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外出打工仔的心酸歌曲人,开私家车去公司干活昨天因下雨老板叫我开自己开

相关内容:
有人说他是明星,也有人说他是狂人;有人说他是思想家,也有人说他是不折不扣的骗子——2006年末,记者辗转深圳南京,零距离直击严介和96个小时,记录自我与他人的讲述,试图触摸到一个真实的严介和与太平洋。严介和向记者自述其十年执教,十年国企,又十年商海征战的人生跌宕,活生生一部侠客传奇。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观者眼中的严介和,却好比一只披着羊皮的狼。严介和此人可谓双面人。他秉性狂傲,频频亮相各媒体论坛各高校讲堂,传经布道,言必称自己为苏商代表人物,“弱点就是太优秀”;他谦恭至极,和政府领导坐同一部电梯,他会先按住领导要去的八楼,等电梯经过四楼,再象征性地按一下自己要去的四楼。太平洋这个企业可谓变色龙。破冰之前,太平洋埋头赚钱,从土建筑搭上高速路,8万元换来800万,36个月并购31家国企,一年半拿下2700亿订单。日,其董事局主席严介和更以125亿资产跃升至胡润百富榜第二位;扬名之后,太平洋却窘态百出,南北“双包”被叫紧急暂停,9家银行联合逼债近4亿元,南京中院查询太平洋五个账户——余额最多为1009元,最少仅45元。严介和本人在南京的12处房产被多次查封,同时被限制出国甚至限制高消费——也就是从理论上说,这位富豪要弃林肯而坐电动自行车上下班,看见街上的泰式按摩也得退避三舍。偏偏此时胡润落井下石,将严介和新一年百富排名直接下拉到16位,太平洋资产缩水五分之二。时隔一年,严介和与他的太平洋再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第一桶金有无原罪?蹿升财富从何而来?BT工程有无钱权交易?重组国企巨额资金从何而来?……面对质疑,严介和一如既往地耍太极:“一流的企业往往当局者清,旁观者都是迷的。”天使在人间?(一)“我这人运气好,修到一对好爹妈。”严介和说。出生在江苏淮安的严介和排行第九,是家里的老幺,出生时其父52岁,乃一知识分子。严介和所称的“好爹妈”,就是指父母给了他过人的天赋。多年以后扬名立万,他暗喻自己像孔子、爱因斯坦、贝多芬一样为父亲老年得子,天资过人。1976年高中毕业,严介和因家庭成分不好被大学拒之门外。学校把年仅17岁的他留下来代课高中语文。次年恢复高考,严介和如愿考上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一边上课一边继续教书。这一教就教到1986年。他辞去教职,在淮安市一家做水泥制品的国有企业做办公室副主任,临时工。1987年,这家国企因效益不好向社会公开竞聘厂长。临时工严介和不仅总分第一,而且每个单项环节得分也是第一,由此一步登天。一个季度后,企业扭亏为盈。严介和就此纵身跳入商海,做了十年国企老总,最高峰时身兼三家企业法人代表。他说:“我从不钻研行业,我只钻研人。”1992年注册成立的乡有企业——淮安市引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可以说是太平洋的前身。引江成立之初,没有任何关系。听人说南京绕城公路项目中还有几个涵洞没人肯干,老总严介和立马拍板接下这个工程。下属算了一下:这几个涵洞已经转手五次,是第五包了,造价29.4万元干下来要亏5万元,因此都不理解。严介和却说:“我们为什么接这个单?除了钱总要有所图吧。少亏也是亏,亏就亏到位!”140天的工程,引江亏了8万,只用了72天就完工了。指挥部长为此专门接见严介和,说,你跟着我们指挥部,哪里的配套工程跟不上你就上!引江一下子从“五包”升到“指令性分包”,到整个绕城公路完工的时候净赚800万。一炮打响之后,引江相继接下沪宁高速、京沪高速、南京新机场高速、江阴长江大桥等一系列工程。日,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严介和通过拍卖,“引江”入“海”,成立江苏太平洋工程有限公司。1996年6月,严介和又注资1.05亿元,成立江苏太平洋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天使在人间(二)集团成立不久,机遇来了。江苏省宿迁市市府大道工程找上太平洋。此时宿迁刚刚建市,连市财政局都没成立,更谈不上有钱。时任市长对严介和说:“眼下没钱,还行?”严介和很干脆地回答:“行!太平洋一向听政府的。”太平洋连协议都没签就先垫上了2800万。当时,严介和并不清楚这就是“BT”——所谓“BT”,就是政府引入社会投资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完工后政府再分期付款回购,同时给予投资人合理的回报。宿迁市市府大道误打误撞地成为太平洋做市政建设,做“BT”的样板工程,更为严介和打开了思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让各地方政府尤其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太平洋只要搞“BT”,不愁没工程做,合作对象又是政府,就算时间拖久一点也没风险,资金肯定能回笼。太平洋锁定了自己的第一大法宝——“BT”,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宿迁、淮安、盐城、连云港……太平洋把“BT”做遍苏北各个城市。与此同时,严介和踏上收购国企之路。“收购国企就是为了改变太平洋‘建筑包工头’的粗鄙形象,就是为了做名。”严介和如是说。原宿迁玻璃厂、原江苏双洋酒业集团、原连云港王府葡萄酒业有限公司……纷纷被太平洋招至麾下。2002年9月是其历史上又一大转折点。太平洋终于得到梦寐以求的总建一级资质,成为国内第一家同时拥有国家公路和市政工程两个总承包一级资质的民营企业。2003年,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此时,太平洋工程、工业和投资三大集团已初具雏形,严介和大笔一挥,豪情满溢:全国化!太平洋的扩张速度非一般猛:从湖南怀化第一单,策马河南新乡,扬鞭内蒙古包头,继而挥师北上沈阳、长春,再浩浩荡荡深入西南……“BT”项目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中甚至华南遍地开花,订单都是数十亿计。不仅如此,太平洋还先后收购江苏东辰、南通纵横、华龙管业、镇江华通机械等31家江苏省知名国企。日,太平洋一年一度的董事局会议上,严介和激情宣称:2003年较2002年产值递增1360%!同时,太平洋还整合了40亿国有不良资产,承担了17.8亿元企业债务,偿还了3.6亿元陈欠的职工工资,解决了18000名职工再就业——“太平洋是最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当年12月18日,严介和作为中国十大杰出管理人物的唯一获奖嘉宾代表登上人民大会堂主席台。时隔9天,他再次名列当年中国经济十大新闻人物。日,坐在位于南京五台山1号的太平洋集团总部,严介和顺手翻了翻桌上的报纸——“严介和,125亿资产,胡润百富榜第二位。”一年之前,严介和还湮没在芸芸富豪之中,到如今,据胡润介绍,太平洋36个月并购了31家国企,一年半拿下了2700亿订单——可谓一朝闻达天下知。“我就是那种上了战场就永远想拿金牌,也肯定能拿到金牌的选手。”“凡是认为我狂的人,那是因为他的智商和我不在同一个层面上。”严介和向记者自述其十年执教,十年国企,又十年商海征战的人生跌宕,活生生一部侠客传奇。魔鬼降临?(一)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观者眼中的严介和,却好比一只披着羊皮的狼。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从1996年到2006年,从立足江苏到走向全国,太平洋旗下115家由集团直接掌控的二级公司几乎全部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即使江苏境内的公司,也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落后的苏北;其二,太平洋遍布全国赖以发家的“BT”项目,竟然没有参加过一次公开招标。前者好理解——地方财政有钱,自己就可以上马建设,哪儿还轮得到太平洋?后者却耐人寻味。严介和说:“太平洋的效益75%出在谈判桌上。”实话实说,严介和其貌不扬,看上去不像大老板,倒更像一个刚裹上西装的包工头。但是所有第一次跟严介和打交道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喜欢上他。为什么?因为他表达欲望极强,而且思路敏捷文采飞扬,时不时就能蹦出一句看似不搭调却又恰如其分的成语、格言或是自创的警句。严介和的这种天赋在与政府的谈判中发挥得淋漓尽致。2005年6月的某天,原太平洋文化部部长陆元彬随严介和深夜赶到某地级市,准备第二天与当地官员洽谈“BT”项目。第二天一早,严介和叫人拿出随身携带的太平洋集团宣传册,恭敬地递给负责接待的市委副书记,然后开始滔滔不绝地演讲。十分钟后,陆元彬惊讶地发现,这位副书记对严介和大为倾倒,并且立刻联系了市长和市委书记。当天下午5点30分,风尘仆仆赶回城的两位领导邀请严介和到市府招待所。严介和抓紧晚饭前的30分钟,依旧拿出宣传册与两位领导“切磋”:“这么多年实践感悟最深的是政府最讲诚信。”“太平洋是最能干又是最听话的。”“一切政府说了算,政府还能坑害企业?”……整整20分钟,讲战略讲文化,严介和只字不提企业实力。不料市长和市委书记听完后连饭都顾不上吃,立刻召集相关部委办来招待所洽谈项目。当晚10点钟前,太平洋就和当地政府初步意向定下了20亿的合作项目。先洗脑,再谈判;先看人,再看“洋”——难怪严介和自负地说:“别人给领导送金钱,送美女,那太低俗了。太平洋送的是形象,是政绩,这就是我们对领导的‘行贿’。”——“政绩”一词才是重点。严介和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当下中国,相对于民生,某些地方政府更关注政绩。而体现政绩最快最直接的就是基础建设:修了多少路?搭了多少桥?可往往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根本拿不出钱来修路搭桥。怎么办?“BT”应运而生。这一模式的运作本质,就是承包商自己先掏钱为政府做工程,以此来换取工程订单。说白了,是地方政府政绩与商业利益的交换。就算没有钱权交易,“BT”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种潜规则。国家十年前就明令禁止这种行为,但是各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城市建设,为了政绩等种种原因,默许了这种潜规则。这一模式并非严介和首创,全国上下靠它发财的大有其人,但确实是严介和把“BT”玩得风生水起并且推向了极致。魔鬼降临?(二)根不红苗不正,严介和若是安安心心闷声不响地发财,倒也没什么大碍。偏偏天资过人的他自以为吃透了“BT”。在中国做“BT”最难解决的就是资金:因为是垫资,原始资金必不可少;同时又跟政府打交道,工程款出了名地难要,一不敢逼债,二不敢打官司。太平洋如果把钱都投下去,拿什么来周转壮大?严氏第一招:占用上下游资金。太平洋在操作“BT”模式的过程中,只要有一笔原始资金就可以从政府拿单,拿单后再利用这个项目和政府担保向银行申请贷款,此时可以抽回原始资金,利用银行短期贷款和政府第一次付款启动项目,项目进行中,太平洋会收到政府第二次付款,同时拖欠下游供货商和工程队的资金,完工后再等待政府最后回款。仔细一看,这一招叫“空手套白狼”。政府欠太平洋,太平洋欠银行贷款和下游账款。“政府不还钱?那引发农民工问题,引发社会矛盾怎么办?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以后谁还敢来这儿投资?”严介和振振有词。他的如意算盘当然是这样一来,太平洋就可以利用资金周转迅速扑向全国,以少量的原始资金撬动近2700亿的订单。可这就好比用七个盖子盖十口锅,非得把握好盖盖子的节奏。如果太平洋过多过久地拖欠下游账款,工程队拿不到钱自然就会把项目停下来,项目一停政府更不会按期付款,整个项目极可能变成泡沫。同时,摊子铺得越大,资金调度就越容易出问题,如果引发银行和下游供货商、工程队同时逼款,而现金流又不足以应付,很可能让太平洋的整个资金链崩溃。江苏如皋的“BT”项目就是这样流产。2003年8月,太平洋承建如皋经开区道路工程,约定2004年元月20日前完工,完工时如皋方面共支付工程造价的50%,余款6000万元在项目结束后分三年还清。不久,太平洋凭借这个项目和如皋市政府的担保,向中行南通分行申请贷款5000万元。可在项目建设中,因为太平洋的资金迟迟不能到位,“到2004年底,项目才做一半,我们就不要他们做了,把他们赶出了如皋。”如皋市政府一官员说。巧合的是,2003年3月,拿到如皋项目之前,太平洋收购了当地一家国有企业——如皋橡胶厂;2005年8月,如皋项目无疾而终后,太平洋便将该厂转手。此乃严氏第二招:打包收购国企。何为打包?通俗点说就是好的坏的捆一起。这是太平洋与“BT”配套的又一大法宝。试想,太平洋掏钱为政府做政绩,这工程款还不知猴年马月能收回来,总得分点其它好处吧?亏损的国有企业正是各地方政府心头大患,太平洋主动把这包袱接过来,“为政府分了忧”,可政府不能贴钱给太平洋啊,干脆把业绩好的国企也拿给太平洋,十几二十个企业正负相抵,一算——嘿,不要钱,白给。这就是严介和所谓的“零成本”收购国企。政府也不是吃素的。并购企业不能申请破产,妥善安置员工……诸多附加限制条件,或许才是严介和声称与政府签订的保密协议的真正内容。当然,严介和完全可以通过抽调资金,转移项目剥离打包国企的优良资产。以位于原宿迁市泗阳县的江苏东辰公路工程总公司为例。事情缘起2003年初,太平洋与原宿迁市政府洽谈投资建设宿迁至沭阳公路总造价约8亿元的公路。同时,严介和提出收购亏损企业东辰。这家2001年就获得一级总承包资质的企业,注册资金为6838万元,据说当时公司项目总计近两个亿,毛利润至少也有4000万——在严介和口中却变成“表面风光”“暗藏问题”的“烫手山芋”。2003年5月,“替政府收拾烂摊子”的太平洋仅用1754.54万元就换走了东辰公司和泗阳县交通局一栋投资1000多万的烂尾楼,相当于“零成本”收购。收购成功后,严介和答应免去县政府拖欠原东辰公司的近7000万元工程款。可是与此同时,8亿投资也没了下文。更为滑稽的是,当年底,以法定代表人身份签字出售东辰的泗阳县交通局局长陈从连因一起受贿案东窗事发,被判七年有期徒刑。十个月后,东辰公司账面价值为4799.93万元的75%股权被用于置换江苏技术对南通纵横的相应价值股权,间接为太平洋“输血”,成就太平洋控股上市公司南通纵横,进军资本市场。两年之后,严介和索性以东辰亏损严重为由,将其连根拔起迁往苏州,更名为苏辰。严氏招数,给口口声声讲战略讲文化的太平洋,烙印上“权谋”二字!深深太平洋太平洋究竟有多少钱?这或许是严介和留给观者的最大难题。2004年,严介和以15亿资产忝居胡润百富榜第66位。2005年荣登榜眼的严介和,其资产火箭般飙升到125亿,财富一年之间翻了八番。关于此事,有两个版本。版本一:严介和自述太平洋从未合并财务报表,其2004年的15亿资产仅为旗下8家公司资产合并。“太平洋怎么可能只有8家公司?”太平洋流动资金就有三十亿,资产更是远不止此,因此媒体考证纯属自娱自乐。2005年榜单发布前,胡润曾经电话太平洋,表示要列严介和为首富。主张低调的太平洋与胡润多次沟通,强烈要求排到十名之外,谁知最后严介和赫然第二。从此,被媒体视为“黑马”追逐的严介和才被迫走上台前。版本二:由于摊子铺得太大,太平洋的资金链早就伤痕累累。传说花1.92亿购买的集团大楼只有五层楼属于太平洋。位于一层,严介和曾经专用于接待政府官员,号称江苏省顶级商务俱乐部的“江苏红”已被悄然转租卖起了粤菜。集团总部连数千元的员工工资都开始拖欠,高管出差甚至要自己垫资买飞机票。为了稳住银行和下游供货商、工程队,严介和多次暗示自己想在百富榜上寻一个“好位置”,以证明太平洋有的是钱。两个版本同样模棱两可,难以求证。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严介和资产的迅速膨胀,完全来自“BT”项目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全部回收的工程款和不掏钱拿下的大小国企。严介和所凭借的,也正是通过“BT”和“打包”并购打下的政府关系。所以说,严介和笨也笨在一张嘴上。2005年胡润榜一出,媒体蜂拥而至探求“黑马”真相。本来“BT”就是潜规则,“打包”并购国企也不是什么光彩事儿,聪明如严介和,应深知韬晦之道,却偏偏去触这个霉头,非要到处接见记者参加论坛,将一切大白于天下。越描只能越黑。太平洋2005年与景德镇市签署的8家总资产74.2亿的国有企业一揽子“打包”,近300亿的“BT”项目合作被江西省政府紧急叫停。与此同时,太平洋对吉林省8家总资产150亿国有企业的“打包”并购也胎死腹中。2006年初,国家建设部、发改委等四部委联合下发《关于严禁政府投资项目使用带资承包方式进行建设的通知》。舆论纷纷怀疑剑指太平洋。这时候,严介和不合时宜地玩起了“金蝉脱壳”。2004年中就已辞去太平洋集团总裁职位的他,再次宣布辞去太平洋董事局主席。严介和真能撂下一团迷雾的太平洋全身而退?答案是严介和不甘心,现实更不允许。退出太平洋的严介和,其身份转变为苏商、京商、渝商、龙商、沪商、粤商六大集团主席。半路出家的六大集团是什么玩意儿?与太平洋没有任何产权关系,但其法人代表是严介和,其股东都是太平洋的股东和高管,其业务范围也与太平洋完全重叠!总部位于上海的苏商集团,甚至把太平洋在江苏的大量优质项目迅速转去上海!日,严介和还代表苏商集团与四川内江市政府签订了120亿元的合作框架协议。太平洋极有可能成为一个空壳!江苏省多家银行闻风而动,将太平洋告上法庭要求尽快拿回贷款。为了“灭火”,无奈之下,2006年11月初,严介和回到太平洋主持大局。苏商集团也将尽快撤回南京。日,晚九点,坐在南京五台山1号装饰华美的原“江苏红商务俱乐部”现粤菜馆里细数往事种种,严介和的手机突然响起。稍后,他抱歉地对记者说,得连夜赶到南通与南通市政府商量上市公司纵横国际的事情,第二天一早还要赶回南京。记者猛然想起严介和曾说:“太平洋依赖的不是某个政府官员,而是一个政府群。”又说:“太平洋的‘BT’和国企‘打包’并购,政府要我们打住就打住,要我们退出就退出。”——未免不是肺腑之言。严介和不是天使,也未必是魔鬼。只要这个“政府群”没有抛弃严介和,太平洋即使在台风中心也能安然无恙——这个人与这个人的太平洋,早已身不由己。彼时南京夜雨凄惶,严介和无语的侧面剪影,不知为何有点疲惫,有点沧桑。出处:《商界》杂志
相关内容:
在城郊,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桃王”名叫杨遂胜,这位农民企业家,现在已拥有总资产三千五百多万,而他的起家,是从一棵桃树开始的。 八十年代中期,杨遂胜从中学回到家乡,当时这位农村青年,与许多青年一样,也曾一度想过“走出去”。他最先想过当兵,可因为名额有限而作罢。后来又想过到沿海去闯荡,可家里缺少劳力又有老人孩子,也没有成行,最后这位青年头脑冷静下来,开始在自己家门口寻找出路。 由于家乡位于汉水之滨,土质大部分属于沙土,而且荒山荒滩居多,于是利用这些土质和地形,这位青年农民先是摸索种西瓜、花生等经济作物,但收效不明显,后又尝试种植葡萄、盖大棚栽草莓,效果仍不明显,但是通过对种植的摸索,逐渐对林果种植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开始钻研林果栽培嫁接知识。 一次,他与他的父亲在家拉闲话,父亲说:自己家院子里的一棵桃树,是本地的一个优良品种,现在快死了,要是死了可真是让人心痛。听了父亲的话,这位勤于思索的后生想:是呀,自己院子里的那棵桃树,每年结出的果实确实很大很甜呀,现在国家支持发家致富,这种大仙桃拿到市场上去,肯定大受欢迎的,何不尝试着把这种桃子嫁接出来发展成产业呢?这一“灵感”的闪现,让这位青年顿时兴奋起来。由于自己不太懂种桃技术,又不懂嫁接知识,杨遂胜迅速到书店买回了一大堆相关书籍,开始一门心思地“啃”起来。 之后,他利用从书本上学来的新知识,开始从他家那棵“大仙桃”树上取枝,尝试着嫁接起来,没想到,当年还真的成活了十二棵树苗,他兴奋异常,像照看孩子一样精心养护着这些幼苗,待这些“孩子”两年后挂果时,果然结出了很大的桃子。果实一成熟,由于味美、个大,不等拿到市场上就被上门的商贩抢购一空。 首战告捷让杨遂胜信心大增,他一下承包了30亩荒滩,开始从这些大仙桃树上大量取枝进行育苗栽培,扩大种植面积。在一边“繁衍”这些优质品种的同时,他又先后找到本地和华中农业大学科研所的果树专家多次请教,对桃树再度进行改良,最终使这棵桃树的“后代”果实越长越大,品质越长越优(在杨遂胜的这些桃树上,最大的桃子曾经达到过一斤二两一个,目前普通桃每个也在六两上下)。经华中农业大学十二位专家教授鉴定,一致认定杨遂胜嫁接的这些大仙桃属于湖北不可多得的中早熟优质桃品种,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从此,杨遂胜更加坚定了发展水果产业的信心。他多方筹集资金,又一次性买断了附近300亩荒滩,开始大面积种植大仙桃。一通百通,在种植桃子的基础上,到90年代中后期,又开始扩展培植优质梨产业。2000年以后,正式成立了果品有限公司。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单靠自己种植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他又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反哺周围农民。在市总商会的引导下,他先成立了一个以发展果品业为主的基层商会,吸收周围农户为会员,然后免费培训这些“会员”农户,并为“会员”们提供他培植的果树苗,发动大家都来种植他的这种桃树,然后再全部回收会员农户的果品。 这一招实际是把会员农户间接变成了自己果品公司的“员工”,让这些员工们为自己生产果品,他自己则一心一意开发市场。如此以来,不仅农户们得到了实惠,杨遂胜也从农户那里得到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走出了一条典型的“公司+协会+农户”的道路。目前这位农民企业家通过林果这一产业,一共网络了一万八千余户农户,辐射果业种植面积达8.56万余亩,多年来已让560多户昔日的贫困户走上了致富路,成了名副其实的科技致富带头人。2005年5月,由于他对当地农村经济的巨大贡献,杨遂胜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到北京光荣出席了全国劳模表彰大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一棵桃树成就一个千万富翁,这不是神话,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真人真事。假设一下,如果当初那棵桃树就长在你家的院子里,你会怎么样呢?其实,我们每个人家的院子里,都有一棵这样的“树”,只是你还没有发现罢了。
相关内容:
编者按:考察德华成长的历史,记者发现,在“德为本”的“大道”之下,在市场竞争领域,丁鸿敏似乎熟谙兵法,胸有丘壑:从创业的那天起,他以一招“无中生有”开始,在“无木之乡”德清县创办了德华木业,;经过十几年的运筹帷幄,他将一部企业的发展史,写成了一部创新的“三十六计”……德华集团董事长丁鸿敏  汶川大地震给中国企业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   “如果你的房子结构好,基础牢,抗震能力就强,地震来临时就不会房倒屋塌,就算有些损失,也不至于有性命之忧;如果本身基础就不牢,或者是危房,那就很容易被地震夷为平地,损失惨重。”   今年7月,德华集团董事长丁鸿敏与万向集团交流上半年企业经营情况时,中国企业界的“常青树”鲁冠球对他讲了这样一番话。   无论从哪个角度说,浙江经济都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地震”,而且“余震”还远未结束。不过,并非所有的企业在这场“地震”中受损——一些行业内的“领头羊”企业,甚至希望借着“地震”的威力,完成行业的洗牌,提升行业水平,并在转机来临时得到更多的市场份额。   事实上,德华木业就是这样的一家行业“领头羊”企业。自1993年公司创办以来,丁鸿敏用了15年的时间,不仅将其打造成了全国装饰板产销规模最大的木业企业,而且通过上市和一系列的企业创新,大大提升了行业的整体水平。   考察德华成长的历史,记者发现,在“德为本”的“大道”之下,在市场竞争领域,丁鸿敏似乎熟谙兵法,胸有丘壑:从创业的那天起,他以一招“无中生有”开始,在“无木之乡”德清县创办了德华木业;经过十几年的运筹帷幄,他将一部企业的发展史,写成了一部创新的“三十六计”……   创新第一计:无中生有   题解:德清是一个没有木材资源的浙北小县。但丁鸿敏带领德华人在这个“无木之乡”办起了全国装饰板产销规模最大的木业企业,并带动整个湖州成为“木业大市”,是为“无中生有”。   有些人的一生,似乎注定要与某种东西打一辈子交道,并将生命的能量和才华都投注于其上。比如丁鸿敏,就与“木”结下了不解之缘:小时候做木工,自然整天与木为伍;后来做钢琴厂厂长,大多数的时间依然是与构成钢琴的木板为伴;如今做木业,更是经年累月以木为业,为木而生。年方45,却与木头打交道20多年,以致丁鸿敏自嘲:做木头做得都有点“木头木脑”了!   然而,在中国文化中,“木”却与“呆”意无缘。它因主于东方,应于春天,代表着生长,升发,条达,顺畅,却是“聪明”的同义词。事实上确是如此。温柔敦厚的外表之下,丁鸿敏其实生机勃勃,奇思不断。30岁那年,他“无中生有”创办德华木业,就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奇思怪思”。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时,丁鸿敏已经担任了3年的国营湖州钢琴厂厂长,对钢琴这个行业有了充分的了解:作为国家管制的教育用品,钢琴市场非常有限,而湖州钢琴厂远没有珠江、上海等几家大型企业有竞争力。但是,作为构成钢琴的重要原材料——人造板,国内厂家都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不但市场需求庞大而且价格奇高……既然如此,何不自己去做这种人造板? 1993年初,丁鸿敏靠366万元原始资本,创办了浙江第一家贴面板企业——浙江德华装饰材料有限公司。与许多草创期企业的境遇一样,创业之初的德华是个“三无企业”:没有资源、没有技术、没有设备。但出身农村,受过无数苦难的丁鸿敏,并不惧怕这些困难:没有技术,他跑了四次上海,将国内的人造板权威专家请到当时尚不通公路的德清洛舍;没有原料,他在三九寒冬钻进天寒地冻的东北林业基地,一根根寻找优质木材;没有设备,就买台湾企业退役的二手设备……   凭着这股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的干劲,企业投产当年便实现销售收入2200万元,完成税利150万元。也正是凭着这股干劲,在以后的10多年中,丁鸿敏在德清带动、培育出一个年产值40多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万个,产量占全国1/3的庞大产业,使湖州这个“无木之乡”成为“木业大市”。  创新第二计:调虎离山   题解:“甲醛猛于虎。”人造板中的甲醛等有毒化学物质,是人们追求“环保”、“健康”生活的死敌。将装饰木板中的甲醛含量降到最低,直至不含甲醛,是为“调虎离山”。   “我们的实践证明,企业强调社会责任,收益最大的还是企业本身。或者说,对社会责任的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之一。”丁鸿敏在向记者谈到企业经营理念时,首先强调了以“德为本”——对社会责任的承担。而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环保产品的不断研发。   直至1990年代末期,中国的建材工业由于行业门槛相对较低,法制环境不够完善,使得行业内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各类甲醛含量严重超标的人造板在市场上猖獗一时,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面对这样的市场格局,丁鸿敏认为,先行一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改善消费环境,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德华“德为本”文化精神的应有之义。为此,早在国家《室内装饰材料有害物质限量》10项强制性标准正式执行前2年的2001年,德华便开始着手研制甲醛释放量达到欧洲E1级标准的新一代环保型产品。2002年初,该产品研发成功并通过省级鉴定,为公司实现产品的全面环保化奠定了基础。2004年,德华以更高的环保要求为起点,组织技术力量首先研制开发出了E0级胶粘剂(甲醛释放量≤0.5mg/L),并用此胶粘剂生产出了E0级薄木装饰贴面板,使德华集团的木制品全面达到国际标准。2005年,德华又进行了无醛级产品开发的技术攻关,并再次取得成功,使公司的产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板材。   在丁鸿敏和他的德华的推动下,贴面板行业刮起了一股绿色旋风,引起了行业内的“环保风暴”:一些此前大量生产甲醛严重超标贴面板的企业,也被迫转产环保产品。市场环境为之一新——曾经那种走进建材市场,空气中弥漫的甲醛呛得人泪流满面的场景,成了中国建材发展史上永远的过去时。   德华在研发了一系列的环保型贴面板后,每一张环保型贴面板的生产成本要比非环保产品贵1元,这意味着德华每年要多承担近2000万元的成本。但丁鸿敏毫不迟疑地拍板:德华全部生产环保型贴面板。“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家,必须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一个要推动行业进步的企业家,也应该支付必须的道德成本。”他说。  创新第三计:树上开花  题解:木业企业,要消耗木材,特别是人们对高级木材的需求,要付出大量消耗天然木材资源从而影响生态环境的代价。但德华集团以普通木材为原料研发的“重组木”,代替了楠木等天然珍贵木材,是为“树上开花”。   2005年的一天,中国林科院数十名专家教授在参观德华兔宝宝陈列室时,丁鸿敏拿了两块木板,让他甄别它们的区别。专家们端详许久,没有发现它们有何分别。   这时,丁鸿敏告诉他们:他左手拿的木板以天然檀木为原材料;而右手拿的,则是德华以杨木、杉木等普通木材为原材料研发的“仿真珍贵木”。   重组木的仿真程度,让专家们惊讶不已。他们知道,这种“仿真珍贵木”,在国际上的专业名称叫做“重组木”,它用可再生的速生木材取代天然珍贵木材来生产高档装饰板材,是木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终极通道。在全世界,仅有意大利的一个厂家有此技术。他没有想到,中国的德华木业竟然也掌握了这一尖端技术。   对丁鸿敏来说,“重组木”技术不仅是德华奠定行业地位的重要法宝,更是德华近年来利润增长的“秘密武器”。而这,依然是源于丁鸿敏对“环保”更深层次的追求。   “环保不仅仅是对人体没有伤害,更高的要求是对环境没有破坏。”如何解决人类无止境的需求与有限的环境资源这一对矛盾?   丁鸿敏通过科研创新,以“偷梁换柱”的手法破解了这一难题。2002年开始,德华与南京林业大学等全国多家科研单位合作,经过3年时间,耗资2000多万元,2005年,“重组木”生产技术终于在德华宣告成功。   这项全球领先的新技术,是以杨树、桉树、杉树等生长周期为8至10年的普通速生木材为原料,经过多种处理,使仿真产品产生与天然木材极为相似的颜色和纹理,并克服了天然木材节疤、蛀孔等不可避免的缺陷,是一种几乎没有缺憾的装饰材料。   “重组木”技术的成功,不仅使檀木、柚木等各种珍贵天然木材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而且大大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2006年,重组木正式在德华投产,此后每年产量飙升,产品远销欧洲、北美、东南亚等世界各地。今年上半年,仅“重组木”产品的销售额就达2亿元人民币,占德华木业总产值的20%.  创新第四计:围魏救赵   题解:德华集团在江苏、安徽、福建、江西等宜林地区,大面积营造人工速生林,以解决公司所在地德清“无木”的现实,是为“围魏救赵”。   2005年前后,中国的房地产业飞速发展。胡润的“中国百富榜”上,房地产商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这段时间,有资金的企业进入房地产行业,很少不赚个盆满钵满的。   丁鸿敏不是没有看到这点,也不是没有动心过,但他最终没有进入地产行业。他听从了一位林业界前辈的劝告:“你进入房地产行业,可能会赚一笔钱,但你永远进不了房地产业的前10名,同时也会失去你在装饰面板行业的地位;但你如果把这笔钱投到你的林业上来,你不仅做了一件大的善事,还会为你的主业提供未来的资源。”   这一劝告令丁鸿敏做了一个非常的决定:组建浙江德华林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实施50万亩速生林战略。   做出这样的决定,还源于丁鸿敏对木材市场的观察:我国是全球最大的人造板制造国,并持续保持快速增长,这将对木材资源产生庞大需求。而我国现有的人工林中,年可采伐量不足3000万立方米,远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基于这样的原因,丁鸿敏判断:大面积营造人工速生林,有利于缓解我国木材供需矛盾,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必将成为我国木材利用的主要原则和林产工业的发展方向。   于是,2003年起,德华集团开始着手实施50万亩速生工业原料林基地计划。根据规划,德华将在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江西等宜林地区,以“公司+基地+农户”方式,利用各地的荒地、荒滩、荒坡,在不占用耕地的前提下建立人工速生林基地。同时,德华还依托南京林业大学,浙江林学院等高校科研开发和技术指导,建立了省级骨干苗圃,并成功培育出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种植的首批南方型杂交欧美黑杨良种47种。整个项目分两期实施:年实施一期工程,完成25万亩速生林基地建设;2009年至2014年实施二期工程,再建设速生林25万亩,累计共建立速生林基地50万亩。   截至目前,公司已在浙江、江苏、湖北、福建、江西等地方营造了20万余亩速生丰产林基地,预计今年年底可提前达到25万亩的规模,每个轮伐期可产出大径(树木直径)级工业用材310万立方米,满足企业未来发展对原材料的需求。  创新第五计:釜底抽薪   题解:通过技术创新,充分利用各类木材采伐加工剩余物、废弃物及“次、小、薪”材资源,大幅提高木材利用率,是为“釜底抽薪”。   有关数据表明,我国木材年人均消费量为0.22立方米,而世界人均木材消费量为0.68立方米,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在1立方米以上,瑞典则高达6立方米。这样一个巨大的差距,显示了未来中国对木材消费的强大需求。   然而,同时存在的另一种情况是: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林业资源却相当匮乏;然而在木材资源的利用上,却存在着惊人的浪费。   因此,能否充分利用现有的木材,最大限度减少浪费,就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经营的成本问题。在更高的层面上,它还是一个企业的德性。   “德华如果不能在提高木材利用率方面有所建树,怎么算得上是‘德为本’呢?”丁鸿敏自问。为此,他组织技术人员,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也推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目前,国外的同类产品表面所贴的珍贵木皮厚度约为0.5—0.8厘米,而德华集团创造性地将贴面薄木厚度降到0.20—0.25厘米,使珍贵木材利用率提高了3倍多,被国外同行称为“东方智慧创造的奇迹”。   为综合利用各类木材采伐加工剩余物及“次、小、薪”材资源,公司还开发了节材型实木工艺复合门——将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加工剩余物化零为整,将零碎木料拼接成材的“指接拼花”技术。目前,公司已形成具备防盗、防火等功能的7大系列130多个品种的木门生产能力,年产木门2.5万套。   2005年,作为浙江省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德华集团开始尝试从资源再造到各类木材综合利用的可持续循环发展模式:以木材加工业创造的利润发展速生林,以速生林建设为木材加工提供原材料,如此良性互动,周而复始。   “在木材加工流程中,我们规划了对人工速生林的‘整株利用’经营模式,以充分利用木材的加工剩余物和废弃物。”丁鸿敏说,这一模式的特点在于,除了对大口径木材的直接利用外,还将形成年产1.5万立方米空心挤压刨花板生产规模;利用木材加工的废弃物——木质纤维(木屑、砂光粉、秸秆等)复合废旧、回收塑料,生产可广泛应用于园林、建筑、装饰等行业的新型木塑复合材料,形成年产2万吨新型木塑复合材料生产规模——这两项技术,将使木材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未来连环计:远交近攻,金蝉脱壳……   “德为本”文化精神下层出不穷的企业创新,为德华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在今年浙江企业普遍遇到困难的情况下,德华集团却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今年上半年,德华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2.24亿元,同比增长28.21%;完成销售收入13.42亿元,同比增长30.12%;实现税利8705万元,同比增长26.40%;其中利润5900万元,同比增长22.00%.   面对这样的成绩,丁鸿敏感到欣慰,但并不自满。他告诉自己的团队成员:“居安必须思危。我们不能盲目乐观,而应冷静对待;不能大手大脚,而应精打细算;不能好高骛远,而应脚踏实地。”   沉着冷静、善用计谋的丁鸿敏,已经为企业的未来设下了“连环计”。   “远交近攻”——这是丁鸿敏在产业链上的战术思想。在他的蓝图中,德华集团将以资本运作为主要手段,以参股、控股、收购、兼并为主要方式,以贴近市场、贴近资源为战略投资指导思想,以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强化竞争优势,做大企业规模为主要目标,在木制品加工及相关产业不断加大投资力度。   今年上半年,德华已经投资800万元,实施德艺门业欧式窗项目;出资3500万元,收购浙江贝亚克木业有限公司控股权;出资2600万元,收购江西绿海木业有限公司、江西绿野木业有限公司控股权,为拉长产业链迈出了重要步伐。   “金蝉脱壳”——这是丁鸿敏对企业运作模式的规划。德华将逐步改变原有的产品制造——销售模式,将原来大量沉淀在制造环节的各类企业运营资源转移到林业基地、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网络建设等环节,而把单纯的制造业务,通过资本合作、贴牌、委托加工等方式,转移到原材料资源与商务成本具有比较优势的中西部地区,以实现真正的现代企业运作模式。
相关内容:
1  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下午,你突然在我面前消失,而且消失的期限,是永远。  在每个固定的下午,我习惯性的坐在我们固定去的餐厅里的靠街的落地窗前等你。这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等你了,数不清,因为你每次迟到的理由都是那么简单而乏味,我工作很忙。在每次等你时间里,我总是会要上一杯苦涩的咖啡,不加糖,不加奶。我知道你在半个小时内不会出现在我面前。对于咖啡,我并不喜欢咖啡,但却喜欢在等你的时候喝它,也许是因为内心当时的感觉跟咖啡本身的味道很像,为了找到共鸣。我也喜欢在等你的时候,在雪白的面巾纸上面,写下我等你时候的不同心情,直到你出现在街的对面,往餐厅快步走来,才会匆匆结束自我的倾诉,将笔和面巾纸收入包包中,像是一个做错了什么事,怕被发现的孩子,又像只是一个想保守自己秘密的孩子,总之内心的感受,很复杂。  这些,你都不知道吧!不然你就不会在我的住处瞥见我那装满了面巾纸的垃圾桶时感到惊讶,你知道我是一个爱干净的人,虽然我不是处女座。那个被你叫作垃圾桶的竹篮里,装的都是我等你时的心情,但它们都是过去,感觉跟垃圾的性质等同。  时间,心情,悲伤,快乐,过去了,就无法重来,所以它们应该是属于垃圾,只需倒掉,无须做过多的纪念。有时,一个人坐在窗前,手里拿着一杯刚冲泡的绿茶,茶叶还没完全舒展开,在等茶水颜色变深,变凉时,望着窗外那些带着顽强生命力的植物,总是想起佛教的一句话,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但纵使我专注的盯着眼前绿得昂然的树叶看,几年下来,我都看不出其中有什么菩提,也许,这就是佛教里所说的,没有慧根。最后我放弃了领悟那句话的玄机,开始在自己内心构建属于自己的思想空间,这时我开始庆幸,庆幸人生是一条单向线,只能向前,不能回头,当然,线是弯曲的,因为人生总是苦多于乐,坎坷多于平顺。  不知从几时开始,我变成一个很喜欢感慨的孩子。比如,别人见到的天空,就只是蓝色,黑色,灰色,没有任何意义,但在我眼里,蓝色的天空忧郁得让人心疼,黑色的夜空沉闷的让人不安,灰色的阴天抑郁得让人落泪,但这些感慨被别人说为是另类,是为了哗众取宠,我无言,迈步离开,打算从此不再对谁诉说自己内心的感慨,但就在我转身离去时,你拉住了我的手,用你那明亮的眼睛看着我,对我说,我懂你。就因为你这句话,我们在一起了。你成为了我唯一的倾诉对象。  有时回想,我们的开始过于简单,简单得如果不刻意想起,根本找不到我们开始在一起时的线索和证据。我想,我们两人的开始,并没有爱,只有理解,不是心动,只是一种被了解的感动。也许,我们的开始没有轰轰烈烈,才让我们以后的感情一直波澜不惊。有人说,爱开始是一种感觉,爱到最后就变成一种责任。是谁说的,好像是你。当时,你好像还解释,爱开始的感觉,不一定要是心动,只是爱被许多不懂得爱的人误解,才一直认定一定要有心动,爱才能开始。你说的话语,在我的记忆里,已经碎得不完整,我能记起的,只有这些。  还记得有一天,萧对我说,我们两个人的感情,给人的感觉不是爱情,反倒像亲情。因为我们两个人之间没有情侣应有的吵闹,只有平静的包容,没有情侣之间该有的吃醋,只有无声的信任,所以给人的感觉不像情侣。我反问萧,要怎么样才像情侣。她皱着眉头沉默的咬着她手里的番薯干,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我微笑的看着她,就在那一瞬间,我发现我们的感情是过于简单才给别人这种像亲情不像爱情的感觉,我们之间简单得只有一句“我爱你”就足够我们为彼此撑起一片天。而一路走来为彼此心甘情愿付出的理由,也只是有一句“我爱你”。呵呵,这不就足够了吗?在我把这事和我的想法告诉你时,你笑着对我说,我也跟着你笑,傻傻的,对着天。  当你说,这不就足够了吗?这句的时候,我没有想过我们简单的爱会消失,所以跟着你笑,如果我知道,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爱因为简单的理由开始,但却不知道要以什么理由结束的话,我不会跟你一起笑。我会先向你要一个我们感情结束的理由。  那天下午,我习惯性的坐在我们固定去的餐厅里的靠街的落地窗前等你。重复着我等你时的一切习惯性动作。我像往常一样,在等你35分钟之后,抬头,往窗外望去。你刚从公司出来,准时的出现在街对面,向餐厅的方向走来,看着你向我靠近的这种幸福,持续了几年,这种等待后所感受到的幸福,我想,只有你能了解,而结束工作后,心里急着想见到我的幸福心情,我想,也只有我能体会。而这种只有你能了解,我能体会的幸福,在几十秒之后,瞬间结束,随之席卷而来的是惊呆,清醒,慌张,激动,狂奔,哭泣,眼泪一连串的反应。当我跑到你身边时,你已经被刚才违反交通规则的汽车撞倒,躺在红色的血液中,你看了我一眼,像是告别,随后昏迷。我急切的拿出手机,颤抖的手,在几十秒之后才将急救中心的电话按对了,打完电话,我抱着你,感觉你在慢慢的离我远去,想哭,却哭不出来,表现得异常平静,但抱你的手,一直未停止颤抖。  十分钟之后,救护车出现在我们身边,你被那些穿着白色衣服,身上透着消毒药水味道的人抬上了车,我失魂的跟你上了车。在车里,我拉着你的手,但感觉我们两人的手,都一样的冰冷,我是害怕失去你,你呢?也是一样吗?  车子很快赶到了医院,你被推进了手术室。写着手术中三个字的灯亮起,但一分钟后又熄灭了,医生走出来,平静的对我说了一句不知他已经对多少人说过的话,我们已经尽力了。这句话冰冷而有力,原来医生,也是人间死亡的宣判者。  我走进手术室,见你全身被白布盖着,我走近,揭开白布,希望你挣开眼睛,我多么傻,在面对死亡,我竟然还存着侥幸的心理。望着你血迹被擦净,呈现出来的惨白的脸,我依然没有流泪。不久,你的父母赶到,他们挤开了我,俯在你的身上,失声痛哭,他们只有你一个孩子啊!看着眼前的情景,感觉像是在看悲情电视剧,但却在突然间被上帝这位性格无常的导演拉进剧中,充当了主角,感觉无奈和悲哀。愣了一会,我转身,带着你沾染到我身上的血腥,离开了医院。  你的丧事,一切都由你父母包办,我没有参与。要知道,为一个死去的人料理后事,是一件多么疼痛的事,我做不到,所以,请你原谅我的无法承受。直到你被火化的那一天,我才重新出现在你的身边,看着你被慢慢的推进火炉里,我的心很痛,痛得呼吸停止了好几秒,可是,依然没有泪水。  你就这样走了,在我生命里不知道是消失了还是依然存在。  在你走后的这几年里,我养成了新的习惯,在每年某月某日的某个下午,习惯性的坐在我们固定去的餐厅里的靠街的落地窗前喝着咖啡,在面巾纸上写下等你心情,然后泪流满面。这些在几年前就应该流但却没流的泪水,在每年的某月某日的某个下午,泛滥。  每年,我只在那天想你。那一天对你的想念,足以让我记你一年。  我们的感情由简单的理由开始,但你却没有告诉我应该怎么去结束,就离开了,所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  2  在送野离开之后,我开始不停的写作。写的,都是一些我认为是垃圾的东西。感觉内心疼痛,但却哭不出来,只能借助文字,将自己内心的悲伤用有形的东西表达,而所表达出来的情感,都是我不希望留住或是记得的。  每天,将房间里所以的窗帘都拉上,透不进一线光,不知是为了忘记日夜交替,还是想要遗忘时间的流失,虽然内心清楚的知道,这样的挽留,只是形式,没有意义,但我依然选择逃避的去做明知没有意义的事情。人,太清醒,太理智,是一种悲哀,所以能暂时的浑浑噩噩,是一种另类的幸福。黑暗的房间里,开着一盏昏黄的灯,我头发凌乱不堪,坐在书桌旁,或是躺在地板上,不停的敲打着键盘,喝着红酒,安静的房间里,回荡的只有键盘的敲打声和酒杯跟酒瓶碰撞发出的清脆声,房间里唯一安静的时刻,是在我不知不觉睡过去的时候,醒来,房间依然回复原先的声响,像轮回,没完没了,没日没夜。想必,野此时也应该进入了轮回之中了吧!  不知过了多久,房子里的食物,已经吃完,我不得不向饥饿投降。起身,揭开窗帘的一角,夕阳透了进来,虽然傍晚的阳光很温和,但却依然感觉刺眼。我已经忘了多久没有和阳光会面了。放下揭起的窗帘,在不明亮的房间里,搜寻着衣服,套上,出门,为了不被饿死。在走出房间时,我突然意识到我本能的举动,发现我原来还有求生的欲望,人,真的是很奇怪的动物,因为无论遇到多大的痛苦,体内依然深藏着求生的欲望,只是欲望大小而已。  下楼,去了超市,我知道我的脸色一定很难看,像行走的尸体,但我已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在超市里,买了碗方便面,坐在超市为顾客细心安排吃东西的角落里,吃了起来。突然觉得自己可笑,感觉这段日子以来所做的,所过的生活,在这碗冒着热气的方便面前,变得无知和无聊。原来,生活并未如我们感受到的那般绝望,因为在绝望的时候,总是有希望的光线透射进来,比如一碗方便面。我的希望就只是一碗方便面,价值3块8毛。  走出超市,天已经黑透,路边,有小孩子在嬉戏打闹,手里拿着气球,红红绿绿的,很是好看。看着他们的快乐,自己嘴角也不自觉的往上扬。总觉得看着别人快乐,比较心安,因为自己的快乐总会担心在下一秒失去,这也许就是我这样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人感受快乐的方式吧!  回到房间里,揭开了窗帘,洁净的月光照射在书桌上,久违了。随即将散落一地的垃圾,一一整理,像是收拾心里的碎片。从此,决定将自己丢在阳光中,就因为刚才那一碗方便面,将我的胃填满,让我生命无奈的延续下去。  那天之后,我选择了一个可笑的职业,写作,写些我认为是垃圾的文字。但这是我的选择,因为我内心纠结在一起的东西,需要通过文字将它们理顺,将它们排解出来。我的心空间有限,放不了那么多东西,也装不下那么多的眼泪。不过,这可能只是借口,选择写作,是因为它是一个人的事,不需要跟外界有过多的语言和接触,是能过自己想过,又能过最简单生活的最直接途径,选择只是通向目的的大门。  至此,我的习惯刚刚养成——喜欢一个人。  3  此后,我真的如自己决定的那样,将自己丢在阳光里,不再拉上窗帘,不再过暗无天日的生活,但我忘记了,即使将自己放逐在阳光里,我的心,依然无法拿出来放在阳光底下晾晒,所以,我的心依然阴冷,冷得不喜欢任何人靠近,只喜欢自己一个人,静静的过着自己认为舒适的生活。  有一段时间,我总在突然间很想找个人倾诉一些什么,这时,我会触电似的从椅子上跳起来,翻找以前的通讯录,看着一个个陌生的电话号码,想随便找个电话号码打过去,但我忘记我没有手机,手机早在送野离开的那天被我丢弃在这个城市里的某一个垃圾箱中,也许当时是为了能最快丢弃野每天都给我打电话的习惯。现在,我怕听到手机响起的声音,也怕跟别人交流,总觉得语言在人与人之间,显得那么无力和不可靠。曾经,野对我说,放心吧!我不会走。但终究还是走了,虽然这并非他本意。  小姐,你怎么总是一个人来这里吃饭?餐厅的服务员问。我看着她,没有回答,突然感觉自己这样的举动不妥,就露出了浅得很难被察觉的微笑。她识趣的点头离开,服务员其实大都是敏感的人。  甜,你几时找个男朋友?母亲难得来到这个城市看望我,每次见面就问我这个问题。感觉烦闷,但又不好接话,因为我知道,一开口,就是没完没了的唠叨。找男朋友?结婚?感觉对我来说,越来越遥远。我的第一段感情好像还没有结束,要我如何去开始下段感情?但这可能只是借口,我只是不想给自己机会去接受突然的失去。而不开始,就是不失去的最好保证,我固执的这样认为,近乎变态。  平时,喜欢一个人逛超市,一次买齐一个星期的食物,然后尽情的在自己的窝里吞食着这些能维持我生命的东西。喜欢一个人在晴朗的午后,望着窗外发呆,喜欢一个人在无聊的时候,出去外面毫无目的的游荡,感受着与陌生人擦肩而过的快感,因为陌生和匆忙,所以很难彼此伤害。喜欢一个人在星星布满天的夜里,到电影院,看一场冷门电影,为的,只是能在稀稀朗朗的电影院里感受一种黑暗中的空旷,不会拥挤,空气也不会浑浊,而这样的环境,适合暂时的沉睡。喜欢一个人坐在冰激凌店,看着干净的玻璃墙,舔着甜而不腻的冰激凌,然后对着玻璃自言自语,像精神病患者,无法抑制的举动。喜欢一个人在自己生日的时候,给自己买个蛋糕,点上蜡烛,许那个永远都不会实现的愿望,然后吹蜡烛,看着熄灭的蜡烛上方随后消失的烟,祝自己快乐,也感慨自己又老了一岁。喜欢一个人……  4  现在,我喜欢一个人做的事情,在以前,在那个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下午以前,都是两个人喜欢做的事情。但这几年来,原本是两个人喜欢做的事情,却被时间和现实分开,我心里喜欢着一个人,也喜欢一个人生活。  我喜欢一个人的这种习惯,不知要到哪年哪月哪天才会结束。也许,根本就没有结束的一天。  (完)
相关内容:
有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是在不断的行走着。一路上想停就停,想出发就出发,很是自由。其实,我一直都在路上,停止行走的时候,我在人生路上也未曾因为我脚步的暂时停留而跟着停止,我的人生依然继续,我没有办法阻止。  去东北,是我计划了很久的事情,但因为生活中的许多琐事,而让这个计划搁置了再搁置。直到有一天,我觉得我必须走了,离开,我就把全部的事情都抛在脑后,收拾了一大包袱的东西,起程,去了机场。包袱里,装满了被子,枕头,杯子,牙刷,毛巾,MP4,拖鞋……这些都打包在一个旅行包里,塞得满满的。带着这些熟悉的东西上路,我很安心,一点也不孤单。直到上飞机,也没有人出现为我送行,其实我从没有想过会有那么一个人出现,也没有那个必要,我已经习惯一个人上路,带着呆滞的表情,不断的穿梭在陌生的人群中。  关于东北之行,我计划首先到达的地方是哈尔滨。因为那里有一条大街,中央大街。我就是想去看看。我去一个地方,都只是想去看看那个地方的某一个角落,然后就离开。总觉得不要把任何东西看得太透彻了,那样就没有太多的失望。以后如果再去,也有可以再发掘的东西,即使再也不去了,也有一些地方值得我去想象,不至于去了,回来。连一点印象都没有,因为失望透了,也就没有希望的必要了。  飞机在空中飞行了4个半小时后,在哈尔滨的机场降落。到达的时候,是下午一点多。登机,下机,中间的那一段时间,对于我来说没有多大的意义,那只是从一个我熟悉的城市,到达一个我陌生城市的必然过度,我在乎的,是在陌生城市里的过程,但不是目的,我是一个没有目的和目标的人,生活一直都那么的茫然和盲目。只要不让我饿死,我都能安静的生活,不去打扰到任何人。  还记得有一次,我妈的朋友跟我打招呼说,你是某某的千金吧!我只莞尔一笑。我从不认为我是什么千金,我总觉得我是一根生活在野地里的狗尾草,简单的迎接生活中的一切阳光,风雨,坚韧的摇曳着。  下了飞机,我背着我的行李,走出哈尔滨的机场。感觉北方城市里充斥着一种莫名的厚重,但不是浑浊。此时的哈尔滨,是冬天,寒冷中带点凝重。我喜欢这样的空气。  北方的空气里,带着一份很朴质的美,站在这样的空气中呼吸,感觉全身都充满了力量。南方的空气里,带着一份冷硬,站在南方的空气中呼吸,感觉很疲惫,每天都是为了生存的匆忙,金钱的味道。我是一个不喜欢置身在高楼大厦里的人,久了,人也跟它们一样冷冰冰。我喜欢去乡村,去寻找朴素的美。真实,朴素,这些才能震撼人心,也能存活最久。我是一个适合一切简单事物的人,太过复杂的生活,让我想逃,也感觉疲累。  走出机场,我接触的第一个东北人,是哈尔滨的出租车司机。我站在机场门口,呆滞的观望着过道,看有没有出租车。这时,有一辆出租车停在我面前,司机问我是不是要去市区,我带着呆滞的表情点头。他说跟我说了价钱后就直接开了车门。我直接上了车,很直爽,我没有砍价,因为他给我报的价钱很合理。  一路上,司机很热情的问我这问我那的。我只是支支吾吾的有的没的回答他。他见我这样,也就没有再多问,只是向我讲述关于哈尔滨的一些事情。我安静的听着。眼睛望着窗外高速路口两旁白茫茫的雪海,司机说,前几天刚下过一场大雪,看到我有点惋惜的表情,他立即添了一句,估计这几天还会再下的,天冷。感觉身边的哈尔滨司机,像这座城市一样,很大气,很豪迈,很直爽。我喜欢这样的人跟地方。简单,没有做作。  认识吴磊,是在网络上,因为游戏,他加了我的QQ.他也是一个北方人。网络就是这样,通过冰冷的屏幕,就能将相隔得很遥远的人拉在一起。  关于网络里的聊天,我总觉得那是一个很虚幻的世界,在里面发生的一切事都很难跟现实沾上边,但认识吴磊后,发现感觉虚幻的世界,也有偶尔的现实。他,一开始就跟我讲述了他的爱情故事,当然不是全部,也不可能完全真实。但我能感觉到他讲的有些是真的。对于那些不真实的话语,我一向抱着宽容的态度,只要他人的谎言不会伤害到别人就行。在你身边的人,也未必诚实,怎么能要求一个刚跟你认识不久的人对你完全信任呢?  吴磊,说着他的故事。我在冰冷的电脑屏幕前看着他发送过来的一行行字。感觉他一直都在找一个人,找一个能让他尽情的倾诉他深藏在心底的感伤,又能理解他内心的伤痛的人,这些都是不为他身边的人所知的。而我,也许就是他一直在找的人,或许不是,我,只是他想找倾诉的人中的一个过客。因为我们隔得远,所以他无所顾忌。  出租车里,司机的声音不断,直到车子在酒店的门口停了下来,他才住口。我付了钱,下了车,他向我挥了挥手,就离开了。我转身进了酒店,开了个房间,拿上房卡,就上楼了。  我的房间在15楼,我背着沉重的背包,爬楼梯上去。到了15楼,找到我的房间,进去,感觉还可以,就是消毒水的味道有点浓,让我感觉像置身在消毒间般,快窒息。对于味道,我很敏感。我放下背包,打开窗户,让房间透透气。随后,就从背包里拿出一瓶矿泉水,背上小的包包就出门了,我想现在就去中央大街。  刚出酒店的门,感觉气温比刚才低了,起风了。我将大衣裹紧,把羊毛帽子压低,拦了一辆出租车,上了车,告诉司机要去的地方,就将MP4的耳机塞放到耳朵里,沉浸在音乐中。这是我的习惯,我出门所带的东西,它们都跟我去过很多地方,包括我手里的这只银白色的MP4.  司机带我先在哈尔滨的市区转了一圈,这是我的要求。车子在哈尔滨的街道上缓缓的绕行,速度,这也是我的要求,因为我想看看这个跟俄罗斯靠得那么近的城市的面貌。车子在行驶过程中,曾经过一个教堂,不是中式的建筑风格,是俄式建筑风格。我很喜欢那个教堂,打自看到它的第一眼起。因为它身上散发着历史的味道,高贵的气质。很迷人,就像我在哈尔滨的路上见到的俄罗斯女郎,很美的女子,高挑,眼里散发着神秘。中国的女子也美,但感觉不一样。美,有很多种,无须挣高低,只要细细品位,静静的欣赏。  车子在哈尔滨大的街道上绕了一圈之后,司机问我是不是要往中央大街,我向他点头。他就不再说话,专心开车。他是一个安静的北方司机。不善言辞,但从他的眉宇间,能看出人本质中的美好,是老实,是可靠,是值得信任。  司机将我送到中央大街的出口处,就离开了。我们没有道别,不需要。我们的相遇只是一次短暂的偶然。此时的分别,也许就成为永恒。既然这样,就无须任何纪念。  我跟司机在同一条路上,但却向着不同方向,以后不可能再有交点。天越来越冷了,我拉了一下衣领,将围巾理了一下,就沉默的往前走去,在前面往右拐,就进入中央大街。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一条非常有名的商业街,它是用石板铺成的,走在上面,感觉很踏实。这条街道始建于1989年,街道两旁的建筑,都是欧式的。走在街上,用手抚摩建筑物的墙壁,能感觉到这条大街往昔的温度。
相关内容:
1966年11月,接见红卫兵的天安门城楼上,震耳欲聋的“万岁”声中,一位意大利记者采访了朱德。  记者:在你一生中,对你影响最大的是《毛主席语录》吗?记者不愧是记者,政治敏感,采访大胆,提问尖锐。  朱德:不,是《识字课本》。斯年,朱德八十挂零,耄耋之年的老人,对“政治时髦”不“感冒”了,直说直道。记得有一次“问卷伟人”的调查活动,在“在你一生中,对你影响最大的是哪一本书”一栏,某伟人填的便是“小学的识字课本”,伟人的心都是相通的,或者说真写的人心相通。  记者:你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什么?问得稍显唐突,朱德十年后才逝世,但此时毕竟也已垂暮,“遗憾”一词倒也可“盖棺定论”矣。另,“遗憾”一问,对于他人,一般而言,很是正常,而问一革命家,则显得新颖、尖锐,暗藏机锋。  朱德:我没能侍奉老母,在她离开人间时,我没能端一碗热水给她喝。朱德就是朱德,农民的儿子,典型的中国人。一则笑话说得好:假如一座大楼着火,犹太人赶紧把钱袋背出来,法国人立即去背他的情人,中国人则马上将老娘背下来。一个八十岁的老人,虽然老母亲已去世多年,还将“遗憾”联系到母子之情上,看来,这“遗憾”确是一生之最了。  记者:你想在你身后留下什么样的名誉?对名誉的追求人皆有之,毋庸讳言,特别是伟人,他们不但身前热烈地追求,身后也热望万世辉煌。朱德呢,革命了一生,身前的盛名可谓相当可以,身后还想如何?自然,当时的政治环境特殊,朱德正处于尴尬的境地。  朱德:一个老兵足矣……这似乎是一句套话,属于军事家的“外交辞令”,答得巧妙、自然,通常总让人感到闪闪烁烁,难明其义,可是,有前面的回答作铺垫,谁还怀疑它的真实性呢?透过这句话,人们分明又看到了朱德的伟貌丰姿:二十世纪,中国,一个最合格的老兵!  事后,毛主席知道了这件事,对朱德评价道:“大老实人一个。”诚哉斯言。只是不知记者先生是否满意,他问的是“政治”,朱德回答的是“人生”,或许歪打正着,窥一斑可知全豹,记者先生倒正可从中看到朱德的精神世界,不虚此访。(全文完)
用百度搜索本站内容
用360搜索本站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出打工仔的心酸歌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