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泰安寺院拜佛过人用爬山吗

非常重要:在寺院拜佛的十大礼仪|礼拜|佛像_凤凰佛教
非常重要:在寺院拜佛的十大礼仪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很多信众喜欢去寺庙进香拜佛,但对相关礼仪并不是很清楚,下面我就专门做个介绍,供大家参考。
去寺院拜佛必须要知道十大礼仪(资料图) 很多信众喜欢去寺庙进香拜佛,但对相关礼仪并不是很清楚,下面我就专门做个介绍,供大家参考。 一、提前沐浴净身 有准备的烧香拜佛,最好是提前沐浴净身,以洁净的身心进入寺庙。 二、礼佛之前,勿吃荤食 肉食、荤腥,以及蒜、葱、烟、酒等都会污口,对佛不敬,所以在礼佛之前最好忌食。 三、衣冠整洁,举止有礼 进入寺庙,服装鞋帽以整洁为宜。不可服装不整,特别是女士,入佛堂切不可穿过分暴露的服装,也不可浓妆艳抹。 入佛堂不得吸烟、嚼口香糖,打闹嬉戏等。 四、入寺: 进佛寺时,最好不要经由中门入,而当从旁门入,更不要踏门槛,抬脚而入为宜。 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走,进退都应顺着左臂方向迤边行走,进入殿门,帽子以及手杖不可安放于佛案及佛座上。 五、不可乱动寺庙之物 寺庙之中诸物不可乱动,特别是寺中钟鼓鱼磬等法器,不可擅敲,锡杖衣钵等物,亦不可戏动。诸如水果、植物等,也不可随意摘取。 六、拜佛不可越位 大殿中央的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用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拜用,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头前行走。 七、阅经须恭谨 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方可阅读。但阅读之前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经上。 八、拜僧有讲究 见到僧人,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忌直称为&出家人&、&和尚&。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两手合一,微微低头,表示恭敬,忌握手、拥抱、摸僧人头等不当礼节。 如果僧人正在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都不可向他礼拜。 九、听经礼仪 随众礼拜入座,如果自己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 入座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坐起不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毕,但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可招手呼唤他人。 十、其他注意事项 1、进入佛堂内,不得高视佛面,当即低头作礼拜,更不得随意观赏,东张西望。如要观佛面,应站于堂外丈远而观,方合乎礼制也。 2、佛堂内不得大声喧哗,或躺卧跑跳。 3、于佛堂内勿随地吐痰,乱扔垃圾。 4、有人礼佛,勿从前面过。参拜佛时,最好靠近佛桌前拜佛,免得他人从你面前而过,打扰你拜佛。 5、拜佛姿势要正确,不可倾斜不正。 6、寺庙内用食,当得捐款。凡遇寺庙举办法会或逢菩萨辰日,都会备办素食筵度与众生结缘,信众需要捐助功德金;平日在寺庙用餐,也要捐助功德金。因为寺庙所食之物,都为十方善众所捐,非出家人,寺庙是不供养得,不应白吃。 7、带小孩进入寺庙,大人一定要管理好孩子,不可随意妄为。
[责任编辑:于发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
48小时点击排行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去寺院拜佛为何要烧香?
禅文化网佚名
烧香是佛教信众随缘而行的正常行为,早起一炷香,诵经礼佛要上香,节日要上香。但是到底为什么要烧香,烧香的真正作用是什么?有多少人在思考这个问题?有多少人在认真对待这个问题,恐怕就难以说穿了。原因何在呢,佛经中已经讲的很明白,是人的“刚强难化”,不问究竟所致。拜佛为何要烧香1.无比殊圣的香积净土香在佛教修行中是十分重要的,不仅是一种形式,而且对于修佛人修行的进境和成就有着特殊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形而上的,是本性的需求,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应该十分严肃对待的大事。《华严经》载:在广阔幽深的宇宙中有无数佛国,亦有无数香水海重重环绕:在“一真法界”中有“十方世界海”;“十方世界海”中央有“华藏庄严世界海”;“华藏庄严世界海”中央有“无边妙华光香水海”;“无边妙华光香水海”中央有“普照十方世界种”;“普照十方世界种”又涵摄二十重,我们所在的娑婆世界及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都在第十三重。《维摩诘经》载:在娑婆世界之极上处(最高层),有佛土名为“众香国”。十方世界中,以众香国的香气最为美妙,“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众香国是“香积如来”的佛土,那里的天人不像娑婆世界的众生那样刚强难化,香积如来说法也不须文字,“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圆满功德。为什么这样的殊圣境地,如此简便易行的修行法门,却无人问津,还是一句话,是人们的本性刚强难化所致。从现在人们烧香的种种现象,我们即可看到事情的原委,大部分人烧香仅是一种形式,是应付。实际上“香积净土”或“众香国”在国人的心中并不陌生,从宋、大书画家米芾的“众香国里来,众香国里去”到毛主席的“众香国里尽朝晖“。都说明了人们对香积净土的了解与向往。从对香积净土的了解,也可以看到真香在佛教中的作用。我想真正的修行佛法的大德,必将对香产生正确的认识。2.修行的根本及香的作用从修行的根本上来看无论是佛家、道家、儒家都是以“本性”的提升与圆满为本根的。佛家讲“明心见性”为佛,道家讲“修真炼性”成真,儒家则是“养德尽性”至圣。从另一角度讲,佛家的“放下即是”,“无我”、“空”等等,以及慈悲为怀,也都是为了本性自我的返现。诵经、坐禅、其他功课也无一不是为了这一目的,除此以外当非正法。先贤们强调用真香也正是为了更有效的实现这一目的。香的作用是什么,在许多经典中已经明确的告诉我们,香是人类本性的需求。孟子讲“不可得而命安”,香是本性的食粮,是颐养性情、启迪才思的妙物,又是祛疫辟秽、安神正魄的良药。黄庭坚的“隐几香一炷,灵台湛空明”正一语中的,说明了香的根本作用。学佛人天天烧香,除了供养及与佛、菩萨沟通的作用以外,十分重要的就是本性的颐养。《荀子·礼论》曰:“刍豢稻梁,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故礼者养也。”但是,当前时期,由于人们对香没有全面的认识,盲目地使用,形成了与之相反的状况,不是以香养人,而是人去养香,这在修行上就出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正如古人所言:“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如此一来则难辨香之真假、优劣,也就无法达到杜甫的“心清闻妙香”之效果。3.真香与真供养对佛菩萨的供养是一件十分殊圣庄严的事情,只有真心诚意,以殊圣之物供养才应产生真实的效果。心与物合才会心想事成。而香的供养又是最重要的,不仅香要真,心更要真。何为真香,传统来讲其基本条件是:用药要真,配伍得法,制作工艺严谨,制香环境洁净。更严格的还要经过特殊的窖藏等。当然其中香药的等级,用什么样的药都会对香产生质量上的影响。这种差别只是作用的大小,不会有负面的作用。而化学香大部分却是有害于人体的,是一种形式上的香,不具有香的功效和作用。在用香上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选择,但必须应该是真香。至于其中的知识,是一个学佛人必须要了解的。目前,有个别人在强调香无真假、好坏,心到即是,心诚则灵。实际这是一种对自己、对修行不负责任的想法。历史上有许多捻土为炉,以草为香的传说。但是,这些是特定条件下的行为。如果可以如此,古人又何必发明香,又何必烧香?有个别人,自己平时锦衣玉食,花天酒地,从不算计。但在敬佛用香上却越省越好,就怕多花一分钱,也在讲心诚则灵,是真的心诚吗?是自我欺骗而已。实际上这是对佛菩萨的大不敬。一位出家师在谈到用假香时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用假香,就好像一个儿子回家去看父亲,给父亲送了一瓶用五粮液瓶子装的假酒,慈悲的父亲知道酒是假的后,心里会想孩子让人骗了,父亲没有责备孩子。第二次、第三次,如果孩子仍然送假酒呢?再慈悲的父亲也不会永久的容忍自己的孩子骗自己。那么后果是什么呢?可想而知。我们用假香来敬佛就是这个道理。”这是用心在骗,有不少人认为我不懂,我没错。一时不懂,可以原谅,永远的不懂是不想懂,是自己对自己错误的原谅,是对自己的欺骗。这样是不会有真正的进步的,也就无法谈到成就、圆满。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真香是心香,我靠的是心香。这看似正确的论点,实际上仍是在欺骗自己,因为,心香的升起是一个人修炼的结果,是经过漫长的修炼后得到的,是智慧圆满的人的标志。或者是数万人里可能出一个的天才,不需要修炼即具有的。普通人的路只有老老实实,一步一步的走出来……(文章来源:禅文化网).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佛学 ”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佛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佛学”,获取更多佛学资讯。
[责任编辑:airyzha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上山拜佛注意事项』相关搜索
(C) 列表网&京ICP证100421号&京ICP备号-1&琼公网安备0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拜佛的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