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修行用什么念珠早晚香叫什么?

佛教禅宗始祖达摩有何传说故事-历史趣闻网
昭人类社会之兴衰,究古今往事之踪迹
当前位置:>>>
佛教禅宗始祖达摩有何传说故事
09:30:46字号: |
[导读]达摩是哪个时代的人达摩是哪个时代的人?达摩的生卒年月不详,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曾经跟随着佛教禅宗的第二十七代祖师班若多罗学习禅宗佛法,后来为了弘扬禅宗佛法来到
达摩是哪个时代的人达摩是哪个时代的人?达摩的生卒年月不详,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曾经跟随着佛教禅宗的第二十七代祖师班若多罗学习禅宗佛法,后来为了弘扬禅宗佛法来到了中土,据说当时是南北朝时期,达摩到达广东登陆的时候是南朝梁普通年中(520~526,也有人说是南朝宋末),但是由于与梁武帝话不投机,所以渡江北上弘扬佛法。达摩画像据说达摩来中国的时候已经是一百五十岁,达摩是哪个时代的人?应该是来中土的时间向前推一百五十年吧。据说达摩来到中国之后渡江北上前去北魏弘扬佛法,一开始的时候是来到了嵩山少林寺,并且在嵩山的山顶上的石洞里面壁九年,精心的梳理自己的禅宗大法,并且静静等待着自己的弟子,后来一名叫做神光的年轻人听说达摩到了少林寺,于是跑来向达摩请教,达摩为了考验其学习佛法的意志,让神光在大雪纷飞,北风呼啸的洞门口一站就是三天三夜,三天三夜之后达摩转过身来问神光:“你久久的站在这里,所求何事?”于是神光说明了自己想跟从达摩学习佛法的意愿,并且为了表示自己学佛的诚意,用利刃砍下了自己的左臂,这就是著名的“立雪断臂”的故事。后来达摩将神光收在身边,并且为其改名慧可,慧可大师就是中土禅宗的第二代祖师,达摩是中土禅宗的始祖。后来达摩来到了定林寺,并且在定林寺讲法五年,达摩去世之后被自己的弟子安葬在定林寺,据说达摩去世的那一年是公元536年,但是后来弟子们听说有人在西域曾经遇到自己的师父达摩,于是将达摩的墓地打开,却在棺材中只看到了一只鞋子,所以上又有达摩“只履归西”的说法,定林寺于是后来被改名为“空相寺”。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到其实达摩并没有死去,而是回到了印度,那么达摩是哪个时代的人呢?这就不好说了。达摩面壁达摩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始祖,据说是二十七世祖师班若多尊者的大弟子,在南北朝时期航海来到了中国,在中国游历,遇山朝拜,遇寺讲禅,到处弘扬佛法,后来就来到了嵩山少林寺,在嵩山少林寺开坛讲禅,并且在嵩山之西麓五乳峰的中峰上部、离绝顶不远的一孔天然石洞中面壁十年,参禅悟法,进行修行,称为达摩面壁。达摩面壁图嵩山五乳峰中峰的上部距离峰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天然的石洞,石洞深约有5米,高约3米,洞门呈现出方形,向着阳光敞开,石洞之内冬暖夏凉,空气清爽。这个天然石洞前面有一块小草坪,石洞周围浓荫蔽日,遮住洞口,达摩祖师来到这里之后就将这个石洞当做自己修禅的地方,达摩面壁就发生在这个石洞之中。据说达摩祖师在这个石洞之内盘膝而坐,面对着石壁终日默然,双目紧闭,五心朝天,祖师入定之后,洞内静悄悄的好像是没有人一样,禅师入定之后,甚至是飞鸟都要在达摩祖师的头上做巢了。什么是入定呢?入定就是指高僧坐禅的境界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出现思想高度集中,排除了一切杂念,外界的一切,都不会对他产生任何的干扰,属于高僧修禅的高深程度。达摩祖师就这样入定,然后开定,开定之后吃点东西,活动一下四肢,然后再次入定,这样反复的进行,达摩祖师在这个山洞之中修行了十年,后来在达摩祖师坐禅的地方的石壁之上留下了达摩祖师的影像,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画,人们将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并且将这个石洞称为“达摩面壁洞”,僧人们将这块“达摩面壁影石”开凿下来,放在寺庙内,供人们瞻仰。
责任编辑:maolejia
与达摩相关新闻
达摩是中国的禅宗始祖,是南北朝时期来中国弘扬佛教禅宗佛法的得道高僧,达摩据说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三儿子,后来成为了第二十七代禅宗始祖班若多尊者
达摩和吕良伟是两个没有可比性的人,达摩是公元六世纪前后的一位印度高僧,曾经在南北朝时期来中土弘扬禅宗佛法,被后人称为中国禅宗的始祖,后来在中
达摩是佛教禅宗的第二十八代祖师,出生于南天竺国,是香至王的三子,在南北朝时期来到了中国,从广东登陆,开始弘扬自己的大乘禅宗佛法,曾在熊耳山下
达摩生卒年月不祥,据说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出身高贵,并且非常的聪明,在孩提时代就饱读佛经,并且有自己独到而精辟的见解,后来跟随第二
相传梁武帝曾问禅初祖菩提达摩,但是二人意见相左,所以达摩最后一苇渡江,不再理会一心成佛的梁武帝。【禅宗】禅宗法器
我的图书馆
【禅宗】禅宗法器
锡杖: “锡杖”属于佛教的道具之类,它是比丘们应该携带的十八物之一。“锡杖”梵语“隙弃罗”或“吃弃罗”。十诵律中又称它为“声杖”;因为振杖之时,出声如锡,所以称做“声杖”、“锡杖”。得道梯橙锡杖经中略说:“佛告比丘:汝等应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现在未来诸佛皆执故。又名‘智杖’,彰显圣智故。亦名‘德杖’,行功德本故。圣人之标帜、贤士之明记、道法之正幢。迦叶白佛:何名‘锡杖’?佛言:锡者轻也;倚依是杖,除烦恼、出三界故。锡者明也,得智明故。锡者醒也,醒悟苦空三界结使故。锡者疏也,谓持者与五欲疏断故”。锡杖经又说:“是杖有三錞,念三途苦恼,则修戒定慧。念三灾老病死,则除三毒贪嗔痴”。“锡杖”的形状,据大比丘三千威仪经说:杖头状如塔形,为用锡料所造。杖柄应用木竿为之,下端则按装钢□(“□”者,戈柄下端之圆锥形钢套也)。高与眉齐。杖头有二股六环者(也有说是四环者),是迦叶佛所制。有四股十二环者,是释迦佛所制。——装造二股,为令众生,记念二谛(世谛、第一义谛)。装造四股,用断四生、念四谛、修四等、入四禅。十二环者:用念十二因缘,通达无碍,修行十二门禅。又三重四股者:以念如来“七觉意”法。通铫钻八,则是用念“八正道”法。至如持用“锡杖”的方法,也有一些规定。三千威仪经曾经制订持“锡杖”二十五事。该经曾略谓:“持杖不得入众(“众”者,僧围也)、日中后不得复持、不得担于肩上、见佛像不得使锡作声、不得以杖指人、不得用杖于地面写字”。又优婆塞五戒威仪经说:“不得以不净手捉杖。若入僧房,须脱除杖□。且不得触地。若持杖入白衣舍,须将杖□在后,若因事入白衣家,或为受午食,须于门首摇锡三下。若无人应,再摇五下。又无人应,更摇七下。终无人应,则应往别家”。(由日文译出)再如“锡杖”的用途,在锡杖经、三千威仪经、五戒威仪经、四分律、十诵律、毗奈耶杂事等典籍中,都曾有所说明。大致是说:“比丘说白衣舍前振锡,可令施主出应。若有恶犬恶牛,可使怖走。若于路途山林旷 野等处,遇见毒蛇猛兽、蜈蚣恶虫,摇锡可令惊避。……”及至后世,诸山禅师法祖,更有用振锡举杖,启示玄机、指点妙义的了。诸如高僧传及傅灯录等文献,都有许多记载。更至近时,就莲那些“傅戒、说法”的场合,也都已执杖振锡了。再者:大唐西域记卷二说:“如来锡杖:白铁为环,旃檀作柄,宝筒盛之。”又洛阳伽蓝记卷五说:“如来锡杖,长一丈七尺,以水桶盛置。此杖表面,金箔装贴。杖身轻重莫测;重时百人莫举,轻时二人可提”。由此可见:我佛应化因缘,实在不可思议也!
禅板 “禅板”从前也叫做“倚板”,它是坐禅时安放两手、或作为靠身之器。靠身用的“禅板”,必须用绳索缚定在床面的横绳上,使其斜度适宜,能够随意起倒倚靠。这种“禅板”,多半是用在绳床上的。禅林象器笺“器物门”说:“禅板者:倚板也,上头穿小圆穴,此名向上一窍。盖此穴贯索,缚著绳子床背后横绳,令板面斜,以靠身也。……然今时夏月,横安膝上,‘定印’乎其上,或支颐,与助老同用而已。……”至如“禅板”的大小,据象器笺的编著者无著道忠大师说:“中峰和尚禅板之模:长一尺七寸八分,阔一寸九分余,厚三分半。别有一板,即所谓倚板,长一尺八寸,阔三寸九分,厚三分余”。 ——时至今日,这种“禅板”,已经很难一见了。
如意 “如意”也是佛教的器物之一,它的梵名叫做“职权那律”。“如意”的用途,略有二种。一种是为了抓痒而用的,据音义指归说:“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刻作人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脊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人之意,故曰如意”。这种“如意”,也叫做“痒和子”。另一种“如意”,则是作为记事备忘之用的。据禅林象器笺说:“如意之制,盖心之表也;故菩萨皆执之。状如云叶……,只如文殊亦执之;岂欲搔痒也?……今讲僧尚执之,多私记节文祝辞于柄,备于忽忘,要时手执目对,如人之意;故名“如意”。若俗官之手板,备于忽忘,名‘笏’也”。综合上面的说法,所以日僧无著道忠大师(禅林象器笺编著者)曾说:“凡佛菩萨所执器物,动有所表。盖说法到人疑处,令彼能通晓,犹如爪杖搔痒处痛快,故执此表其相。若复依此义,则文殊虽执;亦何妨焉”?“如意”的质料:有用木竹刻的、有用铜制的、有用铁铸的、有用玉石雕琢的。“如意”的形状:有略似“心”字形的,这是用表妙心之义。另有如龙爪状的,这则是依据净名经义钞的典故而来的。该义钞略说;牛[口*司]尊者,说法时因有口病,恐大众讥笑;有龙现爪,以遮其口。因作如意,犹象龙爪。“如意”的用场,凡是“讲经、论议、傅戒、升座……”等场合,都有人持用它。
禅杖 “禅杖”是禅门之中,在坐禅时用以警睡之具。释氏要览中说:“禅杖竹苇为之,用物包一头。令下座垫行;坐禅昏睡,以软头点之”。——用这种“禅杖”触击禅者,不会感受痛楚,但能苏醒精神,防止座中入睡。
拂子 “拂子”也就是世俗间所用的“佛尘”,它是一种驱逐蚊蝇、拭除灰尘的用具。在老一代的社会里,每见有人使用它。近几十年来,似乎已经绝足迹了。辞源中说:“拂尘:拂子也,所以去尘及蚊虫者。古用尘尾为之,今多用马尾”。尘亦名驼尘,俗名“四不像”。(尘:野兽名,其形状为鹿头、驴尾、牛脚、骆驼背。)在佛门中使用“拂子”的起源,据毗奈耶杂事说:“佛在广严城猕猴池侧高阁堂中,时诸比丘为蚊虫所食,身体患痒,抓搔不息。俗人见已,问言:圣者何故如是?以事具答。彼言:圣者何故不持拂蚊子物?答言:世尊不许。以缘白佛,佛言:我今听诸比丘蓄拂蚊子物”。——这就是出家人可以使用“拂子”的缘起。制作“拂子”的材料,据毗奈耶杂事说:“佛言:有五种袪蚊子物:一者捻羊毛作、二用麻、三用细裂 布、四用故破物、五用树枝梢。若用宝物,得恶作罪”。另据释氏要览说:“僧只律云:佛听线拂、裂 拂、芒拂、树皮拂。制若□牛尾、马尾拂、并金银装柄者,皆不得执”。后世以来:“拂子”除了作为驱虫拭尘之工具外,并已有人把它作为“傅戒、说法、祭仪……”等场面的庄严仪节之物了。
戒刀 “戒刀”也叫做“刀子”、“小刀”。它也是大乘比丘们的“十八物”之一。据十诵律第三十七说:释迦牟尼佛住世时,诸比丘们想要剪裁衣服;因为没有剪裁的工具,有人用手和牙齿去撕,结果竟把衣服扯坏了。因此,佛乃准许比丘们储备刀子使用。不久之后,诸比丘中有人用金银等物造“戒刀”,并且有人用珠宝等贵重物品庄饰刀柄;因而很受当时的外道和世俗人们的讥评。佛知道了后,遂又规定不得使用金银宝贝等物制做或是严饰“戒刀”,只许用骨角铜铁竹苇等物制做。“戒刀”的大小和形状,也有一定的制式。“戒刀”的大小限为三等:长者不得超过六指,短的应为四指,中者则为五指左右。“戒刀”的形状,属于半月形式。另外有一种说法,是说有两种刀形:一种是曲如鸟羽形的,一种是鸡翎形的;两种都不准过尖过直。在律典中说:“戒刀”的用途,限于“剃发、剪爪、裁衣、割衣上毛缕、削果、挑疮”等六事使用。这种“刀子”,为甚么又叫做“戒刀”呢?有人说:“出家人万一被迫,势将破戒时,则必须用此‘刀子’自杀,以求保全戒体;所以才又把它叫做‘戒刀’”。——这种说法,似乎无可稽考的。根据释氏要览说,“戒刀”一词的由来是这样的:“戒刀:按律许蓄月头刀子,为割衣故。今比丘蓄刀名“戒”者,盖佛不许斫截一切草木,坏鬼神村故。草木尚戒,况其它也”?有关“戒刀”的种种问题,业已要略地介绍如上。欲知其详,请阅读十诵律第三十七、入楞伽经第六,有部毗奈耶杂事第三、四分律第五十一、禅林象器笺卷下“器物门”等典籍。时至今日,到处都有刀子。刀的种类,形形色色。刀的用途,非常广泛。刀于生活,已是一日不可或缺。出家僧尼生活在今天的社会上,早已不得不随顺世俗,使用各形各样的刀子。欲其泥守古制,恐怕很难适应现代的生活了。
香板 民国三十八年大陆沧陷以前,国内各大丛林各大寺院,几乎都有“香板”。“香板”是用木料做的,类似古代的宝剑之形。它的长度和厚度,都有规定的尺码。它是一种维护寺院清规、惩罚违犯律仪的械具。也兼有警策行道、督勉精进的用意。“香板”的来历,在佛教里不见经傅。据傅说:是起源于清朝雍正年间江苏扬州高旻寺的一位和尚的故事。这一则故事是这样的:“清朝康熙年间,出了一样玉琳国师,此人乃是经识心达本的得道高僧。雍正皇帝仰慕其人,无奈他已圆寂。所以只好派人四处找他的后代得法门人,以便亲近护持,续佛慧命。”正当那个时候,扬州高旻寺住有一位癞头和尚;他自称是国师的徒孙,所以住持僧就把他送进京师,面见皇帝去了。那知道:雍正皇帝见他貌不惊人、道不出众,当下非常不悦,说他有辱祖宗。于是就在宫中,给他 辟置一间静室,限他七天之内究明大事。并在门上挂了一只宝剑,告诉他:七天之内若不开悟,就用此剑取他头胪。癞头僧一听此话,不禁大吃一惊。情急之下,拚命参究;到了七天末了,终于豁然大悟。这时他立刻喊道:‘快拿宝剑来,我要去斩万岁的头’。护七的人(“打禅七”期中的侍者)将此话报知雍正皇帝,雍正皇帝当下就知道他是开悟了。否则,他不敢出此狂言。由于这一个掌故,后来各寺院间,就用木板做成了类似宝剑形的“香板”,用以警策禅人了。“香板”的使用,由于它有不同的任务,从而也就有它许多不同的名谓。例如:为了警策用功办道而使用的,叫做“警策”香板。为了儆惩违犯清规而使用的,叫做“清规”香板。为了警醒禅坐昏散而使用的,叫做“巡香”香板。“打禅七”使用的,叫做“监香”香板。至如有资格使用“香板”的分子,则为首座、西堂、后堂、堂主等四大班首,以及方丈、维那、知客、纠察等职事僧。不过方丈用的“香板”,尺寸较大、并且在板面上刻有三条线痕。过去在大陆上的丛林中使用“香板”打人,他们还有一些说词。他们说:“打香板可以消除业障、打香板可以开启示录智慧、打香板可以令你开悟”。其实若是为了维护寺院的规矩礼法,打香板倒还情有可原。否则,无论以任何理由打香板、无论是谁打谁,对于“戒法”来说,都是很不相宜的。所以还是以不打“香板”为是!有关“香板”的详确知识,一时不及多谈。想要多加了解,可以查阅金山共住规约。
蒲团 “蒲团”是用蒲草所编造的一种坐具。禅林象器笺说:“坐物,以蒲编造。其形团圆,故言蒲团”。因为它的形状扁平而圆,所以也叫做“圆座”。“蒲”是一种水草,它的品质柔暖,最适合于敷坐之用。埤雅(初名物性门类,宋陆佃撰,共二十卷)中说:“蒲:水草也,似莞而褊有脊。生于水崖,柔滑而温,可以为席”。过去的出家僧尼,多半是坐宅参禅,铺它礼拜。大陆上的乡村人家,也有许多人们用它做“椅垫子”。三十几年来,时过境迁、星移物换;“蒲团”一物,似乎已经很难一见了。
界尺 “界尺”是属于佛教的“器物”之类,并非“呗器”。因见有人把它误认为“戒尺”,所以在此把它介绍出来。“界尺”是用木料制作的,它的长度和宽度、厚度,不知是否有一定的标准。——三才图会“器用类”说:“尺(界尺)以镇纸,锥以刺书”。禅林象器笺“器物门”说:“界尺,文具。以画界罫线,兼镇纸幅。与戒尺不同”。从这里考证,我们可以知道:“界尺”是一种文具,它是画线压纸用的工具。这种“界尺”,近些年来,似乎也已可得见了。
曲录   曲录是椅子的一种,常见于禅宗公案中。原来是胡椅的俗称。又称为圆椅、交椅、参椅。其形状弯曲,有四脚,两脚交叉,有椅背;因为其形状屈曲,所以名为曲录,乃是指其刻木屈曲的样子。   后来“曲录”一语亦被用于指称床,如《云门文偃禅师语录》卷上中说:“诸方老秃奴,曲木禅床上座地,求名求利,问佛答佛,问祖答祖,屙屎送尿也。”《大明高僧传》卷六中也说:“二十年来坐曲录床。”在《普灯录·应庵华禅师章》中说:“虎丘忌日,拈香曰:‘平生没兴,撞著这无意智老和尚,做尽伎俩,凑泊不得。从此卸却干戈,随分著衣吃饭。二十年来,坐曲录木,悬羊头,卖狗肉,知他有甚凭据?虽然,一年一度烧香日,千古令人恨转深。’”
馆藏&78418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禅宗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