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陆良县马军堡战争

云南第一大坝子--陆良
陆良:有云南省最大的坝子, 素有&滇东粮仓&之称,  陆良县位于云南省东部,居南盘江上游,北纬24&44&-25&18&,东经103&23&-104&02&。北与马龙、麒麟接壤,东与罗平为邻,南与师宗、石林相连,西与宜良为界。全县东西长65.6千米,南北宽62.8千米,总面积2096平方千米(一说2018.82平方千米)。总人口61万人(2004年)。境内海拔1840米。四面环山,中间是开阔平坦的湖积盆地,是云南省第一平坝,平坝面积772平方千米。属亚热带高原季风型冬干夏湿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4.7℃,年降雨量为900--1000毫米。坝区有森林面积543万余亩,森林覆盖率35.5%,野生植物700余种;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铁、锰、汞、天然气等天然矿产资源。爨乡陆良区位优势明显,交通、运输网络四通八达,距昆明134公里、石林40公里、曲靖60公里,南昆铁路穿境而过,&324&、&326&国道贯穿境内,是进出云南的东大门、昆明的&后花园&。 &著名的&爨龙颜碑&位于境内,是爨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始置同劳县,属益州郡。东晋更名为同乐县,属建宁郡。宋大理时为落温部(即三十七部之一)。元时改为陆梁州,隶曲靖路。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更设六凉卫。清康熙八年(1669年)裁卫归州,移州治于卫城。民国元年(1912年)改名为六凉县,民国二年(1913年)又改名为陆良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属宜良专区,1954年改属曲靖专区。1997年5月曲靖撤地设市,属曲靖市。据《云南省陆良地志资料》:&陆良,夏属梁州外境,故元陆梁州,取夏属梁州之义。&&时值六月阴霾清冷,因有&信是深山六月寒&之句,逐易&陆&为&六&,易&梁&为&凉&,取清凉之义。&&凉&义近于薄,文嫌年不驯,改&凉&为&良&。陆良县辖8个镇、2个乡:中枢镇、板桥镇、三岔河镇、马街镇、召夸镇、大莫古镇、芳华镇、小百户镇,活水乡,龙海乡。&&&&&&&&&&&& 陆良古城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在陆良设县,称同劳县,属益州郡(郡治设于今晋宁县城),为陆良建县之始。西晋武帝时期(272-289),改同劳县为同乐县,属建宁郡。元至元十三年,设陆梁州。至明朝,明大将沐英,率军南征,到陆梁号召各部族归顺。当时,鲁昌(陆良县地名)有酋长刘氏五兄弟,筑土为寨,反抗明政权,被沐英举兵讨平。时值六月,阴霾清冷,沐英将&变作人间六月凉&改吟&信是深山六月凉&,而改陆梁为六凉。&六&&陆&二字在陆良方言中同音,故也作&陆凉&。民国2年,陆良乡绅牛星辉以&陆凉&义近荒凉,且文不雅,倡改&陆凉&为&陆良&,寄托&陆地良好之愿望&。经都督府批准,改&陆凉州&为陆良县。&&&&&陆凉治所中心,据史籍载:古为鲁昌城,昔人开河作池,引中原泽周环为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建址盘江之南,阎芳河尾之可套内,筑土城。因屡遭水患,明永乐五年(1407),迁盘江北岸建今址,经20余年始毕。清康熙八年(1669)裁卫归州,移州治于卫城,历置州、县至今,历经500余年。&&&&&县城位于县境中部,东南紧临盘江,西北环绕丘岗。曲西公路过境,与昆江公路交于西桥。地区地势较为平坦,西北略高于东南。原城中心钟鼓楼海拔1838.56米。城池占地面积92.3公顷四周筑城墙,四门相望。&&&&&一、&城墙。古城墙始建于明永乐五年(1407)城墙外沿以砖石砌筑,规格一般为40*20*15 &厘米。上设城垛,内沿分层筑土,上有3米左右的平台。城砖均在今窑上村附近烧制。据《陆凉州志》载:&城周回九里一千五百五十丈四尺,高二丈六尺二寸,厚二丈五尺三寸,袤二里五分,广二里二分&。1983年测图核对,城周长为3784米,南北长1074米,东西宽874米。清咸丰七年(1857),重修城墙。光绪七年(1881),东南隅塌陷数丈,州牧捐廉,随即铺筑。民国24年修固城墙,疏通城河,并建炮楼,筑月城。城墙虽经500余年的沧桑巨变,至1949年还完整地保留其雄伟的古城风貌。建国后,城池已失去防御价值。为建设需要,于1953年开始拆除。&&&&&二、&城门。陆良古城原设东西南北四座砖拱城洞,四门对直相望。东门&观海&,西门&眺峰&,南门&中和&,北门&拱极&。民国初期,北城门口外建有照壁一道,至30年代,四城门外筑有&月城&,俗称&栅子&。南城门外设有栅子门3道,其余设1道,均在抗日战争期间修环城路时拆除。四城门内侧建有平房1间,是警察设岗盘查的关卡,一直保留到建国初期。&&&&&三、&城楼。城楼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明清时期虽经多次维修,终因年久朽坏倒塌。清嘉庆二十年(1815),重建东、南、西城楼,道光三年(1823)重建北城楼,皆由民间捐建。各城楼为三间重楼飞檐,铁铃悬挂,雕梁画栋,蔚为壮观。城楼两侧筑有城墙,各开侧门,内有左右厢房和照壁。北门城楼上塑有都天太子,又称都天阁。其余城楼也塑有佛像或供有牌位。东称太阳宫,西称王母殿,南为陈真人祠。&&&&&四、&城河。古城城河深1-2米,宽25米左右。南门城河,上引新坝闸之盘江水,下与西华寺河汇合,经晃桥、师古湾入江。该段城河有来水调济,水质清净,沿岸柳树成荫,荷花满池。南门桥头曾是水运码头,可通三岔河、板桥至曲靖一带,来往船只不少。东门口也常有船只停泊。&&&&&五、&鼓楼。鼓楼始建于明成化六年(1470),因四门直对,建谯楼以为鼎镇。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曾先后修筑。鼓楼位于四条大街对直相交的城中央,习称&钟鼓楼&,结构造型雄伟壮观,是一座三层木结构的过街楼阁。上两层为斗拱飞桅,雕梁画栋,悬铃叮当,顶层塑有神像,设有金钟大鼓,可登高远眺,鸟瞰全景。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于1955年拆除。&&&&&六、&寺庙祠坊。陆良县城的寺庙祠坊,始建于元朝。明朝是兴建兴盛时期,清、民国时期作了重建和修建,后兴建不多。到1949年末,县城建7寺、8庙、9祠、4宫、5阁、1观、1庵、1殿和15坊表。这些庙宇牌坊,除少数年久失修倒塌外,多数仍保存完整。现在县城完整保留的大觉寺,&始建于元,重修于明万历&,是县内佛寺殿宇中最完好的一座寺院,广为称誉。另外还有寺内的千佛塔,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塔系七级六角密檐式实心砖塔,高18米,塔身自塔基向上逐级收缩,每级六面皆以方形小孔组成,每一小孔为一小佛龛,龛内尽镶陶制释迦牟尼像印砖。全塔共计佛龛1614个,塔顶正中置石雕葫芦一具,南面立铜铸金鸡两只。&&&&&七、&人口。 元代以前人口无从考据。至明代沐英征南,大量迁徙移民,推行屯田垦荒,明洪武三十三年设陆凉卫,先后从内迁入汉民族3万余人。乾隆十七年(1752),陆凉州人口有1.15万户,4.72万人,为陆良封建时代人口数量的最高峰。&&&&&八、&居民。民国时期,陆良房屋造型主要有瓦房、草房和土库房。&&&&&瓦房全为筒板瓦屋面,并设屋脊翘角。建盖草房较多的是开发较晚的地区。草房坡水较陡,一般是对半分水,建造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建盖土库房的主要原因是土质好。民居的平面布局方式,分为基本式和复合式两类。&&&&&在城镇闹市中,因受地理位置的限制,有单开间和双开间的建筑形式,一般为低矮楼房,有前后两层,内天井较小,通风、采光、排水、交通靠天井内的巷道解决。复合式类型中,有二合院、三合院和四合院,是以三开间为主的布置手法。主体建筑(大房)位于中轴线的正中间位,次要建筑(厦房)位于主体建筑的两侧(陪房),或位于主体建筑的正前两侧(耳房),用院墙围成院落。有的院院相套,成为向纵深发展的多庭院落。&&&&&较大型的民房,采用密集的房屋和多天井的布置方式,除中轴线上的厅堂前布置天井外,在大房两侧各建有一至二间陪房,进深约大房的一半,利用缩短陪房的进深面积设侧天井。侧天井面积较小,它除解决采光、通风、交通外,还因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小,有较多的阴影区,空气流动时起到降温的作用,使人倍觉凉快,故称冷巷或巷子。县城梅家小街的&大会处&就属此类建筑的典型。&&&&&&&&&&&&&&
&&&&&&&&&&&&&&&&&&&&&&&&&&&& 陆良历史
1381年(明洪武14年),朱元璋令沐英等率大军征讨云南,明王朝的30万铁骑挥戈南下,奇袭曲靖,直捣昆明,1382年又破关而入攻占大理,取得平定云南的胜利。沐英率数万军队留守云南,设司置卫,移民开荒,屯田戍边,招商入滇,辟筑驿道,疏浚河道,劝课农桑,礼贤兴学,择优入仕,一时间边陲云南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陆良是沐英入滇后所见的第一大平坝,大军在白石江之战大败10万元军后,沿南盘江顺流而下,一过响水,忽见山重水复豁然开朗,方圆百里,一马平川,山川锦绣,烟波浩瀚。这里早在东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就是爨氏统治南中地区的首府,西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9年)就为云南最早的24县之一。大军先在小堡子古城擒&云南王&帖木儿王子兄弟,又平定鲁昌城土酋刘氏五兄弟,后在陆良驻军、设陆凉卫,迁来诸多外省移民拓荒开疆。所以,我们现在都说明王朝带给陆良新一轮的繁荣和发达,也常说陆良人是从南京迁过来的,地名中也多以&所堡营旗&等军事驻地命名,如左里堡、车马堡、马军堡等&十八堡&后方,太平哨、望城哨、新哨等前沿阵地。今天,踏着沐英大军的足迹,走一走板桥镇的洪武村、马军营,看一看三岔河镇的洗马湾,华侨农场的镇星台牧马场,仿佛又看到这位镇国将军弘扬王朝威仪,兵戈铁骑,狼烟四起,饮马南盘江的威严。
  陆良县城初建于1407年,兴于明初。暮然回首,小城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了,而永乐皇帝下令营建北京城始于1406年,尽管只是一种巧合,但是,在那个郑和七下西洋,编撰《永乐大典》的辉煌盛世,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发展的潮流。明初疆域初定、内乱平息,百业兴旺、国富民强,正是大兴土木、广建城池的年代,于是,陆良城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崛起在南盘江畔。当年1.5平方公里的城池里,十字成街,方方正正,四门鼎立,商贾林立,青石板的街心,青瓦房的商铺,往来的客商小贩熙熙攘攘,挑柴卖炭者络绎不绝,载货的马车牛车进进出出,街边的染房铺里布匹堆满了窗台,街头补锅修碗的工匠埋头忙活,剃头担子与耍杂摆摊的艺人前排起了长队,摇摇晃晃的货郎还不时与远归的马帮相撞&&四条大街八条小街互通有无,雄伟的钟鼓楼跨十字街居中而建,居高临下俯视着四条大街一直延伸至城门。高大的城墙外,引串桥河、青山之水作护城河,宽阔的护城河绕着城墙潺潺而流,在南门外与城内众水汇集一起,再流向母亲河南盘江。城中串桥河、学河、余府河等蜿蜒小溪曲折流转,与东西南北众多池塘、湖泊连为一体,平时取做生活用水和涮洗之用,遇有多雨年景可防洪排涝,城池失火可救灾急用,房前屋后的流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上窜下跳,孩童们拿着鱼篓嬉戏玩耍,一直要闹到斜阳夕照,城中炊烟袅袅升起之时。父辈们童年时对古城总有许多美好的回忆,而我们却最遗憾没能看到传说中巍峨的古城墙,庄严的城门和飞檐翘壁的钟鼓楼,这些尚存于上上个世纪的痕迹,或在上个世纪因兵火和岁月的侵蚀,落得废墟一片;或在那些动荡的年代里,无情地毁于人们的所谓激情中。在我们的印象中,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四条大街的弹石路、老房子,以及万顺号、&大会处&等诸多建筑精湛、环境优美的老商号、老铺子,这些铭刻历史年轮的印迹,都似曾那样相识和熟悉,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却都淹没在现代化的城宇楼厦间。岁月沧桑,时光如梭,过去的印痕早已消失贻尽,而记忆却永留在人们的思维中。
  我们在努力寻觅古城昔日的踪影,并十分仰慕山西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的美仑美奂时,总又想起仅存的陆良四方街,一片位于老城南边的老城。换句话说,就是明代以前的陆良城,是西出昆明、南下东南亚、北上京城的滇桂川马帮驿道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内四条街成井字形围成骨架,周围全是一些长满青苔的老字号、老商铺以及深宅大院、亭台楼榭等古建筑景观,那里的居民也才是最早的城里人,但至今还延续着明清的生活习俗、民风民貌。四方街的建筑最著名的要数大觉寺和千佛塔了,大觉寺又称&大觉禅寺&,是一座大隐于市的佛家禅院,始建于元代,重修于明万历年间,寺内布局严谨,以南北中轴线为基线,建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塔、钟楼、鼓楼等建筑,明清鼎盛时被誉为滇东第一流大刹,其名望可与昆明西山华亭寺、太华寺相提并论,民国年间,系云南16座名寺之一。大觉寺的名望多来自于寺内的千佛塔,塔高18米,共7层,灰白色的六面塔身内有1691个佛龛,龛内各有一尊形态各异的陶制佛像,塔顶立有两只铜铸金鸡,千百年来一直为陆良人民起早贪黑地守候和祈祷着,并&监视&着塔身下兴风作浪的黑鳌鱼,不再使陆良坝子江水肆虐、破圩决堤。金鸡高鸣,大觉晓钟,绵绵余音30余里,也就成了昔日陆良&三山四水八大景&之一。另外,四方街内还有近500年历史的名庵石佛寺,供奉真武大帝的真武观等,与西华寺、望海寺、普济寺、孔庙、关圣庙、城隍庙、雨司庙、文昌宫、真庆宫、魁星阁、水阁、玉振坊等遍布城内外的众多寺观庙宇、宫阁祠坊一起,为陆良老城增添了许多人文的、历史的、民俗的色彩与味道,也可足以让后人想象那种香火袅绕、人来人往的街头旧景。
  陆良县城作为滇东重镇,在清末民初就曾盛极一时。清朝末年,陆良至沾益开通南盘江水运,在县城设邮政代办,极大地促进了工商业发展,有来自湖广、四川、重庆等地的商人开设众多商行和票行,1905年仅马街一镇就有四十四大商号;民国初年,陆良就成立了劝业所和实业团,在县城设堂授业,在城亘外栽桑养蚕、种植晾烟;1914年,法国人在马街开设了亚细亚三达水油公司;1920年,省府在陆良开设&盐隆公司&,官营官销食盐;三十年代后,手工业、商业日益兴盛,商人集股办起了染织、缝纫、皮革、铁器、榨油、酿造、碾米等二十多种行业的工厂,众多私营坐商经营土杂、百货、布匹、棉纱以及从昆明、个旧等地贩运来的洋货、洋件,并把陆良产的铜制火锅、铁制农具、铝制瓢盆以及羊毛毡等物品远销到东南亚、印度等地,以县城为中心,包括马街成了滇东南手工业和农产品的主要集散地。
  陆良历史上人才辈出、钟灵毓秀。早在明嘉靖21年(1542年),就在县城西门建学宫,殿、庑、堂、斋、池、亭、坊、壁一应俱全,主体为大成殿,尊孔子为天下集大成者,所以学宫实为陆良的文庙;清嘉庆13年(1808年)建文昌宫,设陆良第一座书院凤山书院;清同治13年(1875年)建钟灵书院。漫步陆良街头,书声朗朗、琴音回绕;行走在县一中、文化小学和盘江小学,从那些仅存的学宫、文昌宫残瓦断壁间,努力回想当年端肃的建筑群落中,一种古朴而清新的雅致,许多门生结庐静读、弦歌不绝,并得意地想象自己像那些秀才进士们披红跨马、鸣锣开道经过文昌阁、捷报阁、文明坊和开科第一人坊的壮观场景。如今,书声依旧,斯人已逝,也许只有一株株虬枝苍劲,生机勃勃罗汉松可以佐证了。循着历史的足迹,从这些文曲星升起的地方,走出了一大批留学欧美的文人学士,以及毕业于黄埔和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戎马将军,他们当中以被孙中山授予&文虎上将&的护国将军殷承瓛、滇军儒将孙渡为代表,成为陆良近现代历史上的骄傲。
  1938年,昆明至西桥公路通车,使陆良成为抗战期间外省入滇的主要通道,曾过往许多官政显要、商贾名流、文人学士,其中不少商人、学者选择留在陆良生活,极大地促进了商业、文化交流,也使陆良人更多地了解到外面的世界。三、四十年代,开明人士、地下党员熊从周两度出任县长,大力兴办教育文化,团结和保护进步人士,扶助农工促进工商业兴旺。而这时的熊县长还兼任陆良中学(一中)校长,使得一大批地下党员、民青成员和进步青年来到陆良中学工作,宣传抗日民主,在学生中秘密组织读书小组,编演进步话剧,为党和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干部,使陆良的抗日民主事业蓬勃发展。后来国民政府在陆良修建机场,大批美国士兵、飞行员来到陆良,他们穿行于陆良的大街小巷,开着草绿色的吉普车耀武扬威,在咖啡馆、酒馆里肆意妄为,老城的百姓尽管心存怨气但也无可奈何,只有县中的师生们不惧怕这些美国大兵,既要求坚决抗日,又勇敢地和那些欺侮老百姓的美国大兵斗争下去。直到1945年后,陆良稍稍又有了一些平静,但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革命火焰却在悄然爆发。在革命老区龙海山,1947年成立了云南第一个红色革命政权&陆良县解放委员会&,使龙海山根据地成为滇东枢纽革命根据地;在滇桂黔边纵队伍里,有一支以陆良优秀子弟组成的英雄队伍里,它就是诞生于龙海山区的边纵三支队,从1947年到1950年三年多的时间里,三支队千里转战三迤大地,纵横云南七十余县,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敌后武装斗争,为全省解放作出了卓越贡献。其实早在1929年,陆良就成立了地下党支部;1930年,发生了震惊全省的陆良暴动,成立中国工农红军38军,虽以失败告终,但在白色恐怖下,显现了陆良人民不畏反动统治,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1949年12月9日,卢汉宣布云南和平起义,同月,陆良人民配合起义部队在陆良与石林交界的天生关全歼向西逃窜的国民党陆军总部,陆良率先响应云南和平起义解放。
陆舆广厦千万间
  现在,上了年纪的老人都很清楚地记得1950年1月陈赓、宋任穷将军率解放大军挺进云南到陆良时的情形,那时城门洞开,全民同庆,万众欢腾,数十里男女老少踏着薄冰前来慰问,一扫数九寒冬,热气腾腾地欢迎新世纪新气象的到来。建国五十年,人民大众的无数美好愿望得以梦想成真,昔日泽国变成了鱼米之乡、滇东粮仓,穷州旧貌换了新颜,一个美丽、富饶的陆良出现在滇东高原,一座崭新、漂亮的陆良新城崛起在南盘江畔。特别是1992年建设县城开发区以来,短短10多年的时间,陆良城便长大了四五倍,2000年城区面积达12.8平方公里,2005年达15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达15万人。在老城的基础上,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同乐大道为轴心,向西、向南建设新的居住和商业城市;以324国道、曲陆高速路为交通大动脉,在县城以北建设现代化工业园区。
陆良名称由来的典故考
&& 陆良历史上曾名同劳、同乐。但世事变迁,沧海桑田,相当一段时期陆良大坝子的景象却是荒凉悲怆。每逢雨水降落,洪水泛滥成灾,陆良坝子一片汪洋,百姓苦不堪言。故而元代时,另外有一个名称。当时在州城北(现在的城南)的大觉寺内修建了一座通高18米,七级六面形密檐式砖石结构的实心塔(见照片),用以镇鳌鱼以避水患,且在七级六面的小方形佛龛中供奉释迦牟尼的佛像1622尊,希望借宝塔的法力,保佑大坝子风调雨顺。同时,还在塔顶安置了两只铜制的&金鸡&用以监视鳌鱼,如其欲动,金鸡即啄其眼,不让鳌鱼翻身动弹以避免洪水成灾。然而,大坝子照样洪灾连年,一马平川的大坝子,满目所见,一片荒凉,人们哀叹而又无奈之下,便取了个地名叫&六凉&。古人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当时的大坝子,眼见之处皆荒凉,&&&六凉&之名即由此而来。到了明代和清代亦沿用此名。只是因为明代实行卫所制而称为&六凉卫&(1988年7月,笔者在陆良县城西北角发掘出土明代正统十年(1445)间昭勇将军指挥使刘震母亲的墓志铭,其中书刻的地名是&六凉卫&,此墓志铭现存陆良县文物管理所)。&& &&&&后来,人们觉得&六凉&二字作县(1913年改州为县)名不雅,太悲观消极,反映不出人们修建干佛塔时的美好心愿和进取精神,遂于民国元年(1912)将&六凉&二字改为其音同字和义都不同的&陆良&(据民国年间修的《陆良县志》载)二字作县名至今,其意是取其谐音&陆良&二字的好字义以讨个吉利,图个吉祥如意,让人们为这个陆地上一切都良好的理想而奋斗,以寄托和实现美好的愿望,让这大坝子的土地上眼见之处一切都良好美满。还提出了根除陆良坝子水患的对策:&策陆良之要,莫大于治水,而治水之要,又莫大于修坝开沟&(民国《陆良县志》)。愿望虽好,良策虽有,由于各种历史条件的限制,都未能对南盘江进行过具体而有效的治理,&陆良&依旧是&六凉&。
&&&&南盘江,简称盘江,古名交河;属珠江(西江)水系,发源于马雄山;经沾益、曲靖至响水坝入我县,自东北向西南,在县境坝区蜿蜒40余公里后,又进入西桥以下峡谷地段奔腾20余公里出境,流入宜良县。南盘江及坝区的沼泽洼地,均是古盆湖的遗迹,清代以前部分江道与湖泽相连为一片水域,面积约10万余亩,是繁多的候鸟水禽,鱼类栖息繁、殖的场所。后来随着自然的演变和人工的作用,日益形成;于固定的河道。可河底增高,境内常洪涝成灾。1959年11月30日,陆良人民在县长的领导下,开始根治南盘江,修筑响水坝水库,围堰蓄水汇集十八泉,疏浚被泥沙淤塞的河道,并开凿新河,让南盘江水畅通无阻地流过陆良坝子。1963年竣工,历时3年,终于制服了为害千年的水患。在1977年至1978年间,从响水坝至游虾洞河段,重新凿开了一条长25.3公里,口宽70米,底宽45米,水深6.5米的人工运河新盘江。新盘江上3道节制拦河闸、10座公路桥、17座人行桥,造型各异,有的似巨人之口,吐纳江水,有的如卧波长虹,连接西东,有的拱吊平桥,车来人往。运河东堤顶宽10米,西堤顶宽7米,河岸面护石4米多高。余部及两背植于翠柏,林高数米,形成了25公里的绿色长廊,江水清澈,波光粼粼,如银河,似素带,翠边相夹,飘绕于陆良平原,实为境内一大壮景。昔日被称为&滇左巨津&的汪洋泽国和民间流传的顺口溜描述的&陆良陆良,平坝无水最荒凉,忽然一夜盘江水,旱地成河田成江&的情景,变成旱涝保收的万亩良田,成为鱼米之乡。被誉为&滇东明珠,高原粮仓&。
爨文化涵化论
公元2至7世纪,即东汉末年至唐初天宝年间的520余年,以爨(音:cuan,同篡)兴、爨琛、爨龙颜为首的爨氏家族,以陆良为中心开创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形成了云南古滇文化三个极具代表性的文化高峰之一&&爨文化,使陆良这个小县城成为了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的名邦,也因此被称为是爨乡、爨文化的发祥地。爨文化这一概念自提出起,其含义就显得模糊不清,学界争议颇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爨文化时期的考古发掘资料极为稀少,而且主要集中于前期,如昭通的霍氏墓、&梁堆&及曲靖的两爨碑,其他的就只在一些史志中有零星记载。我以为爨文化的提法是对的,因为,尽管实物资料较少,但在云南历史上滇文化与南韶大理文化之间的四五百年间,确曾存在过这样的文化实体。当然,我们在指认某一文化时,必须指出该文化的特有地域、时期和人类群体,更重要的是指出该文化区别于其它文化的独有的文化特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该文化做出清楚的界定。&&&&&&&&&&&&
  早在春秋战国至西汉前期,云南就已进入相当发达的青铜文化时代,江川李家山、安宁太极山、晋宁石寨山、楚雄万家坝等古墓群的考古发现,表明属于青铜时代的古滇文化主要集中于以滇池为中心的滇中一带,这个时期大约存在了四、五百年,之后在汉武帝时期遭到中原文化的冲击而趋于衰落。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滇文化是否从此泯灭抑或发生了迁移,以新的形式继续存在,并在不断涵化各民族文化,也包括汉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繁荣起来笔者以为后者才是合理的。所谓&涵化&是指由个体所组成的具体不同文化的民族间发生持续的直接接触,从而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的文化形式发生变迁的现象。一般而言,人数少的群体往往被大的群体所涵化,即便是经济文化原先较发达的民族群体也往往如此。
  西汉中央王朝统治进入西南地区,相继设立了犍为、  、越州和益州四郡,东汉又设永昌郡,云南成为中央王朝版图的一部份,汉族移民也进入,并集中于郡、县治所,这导致云南地区政治、行政结构由原先互不统属的小王国和部落归降中央,县官统辖移民乡亭和土邑长的郡县制建立起来,移民带入的中原文化和经济形态在移民聚集区得以流行。然而,云南地区原先的社会结构在广大土著区域并未遭到根本触动,作为土著文化的滇文化也不可能被汉文化所取代。我们看到,汉王朝除了要在政治、军事上达到控制的目的外,并没有致力于摧毁云南土著文化的意图,这在《汉书食货志》中有明确记载:汉武帝对西南夷采取&依其俗治&的政策。所以,郡、县官员只奉行中央对云南实行实力控制的原则,在此前提下,对土著首领辖区和部落间的内部事务并不插手,对民族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更是从不干涉。《华阳国志南中志》记土著&曲头木耳,环铁裹结&、&俗征巫鬼&等等,都说明土著文化并未因中原文化的进入而有大的变化。而这一时期进入云南的汉族,主要是设郡置县、移民戍守或&募死罪及豪实之&①&募豪民田南夷&②等方式进入,在人口数量上远低于少数民族人数,而且是在政府的安置下,集中于一些汉族聚居点。汉文化在这些小型的汉族社会找到了依托的据点,然而,这在南中这片有着四、五百年滇文化深厚底蕴的民族文化汪洋大海中,实在只可能是沧海一粟。
  所以,云南在西汉时虽然中原文化靠了政治上、军事上的强力维持,在一些汉族聚居点存在下来,但作为土著文化的滇文化并未泯灭,只不过因了中央王朝政治上的压制,而潜隐于中原文化的表皮之下。可以设想,两种文化间在长期共存中必然不断发生碰撞,随着王朝在云南的设治时张时驰,人口极少的汉族移民及其文化就难以得到发展,一旦中原王朝失去对云南政治、军事的有力控制,那么,聚集于汉族聚居点的汉族及其所携入的中原文化势必逐渐被土著民族及其文化所夷化。汉晋到南北朝时期的云南,&爨&文化夷化了汉文化,也就是说,入迁云南的汉文化被少数民族文化所涵化,而发生了规模性变迁。
  三国以后,随着中原陷入战乱,对云南的掌控随之弱化。我们从许多史料记载可清楚看到,中原王朝或王侯对云南仅有名义上的领有权,所任命的刺史,都基本上没有到任,爨区基本上都由爨氏自任统辖,对中原遥奉正朔而已,在这种形式下,云南的汉族移民及其汉文化和作为主体的强大的土著文化出现了横向联合,这就是爨文化时期,这是一个云南汉文化逐渐被云南土著文化所涵化的时期。
  首先,在爨氏割据的四百多年漫长历史中,土著民族和汉族移民的关系不断强化,互相融合,其最终结果只能是夷汉不分,汉民被同化。与元、明、清时期数量大、可携家带口的汉族移民不同,秦汉时期云南在中原人眼里是极度蛮荒之地,绝不会有多少人愿意迁居到此的,除极少数的官员、士卒外,进入云南的汉民基本上都是流放的罪囚或逃亡流民,数量也少,他们不可能携家带口,只能落地生根,与土著民族联姻生子,数代人之后,夷汉分疏自然消失。《华阳国志南中志》说汉移民&与夷人为姓姓作婚解曰&遑耶&,诸姓为&自有耶&。世乱犯法,辄依之藏匿。或曰:有为官所法,夷或为报仇。&&遑耶&意即&婚家&,南中大姓也多与&夷族&通婚,据《蛮书名类第四》载,爨归王的妻子阿姹为乌蛮的女儿,乌蛮归义又把女儿嫁给爨归王的儿子爨守懿以及爨崇道的儿子爨辅朝。大姓尚且如此,普通汉族移民更不用说了。因此,三国以后,夷汉关系已亲密无间。三国时南中大姓雍 反蜀,拉着土著民族一起行动;夷帅于陵承等反晋,缘于为其汉族遑耶报仇;秦臧长、周 为兄报仇,&合夷叟谋&③,等等,这说明土著民族和汉族移民已不再视对方为异族,彼此间的关系水乳渐融,终至云南汉族移民整体消失。所以,降至隋唐,史载已不见&南中大姓&或&南中汉人&之称,而视爨地夷汉全一样,统称之为&两爨蛮&。汉族移民即已消失,中原文化也自然被涵化。
  其次,汉族移民不断接受,同化于土著民族的文化生活习俗。巫鬼教是&夷&族源于祖先崇拜的一种原始宗教,&夷人尚鬼、好诅盟,投石结草,官常以盟诅要之。&④,&夷人尚鬼,谓主祭者为鬼主。每岁,户出一牛或一羊,就其家祭之,送鬼迎鬼又有兵,因以复仇。&&大部落有大鬼主,百家则置小鬼主。&⑤;我们知道,宗教是一个民族最体现其民族性的文化内容,南中汉族移民在与土著民族通婚,传宗接代数百年中,最后失落了汉文化,转而信奉鬼教,这只能说明汉族已被土著所同化,中原文化被夷文化所涵化。据记载,爨民首领中,有很多人都信了鬼教,当了鬼主,见于明文记录的有&螺山大鬼主爨彦昌&,&南宁州大鬼主爨崇道&⑥&南宁州司马威州刺史大鬼主爨崇道&⑦。这些鬼主,既是政治领袖,又是宗教领袖,他们进行宗教活动时,都要使用传统&夷经&⑧吟诵。《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夷中有桀黠能言议屈服种人者,谓之夷经。今南人言论,虽学者亦半引夷经&,由此可见,转信鬼教,夷化于夷文化,已是不争事实。而作为鬼主,必通爨文、爨字,有学者考证,所谓&爨文字&也就是老彝文,凡使用这些文字的人都被称之为&爨人&,通行这些文字的区域称&爨区&。由此观之,虽然以爨姓为代表的中原移民原是汉族,但是在爨文化时期逐渐不再保持汉族的文化特征,而融合于土著民族,所以,东晋以后已没有称为大姓的记载,而&大姓&一称原本专指汉族首领。并且南中各族,包括汉族后裔都统称爨人了⑨。
陆良人的文化心态和重新定位
陆良作为爨氏的故里,爨文化的发祥,文化积淀极其深厚。许多存留至今的文物古迹,仍让这座古城熠熠生辉,传递出昔日的风采。陆良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陆良人素有灵秀之气,勤劳俭朴,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历届县委、政府励精图治,力图改变陆良的落后状态,但至今却未能从根本上改变陆良作为传统农业大县的格局。这势必引起人们深层的思考:长期以来,阻碍陆良发展的根本因素是什么﹖笔者以为滋生于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业文化及其在人们的心理中形成的文化心态,是经济发展中一个内在而深刻的制约因素。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已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思考,特别是象陆良这样一个历史上的移民县,许多有识之士都在探讨这个问题,我曾读到过《审视解放思想》一文,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促成思想的大解放,纵观历史和现实,凡是移民多的地方,思想就比较解放,凡是移民高峰期,同时也是思想...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常去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相声演员马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