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销售自产农产品做出来的天然产品用什么代替

两个农民天然的合作案例_农家者言_新浪博客
两个农民天然的合作案例
两个农民天然的合作案例
通过常年对家乡发展的关注,我发现在家乡的发展中有一些特定因素在起这作用,这些特定因素表明,小农之间有合作的天然基础和可能性,在这些合作的背后,是当地没有被完全破坏的传统文化:异姓结义,以此为基础形成农民合作互助的共同价值目标:义,加上特殊的农业产业背景,农民之间很容易形成相对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事实表明:农民通过合作,可以很大程度上有效抵抗市场风险的冲击。
案例一: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复合农户合作经济
这种经济方式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兴盛于90年代中期,衰落于1998年后的全国猪市低落。这种经济方式完全是农民自己选择的结果。&&&&&&&&&&&&
1、经济描述:&&&&&&&&&&&&&&&&&&&&&
2、技术发展路线:在玉米加工部分,最早完全用手工完成,之后农民用自己发明的电动工具来完成。
3、效益比:
由于农民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很少出现利润外流现象,农民实现了效益内部化、成本内部化。在整个过程中,猪的养殖成本基本为零,通过玉米的深加工和贸易实现成本的转化(转移),在粉丝交易过程中,农民会普遍捎带一些其他商品,这些交易利润弥补了家庭的日常花销。
另外,还存在一种替代经济方式,在猪市行情不太好的年份,农民会加大交易中其他商品的比率。
这种经济方式,一直持续到2001年,而当地的一些大型养猪场在1998年的猪价低谷之后,在1999年几乎全部倒闭。
4、其中的互助合作成分:
(1)在由粉丝交换为玉米过程中,各农民间体现了比较多的合作,比如,关系较好的农户会合作交纳养路年费,轮流合作使用。在交易过程中,信息完全共享,在寒冷的冬季,他们也会合作出车;
(2)在买猪时,关系较好的农户会一起买猪,协助讲价。为了降低投入,当地养猪户一般都养有1-2头母猪,专门供应自己的猪崽;
(3)在卖猪时,农民会形成价格联盟,他们也会相互帮助抓猪。
5、规模和市场化:向这样普遍经济方式的村庄,在当地大约有4个,并且集中在一起,平均每个农户的养殖规模在20-40头左右,市场主要面向广大的农村。经过几年的发展,基本上控制了三个县的农村市场。
(1)当地农民间合作的社会基础在于当地保存了比较完整的社会文化传统:异姓结义,通过结义,宗族,血缘等将分散的农户有效连接起来,形成了比较好的信任基础。在当地农民看来,如果成员内部出现困难而他人不提供帮助的话,将会受到强烈的社会舆论谴责。经商也是当地农民的传统,或者说是与身既有的,当地大部分农民农商结合,将农闲时间充分利用,不少人从小就与父母外出经商,很多初中辍学的学生一般很早与家里人学着经商作生意,这一点也是很特别的;
(2)从案中可以分析出当地农民互助合作的经济基础,在于当地农民特殊的经济生产经营方式,例如,在玉米加工为淀粉中,每个农户不可能都购买加工机器(打浆机),他们便采取合作的方式,由一户农民购买,其他农民可以得到相对便宜的服务,在将淀粉加工为粉丝过程中也是如此。在交换环节中,农民间的互助合作表现得最为明显,他们合作购买养路费,信息共享,发生困难时义务提供帮助。因为他们清楚,当自己遇到困难时,也需要他人的帮助。但是,农民在一般的农作物种植间的合作互助却仅仅局限于亲戚内部,尽管这种生产方式本身也需要互助,比如收粮时。从这一点来说,农民经营商业农业,在行业内部很容易形成互助合作;
(3)小农经济条件下的规模效应:在这种经济方式最兴盛的1997年,当地的养猪规模已经相当庞大,农户年养猪规模平均在30-50头之间,从单个农户的规模来看是不大的,但是从整个村庄来看却使非常庞大的,在我们村这样的农户大概有300个左右,按平均30头算,则是9000头,加上周围的几个村子,基本上满足了整个市(县及市)的需求。他们的主要市场主要是面向广大的农村,足迹遍及周围4个县,一些极为偏僻落后的农村也能见到他们的身影;
(4)农民互助合作的意义:这种基于一定的文化传统和经济利益的互助合作方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适应市场的能力。1998年以后,部分农民转为专业的商贩,并且形成有组织的、有共同利益的小商贩团体,这样的农民有近百个,他们一起行动,控制农村市场的基本商品流通,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总是能在相对独立的情况下进行高效的合作和配合;通过传统和经济的双重合作基础,农民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了,加强了农村的社区和谐;当地农民的有效合作也促进了技术的创新和普及,在几年的时间里,农民相继自己创造了一些适用工具,解放了繁重的体力,并且很快扩散开;
(5)问题和不足:首先,小农的特性必定还是存在,农民间的信任并不是完全的,由于每个农民总是追求个人收入最大化,因此总是有及个别农民破坏之间的默契;其次,尽管农民间的合作程度已经很高,但是他们仍然无法形成明确正式的合作组织,这样他们的活动范围总是受限制的。自身的技术提升也是很慢的,无法进入城里的高级市场,获取更大的收益。
案例二:西瓜种植合作经济方式
这种经济方式产生的背景是当地养猪业衰落之后,部分农民开始尝试转产,2000年有几个农户开始在村里尝试种西瓜。但是由于种子的问题,一直不能成功。2001年,本人开始尝试从学校(西北农大)引入西农八号西瓜种子。至此,村里的西瓜开始大面积扩散。
一.经济合作描述
1、种植前:
统一购买种子,由本人通过在学校的关系统一购买,通过价格谈判,可以得到比当地市场价低近一半的价格,且可以保证质量。农民也会统一(一起)购买其他农资比如:化肥、农药、地膜等;
2、种植过程中:
首先,距离相近的农户会主动分成几组,实行集体协作轮流种植,在技术方面,会由当地有经验的瓜农进行统一指导,技术的提供与培训也是完全义务的,任何农民对于他人的技术需求的满足是必须的,无偿的。这一期间,农民的农具也是完全共享的,尽管有些农具尽力实现普及,有些农具还是只有少数农户拥有,但是他们间的使用是完全无偿的。
种植完成后,这些农民会几乎每天都到他人的瓜地巡视,以相互及时沟通信息,交流种植经验,如果发现那家的西瓜有何病害,他们会集体商量对付办法。
在喷施农药时,农民会统一协商购买农药。在这一方面,农民间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是最关键的,农民必须将自己的喷施需要告知其他农户,以便采取统一及时的防治措施。
4、西瓜的销售:主要是采取合作互助基础上的独立销售方式。农民间的互助与合作主要体现在:
① 信息的沟通和共享:每天西瓜卖完之后,农民会主动相互到其他农民的瓜田或聚在一起交流一天的销售状况,包括价格,地区,数量,一些奇闻逸事,并相互告知第二天的打算,通过这些方式,农民可以很快地知道很多信息,并作出第二天的计划,他们会根据自己得到的消息进行主动协调。如果在某一村子里遇到同伴,并且超过当地的消费能力,他们中会有人主动离开到其他村子。
② 统一的价格联盟:在西瓜销售中,这些瓜农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价格联盟,例如在2003年,瓜农面对小商贩的统一压价,瓜农们认为应该提高批发价格,双方相持不下,瓜农们便自己销售,避免了价格上涨的利润流失。尽管有些瓜农会暂时因瓜的质量和销售压力等问题会暂时破坏这种价格联盟,但是他们往往会受到其他人的道德谴责,在其他合作方面受到严重的报复和不合作,比如,限制供种和信息共享;
③ 统一联系一些销售渠道:这种合作方式主要体现在西瓜种植的副产品大白菜上,由于大白菜价格一般较低,他们会委托有关系的农民统一联系销售渠道,进行统一销售,类似的情况还有大葱的销售。这种信息在保证完成自己销售目标的情况下,是完全共享的;
④ 特殊情况下的互助:当发生天灾比如冰雹时,农民之间会相互安慰、或者统一抵抗灾害,当某一农户发生变故时,其他人也会提供无偿的帮助,以助其度过难关。
⑤ 统一的品牌意识:在西瓜销售过程中,农民间强调和创造了自己的产品品牌,并且主动维护。通过3年的发展,他们的产品基本上覆盖了全市范围,农民的销售范围非常广,基本上形成了各自稳定的销售区域,范围包括大部分的城市和农村;
⑥ 销售之后的交流:西瓜种植完成之后,农民们会找一时间聚在一起,沟通各自今年的情况,并且商量第二年的打算。在漫长的冬季,他们会以各种的方式来交流彼此的感情,一年的经营得失。在春节期间,这种交流达到高潮,他们相互以邀请喝酒的方式联络感情。
二.经营观念的改进:
以前当地农民并不知道种植不同生长期的西瓜来抵御市场风险。2001年,我在因引进种子的同时,也尝试让家里人终止了一些早熟品种的西瓜,没想到那年夏天发生了严重的冰雹灾害,将中熟西瓜几乎全部破坏,但是早熟西瓜因成熟较早,躲过了这次灾害,并且因价高畅销,亩收入较高,之后农民种植西瓜一般是早熟和中熟相配合;
三.技术提升和改进:
农民互助合作本身对于经验的扩散是非常有利的,当地瓜农间有几个很有经验的农民,他们一般对其他农民的技术指导都是尽心尽力的。在技术改进方面,我曾试图在当地让农民推广一些更为先进的技术,比如嫁接技术,双膜覆盖技术。从整体上来说,农民如果没有现实的压力或经济效果,便不会对技术提升敢兴趣。在四年里,只有西瓜的嫁接技术是完全被农民自己努力掌握的,或者说是被迫的,因为种植西瓜的土地限制问题严重存在;
四.农民的进一步发展观念:
当西瓜种植在当地的收益和技术比较稳定时,农民希望村里能够将自己分散的土地集中进行统一管理,比如看瓜时能够轮流照看。在去年的村土地调整时,这些农户通过努力获得了更多的耕地。但是,毕竟他们只是农民,对一些更为先进的经营方式不太能够接受,比如,将好的西瓜卖入本地城里的一些大的超市,专卖店,注册商标,进行品牌经营,农民对农村市场仍然情有独仲。我曾经数次推动这一进展,仍然收效甚微。
五.合作内部的资金互助:
在当地,传统上村民之间借钱是比较方便的,也不需要任何利息,因为村民们都清楚自己也有缺钱的时候。但是,对于经济发展用的钱借起来却比较困难,原因是村民认为用别人的钱赚钱是不道德的,而且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在这种经济方式内部的农户,借钱是很方便的,尤其是用于发展经营用的钱借得更加频繁,没有所谓的利息,借起来也比较容易。在这种利益共同体内,村民间的关系比较近。
六.评价:
① 到目前为止,这种经济方式在当地表现了较为顽强的生命力,尽管在三年里曾经遭受了两次冰雹袭击,使很多农户损失惨重,甚至在2002年大多农户是绝收的,但是这些农户每年的仍然积极性很高。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他们将西瓜卖到了本市的大部分农村和市区,并且对外地瓜形成了绝对的威胁和冲击,03,04两年,基本上本地瓜占领了本地市场,掌握了市场主动权。并且形成了一个有影响的品牌;
② 尽管这种经济方式的生命力很强,但是在规模和扩散上比较慢,三年来,种植西瓜的农户总是维持在10—20户之间,除了技术上的限制外,很多农民吃不了这种苦。毕竟,在数伏天看瓜买瓜,瓜农一般是非常苦的;
③ 合作之外,是小农的分散所无法克服的弊端,毕竟农民间的合作是有局限的,农民间的能力差异也很突出,这样所生产的农产品的质量是不相同的,于是少数农户便以次充好,破坏市场行情,这时道德的威力并不能发挥作用。另外当地农民农商结合的双重身份,具有浓厚的小商贩习气,总是小打小闹,这对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④ 农民组织化之难,这种生产经营方式事实上是一种含有合作互助成分的小农户分散自由竞争式经济,农民的有效组织化困难较大,农民当地农民更乐意为各自劳动,他们很少关心公共事业,文化和精神方面非常缺乏,这一切都将他们局限于传统的经济合作。我曾经在正规组织方面作了一些努力,但是进展较慢。毕竟农民分散久了,他们的头脑里一般是没有组织这个概念的。
总结与评价
&&&&很显然,单独将回乡支农作为一种模式看待还显得不是很成熟,因为至始至终我们都缺乏理论和成功实践的支撑。但是这种方式却使得我一开始就介入到很深的一个领域:文化和传统,所以在家乡技术推广开展之后反而将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传统文化与发展的关系方面。而从马永红在家乡的试验也表明,这种方式很容易介入到政治、经济等领域,并且对于家乡的关注和研究,很多时候更需要面对亲朋好友,这些伦理关系和文化传统,会很容易使自己陷入某种困境。
&&&&到目前为止,家乡的西瓜种植户已经扩展到了60多户,影响了周围的数十个村其产品凭借着“非产地优势”,占领了本地市场,其价格越来越呈现与其他同类产品相反的走势,这一点也是我不容易理解的,家乡的农民依靠传统的合作文化,将其在市场中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传统的互助合作背后是小农化的激烈竞争,我想这也是组织化难以介入的主要原因。
因此这种模式所面临的问题是与大学生下乡所面临的问题有很大的不一样的,虽然面临同样的困境,但也很明显,这种模式还需要更多的人去探索和总结。
写于年间,整理于2008年4月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12,625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什么原料可以替代不饱和树脂_百度知道农村这些绿色的物件最好,可惜现在用的人逐渐的变少-百家号
摘要: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各种的东西都无比的熟悉。近些年来农村各种工业产品越来越多,而原来那些手工做的天然的物件正在逐步的减少。各种工业化的发展也导致了农村的污染,白色塑料袋随处可见,大风吹过漫天飞舞,这在从
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各种的东西都无比的熟悉。近些年来农村各种工业产品越来越多,而原来那些手工做的天然的物件正在逐步的减少。各种工业化的发展也导致了农村的污染,白色塑料袋随处可见,大风吹过漫天飞舞,这在从前是不敢想象的。曾经的农村都用的是那些天然的编制的物品,用多少年都不会坏,就是用坏了也是不会污染环境。天然的更健康,还是喜欢那些祖辈传下老手艺做的物件,大家看看是不是这样。农村曾经买菜用的菜篮子都是用竹子活着是藤条编制成的,我家就有一个据老妈说用了几十年比我的年纪都大。咱们农村人都实在,卖东西靠的口碑质量,而不是靠的物品的消耗,一件东西用几十年一点问题都没有。每次去集市买菜老妈都会带着这样的菜篮子,塑料袋虽然很普遍但是污染太严重只能烧掉扔掉。老妈总这样说,要是地里面都是这样的塑料袋怎么能长好庄稼呢。曾经农村的小板凳都是木头做的,小时候上学的时候还搬着小板凳去上学。木头的小板凳除了使用不当木头糟掉了才会坏,一般用个几十年一点问题没有。用的时间长了松动了也好修,自己拿找个木塞砸进去就能好。现在塑料的小板凳特别的多一点都不结实,稍微胖点的人就可能坐坏,这样的小板凳用上两三年都是多的,还是曾经的木头小板凳好。农村人对篦子一定都非常的熟悉,基本上哪家都会有,在有吃席的时候那些蒸碗都是都有用。现在大部分都换成了不锈钢。不锈钢的更容易清洗一些,看着也干净。确还是喜欢曾经竹子,高粱杆做的篦子,两种篦子做出来的菜都是不一样的。竹子做的味道都不一样,蒸个馒头什么也不容易粉,咱农村祖祖辈辈在用的东西必有他的好处。如今农村用电用气特别的方便,农村祖辈用的柴火灶可能要被淘汰了,用柴火灶做饭的时候越来越少。从小吃柴火灶长大的,还是觉得柴火灶做法最香。家里人多,一个大的柴火灶,呼呼拉几下风箱饭就熟了一点不比电锅慢。现在老家用柴火灶主要蒸馒头包子,剩下的都在电锅做,也很少吃到小时候喜欢的锅巴了。其实农村的这些绿色的物品更加的好,在现在提倡环保,其实农村的这些东西最好。农民在家做手工有真的吗都有哪些项目啊_百度知道吉利丁片可以用什么代替_百度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然水蛭素产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