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风俗习惯的传统风俗是什么

州人大常委会         
您的位置:&&&&&&
海北州人民政府门户网:http://www.&&&&来源:&&&&创建时间: 0:00:00&&&&汉族习俗 汉族传统礼仪有哪些
汉族习俗 汉族传统礼仪有哪些
  古代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古代十分讲究礼节,礼俗。  在相互交往中,古代汉族对于不同的对象均有相当的礼节,分为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隶拜九种,称“九拜”。后经发展、演变,一般最常见的有打拱、作揖和跪拜三种。  打拱,就是右手在内,左手在外,两手合抱以示敬意。古俗男子吉拜尚左,而女子吉拜尚右,称之“纳万福”。凶拜,即不友好的拜见礼则相反。作揖,除拱手外,还要弯腰鞠躬。揖有高揖和长揖之分。高揖即双手高举,长揖除拱手高举外,还要自上而下,行鞠躬礼。打拱和作揖往往连用,大约是古“九拜”中之“振动”演化而来。这种礼节无尊卑上下之分,为平辈之间的常礼。在古代汉族民间,友人相遇也往往边说“谢”,边打拱作揖相让,以示尊重。  跪拜,是汉族的一种庄重的礼节,主要包括稽首、顿首、空首等形式。稽首是叩头至地并停顿一段时间,原是“九拜”中最恭敬的一种礼节,常作臣对君之拜。& & 顿拜,即头叩地,通用为下辈对上辈、下级对上级的拜礼。空首,是手着地,拜头至手。此外还有只屈一膝的“奇拜”,时极流行。  后,随着封建君主制度的废除,跪拜礼遂被废止,但并未绝迹,直到解放后才彻底摒弃,但民间下辈对上辈有时也偶用此礼以示敬重。同时,打拱作揖的礼节也渐被握手礼、举手礼、注目礼、问好礼以及点头招呼所代替,但并未完全绝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分页:1/1页&&
相关阅读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小说、影视剧中的姜子牙是昆仑山玉虚宫元始天尊的座下弟子,后奉命下山,扶周灭商
  臣辄鸣钟鼓如洛阳,即讨让等。&欲以胁迫太后诛宦官,但董卓未至而何进已死。当时
  在当代社会,怕老婆并不是特别少见的现象,可是说起皇帝也怕老婆的事,许多人就感
  明朝的武宗皇帝朱厚照,为明朝中兴之主明孝宗的独生子。明孝宗与张皇后一生恩爱,
  1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阿宏是历史上有名的改革家,但他也是一个多情种却为人鲜
  文臣爱做只赚不赔的生意,他们的付出就是主意,事成有人赏,事败有人扛。他们是靠
  诸葛亮所赞的这位&子初&,就是刘巴。刘备也曾赞之曰:&子初才智绝人,如孤,可
  远在三干多年前,商王盘庚迂都于此,历经8代12王254年。名气最大的反而是它
  据宋代邢居实《拊掌录》记载,欧阳修有一次与文朋诗侣们喝酒行令,规定每人作诗两
  坐上龙椅,那真是唯我独尊的感觉,天下万物要啥有啥,没有得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陈霸先在早年期间受到萧映的重用,跟随着萧映担任过都护和太守等职位。之后因为他
  立后和立太子是中国古代后宫制度乃至君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战国时期秦孝公始
  秦始皇在39岁完成统一大业,通过焚烧诗书、坑杀术士,秦始皇清除了思想文化上对
  这件珍贵玉器的来历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春秋时期,有一个楚国人名叫卞和,一次偶
  1.象雄官方史料何以&寥若星辰&  &象雄&是个古老的象雄文词汇,&象&是古
  1、西夏立国时间有多久?  自元昊1032年建都称帝至最后一位皇帝目见122
  不可思议一:颐和园曾经高楼林立  当年的文昌阁与今天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当年的
  秦始皇死后,历代帝王都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尊为国之重器。得到此玺则象征
  半个世纪以来,发掘乾陵始终是个热门话题,四十多年前,陕西省文化部门曾正式向中
  故宫雄踞于北京的中轴线上,将北京城分为东、西两部分,城墙内的面积约72万平方
  日本女星山口百惠是杨贵妃后人?日本女星山口百惠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
在美洲印第安人中流传着一个古老传说:祖先有13个水晶头骨,能说话,会唱歌。这些水
  伯罗奔尼撒战争起因一般都认为&政治与经济&方面的矛盾。但是显然,这样的表述实
所谓&敢死队&,指由不惜命的军人组成的突击先锋队,至于词义出处,大抵可以追溯到《
  万历朝鲜战争中朝日军力对比悬殊,在这场持续了七年的战争中,双方的兵力、人数和
  万历朝鲜战争中日朝阵亡将领不计其数,除了那些能说得出名字的以外,还有更多的都
  万历朝鲜战争中朝日军力对比悬殊,在这场持续了七年的战争中,双方的兵力、人数和
  1619年,明军和努尔哈赤爆发了一场轰动的大战&&萨尔浒战役。这场战争明军全
  萨尔浒之战是决定明清战争过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明清兴亡史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作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萨尔浒战役当中的一些情况都让大家好奇不已,尤
  萨尔浒之战是发生在明朝统治末期的一次著名的战役,交战双方分别是势力日渐崛起的
  阿登反击战简介从日说起到日结束,是指纳
  在德国疯狂侵略的时候,有一场战争被希特勒称之为战争史上最大的围歼战,这场战役
  在西门庆结义那天,大家伙一起来到了玉皇观。看到大殿中正面是玉皇大帝,两边是马
  后来总算明白了,其实刘备看明白了,诸葛亮看明白了,关羽也看明白了,就连曹操和
  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有一个鼎鼎有名的二奶,人称戚夫人。她因在家乡定陶
  曹丕霸占曹操小妾真相:竟然是与这事有关
魏武帝崩,文帝悉取武帝宫人自侍。
  残暴的杀戮  公元前206年,收复了六国旧地的项羽,率领60万大军开始向秦地
  对于唐太宗这种&雷人&的异常举动,有人认为是魏征生前大力举荐的杜正伦、侯君集
  清圣祖康熙,名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皇帝,康熙的称谓来自其年号。顺治十一年三月
  昨日,辽宁省档案馆新馆首度展出的&康熙遗诏&对此给出了答案:没篡位。康熙遗诏
  奸雄之智曹操不要皇帝名号的玄机  对于曹操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一部《三国演义
  秦国自商殃变法之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奖励耕战「赏不遗匹夫,刑不避大夫,使天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具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是明末清初诗人
  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俄国近代历程中重要的一个历史事件,俄国农奴制由来已久,并且在
&驸马&是中国古代帝王女婿的称谓,又称帝婿、主婿、国婿等,那么,公主的丈夫、帝王
  关于桑维翰简介,桑维翰字国侨,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名大臣。桑维翰是洛阳人,出身
  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流传了上千年,她对于藏民族发展、李唐王朝边境稳定和民族团结
  陆象先是唐朝时期的人,他的父亲曾经做过尚书左丞,而陆象先在早期的时候担任过扬
  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次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开始于意大利的各个城市,之后
  《一剪梅》又是周邦彦的一首咏梅词,而这一曲调的词牌名就是出自这首的开头一句&
  商鞅变法顺应了社会潮流的发展,所以商鞅变法最终得以成功,变法的成果深入人心。
  谈到霍光辅政的背景,有多个方面的背景,霍光是汉朝时期的一位大将领,因为之前皇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为了巩固本国政权,纷纷启用人才,进行变法运动。魏国李悝变法
  瓦岗军起义是隋朝末年最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从611年到618年瓦岗起义军在中
  周昉生活在八世纪到九世纪之间,是唐朝时期非常有名气的人物,是京兆地区的人,他
  陆探微作为与顾恺之的齐名的画家,十分可惜的没有一幅陆探微作品流传于世。我们现
  贾思勰是北魏时期著名的农学家,生卒年不详。在贾思勰简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他
  王实甫的名字是德信,应该是王德信,字是实甫,今天人们说到名字都是一个,在古代
  庄子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别牛的人物!他的思想非常渊博深厚,对我们后世的影响非常
  张即之,宋代人,出生于安徽的一个名门世家,张即之作为一个男性成员,所以从小就
陆游,是南宋时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经历颠簸坎坷,在重重逆境中能活到85岁高龄
  《齐天乐》是周邦彦的一首描写秋天之景的词作,据说是他四十岁左右在金陵所作的,
  周昉字仲朗,又字景玄是陕西西安人,不清楚他具体的出生和死亡时间,根据推算他大
  《玉楼春》是周邦彦的一首词作,以描写爱情。据说这首词,是他在1089年的时候
  庄子,姓庄名周,道家主要代表,也称庄子,和老子学术成就相当,两人在历史上被称
历史人物首字母索引:
人物朝代、地区索引:
热门明星索引:汉族过年习俗|汉族过年习俗图片|评论|
主持人:&|
来访:158410 &| 途说:72 &
参加人数:3&|
汉族:包饺子,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祭灶,扫尘等。从腊月初八开始,腊八粥的香味,最先使过年的气氛在家家户户呈现出来。腊八粥的配制特别丰富:红枣、栗子、薏仁米、花生、芝麻、核桃仁、松子、杏仁、杂豆瓣及五颜六色的各样果脯,远远不止八种。 过年
22. 114.来自
——重庆过年
拜年活动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十五这天,晚上所有房间的灯都要亮着,家家户户吃汤圆。这也是搞灯展的时候,大街小巷,灯火通明。各种民间庆祝从十三就开始了,有表演鱼翁和蚌仙,踩高跷,耍狮子等。元宵节一过,春节也结束了,新的一年开始。
29.533333 106.533333来自
——重庆过年
大年初二开始拜年,当地人称为“走人户”,意思就是到亲朋好友家里拜访。重庆人还喜欢初二之后吃“转转饭”,就是到亲戚之间轮流吃饭,一家负责一天的饭菜。通常吃饭后打牌,大家一边打牌,一边聊天。
29.533333 106.533333来自
——重庆过年
大年初一,重庆人不出门守在家里。家里不能扫地和倒垃圾,这样做会扫走家里的财气。那天不能睡午觉,当地人成为“霉睡”,是一年倒霉的意思。当然,这一天,大人小孩都必须说吉利话,不能说丧气话,预示来年大吉大利。
29.533333 106.533333来自
——重庆过年 那些想放鞭炮的人可以开车到郊区,在划定的地方尽情大放一番。那些在农村有亲戚的重庆人会乘机到乡下放鞭炮,过过瘾。
29.533333 106.533333来自
——重庆过年 大年三十很多人都要玩到零点以后或者通宵。到了除夕午夜12点,一家人会将提前准备好的小气球踩破,发出类似鞭炮的响声,以示辞旧迎新。
29.533333 106.533333来自
——重庆过年 吃完团圆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通常是一边打牌,一边看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打牌主要玩斗地主(谁先出完牌谁就是赢家)或者是麻将,也有的一家人一边做汤圆一边看晚会。
29.533333 106.533333来自
——重庆过年 春节,不能不提年夜饭。中国北方年夜晚最后一道一定吃饺子,重庆人则必须吃汤圆,象征团团圆圆。他们在汤圆的数量上有许多讲究。例如正在读书的学生,一般家长会让他们吃三粒,意思是三步登科,在学业上不断进步。上班族一般吃四粒,意思是四季平安。
29.533333 106.533333来自
——重庆过年 当地人喜欢春节在家里摆上淡黄色的腊梅花,其花瓣带有清香的味道。重庆南山盛产腊梅花,从腊月开始,不论你到花市还是在普通街道,到处都能看到来自近郊的农民身背背笼,里面装满含苞待放的蜡梅花。
29.533333 106.533333来自
——重庆过年
重庆在中国有山城和雾都的称号,在那里过春节,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腊梅花。
29.533333 106.533333来自
——台湾过年 台湾有句谚语叫“二九老”,指除夕是如意大吉的日子。以前台湾盛行收养“童养媳”。家境一般者,在除夕合家团聚,将童养媳与儿子圆房,俗称“做大人”。通常结婚要选择黄道吉日,除夕之日神明皆已送上天,此时童养媳和儿子“送做堆”,就不会遭受神谴。
25.091075 121.5598345来自
——台湾过年 围炉、除夕之夜,也叫过年夜,出外谋生的家人,都要赶回老家来团聚,如果无法赶回,就要空出一个位子放那人的衣物,表示团聚。全家一起围着桌子吃一年之中最丰盛的菜肴,桌下置一火光熊熊的烘炉,炉边置一些铜钱,以示温暖如春,财气旺盛。
25.091075 121.5598345来自
——台湾过年 避债戏与讨债灯,是辞年时为躲避债主上门催债的节日活动。在除夕夜,台湾各寺庙都要祭神演戏。
25.091075 121.5598345来自
——台湾过年 除夕:辞年、避债戏、围炉、守岁等。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是台湾年俗中最重要的一个日子。先辞年,布置“厅头”,即在奉祀“观音妈”和诸神像的大厅上,换新版画和联轴。下午举行仪式:盛设五牲及各种年粿供奉诸神,然后拜祖先,行三跪九叩大礼,祈福。
25.091075 121.5598345来自
——台湾过年 送神。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家家户户举行祭灶活动,欢送灶神及其他诸神上天。
25.091075 121.5598345来自
——台湾过年 除了近年来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传统习俗,全家人都围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润饼系以润饼皮卷包豆芽菜、笋丝、豆于、蒜头、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酱等多种食料。
25.091075 121.5598345来自
——台湾过年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这一天,台湾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还要在门前设长凳,供上五味碗,烧经衣、银纸,以祭拜地基主(对房屋地基的崇拜)。
25.091075 121.5598345来自
——台湾过年 尾牙。每个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台湾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
25.091075 121.5598345来自
——台湾过年
台湾和祖国大陆各地一样,春节,也叫过年,是民间最为热闹、时间最长的节日。一般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开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上元节)过完,才算全部结束,历时整整1个月。
25.091075 121.5598345来自
——上海过年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也称上元节,俗称正月半,人们以正月事五至二十为元宵灯期.此外在元宵之夜还有跑马灯,调狮子,甩田财,请坑三娘娘,元节姑娘等名目繁多的活动。
31.23333 121.483333来自
——上海过年 初一至初五期间各家走亲访友,互祝新春快乐,并互赠礼品。期间,各寺庙香火远比平时旺盛,特别年初一早晨,上寺庙烧香拜佛的人特别多,而且特别早,要赶烧头香,城外的寿安寺和中兴镇的广福寺是最热闹的地方。
31.23333 121.483333来自
——上海过年 年初五,相传为财神生日,大街小巷的商店开门营业,这一天中午每家都吃馄饨,以示兜财。此外在乡间田头还有木人头戏(今称木偶戏)。
31.23333 121.483333来自
——上海过年 年初二清晨,各商店及手艺人都焚香敬神,称&烧利节&,中午十分,店主还设酒款待店员,一起祈求新年生意兴隆。
31.23333 121.483333来自
——上海过年 有的企丐身穿佛衫,头戴神像面具,化装成财神菩萨的模样到各家的宅院内狂奔乱跳,以示财神菩萨来了,这叫&跳财神&。
31.23333 121.483333来自
——上海过年 有的用纸和竹丝做成牛状,到家家门前说尽好话,吉利话,以求施舍,这叫&送春牛&;有的手持一根冬青或柏树的树枝,在树枝上挂些小铃后古钱,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家人会象摇钱树一样,财源滚滚而来,这叫&摇钱树&。
31.23333 121.483333来自
——上海过年 还有一种乞丐俗称&叫化子&,他们乞讨的方式令人好笑.有的乞丐用红纸裹着菜头挂在竹杆上,每到一家门前就说菜头到,生意好,恳求施舍,这叫&送菜头&。
31.23333 121.483333来自
——上海过年 据传,老年人活到九九八十一岁有一道鬼门关,只有吃了&百家饭&才可安然无恙度过这一关。于是家有老人的孝男孝女们在新春初一日走出家门去讨饭给自己的父母吃。
31.23333 121.483333来自
——上海过年 旧时,一到春节乞丐就多起来了。有一种乞丐,他们不是因为家中贫困而去行乞,而是为行孝道。
31.23333 121.483333来自
——温州过年 正月初一,人们都要穿新衣,也含有送旧迎新的意思。因为民间以红色象征吉祥,儿童穿着大红色衣服,年轻妇女当然满身红艳,连老妇也系着大红裙,如今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款式也变得多种多样。过了农历正月十五即元宵节,年也算过完了。
27.994267 120.699367来自
——温州过年 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富,俗谓“接年”。开门炮要开三发,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
27.994267 120.699367来自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所属类别 : 其他娱乐人物相关
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古老民族,由于其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所以风土人情多姿多彩,丰富异常。汉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放虚怀、兼收并蓄,形成了、、、关中、巴蜀、荆楚、吴越、岭南、滇黔、闽台、松辽、徽赣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等。
用 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多元性
点 丰富异常
9 10 11 12
最初,的姓、氏是有区别的。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号。&姓&字就是由&女&和&生&字合成。许多古姓都有&女&旁,如姜、姚、姬等。氏是姓的分支。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一支都有一个特殊的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后来,姓和氏就没有多少差别了。而汉族之姓则多出于黄帝,炎帝之后,故又称&炎黄子孙&。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 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传说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随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商王室为子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氏。周代是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者较多。周王为,周王所封建的各诸侯国之君和有同姓和异姓的区别。到东周春秋时,可考的有姬、姒、子、风、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虽然周代贵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称姓,未婚女子如齐姜、,齐、宋为国名,姜、子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栾祁,江、栾为夫家国、氏名,芊、祁为女子本人的姓。当时有同姓不婚的习俗,故称贵族女子的姓以示与夫家之姓有所区别。周代实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别。一个氏的建立表示一个小宗从大宗(氏)分裂出来,另立门户。建立要经周王认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许,称之为&胙之土而命之氏&。贵族获得氏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以国名为氏。诸侯国君主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如晋重即重耳,以国名晋为氏,重为重耳的简称;鲁申即申,国名鲁为氏,申为名。②以封地为氏。卿大夫及其子孙以采邑名为氏。如大夫毕万采地为魏,后世子孙以魏为氏;之子公子万封于韩,以韩为氏。③以官名为氏。贵族及其子孙以其官名为氏。晋国的林父为步兵组织三行里中行的军帅,称中行桓子,其子荀偃称中行偃,以中行为氏;宋国执政卿乐喜(子罕)称司城子罕,其孙乐祁(子梁)称司城氏,是以司城为氏。司徒、司马、司空、司寇也是此类。④以职业为氏。如巫氏、卜氏、祝氏、史氏、匠氏、陶氏等等。⑤以居住地为氏。子遂住鲁东门,称东门遂(名)、(字),是以东门为氏;宋国乐大心为右师,居于宋桐门,称桐门右师,是以桐门为氏。诸如东郭、西门、池等等。⑥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缘关系远近之称为氏。王之子虎称王子虎,其孙称王孙苏;之子喜(子罕)称公子喜,其孙舍之(子展)称。⑦以贵族的字为氏。按照,公族只包括各代国君的近亲三代,公孙之子不属公族而须另外立氏。这些贵子孙多以其王父(祖父)之字为其氏。郑国公子发字子国,其孙国参()即以&子国&的末字为氏;另有公子,字子驷,其孙以&驷&为氏。以祖父之字为氏最为常见,是得氏通例。中国古人的姓名比现代人要复杂些,大体有姓、名、字、号四项。名是婴儿出生后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年举行冠礼,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时取的,是人的正式称谓。号,是有一定名望和文化的人,为表示自己的思想志趣而取的。如,号五柳先生;,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号放翁。现代人命名没有古代人那么讲究,除少数人有字、号外,普通人一般只有一个名字, 并且多为一字或两字。名反映了汉族文化特征和心理特征。如有的用&富、贵、财、禄&等字,希望发家致富;有的用&康、健、松、寿&等字,希望健康长寿;有的用&栋、杰、俊、才&等字,希望发达成材。男子用动物命名时,多用&鹏、龙、虎、豹&,象征勇猛、威武、吉祥,以植物命名则用&松、槐、桐、柏&等字,象征雄伟挺拔、富有生命力;女子相应用&凤、莺、鸾、燕&等字和&兰、菊、梅、杏&等字,希望貌美、温柔、贤惠。
汉族婚礼习俗源远流长,民族色彩浓郁。早在即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礼仪,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称之为&六礼&。&纳彩&即男家请媒人向女家提亲,后人叫&说媒&;&问名&即双方变换年庚,近代称之为&换龙凤帖&,然后卜卦&合婚&;&纳吉&即为&订婚&;&纳征&为男家向女家下聘礼,俗称&彩礼&;&请期&就是选择好婚期吉日征求女方意见;&亲迎&即为迎娶新娘。从古至今,婚俗虽因时代变化,或贫富相异而有繁简之别,但基本仪式程序相似。即使到了现代,自由恋爱兴起,仪程更趋简化,不过媒人(介绍人)通言、相亲、定亲和迎娶等习俗仍有一定保留。&六礼&中以&亲迎&内容最为丰富多彩,主要习俗有铺房、哭嫁、撒谷豆、&举火&、&泼水&、障面、穿红衣、新娘足不履地、坐花轿、&跨马鞍&、拜堂、撒帐、交杯、闹房等。两千多年来,这些&亲迎&习俗经久不衰,近代随着社会的进步虽有所革新和演变,但基本方面变异不大。在婚制方面,古代汉族虽通行一夫一妻制,但纳妾现象较为普遍,近代俗称&讨小老婆&或&娶姨太太&,而寡妇一般不准改嫁,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理学兴起,规矩甚严,有的基本要终身穿素服守寡。在婚姻形式方面,旧时除明媒正娶外,还有买卖婚、表亲婚、换亲婚、转房婚、招养婚(俗称&入赘&)、典妻婚、童养婚、指腹婚、孝婚以及冥婚等。
妇女怀孕,汉族俗称为&有喜&。小孩出生第二天要做&三朝&。小孩出生后,大都紧闭双眼,总要到三朝(即三天)或三朝以后才睁开。按旧俗,孩子睁开眼后要先看父亲,后看母亲,然后再看其他亲友,以示永远孝顺父母。这时来探望的亲戚朋友往往馈赠鸡蛋、红糖、小孩衣物等礼物祝贺。其中鸡蛋染成红色,称为&红蛋&,因是贺喜,故也称&喜蛋&。满月,称为&弥月&。旧俗要给孩子理胎发,俗称&剃头&,办酒席庆贺。有的地方规定农历四月初八为新生儿的&剃头&日。现代汉族对小孩的满月已视为常事,但有些地方的农村还比较重视,往往要请满月酒。周岁,是小孩从出生以来最为隆重的日子。古俗,孩子周岁这一天要测试其前途。方法是男置弓矢纸笔,女则刀尺针篓,以及各种食物、衣服于桌,让孩子自取,取中者为其前途之往兆。现代汉族对小孩周岁普遍较重视,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一般都要给小孩拍照留念,并做新衣服,吃鸡蛋面条以示祝贺。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有的还办生日酒,款待亲戚朋友。江南农村还有包周岁粽子的习俗。这种粽子包得比一般的粽子长,寓意孩子快长大。
最明显的例子是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这三个节日原是以祭祖为源,以祭祖事鬼为主要节俗活动,所以又叫三&鬼节&。清明扫墓包含有怀念祖先,勉励后人之意。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有放河灯拯孤照冥的习俗。寒衣节时人们在祖先墓前焚化纸衣。
儒家与道教儒家是先秦时期由孔子所创立,此后长期主宰中国封建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的思想流派。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宗教,即儒教,孔子是教主。儒在古代是一般学者的通称。不仅&有道术者皆为儒&,而且那些设教传授知识的学者,即所谓&诸侯保氏有道术以教人者&,&乡里教人以道义者&,均属&儒&之行列。孔子是上第一位进行公开教学的大,他和他的学生设教讲学,把古代为贵族所专有的礼仪和其他各种知识传播到民间,逐渐形成一个学派,后人称之为&儒家&。儒家形成于春秋末期社会大变革时期,其基本思想特征是:重实践,重人事,重伦理,重教育,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等。其学说虽然历经更迭,却一直以教育感化为中心,将知识、心理、伦理、政治结合起来的政治学说,以&仁爱&为核心,以&中庸&为准绳的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伦理哲学,即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成为绵延二千多年的儒家思想的一种特质。儒家早期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到了汉武帝时代,经学大师董仲舒借助道家哲学,又以阴阳五行思想融入儒家,倡导&三纲五常&、&君权神授&等思想,成为影响极大的一代儒学。先秦儒学和两汉经学是儒家学说形成和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到了宋朝以后,又演变、发展出其第三个重要形态,即。宋明理学是一种以儒、释、道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它吸取了佛道两家的某些思维方法,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构成了一整套具有严密思辨结构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清代乾嘉以后,儒家的地位与影响日趋衰落,&五四&运动以后,逐渐被新兴的革命思潮所取代。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汉族传统宗教信仰之一。它渊源于古代的巫术、秦汉时的神仙方术以及等。在发展过程中,还糅合了儒家和佛教的某些理论和教规、仪式,形成了十分庞杂的思想体系。黄老道是早期道教的前身。所谓黄老道,是古代假托黄帝和老子思想的一种宗教,原是一种政治、哲学流派,起源于战国,盛行于西汉。东汉年间,宫廷中立黄老、浮屠祠,祭祀老子,使黄老道具备了宗教仪式,也成了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的前身。史学界和道教界一般认为道教初创于东汉中叶,即汉顺帝(125-144年在位)时期。当时张陵在鹤山(今四川境内)倡导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老子五千文》)、《正一经》、《太平洞极经》为主要经典,并自称出于太上老君的口授,造作道书,于是道教逐渐形成。 此后,在道教的发展史上,先后产生了太平道、天师道等数十种宗派。唐宋时期,道教大盛。13世纪以后,道教正式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教派。信奉正一道的道士毋须出家(亦有少数出家者),在家修持,可以结婚,俗称&火居道士&或&俗家道士&。信奉全真道的道士则须出家,住宫、观、院修持,不婚配,不得食荤腥,其戒律类似佛教徒。道士身穿道袍,头戴古冠巾,足着云履。其宗教活动场所,即供神、诵经、修道的场所,按规模大小分别称为道宫、道观、道院或庙。如山西永乐宫、北京白云观、东岳庙等。对进行较大规模诵经、礼拜仪式的场所称道场,一般的则称法坛。明代中叶以后,道教逐渐转衰。清代重佛抑道,但民间道教仍很活跃。1957年,在北京成立。如今,各地均在开展正常宗教活动。道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或法则,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认为人通过修炼得道,就可以&形体得之永固&,成为长生不死的神仙而永存天地。&德&是道教教义核心的另一面,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认为凡是符合&道&的准则,即为&有德&的思想,并加以衍化。主张人皆应修道德,使&道普德溢&,乃可国泰民安。道教中还有&玄&的概念,指精神性的宇宙本体,认为&玄&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超乎物质的精神体。道教还提倡&无为&与&清净&,这是该教对社会政治和人生处世的基本态度。认为治理天下要顺乎社会,与民休养生息。个人处世要摈弃妄自作为,追求清静寡欲。同时提供&抱朴&,即抱守本真,不为物欲所诱惑,不为世事所困扰。道教是多神教,认为世间可分天人两界,神有天神、地祗、鬼与诸仙之分,各类神都有最高的统领者。其崇拜的最高尊神为&道&人格化的&三清&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太清为老子。其修炼方法有服饵、导引、胎息、内丹、外丹、、房中、辟谷等。宗教仪式有斋醮、祈祷、诵经、礼忏等。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道教积累了大量经籍书文,后多编入《道藏》之中,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医学、化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均曾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它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文化体系,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作为汉民族的传统宗教信仰,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是一股重要的思想潮流,这股思想潮流当然也流进了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在瑶、阿昌、白、毛南、仫佬、土家、壮、布依等民族中都有较为广泛的影响。
龙凤从原始社会时期作为大自然神秘力量的象征受到崇拜,到由某些氏族的图腾转化为最高统治者祖先的化身,到封建社会则成为皇权的标志,龙是皇帝的化身,凤则为皇后的化身。皇帝的容貌、身体、服装、座位、床铺……都冠&龙&字。影响所及,民间迷信认为帝王是龙转世,俗称&真龙天子&。直到近代、现代这种迷信在民间仍有影响。而、、皇后都戴凤冠,皇宫的建筑称为凤阙或凤楼,皇帝乘坐的车称为凤辇,皇帝仪仗所用的华盖称为凤盖。总之,在宫廷的装饰艺术中,龙凤无处不有,始终处于显赫的地位。龙凤作为皇权的标志虽然随的崩溃而消失了,但民间仍以&龙跃凤鸣&来比喻才华出众的人物。汉族对龙凤的崇拜在民间习俗中也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由于民间迷信龙能行云布雨,所以龙王庙与土地庙、祖庙一样遍布汉族民间,用以祈求龙神调和风雨,使五谷丰收。大旱季节常举行求龙降雨的仪式。同时,民间还崇奉龙山,将村前、村口或村后某座山视为龙山,山上草木视为龙鳞,山脉视为龙脉,均为神物,严禁砍伐和破坏。有的农村为了求得五谷丰收,每年正月要行迎龙仪式,此俗至今仍兴。汉族对龙凤的崇拜,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一系列特殊的传统习俗。元宵节耍龙灯,端午节龙舟竞渡,喜庆日要跳龙舞、凤舞和行凤凰灯。汉代画像砖刻中就有凤舞的形象。过春节时,一些农村的手持五彩凤凰灯,唱着赞歌到各家祝贺。更有趣的是汉族民间还有把凤凰当做爱情象征的习俗。萧史与之女弄玉夫妇在凤凰台吹箫的故事可能是其始源。《诗经·卷阿》中&凤凰于飞,和鸣锵锵&,以及被后人称为&凤求凰&的追求卓文君的故事,也是用凤凰来祝贺婚姻美满,比喻夫妻相亲相爱的风土人情的反映。此外,由于龙的形象威武严肃,象征个性的坚毅刚强,所以汉族民间喜以&龙&作为男性的命名;而凤的形象艳丽优美,象征女性的美貌温柔,民间又有喜以&凤&作为女性命名。此俗至今犹然。由于人们对龙凤的崇拜,千百年来,龙凤形象的纹饰遍见于绘画、工艺美术、雕刻、建筑装饰以及民间文艺创作之中,人们可以从龙凤的艺术形象中,直接感受到汉族传统文化的气质和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因此,龙凤纹饰也就成了汉族传统文化的象征。
汉族没有一个为全民族所信仰的宗教,但远古时期传下来的&万物有灵&的观念,对大自然的崇信,始终影响着汉族的信仰民俗。由于认为世上存在着主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具有人格和意识的神灵,所以汉族历来信仰&神仙&。古代汉族崇拜的神仙众多。对于天,有总管&天道&的神,叫&玉皇大帝&。认为青帝主东,赤帝主南,黄帝主中,白帝主西,黑帝主北。天神中,又有主管男仙的东主公,主管女仙的西王母。对于山水,认为山有山神,不仅五岳奉为神山,各名山也都有自己所供之神;又认为水里有&四海龙王&,龙王除统领水族外,还掌管兴云降雨。对于地,认为每一地段都有&土地神&掌管,古称&社神&,俗称&土地公公&。同时一树一石也都被赋予神灵。对于一些自然现象,认为雷公是司雷之神,电母又称&雷婆&,是司闪电之神,丙师是司雨之神,箕伯是司风之神,回禄是火神。对于地理方位,认为青龙是东方之神,并兼吉祥之神;白虎是西方之神,并兼凶神;朱雀是南方之神;玄开其形象为龟或龟蛇合体。是北方之神。四神合&四方之神&。对于动物精灵的崇拜,较普遍的认为是狐狸可以修炼成精,化成人形,被尊为&&、&狐仙&。除了对大自然的崇拜而产生对各种神的信仰以外,人们还把人生的姻缘、寿禄都看做有神灵在主宰。对于爱情,有象征夫妻相爱的&和合&之神,奉之为女神的有四个:一为玄女,又叫&九天娘娘&;二是,其为泰山神--东岳大帝之女;三是斗姆,其为北斗众星之母;四是素女,极善弹琴歌唱。寿星,即老人星是专司长寿之神,又叫&南极老人&,俗称&老寿星&。麻姑作长寿女仙,故祝女寿者多以麻姑像赠送,名&麻姑献寿&。还认为魁星是主宰文章兴衰之神,文昌是主宰功名、禄位之神。随着佛教的传入,汉族民间又认为观音菩萨是送子娘娘,专管生育男孩。又认为阎王是主管人的生死之神。在汉族民间,一些历史人物也变成了人们崇拜偶像神,如所谓&八仙&(汉钟离、吕洞宾、、蓝采和、、何仙姑、曹国舅、铁拐李),原来都是历史上的人物。又如三国时关羽也被尊为神,遍布南北。其他历史中被拥戴为神,塑成偶像,随香火的就更为普遍。另外,三十六行各行各业也都有自己的&祖师&被奉为神只。由于鬼灵观念的影响,民间又崇信各种鬼怪,如吊颈鬼、短命鬼、僵尸鬼、硬头鬼、水鬼等。凡此种种五花八门的多神信仰,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形成&神权&束缚着汉族人民。解放后经大力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神权&基本上被打倒,但其影响至今犹存。
在中国,汉族传统的辈分观念长期存在,以本身为中心,上有四代长辈,下有四代晚辈,形成了&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孙、曾孙、玄孙&的&九族&血亲关系,这就是九个层次。如果把旁系的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联系起来,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亲属系统 。如三字经里的:&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论。&第一层: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长二辈)第二层:父亲、母亲、伯父、伯母、叔父、婶母、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姑父、姑母、岳父、岳母(长一辈)第三层:(本身)哥哥、嫂嫂、姐姐、姐夫、妹妹、妹夫、堂兄、堂嫂、表兄、表嫂、内兄、妻妹、襟兄(同辈)第四层:儿子、女儿、侄儿、外甥、内侄、侄婿(晚一辈)第五层: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侄孙、侄孙女、孙媳、外孙媳(晚二辈)亲属称谓是以辈分划分的,不受年龄限制,哥哥比弟弟大几岁,哥哥的孩子又比弟弟的孩子大几岁,几代之后,大门的后代与小门的后代相比,同辈人可能差上几十岁,并不因此而影响辈分关系,常常会有长胡子的孙子或怀抱着的爷爷。所以,汉族常&大门转小辈&之说。亲属称呼也用于社会上邻里之间或素不相识的人之间,以表示亲切和尊敬。例如:邻里间同龄人常以兄、弟、姐、妹相称,年轻人称父辈同龄人为大伯(大爷)、叔叔、大妈(大娘)、婶婶、姑姑、姨等,称祖父辈的同龄人为爷爷、奶奶、姥姥、老爷等。一般地说,注意层次,掌握角度,在称谓的运用中十分重要,年龄层次不同,称谓也不同,特别是信封上的称谓。如儿子给爸爸、妈妈写信,信内应称&父母亲大人&或&爸爸妈妈&,而在信封上的称谓则有角度问题了。称Ⅹ先生或职务为宜。生活中,为了表示对人的尊敬,也有不注意层次的特殊现象。如:某家有一位受尊敬的长者,家里晚辈称之为爷爷、奶奶、老爷、姥姥等,街坊邻里不分男女老幼,可能都称其为爷爷、奶奶、老爷、姥姥,不过称谓前常常冠以姓名。如&红楼梦&里的,&骆驼祥子&中的刘四爷。有时在称谓前加上&他(她)&字,如:他大伯、她二婶、他姥姥、她李二哥等。类似的称呼,在今天还广泛使用。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主要是近亲、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二十四节气是汉族农历特有的重要部分,它的形成和创立与汉族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习俗密切相关。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换,农事和农活的内容也随着变化。二十四节气名称本身的含义,都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至今汉族农民仍习惯按节气进行农事,安排农活。节日名称日期(农历)说明春节正月初一俗称过年,传统上从岁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续到正月十五。立春节立春从这天到立夏期间都被称为春天。正月初七传说女娲创造苍生,并于第七天造出人来,故此初七为人的生日。谷日节正月初八天日节正月初九正月初十元宵节正月十五亦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天穿节正月二十正月廿五晦日二月初一太阳生日春龙节二月初二龙抬头、龙头节花朝节二月十五花神节、百花之神生日。二月十九春分节春分三月初三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冬至日后一百零五日,清明前一二日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清明于此日祭祖扫墓。四月初八释迦牟尼诞辰。浴佛节又称佛诞节、灌佛会、龙华会、华严会等。碧霞元君节四月十八端午节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等。雨节五月十三关公磨刀日二十夏至六月初六六月六、晒虫节、虫王节、回娘家节六月十九六月廿四莲花生日七夕七月初七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传说鹊桥相会之日,是亦乞巧许愿之日。秋日拔禊七月十四七月十五又称盂兰节、盂兰盆节,俗称七月半、鬼节等,有祭祀灵魂等习俗。地葬节七月廿九天灸日八月初一天医节八月十五又称秋夕、八月节、月节、团圆节等。习俗有赏月、吃月饼、玩灯笼等。九月初九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习俗有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九月十九寒衣节十月初一又称授衣节、冥阴节,是祭祀祖先的日子。十月十五&水官大帝&禹的生日,又称&消灾日&、&下元水官节&。冬至腊月初七腊月初八相传是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的日子,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腊月十六祭灶日腊月廿三小年除夕又称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
花灯节汉族岁时节日风俗。蕴涵生育风俗文化。流行于桂东、富川等县,已有百多年历史。时间为农历正月初十,凡上一年添有男孩之家,要到社庙挂花灯。灯用竹篾扎架,外糊花纹纸,上写吉祥谜语,内点油灯,逐日添油。挂灯者众,社庙自然形成灯棚。添丁之家同日饮花灯酒,外公外婆给小宝宝送去衣服、背带、玩具,亲友、邻居赠衣服和红包致贺,共饮同欢。正月十六落灯。查日子汉族婚姻风俗。又称报日子。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农村议婚订婚的一个步骤。男女青年相识了解后,禀告父母,托媒沟通,男方给女方送彩礼,然后定婚期。旧时多先请排&八字&,如命相相合才进行。有些地方双方家长相会为子女订婚。如全州县一带,双方意见一致后,媒人代男方送酒肉衣料给女方,约定日期陪同女方家长和舅舅到男家相会,男方设宴款待。小伙子执壶斟酒,先敬女方舅舅后敬自家舅舅,然后先客后主依序敬酒。双方商定婚期,订婚告成。尔后男女送女方重礼、聘金,女方准备嫁妆,男方准备家具,依期举行婚礼。如女方催婚,便做一对糯米粑(俗称&团圆粑&)送到男家,男方心领神会,盛情款待并请左邻右舍陪客。一般均尊重女方倡议将婚期提前。贺郎歌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兴安县一带。拜堂、晚宴后,亲友簇拥新郎于正厅,唱贺郎歌。即兴现编贺词,也有戏谑、诙谐之词。亲友唱一首,新郎饮一杯酒。唱到半夜,送新郎入洞房。女歌手闭门以待,男女对唱《开门歌》,尽兴方开门。进门后唱歌闹房,由&恭贺新郎酒一杯&唱到&十杯&,新郎依次由1饮到10杯(酒力不胜者可由男歌手代饮)。然后唱《交欢酒》,新人双双同饮一杯。最后歌手扣门唱《扣门歌》以结束婚礼。坐红堂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男女青年结婚前夕分别在自家祭祖并接受尊长训诫。新娘穿红挂饰,由同班姐妹相伴,端坐堂屋细声委婉唱《哭嫁歌》,念父母恩,叙姐妹情。姐妹们叮嘱新娘过门后孝敬老人、和睦兄弟姐妹,赞新郎俊秀勤劳。当新娘诉说不如意的心事时,姐妹们多方劝慰。唱到深夜衣依依告别并赠礼品。新郎亦由同班兄弟相伴坐在自家正厅,接受长辈勤俭理家,为人处世之教。教导结束老人退堂,小伙子们说笑打诨追新郎,欢乐深夜方散。讨钥匙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新娘之嫁钥匙,由其年幼弟妹或侄男女中任&送亲郎&掌管。拜堂前,新郎向送亲郎送封包讨钥匙,以便拜堂后打开箱子,展示其中谷米钱物,象征婚后五谷丰登、家庭富裕。送亲郎嫌少不接,新郎多次添加。送亲郎收下封包,新郎讨得钥匙后,欢欢喜喜与新娘拜堂。看屋汉族婚俗之一,农村议婚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又名看家门、查家。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届时女方和两位称为&陪姑&的姑娘在10多位亲友的陪同下,到男女查访家况(也有女方本人不去的)。男方设宴款待。媒人介绍议婚双方相识。女方亲友代提财礼要求,男方当时通常一概应承,并赠诸宾客&行脚钱&。次日,双方通过媒人细议。有些地方还允许进入议婚男子内室翻箱倒柜察真情实况,之后再通过媒人议婚。黑房抢亲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贺县一带。在下程山区,新娘哭嫁两天两夜后,过门之日清早与女伴们同藏黑房。男女迎亲队伍到达后,新娘的兄长(或堂兄表哥)和亲威中的男青年破门而入。女伴掷沙子挥竹枝抵抗。抢者力图将女伴们拖出门外以排除干扰。如两个抢者败阵,则增到4人乃至10多人,直到把新娘强背出门。再由男方迎亲队中的两个(或4个)女子轮流背新娘到郎家。抢亲角逐中,男给女抹锅烟墨,女撕男衣衫,使古抢婚遗风演变为男女青年的打闹嬉戏。拜堂彩语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婚礼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常由新郎的舅舅点燃供桌上的一对喜烛,并说彩话贺喜祈福。如桂东贺县一带常用彩语:&龙独光光,高照华堂,夫妻并寿,福禄成双&、&手拿花红丈二长,恭喜外甥娶新娘,鸾凤和鸣添福寿,夫妻和睦百年长。&祝词说完后,新郎新娘拜天地、祖宗,并对拜成亲。香日汉族岁时节日风俗。流行于桂东北灌阳一带。时在农历七月初七。当地民间传说,是日晚织女将与牛郎相会,白天她梳妆打扮,胭脂香粉撒得满天飘香,故名。届时妇女们取出衣服及箱子暴晒,并用盆装水,水中放几根青草以示百药,置户外晒温,叫做&晒香水&。据说穿了&香日&晒过的衣服,洗了&香水&可防瘟疫,促健康,并能使夫妻更加融洽恩爱,犹如牛郎织女一样。民间有&七月香,晒笼箱&之谚。
尚农务本汉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自古以来一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农风俗源远流长。从远古起,汉族就视农业为本业。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提出了&以农业为本&的主张。他说:&仓禀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韩非子·诡使篇》。在尚农思想的影响下,汉族社会形成了&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商君书·画策篇》。&男耕女织&可说是一幅典型的汉族社会风土人情画。只是到了现代,特别是解放后才有了较大的变化。与尚农风俗相关的是汉族对土地神的崇拜。《白虎通义》云:&地载万物者,释地所以得神之由也。&土地神崇拜的形式是&社祀&,土地神称为社神或社主,祭土地神的地方称社。《礼记·郊特牲》云:&壮、祭土,而主阴气也……壮,所以神地之道也。&发展到后来,汉族社会层层都有社祭。民间对土地神的信仰十分广泛,解放前土地庙几乎到处可见。
尊祖敬老是汉族的千古遗风。尊祖即是对祖先的崇拜。商代时即信上帝与祖先合一的一元神,周代则信上帝与祖先分开的二元神,而崇拜祖先神是更为重要的传统。汉族的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祖。崇祖习俗直到近、现代。民间尊祖的祭祀活动仍十分隆重,有时祭、堂祭、节祭、岁祭、房祭、祠祭等,逢年过节有的还要瞻仰历代祖宗遗容面像,以表不忘祖宗,并与祖宗共享喜庆或求祖宗赐福保佑。汉族供奉祖先的地方叫祖庙或宗庙,祖庙、宗祠遍布各地。与尊祖习俗相关,在封建宗法制的长期影响下,汉族喜聚族而居,定期纂修宗谱。由于聚族而居,汉族自古多三世同堂,及至五世同堂,有的累世同居长达几百年,真是&长幼济济,风礼著闻&。这种世代同居共财的宗族,俗称&义居&或&义门&。明代时浙江省郑氏甚至九世同居,明太祖就曾诏旨特敕建造郑义门给予旌表。如今家庭形式虽趋向小型,但三代同堂的家庭乃较普遍。从尊祖延伸而来的敬老习俗在汉族中根深蒂固。《诗经·大雅·既醉》云:&孝不匮,永赐尔类。&意即孝子敬老的孝意无穷无尽,势必经常感化影响整个家庭,乃至整个民族。汉族民间敬老习俗,相沿至今,是值得发扬光大的优良传统。
在对色彩的崇尚上,汉族有尚红色、贵黄色的习俗。尚红,早在《礼记·檀弓上》就记载说:&周人尚赤&。这种&尚赤&风土人情在汉族古代有许多表现:中国古称&九州&,又别称&赤县神州&;&赤鸟&被视为瑞鸟,又被作为太阳的别称;纯洁善良之孝子被誉为&赤子&,忠心赤诚的高尚品德称为&赤心&;商、周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的主要原料铜,被誉为&赤金&。久而久之,本以火的颜色为&赤&,遂发展成泛指一般的红色。由于汉族把红色作为吉祥、喜庆、美丽的象征,所以常把妇女的盛装称之为&红妆&,并以&红妆&代指美女;或把妇女美丽的容貌称之&红颜&,也指代美女;或把少妇的住房称为&红闺&;甚至盛装出游的男女也被称作&红男绿女&。不仅如此,汉族民间把红色作为革命的象征,历代农民起义中,有的称&赤眉军&,有的叫&红巾军&,还有&红袄军&、&红灯照&,直至现代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共领导的工农武装也曾称为&红军&。在汉族民间习俗的贺庆寿、婚礼中,均要用红色来点缀环境,渲染气氛,如生小孩要在门上挂红布,贺寿的寿面要用红纸相扎,新娘要穿红衣,逢年过节送礼也要贴红纸,年节及喜庆送钱要用红纸包装,俗称&红纸包&。凡此种种俗称&红喜事&。汉族在尚红的同时又贵黄。《白虎通义·号篇》云&黄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黄色为五色中最高贵,代表中央,因此,汉族古代皇帝均尊黄色为正色,皇帝穿的龙袍又称&黄袍&;祭祀时也要穿黄色的衣服以示隆重,庄严;不仅道教敬黄色,服黄色,而且佛教也认为黄色素雅、绝俗,有超然物外的情味,故其服装、建筑及其他装饰多用黄色,器皿多&鎏金&(即&涂金&)。汉族民间贵黄最典型的是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甚至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政治口号。此外,汉族还忌白,认为白色代表悲哀、痛苦和死亡,所以丧礼均用白色来表示肃穆哀悼。丧事又俗称&白喜事&。
汉民族的文化心理是经过几千年的积淀,逐渐形成的。虽然近百年来各种现代文化思潮的输入,使这种传统文化心理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可是它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这就在人们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形成了汉语所特有的语用特点。首先,以农业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统治了中国几千年,这种封建的宗法社会,在民族心理上造就了两个特点:一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二是对等级差异的强调。因此在言语交际上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讲究亲属称谓的使用,长幼辈分的严格区别。在西方可以看到晚辈对长辈直呼其名的情况,这在中国人的交际中是不允许的,对亲属中的长辈,交谈时都必须使用称谓,这是有礼貌、有教养的表现。而且亲属称谓还作为一种尊称,大量用于非亲属的交谈者身上,如称叔叔、伯伯、奶奶、阿姨,被认为是对对方的尊敬,表示关系的亲密。重视长幼的被移用到社会的人际关系,就变为等级观念。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提倡长幼有序、尊卑有序。所以人们对有官职的谈话对象历来有以职务相称的习惯,在古代这就被认为是敬称。在交际中为了抬高对方的地位,往往就压低自己,于是有了一批与敬称相对的谦称,如贵姓--敝姓、府上--寒舍、贤弟--愚弟、大作--拙作、高见--愚见、浅见。其次,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不突出个人与个性,而强调群体。这也是与封建社会的宗法关系相连的,它与西方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的人格、个性,推崇个人的成就和荣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因为如此,中国人为了强调人际关系的亲密,常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的谈话者;中国人见面后常以对方的私人生活作为问候的内容,如见面问&吃了吗?&倒不是真正担心你会挨饿,仅仅是表示关心,表示亲热。至于问你工资多少,多大年龄,有无对象,或有几个孩子一类的问题,在中国人看来也是密切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表现,是所谓的东方式的人情味,而在西方人看来则似乎有了干涉别人&隐私权&的嫌疑。汉民族对性和性别问题上的保守传统也造成了男女性别在言语交际中的用语差异。一般说来,男性用语比较直率、随便,女性用语比较含蓄、庄重。用与性有关的字眼骂人,在男性中的出现率远远超过女性。因为传统观念虽然也认为男性使用这些字眼并不文明,但似乎能得到普遍的谅解,而女性使用了就非常不成体统,似乎理所当然应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
{{each(i, video) list}}
{{if list.length > 8}}
查看全部 ${list.length} 期节目
{{if _first}}
内容来源于
百科兴趣圈
{{if list && list.length}}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族风俗文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