中华儿女的巨大功能。
   不难看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所具有的凝聚力主要表现在其民族向心观念上。民族主义,意味着对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忠诚超越于其他任何对象;所谓民族向心,即向心于民族,忠诚于民族。正是因为孙中山先生始终不渝地向心于中华民族,忠诚于民族,他才能提出倡导民族自救、民族团结、民族独立、民族自主的民族主义纲领;正是因为这一民族主义纲领是坚定不移地忠诚于民族,维护中华民族的,它才能将全体中华儿女凝聚起来,推翻统治中国两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使得中华民族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据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孙中山之所以能成为他所处时代的民族凝聚核心,其民族主义纲领之所以能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是二者皆具有中华民族向心力使然。
    (陈载舸,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副秘书长、教授)
更多相关内容
  南方农村报    南方都市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 孙中山与蒋中正的民族主义思想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and this application utilizes JavaScript to build content and provide links to additional information. You should either enable JavaScript in your browser settings or use a browser that supports JavaScript in order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is application.
Item Details
书目相关信息
台湾文献(401室)
图书馆公告怎样认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发布日期:&|&nbsp浏览()人次&|&&|&&]耿云志&
  孙中山先生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也是一位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三民主义之中。作为三民主义第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确曾被误解过,有人就认为他是一个大汉族主义者。但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实际上,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其发展经历了三种形态或曰“三种境界”。  
&1924年,国共合作时期的孙中山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最初级的形态:以“排异”为主导,即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一切以本民族为依归,对其他民族采取排斥主义
  孙中山的革命生涯是从成立兴中会,发动反满的武装起义开始的。1894年冬,他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并筹得一部分捐款,在他携款并带领一部分兴中会成员回国的途中,在船上,他向随行的人员做宣传鼓动说:“杀满洲佬,复明之江山”。这跟当时会党的反满意识是一致的。会党是由明末清初反满运动和反满思想在下层社会沉积的结果,他们的思想基本上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反清复明的思想基础是把入关主政的满人视为“异种”,不认他们是中国人,是“逆胡”,是“鞑虏”,必驱除而后可。所以,兴中会的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从年创立兴中会,策动广州起义,到1905年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都一直是抱持这种反满的民族主义。我们说这种反满的民族主义是属于最初级的民族主义。它的基本观念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作为革命党的领袖孙中山,这一时期,他的民族主义思想核心就是排满。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十六个字中,有八个字是讲反满的民族主义。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演变的过渡形态:以民族权利为主导,即以建立近代民族国家为目标的民族主义
  不过,就孙中山本人而言,同盟会成立后,他对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宣传确是花了不少的力气,他的革命目标是在推翻满清的君主专制统治之后,建立民主共和国,即建立近代的民族国家。他曾对自己的革命同伴解释说:“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因此,他又说:“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从这些表述可以看出,孙中山已经具有建立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因此也可以说,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已进入以建立近代民族国家为目标的近代民族主义的范畴。
  但实际上,孙中山直到辛亥革命,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以反满为主旨的狭隘的民族主义。
  孙中山坚持反满的立场,以反满作为动员群众的基本口号,这既有其本人思想上的原因,也由其具体的历史条件所决定。其一,孙中山历次发动武装起义,差不多都需要联络会党,争取他们的支持。而会党之能够参与起义,其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思想基础就是反满。其二,按近代民族主义的本质要求,在清末,中国人的民族主义应该是以反对侵略和压迫中国人的帝国主义列强为主旨,以建立独立统一的民族国家为目标。但孙中山长期奔走海外,他的革命,一方面需要争取海外华侨的支持;另一方面,他也力求争得几个强国朝野势力的支持。这样,他就不可能不淡化其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主张。也就是说,他的民族主义,不能不主要是反满的“小民族主义”,而不可能主要是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大民族主义”(大民族主义与小民族主义,是借用梁启超的说法)。其三,在孙中山争取与康、梁合作的计划失败以后,他与康、梁及其他和平改革派之间就一直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为了划清与改革派的政治思想界限,孙中山必须大力强调反满的立场。
  鉴于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尽管在同盟会成立以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已经开始具有近代民族主义的性质,但却很长时间未能完全摆脱反满的狭隘民族主义。我们可以把从同盟会成立到辛亥革命这段时间,看成是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演变的过渡期。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演变的最终形态:以建立各民族平等的世界新秩序为主旨的民族主义,这是历史上最高形态的民族主义
  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对于民族主义有几种不同的表述。
  一种表述是在追述革命历史时,仍明确坚持反满的民族主义的正当性。如在其《通告海陆军将士文》中说:“逆胡猾夏,盗据神州,奴使吾民,&&乃者义师起于武汉&&民国新基,于是始奠。”
  第二种表述是说,推倒满清,创立民国,民族主义已经完成。孙中山说:“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惟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这种说法,又恰好说明,孙中山原有的民族主义,确主要是反满的民族主义。
  第三种表述是“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孙中山在其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宣言书中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民族统一的意思,照孙中山的说法,就是不分畛域,合汉、满、蒙、回、藏为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他在不同场合谈到这个问题。
  可见,使国内各民族合为一个统一的大民族,这是孙中山的基本意思。必须注意,这个意思是在他认为民族主义的目标已达到的观念之下的一种表述。
  民国成立后,孙中山曾认为民族主义与民权主义目的已达,今后的任务只是致力于实现民生主义。二次革命后,孙中山始觉悟到,民权主义还没有实现,但仍认为民族主义目的已达到了。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人民的反帝运动达到新的高潮之时,孙中山才彻底明白,民族主义的目标还远远没有达到。
  可见,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新觉醒与五四爱国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之前,孙中山一直全力倾注于反军阀的护法斗争。受五四运动的刺激,孙中山始充分注意到国内的军阀与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密切关系。5月6日,当孙中山刚刚得到5月4日北京学生爱国运动的消息后,立即指示主持《民国日报》的邵力子,“要大力宣传报道北京学生开展的反帝爱国运动,立即组织发动上海学生起来响应”。与此同时,“国民怵于外患之烈,群起救国,民气大张”的现实,也给孙中山的思想以重大的影响。是年10月,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该党的《规约》明确恢复以“实行三民主义为宗旨”。
  从1912年宣称民族主义目标已达,到此时重新宣布以实行三民主义为宗旨,中间差不多有七年半的时间,孙中山基本上不谈论民族主义。在此之后,孙中山才重新把民族主义作为他的一大目标。而且其民族主义明确的是以反对帝国主义为内容。如1919年11月,在同即将赴法留学的青年谈话时说:“中国还是一个贫弱的国家,事事都受世界列强的干涉和压迫。我们全国同胞,尤其是知识分子,必须大家齐心参加革命,才能使中国得到独立、自由和平等。”又如,1924年1月,孙中山发表《关于建立反帝联合战线宣言》,其中说:“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
  这些言论表明,五四运动以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发生一大转折:从把民族主义排除于革命目标之外,到重新确立民族主义的革命目标;从不谈反对帝国主义,到明确反对帝国主义。这是一种非常重大的转折,表明孙中山的以民族建国为目标的近代民族主义达到了充分成熟的发展阶段。
  考察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排满”只是他民族主义思想最初形态的内容,而不是其民族主义思想的成熟形态的核心内容。因而,简单化地把孙中山说成是大汉族主义者是不妥当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编辑:程艳)[字号:
]前一则: 后一则: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
电子邮箱: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热点理论新闻
推荐理论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孙中山种姓革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