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中国解放区地图解放保定荣城是哪支部队

The page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 error!
The page you are looking for is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Please try again later.
Website Administrator
Something has triggered an error on your
This is the default error page for
nginx that is distributed with
It is located
/usr/share/nginx/html/50x.html
You should customize this error page for your own
site or edit the error_page directive in
the nginx configuration file
/etc/nginx/nginx.conf.保定荣城超市转让友情小提示
保定荣城超市转让相关推荐
保定荣城超市转让相关分类
& 列表网&京ICP证100421号&京ICP备号-1&琼公网安备08&陈培民,男,汉族,1927年11月出生,荣成市崖头镇河南村人,1941年2月参加工作。1943年参加八路军。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将军衔,曾任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
1937年“七七”事变时,陈培民年龄还小,对事变在家乡的影响记忆不深。日本鬼子占领胶东后,他虽然年龄不大,但感受到乡里乡亲的情绪变化了,都说日本鬼子侵略中国,做的是伤天害理的事,坏透了,该遭天打五雷轰。那时,青年学生到老百姓中搞宣传是经常的事。陈培民对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贫困的乡里乡亲也爱看这部街头剧,有的人还跟着演剧的青年学生走,去看第二遍、第三遍。老百姓自发地议论,不能再容忍日本鬼子在中国横行,要挺起腰杆、反抗侵略。年轻人更是跃跃欲试,想当兵,打鬼子。对年轻人的言语,父辈们几乎没有公开反对的。家乡的抗日情绪逐日高涨。1940年秋天,听说胶东八路军老二营来到荣成,两个比陈培民大的叔伯兄弟和他商量去二营。陈培民没有告诉老人,就跟他们走了。他们仨走到天黑了,才找到部队。在部队住了两天。第三天,部队要出发了,一位干部说陈培民年龄小,部队行动跟不上,要他回家。陈培民再三恳求留下,那位干部不答应。结果派两个侦察员连夜送他回到家里。转年2月,陈培民去区里当工作员。经历了1942年冬季日本鬼子扫荡后,陈培民更想当八路军了。
1943年5月,区里同意陈培民当了兵。他就跟村里一个姓于的叔叔来到胶东军区八路军特务营2连。当时特务营有4个连队。1连负责警卫政治部,2连负责警卫司令部,3连负责警卫地方专署,4连负责外勤、机动。陈培民所在排担负给许世友首长站岗的任务。在胶东的3年,是陈培民人生奠基的阶段,部队的一些好传统通过身边官兵的言行举止影响着他。刚入伍时,陈培民领到一支79式步枪、6发子弹。第一次部队打靶每人一发,可他没打上,原因是丢了一发子弹。陈培民在区里工作时,就知道子弹来之不易,明白子弹意味着战士生命的质量。当陈培民知道丢了发子弹的时候,吓得够呛,不知怎么办才好。班长也挺紧张,但他只是一再重复“小鬼,怎么保管不好啊”,言语中透着关爱、有着责备、有着诱导。班长这种对陈培民所犯“错误”的态度,影响着陈培民后来对待战友的态度。乃至在参加解放后的所谓“反右”斗争,到后来在国家体委工作期间,以及在不同工作岗位与人共事,陈培民都能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受益不小。
在胶东,同日本鬼子和伪军打仗,陈培民印象深的一仗是打马连庄那仗。之前,干部身先士卒,老同志们的勇敢行为已成为新战士的榜样。那次战斗是攻城,陈培民个不高,攀上梯子顶头,两只手指刚刚摸到城墙砖沿。当时,不知道他哪来的那股劲,往上一蹿,两手一撑,就攀上城墙。身边的不少战友也跟着攀了上来,随即展开战斗。这一仗,他们配合13团,共打死和俘虏20多个鬼子,200多个伪军。1944年底,攻打伪军赵保原部,老同志奋勇当先,感染、激励着每一个新战士。1945年9月份,打即墨,配合13团,俘敌1000多人。当时他们班抓了6个伪军。在后来的工作中,陈培民总想,一切教育的力量,都抵不过教育者的言传身教。在胶东,老百姓对子弟兵特别的好。1945年10月,陈培民所在部队离开莱西,乘船过海。他们连从龙口港上船到东北。乘坐的船很大,4个桅杆,一个连140多人在一条船上。第一次过海,副连长不晕船,管一艘小船,准备救援。战士中很多晕船的,不少人呕吐,舱里气味很难闻。船行到渤海海峡中部,满天星星,风平浪静,船老大向指导员说:“这不好,一会儿会有大风来,得做做准备”。于是,船老大让指导员招呼几个不晕船的大个子战士,准备风来时砍断桅杆,因为起大风会刮翻船的。这船老大真有经验,不到半小时,乌云和风就压了下来。好在风不是特别大,保住了桅杆。在胶东的日子里,部队的很多作战行动,都 有老百姓的智慧和物质的支持。人民军队走到今天,如果没有群众做靠山,是不可想像的。作为军人,要永远地为人民服务。
从1946年到1960年前,陈培民任过连队指导员、团组织副股长、股长、军组织部干事、师组织科科长,炮兵教导营政委、军组织处副处长、团政治处主任。这段时间参加过牡丹江剿匪、1947年的冬季作战、攻克四平、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作战、抗美援朝第一、二、三、四次战役等大小战役战斗40余次;经历了我军由战时进入和平建设的转型阶段。
&&& 战争年代,战争的恐惧,对战时军人的影响几乎是零。当初与陈培民年龄上下的官兵,都盼打、敢打。战斗越惨烈,官兵越勇敢。部队赴东北,下船后,部队天天走路,几乎天天打仗,因为当地土匪多。部队一直走到牡丹江,大一点的仗,打了10多次。1946年,陈培民在连队当指导员,连队在绥芬河。当地老百姓的东西被土匪抢得差不多了,生活艰难。连队生活很苦。转年过春节,连长想改善生活,几个战士从老百姓那里拖来了一头猪,司务长告诉了陈培民这件事。陈培民说,不论老百姓同意不同意,得把猪送回去。司务长说猪已经杀了,没办法送。他和连长商量后,要司务长给老百姓赔礼道歉送去400斤高梁米。
1947年6月,第3次打四平,112师担任主攻,伤亡很大。林(彪)罗(荣桓)首长为了保证主力部队有骨干,决定牡丹江2团补充到112师。当时由副指导员带出50多人去335团1营2连,陈培民带70多人去了1连,并任指导员。人要分开了,连队节余的一些伙食费怎么办。陈培民主张按人头平均分,不给本人,由干部拿着带给所去的连队。就要分手的干部都说这事办得好,所到连队的干部更是高兴,一位副连长兴奋地说,真是及时雨,太好了,可帮了我们大忙。刚到112师,有的人认为他们是地方部队,有些看不起。其实,牡丹江2团的班、排长基本都是抗战时期参军,又经大小战斗考验的骨干。到112师后,接连打了两仗,打得都不错,彼此融洽了,团结也很好。1947年11月,陈培民被提职。原准备到一营当副教导员,但原副教导员不愿离开老单位,结果陈培民到了团里当协理员,管直属队。直属队有训练队、警卫连、侦通连、炮兵连。这期间,因他政治工作搞得活跃,部队党委给他颁发了“工作模范”奖章。在东北,打了不少仗。收四平,打辽西会战,解放沈阳。有些战斗打的很惨烈,但战士们都很勇敢,真正是浴血奋战,前赴后继。部队与部队之间从来是互相支援的。打下四平时,335团缴获了不少大米,团里首长就想到并肩作战的334团、336团,赶紧派人送去些米,还给了师里一部分。
&&& 辽沈战役一结束,部队没休整就入关,去打平津战役。攻打天津时,335团打得很英勇,是最先突进去的部队之一。突进后,官兵人流向潮水一样向城里涌。城壕里全是吓得发抖的国民党部队的兵。天津一役,金汤桥一战给陈培民留下深刻印象。金汤桥是10点30分打下的,三营副营长刘庆贤只顾带着战士冲锋了,没有及时给上级报告。自然师里和军里无法知道,没能向前指报告,得到确认。另外一支部队是凌晨2点到金汤桥的,人家及时报告了,战后因此立了战功。在平津战役期间,军里组织开展创“三好”活动,即:纪律好、团结好、打得好。提出部队不许进民房、商铺、空房,一律露天宿营。之前有个别进空房休息的,马上撤出。几天后,部队接到命令,撤到城外永清,部队就地整训。
&&& 112师在永清整训后,于4月份南下,7月份渡江。准备渡江前,军参谋长江拥辉来检查,看师里没找到船,很着急,让杨师长再组织人抓紧找船。终于在不起眼的两个地方,找到了两只船。军参谋长江拥辉决定天一黑就渡江。两条船只能送两个排的战士过江。战士们刚登上南岸,就遇到一个排的敌人。由于部队有准备,很快结束了战斗,俘虏了这伙敌人。天快亮时,过江的3连已爬上了岸边山顶,又看到了不远处的大批敌人正向山上爬,3连和团炮连一部分先敌开火,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掉头就跑了。第二天,在南岸又找了些船,保证335团顺利过江。112师过江后,只打妨碍部队前进的国民党小股地方部队和散兵游勇,不恋战,一路南下,可惜没堵住国民党白崇禧的部队。1949年底,部队到了广西,尔后回到河南,335团驻地在遂平。在那里也就4个月左右的时间,朝鲜战争爆发了。部队又紧急开赴东北。
& &&1950年4月,军政治部组织部调陈培民去当干事,他不愿意到机关工作,主要是觉得自己文化不高,怕不适应机关工作。部长就批评说,你这个小陈,就想“宁当鸡头,不作牛后”,这不对。8月,部队安排大量连排干部转业复员。陈培民感情上放不下,留恋这些出生入死的战友。就找个理由,向政治部主任建议说,要打仗了,骨干不能走了。首长很乐观,说,仗一打起来,这些人召之即来。再说朝鲜来回才三千里,仗好打,打完了回国过年。事实上,入朝作战,领导干部心气都很高,决心都很大。官兵的精神面貌,用“雄赳赳、气昂昂”来形容,非常贴切。部队入朝后,参加了一、二、三、四次战役。陈培民先跟112师,后跟114师,又跟112师,首长们敢打必胜的自信心,胜不骄、挫不馁的坚强意志,官兵们的爱国情怀、牺牲精神、铁的纪律始终感染着他。如今多少年过去了,陈培民回想起来都历历在目。
&&& 从朝鲜回国后,陈培民到113师组织科当科长。他向李伟政委、陈主任提出,抓基层,要规范开好支委会、支部大会、小组会。政委、主任都同意,说很好。但莫名其妙的是,分配工作让陈培民去当了临时工程科科长。后来了解到,原来是部队回国安顿下来后,盖营房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师领导讲,我们要盖房子,缺技术人员,缺上心的人。于是,召开机关和直属队干部座谈会,主题是研究怎么样盖营房。会前,陈培民认真的准备了发言的内容,讲的也有点意思。领导说他好学,认为陈培民有盖房的兴趣,结果让他当了工程科长。工程完了,陈培民到339团政治处当主任。团长是老红军、政委是老政委,抓工作放得开手。俩人同意他抓基层抓连队的意见,使他有了实现当组织科长时的工作设想的机会。这期间,陈培民满脑子都是基层的事,琢磨如何保持官兵战争年代形成的那种革命精神,那种革命热情。他发动机关干部广泛同连队官兵交朋友。有个排长同战士一时没搞好关系,动手打了战士几巴掌。政委火了,要求这个排长公开作检讨,还要给处分。陈培民调查后,同意让这个排长公开作检讨,但主张不给其处分。他认为干部战士都是从战争中走过来的年青人,没有利害冲突,只是一时性急引起的小磨擦。团长、政委同意了他的主张。后来,这名排长和战士关系搞得非常好。1955年3月,陈培民去了南京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学习。两年毕业回来后,到炮兵教导营当政委。过了不久,组织又调他到组织处当副处长。1958年,部队也搞“反右”,陈培民被调到“反右”办公室当主任。当时,军部满走廊都贴的大字报,其中过激语言不少。宣传处李副处长爱看内参,可能受些影响,讲出一些所谓的“错话”。有人说,李是“右派”。陈培民一再表示,李副处长是好同志。陈培民找到刘军长反映自己的想法。后来,还是给李定了个“中右”分子。陈培民回想起来,觉得当时自己并不是多有觉悟,也没有个人之间私情,只是感到,李副处长是好同志,只不过讲了内参上刊登的一些材料,即使有些错误,但不会同党组织过不去。正因如此,对犯错误的同志,要重思想教育,轻组织处分。
&&& 从1960年起,陈培民先后任步兵第341团政委、陆军第114师政委、陆军第112师政委、陆军第65军政委,北京军区副政委。在不同领导岗位上,使他有机会接触高级领导干部,感受到了好的领导作风,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影响,自觉不自觉地体现在工作上。一次,总政主任谭政大将到部队调研基层建设情况,住地委招待所。领导安排陈培民去向谭政主任汇报,谭政主任听得很仔细,不时提问,不时记笔记。有时还问到基层干部和战士是怎样想的、怎样说的。就像连队干部同战士拉家常一样。谭政主任这次下部队,一行才有7人。沈阳军区只有一名二级部的领导陪同。谭政主任这种不讲大话、不讲排场的务实作风,让部属没有距离感的亲和质朴本色,给陈培民留下了深刻印象。再有,领导给部属说话的机会,听得进意见的事,很多。1970年,在陈培民任112师政委时,军区调他任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陈培民知道后,心里很不安,感到难做好这份工作。于是,他就找到军区吴岱副政委和徐光友主任反映,说自己不适合、也不具备当军区组织部部长的条件。这事后来出现变动, 主要是因为周恩来总理点名推荐38军老政委王猛(时任北京军区副政委)到国家体委,王猛政委带了陈培民一道去了国家体委工作。1982的,军区拟调陈培民到军区政治部当副主任,陈培民同样是很不情愿。他向秦基伟司令员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尽管秦司令员斩钉截铁表示不行,说事情已经定了,但仍表示理解他的意见。后来,调整比陈培民大两岁的夏一超到军区政治部来。这两件事,尽管同他自己的意见无关,但反映出上级倾听下级意见,领导倾听部属呼声的作风,是常见的。一个单位的凝聚力与人和气顺,离不开领导同志这种联系群众的作风。
&&& 陈培民离开老部队到65军任职时,秦司令员、傅政委分别找他谈话,内容竟然惊人的一致。都表示说,没有情况介绍,你自己去摸吧。陈培民明白首长的意思,调查研究要亲历亲为,无可代替。这也是传帮带。陈培民在65军工作了2年零3个月,用心思做了人和心和的工作,一班人也很努力,团结形势很好。陈培民到职不久,孙军长把军原班子不团结的情况做了坦诚详细的介绍,对因此耽误了一些干部的提升和成长,也非常惋惜,并真挚希望两人团结好,把部队带好。陈培民表示,你是老军长、老班长,我支持你的工作。在后来工作中,凡遇到矛盾,陈培民就事论事,坦诚相见。班子成员认为他办事公道,没个人成见。班子团结了,部队风气正,不但工作好做,而且出成果,特别是成长起一批干部,有好几个提升到大军区领导岗位上。当初65军的班子成员,回想起来当时共事工作的日子,都有好多感慨,都挺留恋。
&&& 军队历来有敢碰硬、解难题,讲政策、求实效的作风。高级干部解决问题,讲究政策和策略是有传统的。1976年下半年,中央着手解决保定问题。一天,军里领导被召集到京西宾馆,陈培民是从唐山地震救灾一线赶去的。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陈锡联司令员,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北京军区第一政委的纪登奎等领导同志在座。纪登奎第一政委主持会。军政委王丕礼让陈培民代表军里参加会议的同志向中央首长汇报。陈培民当时想,对保定问题,首长都知道大致轮廓。若具体细说,等于耽误首长时间。于是,他只讲了三条解决问题的建议意见。第一,保定问题派性很大。请中央最好能从外地选派领导干部来保定,以利于巩固解决保定问题的好形势。第二,保定两派里都有坏人,做的一些事是触犯刑律的事。只抓一派里的坏人,不利于解决保定问题。请中央派一些外地公安政法干部来保定,要超脱的人来办案。尊重事实,依照法律处理,不能将个人感情掺和进来。第三,新闻舆论很重要,最好也派人来抓。讲中央解决保定问题的指示精神,讲安定老百姓情绪的话,讲振奋老百姓人心的话。陈培民每说完一条,纪登奎都插话,表示肯定,还随即作出安排,讲的都是比较具体的意见。还特别讲到,中央工作组组长是你们政委秦基伟同志。陈锡联司令员没有表示不同意见。秦基伟政委来保定后,陈培民向秦基伟政委建议,多听听河北省军区、河北省革命委员会、38军以及两派群众的意见,有利于解决问题。后来,保定问题的解决,反映了中央的决心和正确的政策,反映了军区主要领导把握政策、实施政策的能力水平,反映了广大群众求稳定的迫切要求,也反映了38军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服从军区领导,采取得力措施,上下一致的努力。保定问题的形成,主要是“左”的思潮猖獗和社会无序状态结合的产物。38军对“左”的思潮和无政府主义的社会现象,深恶痛绝。一次,保定市发生武斗,38军马上派部队制止,李光军军长就在现场指挥。保定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军首长反复强调部队要尊重革命委员会、支持革命委员会。要做好群众工作,一要真诚,二要耐心,老百姓最通情达理。军首长这些常讲的话,陈培民在现场听过多次。
&&& 1971年和1977年,陈培民两次到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工作。第一次去,任体委政治部主任;第二次去,任体委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这两次,都是在体委主任王猛领导下工作。期间,王猛主任抓大事,敢放手,支持和依靠大多数同志一道工作。陈培民第一次在体委工作中,在王猛主任的领导下,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精神,很快解放体委老干部,并安排了工作。他第二次去体委工作中,主要是协助王猛主任,按照中央精神,拨乱反正,肃清“四人帮”流毒影响。1979年上半年,体委工作告一段落,上下人心顺,人气高。当时中央分管体委工作的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北京军区陈锡联司令员。当年8月一天,陈锡联司令员接见外宾后,陈培民向首长报告还有事汇报。他说,目前体委的工作已步入正轨,可以由体委的老同志做了,自己希望回部队去。陈锡联说:我同意,但我说了不算,得中央定。不久,国务院政工组的同志对陈培民说,体委的同志对你反映非常好,问你为什么要离开体委。陈培民重复先前向陈锡联司令员讲的话,表示了自己的态度。日,根据中央通知,陈培民回到了部队工作。
1983年,陈培民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8年和1993年,他又接连被选为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陈培民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这15年间,每年同全军代表面对面,认真议事,同全国人大代表共聚一堂,参政议政,视野更加开阔。作为军队代表,陈培民把事关军人利益的事,放到了维护安定团结局面的高度来认识,把事关军队建设的事,放到了加速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的层面来认识。在这方面,提出了关于维护军人权益、军队干部家属就业、军队干部子女入学、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士兵优抚和退伍安置等议案和意见建议;提出了军事设施保护、国防动员、边防建设等意见建议。在他任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期间,感到肩上担子更重了,以“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面貌,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
陈培民1988年7月被授予中将军衔,同年被中央军委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保定114部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