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挺不出事能当华野司令部吗?

有人说粟裕总是安排10纵打阻击是因为10纵擅长打阻击而不擅长攻击,这话是没错,可部队的特点是靠在实战锻炼的。10纵总是被安排打阻击,自然阻击的经验丰富,而攻击得不到锻炼,自然不擅长攻击。粟裕在华野没有人事权,其扶持嫡系压制山东八路的手段主要是靠行使战役指挥权,比如老是让陶勇的4纵“吃肉”,而总是让宋时轮的10纵打阻击“啃骨头”。有人说粟裕总是安排10纵打阻击是因为10纵擅长打阻击而不擅长攻击,这话是没错,可部队的特点是靠在实战锻炼的。10纵总是被安排打阻击,自然阻击的经验丰富,而攻击得不到锻炼,自然不擅长攻击。4纵总是被安排“吃肉”,自然攻击能力强。所以宋时轮因此对粟裕不满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至于叶飞不鸟粟裕那就更无需多说了,南阳事件的阴影在叶飞的心中记了一辈子,大丈夫快意恩仇,难道要叶飞对粟裕感恩戴德不成?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所以,虽然南阳事件粟裕只是执行上级的命令,但毕竟粟裕也是执行者,要叶飞对粟裕保持大海般的胸怀也确实是很难。请教了一位对粟裕有较多了解的人士,下面是他的谈话记录。一、粟裕有个四中队,负责情报工作。在朝鲜战争之前,1950年春节后,粟裕致电毛主席,朝鲜可能发生战争。二、毛主席让陈.毅向粟裕传达:担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我听后很奇怪,问道:是不是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他说:是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后来,华东军区总医院报陈.毅:粟裕胃出血。对此,中苏医务人员意见分歧,中方主张手术,苏方主张喝酸奶,不必手术。陈.毅致电毛主席:粟裕病重。粟裕粟裕致电毛主席:我没病,只有小毛病。毛主席见二人电报不一,就让罗瑞卿探望粟裕,罗瑞卿回来报告说:我跟粟裕谈了一刻钟,粟裕脸色发白,临走送我时,扶着门,看来病情很重。如想知道详情,可以查阅军事博物馆、军科院战史部档案,但须有大军区党委批示。三、邓小.平是军衔小组组长。毛主席曾说,元帅应授给南昌起义团以上干部。有三个人不符合条件:罗荣桓、林.彪、粟裕。评定军衔时,最初的元帅名单里,林.彪排名第五位,粟裕排名第七位,名单里没有罗荣桓,也没有聂荣臻。如想知道详情,可以向毛毛请教。需要注意的是,上级曾跟毛毛提过,发言要注意一下。四、评陈.毅:总的来说,陈老总光明磊落,但在井冈山时期,他跟毛主席有过节,总怕毛主席旧事重提,因此,他在为人处世上,看毛眼色行事。陈老总有三件事值得商榷:第一件事是对待何以祥。山东野战军时期,许世友、宋时轮等人不服陈.毅,尤其宋时轮,跟陈.毅公开抗衡,说你的部署不对。陈.毅让宋时轮负责战役指挥,宋时轮说我没办法指挥。何以祥是当时山东各军区领导中唯一服从陈.毅指挥的,当时有人贬低何以祥,说他是“陈.毅袖子里的小猫”,意思是他象猫一样听话。后人为尊者讳,给改成了“陈军长袖子里的小老虎”。山东野战军仗打得不好,五败一平。1955年评军衔,许世友等人压何以祥,结果何以祥只当了少将,何以祥向陈.毅哭诉,陈.毅说我不管军队的事。第二件事是对待潘汉年。潘汉年当年见过汪精卫,事后曾告诉了二个人:陈.毅、饶漱石。但并没有写书面报告,毛主席对此是不满的。粟裕高饶事件发生后,饶漱石****,此时,陈.毅是潘汉年当年事件的唯一可以依赖的见证人。潘汉年将自己当年见过汪精卫的材料交给陈.毅,请陈.毅转交毛主席。陈.毅发觉毛主席决心整潘汉年,就说当年潘汉年的事我已经记不清了。第三件事是对待粟裕。山东野战军时期,毛主席曾有一个设想:将华东分成三块,徐向前一块,陈.毅一块,粟裕一块。粟裕致电中央:合成一块。陈.毅很高兴。合并为华东野战军后,陈.毅为司令员,粟裕负责战役指挥。1958年批判粟裕时,很多人认为粟裕是毛主席的爱将,不敢批,只是提了一些意见。黄克诚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说温度不够。陈.毅听后,180度大转弯,开始批粟。后来,毛主席又说:粟裕同志战争年代打仗打得好,是为公的。到北京以后是为公还是为私?不能说都是为私吧!陈.毅听后,再次转弯,说粟裕的检讨很好。四、1958年批粟时,哪些人说了公道话?他说:当时有二个人说了公道话。我说:是陶勇几个吧。他说:还轮不上陶勇,是林.彪和肖劲光。林.彪参加了一次小组会,说:我一直生病,不明白这次会议,打胜仗的是罪犯,打败仗的当英雄,这个会议我不参加了吧。肖劲光找毛主席说:粟裕对您老人家没有二心。五、宋时轮、王建安都服粟裕。许世友是个例外,他既不服陈.毅,也不服粟裕,他服的是毛主席和徐向前。济南战役,他想指挥华野全军。我听了后,十分惊讶,说:以许世友的地位,不大可能指挥华野全军吧?这样一来,粟裕不就没处放了吗?他说:许世友这人就是这样,他吃准了毛主席信任他。一不高兴,就称病,让王建安去。淮海战役他就称病不去。徐向前救过许世友的命,当年如果不是徐向前,许世友就被******干掉了。毛主席也救过许世友的命。许世友服他们。粟裕我问:解放后呢?粟裕和许世友的关系好些了吧?他说:不好,也不坏。粟裕作出指示,往往还得单独跟许世友交谈。六、一让司令,粟裕完全是出于谦虚,出于对张鼎丞的尊重。江西时期,张鼎丞是苏维埃副主席,粟裕只是支队党代表,是团级干部;新四军时期,张鼎丞是二支队司令,非常关照粟裕,待粟裕很好。至于二让司令,粟裕有多方面的考虑,不完全是出于谦虚。以前,粟裕给华东野战军下命令时,如果部下有异议,粟裕可以再往陈.毅身上推,陈.毅可以说:老子代表军委,我执行军纪。如果陈.毅的话也不听,那就没有退路了。粟裕觉得这个模式很好。另外,粟裕认为,这次调陈.毅到中原,是管后勤,这不是陈.毅的特长。我问:让司令,是不是因为粟裕指挥不动?他说:不是,粟裕的性格是,吃准了,天王老子也不让步,对内则注重让步。在“二让司令”这件事上,粟裕对毛主席的想法没有吃透。毛主席调走陈.毅,有二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张鼎丞、曾山等人认为,陈.毅对粟裕的指挥有妨碍。尤其曾山这个人不得了。照像时,曾山坐中间,陈.毅、粟裕坐两边。陶勇等人很奇怪,心想曾山不过是组织部长,凭什么坐中间?其实,曾山和毛主席有密码联系,这个很少人知道的。另一个原因,是刘邓当时矛盾尖锐。陈.毅和邓小.平关系不错,和刘伯承关系也不错,毛主席想让陈.毅居中,协调他们关系。我问:刘邓关系不是很好吗?他说:刘邓矛盾很大,这个,很多人知道的。刘邓都不一起吃饭。打了胜仗,邓小.平说:这是毛主席思想的光辉胜利。刘伯承说:如果胜仗是毛主席思想的光辉胜利,那么败仗岂不是毛主席思想的光辉失败吗?毛主席是真心想让粟裕当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的,粟裕还辞让,毛主席就生气了,说:你不识抬举!这个华东很多人知道的。粟裕的秘书蒯斯曛当天晚上就跟粟裕说:首长,你将来的麻烦大了,毛主席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一位伟大的封建主义者。七、抗战后期,毛主席曾设想张爱萍组织淞沪支队,作为内应,和粟裕里应外合,拿下上海。粟裕认为,我军没有能力拿下上海,主张南下浙江。毛主席问谁去,都不愿去,粟裕说:我去。----------华野在评军衔和定级时也有一些乌七八糟的山头排挤事件和发泄个人私愤事件。比如谭震林整刘少卿。刘少卿的资历当中将是没问题的,他是一方面军出身,当过******新四军五师的参谋长,当过许世友谭震林率领的解放军山东兵团参谋 长,可是就是在山东搞诉苦运.动时,当众说了谭震林怕老婆的事情,于是就被主管定级评衔的谭震林报复,只当了少将。再比如何以祥被许世友整,何以祥是二方面军出身,四川人,抗战期间配合王麓水带出了一个很能打仗的山东八师,解放战争初期,山东八路都不听陈.毅指挥,包括许世友、王建安、宋时轮等,就一个八师坚决拥护陈.毅。于是后来陈.毅走了,何以祥在许世友手下混,当山东军区参谋长,就被摁在少将军衔上。何以祥是华野十二个主力纵队的12个首任司令里头军衔最低的,别人都是上将中将,何以祥向陈.毅哭诉,陈.毅竟然说我管不了军队的事情了。粟裕与各个高层关系毛主席、朱.德之外,最高统帅部里还有一个粟裕的知己:刘少.奇。刘少.奇是毛主席最得力的助手与第一个接班人,曾在二十余年间受到毛主席格外的倚重、信任。复杂激烈的党内斗争中,毛主席之所以笑到最后,最高领导地位与毛主席思想指导地位得以最终确立,都有刘少.奇殚精竭虑的汗马之功。刘少.奇初识粟裕内幕:粟裕并未留下“黑马”印象刘少.奇与粟裕的认识较晚,是在“皖南事变”前夕的1940年。后来,刘少.奇对粟裕的信任与推举也是不遗余力的。这年10月,粟裕和陈.毅取得黄桥战役大捷后,与南下的八路军第五纵队会师。当年长征的红军主力与南方丛林的游击队,六年后终于再次融合在一起,也就是喜欢舞文弄墨的陈.毅在诗里记叙的一件大事:“十年征战几人回,又见同侪并马归。”粟裕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的身份,在江苏海安主持大会,纪念这一非凡的胜利,并欢迎中原局书记刘少.奇以及他带来的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员黄克诚等人。不久,两支部队奉命统一指挥,成立了新四军、八路军华中总指挥部,陈.毅任代总指挥(总指挥叶挺未到职),刘少.奇为政委。这便是后来新四军新军部的雏形。陈.毅升职而去,粟裕也跟着前进了半步,开始独立打理江北指挥部。但这时候,初来乍到的“中央大员”刘少.奇,更多倚重的是早负盛名的陈.毅,不仅三个月前就决定将苏北各部队(包括八路军南下部队及渡河支援的四、五支队)由陈.毅担任战役上的统一指挥,而且不久后他还向毛主席提议,重建后的新四军军部,“以陈.毅代军长”。粟裕虽然刚创造了黄桥战役以少胜多的军事杰作,被刘少.奇称为“有伟大的决定意义”,但他到底还不是军事主官,其运筹帷幄的实际内情并不为人知晓。因此,刘少.奇并未对他留下后来的“黑马”印象。张灵甫遗孀与粟裕后人碰面竟是这样的结果6月3日,抗日名将张灵甫的遗孀王玉龄回到湖南探亲,看望在长沙生活的表妹和堂妹,并看望了几位黄埔老兵。****日下午,在黄埔老兵谭昆山家中,她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讲述了自己与张灵甫的传奇爱情和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理发店初见,横了他一眼“我和他在一起不到3年,实际相处的日子仅1年。”王玉龄说,“之前,我连张灵甫是个多么有名的将军,都不知道。”1945年,出身长沙名门望族的王玉龄17岁,第一次见到了张灵甫,“一个周末,几个女孩子约好去理头店。那时,我正在洗头,张灵甫进来了,穿身军装,戴着军帽,坐在我后面,死死地盯着我,我心想,这人真讨厌。我就瞪了他一眼”。“后来他告诉我,如果我当时对他笑,他就没兴趣了,倒是我横了他一眼,他就下定决心要追求我。再后来,他托朋友张处长请我们全家吃饭。饭桌上,张处长就问 我伯母多大,我伯母说她32岁,张处长立马说,张灵甫军长也32岁,你们同岁。其实,当时,他已经42岁了,在我面前隐瞒了10岁。很快,他就对我求婚 了。要结婚时,他接到了升迁令,被提升为74军军长。我们婚礼当晚是在火车上度过的,一个睡上铺,一个睡下铺。”张灵甫与夫人结婚照背得出丈夫的绝笔书1946年8月,张灵甫率部队投入华东战场。1947年春天,王玉龄去前线看张灵甫,当时她已有9个月身孕。“日,儿子出生了。他打电话 来,在听筒里哈哈大笑了好久,让我把儿子的照片寄过去。之后,孟良崮战役打响了。其实,儿子出生10天后,他就去世了,大家都瞒着我。几个月后的一天,他 的部下杨参谋突然来到家中,一进屋就跪在我面前说,张军长打了电报给蒋介石,请蒋介石照顾家人。”“他的绝笔书是这样写的:余与仁杰(副师长)决战至最后以一弹饮诀成仁,上报国家与领袖,下答部属与人民。老父来京未见,痛极,望善侍之。幼子望养育之。玉龄吾妻,今永诀矣。灵甫绝笔。5月16日,孟良崮。”王玉龄眼眶红了。“2007年5月,我去了孟良崮,当地农民在埋葬他的洞上方立了一块碑,我当时跟他们说,也在这留个位置给我吧。”王玉龄说。对宋美.龄没好感1948年底,王玉龄带着母亲和儿子到了台湾。“有一天宋美.龄要接见我们,去的都是寡妇。到了总统府,我们坐在外面等了很久,这时,一个武官跑出来讲, 今天夫人不舒服,你们请回吧。那一刻,大家心里一凉,我对她就没了好感,不过,后来想想,也没什么,谁让自己的丈夫是军人。”因为这个原因,王玉龄坦陈:“我后来和宋美.龄一直没有往来。”1952年,王玉龄一人去了美国。“后来,我在美国航空公司做了财务管理,就把母亲和儿子从台湾接了过去。”“让我惊喜的是,1973年,周.恩来总理得知我在美国的去向后,通过我的朋友给我做工作。不久,我又收到了一封来自加拿大的神秘信件,信中发来了邀请, 让我有空回大陆看看。结尾署名是: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黄华。我回信说签证困难。黄华说他愿意给我签证。后来我又一想,我本人从来没有申请过回中国,那到底是 谁帮我申请的?我就写信去问。后来就没了音信。夫人王玉玲又过了一段时间,一对医生夫妇朋友给我写信,让我去澳门学习。我拗不过,就去了。第二天,他们就把我带去了广州。之后,我们又坐飞机到了北京,我才知道邀 请人是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总理握住我的手说:'张灵甫是黄埔学生,我是黄埔老师,他是一个很优秀的将才,没有争取他过来,错误在我。’我在总理面前像 孩子一样,失声痛哭。”和粟裕后人一笑泯恩仇现在,王玉龄定居在了上海。“我在上海浦东玫瑰园为他建了座衣冠冢,在石头上,我刻了一首诗:当年有幸识夫君,没世难忘恩爱情。四七硝烟伤永诀,凄凄往事怯重温。”“2005年,在上海,我见到了粟裕将军的后人。粟裕将军的侄子托人转告我表妹,说想见见我。我想都没想,一口就答应了。2008年6月,我80岁生日, 有位朋友在上海一座老洋房内为我庆生。席间,朋友给我介绍了一个人:粟裕的次子粟寒生,他是从北京来的。人群中看见我,他一直微笑着。我觉得是'度尽劫波 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心里很温暖。”(文、图/本报记者李仲文)请教了一位对粟裕有较多了解的人士,下面是他的谈话记录。一、粟裕有个四中队,负责情报工作。在朝鲜战争之前,1950年春节后,粟裕致电毛主席,朝鲜可能发生战争。二、毛主席让陈毅向粟裕传达:担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粟裕我听后很奇怪,问道:是不是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他说:是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后来,华东军区总医院报陈毅:粟裕胃出血。对此,中苏医务人员意见分歧,中方主张手术,苏方主张喝酸奶,不必手术。陈毅致电毛主席:粟裕病重。粟裕致电毛主席:我没病,只有小毛病。毛主席见二人电报不一,就让罗瑞卿探望粟裕,罗瑞卿回来报告说:我跟粟裕谈了一刻钟,粟裕脸色发白,临走送我时,扶着门,看来病情很重。如想知道详情,可以查阅军事博物馆、军科院战史部档案,但须有大军区党委批示。三、******是军衔小组组长。毛主席曾说,元帅应授给南昌起义团以上干部。有三个人不符合条件:罗荣桓、****、粟裕。评定军衔时,最初的元帅名单里,****排名第五位,粟裕排名第七位,名单里没有罗荣桓,也没有聂荣臻。如想知道详情,可以向毛毛请教。需要注意的是,上级曾跟毛毛提过,发言要注意一下。四、评陈毅:总的来说,陈老总光明磊落,但在井冈山时期,他跟毛主席有过节,总怕毛主席旧事重提,因此,他在为人处世上,看毛眼色行事。陈老总有三件事值得商榷:第一件事是对待何以祥。山东野战军时期,许世友、宋时轮等人不服陈毅,尤其宋时轮,跟陈毅公开抗衡,说你的部署不对。陈毅让宋时轮负责战役指挥,宋时轮说我没办法指挥。何以祥是当时山东各军区领导中唯一服从陈毅指挥的,当时有人贬低何以祥,说他是“陈毅袖子里的小猫”,意思是他象猫一样听话。后人为尊者讳,给改成了“陈军长袖子里的小老虎”。山东野战军仗打得不好,五败一平。1955年评军衔,许世友等人压何以祥,结果何以祥只当了少将,何以祥向陈毅哭诉,陈毅说我不管军队的事。第二件事是对待潘汉年。潘汉年当年见过汪精卫,事后曾告诉了二个人:陈毅、饶漱石。但并没有写书面报告,毛主席对此是不满的。粟裕高饶事件发生后,饶漱石倒 台,此时,陈毅是潘汉年当年事件的唯一可以依赖的见证人。潘汉年将自己当年见过汪精卫的材料交给陈毅,请陈毅转交毛主席。陈毅发觉毛主席决心整潘汉年,就说当年潘汉年的事我已经记不清了。第三件事是对待粟裕。山东野战军时期,毛主席曾有一个设想:将华东分成三块,徐向前一块,陈毅一块,粟裕一块。粟裕致电中央:合成一块。陈毅很高兴。合并为华东野战军后,陈毅为司令员,粟裕负责战役指挥。1958年批判粟裕时,很多人认为粟裕是毛主席爱将,不敢批,只是提了一些意见。黄克诚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说温度不够。陈毅听后,180度大转弯,开始批粟。后来,毛主席又说:粟裕同志战争年代打仗打得好,是为公的。到北京以后是为公还是为私?不能说都是为私吧!陈毅听后,再次转弯,说粟裕的检讨很好。四、1958年批粟时,哪些人说了公道话?他说:当时有二个人说了公道话。我说:是陶勇几个吧。他说:还轮不上陶勇,是****和肖劲光。****参加了一次小组会,说:我一直生病,不明白这次会议,打胜仗的是罪犯,打败仗的当英雄,这个会议我不参加了吧。肖劲光找毛主席说:粟裕对您老人家没有二心。五、宋时轮、王建安都服粟裕。许世友是个例外,他既不服陈毅,也不服粟裕,他服的是毛主席和徐向前。济南战役,他想指挥华野全军。我听了后,十分惊讶,说:以许世友的地位,不大可能指挥华野全军吧?这样一来,粟裕不就没处放了吗?他说:许世友这人就是这样,他吃准了毛主席信任他。一不高兴,就称病,让王建安去。淮海战役他就称病不去。徐向前救过许世友的命,当年如果不是徐向前,许世友就被张 国 焘干掉了。毛主席也救过许世友的命。许世友服他们。粟裕我问:解放后呢?粟裕和许世友的关系好些了吧?他说:不好,也不坏。粟裕作出指示,往往还得单独跟许世友交谈。六、一让司令,粟裕完全是出于谦虚,出于对张鼎丞的尊重。江西时期,张鼎丞是苏维埃副主席,粟裕只是支队党代表,是团级干部;新四军时期,张鼎丞是二支队司令,非常关照粟裕,待粟裕很好。至于二让司令,粟裕有多方面的考虑,不完全是出于谦虚。以前,粟裕给华东野战军下命令时,如果部下有异议,粟裕可以再往陈毅身上推,陈毅可以说:老子代表军委,我执行军纪。如果陈毅的话也不听,那就没有退路了。粟裕觉得这个模式很好。另外,粟裕认为,这次调陈毅到中原,是管后勤,这不是陈毅的特长。我问:让司令,是不是因为粟裕指挥不动?他说:不是,粟裕的性格是,吃准了,天王老子也不让步,对内则注重让步。在“二让司令”这件事上,粟裕对毛主席的想法没有吃透。毛主席调走陈毅,有二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张鼎丞、曾山等人认为,陈毅对粟裕的指挥有妨碍。尤其曾山这个人不得了。照像时,曾山坐中间,陈毅、粟裕坐两边。陶勇等人很奇怪,心想曾山不过是组织部长,凭什么坐中间?其实,曾山和毛主席有密码联系,这个很少人知道的。另一个原因,是刘邓当时矛盾尖锐。陈毅和******关系不错,和刘伯承关系也不错,毛主席想让陈毅居中,协调他们关系。我问:刘邓关系不是很好吗?他说:刘邓矛盾很大,这个,很多人知道的。刘邓都不一起吃饭。打了胜仗,******说:这是毛 泽 东思想的光辉胜利。刘伯承说:如果胜仗是毛主席思想的光辉胜利,那么败仗岂不是毛主席思想的光辉失败吗?毛主席真心想让粟裕当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的,粟裕还辞让,毛主席就生气了,说:你不识抬举!这个华东很多人知道的。粟裕的秘书蒯斯曛当天晚上就跟粟裕说:首长,你将来的麻烦大了,毛主席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一位伟大的封建主义者。七、抗战后期,毛主席曾设想张爱萍组织淞沪支队,作为内应,和粟裕里应外合,拿下上海。粟裕认为,我军没有能力拿下上海,主张南下浙江。毛主席问谁去,都不愿去,粟裕说:我去。----------华野在评军衔和定级时也有一些乌七八糟的山头排挤事件和发泄个人私愤事件。比如谭震林整刘少卿。刘少卿的资历当中将是没问题的,他是一方面军出身,当过******新四军五师的参谋长,当过许世友谭震林率领的解放军山东兵团参谋 长,可是就是在山东搞诉苦运动时,当众说了谭震林怕老婆的事情,于是就被主管定级评衔的谭震林报复,只当了少将。再比如何以祥被许世友整,何以祥是二方面军出身,四川人,抗战期间配合王麓水带出了一个很能打仗的山东八师,解放战争初期,山东八路都不听陈毅指挥,包括许世友、王建安、宋时轮等,就一个八师坚决拥护陈毅。于是后来陈毅走了,何以祥在许世友手下混,当山东军区参谋长,就被摁在少将军衔上。何以祥是华野十二个主力纵队的12个首任司令里头军衔最低的,别人都是上将中将,何以祥向陈毅哭诉,陈毅竟然说我管不了军队的事情了。粟裕与各个高层关系毛主席、****之外,最高统帅部里还有一个粟裕的知己:刘 少 奇。刘 少 奇是毛主席最得力的助手与第一个接班人,曾在二十余年间受到毛主席格外的倚重、信任。复杂激烈的党内斗争中,毛主席之所以笑到最后,最高领导地位与毛主席思想指导地位得以最终确立,都有刘 少 奇殚精竭虑的汗马之功。刘 少 奇初识粟裕内幕:粟裕并未留下“黑马”印象刘 少 奇与粟裕的认识较晚,是在“皖南事变”前夕的1940年。后来,刘 少 奇对粟裕的信任与推举也是不遗余力的。这年10月,粟裕和陈毅取得黄桥战役大捷后,与南下的八路军第五纵队会师。当年长征的红军主力与南方丛林的游击队,六年后终于再次融合在一起,也就是喜欢舞文弄墨的陈毅在诗里记叙的一件大事:“十年征战几人回,又见同侪并马归。”粟裕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的身份,在江苏海安主持大会,纪念这一非凡的胜利,并欢迎中原局书记******以及他带来的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员黄克诚等人。不久,两支部队奉命统一指挥,成立了新四军、八路军华中总指挥部,陈毅任代总指挥(总指挥叶挺未到职),刘 少 奇为政委。这便是后来新四军新军部的雏形。陈毅升职而去,粟裕也跟着前进了半步,开始独立打理江北指挥部。但这时候,初来乍到的“中央大员”刘 少 奇,更多倚重的是早负盛名的陈毅,不仅三个月前就决定将苏北各部队(包括八路军南下部队及渡河支援的四、五支队)由陈毅担任战役上的统一指挥,而且不久后他还向毛主席提议,重建后的新四军军部,“以陈毅代军长”。粟裕虽然刚创造了黄桥战役以少胜多的军事杰作,被******称为“有伟大的决定意义”,但他到底还不是军事主官,其运筹帷幄的实际内情并不为人知晓。因此,刘 少 奇并未对他留下后来的“黑马”印象。刘 少 奇向毛主席推荐粟裕“挑大梁”这时候,苏南的新四军六师打得不够好,有不能立脚之势。刘 少 奇当即向毛主席提议,由粟裕统一指挥一、六两个师。毛主席很快予以批准,粟裕也就独挑大梁,成为唯一同时指挥两个师的师长。刘 少 奇经过九个月长途跋涉的“小长征”后回到延安,向毛主席详细地汇报了自己的工作。其间,他对粟裕还赞不绝口,高兴地说在华中局和新四军工作时发现两个 人才,“一是新四军四师政委邓子恢,他是农村工作的专家;二是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是新四军7个师中,打仗打得最多和最好的一个师长。”毛主席原本和粟裕有井冈山同吃红米饭的渊源,刘 少 奇又如此力荐这位“黑马”,自然印象就更深了。粟裕不计个人名利刘 少 奇深为感动日,毛主席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由刘 少 奇代理其中 共中央主席一职。从这时开始到第二年春天,刘 少 奇一直主持中 共中央工作。这期间,在东北,刘 少 奇决定“迅速地、坚决地争取东北,在东北发展我党强大力量”,并成立了以彭真为首的东北局;在华中,他又在10月8日批准了华中局的建议,“同意粟裕留华中任司令”。同时,刘 少 奇还决定让年长粟裕九岁,曾参与组织福建西部农民暴动,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老资格领导人张鼎丞担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军区管辖原来新四军的区域,与陈毅任司令员的山东军区平级,刘 少 奇此举,无疑是对粟裕相当的信任与重用。但“有古名将风”的粟裕认为,由张鼎丞担任华中军区司令员,更有利于工作和团结,因此向华中局建议,改任自己为副职,张鼎丞为正职。在华中局未同意的情况下,粟裕直接致电中 共中央,陈述自己这一建议和理由。刘 少 奇接到电报后,认为粟裕担任正职是适当的,也依然坚持原来的决定。10月27日,华中局根据刘 少 奇的批复,再次宣布华中军区“以粟裕为司令,张鼎丞为副司令”。当天深夜,粟裕第二次致电中 共中央,重申自己的理由,恳切地说:“请求中央以鼎丞为司令,职当尽力协助,以完成中央给予之光荣任务。”粟裕的诚意终于被刘 少 奇理解了:他不是在推卸责任,而是出于华中军区领导上层团结考虑,愿意在张鼎丞领导下,不折不扣完成中央赋予的重任。刘 少 奇深为粟裕不计个人名利的公心与谦让品格而感动,接电后进行了慎重研究,最后决定采纳他的建议,但同时决定在华中军区组建野战军,任命粟裕为华中野战军司令员,负责前方打仗事宜。决定之后,刘 少 奇亲自起草了回电。在执行刘 少 奇代表中 共中央做出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过程中,华中局和陈毅提出新四军除三师全部调往东北以外,其余都部分抽调去山东或东北。这样,不管是调往山东、东北的部队,还是留在华中的部队,都将打破各部原有的完整建制。粟裕认为,这不利于部队的建设和作战,而应尽可能保留主力部队的原有建制,以保持传统的作风和战斗力。因此,他多次向陈毅和华东局(华中局改称)建议,但没有得到同意。粟裕不得已冒着“本位宗派主义之嫌”,再次直接向中 共中央陈述自己的意见。刘 少 奇出于对粟裕的信任,从谏如流,支持粟裕的意见,他为中 共中央起草回电说,“其(粟裕)提议是有理由的”,“各师建制应尽可能不分割”。华东局因此改变了原来的方案。粟裕的建议与刘 少 奇的纳谏,均为后来华东野战军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成为全国战区战绩第一的野战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刘 少 奇设家宴为粟裕庆功1946年8月,粟裕率华中野战军在苏中取得了七战七捷,刘 少 奇为这位老部下的辉煌战果兴奋不已,特意搞了一个家庭聚会,交代夫人王光美做了几样难得一见的好菜,邀请了****、彭德怀等人来喝酒,庆贺胜利。1948年5月,毛主席调离陈毅,让粟裕接任其职,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粟裕坚持谦让后,改任代司令员兼代政委)。这一决策的运筹过程,除了战局需要与毛主席的信任外,刘 少 奇的及时建言,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建国后,刘 少 奇虽然短时间兼任过军委副主席,但主要工作在地方,不分管军队的具体事务,不久又相继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 共中央副主席、国家主席,因此与从未脱下军装的粟裕交往不多,但他并未忘记这位老部下。日,粟裕被任命为中央军委第二副总参谋长。进京之前,他请假半个月,到上海治疗右臂内残留弹头处的发炎。11月25日晚上,正在上海视察与疗养的刘 少 奇得知这一消息后,偕夫人王光美“猥自枉屈”,突然造访粟裕的驻地。粟裕的秘书鞠开马上进屋报告。刘 少 奇时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兼军委副主席,可谓位高权重。粟裕深感意外,连忙到大门口迎候,说:“少奇同志,应该下级看上级,岂有上级看下级之礼。真是不敢当啊!”刘 少 奇接过粟裕的话,爽朗地笑道:“怎么没有啊?今天,我和王光美同志来看你,不就有了吗?”粟裕也笑了。随后,两人互相慰问,畅谈甚欢。有来当有往,尽管相隔久远了一点。日晚上,粟裕也到刘 少 奇家拜访。不久,刘 少 奇要求粟裕将所负责指导的各兵种、各部门以及有密切关联部门的情况和问题,向他和中 共中央汇报一次。粟裕随即向刘 少 奇提交了报告,分别汇报了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铁道兵、防空部队、公安部队以及全军装备情况的现状,五年计划和远景、存在的问题和措施,并且汇报了1954年各兵种及作战部的情况。报告中,粟裕还建议:“今后应主要加强海、空军,而最近十年或十余年内尤以加强空军为主。”刘 少 奇对陈毅授衔提出异议给粟裕争取最后机会1955年全军授衔,在粟裕早已提出辞帅并获毛主席批准后的9月9日,负责决定元帅人选的中 共中央书记处(即后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成员为毛主席、刘少奇、周总理、****、)召开会议,有关元帅军衔授予问题成为议题之一。两天后的晚上,中央书记处又召开会议,再次专门讨论元帅军衔授予问题。会上,刘 少 奇提出对陈毅授衔元帅的异议。此前的1954年9月,陈毅被任命国务院副总理,分工为常务副总理,兼管科学院、政法、文化,并“准备做外交工作”。1955年5月,国务院再次分工,确 定陈毅分管第一、第二办公室、民族事务和科学、卫生工作。按周总理、刘 少 奇、******因工作重心在地方而不授衔的标准,陈毅显然也可以不授衔。而如果陈毅不授衔,那么南方红军游击队、新四军以及华东野战军(三野)必然要有一位其他代表授衔元帅,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粟裕将再次成为当然人选。显然,刘 少 奇在给粟裕争取授衔元帅的最后机会。周总理为何不同意给粟裕评“元帅”?但这两次元帅人选最后确定的会议,中央书记处五大书记之一的周总理均因正在北戴河疗养而未参加,当中央书记处委托中央办公厅主任征求他的意见时,周总理主张给陈毅授元帅衔。据《周总理年谱》记载:“日,周(恩来)致函,主张给陈毅授帅,认为给陈(毅)授帅,对陈(毅)现在和将来的工作都没什么影响。”周总理还引用了苏联布尔加宁的例子。他说:“军衔授予,对陈毅同志现在和将来的工作均无不便之处,平时可以不穿军服(必要时穿)。苏联的布尔加宁同志也有元帅衔,现在他做部长会议主席的工作就不常用元帅的头衔了。可以说是一个例子。”粟裕辞帅后遭不公待遇人到晚年,耿直的他觉得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便回忆了几件往事。1991年,某单位撰写军事百科全书将帅条目,派人约请王希先写粟裕的军事思想。这家单位是内行与权威,对军史战史来龙去脉十分清楚,因此起初除提到条目的规格外,还特别规定了字数,说:“元帅的条目不超过八千字,大将的条目不超过五千宇,但粟裕对革命战争贡献大,威望高,可以破例与元帅同等待遇,也可写到八千字。”这自然是符合客观事实的,真能如此,是对历史与逝者的尊重,也是对后人负责之举。王希先老人听后,很是欣慰。尽管他已离休在家,本可以百事不管,安享“最美不过夕阳红”的晚年,却还是愉快地接受了任务。不久,他就如期交稿。但这家单位讨论时,一位权威人士突然介入,说粟裕不能例外,也只能享受大将级待遇,不得超过五千字。他最后算是“法外开恩”,要求王希先重新改写,压缩成五千五百字。胳膊自然拗不过大腿,王希先老人只好照办。但一丝不苟按要求改好后,不想还是通不过,说内容对粟裕的评价太高,有的地方甚至超过了元帅。粟裕辞帅求仁得仁,自然无怨无悔。但正如他的两次谦让司令,后来的某些遭遇或许是他始料不及的。这一谦恭自抑的直接后果,是带来知名度与影响力的降低,当年常常“抢占”中 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与新华社头版头条,堂堂华东方面大军的“粟总”,渐渐与同一军衔里的战友们“溶化”,统率华野(三野)全军纵横南北的威名不再。粟裕用兵,的确有似韩信,但为人上,两人又有天壤之别。韩信用“四面楚歌”之计,垓下一战彻底解决了项羽,却被疑神疑鬼的刘邦一把拿下,从楚王降为淮阴侯。此后,他常常托病不上朝,待在家里闷闷不乐。这时候,他觉得最没面子的事,不是曾受过胯下之辱,也不是曾做过项羽的逃兵,而是丢了楚王之位,从此只能与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等人(都曾是韩信部下)处于同等地位了。有一回,他静极思动,信步到舞阳侯樊哙家坐了一会。宰狗卖肉出身的樊哙虽是粗人,却也十分谦恭,跪拜送迎,依然自称臣子,说:“大王怎么竟肯光临寒舍。”韩信却一点也不领情,出门后长叹说:“我这辈子竟然和樊哙这等人为伍了(生乃与哙等为伍)。”他身为“汉初三杰”,给刘邦打下半壁江山,却莫名其妙被刘邦给了个行政降级处分,后来还以谋反被割了脑袋,的确有些冤。但从他如此狂傲看,似乎也不算太冤。比照粟裕功高不居的人品,韩信有些望尘莫及。不过,好人未必一生平安,粟裕这个好人遇到的坎坷事就不少。囿于古老的官本位传统文化,他谦让后的大将级别,使他的传扬受到框定,“好汉”的“当年之勇”逐渐鲜为人知。许多时候,还需要细心的人们去考证、探究。1955年9月授衔后,公布的名单里却只有十位元帅与他们的军衔,虽然粟裕是全军第一个授衔的将领(早于元帅授衔),又是十个大将之首,但公布时既没有说 明他的军衔,也没有提及大将的人数,只提了周总理“将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军衔的命令状,授予粟裕等在京将官”短短一句话。元帅们一时更加威名远扬,家喻户晓,而包括粟裕在内的十个大将,直到多年以后,才被世人“新大陆”一般惊奇地“发现”。《人民日报版面备要》一书,在新闻版面安排上,也特别对元帅、大将和其他军职做出有区别的规定。这种规定或许有其道理,但人们常说“混个脸熟”,就是说要不断“混”才能“脸熟”,新闻版面因军衔而异,粟裕的机会受到“圈禁”,自然也就成了难得一见的“生面孔”。这些当然仅是管中一斑,其他依葫芦画瓢的事情还多。显然,萨特老先生存在即合理的哲学,在古老的东方也大有市场。这种思维最大的好处就是省力气。世人多半懒得劳神去考究当年的军衔或者级别,是否为谦让的结果。原军事科学院战史部研究员、南京军区司令部研究室主任王希先,曾被借调到第一政委粟裕处,潜心研究粟裕与华东战史,帮助粟裕整理回忆录近五年之久。人到晚年,耿直的他觉得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便回忆了几件往事。1991年,某单位撰写军事百科全书将帅条目,派人约请王希先写粟裕的军事思想。这家单位是内行与权威,对军史战史来龙去脉十分清楚,因此起初除提到条目的规格外,还特别规定了字数,说:“元帅的条目不超过八千字,大将的条目不超过五千宇,但粟裕对革命战争贡献大,威望高,可以破例与元帅同等待遇,也可写到八千字。”这自然是符合客观事实的,真能如此,是对历史与逝者的尊重,也是对后人负责之举。王希先老人听后,很是欣慰。尽管他已离休在家,本可以百事不管,安享“最美不过夕阳红”的晚年,却还是愉快地接受了任务。不久,他就如期交稿。但这家单位讨论时,一位权威人士突然介入,说粟裕不能例外,也只能享受大将级待遇,不得超过五千字。他最后算是“法外开恩”,要求王希先重新改写,压缩成五千五百字。胳膊自然拗不过大腿,王希先老人只好照办。但一丝不苟按要求改好后,不想还是通不过,说内容对粟裕的评价太高,有的地方甚至超过了元帅。王希先老人很反感这一说法,他认为应该实事求是,秉笔直书,也不赞成去与元帅比。因此,他据理力争,不愿意让步。他说,比要看怎么个比法,比资格还是比贡献?一定要比的话,应该是贡献大小为先,军事人物尤其应该首先比军事方面的贡献。“从军事方面比,我认为不论是军事理论还是军事实践,粟裕的贡献是中国革命战争史早已证明了的。”他的话很委婉,也很中肯。在粟裕蒙冤尚未公开平反的当时,王希先老人能如此肯定粟裕,并坚持自己的论断,可谓“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与古代贤人有得一比。他的凛然正气,振聋发聩,是极需要胆识的,非神闲气定、无欲无求者不能做到如此刚烈。尽管如此,他还是本着与人为善的“和谐”原则,不想彻底弄僵,最后答应对方,再推敲一下文字,尽力写得公正、客观、实事求是,经得起历史与事实的检验。但费尽心力完稿后,仍然不符合人家的口味。在这个“倔老头”不肯让步的情况下,他们还“求人不如求己”,自己动手修改了文章,并以王希先的署名,收录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一卷,1997年5月付梓出版。粟裕当年以古名将之风,谦恭自抑,辞让司令与帅位的时候,自然不会想到会有这等遭遇的。其实,他生前也体会过这种世态炎凉,他垂暮之年谈到华东战史时就说:“60年代编写华东战史,因1958年对我进行批判,有的人便因人及事,对我所指挥的战役横加指责,做了许多不符合事实的评论和记载。”因此,他十分痛心,觉得这不是个人的荣誉问题,而是对整个华东战史以及全体华野将士的不尊重。他说:“我这个当年华东战场的战役指挥者,却一直没有机会见 到这些材料,更没有机会谈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这不仅是个人问题,它关系到正确理解毛主席军事思想和正确总结华东解放战争的历史。”但树欲静而风不止,“扯麻纱”的事情还远没有完。1992年,王希先老人又应邀写《浅谈粟裕的军事思想》一文。文章里,他也不客气,大胆地提出粟裕不仅是军事家,而且是杰出战略家的观点。这又是一顶许多军衔更高的人都不曾有的桂冠,有人当然不同意,觉得抬高了粟裕。尽管此前已有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郭化若、原海军司令员萧劲光都实事求是撰写文章,肯定粟裕就是一代战略家。老人这次坚持了自己的观点。他说从对军事领域的贡献看,粟裕战略家的称号是当之无愧的。他还给反对的人上起了军史课,说凡是研究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史的人,无不被粟裕的军事理论和战例所倾倒;粟裕虽然只是华东野战军(三野)的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但早在1946年10月,毛主席就指定由他负责战役指挥。老人说,打仗由副职下决心,这是没有先例的。而且,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不仅歼灭战最多、战果最大,他多次提出的改变中央战略方针的建议,也都被最高统帅毛主席所采纳。因为他的坚持,或许还因为对方最终被粟裕折服,文章保持了原汁原味,被收进《当代中国军事思想精要》一书,并在这年5月出版了。粟裕是杰出战略家的观点,逐渐为人知晓,并形成了军史界的普遍共识。还是囿于区区军衔的框定,粟裕最高的军职始终只是军委常委,这一道坎终生也不曾跨越过。1976年前后,粟裕这位曾经的华东统帅协助******在稳定军方特别是华东军方局面,起到了他人无可代替的作用。过去的元帅在世者也只剩下四人,粟裕又是第一大将,但他就是上不了一个台阶。粟裕的秘书鞠开老人说,这也是张震、******后来所说的“长期受到不公正对待”①的一部分。粟裕的另一个秘书、《粟裕传》的主要作者朱楹老人,这段时期正好在粟裕身边,他回忆说,“四人帮”粉 碎后,仅居新的最高领导人******之下的******,十分欣赏粟裕,也准备让他充分发挥才干,提议他为军委副主席人选。以******的忠厚和对叶帅的倚重,又当拨乱反正,急需干才的时候,这似乎就是板上钉钉的定论了。但不久人事格局发生变化,最后胡(中央组织部部长)赶赴上海,通知粟裕人事任命时,却成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一职。这时候的军委副主席,也就依然只是******、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四位年迈德高的元帅。有人采访朱楹老人,问是否因为粟裕生病,身体状况不好,才有了这种变化?老人摇摇头说,粟裕有病在身是事实,但这不算什么。如果他真做了军委副主席,有了用武之地,多年军事上的思考与探索可以付诸实践,病反而可能会好。他还说一般老年人闲着生病,忙着反倒身体健康,心情好就不一样了。如果粟裕当年不谦让元帅,结果会怎样呢?老人没有说。后人似乎总想探究历史迷宫的真相,但对粟裕而言,或许是迂腐的笑谈,“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若在乎这些名利,当年也就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谦让司令与元帅了。不过,粟裕也曾差点“享受”了一次元帅的待遇。王希先老人回忆说,1988年春的一天,军事科学院办公室的潘石英处长给他打电话,说找他有重要的事。潘石英透露,经中央军委研究,十四名将帅被确定为军事家,分别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粟裕和左权。他说上级要求给他们每人写篇文章,论述其军事思想,最后集结成一本书:《当代中国军事思想的基石》(出版后改名为《当代中国军事思想精要》)。关于粟裕的这一篇,他们也想到了王希先老人。毛主席等人都是元帅级别以上的人物,粟裕与左权跻身期间,体现了当时一种“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考虑。如果粟裕不能称军事家,大概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但不久,似乎在不考虑粟裕、左权不妥,只考虑他们两人也不妥(一个毕竟没有元帅军衔;一个也不是唯一的牺牲的高级将领)的两难情形下,放宽了标准与要求,确定的军事家达到了三十三位。日,新华社正式公布时,增加了杨尚昆、李先念、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叶挺、许继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彭雪枫、罗炳辉、林彪。1994年又增补黄公略、方志敏、刘志丹3人为军事家,总计达到了36人。如此一来,与粟裕军衔相同的将领上了,与左权级别相当的先烈也有了。再有想法的人,也似乎挑不出毛病。这一变化过程,大概与1955年元帅人选的酝酿,有着某些相似之处。但一般的人,只看到了结果,对过程则往往难于知晓,或者视而不见。这里还有两个特例,一是****排名末位,这是不难理解的;二是粟裕之前出现了两位国家主席,这种崇高的“九五之尊”职务,自然是“一介武夫”的粟裕不能比拟的。不过,还是有人觉得这份“榜单”不大尽善尽美。几个方面军的主要先烈似乎都有代表上了榜,黄公略、方志敏等三位血洒疆场、名气更大的先烈,不上也就不好代表他们生前所在的部队了。因此,踌躇五年后,名单上又增补了这三人,总计达到了三十六位。在共和国开国元勋的群体里,区区三十六人当然也不算多。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牛人”们,以军事家的名义再次聚首一处,堪为另一种形式的凌烟阁了。但从十四位之一到三十六位之一,粟裕身后的这个故事,似乎也再次折射了一种深厚的传统文化。王希先老人很反感这一说法,他认为应该实事求是,秉笔直书,也不赞成去与元帅比。因此,他据理力争,不愿意让步。他说,比要看怎么个比法,比资格还是比贡献?一定要比的话,应该是贡献大小为先,军事人物尤其应该首先比军事方面的贡献。“从军事方面比,我认为不论是军事理论还是军事实践,粟裕的贡献是中国革命战争史早已证明了的。”许世友将军是我军的一员猛将,他性格的刚烈程度,在我军55年授衔的1600多位开国将帅中,绝对是位列三甲。他暴烈的性格使他不轻易服人,从解放军十大元帅十大将的山头体系看,许世友将军不属于任何一个山头,他根源上是体系的,说起来与徐向前元帅有些渊源。纵观许世友将军一生的战斗历程,许世友将军是一位优秀的战斗指挥员而不是战役指挥员。许世友将军经历的每一场战斗,是毫无战略谋划的,没有从全局战略上去考虑,与友军的战斗协同意识很差,他戎马一生,当过十一次敢死队队长。面对敌人杀得性 起,就不计后果袖子一卷扬起大刀就冲,或光起膀子端起枪就上,他自己的命都不当回事了,他还管其他战士的命?他这种身先士卒的行动在战场上能够起到振奋斗 志的表率作用。说许世友将军是一位优秀的战斗指挥员而不是战役指挥员,也许有人不服气。那么,我们看看,许世友将军经历的哪一场战斗是战役级别的?当然,许世友将军是经历了一些战役,但这些战役都不是许世友将军谋划指挥的。在一些许世友将军独当一面的“战役”中,如果没有战区指挥员的运筹帷幄,许世友将军不但没能取得胜利,还可能被敌军引诱吃掉了。有人对许世友将军在孟良固战役中的抗命和率电话大加赞赏。这恰恰说明许世友将军是一个毫无战略眼光的人,他的战役意识和战斗协同意识很差。他在孟良固战役 中的抗命表现,已经与一名高级将领的战略意识相去甚远。高层对其提出了警告,但许世友将军的性格使然,他根本不把警告当一回事。正是许世友将军在孟良固战役中的抗命,使战区领导人有了看法。孟良固战役后,我军发起济南战役,拉开了攻克大城市和战略反攻的序幕。在济南战役中,许世友将军再次耍“宝”。以攻城总指挥自居,不服从整个战役的战略指挥,不服从命令,毫无战斗协同意识,搞什么“助攻”变“主攻”,预备队变主力等等不计后果、不顾及全军的配合协调。不考虑战区指挥员的作战意图,搞得前线将领不知道谁指挥谁。虽然济南战役最后我军取得了胜利,但战区指挥员决定要将许“撤职查办”了。因为象许世友将军这种只逞个人英雄主义,不顾及全军的配合协调,自以为是的前线 将领如果不把他撤职了,今后的大兵团作战中,全军覆没的将是我军。为此,济南战役后,许世友将军被“撤”了。许世友将军的部队(也就是有人大谈特谈的不受 粟裕指挥的山东兵团)编入了宋时轮将军的部队。许世友将军离开了作战指挥位置,从此没有出现在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大决战中。济南战役后许世友将军的被“撤”了,他没有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京沪杭战役等等一系列的两军大决战。这是许世友将军没有战略眼光的后果,也是许世友将军和粟裕大将的恩怨的所在。红军时期,许世友将军的级别甚至比粟裕还高,可济南战役后,粟裕把许世友“撤职”了,把许世友的老部队编给了别人,几乎终结了许世友将军的军事生涯。官大一级压死人,粟裕大将能在猛将如云的年代出类拔萃,别以为粟裕是吃素的,许世友将军的战场抗命,这在战争年代是可执行战场纪律的,如果没有毛的宠爱,如果换一个人,老许也可能早就被粟裕枪毙了!也正因为如此,许世友将军不但没能参加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大决战中,而且在1949年的全军整编时,与许世友将军同一时期同级别的人都当上了兵团司令员和政委,唯独许世友没有当上兵团司令员和政委,在55年授予上将军衔的57人中,许世友将军的排名也是靠后的。以老许的性格,如此的结局老许怎能不恨粟裕?当然,撤了老资格的自以为是且性格暴烈的许世友,杀一警百,从此华野众将谁敢对粟裕抗命?撤了许世友,华野在往后的战役中仗越打越顺,越打越大越打越强。有人说,许世友离开华野是因华野的指挥有问题,请问,如果是华野有问题,许世友为何不去一野二野四野或华北聂荣臻部?所以说,许世友将军是一位优秀的战斗指挥员而不是战役指挥员,他逞个人英雄主义,不顾及全军的配合协调,他不适合大兵团作战,让许世友将军参加大兵团作战只会祸害全军。1979年让他参加中越边境作战,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欢迎转载:
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叶挺不死能当元帅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