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河北省民政局的朋友吗,我你好 有事要请教你 qq请教

总有朋友找我帮忙,又不好意思拒绝,应该怎么应对?
经常有朋友找我帮一些忙,比如扒一首曲子的谱子啊,教他们怎么使用编曲软件啊之类的,也都是我力所能及,也不算太耗时间的事,可是久而久之我感觉他们是在欺负我人好,就算他们有别的朋友可以帮,也会专门来找我。他们还送我了“暖男”的称号…………其实就是云备胎吧!我想过要收费,但是面对生活中的朋友,谈钱又太伤感情。但是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我大把的时间都会被这些事占用,也很打扰我的生活。这些朋友都说,互帮互助,我需要什么事帮忙,他们也可以帮。但是我真的感觉不到我有什么事需要帮忙的,哪怕真有事,这些找我帮忙的朋友也帮不上什么忙。我都不会的东西怎么指望他们会……我有事的时候会找那方面比较在行的人,但是感觉我求帮忙的人也可能会有我同样的苦恼,所以我一般都不好意思开口,有不会的尽量自己研究解决,实在搞不懂也只是问一下,从来不敢让别人帮我做什么事情。知友们在生活中是如何应对这样的情况的呢?
题主不是不懂拒绝,而是不知道该不该拒绝。用你的能力换别人的能力,叫做合作伙伴。把这些人捆成一打,就叫关系网。用你的能力换别人的感动,叫做交朋友。这些人凑到一块,叫朋友圈。关系网和朋友圈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前者只在你有用时有用于你,而后者会在你无法回报等价的好处时,不求回报地帮你忙。但前者不需要前提,后者需要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你们得是朋友,而友情需要积累。合作伙伴双方的交换条件是可以明码标价地放在桌子上的。我能做这个,你能做那个。彼此需要,双方的供需匹配,成交,合作愉快。双方的供需不匹配,不好意思,下次再来。这种交易无论短期长期,都是一次性的,且只跟当下你们互相的能力有关。现金拍桌子上,管你上辈子是狗是狼。友情是不一样的。你帮你的朋友们扒谱授课的时候,你以为你真的在扒谱和授课?No no!你在用你的精力与时间换他们的感动和友谊。你不能用他们是否能在你的专业领域上帮上忙来衡量你这个付出是否有价值。他们的价值是一句“哥们儿义气!”,改日给你介绍的漂亮妹子,下一场醉醺醺的K歌大赛,和十年后还记着你的名字。甚至,如果你幸运的话,也许他们真的能在你的专业领域帮上忙,且一帮就送佛到西天。所以,你是把这些人当合作伙伴,还是朋友?如果是合作伙伴,就用纯商业的头脑看。如果你们可以互利互惠,你帮的忙算投资,权衡一下自己的时间后做出选择。如果你们不可以互利互惠,这个投资等于烧钱,直接拒绝。拒绝的方法有很多,看答案后记。如果是朋友,就单纯点,喜欢就帮,不喜欢就不帮。任性!喜欢一个人的话,帮忙可以成为最好的借口让他请你吃饭!但吃饭不是为了饭,懂吧~如果你真的没有时间,一个值得交往的人会理解你的难处的。如果你不喜欢他,拒。就这么简单。至于要别人帮忙,合作伙伴就professional一点,直截了当说明了你想让他为你做什么,你有什么能力是他需要的。朋友就可以随性一些,用你的人格魅力去打动他们,当然也一定要提及日后报答他的恩(可以使各种各样的方式)。有的时候我们不见得没有能力帮朋友忙,只是不觉得对方会感恩。后记:「论拒绝的方法和借口」至于借口——没有时间就是最简单而最好的借口。学校有事忙,社团有事忙,家里有事忙,女朋友有事忙,工作有事忙,加班有事忙,复健有事忙,神经有事忙……怎么都是有事忙。你不开心其实就是最好的借口,但如果没有特殊缘由,请不要这么直说出来。就说你忙,没事的。至于这个答案,也是为了交一个值得的朋友呀。谢邀!
图片来自右下角,侵删。图片来自右下角,侵删。
看到这问题我想到很多很多的人事物。在海外生活的人,一到达一块陌生的土地上的那一刻,总会有一种即使自己否认潜意识里也无法避免的孤独感。耳边时刻是陌生的语言,脸前永远是陌生的面孔。即使你一出国就念语言班或者住有很多室友的宿舍,想聊天的时候有人可以聊天;或者你英语甚好,跟local交流毫无问题。那种脱离“母体”的难过,依然让人格外感觉到被孤立。对应方法就是和“朋友”紧紧联系在一起。于是我为所谓的“朋友”做了许多许多的事。比如有一个曾经的室友,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儿都要和我一起做。超市要一起去,上课要一起去,出去玩耍要一起。如果我交了她不喜欢的朋友就天天跟我碎念到我讨厌他们。如果我做了不和她心意的事儿就言语讽刺。放假她要回国,搬家找我帮她去拖箱子,要卖旧书让我帮她卖。要买新书让我帮她买。买贵了回来还要抱怨。当时的自己做的心甘情愿。因为很怕失去这个“朋友”,也习惯了生活中有一个人可以形影不离:门对门喊个话就有人应,总比对着微信却怕打扰国内朋友们的工作而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吧。回头看看,那时候同样是各取所需。直到我真的累的受不了了。切断了这段关系。但是这段发展畸形的“友谊”多年以来一直在我心里,逼我反省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需要付出这种代价、让我不得不承认自己付出心力经营的友情关系最后走到必须破裂的地步。让人痛心的是,错的确在我自己。因为我不懂拒绝。因为爱面子,很怕被朋友说“你不够朋友”,于是逼自己硬着头皮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或者自己其实做不到的事情(比如搬家这种事儿,找我哪有找个汉子有用)。而每次觉得自己并不想为朋友做事儿的时候,比起站在自己的这边,我却一直在内心深处责备自己,自己也觉得自己没有尽力为朋友帮忙。但是就像问题里说的,那些本来就不是你的义务的“求帮忙”会占据你生命中的大量时间。也很打扰你的生活。水只往外流,而没有注入。久而久之,就枯竭了。于是我学会了承认自己就是不想帮忙。承认自己的心力真的有限。我不是三头六臂,每天自己有大把的烦心事搞不定,时刻处于“泥菩萨过江"的地位。而自己无法自保,又何谈帮助别人呢?其实友谊这种事,其实像任何关系一样,是需要讲究公平的。像问题里说的一样,虽然他们嘴上说说以后互帮互助,但是他们之所以找提问的这位男生帮忙,就是因为他比他们有能力不是么。而问题里提到的他从来也不需要朋友们的帮忙,也从侧面证明了他比这波朋友更有能力。不说技术水平,单说独立处理自己的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就甩那波人不知道几条街。而他们之间的这种“友谊”就是很明确的不公平交换。不要跟我说“友谊是纯粹的,讲什么交换不交换的太俗了”。能说出这种话的一般都是站在友谊关系中的“索取者”身份的人。他们没有想过自己一次次的“反正朋友吗帮帮忙是应该的”总有一条会消耗掉自己这段友谊。因为一次次帮忙他们的朋友,即使找了他们十次他们都帮忙,他们的内心活动也都会像提问者这样,对这段友谊越来越质疑——一次次的付出不仅没有换来感激,反而被认为是理所当然。即使他们依然相互联系,友谊的纯度会大大下降。甚至有一天就淡出了,消失了。还有人会说,“相互帮忙是人情来往的过程,有来有往才有人脉的建立”。我想引用李笑来老师的一句话:一个人的力量过于渺小,所以才希望借助其他力量。而一个人的能力越是渺小,他的欲望就会显得越发强烈。我对这句话的解读是,一个人越有能力,其他人越愿意和他做朋友。而这个有能力的人,根本就不要纠结如何靠付出时间和精力留住朋友,而是在朋友需要帮助的时候,适当帮助。他们处于“想帮就帮忙,真的不能帮忙就拒绝,而不怕得罪朋友”的位置。而如果一个人真的内心强大到这样,他的气场吸引而来的肯定也会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气场和价值观相似的人。这样友情才能正循环,相互帮助,变成有效的人脉。总之,最后引用李笑来老师两句我最喜欢的话:真正的关心最终只有一种表现:为某人某事心甘情愿的花费时间,哪怕“浪费”时间。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交往的人。
不懂拒绝就是脸皮太薄,脸皮太薄是病,得治!说个政治不正确的话,厚脸皮是人生的必修课!我为此还专门写了篇文章:《厚脸皮是人生的必修课》以前,我常常觉得自己有病,得了“脸皮薄”的病。想要跟老板请个假或者加个薪,都不好意思开口。遇到bitch同事,想骂她,又拉不下脸。在社交场合,想认识谁,也扭扭咧咧。甚至是看到美女想说个hi,都开不了口让她知道。而有的人,跟你明明不熟甚至是只有一面之缘,还能大大方方的找你借钱或者提出其他不合理要求。公共场合,有的人甚至敢冒着众怒公开插队。做生意遇到个别小老板,也发现他们脸皮奇厚,死不抵赖,常常睁着眼睛说瞎话。每次看到这些人做出这些脸皮奇厚让人不爽的事,我在愤恨不平之余,潜意识里会新生出一丝羡慕。羡慕他们能够越过那些羞怯的面子障碍,简单粗暴直截了当的去达到他们的目的;羡慕他们能够不在乎其他人的目光,活在自己予取予求的自我里;羡慕他们往往能很快得到自己的利益,有着传说中的“厚脸皮”。厚脸皮,是能够不顾他人目光,提出自己想要的要求,按照自己的手段直接去争取自己想要的成果。薄脸皮,则与之相反,是因为面子问题,隐藏自己的需求,不敢贸然暴露。“脸皮薄”的本质是什么?!是“害怕触怒其他人”。我因为害怕老板有可能生气,所以不敢提出正常的加薪或者请假要求,即使这是我的合理权利。我因为害怕触怒怀有恶意的bitch同事,所以不敢拉下脸来批评对方的行为。我因为害怕被拒绝或者被其他人看笑话(被嘲笑也是一种触怒群体的反应),不敢在社交场合跟想要认识的人打招呼。后来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脸皮薄”是动物界的一种先天属性,本质是一种生物原始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在生物尚未完全进化的远古时期,灵长类动物大都集群生活。一旦其中一只做了什么不符合集体常规的事情,就会被其他成员排斥甚至抛弃。被种族抛弃的个体很快就会被猎杀,所以灵长类动物慢慢进化出一种走我保护机制,会尽量不去做那些可能会触怒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这是“脸皮薄”的生物学根源。直到现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构造里,还保留着这种自我保护的基因。它让我们在有冲动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会产生本能的恐惧。但这种恐惧,常常是多余的。因为人类社会已经构建起足够安全的文明环境,那些让我们有些畏畏缩缩的事情,实际是不会给我们带来生存的危险。接下来我要讲的四个方法,是能够让那些和我一样,先天脸皮薄的人,在短时间内进化出“厚脸皮”。我教大家这些办法,并不是希望大家厚着脸皮去插队、乱借钱、到处耍无赖。而是希望大家有勇气,在适当的时候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在需要挺身而出的时候,不因为本能的恐惧而退缩;在社会竞争中,能够少吃不必要的亏,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和利益。毕竟,厚脸皮是人生的必修课。1. 冥想训练曾经有科学家做过一组实验,把两组身体条件接近,但是完全没有篮球经验的人聚集起来。科学家让其中一组人每天进行半小时的冥想训练,想象自己在篮球场上打篮球,想象自己如何传球/突破/投篮;另一组人什么都不干,只是聚集起来每天呆坐半小时。一周之后,两组人进行篮球比赛,进行过篮球冥想训练的那组人的表现,要显著优于另一组。我曾经在公众号另一篇文章《如何通过反复练习,快速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提到过冥想训练:进行密集的冥想训练,去反复感受那些让你尴尬的场景,通过去敏感化,能够极大提高个人的内心坚韧度。如果你是个害怕被别人白眼的人,就时常在心里去冥想那些被众人白眼的场景。如果你是个害怕被拒绝的人,就经常去冥想那些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别人拒绝你的场景。如果你是个害怕被批评的人,尽可能去想象那些你被当众批评的场景。如果你非常胆怯,总是不敢在社交场合对不太熟悉的人打招呼,那么先在脑海里反复预演一下:如果你招呼别人,可能的情景是怎样的。不论是无奈、崩溃还是愤怒,本质上都是对于神经的情绪刺激。短时间内大量的密集刺激,一定会造成神经的去敏感化。对于同样刺激的响应强度只会持续减弱。就像你让色狼天天拍AV,过几个月他也会慢慢没激情的。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对于同样的刺激(不管是尴尬、无奈还是愤怒)也会随着意识里的冥想次数的增加而减弱,达到“心态平和,正常行事”的境界。这样的冥想训练在一开始一定是会被大多数人本能排斥或者抗拒的,因为会伴随着不舒适感。但是如果能够试一下,并且坚持下去,相信你能很快克服“脸皮薄”的障碍。2. “3秒触发法则”“3秒触发法则”来自于泡妞界圣经《迷男方法》,指的是:如果你不太敢搭讪美女,一定要在看到美女的3秒内对她说:hi ,依靠本能的惯性去破冰,超过3秒的犹豫和迟疑都会让你最后退缩。同样的道理,我们常常懊悔自己:面对某些情况,因为脸皮太薄,自己的反应实在是显得太弱。面对同事或者同学的欺凌,不敢据理力争而是忍气吞声。面对老板和上司,不敢提出合理的加薪要求。面对朋友不合理的帮忙请求,自己碍于颜面不好拒绝。下一次,当你遇到同样的场景,在3秒之内做出自己想要的反应。不管是据理力争,还是直截了当,亦或是断然拒绝,在3秒之内就给出本能的反应,当你说出破冰的那第一句话时,就是你突破自我的开始。“3秒触发法则”要和“冥想训练”搭配使用和练习,通过不断的内化训练和外部的反复突破,才能事半功倍。3.“合理化借口”储备前面说过,我们脸皮薄是因为“害怕触怒”其他人。要削弱这个“触怒效应”,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准备“合理化借口”。比如你总是碍于情面,不好意思拒绝朋友借钱和借车的要求,结果造成钱要不回来,车出了交通事故的不好结果。那么你提前为不借钱和不借车各自准备一个合理化借口,能够有效缓解你拒绝别人后的尴尬情绪和气氛。比如拒绝别人借钱的请求后,你可以说:我的钱都在我老婆那里管着,这个事情我得回头问一下我老婆。然后隔天再短信告诉朋友说老婆不同意借钱。比如拒接别人借车的请求后,你可以名义上说为朋友的安全着想,借口说自己保险没上全啊,车辆有安全隐患啊等等。4.转换交流渠道我有个脸皮薄得令人发指的朋友,半年前就想辞职,却一直不好意思给领导开口。一直拖到最近,我让他发邮件而不是当面请辞,这事儿很快就了结了。通过转换交流渠道,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尴尬。当面说不了的就打电话说,电话里也不好意思讲的就发微信说,微信里都不好意思说的,只有发邮件说,要是发个邮件都不好意思,只有找别人帮你说了。小结:厚脸皮是人生的必修课,能够让我们克服情面的阻碍,维护和争取自己合理的权益。脸皮薄本质上是害怕触怒对方。脸皮薄实际上是一种生物自我保护的机制,防止我们被群体其他成员排斥和抛弃。但在文明社会,这往往会妨碍我们做很多事情。通过场景冥想训练,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去敏感化,让自己心智更成熟。3秒触发法则,能够让你快速做出自己理想的反应。“合理化借口”储备,能够缓解尴尬氛围。通过转换交流渠道,能够让你有勇气提出当面不敢提的要求。最后厚着脸皮留下公众号:吴寒笛可爱多(也可搜索whdkad)
人类不同于其他的哺乳动物,在于会使用工具,而人也可能把人当成了自己成功的工具了。你这么想也还可以理解吧。朋友之间计较太多成不了朋友,不计较自己这关又过不去,所以,你要做的先要区分哪些是你的朋友,是真朋友,筛选出来。对待以诚相待的朋友,自然不可以吝惜,该帮就帮了。对于名义上的朋友,就敬而远之为宜。同时,自己要有底线,要有原则,哪些是绝对不可以管的,以免自己惹上麻烦。最后还得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帮,什么时候帮不了,得敢于说不。
我碰巧前几年因为擅长某件事总有人找帮忙,我的回应是。1. 如果我有时间有精力,我会帮。2. 如果我知道谁比我更合适,告诉朋友。3. 如果没时间或没精力,实话实说,需要更多时间休息,陪家人。但告诉朋友可以用哪些其他方法。总之,保持乐于助人的心,真诚沟通,表达困难,不骗人。
哈哈哈哈哈哈哈樓主在知乎提问這個方法就很好,關注你的朋友們(网络上或现实中)都看到了╮(╯▽╰)╭你也表达了你的看法╮(╯▽╰)╭get新技能O(∩_∩)O
题主,这件事我也曾苦恼过。后来和好几个人讨论后,回想自己多年的经历,我觉得,帮忙有好处,可能为你赢得友谊,或者其它利益,但是如果你内心不愿意,你可以选择失去这点好处而自己感受休闲痛快。事事有得必有失。只需要扪心自问,这个人我在乎吗?因为我们时间精力有限,而且,朋友,也不是越多越好,真心不易。不想提人脉这个词 。如果你想拒绝,找理由很简单。听从自己的心吧!不要害怕因此会怎么样,前怕狼后怕虎,顾虑重重,自己也活的不开心。帮忙也要看是什么事情,比如我的舍友总让我帮忙拿快递,不是什么好差事,因为她们当时不在学校,次数多了也很烦,快递今天不拿明天还会送,又不是今天非拿不可。所以后来就不愿意帮了。但要真是急事难事刚好你有能力,帮一帮也义不容辞啊!说了这么多,希望能共勉。有时候自私一点没有错。
转个故事给楼主看看(转自hugo,作者晚晴):请记住:会令你为难的人,本身也不见得有多在乎你,如果一件事,一开始就令你不舒服,那么,越早拒绝越好。趁早拒绝让你为难的人作者|晚情 微信|倾我们所能去生活 配图|ins年前我和先生宴请我娘家人,席间一位亲戚问我新买的房子装修好了没,什么时候请大家去看看。我说有些细节没弄好,还没搬进去呢。我妈想也不想地接口道:“快好了,我去过,数了数房间有十几个呢,等她弄好,你就带着孩子过去玩,晚上就睡在那。”先生一听,顿时愣了,一脸惊恐地看着我。我压抑住心里的怒气,笑得很温和,但语气是不容商量的坚决:“我们家从来没有留宿客人的习惯,一般有客人来就住隔壁的喜来登酒店,走过去不到五分钟。”于是,换我妈的脸色变得很难看了,我没有理她。这种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我早已再三表明:在我们家,必然是我和先生做主,任何人想越过我们做我们的主,我绝不可能答应。回到酒店,先生担心地问我,我妈会不会生气。我反问他:“那你愿意以后我们家变成招待所?”先生说那当然不愿意了,想想都觉得恐怖。在当时的场合下,我若不吭声,那就是默许,代价就是以后的生活和自由都被严重破坏,直到我自己再也不愿承受为止。迟早要拒绝的事,不如一开始就说清楚。我的大姑姑,便是最好的前车之鉴。八十年代时,我出生的小县城基本上没什么人种地了,大多数人或者上班或者自己开始做小生意,但在风俗上,其实更接近农村。我大姑姑属于吃苦耐劳,头脑灵活的人,我在七岁时,她就在市中心买了一套商品房,全家都搬到市里去住了。当时周围好多人都羡慕她,因为她们家是我们那里第一个买商品房的人。但是,麻烦随之而来,几乎所有亲戚以及平时关系比较好的邻居都把她家当成了据点。当时,大家去市里逛街,中饭肯定去她那里吃,遇到生病、高考或者其他事,就会自然而然地留宿,在我的印象中,她们家的次卧,基本上隔三岔五就会有人来睡,小我四岁的表弟,永远只能跟着父母睡在主卧里。那时候,也是我大姑姑事业最忙的时候,每天一大早就要过去看店,晚上也要忙到很晚,记忆中,她们家很少开伙,都是在外面买快餐解决的,因为没时间做饭。但每次有人来时,就个规律就要打破,总不能叫客人吃快餐,于是,买菜、做饭,那时候还不是很流行去饭馆,何况来客的频率太高,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我姑姑舍不得。但凡自己从小到大做生意的人,都舍不得这样花钱,时间长了,我姑姑自然不乐意了,有客人来,她都会想尽办法推托,不是说要去进货,就是说自己病了,但这样的借口也无法常用,所以她还是得继续招待亲戚朋友。但心里有了抵触,便不可能再有太多的热情,往往就是不得已应付一下,也绝不会很热情真诚地挽留客人吃下一顿饭或者留宿,于是,那些亲戚对她渐渐就有了意见。在她没结婚时,她几乎每天都和我在一起,那时候我只有几岁,我的数学和诗词几乎都是她未嫁时教的。每到暑假,她就会来接我过去住,因为我去了,她就有借口告诉其他亲戚:我侄女在,家里住不下了。也是那段时间,我亲眼看着她每天有多忙、有多累,有时候几乎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我也是跟着她吃快餐的。没人的时候,她就会跟我抱怨:“你看见姑姑有多忙了吧?她们总觉得我天天都闲着,就等着她们来,不是今天这个来,就是明天那个来,我真的快烦死了。”而我平时大部分时间住在小县城里,所以那些亲戚和邻居的反应,自然听得更多。我不止一次听到她们对我说:“你姑姑这个人太自私,太顾己,你长大了可千万别像她哦。”也经常听见亲戚们聚会时,毫无顾忌地谴责她:“前几天我儿子生病,我住在阿凤(大姑姑的名字)家里了,他们两口子都不太热情,话也不多,说实话,要不是我儿子生病,就算请我去,我都不愿意去呢!”另一个接口道:“上次我去逛街,中饭也在她家吃的,她也没说吃完晚饭再走,我就自己回来了,阿凤她们家确实不太热情,尤其她老公,闷声不吭的,让人觉得很不舒服。”然后会有人总结:“哎呀,你们呀,人家现在是城里人,是老板,忙着赚钱,忙着和有钱人打交道呢,我们这些穷亲戚人家哪看在眼里啊,今天你要是市长局长的过去,保证人家无比热情地招待你。”当时我年纪虽小,但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表情。有时候,我看不过去,会说:“既然你们这么不满,那就别去了啊!”但,她们不满是一回事,不去打扰那是不可能的。我妈警告我别胡说八道,因为连她对大姑姑也很不满,觉得她照顾娘家人太少了。小时候的我,从不两边传话,但我会在大姑姑抱怨时,对她说:“那你就索性不管啊,管自己就好了。”她会看我一眼,郁闷地说:“怎么不管?又不能断绝往来。”所以,她一边不满,一边继续做着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而亲戚们,一边不满,一边继续打扰着她。二十年下来,她视对方为累赘,而对方也视她为无情无义之人。那时我就在想,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我妈也问过我这个问题,我很干脆地说:“我会在一开始就拒绝。”当时她很生气地说:“你也是个断六亲的人,和你大姑姑一样。”我冷笑一声:“我就是真断了六亲,你们又能奈我何?我可不像大姑姑,一边抱怨一边继续,我不会抱怨,但我绝不允许别人打扰我的生活。”我很清楚,当时大姑姑不敢拒绝是因为怕亲戚们的不满和指责,所以即使她再不愿意,也强迫自己去做,但结果是相互嫌弃。如果她现在开始拒绝会怎么样呢?结局不外乎如此:让原先对她不满的人,更加不满。可以说,她这二十几年来的周旋,除了得到不满外,什么都没有。但如果当时她在最初就拒绝的话,和亲戚们的关系并不会比现在差,而且,她能保住自己的生活。饭局结束的第二天,她打电话给我:“还是你有魄力,敢当面就拒绝,你就不怕她们说你?”我笑得无比爽朗:“以你对我的了解,你觉得我会在意吗?”电话那头,她久久没有言语,不知道是否在想这二十年来的点点滴滴。前几天,有位四十五岁的读者给我讲了她的故事。她说父母从小就管她很严,非常强势,后来,她考上了重点大学,毕业后进入外企,收入不错。一年后,就遇到了一个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男人,顺利恋爱结婚。由于老公的收入更高,两人按揭买了一幢别墅,日子充满希望。但自从他们买了别墅后,父母就很想搬来一起住,她不敢拒绝,她老公不好意思拒绝,于是,她爸妈就住下了。这一住,就是十年,由于她爸妈强势惯了,自从搬到她家后,这个家的主人就变成了他们,他们夫妻的行为必须符合他们的要求,比如大夏天不准开空调,因为老人不怕热。家里的大小事情都必须由他们做主,包括孩子的教育,家庭财产的开支。她老公非常郁闷,几次提出希望她父母搬走,但她不敢跟父母提,一直拖着。她父母见女婿不像以前热情,对他也很有意见,家里一直充满了冷暴力。在第七年的时候,她老公很严肃地提出,希望她父母搬回自己家,否则婚姻不保。她试探着跟父母提了一下,结果被骂得狗血淋头,大骂她忘恩负义,抛弃自己的父母,并且以最快的速度把老家的房子卖了,向她表明:现在我们没房子住了,如果你要让我们流落街头,你就看着办吧!到了这个地步,她自然不能再要求父母搬走,只能安抚老公,但家里的氛围越来越冰。在第十年时,她老公非常坚决地提出离婚,表示什么都不要,只求离婚。她大惊,拼命挽回,表示只要老公不离婚,她一定送走父母。她老公说太迟了,就算你现在送走了,我们的感情也回不去了,这些年,我心里已经积累了太多的怨气,以后的日子,我想过得舒心一点。不管她如何挽回,对方都坚决离婚,并说如果三年前,你就肯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婚姻还有救,现在已经太迟了。男人离婚的决心无比坚定,她不得已离了婚。凭心而论,她也清楚这些年,老公实在受了太多的委屈,连自己赚的钱如何花,都要被她父母干涉,能忍十年,已经不是一般男人能够做到的。离婚后,她父母对男人破口大骂,她悲愤不已:如果不是你们,我们会走到今天吗?她妈甩了她一耳光,对她大骂:你个没脑子的东西,跟你离婚的是他,只有我们才不会抛弃你。她对父母充满了怨恨,三人大吵一场,父母一气之下搬到酒店去住了。她问我,她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会落到两边都不讨好的下场。这世上,有很多人认为:只要拒绝了父母的要求,就是不孝,从来不去辨别父母的要求是否合理;也有很多人认为:只要拒绝了朋友的要求,就是不讲情谊,从来不去思考这个要求是否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于是,违心地答应,逼自己去履行,牺牲了自己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耐心,原本想维护的关系不但没有因此保住,反而快速消亡。任何一种关系的维系,一定是你情我愿,相互体谅,所有勉强自己的行为,都坚持不了太久。请记住:会令你为难的人,本身也不见得有多在乎你,如果一件事,一开始就令你不舒服,那么,越早拒绝越好,拖到必须解决的那一刻,也许你就只能断尾求生。【版权归作者所有,HUGO整理发布】作者:晚情,作家,云意轩翡翠创始人,著有《有多想要,就有多幸福》,新书《且以情深共白头》已上市。微博@晚情的小窝,微信公众号:倾我们所能去生活(id:wanqingdepingtai)。原题:令你为难的事,越早拒绝越好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先上结论:人的价值靠拒绝而来。接着开始讲故事。我本科那会子,国内电商业务已经繁荣的不要不要的了,我也不例外,不爱上街了,开始天天在泡淘宝。某天收到同学发来的短信,说她在某通快递点兼职,看到我的包裹,告诉我不用自己过去取了,说等她下班了帮我带回宿舍。我当时还为有这么乐于助人的同学感到高兴,哪晓得后面发生的事。我当天下课之后回到宿舍,去敲这位同学的寝室门,发现她并不在自己寝室,在她老乡(同院系不同专业我并不认识)寝室,叫我去那边找她。我找了过去,敲开了门,她果真在里面,我说我来拿包裹,她笑着把包裹拿给我,让我不敢相信的是,包裹竟然已经被拆开了,她竟然还笑着跟我说,好玩,我们就给拆了。接着还一种关心的口吻笑着说,你又不胖,减什么肥嘛。没错,我买的是减肥药,我就是那个懒得要死不想运动所以天天在淘宝研究减肥药的死胖子!!!我一下愣住了,面对着一寝室里在我看来正嘲笑我的四张陌生的面孔欲哭无泪。半响反应过来,说了一句“这样不太好,下次别这样了”落荒而逃。回到自己寝室,越想越生气。我想到怎会有人能毫无愧疚云淡风轻的告诉我一件在我看来是即无聊又无耻的事,而理由仅仅是觉得好玩;我又想到难道别人的东西未经同意不能随便乱动这个道理不是应该深深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么?心中愤恨非常,晚上睡不着,正巧一位姐姐QQ上找我,我便向她倾诉了我当天的遭遇。我描述完事情,姐姐急急问我,你说什么了没,我现在想来也许姐姐是担心我当下有什么过激的举动,因为姐姐接触到的我是那样脾气火爆但凡不认可一定大声驳斥的人,但是我回答说,没说什么,就说了一句这样不太好,下次别这样了。姐姐沉默了,也许她当时心里想的是,这个跟我说话的人是我本人吗?姐姐无奈的说句,姑娘啊,有时候还是要狠一点点的。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这要放到以前,我一定是大声呵斥,责问她们怎么会做出这样不尊重别人的事情。但是当时我怎么就跟个包子一样就那样离开了呢?我为我尤其火爆过于直爽的性格很是苦恼,多少次我在大发一顿脾气之后偷偷懊恼,责怪自己为什么不能多忍忍;多少次我看着身边性格温和的姑娘各种羡慕嫉妒恨;多少次我下定决心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于是乎,我把转专业(我在大一结束时转了专业)视为一个绝佳的契机,进入一个新的集体,认识一群新的朋友,他们并不知道我的曾经,我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去营造一个新的自己。可就是这样一个新的我,多少让我感觉不太舒服,有种迷失自我的感觉,就这样,我陷入深深的纠结中。我将自己抽提出来,尽量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去评价这个“我”,我想说“我”让我很满意,“我”大大咧咧的,总是笑呵呵的;“我”很随和,和每个人都能和平相处; “我”随大流,对于别人提出的要求我都会尽量满足;“我”人很好,找我帮忙的我从来不会拒绝??但就是这样一个“我”居然在面对在我看来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的时候只会苦笑着说这样不太好,下次不要这样了。我真忍不住对自己爆粗口,尼玛你是贱还是怎样啊,你还想着有下次呢??我仔细思考,得出的结论是我遗失了我的底线。过度的和颜悦色来者不拒只会让别人以为你什么都无所谓,久而久之别人在对待你的时候将不由自主的忘记了世界上还有基本原则这回事,因为他们会认为你这也无所谓那也无所谓。什么事情,别人一找你就答应;什么东西,别人一要你就给,这样你就变得没那么珍贵了。做人除了说yes之外,还要经常说一下no。亲和力虽然很重要,但人的价值确实靠拒绝而来的。拒绝可以让你变得更珍贵。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北省民政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