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6个民族的节日有什么民族而他们都有什么节日

7位病人将因他赠送的这份无价的生命礼物而重获新生。 汇了钱之后,小高以被拐卖为由,将警察带到了老何家。   养生之道网导读:三月三是哪个民族的节日?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疑问,其实三月三是汉族及一些少数民族共有的节日。具体三月三是哪个民族的节日?下面小编为你盘点。   三月三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三月三是壮、汉、瑶、苗、侗等世居民族的重要节日,在当地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不亚于春节。具体三月三是哪个民族的节日?下面为您介绍。   1、汉族   三月三,古称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汉族,有吃地(荠)菜花煮鸡蛋的习俗。当天民间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以及歌会等活动。汉族过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后期陆续发展为河畔嬉戏、男女相会、插柳赏花等民俗活动。   2、壮族   农历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盛大的节日,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歌圩一般以唱山歌开场,展示能歌善舞的人文风情,千人共跳竹竿舞,每个方块都很有壮乡特色,人们捧着五色糯米饭,抱着壮乡的美酒,扛起劳作的锄头,精致的簸箕也被举在手中。   3、侗族   侗家传说,古时侗家的原始属地总是以桐树开花时为插秧节。但有一年桐树没有开花,结果误了农时,只好逃荒到报京一带,为了吸取过去的教训,每到三月初三人们便吹芦笙唱歌,走访亲友,并相互提醒该忙农事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清晨,姑娘们到菜园采来半篮蔬菜,洗净,穿戴打扮好聚在莫嘎树下,等在那里的小伙子们伺机向意中人讨篮,得到者便与姑娘约定还篮日期,届时回赠水果与布料。从前有对青年男女相爱,而女方妈妈将她许给一富商,定于三月初四出嫁。初三这天,相爱的这对情侣在莫嘎树下,悲愤欲绝,跳潭殉情。为纪念他俩,每年三月三,当地青年便来到这里吹笙对歌,挣脱了包办婚姻的枷锁。   4、苗族   “三月三”又称“挑葱节”,是从苗族古老的男女青年恋爱节日演化而来,据传每到三月三这天,男男女女以挖野葱为名汇集在一起在山坡上相亲相爱,边挖野葱边说话边唱苗歌,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这一天苗族姑娘穿着盛装,来到一个固定的地方展示她们的美丽。小伙子们也等着这一天,他们有机会认识很多姑娘,和她们对歌,如果相互喜欢的话,马上就可以拉回家去。所以歌会散了之后就可以看到很多男男女女拉拉扯扯的。   5、瑶族   “三月三”又名“干巴节”即每年的“三月三”之前,瑶族男人都提前一个星期到老林守猎、捕杀野兽、下河捞鱼摸虾,并且烤成干巴带回家里。妇女们上山采摘小靛叶等天然染料,煮水后染成红、黄、蓝、紫四种颜色的糯米饭用于敬献盘古,年复一年,一直传到今天。   瑶族,也以三月三为歌节,除唱序歌、茶歌、散歌外,还唱诉苦歌和谢仙歌,但很少唱情歌。吃喝少不了酒呀、茶呀之类的。   三月三是哪个民族的节日?除了以上的民族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也过三月三,不妨来看看。   6、布依族   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一带布依族将“三月三”又叫“祭地蚕”。这一带的布依族为了保护农作物,争取获得丰收,于每年三月初三这天,都用炒包谷花作供品,三五成群地至附近山坡祭祀“天神、地蚕”,祈求天神保佑,不叫地蚕咬死田地里的禾苗,让五谷丰登。祭毕,人们沿田边土坎边走边唱山歌,并把包谷花撒向田土中。   北部坝王河一带,因气温较低,此时枫叶尚小,未能着色,以三月十三日为“枫叶节”。节日这天,人们到山野踏青游春,儿童们摘嫩枫叶做成圆球抛打,妇女们则摘几匹嫩枫叶插在头髻上。此外,家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吃。青年们到山坡上吹木叶、唱山歌。如遇上称心如意的对手,晚上便相邀到布依村寨,通宵达旦地对歌。临别时,主人家用芭蕉叶包着花糯米饭和鸡腿肉分送歌手,作为节日的礼物。   7、畲族   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传在畲族民众中,三月三是可以与春节相提并论的重大节日。此日,家家宰杀牲口,祭祀祖先。许多人家往往选择这一天举办婚礼。节日里吃乌米饭。夜幕降临时,则举行篝火会,竞相对歌。   相传在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领各族人民起义,在一次战斗中被困在山上。由于没有粮草,起义军眼看就要全军覆没,他们靠吃一种叫“乌稔子”的野果充饥,坚持了几个月,在次年的“三月三”冲出包围,反败为胜。为了纪念这些畲族英雄,以后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就吃“乌米饭”作为纪念。“三月三”前后是春耕,所以吃“乌米饭”也有祷祝丰年之意。   8、黎族   三月三,是黎族传统的郊游节。相传洪水时期,天妃和观音兄妹,飘泊在五指山区,幸免于难。为了传宗接代,妹妹脸刺花纹,使兄认不出来,配成夫妻,生儿育女,刀耕火种,使五指山富饶起来。此后,每年三月三,黎族青年便带上竹筒香饭,手打花伞,来到五指山上,迎接春天。   每逢“三月三”,各村寨的黎族同胞聚会于旷野上,挑着山兰米酒,带上竹筒饭,举行打粉枪、射箭比赛以及中老年黎族男女吟歌对唱、跳竹竿舞等特色浓郁的民俗民风活动。届时,还可以看到青年男女成双成对进行“山恋”这一独特的恋爱方式。   9、土家族   土家族的三月三,则是土家族的情人节了。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为媒,以踩脚定亲。   土族传统节日鸡蛋会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或三月初八日、三月十八日,因地而异。届时,在寺庙里举行献牲酬祭,请法师诵经跳酬神舞,以禳灾祛祸,保五谷丰登,人畜两旺。与会群众还随身携带许多熟鸡蛋,一是自食,二是相互敲击作戏。   其他如水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习俗,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   欢迎关注养生之道网微信公众号   →搜索微信号:aiys137   →查找公众号:养生之道网   →我们的口号:传播健康理念,宏扬养生文化!   △△△想它、爱它,记得就要关注它!△△△   ☆☆☆☆☆☆☆☆☆☆☆☆☆☆☆☆☆☆☆☆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传播健康理念,宏扬养生文化。养生之道网作为养生门户网站,和... 1544文章数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他们的节日.他们的节日分别是什么?_百度知道中国少数民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如题,中国少数民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壮族
 壮族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布依族
 布依族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满族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侗族
  侗族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白族
  云南白族人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土家族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傣族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目。谷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
  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妇可分得两分,过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傈僳族
  傈僳族称年节为“盍什”,他们大都做籼米粑、糯米粑和酿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许在桃、李等果树上,祝愿来年硕果累累。云南怒江地区的傈僳族人民,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劳动。青年男女喜欢举行春节打靶比赛。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摇动,请小伙子们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美酒作为奖品送到谁的嘴边。
拉祜族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别重视糯米粑粑,除食用外,总要给牛吃一点,关在犁、锄、砍刀等农具上摆上一点,以酬其一年来与主人合作,祝愿新的一年里创造更多的财富。

达斡尔族
  居住在东北嫩江两岸的达斡尔族人,农历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妆打扮,先向长辈请安、敬酒、行礼,然后逐户拜年,每家都准备有蒸糕,拜年的人一进门就抢吃蒸糕,据说吃了之后,生产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仫佬族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几十人、几百人,乃至几千人聚会在山坡上或赛场里唱山歌,尽情歌唱劳动、生活和爱情。
独龙族
  独龙族唯一的节日就是先在冬腊月的“卡雀哇”节。最隆重的仪式是牛祭天。这天,族长把牛拴在广场中央的木桩上。由青年妇女将链珠挂在牛角上,接着,一位勇猛强壮的小伙子,手持锋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将牛刺倒死去。此刻,人们就跳起“牛锅庄”舞,然后分吃牛肉。
鄂伦春族
  在东北的鄂伦春族人,春节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辈份大小斟酒,幼者给长者叩头,平辈则互相请安,初二、初三进行赛马。正月十五美味佳肴。正月十六的早上,要进行相互抹黑脸的活动。青年人给老年人抹黑时要先叩头。
赫哲族
  赫哲族的赫哲语“春节”音译为“佛额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人们穿上在帽耳、衣领、袖口、裤腿、围裙、鞋面上绣着美丽的花纹、几何图案和花鸟等花边的兽皮等服装。在年节里,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或用一种野生果“稠李子”制作成饼子,同时摆满鱼、兽类肉等食品。对待贵客,则用杀活鱼,或把鱼条烤熟,用这种“塔拉哈”招待。 壮族
 壮族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布依族
 布依族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满族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侗族
  侗族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白族
  云南白族人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土家族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傣族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目。谷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
  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妇可分得两分,过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傈僳族
  傈僳族称年节为“盍什”,他们大都做籼米粑、糯米粑和酿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许在桃、李等果树上,祝愿来年硕果累累。云南怒江地区的傈僳族人民,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劳动。青年男女喜欢举行春节打靶比赛。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摇动,请小伙子们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美酒作为奖品送到谁的嘴边。
拉祜族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别重视糯米粑粑,除食用外,总要给牛吃一点,关在犁、锄、砍刀等农具上摆上一点,以酬其一年来与主人合作,祝愿新的一年里创造更多的财富。

达斡尔族
  居住在东北嫩江两岸的达斡尔族人,农历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妆打扮,先向长辈请安、敬酒、行礼,然后逐户拜年,每家都准备有蒸糕,拜年的人一进门就抢吃蒸糕,据说吃了之后,生产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仫佬族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几十人、几百人,乃至几千人聚会在山坡上或赛场里唱山歌,尽情歌唱劳动、生活和爱情。
独龙族
  独龙族唯一的节日就是先在冬腊月的“卡雀哇”节。最隆重的仪式是牛祭天。这天,族长把牛拴在广场中央的木桩上。由青年妇女将链珠挂在牛角上,接着,一位勇猛强壮的小伙子,手持锋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将牛刺倒死去。此刻,人们就跳起“牛锅庄”舞,然后分吃牛肉。
鄂伦春族
  在东北的鄂伦春族人,春节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辈份大小斟酒,幼者给长者叩头,平辈则互相请安,初二、初三进行赛马。正月十五美味佳肴。正月十六的早上,要进行相互抹黑脸的活动。青年人给老年人抹黑时要先叩头。
赫哲族
  赫哲族的赫哲语“春节”音译为“佛额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人们穿上在帽耳、衣领、袖口、裤腿、围裙、鞋面上绣着美丽的花纹、几何图案和花鸟等花边的兽皮等服装。在年节里,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或用一种野生果“稠李子”制作成饼子,同时摆满鱼、兽类肉等食品。对待贵客,则用杀活鱼,或把鱼条烤熟,用这种“塔拉哈”招待。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

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这里所介绍只是汉民族的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众多的民族节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
春节简介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柳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是会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象征一天的开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清明节前一天:寒食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之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瑶族的盘王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 白族的三月街民族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景颇族的木脑纵歌节壮族节日有壮年、春节、清明节、牛神节、六月十四或七月十四节、吃新节、老人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从江壮族以过壮年和六月十四为最隆重节日,其次是清明节和吃新节。纳西族传统的节日有:“正月农具会”、“三月龙王庙会”和“七月骡马会”等。土家族每年春节期间举行摆手舞会,参加的多达万人之众。瑶族的节日很多,小节几乎每月都有,各地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大节日有春节、社王节、清明、“达努节”、“耍望”节等。佤族娥绒克绕”是佤语的新水节,该节是云南省南部佤族民间传统节日。侗族的花炮节彝族火把节耍火把、摔交、斗牛、歌舞表演六月二十四日插花节插花、对歌二月初八彝族赛衣节歌舞、鲜艳服饰三月二十八日彝族虎节跳虎笙、虎舞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彝族密枝节祭神仪式牟定“三月会”物资交流、民间歌舞表演三月二十七日至二月十九日白族大理三月街物资交流、歌舞表演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白族青姑娘节歌舞正月十五日
白族绕三灵祭祀、栽秧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
白族栽秧会祭祀、栽秧、对歌芒种节令
白族火把节树火把、赛龙舟、唱大本曲六月二十五日
白族石宝山歌会庙会、对歌七月底
白族梨花会梨园里野餐每年梨花盛开时节
白族本主会祭祀、歌舞、洞经音乐各村寨不同
傣族傣族泼水节赛龙舟、泼水、歌舞阳历四月中旬
傣族送龙节祭祀、歌舞公历一月
傣族关门节琰佛塔、歌舞阳历七月中旬
傣族开门节串寨、放高升、歌舞阳历10月中旬
哈尼族哈尼族阿玛突祭祀、歌舞、摆街宴农历二月属龙日
“苦扎扎”(六月年节)打秋千、摔交、歌舞六月二十四日
哈尼族“里玛主”节歌舞、摔交阳春三月
哈尼族捉蚂蚱节捉蚂蚱来食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哈尼族姑娘节秋千、歌舞农历二月初四
哈尼族祭龙日/新米节锣、牛皮鼓,巴乌、四弦琴农历二月二日
哈尼族米索扎节秋千、歌舞
哈尼族苗爱拿节篝火、歌舞五月上旬
苗族苗族花山节爬花杆、芦笙、歌舞正月
僳僳族僳僳族澡堂会温泉沐浴、赛歌正月初二
僳僳族“盍什”节吃团圆饭、射弩比赛正月初一至十五
僳僳族刀杆节爬刀杆、下火海、丢包、歌舞二月初八
纳西族纳西族米拉会/棒棒会野炊、赛马、歌舞、农具交易二月初八
纳西族三多节祭祀、对歌、斗牛六月二十五日
纳西族骡马大会物质交流、文体表演农历三月中旬/七月中下旬
纳西族祭天祭祀春祭在正月/秋祭在七月
纳西族七月会物质交流、文体表演夏历七月中旬
纳西族祭龙节物资交流、文体表演正月十五
拉库族拉祜族库扎节(年节)象脚鼓舞、对歌傣历三月底或四月初
拉祜族葫芦节篝火、歌舞农历的十月初十
拉祜族祭太阳神祭祀、歌舞立夏日
佤族佤族拉木鼓节祭祀、歌舞佤历“格瑞月”/公历12月
布朗族布朗族冈永节祭祀、歌舞四月和九月
独龙族独龙族卡雀哇(年节)祭祀、剽牛、歌舞冬月或正月
景颇族景颇族目脑纵歌祭祀、歌舞农历正月
怒族怒族年节敬祖、祭土、歌舞十二月至次年正月十日
怒族鲜花节采集鲜花、歌舞农历三月十五日
阿昌族阿昌族会街耍白象、跳象脚鼓舞农历九月中旬
普米族普米族“大年”节荡秋千、赛马、歌舞腊月初六
普米族转山会游山、歌舞五月五日
藏族藏族草地藏民节/藏历年赛马、野餐、跳锅庄农历正月
藏族“花儿”会对歌农历六月十四
藏族跳神法会祭祀、歌舞藏历除夕
藏族赛马会赛马农历五月初五
回族回族古尔帮节团拜、宰牲回历十月
回族开斋节礼拜、颂经、歌舞六月
回族肉孜节减食五月二十三日
回族宰牲节宰杀一些牛羊、祭祀回历的+月十二月
回族圣纪节伊斯兰教?的3月12日
基诺族基诺族特懋克节歌舞、串寨、打陀螺基诺历法一月
瑶族瑶族盘王节祭祀、歌舞五月二十九日
瑶族“干巴”节跳铜鼓舞十二月下旬
瑶族“夕九节”歌舞每年农历的五月二十九日
瑶族“达努”节歌舞、武术、球赛农历五月二十九日
瑶族“歌堂”节男女谈情说爱、唱歌求偶农历十月十六
瑶族倒稿节斗牛赛农历十月十六日
瑶族掌肉待客节纪念始母密洛院农历五月二十九日
瑶族“赶鸟”节对歌二月初一
瑶族姑娘街物资交流、民间歌舞表演每年春节后的第一个街
壮族壮族陇端节戏剧、杂耍、歌舞六月
壮族六郎节表达的意思和春节差不多农历六月初一或七月初一(根据地域不同)
布依族布依族跳月物资交流、民间歌舞表演二月十三日至十五日
布依族三月三物资交流、民间歌舞表演每年三月初三
布依族“六月六”物资交流、民间歌舞表演六月初六
布依族跳花会吹嘞友、弹月琴、吹木叶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二十一
水族水族节日表达的意思和春节差不多农历6月初一
德昂族德昂族泼水节泼水、歌舞清明节后7天
德昂族节日 1、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2、德昂族

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

3、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8、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不多,只有春节、氏族的“莫昆”大会和宗教活动“奥米纳仁”,还有篝火节。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

9、布朗族

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

10、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 泼水节
火把节
那达慕大会等 藏地雪顿节龙船节跳公节昂玛突老人节吃立节等 中国
56
个少数民族名称、节日和风俗习俗





侗年

农历十一月十九日

斗牛节

农历二月

渔潭会

农历八月十五日

吃新节

农历六月至七月

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农历三月十五日)
、绕三灵、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耍海会、拜日望等。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
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节饶有特色。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
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
,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
六月六“虫王节”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
25
日,满族农村家家
讲究煮黏高粱米饭,
放在仓库,
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
意思是马往
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
两把锄头插在饭上。
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虫王节,
六月天,
易闹虫灾,
居住在辽宁省岫岩、
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
一户出
1
人到虫王庙
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
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
四月八、
龙舟节、
吃新节、
赶秋节、
花山节、
晾桥节等。
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
,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
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
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
祭谷
神,怒语称“汝为”
,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
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过




又称为过年,是汉族人千百年来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解放前黎族的节日,
在邻近汉族地区
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
等。
就黎族来说,
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






回族三大节日,即开斋节(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
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
“尔德”节,在新疆还有
&
肉孜
&
节的叫法。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
70
天,即伊
斯兰教历的
12

10
日,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
,是穆斯林赴麦
加(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室内焚香,
斋戒半日。
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
向麦加叩拜,
请阿訇宰牲,
将所宰牛、
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
这天是伊斯兰教历
3

12
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
寺举行,
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
讲述圣绩。
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
会(善事宴会)
,宴请宾客。





唱哈节

农历六月初十

诺劳孜

农历正月初一

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为“唱哈节”
,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
项重要活动。
“唱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衔病⑽淄妨降卦谂├
6
月初十,
山心在
8
月初十,红坎在正月十五。
“唱哈节”在哈亭内举行。各地都建有“哈
亭”
,各村“哈亭”选用上等木料,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
,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
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
,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
。水族有自己的历法,
“端节”就选
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
,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
种,也是水历的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
时间也是正月初一。
有些地方在
10
月底或
11
月初择日
过侗年。
4

8
日或
6

6
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
的花炮节,
吃新米的吃新节,
停止生产活动,
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
会、
姑娘节、
斗牛节、
花炮节等。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
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
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
,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
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
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
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
。据说,谁
抢得花炮,
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
幸福安康。
集会地点还唱侗戏、
演彩调、
吹芦笙、
“多耶”
、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土族传统的节日春节、
端阳节与汉族相同。
本民族的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
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
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达努节等。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
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九日。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
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等。





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节。





彝族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节。根据彝族的历法,一年
10
个月,每月
36
天。年节无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
10
月上旬择一吉日举行,此外
还有跳公节、插花节及二月八年节等。





三月三歌会、春节、陀螺节、陇端节、吃立节、娅拜节等。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
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
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民族节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