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中华传统道德故事经典观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 & & & 正文
郭继承:中国传统道德观与当代法治思想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核心提示:道德和法律是社会治理的两个轮子,很多学者认为提出“以德治国”就是历史的倒退,其实不然。人心充满欲望,而道心就是良知。一个人的良知所折射的光芒往往透不过欲望的铜墙铁壁,因此,需要法治的约束。郭教授呼吁,人性善恶关键在于后天的教育和修为,当前中国社会需要道德与法治双管齐下,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郭继承&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视频专辑:
完整报告:
精彩观点: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今天讲的题目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观与当代法治思想的一个结合&,就这个话题给大家聊一点我自己的体会。
道德与法的结合,我跟大家稍微说一下,因为我在中国政法大学工作,不瞒诸位说,很多法学家对以德治国,其实是带情绪的,不愿意听到以德治国,仿佛强调&德治&就是历史的倒退。其实不是。客观地说,道德和法律它其实是社会治理的两个轮子,我待会儿再逐一展开。
一、社会治理以对人性的正确判断为基础
我们谈道德观和法治思想,它们怎么就结合在一起了呢?我说一个话题,我们搞社会管理的对象是谁?我们做社会管理最主要的对象是人,没错吧?在座的诸位,不管是哪个领导,或者普通的公务员,你面对最大量的就是人。所以要把管理做好,一定要对人思考清楚。我说一句话,人性是管理学的基础。你所谓的管理好不好,你的政策得当不得当,方式得当不得当,一定要对人性理解清楚。如果我们对人性理解的很浅薄的话,你一定不会是一个好的领导者,人性是基础。
任何社会治理都是以对人性的正确判断为基础的。我问大家,什么是人性呢?诸位如果对人性思考得深刻的话,你会终身受益。我举个西方的例子,比如签合同,签合同以后,我什么时候交货,货款是多少,觉得签了以后他会执行吗?这就是人性。西方人就做出回答了,压根就不相信你,你以为你给我的许诺就是真的吗?我不相信你。我不相信你怎么办?所以西方近代社会基于对人性的不信任,它就衍生出一个东西,咱们签订合同,马上形成一个制度,这个制度叫契约制度。我说的清楚吗?它的契约制度就是基于对人性的不信任。所以我说管理学的基础是对人性的判断,那么人性到底是什么?你们觉得人性是什么?你们知道什么恶,什么善,一定要思考清楚。
我稍微延伸一点说一说。就我们普通人的人性而言,一个能管好自己的人,几乎没有,我不能说完全没有,几乎没有。什么人能够管好自己?千百万个人中间出一个,那种人对自己是谁、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非常清楚。比如周恩来,周总理12岁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看到很多小孩,你问他长大了干什么?小朋友会说,我要成为科学家。你相信不相信?你相信你就天真。他今天要成为科学家,第二天要成为文学家,后天又成为经济学家。到了20多岁的时候,他又会说,我要成家。他成个什么家,他这辈子能买套房子都不容易,能就个业都不容易,什么意思?这就是我们儒家、道家、佛家,中国文化的一家。但周总理不一样,所以他是人中的龙凤,他12岁就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刀架在脖子上都没有改过。有道理吗?那是千百万人中间出来的一个真人物。
所以我对人性的理解,它对我帮助多大?我给有的年轻人指导论文,我说你以后要注意点。他跟我说,郭老师你放心吧。我说我放心才怪,我不了解你吗?普通人就这样,他的话你一定要注意,比如说他作业做不好,一说他,眼泪下来了。我告诉你,眼泪下来那是真的。两个小时以后他全忘了,那也是真的,他管不好自己。我觉得公安的同志,派出所的同志有深切的体会,你审一个惯犯,又让我逮着了,眼泪下来了,老母亲不容易,孩子不容易,你相信他吧。放出去,两天又进来了。
讲到这里,你一定要对人性理解,它对你的帮助非常大。我当老师,我见的人很多。你们这一辈子如果见到像周总理这样的人,那是真英雄,千百万人才出一个,普通人不是。
那么我们就要问,我们的人性是什么呢?告诉大家一本书,有人说人性到底是什么?有人说人性善,人性恶,其实不是。人性是可以善,也可以恶的。有道理吗?人可以成为恶人,也可以成为善人。诸位,人性本善、本恶,这些话都是不全面的。人性是什么?看一本书,这本书叫《尚书》。知道&四书五经&吧?《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经的其中一本就叫《尚书》,《尚书》是什么?是夏、商、周以前的书,上古之书,其中有一篇文章是大禹老人家谈的一次话,这个书叫《大禹谟》,谟是什么意思?谟就是讲话。比如说我们习近平同志讲话了,我们可以叫《尚书&习近平谟》,就是这个意思。大禹老人家说什么呢?这四句话非常重要。他把人性解释的最好,我做了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比较之后,什么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等西方这些人,包括中国的老、庄、孔、孟,讲人性讲的最精彩的,我的判断是《尚书&大禹谟》。
他讲什么呢?这四句话咱们一块看。他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什么意思?人心惟危,人心是危险的;道心惟微,这个微是微弱的微。就是这两个意思。下面&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是《尚书&大禹谟》对人性的判断的四句话。我给大家稍微点一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这两句话其实就是大禹老人家告诉我们什么是人性?人性之中有两个东西,一个叫人心,一个叫道心。剩下的两句话,&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是什么意思?&惟精惟一讲的是修行。比如在座的诸位是学儒家、道家、佛家的,我是真修行的,你作为一个修行者,&惟精惟一&是讲的一个人修行的状态。你修到什么程度了,怎么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四个字太了不起了,尧把皇位禅让给舜的时候说,我不仅给你这个位置,我还告诉你我一辈子的政治经验。他一辈子做一个大王,政治经验只有四个字:允执厥中。舜后来退休的时候,把这个位置给了大禹,舜也是这么说的,我不仅把位置给你,我一辈子政治的经验就是允执厥中。我跟诸位说一句话,允执厥中如果你悟透一点,你会是一个非常出色的管理者,乃至一个政治家,这里面有大智慧。这是中国几千年政治管理的经验。有时候我讲完之后,很多人都追着问,什么叫&允执厥中&?我透露一下,政治管理是各种的利益和力量摆在你的面前,真正在采取措施的时候,一定要学会中道。我告诉诸位,你们人生经验阅历增加以后,无论你做事还是说话,只要你做的那个事中道,你说的那个话中道,什么世代的变化经得起检验,否则会出大事故。
本文关键词:
责任编辑:平晶晶校对:田甜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观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观
文档格式:DOCX|
浏览次数:94|
上传日期: 01:08:03|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观
官方公共微信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_百度知道新闻动态News当前位置:& > 杂文
藏族传统伦理道德观
作者:不详
  藏族传统伦理道德观
  [内容提要]藏族的传统伦理道德观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藏族文化和藏族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藏族的传统伦理道德观不为学界所重视,研究此课题的文章少之又少。本文将从藏族伦理观的形成、内容以及其特点等几个方面对藏族的传统伦理道德观进行初步地研究。
  [关键词]藏族& 伦理& 道德观& 形成
  藏族是一个富有道德感和道德传统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形成并发展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伦理道德观。藏族传统伦理观是藏族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的总称,既是藏族文化和藏族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藏族人民形成的这些传统伦理观念绵延发展,在今天藏族人民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藏族伦理道德观的学术研究一直重视不够,近年来有些刊物虽然发表过一些文章,有关辞书也收入了藏族伦理道德观方面的有关词条或词目,但迄今为止,有关这方面的专著仍极少见,本文力图对这些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发挥作用的藏族伦理道德观作一具体地分析。
  藏民族的伦理道德观是藏族文化和藏族人民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富的内涵。藏族伦理道德观的核心便是数千年来所形成的以藏传佛教为核心的道德文化,这种以佛教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已渗透到了藏族人的心灵深处,渗透到了藏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甚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就是在一般民众中,普遍的伦理道德观也已成为人们遵循的最基本的言行准则。多识活佛在《藏族道德》一书的前言中曾经有一段话对藏族的传统伦理道德观进行了表述,“公元七世纪初在印度和中原两股佛教文化的的大气对流中形成了雪域高原的新文明,这种文明的主干和基石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在藏族地区的传播、扎根、发育成长过程中,在藏民族的意识深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思想伦理道德。千百年来扎根在人性深处的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便成了这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做人的根本。如因果报应、无我执、视众如母、慈悲得众、万物性空、世事贪心、淡化物欲、培养慈悲心、尊敬和热爱众生、保护众生生存环境、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等各方面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这可以说是对藏族传统伦理道德的最精辟的表述。
  一、藏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藏族的传统伦理道德观的形成和汉族及其它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的形成一样都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最早对藏族传统伦理道德观产生影响的是原始宗教苯教。这种受苯教影响的早期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在古藏文中就有体现。在敦煌发出的古藏文中就有对伦理道德观生动的描述:“公正无误,同心协力,不仅眷属和睦,各方都要和睦,这样行至何方也相安无事。”在敦煌发现的《古藏文吐蕃礼仪问答写卷》一书,是吐蕃时期的一部专门论述伦理道德的稀世之作。《写卷》带着明显的世俗道德的特征,在伦理学方面可谓独树一帜。其中的许多经典论述可以说是后来藏族伦理道德的滥殇,例如对人性就认为“缙绅豪门之辈之习性,极为虚伪;贩夫走卒之辈,见识细微”,基于这种观念,进而说“敬重正直穷人应胜过富人。”在对国家和百姓生命的关系上,“要而言之,世上并无急需而可抛弃者,其至上者,生命和社稷不能抛弃”。又指出:“无论如何,国王之律令,应使百姓生命与国家社稷二者安稳,事事皆有法度为是。若与此相违,以友为敌,以王为靠山,则无人不骄横,而争辩不休,无公理……岂得稳固?”虽然当时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奴隶制的伦理道德观,但是在敦煌文献中所发现的这些受苯教影响而形成的基本价值判断论点,却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吐蕃王朝统一之后,佛教逐渐地在青藏高原站稳了脚根,松赞干布以法律的形式对藏族的伦理道德观作了进一步地阐述,并按佛教戒律和佛经“十不善”理论,制定出了《十善法》和《十六净法》。《十善法》实际上提示并规定人们不准干什么,其内容为:一不许杀生造罪;二不能偷盗大于针线的财物;三不能淫邪;四不许谎言;五不许挑拨人和;六不可恶言咒骂;七不许散布流言;八禁贪欲;九禁害人心;十不做违背因果之事。 “十不善”的理论认为,如果谁做了这些不准做的事,便是不善,是作恶。就此看来,人们较早地认识社会生活中的恶,思维就较早地趋于成熟,就有了战胜邪恶的智慧。《十六净法》即:敬奉三宝,修行正法,孝敬父母,恭敬有德,尊长敬老,诚爱亲友,得济乡人,心需正直,效法上流,善用财食,有恩当报,斗秤无欺,心平无嫉,不听妇言,和言善语和任重量宽。这两部作为雪域首次成文的道德法典,对后世的道德和法律等产生过长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以后藏地形成的一些法律、法规,往往是《十善法》和《十六净法》的充实和发展。
  佛教传入吐蕃之后,对藏民族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之大是无可置疑的。藏传佛教理论以及教义为人们提供了一套基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藏传佛教理论以及教义为人们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行为准则。从严格意义上说,佛教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学说。藏传佛教以信奉佛、法、僧三宝为最崇高的境界,以成佛为至善至美的目的,以“四谛”为人生观的理论基础,以戒、定、慧三学和显密修持为主要内容,构成了一个既有基本原则又有方翠¤的完整思想体系。因此,建立在博大深奥的佛教哲学之上的藏传佛教文化,是藏民族传统道德思想的核心,也是道德的根基。在藏传佛教看来,人能否成佛,关键在于对本身心性的反省,以明了心中固有之善性。藏传佛教的这种思想特点和价值导向,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把道德修养作为头等大事,从而大大强化了道德修养的作用。根据这种道德价值观,凡是符合宗教教义能够使人超脱现实而成佛的作为,凡是符合传统道德习惯的行为,凡是能够使人格完善的行为,都是道德的,社会都予以提倡和颂扬。而那些脱离藏传佛教教义的,违背传统说教的,是社会所不容的。正是藏传佛教所宣扬的道德,逐渐变为藏区僧俗群众的基本道德原则,并付诸于实践。这种实践表现为行善戒恶;道德价值观表现为利益众生;道德理想表现为脱离苦海,达到涅等。这些基本的道德原则,也恰恰构成了藏族人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藏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内容
  藏族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在形成之后,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藏族的伦理道德观愈加完善。具体说来,藏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慈悲对人,利益他人。藏族传统伦理道德观中有一个最重要的伦理观就是慈悲。在佛教文化中,慈悲就是指具有利益众生的、无比慈爱怜悯的菩提之心,如“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无私、无我精神境界。在藏族的历史上,那些热爱和帮助众生,引渡众生脱离苦海,进入涅状态的高僧大德,或者是对藏族文化的发展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大人物总是被推崇为理想人格的化身,指引人们以理想人格典范来规范自己。而普通的藏族群众在长期的佛教文化的熏陶之下,慈悲为怀的理念已深深地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可以说,慈悲是藏族伦理道德观最核心的内容。
  二、崇尚学问,尊重知识。将知识看作是最宝贵的财富,也看作是德行的源泉。在社会上,有学问的人总是受到人们的尊敬,享有一定的地位。比如,僧人之所以在民间受到人们的尊敬,除了宗教信仰的原因之外,也是因为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就是活佛,若无学问和品德,也不会受到信众的尊重。藏族社会重视知识的实践性和全面性,提倡既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向实践学习,以求得全面发展。尤其强调人的德行修养,甚至提出“先做人,后作文”。提倡每一个人都要先学后行,终生学习。有句藏族格言这么说:“学到知识后生存一天,胜过无知枉活一年。”在这种传统学风的影响下,一些学者毕生追求学问,不怕困难,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四处访师求学,最终获得大成就。
  三、交友以义,诚实守信。有句谚语这样说:“谁喜欢什么样的朋友,谁就是什么样的人。”告诫人们交友要谨慎,要有所选择。提倡以德论人,以德交友。如果一旦结为朋友,就一定要以诚相待,以礼相待。做人做事,诚为先,义为重。诚信是做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德行。人们相信,诚信既是一个人的品格,也是一个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反映。然而,是否诚实守信,还要在实践中检验。要求一个人在口头上和行动上保持一致,做到表里如一。人际间的交往以友善为重,就是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扶危济困,助人为乐,以友好、善良的态度处理各种事情。藏族人一贯强调,诚实而不欺诈,真实而不虚假,信守诺言,讲究信用。人们相信,如果做到这一点,顺境中有人交,逆境中有人扶。
  四、恪守本分,谦逊礼让。一个有修养的人,必须遵守大家共同需要遵守的规矩。在现实社会中,要讲社会公德,做一个守本分的人。如果不遵守公德,一定会脱离集体,那就意味着一个人末路的开始。认为人的才能是至关重要的,但“才能的一半是品质,品质的一半是谦虚”,把谦虚礼让看作是人的最基本的素养和道德修养的重要表现。你要别人怎样待你,就得先这样待人。谦逊礼让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品质。如果这样做,不仅使受到礼遇的人感到愉悦,也给有礼貌的人带来快乐。保持谦逊而不骄傲,懂得礼貌而不粗俗,不仅是一个人内在的气质和风范,也是一种外在的美。谦逊礼让,还应该包括宽容。宽容,就是对他人过失的一种谅解。如果不能容人容事,必然会处处树敌,事事结怨,那么于人于已都是灾难性的。人生在世,要想开些,心胸开阔些。只有宽容他人者,人亦宽容之。
  五、团结互助,扶贫济困。藏族有“一百个朋友嫌少,一个敌人嫌多”的民间谚语。所以藏族人在生活中总是充满着团结互助精神。比如在藏区的村寨中,一家宰羊杀猪,总会邀请全村寨各家的主人去吃,或是去各家各户送宰杀的肉;谁家办喜事,全村都去祝贺,谁家发财得喜,当做全村寨的喜事;猎人打到野兽时,遇到人总要分一份,回到村后则家家都有一份;村内有人生病,全村人都会去看望,而村寨中如果死了人,全村寨的人更要去安慰、送葬、追悼;遇到火灾、水灾或者其它灾难,都互相安慰、帮助。对一个村子中那些生活困难的人,藏族村寨的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有义务来照顾他们,每逢过节,藏族群众在自己欢度节日的同时总不会忘记那些生活窘迫的人,几乎每家都会对他们伸出无私援助的双手。
  五、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藏族有许多有关宣扬师长和父母的谚语,如“老师是智慧光芒的太阳,父母是家庭幸福的明灯”等。藏族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就要求人们要增长智慧,达到见性悟空的渡智境界,这一要求使得尊师重教的教育体系也因些随之形成。在佛教中,佛、法、僧被称之为三宝,而上师则是集“三宝”于一身的导师,他们有着智慧圆满和功德圆满两种圆满身,敬上师就等于是敬三宝,因为上师传授知识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所以藏族文化非常尊敬上师,师徒之间,弟子总是非常虔诚地听从上师的教导,铭记上师的教诲,对上师毕恭毕敬,言听计从,不应有丝毫的违拗之意。
  而对于父母,藏族有许多格言,例如,“暖不过天上的太阳,亲不过自己的父母,”“没有父母的地方,有金山银堆也不可眷恋,”“人生最大的幸福和财富莫过于自己的父母健在”等等。因此藏族对老人和父母总是时时处于无微不至的特别照顾中。无论吃饭、喝茶、饮酒,首先都要敬给老人或父母。在藏区,凡是对老人或父母不孝或者虐待老人、父母的行为都将受到整个社会舆论的谴责。凡是孝敬老人、父母,为老人和父母养老送终的人,不仅是做儿女的最大福分和崇高美德,而且会受到人们的敬爱。
  六、崇拜勇士,蔑视懦夫。
  藏民族在吐蕃政权统治之前尚处于部落时期,它一直保留了原始公社时期的尚武的军事传统。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吐蕃社会自远古时期所遗留下这种社会习俗并没有改变。在藏族社会中,不仅社会道德、公众舆论都对懦夫予以谴责,相反对英雄则加以崇拜。在藏族的传统伦理道德观中,对英雄的崇拜是一以贯之的,对懦夫也是极尽羞辱,对那些懦弱之辈要挂狐皮以示蔑视。长久以来,在藏族的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崇拜勇士,蔑视懦夫的伦理道德。
  三、藏族传统伦理道德观的传承及特点
  藏民族伦理道德的传承方式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家庭教育的传承。藏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把这些传统的伦理道德观作为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它告诉家庭成员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等。进而告诉人们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敬老扶k、夫妻和睦、兄弟友爱、邻里互助等是藏族家庭道德所提倡的主要内容,这不仅是每个幸福家庭的基石,也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目标。自古以来,藏族社会要求每个家庭以此来规范全体成员的行为准则。反之,“夫妻之间常为小事争吵,弟兄们为财产而争斗”等是所忌讳的。历来提倡:子与父同心,妻与夫同心,弟与兄同心,仆与主同心,官与民同心等。藏族的传统美德教育体系,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具有系统性,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通过这种教育也使得藏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观根深柢固在扎根在藏民族的心中。
  除了家庭教育的传承之外,藏民族还把伦理道德观融入朴实的民歌和谚语之中。从藏族民间故事、诗歌等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它们所包含的道德思想极为丰富。这些民间故事或是诗歌有许多是趋向于肯定劳动者的善良美德,揭示统治者的贪婪虚伪。这些民间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善战胜恶、美战胜丑、真战胜假的描述。认为普通人勤劳、勇敢、诚实、守信用,更富有道德感。如《斯巴宰牛歌》中提出,这个世界是由祖先创造的,并触及“谁养活谁”等根本性的问题。同时,一些作品也极力赞美对人民有功的伟人、圣贤等,表现了劳动大众求实和宽厚的胸怀。
  诚然,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藏族的伦理道德观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它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并在今天形成了具有藏民族独具特色的伦理道德观。这种伦理道德观,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藏族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受佛教的影响巨大,虽然藏族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藏传佛教,藏族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可以说几乎与佛教的所提倡的伦理道德观相融合在了一起,没有藏传佛教的传播就不会形成藏族的伦理道德观。
  第二,藏族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往往与社会法律法规、生产生活习俗、民族传统文化等融混掺杂,互相替补,交互作用,共同对藏族人民的思想观念包括社会生产生活发生重大影响。
  第三,从整体上看,藏族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仍带有自发和朴索的性质,由于长期以来藏族的原始宗教苯教和青藏高原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藏民族生活长期处于一种不开放的状态,这就使得其传统伦理道德观也带有一种原始性。
  历史昭示我们,伦理道德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秩序,都要有良好的伦理道德来规范和维系。伦理道德不倡,天下不宁。同时应该看到,伦理道德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也在随着相应的生产关系和物质文化条件而改变,不是永恒不变的。历史在不断发展,形势也在不断变化。就一个民族的伦理道德观而言,也应坚持“扬弃”的态度。在前进中有所选择,有所提高。对那些进步的、积极向上的理应继承和弘扬;对已经落后的、消极的和不合时代的则应抛弃。充分地研究藏族伦理道德观,对于我们增进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思想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密切民族关系,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充实、丰富和完善中华民族乃至于世界民族的伦理文化宝库,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永红:《文化雪域》,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q
  [2]第五世达赖喇嘛著,郭和卿译,北京:西藏王臣记.民族出版社,1983。
  [3]丹珠昂奔:《吐蕃王朝兴盛时期的藏族伦理思想》,《青海社会科学》1985第4期。
  [4]王尧,陈践《敦煌古藏文(礼仪问答写卷)译解》,《西北史地》1983。
  [5]陈瑛,许启贤:《中国伦理大辞典》,辽宁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6]萨班?贡嘎坚赞著,次旦多吉等译《萨迦格言》,西藏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
  [7]王尧& 陈庆英主编:《西藏历史文化辞典》,西藏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8。
  [8]丹珠昂奔等主编:《藏族大辞典》,甘肃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9]刘俊哲等著:《四川藏族价值观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