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要福州举办party多少钱一个party,我们准备在现场做个采访。求一些采访问题(采访对象 领导同事问题越多越好)在线等

采访一个时尚达人要问哪些问题?(跪求)_百度知道做采访应该注意的问题!_百度知道本回答只授权过腾讯体育和个人公众号电影大舌头,其他纯属侵权,感谢评论区里的热心人。&br&&br&我是今天才知道这个运动员的,但是我已经等她出现很久了。她这样的运动员的出现,具有极强的标志性,它标志中国社会,终于出现了第一代的完整个人,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到达了一个新的程度。&br&&br&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的主旋律就是救亡图存,中华民族时刻存在着亡国灭种的危机。这样的危机四伏的境地,不仅仅在现实中将中华民族逼到悬崖边上以至于选择了最激进的道路,同样也给中华民族心理上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创伤。&br&&br&一个受着长年累月危机的群体,他们的内心必定是毫无安定感的、脆弱的、敏感的。他们现实极端自卑,只得求助于历史的极端自傲,一点点小的事情都能导致他们情绪的大起大落,一点点微小的成绩都能迅速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因为他们实在没有什么可自豪的地方。同时因为外界的危机,他们不得不倾向于团结一致,共同对外,集体主义的兴起和个人主义的压迫就是必须。&br&&br&国人八十年代的女排,中日围棋赛上的聂旋风,甚至是得了金牌之后的感谢党和人民无不是这个危机感带给我们的后遗症,因为他们寄托了国人脆弱而又可悯的自尊心。这里的为国争光,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这个救亡图存的压力下带来的民族心理异变。在这样重重压力传导之下,奥运背负了远超出奥运本身的东西,它需要给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带来那么一点点值得安慰的东西。&br&&br&奥运的精神是什么呢?体育的精神又是什么呢?更高、更快、更强,对人类自我的超越,对个人价值的肯定,这些东西,对于中国人来说,不敌一个为国争光。不是我们不想以这些精神为根基,而是这些精神对于我们这个饱受压迫的民族来说,实在太过于奢侈了。&br&&br&“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一个危机感深重的国家和民族,不会出现这样纯粹享受体育只为超越自己的运动员。一个人的心理是无法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的,只有生活在一个国力强盛,物质丰富,没有危机的国家才会有这样不被国家和民族所异化的运动员,他们纯粹是享受着体育最本真的乐趣,辛苦的训练,然后超越自己。甚至可以说,只有九零后以及后来的零零后,才有可能出现这样独立而完备的个人,不需要按照集体套路行事的个人,心灵自由的个人,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即便南海仲裁失败、民进党上台也不过是屑芥之痒的时代。&br&&br&看到这个运动员,我总是默默的想到我们的先辈们。他们总算可以安息了,我们不仅从现实中摆脱了那个亡国灭种的危机,新的一代也从心理上开始摆脱那个百年危机带来的阴影,我想他们努力了一辈子,也就是这么点朴素的愿望吧。&br&&br&PS.说我上纲上线也是服了,我既没有上左派的纲,也没上右派的线,只是指出这样一个运动员的出现所反映的国人风貌。可能每一代都会有这么个性的人产生,但是只有这个时代,才能允许她表露出来。只有新一代的人开始影响舆论的时候,她这样人才能毫无顾忌的说出自己而不会被众口一辞的舆论压垮,水浅养不了龙。个人受到强烈危机都会有心理应激,何况一个民族,而文化心理层面的东西想要解决,别无他法,只能等上一代老去,新一代兴起。自清末起,前一时代的改良派到下一时代必会是保守派,原因是个体或可超越时代,群体绝无可能。故新文化对旧文化的胜利,不是因为新文化说服了旧文化,只是因为持旧文化的群体,都衰老逝去了而已。
本回答只授权过腾讯体育和个人公众号电影大舌头,其他纯属侵权,感谢评论区里的热心人。 我是今天才知道这个运动员的,但是我已经等她出现很久了。她这样的运动员的出现,具有极强的标志性,它标志中国社会,终于出现了第一代的完整个人,同时也标志着中国…
&b&首先表明态度:从丁院士身上我看到了支撑中国发展的脊梁,正是有无数默默无闻的奉献的学者才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向他们致敬!&/b&&br&&br&这个采访最主要的矛盾在于柴与丁在认知层次上的差距(其原谅我使用的是差距而不是差异)。丁院士作为研究古地质的泰斗,其研究的时间跨度以亿年计,同时长时间的科研工作也使其相对于普通人更加的理性而富有远见。这造成了丁院士在看待问题的时候站的更高,看的更透彻。他让我们明白了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问题,它涉及经济、政治、科技、历史等一系列问题。而柴静在这个采访中所表现出来的,更像是一个普通人针对环境问题所发出的的诘难。凭借着自己的直觉和生活经历,妄下论断。从立场上就与丁院士相悖,所以我们在视频中看到柴的面部表情多次表现出惊讶和对对方的不认同。&br&&br&首先针对这个视频,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柴静犯下了几个普通人都会犯但是却难以察觉到的错误:&br&&br&&b&1首先柴是站在自己预设的立场上来看待环境问题&/b&。这是也是由她的生活环境所决定的,她所代表的是生活在北上广和欧美发达国家,有着丰厚的物质和经济条件,所以不满足于现在浑浊的空气,想要追求更好的空气质量和生活品质的都市白领的声音。但是她没有意识到的是,同样是获得干净的空气。每个人甚至每个群体所付出的代价是不一样的。作为一线城市的白领阶层,他们所要做的或许只是少开几次车,少抽几根烟,甚至是随手关一下电源这些生活中的细节。但是作为河北省的中小钢铁厂及工人来说,他们面对的是工厂的倒闭和工作的丢失。作为一个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如果你让他为了改善环境停止焚烧乔木而改用天燃气或者无烟煤的话,他们面对的很可能是在自己所剩无几的收入中额外的支出一大笔钱。这些钱原本可以为家人添置几件衣服,也可以为孩子多买几本课本。但以柴静为代表的所谓的精英阶层,他们想当然的把自己的诉求当成了全中国人民的诉求,他们掌握了话语权,他们每天发出声音。但是如果你现在去农村或者去非洲采访一下当地人民是愿意要温饱的生活还是要蓝天白云,恐怕我们又会听到另外一种声音。但是,他们不会上网,他们没有引导舆论的能力,也没有人愿意为他们发声。因为这种事在目前看来,似乎有那么一些政治不正确。西方发达国家在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上也扮演了柴在中国类似的角色,他们享受到了工业革命的红利,物质经济都远远好于发展中国家,掌握了国际话语权。但是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全世界还有数以亿计的人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对他们来说,发展才是硬道理,他们需要的不是蓝天白云,而是吃饱穿暖。他们连自己能不能活下去都不知道,你却要求他为了全人类放弃发展。这本身就是对发展中国家人权的一种剥夺。&br&&br&2&b&柴还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就是她潜意识的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和所谓的主流科学界的结论是正确的&/b&。但是正如丁院士在视频中所反驳的一样,科学家没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科学是以事实判断为依据的,我掌握了事实,那我便是主流,无关名气人数。所以我们在视频中看到柴屡次按照西方塑造的价值观和逻辑来对丁院士进行责问。&b&简单的说就是,我们现在已经发展的很好了,所以我们要保护好地球环境,让我们这样的生活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我才不管亚非拉还有多少人吃不饱饭,看不了病。我们发展到现在,消耗了大量的资源,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你们不行,你们不可以和我们一样消耗大量资源,这样地球温度会上升,生态系统会被破坏。&/b&&br&借用评论中的一段话:&br&“发达国家11亿人口拿走44%,剩下的56%给发展中国家的54亿人口,柴静是100%占在发达国家的立场去质问丁仲礼,逼的丁仲礼回应柴静 :中国人是人不是人?”&br&“柴静质问丁仲礼指责IPCC,丁仲礼回应为什么不能指责,柴静:我看到你的措辞是很激烈的,有这个必要吗?柴静不是做了多年的电视采访的媒体人?这次【雾霾调查–穹顶之下】的视频,措辞不很激烈?”&br&“柴静提出科学家不能以国家利益为前提,而应为人类共同利益。丁仲礼回答精彩: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保护发展中国家的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的落实,难道不是人类的利益吗?这是国家利益吗?这是个人利益吗?”&br&“柴静指责丁仲礼,科学家介入政治,对身份提出疑问,考量问题是为国家为前提等;就差把话挑明:丁仲礼是五毛了。搞不懂为中国人为什么就和为世界矛盾。排放量是发展权,是人权,不懂为什么柴静会认为:中国争发展权就是违背世界利益了?&br&&br&&b&3柴人为的将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全人类的利益割裂开。&/b&她不自觉地认为按照发达国家的模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让全人类过的更好,却不知道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诉求和发达国家是完全不同的,他们需要的是更好的物质生活,更好的医疗,更好的教育以及更好的就业。这就和马斯洛需求理论一样,只有当我们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以后,我们才有精力去追求更高的需求。但是柴将这个需求割裂开,将西方发达国家的需求当成了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并要求他们按照西方的标准全盘接受。这也造成了在视频中丁院士反问:“难道中国人就不是人了吗”?这看似不可思议,但是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b&无论我们怎样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归根结底还是通过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经验来进行思考。同时我们也会不由自主的认同更好的环境中所产生的更高的标准,并以此为标准要求处在更低生活层次的人们。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矛盾与冲突。&/b&从香港对大陆的地域歧视到种族问题,从pm2.5的治理到国际二氧化碳的减排,都是这个问题的不同表现。当然,最后往往是制定标准掌握资源和话语权的群体获得了胜利。但是胜利者不一定是正义的,我们不能因为失败就放弃思考和反抗!&br&&br&&b&4作为一个记者,在这次的采访中,个人认为柴没能够做到一个记者该有的客观和公正。&/b&过多的代入了个人主观的判断。采访中不断地表现出对丁院士观点的不认同,提出的问题也有很多误导性的词语,有一种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还诱迫被採访人用自己的嘴说出他们的既定观点的感觉。视屏中多处表现出对被采访对象的不屑。就这个视频来看,我个人认为柴静有悖与一个记者的基本素养。最近网上也出现了一种阴谋了的说法,说是柴在采访中扮演了黑脸的角色,刻意反衬丁。对于这种腹黑的阴谋论论调我们不做过多评价。&br&&br&以上几点主要是针对柴静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批判,但是我们不可否认,我们绝大多数的网民和公知们对这件事的认识程度也仅仅甚至还不到柴静对问题认识的深度,他们也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思考全人类的问题,他们也是想当然的把自己的需求当做绝大多数人的需求,并为此而洋洋得意。对于网络上不同的声音无所顾忌的谩骂和攻讦,仿佛和主流不同的都是异类。借用丁院士的一句话:科学家没有主流,科学是对真理的判断。感谢丁院士,也感谢柴静让雾霾和环境问题引起的大家的关注和讨论,同时也让更多不同的思想和声音可以碰撞出文明的火花!&br&&br&再来谈谈丁院士,本人看完了这个视频之后最大的感触不是关于环境问题,而是丁对于地球环境发展的理解已经到了一个普通人甚至难以理解的高度。目前绝大多数的人对于地球环境变化的态度是停留在自己作为这个星球的主宰,为了保护物种的延续并且作为这个物种内部的一员而产生的担忧之情。但是丁院士给我的感觉是他已经跳出了人类这一物种内部,站在地球的高度,以亿万年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环境问题。人类所做的这一切和这个星球上无数物种一样,只不过是在消耗完自己生存所需的资源以后走向灭亡。对于人类来说,可能是灭顶之灾。但是,对于地球这棵养育了无数物种的大树来说,可能只是一片失去养分的落叶而已。所以丁院士才会说:地球不需要被拯救,需要被拯救的是人类自己。能够拯救人类的也只有人类自己,那就是在这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产生更具包容性的文明,唯有这样才能够做到不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也是在我读完三体之后看到的关于文明的意义的又一番振聋发聩的思辨。&br&&br&写了这么多,深深的感觉到&b&理性应该取代感性,以撑起现代决策。&/b&&br&&b&
(转载请注明)&/b&&br&&b&——————————分割线&/b&&br&&b&早上被邀请回答穹顶之下为什么被和谐的问题,写到一半,发现问题被和谐&/b&
首先表明态度:从丁院士身上我看到了支撑中国发展的脊梁,正是有无数默默无闻的奉献的学者才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向他们致敬! 这个采访最主要的矛盾在于柴与丁在认知层次上的差距(其原谅我使用的是差距而不是差异)。丁院士作为研究古地质的泰斗,其…
其实&br&傅园慧可能不知道&br&她那句&br&我已经很满意了&br&在中国体育历程中&br&或许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其实 傅园慧可能不知道 她那句 我已经很满意了 在中国体育历程中 或许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我看到好多人说没想到王思聪有这一面,我真的无语,拜托,他老爸那么精明强干的人,儿子能差到哪里去,从小接受最好的教育,你以为他真是屌丝,他只不过用一种中国屌丝网民更容易接受的话语来打造他在网络上的形象,读过很多书的人不装逼的,所以他什么话都能说也敢说,他学哲学的,早就从书本中懂得自我懂得社会懂得他人,所以他三观才那么正。他所表现的自己是要看观众是谁的,你是屌丝他就用屌丝的口吻跟你说话,跟你开很屌丝的玩笑,你是精英,他就用精英的思路跟你说话。他是个在任何群体中都能让他人觉得他是同类的人。他很聪明很不错,能够放低自己身段同时又有精英的一面的人,比很多自诩自己为名流名媛的人好多了。
我看到好多人说没想到王思聪有这一面,我真的无语,拜托,他老爸那么精明强干的人,儿子能差到哪里去,从小接受最好的教育,你以为他真是屌丝,他只不过用一种中国屌丝网民更容易接受的话语来打造他在网络上的形象,读过很多书的人不装逼的,所以他什么话都…
&ol&&li&丁院士不太会应对采访,从一开始就屡屡反诘,给整场采访的火药味做了铺垫。而忽略了有些在他看来很简单的科学问题,在他人眼中并非如此。&br&比如数值模拟科学和实验科学的不同。作为古气候学家,刘东生院士的高徒,讲究从地层/冰芯/大洋沉积物中获取古气候的第一手资料,自然看不惯坐在电脑前,算模拟曲线的IPCC气候学家,而斥之“算命先生的水晶球”。这种话在行内开开玩笑很有趣,但不太适合对大众科普。如卢瑟福说科学分成物理学和集邮两种一样。&br&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极其复杂,以现有科学水准不可能准确模拟全部变量。运算中的各种加权,也带有一定的人为因素,但这种模拟至少是有其内在逻辑,有科学意义的。而IPCC的模拟曲线是将不同的14种拟合曲线做了平均得来的,发现和现实对应得很好。但这种“民主”的模拟完全忽略其内在的科学逻辑,屡被怀疑也是情理之中。&br&&br&&/li&&li&在主流科学这个问题上,丁院士的回答是一个花活。对于气候问题,主流气象学界(地理学)确实认为近百年的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因素导致的。但气候问题和环保问题一样,都要衡量得失。是继续快速发展经济、忍受很可能气候变暖及其后果;还是显著降低发展水平,而可能保持稳定的气候?这也是丁院士下面叙述的重点,排放权即发展权。&br&不过,如果单独抽出古气候学界(地质学)来看,我接触的不少老师对全球变暖都不以为然。我们生活的这个两极有冰的第四纪冰期,在整个地质历史时期是非常罕见的,用丁院士的话“地球比现在再高十几度的时候有的是,地球二氧化碳的浓度比现在高10倍的时候有的是”。而IPCC认为,升高两度就将导致30%物种灭绝,这在古生物学上是没有证据的,反而是气温越高、物种分异度越高才是常态。&br&&br&&/li&&li&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柴静是不专业的,特别是后面几个问题有失水准。&br&&ul&&li&一个科学家在谈论一个科学问题的时候,为什么会用比较激烈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字眼,这样是否合适?&br&这句话的潜台词是科学家应该是温文尔雅的,不合适使用激烈的言辞。这说明柴静心中的“科学家”是她想象出来的,而并没有真正了解科学界。在科研论战中,指名道姓措辞强硬的相互抨击是相当多的。科学的进展渴求于高质量的批评,和批评的语气没有关系。而且丁院士那篇中国科学的文章,用词真谈不上多激烈。&/li&&li&您看您原来研究古气候的,都是很专业的科学家,但实际上这次气候谈判,您一直是在做政治解读,是在提出很多的方案跟策略,别人也许会对你的身份提出各种疑问,觉得适当还是不适当,您觉得?……他们可能会觉得,科学家甚至不应该以国家利益为前提,而应该比如在人类共同利益的这个前提下去制定方案?&br&这里的“别人”和“他们”是指谁?我觉得这里柴静完全是把自己的观点伪装成第三方观点来质问丁院士。特别是做了一段批评性的阐述之后,来一个“您觉得”。把这种辩论技巧用在采访上,对被采访者是非常不尊重的。更别提这两个问题言下之意是把科学和政治对立、把国家利益和人类利益对立起来,指责丁院士不科学,不追求人类共同利益。&/li&&/ul&&br&&/li&&li&作为采访者,柴静的立场是值得商榷的。有人认为柴静是类似Colbert Report的风格,站在一个荒谬的立场以帮助被采访者很好阐述,这是完全说不通的。Colbert Report是一档喜剧节目,报道的是伪新闻fake news,其采访也是伪采访,目的还是逗乐子,观众也知道Colbert的真实观点。应该与柴静做对比是Anderson Cooper、60min这样的深度新闻访谈。而主持60min的谈笑风生华莱士,其自拟墓志铭是tough but fair,知乎上有人翻译为“犀利且公正”,这才是记者应有的操守。如果柴静是为了让丁院士更好地阐述,故意把自己的立场放在西方视角,那才是突破了访谈记者的底线。我个人认为,柴静确实相信西方视角,但是,在访谈中带有如此主观色彩是很不合适的,这也让整场访谈,看上去更像是一场辩论。&br&&/li&&/ol&&p&补充第四点:记者当然可以有自己的立场,但采访的目的是更好地让采访者阐发自己的观点,而非辩论,双方并不是等价的。就这次采访来说,双方显然陷入了口舌之争,特别是后面几个问题,没有给观众更多的信息,反而变成了辩论技巧的秀场。作为采访者来说,肯定是失职的。&/p&&p&我们可以从双方人称代词“你”的使用见其端倪:&/p&&br&&p&丁院士的“你”:&/p&&p&你的福利能不能进一步地增加,也意味着你有没有工作。//中国人&/p&&p&你怎么知道它可信。你怎么知道它是可信是不可信?//采访者&/p&&p&一下子你掉下来,就是从你1.4到0.8//中国人&/p&&p&但是你基数大呀,你的基数是发展中国家的4.8倍,你就往下这么切蛋糕,它就马上就是切走,是你的二点几倍了//西方国家&/p&&p&你不够排你就得买,如果是你承认二氧化碳排放配额是一种稀缺商品的话//中国/采访者&/p&&p&你定指标就是你要取一块更大的蛋糕……的排放只需要你的人均排放的80%//西方国家&/p&&p&那我就要问你了,你就是说中国人是不是人……你这个是以国家为单位算的,还是以人为单位算的//西方/采访者&/p&&p&那我就不跟你算了,我没有必要跟你算了……那你还讲不讲理了//西方国家&br&&/p&&p&那你给我们一个数……那么你说公平不公平//西方/采访者&/p&&p&你要问问默克尔本人这个方案公平不公平……你觉得这个方案公平不公平//西方/采访者&/p&&p&既然你承认你是科学,你就得能经受得住人家的批评//IPCC&br&&/p&&p&那你算账。假如告诉你……你会怎么想,你觉得公平不公平//采访者&/p&&p&你批评他们的方法不公平,他们是不会理你的//中国科学家&br&&/p&&p&不管你怎么减排,我都要比你少//西方国家&/p&&p&你就说我搞科学研究的//采访者&/p&&p&地球用不着你拯救//采访者/西方/IPCC&/p&&br&&p&柴静的“你”(您全部指被采访者,可不考虑):&/p&&p&他并没有要求你减多少//中国&br&&/p&&p&你指的是历史上差别//被采访者&/p&&p&就是你想要排有可能//中国&/p&&p&那他可能就会说,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你这么一乘那个基数太大了//中国&/p&&p&他现在提出的一个概念就是说,我不管你是人均,还是说贫富//中国&/p&&p&别人也许会对你的身份提出各种疑问//被采访者&/p&&br&&p&可以看出,丁院士一开始的“你”,指的是采访者和中国人,而是越到后面,采访者、西方国家、IPCC俨然合而为一了,这导致言语上很强的攻击性。但这并不是单向的,柴静的“你”,也几乎混淆了被采访者和中国,类似网上“你国”的称谓,引起对方的反弹可谓清理之中。如果柴静这样说:他并没有要求“我们”减多少;就是“我们”想要排有可能;“我们”是个人口大国,这么一乘那个基数太大了;“他”不管“我们”是人均……这场采访还会有这么强的火药味么?&/p&&p&在一次正常的采访中,本不应该出现这么多“我”“你”的交锋。何况柴静在提问时立场代入过重,引起了被采访者的情绪。更别说最后几个问题潜藏的攻击性了。据土摩托说,这次访谈是上层授意下进行的,柴静或许有些负气,但这不应该是不职业的借口。&br&&/p&&br&&p&参考:&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songshuhui.net/archives/44680&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科学松鼠会&i class=&icon-external&&&/i&&/a& IPCC说了什么系列文章(橡树村)&/p&&p&&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576&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科学新闻没告诉你的那些事儿 2 <<
学而时嘻之&i class=&icon-external&&&/i&&/a& 同人于野的作品,里面提到“问题是新闻记者总是比科学家更相信模型”&br&&/p&&p&&a class=&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3A8080/sciD/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3FattachType%3DPDF%26id%3D415719&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8080&/span&&span class=&invisible&&/sciD/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415719&/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丁院士在中国科学的文章&br&&/p&&p&&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discover./special/percapitaemission/&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人均累积碳排放纯属文字游戏&i class=&icon-external&&&/i&&/a& 网易观点&/p&
丁院士不太会应对采访,从一开始就屡屡反诘,给整场采访的火药味做了铺垫。而忽略了有些在他看来很简单的科学问题,在他人眼中并非如此。 比如数值模拟科学和实验科学的不同。作为古气候学家,刘东生院士的高徒,讲究从地层/冰芯/大洋沉积物中获取古气候的…
他表达出来的是人最真实的情绪 是正常人最应该有的情绪&br&不恨就鬼了&br&说什么你成功了你应该感谢曾经坑害过你的人&br&凭什么?!&br&这帮王八蛋不坑我 我他妈早成功了 艹&br&说什么不恨的都是鸡汤中毒的圣母婊&br&难道要去爱他们?&br&谁爱去谁去 反正小岳岳脑子没坏 他不去&br&就应该恨丫们 丫们就是恶人&br&如果没有他 小岳岳就不会被开除 就不会遇到郭德纲 就不会上春晚&br&这是什么操蛋逻辑&br&还是那句话 成功与苦难没有任何关系&br&苦难不是成功的助力 仅仅是为了获取成功偶尔不得不接受的附属品&br&而且不是说你吃苦了你就会成功&br&小岳他的成功是他自己努力换来的&br&和那个因为6块钱2瓶啤酒花3个小时侮辱一个15岁小服务员的男人没有任何关系&br&这个人只是给小岳的人生中徒增了苦难 没有任何助力 仅仅是给他少年的人生留下个阴影&br&就算不遇到那个侮辱他的人 他也能说相声能火能上春晚&br&不要感谢给我们生命中制造苦难的人 那是神经病&br&&br&小岳父亲去世 他还在德国坚持完成演出&br&一帮人骂他&br&媒体再次充当无良的角色 故意误导性的渲染&br&说的好像小岳为了演出才不回去&br&这种事脑子想想也知道 今天在德国 明天演出 晚上得知讯息 再赶着回濮阳也得晚&br&他不管是回家奔丧还是留在德国坚持把第二天演出完成都没有错&br&本就是个两难的选择 他自己也说了是一生的遗憾&br&不需要别人来评论 他是个孝顺人肯定比网上那些假惺惺的无脑喷子们孝顺&br&要不说舆论中的恶徒多呢 人家父亲都去世了 还要骂人家不孝&br&小岳岳的事跟那个母亲去世还坚持忠D爱国往外地跑唱红歌力争上游的官僚的事完全就是两回事&br&居然有人智商低到拿这两件事做对比&br&这些人就是一没脑子 二没人性&br&&br&了不起的挑战里小岳岳放弃任务&br&又一帮サビ骂他农村里长大的孩子还这么娇气&br&娇气不娇气跟城市孩子还是农村孩子没什么绝对关系&br&见过特别娇气的中国西北农村男孩 也见过特别能吃苦的日本东京都市女孩&br&关键是在几百米的地下挖煤 就算能吃苦的人放弃也是很合情合理的&br&你让四川人湖南人吃魔鬼椒还不许人家嫌辣 你们不是应该能吃辣么 怎么还嫌辣 人家是属性高 但没有那么高 谁都有个承受范围&br&毕竟第一次做那么苦的工作 了不起的挑战真够坑的 里面的工作没一个轻松的&br&岳云鹏不是不能吃苦的人 他少年经历很辛苦&br&用不着一帮懒得屁眼招苍蝇的ゴビ来骂他娇气&br&当棒棒 吊山崖上捡垃圾 当矿工 谁第一次做完不成都很正常&br&&br&岳云鹏这样经历多的往往成熟快 爱哭说明他比较能真实的表达情绪&br&比那些喜怒不形于色笑里藏刀的人好太多&br&&br&不要欺负服务员 自己挣不了俩屌钱跟服务行业人员颐指气使的都TMサビ&br&&br&我后来才知道 孙越 真特么养了10年的大象&br&&br&他们相声里的好多梗都来自于他们自己的生活&br&听着很好笑 但有些放在真实生活里就很酸楚了&br&毕竟悲剧是喜剧的根源&br&小岳岳的眼泪有点烫
他表达出来的是人最真实的情绪 是正常人最应该有的情绪 不恨就鬼了 说什么你成功了你应该感谢曾经坑害过你的人 凭什么?! 这帮王八蛋不坑我 我他妈早成功了 艹 说什么不恨的都是鸡汤中毒的圣母婊 难道要去爱他们? 谁爱去谁去 反正小岳岳脑子没坏 他不去 …
&a href=&///people/ea8b7be8a9d902f6c0550abaa18337ea& data-hash=&ea8b7be8a9d902f6c0550abaa18337e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ea8b7be8a9d902f6c0550abaa18337ea& data-hovercard=&p$b$ea8b7be8a9d902f6c0550abaa18337ea&&@Masao Kane&/a&同学说了一个,比我还赞,从评论里拎出来,给大家看个乐。&br&&br&再说一下,这里面黑的梗基本都是证明过是后人杜撰的,不存在侮辱我们前领导人的事。&br&&br&华莱士不怀好意问克林顿总统:“莱温斯基明明是个人,为什么大家都说她是您的‘马子’?”克林顿不假思索地答道:“她是忠诚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简称马子。”&br&&br&&br&——————————&br&&br&我去300赞了,我已经开始收拾细算准备跑路了。&br&是这样,评论有的朋友认为这么黑前领导不太合适,其实是这样,这些大部分都是后人所杜撰的,包括后来的什么降半旗什么的,都是假的,是特技,所以才有黑点。正如白岩松所说,刚才这些东西其实都是马云说的,也是在哈佛图书馆墙上挂着的。大家别当真,认真你就输了。&br&——————&br&&br&神tm居然过了200赞,这破网站果然是药丸。接着更。(手机排班困难,等有空上网页更新,大家先拉到最下面逐条网上看,风味更佳)&br&&br&一个日本记者也来掺和,问克林顿,据报道你用的是日本的冈本牌,你堂堂一个美国总统为何用的是日本牌子?&br&&br&场下又没有声音了。&br&&br&“这是我的拉姆斯菲尔德部长送给我的礼物,他当年在驻日基地约pao的时候缴获的,算是战利品。”&br&&br&全场又是一阵掌声,然后冲到五角大楼把拉姆斯菲尔德也送进了精神病院。&br&&br&——————————&br&&br&卧槽&a href=&///people/59fcae6ff171& data-hash=&59fcae6ff171&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59fcae6ff171& data-hovercard=&p$b$59fcae6ff171&&@Kaiser&/a&大神居然评论了,那我舍命再更一段美国当时的惊天秘密:&br&&br&当时有很多富豪想掺和这个丑闻,包括什么索骡子,啤酒盖子,卡煤机什么的,都争相砸钞票只为舔一舔莱温斯基的脚,然后莱温斯基断然拒绝了这种无理的请求,然后这些人就造谣莱温斯基人脚臭,克林顿嘴臭,一语双关,然后就开始了接下来的故事。&br&&br&——————————居然过了20赞,接着更:&br&记者又又问到,为什么莱温斯基回答记者都是抬着头,你回答记者都是低着头。全场鸦雀无声,生怕克林顿大发雷霆。克林顿机制的回答道:因为那时候用的是女下位!全场又是一阵掌声,大家一起被关进了精神病院。&br&&br&----------------&br&居然过了10赞,那我接着更新一个:&br&&br&记者又问到,你给了莱温斯基多少钱骗她上的桌子,克林顿想了想说,187美元,他看大家不解,接着说我们美联储发行了1美元2美元5美元10美元20美元50美元和100美元的纸币,全场又是一阵激烈的掌声。&br&&br&&a href=&///people/e2e57ac1ddfaaf448214e& data-hash=&e2e57ac1ddfaaf448214e&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e2e57ac1ddfaaf448214e& data-hovercard=&p$b$e2e57ac1ddfaaf448214e&&@王强&/a&同学指出是188,看来是本屌丝露怯了,还需要学习一个。&br&&br&&br&————以下是原答案&br&&br&是。克林顿回答到。&br&全场安静的一根针都听得见。&br&在中国的台湾省我就是流氓!&br&全场爆发出激烈的掌声,随后把克林顿送到了精神病院&br&&br&&br&过20赞我接着想想。
同学说了一个,比我还赞,从评论里拎出来,给大家看个乐。 再说一下,这里面黑的梗基本都是证明过是后人杜撰的,不存在侮辱我们前领导人的事。 华莱士不怀好意问克林顿总统:“莱温斯基明明是个人,为什么大家都说她是您的‘马子’?”克林顿不…
对于做投资的人来说,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行业专家访谈。行业专家的费用费用高昂,一般在3000元/小时,所以基本上要求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了,通过与专家的沟通,对一个行业形成基本判断,而这是需要很多技巧的。&br&&br&贴主提到是在一个偶然的场合,那其实很多专家访谈的技巧就用不上了,比如:1、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带着问题去问等等。然而答主实际上经常参加这种陌生行业饭局,就是组局者为了提高沟通效率,一次性邀请各个领域的人一起见面吃饭,大party,席间一方面能够大大提高面基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介绍朋友互相认识,串一串资源,也许投资机会就有了。所以,经常会有一桌子人从事不同的行业,那,就需要在短短的十几二十分钟内迅速了解这个行业,答主有些技巧。&br&&br&首先,要明确你需要通过交谈获得信息的目标,然后才是有的放矢的问问题,比如,我们的目标是获得:1、行业主要产品或服务2、市场规模 3、行业技术趋势4、上下游产业链4、利润水平5、增长潜力6、行业门槛或壁垒7、行业内竞争格局8、行业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9、行业政策、10、核心成功要素。这10个问题其实概括了行业研究最重要的点。&br&&br&接下来就是问问题了,围绕这些目标答案,我们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并用相对轻松并期望的语气表达出来,让回答的人没有局促感。1、你们公司主要是做什么的啊?(1、行业主要产品或服务8、行业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2、整个市场盘子有多大啊?这几年增长怎么样啊?(2、市场规模5、增长潜力)3、这行业有没有核心技术?技术升级换代咋样?(3、行业技术趋势公司)4、这几年赚不赚钱啊?(4、利润水平8、行业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5、这行业内大的玩家有谁啊?都是什么样的模式啊?怎么发展起来的啊?(6、行业门槛或壁垒7、行业内竞争格局8)6、有没有鼓励或者限制性的行业政策啊?怎么才能成功啊?(9、行业政策、10、核心成功要素)&br&&br&通过对方对着6个问题的回答,基本上对于一个行业的全貌就有了一个基本认识,希望解答了你的问题。
对于做投资的人来说,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行业专家访谈。行业专家的费用费用高昂,一般在3000元/小时,所以基本上要求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了,通过与专家的沟通,对一个行业形成基本判断,而这是需要很多技巧的。 贴主提到是在一个偶然的场合,那其实很多专家…
日湖人vs勇士赛后&br&&br&你确信只是跟腱撕裂吗? 记者问到。&br&&br&科比回答:是的,那个动作我做了很多次,但它就那么发生了,感觉突然裂开了,就是种怪事吧。我意识到,这个伤有可能结束我的赛季,我都不能走路了。我感觉基本确认是跟腱撕裂了,接下来先做核磁共振,或许需要做手术,然后康复。&br&&br&我第一次见他哭着接受采访。 &br&&br&2014-15赛季,湖人vs步行者,科比一次救球失败。&br&&br&&img src=&/0ae780dab811d8d7dd7e_b.jpg& data-rawheight=&607& data-rawwidth=&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0ae780dab811d8d7dd7e_r.jpg&&&br&&img src=&/d4dc6b276c0ca44ed6a5a_b.jpg& data-rawheight=&607& data-rawwidth=&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d4dc6b276c0ca44ed6a5a_r.jpg&&&br&&img src=&/bb7fa92e0f1bc55de5a031b85689e53b_b.jpg& data-rawheight=&607& data-rawwidth=&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bb7fa92e0f1bc55de5a031b85689e53b_r.jpg&&&br&&img src=&/3a99b1e06e504bc0ebcff0c18e4b917b_b.jpg& data-rawheight=&607& data-rawwidth=&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3a99b1e06e504bc0ebcff0c18e4b917b_r.jpg&&&br&&img src=&/e6d68b38fa5acc53fe84f_b.jpg& data-rawheight=&607& data-rawwidth=&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e6d68b38fa5acc53fe84f_r.jpg&&&br&&img src=&/fae1c302de985fd9f56587_b.jpg& data-rawheight=&607& data-rawwidth=&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fae1c302de985fd9f56587_r.jpg&&&br&&img src=&/e16da2eece92_b.jpg& data-rawheight=&607& data-rawwidth=&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e16da2eece92_r.jpg&&&br&&img src=&/61b2fcc16e33_b.jpg& data-rawheight=&607& data-rawwidth=&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61b2fcc16e33_r.jpg&&&br&&br&&br&2014-15赛季,离别五年重新上演的23vs24,赛后&br&&br&&img src=&/e3ed3daf9b0eef240745_b.jpg& data-rawheight=&607& data-rawwidth=&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e3ed3daf9b0eef240745_r.jpg&&&br&&img src=&/00d4b4638cdbe3fecd1ba3_b.jpg& data-rawheight=&607& data-rawwidth=&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00d4b4638cdbe3fecd1ba3_r.jpg&&&br&&br&日,湖人vs水鸟,科比受伤&br&&img src=&/5bf8dac2dace_b.jpg& data-rawheight=&607& data-rawwidth=&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5bf8dac2dace_r.jpg&&&br&&img src=&/c7b5baec835f4e086b83ae_b.jpg& data-rawheight=&607& data-rawwidth=&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c7b5baec835f4e086b83ae_r.jpg&&&br&&img src=&/df4ab7a425b3104beef6f46_b.jpg& data-rawheight=&607& data-rawwidth=&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df4ab7a425b3104beef6f46_r.jpg&&&br&&img src=&/f8ea8fbc2b4f97feeff772d6_b.jpg& data-rawheight=&607& data-rawwidth=&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f8ea8fbc2b4f97feeff772d6_r.jpg&&&br&&img src=&/b6d2f7d81b9b27ede0ce_b.jpg& data-rawheight=&607& data-rawwidth=&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b6d2f7d81b9b27ede0ce_r.jpg&&&br&&br&&br&然后悲剧一样的1月25日,科比自己上传了会见医生的视频,内容如下&br&&br&“我不清楚你这个伤已经有多久了。”Lombardo对科比说。&br&&br&&br&“在你的肩膀旋转轴上有四块肌肉,”Lombardo对科比说,“结果不像你之前的核磁共振和超声波检查,你的第三块肌肉撕裂了。”&br&&br&&br&“已经脱离骨头了吗?”湖人总经理米奇-库普切克问。&br&&br&&br&“是的。”Lombardo说。&br&&br&&br&科比:“OK。”&br&&br&&br&&a href=&///?target=http%3A///vplay_.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vplay_217849&/span&&span class=&invisible&&95.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r&这一声ok真的好伤感。&br&&br&始于OK,盛于OK,止于OK.
日湖人vs勇士赛后 你确信只是跟腱撕裂吗? 记者问到。 科比回答:是的,那个动作我做了很多次,但它就那么发生了,感觉突然裂开了,就是种怪事吧。我意识到,这个伤有可能结束我的赛季,我都不能走路了。我感觉基本确认是跟腱撕裂了,接下来先做核…
&blockquote&&b&资深媒体人王小峰:问问题不能太蠢&/b&&/blockquote&&br&&p&作为记者,我采访的时候最头疼的事情就是提问。我以前说过,我不是个合格的记者,因为我没有好奇心和交流欲望,尤其是面对一个陌生人的时候,而这两点恰恰是做记者最应该具备的条件。我早知道做记者该具备这两条我早去干别的去了。每次采访,我几乎都是硬着头皮去完成任务。采访的内容出来,我自己很清楚,满意度也就是及格。&/p&&p&虽然我不是个好记者,但我相信我还算个好一点的老师,带实习生,如果他们想将来当记者,我会一点一点把经验告诉他们,让他们注意在采访过程中该注意什么,避免很多媒体记者采访时经常犯的错误。&/p&&p&现在的情况是这样,媒体的从业人员素质越来越差,本身做记者不是赚钱的行业(拿红包的除外),所以很多有追求的人在考大学之前就回避了新闻记者这个职业。而且,做记者很多时候需要良心,在一个良心连狗都不想吃的年代,谁愿意做记者呢?即使做了记者,无良又会污染这个行业。从媒体终端看到的结果就是,记者问答式采访变得越来越片汤化、模式化,那些还在学校念书等着走向新闻岗位的学生可能真的就把白纸黑字上的那些糟糕的访谈当成了范文,等他们当了记者,会变得更糟糕。&/p&&p&做记者,提问时一定要记住一点,要问叫问题的问题。举一个例子:&/p&&blockquote&&p&穆里尼奥带着国际米兰到鸟巢比赛,输给拉齐奥,赛后新闻发布会上,穆里尼奥抱怨鸟巢的草皮太差,影响了国米的发挥。有中央电视台记者问:“在同等的鸟巢场地条件,为什么拉齐奥取得了胜利?”穆里尼奥回答:“我终于知道中国足球为什么不行,你们的足球记者提的问题太业余,你们似乎不大懂得足球。你们中国人赢得了很多项目,只有足球不行,你们的问题离高水平记者的问题太远了。”&/p&&p&穆里尼奥确是没有说错,他非常不客气是因为记者问了一个不叫问题的问题。如果你认为记者问的问题很正常,那你一定经常问这种不叫问题的问题。&/p&&/blockquote&&p&“叫问题的问题”,不是说你说出一个疑问句就叫问题,而是:&/p&&p&&b&一、问题提出来公众会关心,又不能去迁就公众;&/b&&/p&&p&&b&二、切中被采访者自身形成的信息团的实质&/b&(比如李娜是体制外的运动员,也是在一个中国人不擅长的体育项目上拿到了冠军,综合诸多因素,结合她的经历,你自己会形成一个李娜的信息团,然后逐步把这个信息谜团用提问的方式解开);&/p&&p&&b&三、不要让回答者用一本书的信息量回答你的问题&/b&(我记得以前有个人问我“什么是摇滚乐呢?”我说:正好我编了一本书《欧美流行音乐指南》,一千多页,您从头翻到尾就知道了。);&/p&&p&&b&四、能让被采访者在回答之前经过短暂思考,问题具有尖锐性、挑战性。但不是为了难倒对方或是让对方尴尬,而是让对方通过思考给出的答案更加精彩;&/b&&/p&&p&&b&五、先去想像一下别的记者可能会提出什么大陆货的问题,然后你回避掉&/b&;&/p&&p&&b&六:不要问一些没有答案的问题&/b&,或者说被采访者不了解或不擅长回答或者她的回答不具备实际意义的问题。比如你问李娜“怎么看中国足球队挣钱多水平差”,就是个弱智问题。现在很多媒体喜欢挑拨事端,用来吸引读者关注,实际上就是一个动用公共资源的长舌妇;&/p&&p&&b&七、尽量用简短的语言把问题讲清楚,&/b&我常见到有人提问能说三分钟,最后回答的人都忘了前面问的是什么了;&/p&&p&&b&八、不要问被采访者回答国家总理或者国家主席该回答的那些天大的问题&/b&,他要是能回答你就没机会采访他了;&/p&&p&&b&九、不要问大而无当的问题。&/b&如果您采访一个老艺术家,千万别问“您怎么看待您五十多年的艺术人生”这类让人无从下嘴的问题;&/p&&p&&b&十、问题中不要带“最”,&/b&因为回答者给你的答案多是假的,让你这个问题变得毫无意义。&/p&&p&&b&十一、不要把答案直接告诉被采访者然后让他回答“是”或“否”&/b&,比如:“你这次拿了世界冠军时不是很激动?”“你这次当了女主角是不是很开心?”这是我公安人员办案询问时常用的一种提问方式;&/p&&p&&b&十二、不要问人家对某些事情怎么看&/b&,这种提问你得到的答案往往没有价值或者回答者在说违心话;&/p&&p&&b&十三、采访时尽量用小的话题引出大的内容&/b&;&/p&&p&&b&十四、不要问你本该掌握的常识但没掌握还要问被采访者&/b&,他会觉得你很无知,会认为你功课做得不够。比如你不要问崔健“什么叫吉他失真”,不要问易中天“诸葛亮本事那么大为什么没有成为五虎上将”,他们会把你从窗户扔出去的。你别笑,确有此事。&/p&&p&之所以我们记者采访爱问上述可能出现的无聊问题,跟小时候接受教育的方式有关,也跟大学里新闻专业的教学方式有关。老师都喜欢教理论,不喜欢从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我们的教育喜欢教你一些虚无的东西,往往大而无当,形成一种不好的思维方式。而采访是从细致具体问题入手,对被采访者是层层剥茧的过程。不管怎么剥,你都要一直认清自己该往哪个方向走,谈论话题的核心是什么。&/p&&blockquote&至于什么叫是问题的问题,这里没有一个看到就会的标准答案,但有一个你不愿意接受的标准答案——不断学习。你的经验、阅历、判断、反应、逻辑、知识、理解……都会影响到你采访的质量。换句话说,干什么都需要这个。&/blockquote&
资深媒体人王小峰:问问题不能太蠢 作为记者,我采访的时候最头疼的事情就是提问。我以前说过,我不是个合格的记者,因为我没有好奇心和交流欲望,尤其是面对一个陌生人的时候,而这两点恰恰是做记者最应该具备的条件。我早知道做记者该具备这两条我早去干…
背景:09年 火箭在季后赛首轮以4-2淘汰开拓者 时隔12年再度进入西部半决赛&br&在当场比赛里 阿泰在比赛前还剩1分钟时曾扑到观众席救球&br&&br&&br&&br&&br&&br&&br&&br&当时有记者问阿泰 “跑到观众席上有什么感觉?”(调侃奥本山宫殿事件)&br&&br&&br&阿泰表示 “这没什么特别的 哥曾经就冲进过观众席~” 这句话把现场逗乐了&br&&br&&br&姚明添油加醋 “这一次可是在主场哦!”&br&&br&&br&机智的阿泰回答 “是滴 这次在主场 哥很享受 当时有个人还递给了哥一瓶啤酒~ 当他递给哥的时候 哥吓一跳 卧槽这货是想弄啥咧?幸好他没有把酒朝哥扔过来而是递给哥…其实哥当时真想坐下来喝一杯 但无奈摄像机太多了…”&br&&br&&br&&br&&br&然后…&br&…&br&…&br&…&br&…&br&…&br&…&br&…&br&…&br&…&br&…&br&姚明…&br&…&br&…&br&…&br&…&br&…&br&…&br&…&br&…&br&…&br&…&br&笑了…&br&&br&&br&&br&&br&&br&&br&&img data-rawheight=&700& data-rawwidth=&1100& src=&/2babd13a4cc26af8874a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00& data-original=&/2babd13a4cc26af8874a_r.jpg&&&br&&br&&br&附上链接&br&&a href=&///?target=http%3A//m./page/f/r/1/f04112zwcr1.html%3Fptag%%2523v.play.adaptor%25232%26mreferrer%3Dhttp%253A%252F%%252Flanqiushipin%252F75520.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m./page/f/r/1/f&/span&&span class=&invisible&&04112zwcr1.html?ptag=%23v.play.adaptor%232&mreferrer=http%3A%2F%%2Flanqiushipin%2F75520.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 -- -- -- -- -- -- -- -- -分割线- -- -- -- -- -- -&br&&br&再补个链接吧&br&&br&这是节目主持人采访姚明 额 不对 应该是女兆日月 问他对这个暴漫表情有什么感受的视频&br&&br&女兆日月真是棒棒哒!&br&&a href=&///?target=http%3A///vplay_.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vplay_201117&/span&&span class=&invisible&&56.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 -- -- -- -- -- -- -- -- -分割线- -- -- -- -- -- --&br&&br&第一次过百赞 感谢!
背景:09年 火箭在季后赛首轮以4-2淘汰开拓者 时隔12年再度进入西部半决赛 在当场比赛里 阿泰在比赛前还剩1分钟时曾扑到观众席救球 当时有记者问阿泰 “跑到观众席上有什么感觉?”(调侃奥本山宫殿事件) 阿泰表示 “这没什么特别的 哥曾经就冲进过观众席~…
可以很肯定的回答:违法,不可以這樣做!&br&这个问题需要从新闻专业、法律和道德三个方面来解答:&br&&b&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记者所采取采访方式的定义。&/b&你说说的这几种采访方式,非常像调查类采访常用的&b&隐性采访&/b&,不同于显形采访,在理论界隐性采访并没有统一的说法,综合来说,&b&隐性采访就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隐匿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b&隐性采访更多的使用在批评性报道当中。相对于正面报道,负面新闻的采访与报道更具有难度,从以往的实践经验来看,公开采访者的记者身份,更容易遇到障碍,隐性采访则以其特殊的采访方式减少了记者的阻力。此外,在大多数需要隐性采访的情况下,公开采访者的记者身份,有可能使记者受到威胁、殴打、关押,甚至遇到可能威胁生命安全的情况。因此,为了减小记者受到威胁和侵害的可能性,面对危险性和挑战性的采访,采用保护型的暗访是十分有必要的。&b&但是,隐性采访的关键在“隐”,一般情况下分为三类::隐瞒身份,隐瞒目的,隐藏录音录像工具。而题主&/b&&b&伪造证件、诱导采访都不属于隐性采访的范围,和新闻专业主义的采访手段并不搭边儿,所以首先从新闻业务领域就否定了它的可取性。&/b&&br&&b&第二点是法律因素。&/b&排名最靠前&a href=&/people/raymond-wang& class=&internal&&Raymond Wang&/a&的答案说的就很清楚了:&br&&blockquote&《刑法》中有三个罪名与此有关:“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文、证件、印章罪”、“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罪”、“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罪”。&br&&blockquote&&b&第二百八十条&/b&&u&伪造&/u&、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u&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u&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br&&br&&u&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u&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br&&br&&u&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u&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blockquote&法律并没有给记者的采访行为豁免,也就是说记者如果伪造上述&u&公文&/u&、&u&证件&/u&、&u&印章&/u&、&u&身份证&/u&,如果被抓到的话,是构成犯罪的。&/blockquote&&p&而关于新闻法,只能说我国“新闻立法”的状况并不乐观,没有系统的法律体系,也没有建立独立专业的法律部门,这与我国生产力不断提高以及国民素质不断提高的现状并不相符,也不利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以及法制社会的建设。社会发展日趋复杂,必然会带动新闻报道的复杂化,对于隐性采访这样特殊的采访方式,&b&如果没有专门法律的规范,那么每次使用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随时都有触犯法律的风险。&/b&随着新闻媒体的不断壮大发展,传播媒介和传播内容的多元化,新闻侵权案件不断发生,新闻法律法规的独立与完善成了新闻界与法律界的“当务之急”。&/p&&p&&b&第三点则是道德。&/b&&/p&&p&无论新闻媒体对于新闻事件的采访动机如何,真实目的如何,预期达到的报道效果如何,但伪造证件、诱导采访,这本就是一种客观事实上“欺骗”。&b&在&/b&&b&伪造证件、诱导采访中&/b&&b&,采访者必然会一次又一次的对受访者进行“欺骗”,这本身对于采访对象来说就是一种道德上的诚信伤害,采访者与受访者的权利是平等的,采访者并不能因为其记者的身份就被赋予了道德上伤害他人的权利。&/b&并且,在诚信这一道德领域有“先天缺陷”的获取信息方式,其可信性在逻辑上也就有了相对应的天然缺陷。&/p&&p&罗恩·史密斯曾在《新闻道德评价》一书中阐述到自己对于隐性采访的观点:&/p&&blockquote&&b&所有的隐性采访都是欺骗。隐性采访这种行为上的“欺骗”造成了诚信这一道德领域的不良后果和影响。&/b&&/blockquote&康德认为,&br&&blockquote&&p&&b&欺骗这种行为本身就有道德上的缺陷,这种性质是无关其后果的好坏的,即使谎言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都不能否认其道德上本身存在的缺陷。 &/b&&/p&&/blockquote&&p&康德提出的可普遍化原则指出,谎言和欺骗对于人类的诚信原则会造成巨大的威胁,一旦人人都以各样的理由撒谎,那么整个社会都会陷入危机。这种危机,比对于个人生命的威胁还要严重;同时,“人是目的”的原则也可以解读当代隐性采访的伦理道德关系,在伪造证件、诱导采访当中,采访者将不知情的受访者当作手段以达到采访目的;而从康德对于意志自律的角度来看,欺骗这种行为的采用,是由于被功利的原因所驱动。对于康德的看法,一方面,我们要承认“诚信”其自身所处人类社会基本道德准则中的重要地位,重视其维系社会健康运行和人际交往正常进行的重要功能;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具体的道德情境中对行为进行判断的灵活性。&/p&&p&英国新闻道德研究者卡瑞·桑德斯曾说:&/p&&blockquote&&b&不是所有谎言我们都不可以接受,都要对其进行批判,但我们自身要对谎言所带来的负面能量进行预判。说谎的人必须承担起举证的责任,以表明这一谎言是最终不得不采取的手段,而其它的手段都以对此事件进行过探求。&/b&&/blockquote&&p&在我国,新闻界的一些从业人员对伪造证件、诱导采访的道德成本也进行过探讨,他们认为如果经常在采访中采取“欺骗式”的采访手段,将会引起整个新闻媒体的公信力逐渐下降。新闻媒体的职责本质就是向受众传达真实有效的信息,其力量来源就是真实、客观、公正、平衡,在采访与报道中,越与真相的距离相靠近,就越能取得受众对于新闻媒体的认可。&b&但是&/b&&b&伪造证件、诱导采访&/b&&b&的性质就如同以欺骗换取真相。所以记者在采用隐性采访这种手段时,要更加慎重的考虑其道德成本。&/b&&/p&
可以很肯定的回答:违法,不可以這樣做! 这个问题需要从新闻专业、法律和道德三个方面来解答: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记者所采取采访方式的定义。你说说的这几种采访方式,非常像调查类采访常用的隐性采访,不同于显形采访,在理论界隐性采访并没有统一的说…
作为资深小啰啰,给些小建议:&br&&ol&&li&若记者来公司面谈,把公司整理一下,告知同事明天正常穿衣服,抓拍比较有效果。&br&桌上奇怪的东西先收起来。&br&科技公司可以反过来,特意穿奇怪衣服,特意放奇怪东西。&/li&&li&记者分两种,懂行的和不懂行的。&br&懂行提问会比较尖锐,讲数据时候理性讲讲背后逻辑和考虑,串几个小故事。&br&不懂行会不知道怎样提问,你一直讲下去,多讲故事,用故事树立正面形象。&br&如果他们不懂,一定耐心解释。只有记者们理解了,才能正确清晰把信息传给普通消费者。&br&连记者都不懂,普通人怎么可能懂,对吧?教育市场要耐心。&/li&&li&能说不能说的东西,大家一起讨论一下。避免泄密也避免负面舆论。&br&一旦发稿发出去,很难再修改了。尤其是不该讲的话。&/li&&li&安排一个记录人员,速记要点。并把&b&文字记录&/b&当场发送给记者。&br&记者大多录音记录,对当日要点理解会偏差,尤其是隔行采访的记者。&br&他们可能会遗漏数据。&br&重要数据可以事先打印一份,聊天完毕发给记者。&/li&&li&&b&提前准备一些好照片&/b&。若当日无好照片,可以用之前拍下照片,这样排版比较好看。&br&某些情况可准备通稿给记者,他们修改下就直接拿去用了。&/li&&li&茶啦、咖啡啦等等,有助放松氛围的一定准备。注意尽量坐一起,拉近距离。&br&&b&提前准备小礼物&/b&。不管是公交卡、巧克力、月饼券、演出门票,还是直接给现金。&br&事先打听下价码和行情。&br&&b&某些记者真不拿钱&/b&,不用硬给。专业沟通,保持联络就好。&/li&&li&若是视频采访,&b&尽量植入公司软广&/b&。比如公司Logo啦。&br&若是对方直播室拍摄,可以穿公司t恤,或者衣服有公司贴纸,标识等等。&/li&&li&如果是参加展览等等,主办方会提供&b&现场媒体名单&/b&给你。小啰啰&b&全部提前约一次&/b&。&br&若不约可能只有10分之一的曝光机会,全约一次,机会提升到10分之4.&/li&&li&&b&事后跟进&/b&下,若记者已经发稿,请他们提供link,可供市场宣传人员使用。&br&有时候自己被报道,却是从朋友或用户反馈才知道,这样不太好。&br&主动跟记者说一下,若刊出能否给link,或邮寄样刊。&br&微信、微博等等地方,偶尔会用到这些资料,用于提升形象和信心。&/li&&li&&b&发稿后继续维持关系&/b&,每周或者每2周再联络一次,互通有无,有啥新信息可主动爆料,看对方是否愿意报道。&/li&&li&啊,想了想再补充一个,找个小啰啰同事&b&跟记者同学吃饭&/b&吧(若是大牌记者让大Boss去)。&br&一般他们会采访同行业几家的,会把竞品一些情况,媒体对行业看法等等告诉你。&br&未来沟通效果更好。另外,记者的朋友,大多也是记者。而且还有一些牛叉采访对象。&br&聊一聊很可能得到一些新东西。嗯。&/li&&li&媒体联络名单,具体到人名,手机,邮箱,职务那种,主办方会给你名单。&br&直接找各个会务举办方也能拿到。但一般不会来采访,他们每期有不同选材主题。&br&最好还是去参加活动,他本来就要写这个主题,顺便就报道了,很方便。&br&另外拿名单但不认识没啥用。&b&最好自己去面熟&/b&一下。&br&若爆料是干货而且很劲爆。投稿虎嗅,36kr都能直接发表。&br&直接知乎写效果也不错。&/li&&li&看到评论后再补充一条,&b&不要去改稿件&/b&。&br&有时候跟记者关系挺好的,采访完毕老大会打招呼说,发稿前拿过来看看啊,我们改改。&br&千万不要去改稿件。即使双方关系好,他愿意配合让你改。&br&每个平台有不同写作风格,记者写作方法和该平台风格是一致的。不管是科技博客,知音体,央视还是其他。&b&若老大强行改稿,会让文章可读性大为降低。&/b&&br&最佳是让作者自己试用&b&自己写自己发&/b&。&br&比如微信大账户,付费让他去用去写,他用自己语气去写,读者点击转发试用率最高。&br&被强行改稿后,文章怪怪的,&b&点击率能低到之前的百分之一&/b&。&br&啊……我有遇到低到之前千分之一的~ 因为老大强行改稿。&br&如果不是硬伤,不要去改。他的受众就喜欢他那个调调。&/li&&/ol&
作为资深小啰啰,给些小建议: 若记者来公司面谈,把公司整理一下,告知同事明天正常穿衣服,抓拍比较有效果。 桌上奇怪的东西先收起来。 科技公司可以反过来,特意穿奇怪衣服,特意放奇怪东西。记者分两种,懂行的和不懂行的。 懂行提问会比较尖锐,讲数据…
反对卫新律师的第四点。该大厦为私人财产,公用区域由物业公司管理。&br&此公共区域是业主私人区域内的公共区域,而非所有人的公共区域。&br&&br&物业公司已经非常明确的告诉央视记者,没有预约不接受采访,有预约才接上楼。&br&但是央视却无视物业公司自行上楼,显然已经违背物业公司的意愿。&br&&br&视频里那个所谓“苹果公司终于走出来一个人”实际上是物业的工作人员(从着装可以看得出来)&br&真正的苹果公司的人站在背对镜头的位置。物业人员按照苹果公司的要求站在挡住镜头的位置。&br&这又证明了物业是不希望记者入内的。&br&&br&说白了一句话就是:你能允许你们家楼下保安让外人随便进楼道吗?&br&&br&啰嗦几句办公楼通行的管理办法应该是(估计大家都知道):&br&1. 员工凭工作证件入内。&br&2. 访客凭一楼保安发放的访客证件入内。&br&3. 保安根据租户的要求决定是否发放访客证件。(这都满足不了的话苹果也不会租)&br&&br&比如,微软认为谁都可以来。则保安对任何来访微软的人都发放通行许可。&br&再比如苹果要求保安拒绝任何记者来访,除非预约,否则保安不应对记者发放证件。&br&&br&如果记者借口来访微软,跑到苹果门前的大厦公共区域,那显然是不对的。&br&&br&视频中物业迫于对方是央视,不敢强行要求离开,只是从中协调。实际上如果是我跑到里面得瑟的话,早就被踢出来了。
反对卫新律师的第四点。该大厦为私人财产,公用区域由物业公司管理。 此公共区域是业主私人区域内的公共区域,而非所有人的公共区域。 物业公司已经非常明确的告诉央视记者,没有预约不接受采访,有预约才接上楼。 但是央视却无视物业公司自行上楼,显然已…
&p&同样靠写字维生举手,嘿,我喜欢这个问题 :)&br&&br&写采访报导也写广告文案,私以为采访报导和软文最大区隔是笔者的「姿态」:把自己端到和受访者同一高度,分析其决策、体会其心境,从时间长河中凝视他的动与静、变与不变,站在可以感受到热度的地方,却又维持适当的客观距离,所谓传统新闻学中的「不卑不亢,不趋不离」也。(老派分子捻须微笑)&br&&br&我欣赏的报导文章,通常是带着些许怀疑的态度写就的。不尽信其言,维持自身端正的立场,才能避免有闻必录,也最可能达到一气呵成酣畅淋漓的境界,有些记者下笔时对事情已经有些许定见了,他非但不对受访者的想法照单全收,字里行间,你甚至读的出他当场反诘的痕迹。可只要思维严谨,有理有据,反而更可能成为一篇读完有所获得、跌宕多姿的好文章。&br&&br&如果是企业人物专访,稍微想了几个可以具体的操作方法:&br&&br&首先,如果是已经接受其他媒体报导过的人物,事前准备功课请一定要做足,除了个人家庭背景、学经历,该行业现况、前景、相关数据,从横向与纵向分别试图了解这个人。理解越深刻,越可能在现场提问时有精彩深刻的交锋,变相决定了文章的深度。&br&&br&其次,找几个该行业内的朋友聊聊这个人,不拘形式,随意谈就好。业内小辈站在他的视角,有时冷不防爆出一句话,也可能成为猫咪的毛线头,拉出长长一串值得追索的故事。&br&&br&第三,可能采访到竞争者对他的观察吗?如果比较困难,试着问问他对竞争者的看法,做反面参照。&br&&br&然后,问些「实在」的问题。多问细节、事实,少打高空炮。思维和策略不是不能问、不能写,而是要问要写就写到底,&b&在采访对象较为单一的报导中,有闻必录是大忌。&/b&他有这样的经历,是真的吗?论述中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他这样想事情,和他的成长背景、过往经历,或是哪些性格有关系?他在这时候做了这样的决策,为什么?旁人怎么看?该策略之所以成功,是事在人为,还是时势所趋?&br&&br&说真的,在这个只要成名几乎就等着媒体帮忙抬轿的时代,除了如港台苹果报系之流的爆料文,或是以黑名流而攫取人气和买气的媒体,我们写所谓「企业成功人士专访」所能做的,通常最多是避免擦脂涂粉...... 呸,痴人说梦,免得了吗?应该说,尽量少抹浓妆,多画裸妆,若有幸偶然间和一澄澈优雅的灵魂错肩,企求在短暂却又浩瀚的生命历程里绘制一两张脂粉未施的素颜,于愿足矣。若天时地利人和,这张素颜画不但鼻梁挺正、而且嘴不歪斜,眼神中还能透出飞扬神采,就已经是很高的境界了。&br&&br&然而,几乎注定为脸庞绘彩,就一定写不出好文章吗?那可未必。集众志才能成大势,而英雄往往是在此势头上,因为能力机运出采而一步步爬上大浪顶端的那个人。他的机运是模样、他的才气是模样,他的攀爬姿态是模样,白浪滔滔的大时代,也自有模样。描绘的素材如此多元广泛,可近可远,可微观可巨观,只要拿捏平衡,就算稍有文饰(以我的标准,现在财经杂志笔触很难完全避免无文饰),那又如何?透过淡妆下的瞳孔,能令人窥见大千世界,已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br&&br&最后,可能也是最根本、最必要的:永远多识人、多阅读、多思考、多体验。因阅历渐增而渐次凝聚的智慧是记者最重要的底气,亲眼见证过无数回前辈以ABC等级的问题开场和大老板侃侃而谈,羽扇纶巾笑谈自若,反观弱弱的答主明明在家里做足功课,伏案上胸中万马奔腾,虎虎生风,一到当场见了大阵仗,再不幸遇上几个高拐甚至傲慢的受访者,老虎也变老鼠,秦舞阳一般吓尿了。尚未出击自乱阵脚,可以想见,该场访谈多半生硬尴尬,话不投机,直接影响到所能采集到的素材。&br&&br&私以为,除非纯写商业策略,否则一般综合性人物专访,最高境界是访成功人士不谈成功,访商业菁英少讲商业。几个小习惯、些许人生见解,看什么书、喜欢什么电影、关注什么议题,都可能妙笔生花。然而,这牵扯到记者的基本功底,浓肥甘辛非真味,真味只是淡,洪七公最爱蓉儿厨房里的那一道,不过些炒菜心、煮豆腐而已。最简单、最直白的问题,往往才轮到动真格、论火候的时候。&br&&br&***&br&补在原答案后头:刚刚某知友交流了下,大有振聋发聩之感。&br&&br&交流主要在「淡」是否是写人的「最高境界」上头:该知友举了个例子,建议可以多问关键操作性问题,还原出真实的商海场景。兹摘录谈话如下:&br&&br&"举个例子&br&&br&汪静波如今风声水起,诺亚财富如日中天,接受采访,访谈,总是大谈特谈她的理念,模式,第三方,独立什么的。&br&&br&可是,试想诺亚初开之时,一家只有十多个人的,注册资本仅仅几百万元的小企业,居然要为“高净值客户”提供“投资咨询服务,如何令人信服?他们的初期的营销是怎么做的?&br&&br&不出所料,09年之前其实他们一直过得比较困难,资金周转不顺,直到红杉的投资才改变了这一切,红杉投资,给予了她为红杉募集资本的权力,随后许多一线基金均给了她机会,才获得了现在大部分的“富豪客户”。那么,一家经营并不出彩的企业,她是如何获得红杉的青睐,和那些一线资本的渠道权的?&br&&br&我认为这些才能算是有意义的问题&br&&br&不过,很惭愧,最后一段的那些“风雅”的问题,其实我还是有些其他看法的。&br&&br&这一段是我的私人看法,自然也不可见诸报端, 仅供商讨。大佬们并非完美的个体,也有自私,好大喜功,好色,小气,残暴等等问题,很多人可能连一点儿风雅细胞也乏,甚至就是靠着赤裸裸的权钱交易,官商勾结,压榨劳工上位,但他们仍然成事了。直视这些,直面自我,我却觉得也不失为另一种勇气呢。"&br&&br&答题时,我只是直观想以超越商业的讨论,写出更多人的味道来,却忽略若操作失当反而让行文空泛,也可能错失精彩内容。这和我自身条件有关连:写产业面文章的经验不够,也跟本身的性格和所属媒体有关。题主的问题既然是针对「企业家」的采访,个人以为自然是这位知友建议会更恰当些。&br&&br&很有学习。感谢知乎! (后空翻欢呼)&br&&br&***&br&以上,暂时的想法。有什么再补充。我也还在学习,资历尚浅,一些称不上心得的经验谈,盼可能有点帮助。&/p&
同样靠写字维生举手,嘿,我喜欢这个问题 :) 写采访报导也写广告文案,私以为采访报导和软文最大区隔是笔者的「姿态」:把自己端到和受访者同一高度,分析其决策、体会其心境,从时间长河中凝视他的动与静、变与不变,站在可以感受到热度的地方,却又维持适…
全部值得相信。但问题是,也许它并非让你看到了事实的全部。&br&&img src=&/4e0ff4b01f45e61121fbdaebbe85ddc7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全部值得相信。但问题是,也许它并非让你看到了事实的全部。
通过短时间的交谈,对该行业的了解,只是“自以为了解”。弄得不好,反而会留下错误的刻板印象,还不如一张白纸。&br&&br&遇到一个行业中的资深人士,可以问问“外行对你们这个行业通常有哪些误解?”,或者说“我觉得媒体对你们这个行业的报道有点问题…”(就没有没问题的),听他吐吐槽,但也不要太当真。有一些行业,专业人士的“专业”之处就体现在不会随便给你讲什么“内情”。&br&&br&要想深入了解一个行业,需要接触不同职位的从业者,需要做很多细致的案头工作,没有捷径。
通过短时间的交谈,对该行业的了解,只是“自以为了解”。弄得不好,反而会留下错误的刻板印象,还不如一张白纸。 遇到一个行业中的资深人士,可以问问“外行对你们这个行业通常有哪些误解?”,或者说“我觉得媒体对你们这个行业的报道有点问题…”(就没…
克林顿:“我识得莱温斯基小姐好多年,她完全适合继续做我的助理”&br&-------------------------------------------------------------------------------------------&br&60赞了更新&br&&ol&&li&他可以叫来一个穿西装的中青年男子,对记者说,好了好了,不要拍了。&br&&/li&&li&克林顿的表现反映了几点,他对美国传媒的了解不全面,对美国传媒的要求是以白宫传媒标准,要求他配合,你这样打乱了大选部署就不成,要骂!&/li&&li&大选全,克林顿与莱温斯基握手的镜头,有人认为有祝福的意味。&/li&&li&附一张私藏克林顿选后宫投票图(背景音:“莱温斯基”,掌声,“Lewinsky”),请自行脑补背景音,“所以说莱温斯基是按照法律选举产生的,是可以接受的嘛”&/li&&/ol&&img src=&/5c1fef177ebf40cee0ae1_b.png& data-rawwidth=&395& data-rawheight=&31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5&&&br&-------------------------------------------------------------------------------&br&居然到40了,我看你们这么热情,我一次不更新也不好,但是将来在管理员那里除了任何的偏差,你们要负责。我没有说要膜,没有任何的这个意思。&br&克林顿:“很惭愧,只是为美国的人口增长做了一点微小的贡献”&br&-------------------------------------------------------------------------------&br&居然到20了。。。&br&记者:“recently, Republican Party has made an announcement that you will have sexual intercourse through some channels with Lewinsky, Do you have any response to that?&&br&克林顿:“Never heard of that”&br&记者:“Linda Tripp said that”&br&克林顿:“Your journalists must be reminded to think critically after receiving this info. Dont follow blindly what they have said, 识得姆识得啊。If you help him repeat these nonsense things, you will have the accountability as well。”&br&-----------------------------------------------------------------------------------&br&到20赞我继续&br&------------------------------------------------------------------------------------&br&太可怕了,居然有人点赞,更新一个&br&记者:“You studied the quotation from Chairman Mao Zedong? As a youngster?When you are learning Chinese&&br&克林顿:“Oh I learned it during secondary school. During the intercourse with her, I used the quotation from it. Do you want me to quote some from it?”&br&克林顿:“中国的男子,普通要受三种有系统的权力(指政权、族权、神权——编者)的支配,……至于女子,除受上述三种权力的支配以外,还受男子的支配。”&br&记者:“Why did you learn that by heart?&&br&克林顿:“All women are dominated by men!&&br&---------------------------------------------------------------------------------------------------------&br&克林顿说, & I know you are very familiar with eastern meme, however, can u name a eastern country I have never been to? You know, Sharon from HK, runs much faster than u.... I talked happily with her! You Journalists ah, still 太年轻, u can understand or not?
克林顿:“我识得莱温斯基小姐好多年,她完全适合继续做我的助理” ------------------------------------------------------------------------------------------- 60赞了更新 他可以叫来一个穿西装的中青年男子,对记者说,好了好了,不要拍了。 克林顿…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深圳 举办party 场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