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国民党参观庐山抗战纪念馆軍官教导团名单哪儿查得到

最近才对早几十年的事有所了解,惭愧。年代久远,很多事家里大人也不清楚。。。。。    
陈焕时(大概没有错),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任黄埔军校教官,(江西吧)水警司令什么的。抗日后就辞官回家了,可惜啊    
有人找到了我再跟,谢了    建议高人出个保定军校的帖子,这全是黄埔:)
楼主发言:4次 发图:0张 | 更多
  “保定系”的盛衰与“黄埔系”的荣辱   
马永祥    
保定军校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设施最完整、学制最正规的军事学府。自 1902 年起 , 保定先后开办了北洋陆军行营将弁学堂、陆军速成武备学堂、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以及陆军预备大学堂 ,1912 年正式创办陆军军官学校。 1923 年 8 月因军阀混战 , 财力拮据 , 学员断接 , 军校被迫停办。在先后二十余年中 , 保定共开办军事学校达十五所之多。从广义上讲 , 又可把十余所军校统称为 & 保定军校 &; 从狭义上讲 ,& 保定军校 & 之称也可专指民国元年建立的陆军军官学校。在先后开办二十余年中 , 这里共培养出 11000 余名军事领导人才 , 仅后来成为将军的就有 1500 余人 , 是名副其实的 & 将军的摇篮 & 。其中的许多人都是中国近 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 , 保定军校也因此蜚 声海内外。它所培养出的大批活跃于民国舞台上的著名军事人物 , 被人称之为 & 保定系 & 。     
军校的历史沿革及体制    
1902 年 ,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在引进了东西方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和教育体制的基础上 , 开办了一系列军事学堂 , 其中最主要的是北洋行营将弁学堂。 1903 年又开办了全国最大的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 , 孙传芳、齐燮元、孙岳、李景林、周思诚等均毕业于此校。 1906 年改为陆军部陆军速成学堂。蒋介石也在1907年7月入该校, 次年 2 月肆业后留学日本。1906年又设培养高级军官的陆军军官学校,1911 年改称陆军预备大学堂。 1912 年 2 月 , 袁世凯任大总统后 , 把陆军预备大学堂迁北京 , 改称陆军大学。为培养北洋初级军官 , 遂在保定速成学堂和预备大学堂的基础上 , 又开办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 以下均简称 & 保定军校 &     
保定军校从组织机构、教学骨干、教育体制到教育理论等方面都仿效德、日等国家的军校。该校首次改变了清末各军事学堂的取官制度 , 设有校长、教育长、副官等。下设有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五科。在校各级长官及教官多受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正规军事教育。如第二、三、五、 六、八任校长蒋百里 ( 蒋方震的字 ) 、曲同丰、杨祖德、贾德耀、孙树林及各任教育长毛继承、张承礼、程长发等均系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尤其是被称为军事理论家和 & 兵学泰斗 & 的蒋百里 , 是先后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和德国陆军大学的高材生。他们都具有一定的现代军事理论和实践素养 。在教育体制上 , 保定军校形成了一套从低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新式完善的军事教育体制。学生一般须接受从陆军小学、陆军中学到陆军军官学校的三级正规教育 , 尔后才到部队见习 , 从而受到严格、系统的军事训练。在教学过程中 , 采取内场 ( 校内教课 ) 与外场 ( 校外训练演习 )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军校专业科别分为学科与术科。学科主要讲授战术、兵器、地形及筑垒、交通等四大教程 ; 术科则讲授器械体操、刺枪、劈剑、马术等。其教学设备比较齐全 , 是当时中国第一流的 , 不仅早期的武备学堂、速成学堂所不具备的 , 就是初期的黄埔军校在这方面也不及。    
保定军校具有以上种种优越条件 , 它还是一所全国性的正规化的军官学校。所以 , 当时全国各地的优秀陆军中学毕业生纷纷前来报考入学。保定军校从成立起即 以 & 不问政治 &,& 服从命令 & 为宗旨 , 力图把学生培养成北洋军队的顶梁柱。然而 , 毕竟时代不同了 , 这批学生与清末入军事学堂的学生不一样 , 他们不同程度地受过资产阶级革命思潮的熏陶和反满斗争的实 践。因此第一期学生中许多人参加了辛亥 革命武装起义 , 少数人甚至还当过将级的司令官、参谋长。在不断变化的政治形势 下 , 不少学生具有一定的革命思想和革命倾向 , 有的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 会 , 或与革命党人保持种种联系。为此袁世凯在 1914 年 11 月第一期学生毕业时 , 曾密令各省区军事长官 :&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一期毕业生与乱党关系甚深 , 各将军、师长应严加看管 & 。以后 , 由于袁世凯和各届北洋政府倒行逆施 , 在保定军校的第二、 三、四期的学生中 , 有几百人离校到南方参加了革命军。许多学生对社会腐败深恶痛绝 , 积极参加 & 五四 & 运动等历次政治活动。八期步科生金佛庄、郭俊等 ,& 尤信仰马克思主义 , 他们于 1922 年春在军校秘密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 并发起了由四十余名军校生成立的进步团体 & 壬戌社 & 。提议通过由个人 ( 低级 ) 、部分 ( 中 级 ) 、全体 ( 高级 ) 三过程 , 运用武装力量达到 & 改造中国 & 的目的。金佛庄、郭俊、茅延祯三位军校生分别在1922 年和 1923 年加 入了中国共产党 , 成为北伐时期的国民革命军将领 , 亦都先后牺牲在北伐战场上。    
保定军校的学生分散到各地各部队去 , 逐渐形成了所谓的 & 保定系 & 。其中虽也有不少人分配到北洋各军中 , 但随着政局的演变和国民革命的胜利 ,& 保定系 & 便成为国民政府军队的一支重要派系。    
在近现代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保定的军事教育处于清末民初政治社会大动荡的时期 , 保定军校所培养出的学生在中国近现代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辛亥革命期间 , 在革命风暴的影响下 , 军校的学生凭着满腔热血投入到推翻封建清王朝的行列里去。在此期间 , 吕超在京、津、 沪、川等地发动革命 , 施从云、孙岳、何遂等在直隶发动起义 , 张钫、钱鼎等在陕西率部起义 , 刘建藩、张廷辅等在桂、鄂起义 , 李济深等在粤、苏等地率军讨清兵 , 蒋介石、杨杰等在江浙组织起义活动 , 商震在辽、鲁组建民军 , 发动起义。李凤楼、刘云峰及军官 学堂监督曲同丰等为云南起义重要人物 , 朱鼎勋等在山西举义。在起义斗争中 , 有不少革命志士壮烈牺牲。蒋卫平为东三省革命党领袖 , 积极从事革命活动 , 以身殉 国。施从云、熊朝霖、云振飞等发动滦州起义 , 在雷庄与清军激战中被俘遇害 , 张廷辅 ( 协统 ) 于武昌起义时被暗杀。黄之萌、杨禹昌炸袁世凯被杀害。 刘懋德在山东发动兵变 , 失败被杀害。各地的起义斗争对推 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起到推动作用。    
二次革命期间 , 保定军校生积极参加斗争或起义 , 时题吉、王正藩、朱葆诚、、萧向阳等领导人于失败后被杀害。在反袁称帝和护法战争中 , 保定军校生已成为名地的军事骨干力量。刘建藩、林翼支、刘霖、尤民、夏述唐等领导人于战斗中牺牲或被捕杀害。    
在北伐战争时期 , 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中保定军校生占很大比重。蒋介石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张群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议 ; 王柏龄任国民革命军总预备队指挥官 ; 邓演达任国民革命军总政部主任 ; 白崇禧任副总参谋长 , 黄绍竑任第七军党代表 , 王应榆任参谋长 ; 唐生智任第八军军长 , 刘文岛任党代表 , 晏勋甫任参谋长 ; 王天培任第十军军长 , 赖世璜任第十四军军长 , 熊式辉任党代表 ; 金佛庄任总司令部警卫团团长 ; 叶挺任第四军独立团团长 ; 黄琪翔任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六团团长 ; 严重任第二十一师师长等 & 革命军的中坚将校” 均系“保定军校同学”。仅第七军团以上的军官即有12人系保定军校生 , 占百分之七十左右    
在抗日战争期间 ,& 保定系 & 许多将领为挽救民族危亡 , 维护中华民族的独立和领土完整而英勇作战 , 成为抗日名将。如新四军军长叶挺、领导东北民众抗日军的苏炳文、在绥远抗战的傅作义、参与指挥卢沟桥作战的何基沣、张克侠、秦德纯、张维藩、张寿龄、董升堂、曾国佐等 , 指挥凇沪抗战的蒋光鼎、张治中、陈诚、参与指挥台儿庄战役的白崇禧、徐祖贻等。还有在抗战中为国捐躯的如第九军军长郝梦龄、第二十九军军长陈安宝 ,第二十三师师长李必蕃、第五十四师师长刘家麒、第一七四师师长夏国璋、第一五二师副师长林英灿、第二一五旅旅长赵锡章等。    
成为民国军政界的一支重要力量    
由于 & 保定系 & 将领受过严格而正规的军事教育和训练 , 有着较高的军事素质 , 因而受到国民政府、军队和各地方集团的重 视 , 不少人成为中央军事机关及各治一方的封疆大员。如曾任参谋总长和国民党副总裁的陈诚、国防部长白崇禧 , 先后任军委会政治部长和新疆省政府主席的张治中、 陆军总司令顾祝同、空军总司令周至柔、国防部次长秦德纯、副参谋总长郭寄峤、郭忏、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黄琪翔、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等。此外 , 在集团军总司令、 战区司令长官、 & 剿总 & 司令以上的将领中 , & 保定系 & 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白崇禧、 张治中、顾祝同、刘峙、黄绍竑、廖磊、李品仙、陶钧、胡宗铎、叶琪 ; 晋系集团的杨爱源、傅作义、赵承绶、孙楚、王靖国、梁培璜、 陈长捷 ; 东北军的荣臻、王以哲、何柱国、董英斌、刘多荃、牛元峰、何立中等 ; 粤系集团的李汉魂、余汉谋、邓龙光、寥培南等 ;川军系统的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等。这些人 物在中国现代军事史上均有一定的影响。在整个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保定系 & 在相当程度和相当长的时期内 , 控制了中央和地方的军事实权与一部分政权 , 成为军政 界一支重要力量。即使后来崛起的 & 黄埔系 &, 也只能与之平分秋色 , 而未能完全取而代之。    
在近现代军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保定系 & 中还有不少人 , 成为以后许多军校的领导和骨干。保定军校在中国近现代军事教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 并对后来的军事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从 清末到民国期间 , 保定军校生先后在陆军 小学及各地军校任职者甚多。保定军校的教学方法和教育体制及训练方法也为以后各类军校所模仿。黄埔军校创办后 , 其教育体制和训练方法多循保定军校 , 其教 内容也多与之相似。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黄埔军校的各级领导、教官 , 多为保定军校 生。如校长蒋介石、副校长李济深、先后任教授部主任和教育长的王柏龄、先后任教练部副主任和教育长的邓演达、学生队总队长严重、军事教官顾祝同、刘峙、刘尧宸、 钱在钧、季方、金佛庄、郭俊、张治中、周至柔等。黄埔军校的军事教官除一部分是国外留学生外 , 多数系保定军校出身。诚如 孙中山先生所说 , 黄埔军校 & 诸位教员有从外国来的 , 有从保定学来的 , 但保定军校成立的时间很久 , 人数很多 , 器械又完全 , 我们这个学校所处的种种地位 , 都是比他们差得很远。 & 在黄埔军校领导骨干力量中 , & 保定系 & 占为多数。    
黄埔军校在各地设立了一些分校 , 保定军校生同样也成为这些分校的骨干。如南宁分校各任的校长俞作柏、吕竞存、夏威 ; 洛阳分校的祝绍周等。其他军事学校或训练机构中 , 如陆军大学校长蒋介石、先任校长后又任教育长的杨杰、徐培根、万耀煌 ; 中央航空学校校长周至柔 ; 中央空军幼年学校教育长汪强 ; 中央训练团团长蒋介石、副团长陈诚等。一些地方性军校或教育机构的主持人 , 如东北讲武堂教育长鲍文樾、王瑞华 ; 东北军官训练团教育长董英 斌 ; 晋军军官教导团教育长楚溪春等 , 均出自保定军校生。特别一提的是 , 保定军校生在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一些军事学校也成为领导骨干 , 如早期的红军大学 ( 后改为抗日军政大学 ) 高级班的战术教官张振汉 , 被誉为红军学校中水平最高的教员之一 ; 解 放初期的解放军石家庄第六高级步兵学校 ( 后改为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 ) 任副校长兼教育长的王长江 ; 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任教授会副主任的章培等 , 均系保定军校生。    
保定军校对后来一些军事学校的教育体制和军事教育内容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张作霖于 1919 年 2 月重新设立的东三省陆军讲武堂 , 基本上仿照保定军校的教育体制 , 军事教育内容也基本分为学科和术科两部分 , 所用的教材大部采用保定军校的课本。保定军校对黄埔军校的军事教育更产生了重要影响。黄埔军校在编制上是仿照苏联军事院校的模式 , 设立政治思想教育课。但在军事教育上 , 基本上仿照保定军校。 由于大部分军事教官出身于保定军 校 , 所以黄埔军校的军事教程和训练方法 与保定军校相似。    
保定军校不但为中国近代培养出众多将领 , 而且还为后来的军事教育培养了骨干。它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后来的一 些军事学校不同程度地借鉴或效仿。由此可见 , 保定军校对后来的军事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 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近现代史上许多重大事件和 战争都与保定军校生有关。正如已故中国 近代史学家蒋廷黻所说 :& 要研究近代史 , 尤其是中国近代史 , 首先要研究保定军校发展史 & 。诚如一所保定军校史 , 几乎可以 说等于半部中国近现代史 , 可谓言之凿 凿。    
在以后激荡的时代风云中 , 保定军校的学生也分道扬镳 , 其中不少人投奔了革命阵营。但也有许多人追随国民党反动 派 , 成为其御用的军事工具 , 并在历次反共反人民的战争中充当了先锋    
在国民党军界中派系众多 , 仅中央军里就有 & 保定系 & 、 & 日本士官系 & 、 & 黄埔系 & 三大系统 , 另外还有东北军、西北军、川军、 粤军、晋系、桂系等等。其中中央军代表国民党军队的嫡系 , 其余被称之为 & 杂牌军 & 。而 & 黄埔系 & 则为嫡系中的核心与骨干 , 是国民党在历次战争中 , 特别是蒋介石实行军事独裁的重要支柱。    
在 & 保定系 & 和 & 日本士官系 & 中 , 蒋介 石可算得上是资格最老的一个。他 1907 年 7 月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学习 , 次年 2 月留学日本振武学校三年 ,1911 年以上官侯补生的资格在日本陆军炮兵部队实习即 将期满时 , 辛亥革命爆发 , 因此他擅自离开日本回到中国 , 在江浙领导起义 , 被日本方面开除 , 失去进入日本士官学校学习的机会。但也勉强算得上是 & 半个士官生 & 。蒋介石作为 & 保定系 ‘ 和 & 日本士官系 & 的首领 , 是当之无愧的。他凭着这两大系又培养出庞大的 & 黄埔系 &, 为他的政治起家打下了坚实基石。    
& 黄埔系 & 的产生及由来    
& 黄埔系 & 因黄埔军校而得名。1924 年 6 月 16 日 , 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 ,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在广州黄埔岛开学 , 简称黄埔军校 , 蒋介石任校长。以后该校几易校名。 南京政府成立后 , 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 仍由蒋介石任校长。抗战 爆发后 , 军校迁到四川成都 ,1946 年初迁回南京 , 又改名陆军军官学校。到国民党政权在大陆败退时 , 军校第二十三期学生 3000 多人随胡宗南撤退到西昌一带,除投诚被俘外全部被歼。至此 , 军校不复存在。    
军校共有洛阳、武汉、成都、广州、昆明、南宁、西安、迪化等九所分校 , 起止时间 为
年不等。从第一期到第二十三期 , 军校共培养 32 万余人。其中 1924 年到 1929 年共培养了七期 13000 余人。 这些人中的多数形成了国民党中央军的骨干一一 & 黄埔系 & 。    
但是 , 黄埔师生不等于 & 黄埔系 & 。二者的区别 : 一、是否为前七期的毕业生 , 越早资格越老 , 权力也愈大 ; 二、是否掌握相当的军政权力和是否忠于蒋介石倡导的 & 黄埔精神 & 。所谓 & 黄埔精神 &, 就是要 & 服从校长、尽忠党国 , 精诚团结 , 成功成仁 & 。蒋介石并以死于陕北的整编第二十九军军长刘戡、死于孟良崮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等为典范。按此标准 , 尽管黄埔 师生中官拜将校的颇不少见 , 但真正效忠于蒋介石的 , 毕竟是少数。    
& 黄埔系 & 的荣辱与没落     
& 黄埔系 & 是蒋介石利用长期担任校长 之便 , 以国家力量豢成效忠其个人的一支武装力量。但 & 黄埔系 & 从出现到羽翼丰满有一个长期的过程。 1924 年 10 月 , 黄埔学生军与友军一起平定商团叛乱后 , 于 11 月和 12 月先后正式成立军校教导第一、二 团 , 由何应钦 ( 日本士官学校生 ) 、王柏龄 ( 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生 ) 分任团长。次年参加北伐东征 , 此为黄埔校军时期 , 也是 & 黄埔系 & 萌芽时期。 1925 年 2 月 , 国民党中执会决定成立党军第一旅 , 旅长何应钦 , 校军一变为党军。 4 月组建以钱大钧 ( 保定军官学校五期留日生 ) 为团长的第三团 ,6 月平定刘震寰、杨希闵叛乱后增加了第四、五团 , 由刘尧宸 ( 保定军官学校七期骑科生 ) 、 蒋鼎文分任团长 , 此为国民党党军时期。 1925 年 8 月第一旅扩为国民革命军第一 师 , 师长何应钦 , 原党军第四、五团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师 , 两师合为第一军 , 全是黄埔子弟 , 军长蒋介石 ( 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留日生 ), 次年参加北伐。此为国民革命军成立时期。 1927 年 4 月至 1937 年 7 月为 & 黄埔 系 & 初步形成时期。北伐军占领东南一带 后 , 蒋介石将第一军扩编为第一集团军。 发动了 & 四一·二政变 , 是上海大屠杀的主要凶手之一 , 是 & 黄埔系 & 重要人物刘峙 ( 保定军官学校二期步科生 ) 任师长的第二 师。在 1929 一 1931 年的新军阀混战中 , 蒋介石依靠 & 黄埔系 & 这支日益强大的军事力 量 , 先后打败了唐生智 ( 保定军官学校一期 步科生 ) 、张发奎、李宗仁、石友三、阎锡山 和冯玉祥等部。期间 , 除中央军尤其是 & 黄埔系 & 外 , 其他部队几乎均叛变过 , 并相继投靠蒋介石。蒋介石通过改编、改组这些军队 , 大批安插、起用 & 黄埔系 & 军人到要害岗位上 , 从而大大扩展了他的军事实力。 由于 & 黄埔军 & 军队在组织、纪律上相对比其他部队要强些 , 财政、装备、后勤也较为充足 , 故在历次战争中屡败众军阀 , 从而政治、军事实力愈益雄厚。此后在多次进攻苏区 ,& 围剿 & 红军时 ,& 黄埔系 & 都是主力。但此时的 & 黄埔系 & 未能全部掌握大权 , 在十年内战时期 ( 年 ), 国民党军队指挥大权多为 & 保定系 & 与黄埔教官 , 黄埔学生中除胡宗南等少数人外 , 一般只是中层军官 , 未掌握上层指挥权。在抗战时 期 , 黄埔出身的许多将领纷纷率军上阵与日军作战 , 在历次战役中 , 先后有谢晋元 , 戴安澜等 20 多名将领壮烈殉国。也正是在抗战时期 ,& 黄埔系 & 全面形成 , 其骨干纷纷当上了师长、军长、集团军司令乃至战区司 令长宫 , 从而完成了军界的接班部署。全面内战时期 ,& 黄埔系 & 势力达到了顶峰。三年内 , 国民党军队的第一线指挥官如 : 地区 & 剿总 & 、绥靖区、警备区、兵团、军、师管区的司令官以及军、师长 , 大部分来自 & 黄 埔系 &, 甚至中央军事部门的指挥大权也部分掌握在他们手中。&    
黄埔系 & 可分为黄埔教官和黄埔学生。前者乃是在黄埔军校开办之初 , 蒋介石从保定军校、云南、广东、浙江的陆军讲武堂、江西海陆军讲武堂、日本士官学校以及留俄、留法勤工俭学人员中挑选来的教职官员。 他们到黄埔后 , 受戒于蒋介石 , 念得蒋氏真经 , 修成黄埔正宗。蒋介石靠他们起家 , 因为一则黄埔学生要由他们来训练教育 , 二则黄埔毕业生缺乏独立作战和 指挥的能力和经验 , 要执掌军队大权至少需要十年以上时间。在这个过渡时期 , 要由他们来支撑带领黄埔学生。故在黄埔学生羽毛未丰之前 , 黄埔教官一路领先 , 执掌了中央各军事部门的大权 , 即使在抗战和全面内战时期 , 仍未衰落。其核心人物有 : 曾任交通部长、北京军需学校毕业的俞飞鹏 ; 曾任军委会委员长侍从室主任、上海特别市市长、保定军官学校五期留日生钱大钧 ; 曾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浙江讲武堂毕业的蒋鼎文 ; 曾任徐州& 剿总 & 总司令、保定军官学校二期步科生刘峙 ; 曾任空军总 司令和国防会议秘书长、保定军官学校八期步科生周至柔 ; 曾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和参谋总长、保定军官学校六期步科生顾祝同 ; 曾任行政院长 , 陆军总司令、中央评议会主席团主席、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何应钦 ; 曾任国民党副总裁、参谋总长、军委会政治部长、保定军官学校八期炮科生陈 诚等。    
黄埔学生中虽仅有胡宗南一人得上将衔 , 但却掌握着军队的实际权力 , 从而真正成为国民党军队的中坚和骨干力量。乃至四十年代后期 , 黄埔学生在国民党军政界中可谓将星闪烁 , 冠盖如云。其主要人物 , 几乎均为前七期生 , 最神气的是前三期 , 前 后界限分明 , 高一期压死人。在前七期中 , 也有不少后期生超过前期生而居高位的。在黄埔学生中 , 兵团司令以上的将领有百余人。其中 3 人当上国防部长 : 一期生黄杰、陈大庆 , 四期生高魁元 ; 任过参谋总长 的有 : 一期生桂永清、王叔铭 , 五期生彭孟 缉。而各军兵种司令也多由黄埔毕业生担任。如桂永清任过海军总司令 , 王叔铭任过空军总司令 , 关麟征任过陆军总司令 , 装甲兵司令由二期生沈发藻担任 , 宪兵司令由七期生罗友伦担任 , 军统局长由四期生戴笠担任 , 保密局长由四期生毛人凤担任 , 安全局长由二期生郑介民担任。还有国防大学、国防研究院、海军军官学校、中央警官学校、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等军校校长均为 & 黄埔系 & 学生。在反共内战时期 , 最高军事指挥官如各 & 剿总 & 司令、绥靖司令、兵团司令、军团司令及各军师长 , 也多由 & 黄埔系 & 成员担任。    
蒋介石与 & 黄埔系 & 的关系是互为利 用。一方面 , 蒋介石依靠 & 黄埔系 & 起家 , 实行专制独裁 ; 另一方面 ,& 黄埔系 & 成员必须依靠大权在握的蒋介石以实现自己的权力 欲望 , 步步高升 , 占据军界要职。同时蒋介石在职务、装备、后勤、作战等方面给予 & 黄埔系 & 种种特权 ; 而 & 黄埔系 & 则效忠于蒋介石个人 , 其中不乏为之效死力者。    
1949 年大陆解放前夕 ,& 黄埔系 & 继大革命后出现第二次大分化 , 他们与 & 保定系 & 的不少将领先后走向光明 , 加入了革命阵营。 & 黄埔系 & 逃到台湾者则多为陈诚、蒋经国所排斥 , 有实权者在数千 & 黄埔系 & 成员中不过数十人而已。使红极一时的 胡宗南也遭冷遇 , 多数生活无计 , 苟活于世。至此 ,& 黄埔系 & 没落了  
  哦,还有谁有名单吗?
  就找到一个叫陈焕炳的    陈焕炳(1904~ )   成都中央军校少将总务处长。别号炎午,河南商城人。湖南军官研究所、中央步兵学校教官研究班第十一期、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一期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连、营、团、旅长,庐山军官训练团高级教官。1941年春任成都中央军校办公厅少将总务处长。1944年秋卸职任军训部少将训练委员,军政部军事教育处副处长、中将部附。1945年7月退役
  那么有人能讲一讲西北军校么?
  能帮我查查周维寅吗?他是我的一个亲戚,50年自杀,县志上说他是病死的.  还有一个叫廖秉凡的,50年后去香港.  都是湖南人.
  书海飘香,你能在具体一点吗?我搜索了你说的两个人的名字,《黄埔军校同学录》( 湖南省档案馆校编1989年07月第1版)上都没有,是不是维寅,秉凡都是字而不是名?  
  搞错了,是叫陈焕洋:)
四塘世有堂
出身:湖南讲武堂
五期训练部上尉副官  周维桢(乐陶) 湖南益阳
二十一期步兵  周维军(杰人)湖南邵阳
杨家滩马溪
  没有叫陈焕洋的,不知道是不是改名字了
  作者:刑部尚书 回复日期: 14:50:13     书海飘香,你能在具体一点吗?我搜索了你说的两个人的名字,《黄埔军校同学录》( 湖南省档案馆校编1989年07月第1版)上都没有,是不是维寅,秉凡都是字而不是名?    可能都是字,周维桢肯定不是,二十一期已经是45年以后了,最后一期是23期,那两位都是将官,其中周维寅参加过北伐,立过功勋,后来在军事参议院中将厅任过负责人,廖秉凡在49年湖南沦陷时已经是中将了.  都是湖南益阳人.
  书海飘香,已经找到了  周维寅()
中央军校长沙分校战术研究班少将高级教官。别字天星,别号恭甫,湖南沅江人。武昌陆军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三期炮科、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一期毕业。早年任湘军炮兵连长,参加护国战争。1923年任湖南陆军第二师第四团副团长、团长。1926年随唐生智加入国民革命军,任第二十旅旅长,一度兼任中央军校长沙分校战研班高级教官。后随军北伐,参与攻克岳阳、武昌、广水、武胜关之役。1927年任第三十六军第三师中将师长,参加临颖之役。后参与蒋唐之战,失败后退居湖南溆浦。1928年出任第十二军副军长、代军长。1932年6月任军事参议院参议,同年8月任该院军事厅厅长。1936年1月授陆军中将。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十集团军总司令部中将参谋长,参加淞沪会展、武汉会战和湖南会战。1946年2月退役,1949年参加湖南和平起义。
  廖秉凡(1905~
南京中央军校第六期第一总队步科毕业。别号炳麟,湖南益阳人。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五期、陆军大学研究院第十期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排、连、营长,湖南省保安第十团团附、代理团长,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营中校参谋,军事委员会重庆行营参谋处科长、上校处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陆军大学研究院战术系研究员、少将教官。1942年7月陆大特别班毕业,历任军事委员会西昌行营少将高参、参谋处长,军委会西南战干分团教育处副处长。1946年后任中央训练总团教育处长,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第三处少将处长,广州行辕军事处长,广州绥靖公署第三处少将处长,陆军总司令部办公厅中将主任。1949年移居香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港登报拥护中央人民政府,并与台湾国民党决裂。后被特邀为广东省第五、六、七届政协委员。
  谢谢刑部尚书,不过有误.  周维寅没参加什么所谓的和平起义,以他之为人,决不会做出此等忤逆之事,他是一个孝子,当年没去台湾和他故土难离有很大关系,50年自杀,以中国军人的气节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廖秉凡见过,此人属于现实生活中的聪明人,为尊者讳,其他就不说了.
  到时候  帮你查一下 啊
  听家人说,周维寅先生是GF开政治协商会议前夕自杀的,所以可能不是50年,而是49年.现在沅江市三眼塘乡政府所在地就是以前周老专门为他母亲建的.
  能不能 帮我找下 杜君铭
  还有一个叫周普安或是周浦安?(家人曾提起此人,音是这样,汉字不知道)的不知是否能查到?此人和周维寅先生是同一家族,倭寇入洞庭湖一带时他是当地的抗日首领,53年被杀害,生前除了打过日本未曾沾过GD鲜血.他应该也是黄埔的.
  杜君铭 不在黄埔军校同学录里,是不是名字错了
名字我确实不敢说 完全正确 能帮我查查 杜 姓 的哪些人么?
  能不能说说是哪里人?  不然300多位姓杜的,不好查  范围缩小一点比较好
  我外公尹发廷,浙江嵊县人,黄埔军校洛阳分校二十一期辎重科,能查到他的档案吗?
  刑部尚书,能不能帮我查一下我的太爷爷李春芳(李复)的情况,浙江人,谢谢。
  龙游云飞,李春芳(李复)没有,我帮你查了浙江龙游姓李的    李泉(子初) 龙游茶圩镇一大烟庄转塔石头广源号  李开荣
龙游县塔下乡
19期炮科  李中民(仲明)龙游(上亦下土)殿益顺  李廷国(允明)龙游游鼎隆号转水亭圩    南风秋
我只有黄埔军校本部的名单,分校没有    
  谢谢刑部尚书。怪了,怎么会没有呢,80年代我太爷爷去世的时候,当时政府还来探望,黄埔军校什么联合会有什么挽联之类的。黄埔分校的能查到吗?我太爷爷在国民党部队里好象做过金华警备厅司令之类的官衔。
  黄埔军校分校中有没有庐山分校啊??
  能帮忙找找一个叫“胡起祥”的吗????湖北人
  胡起祥(1911~
) 南京中央军校第七期电信科毕业。湖北黄陂人。武昌中华大学文学院教育系毕业。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中央军校第六分校学员总队政训室中校主任,陆军大学西南参谋班上校政治主任教官,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人事处上校科长。1946年起任国防部政工局专员,北平陆军第六训练处少将政工组长,第一兵团司令部政工处少将处长。1949年随部参加湖南和平起义。后任武汉市政府参事室参事等职。  
《黄埔军校将帅录》陈予欢 广州出版社 08
  刑部尚书能帮我查一下“汪国栋”的吗?保定毕业,江苏人,谢谢
  能帮我查一下黄埔军校第二期学员叫李崇书的吗?
  帮我查查刘若英的爷爷  :)    估计多半姓刘  湖南醴林人(我曾经查到过3-4位湖南醴林籍的刘姓国民党将军)  台湾海军将领  刘若英曾经说,她7-8岁的时候(70年代)放学回家,碰到李登辉来拜访爷爷,她当时调皮把李登辉留下的一封书信或文件给弄坏了。  她爷爷去世前还曾嘱咐刘若英要为两岸统一做贡献(可能是97年前后的事情,那时刘若英已经成名,来往两岸比较方便,所以她爷爷对她有这个要求)  
  作者:书海飘香 回复日期: 20:29:12 
    听家人说,周维寅先生是GF开政治协商会议前夕自杀的,所以可能不是50年,而是49年.现在沅江市三眼塘乡政府所在地就是以前周老专门为他母亲建的.  -----------------------------------------------------  GF?
不好意思 麻烦你了
应该是云南人
  帮我查查祝之一
  刑部尚书,十分感谢~~~~~~~~~~~
  刘伯中(1912~
) 南京中央军校第八期交通科毕业。别号仲石,湖南醴陵人人,刘泳尧胞弟。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五期毕业。历任军政部交通兵团连、营长,南京交警总队副大队长、大队长,交警第六团团长,东北保安司令部第三处副处长、处长,吉林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47年冬任第六十军暂编第五十三师师长,国防部少将部员。1949年到台湾,1965年退役。  刘味书(1902~?) 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别号啸生,湖南醴陵人。县立初级师范学校肄业,峨眉山中央军官训练团将校班、陆军大学乙级将官班第四期毕业。1923年冬到广州,入大本营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学习。1924年秋该校并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编入第六队学习。毕业后参加东征和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排、连、营、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游击挺进纵队副司令员,师管区司令。1946年任国防部少将高参,1947年春退役。  刘咏尧(1908~ ) 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别字则之,别号武琨,又名泳尧。湖南醴陵人。北京朝阳大学肄业,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莫斯科中山大学、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第一期毕业。1923年春起任广州大本营学生连见习官。同年秋入大本营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学习。1924年秋该校并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编入第六队学习。军校毕业后任教导团入伍生大队区队附,东征军(第一次)教导团冲锋队队长,东征军(第二次)第一旅少校营长,国民革命军中央教导师特务营中校营长、第三团上校团长。1928年春起任南京中央军校政训处政治总教官,第四陆军总指挥部政治部组织科长及宣传科长。1929年4月任第五十师政治部主任。同年9月任第五陆军总指挥部政训处主任。1930年春任黄埔同学会主任秘书。1931年后任军事委员会训练总监部政治训练处中将处长,力行社南昌分社书记、中央干事,中央军校政训处处长。1936年2月授陆军少将,任军委会中央各军校毕业生调查处处长,童子军总会秘书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湖南省军管区副司令兼参谋长、三青团中央候补监察委员,军政部抗日阵亡将士遗族工厂厂长,军政部军官总队总队长,中政大学校长,军事委员会侍从室第三处副主任,军委会政治部第一厅厅长兼陆军大学教授,三青团第一届中央干事,军政部铨叙厅副厅长、厅长。1945年6月授陆军中将,任国防部军职人事司司长兼参谋次长,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国防部长办公室主任并代理部务。1949年5月于广州任国防部代理部长、次长。同年9月到台湾,任“总统府”战略顾问,续任“国大代表”,国防丛刊社社长。1951年4月授陆军二级上将。次年退役,任国民党设计考核委员会委员,“行政院”设计委员,“光复大陆研究委员会”委员,国军政工史编纂委员会委员委员,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中国兵学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著有《中国国民党党史》、《政治学概论》、《世界各国革命史》、《人生哲学论》  刘宏远(1906~?) 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毕业。别号浪平,湖南醴陵人。1947年任青年军第206师参谋长,第206师第2旅副旅长。1948年9月授少将军衔。  刘勋浩() 黄埔军校第三分校(长沙分校)步科肄业。又名埙浩、薰勋,别字辅虞,别号骏德、驶德,湖南醴陵人。中央军校第六期步兵科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五军第三师排长,第十九师连长,第二十八军新兵训练总队营长,该军第十六师四十八团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十六师九十六团团长,第四十八旅旅长,第二十八军六十二师师长等职。先后参加淞沪会战、南昌会战、湖口战役等。1945年任第17军军官总队副总队长。1946年退役,转任国防部洞庭屯垦局长。1948年9月授少将军衔。1949年调任第一兵团第29军副军长,第71军88师师长。同年8月参加湖南和平起义,建国后任湖南省军政委员会参议等职。    休息一会~~~
  继续~~~~  没想到湖南的将领会这么多,我手都酸了,我已经排除了刘姓中早期阵亡,中途退伍的了    刘建常(1896~ ?) 中央军校南宁分校战术教官。又名健常,别名炎钦,湖南醴陵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科,陆军大学正则班第十二期。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八十四军第一八八师副师长、少将高残等职。  刘建修(1904~ ) 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毕业。又名淑潜,湖南醴陵人,陆军大学第九期毕业。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一零九师参谋长、副师长,整编第二十六师第六旅旅长。1947年任第九十九军副军长,1948年9月授陆军少将。  刘建绪(~) 中央军校第三分校(长沙分校)教务委员。别字恢先,湖南醴陵人。醴陵高等小学堂、长沙长郡中学、陆军第二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起炮科毕业。1916年任湘军第一师赵恒悌旅炮兵营见习、排长,炮兵代理连长,浏醴游击队(何健为司令)第二营营长。1920年起任湘军第二旅(旅长唐生智)炮兵营长,第四师第九旅二十七团团长。1926年起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一师第四旅旅长,第三十五军第二师师长,参加攻克武昌战役。同年冬被唐生智指定为中央军校长沙分校教务委员。1928年任第三十五军副军长兼湖南清乡第三区指挥官。1929年编遣后任第四集团军暂编第六师副师长,第十九师副师长,湘赣“剿匪”总指挥部第五路司令,陆军第十九师师长。1930年春起任讨逆军第四路第二纵队司令,第二十八军军长,湖南省政府委员,湘粤闽赣鄂“剿匪”军西路第一纵队司令,“追剿”军第一路司令,第五纵队司令。1935年4月授陆军中将,同年9月任第四陆军上将总指挥,并当选国民党第五届中央候补执行委员。1936年9月加授陆军上将衔,同年冬任闽浙皖边区绥靖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三战区第十集团军总司令,右翼军总司令,第二五集团军服总司令兼第二十三军团军团长。1941年7月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十五集团总司令。同年8月转任福建省政府主席兼全省保安司令,被蒋介石削去军队指挥权。1945年当选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立法院、监察院福建省国大代表及监察委员选举事务所主任委员及监察,福建省县长考试典试委员长。1948年11月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949年2月辞职,不久依据香港,同年8月与龙云等44人联名通电起义。1951年秋携眷赴巴西定居,日在巴西病逝。    从这些履历上看,刘若英的爷爷应该是刘咏尧    
  爱情被窝,没有叫李崇书的,我把二期李姓学员列出,看看有没有同籍的,可能是改名了的  二期学员  步科:  第一队  李守维(新甫)
江苏泗阳   李靖源
湖南湘潭  李超(明政) 湖南长沙  李秀(俊甫)
浙江松阳  李人钦
江苏南京  李郁文(兰汀)山东高密  第二队  李文凯(文开) 浙江东阳  李正仙(啸天) 浙江东阳  李道国
湖南长沙  李做初(少衡) 广东番禺  李骧骐 湖南湘乡  炮科  李家忠(树勋) 湖南宝庆  李公明 广东嘉应州  李治魁 (雄东)
广东琼山  李节文 广东东莞  李庞
湖南零陵  工科  李焕芝(端甫) 湖南嘉禾  李芳郴 (郁甫) 湖南永兴  李精一(尧生) 湖南宝庆  辎重科  李士珍(梦周)
浙江宁海  李劳工(赭芳) 广东海丰  李时敏
安徽合肥  李忠(恕之)
山西高陵  
  刘伯中(1912~ )   刘味书(1902~?)  刘咏尧(1908~ )   刘宏远(1906~?)  刘勋浩()  刘建常(1896~ ?)   刘建修(1904~ )  刘建绪(~)    还是想不到啊,湖南醴陵籍的刘姓国民党将军有这么多!    
  还是不象,刘咏尧退役的早了点。  从刘若英的歌里,我觉得她的爷爷(或者至少是父亲)和海军有关。而在70年代李登辉当台湾总统前,她爷爷应该有一定的军权(比如配有副官)。
  刑部尚书你好,查得到我的吗?“汪国栋”
  汪国栋有这个人,但是暂时没有找到他的生平记录  以后再看看
  你应该改叫吏部尚书.......................  呵呵
  吏部尚书:  
能帮我查一下我老外公&陈贵福&吗?湖南株洲市攸县人,听说到台湾后当过国民党空军总司令,是一级战犯.五,六十年代死的,不知道怎么死的,不知道是不是台湾叛乱时死的.  
  陈贵福shig ge se gui
  “书海飘香”先生:  
很遗憾,查你的“ID”已被封,请告诉我,你的新“马甲”名,有事与你联系。  
  “书海飘香”先生:    
或者请告诉我,你的其它联系方式。  
我的E-mall:.  
  请问能不能帮我查查我外公呢?李旭春.好象是在军需处当过副官的,具体我就不是太清楚了.谢谢!
  书海飘香,你说他没参加起义就是没有了,这事你一人说了算,强奸民意多,强奸死人的少。你算一个。
  能帮我查查我们家后园子老孙家小三吗?
大名孙小三,参军后不详。黑龙江海林坐山雕独立旅的,39年参军,后不知所终。
  作者:大河大大江 回复日期: 10:08:15 
    “书海飘香”先生:     很遗憾,查你的“ID”已被封,请告诉我,你的新“马甲”名,有事与你联系。      我的新马甲,书海飘香2!邮箱:.cn
  能不能帮我查一下我外公呢?陕西渭南人贺子彤,好像是黄埔军校毕业的  谢谢
  请帮忙查一下黄埔四期的名单,谢谢。
  我外公的叫王仲懿 弟弟王延周 也是黄埔的 希望帮忙查一下 谢谢了
  刑部尚书要改叫 户部尚书了~  哈哈
  你外公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历史么?还要别人帮你查?你连你外公的历史都不知道?还要别人帮你查?真是笑话
  我看还是叫兵部尚书拉倒了 呵呵
  我爷爷 湖南邵阳人 杨联璠  黄埔四期毕业 后来担任工兵独立团团长,上校军衔,黄埔十四期教官  这是我奶奶口述的,但我还想知道更多,哪位达人可以帮我找找吗?谢谢了!
  作者:xiaofeng002146 回复日期: 19:28:56 
    你外公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历史么?还要别人帮你查?你连你外公的历史都不知道?还要别人帮你查?真是笑话          
就是,装什么犊子啊。
  帮查一下:李广璧,万分感谢.
  黄埔军校共培养了32万余人。这些人许多后来成了国民党军队的骨干。少将或部份上校以上的均有史记,但大部份少校或以下的军官,在国共两党争夺战中,或俘,或降,或亡,或失去联系,均无史记。如“刑部尚书”找不到你要找的爷爷外公或其他人,可到地方誌或家谱中去找一找,可能会找到。  
黄埔军校毕业的学生,在北伐战争中,在中华民族兴亡的抗日战争中,为中国的统一、为民族的存亡,他们永远功垂史冊。国民党败退台湾后,败留在大陆的黄埔官兵受到极不公正的待遇,他们的后人受到株连。在抗战六十周年之际,作为唯物主义者,应该从民族的角度,从历史的角度,对他们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还历史一个真实的黄埔。    
  吏部尚书:  
你好,能帮忙查一下&唐邦植&吗?谢谢
  请教众位高人可知道黄花岗起义中的王海峰的事迹吗?  王海峰,河南南阳镇平人,早年参加同盟会,参加了黄花岗起义,身受重伤,回家后去世,曾留下与孙中山、蒋介石等人的合影,孙还曾亲笔题名,可惜毁于文革中。  我是其曾外孙,幼年时曾听外祖母说起,现渴望知道曾祖父的事迹,万分感谢!!!
  有空好好翻翻
  楼主,你好!我祖父吴树声也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任黄埔军校教官,也是抗日后就辞官回家了,说不定两人还是上下铺呢!他是教战术的。
  刑部尚书  
帮忙查一下黄埔系的周继昌
  帮我查,刘诗礼应该叫这个,祖籍湖南。先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三军军官教导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