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去哪里打仗胜利,到了碣石山风景区

『碣石』相关搜索
(C) 列表网&琼ICP备号-12&琼公网安备08曹操碣石山观海_彩虹作文网
&&&|&&&&&&|&&&&&&|&&&
当前位置: &
曹操碣石山观海
  三国时期,天下大乱,北方的袁绍和曹操都想吞并对方,伺机一统天下。公元二百年,袁绍率十万大军攻打曹操,曹操率七万兵马迎敌。两军在官渡交战,曹操亲自率五千精兵烧掉袁军的粮草,并趁乱一举打败了袁军。接着,他又平定了辽西、辽东等地。得胜后,他踌躇满志地班师回朝。路过河北碣石山时,曹操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辽阔苍茫的,不禁吟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首《观沧海》通过对大海壮丽景象的描写,展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成为千古佳作。
与 曹操碣石山观海 相关的作文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
这篇文章,您怎么看? 请认真对待!
收藏&&挑错&&推荐&&打印
300) value=value.substr(0,300)">
彩虹榜推荐作文
最新发表作文
Copyright&&&&&&&&&All&Rights&Reserved
&&版权所有曹操三谒碣石宫-野史解密_百科故事网
当前位置:&>&&>&曹操三谒碣石宫
曹操三谒碣石宫
在绥中县万家镇的墙子里村,有一座碣石宫,在这儿看碣石再好不过。时候的就三次到这儿看碣石。
那是曹操打败袁绍以后,杀了袁绍的大儿子袁谭,又在渝关(山海关)杀了袁绍的外甥高干。袁绍的二儿子袁熙、三儿子袁尚吓得屁滚尿流,没黑夜没白天地往乌桓逃。
碣石宫遗址
就在大获全胜、全渝关杀猪宰羊、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敲着头盔、又歌又舞的时候,曹操忽然拧紧了眉头,脸像阴了天。怎么回事呢?原来呀,曹操有一块心病,此刻犯了。什么心病呢?曹操怕成气候!他带兵来攻袁绍,远离都城许昌,时间很长了。如今又远在渝州,袁熙、袁尚逃向了乌桓,去追他们吧,万一刘备连结刘青,偷袭他的许昌,不是叫人家给端了老窝?不去征讨吧,那袁熙、袁尚借助乌桓的力量,羽毛丰满了,还不得卷土重来报仇?
这还是小事,曹操生来就没怕过谁,可是老百姓穷得把锅吊起来当钟打,用什么打仗?正因为曹操有这块心病,所以全军欢庆,他却发愁了。部下见曹操发呆,也都不敢乐了。曹操有一个谋士,名叫郭嘉,对曹操的心事猜个八九不离十。这个人很有本事,他很会讲今比古地给曹操出主意。他见曹操不高兴,就说:&主公,东巡时修建的碣石宫,就在离这儿不远的碣石山,也到过这里,我们去拜一拜碣石宫吧?&曹操一听,心中一亮,那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治国安邦的主儿,他们去过的地方,一定错不了,&好吧,咱们去!& 曹操带领一些亲随爱将,由郭嘉领路,来到碣石山。啊!
这座碣石山真不赖,像一条大龙,曲曲弯弯,一直伸进海里去了。山上的古树才高呢,山上的花儿才好呢。这还不算,那碣石宫比起许昌的丞相府还要漂亮,成排的柱石,上面的花纹科就像皇宫一样。曹操兴冲冲地走过去,抬头一看,门廊檐上有一块匾,是写的篆字,为&碣石宫&。这字写得好啊,有骨头架,有筋有肉儿。曹操三步两步进了碣石宫,上了九十太长的望海台,往海面一看,啊,这大海连边都没有,这大浪头像小山似的!那海中的小岛像龙门一样,黑色的碣石,还放光呢,曹操看得如同喝了仙酒似的,脑袋也聪明多了:男子汉大丈夫,来世上一回,应当像大海一样,干大事。
随后,曹操靠在望海台栏杆上,对郭嘉说:&奉孝,我想去东征乌桓,平定辽宁,你看怎么样?& 郭嘉笑了:&主公,我就是在宴庆的时候发觉你有心事,才建议你来碣石宫,好拿定主意东征的。过去,袁绍对乌桓有很多的恩情,袁熙、袁尚去投靠,他们必然连结在一起,若不除掉,实在是个大祸。其实,乌桓人依伏着处在边远之地,不设防,不练兵,粗心大意。我们乘他们没有准备,突然去攻打,一定能胜。& 曹操明白了,说:&我哪不是想东征乌桓打下天下来呢?我是怕刘备端我们的老家呀!&郭嘉一听,说:&主公,刘备这人是个鹰,不可小看。不过,他现在是刚出蛋壳的鹰,还没有长膀儿呢。他虽然投奔了刘表,可刘表不敢重用,怕刘备顶了他的包儿。所以,我们放心征乌桓,不会出什么事的。& &对!&曹操拿定了主意就发命令,&田畴作向导,张辽作先锋官,我与许褚、于禁、徐晃兵分四路做后应,会师白狼河(大凌河),直取柳城(朝阳)。&这一次,曹军在白狼山大败乌桓兵马二十多万,杀死踏顿,袁熙、袁尚见大事不好,又像似的逃到辽东郡去了。
曹操见袁氏兄弟逃走了,便率领大军退回渝关。到渝关,他第一件事便是二拜碣石宫,在碣石宫住了三天才回渝关。这时候,部下的大将有的来请战,说:&我们应该一鼓作气,拿下辽东郡,杀死那两个小!&还有的来进言:&主公,我们出来很久了,将士们都累坏了,班师回朝吧,在这儿有什么呆头啊?& 曹操听了众将的话,笑了:&我既不想劳累诸位将军去征辽东郡,又不想过早地班师回朝。我们在这里等几天,辽东太守公孙康一定把两个小猴子的头送来。& 众将听了,都不大相信。有的人小声说:&曹丞相高兴得发昏了吧,说起胡话了。&
没过几天,辽东太守公孙康真的派人送上袁熙、袁尚的脑袋。众将一见,大吃一惊! 原来,曹操料到了征计乌桓之时,二袁必要逃跑,他们没有别的地方可去,吸有去辽东公孙康那里。所心,曹操在部署东征乌桓的时候,同时派人出使辽东,与公孙康结盟。公孙康派了使者回拜,就在碣石宫等候,曹操从柳城一回来,马上二进碣石宫,见了公孙康的使者,告之二袁已经逃往辽东。
使者急跑回到辽东,报告给了公孙康。公孙康稳稳当当地在家里布下陷坑,杀死袁熙、袁尚,给曹操送来了人头。 曹操平定了三郡乌桓和辽西、辽东后准备回许昌,他带领文臣武将,三谒碣石宫。在望海台上,曹操望着大海,纳百川,汇江河,一碧万顷,不禁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大呼:&拿笔来!&
侍卫安放好文房四宝,曹操挥毫写上: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一口气写完,又在右下角署上&于建安十二年九月,观沧海。& 手下人立即把曹操这首诗刻在碣石上。现在,你到绥中县万家镇墙子里村看碣石时,那上面的笔画还有痕迹呢。
相关知识链接
其它人还看曹操登临的碣石山在哪里 |【齐鲁文化】山东理工大学|中国大学生在线()
曹操登临的碣石山在哪里
  碣石,始见于《尚书·禹贡》:“夹右碣石入于河。”1700多年前,魏武帝曹操登临碣石山,写下了《观沧海》的著名诗篇,从此碣石名传天下。 但碣石究竟在今何处?说法不一。   近几年,人们将目光聚集到了山东省无棣县境内的一座小山丘上。 翻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12月北京第3版版本及2000年5月以“教育部《中国语文教学大纲》指定书目,中学生课外名著必读”出版的《三国演义》,都会发现书中附有一幅繁体字的“三国演义地图”。在互联网上,也能搜到一幅简体字的“三国演义地图”。在繁体与简体“三国演义地图”中,都以“要地”符号,将“碣石”标在今山东省无棣县马谷山位置。 1973年12月北京第3版本的《三国演义》,前面还附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1973年8月的《关于本书的整理情况》文章:“《三国演义》最初由作家出版社整理,于一九五三年初版印行。我社于一九五四年以此为基础,重加整理,自一九五五年出版后,印行较久。这次是再度整理,改出新版。……前版附印的‘三国演义地图’,现仍保留。” 《三国演义》虽是小说,所叙不等同于历史事实,但小说中没有提到“碣石”,《三国志》中也未提到“碣石”,在大多数书籍都注释曹操东临的“碣石”是河北省昌黎县碣石山的大背景下,而“三国演义地图”将“碣石”标在了山东无棣县省马谷山的位置,看来也是值得我们重新研究的。   通过对《三国志》曹操北伐乌桓时和得胜回师的路线、时间进行研究,从曹操组诗《步出夏门行》中的叙述,可得出曹操东临的“碣石”,不是河北省昌黎的碣石山。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第一》:“夏五月,至无终。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田畴请为乡导,公从之。引军出卢龙塞,塞外道绝不通,乃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经白檀,历平冈,涉鲜卑庭,东指柳城。”曹操北伐乌桓时,遇大水,海道不通,走的是距海较远的“卢龙小道”,看来曹操去时,是不可能登昌黎碣石山观海了。“九月,公引兵自柳城还,……十一月至易水。”曹操九月从柳城返回,十一月才到易水,从时间看,既使中间曹操去过昌黎碣石山,那也应该是寒冬十月了,曹操就不可能看到“秋风萧瑟”、“百草丰茂”的景色,只能是“北风徘徊”、“繁霜霏霏”、“蘴藾深奥”“水竭不流”了,这与曹操《观沧海》诗意境大相径庭。 《步出夏门行》又名《碣石篇》,是魏武帝曹操的组诗,“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分为《艳》辞(序曲)和《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艳》辞云: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临观异同,心意怀游豫,不知当复何从。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三曹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1979年10月北京第2版)对《艳》辞是这样注释的:“‘九江之皋’指荆州。这里开头两句似说初意要用兵荆州。‘云行雨步’似用《易·乾·文言》‘云行雨施’成语,表示将施泽惠给荆州人民。”“‘异同’指南征、北伐两种意见。曹操部下诸将多数主张南征刘表,惟有郭嘉主北伐乌桓。‘游豫’,就是犹豫,言徘徊于两种意见之间,初意打算南征,等到临观异同之后便犹豫起来了。”   我们是否可以将《艳》这样解释:曹操初意打算南征荆州,施泽惠给江南人民。面对北伐、南征两种不同意见,便犹豫起来,不知应当听从那种意见。到达我境内的碣石后,见到百姓所受的苦难,心里非常同情我东部沿海的百姓。 由此,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曹操“经过至我碣石”,还“临观异同,心意怀游豫,不知当复何从。”曹操北伐乌桓前,已到过碣石了,《艳》辞作于北伐乌桓前,曹操“经过至我”的碣石不是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 那么,此组诗到底作于何年?曹操“经过至我”的“碣石”是什么地方呢?   笔者认为,曹操组诗《步出夏门行》应是建安十一年(206)“秋八月,公东征海贼管承”至“建安十二年春二月,公至淳于还邺”期间,曹操“经过至我”的“碣石”是今山东省无棣县的马谷山—禹贡之碣石。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载:“十一年春正月,公征干。干闻之,乃留其别将守城,走入匈奴,求救于单于,单于不受。公围壶关三月,拔之。”“秋八月,公东征海贼管承,至淳于,遣乐进、李典击破之,承走入海岛。”“十二年春二月,公自淳于还邺。”   建安十一年三月,曹操打败高干。至此,北方四州(冀、幽、青、并)皆归曹操,北伐乌桓、南征刘表提上了议程,部下诸将多数主张南征刘表,惟有郭嘉主张北伐乌桓,曹操被是北伐还是南征所困惑,“心意怀游豫”。此时,海贼作乱。曹操率大军自并州东征青州海滨郡县海盗头目管承,到达时属冀州渤海郡的无棣县马谷山,而此山既是突兀于渤海岸边的《禹贡》碣石,又是北京、天津以南,济南、淄博以北广大范围内惟一的一座山体。
浏览(4509)毛泽东点评《三国志》里的曹操_新华军事_新华网
 您的位置:
毛泽东点评《三国志》里的曹操
日 15:18:04
 来源:新华军事
】 【】 【】 【】&
&&&&毛泽东在读史。
&&&&三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十分动荡的年代,也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曹操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是一个文韬武略,历史上罕有的政治家、军事奇才和诗人,也是在历代史家眼中颇有争议的人物。汉末名士许劭评价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后来随着《三国演义》走进千家万户和戏剧舞台上曹操造型的奸相脸谱化,使曹操的“旷世奸雄”形象广为流传,为更多的人所接受。裴松之注卢弼集解的《三国志》也有这种倾向。毛泽东在读这本书的《魏书?武帝纪》时,圈画批注得较多,主张对曹操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采纳了枣祗、韩浩等人的建议,实行屯田政策,根据“分田之术”,屯田户用官家牛耕种,官家得六成,耕者得四成;用自己的牛耕种,则对半分。“五年中,仓廪丰实”,“公私有蓄”。这个政策对恢复农业生产,支援战争,起到积极作用。毛泽东对此很重视。对《三国志》有关这方面的记述,都圈点断句,多处画了着重线,有的地方,天头上还画着三个大圈。特别对曹操所说“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一句,毛泽东逐句都画有着重线,天头上还画上圈记。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春曹操下令征贤,提出“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的方针。裴松之在注解里,引用了《魏武故事》里记载的曹操在这年十二月所下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其内容是叙述曹操辗转征战的经历及许多内心活动,表明自己守义为国,并无取代汉室之意,为明此志,决定让出受封的阳夏、柘、苦三县,以解除别人的误会。卢弼对此作了些考证、订谬外,还引述别家评语,对曹操提出了许多指责,说这是“奸雄欺人之语”。曹操在令中说,自己之所以不放弃兵权,“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这是“既为子孙计,又已败则国家倾危”。卢弼说这是“肝鬲至言,欲盖弥彰者也”,认为陈寿写《三国志》对这些话“削而不录,亦恶其言不由衷耳”。曹操在令中又说,自己打仗,“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卢弼在注里又例举他打的败仗,指责他“志骄气盛,言大而夸”。对曹操让出三县一事,卢弼在注里引别人的话说,“文词绝调也,惜出于操,令人不喜读耳,”看来,卢弼似乎是有意同曹操“对着干”。毛泽东对卢注作了圈点,在天头上写了批语:“此篇注文,贴了魏武不少大字报,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李太白云:‘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此为近之。”批语里“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引自李白《望鹦鹉洲悲祢衡》一诗。祢衡是东汉人,狂傲有才气,曹操没有重用他反而污辱他,被祢衡大骂。戏曲舞台上有《击鼓骂曹》一出戏,说的就是这件事。相传鹦鹉洲是祢衡作赋的地方,李白在《望鹦鹉洲悲祢衡》一诗中肯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功绩,又指出他轻视祢衡的失误,毛泽东同意这个评价,说“此为近之”,即认为对曹操的这种评价才比较符合客观实际。
&&&&诚如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所言:“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方法”,“其实,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毛泽东在上世纪50年代再读鲁迅先生这篇文章的上述论述时,曾用粗重的红铅色画着着重线,以示他对鲁迅有关曹操的看法的赞同。&&&&
&&&&毛泽东对曹操“不杀降”的政策也给予高度评价。《三国志?魏书?刘表传》有一段裴松之的注,说刘表初到荆州时,江南有些刘姓宗室据兵谋反,刘表“遣人诱宗贼,至者五十五人,皆斩之”。毛泽东在“皆斩之”旁画着曲线,天头上批着“杀降不祥,孟德所不为也”。曹操在对待俘虏问题上表现出的气度,确为一般人所不及,这对他取得全局的胜利起到很大的作用。建安三年,曹操在兖州,任用毕谌,后张邈叛,将毕之母、弟、妻劫去,曹操对他说“卿老母在彼,可去”。毕一去不复返。及至讨平张邈,毕谌被捉,大家都为之担心。但曹操没有杀他,反任为鲁相。这仅是曹操“不杀降”的一个例子。&&&&
&&&&曹操不仅具有很高的政治、军事才能,而且还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修养。他“外定武功,内修文学”,与其子曹丕、曹植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史称“三曹”。当时,在曹氏父子周围汇聚了许多文人学士,形成了被文学史称作黄金时代的建安文学。他的文学作品《蒿里行》《短歌行》、《碣石篇》、《龟虽寿》都是文学史上的名篇。曾有人评论他的诗文说:“魏武帝(曹操)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他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至今被人传诵。毛泽东很喜欢曹操的诗文,在一本《古诗源》中,作者“武帝”旁,用红笔画着两条粗线。在《短歌行》的标题前,有红、蓝两色笔迹画的圈记。对诗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处,都密密地加了旁圈。毛泽东爱读《龟虽寿》和《观沧海》两首诗,不仅反复读,多次圈点,还用他那龙飞凤舞的狂草手书《龟虽寿》中的“盈缩之期,不独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两句,并在给林彪、胡乔木写信时引用了曹操的这首诗,认为“题名《龟虽寿》诗,讲长生之道,很好”。劝他们安心养病。毛泽东生前与子女谈话时曾说:“曹操的文章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他在日致李敏、李讷的信中说道:“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一带是曹孟德到过的地方。他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诗人。他的碣石诗是有名的,妈妈那里有古诗选本,可请妈妈教你们读。”还有一次他对工作人员说:“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1954年夏天,毛泽东来到北戴河,据他的保健医生徐涛回忆,有些天,毛泽东在海边散步,口里总是念念有词地背诵《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河澹澹,山岛竦峙……”他还找来地图,查证出“曹操是来过这里的”。他说:曹操“建安十二年五月出兵征乌桓,九月班师经过碣石山写出《观沧海》”。也就是在这时,毛泽东创作了《浪淘沙?北戴河》这首词:“……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其中,“萧瑟秋风”是《观沧海》中“秋风萧瑟”点化而成。&&&&
&&&&在北戴河期间,毛泽东针对历史上对曹操评价不公正曾与保健医生谈道: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毛泽东要为曹操翻案,也非是一意标新立异而是尽量做到实事求是,有功说功,有过说过。1966年3月,在杭州的一次小型会议上,毛泽东说:曹操打过张鲁之后,应该打四川。刘晔、司马懿建议他打。刘晔是个大军师,很能看出问题。说刘备刚到四川,立足未稳。曹操不肯去,隔了几个星期,后悔了。建安八年,曹操曾下令说:“《司马法》‘将军死馁’,故括之母,乞不坐括。是古之将者,军破于外,而家受罪于内也,自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毛泽东读此批道:曹操亲率大军攻吴,招致“赤壁之败,将抵何人之罪”?这就明确指出赤壁之败,是曹操的一个重大失误。又未自罪,可见言不由衷。&&&&
&&&&从毛泽东对三国人物的评说来看,他从不就史论史,拘泥于史书,而是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评价历史人物,肯定其所长,分析失误,做到了古为今用。来源:人民政协报
(责任编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在后发表评论。
只有新华网社区注册用户可以发表评论......
 相关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棣碣石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