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就业方向在经济学学科体系中为什么不可或缺

苹果/安卓/wp
积分 11433, 距离下一级还需 6867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设置帖子权限, 隐身, 设置回复可见, 签名中使用代码
道具: 彩虹炫, 涂鸦板, 雷达卡, 热点灯,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 抢沙发, 提升卡, 沉默卡, 千斤顶, 变色卡下一级可获得
道具: 置顶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涂鸦板
TA的文库&&
开心签到天数: 502 天连续签到: 1 天[LV.9]以坛为家II
& && &目前存在的问题:& && & 以下这些方面仅仅是从当前该板块的现状出发,可能有些观点有待改进。& &&&当前感觉这个版块的活动不是很频繁,一方面发帖量不高,每天平均也就是8个左右,一般不超过15个(近期的观察);另一方面回帖或者跟帖不及时,会员在这个版块发帖交流或者咨询时,总是不能得到很好的结果和回复。
针对以上的现状,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个人观点):
1.首先是研究产业经济学方面的层次产别太大,很多会员提出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的得到解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即使有会员想问问题,但是考虑到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使得会员首先在心理上就会减少发帖询问。
2.对鼓励会员发帖和讨论的激励还不够。
解决的方案:
<font color="#.加大对积极发帖和讨论的会员给予奖励,吸引会员在这个版块进行交流。
<font color="#.仔细研究如何才能解决对当前存在的会员提出的相关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当前这个版块版主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以上仅仅是当前的一些个人看法,随着对该板块的深入了解和思考,会有一些更深层次的想法和见解的)
同时希望看到这个帖子的您能给予一些想法和建议!
论坛的发展是靠大家共同努力的!
产业经济学版块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您的悉心关怀!
支持楼主:、
购买后,论坛将把您花费的资金全部奖励给楼主,以表示您对TA发好贴的支持
载入中......
对论坛有贡献
总评分:&经验 + 100&
论坛币 + 120&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各类年鉴汇总大集合(这里有丰富的年鉴资料,):http://bbs.pinggu.org/thread--1.html
也烦请大家常来产业经济学板块留下您的印记:http://bbs.pinggu.org/forum-152-1.html
回帖奖励 +2
楼主认真思考了,支持楼主
支持,一起学习产业经济学
总评分:&论坛币 + 6&
支持三世!
初级学术勋章
初级学术勋章
初级热心勋章
初级热心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中级学术勋章
中级学术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高级学术勋章
高级学术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高级信用勋章
高级信用勋章
中级信用勋章
中级信用勋章
二级伯乐勋章
二级伯乐勋章
一级伯乐勋章
一级伯乐勋章
特级热心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无限扩大经管职场人脉圈!每天抽选10位免费名额,现在就扫& 论坛VIP& 贵宾会员& 可免费加入
加入我们,立即就学扫码下载「就学」app& Join us!& JoinLearn&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如有投资本站或合作意向,请联系(010-);
邮箱:service@pinggu.org
投诉或不良信息处理:(010-)
京ICP证090565号
京公网安备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产业经济学
&&&&&&&&&&&&&&&&
/ 产业经济学 
前 言  现奉献给读者的这本朽,是我们中南财经大学工业经济硕士点几位导师 近年来教学实践和科研成果的结晶。它作为中南财经大学 MBA 专业学生的学 位课教材出版。  改革开放以前,为适应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我国高等财经管理 专业的主要课程是学习前苏联按部门管理的框框设置的,如工业经济学、贸 易经济学??等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党的十四大明确规定了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在当今国际 市场和国内市场交融的大市场环境下,如果仅从某个产业部门出发研究经济 问题则会产生极大的局限性,也无法对产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系统、全 面的分析和研究。因此,如何从理论上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经济活动的 规律性,进而为政府制定推动经济发展为目标的产业政策服务,这就成为产 业经济学的研究任务了。  需要说明的,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的产业经济学,所指的“产业”在 英文里就是“Industry”,它并不仅指工业,而是指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 但我们认为主要是指工业与商业。现在我们讲“农业产业化”,也主要是讲 农业的现代化与市场化,核心是农业的规模经营与市场化,俗称“农工商经 营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也应涵盖在产业经济学中研究。如此说来, 有了“产业经济学”,是否就应当取消“工业经济学”、“贸易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呢?我认为对这个学科建设问题应取慎重态度,决不应武断 行事。比如国内现在编著的《工业经济》、《现代工业经济管理》,它们是 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主线编写的,其中有些内容,如工业经 济发展战略、工业 经济体制改革、工业生产要素的管理、工业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与经济监督 等,这些内容在产业经济学的框架体系里是未包括的。《农业经济学》、《贸 易经济学》都可能有这方面类似的问题。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西方经济学,主要是西方微观经济学。它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在分析现实经济问题中不断完善起来的,到二战后逐渐成熟, 发展成为新兴的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 济体制的历史久远,所以产业经济学首先发端于资本主义国家就不足为奇 了。学习产业经济学,我们应当抱一个什么态度呢?我认为对待西方产业经济学和对待市场经济体制的态度有极为相似的地方。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经 济体制模式,它与基本经济制度相比,处于低一级层次,其自身不具有独立 的杜会属性。换言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 场经济在运行规则上是相通和相似的,两者大体上是差不多的。正如邓小平 同志所说:“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相似。”因此, 我们对待西方产业经济学应当抱一个积极的学习态度,应当吸收和借鉴当今 世界市场经济国家一切有用的科学知识和经验。但同时也应当清醒地认识, 迄今为止,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总是与各国所特有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本制度 联系在一起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是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 一起的,它的建立、健全与完善过程,都是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制度的。因此, 我们对待西方产业经济学的基本态度又应当是:学习、借鉴,但决不是完全照搬;实事求是,决不搞一概排斥。 科学必将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不断向前发展。作为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应当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理论作指导,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借鉴西方产业经济学 的研究成果,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产业 经济活动的规律性,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服务,同时也为建立和发展具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业经济学而努力奋斗。  本书的结构体系设计,不过分强调体系完整性,但求基本内容突出,全 书除导论外,从四个主要方面研究产业经济活动的规律性,即产业结构、产 业关联、产业组织和产业发展。最看落脚到产业政策上。  本书的框架体系是由邬义钧提出后经集体反复讨论确定的。编著分工如 下:第一章(邬义钧)、第二章(邱钧)、第三章(郭世根)、第四章(郭 世根、邬义钧)、第五章(邱钧)、第六章(邬义钧)。初稿完成后,分别 由两位主编对全书进行了修改和总纂,最后定稿。  在本书的编著、出版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中南财经大学主管研究生工作 的副校长王寿安教授、科研处长帅重庆教授、科研处副研究员李玉梅同志及 中国统计出版社的有关同志的亲切关怀、大力支持与热情帮助,在此谨向他 们致以由衷的感谢。由于我们水平有限,本书难免存在不少缺点甚至有错误。我们诚恳地希望广大读者不吝赐教,提出批评指正。邬义钧1996 年 9 月序  中南财经大学是我国 1978 年首批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的普通高等院校 之一,1993 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正式批准开始招收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 生。为了适应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的需要,我们组织了部分专业基础扎实,教 学经验丰富。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熟悉国外工商管理教育的教师,在比较短 的时间里,编写了这套工商管理硕士(MBA)系列教材。这套教材共 24 本。 除供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MBA)使用外,还可作为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研究 生和本科生的选修教材,同时也可作为从事经济管理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 干部自学参考书。  工商管理硕士教育在我国尚处在试点阶段,我们组织编写工商管理硕士 系列教材也只是一种初步尝试,由于经验不足,肯定存在某些缺陷,甚至错 误。我们将继续努力开拓,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奉献给广大读者一套体系 完备,内容更适用,方法更科学的工商管理硕士系列教村,望广大读者不吝 赐教。中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教材 编审委员会1994 年 7 月产业经济学第一章 导 论第一节 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产业结构(含产业联系)和产业组织的合理化及为产 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的一门新兴科学。它是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后逐渐从西方 经济学中分离、延伸出来的一门应用经济学。其兴起历史虽短,但与现代市 场经济有着不解之缘。一、产业经济分析与产业经济学  虽然早在古希腊就有了“经济”一词,但真正的经济分析却并未随人类 经济活动的最初起源而开始。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各个社会,由于自然经济占 主寻地位或商品经济不发达,人们即使对经济问题有过议论,也是零碎的、 局部的。他们不是以研究社会经济如何有效率、有效益为目的,而是服务于 政治的、社会的或家族的,文化的、伦理道德的以及个人的其他目的。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取代以前各种生产方式而在历史上占据统治 地位,政治经济学才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应运而生。最初的经济分析是以社 会财富或如亚当·斯密所说的“国民财富”如何有效增长作为考察对象。他 分析了国民财富增长的条件以及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分析了自 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把它看作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社会经济活动, 由此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则。李嘉图继承斯密理论中 的科学因素,建立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科 学地阐明财富在社会各阶级间分配的规律,坚持经济上的自由放任和自由竞 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进一步发展了斯密建立在地域分工理论之上的 国际自由贸易主义。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趋于成熟,尤其是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之后,社会关系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促使以社会 经济过程为对象的经济分析进入新的阶段。客观经济过程最大的变化是:垄 断的出现带来的抑制垄断与实现有效竞争问题;周期性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 形成的经济“滞胀”问题。显然,传统经济分析所奉行的自由竞争和自由贸 易思想,已难以继续维持和保证社会经济过程的均衡。为了对上述问题进行理论说明,经济分析便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发展。微观经济分析又叫个量分析,它是研究毕个经济单位(工厂、农场、商 店等)如何将其拥有的有限资源适当地分割于各种商品或劳务的生产经营 上,以求得利润最大化。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微观经济分析要研究分析厂 商行为、市场结构、要素价格等问题,使企业通过规模经济和有效竞争的完 满结合,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宏观经济分析又川总量分析,它比之于微 观经济分析更直接地适应了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国家干预经济的客观 需要,因为“防止”或“克服”危机,单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已难以奏效, 还必须依靠“国家调节”,即依靠政府运用“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 策,以干预需求与供给的总量平衡。宏观经济分析就是围绕着如何刺激和控 制社会总需求这根轴心、以达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大体均衡。为此, 宏观经济分析要研究诸如社会总收入、总支出、总消费、总投资、总储蓄、经济周期波动、失业率、物价水平、通货膨胀,以及由此所牵涉到的财政、 金融、保险、社会保障与各种总量因素及相互关系。  产业经济分析是上述微观经济分析和宏观经济分析的延伸和发展。它适 应了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现代经济在规模上日益扩大,在结构上日益复杂, 在技术上不断进步和日新月异。产业经济分析已由微观经济分析以厂商为对 象深入到产业内企业与市场的关系结构为对象;由宏观经济分析以经济总量 为对象延伸到以产业为对象。这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经济过程内在联系和趋向 的认识程度日益深化、日益精确和严密,反映了人们支配和驾驭社会经济活 动的能动性日益增强的历史趋势。产业经济分析目标或者说要达到的目的, 是要在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和经济总量均衡的基础上,寻求结构效益的提 高。在二战后特别是对于发展国家来说,重视和加强产业经济分析,实施正 确的产业政策,以期尽快赶上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水平和产业组织水平,使 本国经济得以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具有极重要的实践意义。二、产业政策实践与产业经济学  一门新的经济学科的兴起总是与一定的经济活动和经济政策实践有着密 切的关系。同样地,产业经济学的产业和发展总是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实践的 要求,并为国家的产生政策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反过来,一定的经济实践和 产业政策实践又经过提炼上升到理论,极大地丰富产业经济学的内容。产业政策是经济政策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关于产业政策与经济政策的相互关系,将在本书第六章产业政策中作详细分析。这里,我们要研究的是从 西方经济政策的历史中怎样演变分离出产业政策,以及产业政策与产业经济 学的关系。从资产阶级的国家出世以来,就出现了维护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和本国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政策。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以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 的古典经济学,主张自由贸易,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其理论反映了英国产业 革命时期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因为历史最早实现资产阶级革命和最 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英国,为了攫取殖民地称霸世界,它竭力主张国际自 由贸易。然而一些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发展本国的资本主义经济,都 不得不采取某种保护贸易的措施。因此,实行自由主义的 还是保护主义的国 际贸易政策,可以说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史上最早的政策领域。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正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完成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垄断排斥竞争,使资本主义经济陷入停滞的局面, 美国经济的垄断病首当其冲。于是美国于 1890 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个反垄断 的谢尔曼法。该法第二条规定:“任何人垄断或企图垄断,或与他人联合、 共谋垄断州际间或与外国间的商业和贸易,是严重犯罪”。①这意味着由国家 出面进行干预,企图以此维护市场竞争机制的正常运行,使资本主义经济的 活力不致被垄断所扼杀。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既是执行反垄断政策 和法律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同时又是世界上垄断最发达的国家,其原因只能 从无法自拔的资本主义基本子盾去解释。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加深,终于爆发①
转引自陈有西著:《反不正当竞争法律适用概论》第 495 页。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4 年 9 月出版。了 1929 年—1933 年震撼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经济大危机。1933 年 1 月, 胡佛退位,罗斯福接任总统。罗斯福立即要求国会授予他“紧急全权”,以 通过“新政”  (New Dea1)。所谓“罗斯福新政”,就其主要方面而言,就是罗斯福 实施的经济政策。这个经济政策是以凯恩斯主义为理论基础,放弃自由放任 原则,实行国家干预经济,以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为主要手段去调节社会再 生产过程的均衡。同时“新政”也反映了资产阶级国家由自由垄断资本主义 走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政策转折。例如“新政”早期,为了挽救经济危机 造成的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生产力遭到破坏等残局,国会通过了“全国工 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这些法规要求,强制实行卡特尔化的方法, 加强工业的垄断和集中,由国家帮助垄断组织进行调节,“有计划地”削减 生产,以消除生产的“过剩”;通过国家投资,兴建一批公共工程,以增加 就业,减少失业人数等。  以上情况说明,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阶段,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 调节机制就会失灵;当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时,垄断资本主义只能以破坏 生产力为代价去实现新的经济均衡,这样,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 维护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实现社会再生产的均衡发展,就在客观上要求国 家出面实行干预经济的政策。然而,对个别垄断资本家来说,它们常常会同 国家的干预经济的政策发生利害冲突。因为存在着资产阶级局部利益和总体 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以及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问题。所以,在 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不同的垄断资本家集团及其代言人对国家干预经济实行 的宏观调节政策,也持有不同的态度。一般来说,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赞成 宏观调节,而资产阶级保守派反对宏观调节;当权者在顺境中不太重视宏观 调节,而在困难和危机中又不得不求助于宏观调节。从罗斯福到里根的历届 政府中,五位民主党总统在不同程度上都倡导、支持和实行宏观调节政策, 四位共和党总统在思想上则为自由放任唱赞歌,但在实践中又都自觉或不自 觉地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宏观调节政策、二次大战后,曾遭受严重破坏的西 欧各国和日本面临着如何加快重建和复兴的艰巨任务;一批新独立的发展中 国家,迫切期望尽快缩短同现代化国家之间的差距;社会主义国家努力想通 过大规模经济建设,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向世界显示它强大的生命力。产业 政策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逐步形成的。其实,产业政策是从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经济政策中逐渐分离出来的。它强调尽量避免国家直接介入资源分配,而是通过制定一种非指令性的 经济计划和通过各种经济立法和经济措施,诱导企业将其经营活动纳入一定 的政策目标轨道,使产业发展的目标化为经济运动的内在机制。  日本 50 年代初,通户省就逐步形成了一批人才,专门从事研究制定如何 加快日本产业发展的政策,解决产业发展中不断遇到的问题。据日本学者鹤 田俊正讲,在此基础上逐步产生了产业政策的用语。①又据日本经济学家贝家 启明在《经济政策的课题》一书中指出:“产业政策为通户省执行的政策”。 所以在那个时期,产业政策并没有一个科学表述的概念。
法国从 1947 年开始实行指导性计划,帮助恢复、重建法国经济。为了促 使计划的实现,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到 50 年代后也开始形成了产业政①
鹤田俊正:《战后日本的产业政策》、日本经济新闻社 1982 年版,第 8、9 页。策的概念。  西欧六国在 1957 年建立欧洲共同体时,签署了罗马条约,其中包括了产 业政策的某些方面,如国家援助居支配地位的企业,促进资本和劳动力的自 由流动以及建立共同市场等等。共同体建立后,曾多次发布有关产业政策的 文件②。  印度于 1948 年宣布了第一个产业政策,主要内容有划分国营和私营企业 的活动范围,强调发展小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实现外国企业印度化等。  1956 年在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印度宣布了新产业政策,强调国营 企业和私营企业要相互依存,要缩小地区差别,要为落后地区提供基础设施 等。  南朝鲜在 1950 年 3 月公布了《稳定经济的十五项原则》,其中的产业政 策是重点发展日用消费品生产。  阿根廷在 1958 年通过了《促进产业法》,建立了国家产业促进委员会。 在这以前还制定了一批专门的有关产业的法律和法令。如汽车产业法(1944 年)、钢铁产业法(1947 年)、拖拉机产业法(1952 年)、石油化工产业法(1951 年)、造纸产业法(1957 年)等等③。  70 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日本产业经济取得的惊人成功,产业政策的内容 发生了很大变化,即不仅有 50—60 年代的“产业振兴”、“产业合理化”、 “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改组”等方面的内容,而且、关于“公害对策”、 “能源政策”、“社会性资本政策”等也成为产业政策中的重大内容。国际 上对日本产业政策实践的兴趣也日益浓厚。早在 1970 年到 1972 年,OECD(经 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曾编写过其中 14 个成员国的有关产业政策的一系列调查 报告。1985 年 5、6 月,有东南亚各国、大洋洲、中南美、中国及日本 50 多 位学者参加,在东京召开了第 15 届太平洋贸易开发会议,讨论“太平洋区域 成长及产业政策问题”。这充分说明产业政策实践已走向成熟,并被世界各 国政府和理论界所接受或重视。我国的产业政策实践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和 1978 年后改革开放以来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转换这样两个时期。在实行 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产业政策是通过制定和执行各种经济发展计划, 并以指令性计划形式,贯彻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转受,建 立独立完整的现代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而体现的。改革开放以来,党中 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产业政策的研究与实施。1989 年 3 月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1994 年 6月国务院又颁发了《九十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在“六五”、“七五”、 “八五”和“九五”规划及 2010 年发展纲要中,都载有产业结构、产业组织、 产业布局等属于产业政策的内容。特别是在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后,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进入了一个以市场机制为基础 的新阶段,产业政策的性质发生根本变化,它是为促进市场经济服务的诱导 性政策,而改变过去作为强化计划的手段。各国的产业政策实践,有成功的 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这些经验教训为产业政策的理论研究和进一步丰富 产业经济学的内容提供了坚实基础。正确的产业政策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依②
阿格拉:《欧洲共同体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132 页。③
参见劳拉·圣德尔《20 世纪阿根廷经济史》。纽约,1978 年版,第 141 页。据。由于对产业政策研究的时间还不长,目前基本上还处于事实描述和着重 于实用的阶段。80 年代中期日本小宫隆太郎教授等撰写的《日本的产业政 策》一书指出:“迄今外国人所写的有关日本产业政策的著作,大多还停留 在事实的叙述或从政治学角度进行论述上,而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则很不 充分。”“从经济学角度,对在产业政策方面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效果以及在 国民经济中的意义进行分析的著作和论文,也是凤毛麟角”1.80 年代后期, 西方国家学者有代表性的产业经济学著作屈指可数 2.我国进入 90 年代以 后,理论界和政府部门都很重视产业政策的研究,全国高校经济类学科一般 都开设产业经济学课程。但是,现在还不能说产业政策已经有了科学的理论 基础,更不能说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产业经济学的科学体系。建立科学的产 业政策理论,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总结各国的实践经验,吸收经济科 学和其他有关科学中一切科学的理论,包括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中有利学价 值的内容,在研究和借鉴西方产业经济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应着重从中国的 国情和实际出发,认真总结中国几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努 力探索产业成长和结构转换升级的规律,创建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为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产业经济学,为产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三、西方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是在西欧和美国的土壤上培育出来的。而从西方经济学基础 理论衍生出来的,产业经济学都是由日本经济学家完成的。这种现象井非偶 然。二次大战后,不仅日本政府重视产业政策的实践,而且日本学者对产业 政策与产业经济的理论研究寄予浓厚兴趣,理论与实践二者相互促进、相互 结合,使产业经济村兴太郎编:《日本的产业政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l988 年版,第 2 页。2.克拉克(英)著《工业经济学》(原毅军译,经济管理出 版社 1990 年版);马丁(美)著《产业经济学》(麦克米伦出版社);植草 益(日)著《产业组织论》(东京,放送大学教育振兴会);植草益(日) 著《微观规制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2 年版)。学最初的科学体系在日本应运而生。  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自本世纪 30 年代后,一般是由微观经济学和宏 观经济学两大部分组成。微观经济学是以市场经济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 为为研究对象,即单个生产者(或厂商)如何以有限资源从事生产以取得最 大限度的利润;单个消费者(或家庭)如何把有限收入从事消费以取得最大 的满足。微观经济学由四个部分构成:(1)均衡价格理论;(2)消费和生 产的优选行为理论;(3)市场理论;(4)分配理论。其中的均衡价格理论 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核心。宏观经济学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中与微观经济 学相对应的一个组成部分,亡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考察 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如何决定和如何发生波动。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由以下部分构成:(1)国民收入决定论;(2)经济 同期论;(3)货币与价格理论(是研究一般价格水平,而不是研究个别产品 的价格问题);(4)宏观经济管理论。  无论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从它们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上看,“产 业”这个范畴被抽象掉,产业分析方法也就无必要运用。从微观经济学看, 它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的抽象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这个经济细胞,研究的重点是  厂商的行为和他们之间的竞争关系,研究的方法主要是边际分析方法。如果 说,在微观经济学建立之前的本世纪 20 年代,英国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 A·马 歇尔提出过“产业”概念的话,他无非是以“代表性企业”行为去分析均衡 价格理论,反映一个产业的动向而已,况且他对“产业”的释义是多元的而 无严格界定。而现实的产业和产业内的企业关系是很复杂的。如果不运用一 套产业分析方法,是很难对许多经济问题解释清楚的。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 象是国民收入的形成、分配和使用,它并不研究全部社会再生产过程。换句 话说,宏观经济学只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最终产品的总量运动,而把中间 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关系,也就是产业之间的关系抽象掉了。  而对于现实的经济活动,不仅要求回答国民收入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 衡问题,而且要求分析再生产过程中产业之间体现的中间产品复杂的交换与 消费关系。从而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全貌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产业经济学正是在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学未被研究的“产业”领域展开 的产业之间和产业内企业间的产业关系研究而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从 学科发展史看,可以认为,以研究“企业”为对象的微观经济学和以研究“国 民经济”为对象的宏观经济学之间,再出现一个以研究“产业”为对象的中 观经济学,构成了现代西方经济学完整的学科体系,再从这三门学科的历史 逻辑看,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庸俗经济 学的演变发展而来,产业经济学主要是以微观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宏观经济 学理论不是主要的),对产业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的应用研究,所以,产业经 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从产业经济学形成的历史渊源看出,产业经济学的许多原理与方法都是从西方经济学中衍生和引伸出来的。尤其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组织理论。 在本世纪 50 年代未由美国的梅森和贝恩创立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中,市场结 构论源于微观经济学中的市场理论;市场行为论源于微观经济学中的厂商理 论和均衡价格理论;市场绩效论综合反映了微观经济学中消费和生产的优选 行为理论和分配论等,总的来看,产业组织理论以研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结 构为对象,实质是研究微观经济学中关于价格理论特别是垄断价格理论的应 用。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联系理论,是以本世纪 3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列昂节夫创立的投入产出经济学所奠基的。它填补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未能 涉及的各产业的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变化关系的研究空白。但是,她的投入 产出分析理论受启于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并引进了凯恩斯“国民 收入理论”的最终产品总值和国民收入相等的观点,并使这种均等关系多部门 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结构理论与宏观经济学的国民收入理论有密切的关 系,主要表现在国民生产总值的结构分析上。本世纪 30 年代德国人霍夫曼对 工业化中工业部门结构演变规律的探讨,40 年代初英国人 C·克拉克用三次 产业分类法对经济发展条件所做的研究,是现代产业经济学中产业结构理论 的先驱。他们的结构分析理论多是些经验性的总结,被称为“经验性的法则”。 这是“产业结构理论”在方法论上的特色。  根据日本经济学家宫泽健一著《产业经济学》的论述,“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联系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构成产业经济学的主体部分。图示如 下:产业经济学主要领域示意图①企业现代经 济学基 础理论产业产业内部门产业间 细划分产业内国民经济宏观经济学(国民收入理)微观经济学(价格理论)应用经济学《产业 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联系理论产业结构理论垄断价格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国民生产总值的结构分析国民收入理论的多部门化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关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反映,是无 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以及革命胜利后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共产主义 的科学。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科学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基本的经 济科学,属于基础理论经济学。它是建立社会主义产业经济学或部门经济学 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理论,关于国民经济按比 例发展的理论,关于社会再生产和两大部类关系的理论,关于商品经济和垄 断与竞争的理论,关于技术进步的理论以及其他有关理论;列宁关于市场问 题的理论,关于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与两大部类平衡发展的理论,关于垄断与 竞争的理论以及其他有关理论等,不仅是指导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产业经济分 析和制定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而且应该构成社会主义产业经济学理论的重 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随时代进步而不断向前发展的。毛泽东同志关于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按照农、轻、 重顺序安排国民经济发展;关于正确处理好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 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正确处理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关系;正确处理财政与经济的关系,以 及其他有关经济建设的科学思想等,都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 分,为研究社会主义产业经济学理论奠定了历史基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 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邓 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提出和阐明的关于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关于建立和完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新的重大发展,无疑对建立社 会主义产业经济学理论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 会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12 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是指导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南和行动纲领, 其中:关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关于“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关 于“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关于“第一、二、三产业的关 系”;关于“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关于“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 的关系”;关于“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关于“中央和地 方的关系”;关于“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都是研究产业政策和产 业理论的重要内容。  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都是那个时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反映和 实践变革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建立和完善,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产业经济 学必将在中国的土壤上生长。社会主义产业经济理论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 指导,并不是一概排斥西方经济学和西方产业经济理论。资本主义国家尽管 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与我国不同,但是我们学习、借鉴资本主义国家 反映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规律的某些理论和方法还是非常必要的。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发展商品经济的历史比我们长,市场成熟经验多,他们经 历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演变的规律性、产业政策实践,都值得重视和研究。 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把资本主义积累的一切最丰富、历 史上是我们必需的全部文化、知识和技术,由资本主义的工具变成社会主义 的工具。当然,我们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时,不能简单照搬 和盲目崇拜,不能从过去的对西方经济学的盲目排斥这一极端跳到对西方经 济学盲目崇拜的另一极端。  第二节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任何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有自己特殊的研究领域和特殊的矛盾性,产 业经济学也不例外。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其研究领域明确 地界定为“产业”。“产业”一词,在汉语中有财产或生产作业的意思。英 语中的产业一词是 Industry,它不仅指工业,而指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大 至部门,小到行业,从生产到流通、服务以至于文化、教育??的各行各业, 都可以称之为“Industry”即产业。  如上节所述,西方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微观经济细胞的企业和 家计,西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宏观经济单位的国民经济,介于它 们二者之间的“产业”,就成为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然而,“产业”概 念,既是一个“集合”的概念,又是一个“细分”的概念。“集合”与“细 分”是彼此相对而言;产业的“集合”概念是指产业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 业的集合,产业的“细分”概念是把国民经济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部分所组成 的产业。这样,对产业的集合和细分形成了有粗有细的若干层次。一般他讲 产业的集合和细分有三个大层次,各自服务于一定的产业分析目的:第一层 是以同一商品市场为单位划分的产业,是为了研究产业内企业与市场的关 系;第二层是以技术、工艺的相似性为根据划分的产业,主要是为了研究产 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第三层是大致的经济活动的阶段为根据,将国民经 济划分为若干大部分所形成的产业,主要是为了研究一次产业、二次产业、 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关系。关于产业的分类及产业结构分析将在第一章产业 结构中展开论述。产业经济学研究领域是“产业”已如上述。它的研究对象即产业的特殊矛盾又是指什么呢?这是一个需要继续讨论的问题。 我们认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产业经济学,其研究对象可作如下表述: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一般规律性和借鉴西方经济学与产业经济理论的合理部分,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的特殊矛盾 关系及其运动规律性,为制定产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在这里,“产业发展的特殊矛盾关系”可简称“产业关系”。产业关系是泛指各产业在经济运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它是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 经济之间的“产业”层次上一个复杂的经济运行系统,包括上至国民经济下 至企业之间有粗有细的各层次产业的运动,构成具有不同属性、功能的复杂 的结构关系,形成既相互依存又有规律性演进的复合有机系统。例如,产业 结构中的对立和联系产业组织中的竞争和垄断、产业发展中的均衡与非均衡 等。由此看出,产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而不是仅指产业结构,后 者是前者的一个表现形态而已。  产业关系的运动发展过程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过程, 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具有内在逻辑的历史发展过程。把产业经济 学研究对象的客体放在产业关系上,正是为了深刻揭示这一客观经济过程的 规律性。人们在认识和利用产业关系发展规律性的基础上,并根据一定的具 体情况,制定出指导产业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或者说,研究产业政策的调适活动,是产业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主体活动过程。  因此,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其实质看,是要研究“产业关系”和“产 业政策”两个方面。换句话说,要把研究揭示产业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 人们对产业运动的决策、调控的主观活动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鉴于一定的时空条件对政策的制约性,因而研究产业政策时,除了必须 遵循产业关系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性外,还必须“根据一定的具体情况”, 即研究不同国家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经济体制背景环境下,产业关系 运动发展的特殊规律性。这样,才能使产业政策建立在符合产业关系运动发 展的一般规律性基础上,更能适合本国情况,做到有的放矢。  确立了产业经济学独立的研究对象后,使我们能够把产业经济学同其他 经济学严格区分开来。  西方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的区别,前面己专门论述。这里,仅就产业经 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工业经济学的关系作一简 要分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的科 学,它为其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支科学提供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导的产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应用经济学,它是按照政治经济学所揭 示的一般规律性,探寻产业运动发展的特殊矛盾关系及其运动规律性,并在 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的发展。产业经济学不是简单重复 一般生产关系的分析,而是把注意力集中于生产力诸要素在产业层次上的合 理配置、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产业组织的合理化和产业运动规律的考察上。 产业经济学也不同于生产力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是以社会生产方式统 一体中的生产力及其运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理论经济学。而产业经济学 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去把握生产力诸要素的组合,它不仅要分析生产力要素 在产业层次上的组合状态及其规律性,而且要研究产业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 作用。同生产力经济学相比,产业经济学更接近于国民经济运动的实践,因而是一门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也不同于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是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 展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要研究发展中国家 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道路,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等问题。同产业经济学相比, 发展经济学研究产业结构是从宏观和总体上加以考察,而不是像产业经济学 研究产业关系更接近于国民经济的实践活动。显然,两门学科对产业问题的 研究有一定的交叉,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产业经济学也不同于工业经济学等部门经济学。工业是产业部门之一。工业还可细分成许多行业(行业也就是细化的产业)。工业经济学是研究工 业经济运行的规律性,技术如何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要求,对工业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和管理。产业是众多的产业部门,如农业、 工业、商业、交通运输和服务业等的概括。产业经济学是从产业关系的总体 上研究产业经济运行的规律性,要研究资源在产业领域中的优化配置。显然, 产业经济学不同干部门经济学从某一特定产业部门去研究经济运行和管理机 制的问题。  由于产业经济学和某些相关学科的密切关系,加之学科研究的不断深 化,因此,产业经济学和相关学科在研究领域上的交叉、渗透以至融合的现 象也是难以避免的,这也决定了产业经济学在发展中要不断吸收,借鉴其它 学科的研究成果,以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  二、产业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回答了本学科的性质和研究领域问题。随着学科 研究的深入发展,产业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也不断地丰富。产业经济学的基本 内容反映了学科性质的要求和研究成果的结晶。产业经济学要研究探索产业 经济运动发展的规律性,就不能只局限于研究一国的产业经济活动,而应当 开阔视野,把产业经济运动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进行研究。但是,它又不可 能脱离一国特定条件下具体产业的发展状态。根据国外和国内对产业经济学 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来看,产业经济学一般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一)产业的分工与形成理论。主要研究产业形成和社会分工与商品经 济发展的关系,产业分类,产业的成长条件与兴衰机理等。  (二)产业结构理论。主要研究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产业结构的运行 与调控机制,产业结构的优化,主导产业的选择;研究产业的区域分布与空 间结构理论等。  (三)产业关联分析理论。主要研究产业关联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投入产出法的应用,产业的空间关联和时间关联等。(四)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产业内企业与市场的关系结构,包括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以正确处理有效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关系。  (五)产业发展理论,主要研究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的关系,产业发展 的同期波动,产业的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以及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六)产业政策。主要研究制定产业政策的依据,产业政策体系及其配套选择,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发展政策的主要内容,产业政 策的执行与检查等。本书的章、节及其内容力求比较科学地反映产业自身运动的历史和逻辑进程。第一章导论,起导读作用。它研究学科的性质、对象及产业经济学的 建立和发展。第二章产业结构、第三章产业关联,是从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 观点,研究产业间的生产、技术、经济关系。产业关联实际上是产业结构问 题的量化分析。第四章产业组织,是研究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 生产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结构,主要是产业内企业间与市场的关系,产业结构(含产业关联)和产业组织是产业经济学中对“产业”的结构和市场这两个断面所作的切面分析,它们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西方经济学科体系中, 有的学者把产业组织理论独立出来建立专门的产业组织学,或称产业组织与 有效竞争。对于产业结构理论的论著,也有的叫产业结构学,或称产业经济 分析。继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之后,第五章产业发展,是对产业整体发展运 动所作的研究。通过对产业的横断面和整体的系统研究,为第 六章产业政策 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和理论依据。应当指出,本书对产业的空间结构和产业 关联与对外经济贸易未设专章,主要是考虑为避免与区域经济学和对外经济 贸易学的简单重复,同时,更主要地是突出本书重点是研究产业经济学的基 本原理。第三节 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任务与方法一、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研究产业经济学对我国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从理论意义方面看,研究产业经济学,必将极大地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宝库,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体系中,增添一门新兴的马克思主义产业 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的发展,重要的是要充实和深入研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同样地,马克思主义产业经济学,也应当研究如何 把社会主义中场经济的基本理论运用于产业经济的实践中去,并不断总结实 践经验,研究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充实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产业经济学。 从实践意义方面看,研究产业经济学,对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对实现“两个转变”(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制定正确 的产业政策,对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维护市场竞争秩序,都有着十分重要 的现实意义,这里,我们主要分析产业经济学中两大基本内容,即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对现实经济的指导意义。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实践表明,结构变革或结构调整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在世界经济全球比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下,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凭藉强大的经济实力、先进 的科技水平,通过跨国公司经营,充分发挥本国的国际比益利益优势,使其 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转变,以便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发展中国家无论是 处在摆脱贫困、解决温饱的落后阶段,还是处在经济起飞、赶超发达国家的 先进阶段,它们的产业结构也必须围绕本国的经济发展目标而相应地变革。 产业结构的僵化、停滞就意味着经济落后,落后就意味着挨打。产业结构的 基本理论告诉我们,经济增长绝不是单纯的数量扩张,而是由数量扩张、结 构转换和水平提高构成的经济增长过程。这三个方面都离不开产业经济运动 发展规律的制约和影响。经济增长中的数量扩张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 生产规模在原有基础上的扩大及其总和,也就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结构 转换是指伴随着数量扩长而带来的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转移,出现 某些产业相对增长较快、某些产业增长较慢,甚至还有的产业收缩、消失的 结构变化现象。经济增长中的水平提高,是指经济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组织管 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三方面的内容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如果经济增 长是一种没有结构转换和水平提高的纯数量增长,则不仅经济效益低,导致 一种无效益和质量的增长,而且还由于无法适应需求变化而不能持续增长。 在另外一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和水平提高,要想在静态中对 各产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进行再分配、改善结构、提高效益,则会遇到重重阻 力而无法进行。因此,我们应当学习产业经济学,研究产业结构理论,掌握 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性和特殊规律性,从而制定正确的产业结构政策, 促进经济的快速和持续发展。  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组织理论,更是源远流长,紧密与实际相联系,为 解决市场有效竞争服务。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在历史上可上溯到亚当·斯密 的分工理论,以及由分工产生的生产专业化、协作,它系统地研究了合理的 生产组织所造成的全社会的节约问题,以及,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的剑桥 学派有关规模经济效益的论述一直被认为是标准的生产组织理论。再以后,  熊彼特提出并论证了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的“创新”论,认为创新是经济发 展的原动力。  50 年代后,美国学者梅森和贝恩承袭了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提出了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所谓“三 M”范畴,并把这三个范畴和国 家的产业组织政策联系起来,规范了产业组织理论的科学体系。  60 年代和 70 年代的新制度主义学派又从交易费用、产权理论等角度对 产业组织的演变作了新的解释。所有这些研究都表明,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 核心,是寻求最有利于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市场秩序,实现市场的有效竞争 和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因此,我们研究产业组织理论,对于实现产业组织的 合理化,制定正确的产业组织政策,都是十分重要的。包括鼓励企业兼并、 联合、发展企业集团,实现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维护市场竞争秩序规范 市场行为,反对不正当竞争,反对抑制竞争的垄断行为;处理如竞争与垄断 的关系,既要反垄断,又要实现规模经济,使有效竞争与规模经济有机地统 一起来。二、研究产业经济学的任务与方法  研究产业经济学的任务,在这里是指学科研究、学科建设的任务。其任 务概括起来有 3 点:1.广泛研究世界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新动向,以及各国的产业政策实践经验与教训。  2.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特别是应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我国的产业经济实践和产业政策实践,从中总结 出能够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产业经济理论,为垫定和实施产业 政策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3.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吸收、借鉴西方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合理部分,并在研究总结国内外产业关系运动发展的 一般规律性的基础上,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业经济学而不懈地努 力。研究产业经济学应注意综合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1.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这是研究经济学一般通用的方法。 在产业经济学研究中,研究产业结构理论及其运用,主要采用宏观经济分析 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讲,产业结构属于宏观结构型,考察一国的产业结构变 动是从全球、全国的背景出发的。研究产业组织理论及其运用,主要采用微 观经济分析方法。因为研究产业内企业与市场组织的关系是以企业作为市场 竞争主体来考察的。当然这种区分不是绝对的。2.规范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规范研究通常是从一定的价值判断标准出发,对某种事物进行逻辑思维和科学推理,探寻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显然,我们进行的规范研究,应当 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为指导,揭示产业运动发展的规律性。研究产 业经济学,尤其是研究产业组织理论及其运用时,应当强调实证分析方法。 实证分析方法是运用大量的、丰富的统计资料,借助一定的数理统计方法和 图表,对产业组织与市场结构的关系进行描述和分析判断。3.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是研究产业联系理论的基本方法,它借助于投入产出 表(即产业部门联系平衡表),对产业之间在生产、交换、分配发生的关联 进行分析,具体揭示各产业部门的比例关系及其特征,使产业经济分析数量 化,进而为经济预测和宏观决策服务。4。比较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是本世纪 30 年代后,通常运用的一种方法。  30 年代着眼于两种制度的经济对比研究,40 年代转为对不同类型的国家 和地区的研究,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研究,70 年代以后,由宏观经济 的比较研究扩展到产业经济的比较研究、经济体制的比较研究。产业经济学 中的比较研究方法,旨在通过对经济发展阶段的比较研究,对产业结构的比 较研究,对产业组织的比较研究,对产业政策的比较研究,揭示出不同发展 阶段的不同国家产业关系运动变化的规律性,这有助于吸收、借鉴不同国家 产业政策的实践经验,也有利于充实和丰富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产业经济学 学科的实用性和边缘性,决定了方法论上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第二章 产业结构第一节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  现代经济发展的历程显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不仅体现为国民 生产总值的增长,还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成长。在这过程中,总量与结构 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总量与结构是社会经济发展总过程的两个基本变 量。总量主要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与动态的数量参数,如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收入、总供给与总需求等。结构即产业结构,主要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 之间和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经济发展是总量与结构 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总量与结构相互制约1.总量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结构的状态。 一般而言,总量增长取决于资源人力、资金、技术设备等的动员及其有效配置。而结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源配置的效果。如果产业结构比 较均衡,与国内需求、国际市场需求相适应,与技术的发展相适应,主导产 业是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的产业,则资源配置是合理的,能保证总量的持续 增长。如果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又与国内外需求不适应,其技术水平远落后 于当代技术的发展,则资源配置效果是低下的,总量增长必然是缓慢、不稳 定的。2.从中长期看,总量增长依赖于结构转换,同时,总量增长又必然导致结构变动。 总量增长依赖于结构转变,主要体现为总毫增长依靠具有高于平均增长率的新兴产业来支撑①,因原有部分产业在经历成熟期之后,会遇到市场饱和与技术进步潜力枯竭的阻碍,增长率必然日趋下降,这种结构转换对总量增 长的作用,实际上是一种结构效应,这种效应,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 步的趋势是一致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一是通过用新技术、 新工艺改造现有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低成本扩大产出和市场;二是技 术革命导致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产生。这些产业的迅速发 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增长。总量增长达到一定程度,人均国民收入发生显 著变动,使消费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就必然要求产业结构(它决定着供 给结构)相应发生变化,这种结构变动,不但由需求变动所拉动,而已在人均 GNp 上升到一定程度时,产业结构所面临的供给环境也会发生重大变化, 从而供给因素也在推动产业结构发生转变。3.总量增长越迅速,结构变换率也就越高。
一个国家的 GNP 增长迅速,人均收入上升快,需求结构变化也更迅速, 同时产业结构所面临的供给环境变化也会加快。尤其是当 GNP 提高到一定水 平时,全社会的研究开发投资会大幅度增加,从而加快了技术革新,促进了 新产业的成长和扩大,这些变化必然导致结构的高变换率。①
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商务印书馆 1985 年版第 325 页。二、总量与结构在经济运行中的相对地位  总量与结构是经济运行中两个不同侧面。在经济发展不同时期,总量矛 盾(指总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与结构矛盾(产业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的矛盾) 往往处于不同地位。在一个国家实现初步工业化之前总量矛盾往往是经济发 展中的主要方面。因为这时期社会供给总量往往短缺,尤其是工业品;多数 产业又处在幼稚时期,这时期总量的增长主要依靠增加投入来实现。在初步 工业化之后,结构矛盾常常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这时期社会总供给 己达到一定规模,人均国民收入上升到一定水平,需求结构不断发生重大变 化,原有工业结构对需求的变化已难以适应。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条件的变 化,原有产业已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正进入成熟后期和衰退期,其增长逐 步减缓甚至出现负增长,这时如果不实行结构转换,总量增长就不能获得新 的基础和推动力量。三、不同的总量水平具有不同的结构类型  在一般大国,当总量增长达到几个特殊值域时,产业结构的变动往往具 有一些显著特征。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1000 美元以下时期,第一产业的比重 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缓慢上升。在人均国 民生产总值超过 1000 美元时,第二产业的比重开始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迅 速上升。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变换率看,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100—300 美元 时期,结构变动不显著;在 300—1000 美元时期,制造业则具有高变换率。 这一特征在日本最为明显。日本在 50 到 60 年代完成了主导产业第一次大转 换,从而实现了“经济起飞”。这一变化说明,经济发展过程具有客观的阶 段性,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结构特征。有关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在本章第二节专门论述。此外,产业结构的变化,还会对社会制度产生影响,引起非经济领域中的社会的、制度的和意识形态的一系列变化。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及其演变的一般规律一、产业结构的涵义  产业结构这一经济范畴,从经济学发展史上考查,它是 20 世纪 50 年代 中期才出现的新概念。当时日本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讨论中,研究产业之 间的关系就是用产业结构一同来概括表述。到 60 年代产业结构的含意和用法 还争论不休,有的把产业结构视为某个产业内部的企业间关系,也有的把产 业结构视为各个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还有的把产业结构视为产业的地区分 布状况,直至七十年代初,日本研究这些方面经济理论的经济学家极力做了 一些澄清,一般公认产业结构专指产业间关系结构。但还是有人把研究产业 之间关系结构的“产业结构理论”视为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认为广义的产 业结构理论中还应包括研究产业内的企业间关系的“产业组织理论”。在产 业之间关系结构的研究中存在着两种理论:一是以研究产业之间比例关系及 其变化力宗旨的“产业发展形态理论”;二是以研究产业之间投入、产出联 系为宗旨的”产业联系理论”。  研究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大体使用两类指标:一是各产业的就业人数及 所占比例,各产业的资本额及所占比例等;二是各产业所创国民收入及其在 全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一般在西方产业结构的研究中,为避免重复计算的 干扰,而不使用总产值作为分析指标。上述两类指标,前者是各种“资源”在各产业部门的分配形态,抽象他说,反映一个国家在社会再生产的起点上,在各产业之间分配劳动力,资金 等的状况及比例关系;而后者——国民收入是社会再生产的结果。前者决定 后者。二、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决定和影响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因素是极其复杂的,但一般在产业结构 理论中这些因素可归纳为三大类八个方面。(一)需求结构  1.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所谓中间需求就是各个生产部门对一次 就将其本身的全部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的生产资料的需求,比如原材料等的 需求,这些生产资料就叫作中间产品。所谓最终需求就是个人消费、设备投 资、增加库存、出口、政策采购等构成的需求之总和。满足最终需求的产品 就叫作最终产品,一个国家的最终产品的价格合计便是这个国家的国民收 入。决定一个国家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这个国家整 个国民经济的经济效益。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决定了生产中间产品的 产业和生产最终产品的产生的比例关系。当然,中间需求的结构也决定了生 产中间产品的产业的内部结构。最终需求结构和规模的变化是推动产业结构 之演变申最重要的动因之一。  2.个人消费结构。个人消费结构强烈地影响生产消费资料的产业的构 成,而影响个人消费结构的因素是相当复杂的。众所周知,人的需要是多种 多样的。这种无限而多样的需要按人们所赋予的重要程度,可以划分为各个 不同的层次。按照恩格斯的划分,人的需要有三个层次。即生存需要、享受  需要和发展需要,每一层次又包含了对同属一个需要层次的不同商品的需 要。因此·需求结构就是按照人们需要等级的先后次序排列的有机构成。  我们这里所说的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因而它总是与可支配收入 之间存在着某种函数关系。即消费可看成是收入的函数,c=f(y)。其中,y 表示收入,c 表示消费,消费倾向又可分为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 前者指总消费量和总收入量之比(c/Y);后者是消费增量和收入增量之比(△C/△Y)。消费倾向与产业结构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当代发展经济学家 如刘易斯、钱纳里等人,在研究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结构变化问题时, 都充分利用了消费倾向理论。他们指出,伴随着收入水平提高而出现的边际 消费倾向递减,以及边际储蓄倾向递增的现象,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的 启动以及制造业中资本密集型部门逐步增加的基本因素。  显然,当收入有限而不能满足所有层次需要时,人们自然倾向于首先把 有限的收入用于购买满足生存需要的商品。随着收入的增长,人们也自然倾 向于在满足最基本需要后。把增加的收入用来购买满足更高层次需要的商 品。因此,需求结构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对各类商品供给的丰富水平具有不同 的反应。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需求的重点会逐步向更高的层次转 侈。由于需求具有引导生产的作用,因而需求结构的变动会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大量的统计分析表明,需求结构的变比与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相刘应的。 在人均产值 300 美元以下的低收入阶段,恩格尔系数较大①,人们的生活 处于温饱水平,对吃穿所需的产品需求占主导地位,同时居民储蓄较少,无 力发霍资本集约型产业。在人均产值 300 美元以上,温咆问题基本解决,需 求结构的重点从必需品转向非必需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这种变化拉动了 产业结构的变化,要求资本物品的生产也迅速增加。因而,以农业和轻工业 为中心的生产转向使用工业原料的以设备、耐用消费品制造为中心的基础工 业和重加工业的生产。同时,在这阶段,农业、轻工业的充分发展和劳动生 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提供了超过它们自身需要的过剩资金和劳动力,使资源向非必需品生产的转移成为可能。  在人均收入高水平阶段,物质产品已相当丰富,人们的消费选择余地大 为扩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的要求大大提高,人们的需 求趋向多样化、个性化。为了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少品种、大批量的生产 方式日渐由多品种、少批量胁生产方式取代。同时售前售后服务空前发展、 这就促使以信息咨询业等高科技产业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使产业 结构迅速走向服务化。  3.消费和投资的比例。在最终需求中的消费和投资的比例对产业结构的 影响是一目了然的。这一比例关系决定了消费资料的产业同资本资料产业的 比例关系。  4.投资结构。投资不仅是构成现实最终需求的一个重大要素,而且投资 将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因此,投资在各产业部门的分配是改变又有产业结构 的直接原因。投资结构的变化,一般他说,是和整个需求结构的变化一致的, 同时,还将受到生产工艺、生产技术以及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的影响。(二)供给结构①
  5.劳动力和资本的拥有状况和它们之间的相对价格。能否向新的或发展 扩大中的产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劳动力,是产业结构不断演进的重要条件。劳 动力缺乏这种可移性将阻碍产业结构向更高的阶段发展。劳动力在产业间的 移动不仅有量的保证,而且要有质的保证,即教育和训练的水平、掌握高度 技术和技能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和生产设备日益 大规模化,特别是在发展重工业和新兴工业上,没有庞大资金就什么也干不 成。因此,一个国家的资本积累程度又是制约产业结构演进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代企业,尤其是象股份制企业,它所运用的资金必须以付出股息和利 息为代价,所谓“资本的价格”就是使用资本时付出的这种代价,这种“价 格”和劳动力价格——工资水平之间的比较关系也会影响产业结构,工资水 平较低有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价格较高则阻碍重工业、新兴工业这类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高的产业部门的发展。  6.生产技术体系,生产力发展水平,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是影响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一个国家生产力和生产技术水平还 比较低,手工劳动占主要地位时,生产社会化程度就比较低,产业部门的数 目就少,产业之间的联系也不密切。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分工协 作进一步深化,促使产业结构变动及其高级化,不过这种变化是多向的,一 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需求结构,从而导致产业结构变化。具体表现在: 科学技术进步使产品成本下降,市场需求扩大,促使技术进步快的产业迅速 发展;技术进步,将使机器设备、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要求优 先发展重工业;技术进步使得机器设备效率提高,又会使单位产品所消耗的 固定资产下降。由于技术进步和工艺的改进,单位产品所需的原材料和能源 也会减少,这些都会使社会扩大再生产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相对缩小,抑制重 工业的发展;技术进步便可替代资源增加,就会改变原材料的生产结构;技 术进步使消费品升级换代,必然要改变消费品的生产结构,另一方面,技术 进步影响供给结构,从而直接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具体表现在:技术进步 会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导致产业分工的加深和产业经济的发 展;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创造了新的劳动工具,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 导致新兴产业不断出现,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技术进步会影响国际分工, 改变国际竞争格局,从而影响到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此外,技术进步对各产业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也有直接的影响。  7.自然资源的拥有状况。自然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国农业的发展。而 地下资源状况,直接影响采掘工业、燃料动力工业,以及重工业的结构。当 然经济作物状况则影响轻纺工业的结构。但是,自然资源状况对工业部门结 构的影响是相对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使许多原来难以采掘的资源得 到开发,并能开展综合利用、和节约代用天然原料。此外,通过国际贸易可 以弥补国内资源的短缺,缓解自然资源对一国产业结构的制约。(三)国际贸易  8.国际贸易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来自外部的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 它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国际比较利益机制实现的。一般说来,各 国间产品生产的相对优势的变动,会引起进出口结构的变动,进而带动国内 产业结构的变动。值得注意的是,国际贸易这一因素具有双重性。在违反国 床比较利益原则的情况下进行国际贸易,虽说也会影响国内产业结构的变 动,但并不能促进产业结构有序发展,甚至会导致国内产业结构畸形。只有  在符合国际比较利益的情况下,国际贸易才能成为促进产业结构有序发展, 不断向高级化转化的基本因素。  除上述八种因素外,一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历史条件、人口的状况。战 争与和平环境,以及重大的经济政策也会影响一国的产业结构。  总之,上述种种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些因 素可能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以到互相抵触,综合地影响和决定着现有产业 结构及它的变化和发展。三、产业结构的演查规律  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随 着分工的深化市场深度广度的扩展,产业结构的演进发展也会表现出一定的 规律性。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也表明,尽管产业结构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多 种因素影响,其演进过程因地因时而异,但仍存在着共同的发展趋势,具体 表现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趋势。在这一总的发展趋势中,三次产业结构转变 首先集中在农业向工业的转变上,即所谓的工业化过程。虽然今后的趋向将 是信息化过程取代工业化过程,但在现阶段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所面临的是工业化问题。(一)经济发展同产业结构的演变——配第——克拉克定理  在产业结构理论中,最著名的学说就是英国经济学家 C·G·克拉克提出 来的有关经济发展中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结构如何变化的理论,这 一理论有三个重要的前提。第一,克拉克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探讨,是以若干国家在时间的推移中发生的变化为依据的。这种时间系列意味着经济发展。也就是说,这种时 间系列是和不断提高着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对应的。第二,克拉克在分析产业结构演变时,首先使用了劳动力这一指标,考察了伴随经济发展,劳动力在各产业中的分布状况所发生的变化。后来,克 拉克、库兹涅茨和其它人又以国民收入在各产业的实现状况,对产业结构作 了进一步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规律。第三,克拉克产业结构的研究是以三次产业分类法,即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第一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为基本框架的。 根据以上三点,克拉克搜集和整理了若干国家按照年代的推移,劳动力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产业之间移动的统计资料,得出了如下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 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 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为:第一次产业将减少,第二、三次产业将增加。 这就是配第——克拉克定理。克拉克认为,劳动力从第一次产业转向第二、 三次产业的原因是由经济发展中各产业间出现收入(附加价值)的相对差异 造成的。人们总是由低收入的产业向高收入的产业移动的。这不仅可以从一 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时间序列分折中得到印证,而且还可以从处于不同发展水 平上的国家在同一时点的横断面比较中得到类似的结论,人均国民收入水平 越高的国家,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相对来说就越小,而第 二、三次产业中劳动力所占的比重相对来说就越大;反之;人均国民收入水 平越低的国家,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越大,而第二、三次产业劳动力所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产业经济学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