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生产资金管理局的股东注册资金不到位是谁

铜川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所属目录:
所属地区: &
网站访问量:2429&&
铜川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铜川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供货等级:
交易等级:
诚信指数:97%
客户满意:96%
联系人:负责人
地址: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正阳路9号
铜川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正阳路9号,交通方便,欢迎上级领导莅临指导,社会各界共同监督,本乡镇财务已按国家规定进行公开,如欲了解详情,请和我们联系,为了更好的服务公众,铜川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已开通微博。新闻媒体采访请事先与上级宣传单位联系。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我单位积极响应号召,坚持以民为主,大力促进经济发展,振兴市场。
会员类型:
普通会员(未实名认证)
主营项目:
安全生产执法
资料待更新
注册资金:待更新
员工人数:未填
法人代表:
注册地址: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正阳路9号
单位注册时间:1999年3月
扫描保存单位二维码信息
单位印象:良好空间
国家节假日
员工发展进步
该商铺未发布任何商品信息,以下是系统为您随机推荐的商品信息!
技术支持:1024商务网
浙ICP备号-1
&&1024商务网客服QQ: &&
免责声明:此网页并非该单位官网,而是由会员免费注册的1024商务网商铺,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者负责,1024商务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如发现侵权违规问题请发邮件至或联系删除。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们的资金是怎么管理的?交给大股东管?他卷款潜逃怎么办?还是股东们共同管理?取钱的时_百度知道安康市生产资金管理局
安康市生产资金管理局
机关介绍安康市生产资金管理局地址设在承担着“一江清水供北京”的光荣使命的安康,陕西 安康 陵园路7号,局长是李仲兰,主要经营生产资金管理、投放、回收,于日在安康工商局登记注册挂牌成立,机关注册资本未提供,在职员工7名您可能喜欢基本资料主营产品生产资金管理、投放、回收
成立日期日
机关注册地址 陕西 安康 陵园路7号
局长李仲兰
邮政编码725000
电话(0 (温馨提示:请核实资质,谨防诈骗)
注册资金未提供员工数量7(人)网址/ankang/co/8684.htm
信用等级
企业人气第31次被浏览
所属分类
所属城市
小提示本页是 [安康市生产资金管理局] 在顺企网的黄页介绍页,如果您是负责人并希望管理这家机关, 认领该企业后可以删除广告,或者信息有误需要纠正或者删除,请 [
] 安康市生产资金管理局的地图百度地图中的红点是安康市生产资金管理局在安康的具体位置标注,您可以用鼠标拖动查找,双击放大缩小地图安康相关国家机构单位 安康推荐企业
免责声明:本站信息由企业自行发布,本站所有服务免费,请提防诈骗,顺企网不负任何责任
顺企网版权所有
发布批发采购信息、查询企业黄页,上顺企网铜川市财政局
铜川市财政局“十二五”及2015年工作总结和“十三五”及2016年重点工作思路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财政厅的精心指导下,市财政局紧紧围绕铜川转型发展大局,全面贯彻落实中省财政政策及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克难攻坚,砥砺前行,积极应对风险挑战,深入推进财政改革,全力谋求事业发展,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谱写了财政发展的新篇章。
一、“十二五”及2015年工作回顾
(一)“十二五”工作回顾
1.财政实力持续增强。“十二五”时期,是铜川财政发展较快、综合实力不断壮大的时期。“十二五”期间全市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193.91亿元,同口径较“十一五”期间净增107.99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107.99亿元,同口径较“十一五”期间净增67.77亿元,增幅达到13.67%。“十二五”期间全市财政支出累计完成390.31亿元,同口径较“十一五”期间净增248.32亿元,年平均增长率10.74%,民生和各项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有力支持了铜川经济转型发展。
2.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十二五”以来,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完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做到了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五年来,农林水事务支出由2010年的5.5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1.42亿元,年均增长15.67%;文体传媒支出由2010年的1.4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75亿元,年均增长21.17%;科技支出由2010年的2231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7003万元,年均增长25.71%;公共安全支出由2010年的2.6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4.76亿元,年均增长12.68%,全市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同时,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厉行节约有关精神,“三公”经费大幅下降,由“十一五”末的8965万元下降至“十二五”末的4260万元,年均下降13.83%。
3.民生福祉明显改善。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和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坚持新增财力80%以上用于民生,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80%以上,2011年以来全市投入民生领域资金达314.77亿元,民生保障实现了由原来的“保基本、广覆盖”逐步向“重统筹、多层次,建机制、顺体制,严管理、可持续”的转变。“十一五”末至“十二五”末,各项民生支出保持了较高增幅,医疗卫生由3.55亿元增加到8.16亿元;教育支出由7.91亿元增加到18.1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由6.57亿元增加到11.55亿元;累计投入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12.04亿元,实现了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百姓获得感不断提升。
4.支持发展措施有力。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先后出台了《铜川市财政支持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铜川市促进“四上”企业发展奖励办法》和《铜川市财政支持绿色低碳产业暨中小企业股权投入管理办法》等办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一是重点扶持产业园区和主导产业。五年来,累计投入4.99亿元支持“两园四区四基地”建设,投入1.84亿元用于各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支持了重点园区和主导产业发展。二是引导信贷资金助力中小企业发展。五年来,累计落实贴息资金3406万元,扶持企业124户。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为经济加快发展“输血降压”。三是节能减排综合示范引领效应逐步显现。2013年成功跻身全国第二批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试点城市,制定出台了我市节能减排示范项目、综合奖励资金等四个管理办法,搭建了节能减排综合管理、环境监测管理等4个平台,完成五大类62个典型示范项目投资51.7亿元,节能减排综合示范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赢得财政部、发改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5.财政改革破冰前行。五年来,铜川财政始终站在创新前沿,大胆探索,甘当“试验田”,在财政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管理上创出了新路子。一是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完善了市级工业园区、重点示范镇和文化旅游名镇财政管理体制,理顺政府间收支权限和责任,充分调动其培植财源、增收节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化财政资金存放商业银行制度改革,出台财政资金预算安排与预算执行四挂钩管理意见,对沉淀两年以上的专项资金进行全面清理,让“沉睡”的资金活起来,推动铜川转型发展。二是财政改革协调推进。在市县两级全面推行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乡和所有预算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全覆盖。制定出台了《铜川市本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改革工作实施方案》、《铜川市市本级财政专项资金审核拨付暂行办法》,规范专项资金管理。出台了《铜川市政府债务资金管理办法》,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全面推行财税综合服务大厅建设,在增加财税收入、堵塞税费征收漏洞的同时,提升了财政管理绩效。三是监管职能明显增强。对全市403家单位分别实施了会计监督检查、专项资金检查和项目稽查,共收缴入库(户)资金589.62万元。完成评审项目285个,审减资金3.81亿元。严格国有资产处置审批程序,资产处置金额共计1.7亿元,其中调拨资产7393.54万元,报废处置资产9626.17万元,处置收益共计1594.69万元,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组织开展全市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创建工作,会计信息质量明显提高。
(二)2015年工作回顾
2015年,全市财政系统迎难而上,积极适应新常态,克难攻坚、奋发有为,顺利完成全年各项工作。
1.抓收入,保支出。始终把组织收入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加强联系沟通,召开财税库联席会,分解落实收入任务,定期进行督查通报。强化局各领导包抓区县、部门责任制,不定期深入基层和企业,及时研究解决收入征管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财政收入渠道畅通。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36.0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收0.77亿元,同口径增长2.19%。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3.11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00.5%,较上年同口径增收2.78亿元,增长13.67%。全市公共预算支出完成89.86亿元,完成调整预算的97.38%,较上年同期增支6.86亿元,增长8.26%,增幅保持全省前列。全面落实个人增支政策,机关和事业单位调资政策兑现到位。大力压缩一般行政性支出,市本级“三公”经费节支1090万元,较上年下降36.48%。
2.谋发展,促转型。一是支持园区和重点产业建设。全年市财政拨付1.5亿元用于新区、工业园区、景区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全年拨付3000万元用于工业稳增长及扩大生产销售以及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激励企业提质增效。二是全面落实中小微企业减负政策。全年为符合政策企业兑现落实退税6300万元,通过全面推进“营改增”改革、暂免征收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以及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等政策为企业减负4906万元,有力地支持了企业发展。三是做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累计拨付典型示范项目综合奖励资金7.08亿元,我市汽车客运综合总站等三项目入选财政部第二批“PPP”示范项目,总投资10.11亿元。财政部对示范城市2014年考核中,我市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被评为优秀格次。四是推进深度转型发展。按照《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要求,将省财政厅预下我市资源型城市转型财力转移支付资金3.54亿元编入年初预算,用于全市转型发展项目建设。五是加大宜居城市建设支持力度。拨付2.18亿元用于治污降霾工作,拨付“四创”资金500万元,投入创文资金574万元,保障了创建工作的扎实开展,全市人居生活环境不断改善。
3.调结构,惠民生。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年财政用于民生领域支出73.01亿元,占公共预算支出的81.25%。一是教育民生政策均衡发展。全年全市教育支出18.1亿元,主要用于持续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城乡一体生均公用经费,不断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二是推动公共文化和旅游事业健康发展。拨付资金470万元用于全市42个文化场馆的免费开放。拨付资金200万元购买公共演出服务400场次,较上年增加200场次。拨付专项资金6345万元,重点支持文物保护工作、旅游宣传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认真落实社会保障各项政策。持续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拨付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财政补助资金2.06亿元。拨付就业专项资金1.98亿元,对47个创业孵化基地项目进行补助,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四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新农合个人缴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学生、儿童及未成年人个人缴费标准,拨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市属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保费4985万元。拨付新农合及城镇居民医保资金2.16亿元,受益群众62.37万人。五是加强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工作。拨付城乡低保及五保资金2.3亿元,城乡医疗救助资金3120万元,城乡临时救助资金1500万元,全力保障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六是支持安居工程和保障房建设。拨付2.63亿元用于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市直管公房维修改造,筹集6358万元用于保障房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按照新标准为市本级678户2015人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292.08万元。
4.倾“三农”,促增收。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及时兑现各项惠农补贴资金,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是全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编报完成全市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申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8个,拨付项目资金8770万元。拨付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奖补资金800万元。二是加大扶贫力度力促农民增收。拨付2015年粮食综合补贴资金4572.99万元,补助面积68.25万亩。完成对全市2014年度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工作,拨付印台区绩效考评奖励120万元。三是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拨付水利设施建设资金3800万元、美丽乡村建设资金2000万元、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3299万元,实施一事一议特惠制项目46个。四是深化惠民补贴“一卡通”改革工作。通过“一卡通”发放财政惠民补贴资金18.7亿元。启动“一卡通”担保贷款试点,发放贷款771万元。在全省率先启动村级金融E终端服务,开通惠民补贴资金短信执行三方告知功能,为百姓提供便捷服务。
5.勇创新,促改革。一是全面推进部门预算公开。制定了2015年部门预算公开方案,市本级93个部门及所有区县、基层单位全部公开了2015年部门预算。二是深化综合治税改革。印发了《铜川市综合治税工作实施意见》,全面推行财税收入综合服务大厅建设,实现全市范围涉税信息共享,在各区县为纳税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三是清理盘活存量资金。对全市财政专户和部门2012年以前存量资金进行了清理,全年共清理盘活存量资金33.49亿元,统筹用于民生和经济建设支出需要。四是积极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进一步规范基本建设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后收支管理工作,减环节强监督,保证基本建设项目的高效实施。五是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出台《铜川市政府债务资金管理办法》,对清理甄别的政府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逐步建立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积极防范债务风险。争取新增地方政府债券资金4.7亿元。六是配合做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制定出台市级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相关制度,及时兑现了公车改革补贴。七是深化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大财政专户现金运作,运作方式由定期存款向购买大额存单转变,存款利率较基准利率上浮40%,全年实现利息收入4276万元。
6.严管理,重绩效。一是发挥财政投资评审职能。完成评审项目123个,送审6.46亿元,审定4.85亿元,审减1.61亿元,审减率24.95%,确保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二是强化财政资金监管。对81家市直单位和4个区县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并对一般性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转移支付结转、部门预算结转结余和预算稳定调解基金、预算周转金、偿债准备金等大类资金进行了重点核查。积极开展涉农资金专项整治,规范资金使用程序,确保“三农”资金安全有效。三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首次采用“互联网+公车拍卖”的网络竞价拍卖方式,全年共举行了5批次公车网络竞价拍卖会,拍卖成交标的共447辆,成交价款1855.38万元,比评估价高出813.06万元,资产溢价率达78%,确保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7.强队伍,树形象。一是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积极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组织机关近60名青年干部开展了驻农村、进社区帮扶活动,教育引导干部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不断强化使命意识、担当意识、责任意识,确保各项工作落地生根。二是党风廉政建设常抓不懈。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建立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清单制度,对党组主体责任和纪检监察监督责任进行了层层细化分解,确保党风廉政建设落到实处。全年班子成员集中和分散约谈23场次370余人次,构筑廉洁从政高压态势,切实保障财政资金和财政干部“双安全”。三是党建和工会工作有序开展。积极开展庆七一党建系列活动,3名预备党员正式加入党组织,2名同志被确定为中共预备党员。制定印发了工会经费管理相关规章制度,规范了工会经费的收缴和使用。四是不断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举办各类专题讲座7期,培训干部948人次,举办财政业务培训班9期,培训干部963人,有力地推动了学习型机关建设。五是财政文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巩固全国文明单位建设成果,积极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活动,先后开展了“迎新春”职工越野赛、庆“三八”插花讲座、“五四”青年拓展、市财政系统读书交流会、“温暖冬日”爱心捐助等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文化生活氛围。成功申报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干部职工的向心力、凝聚力不断增强。
五年来,我们始终秉承“依法理财、为民服务”理念,以建设“五型”财政为抓手,以实现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规范化为目标,围绕全市经济发展大局,以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创新理财思路,科学推进理财实践,全市财政收入连续多年保持较高增幅,各项重点保障及时足额到位,为全市经济转型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五年来共获得中省市各类荣誉130余项,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全省卫生先进单位、省级园林式单位、全省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记一等功集体等荣誉称号,连续15年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
回首五年,我们虽然完成了各项财政目标任务,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组织收入工作日益艰难,非税收入占比高,结构不尽合理,可用财力较少;二是财政面临的刚性增支压力和缺口较大,财力难以满足;三是财源结构较为单一,新兴和接续财源尚未形成规模,支撑财力增长的骨干税源少。四是财源建设的投入产出不成正比。许多招商引资项目和民营企业尚在建设期和生产初期,主导产业的配套产业都没有发展壮大起来,不能转化为有效税收。问题与收获并存、挑战与机遇同在。我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也积累了宝贵经验和启示:财政工作必须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必须把切实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强化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我们相信,这些经验和启示是做好今后财政工作的宝贵财富,弥足珍贵,必将对“十三五”财政改革与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十三五”及2016年财政工作思路
(一)“十三五”工作思路
新常态孕育新机遇、新机遇当有新作为。“十三五”时期,铜川财政将在新起点上抓住有利机遇,蓄势而发、顺势而为,精心谋划未来五年的发展之路。
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重要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培植财源,优化支出结构,深化财政改革,保障改善民生,努力构建高效和稳固的财政管理体系,推动铜川深度转型发展。
2.目标任务。到2020年,地方财政收入较“十二五”末翻一番,达到35.6亿元,同口径年均增长12%。财政支出规模达到120亿元,年均增长6%。
3.工作思路。
(1)积极培植涵养财源,增强发展后劲。以财源培植工作为重点,巩固发展主体财源,大力发展新兴财源,培植和发展非资源型接续财源,形成结构多元的财源体系,做好科学生财、聚财、用财文章。
(2)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助推深度转型。紧抓中央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利机遇,支持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建立专项引导资金和产业发展投资基金,重点支持工业园区和重点产业发展。发展壮大、快速提升旅游产业,支持全域旅游。
(3)坚持公共服务导向,全力保障民生。继续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基本思路,重点做好促进就业和居民增收、医疗卫生、教育科技、环境治理以及保障性住房等重点民生工作。
(4)深化财政管理改革,提升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市以下财政体制,规范转移支付制度,科学界定市对区县的事权范围和支出责任。完善政府预算和地方债务管理体系,健全预算投资绩效评价机制。
(5)支持统筹城乡发展,倾力强农惠农。全面贯彻落实中省市强农惠农政策,继续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加大新农村建设及农业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畜牧业、经济林果等投入力度,统筹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二)2016年工作思路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市财政局将贯彻落实好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继续以“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为主线,力争全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4.85亿元,同口径增长12%。围绕这一目标,强化五种意识、做好三篇文章、抓好六项工作。
1.强化五种意识。一是大局意识。始终把财政工作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来谋划,坚决做到着眼大局,把握大局、服从大局、服务大局,增强分析和处理财政经济问题的能力。二是担当意识。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面前,敢于担当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行为操守,一种思想境界,做到问题面前不回避,压力面前不躲闪,困难面前不推脱,矢志不移地推进改革。三是创新意识。新常态要有新作为,新作为源于有创新。财政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从加强财政资金管理、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找短板、寻对策,着力破解难题,深化财政改革。四是规矩意识。将规矩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处理好重创新和守规矩的关系,以新预算法为准绳,切实做好各项财政工作,力求程序规范、合法,确保权力行使不偏向,不变质、不越轨、不出格。五是学习意识。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技能的学习,关注国内外的热点、焦点问题,不断拓宽学习涉猎面,做到跳出财政看财政,提高全面分析和科学决策的能力,提高做好财政工作的前瞻性、及时性。
2.做好三篇文章。一是收入文章。加强收入征管,强化综合治税,建立涉税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努力提高财政收入质量。紧紧抓住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中蕴含的机遇,特别是抓住国家支持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和修复及工业企业结构调整等重大政策机遇,及时了解上级各类资金、项目、政策信息,力争得到更多资金和政策支持。二是支出文章。硬化预算约束,坚持勤俭办事,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强化财政供养人员管理,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执行和落实好出台的各项民生政策,立足于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确保民生工作在新常态下提质不减量,财政支持民生做到托底不托举。三是管理文章。强化“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执行结果有评价、评价结果要反馈,反馈结果要运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方式。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将法制观念和法治原则作为财政管理的基本原则,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切实增强预算的法治性。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财政干部队伍。
3.抓好六项工作。一是做好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实行零基预算改革,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确保重大决策的落实。推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编制市级年中期财政规划,建立跨年度平衡机制。建立债务风险预警通报和考核问责机制,防范债务风险。建立预算绩效指标体系和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做好财源建设工作。牢固树立“围绕项目抓财源,围绕财源抓经济”的思想观念,按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偏废、接续产业提速增量不能轻视、新兴产业扶持培育不能不管”的思路,编制和实施好财源建设“十三五”专项规划,全力抓好财源建设各项重点任务的落实,实现收入规模、质量双提升,为铜川深度转型提供财力保障。三是做好财政农业工作。整合各类涉农及财政扶贫专项资金,集中财力,精准发力,着力解决脱贫攻坚突出问题。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扶贫脱贫,不断健全农业农村投入长效机制。大力支持现代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和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四是做好政府购买服务及PPP工作。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改善社会治理结构,满足公众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积极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入重点项目,逐步实现从“补建设”向“补运营”转变。同时,采取股权投入、资本金注入、设立产业基金、PPP发展基金、投资补助等方式,不断完善财政投入及管理方式。五是做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围绕工业园区低碳改造、重点景区特色文化、城乡统筹环境治理以及漆水河、沮河、赵氏河流域治理,实施一批典型项目,引领生态文明。持之以恒抓好节能减排“六化”现有政策项目,完成好各项减排指标,打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收官”战。六是做好财政信息化建设工作。整合财政信息系统,加快推进财政信息化大平台建设,编制财政信息化中期规划,着力构建基于应用支撑平台的业务标准统一、操作功能完善、网络安全可靠、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辐射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为提高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提供技术保障。
责任编辑:赵万本&&发布时间:日&&&&
&建设与维护:陕西省《网上陕西》编辑部   办公地址:陕西省人民政府机关大院
电子信箱: 咨询电话:029---
特别声明:转载使用本站内容,需经本站同意,否则视为侵权,违者必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股东挪用公司资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