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读漫谈弟子规感想拯救他家的叫什么

《弟子规》作者简介,弟子规作者简介,清李毓秀
认识弟子规
弟子规力行表
当前位置: -
- 《弟子规》作者简介
流传三百年后 山西新绛寻“弟子规”作者
  “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新绛县龙兴镇(旧称城关镇)人,生于清代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享年83岁。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这是《新绛县志》中介绍李毓秀的一段文字。
  文字内容佐证了李毓秀的生身之地,但李夫子究竟生于何村,卒于何处却没有任何记载,更不用说他的后人的景况如何了。
  或许,李夫子的身影确已走远,其足迹已漫漶不可辨识。6月7日,怀揣一本《弟子规》,记者扎进了坊间小巷、荒原村落,开始了寻找大儒的旅程。
  几经辗转
  首先见到的是新绛文化馆的范馆长。说起《弟子规》的内容,范馆长侃侃而谈,但他对李夫子的身世也并不了解,只是称自己认识一位对古文化现象有所研究的老人。老人名叫马家华,在新绛文庙工作。
  当天上午,记者拜见了马老。提及李毓秀,老人闪身进屋取出了一本线装版的《弟子规》,由于年代较远,这本书的内页已经泛黄,书角也有几处破损。老人称自己也不知道李毓秀的身世。
  正在与老人谈话间,一位找马老闲聊的裴姓老人推门走了进来。闻得“李毓秀”三字,老人竟能脱口诵出,老人介绍说,新绛县的一位任姓老先生对李毓秀可能有所研究……如此反复往来,在面见了十几位老人之后,记者终于得到了李夫子的一丝线索:李毓秀应是该县龙兴镇窑头村人。
  陷入僵境
  次日清晨,记者冒着大雨来到了窑头村。几经打听,却无结果。后翻看随身携带的县志才发现,窑头村在清初确实诞生过一位文化名人,他就是李毓秀的老师党成。据县志载:“党成,字宪公,号冰壑。绛州正平里北窑庄(今新绛县龙兴镇北窑头村)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生于明代万历四十三年(1615)农历八月十九日,享年78岁。”“李毓秀从师党冰壑游历近二十年。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
  据传,党成家境贫寒,幼年聪明好学。习《尚书》,精《周易》。但在崇尚八股的科举制度下,党成虽有真才实学却屡试不弟。二十八九岁还与童生一起考试。一气之下,遂灰心于仕途,超然世俗而专志于学问。他刻苦攻读,博览群书。“寒洁素守,视世俗薰灼泊如也”。著作有《日知录》、《仰思录》、《学庸澹言》、《学思二编》等。由此可见,党成对于李毓秀的影响十分深远。在窑头村,记者确实找到了一户党姓人家。其主人―――一位并没有什么文化的党姓后人,对于问到的党成、李毓秀之事,只能用摇头作答。
  根据史料推断,党成系窑头村人应为事实。但是李毓秀是窑头村人的说法,却没有依据,或是因其老师系该村人氏而造成的一种误传。那么,李毓秀究竟在哪里呢?成就了《弟子规》一书的那个村落,今天又在哪里?
  峰回路转
  正在迷茫之际,该县文化局原局长刘保明的出现似乎使记者的艰难寻找“峰回路转”。在刘家,老局长拿出了一份李毓秀的简介。这份资料与县志中的记载出入不大,但后面的一段话却令人喜出望外:据记载,李毓秀墓在吉庄。因口音关系,误传为周庄。
  既然墓在吉庄,李毓秀是否也生于此村呢?
  当记者一刻未停地赶到吉庄后,很快便大失所望。与先前探访过的窑头村一样,无人知晓李毓秀。倒是该村一位老支书的的话又给了我一线希望。据这位老支书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盛行之时,他作为村干部在人民公社曾参加过对清朝一位文人的批判,这位文人名叫李子潜,系新绛县周庄人。据说这个人曾写过一本类似于《三字经》的书,李子潜当时被定性为“反动儒生”,他的书也被列入了“封建毒草”。
  李子潜,这不就是李毓秀吗?老支书称,吉庄没有李子潜墓,其墓可能也在周庄。
  接近答案
  周庄距县城约两公里左右,其与党成所在的窑头村一东一西,遥相呼应,中间只有一公里左右的路程。
  在周庄,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肯定的表示:李子潜就是周庄人,并称《弟子规》就是出于李子潜之手。而村里的中年人似乎都对“李子潜”这几个字多少有些印象。村民向记者推荐了一位名叫李振南的老人,据说这位老人就是李毓秀的后人。步行至村东一所很寻常的宅院,记者见到了从田间劳作回来后,正在吃饭的李振南。
  提起李子潜,老人说他对这个先人并没有印象。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一天,上面来人找他的父亲谈话,好象提到反动文人李子潜是他家的先祖。之后,他家的上百个先人牌位,都被父亲埋到了荒野。
  正当记者满脸失落准备离去时,老人给记者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解放前,他家住在一座非常气派的祖传独院里,这个院子人称“楼儿园”。其建筑别具一格,远近闻名,村人口口相传,都说是李子潜所建。上世纪40年代初,“楼儿园”被本村一户姓孟的人家买走,几年前,孟家在盖新房时才将房屋折除,但仍留有遗迹。
  这时,似乎寻找到“楼儿园”,就能探寻到文人李子潜的气息。
  最终,记者终于得到了答案,“楼儿园就是李子潜留下来的遗产”,七十四岁的孟德华十分肯定地告诉记者。据孟德华讲,“楼儿园”是他的父亲于1940年从李家后代一个叫李殿栋的手中买来的。据他的曾祖父讲,这个“楼儿园”最初的主人就是李子潜。
和谐社会,从我做起,从力行《弟子规》开始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弟子规拯救了我的家庭(一)
以下摘录了一位学《弟子规》学习者的感言,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弟子规》。
&&&&&&&&&&&&&&&&&&&&&&&&&&&&&&&&&&&&&&&&&&&&&&&&&&&&&
————前言
&&我有一个让人羡慕的家,一家三口,先生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年幼的儿子长得活泼可爱,讨人欢喜。平日,先生工作比较忙,我白天工作,晚上就照顾家庭与孩子,全心全力的支持着先生,爱护着家。那时,我们夫妻很恩爱,甚至是朋友称赞的好夫妻的榜样。
但是,在一年前,我们的感情却出现了裂痕。那时,我发现先生回来得越来越晚,最早也要十二点钟,到深夜二、三点钟才回来,更是家常便饭。终日里酒气熏天,喝得烂醉,吐得满地污秽,而我,天天为他酒后还要驾车回家担心。
不仅如此,他醉酒回家后,还开始打人。一次、两次,我默默忍了,心想他的工作压力太大,脾气变得不好,情有可原。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竟在深夜,接到一个陌生女人打给他的电话。
当对方一听是我接电话,便马上挂断。种种与往日的不同的迹象,越来越让我觉得不对头。之后,我终于发现,在我们婚姻生活中,出现了第三者。当我得知他在感情出现问题后,我的生活,一下子变了味道,每天就像和自己过不去似的,一定要等他回到家才肯睡觉,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心情压抑不算,换回的,却是他一脸的冷若冰霜和一次又一次的争吵。
我彷徨了,在我人生道路不知如何走下去的时候,我意外得到了一次去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学习的机会,参加了一期「幸福人生讲座」。在中心的几天里,我是笑声伴着泪水度过的,听着老师们精心安排的课程,每一字、每一句都好像在说给我听。
其中,有一堂课让我印象最为深刻——蔡老师的「家和万事兴」。那时,我明白了一个理:「我们年青夫妻的和乐,关乎双方老人的晚年幸福,关乎我们年幼孩子一生的成长,关乎到国家社会的安定团结」,它是至关重要的一件事情。
从庐江回来的路上,我在内心深处一直对自己说,要对得起老师这几天的教诲,一定要把它运用到我的生活中。回家后,听老师的教导「女人一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相夫教子」,马上下决心辞去了原本待遇很好、领导信任的工作,回归家庭。
辞职归家后,虽然面对的还是那张冷冷的面孔和长夜的等候,但每当这时候,我都提起老师的一句教诲:「只看对方的优点,不看对方的缺点」,我下决心一定要尽到做妻子的本分。
可正当我满怀信心,想要努力去做的时候,却有一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一天深夜,酒醉的他回到家里,又开始发脾气,突然间,一个耳光打过来,我整个脑袋顿时嗡嗡作响。有生以来,第一次体会到什么是眼冒金星,半边脸一下子麻木了,一支耳朵没有了声音。
他一看,也吓坏了,送我到医院。经过检查——「耳膜撕裂性穿孔」。医生没问我病因,直接说:「你这个不用问,是被人打的,外伤所致。你是否需要出据医学报告,拿着我的医学报告,现在去公安机关报案吧,这已经构成了刑事犯罪,
公安机关马上就可以把这个伤害你的人,逮捕归案,你是否需要?」
这时,突然有一个声音在我心里回响:「治家戒争讼啊!」我对医生摇了摇头,可眼泪却不听使唤的一下子流了下来。医生一看我这个样子,连忙安慰我,但却坚决地对我说:「你可以不开据报告,但是你现在必须立即住院,接受手术。」
当医生告诉我需要手术的时候,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如果我手术住院,那我的父母一定就会知道了。他们是那么爱我,我可以想像,当他们知道的那一刻,会是怎样的伤心与痛苦。而妈妈、爸爸那么大年纪,哪里经受得了这样的打击,做晚辈的还要让长辈担心,不可以,我一定不能让父母知道。
于是,我再一次对医生摇摇头,「我不能手术,只能接受保守治疗。」
医生惋惜地看着我说:「你年纪轻轻,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吧?」
&回到家后,我只关照先生不可以让我父母知道,就把自己反锁进房间里,几天不吃也不喝,不哭、不笑、不说话。
我想不通啊,夫妻连心,他怎么能够下如此狠手?是不是我一次又一次忍让,让他感觉我软弱可欺?
一次又一次深夜迟归,我对他不吵不闹,姑息放纵,才会让他在外面出现感情出轨?
我就像困在茧里的飞蛾一样,挣扎着,痛苦着,我找不到答案。
常听老人讲「母子连心」,那几天,我虽然没有告诉父母我生病了,但是妈妈好像有感觉一样,觉得我一定出了什么事情,打发父亲上我家来看望。
为了不让父母知道,当父亲的面,我假装笑颜,与父亲说笑着,让父亲转告母亲我只是患了小小的感冒,过几天病好了会去看望二老,这样父亲才放心地回家。
望着父亲离开的背影,家里只留我一个人的时候,我再也忍不住了,我放声大哭。
想想父母,想想孩子,泪水一次又一次的掉下来。在我最痛苦的时候,我想起从庐江文化中心带回来的一些资料,其中有杨淑芬老师的《夫义妇德》和蔡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我想从老师的课程中寻找解决这件事的答案。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不管是白天和黑夜,我反复地看、不停地看,不知看了多少遍。
最终,我找到答案,要听老师的话,为了对父母孝顺,为了孩子一生的前途,我不能离这个婚,我要帮助他改变这些恶习。
凡事都要讲求方法,如何才能把这件事情处理好呢?当他想就此事与我沟通的时候,我便告诉他:「我先不说与否,你先看杨老师的《夫义妇德》这个课程,我们再来谈。」
看过之后,他对我讲,好像老师讲的每一个做先生的毛病他都有,自己从不知道什么是夫义,如何扮演先生、父亲、儿子,这些没有人教过他。现在才知道,原来作为一个男人,肩上有很重的担子要挑,那就是上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下要为孩子树起一个好的榜样,感情上出现问题,对家庭与妻子会造成无比的伤害。身染嗜酒的恶习,才会造成今天的结果。
当他乞求我原谅的时候,我流着泪告诉他:「上为双方的父母,下为年幼的儿子,我不与你离婚,我相信你一定会改好。」
也许是上天在冥冥之中的眷顾,当我再次来到医院进行复查时,医生发现奇迹,我的耳朵竟然在不动手术的情况下好了。医生感叹着:「真没想到,这简直是不可能的啊!」
虽然,打人的事情刚刚过去,但是他的感情问题还需要慢慢解决。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现在的位置:&&内容
有人问我:为什么提倡《弟子规》?
&&来源:净土释疑网 录入时间: 13:07:01
关键字:弟子规,为什么学弟子规,羯磨,教育,王财贵,儿童读经,孝亲尊师,三个根,习主席,共产党,感恩
【 点击数:2169 】 【字体:
&&&摘自净空法师《2014大经科注》第298集& 日 讲于 香港 &&&闻到佛名都生欢喜心、都生恭敬心,这个社会就有福报&  【解】闻彼佛名者,《教行信证》曰,言闻者,众生闻佛愿,生起本末,无有疑心,是曰闻也。  “闻彼佛名”,这是“闻名得福愿”。我们众生没福。在中国过去,不说太长远,一百年前,满清末年,那个时候人还不错,虽然社会动乱了,比起现在来说那时候人有福报,为什么?听到佛生欢喜心。什么原因?世世代代老祖宗教导我们“儒、释、道”三宝,不信的人也敬,听到佛名他也恭敬,不信也敬,他有德行,自己虽然不信,祖宗信、父母信,亲戚朋友当中外祖父、外祖母信、舅舅、阿姨他们信,他们信做晚辈的纵然不信,也不能反对,为什么?不孝了,他还要尽孝道。所以闻到佛名都生欢喜心、都生恭敬心,这个社会就有福报。现在不行了,丢久了,疏忽了。外国人相信科学,中国人相信外国人,不相信中国人。  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位老教授写的,题目是“近代我们的教育跟着西方走这错了,把我们传统东西丢掉了”。他写得非常好(钱穆写的),提醒我们。现在逐渐逐渐西方人对中国传统东西逐渐研究的人多了,研究的结果对中国传统文化赞叹、也学习,这是非常好的开始。&今天习主席用老祖宗的传统文化来领导我们,真难得!&  今天习主席领导我们,用什么领导?用老祖宗传统文化来领导,真难得!  我们从小把这桩事情疏忽了,课程现在要补出来,这些年我们想到汉学,汉学能救中国、能救全世界。我们的心量要扩大,要救全世界,所以疏忽的这些东西现在要补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要常常拿来念念,补什么课?补私塾初学的课程,决定有好处,没有坏处。  要想扎中国传统的根,“行门”的根,也就是“道德”的根,儒家是《弟子规》,道家是《感应篇》,佛家是《十善业道》,这是道德的根,根之根。  学问上的根,每一家都有代表的,儒家的代表《四书》,分量不多,过去千百年中国人必读之书,从小念书没有不念《四书》的,大概五、六岁就开始念了。  佛教的就是《无量寿经》,我们现在学的这个本子,它代表佛法,为什么?佛法里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它统统包括了,都讲到了,好!它是佛教概论,《四书》是儒家的概论。  道家的就念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够了。就是说中国人这三种书至少要多念几遍,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有这三个根,大致上我们的人生方向、目标不会走错。方老师告诉我“人生最高的享受”,你可以享受的到。为什么要学这个?果报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就像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学这个你快乐,“悦”是喜悦。  学佛法,佛说“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一个人在一生当中心情愉快、一生当中未曾丢失,这个人的一生幸福美满,能得到,真能得到,你就把这两样东西学会了、你就会得到。不骗你,孔夫子得到了。所以《论语》把这句话摆在第一位,为什么要学?“学而时习之”,习什么?你把你所学到的落实在工作,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你就会非常欢喜。习是落实。  现在学术有没有研究古典的?有,我们看到很多。大学里头开这些课程。我在年轻的时候非常希望到大学去旁听,因为自己学业没完成,我只念到初中,高中念了半年,以后再没有机会上学了,所以非常希望能到学校去旁听。我找到方东美先生,他老人家不让我去,告诉我(这六十五前的事情):他说现在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你要到学校去听课,你会大失所望。老师说的话是真话,当时我听不懂,我以为老师完全拒绝了,老师真的看到我想学,所以就告诉我:你真的想学,到我家里来。每个星期天上午九点半到十一点半(两个小时),他给我讲两个小时,我的哲学是在他家里学的。  感恩老师!要不感恩老师,我现在早就过世了!这一生苦不堪言,没有人教我,遇到这么个好老师,他愿意教,我愿意学。为什么老师说出这个话?现在学校,我以后在香港讲经,完全明白了,因为在这边接触很多大学教授,完全明白了,大学里面教的是什么?儒家所说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没有实行、没有笃行。换句话,教给你了,不教给你怎么落实,不教给你怎么融到工作里面去。无论从事哪个行业,你要不融入进去的话没有智慧,待人接物,不会做人,这学的白学了。&有人问我:为什么提倡《弟子规》?&  所以有人问我为什么提倡《弟子规》?我说我自己没有这种聪明智慧,我是人家打上一鞭子有反应。  早年王财贵先生到香港来看我,那个时候我住在跑马地,来问我一个问题,他在当年提倡儿童读经,我知道这个事情,我也非常赞叹、也喜欢。可是教了五、六年之后出了问题,他来找我,他说出了问题。我说:出什么问题?小孩《四书》、《五经》读得很好,很多能背诵,但是回家父母不懂,没学过,瞧不起父母,在学校里面老师没有学过,瞧不起老师,这个麻烦可大了!  所以他来问我,我就给他建议,小朋友要从德行教起,学什么?学“孝亲尊师”。所以我就想到《弟子规》。《弟子规》,学了《弟子规》,“孝”跟“敬”这两个字就学会了,“孝”以父母做代表,“敬”以老师做代表,小孩对大人都要懂得孝敬,这个孩子好,人人赞叹。  至于读经,我知道古时候私塾里面小朋友读经大概什么时候?十岁,十岁到十五岁,这五年是他读经的时候;三、四岁到七、八岁,这个时候是教“洒扫应对”,教“孝敬”,是教“行”,没有教读书的,读书那就是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这一类的,容易记,重要的是要教他做到、笃行。  所以我才明了了,现在学校里头是“博学多闻”,“博学多闻”也就是儒家讲的“博学、审问、明辨”,搞这个。“博学,审问,慎办,明辨”,没有“笃行”,没有教你怎么样用在生活上、怎么样用在工作上,没有讲这些,不讲这个,所以他不落实。这就是我体会到方老师当年教我、跟我说,到学校去旁听会大失所望,我就明白了。  儒家这五个层次是不能少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为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落实。那不落实,不等于零吗?!所以老师在家里教,学生就我一个,就不一样了。讲了之后会教我怎么用,那叫修行。修行就是落实,“修”是修正,“行”是行为。  我们念头错误,把念头修正过来,修正思想行为;言语说错了话,修正过来叫“正语”;身体做错了,修正过来叫“正行”。身、口、意三业,依照这个标准来修正,这个管用。所以这个东西,不是把它当作学术,像花瓶一样摆在那里欣赏的,不是,是要踏踏实实去做到,这就对了。&共产党把我弟弟送到复旦大学读书,我们一家人感恩&  所以我一生感恩老师、一生感恩父母。  父母非常辛苦,那种辛苦现在人无法想象,把我们养大。我弟兄两个人,真难得。我在战乱的时代,先到台湾,然后是周游列国、居无定所。共产党对我有恩,因为我们是贫穷,真的是没饭吃、真正是无产阶级。共产党培养无产阶级,把我弟弟送到,我弟弟那时候念初中,高中毕业把他送到复旦大学,复旦毕业之后在复旦教学,所以晚年生活过得不错,那是共产党给予的,我们一家人感恩。&学传统文化喊口号不行,要从娃娃抓起&  今天大家都重视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怎么学起?要认真学,光喊口号没用处,认真学,那就是从娃娃开始,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学的时候,那叫“半路出家”,他没根。所以我们想到要办汉学院,办汉学院用意在此地。  汉学院一定要附设幼儿园、附设小学、中学,然后让他就升大学。那根呢?根在幼儿园、在小学,这个要重视。教什么?教过去私塾里头教的教材,我们先要求老师做到,不是博学多闻,要老师把它做到。像《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老师真正做到了,用他的爱心、用他的智慧去爱小朋友,把小朋友都看作自己的亲生儿女,要这样的感情去教导他,孩子的心很纯、很干净,老师的心也纯正,心心相印,把孩子教好,孩子回家永远能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我们的教育才成功。  孩子教他认字,文字,叫“方块字”,认字。用什么教材?用《说文解字》,把每个字古人为什么要这样造法、为什么这么写法、为什么要读这个音,很有味道,讲故事。每个字都有故事,小朋友听的时候他很欢喜,他就会记得,叫认识中国字。  到什么时候才教他念《四书》、念《无量寿经》、念《老子》,这是儒、释、道的三个根,到什么时候?十岁。十岁开始念这个,他的记忆力好,我相信半年这三部东西他都背得滚瓜烂熟了;再有十年,这都是光阴最好的时候,老师要教导他专攻一部经。根有了,三个根有了,再深入、深入,可以就这三种东西,用一部来深入,可以,来帮助他开悟。  要讲求中国老祖宗教学的理念,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从十岁到十五岁,这是他智慧开了、他理解了,但是还是要着重读诵,读诵的遍数至少要满三千遍。为什么?他一辈子不会忘记,他会开悟。遍数越多越好,根深蒂固,“无师自通”,他才能成为圣贤。  所以中国教育是圣贤教育,佛陀的教育也是圣贤教育。佛是“圣人”,菩萨是“贤人”,阿罗汉是中国人称为“君子”。中国跟印度称谓不一样,意思是相同的。&我们现在差的是生死心不切,名闻利养没放下、身体健康也没放下&  所以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有福,对这个佛号恭敬也跟着念,这个人福报更大了。修福方法有八万四千,第一殊胜无过于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话不是假话,是真话。我们现在常常想这个、想那个,把佛常常忘掉,这个不好,这往生没把握。往生,一定要专注!  昨天堪布在此地,我是建议,希望堪布给我们大家讲密教讲的“前行”,大概也是太长了一点,时间不够,他没有讲。“前行”是什么?主要是讲生死心切,功夫就得力了。我们现在差的就是生死心不切,对这个世间依赖心很重,而且还有名闻利养没放下、身体健康也没放下,对这个身体过分的重视,这个对于修净土求往生是大障碍。真正求往生,对身体并不重视,但是也不会糟蹋,正常的活动就够了。每天早晨能够早起,拜一个小时佛、念一个小时的佛号。念的时候绕着,绕佛,就是走路,走路是运动,有这两个小时就足够了。如果没有事情的时候,就是念佛、就是散步。年岁大的散步好,多运动。把什么都放下、什么都不要想了,一心一意求往生。密宗的“前行”就说这些。  为什么放不下?也算是知道了,佛经常说,这都是假的,不是真的,但是我们还是把假的当做真的,真的,没有在意。极乐世界是真的,天天听、天天讲,但是并没有把它当真,还把现实生活当真,问题出在这里,我们都没有想想死了以后怎么办?人,生老病死谁也逃不了,不必忌讳,死了以后到哪去?如果再搞六道轮回,六道的苦我们今天尝到了。还希望过这苦日子吗?如果不希望,那就是认真念佛。  印光大师他的念佛堂只挂了一个字,挂在佛像后面——“死”字,这个字就是密宗里头所说的“前行”,生死心切,天天看到,活一天老老实实念一天佛号,这就对了。这叫真正修净土法门。  这个地方,祖师大德也说,这是日本的净宗祖师,念老告诉我们:  【解】闻名得福,故能生净信之心。  闻名不要中断。海贤老和尚,不能丢失、不能把名号丢掉了、失去了,念头,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接着,不能丢失。对西方极乐世界、对阿弥陀佛要生“净信”,“净信”就是一丝毫怀疑都没有。  【解】“清净心”者,无疑之信心也。又无垢之净心也。  什么是染污?“喜、怒、哀、乐、爱、恶、欲”是染污。这些东西全放下,心清净,没有怀疑了,这是经题上讲的“清净心”。只要你得清净心,你念佛的功夫就成片了,你会很清楚,时时刻刻心里头有佛号,口里没有念,心里佛号不断,想着阿弥陀佛、念着阿弥陀佛,好!  【解】《胜鬘宝窟上》曰:“清净心,净者信也。起净信之心,又不杂烦恼心叹,名净心。”  把净心的标准给我们说出来了。  【解】“忆念受持”。“受”者,信受。“持”者,坚持。“忆”者,忆佛功德,“念”者,念佛名号。  想什么?想阿弥陀佛的功德。怎么想法?四十八愿就是。四十八愿如果不能想,你就想一愿、想两愿,都是的。想一愿想第十八愿,第十八愿“十念必生”。最好是想善导大师给我们举出来的,最真实的“五愿”,第十二,“定成正觉”;第十三,“光明无量”;第十五,“寿命无量”;第十七,“诸佛称赞”;第十八,“十念必生”。这个“五愿”是四十八愿最重要的五愿。  最简单就是这一愿——第十八,“十念必生”,这就是想阿弥陀佛的功德,十念必生这个功德。是阿弥陀佛跟一切诸佛不共的功德,不是共同的,只有阿弥陀佛有,其他的没有。这个五愿,其他的四愿诸佛也都有,唯独这一愿诸佛没有,这个要知道,要坚持。  下面,“忆念受持”下面:  【解】“归依”者,谓身心归向,依止不舍。  我们今天皈依,念念“三皈依”,有口无心,不是真的。  “归依”者,谓身心归向,依止不舍。身心,“归”是回归,“身”跟“心”都不再想六道轮回、都不再想十法界,只想“皈依”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对极乐世界依报、对阿弥陀佛是正报,我们要依止不舍。我这一生靠什么?就靠的极乐世界、就靠的阿弥陀佛,所以想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想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都是“真正皈依”。怎么想法都在经上,所以这部经你要念一遍,这都有了。  【解】“供养”者,《玄赞要集》曰:“进财进行,名供。有所摄资,名养。”所言“财行”,指二种供养:一财供养。指香花、饮食、汤药、财物、头目脑髓、大地山河等等器物。  身外之物,头目脑髓是自己的身心,这属于财供养,为佛法,为众生离苦得乐,要干,尽心尽力去做,就是圆满功德。  【解】二法供养。如说修行,以为供养。  由此可知,我们念佛,我们发愿求生净土,真信真愿念这句佛号,求生净土,真供养!法供养!我们自己做出榜样给别人看,自己天天这样做,老老实实,对人诚诚恳恳的,财行也干,法行也干,好!这是佛在经上教导我们的,“如说修行的供养”。  “持戒”是供养。  我们净宗同学用什么来持戒?三十年前我们在美国,美国第一个“净宗学会”,在圣荷西成立的,美国“净宗学会”,会长杨一华,现在会长还是他,他到我们此地来过,当时我写了个“缘起”,提出五个科目,净宗同学一定要遵守要共修,这五条就是戒律。  第一个,“净业三福”,是我们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头一条,人天福报;  第二条,是学佛了,前面那一条是学佛的基础,没有那一条,学佛学不到,所以第二个说的,是从第一个基础上,再向上提升的。“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前面还没有说“皈依”,没有“皈依”,善男子,善女人到这个地方,“受持三皈,具足众戒”,这是三宝弟子了。在家的、出家的,受“三皈”、“五戒”、“八关斋戒”、“十善业道”,在家弟子;学“沙弥律仪”,“比丘”、“菩萨戒”,这是出家弟子,这个不能缺少的,“戒”在先。  然后第三福,大乘,“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到“读诵大乘”,这都是自行。“劝进行者”,这是教化众生。  教化众生要注重,特别在现代的社会,身行言教,我们要做给人看。不光能说,说了没用,大家不相信,要做出来给人看,真干!  这是第一个科目,“净业三福”,不管修学哪个宗哪个派,只要是学佛,都不能离开这个。  这个后头经文又说,这是“三世诸佛”,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修学证果的“净业正因”,多重要!我们用这个来做我们的指导原则、修学的原理,原理、原则抓到了,永远不能够离开、不能够偏了、不能够邪了。  “三福”下面就是“六和”,现在这个社会特别重要!大家不和,整个世界都在搞分裂。家庭里面父子分裂、兄弟分裂;社会上,朋友分裂、主伴分裂,这怎么得了!?  今天社会乱成一团,没有“六和敬”,所以我们第二个科目——“六和”:  第一,“见和同解”。我们的想法、看法一致,那就要学习。学习圣贤教诲,“见和同解”。  “戒和同修”。这个“戒”是守规矩。到一个人家道场,就要守人家的规矩;到人家家里,守人家家里的规矩;到哪个国家,遵守哪个国家的法律、风俗习惯,这都属于“戒和同修”。  “身和同住”。身同住在一起,这个“同住在一起”,古时候道场比现在简单,“住众”是睡通铺的,不是一个人有一个寮房的。寮房只有什么?执事,他在寺庙里担任的工作,像住持、当家师、知客,这些人他有一个房间。清众没有,清众所住的是通铺,为什么?依众靠众,晚上睡觉要规规矩矩的,不能妨碍别人,大家互相监督,总像个样子,没有个人自由,身这样叫“同住”,才能成就道业,睡在一个房间。  所以现在,我那个时候刚刚出家,跟寺院里面大家讲这些问题,我们主张一个房间住四个人,四个人是“一众”,就可以摆四张床铺,四个人住在一个房间,各个看着各个,好!不能胡思乱想,不能胡作非为,“身和同住”。  现在的社会,物质生活都提升了,不像从前那么苦了,从前是四个人睡一张床,现在可以一个房间摆四张床,用这个方法。  “口和无诤”。决定没有争论,口是用来念佛的,不是用来批评人的,不是用来说瞎话的,学着拓开心量,不见世间过。六祖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世间人过失没看见,不放在心上,好!口业清净。  “意和同悦”。“意”是念。心,心里头没有杂念、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心生什么?生快乐,就是《论语》上第一句话说这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生喜悦。“喜悦”,“悦”,这个“悦”是从内往外发的,像泉水一样,它不断往外流。流出来什么?快乐,真正幸福。“乐”,“乐”是从外头来的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那是外面来的;这个“悦”从内里头生的,真喜欢,法喜充满,这是“意和同悦”,法喜充满。要用孔子的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有法喜,常生欢喜心。  最后一个,“利和同均”。“利”是供养。十方供养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有份,住在这寺庙里头他都有份,所以是均等的。钱怎么用,都要做“羯磨”。“羯磨”就是作法。今天这钱怎么用法,要向大众宣布,今天我要用笔钱,怎么用法,大众都同意了,不说话,就通过了;有不赞成的,有意见的,就提出来,然后再讨论、再表决。“羯磨”就是表决的意思。很平常的事情说一次就够了,没有人反对就通过了;重要的事情说两遍、说三遍;最重要的说四遍,四遍都没反对就通过了。这是佛陀给我们制定的规矩,这个也重要!-----------------------------------------------------------------------------------------&【】给初学者提供帮助&  很多初入佛门的善男信女对学佛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很多人认为信佛就是去寺院烧香、拜佛求神仙保佑;或者认为经忏法会就是信佛。这是错误的想法。  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经忏法会。真正的学佛必须学佛经,用佛陀的教诲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就是“依教奉行”。学佛能改变命运,进入佛门读的一本书是《了凡四训》,这是改善命运的榜样。  佛陀教育网【】,给初学佛者提供如里如法修学的修行平台;同时发现、挖掘真正的学佛人,有机会面对面分享和探讨学佛体会。  我们的【】,是按照净空老法师倡导的教学理念学佛的,是当前正确的学佛方法。现在学佛人很多,学歪、学偏、学邪的占百分之八十多,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佛方法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只要按照这个修学次第学佛,不会学歪、学偏和学邪。  当代高僧大德——净空法师,年近九旬,为了世界和平、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安乐,每日讲经不辍。听净空老法师讲经,力行净空老法师讲经,一定能改变你人生的命运、能提高你人生的质量。  在【】里一块跟着净空老法师学佛,我们就是同参道友;我们不是老师,但我们有信心做好共修的教练。欢迎有缘人的加入!  打开【】(),在首页左上侧“点击加入”,然后一步步跟着提示注册。首页右下侧有【】,是发布共修系统里同修的学佛体会文章,欢迎您阅读、参考! & 【】微信号:amtbedu。  手机版网站应用:安卓版。邮箱:.com。&&
&&&&净土释疑网微信平台已开通微信弘法,敬请大家关注净土释疑网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amtbedu。添加方法:打开微信--朋友圈--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众账号--输入“amtbedu”点击“查找”,出现的界面再点击“关注”。我们每天会把净空老法师最新讲经菁华、学佛答问;每天选取一篇印光大师文钞(生僻字加注音、注解);选网友们的学佛体会等文章,分享给大家,敬请关注!净土释疑网:;邮箱:foxdw_. 手机应用:
[最新报道]
[相关报道]
净土释疑网站e-mail: foxdw_ 建站日: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辽ICP备号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弟子规家长评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