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源边防官兵与猴过年兵的军岭计算

雪域高原砺精兵 ——西藏公安边防总队高山特勤大队战斗力建设纪实
雪域高原砺精兵 ——西藏公安边防总队高山特勤大队战斗力建设纪实
图为:西藏边防总队侦查支队高山特勤大队95战术汇报演练站立作战队形
深秋的拉萨城郊,高原的晨曦给大地镀上一层玫瑰金,耀眼夺目。10月20日清晨,西藏公安边防总队高山特勤大队营区内,尖利的警报声划破黎明的星空,高山特勤大队官兵,携带战斗装具从营门冲出,开始了一天的训练。
临近中午,碧空如洗,阳光粗犷而热烈,紫外线灼人脸颊。战术训练场上,出枪、卧倒、跃进、滚进,特勤队员每一个战术动作都在告诉我们,训练场也是战场。
今年年初,西藏公安边防总队党委就实战化训练演练,作出部署:紧扣战斗力标准,按照“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着力打牢官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体能、基本技能,突出实战化训练,改进实战训练、指挥控制、勤务模式,全力打造会执法、能战斗、打胜仗的一线执勤部队。打仗硬碰硬,训练必须实打实。高山特勤大队从高原实战化训练出发,围绕反恐处突核心,着眼高寒缺氧,面向高原边防勤务,喊出“战场在高山,目标是打赢”的口号,着力营造真打实练的浓厚氛围,全力推进战斗力标准建设。
世界之巅励胆激气
2008年1月,西藏公安边防总队从公安部、公安部边防管理局党委那里受领了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承担第29届奥运圣火登顶珠峰展示安全保卫任务。2008年3月,西藏公安边防总队党委审时度势,从全区范围内抽选身体素质好、军政素质过硬的官兵组建总队高山特勤队,并邀请专业登山教练担任技术指导,对队员进行高山生活常识、攀山攀岩技术培训,为每名特勤队员配发专业登山装具。由此,中国首支担负高海拔地区作战任务的特种部队应运而生。事实证明,这支初具高山特勤大队雏形的部队,为护卫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圣火安全登顶珠峰传递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日,该总队举行高山特勤大队授旗仪式,标志着一支以处置暴力恐怖事件、突发事件、边境防控工作和卫勤保障为主要任务的高原反恐尖刀部队——高山特勤大队正式诞生。大队的荣誉室内奖牌锦旗熠熠生辉,然而在现任队长张茂年看来,“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
图为:西藏边防总队侦查支队高山特勤大队95战术汇报演练匍匐前进
高原的深秋,气温让人生怯。一汪鱼塘水前,“冲!”张茂年一身令下,队伍被激起的水花所掩盖。2014年刚刚入伍的战士金家煊,纵身跃入1.5米深的水里,寒气从脚底板一直往上涌,脸色瞬间变的青紫,刺骨的冰凉啊!噤若寒蝉的他本能的想爬回岸上。
“举枪过头,开始深蹲!”他猝不及防,迅速跟着大家蹲入浑浊的水中。一百个水中深蹲后,蹲举轮胎紧接着开始了。还没喘过气的金家煊忘记了寒冷,和战友们嘶喊着“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口号,协力将卡车轮胎高高举过头顶,激起无数水花。
“我也喜欢上了这种训练的感觉!”从冰冷的泥水里爬出来的金家煊告诉记者。刚下连到高山特勤大队的金家煊曾经因为训练成绩不理想,一度打起了退堂鼓,一年的训练和打磨,让这个“愣头青”彻底丢掉了骄娇二气,增添了几分血性虎气。
“提振官兵胆气士气,靠的是从难从严的训练,靠的是艰苦环境的磨练,靠的是对军人血性的反复激发和锤炼。”张茂年一边倒着战靴里的积水,一边对大家说。
没有血性的人不配做军人,没有血性的部队就没有战斗力。一支战斗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队伍,一支在高寒缺氧环境下执行急难险重任务的队伍。血性,始终是制胜利刃。
“队长脸都黑成那样了,这次是真糟了!”9月的一天,高山特勤大队战备突击检查后,两名队员忐忑不安地嘀咕着。
队长脸黑,事出有因。“海拔3700米,水壶里的水要不了20分钟就变成冰块!为什么不携带背负式水袋,没有水,你们是冰山上的来客还是冰山上的冰雕!你们追求的所谓”快枪套”,不系枪扣,丢了枪,就等于丢了命!”连珠炮式的话语,让本想解释的值班干部李科无言以对,只能低着头目送队长张茂年走进办公室,静候重重的摔门声。李科转身走进班里,重新检视战备装备。
正是有了全部心思向实战化聚焦,各项工作向实战化用劲的决心和勇气,才有了该大队近年来圆满完成奥运圣火登顶珠峰展示安保、西藏自治区和平解放60周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等重大安保执勤任务等一系列骄人战绩。
高山雪原凝魂聚魂
高山特勤大队训练场上,毛体“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旗帜让人肃然起敬。
图为:西藏边防总队侦查支队高山特勤大队95战术汇报演练单兵动作
“日,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将军参加中央工作会议,张国华将军汇报边境对印自卫反击作战情况时,说道‘战胜敌人,我们的战士靠的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教导员刘明林娓娓道来“两不怕精神”。“两不怕精神是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和战斗精神的集中体现,发端升华在西藏,“阳廷安”班在自卫反击战时喊出了这句口号,无数戍边的西藏军人用生命和热血践行了这句誓言,条件再好,时代再变,根本的东西不能变,优良的传统不能忘!”刘明林的一席话让官兵热血沸腾,大家一起分享着战斗精神的见解。
多年来,该大队官兵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指引下,把坚定官兵的理想信念作为固本培元、凝魂聚气的战略工程,用积极向上的战斗精神培育官兵的理想信念,筑牢官兵听党指挥的思想根基,这样的精神也激励和指引着一代代官兵前行。
2014年,该大队野外驻训期间,临时党支部坚持用“战斗口号”、“战斗故事”、“战斗红歌”等战地警营文化激发官兵战斗意志,催生部队战斗力。通过战地鼓动、集体宣誓、立表决心等活动,坚定官兵的战斗信念,把战斗故事融入到训练执勤和日常生活中,用“训练之星”、“带兵模范”的“战斗故事”激励官兵,让枯燥乏味的执勤工作焕发了蓬勃生机。
二等功臣马大建,是该大队历届官兵“膜拜”的“老兵英雄”。入伍12载,这个出生在川蜀大地的普通战士,却用超出常人的不懈努力与辛勤付出,赢得了无数荣誉,完成了从一名普通战士到代理分队长的华丽蜕变,成为为数不多还战斗在军事训练一线的中级士官。
2003年,刚刚入伍两年的马大建被任命为山南边防支队警卫班班长;2007年,马大建担任山南边防支队轮训队军事教员;2008年,入选西藏公安边防总队奥运火炬登顶珠峰展示护卫队。特别是奥运火炬登顶珠峰安保任务中,他勇挑大梁,担任火炬护卫队班长,与其他队员连续战斗在海拔5200米和6800米以上的珠峰大本营和前进营地,那里常年冰雪覆盖,冰川密布,豁隙交错,险象环生,稍有不慎,一脚踩空就会出现意外。凭借着西藏边防官兵特有的毅力和坚韧,他们战斗在尖石密布的冰川山脊。月,9时17分,海拔8844米,在地球上最纯净的蔚蓝之下,最无瑕的洁白之上,珠穆朗玛峰峰顶亮起火光。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成功登上了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圣火成功在珠峰之巅传递,创造了奥运圣火首次登上世界最高峰的新纪录,兑现了中华民族向世界人民的庄严承诺。
荣耀的背后,马大建只能与其他战友默默地为祖国祝福,为奥运加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忠诚与誓言镌刻在了雄伟的珠穆朗玛。马大建因在奥运圣火登顶珠峰安保任务中成绩突出,荣立个人二等功。
每每回忆起这段光荣而艰苦的岁月,性格坚毅的马大建总会流下激动而幸福的泪水。现在和马大建的同年兵多已走上技术岗位,有人问他“当兵都当老了,还干军事,那么拼干啥?”,马大建总是响亮的回答,“当兵就要当能打仗的兵!”
马大建的“战斗故事”却始终激励着一批又一批高山特勤大队官兵,建队7年来,该大队先后荣立公安部集体一等功,7人荣立个人一等功,18人荣立个人三等功。
图为:西藏边防总队侦查支队高山特勤大队95战术汇报演练突进队形
贴近实战锤炼筋骨
“新兵入队要加紧推进打铁工程,这是重点,老兵也可以趁机休整”、“登山科目、战术科目没训太久了,建议新老兵都要训”、“兵员素质参差不齐,要开展好轮训工作。”今年年初,高山特勤大队召开的党支部议训专题会上,支部委员围绕着年度军事训练计划,你一言我一句,气氛异常“火爆”。
2014年,该大队刚刚经历过漫长的执勤安保任务,各项训练课欠账很多。一边是刚补入的新兵,嗷嗷待哺,一边是需要休整的老兵,疲惫不堪。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支部书记刘明林认识到,提升部队整体战斗力,必须着眼于基础。“基础性科目训练是日常训练的关键点,高山、山地、高原、高寒地带专业性是实战化训练的突破点,只有基础和专业科目训练形成合力才能提升部队整体战斗力,任何人都不是旁观者,科目必须全员全训,领导、党员、骨干要带好头!”一句话引起了所有同志的共鸣,1天之后,年度军事训练计划重新安排,基础科目和综合性训练并重。
五公里越野,途中突遇高压洒水车,水柱所到之处,让官兵猝不及防;格斗场上,漫天尘土飞扬,拼打嘶喊声响彻山间;窗外寒风呼啸,室内体能训练雷打不动,汗水浸湿了衣裳。基础训练的深入开展,为官兵打好了迎接复杂综合性训练的身体、心理、精神基础。
抗风沙狙击训练法教学现场,两名狙击小组成员刚刚跃入战位,举枪瞄准,旁边的战友便挥起铁锨,用沙土将狙击手和观察员埋好,另一旁的战友开始顺风扬沙。教员徐国军介绍说,将狙击小组成员埋入沙土,是模拟高海拔缺氧环境,扬沙则是模拟风沙环境,如若在此情况下仍能一击毙敌,高海拔狙击战术的环境关才算过了。
登山训练,是高山特勤的必训科目,其专业性和危险性不亚于登山队。登山教练顿珠次仁,直招入伍前接受过登山专业训练,他细致涂上滑石粉,检查过攀登楼上的系留绳索的每一个环扣,他打开攀登作业包,带上装具,开始为大家演示。演示完毕,又是讲解,打结、环扣、用力,每一个环节,他都不敢落下。战友们开始疾速攀登,全部合格。他很高兴,一如当初征服高山那般。
“无预案临机导调红蓝兵实兵对抗演练正式开始!”10月22日,随着大队长张茂年的一声令下,不设预案、方案,临机导调的红蓝实兵对抗演练拉开帷幕。与以往不同,此次演练参加人员不确定,随机进行分组;执行任务由导调员临机布置,涉及人质营救、要人警卫、隔离封控;武器配备是自选模式,由队员根据任务需要自行装备。
第一组,红军、蓝军还未出动,在武器选用环节两组均被扣了20分,理由是火力配置不合理,让均选用了95步枪加92式手枪组合的两组人傻了眼。第二组,红军、蓝军阵容堪称豪华,数名大队战斗骨干跃跃欲试,结果更令人大跌眼镜,演练开始不到5分钟,两组均被判出局。“狙击组、突击组无有效沟通,扣10分;佩戴防毒面具不及时,扣20分,两组各2名战斗员丧失战斗力;宣布有队员受伤导调命令后,分队指挥员反应迟钝,救护不及时,战位未及时调整,扣40分!”裁判员大声宣布着结果。
“现在出问题,并不可怕,到了战场上全抓瞎,才最可怕,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只要以问题为导向,以建立战场思维为突破口,从细节入手逐点逐节的解决问题,战斗力标准才能牢牢的立起来,才能形成整体战斗合力,立于不败之地!”面对垂头丧气的队员,队长张茂年狠狠地敲打着桌子。
官兵们失落情绪一扫而光,钻研战法、应付复杂情境的热情被调动起来。又一轮演练开始了,这一次官兵们对敌情、地形进行深入研究,选配武器也更加考究,点面火力配置更加科学合理,交替掩护和迅速处置结合合理。然而,导调员的声音依然急促坚定,实战化训练的征途永远在路上。
10月22日,大队接到了全员全装开赴日喀则参加总队年度军事业务考核演练的指令。车流滚滚,警灯闪烁,全大队同志目光坚毅,他们知道“战场在高山,目标是打赢”。
(责任编辑:日 星期五_06
一名西藏边防军人的生命感悟_云南经济日报_云南网
第06版:云岭
第01版第02版第03版第04版第05版第06版第07版第08版
一名西藏边防军人的生命感悟
——兼谈边防题材散文创作
&&&&吴传玖&&&&如果从上世纪80年代初我写作的反映怒江边防部队军人生活的第一篇边防题材的散文处女作《一根拔河绳的故事》在体育报刊登算起,我接触和从事文学创作,特别是散文创作已有30余年的时间。其中的作品大多是记叙我在滇西北、滇东南和西藏雪域高原戍边卫国的军旅生涯。可以说这些作品具体而生动地反映了我从学生到军人、从士兵到将军的成长步履和心路历程。更确切地说,是一名共和国边防军人的生命感悟与书写。回顾创作实践,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与体会:&&&&军旅生涯历经艰辛,我用文学记录人生&&&&从军以来,我一直生活、战斗在祖国的西南边疆。庄严而艰苦的戍边岗位是磨练坚强意志、陶铸优秀情操的熔炉,神奇而新异的民族地域是滋育文学诗意、建树艺术美林的沃土。正是这种乐观、潇洒、以苦为荣的精神和心态,激发了作为文学爱好者的我不断创作的灵感。我那些自传体的边地军事题材散文,不仅有对恶劣环境的认识与感受,更有在字里行间不时涌动着的对革命英雄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赞美和讴歌。&&&&那是20世纪70年代,我背负着那个年代知识份子的政治重负来到了滇西北迪庆高原的中甸县(如今叫香格里拉县),之后又到了德钦县。主要任务就是要在驻军的一个名叫藏七连的连队锻炼改造。那时有一句时髦的话,叫做接受工农兵再教育。在那里我经历了由于年轻并不太在意高海拔带来的高寒缺氧等一系列高原反应和紧张、枯燥但又十分新鲜的高原兵营生活。同时也和这里的藏民族官兵群众结下了今生今世难以释怀的不解之缘。我怎么也不会忘记那一年在4300米的白马雪山上昼夜兼程行军60公里,因我初到高原身体不适应而掉了队,是我的入党介绍人小扎史老班长为我扛枪背包才赶上了强行军的队伍﹔我怎么也不会忘记那一年从澜沧江峡谷旁的茨中乡执行任务返回连队途中突发低血糖晕倒在海拔4200米的云岭大雪山上,是炊事班的阿追老班长一步一步地把我背下了山﹔当然,我更不会忘记奉命配合昆明军区第45测绘大队在维西县巴迪乡海拔6000多米的大雪山上执行测绘任务中不幸染上了疟疾,是几位藏族老兵不顾个人生命安危,摸黑走了几十里雪山小路,冒着随时都可能掉入万丈深渊的危险,把我背到了巴迪卫生院及时救治,才使我脱离了生命危险。是啊,在那艰苦跋涉的人生路上,正是他们给了我许多的帮助,也给了我那个年代知识份子必须完成的脱胎换骨改造的精神和力量。为此,我在后来的日子里,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生活时,还专门写下了一部《香格里拉当兵记》的纪实散文。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主办的《军营文化天地》2003年第8期在其著名专栏“将之初”重点刊出了这篇散文。军內外不少读者还给我寄来了许多真实感人的读后感。其中有一个叫白玛央宗的藏族女孩,她的家在日喀则地区,当时她正在云南大理一个野战师的医院里当卫生员。她在信中说,她在《军营文化天地》上看到了我写的那篇文章,受到很大的感动。她说,首长很年轻的时候就到藏族地区工作,对藏族的生活是那样的熟悉了解,对藏族倾注了那样深的感情,结下了那么深的友谊,真的使我很佩服、很感动,也很敬重。同时,她还随信寄来了当时最流行的洪昭光谈保健的打印资料。我和这位叫白玛央宗的西藏女孩可以说是素昧平生,但她却从一个藏族女孩的內心深处表示了对我的希望和敬意,使我更懂得了我在西藏工作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我应该感谢她对我的鞭策和鼓励。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办的《边疆文学》杂志2004年第8期在刊登这篇稿件的卷首语中也这样写道:“军营老兵吴传玖的《香格里拉当兵记》以写实的手法写出了一个年轻人如何在雪域高原和军营这个大熔炉里得到锤炼的过程。您可以从中看出如今已身为将军、肩负戍边守疆职责的军旅作家吴传玖的军中之路,是如何一步步走出来的。文学作家並不担负记录历史的现任,但是它丰富了历史,尤其是丰富了个人生命历程的历史。”这段话我至今读来都感触很深。在全军2005年度“第二屆音王杯战士最喜爱的十大明星”评选活动中,我还作为被推选的明星,荣幸地成为后选人之一。这在我人生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这于我无论是从个人经历还是地域意义上讲,都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机缘和天然的巧合。大概这就是朋友们所说的是一次历史的轮回,一种命运的安排吧。当然我不是算命先生,也不是宿命论者,但我却十分虔诚地相信这活生生的平凡而简单的人生和生命过程。没有虛假,只有真实;没有虚伪,只有真诚。&&&&后来我来到被称之为世界第二大峡谷的云南怒江州境內的一个边防团队服役,时间有7年之久。关于这段当兵的生活,我把它写成了近万字的纪实散文《镌刻在生命中的记忆》发表在《安徽文学》2010年第08期上。&&&&因那场南疆边境战事骤起,我又随这支边防团队调赴边境前线参加了历时近十年的戌边防御作战。关于这段戌边作战的生活,我同样“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甘愿吃亏、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老山精神为主线,把它写成了近3万字的纪实散文《南疆笔记》(该文已刊发在【散文选刊·下半月】2010年第2期原创精品栏目),文中并没有恣意再现当年作战的残酷环境,而是以人物素描式的故事敘述,如实记录了我和我的战友们当年那种“位卑未敢忘忧国”,“国责重於山、己利轻于尘”,“生当做豪杰,死亦为鬼雄”的惊天地、泣鬼神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崇高思想境界和精神。&&&&再后来我奉命到了西藏军区任职。雪域高原上当兵人的生活更是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震撼。常年冰封雪裹、高寒缺氧的艰苦环境,与处处继承和发扬“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献、特別能战斗、特別能创业、特別能团结”老西藏精神的一代代西藏高原军人形象形成强列对照和反差,因而更加强烈地感动和驱使着我提起笔来,记录下这段令人荡气回肠、充满雪域峻险、动人心魄的岁月篇章。我利用工作之余,饱含深情地写下了长达近20余万字的《西藏笔记》,其中有近五万字,以《在西藏》为题,已发表在了较具影响的《作家》杂志2007年第8期上。&&&&我在第一次远离内地大城市,向雪山深处的小县城中甸进发时,尽管“风雪越来越大,气候越来越冷,车活似患了高原感冒似地打着‘喷嚏’,时走时停”,“我们一边抖落飘洒在头上和衣服上的雪花,一边会心地笑起来,那是一种成功者、胜利者的笑。尽管我们大家都已是一脸一头的热汗,却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愉快和惬意。”我把自己被分配到藏族连队当兵视为“人生历史中一次光荣的入列。”&&&&我在怒江边防部队工作的这七年,这个有世界第二大峡谷之称的怒江边防亦是“驮负我人生历史的一个重要的驿站。”我发表在《散文选刊》下半月的散文《滇西往事》是我回忆在丽江和怒江边防部队的老战友们的故事,着力体现“年轻时用天性、纯洁和真诚浇灌培育起来的友谊之花,竟然永远是那样繁花似锦,馨香四溢。”&&&&生命禁区和战争生活的生命体验,铸造了我的散文之魂&&&&我在中国军队的军人中,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有着生命禁区和战争生活这样双重特殊生活经历和考验的军人,这既是我军旅散文创作的活水源头”和“富矿宝藏”,同时铸造了我的散文之魂。&&&&金戈铁马的战争生活,对于身先士卒、亲临火线的指挥员兼作家的我来说,确实是难得一遇的军事文学。我曾经在记叙南疆战事的散文《南疆笔记》里写道:“那场战争于我依然是那样刻骨铭心。在我人生的日记里不仅永远记录下了那些已经长眠南疆的战友,同时也永久记录下那些当年叱咤风云,如今早已淡出人们视野的仍然活着的勇士和英雄。”例如,一位当年誉满全国全军的“猫耳洞大王”,曾经在前沿一线潮湿且仅能一人存身的地洞里呆了整整7年,即2500多个日日夜夜,别说没人将它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就因为文化低一点(他离不开驻守的高地而放弃了进院校深造的机会)、年龄大一点(已足30岁)、身体差一点(在猫耳洞里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超过6小时,全身是病),当了10年兵和7年排长而不能提拔,后来经省军区司令员、政委巡视阵地时发现和指示,才破格提升为副连长。此人此事,固然彰显了新时期最可爱的人不计名利地位的无私奉献精神,也反映了当时军内外干部人事制度的某些缺陷。我亲自参与讨论过这位叫尹国亮的“老英雄”的升迁事宜,并把自己的认识与感悟精描细述地写进了这篇长达近三万字的散文里,以表达自己对生死与共、朝夕相处的战友和下属所怀有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以及对那场虽然已经远去而于我却依然是那样刻骨铭心的南疆战事永久的缅怀与纪念。&&&&这个与生命,与奉献,与英雄主义,与戌边卫国永远息息相关,而又与现实社会中某些人的不屑与冷寞形成强烈反差的沉重话题,自然成为了我军旅散文写作中的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在我战斗和工作的被人们称之为世界屋脊、生命禁区的西藏高原,我亦写作和发表了不少这样的文学作品,其中有诗歌、小说、报告文学,但更多的是散文作品。例如我曾经获得过人民网、中国作家协会联合组织的“放歌60年”全国征文大赛金博奖的散文作品《雪山顶上有个查果拉》以及获得《散文选刊》下半月和安徽文学联合组织举办的2010年中国散文笔会一等奖的作品《西藏边防散记》和我发表在解放军报日第6版上的散文《海拔与生命》等,可以说都渗透着我在生命禁区的西藏高原对于边防军人使命与生命这个严肃命题的深刻体验与庄严思考。特别是在《海拔与生命》中,我以独特而新颖的视角命题,赞美和讴歌:只有西藏的边防军人———锻造了英雄灵魂的士兵们,才是这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矗立在世界屋脊上的最伟大的生命!这篇不足1000字的散文中,我站在西藏高原的高天厚土之上,用满怀深情的文字来抒写我对战斗在生命禁区的边防军人的敬仰爱戴和顶礼膜拜。下面就是这篇作品的全文。&&&&海拔与生命&&&&海拔在中国的词典里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地理名词,在内地人的眼中也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名词,然而在这里,在西藏高原却有着与生命一样重要的特殊含义。当我们走进西藏,走进喜马拉雅,走进查果拉,走进这人迹罕至、浩瀚荒漠的边防军营,就会深深感到那高高的海拔是那样令人敬畏、令人亢奋……&&&&在这雪域深处的兵营里,士兵们随时都要面对“海拔”对他们无情的挑战和考验。在高原,在具有绝对生存意义的4000米以上的生命禁区,终年是冰封雪裹、飞沙走石、狂风肆虐,科学家说这里就是自然生命的禁区,这里的冰封足可以使一切流动着的生命停止,这里的狂风足可以摧毁人的意志。然而这里却顽强生活着一群为了捍卫共和国神圣疆界而不屈不挠的生命,他们就是英勇无畏的边防军人!他们就像一尊尊无名的钢铁般的雕塑,用鲜活的生命铸造着高原世纪的辉煌,在他们的血管里,涌动着远比常人多得多的忠诚和信念,在他们被高原的太阳锻造而布满高原红的脸上,一颗颗生命在顽强的律动中昭示,这里士兵们的生命与海拔完全成为常人难以想象的崇高和神圣,海拔越高生命和生存的价值越高,海拔越高思想和精神的境界越高。正因为有了这高高的海拔,才有了边防军人们傲视苍穹、顶天立地、生生不息、英雄慷慨的生命,才有了边防军人们对共和国深深的爱恋和无限的忠诚,才有了祖国的安宁、边疆的繁荣和稳定。是他们用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壮志和豪情锻造意志、锻造灵魂、锻造生命、锻造神圣,赋予了高原海拔以真正的生命价值,赋予了它太多太多的令人难忘的史诗般的传奇故事!&&&&只有西藏的边防军人———锻造了英雄灵魂的士兵们,才是这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矗立在世界屋脊上的最伟大的生命!&&&&散文大家杨朔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说:“杏花春雨,固然有诗,铁马金戈的英雄气概,更富有鼓舞人心的诗力。你在斗争中、劳动中、生活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这不是诗又是什么?凡是遇到这样动情的事,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形成我文章里的思想意境。”在我的散文写作,特别是军旅散文写作中,正是从这样的创作要义与启示中去捕捉和抓取那些“富有鼓舞人心的诗力”的“动情的事”,加以浓墨重彩的描绘和渲染,寄寓自己不吐不快的激越思绪和炽热情愫,营造一种崇高的时代精神和壮美的艺术意境,故而能够深深地打动自己,同时深深地打动读者,使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净化和升华,从而在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在不断学习和深入军营和边地生活中创作有特色的散文作品&&&&我的许多边防题材的散文作品涉笔于举世闻名的自然景观、胜地古迹、历史文化和奇风异俗,我以为奉献给读者的应该是丰盛、新鲜、独具色香味形的知识大餐,给予读者美不胜收的精神享受。而这一切珍贵素材的获取和积累几乎全是与我的本职公务同步的,可以说是我担负的艰巨、复杂、繁重、紧张的戌边卫国任务的有机组成部分,或者说,这些文学成果是一个职业军人和业余作家在努力完成政治军事使命后的副产品。我不是专业作家,没有刻意深入生活、体验对象和调查采访的条件,我更不是旅行家和冒险家,可以随心所欲地到处游览。作为在军队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领导干部,我要模范地遵循令行禁止的原则。当然,在受到某些行动限制的同时,我又拥有一般地方作家所没有的诸多便利,得以进入某些禁区(如军事要地、边防前沿),亲身经历不少常人难以接触的事物,掌握鲜为人知的第一手写作原料。对于任何业余作家来说,无不存在一个共有的矛盾:本职正业与文学创作在奋斗目标及时间、精力等方面的冲突。欲求二者和谐统一,最佳方案是找到彼此的交叉处和焊接点,使之相辅相成。通观自己的大量散文,可以这样说,我还是能够并且善于把握正副二业的共同点和结合点,处理好相互间的关系的。我写作的许多散文,特别是一些在广大读者中引起较大影响的作品,都与我从事的正业和主业密切结合,有些可以说就是我本职工作的一部分,如我发表在《散文选刊》下半月刊上的2万多字的散文《南疆笔记》里所记述的南疆红领巾辅导站,就是我在任师政治部主任时曾经兼任该总站总站长,而书写下的前线军人与红领巾们一个个动人心扉的故事。文中记载,该站从1982年成立起,在7年里全师共有3700名官兵分别与全国110多所中小学挂钩,担任校外辅导员,向孩子们寄去信件180多万封、各种实物5400多件、录音磁带500多盒,还先后派出120多人次到40多所学校给师生作报告,战功卓著的指战员们“孜孜不倦地用他们的献身精神和心中纯洁的圣水去净化孩子们的心灵”。这类散文与其说是工作报告式的文学,不如称之为文学式的工作报告。又如,在卓具影响的被誉之为中国“纽约客”的《作家》杂志上发表的《在西藏》这篇近5万字的散文,较为系统地记录了我在生命禁区,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历时八载的工作日程及其蕴含其中的动人故事。我可以说几乎走遍西藏的版图,阅尽雪域高原最神奇、最壮丽的风景线,我在这部散文中通过自己充满真情实感和深厚历史与文化积淀的感悟记叙和抒写,意图给读者打开一部别开生面的关于西藏的自然、社会、历史和人文的画卷。我赴藏履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筹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胜利50周年和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纪念活动。为此,我作为西藏自治区慰问团的副团长,到藏东重镇昌都参加整个庆祝活动,得以详细了解解放祖国大陆的最后一仗——昌都战役乃至西藏和平解放的复杂过程,并走访和参观了当地的工厂、农村、学校及佛教寺庙。继之,又率队去到距昌都军分区500多公里的察隅边防团。察隅是与印度、缅甸接壤的边境小县城,边防线长达几百公里,巡逻守卫任务十分艰巨,有的前哨点至今未通公路。在此,身为军人和作家的我着重采访了边防团骡马运输队及其队长——尹祥美,并指导、帮助基层整理材料、进一步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14年,尹祥美带领骡马队翻越雪山140多次,趟冰河850次,穿越沼泽和泥石流多发地段140多次,累计行程25000余公里,创造了个人徒步输送400多吨物资没误一次的记录。我在从事和总结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亦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西藏边防题材文学创作的素材。&&&&“2002年的冬天,我又走进了驻守在海拔4700米的岗巴爱国奉献模范营,亲自目睹和感受了岗巴边防部队执勤巡逻的酸、甜、苦、辣。10月,我走进了海拔5300米的查果拉高原红色边防队驻守的查果拉哨所——亲眼看见了那面1965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授予的书有‘高原红色边防队’七个大字的锦旗。尽管它已经历了近40年历史的风雨,但仍然熠熠生辉。&&&&2003年的中秋,我在驻亚东的某边防团蹲点。这是我们军区主要方向上的一个边防团队。团部所在地的亚东县是西藏的边防军事重镇。位于西藏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东面是不丹,西面是锡金,南面与印度交界。亚东是四国交界点,也是多国民族文化和边贸的汇集点。亚东的著名,也因这里曾是英军入侵西藏的通道和藏军阻击的战场,是《红河谷》故事的发生地和拍摄地。我们驱车从亚东县城的团部出发,奔赴海拔4318米的中印边境乃堆拉哨所。乃堆拉哨所一年中有8个月处于与外界隔绝的封山期。数十年来,一茬茬官兵在这里圆满完成戍边任务,被誉为“雪域雄鹰”。&&&&2003年我又去日喀则边防某团蹲点,在去珠峰脚下的边防三连和樟木口岸边防一连检查工作途中有幸去拜谒了我一直魂牵梦萦的雪域之魂——珠穆朗玛峰。”并且写下:“通往珠峰的路,都是凹凸不平、崎岖狭窄的山路,沿途可见零零落落的藏族村庄,水流湍急的溪涧、小河,层层叠叠、形象各异的奇岩异石,特别是大大小小的鹅卵石铺满在了路的中间。总之,越接近珠峰,越强烈地感觉到这里在远古时期曾经是一片望不到边的汪洋大海。当我们爬到5400米的海拔高处时,著名的中绒布冰川冰塔群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千姿百态的冰塔布满在山谷中,置身其中犹如进入水晶世界。&&&&我作为西藏军区的领导,当然要长期脚踏实地,深入基层(包括连队乃至哨所),而作为作家当然应该善于用军人与作家的双重身份和文武兼备的目光去注视一切、捕捉一切,才可能写出真实感、现场感强烈的佳作精品。我从云贵高原到青藏高原,不仅是在地势上越走越高,直至珠峰5400米的冰雪世界,而且是在对最恶劣的自然环境的认识、对人的体力和毅力的极限考量、对最艰苦的高海拔地区的边防卫士的理解,增长了出自实践的真知,也自然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与文学审美能力。我的一篇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并获得中国大众文学学会,散文选刊主办的“美文天下”征文一等奖的散文《相遇珠峰》中的《珠峰》一诗或许蕴含了我质朴而切实的人生和文学创作感悟:“珠峰不见峰,尽在云雾中,要识真面目,自在攀登中。”我以为这也再次雄辩地印证了陆游的至理名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的文学写作,特别是以真实性为前提和基础的散文创作何尝不是更应该如此呢!&&&&真正做一个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积淀厚实的散文作者&&&&30余年的解放军大学校的培养、锻炼以及军医大学、政治学院、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的系统学习和深造,使我能够向着知识结构比较完善的散文写作方向努力。我在自己的文学写作中总是力求根据工作和创作的需求不断汲取新知识、建树新观念,同时又从社会实践的广博精深的无字之书中吸收养料,使自己的散文写作不仅力求做到题材新颖独到,与时俱进,而且力求做到内涵丰赡,信息充盈,思想视角开阔,以给读者光彩班斓、耳目一新之感。对此,我在抒写西藏题材的长篇散文中有比较认真努力的学习实践与体现。近乎全景式展示西藏军事政治、社会人文,民族宗教画卷的西藏题材散文创作倾注了我极大的心血和深厚感情。开始写作时,我对其中大部分最重要最精彩的社会人文、历史地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以及一些名山大川、古庙名寺也作了一定的探究,但是,在写作的不断深入中,拭目细看,亦明显地感觉到了自己在理性还是感性认知上仍有许多盲点和空白点。要想写出自己满意的、知识性、可读性强的作品,自然需要作者的博学多闻、胸有丘壑、了如指掌,以图落笔时能够做到汪洋恣肆、取精用弘、厚积薄发、控驭自如。例如,在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则,我曾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参观规模和地位仅次于布达拉宫的黄教四大寺之一的扎什伦布寺,是逐层逐室地仔细瞻赏,且有导游讲解,还照了不少照片,自以为是“应知尽知”了。然而,在真正进入写作,读过更多有关史料,通过更贴近、更深刻的缜密寻访后,才发觉自己对扎什伦布寺的了解是多么的欠缺和肤浅。姑且不提对该寺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和建筑结构等充分了解,单说关于新建十世班禅的金质灵塔和举行十世班禅法体大迎请仪式的过程,就需要有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生动描述。我在弥补了这些不足后的散文抒写中,自然就融入常人难以了解到的有关与之相联系的地理、历史、政治、文化、哲学、民族、宗教许多方面的知识,让读者仿佛回放了日那次最隆重的宗教大典的录像。从而亦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感染力。&&&&我是用这样庄严而富有动感和历史文化以及藏民族宗教色彩的文字来描述的:&&&&天还没亮,扎什伦布寺的大门已提前打开,迎接来自西藏各地的人们。在一片鼓乐声中,在孜甲经堂被存放4年多的十世班禅的法体,被8名僧人缓缓抬了出来,数以万计的日喀则百姓们在仪仗队的后面,向移动的十世班禅的法体抛去潮水一般的哈达。十世班禅的真身法体被涂上金粉,端端地坐在一顶黄色的轿子里。众多的僧人护送着法体摇摇晃晃涌进了释颂南捷大殿,大殿里的空间立刻变得十分的狭窄,僧人们小心翼翼地将法体抬上二楼的回廊,在这里预先搭好了一座天桥,从二楼回廊的正面径直通往灵塔的入口处。灵塔深处放着一只特制的保险柜,法体将被放在保险柜里。&&&&第二天灵塔的入口处已经完全封好,那上面安放着一座镶银的十世班禅的塑像,代替法体,供人们永远瞻仰。这一天,扎什伦布寺密宗院的喇嘛们围坐在二楼回廊,在黄色袈裟袍的外面,罩着锦缎彩色坎肩,他们头戴塔形黑帽,两股黑色丝穗从耳边垂在胸前。他们坐在这里,整整一天,念诵着神秘的《大威德金刚经》。&&&&第三天,整个典礼中最隆重、最富于神秘色彩的火供仪式拉开了帷幕。在众僧们的诵经声中,祭火被点燃。坐在放火隔断后面的嘎金活佛用一只长柄铁勺舀起被化成液体的酥油,一边念经一边浇向火中……&&&&班禅灵塔开光法事从藏历7月15日开始,连续进行三天。&&&&“十世班禅灵塔祀殿的修建,用了3年的时间,取名为‘释颂南捷’,藏语中‘释颂’的意思为三界致胜,佛教中的地下、地面和上空为三界;‘南捷’则是战胜的意思。这座祀殿里的金质灵塔高度为11.55米,总投资为6406万元。据说灵塔里共用黄金614公斤,白银275公斤,塔身镶各种宝石1080颗,是历代班禅中唯一全部用黄金包裹的灵塔。”&&&&这也是在我抒写的散文中比较细腻、精致的历史和文化含金量较高的章节,权且可以称作文学性与知识性紧密结合的范例。&&&&当然,我亦十分注重在散文作品里比较用心地去运用诗情与哲理的交织、艺术与科学的统一等美学原则,以给读者值得在阅读时加以品赏和玩味。&&&&说到这里,我还想说明的一点是,诚然,我的散文作品的大量内容都在热烈赞美祖国西南边疆壮丽神奇的锦绣江山,衷情讴歌各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丰繁文化,大力宣扬人民军队的不凡品质和铁甲雄风。不过,我也没有忽视关注现实世界存在的一些尖锐矛盾和敏感问题。我以为这应该是作家写作的一种良知与责任。例如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变异和保护,就牵动了我的忧患神经。我在《在西藏》一文中写道:“冰雪国际委员会预测:喜马拉雅山部分冰山,将在2035年消失。这是让人毛骨悚然的事情。他们报告说:喜马拉雅山的冰川在未来的40年之内消失。融化后的冰川将引发洪水,洪水过后,南亚的一些河流会因缺水而干涸。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恒河源头的冰川正在以每年30米的速度消失,以目前的速度看喜马拉雅山冰川将在上述年代里消失殆尽。冰川的融水为南亚的河流提供了2/3的水量,而这些河流又是为数以亿计的人提供水源。科学家们还认为:冰川在融化的同时,会在周围产生许多湖泊。而湖水中则充满了冰块和冰碛。冰碛相当不稳定,一旦湖泊崩溃,将引发洪水,洪水会危及印度、巴基斯坦、不丹和中国。这就是未来的喜马拉雅山的命运,这就是珠穆朗玛峰的最后归宿,让人不敢相信。”现在,为此危机而担忧和呼救的人与年俱增。我在西藏或其他地方,就不断听到国内外不少人发出的一种声音:不赞成大规模开发珠峰的旅游业,以遏止环境、气候的加速恶化。&&&&我的散文除了边防题材,写得最多的是表现个人成长历程和感情生活的作品。这些作品亦是我散文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散文贯穿和渗透了丰沛而真挚的人情:亲情、爱情、友情、师生情、同学情、同事情、战友情,甚至还有一面之交情,当然也包含了乡情、第二故乡情以及对长期战斗、工作过的沙场和地域的眷念之情。这些作品质朴无华,题材不拘一格,感触发自胸臆,自然就少了刻意雕饰。&&&&站在新的起点上,争取写作更多更好的作品奉献给读者&&&&我利用较为繁忙的军政要务之余的时间,始终不渝地坚持文学创作,特别是散文创作,学习实践多年,也有了一定的收获。迄今为止我已在解放军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长征出版社、军事谊文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团结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民族出版社、云南美术出版社、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成都出版社等公开出版了《当兵的人—我的人生笔记》《与诗歌同行—吴传玖将军诗选》《戍边儿女英雄转》《金石恋》(上,下)《生命与思想》《难忘的岁月》《遥远的金朗鸟》《圣歌》《鲁迅诗释读》《中国成语诗话》《敬业奉献好军医——李素芝》《梦寻金朗鸟》《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李素芝》《2012中国爱情诗精选》《经常性思想工作实用手册》《新编经常性思想工作实用手册》《文山州军事志》等十六部著作,并在全国省级以上报刊发表长、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诗歌、影视文学剧本及文艺理论文章等,计300余万字。曾获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中国文联、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中国鲁迅研究会、中国传记文学学会、成都军区、原昆明军区、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作家协会、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省作家协会、上海市作家协会、文汇新民传媒集团、吉林省作家协会、《解放军报》《诗刊》《小说界》《散文选刊》《作家》《文学报》《散文世界》《安徽文学》《中国妇女儿童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等颁发的各类文学作品奖多项。&&&&并有著作进入有关年度畅销书排行榜,入选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论著,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重点图书出版工程项目通俗读物(50种)”和中国现代文学馆珍藏。&&&&回顾自己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业余学习文学写作至今,在业余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己走过了一段不算太短的路程。虽已出版了16部著作,但仍常常感到是逆水行舟,力不从心、成绩平平。文学创作的实践使我深深懂得文学创作是一个只有起点,沒有终点的事业。既然热爱,那也只有从新的起点开始,去负重前行了。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input type="hidden" name="PubTime" id="PubTime" value=" YearPh-MonthPh-DayPh " />
我给文章打分
在线留言&&&&
热点新闻排行榜
关键词扩展阅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边防骑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