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一张家里到银行卡 英语的画,并用英语说一段话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精选】银行常用英语口语100句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银行常用英语口语100句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教育部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
国家教育资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成果展示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
& 问题详情
问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10年,95岁的漫画家华君武去世...
问题详情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10年,95岁的漫画家华君武去世,家人按照他的遗愿将245幅漫画作品捐给上海美术馆。1930年,华君武在浙江省立一中上学,他的漫画《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在校刊上发表,他平生第一次得到一块大洋的稿酬。这件事给了他很大鼓励,从此,他锲而不舍地创作漫画和投稿。1931年,16岁的华君武来到大上海在一家银行作小职员,用业余时间画漫画。当时丰子恺、叶浅予等漫画前辈齐聚上海办杂志。华君武自知资历太浅,就想了一个办法:画当时没人画的人物众多的漫画——大画。这方法使他一举有名,后来上海漫画界都知道,有一个“画大场面的华君武”。这个时期的华君武主要画市井俗态,叶浅予看到报纸上一幅华君武讽刺黄包车夫的漫画,就主动找到他说,你以后不要画这样的画了。华君武很快明白,身处随处是丑恶与欺压的上海,自己不该对普通劳动者如此不宽容。1936年,华君武读了《西行漫记》,他非常向往书中的那个世界。两年后,他瞒着母亲,怀揣友人赞助的路费,只身艰难跋涉了三个月到达陕北。“那个时期大家都很年轻,有人吃不了那个苦就走了,但我一点都没有动摇过。我觉得延安虽然很艰苦,但很好,没有什么应酬,连名片都没有。”华君武说,“人应该在那样的环境中生长。” 延安的漫画家们办墙报做宣传工作,有年画、连环画、木刻、版画等等,可老百姓一看到华君武的画,掉头就走了。华君武受了些刺激,开始把笔触对准延安的人和事。1942年,华君武与另外两人一起举办了漫画展,延安文人纷纷来参观,因为人多拥挤,把门都挤坏了。画展中最受关注的是60幅讽刺漫画,如《准时到会的人》中,一个抽着烟的干部蹲在广场上等候开会,周围只有乌鸦在觅食,漫画讽刺了开会的人经常迟到。抗日宣传画是华君武抗战时期的重要作品,其中有批判意大利法西斯践踏他国领土的《一只魔怪的脚》、讽刺汪伪政权谄媚日寇的《肉骨头引狗》等。1947年华君武调任《东北日报》主编,他最著名的“蒋介石肖像”《磨好刀再杀》惹怒了国民党当局,他因此被哈尔滨国民党特务组织以“侮蔑领袖”的罪名列入暗杀名单。1953年,华君武找到了今后创作的方向——内部讽刺画,并在《光明日报》开辟的社会生活漫画专栏里每周发表一幅讽刺漫画。反右斗争开始后,他创作内部讽刺画的压力越来越大,有人说:“现在有很多可歌可泣的事,你就不能画点歌颂的?”但华君武认为,歌颂漫画比讽刺漫画更难画,那种皮笑肉不笑的歌颂称不上是真正的讴歌,“我没那个本事”,他只好暂停了漫画专栏的创作。没多久,《光明日报》社长穆欣找到他,希望他继续画。华君武说,你要敢登我就敢画;穆欣回道,你要敢画我就敢登。就这样,专栏没有停掉。1961年,北京师范大学批判杜甫的《兵车行》不分正义和非正义。华君武画了《杜甫检讨》,批评学术界不顾历史事实、上纲上线的现象。画中的杜甫愁眉苦脸写检讨,面前的纸上写着“兵车行乃和平主义思想”。“文革”开始后,华君武首当其冲成为批判对象,“文革”十年,他没创作一幅漫画。上世纪九十年代,华君武开始在全国举办漫画展。他给自己刻了一方字样“大愚若智”的图章,还在每次画展的前言中都写:“在政治运动中,我也画了一些同志的漫画,在此我谨向他们致歉。”他晚年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时有一张名片,名片居中是他手写竖排的“华君武”三个字,左下角是电话号码,无头衔,无装饰。相关链接① 漫画主要是批评的艺术,不懂就没有发言权。(《〈华君武漫画展〉前言》)② 我都是针砭时弊的,我没有画那个休闲漫画,我不画。(华君武自传《漫画一生》)③ 但凡他听见大到国际社会、小至街头巷尾发生什么事,他的讽刺漫画就会很快见诸报端,并且有着持久的生命力,70多年来一直如此;他从不“见异思迁”,也不怕自己挫败,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爱漫画,爱这个国家,爱这个国家的人民。(《南方日报》日)【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华君武上中学时就凭借自己的漫画《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得到了稿酬,这与他为漫画取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是分不开的。B.上海时期的华君武曾用漫画讽刺黄包车夫,但叶浅予主动和严正的提醒,使他明白了只有懂得漫画批评的艺术才有发言权的道理。C.《西行漫记》中描绘的延安生活,让年轻的华君武非常向往,他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两年后投身于“那样的环境中”了。D.当华君武把漫画创作的笔触对准了延安的人和事后,他在三人画展中的60幅讽刺漫画就成了深受老百姓欢迎的作品。E. 《光明日报》社会生活漫画专栏得以延续,是华君武和穆欣合作的结果,表明当时的华君武并没有放弃针砭时弊的创作方向。【小题2】传记以华君武的遗愿开篇有何作用?( 6分)【小题3】作为漫画家,华君武在不同创作时期分别有着怎样的追求或收获?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小题4】为什么华君武的讽刺漫画“有着持久的生命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难易度:一般&&
更新时间: 01:01:01.0
辅助微视频
为您推荐第二教育网微课堂相关视频。
讲师:张老师
讲师:张老师
讲师:郑老师
热门知识点搜索
问答名人榜
采纳率最高
qwertyu121
采纳数:20
qwertyu121
开心就好啊啊
采纳数:14
开心就好啊啊
yuyimin001
yuyimin001
asdxcfbgnhj
asdxcfbgnhj
回答数:77
wujiajun150
回答数:63
wujiajun150
yuyimin001
回答数:48
yuyimin001
回答数:25
回答数:22
qwertyu121
回答数:20
qwertyu121
回答数:12
回答数:11
竹溪县肖友铭
竹溪县肖友铭
向帮助了您的知道网友说句感谢的话吧!
提问期内,追加悬赏一次,可延长问题的有效期3天。悬赏越高,会吸引到越多的关注。
追加悬赏:&> 银行英语实用语句 去银行
银行英语实用语句 去银行用到的英语
  无论出国旅游,国外出差还是在银行办理业务,我们都要接触到英语,进行沟通,那么去银行会用到哪些银行英语呢?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银行英语实用大全。
  常见银行英语词汇:
  account number 帐号
  depositor 存户
  pay-in slip 存款单
  a deposit form 存款单
  a banding machine 自动存取机
  to deposit 存款
  deposit receipt 存款收据
  private deposits 私人存款
  certificate of deposit 存单
  deposit book, passbook 存折
  credit card 信用卡
  principal 本金
  overdraft, overdraw 透支
  to counter sign 双签
  to endorse 背书
  endorser 背书人
  to cash 兑现
  to honor a cheque 兑付
  to dishonor a cheque 拒付
  to suspend payment 止付
  cheque,check 支票
  cheque book 支票本
  order cheque 记名支票
  bearer cheque 不记名支票
  crossed cheque 横线支票
  blank cheque 空白支票
  rubber cheque 空头支票
  cheque stub, counterfoil 票根
  cash cheque 现金支票
  traveler's cheque 旅行支票
  cheque for transfer 转帐支票
  outstanding cheque 未付支票
  canceled cheque 已付支票
  forged cheque 伪支票
  Bandar's note 庄票,银票
  banker 银行家
  president 行长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1530套总数:5885151套专访:3372部会员:401265位
当前位置:
& 2012课堂扫描高考英语新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选修6 Unit 3 A healthy life
2012课堂扫描高考英语新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选修6 Unit 3 A healthy life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新人教版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127次
资料类型:
文档大小:71KB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让我们走进地理 2
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教案 2
我们怎样学地理” 4
第一课时教学教案 4
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5
第三课时教学教案 8
地球的面貌 9
第一节:认识地球 9
第一课时教学教案 10
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11
第三课时教学教案 13
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14
第一课时教案 14
第二课时教案 16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学教案 17
第一课时教学教案 17
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19
第三课时教学教案 21
“海陆变迁”教学教案 22
第一课时教学教案 22
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23
世界的居民 25
世界的人口教学教案 25
第一课时教学教案 25
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29
第二节世界的人种 32
第三节 世界的语言与宗教 33
第一课时教案 33
第二课时教案 35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37
天气和气候 41
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 41
气温和降水教案 44
第一课时教案 45
第二课时教案 46
第三课时教案 47
第四课时教案 48
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案 48
1-2课时教案 49
3-4课时教案 50
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 52
世界的发展差异 54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54
国际合作教案 58
第三节重要的国际组织 59
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地理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意识到地理与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与生产建设、与社会风土人情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开学第一节课,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这门课程,应该抓住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以讨论、交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地理的殿堂。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探究式、参与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课本第一页的前言部分,这段文字描写优美,就让我们从这里走进地理,探索地理的奥秘,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
教师演示地球仪: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多大吗?你能指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吗?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为什么有的地方是高山,有的地方是海洋?长江、黄河的水为什么滚滚东流?为什么黄河的水是黄颜色的?一年里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其实这些在我们身边的问题都属于地理知识。
讲授新课:(一)揭开地理之“谜”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还有哪些疑惑不解的问题?请同学讨论后提出来。
学生可以提出很多问题……
教师总结:我们把上述问题归结一下,会发现上述问题中属于地理问题的占有较大比例,它们成为存在于同学心中的地理之“谜”。其实,关于地理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学习了地理,就有可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解开同学心目中的地理之“谜”。
提问:地理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来历如何?请同学读第二页的“地理”一词的来历。
过渡:其实我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常生活、生产建设、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等。
(二)地理知识与应用
1、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
学生活动:请同学看第三页的两张图,讨论回答图中的活动与地理的关系。(滑雪--在有冰雪地方才可进行; 冲浪--在海边;)
提问:你还能从日常生活中列举一些地理知识的例子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生活好、工作好、学习好,我们必须了解地理知识,必须学习地理。
2、地理与生产建设
讲述:生产建设包括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等方面。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让学生读一读“荷兰的风车”。
教师提问:荷兰的风车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略)
进一步提问:风车的动力是什么?---西风(地理知识在生产建设的应用)
根据学生熟悉的地理环境,教师可设问:
(1)、当地主要有哪些水果?哪些是本地产的?哪些是外地运来的?为什么当地不能生产?
(2)、我们冀州主要种植哪些粮食作物?它与当地的气候、降水有怎样的关系?等等。学生思考回答。
方案二: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回答:
(1)、干旱地区种植农作物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假设有一片山林,要建一个家具制造厂,请你帮忙确定该厂应该在山林旁边还是靠近城镇?原因是什么?
也可以提出一些其他的地理问题。然后让学生积极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可能有的同学知道答案,也可能知道的答案不一定完整,教师不必解释,可告诉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了解。
鼓励学生:虽然现在还不能很好的解释这些问题,通过认真学习地理课,认真钻研地理知识,就可以轻松的解决这些地理之谜了。以此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知识能够解决很多问题,地理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上进心。
3、地理与风土人情
在教学中,教师可播放一段录象,也可以搜集一些资料,向同学们展示各地的风土人情,并归纳出风土人情指的是文化艺术、宗教语言、体育运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等多方面。
方案一: 让学生读课本第四页的两副图。提问:这分别是什么运动?(一副是足球比赛,另一副是西班牙斗牛)
它们分别在哪些地区最有名?(南美洲和西班牙)
学生读第五页的图,提问:这是哪个民族的服饰?这些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他们有哪些风俗习惯?
提问:你对中国的哪些民族比较熟悉?他们有哪些传统的民族习惯?(学生可以随意举例,教师及时给予指导)
方案二:过渡: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自然风光,不同的风土人情。
学生读第四页的两副图,说出这是什么内容,主要在什么地方开展?----师生共同总结-----体育运动的地域性。
学生读“阿拉伯人的服饰”---服饰的地域性。
教师进一步启发:你能在文化艺术、宗教语言、体育运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举出例子吗?
学生举例子……
教师把这一部分小结:地理在呈现世界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又给我们展示了各地风土人情的美丽画卷:不同的种族与民族、多样的语言与服饰、各具特色的文化与宗教、体现地域特点的民情与风俗。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启发提问,引导、鼓励学生提出一些地理问题,鼓励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拓宽知识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发表不同意见,做到启而不发,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
总结: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地理有关,生产建设、工业、农业也与地理知识有关,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经济、政治、体育等也与地理知识有关。
随着你们的不断学习,你们将会发现,地理知识既可以让你的生活更方便、快捷;也可以让你的工作、学习更出色,还能为你的业余生活增添许多乐趣。
布置作业:
课本第五页有个活动,提到贝贝和玲玲是在北京夏令营认识的,你参没参加过夏令营,或者其他形式的旅游,都去过哪里?那些地方有什么东西令你印象最深刻?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我们怎样学地理”
第一课时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的观念;了解收集地理信息的各种途径,知道收集地理信息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对获得的地理信息,通过对比、进行分析、综合、探究其特征与成因,思考其相互关系;通过实例了解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的重要性,尝试组织筹划一次地理野外旅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交流精神。
教学重点: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的观念
教学难点:1、通过实例了解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的重要性,尝试组织筹划一次地理野外旅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在第一节课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学习地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践练习
教学媒体:地理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学习了第一节,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身边有很多地理知识,这些地理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究、去分析,学习地理的方法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相信大家会有收获。
1、学会看地图
从身边事入手引入新课:同学们,假期中我们经常要到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旅游。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准确知道每一个景点的位置,设计一条既经济,又实用的路线,最好有一份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展示旅游图,简单介绍有关地方的景点,让学生设计游览景点的路线)
通过地图,我们可以找到我们想去的地方,我们可以知道怎样才能到达,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不管是纸质的,还是挂在墙上的,都是地图
讲授新课:我们学习地理就离不开地图。介绍“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强调地图的意义,引起学生的重视,让学生自己举出不同的地图种类、类型。(教师可补充说明)
设计几个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使用不同类型的地图?
设疑:地图对人们的生活与生产关系非常密切,谁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都需要些什么?
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第6页第二段,找出地图的制作方法并划出,然后找学生读出来。(具体的内容详细的知识留到下节课)
2、学会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
过渡:除了会看地图以外,要学好地理还需要有其他的方法,比如: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等。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想要获取地理信息有很多途径,书刊、杂志、报纸、电视、图书馆、互联网以及日常生活等都可以成为信息来源,而你所看到的,听到的地理知识不可能一次完全记住,也不能说过耳就忘,还必须学会思考,如何将这些信息综合,怎样让这些信息真正成为自己的,真正得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或是解释自然界、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或者是发现一些新的问题,现象。要考虑各种自然、社会要素,各种现象的分布,联系、对比,要找到其中的规律,一些相辅相成的因果关系等各个方面。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收集,勤动脑,细思考,大胆问,多假设,还可以借机鼓励有潜力,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
3、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
让学生大胆尝试,作出假设,理论联系实际,可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果有一次野外旅行会发生什么事情,有什么需要准备等问题,可让学生分组讨论,各组有组长、有记录员、有发言人,进行野外旅行所携带物品的竞赛(强调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不要让学生形成单一的思维定势)
布置作业:
试着绘出学校的平面图,说明要求。(画略图即可,尽可能的放开,调动学生能动性)
板书设计:
1、会看地图
2、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
3、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
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八个基本方向,掌握八个基本方向的符号、位置关系。
2、知道在一般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了解在有指向标或经纬线的地图中,方向如何表示。
4、了解在实际中判别方向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学会图上方向与实际方向的对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知道在一般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了解在有指向标或经纬线的地图中,方向如何表示
3、了解在实际中判别方向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1、了解在实际中判别方向的基本方法
2、通过实践学会图上方向与实际方向的对照
学情分析:
学生大多数在小学对方向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也有的学生对方向一无所知,循序渐进,务求扎实掌握,打好基础
教学方法:读图法、实践法
教学媒体:地图、指南针
教学步骤 教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回顾检查、总结作业情况
通过作业,虽然学生画的都是同一所学校,但是各不相同,为什么?如果一个从未到过我们学校的人拿着你们的图,能找着北么?
在地图上怎样才能表示出正确的方向?
根据提问积极思考,并积极回答
学生虽然会画学校平面略图,但是画的还不准确,这样提问,引出地图的要素:方向
讲授新课:
逐步理解:八个基本方向的知识
1.在一般的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 认真学习,巩固记忆 先了解八个基本方向,为方向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有指向标的方向的表示方法
经纬网定向 2.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并不是一概的上北下南,而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指向标指的方向是北,根据北再确定其他方向
3.在较为特殊的经纬网地图上,要根据经线纬线确定方向,
系统学习方向并落实到图上
既然知道了在图上怎样表示方向?那么我们画的学校平面图上怎样表示呢?要使图的方向与实际方向一致,还必须知道怎样辨认实际中的方向,并学会怎样在地图中标注方向。 ?思考,讨论
? ?争取在课堂上把知识掌握牢固,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列举讲解在实际中确定方向的一些方法, 利用课本
指南针、北极星、太阳和手表等定方向。
当堂练习、当堂巩固
使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补充或更改自己所绘的学校平面图
小组合作修改 用学的方向修改平面图,使平面图有准确的方向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判断家、公园、商场等场所的方向 可合作、也可独立完成 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板书设计:
1.在一般的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指向标指的方向是北,根据北再确定其他方向
3、在较为特殊的经纬网地图上,要根据经线纬线确定方向,
4、用指南针、北极星、太阳和手表等确定方向
第三课时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比例尺的定义,了解比例尺的几种表示方法和换算。
2、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
3、熟悉比例尺的大小、范围及详略关系的比较,
4、了解图例和注记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结合地图和实际问题学会比例尺的换算、熟悉和使用图例和注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2、能够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3、树立地理意识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1、掌握比例尺的定义和公式。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地图上的方向
复习,回答问题 对所学知识有所巩固
引入新课: 提出疑问
当我们拿着我们画的图时,可以看出到哪里去,应该往那里走,但是走多远呢?
思考 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
讲授新课: 利用学生所熟悉的分数来讲解比例尺,总结归纳比例尺的定义公式。反复练习加深印象。通过分数的性质引申出比例尺的大小。(分子不变时,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回忆,讨论,练习 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形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领悟。
举例练习: 利用不同的地图观察总结地图比例尺大小对地图的影响。当图幅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内容越粗略.如何测量距离计算比例尺,以及如何利用比例尺量算距离也需要反复练习 理解
熟练计算换算
让学生加深印象,熟练掌握知识的应用
总结归纳:
分母 越大,比例尺越小,
表示范围越大,内容越粗略
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表示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分组讨论总结
充分利用各种地图多读图多熟悉 通过总结归纳,学生对比例尺有个整体、系统认识
利用地图,熟悉识记主要常见的图例,以及应用方法. 利用课本、地图册、填充图册讲解
当堂检测:利用书、填充图册检测 ?阅读课本、地图册、填充图册
结合地图,落实在图上,加深形象直观印象
修改平面图 用这节课学的比例尺、图例和注记修改平面图 合作完成 学生上节课已修改了方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平面图。
布置课后作业 任选一张旅游地图,设计一条游览路线,沿路线读出方向、图例、比例尺等各要素 课下合作完成 利用旅游地图,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厚,参与性比较强。把书本知识用于实践,加深认识。
(1)表示方法: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2)比例尺的大小
分母 比例尺 表示实际范围 内容
越大 越小 越大 越粗略
越小 越大 越小 越详细
2、常见的图例
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1、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讲授新课: 找学生讲述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小故事,讲述张衡、的学说观点让学生谈谈自己这些故事学说的看法.
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学生了解一部分历史,明白正确地世界观,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假设。讨论和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能简单下结论。
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认识总结地球的外貌
地球的形状: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注意教给学生分清圆形和球体的区别(平面、立体) 思考、回答
交流 让学生正确认识地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 分组讨论、达成意见,各小组代表发言举例 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
5.1亿平方千米 达标反馈 出示讨论题:1、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从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有何感悟?3、试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4、列举能说明地球形状的地理现象。 讨论、交流、回答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总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
方法归纳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经历长期探索,多方考证的,同学们在平时要敢于假设、勇于探索,用实践认识真理。要勤思考,常体验,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养成思考、观察的习惯。
球的形状是球体
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对地球形状的证明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能力目标: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情感目标: 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对第一节课所讲的地球的形状、大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总结作业情况,?地球的真实形状描述: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地轴、两极 思考、回答 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及时巩固
引入新课: 地球的真实形状由于很不规则,在日常运用时往往比较麻烦,因而人们常把它化简成为理想化的正球体模型。我们用的地球仪就是这样样。 观察地球仪、思考
引起学生对地球仪探索的兴趣
了解地球仪 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
学生讨论。
认识地轴、两极、赤道
极圈、回归线、经线、纬
线、经度、纬度。了解低、
中、高纬度的划分,南极
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
示?地轴是一个假象轴。 观察地球仪,分组交流认识地球仪
掌握、理解。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
完成经线和纬线的表格
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随学生的讨论逐渐显示答案(表格见板书设计) 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表格。
可使学生对经线和纬线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为以后学习地球的运动打下基础
观察地球仪的转动
演示地球自转
介绍以右手指示地球仪转动方向: 面向赤道(上北下南)自西向东转动,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观察教师的演示,并实际操作
通过实际操作,能直观地观察地球仪的转动。
达标反馈 指导学生上黑板绘制经纬网,并绘出主要的经线、纬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到黑板上绘制 巩固知识
内容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内容 小组合作总结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方法归纳 注意观察,多看地球仪,认识和领会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等这些基本点及线的重要性,辨认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辨别东经和西经的区别。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轴是假象轴
(2)、南极S,北极N
(3)、纬线和经线
定义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形状 半圆 圆
长度 一样长 赤道最长,南北极最短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特殊线 0度经线 赤道、南北回归线、极圈
分布规律 0度经线以东为东经,数值越来越大,0度经线以西为西经,数值越来越大并在180度东西经重合。 赤道纬度是0度,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数值逐渐增大,到南北极点为90度
半球划分 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第三课时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练利用经纬网定位,能够在地球表面找出已知点的方位,或根据方位确定未知点。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能力目标:加强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经纬网定位,读图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连续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球仪表面的点、线已经很熟悉,经线、纬线;经度、纬度是学习地理的基础性知识,必须牢固掌握。经纬网定位是难点,应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具准备:地球仪、地图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在黑板上绘制经纬网图,复习经纬线知识 回忆、思考
巩固上节已学知识
用经纬网定位
举例说明,经纬网可以确定位置,它对军事、航海、交通、以及气象观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
给出经纬度,让学生找位置;给出位置,说出经纬度。 学生思考、举例
讨论、思考、回答
认识经纬网的重要性
让学生明白,说清南北纬、东西经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会出大错。
完成21页活动题 引导、启发 交流、讨论、合作 学会知识,关键在于会用。
用小乒乓球制作地球仪 明确制作步骤,对学生进行指导 分组合作完成制作,展示制作成果。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运用知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多动脑、多动手,在过程中学习地理。在地球仪的经纬网上确定方向和任何一点的位置,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利用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确定位置
小地球仪的制作
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理解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4.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教学难点:海陆分布情况及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学生进入中学后,首次接触世界地理教学内容,海陆分布可以做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七分海洋、三分陆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较熟悉,关键在于通过读图直观感受,并理解其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我们前面几节课讲的是“地球”,为什么叫“球”,讲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从今天起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地球”的“地”。为什么叫地球呢? 回忆、思考,讨论,交流、探索被称为地球的原因
设疑,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创设情境:
我们叫地球叫的很习惯,顺理成章,但是有人却偏偏认为,叫“水球”才合理。为什么呢?引导学生看图,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通过看图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地球总是以蓝色作为主色调的,这说明,除了我们脚下所踩的陆地外,地球上面积更大的是广袤的海洋。
读图,分析卫星图片或各种地图上的颜色
思考、看地图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过渡,对新旧知识承上启下
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印象,将孤立的知识点穿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海洋与陆地的分布
组织游戏,任意抛出一个有海陆轮廓的气球状地球仪,接住时记录右手大拇指接触到的是陆地还是海洋,抛接10次以上,统计接触到的海洋和陆地的面积。 做游戏、统计,得出结论: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海陆面积比为7:3。学看世界海陆面积比较(饼状图) 引起学生兴趣,直观、形象。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指导学生读图总结地球上水多于陆。
任意划分地球仪为两个半球,海陆分布情况如何?引导学生总结:无论怎样平分半球,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半球上,都是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 观察、讨论、总结
提出疑问,调动学生好奇心;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陆地与陆地的差别,海洋与海洋的差别:
介绍: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
大洲: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大洋:海洋的主体部分,离大陆较远,面积广阔,深度多在2000米以上;海:海洋的边缘部分,靠近大陆,面积小,深度浅。海峡: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通过阅读书上的课文及教师的讲解理解各概念的含义,并落实到图上。
文字与图结合。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学习七大洲
指图了解世界七大洲,引导学生观察各大洲的轮廓、形状、位置。把七大洲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启发学生勾画大洲轮廓略图。 观察各大洲的面积、轮廓,交流讨论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各有那些大洲,达成一致意见。试勾画大洲的轮廓简图 对大洲有个完整的认识。
学习四大洋
指图了解世界四大洋,把四大洋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读图观察、讨论,给四大洋排序。了解四大洋的分布 初步了解四大洋
板书设计 海洋与陆地:1、地球、水球。2、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大陆、岛屿、海峡、大洲、大洋、海
七大洲:名称、面积大小、轮廓、分布
四大洋:名称、面积大小、分布
第二课时教案
知识目标:1、通过读图掌握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2、进一步熟悉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逐步养成阅读地图的习惯。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2、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
3、阅读地图习惯的培养。
教学难点: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
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世界七大洲、四大洋有所熟悉,本节课正是在此基础上加强读图训练,强调七大洲、四大洋的相互位置关系。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总结上节课所学内容情况
总结、回答
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及时巩固
引入新课:
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亚洲,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从亚欧大陆包含亚洲和欧洲两个大洲入手讲解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思考、回答
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讲授新课:
引导学生读图找出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观察里海和黑海,区分他们的本质差别;(湖、海);观察图2-22 读图分析亚欧分界及土耳其海峡的相对位置、组成。
首先引导学生分清亚洲和欧洲的分界
亚洲与非洲、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引导学生得出亚洲与非洲之间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通过读图,分析大洲之间的分界线;帮助学生掌握读图的方法
北美洲与亚洲、南极洲与南美洲、欧洲与非洲之间的分界线
北美洲与亚洲之间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简单介绍南极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德雷克海峡,欧洲与非洲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等,作为较高层次的要求。
读图、思考、分析
主要强调学习地理是掌握重要的学习工具地图,认识地表事物时一定要图、文结合,落实每一地点在地图上的落实。
大洲与大洋的位置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太平洋被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亚洲环绕。大西洋被欧洲、非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所环绕。印度洋被亚洲、大洋洲、南极洲、非洲所环绕。北冰洋被亚洲、欧洲、北美洲所环绕。可进一步分析各大洲周围有哪些大洋 读图分析,可小组合作交流,得出结论。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绘图能力、读图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绘图、总结、布置作业:利用地图册、填充图册等反复练习
指导学生绘制大洲轮廓几何略图;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知识;布置作业:利用地图册、填充图册等反复练习,也可以用竞赛形式让学生当堂进行填图练习。取得较好的效果。 发言总结所掌握的内容;做练习题
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加深学生的认识
板书设计:
亚洲与非洲、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北美洲与亚洲、南极洲与南美洲、欧洲与非洲之间的分界线
大洲与大洋的位置关系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学教案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
2、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3、了解海底地形特征。
能力目标:能判别五种基本的地形类型
情感目标:关注当地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
教学难点:1、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
2、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学情分析:学生可以运用数学上接触过的知识理解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对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实际形态也较熟悉,但是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具体特征,统计数字需要强调,尤其是山地与丘陵、平原与高原之间的差别,可以利用剖面示意图辅助。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创设情境法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引入新课:
我们在地球上主要生活在陆地上,而我们生活的陆地,比如我们周围,有上坡有下坡,整个陆地表面并不像海平面那么平,有很多高低起伏。
讲授新课:
地形就是地表各种高低起伏形态的总称。
创设情境:地表的高与低需要用什么来衡量?
引出高度,并比较测量高度的不同方法。先用人的身高来举例,形象的类比高度的测量方法。
海拔: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叫绝对高度。
二.相对高度:地表某一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海拔差。
过渡:正是由于陆地表面各个地方的海拔高度,相对高度都不相同,所以就有了各种不同的地形类型 总结作业情况
利用身边常识引入,帮助学生理解
利用教具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出疑问,启发学生
绘制简单示意图,表明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意义及不同
列举熟悉的地形——五种陆地常见地形
通过读图分析巩固
尝试用以有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阅读课文,初步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的定义。
通过举例、板图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的含义,区分它们的差别,熟练巩固
利用身边知识举例
三.五种陆地基本地形
绘制地形剖面示意图让学生判断
海拔高度(米)
平原:〈200
相对高度〈200
最高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
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
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
最深的海沟——马里亚那海沟
了解海底地形
课堂小结:利用板书总结知识点,强调读书、学习的方法。
课后作业;布置阅读“世界地形图”从中找出世界著名的高原、平原、盆地、山脉,熟读名称,记清位置。 利用简单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启发学生辨别五种陆地基本地形
总结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特点
通过书上活动,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世界之最,并强调“世界之最”的重要性
可与陆地地形进行对比分析
海底地形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部分内容,可适当将一些海底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通过读图思考判断,提高兴趣
比较平原与高原;山地与丘陵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总结盆地的特点。
定性定量描述五种陆地地形的特点
本课可让学生找世界之最,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理解相对高度、绝对高度、海拔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板书设计:
海拔、相对高度
五种基本地形类型
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等基本概念;
2、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它在使用时有哪些优点以及如何使用及如何阅读地形图;
能力目标:1、能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典型的平原、高原、山地、盆地等地形类型。
2、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3、了解世界陆地两大著名高山带的分布规律,能对照地图说出最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的名称以及它们所在的大洲。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的基本概念。
2、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等高线分层
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教学难点: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地形剖面示意图、各种教具使学生保持了较高的兴趣,有利于这节课的学习。地形图是重点,也是以后学习气温图、降水量图的基础,必须扎实。山地的各个部分较抽象,需要下工夫理解记忆。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创设情境法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1.海拔2、相对高度、3、五种陆地基本地形4、世界之最
引入新课:
要了解地形,就要有工具,立体的地球仪不常见,沙盘模型更少见,而且都不便于携带。
所以人们就研究出一种把地形表现在平面当中的方法——地形图
讲授新课:
一.地形图
二.海底地形
1.2.3.4.5.
过渡:在“世界地形图”当中就是利用分层设色表现了世界陆地、海洋的高度和深度 总结作业情况
启发学生思考
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地形图中的基本要素。
比较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
指导读图,简单介绍
等深线的定义通过类比达到知识的迁移 通过读图复习巩固
依次比较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找到地形图与普通地图的差别
理解等高线的定义及绘制方法。
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通过阅读课文、分析海底地形示意图初步了解
三.世界两大山脉带
(1)东岸:北美洲—落基山脉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最长山脉)
合称:科第勒拉山系(最长山系)
(2)西岸: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
(1)喜马拉雅山脉(亚洲)(最高山脉)
珠穆朗玛峰(最高山峰)
(2)阿尔卑斯山脉(欧洲)
(3)阿特拉斯山脉(非洲)
课堂小结:利用板书总结所学内容
课后作业:布置反复看图
指导读图,分析山脉的位置。
通过读图复习世界之最
分别从图中找到这些山脉岛屿的名称,加强记忆。
板书设计:
1、学看地形图
2、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
制作原理、着色规律、优点、缺点
第三课时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从地形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1.
教学难点:1.
学情分析:学生自小学以来的学习习惯根深蒂固,只知道记忆、背诵老师教的、抄写的。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方法的掌握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尤其是读图的方法,在地理课的学习中必须掌握。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等高线、世界两大山脉带
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八.学看地形图
通过图名了解地图的类型、位置、范围
复习前面所学知识
进行实际量算
(1)等高线的读数——颜色的深浅
陆地上随着海拔的升高,颜色由绿色系过渡到黄色系在过渡到红褐色系。绿色越深,海拔越低,越趋向于黄色、红色,颜色越深海拔越高。
海洋用蓝色表示,蓝色越深,海底越深
(1)等高线的分布(疏密)——颜色的多少
等高线越密集,地面起伏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地面越平坦
(3)等高线的走向
判断当等高线圈闭,出现的地形区
山脉的走向等
山地的各组成部分
(1)山峰:(山顶)山的最高处
(2)山坡:陡坡——等高线密集处
缓坡——等高线稀疏处
(3)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突出
(4)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突出
(5)鞍部:两山峰之间的地方
(6)陡崖:(悬崖)等高线重合的地方
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布置作业:
等高线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必须加强学生对图的理解和掌握。
充分理解、掌握,并运用到实际当中
板书设计:
学看地形图
山地的各组成部分
“海陆变迁”教学教案
计划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教案
课题 海陆的变迁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能力目标 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环节 活动实施 能力培养 情感培养 反思
引入 通过星海湾新旧图片的对比, 探究星海湾的变化 培养观察能力 激发爱家乡的情感 由近及远
一、海陆在变迁 通过实例研究海陆在变迁 培养观察、感知、分析的能力 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有感性到理性
演示海陆变迁的动态效果,探究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海平面升降
人类活动 培养归纳和表达能力 认识到‘物质是运动的’这一客观规律 由现象到本质
二、海陆怎样变迁——大陆漂移假说 通过拼合游戏,研究怎样寻找大陆相连的证据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研手段 激发对科学研究的热情 由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
通过对各种证据的筛选和“大陆漂移假说”的演示,使学生掌握并会运用这一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及掌握科学的论证方法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知识迁移、指导实践
阅读魏格纳的故事
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
学生质疑 提出不解的疑问 发现和提出问题 激发兴趣
板书 第四节
海陆在变迁:地表形态变化
海陆怎样变迁——大陆漂移假说
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知识目标1、1、
教学重点1、
教学难点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媒体呈现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
教学步骤 教学活动
新课引入 在上节课里我们学习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有谁能来说一说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呢?屏幕上显示“大陆漂移过程图”。
总结学生的答案
过渡 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大约两亿年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万年以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在“大陆漂移假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屏幕显示P35图2—48“六大板块示意图”及以下题目。
1、地球表层可分为
大板块,除
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既包括大陆,也包括海洋。
2、图中“← →”表示 ←”表示
3、安第斯山脉是由
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
4、喜马拉雅山脉是由
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
屏幕演示六大板块的碰撞、挤压和拉伸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1、地球岩石圈主要由六大板块组成。2、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3、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海洋生成和发展 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海洋都会经历一个生成和发展的阶段。
屏幕用动画演示海洋生成和发展
过渡 我们刚才说到,板块和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而地壳的活跃,就造成了地表的火山地震。我们先来看一段火山地震的录象。刚才从录象中我们看到,火山喷发的时候真是惊心动魄!而在地震发生后又是满目疮痍,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灾难。
火山和地震
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的关系
可能大家都会想,地震真可怕,它通常会发生在什么地方呢?是啊,地震通常会发生在什么地方呢?我们来看屏幕显示的火山地震图。屏幕显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以及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这里是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思考:为什么主要的火山地震带是这样分布
屏幕显示:在“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上叠加“板块构造示意图”
说明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板块的分布之间的关系。
提问:我国为什么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讲述:世界平均每年发生大约500万次地震,那么,是不是每一次地震都象我们刚才看到的地震破坏性那么的大呢?
实际上,地震是有大小等级之分的。下面给大家看看地震的有关知识.
破坏性地震的危害相当大,那么我们人类可不可以预先知道要发生地震?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又该采取怎样的保护措施呢?
地震前兆:1、动物反应异常;2、地形突变和地下水异常;3、有地光和地声。
进行防震教育:1、保持冷静,及时到户外空旷处;2、躲在坚固的家具下;3、保持体力,等待救援。
小结本堂内容。 总结、归纳
板书设计 第四节
三、板块构造学说
1、世界上的火山主要分布在()A亚欧大陆内部B太平洋的岛屿上C板块交界处D北美大陆。
2、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是()A全球分为七大板块B各大板块是稳定的C各大板块都有“内稳边活”的特点D各大板块都朝同一方向运动
3、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原因是()A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交界处B我国人类劳动破坏的结果C我国地形复杂多样D开采地下资源造成的
4、澳大利亚大陆属于()A太平洋板块B南极洲板块C印度洋板块D亚欧板块
5、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A褶皱山脉B深海沟
C裂谷或海洋D海岭
6、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是分布在
板块的接触地带。
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8、“沧海桑田”说明的地理知识是()
A地球上只有茫茫大海和农田
B茫茫大海在地壳运动过程中也有可能成为陆地
C大海也是农田
D大海可以被人类改造成良田
9、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是
火山地震带和
火山地震带.
10、地震发生时,正确的避震方法是()
A应立即逃跑、跳楼
B应立即收拾东西离开
C立即躲到坚固的家具底下,就地避震,待主震过后,再有秩序撤离
D立即打电话告诉家人发生地震,然后逃跑
世界的居民
世界的人口教学教案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运用资料和地图,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人口分布的特点。
2、结合实例分析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及其原因。
3、运用材料和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世界人口问题的具体表现及其产生原因。
4、通过辩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资料和地图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讨论、探究,获取新知。同时,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合作的能力。
2、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思维。
3、教学过程贯穿师生互动为主的原则,利于学生认知规律的形成。
4、教学过程中采用直观性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教学重点:1、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
2、世界人口的分布的地区差异
四、教学难点:1、各种统计图的判读
2、世界人口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3、人口分布的成因
五、教学准备:1、学生上网查找有关世界人口问题的资料、图片。
2、多媒体(辅助教学)、相关的地理景观图片、资料。
六、教学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教案
时至今日,人们通过无数次的考察,发现在宇宙中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星球惟有地球。她像天使一般精心为人类营造了一个适合于生存的空间和环境,应该说,地球是我们人类美好的家园,他为人类提供了一切生存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生活在这个美丽星球上的特殊生命——人类的有关知识。
第一节世界的人口
一、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小知识:人类的起源
人类作为一个物种从其它动物中分化出来,已有千万年的历史。根据人类进化史的研究得知,约在2600万年前长臂猿从猿类中分化出来;约在1800万年以前,猩猩从猿类中分化出来;约在1200万年以前,人类同大猩猩和黑猩猩中分化出来。现在发现最早的人科化石属于腊玛古猿。他们大约生活在距今700~1400万年以前。从形态特征来看,他们已从猿系统分化出来,被推测已具有初步直立行走的能力,可能会使用天然工具谋生。其次是南方古猿。他们大致生活在距今100~500年以前,其中一些进步类型发展成能够制造工具的早期猿人,即真人的出现。〕
你知道现在地球上有多少人吗?地球上的人口总数是怎样变化的呢?
学生绘制图表、阅读图表,思考:
(1)、世界人口增长可以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人口增长有何特点?
(2)、读图 ,计算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99年的60亿,人口每次增加10亿所需的时间。把结果填入表中,看看这些数值的变化规律。
1830年—1999年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所需时间的变化规律是什么?这说明这段时间内,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数量有何变化?反映的是怎样的人口问题?
板书:1、世界人口的数量
1999年:60亿
2、人口增长速度:
←——————1800年————二次世界大战—————→
人口增长极为缓慢∣
人口增长迅速
人口增长速度迅猛
人口增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怎样来进行定量分析呢?(学生回答)
过渡: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重要指标是:自然增长率,什么是自然增长率呢?如何计算?
(展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示意图、思考题。
(1)、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图4.2)。从全球看,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现在每年新出生的婴儿数大大多于死亡的人数,使得人口总数得以不断增长。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地是不同的。
(2).计算下表4个国家1998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①按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给这些国家排队,看看哪个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大?
②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其他3个国家有什么不同,这意味着什么?
板书:3、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4、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
过渡:目前地球上有60多亿人口,这些人口在地球上的分布均匀吗?若不均匀,那哪些地区人口稠密,哪些地区人口稀少呢?怎样来衡量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问题。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读“世界人口分布图” :看一看人口密度在200人/平方千米以上的主要有哪些地区?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人口密度在1人/平方千米以下的
主要有哪些地区?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稀少?
(2) (阅读课文)根据AB图计算两地的人口密度,理解人口密度的含义。
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例如,某地区面积为2000平方千米 ,人口为40万,这个地区的人口密度为200人/平方千米 。
请你根据下图计算A、B两地的人口密度
板书:1、人口密度
2、人口稠密区
3、人口稀少区
为什么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人口稀少?
(3)分组讨论:
观点之一:从自然条件谈人口分布稠密的原因。
观点之二:从社会经济方面谈人口分布稠密的原因。
4、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
部 、欧洲、
温度带的近海地区。因为这里气候温和、降水较多 、土壤肥沃,是农业发展最早的地区。同 时这里地势平坦,交通
发达,又是
集中的地区。
(2)人口稀疏的地区在极端干旱的
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
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
总结:世界人口不断地增长以及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都受着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同时它也会对自然、社会、经济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形成一系列世界的人口问题。
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世界的人口增长和世界的人口分布的基本知识,重点了解了世界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学会和提高了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计算人口密度及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和各种统计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世界人口数量和增长的知识,请大家回忆世界人口增长有何特点,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过渡引入新课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人口增长极为迅猛,这种增长又存在着很大的地区差异,具体表现在: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较慢,出现了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三、世界的人口问题
什么是世界的人口问题?
目前,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万人,有人称人类进入了“人口爆炸”的时代。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除了要满足饮水、吃饭、穿衣、住房等基本生存需求之外,还有教育、医疗、就业等其他方面的需求。人口数量过多、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对环境、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出示图)。
不同的人口政策
为了控制人口的增长,有的国家实行了生育控制政策。例如,印度就采取经济奖励、教育普及等方法来控制人口的增长。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定为国家的基本国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但是,现在有的国家人口停止增长,甚至不断减少,也会带来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题。为此,有些国家还采取措施鼓励生育,例如,法国给多子女家庭发放补贴,使多子女家庭享受各种津贴。
为了解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在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的同时,许多国家还出现了乡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的现象(图4.8)。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但是,如果城市人口无计划地膨胀,就会产生或加剧一系列问题。
1.按每年增长人口8000万计算,完成下图。
每年增加 8000 万人
每天增加________人
每小时增加________人
每秒增加________人
2.人口增长过快除了带来图4.7中提到的问题外,还会带来什么问题?请你再举出几个例子。
3.关于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有不同的说法。你还能举出一些实例来说明吗?
从乡村来的建筑工人为城市建造了高大的楼房。
每到春节前夕,民工总要购买许多商品回家,活跃了城市的商业。
太多的人口涌入城市会使城里人口拥挤不堪。
三、世界人口问题
1、世界人口增长过快---全球性问题
(1)、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污染为主
乡村:生态破坏为主
(2)、交通拥挤、居住困难
(3)、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2、世界人口增长过慢---部分国家经济发展受限制
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劳动力资源短缺、国防兵源不足
其它社会问题:如老年人生活孤单,人口抚养系数增加
3、对策:人口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板书设计:
世界的居民
世界的人口
一、 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1、世界人口的数量
1999年:60亿
2、人口增长速度:
←——————1800年————二次世界大战—————→
人口增长极为缓慢∣
人口增长迅速
人口增长速度迅猛
3、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4、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密度
2、人口稠密区
3、人口稀少区
4、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世界人口问题
1、世界人口增长过快---全球性问题
(1)、环境问题:城市:环境污染为主
乡村:生态破坏为主
(2)、交通拥挤、居住困难
(3)、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2、世界人口增长过慢---部分国家经济发展受限制
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劳动力资源短缺、国防兵源不足
其它社会问题:如老年人生活孤单,人口抚养系数增加
3、对策:人口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第二节世界的人种
教学目标:1、通过收集资料,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重要特点,以及不同人种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贡献。
2、运用地图,掌握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地区。
3、树立科学的种族观,各民族之间一律平等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掌握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掌握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地区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读图分析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引入新课:
创设情境:世界上那么多人可不可能全都是一副模样?以河北为例,由于河北的飞速发展,来河北旅游或投资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以此为例分析外貌上的不同。搜集有关人种的材料进行展示
讲授新课:
一.世界三大人种
举例让学生识记人种划分的指标
强调体质特征的先天性以及总体性,排除染发、烫发、整容、外部修饰或者个体异常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环境对人种的影响
进行思想教育 通过阅读地图复习巩固
总结人与人的各种不同
根据课本图片结合实际情况,说出不同人种的特征
引导学生正确、恰当的审美观
利用书上的阅读进一步了解
树立平等的观点。
二.世界三大人种的地理分布
课堂练习:
小结:利用板书进行小结
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读图分析,从“世界人种分布图中”找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及时纠正、归纳总结 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分析总结世界三大主要人口的分布地区
找几个特殊地区的人种类型
指地图册回答
本课知识较为简单,学生的学习比较轻松,可适当加入学生自己学习、讨论的时间,并且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对地理的兴趣。
板书设计:
人种的分类 外貌的不同 人种与地理环境 人种的分布
第三节 世界的语言与宗教
课时:2课时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记住世界主要的六种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及其主要能使用地区。
②记住三大宗教的名称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能力目标①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使用地区。
②运用地图说出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学会举例说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
文化传统。
③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及联系实际的能力。
①世界上使用汉语、英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的国家和地区的分布。
②世界三大宗教及主要分布地区。
①教师课前准备:世界政区图,世界语言、宗教分布图,不同语言的“我爱和平”的录音带,自制幻灯片若干以及三大宗教的某些“神”的形象的图片。
②学生课前准备:
(1)收集三大宗教有代表特征的建筑、服饰、饮食、生活习惯、传统节日等方面的有关资料;
(2)收集宗教在当地有哪些典型的建筑物等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案
引入新课:
教师讲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在世界上的朋友越来越多,到我国访问、经商、投资、旅游的外国人也将越来越多,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将更加频繁深入。因此了解世界上的语言、宗教等知识是很有必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世界的语言和宗教这两方面的知识。
一、世界的语言
学生活动:请4位同学分别用汉语和英语打招呼。
教师讲述:从刚才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人们的交往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思想的直接体现,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是民族的特征之一。
教师提问:1.你知道的语言有哪几种?
2.有谁知道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师讲解: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使用的语言都不完全相同。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也不相同。有的语言没有文字,有的有文字,在有文字的语言当中,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这些语言和文字也是联合国文件、发言等的工作语言。
师生互动:教师播放用世界主要的六种语言说的“我爱和平”的录音;
学生看图3--9
教师提问:1.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哪种语言?(汉语)
2.它除了在中国使用外,还有哪些国家使用?为什么?(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华人聚居的地方。)
教师活动:如学生回答此题有困难,教师可提示:
1.除我国之外,哪些地区有华人的分布?(东南亚)
2.世界上华人所占比例较高的国家有哪些?(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
3.学生对照“世界政治地图”和图3--9,说出除我国以外,华人分布较多的国家及东南亚的一些使用汉语的国家,找到这些国家。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后回答以上问题,并请一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的地图上指出这些国家。
教师总结: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类最多的语言,是我国的主要语言。它历史悠久,是我国汉民族的共同语言,主要分布在中国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人聚集的国家和地区。近十几年来,由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地提高,世界上学习和使用汉语的国家不断地增多,所以我们应努力学好汉语。
教师提问:1.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是哪种语言?(英语)
2.它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和地区?在“世界政治地图”上找到这些国家。(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地区,主要有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3.为什么它能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学生活动:前面两个问题学生回答,并在地图上找到这些国家,并请一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的地图上指出这些国家。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第三题后,每一组选一位代表阐明自己组的观点。
教师总结: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它主要分布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地区,主要分布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一种语言传播、使用的广泛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国家实力的体现,英语的分布如此广泛,和历史上英国的经济实力以及它对外的殖民掠夺是分不开的,英语是随着资本主义的蔓延、英国的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殖民扩张和国际贸易等活动而逐步扩展的,使得使用英语的国家不断增加,最终使英语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中使用最广的语言。
学生活动:
学生读图3--9,完成活动,填表后交流。
主要分布的地区和国家
亚洲、东南亚等地区,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
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地区,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欧洲的东部,亚洲的西北部、北部等地区,主要是俄罗斯
法语:法国、比利时、瑞士、加拿大、非洲的一些国家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西亚、北非
教师活动:教师放幻灯片归纳总结上一活动。
教师讲述:汉语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国以及华人聚集的地区,这说明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主张文明反对战争的国度。过去,中国经济比较落后,现在,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长,学习和使用汉语的国家不断增加。
教师提问:1.哪六种语言文字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2.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哪一种?它主要在哪些国家使用?
3.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哪一种?它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和地区?
4.说出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的主要使用地区。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
教师活动:教师出示幻灯片总结全课。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与宗教
一、世界的语言
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第二课时教案
第一步:教师在授课两周前向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查找有关三大宗教的材料和信息,教师提供一定的查询提纲,给学生一个大致的方向。
(附查询提纲:)
查找三大宗教的创始人、形成地,现分布地、标志、倡导的思想;
收集三大宗教的代表性建筑图片并说明其建筑风格;
了解三大宗教的主要节日及一些大型的庆典活动;
了解三大宗教的服饰特点及饮食习惯;
了解我国的宗教信仰情况;
搜集世界各地由各种宗教活动沿袭下来的风俗民情。
第二步:教师搜寻相关的音像材料
第三步:课前,教师准备分组标牌和记分卡。
竞赛题目:
第一组(让各组任选题号,教师演示课件出示题目)
观看三段VCD片段(课件:三大宗教的礼拜场景)。问:它们分别是哪一种宗教的宗教活动
看六幅宗教建筑图片(课件)。问:它们分别是哪种宗教的代表性建筑?这些建筑各有什么特色?
佛教建筑以塔状建筑为其突出特征:伊斯兰教以穹隆状屋顶为其建筑特色,屋顶上通常有一弯新月;基督教以尖顶建筑为主,屋顶有十字架标志。
看图片,图中的三个人分别信仰什么宗教?
英国人信仰基督教、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泰国人信仰佛教
看《世界宗教分布图》,
看图片,这是哪种宗教的教徒?他们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如:这是伊斯兰教的教徒,包头长袍为他们的传统服饰。男子为一身白色;妇女为黑色或深兰色并把整个脸蒙住,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妇女也穿彩色的纱丽,露出脸部。
这是哪一种宗教留下的文化遗产?说出其中任一文化遗产的名称。(课件:印度尼西亚的波罗浮屠,世界上最大的建筑佛书;乐山大佛;龙门石窟;布达拉宫的明代市画—一密集文殊金刚
说出任一宗教建筑的位置,你周围信仰宗教的人多吗?
师:在城市建筑日趋现代化的今天,我们还要不要保留这些建筑呢?
师:我国政府怎样对待信教徒?生
师:同学们,有没有人逼迫你信教?生
师:我们可以信教也可以不信教,宗教信仰自由正是我国的宗教政策。
请表演一下僧尼诵经的样子。
敲木鱼、数念珠。
清真饭店张挂的壶状标记是怎么回事?
这个壶状标记叫“汤瓶牌”,汤瓶也就是水壶。穆斯林在饮食或其他方面都特别讲究清洁,一些村镇的穆斯林人家在厨房门后的房染上都挂有一个汤瓶,它是供人们远道归来或喜庆佳节之前沐浴所用的。穆斯林洗手、洗脸都习惯用汤瓶,一般不用脸盆,这是因为流动的水清洁,他们认为洗过的水只能往下流,而不能再捧上反复使用“回头水”。
看图片,这些国家的国旗为什么都有“十”字?它们分别为哪个国家的国旗?(课件:挪威、瑞典、瑞士三国的国旗)
因为这些国家都信仰基督教,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标志。
看图片,看到这一可爱的形象,我们马上就会想到圣诞节快到了。请问:圣诞节是哪种宗教的盛大节日,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西方人过圣诞节的风俗,并表演一个与圣诞节有关的节目
圣诞节是基督教最盛大的节日。过圣诞节时,家家户户都装饰圣诞树、吃火鸡、送圣诞卡,家中的孩子把袜子挂在门口,等待圣诞老人送来圣诞礼物。
第三组(学生可自主选题)
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是什么教?传说中它的创始人是谁?
基督教,传说中它的创始人是耶稣。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谁?伊斯学教徒被称为什么?
穆罕默德,穆斯林。
出家人是哪种宗教对教徒的称呼?信仰这种宗教的人都是出家人吗?
佛教,由于信仰的程度不同,有的人非常虔诚就出家了。
佛教的创始人是谁?形成于哪里?
释迎牟尼,西亚。
穆斯林一生中最崇高的愿望是什么?“哈古”指什么?
去圣城麦加朝觐,去过麦加朝觐的人便终身获得“哈吉”的称号,意为“朝觐者”,他们在穆斯林中很受尊重。
基督教徒祈祷完毕会做什么动作?口念什
在胸前划十字形状,口念“阿门”。
第四组大家表演一下。
给大家介绍一下伊斯兰教的斋月及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的九月份为斋月,除儿童、老人、病人、孕妇外,穆斯林每天日出至日落禁止一切饮水和饮食,斋戒一个月;开斋节就是斋戒一个月后,庆祝斋功完成的节日,节日清晨,穆斯林沐浴盛装,汇集到清真寺参加节日会礼、团拜仪式。
我国南方的赛龙舟、傣家的泼水节是从哪种宗教的庆祝仪式中演化出来的?
从佛教的佛诞节中演化而来的。?
我们可不可以在夏季着短衣短裤进人清真寺参观?为什么?
为了保持清真的清洁,进入清真寺的穆斯林要注意衣着、洁净,不露“羞体”,不袒胸露臂,不穿短裤、短裙。
我们为什么常把星期日叫“礼拜天”?
相传耶稣于星期五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第三日复活,即星期日,人们为了纪念耶稣就在每个星期天做礼拜,后来就把星期日叫礼拜天。
穆斯林的殡葬有什么特点?
速葬、土葬、薄葬。
西方国家,上至政界要员,下至一般平民,都怎么起誓,这说明了什么?
手按圣经,这说明了西方国家大部分人都信仰基督教。
十字架为什么成为基督教的标志?
因为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伊斯兰教有哪些饮食禁忌?
不吃猪肉,但对没有经过其宗教仪式而宰杀的牲畜,即使是牛、羊,也是禁忌的。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分别认为谁主宰着世间的一切?
上帝、真主。
僧尼的饮食、服饰有何特点?
吃素,忌烟酒;大型仪式上穿袈裟,平日穿古代平民的服装。
我国的哪一本古代名著是根据唐代高僧玄奘取经取法的故事演义的?
《西游记》
图片,这些国家的国旗上为什么都有新月和星星?(课件:土耳其、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毛里塔尼亚四国国旗)
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那里又干又热,人们对于太阳望而生畏,而对于月亮、星星则倍感亲切,所以一些伊斯兰教国家的国旗上都有新月和星星。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有些同学还跃跃欲试、意犹未尽。不过没关系,如果大家感性趣,下节课还我们可以接着研究。现在,我们来看看哪个组获胜?请各组组长把手中记分卡的数值累积起来。
(各组计算并汇报分数。)
竞赛小结,鼓励优胜
(分发奖品,结束本课。)
知识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教学重点:1.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分组合作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为我们研究人类的文明史,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聚落形式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
课前准备: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接着学生按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课前准备提出要求如下:(1)搜集城市与乡村的不同景观图片,分析城市与乡村有何差别;(2)搜集民居建筑图片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料,分析形成建筑特色的原因;(3)复习前面世界人口分布知识,了解人口密集地区的地形。
[导入新课] 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
[一] 讲述“聚落的形态”,按以下步骤:
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
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
[启发]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 教师展示城市与乡村差别表格:
房屋 道路 教育条件 信息流通快慢 物质娱乐生活
城市 密集、高 密、交通方便 好 快 丰富多样
乡村 分散、矮 稀疏、不方便 差 慢 较贫乏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人口规模、从事的生产劳动等方面来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城镇,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确存在很多的好处。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你我就身在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哪位同学起来说一说你认为城市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业困难等方面来进行讨论。
[小结]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越来越大,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我们更加要加强城市的绿化,管理与保护。在城市的建设中,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环境来。
[过渡] 前面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与乡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乡村发展成为城镇、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教师展示动画:课本P52由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讨论城市发展过程。简要分析城市发展条件。
[教师提问] 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匀,从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识,我们就可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况。那么,结合人口的分布情况,分析讨论:在哪些地方容易形成聚落呢?
[启发] 世界人口密集区域分布在哪些区域?为什么?那些地区的地形如何?气候如何呢?如:我们冀州的地形如何?
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讨论。
[小结]:聚落的形成受水、地形、气候、交通等条件影响。气候温和、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的地区易形成聚落。
[承转] 由于环境的不同,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房屋)风格不同。为什么呢?
[讨论] 把学生分成3组,展示课前搜集的“东南亚的高脚屋”、“北非的平顶屋”、“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的冰屋”的图片,讨论不同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小结] 各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后,展示下表,要求学生归纳各组的意见。
民居建筑风格 当地气候特点
东南亚的高脚屋 (下部空、防浸、) (高温多雨)
北非的平顶屋 (墙厚,少窗、防日晒、保温) (干旱、气温日夜变化大)
因纽特人的冰屋 (低矮、无窗、保温好) (严寒)
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当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
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4.讲述“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各类文化遗产的图片,教师边介绍边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请学生考虑图片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共性?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经济科技等到的发展水平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教师提问]
有人在古代建筑物下刻写“XXX到此一游”,这种做法对吗?(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
[小结]: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经济、科研价值,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们研究人类各个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民族风情等有着重大的意义。特别为我们人类如何去协调人地关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宝贵的资料!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课堂板书设计,概括本节知识要点:
1.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形式;两者的差别;
2.聚落的形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课堂巩固]
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农村——放牧
B.牧场——伐木
C.渔村——捕鱼
D 林场——种植
2.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
B 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
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3.影响聚落形成与发民的主要因素有……………………………(
② 资源 ③ 土壤 ④ 水源 ⑤ 气候 ⑥ 植被 ⑦ 地质 ⑧ 交通
一、聚落的形态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形式
3.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二、聚落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1.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2.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本节内容主要运用了分组合作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的能运用自己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解析身边的事物,真正做知识的“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在如下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才是真正有效的:当学生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行卡 英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