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念诵《观音菩萨心经念诵》入禅观

上虞多宝讲寺介绍(09月11日更新) - 多宝讯息 - 浙江多宝讲寺-大般若宗道场-多宝讲寺学佛在线
Untitled Document
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确见实闻,不可着口。凡一语而伤我长厚,虽闲谈戏谑,慎勿形言。结怨仇,招祸害,伤阴骘,皆由于此。
您所在位置:
上虞多宝讲寺介绍(09月11日更新)
上虞多宝讲寺介绍
敬礼佛陀、正法、僧伽!
  上虞多宝讲寺座落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百官街道。其地依山傍水,得天独厚。前有曹娥江,后依龙山。寺院距繁华商业区仅百米,因有龙山屏障,闹中取静,不受干扰,宛若世外桃源。寺内有三棵古樟,绿意盎然,三四人方能合抱,树龄最大者三四百年,更增幽雅也。
  上虞自古是文物之邦,人杰地灵。早在上古,舜帝避乱,来此教化,故曹娥江原名舜江。舜会百官,百官镇因此得名。东汉孝女曹娥,因父亲溺水,沿江号哭寻找,十有七日,至诚感人,乃改江名。梁代慧皎,著《高僧传》,流传久远,有大功于佛教。上个世纪国学大师马一浮,弘一大师之挚友,学通儒释,道德文章,广博渊深,渐为人知,盖隐居之圣贤也。此三者,皆上虞人也,余贤众多,不胜枚举。因久受圣贤教化,故上虞人民温柔敦厚,崇德知礼。
&&& 寺院旧址原有上茅棚和洪钟院两座修行茅棚。1999年,为推动地方宗教文化建设,当时的副市长陈樱牛代表上虞市政府从三门多宝讲寺迎请上智下敏上师来此住持,整合原先两座小庙,重新规划建设一座占地三十七亩、规模中等的寺院。1999年4月,上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准予登记。2007年1月,又颁发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2013年11月,上虞撤市设区,寺院随之改名为上虞区多宝讲寺,发证机关为绍兴市上虞区民族宗教事务局。
&&& 讲寺建筑风格独特。寺院在中轴线上安排四重殿宇,依次是三门(兼弥勒殿、护法殿)、大雄宝殿、大师殿(含药师殿、诵经堂)、藏经楼。两侧厢房分别是僧舍(含方丈楼)、客堂、观堂和钟鼓楼。其中大雄宝殿最为雄伟,大殿高三十七米,主殿面积八百平方米,供奉释迦牟尼佛和二弟子。主尊像高九米,二弟子像高七米。
&&& 本寺是大般若宗道场。大般若宗由二十世纪我国高僧上能下海上师开创,依《大般若经》,弘扬佛陀圆满清净有次第的一代时教。该宗现在四川、山西等地有多处弘法道场。本寺和三门多宝讲寺乃江南弘扬大般若宗之主要道场。住持上智下敏上师早年跟随海公上师十余年,得其大般若法之精髓。上个世纪九十代初开始致力于兴建道场、培育僧才。现在寺院常住出家僧人约四十余位,每日参与寺院各个部门(谓之寮口)的劳动及课程学习,福慧双修,努力成为具有真才实学、严持净戒、精修止观、教证具足的合格僧才。另外,还有各地来的常住居士百余人,培福参学。
在住持敏公上师的带领下,多宝讲寺兴建三宝,严持戒律,住持佛教正法,利乐有情。一方面,积极弘法利生,为居士传授皈依、五戒、八关斋戒,定期举办念佛、讲经、抄经等活动。另一方面,开展公益慈善,遇到地震等灾难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慷慨捐款捐物救济灾民。秉承佛教本意,坚持不以佛事活动牟利、不收门票。建寺二十年来,多宝讲寺在佛教界赢得良好声誉,以持律道场、正法道场而著称。
下面按清净传承、住持、僧团、利生事业之顺序,向您介绍上虞多宝讲寺。
一、清净传承――大般若宗
 & 般若归纳一切经之意义,详尽无遗,为一切经之母。&&&
&&&&&&&&&&&&&&&&&&&& ――海公上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
(一)根本经典《大般若经》
  《大般若经》是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开演的甚深经典,全书六百卷,被称为“佛母”。其中心思想在于说明诸法“缘起性空”的道理,缘起是指一切法(即一切现象)都由因缘和合而显现,性空则指一切法都没有实在的自性。我们熟悉的《金刚经》就是从《大般若经》中录出的,其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偈语总括了般若之理。
  在大乘佛教,《大般若经》极受推崇。在印度,中观派创始人龙树菩萨为疏释此经,撰成《大智度论》;复造《中论》,阐述缘起性空之深义。那烂陀寺月称论师为弘扬龙树菩萨之中观正见,复造《入中论》,以注释《中论》。瑜伽行派之开创者无著菩萨,则从弥勒菩萨处听受传演《现证庄严论》,该论阐明了广大无边的修行道理。
  我国唐代高僧玄奘大师九死一生,历尽千辛万苦,去印度取经学法,前后十九年。从公元660年初(显庆五年)到663年末(龙朔三年),不顾年事已高,将《大般若经》译出。在给唐高宗的上表中,大师说,“玄奘年垂七十,劳疹屡婴,恐先朝露,无酬天造,是以力此衰弊,光烛缠宵,祗奉诏恩,夙夜翻译。”这是大师晚年最重要的一部译经,他认为“佛法大乘,般若为本……《大般若经》总廿万偈,西域以为镇国重宝,多秘不传。”他希望该经之译出,可以使国运昌隆,“愿斯妙善,仰资国祚”。
  海公上师依佛陀之般若思想,以禅宗融会律宗、净土宗、法相宗、密宗等各宗派之优点,创大般若宗。敏公上师在《海公上师耆年思行实录》中录海公上师语曰:“人家问我们是什么宗派?我说我们的宗派,就叫大般若宗,我们是学般若的,以般若为宗。”
  海公上师认为,契入大般若经,必须依靠祖师的释论。他在《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中说:“解般若之论,主要为《现证庄严论》及《中观论》。《现证庄严论》主要明法相次第,俗谛边事,在各各法相上指示无生,与大经合。《中观论》多明法空,真谛边事,遮止俗谛,令悟无生,了经密意,即不了义与了义。学中观不依《现证庄严论》,中观不能得,以不依法性不能证自性故。二者合学,方有门路。”
然于初学,即使以上二论,亦难悟入,《菩提道次第广论》遂为通达般若之最好阶梯。海公上师撰写了《宗喀巴大师显密修行次第科颂》,令初学者得修持之要点。其中“入般若法门”之一节云:“般若谓正知,远离颠倒类。般若者真见,不观梦幻实。不住色生心,合集流注等。般若者纯净,我相尘垢离。体有真及俗,真体离言思,俗体谓经论,亲证或疏缘。大经卷六百,论庄严中观,余复无量种,各各名句文。”敏公上师继承海公上师之悲愿,复将法相唯识学融入于修学体系,亦于弘扬《菩提道次第广论》不遗余力。历年来,敏公上师详细讲述了《科颂》、《菩提道次第广论》、《心经》等,阐述般若之理。
每年七月盂兰盆法会期间,多宝讲寺的四众弟子都会读诵《大般若经》,以求加持,以作供养。又必念《小品般若》,显纯正法源也。
(二)祖师――上能下海上师
  大般若宗之祖师海公上师,俗名龚学光(字缉熙),1886年诞生于四川绵竹县。早年投身军戎,像许多同时代的人一样,希望以此富国强兵、复兴中华。后在北京,闻张克诚先生讲授佛教哲学,大为叹服,即皈依佛门。32岁时在成都办少城佛学社,常请佛源法师及刘洙源教授等讲经说法,师亦自讲佛法。以居士之身,潜心佛法,广结佛缘,参究不息。曾为居士讲《俱舍》,仅俱舍二字,即讲七天,其学识之深广,可见一斑。随其信念日趋坚定,遂于1924年,在佛源法师座下出家,法名能海,字阔初。时年39岁。旋赴宝光寺从贯一老和尚受具足戒。
  上师曾阅藏经目录,见藏文三藏中有许多书目汉文尚阙,遂决心效法玄奘大师,于1928年5月,赴藏求法。途中备尝艰辛,9月始抵拉萨。《能海上师传》中云:“雪地践行,棘刺入足心,冻僵无感觉,午后转暖,方知有刺。”过河时需赤脚,忍受寒冷。又云:“因赤足行久,脚底皮增厚,趾长肉甲,衣成膏油,虱满全身。夜则猛兽四嚎,或近旬不见人烟。”入藏后,跟随被誉为西藏佛教之“月轮”的大成就者康萨仁波切学法。&&
  海公上师前后两次亲近康公,共八载许,得到般若学之心要。康萨仁波切对海公上师之殷勤求法,甚为嘉许,乃将其密法传承传于海公上师,海公上师遂为康萨法流之第二十九代祖师。初,海公上师并从佛源老和尚处得禅宗临济正宗第四十四代法统,故海公上师实集显密殊胜法流于一身。
  回汉地后,海公上师发愿要转末法为正法五百年,致力于弘扬从释迦世尊流传下来的纯正、清净、圆满的大般若教法。他兴建道场,僧团管理建制皆依禅宗临济宗家风。然就修行而言,初业行者,宜由念诵趋入禅观,故本宗吸取了天台教观双举、禅宗做事修行打成一片之优点,融会讲说闻思以及修观,为学者铺好了一条从初到末的成佛大道。并翻译、编撰、讲说汉藏经论。其开创的道场,首为四川成都近慈寺。其弟子上清下定上师复在上海兴办金刚道场。海公上师晚年住锡五台山清凉桥,广弘教法。
  海公上师爱国爱教,是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出席印度新德里亚洲国家会议。上师为国际和平、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作出了贡献。
  1966年,文革事起,八十一岁的海公上师也受到冲击。上师面对逆境,坦然处之,观察因缘,事先与人留言,于1967年元旦晏然坐化。人称来去自由,功夫纯熟矣。荼毗之日,有闻异香,亦有舍利。师世寿八十一,僧腊戒腊均四十三。
  1981年,海公上师之舍利塔建成于五台山善财洞侧宝塔山麓,赵朴老铭之曰:“承文殊教,振锡清凉,显密双弘,遥遵法王,律履冰洁,智刃金刚。作和平使,为释宗光,五顶巍巍,三峨苍苍,s塔崇岳,德音无疆。”这是对上师一生的功德事业所作的精辟概括。
(三)大般若宗之特点
&&& 大般若宗主要特点可说为五:1.教法圆满;2.能显现一切佛经皆是实修之教授;3.强调方便和智慧缺一不可;4.强调学修要有次第;5.强调座上修和座下修紧密配合。
1.教法圆满。由于众生的根基和爱好,佛教形成不同宗派,海公上师排除宗派门户之偏见,体会释迦世尊一代时教之精神,令学者认知佛陀的一切圣教都没有矛盾,都是一位凡夫众生成佛之道轨。菩萨修行,目标是为成就世间一切众生之义利,所以必须摄受各种根性的教化对象,故须无量法门,此等无量法门皆须修学也(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菩萨道(大乘道)由意乐、行持组成,意乐即发大菩提心,行持即是修学六种波罗蜜多(六度),故知一切道皆须修学。由此而知,大乘小乘道不相违,不至执小谤大或执大谤小,显乘密乘亦不相违。
2.能显现一切佛经皆是实修之教授。世间除胜者佛陀外没有任何人能以遍智正确了知一切(诸法)及最胜真实(究竟实相),也没有人比佛陀更能善巧宣说实修之方法。但是,一般人无知,认为经论只是理论性的教法,没有实修要诀,此外另有一些专门开示的实修精要的教授,而将正法割裂为两种:一种讲解用,一种实修用。这种心态障碍我们对于佛陀圣教生起大恭敬心。本宗教法以善巧方便,令学者明了一切佛经皆是实修教授,如《俱舍》云,“佛正法有二,以教证为体”,教法即是我们用于受持、抉择之经论,亦即用于实修之道轨,而证法便是依照这些已决定的道轨实践修习。复次,修所成慧所要修习的,正是闻所成慧和思所成慧所了解之事,而非其他,即如先指出马匹所跑之路径,然后依着路径奔驰。由此能知,宗门教下互不相违,闻思修、戒定慧互不相违,学习与证悟互不相违。
3.强调方便智慧缺一不可。修行时,为得圆满佛果,方便分(发菩提心)与智慧分(证空性慧)缺一不可,仅修一分福或慧不能成就色、法二身。本宗教法,令学者易于了解佛陀密意,不会执着专事修空而舍弃方便。复次,本宗认为,修持时止住修和观察修亦缺一不可,令学者去除仅修无分别专注一缘即可成就解脱之邪见。本宗复具有圆满的止观修法。
4.强调修学要有次第。尊师重道,是修学佛法的第一步。《华严经?明法品》云:“菩萨摩诃萨,行十种法,能速成就一切诸地。何等为十……四者恒不远离真善知识。”依止善知识最标准的楷模,即是《华严经》中的善财童子和《般若经》中的常啼菩萨。《华严经》中并说弟子依止善知识,应具备九种心态,所谓孝子心、金刚心、大地心、轮围山心等。弟子要经常思惟善知识的功德和恩德,如法承事随顺善知识。这是去除我执、积集资粮、排除障碍的最佳方便。当然,所依止的善知识,应该具足德相。敏公上师在《多宝讲寺培养僧才的点滴经验》中云:“学修中的一个关键,在于实行‘依止法’,且所依止之对象,除必须具备之十德外,又必须有从释迦佛到历代祖师衍演传承之清净法流。”没有清净源头是不可能修出所想求的解脱和佛果的。
&&& 在尊师重道的基础上,首先要生起下士道,认识人身难得乃至无常迅速等,发起真实皈依之心,深信业果,努力出离恶趣。然后,对整个轮回产生厌离,生起中士道。复次又对如母有情沉溺轮回深生不忍,发愿度一切众生出离苦海,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修习六度万行,此为上士道。阿底峡尊者《菩提道灯论》云:“若以诸方便,唯于生死乐,希求自利义,知彼为下士。背弃诸有乐,遮恶业为性,若惟求自静,说名中士夫。由达自身苦,若欲正尽除,他一切苦者,是为胜士夫。”
5.强调座上修和座下修紧密配合。修行分为座上修与座下修,也就是上座正观修和未上座时之修习。最要者,于座下时,须提持正念,毫不懈怠,一切时中,严密防守自所守持之戒律,此入般若不二之门也。戒律从世尊的悲心和智慧中流出,海公上师在《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说:“般若之事相在别解脱戒,见事则理易明。十地菩萨亦不能制戒,唯佛之般若方能决定。学律与大般若合为最究竟。”并配合以积集资粮,如承事三宝(于僧伽中承事供养,于师长前服务等)、利益众生等。如此,在在处处,乃至饮食睡眠,皆摄归于修行,故其成就亦速也。
二、住持――上智下敏上师
由于智敏法师事迹之示现,可令世人得知今日中国佛教尚有不为人知的龙象,解行俱佳的僧伽应世,这是龙天护佑,大心菩萨再来,是中国佛教之幸,也是人民之幸!
&&&&&&&&&&&&&&&&&& ――上净下良长老(中国佛教会名誉理事长)
(一)家世和主要经历
  敏公上师,俗姓施,名祖寿,籍贯浙江杭州,于1927年出生于江苏苏州。父施霖,母张太夫人,皆杭州人。施霖1892年生于浙江杭州,13岁即考取庠生(秀才),早年在江浙等地当法官,中年辞退公职,在复旦大学等校任教授,被称为民法教育的泰斗。母张太夫人,其父曾任云南某地知府,太夫人贤慧知礼、恪守妇道。
&&& 1941年,祖寿15岁,阅《论语》“子曰: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有悟,乃一改虚浮习气,有志于学。同年接触佛书,即茹素戒荤、厌弃电影等世俗娱乐。1944年,十八岁,入上海大同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学习。1948年至1951年,师从法相家范古农居士研习法相唯识之学。1951年,进源丰织造厂任会计。
&&& 1953年,海公上师至上海讲法,敏公上师听后,法喜充满,生起极大信心。遂于1954年,上五台山清凉桥,依上清下定上师剃度出家,次年依上定下慧和尚受比丘具足戒,从此在海公上师座下学修十三年。  
&&& 文革中,上师受到迫害,双小腿冻坏,不得已截肢致残。面对这极大的身心痛苦,上师忍人所之难忍,行人之所难行,对佛法之信心不退,弘法利生之心不减。遣返回家,誓不还俗,坚持出家僧人必修之诵戒、安居、持戒修行,念修功课背诵不断,将多年所学之佛法,身处逆境而实修。
&&& 八十年代,党和政府拨乱反正,落实宗教政策,敏公上师展转执教于汉地多所重要佛学院,辛勤培育了大量僧才。当时百废待兴,佛教人才处于青黄不接之际,上师为文革后汉传佛教的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1982年,应厦门南普陀寺方丈妙湛老和尚的邀请,到南普陀佛教养正院任教,开讲《俱舍论颂疏》。1985年,应莆田广化寺圆拙长老的邀请,到福建佛学院任教,兼佛学院第一任教务长。1987年,复至四川宝光寺,复办已停办四十余年的宝光佛学院。1990年至1991年,任浙江省温州市妙果寺首座。
&&& 1992年,师之剃度恩师上清下定上师请师住持浙江三门{枧多宝讲寺。定公上师者,三门{枧人也,早年官至国民政府将军,中年弃俗出家,依海公上师学法,进步神速,建立上海金刚道场,八十年代后住持成都昭觉寺,于大般若宗之弘扬,厥功甚伟。时高枧乡乡村二级机构亦出面诚请,为报师恩,为满众生善愿,亦为实现自己弘法利生之夙愿,敏公上师乃移锡高枧,出任多宝讲寺住持。当时之讲寺,仅存一摇摇欲坠之大殿,并有几间残破的中学校舍。上师筚路蓝缕,艰苦创业,数年之内,多宝讲寺初具规模。1992年至2004年,上师在三门多宝讲寺弘扬大般若宗之教理,依古圣先贤之圆满教法修道之次第及清净传承,弘演、教授显密经论几十种,内容遍涉戒定慧三学。当时上师七十高龄,仍讲学不辍,有人问上师:“您年纪大了,腿又不方便,何必那么辛苦?找个地方好好保养身体,才是要务。”上师回答:“我不忍心看着这么多年轻的学僧想学正法却找不到正法和说正法的人,毕竟自己以前亲近善知识听了一些清净佛法,现在想尽量把这智慧光明之炬传下去!”听者动容。
  1995年,四川康定县南无寺住持大吉上师授予敏公金刚上师位。大吉上师曾任康定县政协副主席、县人大副主任,教证功德具足,爱国爱教。敏公上师对于大吉上师极为尊敬,初见即泪流,无法自抑。大吉上师亦将所学之法倾囊相授。同年,敏公上师应邀赴澳大利亚弘法,讲授《俱舍》各品大要数月。2007年,经过十五年辛勤的建寺育僧,终于培养出多宝讲寺第一批安居十夏的比丘,并对其中的宗宙法师、宗振法师授予和尚位。2008年,又授予宗宙法师传法上师位。
  2008年至今,敏公上师驻锡上虞多宝讲寺,接引四方学众。
(二)所成就之教功德
  敏公上师深入经藏,对四宗经典作了系统的研究。所谓四宗者,即说一切有部、经部、瑜伽行部和中观。在三门多宝讲寺,系统讲述了《俱舍论》、《五蕴论》、《百法明门论》、《唯识二十论》、《摄大乘论》、《菩提道次第广论》等。
  对《俱舍论》,师尤致力焉,自言极为欢喜,也“最为得意”。早在1962年,在五台山清凉桥,为青年僧人讲说此论一遍,80年代后复在多处弘扬。上师对俱舍精研有年,造诣可谓深矣。弟子整理上师著作,见其所用之书,写满注释,复有数十页笔记,抄录各家之注释,可见用功之一斑。在佛学院授课时,极受欢迎,讲台上摆满了录音机。所著《俱舍论颂疏集注》和《俱舍论集注》即将出版。
  上师重视《俱舍》,以世亲菩萨此论,包含根本乘教理之基础。当时印度,不论道俗,皆推重学习研究,犹能开智,名为“聪明论”。由《俱舍》则能通达唯识,由唯识则能通达中观。玄奘大师重译、弘扬《俱舍论》,有其因也。《阿毗达磨俱舍论略释记》云:“虽源出婆沙,本诠论藏,若能究根界之旨,穷世圣之源,辨因果于真俗,祛执滞于人我。乃十二部经思已过半。八万法门,由而可知。”
  敏公上师年青时,从范古农居士学习法相唯识。范古农居士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佛学大家,在上海创办法相学社,讲授《大乘五蕴论》、《大乘广五蕴论》、《百法明门论》、《二十唯识论》等。在清凉桥,则随海公上师学习戒律、《科颂》、《现观庄严论》、《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阿含经》等。
(三)所成就之证功德
  敏公上师持戒精研,于别解脱戒、菩萨戒严格护持,犹如眼目,又以身作则,尊师重道。就其护持别解脱戒而言,青年时曾得肺病,有人告以秘方,需伤害鳝鱼,上师宁舍生命,亦不愿杀害动物以自活。于公家财物,纤毫不取。与女众交往,恪守佛制,不单独与之见面说话。数十年持斋,过午不食,至今不变。生活简朴,不求奢华。
  就其护持菩萨戒而言,上师之兴建道场、摄受弟子等事业,皆菩提心之流露。犹可赞叹者,忍受寒暑病痛,讲经说法,整理而成的文字稿,蔚为大观。上师诲人不倦,或有求见求教者,一般都予以接见引导;或有来函请益者,以前一一予以亲笔回复,弟子已整理出二册书信集,现在虽年事已高,也必令弟子回复。
  就其尊师重道而言,上师恭敬善知识,堪为师表。作为一个习惯了城市生活的年轻人,决然上五台山,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依止海公上师十三年,亦难得矣。上师对剃度恩师定公上师、大吉上师的恭敬之心溢于身口。在《怀念剃度恩师》一文中,上师忆念定公上师之恩德,自谓“处今五浊恶世环境之下,受各种不良习气之熏染,不知将堕落至何等地步!……
幸蒙恩师,悉心安排,步步提携,渐次纳入正道”。当上师从大吉上师手中接过所赐的加持品,双手举过头顶,眼泪就会不造作地流下来。
  敏公上师不仅自己精严持戒,而且劝人持戒,赞叹持戒,并建设具有持戒环境之僧团。所住持之多宝讲寺,亦以持律道场闻名于教界之内。上师常常开示,戒律是观察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的,而不是自己做到一点,就去说别人不对。若自己做不到,要起惭愧心,不能舍弃之,说这条戒不要了。
本寺依丛林讲学方式,培养热爱祖国、住持正法、严持净戒、精修止观、教证结合,继承佛教优良传统,能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作出实际贡献的合格僧才。
&&&&&&&&&&&&&&&&&&&&&&&&&&& ――多宝讲寺办学宗旨&&
(一)育僧理念
  佛教能否兴盛,最重要的是人才问题。“培育真僧,住持正法”,是敏公上师的育僧理念。要培养能够住持正法的僧才,要求有无我利他的发心,也要成就住持正法的能力。敏公上师结合自己多年丛林生活和佛学院教学经验,认为丛林讲学方式,是培养具有真才实学、教证结合之合格僧才的有效途径。
  在《多宝讲寺培养僧才的点滴经验》一文中,上师写道:“本人的设想是集古丛林与佛学院二者之优点,综合而建立成讲寺或律院之形式。为培养出弘宣正教、译述著作,及静修求证等各种僧材,在教学体制上,实行六年制教学,遵循:学识依止经律论、行持必遵戒定慧之宗旨,按照佛陀四十九年说法之次第,参照《道次第》及《四宗要义》,依照传承,有体系、有次第地制定出一套学习与修持相结合的教学规划,使学僧能在一定时期内,对经律论三藏有根本而较完整的理论知识,于戒定慧三学有相应循序渐进的实修方法。”在这一基本思想的指导下,讲寺要求僧人树立纯洁的佛教信仰、严格护持戒律、深入广泛地学习教理,并积极参与利乐有情的活动。
  僧人首先必须有纯正的佛教信仰,对于佛陀、正法、僧伽具有坚定信心,明确有前生后世,为解脱后世之苦而诚心皈依三宝,严格奉行依皈依学处。复次对业果道理,要生起决定信。
僧人要严格护持别解脱戒,远离十恶业道,护持戒律,如护眼目。学僧还要深入闻思佛教教理。寺院要求有力者广泛学习寺内所设的经论课程,无力者至少亦应学习道次第及佛陀传记、教法源流、高僧传记等。日常念修之功课,要求诵记在心。在通达一般教理的基础上,可以进修天台止观、净土念佛、禅宗参究、密宗三密相应等各宗派的教法证法。
僧人要随分随力,行利他事。要求有住持正法的责任心,要学习统领大众、承事常住。还要努力培养对身边的人、社会的人以及更广大范围的众生的慈悲爱护之心。敏公上师指出:“在学修过程中要求学僧将佛法之慈悲济世,利益他人之精神落实在行持中,将菩提心、慈悲心贯彻于‘惟愿众生离众苦,惟愿众生得安乐’中来,时刻谨记佛法之大乘精神在于济世利人,修行之核心在于断除烦恼,灭除对人、事的嗔恨心及对财色名利的贪婪心,经常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烦恼现象,将所学理论用于实践,并通过扶贫救济,赈灾支援等方式,体现佛教利乐有情之本怀。”
  敏公上师经常教育弟子,要做一个合格的出家人,就要守好本分,只要做好持戒修行,就有了利益众生的基础,否则出家人就不像个出家人,也利益不了众生。昔佛陀示现弃王位而出家,即显僧人利益众生之正途,乃修行正法、宣说正法也。
(二)育僧方法
&1 .闻思学习:在讲寺,僧人要参加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包括课程学习、讨论、自修等。
(1)课程学习(闻):学僧需根据自身条件,参加讲寺开设的经律论课程。经论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即:
第一阶段,根本教,以《阿含经》《俱舍论》或《摄类学》《心类学》为主。
第二阶段,瑜伽学,以“六经十一论”,特别是《五蕴》《百法》《二十唯识》《三十唯识》《摄大乘论》《辨中边论》《成唯识论》等为主;
第三阶段,中观学, 自续派以《现观庄严论》等为主,应成派则以“龙树六论”,特别是《中论》《入中论》及《菩提道次第广论炽\舍那章》为主。
&&& 戒学方面,分为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等,分别纳入第一、二、三阶段的课程中。
&&& 在课程学习中,一般分为听讲、复讲、问难、讨论等几个环节,以求听闻能够记忆,思惟能够解义。
(2)讨论(思):部分学僧在晚课之后,参加讨论,就所闻法义进行讨论,既锻炼思维辩才,又加深理解,记持不忘,还能不断阐发新问题。或提疑问,或发诘难,或阐述说明,或深入辩析,各抒己见,气氛活跃。
(3)自修(修):晚上各自修学,或修加行,或禅修,或将白日所学之教理,用于禅观。
&2 .正修(念诵):多宝讲寺非常重视念诵,认为念诵总摄了闻思的内容,故念诵即是修持,是对所习法义的串习;如法念诵,又是止观之前行,可以与定相应,进而开发智慧;念诵又是对诸佛菩萨十方圣者的广大供养,故可集聚极大的福报;念诵也是向十方诸佛求加持的极好机会。海公上师曾言:“念诵既熟,其用乃兴,身口意三业清净无倒,始名般若。般若无体,显之于事,亦犹电流无形,发之于灯。所作恰好,即是慧相。念诵为修般若之条件,法从因缘生,因缘即组织也。”敏公上师再再强调,学就是为了学习修行方法,学而不修就像了解了地图却不上路,故教诫弟子当重视并实践修行。初步基础即念诵修,通过念诵仪轨,将所学有组织有次第地进行回忆和理解,并深深刻入内心,总摄三门,身口意转恶为善,渐渐趋向于定。
3、未修中间:敏公上师依本宗祖师所传修行经验,强调修行不能只在禅坐中,还要进入生活中,将生活变成修行的一部分。这时主要是培福,消业积资,为正禅坐时作准备,同时不能忘失正修时的正念,例如佛号等等,这样功夫才能得力。否则如烧水,一会儿加热,一会儿冷却,终无沸腾之时。为了让僧众安心办道,讲寺制定了有规律的作息日程,并解决衣食住药等问题。
(1)起居:每天四点一刻,多宝讲寺晨钟响起,僧人稍事洗漱,即上殿念诵。七点用早斋,十一点用午斋,托钵过堂,过午不食。晚上九点半,打板止静,僧众寝息。这种有规律的作息制度,有利于健康,有利于修行。
(2)承事:僧人需承事僧团,在各个部门(谓之寮口)承担相应职责,如在大寮做饭、在大殿管理香烛等等。全体僧人复定期参加集体劳动(出坡),搬运经书、清理垃圾等。既能服务大众,增加福报;又学习与众和合,克服我执;又能增加历练,扩大心量,提升服务大众的能力。
(3)顺缘资具:寺院为僧人免费提供衣食住医药等四缘资具,每月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本寺从建寺一开始,就为僧人提供食宿及医疗费用。一般每年数次,从北京上海等地请来医疗队,为僧人诊疗、检查身体,令僧众无后顾之忧,立身行道,报答四恩。
  本寺僧人穿黄色大量衣。昔海公上师在清凉桥,依佛世样式,将袈裟改为大量衣。佛教不同部派,袈裟颜色不同,比如有部披单为紫色,四分律部则应是黄色。海公上师到过南传佛教地区,见到汉地四分律部之袈裟颜色及钵之大小、颜色等与南传部派都一样,乃知汉传与南传的两个部戒最接近。众所周知,南传佛教较好地保留了原始佛教之原貌,海公上师遂改穿黄色大量衣,以恢复佛制也。海公上师又恢复了着裙制度,因为佛制着裙,衣裙整齐是佛教的幢相,能令见者生起信心,对佛教有增盛作用,有助于正法久住。
(三)僧团管理
1 .六和原则
  多宝讲寺依佛制统理大众,以六和原则摄持僧团,并依戒律精神,按照汉传寺院的管理方法,适应丛林式讲说寺院的模式,组织僧团,建立各个部门,并对加入僧团、共住等制定了基本的程序和规章,以便令僧欢喜、令僧安乐,精进修行,达到培育僧才、令法久住之目的。佛制律法,主要为羯磨制度,即民主精神,大众议事,依理通过。羯磨有一重要精神,即一切寺务均由与会者畅所欲言,共同商讨,得出结论。处事决断,全凭众议,毫无条框。羯磨断事已竞,不得再议,律有明文规定也。而本寺还秉承汉传丛林制度传统,盖因海公上师为临济宗第四十四代传人,于禅宗造诣甚深,其道场管理体系亦源于禅宗之丛林制度也。
&&& 佛教僧团的组织原则依六和敬,六和敬即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见和同解详见前“育僧理念”。)海公上师和敏公上师都很重视六和。海公上师曾指出:没有和合,即没有僧伽;没有僧伽,即没有佛教。
  寺院遵照《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共住规约通则》,制定共住规则。首先,僧人必须遵纪守法,爱国爱教。如《通则》云:“全寺僧众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执行有关政策,爱国爱教,以寺为家,勤修三学,恪遵六和。”
其次,僧众必须戒行清净。僧人必须参加早晚课诵、二时斋供、听经念诵、出坡劳动,用功办道。
  在家未得戒者,欲加入僧团,必须向客堂提出申请。经过考察合格后,允许转为净人,再经过一年左右的考察,方可剃度出家。本寺是十方丛林,来自全国各地的出家人只要符合条件都可以挂单和居住。
2 .组织框架
  住持(方丈)是整个寺院的最高领导,负责制定重大决策,并作重大决定。住持之下,有十人左右的执事会,就日常事务进行定期讨论,达成决定。僧团执事包括监院、副寺、衣钵、沙弥堂主、教务主任、知客、纠察、维那、典座、殿主、藏主、库头等,由住持按照丛林请职制度和协商原则,定期任命。
(四)对在家俗众居士的帮助
  讲寺现有常住居士一百多人,常住居士开设了善财班,系统学习佛教理论,并将所学用于检查自己所作所为是否与业果相顺。寺院还派法师为来寺信众授皈依、五戒、八戒,并为他们讲解经论,解惑答疑。
四、弘法利生事业
 & 多宝讲寺从1999年成立以来,致力于兴建三宝、弘扬佛法、服务社会等事业。
(一)兴建三宝
  建寺以来,通过四众弟子的共同努力,讲寺殿堂庙宇逐一建成。大师殿最早建成,大雄宝殿于2013年竣工。尤其是大雄宝殿,历时多年,耗资巨大,但是众志成城,曹娥江畔,终现庄严佛刹。信众欢欣鼓舞,以有殊胜佛地,可以礼拜集会也。寺院从一开始就不卖门票,认为一般社会人士有净信之心,来寺朝礼,不能让门票成为障碍,并一直提倡文明烧香供佛,免费提供香火。
&&& 在敏公上师的主持下,多宝讲寺已经塑造了多尊殊胜佛像,包括释迦牟尼佛及二弟子相、文殊菩萨像、弥勒菩萨像、祖师像等。讲寺并计划塑造观世音菩萨像、十六大阿罗汉像。佛像住世,是正法兴盛之象征,可为众生作大福田。
  三门多宝讲寺建寺伊始,就重视印制流通经书法宝。当时在全国范围内,经书比较匮乏,资金也不充裕,本寺就不断印制流通经论,使广大信众能免费得到经书法宝。敏公上师本人不顾年高体弱,广征博引,注释经论,出版了《摄大乘论世亲释集注》、《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等。同时,还把讲记整理成书,印行流通。上师移锡上虞之后,此志不渝。上师个人著作,将以《法幢文集》之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陆续出版。现已出版《道次第卷》等。
  佛教三藏十二部经如暗夜之灯炬,苦海之宝筏,为人生带来光明与幸福。但是佛教经典卷帙浩瀚,古文艰涩,大多数人对于佛教义理掌握有限,对古籍望而生畏。上师以通俗易懂之文阐扬经论,让现代人也可以深入经藏,使得古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来。此中,上师对弘扬法相唯识学之贡献特别值得一提。
  法相唯识之学,由公元四世纪顷出世的无著、世亲兄弟开创弘扬。二位菩萨学风谨严,思辨细密,组建了“万法唯识”的庞大思想体系,解释宇宙万象及解脱成佛的原理,成为印度大乘佛学高度成熟的标志。
  唐初,玄奘大师于印度那烂陀寺依止戒贤论师受学瑜伽诸论,又从胜军论师得闻护法菩萨《三十论释》,尽得传授。归国后,窥基大师为作《成唯识论述记》、《枢要》等,发扬光大,开“慈恩宗”(即今日一般所言中国佛教八宗之“法相宗”),一时蔚为显学。唐会昌法难,唯识典籍大多散佚。唐朝之后,唯识派在中国衰微,绝响千年。
  清末民初,杨仁山至日本,取回法相宗经典。因法相唯识学长于逻辑推理,又富有认知科学之内涵,引起研究者的兴趣,沉寂已久的法相唯识学遂见复兴,重放光华。法相唯识学的复兴,不仅是整个中国佛教复兴运动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也是整个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文化史上的一件不容忽视的大事。
  民国期间,法相唯识学复兴的一个重要人物是范古农居士。范古农居士佛学素养深广通博,对中国佛教诸宗思想都有所知解,早年受杨仁山的影响,对法相唯识学有过较深的研究,晚年开办法相学社,弘扬法相唯识学。敏公上师青年时代在上海即师从范古农居士研习唯识,听受《百法明门论》、《唯识二十论》等,后又在五台山清凉桥深入《俱舍》,在多处佛学院讲授,并整理出版《俱舍》讲记、集注,堪称国内法相唯识的专家。
仅有记录成文字的书而无人学修讲解也是不能够传承文化的,所以敏公上师对于经论的讲授极为重视,说多宝讲寺就是要持续讲经说法的。上师系统讲授了《印度佛教史》等佛教概论,以及《律海十门》等戒学,《禅定品》等定学,《心经》等慧学,尤其开演了《俱舍论颂疏》、《大乘五蕴论》、《百法明门论》、《唯识二十论述记》、《摄大乘论世亲释》等多部法相唯识宗的重要论典。两位和尚亦从师教命,敷座说法,近年来开讲了《五蕴论》、《百法明门论》、《药师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唯识二十论》、《八大人觉经》、《八识规矩颂》等。讲寺学僧持续学习敏公上师所传法相唯识,并发愿复兴法相唯识之学。
(二)弘扬佛法
&&& 佛法住世,可以净化人心,增长善行,故多宝讲寺于弘扬正法,不遗余力。讲寺通过各种方式,举办多种活动,弘扬佛法。
除了印行经书,讲寺还通过网络学习、定期座谈、建立网站博客等形式弘扬佛法。多宝讲寺建设了官方网站和敏公上师博客、宗宙上师博客、宗振和尚博客,有缘者可以由此了解讲寺近况,并下载学习资料。讲寺还设有微博,每天给大家发送有教育启发意义的信息。
(三)服务社会
  讲寺本着行菩萨道的精神,随分随力,服务社会、饶益有情。广义而言,弘扬佛法,就是服务社会。狭义而言,则以世间善法劝化社会大众、令社会大众远离不良行为、扶危济困,并满足广大信众的世出世间需要,可名服务社会。
  本寺普劝世人,遵守世间善法,令其现世得利,来世安乐。敏公上师深信,佛法的传播对于个人身心健康、家庭和睦、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乃至世界和平等,都有积极的贡献。上师在《戒律的重要性》一文中写道:“佛教对世间教化这方面来说,作用是极大的。每一位受过三皈五戒的在俗佛弟子,他们自然爱国守法,因为佛制佛弟子随住何处,当遵守彼国政策法令。他们严格遵守不杀、不盗,对社会治安,起极大的稳定作用。一切杀人、抢劫,偷盗等犯罪行为,都不会在他们中间发生。又因不盗不诳,廉洁奉公的精神自然养成,绝不会产生贪污浪费、行贿受赂,商人也不会偷税漏税。再加上不邪淫、不饮酒,社会风气自然高洁。”
  上师的许多在家弟子(居士)奉守五戒,他们连单位的电话、纸张等都不占便宜,更别说偷盗财物;连鸡鸭都不杀,更遑论杀人;连不正派的轻佻语言都不说,更不会去找外遇破坏他人家庭。这都有助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敏公上师尤其倡导孝道。上师经常教诫弟子一定要孝顺父母,令他们现世衣食饱足、心情愉快。出家人还要为父母的下世着想,以诵经行善的功德为父母回向,并做出广大的利生事业,如此方能报父母之恩。为弘孝道,上师亲自示范,撰写忆念父母的《春晖追记》和《显严事略》二文。两篇文章文字朴实、情真意切,激起很多弟子知恩报恩之心。
&&& 多宝讲寺本着佛教大慈大悲的精神,倡导世人放生护生。每年春节,敏公上师都会苦口婆心,号召大众戒杀吃素。2014年,敏公上师还发出了放生食素的倡议,劝大家不要为了一点口福,而杀害动物,造下极大的恶业。在该文中,上师写道:“放生能使诸事呈吉祥,使您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工作顺利。只要您去做了,犹如耕田,有播种就一定会有收获。因为慈悲是超越了宗教界限的,只要您怀着对生命的珍爱去放生,即使善良的您不求任何回报,但您的生活一定吉祥如意。”上师推广素食事业,说素食就是放生。在上师的推动下,各地居士积极投入放生救杀之行动。上虞本地放生小组,最近几年,每年放生数量众多,并且出现了因为积极放生而改变命运的真实个案,例如身患重症而减轻者,增强了大家对放生和佛法的信心。
  讲寺二十多年来,每天坚持在早晚功课中为信众回向消灾延寿,在信众有急难需救助时,僧众特别为之诵经回向,一概不向信众收取费用。除此之外,讲寺每年都举办各种规模不等的法会,包括春节法会、盂兰盆法会、药师佛七法会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盂兰盆报父母恩法会。该法会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九至十五日举行,僧众率十方信众诵经七日,以诵经、供佛、斋僧的功德,报答现世父母及过去七世父母,使现世父母及亲眷消灾延寿,故亡父母亲眷及累世父母往生极乐。并回向所有与会者业障消除、福慧增长。祈愿正法久住、社会和谐、国家昌盛、人民安乐。
为了消除一些社会人士认为佛教徒出家是不孝父母的误解,讲寺经常邀请出家众的父母来寺看望孩子、与僧人居士座谈交流,并多次出资组织出家众父母旅游、朝礼佛教圣迹(如普陀山等),进行节日慰问,从各方面关怀他们。寺僧还可每年定期看望父母以尽孝心。寺院希望将来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物质精神条件,令老人们身得安养,心得皈依。
十五年来,上虞区多宝讲寺在荒落的龙山旧址上,拔地而起,已成为一座庄严佛刹。讲寺的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和平建设的大好形势下取得的,与地方政府和人民的关怀爱护分不开,也与四众弟子的共同努力分不开。多宝讲寺的使命,就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也就是说,多宝讲寺要弘扬佛陀正法,使众生得智慧眼目,远离罪恶和痛苦,得到现世和未来的安乐,以此报答国家和人民的恩德。在今后的岁月里,多宝讲寺全体僧众和俗家弟子将继续努力,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世界和平,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十方所有诸众生&&&&&&&&& 愿离忧患常安乐
获得甚深正法利&&&&&&&&& 灭除烦恼尽无余
2012 Copyrights&reserved&&&多宝讲寺&版权所有 
浙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经念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