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最快观音菩萨修行法门门”是什么?

观音菩萨的修行法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观音菩萨的修行法门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3.59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年轻人如何修念佛法门?
许多大德都推荐净土宗,提倡一句佛号念到底。不少老年人念佛,几年之后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年轻人如果也这样的话,是不是一定要等到死的那天才能成就?如果寿命比较长的话,岂不是要比老年人多念好几十年才能取得同样的成就?如果几年就功夫到家,能否自由选择往生,或者在娑婆世界多留几年?
按时间排序
不要在该谈恋爱的年纪谈修行
净土门之修行者,还愚痴生极乐。欲信念佛之人,纵使能学一代之法,亦成一文不知、愚钝之身,如同无智之辈,勿现智者之相,唯一向念佛。若未知“念佛往生”之义,学而知之,粗知则足矣。设得广学,凡智无几。莫徒好智解,废称名之光阴。称名之行者,应成一文不识、黑白不辨之身而朝夕念佛。吾身既是愚痴卑贱,则不可妄论其他法门也。若成学者骨,则失念佛矣!
早上看到的
和个人经历有关吧,当你年轻时或生灾病痛或大悲大喜或生死边缘挣扎过,你自然会懂得如何去理解佛法里的一些真理并践身去修行以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多的我想应该是能够戒浮弃躁,不显枯荣,自得冷暖,不求人知,不囿于物,眼里谁都一样……
炸鱼贴,下一题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这个问题丰富了我的拉黑名单,感谢题主 !
依我所见,人年轻的时候便能信仰佛教,是真正的善根深厚,并且信心坚定的。
释尊说:“世界上有四种马:第一种是良马,能日行千里,快如流星。尤其可贵的是,当主人一扬起鞭子,它便知道主人的心意,体贴入微,这是能明察秋毫的第一等良马”
第二种是好马,当主人的鞭子抽过来的时候,它看到鞭影,不能马上警觉,但是等鞭子扫到了马尾的毛端时,它也能知道主人的意思,算得上好马。”
第三种是庸马,它见到鞭影,不但毫无反映,甚至鞭如雨下,它都反应迟钝。等到主人动了怒气,鞭棍交加打在它的肉躯上,它才能顺着主人的命令奔跑,这是后知后觉的庸马。”
第四种是驽马,主人扬鞭之时,它视若无睹,鞭棍抽打在皮肉上,它仍毫无知觉,直至主人盛怒之极,双腿夹紧马鞍两侧的铁锥,霎时痛刺骨髓,它才梦如方醒,放足狂奔,这是愚劣无知,冥顽不化的驽马。” “弟子们!这四种马好比四种不同根器的众生。第一种人听闻世间有无常变异的现象,生命有陨落生灭的情境,便能悚然警惕,奋起前进,努力修行。好比第一等良马,不必等到死亡的鞭子抽打在身上。”
“第二种人看到世间的花开花落,月缺月残,看到生命的起起落落,无常侵逼,也能即时鞭策自己,不感懈怠。好比第二等好马,鞭子才打在皮毛上,便知道放足驰娉。”
第三种人看到自己的亲族好友经历死亡,目睹骨肉离别的痛苦,才开始忧怖惊惧,善待生命。好比第三等庸马,非要受到鞭杖的切肤之痛,才能翻然醒悟。”
而第四种人自己病魔侵身,如风中之烛的时候,才悔恨当初没有及时努力修行,在世上空走了一回。好比第四等驽马,受到,彻骨彻髓的剧痛,才知道奔跑。然而,一切都为时过晚了。”老年人修行,多半是这辈子见到了亲友的生死离别,人世间的人情冷暖才悚然惊醒,想要摆脱烦恼,努力修行,这是属于第三种情况;但是一个人如果能在年轻的时候便能勤奋修行,发心证菩提道,那多半是第二种良马,看到世事无常,世人颠倒梦想,便有求道之心,机缘之下听闻佛陀的教育,能立刻生起信心,勤奋修行。甚至可能是第一等的良马。所以我认为年轻人对于佛法的信心比老年人来的强,并且年轻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也会体验到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光怪陆离,更能验证佛陀所言句句在理,因果业力真实不虚。题主所说,年轻人是不是要等到临终才能够往生,这样岂不是要多等几十年才能修成正果。其实这个逻辑是很荒谬的,假如你一生的寿命是固定的,并且信仰佛教的时机可以自由选择,那大家觉得是早点修行好还是晚点修行好?佛教不仅仅是对于人死之后的一个去向的问题,当然也包括现世的利益!多修行让你自己的生活更加顺利,少做点坏事多做点好事,给这个社会做点贡献,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不好吗?而且净土宗的念佛法门是属于大乘佛教,不仅仅专注于自渡,还要力所能及的渡其他众生。一个年轻的修行人在ta的一生中,可以更多的广结善缘,种下菩提的种子,帮助其他人摆脱烦恼,这也是比老年人的一大优势所在。
观察人间百态世事无常,努力参悟宇宙万物运行之理,体悟本心,就是佛了。
念佛法门对什么人都适合。年轻时候修,比年老修更好。如果要等到年老修,那就是不懂得无常。因为不一定能活到年老。修行的方法,也很简单,执持名号就可以。不拘时地,简便易行。修行不是做生意。理论上,十念可以往生。如果想,既然十念可以往生,我念佛几十年才往生,岂不是亏了?那就很糊涂。修行是为了更好地安顿自己的心,调伏烦恼。就好比你买了一处大房子,心想:既然我临死前可以搬进去,何必现在搬呢?说到底,这么想的人是把念佛看成一种付出,一种投资,回报仅仅在于未来往生的结果。实际上,修行本身就是修行的回报。
1,念佛不是等死的那天才成就你每天念佛,如果年的比较专心的话每天都会有成就的,念佛心态也会转变如果你念佛只为了求往生的话太肤浅了学佛的终极目的是成佛,是帮助众生解脱啊你如果只为了自己早日往生去极乐世界享福这不是佛弟子所以你念佛的心态要转变过来我建议念佛的回向文可以包容心大一点回向给受苦众生,希望佛菩萨接引他们脱离轮回这样,你每天念佛就不是为自己念,而是为亲人、为朋友、为众生念2,如果几年就功夫到家,能否自由选择往生,或者在娑婆世界多留几年?能自由往生,历史上能功夫到家自由往生的人很多,不过大多是古人,因为他们生活环境比较好,心地非常单纯容易成就,念佛功夫比较深,比如黄铁匠、杀猪妇女、修无法师,他们就整日念佛,一心念佛,没什么外缘干扰,甚至达到甚深禅定和念佛三昧,比如具行上人,这些念佛境界,现代人很难达到,也不是说不可以,奇迹还是可能出现的。如果你达到那种可以自由往生的境界了,你可以早点儿去,给其他修行人一个榜样,你也可以选择留在娑婆,多传播佛法,多带几个人走,我认为如果你能修行到往生自如的境界的时候,你的选择你的行为也是充满智慧的,可能就跟我凡夫俗子的想法不一样了,我也只是想当然揣测那些人的境界,像具行上人那种大成就者,我也只有仰望的份儿。3,如果寿命比较长的话,岂不是要比老年人多念好几十年才能取得同样的成就?人生无常,明天和来世哪个先来到谁都不敢保证,印光大师提倡念佛就应该把一个死字放在头上,随时随地做坠入地狱想,你不要认为你年轻,就可以懈怠,可以慢慢等年老再慢慢念佛成就,你看看这几年好多明星、好多身边人和听熟人说的,许多都是在不该走的时候走掉了,自古坟头多青年,你该保证你不在下一秒发生意外离去,如果在那一瞬间,你的净念没有提上来就落了气,那就很危险,二十多岁遇到佛法是很有福气的事情,是累生累世的功德,佛菩萨自有安排,早日听闻佛法也是冥冥中的感应,上天的玄机谁也猜不透,既然你都知道解脱的法门了,建议早日行动起来,积累净业资粮,不要真到了那一天(说不准什么时候)慌慌张张没准备好,这也放不下、那也舍不得,不走也得走,至于是去哪儿,我就呵呵了。
抛砖引玉,说一说个人感受。学净土法门,首要的要重视信愿。如净土九祖藕益大师所说:“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凭持名之深浅。”净土法门本就以信愿行来立教的。对于年轻人,我个人觉得还是应该从教理上入手来建立信愿。年老的人他们因为文化水平,更多的是从感性角度入手的。比如崇拜某位法师,愿意相信某种方法有如何如何效用,更多的是追求一种实用价值,我念佛了死后如何如何不亏啊。年轻人喜欢思考,更多的应从教理上入手来建立信愿。那么,如何从教理上来建立信愿呢?理论方面,深研“净土五经一论”。净土五经指《佛说阿弥陀经》(两种译本)、《佛说无量寿经》(五种译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往生论》。年轻人有时间、有精力深入教理,深入研习净土宗“五经一论”,把阿弥陀佛发愿、建极乐世界的本怀初衷搞清楚,以及修习净土法门的阶次,深信切愿、老实念佛。实践方面,比如《楞严经》所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我们能做到吗?不一定。那我们去尝试尝试呗,看看这种方法到底有什么样的效果。那可以到寺庙里打佛七、闭关念佛等等。我曾经去净土宗祖庭庐山东林寺参加过十日百万佛号闭关,确实这对我修习净土法门有很大的收益。关中放下万缘、端恪一心来念佛,虽然做不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但确实有收摄身心的效果。那么这样子就会对念佛有切身的体验,哦,念佛原来是这种感觉,有这样的效果。那么我对佛所说的当然会深信不疑,自然而然信愿就建立起来了。这是说的信愿方面。修习净土法门,在行方面,不是只能念佛。可以读诵佛经,可以学习教理,可以参加社会活动做慈善布施等等,只要是在最后功德回向时,将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可以了,这也是修习净土法门。那么,这样子,我们年轻人可以多多的参加社会活动,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将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
印光大师十念法
一个月前,刚好写过一篇怎么反修成佛的文章,仅供参考。看到这篇文章的人是非常幸运的,因为你很有机会成佛。怎么样才能成佛?我有八字箴言:看破红尘,四大皆空。我没耍你,真的只有这样才能成佛。这需要修炼多久?如果根据传统的修炼方法至少需要三十年以上。今天泄漏点天机,传授一个非传统的修炼方法——反修。这方法古人也用过,所以肯定不是我瞎编的,请宽心。《三言二拍》里有一篇叫《月明和尚度柳翠》的文章,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和尚在一妓女的墓地前合掌参拜,一当地人看到之后就问和尚,你一个和尚怎么能够拜妓女呢?这成何体统!和尚告诉当地人,这妓女其实是观音的化身,他拜的是观音。当地人不信,于是俩人就把妓女棺材打开,结果发现妓女的遗骸已经化为金身。传说观音看世人淫欲太重,为了感化世人,就化身为一个绝世美女来到人间当妓女,主要工作是普度众生,也就是“嘿嘿嘿”,观音的想法是这样的:你们不是喜欢“嘿嘿嘿”吗?那我就让你们“嘿嘿嘿”个够。那些人“嘿嘿嘿”完之后发现,和最美的美女“嘿嘿嘿”也就这么回事,顿时大彻大悟,看破红尘,四大皆空了。那些从小就去当和尚的人想修炼成佛是很难的,别的不说,色戒就看不破,懂都不懂怎么能看得破呢?你只有“嘿嘿嘿”腻了之后才会看破色戒,所以那些淫棍是最容易看破色戒的。还有,一个人如果是穷逼,你怎么能让他看破金钱呢?所以要想看破金钱,至少要曾经有钱过,潇洒过,享尽天下富贵之后才会发觉有钱也不过如此,那就算真看破金钱了。就拿佛教的祖师爷释迦牟尼来说吧,他老人家在成佛以前也是结过婚的,还生了孩子,而且身份还是个王子。世间的荣华富贵他都已经享受过了,后来发现这些东西也不过如此,这才会大彻大悟。所以一个穷逼想成佛,最快捷的方法是拼命地赚钱,然后吃喝嫖赌抽一样样试过来,空虚的时候稍微想一下人为什么要活着之类的问题,那么恭喜你,你离成佛已经不远了。好了,方法已经传授给你们,赶紧去修炼吧。对了,修炼有风险,请提前买好保险……
随手偏题。你修佛为了啥?你自己说的关键词:西方极乐、自由往生、婆娑世界。修佛需要六根清净,心无杂念,但你捧着满满的欲望去修佛?你确定你走的不是一条邪路么?你修的难道是大欲望佛吗?你斩的断亲情友情爱情吗?割舍的了金钱美女美食吗?举个例子:你硬憋住不去SY,和你交个女盆友后云淡风轻的根本不去想,这两者的概念一样吗?做人尚且没做明白,你就想跳级去做佛?上天可有赐你七窍玲珑心?如果有,你会问这么&不友好词汇&的问题吗?如果没有,你能不能先老老实实的把人做好了?然后我反对上面那些煽风点火、看热闹不嫌事大、引经据典各种给题主修佛出馊主意的&不友好词汇&。你们啊!现在的情景就是:题主坐在十几层楼顶边缘,一直在思考“我该如何跳楼呢?”,然后你们这帮&不友好词汇&,就在旁边怂恿他,”我教你怎么跳姿势各种优美“。一帮&不友好词汇&!
年轻人修什么佛
我看过的经书里,念佛都是指的忆念佛的教法、功德、相好,念佛号的那叫持名。
1.不是到死才能成就。2.成就了确实可以自由选择,是提前往生,还是多留几年。3.不要觉得自己是年轻人,就一定比老人死的晚。我们总是有种错觉:一辈子还很长,我们还有很多时间。事实上,谁也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几天。你知道自己哪一天会死吗?人生无常,这个“人”其实也包括我。但是事实上,每个发出“人生无常”这句感叹的众生(没有觉悟的人),往往都会自觉不自觉滴,悄然把这句话解释为:人生无常,但是不包括我。题主,你觉得,是不是该现在就开始念佛呢?
谢谢题主的邀请。1. 题主认为“许多大德都推荐净土宗,提倡一句佛号念到底。”这话是没什么根据的,在我看来,提倡死执一句佛号的,是佛教界的毒瘤,绝不可能是什么大德,让人死执佛号的这些所谓大德估计都不知道“实相念佛”是怎么回事。佛教的心髓是如实知见的智慧,真到了只剩一句佛号的时候,也就没有多少人真正信仰佛教了,尤其高理性素养的精英阶层的人,这时佛教离法灭就不远了。2. 题主认为“不少老年人念佛,几年之后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这个观点也是值得商榷的,《佛说无量寿经》中记载,阿弥陀佛在因地所立之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所以,光靠念佛不是一定就能往生的,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讲得很清楚:“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全凭持名之深浅。”只有深信切愿,才能往生。如果信愿不具足,念再多的佛号,喊破喉咙也枉然。“念佛就能往生”这种邪见不知毁害了多少佛子的慧命。尤其现代的年轻人,从小学习科学文化的冲击,疑是很重的,如果不深入经藏,研习教理,仅凭死执佛号,欲求往生,这个风险是极大的。当今这个时代的众生大多数都是障深慧浅的,所以修学佛法一定得依止经典,具备完备的修学体系,现在有不少人盲目乐观,认为往生极乐的门槛很低,实际上“低”是相对于其他宗派要解决生死问题需要即身证到阿罗汉果而言的,事实上净土法门往生的门槛绝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低,如果真的那么容易就能具足信愿,那么大多数修学净土法门的学人发愿的当下就应该能往生,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不要说发愿当下往生,甚至很多出家师父,每日精进念佛,念了一辈子,连预知时至都证不到,临终手忙脚乱,还是得找助念团助念。为何教界修学净土法门的现状是这样,我们稍微思考一下,就能发现这样的情况并不难理解:人除了表层意识还有深层意识,为什么绝大多数净土学人发愿的当下无法往生,因为经典中强调的深信切愿明显是在深层意识层面的。大多数死执佛号的净土学人其信愿仅仅处在表层意识的层面,却又不学经教,不修加行,仅仅通过“死执佛号”,除了极个别宿根深厚,根性较好的学人,大部分都很难在深层意识层面起作用,使自己的信愿达到经典中所宣讲的标准。可见认为只需死执一句佛号就能往生的,是典型的邪知邪见。祖师大德讲的“老实念佛”,不是指“死执佛号”,而是强调学人之信愿要坚固,不要朝三暮四,这山望着那山高,一会儿觉得这个法门好,那个也不错,要坚定以净土为旨归。“一门深入”也并不是指只念佛什么都不作,而是把所有修行功德回向往生极乐。我们学经教、持戒、忏障、发心、积福、念佛,都回向往生极乐。3. 题主提出疑问:“年轻人如果也这样的话,是不是一定要等到死的那天才能成就?如果寿命比较长的话,岂不是要比老年人多念好几十年才能取得同样的成就?”这种观点也有问题,年轻人学佛肯定比老年人优势得多,毕竟多那么多年,而且年轻时候学佛身体素质、学习能力等等各方面都要好得多,题主应该知道净土往生是分品位的吧?佛经中“三辈九品”题主不会没听过吧,那种老年人学的时间不长,靠死执佛号往生的,一般都是前世善根成熟才可能达到的,所以,这类事例对于一些缺乏教理常识的佛弟子来说,存在极大的误导性,如果年轻人也要这么弄,就好比拿自己的法身慧命去赌博,而且是胜率极低的赌局,打个比方,就好比一个人辞了工作不干,打算靠买彩票谋生。再则,即使运气好,通过这样的方式往生了,品位也是比较低,大多数都是下品生,能到中品的可能性都不大,除非前世善根极其深厚,否则位登上品根本就不可能。年轻人则可以把根基打得比较扎实,持戒、忏障、积福、发心、研学教理得正见、修习止观等等各方面都可以照顾到,也不容易出现老年人那种死亡逼迫,临时抱佛脚的慌乱,排除宿根的因素,只要不被邪师误导走弯路,按照古德讲的大乘渐道修,资粮位到加行位,再由加行位入见道位,在往生的可靠性和品位上,比老年人要强得多。现在很多人对净土法门有误解,因为很多修净土的都没什么文化,教理水平也不高,老太太和大妈居多,很多都是死执一句佛号,给人感觉愚夫愚妇才修这个,导致净土法门很容易被人轻贱,事实上,很多人不知道,净土宗、禅宗、天台宗和华严宗这几宗都是圆顿教。净土法门绝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简单肤浅,对于认识净土法门,这两篇文章推荐一读:4. 年轻人如何修念佛法门至于如何修学净土法门,古德开示和证道经历都是可以参考的,从文字般若入观照般若(观照实相),由观照般若证实相般若,这是历代的祖师大德都非常推崇的修证佛法的通途,对此不少经典中都有论述:《紫柏尊者全集》卷一:“凡佛弟子。不通文字般若。即不得观照般若。不通观照般若。必不能契会实相般若。(文字般若:由研读经论对佛法的理解;观照般若:由理解、领悟而观察的直观性智慧;实相般若:由亲证真如而得的超越性智慧。)实相般若。即正因佛性也。观照般若。即了因佛性也。文字般若。即缘因佛性也。今天下学佛者。必欲排去文字。一超直入如来地。志则高矣。吾恐画饼不能充饥也。且文字佛语也。观照佛心也。由佛语而达佛心。此从凡而至圣者也。由佛心而达佛语。则圣人出无量义定。放眉间白毫相光。而为文字之海。使一切众生。得沾海点。皆得入流亡所。以至空觉极圆。寂灭现前而后已。若然者。即语言文字。如春之花。或者必欲弃花觅春。非愚即狂也。有志于入流亡所者。当深思我释迦文。以文设教所以然之意。如其明之。即文字语言可也。离文字语言可也。如其未明。即文字与离文字皆不可也。非即非离亦不可也。”紫柏尊者这段话,专门对治狂禅末流,训斥那些所谓学佛不用学习经教,不用逻辑,不用思辨,认为通达教理与实修无关,学佛只用死执一句佛法等误惑众生的言论。藕益大师《灵峰宗论》卷四:“先于教典留心,讨明理性,随起观行,名为干慧。次得相似理水,名入信心。次乃发心,名入正位,即与顿悟同一智德。须知顿悟,本多生熏习,故初心不可不于至教厚植种子也。”《瑜伽师地论》卷十二:“次依闻慧发生思慧,复依思慧发生修慧。由此正见,于诸邪见,如实了知此是邪见。于诸正见,如实了知此是正见。”(闻慧:由阅读、听闻对佛法的理解;思慧,由深思对佛法的领悟,此慧由思辨而得;修慧,由修证佛法所得智慧。)以净土法门为例,当有了圆解的圆满正见(文字般若)之后,在生活及禅修念佛中,靠圆解的如理思维,形成定解,然后这种定解会形成一种直觉性的智慧(观照般若),最开始可能很微弱,如同一道微细的光线,通过不断的训练(修实相念佛,相当于天台宗的圆顿止观)会逐渐加强,念佛时以观照般若观照,功夫到时即证实相,进入修道位。印光大师的证道经历很有参考价值,他是念佛时用即念即观的方法成就“实相念佛”见道的,他在普陀山阅读《大藏经》二、三十年,看了好多遍,教理非常通达,所以他具备修实相念佛的条件,如果他当初像很多愚人那样死执一句佛号,不要说见道,位登上品,能否往生都是很难说的。印光大师即念即观的方法,念的时候可以拿禅宗的方法观,或者拿教下的方法观。禅宗的方法是参话头,教下的方法是通达教理,得到圆解之后,靠生起的观照般若来观实相。我个人建议尽量用教下的方式比较好,从文字般若入观照般若,由观照般若证实相般若,这个修证途径修起来也比较平滑,不像参话头会有一些副作用,有的参话头参得茶不思,饭不想,坐不安,睡不好,最后身体弄得很糟糕,两眼都是血丝。对于实相念佛,《文殊般若》、《维摩》、《佛藏》、《菩萨念佛三昧》、《仁王般若》、《一向出生菩萨》、《小品般若》、《舍利弗陀罗尼》、《大集》、《摩诃般若》、《无尽意菩萨》等多种大乘经都有谈到,皆说观佛实相,亦即观诸法实相,是真念佛。清彻悟禅师谓“以实相心念实相佛,以法界心念法界佛”。对于“实相念佛”,经里讲得笼统,难以理解和把握,说“无所念者,是名念佛”,或者“ 观佛实相,名为念佛”,或者“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这是因为实相念佛不是靠思辨来修的,而是必须得圆解之后,依生起观照般若这种直觉性的智慧之后,才能观“实相”,这样才能修,所以佛经里确实也没法具体讲。希望大家不要曲解和矮化净土法门,这是非常殊胜的修学法门,三根普被,不仅能保障下根之人不受轮回大苦,带业往生;且对于那些有可能即身解脱生死之利根学人,也是非常适合的,修起来甚为平滑,颇应末法众生之根机。至于怎样念佛,如何修念佛三昧,可以参考一下这篇文章:至于如何修佛,题主可以参考一下这个回答:------------------------------------------------------------------------------在这里针对知友
的质疑进行回复,这位知友一上来就把净土十三代祖师抬出来压我,说我讲的都是个人见解,对此我真心觉得有些无奈,人们总是相信那些他们愿意相信的道理,既然他这么说了,那么后文的所有内容我都尽量引经典和祖师大德的言教来说吧。 1. 质疑我把净土法门看得太高,那就看看引祖师大德怎么评价的吧:莲池大师《净土辩疑》:净土法门,似浅而深,似近而远。《彻悟禅师语录》卷上:果透真唯心义,则唯佛唯土之宗自成,既成此宗。则一句所念之佛、所生之土,全体大用,横遍竖穷,独体全真,包罗无外。所念既尔,能念亦然。是谓以实相心念实相佛,以法界心念法界佛。念念绝待,念念圆融。以绝待故,全超一切法门,无与等者;以圆融故。全收一切法门,无出其外者。印光大师《上堂法语》:净土一法,超越诸法,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机不收,无根不被,无法不摄,无行不圆。上之则范围十方,下之则拯济三途。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太虚大师《佛说无量寿经要义》:净土法门,深大圆广,统摄无量,而居佛法中最高之位也。2. 祖师大德的称念佛名,跟那种所谓的任何加行都不修,死执佛号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就拿你引的这段藕益大师《自像赞》,藕益大师这里说的“不学禅,不学教”是有前提的,也就是说必须理解乃至体证“弥陀一句乃真心要”,藕益大师此偈,换句话说至少得开圆解入干慧地,所以他老人家有资格说那样的话,你好好掂量下自己,你有资格说这话吗?“念不沉兮亦不掉”相当于“事一心”,你也提到了这是他晚年所作,那说明什么,说明他前半生把加行修够了,所以晚年专修实相念佛,不用学禅,学教。你若是把藕益大师的念佛当作你所理解的那种死执佛号,未免也太瞧不起他老人家了。藕益大师《灵峰宗论》卷四:“先于教典留心,讨明理性,随起观行,名为干慧。次得相似理水,名入信心。次乃发心,名入正位,即与顿悟同一智德。须知顿悟,本多生熏习,故初心不可不于至教厚植种子也。”藕益大师《灵峰宗论》卷二之一:“不留心教典,饶勇猛精进,定成魔外 。”藕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中的这两段话与你对《自像赞》的理解明显是矛盾的,出现这样的矛盾,难道是藕益大师的问题,显然是你自己理解不当造成的,这样学佛无疑是画虎不成反类犬。这么简单的一段《自像赞》都读不明白就有勇气在网上误导他人,简直不知道因果可畏。再比如印光大师是如何持名的,你可以去参考一下他老人家的《念佛三昧摸象记》,印光大师念佛时即观佛实相(实相念佛),你认为你每天念十万遍,跟他老人家的念十万是一回事?他老人家讲的“老实念佛”是你理解的“老实念佛”?永明延寿禅师《万善同归集》卷二:唯心念佛:以唯心观遍该万法,了心即佛,故随所念,无非佛矣。你如此依文解意,算不算诽谤圣者?3. 死执佛号有多大可能往生也是很值得商榷的,那种靠死执佛号往生的老年人,基本都有临终助念的情况,如果没有临终助念,除非前生有多生修行,宿根深厚,否则下品生都是不现实的,换句话说,对于大多数没有证到预知时至的净土学人,临终助念才是关键,而非死执佛号,这点必须得弄清楚。除非以前从未修学过佛法,岁数又较大的老年人,的确遭受死亡逼迫,深感时不待我,否则是不推荐死执佛号这种下下之途的,而且即使如此,也最好得把净土的一些基本原理搞明白,比如要是把极乐当成基督教那样享乐的天堂,往生也是难以达成的。当代一位知名佛教杂志的副主编,他说他不相信净土,为什么不相信,因为印光大师圆寂后灵岩山寺就建了专门的念佛堂供师父专持名号,“专心念佛,除打佛七、念普佛外,概不应酬经忏佛事”,尤其精进,然而最后临终的时候一个个都手忙脚乱。他对佛教很有感情,对禅宗这些都很相信,然而却不相信净土法门,大家可以想一想,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死执佛号是否真的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靠谱?学佛是有次第的,认为“净土法门只需要死执一句佛号”,什么加行都不修,就死执这一句,然后能成就,这本身就违背了大乘佛法的修证原理,所谓的“一句佛号念到底”,无非是某些人颟顸、躐等、不学无术的遮羞布。4. 只追求及格那是你自己的选择,但是你因此而反对别人去追求高分,这是没什么道理的。你之前引藕益大师《自像赞》说藕益大师提倡“不学禅,不学教”,死执一句佛号,那你看看藕益大师在《梵室偶谈》中是如何讲的:念佛第一品人,顿悟自心是佛,念念圆明;第二品人,身心自心作佛,念念入理;第三品人,深信佛力无量,念念灭罪。菩萨行六度中的精进如何体现,我们学佛难道不该努力争取做第一品学人?求生极乐,跟考试是类似的道理,首先,一个只追求及格的学生算不算一个合格的学生,并且,如果一个学生只打算及格(下下品生),他以此目标学习,很可能就很难及格,因为他比着分数线在学,而以考满分为追求的学生,即使他没考到满分,成绩也不会太差。你在评论中一上来就毫无根据地把净土十三代祖师抬出来,说祖师大德都提倡死执佛号,你得认真想想,你是否有资格代表这些祖师?5. 这知友最大的问题是认为实相念佛与持名念佛是矛盾的,对此我想说,如果你这么认为,只能说你的教理水平有待提高。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全凭持名之深浅。”这里藕益大师所言“持名之深”即指实相念佛,换句话说持名念佛修到一定程度就能契入实相,这时候持名念佛即是实相念佛,可见两者没有任何矛盾冲突的地方。明·庄广还《净土资粮全集》中也谈到:摄心念佛,念佛之始也;实相念佛,念佛之终也,二者固不可偏废。你这种不学经教,只知死执一句佛号的净土学人不会明白:按照大乘渐道趋向实相念佛的修行,不仅不会障碍往生,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信愿的坚固效果,远远胜过死执一句佛号。另外我觉得有必要提醒一下:宣讲佛法绝对是高危行为,宁可不说,不可胡说。藕益大师在《教观纲宗》中就说过: “未开圆解,不应辄论修证。纵令修证,未免日劫相倍。”如果对自己的见地没有足够的把握,师心自用的发表一些误人之言,毁伤他人慧命,极有可能对自己的往生造成重大业障,所以修证和见地不够的时候,最好管住自己的嘴,是对他人的保护,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保护。6. 实相念佛绝非我一家之言,实相念佛乃真念佛,这是有经典依据的,也是历代祖师大德所推崇的:《占察善恶也报经》卷下:一心系念,思惟诸佛平等法身,一切善根中,其业最胜。所谓勤修习者,能渐渐能向一行三昧者……名得相似无生法忍。(注:一行三昧不是凡夫修的,得悟道之后才能修,唯以一真如为系缘境,或证得真如后念念不失的禅定。)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一:新发意菩萨,先念佛色相、相体、相业、相果、相用,得下势力;次念佛四十不共法心,得中势力;次念实佛,得上势力。而不着色、法二身。不贪着色法,法身亦不着,善知一切法,永寂如虚空。(实佛:实相佛,法身佛)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一:行者先念色身佛,次念法身佛……心转深入,得上势力。应以实相念佛而不贪着。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卷二十四:修念佛三昧,非但念佛全身,当念佛种种功德法身。马鸣菩萨《大乘起信论》: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无著菩萨《摄大乘论》节略:略说菩萨念佛法身,由七种念,应修此念:一者诸佛于一切得自在转,于一切世界得无碍通;二者其身常住;三者最胜无罪,并离烦恼所知二障;四者受大富乐清净佛土;五者无有功用,一切佛事无有休息;六者离诸杂染,一切世法所不能染;七者能成大事,示现等觉,普度一切有情。《无尽意菩萨经》:云何念佛?谓不观色相、出生、种性、过去净业……不缘一切境界,不生诸想:我及我所,不起见闻觉知之想,究竟能到一切解脱。心心数法灭不相续,净诸忆想、非忆想等……是名菩萨念佛三昧。《文殊般若经》:不生不灭,不来不去,非名非相,是名为佛。如观自身实相,观佛亦然。《维摩经》卷中:如观自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不观受.想.行.识,不观识如,不观识性,非四大起,同于虚空。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已过;不在三界,三垢已离。顺三脱门,具足三明,与无明等。不一相、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众生。观于寂灭,亦不永灭。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无晦无明,无名无相,无强无弱,非净非秽。不在方,不离方;非有为,非无为。无示无说。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进不怠,不定不乱,不智不愚,不诚不欺,不来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语道断。非福田,非不福田;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非取非舍。非有相,非无相。同真际,等法性。不可称,不可量,过诸称量。非大非小,非见非闻,非觉非知,离众结缚。等诸智,同众生,于诸法无分别。一切无失,无浊无恼,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畏无忧,无喜无厌无著。无已有,无当有,无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世尊!如来身为若此,作如是观。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仁王般若经》卷上: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无前际、无后际、无中际,不住三际不离三际;不住五蕴不离五蕴;不住四大不离四大;不住六处不离六处;不住三界不离三界;不住方不离方;明无明等非一非异;非此非彼;非净非秽;非有为非无为;无自相无他相;无名无相;无强无弱;无示无说;非施非悭;非戒非犯;非忍非恚;非进非怠;非定非乱;非智非愚;非来非去;非入非出;非福田非不福田;非相非无相;非取非舍;非大非小;非见非闻非觉非知;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同真际、等法性——我以此相而观如来。《十往生阿弥陀佛国经》:夫观身之法者,不观东西,不观南北,不观四维上下,不观虚空,不观外缘,不观内缘,不观身色,不观色声,不观色像,唯观无缘,是为正真观身之法。《小品般若经》卷四:取相念诸佛,随所取相,皆名为着。《摩诃般若经》卷六:云何菩萨如实观佛身?如实观法身故。《摩诃般若经》卷十一:若菩萨摩诃萨用是心念诸佛及僧诸善根,是心念时,即知尽灭,若尽灭,是法不可得,回向所用回向心亦是尽灭相,所回向处及法亦如是相。若如是相回向,是名正回向。《摩诃般若经》卷十二:所可有相皆是碍相,何以故?不应取相忆念诸佛,亦不应取相忆念诸佛善根。《摩诃般若经》卷二十三:无所念,是为念佛。《摩诃般若经》卷二十五:菩萨摩诃萨念佛,不以色念,不以受想行识念,何以故?是色自性无,受想行识自性无。若法自性无,是为无所有,何以故?无忆故,是为念佛。《金刚经》: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舍利弗陀罗尼经》:亦无所说唯修念佛。不念色,不念相好,不念非相好。不念戒不念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亦如是。不念种姓、亲友、眷属、住处、非住处、至、非至。不分别阴界入。不念智、非智。不念自他清净。众生清净、非众生清净。不为自义,不为他义。不念三业清净。不念现在未来行清净。舍利弗此谓念佛。《一向出生菩萨经》:若念佛时,不作色念,不着非色念,非相非非相,非好非非好,非戒非非戒,非定非非定,非慧非非慧。非解脱非不解脱,非解脱知见非不解脱知见,亦无出生非家非姓,亦无眷属,非行非非行,非得亦非证,无有烦恼阴界诸入,然于烦恼阴界诸入亦无有尽。非智非识无法无说。非自净非他净非众生净,非自利非他利非法非毗尼非行净,非身净非口净非意净,非前际净非后际净,非自作非他作,如是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摄一切诸法皆入念佛三昧中。知一切诸法平等一味,得无所畏心,名为真实修行陀罗尼者。《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三:无所念心而修念佛。《菩萨念佛三昧经》卷五:正念诸法真实之相,是名念佛。何谓正念?莫着一切诸恶诽谤,应修一切无讥谤法。当离于我及以非我,不见众生寿命宰主,育养士夫人及生者。莫著作者使作之者。阴界诸入、想所缘处,于一切法,今世后世。乃至三界无依无染。《佛藏经》卷上:见无所有,名为念佛……念无分别,即是念佛。复次,见诸法实相名为见佛,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以是毕竟空无所有法念佛。复次,如是法中,乃至小念尚不可得,是名念佛……无有分别,无取无舍,是真念佛……无形无色,无缘无性,是名念佛……无觉无观,寂然无想,名为念佛……于此念中,乃至无微细心心念业、现身口业……随所念起,一切诸想,皆是邪见。随无所有,无觉无观,无生无灭,通达是者,是名念佛……不可念一相:所谓无相,是名真实念佛。《曼殊师利千钵大教王经》卷四:心即无念,意即无思,名心无动。于心无动,是真念佛,得入净土真实殊特净土之观。《华严经》卷六十三:解脱长者言:我入三昧时,见龙自在王等十方十佛及十上首菩萨,以自心应真是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皆佛。无心外国,无心外佛。日本·源信法师《往生集要》:初学之辈观彼色身,后学之徒念法身也。日本·源信法师《往生集要》:谓虽称念佛、欣求净土,而观身土即毕竟空,如幻如梦,即体而空,虽空而有,非有非空。通达此无二者,真入第一义,是名无相业,是最上三昧。明·莲池大师《净土问答》:念佛有二:一者念佛心性,二者念佛身名。念心性者见真佛也,……念身名者见应佛也。明·莲池大师《竹窗三笔·念佛不见悟入》:犯上品上生者,皆得悟人也。《往生传》不可不读。明·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卷三:又此一心,即达摩直指之禅故……此理一心,正灵知自性故,门庭施设不同,而所证无两心也。明·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卷三:本无生灭,何有忆忘;体绝去来,谁成今昨;一亦不为一。多尚奚存;定且无定形,乱将安寄。如斯会得,终日念佛,终日念心;终日念心,终日无念。即心即佛,非佛非心。是则名为真念佛者。明·藕益大师《梵室偶谈》:念佛第一品人,顿悟自心是佛,念念圆明;第二品人,身心自心作佛,念念入理;第三品人,深信佛力无量,念念灭罪。唐·怀感法师《释净土群疑论》卷七:欲断二障,必修无相之念。隋·智者大师《禅门要略》:次于礼佛中修一心三观者,观一念礼佛之心即空即假即中,观心即空是 礼报佛,观心即假是礼应佛,观心即中是礼法佛。一礼即三礼,一佛即三佛。虽三而一,即一而三,是名圆礼,亦名不思议礼佛。明·憨山大师《梦游集》:正当念佛观时,将身心一齐放下,丝毫不存,心地如空,不见一法,即是空观。即于此空心中,提一声佛,随举念处,即观佛像,如观目前,历历分明不昧,即是假观。然于正观念时,返照能观能念心体,空空寂寂,当空寂中,又观念不忘,如此不忘不着,一心灵照,即中道观。然此三观,不用安排。但只举念,则三观一心,一念具足。此中又不可将昔日安排三观措心,否则不妙矣。明·憨山大师《念佛铭》:念佛念心,念心念佛,佛不外心,心不是物。自性光明,心心照烛,妄想潜踪·形骸空谷。净土不离目前,莲华常衬两足。何必待死后方生,即现前不出不入。此正普光三昧,只在当人一嗾。梁·傅大士《三谏歌》:若欲求念弥陀佛,东西南北是西方。西方弥陀触处是,面前背后七重行……天上空中弥陀路,草木正是弥陀乡。日夜前后嘈嘈闹,正是弥陀口放光。宋·草庵禅师《念佛心要颂》:无边刹海海涵空,海空全是莲华宫。莲宫周遍遍空海,空海独露弥陀容。阿弥陀佛不生灭,难觅难拈水中月。绝非离句如是身,如是感通如是说。我与弥陀本不异,背觉潜生忽成异。从今扫尽空有尘,父子天然两相值,誓修三福勤六念,身口意业无瑕玷。我今以此念弥陀,不见弥陀终不厌。五代·永明延寿禅师《宗镜录》卷九十五:夫观佛三昧者,则谛了自心,名为观佛。既识心已,不为境乱,湛然常定,名为三昧……以无念智见真觉性,故云住念佛者。诸尘不动,一体不移,名为心印。五代·永明延寿禅师《万善同归集》卷二:唯心念佛:以唯心观遍该万法,了心即佛,故随所念,无非佛矣。清·彭绍升居士《华严念佛三昧论》:自性念佛者,无佛外之念能念于佛;念自性佛者,无念外之佛为自所念。不入此门,所念之佛终非究竟,以不识法身自性故。将谓别有故。入此门时,一念功德过于虚空,无有限量。《彻悟禅师语录》卷上: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一句佛号,俱摄悟修两门之要。《彻悟禅师语录》卷上:果透真唯心义,则唯佛唯土之宗自成,既成此宗。则一句所念之佛、所生之土,全体大用,横遍竖穷,独体全真,包罗无外。所念既尔,能念亦然。是谓以实相心念实相佛,以法界心念法界佛。念念绝待,念念圆融。以绝待故,全超一切法门,无与等者;以圆融故。全收一切法门,无出其外者。宋·知达《观经妙宗释》:若观佛者,必须照心。清·省庵大师《浴室铭》:一心叵得,念从何起,念尚不有,佛复何存。能如是念,决睹慈尊。明·无明慧经禅师《角虎集》卷三:念佛心即是佛。《印光大师问钞·复吴希曾书》:至于实相念佛,乃一代时教、一切法门通途妙行,如台宗止观、禅宗参究向上等皆是,所谓念自性天真之佛也。
以上诸位师兄讲的都很好。我认为慧文师兄讲的最透彻。即是要以印光大师的教诲为主,并参照历代净宗高僧大德的观点。现代则以大安法师的指导为主。依此修行净土法门,成就的机会就会大的多了。以我本人多年来修习净土法门的体验,深感净土法门是无比殊胜的修行法门。转过来、转过去,最后还是感到净土法门是最了义最可靠的啦。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修行法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