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房地产将崩盘子2016年涨得这么恐怖,会崩盘吗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比楼市崩盘更可怕的,是你一直没买房
泡沫是很可怕,但最可怕的是,你因为担心那个不知道啥时候来的泡沫而选择了什么都不做。那么,即便泡沫崩溃了,你自信有钱去抄底吗?房地产至少还能跑赢通胀,但你只持有的现金却在时间的流逝中,全贬值了。
来源|朱罗纪(ID:newJurassic)
作者|朱罗纪
这三个星期以来,关于房地产泡沫的争论又变得热火朝天了,人民搞不懂深圳的房价为什么在去年涨得那么疯,人民担心深圳、北京的房价再这样下去会不会直接崩盘了?人民寄希望于政府这次要发大招直接把楼市KO了,人民对国家再一次重启货币宽松忧心忡忡……总之,关于中国房地产未来的命运,再一次成了举国上下最大的热点。
但,我想说的是,我们这段时间所讨论的关于中国房地产的一切议题,在8年前的2007年,甚至在12年前的2004年,都曾经被热火朝天的讨论过,现在的这些争论,既没有太多,也没有太新。这段时间公共舆论所讨论的一切议题,都让我感觉无比的熟悉。
比如:关于中国经济和地方财政过度依赖土地和房地产的问题,关于房地产是否绑架了中国国民经济的问题,早在2004年,易宪容就发出了警告,后来他被封口了。
比如:关于深圳,关于中国的房价是不是在赶顶,会不会重蹈日本东京当年的大崩盘,在2007年也被集中的讨论过。王石在几年之前也公开警告过:中国楼市会重蹈日本覆辙。
比如:关于救市,关于M2的疯狂扩张会对房地产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问题,在2008年也被集中的讨论过。今天的货币政策的重新扩张和史无前例的去库存,和2008年的4万亿,有什么不同吗?
比如:关于还要不要买房,成了所有的问题中最终极之问,房价都涨成这样了,还要不要买房?还要不要买房?
唯一的不同是,之前每一次都有任志强大义凛然的点火发炮。这次没有了,向他致个敬。
但这不是重点,我只想用几个最典型的例子,来讲几个最朴素的真实面,我认为这些真实被有意无意的忽视了。
1、第一个,是美国123年的房价史
卡尔·凯斯和罗伯特·席勒编制了著名的Case-Shiller房价指数——席勒是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就是那个老是看空中国房价的人。
这个指数说:在美国年长达123年的历史中,下跌的年头是28年,上涨的年头是95年,跌幅最深的一次是2008年,-18%。连续下跌达到5年的只有两次,一次是年的大萧条时代,累计跌幅是26%。一次是年的金融风暴时代,累计跌幅是33%。整体上,美国的房价在过去的100多年中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3%,略高于美国2.8%的通胀率。
这123年中,美国出现三次十年累积涨幅超过100%的大牛市,分别是在年、年、年。
美国123年扣除通胀后的房价走势图,基本平稳上涨
虽然这个指数其中一个研究结论说:长期来看,美国房价的涨幅基本等于通胀率。但看那个曲线,以0.25%的速度连续涨了100多年,它论证了两个铁一般的事实:1、长期看,房价是上升的。2、房地产是抗通胀的好品种。
放到单个城市看,比如纽约,长期看,也基本如此。纽约在年长达25年的时间里,房价增长率正好是美国的通胀率。
纽约近30年来实际房价走势图,正好是美国的通胀率
2、第二个,是东京半个多世纪的房价史
日本的故事大家都很清楚了,太多人拿中国楼市和日本楼市对比了,2009年之后,网上流传的那个中日楼市泡沫对比图,都很清晰的把崩盘时间都预测出来了,可惜没兑现。
简单说吧:日本房价是在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开始出现赶顶的。大约1991年开始崩盘,到大约2005年到底,最大跌幅达到70%,房价又回到了20年前也就是广场协议那一年。
但你们只看到日本泡沫破灭后痛苦的经历了“失去的20年”,但同样不能忽视的是,在“失去的20年”之前,日本GDP从1960年代开始便保持了每年高达10%的经济增长。房价从1960年代甚至更早就已经开始腾飞,基本是一直飞到1990年代,前后经历了超过30年的楼市繁荣,日本六大城市地价上涨了56.1倍。这也是事实。
日本年近30年房价大牛市
3、第三个,是香港30多年的房价史
香港在97年亚洲金融风暴期间,房价暴跌了一半以上,一直跌到2003年SARS危机,连跌5年,东京和香港房价跌起来的劲爆,比纽约流弊多了。
但问题是,你看亚洲金融风暴之前和SARS危机之后,香港房价涨了多少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前,香港房价也有好几次牛市熊市,但基本都是“小熊大牛”。
从1980年到1997年前夕,17年的大周期里基本都是在上涨,涨幅有8-9倍。2003年之后到今天,也是10多年,房价也基本是一直在上涨,中间有调整也是小幅度,整体也房价早已超过了1997年的高点,去年均价大约到了9万元/平方米。全球最贵的分层住宅价格,一直都要靠香港来刷新。这也是事实。
香港年30年房价走势图,1997年高点之前有17年主升浪
4、就讲这几个最朴素的真实面
一、在历史的长河中,那种房价暴跌50%、80%的大崩盘、大萧条,没几回。
20世纪到现在100多年,大崩盘俩手掌就能数过来。像大萧条、日本楼市崩盘、金融风暴,这些在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来那么一回的。像日本那样一下子来个“失去的20年”,更是比较罕见的个案了。在你一生的时间里,可能会真正遇到那么一次,我说的真正遇到,是指在你成年能够独立投资独立承担风险的那个劳动阶段。也许你因此暴富了也许你因此破产了,但就算你想多经历都不会有更多机会。
二、毫无疑问,泡沫总是会破的。同样毫无疑问的是,泡沫在破灭来临之前房价会连涨很多年。
地球上还没有永远只涨不跌的房价,美国、日本、香港这些更成熟的房地产市场,在过去的100多年里,他们都无一例外的经历了大崩盘。认为中国可以例外的,是在侮辱别人的智商。不要觉得中国的房价连涨10几年是多么新鲜的事情,很多地方都出现过。拉长一点看,泡沫的破灭都是不可避免的。
但这些年来,我们总是过于强调崩盘的恐怖性,这太片面。大崩盘的确很恐怖,一夜之间全完了。但,你看看那些地方,在崩盘之前,房价连续上涨了多少年?美国三次大牛市每次的跨度都是10年以上,日本是30个年头,香港是17个年头,中国从房改之后,除了2008年,也基本是17年一路上涨。
越激烈的崩盘,前面一定是越长时间的房价上涨。
三、预测泡沫是徒劳的,坚持任何一种观点都会有对的那一天。
中国楼市从2002年起,就不断有专家告诫我们:楼市要崩盘了,不要买房。结果房价涨了10几年,崩盘还是没有等来,倒是自己离房子越来越远了。
再强大的政府、再流弊的经济学家,谁也预测不到、谁也挡不住商业大周期的突袭。预测泡沫都是徒劳的,成功逃过泡沫更是少部分人才会有的狗屎运。
长远看泡沫迟早是会破的,就像长远看人总是会死的一样,难道这样,你要每天把自己活得苦逼逼的?
这世上最不靠谱的事就是预测不可知的未来了,最简单的一个法子:如果你永远只坚持一种观点,一定是对的。比如,你每年都公开说一次:房价一定会跌的。看过去那些地方的房价史,一般最长也就30年吧,你一定会答对一次的。
四、长期看,因为害怕泡沫而不去买房,个人所承担的损失要远远大于躲过泡沫的收益。因为一个大泡沫的形成和破裂,有可能横跨你的一生。
美国两次大崩盘&,横跨了接近一个世纪。日本在大崩盘之前房价涨了30年。回头看,中国房改以来,也有18年了。你的人生,有几个18年?有几个30年?为了等一个到现在都还没来的大崩盘,可能你要错过好几次改善自己的机会。比如:2005年之前,2008年,2010年。我想说的是:财富不是最重要的,时间才是,学习才是。
在深圳,即便是你迟至2013年在关内买一套四房,今天你也可能是一名千万富翁了,至少,你不用面对现在已经涨到1000万才能买一套的房子焦虑了。
所以,这样的虚无缥缈的大崩盘,你根本没有必要老是想着它,它爱来不来。
五、我看到的是,房地产是储藏财富和抵抗通胀的最好方式。
也许有更好的,但是,和普通老百姓攸关又最没有专业门槛的,就是房地产了。看看美国、香港那些数据,结论很鲜明,香港房价在98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依然创了新高。每一个国家的房地产在长期过程中,都会表现出上涨,期间会经历多次的小调整,但基本都是:涨起来很凶猛,跌起来一般般,最后来一个大泡泡收尾,再重新开始。
泡沫是很可怕,但最可怕的是,你因为担心那个不知道啥时候来的泡沫而选择了什么都不做。那么,即便泡沫崩溃了,你自信有钱去抄底吗?房地产至少还能跑赢通胀,但你只持有的现金却在时间的流逝中,全贬值了。
总之,中国的房价,一线城市的房价,不要指望它没有泡沫,不崩盘,对这一点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崩盘,所以才会相信房价永远上涨的神话。但市场就是市场,不存在特殊,。即便你不断使用大规模的刺激手段,也不过是把泡沫发生的时间向后推延而已。
我们最应该学习的,是如何面对泡沫。
################
徐峥:只有等到热钱投资失败更多了中国电影才可能慢下来
来源:壹娱观察作者:陈昌业&日
摘要:想做“老大”的中国电影,真的有必要那么着急走出去吗?...
昨日(13日),相信整个中国内地的电影圈都被李安刷屏了朋友圈,这位迄今为止可能是最著名的华人导演对中国内地电影产业的关切和焦虑令中国电影人动容,当然也是思考良多。
李安希望中国电影能够慢下来,做好筑基的工作,“希望大家耐心一点”。但中国电影的高速发展,以及涌进来的热钱蒸腾着整个产业,一方面企业急于在资本市场谋求高市盈率,讲资本故事比讲电影故事利润更可观;另一方面人才也在电影产业的财富故事“鼓舞”下,焦躁地梦想自己一夜功成。
李安在局外冷眼旁观地洞悉了一切,而徐峥就在局内,正深切地经历着中国电影市场过去几年烈火烹油的兴奋与焦虑。在昨天的“票房即将超美国,成为‘老大’还差几件事?”论坛结束后,壹娱观察专访了徐峥。
中国电影做剧本太着急,太快了
壹娱:李安导演在论坛上讲到“故事是假象”,这其实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了,中国电影的故事相比美国其实还有很大差距,您觉得差在哪里呢?
徐峥:从选材来讲,因为大家都比较着急,一个是题材重复的挺多。从某种程度来讲是一种浪费资源;另外,其实并不是说现在剧本不好,而是说做得太快。
要写好一个剧本,半年的时间,这是打底的。但是有一些我知道就用一个月的时间,两个月的时间,(这样的剧本)不可能好。里面的细节各方面,本身的结构、人物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完善。在选材的材质上没有太经过深思熟虑,就那么选了。
比如《疯狂动物城》这样类似的剧本,你会发现它的创作过程是很漫长的,用数年的时间策划和做剧本,所以它出来的每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经得起玩味。它(近)两个小时的内容是一次剧作智慧的集体爆发,你看这样的故事当然觉得质量级别更高了。
我们很多剧作还停留在需要使用旁白才可以把问题交代清楚。上来就是我叫什么,然后我几岁,好的剧作不需要通过那种方式。你看一场戏就知道这是什么样的人了。
只有等到热钱投资失败更多了,中国电影才可能慢下来
壹娱:李安刚才劝中国电影不要太着急,但您身在这个局中,知道其实目前的环境是很难慢下来的,您觉得中国电影为什么快得停不下来呢?
徐峥:一方面资本的驱动,因为资本的本性就是要看到利益的,虽然有很多释放,但是你要了解到这些释放背后的企图心是为了获得。越是释放得越多,他希望能够回收的欲望就更强烈,所以李安导演讲这存在一个陷阱。
另外,从业人员急于想马上证明自己,每一个人都想证明自己,不管是制片人也好还是导演也好,都需要证明自己,我是成功的,这样我就可以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也可以表达自己。
因为之前(电影行业)所有的这些渠道都是处在一种封闭的状态,(如今)同时打开了以后大家都会有一个野蛮生长的过程。你从数量上来看,每年700多部,到最后你在电影院里面记住的二三十部撑死了。其实这就有一种产能过剩的情况,(等到)有一部分的资本发现钱没那么好赚,或者有投资失利的那种,他就会慢慢理性下来,就可能没有那么多热钱了,或者放矢就更加有目的性。
我特别希望看到数量减下来,本来700部,现在变成只有300部了,但是你可以记住的电影更多了,这是真正的好现象。
工业基础里“匠人”的训练和养成最难,必须慢慢来
壹娱:刚才李安导演讲到了工业基础,用道家的筑基来做比方,他说相比好莱坞,中国工业基础还比较稚嫩。您觉得我们在工业基础方面还有哪些差距?
徐峥:应该说差得还很远。我认为最重要的差距是在于人上面的。因为硬件这个东西可以拿钱买,或者人要是不行,也可以引进别人的人才。但其实人的训练是很慢的,他的认知、经验那些东西是全方位的,是一个立体的,既有知性的,又有感性的,这个只能慢慢来,不能转化得那么快。
壹娱:您刚才在论坛现场讲到了一个困扰您的人的问题——您好不容易看上一个不错的执行导演,但等到他的时候他说要当导演了;好不容易有个制片人合作得很好,等再找到他时,他要做制片公司老板了。是不是因为我们的大环境没有给这些人安定下来的系统或者让他们能够安心成为工业环节当中更精的人才?
徐峥:你说的太对了,就是这么一回事。大家都没有安全感,没有办法安定在自己的位置上,(我们的电影人)还是少有一种工匠精神,这个是挺麻烦的事情。这个还是要靠每个人自我的修养,到最后能不能在整个过程当中认清自己,什么样的工作才是自己真正想去做的东西,然后每个人归到自己的位置上。但是这种认识的形成是需要有一定的过程吧,希望可以慢慢得到改善。
想做“老大”的中国电影,真的有必要那么着急走出去吗?
壹娱:中国电影需要那么着急走出去吗?
徐峥:我觉得只要我们特别想说做“老大”的想法,这种愿望,就说明我们还不够真正的自信。因为真正自信的话,他是那种文化上面的自信,是不会有这种想法的。否则带有这种观念就说明其实还比较土豪。它需要行业内所有的人,知道哪些地方来给自己设立一些界限,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做哪些事情。
壹娱:您自己的作品,短期内想走出去吗?
徐峥:我觉得这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我觉得对于国内(观众)的服务还没有完全做好,我先要把这一摊子事情全部理清楚,先把自己的电影拍好再想走出去的事情。
说白了,不走出去也行,只要是你自己拍的东西是好的就可以。老想着走出去,要想证明什么呢?但是会有很多人觉得我们要走出去,特别着急。
后记:那些徐峥没能或许也无法表达的
徐峥其实是被中国电影的“高速”成就的一个标杆,也因此被资本所追逐所推动的一个明星,当然也是被官方竖起来的一面旗帜,他比李安更能体会在中国内地“繁荣”的电影产业里的幸与不幸,但又很难像李安那样知无不言。
与李安一样他也是戏剧学院毕业,对戏剧、对故事迷恋甚至是信仰,令他深信“慢”才能磨出好作品——但别人却等不及了,就像在论坛上他说的,在一个作品完成之后,徐峥会想出去游学、上课去充充电再滋养下自己,但其他人就会着急了,“你的工作室怎么不干活,拍不拍电影啊,怎么还不开始写剧本啊。”
要让中国电影慢下来,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就像徐峥在论坛上提到的中国电影的人才教育问题,一个导演也好,一个制片人也罢,一己之力是没有办法系统解决的,要解决它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谁来统筹协调全行业呢?
急于做“老大”的是谁?急于给世界讲中国故事的是谁?不愿意中国电影慢下来的又是谁呢?
我希望现在是(中国电影)一个黄金时代的开始,大家好好把握,走到良性的循环,大家都可以活很长,越来越好,走到世界很自然的,这是文化的事情,你要给它一点时间,希望大家耐心一点,继续努力。
#############
中日两大首富的跌宕人生:日本先生.com和中国曾经的超级巨富,没听过他们故事,不足以谈投资!
来源:商业汇评 苏凉生
因为负债过高,投资人已看淡软银的未来。今年2月软银股价跌至自2013年收购Sprint以来的最低水平。软银目前的市值甚至低于其持有的阿里巴巴股份市值。他输就输在了自身过于自信,过于冒险上!而和孙正义这般光景的,还有盛大CEO陈天桥!
  6月1日,中日出了个大新闻,孙正义忍痛割爱,将自己持有的价值20亿美元阿里巴巴股票卖给阿里巴巴,软银持有股份从32%降至28%,以降低软银的巨额债务。这是孙正义自16年前投资阿里巴巴以来,首次抛售这家中国电商巨头的股票。
  孙正义的软银集团怎么会沦落到靠抛售股票来断臂求生的地步了呢?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商道君带你来扒一扒孙正义的这些年的起起落落吧!
  孙正义的人生第一桶金:一亿日元
  孙正义是朝鲜裔的日本人,不过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中国春秋时期兵法大师孙武的后代,他的血管里流着孙子的血液。所以,他经常是《孙子兵法》不离手。
  考据起来,孙正义祖籍的确是福建莆田,孙家祖先是从中国福建莆田,经多次才迁徙迁到的韩国。孙正义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二代,他的父亲开了好多的弹子房,家境优渥。像他父亲一样,孙正义的骨子里也一直流淌着一流商人的血液。
  在日本读书到高中时期,孙正义越过越没劲,在16岁的时候,他便只身去美国读高中。
  在这时,孙正义就显示出他作为牛逼企业家的特质:勤奋和坚韧。
  从日本到美国求学,孙正义仅用了3周时间就从高二连跳数级,考入美国高校。1975年9月,正式成为大学生时,孙正义所做的第一件事是买了一扇门,搬回房间,放在两张钢制柜子上,做成了一张特大号的书桌。
  大学期间,孙正义化身为“学习狂”,他像超人一样不知疲倦,平均每天只睡3小时,最多也不超过5小时。
  1978年在校期间,孙正义已经构思了世界第一台电子词典,但是当时他一没本金二没技术跟本没办法独立完成开发。于是乎他亲自去拜访当时还是夏普中央研究所所长、被誉为“日本电子产业之父”的佐佐木正。
  当时佐佐木正说这个想法很疯狂,但是欣然接受并且一起开发出了电子词典。1979年把这个产品卖给了夏普并且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一億日元。再告诉大家一个惊人的事实,当时,他才21岁。
  就这样,孙正义在大学时,就和同龄人拉开了差距,表现出和常人完全不同的商业天赋,拿到了人生第一桶金——1亿日元!
  创办软银集团,走上人生巅峰!
  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校毕业后 ,孙正义显示出他作为牛逼企业家的第二个特质:孤注一掷的雄心。
  1981年孙正义回到日本,他用了这一桶金和亲戚又出资的1億日元,成立日本Unison World,即soft
bank的前身。此后,孙正义在福冈市南部的大野成立了软银公司,从事的是个人电脑用的软件的流通买卖,当时的资本只有1000万日元。
  那时公司的屋顶只是一层镀锌铁皮,屋里一个装苹果的箱子被当做演讲台,孙正义就是站在这个“讲台”上,饱含激情地对他仅有的两个员工演讲:“公司营业额5年要达到100亿日元,10年要达到500亿日元。”
  那两个员工以为看到了一个疯子,第二天,都辞职跑了!
  2004年为了争取手机运营权力,他甚至左手拿着softbank的通信私营企划书,右手拿着石油和火机,站在总务省办公大楼里说,今天你不让我这个私营案通过,我立刻自焚死在这里。就这样顺利让softbank打开了通信运营商的大门。
  当然,这些都不够,让孙正义最终成为第一流企业家的特质,是敏锐。
  总结创业30多年来的经验时,孙正义曾分享说,选择将来会成为主流的行业是关键。“选择枝叶或者夹缝可能获得一时的成功,但终归成不了气候,不能指望获得巨大的将来的成功”。
  孙正义对移动互联网的见地很深刻,他很早就预见到,移动互联网将成为未来的霸主。
  1988年7月,孙正义建立起软银·美国。
  1996年,美国硅谷的互联网浪潮开始发酵,孙正义向雅虎投入了1亿美金。此后雅虎上市后,孙正义仅仅抛售了5%的股份,就获利了4.5亿美元。
  在美国赚到钱后,孙正义再次杀回日本,成立雅虎日本公司,软银控股51%,雅虎日本成为日本最大的搜索引擎和门户网站。
  2006年,孙正义去拜见乔布斯,恳求一旦在日本发售了iPhone请第一个让Softbank代理。孙正义对乔布斯说,移动通信的时代一定会到来,无论如何都要收购移动公司,要么拿到许可证。两人也成功达成合作!
  这个身高只有1.50米的小个子富豪孙正义就这样走上了人生巅峰。
  据报道,孙正义凭借着强大的软银集团掌握了日本70%的互联网经济。软银总裁孙正义一直被称为“日本先生.com"。
  豪掷3500万美元投资马云,15年后资产翻了4000倍!
  1999年10月,孙正投资创业期的阿里巴巴3500万美元,2004年2月,再次投资6000万美元。
  2003年,盛大与韩国Actoz的官司打得正火热时,软银旗下的软银亚洲投资4000万美元给盛大。
  2008年,孙正义再一次出手,以3.84亿美元的资金,获得千橡互动40%的股权。孙正义进军千橡,看中的是公司旗下的SNS社区品牌,包括校内网、人人网、猫扑网、山赛开心网。
  马云经常讲一个故事,“我说了6分钟,孙正义给我3500万美元。我没想到钱来得那么轻松,他没想到我不是来向他要钱的。”1999年,孙正义与马云第一次见面,孙正义决定投资阿里巴巴,投资金额达3500万美元。
  马云当时什么也没有讲清楚,马云说自己有一个梦想:阿里巴巴利用互联网改变商业与贸易,他坚信互联网能改变世界。不是商业模式、管理团队、市场机会促成了这次合作,是两个互联网信徒的共同信仰促成了这次合作。
  15年后,阿里集团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后,成功超越了facebook和,史上最大的IPO规模诞生了,其总值约为250億美元。实际上孙2000年投资的20億日元赚来的回报是近乎8兆元的规模,手中握住的资产翻了快4000倍。
  收购Sprint!200亿的疯狂赌注,他输了
  孙正义最爱干的事,是冒险。对于孙正义来说,他的职业生涯起步于三十年前西行求学美国。三十年后,2012年,孙正义以收购者的身份再次回到美国,重新谱写自己冒险人生的又一乐章。
  这一次的疯狂赌注,是收购Sprint。2012年10月份,软银宣布斥资200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三大运营商Sprint,一时间震惊世界,这是日本公司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海外收购案。
  以Sprint自身的纯资本的3倍巨额费用去收购了美国第三大通信运营商Sprint,需要花费近2兆日元,这对软银财务是一种极其冒险的挑战。
  但对于55岁的孙正义来说,疯狂从来都是个褒义词。孙正义在这次收购中瞄准的是,以规模经济保障利益,以协同效应降低成本,打造一个跨国运营商。
  然而,这次,上帝没有把幸运的骰子掷给孙正义。自2013年以来,软银一直债台高筑。在收购后,Sprint亏损不断增加,客户不断流失,2014-15财年,
Sprint出现 15亿美元亏损。巴伦周刊报道,2016财年Sprint会给软银带来56.5亿美元的负现金流。
  根据彭博统计的数据,软银已身负超过1000亿美元的债务。因为债务规模过于庞大,美国评级机构穆迪已把软银的长期信用评级降至垃圾级。
  而因为负债过高,投资人已看淡软银的未来。今年2月软银股价跌至自2013年收购Sprint以来的最低水平。软银目前的市值甚至低于其持有的阿里巴巴股份市值。
  再恋恋不舍也没办法,孙正义最终还是选择了断臂求生,将阿里巴巴的股份卖还阿里巴巴。
  他输就输在了自身过于自信,过于冒险上!
  而和孙正义这般光景的,还有盛大CEO陈天桥!
  今天,中国互联网产业最火的三家公司,被人称为“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相比之下,曾经的中国首富陈天桥和他的盛大网络,显得黯然失色。
  今年43岁的陈天桥,创业仅四年时,凭借着盛大网络在纳斯达克上市,一举成为身家88亿元的超级巨富。
  十二年后的今天,已经很少听到关于盛大的好消息了。它似乎已从中国一线互联网公司中消失,只是偶尔出现高管离职、司法纠纷、盛大游戏打包卖给马云等消息时,才显示陈天桥和他的盛大还在。
  《传奇》成败,一部网游支撑盛大十年!
  1999年,26岁的陈天桥与弟弟陈大年,在上海浦东新区科学院专家楼里的一套三室一厅的屋子里,用50万元创办了盛大网络。
  2001年,盛大网络正式进入互动娱乐业,而陈天桥真正的发迹是从一个叫《传奇》的网络游戏开始的。那年开春,韩国Actoz公司为它的《传奇Ⅱ》游戏寻找网络运营商。《传奇Ⅱ》是一种新颖的“在线角色扮演类游戏”。
  敏感的陈天桥与Actoz一拍即合,以30万美金获取了《传奇Ⅱ》在中国的独家代理权。2001年11月,《传奇Ⅱ》上线运营。
  《传奇Ⅱ》这种游戏的“黏着性”极强。玩家投入时间、金钱在虚拟世界里一争高下,而盛大在现实世界里数着钱。一个月后,游戏同时在线的人数迅速突破40万,他的投资全部收回。
  2002年,盛大收入和净利润达到惊人的3.26亿元和1.39亿元;2003年收入和净利润均较上年翻了近1倍,分别达6.33亿元和2.73亿元。突然积聚的财富让陈天桥有一步登天、失去重心的感觉。
  而此时,盛大的员工只有100人左右,但《传奇》带来的收入每天已经突破100万元。这个数字让陈天桥很是兴奋,也很刺激,他时常会从睡梦中惊醒。
  2004年,盛大在全球拥有3亿注册用户,平均每天同时在线人数230万。那年5月13日,盛大网络在纳斯达克上市。在8月10日首次公布财报之后,盛大股价一路攀升至21.22美元。此时盛大市值已达14.8亿美元,成为纳斯达克市值最高的中国概念网络股。
  按照持有股票的比例折算,盛大创始人陈天桥一跃成为拥有90亿人民币的年轻首富。出生于1973年的陈天桥,仅仅靠一家经营网络游戏的网站就创造了一个财富神话。
  不过,盛大的成功始于《传奇》也败于《传奇》。没有人想到,《传奇》系列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一直是盛大游戏收入的主要贡献者。一个企业在十年间啃老本于一款游戏,命运也因此而起伏。
  从2012年第二季度以来,盛大游戏的营收已经开始呈现出负增长趋势。而此时,同样在美国上市核心业务为游戏的网易和巨人网络,均实现业绩增长。
  在经历了连续几个季度的业绩低迷后,盛大游戏单季营收首度跌出国内游戏行业前三。根据目前数据,国内游戏行业前三名分别是腾讯、网易、畅游。曾经靠网络游戏起家的盛大,被其他公司超过。
   广种薄收,十年投资140多个项目
  过去十年,盛大围绕以娱乐内容为主的方向,做了大量互联网和泛娱乐领域的投资,但却并未形成一个以游戏为核心业务、多元投资驱动的有效增长的模式。
  过去十年,陈天桥致力于构建盛大集团的娱乐帝国,在影视、文学、地产等均做过大量投资,虽然抢占了先机,却没有一个发展成可以贡献稳定收入的核心业务。
  原因有多种,由于陈天桥浮躁投机心态而自毁长城的为数不少。
  2003年陈天桥提出了家庭娱乐构想。2004年,盛大开始推行“盛大盒子”计划,花费了4.5亿美元。2006年被广电总局发文点名违规而失败。
  超前行业十年的盛大盒子,违规只是令其体面终止,主要失败原因却是自身的产品存在严重问题:成本高、价格昂贵,内容并不具备吸引力等。
  2009年盛大全资收购酷6,当时,酷6网尚处于视频行业三甲。2010年通过成功的资本运作,酷6成为国内第一家海外上市视频网站。但是2011年之后烧掉3亿多美元后,创始人李善友离职出走。酷6从曾经的行业第三下滑至行业前十。
  网游传媒板块于2007年起航,定位为盛大的广告传媒业务。但在2010年底,网游传媒CEO张雨离职,盛大网游传媒板块消失。
  在互联网领域,盛大著名的投资还有:2011年投资的安智网,曾经是国内最大的Andriod手机软件下载服务平台之一,下载量超过一亿次,日均下载破百万。但不幸的是,虽然起了个大早,但却被360手机助手、91助手等后来者赶上并远超。
  十年140多个投资项目,最终没有形成盛大创新平台体系,而沦为一个个孤立发展的棋子,被竞争对手一一赶超。
  已不再是首富的陈天桥,最近几年也很少发声,但是从他频频出手的战略调整和组织人员调整,人们可以看到他的浮躁和诸多投机心态,以及缺少做互联网和娱乐行业老大的持续投入。
  而在今年5月份,陈天桥入股Lending Club的消息在互金圈引起了很大的热议。而事实上,入股Lending
Club并不是盛大集团首次布局互联网金融领域。此前其盛大已建立10亿元规模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投资基金,目前已投资10余个项目,具体包括爱钱帮、微贷网、钱先生、保保18、彩票宝、人际融、新外汇、钱景等。
  而这次陈天桥的投资是否能够成功,还是一个未知数!如果他的这笔投资依然失败,不能回本,那很有可能孙正义现在负债累累的现状就是他的未来!
  从软银的孙正义和盛大的陈天桥这两个大企业家一生的起起落落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勇气、有野心、爱冒险、爱投资的品性对于一个企业家的成功来说固然非常重要。但是,会投资、能看到投资背后的风险、小心谨慎更是企业家该学习的。
  俗话都说,成业容易,守业却难。互联网时代下企业家的新城代谢更是快于从前。以前,不敢想象一个企业家,能够在短短几年,就成为全球首富;然后再过几年,又没落成为不名分文。像孙正义和陈天桥就似乎要渐渐让我们见识了这个过程。
  在这么一个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时代,向前一步是幸福,退后一步是黄昏,关键处行差还是走对,靠的,就是企业家的战略思考和抉择,有时,也还需要那么一些运气。
############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日20:28&&&&作者:
别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笔者最近一直在思考财经媒体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也一直在看。为什么呢?笔者发现香港的财经媒体报道引导有偏差,写基本财经类部分小编缺失专业的鉴别能力,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当然很多都是荒谬的。
  至少在香港市场上,对公司股价的影响往往不及投行的研报更有攻击力、杀伤力,毕竟香港金融市场是机构的天下。机构是什么,机构是有思想的,什么叫有思想?你说什么,我看到什么,自己有个鉴别能力,香港这点能满足,所以港股市场也是一个极端:冷静得可怕。可惜恰恰就是这点,内地金融市场,尤其是内地股市最欠缺,反而走向另一个极端:狂躁得可怕。
  据统计,内地股市90%以上都是散户,在内地移动互联网高速发达的今天,散户又最最不信机构,只相信媒体,媒体最喜欢转发外媒或者港媒报道的事件,于是就变成了你哄我,我哄他,最后傻子、骗子大家都哄到一块儿去了,假话都当成真话在市场上瞎炒作,于是我们经常看到内地几大门户关于财经类的资讯报道,经常出现“早晨造谣,下午辟谣,晚上澄清”的尴尬。
  为什么今天我要提及这个事情呢,因为最近的港媒财经是铺天盖地的四件事:英国脱欧公投、A股加入MSCI、索罗斯做空A50、美联储加息。
  说实话,笔者只对美联储加息的分析有点兴趣,至于其他的三件“大事”,我看都是外媒“没事找抽”逗你玩儿。我只从市场的角度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1、英国公投脱欧。外媒报道普遍把散户吓得神经兮兮,一旦脱欧,风险真的很大。事实上从去年年底就开始吹要警惕这个事情,皇上不急太监急,临到还有几天要公投了,港股才开始跌汇丰、渣打一系列在欧洲有业务的银行股,以及李嘉诚一系列影响权重的个股,我怀疑大行们是不是有点故意玩弄恒生指数的牛熊?
  政治始终是和经济、金融挂钩的不假,但是你别忘记了,香港挂牌的上市公司有很大部分都是中资企业,企业实体在中国内地,那隔了十万八千里路的英格兰,他国的政治,即便和欧洲杯上英格兰国家足球队脚法一样的烂,你部分中资股也担忧什么跟着下跌呢?更何况英国人在欧盟已经占了很多便宜,真到了投票的关口,大家都知道脱欧或许好日子不过,偏偏要去选择出个“大波”自娱自乐?
  更可笑的是,往往香港投资者比欧洲还捉急,股市波动还大,这智商实在是不敢恭维。
  至于A股的分析扯到英国脱欧,我只能送你一句:拉倒吧,洗洗可以睡了。
  2、A股纳入MSCI没成功。在MSCI决定宣布后,早间高盛、瑞银、摩根士丹利等外资投行纷纷发出有关MSCI决定的简评,看淡A股市场短期表现。今天全被打脸了,因为A股今日走势比预期更强一些。
  中国官方表态很有霸气:“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A股市场的国际影响力正在逐步提升,任何没有中国A股的国际指数都是不完整的。此次MSCI明晟公司延迟纳入的决定,不会影响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进程和市场化、法治化的方向,建设长期稳定健康的资本市场是我们自身的需要。”其实前几天笔者也一直在想,加入了也不就是1000多亿元人民币的增量资金逐步进入A股,值得媒体整天那么大惊小怪吗?
  想当初沪港通开通前港媒也那样,香港和内地两边的投资者都当对方是“很二”。结果呢,沪港通开通一年下来,大家才发现,原来香港市场丢掉了几百亿存量资金跑去配置内地A股人民币资产了。但是相对内地A股牛市时候,T+1的老A一天就搞个2万亿的成交额出来吓死人,沪港通进出的那点钱,基本属于水波纹了。
  私募基金上海歌讯资产董事长陈文认为,“就这件事(MSCI决定)看,A股短期走势已没有大碍,大家其实早有预期,一旦揭蛊,就不构成影响。”也就是要弄明白,是你老外希望配置点人民币资产,而非我大天朝把热脸去贴冷屁股。
  首席策略分析师戴康指出,目前外资持仓仅占A股流通市值的2.5%左右,且外资占比预计在2020年前不超过6%,尚不足以影响A股的走势。此外,A股纳入MSCI仅是时间问题,境外资金流入A股是确定性的趋势,纳入失败也不会导致外资大幅流出。
  我的耳边隐约想起当初外交部的一句话:你来或者不来,反正我就在这里。
  3、索罗斯做空新加坡A50变相做空A股,资金超过500亿港元。笔者第一时间,咋感觉这是港媒瞎编乱造的吓香港本地读者呢?也许索罗斯是在香港增加人手要做事,但是我去看下报道,是这样写的“赌A股入MSCI不尽人意,其未平仓合约(OI)于5月23日突破10万张,至5月30日不寻常地暴增至逾50万张,并持续涨至上周的逾57万张,总值逾418亿元,接近去年逼得中国公安出手调查跨境沽空的60万张水平”。我记得好像每次期指结算日,不知道哪里来的小编记者就会吹未平仓合约张数暴增。哎。。。。。。你能涨点记性不?提醒N次了,期指结算日啊。。。。。
  另外,哥,别忘记了,A股从来不缺钱,就算港媒说的索罗斯500亿港元境外做空为例,似乎很恐怖的感觉,我们来看看内地期指的成交额吧,那才是要打爆你的头!
  2015年,沪深300指数在1月、6月、7月、8月、9月出现下跌,单月最大跌幅在7月份,跌幅为14.67%;其他7个月份均以上涨报收,单月最大涨幅出现在4月份,当月上涨17.25%。指数成交金额最大值出现在6月份,当月成交亿元(每日成交均值8000亿);最小值出现在2月份,当月仅成交34878.24亿元人民币。
  正如内地很多没去过台湾的“小白”很羡慕台湾很现代、很发达一样。这么着吧,你去看看台湾股市一整天才成交100亿人民币,你就知道台湾经济有多“健康”了。香港市场成交额全日超过1000亿港元就感觉牛市的味道了。所以呢,即便索罗斯真的在境外费500亿港元做空A股,在内地领导的眼里也是散户行为。要比拳头大,当今世界我看除了几个超级大国的,谁敢和天朝比钱多?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以上言论皆私人看法,欢迎来拍砖。
  (本文作者介绍:智通财经执行总编。)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中国楼市即将崩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