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战士45十周年聚会邀请函函

热门TAG标签:
&&&&&&&&&&&&&&&&
&&&&&&&&&&&&&&&&
&&&&&&&&&&&&&&&&
&&&&&&&&&&&&&&&&
&&&&&&&&&&&&&&&&
&&&&&&&&&&&&&&&&
全媒体产品
官方微信:yfj0525 (或扫一扫屏幕右下角“二维码”)
- - - - - - - - - - - - - -缅怀河北省军区独立师师长杨锦
缅怀河北省军区独立师师长杨锦
2012年的“八一”建军节到了。值此之际,我将酝酿很长时间的《缅怀河北省军区独立师师长杨锦》的文章发到博客上,以志我对杨锦师长的思念,以飨河北省军区独立师的首长和战友们,并向生活在祖国各地的原河北省军区独立师的首长和战友们致敬!
诚恳希望各位首长和战友对本文提出宝贵意见。
河北省军区独立师是一支成立比较晚、撤得比较早的一支地方部队,又是一支非常有战斗力、非常出干部的很有影响的地方部队。
据我所知,河北省军区独立师是1966年组建的,组建地点在沧州市,开始叫做“河北省军区独立第一师”(第二师在天津)。
一位网友在我撰写的《独立师战友通信录前言》博客上留言道:这个师的基础很好。1966年7月总参下令由河北省军区独立第1、2、3、4、5、6团和独立步兵连组建河北省军区独立步兵第1师。这六个独立步兵团在1964年年底开始组建,来源都是野战师的营、连,基础很好,如陆军第28、63、74、107、187、193、194、197师等。
1968年,河北省军区独立第二师移调山西省太原市,改称“山西省军区独立师”,至此,“河北省军区独立第一师”也便改称“河北省军区独立师”了。
我是1970年11月23日被河北省军区独立师副师长辛长孝钦定后参军入伍到该师的,最初在该师步兵第一团度过了新兵连生活;1971年3月8日,新兵下连又被新兵营营长(实际为8连连长)杨庆锁钦点随他到三营八连(当时在河北保定从事军工生产任务);于当年4月27日被调到师司令部军务科打字室当打字员。那时,建师的第一任师长杨玉明刚升迁到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不久,45岁的杨锦由副师长晋升为师长。
杨锦师长是一个最具军人风范的军人,长得堂堂正正,腰板笔直,粗眉大眼,治军非常严格,也非常爱才。据说,凡是调到师机关的干部必须经过他的钦点,他看不上眼的不管你通过什么关系上来的也会被扒拉下去,哪怕是一个小车班司机也不例外。
我初次见到杨锦师长时,一下子将我给镇住了,因为只有在电影中才能见到这样的威严凶猛军人,比项堃在《南征北战》中扮演的国民党张军长还要厉害,用“威风凛凛,霸气十足”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不仅机关干部、战士怕他,就连他的同事也惧他三分(当时我不理解这种霸气,但我后来当了领导以后,才感到这种霸气的必要和我身上的缺失以至渴望)。
杨师长治军非常有一套,真是有板有眼。
在他的治理下,独立师的各项工作总是创优争先。最有说服力的就是粉碎“四人帮”后,北京军区组织所辖部队进行军事训练考核,按理,有8个野战军在前,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地方部队怎么也不会取得好名次。但恰恰是“河北省军区独立师”这个不起眼儿的地方部队,每年年底的考核成绩都名列前茅,不仅让一些野战军瞠目结舌,也让大军区的首长刮目相看。我手里至今还保存着当年《解放军报》刊登的河北省军区两位新闻干事和我一起采写的反映我师一团五连取得军事训练好成绩的报道(报道附后;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负责写这篇报道的范印华后来升为解放军报社社长,现任海军副政委、中将)。
独立师是一支非常出干部的部队,它不仅是省军区机关干部的来源之一,当这支部队1980年被改编成北京军区守备第七师移防到
承德地区围场县受第24集团军代管时,军部司政后机关有8位处长都是由独立师生成的(按一般惯例讲,被代管部队一般都是视为非嫡系、受排斥的),说明这支部队的干部素质是非常高的。
用我的老科长张胜发2000年对我说的:“杨师长是位大军区首长的料儿。”但不知什么原因,他后来官运很不顺,在师长的位置干了十几年,到1985年离休。他培养起来的干部却非常提气,有很多后来都晋升为军和大军区的领导,像前面提到的被报道一团五连指导员黄建国现为北京军区副政委、中将;曾任湖北省军区政委石宝华少将,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张发少将、政治部主任黄献军少将等。其他晋升为师团干部的就数不胜数了。
杨师长在治军方面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
第一件,1971年冬季我们野营拉练途中,在临近中午强行军时,部队由于多年没经过这样的训练出现了稀里哗啦现象。待部队集中后,杨师长对此进行讲评,将大家痛批了一顿,毫不留情。我至今还记得他当时戴着一副墨镜,显得威风凛凛,怒气冲天,训斥部队为“一群乌合之众”。部队肃立在寒风中鸦雀无声。我记得那天我脚上都长了水泡,晚上科里有经验的老参谋找了从马尾巴上的硬丝给我穿透,将里面的水放出去。第二天,我咬牙跟着部队前进,生怕掉队挨师长的批评。那时,我是个不足18周岁的未成年人。为了照顾我,科里的老同志先是让我减轻了背包的东西,后来有机会就让我坐车,使我亲身体验到部队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第二件,1979年初夏,我从理发室理发出来往办公楼去,理发员小邱是杨师长的老乡,杨师长平时对他态度挺好的,但那天当小邱与我同行并用胳膊搭在我的脖子上时,被正在大院转悠的杨师长从身后发现了,他厉声喝斥小邱:“把胳膀撂下来!简直没个军人样子!”我俩当时都被杨师长的严厉搞得很尴尬。我心想:杨师长管得也太严了点儿吧?后来看了美国故事片《巴顿将军》,我猛然领悟,杨师长就是我心目中的“巴顿将军”。
有两件事杨师长有恩于我:
第一件是1978年,我因为一起冤案被以“下连当兵”的名义于5月份下放到步兵第五团一营二连参加种稻田的生产劳动(这事我不知道杨师长是否了解真相),但他11月份到这个团考察工作时,随行的一位副科长向他说情想直接将我带回师机关,他当时点头同意了。当向政治部领导通告此事时,他们还以“部党委没研究”为理由拒绝我回去,可是因为有了杨师长的“上方宝剑”,他们不得不默许。当我乘坐副师长刘国桢的车回到师机关后,一位政治部副主任对我显得格外殷勤,又说给我提职,又说给我生活补助。言外之意,就是不要让我在杨师长面前说他们的坏话,可见他们对杨师长的惧怕。当时这两件事情确实落实了。附带一句:在我离开独立师政治部时,我要求当时的宣传科长(后转业到人民日报社任办公厅主任)向我出示被怀疑是我写的匿名告状信时,我将写此信的人同时写给我的信封、信瓤找出,一同向科长展示,两封信系同一字迹、同一墨水颜色,证明他们怀疑错了。
第二件是1979年,我由于要调回原籍,五团来师部办事的嘎斯车回去路过我的家乡,押车的老乡问我有没有顺便捎带的东西,我委托他们将我保存的15个纸箱子捎回去。当时机关因为发生了一起盗用支票诈骗案件没破,专案组要求“凡是从大院往外运东西都必须经过专案组批准”。也不知怎么那么巧,就在装车时杨师长突然出现在我宿舍西边的甬路上,他瞪直双眼,死死地盯视着我们。我见状马上跑过去,向他说明事情的真相。杨师长知道后发话放行,我又得到一把“上方宝剑”,免去了请示报告的程序,征得了这次代运的机会。
我是1979年9月离开河北省军区独立师的。我离开独立师有很多原因,首先是因为我的家乡遭到了空前的大地震,家里由此出现很多困难;其次是因为蒙受了不白之冤,觉得自己的人格受到损害,伤害了自己的感情;第三是因为我当时负责保管我们通过关系给杨师长订阅的新华社大参考(上午版和下午版),我看到上面刊登的王震将军在访问英国与英国皇家司令谈到中国军队改革时,准备将全国的地方部队撤销和改编为武装警察部队的信息。
离开河北省军区独立师后,我再也没见过像杨锦师长那样的有威严、有能力的首长。
我所庆幸的是,离开独立师以后,我有两次机会见到杨师长:
第一次是1987年夏天,我到北京军区办事,一天晚上在85楼招待所食堂吃饭时,意外地见到了杨师长,那是他离休后第一次到承德围场度假回来路经北京,还有他的夫人陈林宜。见到老首长,我真的分外高兴。过去很少见到他的笑脸,那天他笑容满面,谈笑风生,可能也是因为离休后见到老部下心情兴奋的缘故吧!
第二次是2000年10月中旬,当时任保定市人大副主任的张胜发(我在独立师当打字员时的军务科长,后任张家口军分区副司令员,转业回保定后曾任常务副市长)给我打电话,说杨师长夫妻俩要从石家庄到保定来,邀请北京、石家庄等地几位在独立师工作过的老部下奉陪。我接到电话后心情非常激动,马上向上级请假,第二天就带车赶往保定,住在了保定军分区招待所(当时的保定军分区司令员李德兴也是独立师一团出去的)。这一次,我和杨师长有了亲密接触,陪他一起游览了直隶总督府和满城汉墓。乘坐缆车时,我陪同他同坐一车,就我两个人啊;我的女儿(当时在河北大学上学)陪杨师长的夫人同坐一车。我做梦也没想到我能和杨师长有这样的零距离接触。在宾馆,我还特意让他给我题写了“难忘河北独立师”的字,并和他一起合影留念。我一直将这张照片和题词视为珍宝,保存在我的身边。
&&&&&&&&&&&&&
2000年10月14日,博主和杨师长(左)在保定军分区招待所合影留念。
2006年6月夏天,我在参加一位战友孩子的婚礼时,听到杨锦师长病逝的消息。我不明白,当时怎么没通知我们这些老部下。后来得到解释是,因为河北省军区独立师的战友分布在全国各地,不便邀请,只请了石家庄和沧州的部分战友。
后来,我在网上搜到“风中百灵”的文章,才对杨师长从生病到逝世的过程有了初步了解。
杨师长走了,但他培育出来的干部还活着。我相信,凡是在他手下工作过的人,多数战友都会和我一样无比缅怀这位令人钦佩的老师长。河北省军区独立师因为有了杨锦如同锦上添花,后来花开祖国的四面八方。
如今,由于部队的几次精简整编,“河北省军区独立师”早已不复存在,杨锦师长也已离开了人间。但我们这些当年从河北省军区独立师生活和工作过的战友们永远忘不了“河北省军区独立师”,永远忘不了杨锦师长。
难忘河北省军区独立师,难忘杨锦师长。
西陆首页-&
论坛-& 文学-& 综合-&
四十港[/818y]
一位老战士走了
又快到周末了。想给住在医院里的老父亲,送些爱吃的东西。于是就给陪床的妈妈打了个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了妈妈低沉的声音“杨师长昨天走了”。当时我的心里咯噔一下,怎么会这么快?年前因为下肢肿胀才住的院,两个月都没有查出什么病。只是上个月听妈妈说杨师长得的是癌症,没想到怎么走的这么快。
杨师长是抗日战争参加革命的老军人。1966年河北省军区作为地方部队,要新组建一个独立师,编号为4787部队。从北京军区几个下属野战部队抽调了些干部。杨师长当年是从24军抽调过来任师参谋长的,我父亲是从21军抽调过来的。也因此我们全家从山西大同举迁到河北。那个时候我才有10岁。
我家和杨叔叔家是住在一排平房的邻居,所以我经常去他家玩。杨叔叔的老伴是个上海人,听妈妈讲她是个大学生。在我们那个大院里算最有文化的。我最欣赏阿姨家挂着她年轻时的艺术照片,彩色的非常漂亮。给我少年时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姨很爱唱歌,经常小声的唱给我听。不知道我现在喜欢唱歌,是不是受了她的影响。
小时候我对杨叔叔的印象只局限在外表。高高的个子,浓眉大眼,皮肤很白,应该算得上是美男子吧。那时的军人一般是不怎么回家的。很少能见到他们。对他的了解都是从大人的嘴里听到的。杨叔叔很会带兵,抓训练很有一套。对部下既关心又严厉,脾气暴躁,训起人来满嘴是“他妈的”。记得听说他有一次在操场上批评机关一个参谋,他前脚走后面那个参谋就晕倒了。因为杨叔叔特别呵护部下,与其他部门总搞不好关系。因此是喜欢他的人特别多,骂他的人也多。
而我眼里的杨叔叔,对孩子总是特别好脾气,经常和孩子打闹嬉笑。当时我特别羡慕叔叔家的孩子,能有这样一个和蔼的爸爸该有多好呀。有多少威风到外面去撒,回家就应该是慈父。(为此我总是和老爸顶撞)。
&1970年我父亲调到河北省军区后,就离开了杨叔叔一家。后来,军事干部出身的杨叔叔,因为部队训练有方,在历次军事训练比赛中是战绩卓越,被北京军区任命为师长。
这世界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四十年过去了,如今我父母家,又重新和杨叔叔一家,做了一墙之隔的邻居。我又见到了杨叔叔和漂亮阿姨。原来威风凛凛的师长变成了步履蹒跚的老头,当年年轻漂亮阿姨,现在也是躬腰塌背。佛家说任何事情都讲个缘字,也许这也是我们两家的缘分吧。
如今的他们已经是年过80岁的老人了,当年的威风已不在。杨叔叔经常拄着他那带小凳子的拐杖在楼前遛弯。每次在路上见到我,都会笑着说回娘家来了?他的身影依然是那么矫健,腰板依然那么直,一口浓郁的江苏口音,依然那么洪亮。我时常能在做饭的时候,看见杨叔叔和几个老军人在楼前高谈国家大事。
听妈妈讲,当杨叔叔检查出来患了恶性淋巴癌时,医院的大夫都不敢告诉他,但是叔叔特别执拗的对大夫说,你们什么也不要瞒我,战争时期我们死都不怕,什么样的事情没有见过。大夫只好把实情告诉了叔叔。其实当查出来时,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全身。五一节我和父母是在和平医院度过的,那时听妈妈说杨叔叔已经吃不下饭了。
转眼杨叔叔就这样走完了他的戎马生涯。妈妈电话告诉我,杨叔叔两年前就给休干所留下了遗嘱,一,把遗体捐赠给国际和平医院。二、不搞遗体告别。三、把骨灰撒向大地。
在电话里听到这些时,我哽咽了,半晌我没有说出话来。
戎马一生的杨叔叔面对死亡,走的是那样的从容。此刻,杨叔叔的形象在我的眼前,更加高大伟岸了。他高尚的品质,以及对党对人民无限的忠诚和热爱,永远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榜样。杨叔叔您安息吧,我会永远记住您的。
妈妈说:“叔叔的遗嘱是实现不了了”。
我说:“为什么?”
妈妈说:“一是和平医院不接受捐赠,二是杨叔叔的许多老部下不答应,一定要和老人做最后的告别。三是漂亮阿姨不答应,阿姨还想百年之后和叔叔在一起。”
妈妈说明天上午在殡仪馆举行告别仪式。
我告诉妈妈,明天我一定要去。
要在我最崇敬的叔叔面前深深地鞠个躬。
(本帖地址:)
杨锦同志生平
杨锦同志1924年11月出生于安徽省寿县杨家庙镇,1940年11月入伍,194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江苏省盐城县新四军抗大五分校第一期学员,江苏省盐城县淮海区党委淮建工作队队员,江苏省淮阴县五区乡政治指导员、区委会工作队兼三乡防主任兼政治指导员,江苏省淮海区淮阴县宋集乡大队政治指导员,江苏省淮海军分区淮阴独立营组织干事,江苏省淮海军分区一团政治处组织干事,华中10旅28团团直副政治教导员、2营副政治教导员,华东12纵103团1营政治教导员,30军89师265团2营营长,266团副参谋长、参谋长,20军教导团副教育长,志愿军20军58师173团参谋长,20军58师战车团副团长,军委装甲兵第一坦克学校1营学员,63军188师坦克自行火炮393团团长,188师副参谋长;河北独立一师参谋长、副师长、师长。北京军区守备第七师师长。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1960年5月晋升中校军衔,1964年7月晋升上校军衔。1985年9月离休。
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他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2005年9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杨锦同志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都始终不懈地全身心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奋斗奉献。在少年时期就参加了3次上海阜丰面粉厂工人罢工运动。随后,他积极参加革命队伍,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抗日战争时期,他指挥参加了淮阴周庄伏击站。解放战争时期,他随部队南征北战,参加了解放盐城战斗,第二次盐南战役、黄巷战斗、淮海战役、李庄战斗、参加了解放百龙港战斗、王家弯战斗和高桥战斗。在淮海战役中光荣负伤,在1949年5月在解放上海战役高桥战斗中担任营长,指挥部队较好的完成突破任务,打垮了敌陆海空坦克联合7次反扑,顽强地坚守师前沿阵地,被89师党委记三等功一次,建国后,他入朝参加抗美援朝,在抗美援朝期间,发挥我军政治优势,教育部队遵守纪律,爱护老百姓和人民军团结协作,为抗美援朝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赴朝归国后,他入校深造,他珍惜机会,虚心求教,成绩优良。和平时期,他工作深入踏实,作风雷厉风行,对部队大胆管理,积极带领部队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特别是他担任河北军区独立师师长后,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研究部队工作,总结经验,为推动部队建设做出了贡献。离休后,他仍然关心党和国家大事,关心部队建设,关心和教育下一代,坚持理论学校,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关心休干所建设,曾担任干休所党委、纪委委员,长期担任休干所党支部书记,在病重期间,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病魔做斗争。
杨锦同志,对党的事业中心耿耿,光明磊落,他为人耿直,团结同志,严于律己,一身正气,他的生活俭朴,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深受同志们的爱戴和尊敬。
杨锦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他的逝世是我党、我军的损失,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党员、好干部,更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战友、好同志,我们永远怀念他。
杨锦同志永垂不朽!
&&&&&&&&&&&&&&&&&&&&&
&&&&&&&&&&&&&&&&&&&&&&&&&&&&
&二○○六年五月十二日
1971年底(或1972年初),杨锦师长(右三)在独立师二楼中间北屋的小会议室内组织师党委中心组学习《哥达纲领的批判》。
(右二为到我校对我面试并决定接收我入伍的辛长孝副师长。)
1973年(?),杨锦师长(左一)在独立师二楼南面党委会议室内组织师党委中心组学习。
1978年2月13日解放军报刊登的由范印华、郎岗锋主撰的河北省军区独立师一团五连军事训练的报道。
安徽省天长市河北省军区70年入伍战友聚会邀请函
亲爱的战友:
您还记得日是个什么日子吗?这一天,我们751名天长籍同乡,带着亲人的叮嘱,带着对故土的眷恋,带着对未来的希冀,同乘专列飞驰北往。从此我们成了绿色军营的一个兵,成了河北省军区独立师的同乡战友。从那时起,我们的青春在军营燃烧,我们的友情在军营升华。
星移斗转,沧桑巨变,40年时光,弹指一挥间。往事难忘,温馨如昨,岁月在我们脸上刻下痕迹,思念在我们心头越发迫切。近年来,每当战友小聚,都会谈及召集老战友聚会的事。今年,是我们光荣入伍四十周年,我们几个战友再次商议,拟牵头召集河北省军区的老战友搞次聚会,目的就是回首当年·再叙友情,加强联络相互勉励。现在的你无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无论你在天长还是在外地,我们都希望你参加拟定在日举行的战友聚会。
&亲爱的战友,也许你已将久远的记忆封存,等待着我们四十年后共同开启,请你记住相聚的日子。这一天我们约定,去往事里走走,听听久违的声音,看看久违的面孔,说说久别的思绪,谈谈别后的旅程······。这是一次难得的聚会,别因为你的缺席使聚会留下遗憾。
“战友战友,亲如兄弟。”让我们高唱军营的老歌,期待聚会的美好时刻!!
&&&&&&&&&&&&&&&&&&&&&&&&&&&&&&&&&&&&河北省军区独立师70年天长籍战友聚会筹备组
&&&&&&&&&&&&&&&&&&&&&&&&&&&&&&&&&&&&&&&&&&&&&&&&&&&&&&&
&2010年11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二战末期德国军工:1944年产品足以装备270个师
凤凰网历史 【
核心提示:斯佩尔后来不无得意地指出:尽管空袭不断,工业生产的上升势头依然保持到1944年秋季。这一年,新生产的武器足够装备200万人,包括130个步兵师和40个装甲师。德国经济研究所算出的数字更高:仅1944年生产的军火,就可以装备225个步兵师和45个装甲师。
本文摘自《东线:大崩溃》 作者:朱世巍 出版:重庆出版集团
作者系凤凰网历史频道专栏作者
日,德国航空部大厅内,德国三军以及工业界的经济巨头们齐聚一堂,迎来了新任帝国军械部部长&&经希特勒&钦点&接替托特(刚刚死于一次诡异空难)的阿尔贝特&斯佩尔。此时,莫斯科前线的德军刚刚经历了空前的惨败,喧嚣一时的&闪电战&已全面退潮。而在后方,对长期战争准备不足的德国战争经济同样前景黯淡。会上,巨头们承认:由于陆海空三军之间的矛盾和纠葛,政出多门的军备生产举步维艰,且浪费成风,迫切需要一个总揽一切的领导者。
那么,谁来当这个总头呢?巨头们当然不会把新来的门外汉斯佩尔放在眼里,而提出让深受戈林信任的航空部国务秘书米尔希统管一切。可是米尔希却没有接这个茬,因为这个老滑头深知希特勒与斯佩尔的关系非同一般。接着,&门外汉&斯佩尔第一次站了起来,宣布希特勒有话对大家说。会议中止。
2月18日,会议再开于艺术研究院会议厅。此前,希特勒已经公开表态支持斯佩尔。多数巨头见风转舵,转而附和&元首&的意见。最终,除海军代表有所保留外,众人一致同意授予斯佩尔全权。自此,德国战时经济步入&斯佩尔时代&。斯佩尔,这个从没拿过枪的年轻建筑师,成为出产成千上万飞机坦克大炮和军火的德国军事工业的大总管。
战后,西德经济研究所对&斯佩尔时代&如此评价:&这就开始了德国军火工业的新纪元&&由于战时环境的迫切需要而掀起了军火工业的真正高涨。这种高涨首先是在工业中采取了新的领导方法的结果&。这些所谓的新方法包括:吸收年轻血液加入领导部门;由技术专家组成专门委员会和&瑞恩&组织。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将直接生产军火的企业联为一体,形成所谓的&坦克委员会&、&大炮委员会&等等;后者则是间接供应商(如金属加工、电气技术等等)的联合。
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外行&斯佩尔领导下的军工部门的基层实权反而落到了专家的手里。但这仅仅解决了生产领域的部分技术问题,尚未触及资源和原料分配不善的根本。众所周知,为了避免激化国内矛盾,希特勒和纳粹地方领导人坚持维持较高的消费品生产水平,致使分配给军事领域的资源不足。虽然德国官方曾在1942年下令限制&非急需消费品&的生产,可是企业老板们却不打算错过发财的机会,依然坚持大量生产家具、玻璃制品和瓷器等等。
1943年9月,斯佩尔被任命为军备与战时生产部长,权限从全国军事经济部门扩大到民用经济部门。这就为进一步的通盘解决提供了可能。为了停止生产只对&行贿有用&的奢侈家用品,看上去文质彬彬的斯佩尔露出了獠牙!日,在波茨南召开的&省党部领导大会&上,斯佩尔向纳粹高官发出警告:如果各省不能在两周内把民用工厂都转为军用,就将遭到严厉惩办(当然是通过希姆莱的部门)。
虽然斯佩尔发了狠话,却依然无法抵消希特勒和地方高官们维护消费品生产的决心。结果,从1942年到1943年,民用消费指数仅仅从81.5降为80.2。如果以1941年消费品生产指数为100,则1942年为90,1943年为94,1944年又是90。作为代价,1943年,军火和军用物资仅占整个德国工业的31.1%;1944年也只有39.8%。1943年,德国人仅用不到54%的钢材来生产军火(1940年只有49%)。同一年,用于军工的有色金属也仅占总消费量的38.8%&80.3%。
斯佩尔虽然整日忙于安排生产调度物资,却也不能对前线局势的恶化不闻不问。据他自己的说法,早在月间&&也就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刚结束时,他已经预感到战败的结局。但这丝毫不妨碍斯佩尔继续积极地为希特勒工作。当后方士气日益低落的1944年7月,斯佩尔还向希特勒建议,将V1和V2导弹的试验拍成彩色纪录片,以此给德国人打气。可是希特勒却害怕会泄密,结果仅作了小范围放映。不过戈培尔和斯佩尔还是借此发起吹嘘&奇迹武器&、&复仇武器&的宣传运动。似乎只要把这类宝贝大量投入使用,战局就会奇迹般的逆转。斯佩尔本人也亲自上阵,在广播里大吹特吹。
就这样,野心勃勃的斯佩尔把这份能给他带来巨大成就感的工作进行到了最后。通过他的努力,德国军工产量翻倍增加。斯佩尔后来不无得意地指出:尽管空袭不断,工业生产的上升势头依然保持到1944年秋季。这一年,新生产的武器足够装备200万人,包括130个步兵师和40个装甲师。德国经济研究所算出的数字更高:仅1944年生产的军火,就可以装备225个步兵师和45个装甲师。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作者:朱世巍
编辑:刘嵩
频道头条 Big News
ArpAdPro_Date_End -->
ArpAdPro_Date_End -->
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
热点图片热点视频
最热万象VI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聚会邀请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