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主要内容是什么的生命力是什么

《弟子规》读后感_百度知道如何评价 《弟子规》?
总 叙&br&&br&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br&&br&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br&&br&
入 则 孝&br&&br&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br&&br&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br&&br&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br&&br&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br&&br&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br&&br&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br&&br&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br&&br&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br&&br&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br&&br&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br&&br&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br&&br&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br&&br&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br&&br&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br&&br&
出 则 弟&br&&br&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br&&br&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br&&br&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br&&br&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br&&br&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br&&br&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br&&br&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br&&br&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br&&br&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br&&br&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br&&br&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br&&br&
谨&br&&br&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br&&br&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br&&br&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br&&br&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br&&br&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br&&br&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br&&br&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br&&br&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br&&br&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br&&br&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br&&br&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br&&br&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br&&br&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br&&br&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br&&br&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br&&br&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br&&br&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br&&br&
信&br&&br&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br&&br&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br&&br&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br&&br&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br&&br&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br&&br&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br&&br&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br&&br&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br&&br&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br&&br&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br&&br&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br&&br&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br&&br&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br&&br&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br&&br&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br&&br&
泛 爱 众&br&&br&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br&&br&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br&&br&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br&&br&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br&&br&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br&&br&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br&&br&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br&&br&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br&&br&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br&&br&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br&&br&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br&&br&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br&&br&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br&&br&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br&&br&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br&&br&
亲 仁&br&&br&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br&&br&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br&&br&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br&&br&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br&&br&
余 力 学 文&br&&br&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br&&br&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br&&br&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br&&br&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br&&br&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br&&br&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br&&br&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br&&br&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br&&br&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br&&br&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br&&br&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br&&br&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480 个回答
前头加几句。这个题有几个人提出了一些话来打我的脸,比如说:你通篇只提了两句弟子规原文,肯定没看完就来瞎比比;又比如,弟子规难道就没有可取之处,为啥你们这群XX就看不出好来。其一,我想说,又不是说十三经注疏这样的东西,一本弟子规几个字,最早高中的时候学校校报上就看过了,后来很多地方猝不及防看到多次,遇到弟子规贩子若干次,被网上言国学必称弟子规的恶心过若干次。引用少说明没看过,这话真是醉了。其二,其实原答案不想说的太有戾气。其实对我来说,该书于孝悌等处的问题倒在其次,我个人讨厌它,最简单直接的理由就是,看不上弟子规这么差的书。一个乡里土秀才的东西,给蒙童上课就算了,捧到比论语名气还大了,这不是咄咄怪事么。给蒙童看都嫌陈旧板腐,大学生还有这个选修课,真是醉了,难不成放着四书在那里留着生蛆么。再就是,一本书有可取之处,就该全国上下捧成国学必读,各大高校纷纷开设选修课?为什么不开设小时代研读课,拜金算个毛线,你不知道小四多么努力么。----------------以下是原答案---------------------------来浅谈一点。我个人是十分反感《弟子规》这样的书的,然而其书出于其时,在道理上却是说得通的。社会发展到那一步,文化扭曲到那一步,就必然会出现这样的书。我所反感的,是现如今这样的社会里,却仍然在流行这样被扭曲之后的东西。我反感《弟子规》,和反感女德班这些,是一个道理。社会上流行这些东西,并不能和国学兴盛什么的联系在一起。《弟子规》不过对《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么一句的阐发。但是阐发的如何呢?看上去是更加细致了,细致到了如何坐卧起居接物待人,其实明显过犹不及,如何过犹不及?其实《弟子规》少说还算,说的太多,其实更是反映了孔子一路被解释几千年后终于僵化的状态。我想要引自己之前一个答案来佐证:我觉得夫子的重视孝道,和后世的重视孝道,是不大一样的。夫子的孝道,是发乎心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靠什么来维系?夫子给出的答案是孝悌,一个人生下来,最先接触的是母亲、父亲,继而外扩到家人、亲人、朋友、社会,对自己的父母家人持有怎么样的态度和感情,是一个人的伦理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于他人交际的基础。《论语》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作乱者,鲜矣。”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由孝悌构建出的,是内对父母孝顺,外对朋友信义,上对君王忠诚,几千年的农业社会,社会结构其实是搭建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之上的。所以一旦一种德行成为了伦理的基石,那么它的异化就是在所难免的。统治者需要推崇这样一种德行来维系整个社会的稳定,从农村的家庭到宗族,再到整个社会,孝顺成了社会最提倡的美德,二十四孝被当作范本大加颂扬,从这样的行为中,其实我看到的并不是原生的发自人性的孝了,而是让我看到了古时候的雷锋张海迪们,有了造神运动的痕迹,孝的地位越来越让位给顺字,所谓的父慈子孝的前半截就不那么重要了。那么问题来了,父慈子孝这个概念是合乎心理的,子感于父之慈而孝。而后来的无论父母如何,都应该孝且顺,就是反人性的了,《弟子规》有:“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其中滋味,颇可玩味。夫子尚且不同意以德报怨,而易之以以直报怨,这里的父憎子孝,是怎么来的?《孟子》中提到舜于父母于其弟,我看更多也是一个[直]字,不怨,但和发乎心的孝,不一样。我一直认为,人们孝与否,是源自于人性的,而不是源自于社会舆论的提倡,父母生我养我,含辛茹苦,我理应以孝对待,这是最基本的情感了。而这样的情感,才是夫子推崇的(父慈子孝),伦理上的价值,是基于人性自然而然可以达到的。但是我见到的是什么情况呢?反过来了,原生的感情诉求变成了强制性的要求。很多朋友的父母其实是觉得我生了你,你就必须对我如何,为了这个孝道,你必须要做出什么牺牲,你要光耀爸妈的面子,你要对爸妈好,以后你赚钱了给不给爸妈买这个那个……这样的孝道,其实是反人性的,之前曾经知道豆瓣有个【父母皆祸害】的小组,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里面那些孩子们的故事,孝道二字以及背后的道德绑架带来的家庭悲剧其实并不少。这样的本末倒置很可怕,说礼教的本意是好的,以礼教化万民。但是为什么到了民国,加在礼教二字之前的定语却变成了【吃人的】?真的是夫子的学说不好么?再扯远一点,这种孝道其实是满足了中国人的信仰需求的。我以前和一个朋友谈话,朋友说,其实中国人唯一的宗教就是祖先崇拜。求祖宗保佑后人如何如何,乐此不疲。而所有的宗教到了中国,变成有中国特色的某教之后,不管这种宗教原来具备保佑这个功能与否,都纷纷变成了求保佑,求佛祖保佑菩萨保佑,到了全能神三赎基督,无非还是求保佑。答主老家是晋南农村的,前年祖母去世曾完整的经历了一次丧葬礼仪,之后发现,除了丧葬之外,几乎所有的礼仪都像是玩耍了,最基本的停灵前的香火不可以断掉,七天七夜守灵,到抬棺材一路上不许棺材落地……最夸张的是,打开我爷爷的墓室(是夫妻合葬),我爸特地观察了墓室一角的罐子,罐子里是我爷爷十几年前去世的时候停灵七天的祭祀食物,有说法说罐子里的液体是澄清的,家里人后代就顺利,如果是浑浊的,则不好。我爸上来说是清的,一家人都很开心。在现如今,如嫁娶上梁这些事情的礼节都在不断消亡,而丧葬上,却是一如既往的严格,经历了那七八天,我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都觉得体力吃不消。虽然旧社会在加速的崩坏,但孝道到如今依旧是维系农村人际关系的基石。说孝道是发乎心的不假,但是我目力所及的,其实很多人并不是孝顺的人,但是为了社会舆论,或者为了祖先的保佑,而伪装成了自己是孝顺的。通过我奶奶的葬礼,发现了我们家的好些亲戚其实是不孝顺的,而且是不孝顺的出奇,但是在面对外人的时候,面对我们小辈的时候,嘴上还是不断宣传着自己的孝顺,宣传着一家人血浓于水,潜台词我看无外乎你们小辈将来有本事了别忘了我们这些亲戚。这样的【孝道】让我觉得可怕。我想夫子要是穿越到现代,面对这样的孝道,他的表情肯定也不会好看到哪里去。《弟子规》之流,可以休矣。PS,今天看了一个新闻: ,触目惊心。
传统文化本身不害人,一“热”就很麻烦。冷的时候,爱看的人看,不爱的人不看。社会上一热,从读书少年到少年的家长很难坐得住,传统,听起来就正派高深,文化,更是亮闪闪的好词儿,谁不想有文化呢?我们老家的农民们也坐不住了,可是他们本身就是农民啊,字儿都认不了几个,好好学学认字读书科学种田该多好,没人学,要学传统文化。村长说传统文化是个啥呀?村里有个能人会上网,下载了二十四孝图,找人刷到了墙上。埋儿卧冰啥的在理不在理先不说,这几十张画吭吭哧哧画完,无非是想说个“孝”字,国家聪明就聪明在这儿,只提倡传统文化还没说那么细呢,农民自己就把二十四孝给画好了,养儿防老,谁也别亏了爹娘啊,得,主动给国家省养老金了。我去一个县里的干部家里做客,这人以前是厂里的工人,学修拖拉机的,技术突出,人也正派,当了干部也很清白。这人就一个毛病,热爱传统文化,给孩子买了三国红楼水浒传就算了,还从小逼着闺女背《女儿经》,说这样闺女长大一定特有气质。《女儿经》可是一本奇书啊,只要头脑清醒的现代女性,翻开这本书,不可能不反胃闹心,“夫无嗣,劝娶妾,继宗祀,最为切”,“遵三从,行四德,习礼义,难尽说”,什么鬼?《弟子规》和《女儿经》类似,甚至格式都差不多,目的也一样,培养男孩女孩的社会意识,方便融入社会生活。里面的内容本身在当时大部分都是有合理性的,代表了当时主流的道德观念、生活智慧和意识形态,和现在中小学生守则里面讲的“热爱祖国,拥护啥啥啥的领导,团结友爱,预防近视”差不多。站在我们这个时代回去嘲笑奚落自可不必,其中的修辞掌故等文史信息拿来研究都是可以的,甚至其中的思想观念、价值观也可以拿来讨论,只是万不该给孩子们读,尤其不能让以下两种人给孩子读:没文化的家长和别有用心的商人。中国传统社会是小农经济,自有一套与其配合的文化、知识和伦理,而掌握这些,对孩子的成长和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当时的日常生活与今天不同,但需要解决的问题与今天并无二致:家长理短、收租纳粮、劳役抽丁、读书取仕,都是真实的绕不开的生活,就像今天的家庭生活、工商税务、理财教育、卫生保健一样。《弟子规》也好,《女儿经》也好,作为启蒙读物,起的就是这么个作用,让孩子们懂一点社会常识而已,它们的出现有它们的合理性。《女儿经》里也不全是宗法规训,还有“我家富,莫欺贫,借物件,就奉承,应他急,感我情”、“丈夫穷,莫生瞋,夫子贵,莫骄矜”。《弟子规》也不全是礼教束缚,还有“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用人物, 须明求 ,倘 不问, 即为偷”,持家之道,待客之道,修身之道,像一个个小的tips。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用这些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积攒下来的传统价值观来教育今天的儿童,实在是过于冒险。给孩子看的电视剧动画面,只要有一个镜头露点,广电总局或家长立刻就慌了,可是你们给孩子读的书里,那么多复杂的匪夷所思的内容,为何就不担心了呢?尊卑高下,三从四德,和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和观念已经格格不入了,我们应该让孩子成为一个有尊严、有担当、性格健全的人,要做到这一点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别说几本奇奇怪怪的古人的课本了,集当今顶尖教育专家之智慧,在一个负责任的教育制度下,付出无数的爱,还有可能失败。教育和其他领域一样,没有捷径。我对传统文化是非常感兴趣的,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有价值的内容非常多,而且由于文化的纽带,我们读起古书会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正因为如此,我对近些年的国学热更感警惕,这背后很可能有巨大的阴谋。
《弟子规》应该有一个更加准确的名字,叫做《通往奴役之路》。其实这套东西的受众,就其初衷而言,应该是统治阶级的下一辈。例如里面有言:“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想想看,什么样的人有“婢仆”?当然是统治阶级,至少是经济条件较好的中上阶层。而现在一些人把这些东西拿出来给平民子弟灌输,就其心可诛了。现在这套东西显然是有部门在推动的。比如下图,是林妙可在国子监带领小朋友们唱弟子规。参与人数达到300人,这显然不是什么自发行为。要知道,当突出强调“孝悌”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要进行奴化教育了。以《弟子规》为例,开篇就叫“入则孝”、“出则弟”,从具体内容看,子女在父母面前,少年郎在长者面前,几乎毫无尊严可言,完全是搞尊卑有序的那一套。你要明白,这是一套启蒙读物,当一个小孩子从小就接受了在家听从父母,在外听从长者这一套东西之后,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很自然的就把“父母”、“长者”替换成了“首长”、“老板”,这样一来,这个人就自然而然的接受了以下这套东西。其实子女对父母的感情是自然而然的,即使要强调孝敬,也应以感念养育之恩,恪尽赡养之责为根本,何必要灌输盲从?同样的,长者相对于少年郎的权威,也无非来自于其宝贵的人生经验,何必要灌输卑躬屈膝那套?这么讲,无非是循序渐进的达到奴化的效果。我直接跟你说,你对官员、对老板要遵从“为首长服务的艺术”,一个天性善良的孩子自然不可能认同:我是人,他也是人,凭什么他高人一等?所以,就需要从一些看似正确的角度入手,循循善诱,最好的抓手就是父子亲情,先告诉你要孝敬父母,你觉得没错,再告诉你要尊重兄长,你觉得没错,再告诉你他们都是长者吧,所以你要尊敬长者,你要还觉得没错,就进坑了。至于后面的“谨”、“信”等部分,基本上是一些行为规范,例如一些晚睡早起身体好,饭前便后要洗手的大道理,这些问题倒不是很大,但任何一个幼儿园老师都有100种办法教会小孩子洗手,根本用不着背这对东西。而真正贯彻落实《弟子规》最到位的地方在哪里?首先是北朝鲜,其次是南朝鲜。
啪啪啪(出处见水印,侵删)
某位土豪家长给学校买了一千多本《弟子规》,希望每天的晨读前能读读这个东西。我看了一遍后对孩子们说:读可以,别让我看见。班主任,就是任性。
以下是知乎luhan chen的回答,通俗易懂,都在点子上。粘贴过来而已望子成龙比自己成龙容易,让小孩提高情商跟自己相处比自己提高情商跟小孩相处容易,自己文化底子差,跟小孩吹弟子规比跟大人谈国学容易。 一句话,给别人定规矩比给自己定规矩容易。 ---------------------------以下是严肃的------------------- 弟子规本质上是在代际之间的power play,即,在一组双边关系中,一方要求另一方提高情商(控制情绪表达、behavior的能力)来适应自己,是自己更加舒适的自处。弟子规本身是一个“文本”,但是亲代(包括老师在内的尊长阶级)把这个文本传递、宣扬、强化、要求诵读领悟的这个行为本身,是一种比文本本身还要强悍的语言,这种昭示着权力与阶级的语言才是“弟子规走俏”这个事件的本质。 亲代明明知道自己作为成年人,远比幼童有控制自己行为和情绪的能力,远比幼童更善于温言揖让,更善于在矛盾发生的时候通过技巧去化解而不是发泄情绪肆意妄为——但他们要求幼童这么去做,而不是去要求自己。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有权力。为什么不是古代女性编写《男则》,并将它传递、宣扬给男性并要求男性遵守?为什么不是幼童编写《师长规》并要求亲代、师长去记诵?为什么国际关系中的文本(规则)是由美国力主编写、加以推广的?权力,是这种言语行为的核心。有权的一方运用权力,去要求无权的一方遵行某种让自己更适意的处事方式。 举个例子,亲代极力宣扬弟子规之类文本当中子代对亲代的尊敬,要求子代去照顾亲代的情绪与感受。但就是这帮父母,在处理自己的大孩子与小孩子之间的关系时,却普遍要求大孩子让着小孩子,要求大孩子表现出更高的情商和更高的宽容度去和小孩子相处——在这里,年龄的法则不适用了。为什么呢?弟子规里的“兄弟睦 孝在中”让我们窥见了答案:兄弟和谐符合亲代的利益,为了实现这种利益,亲代怎么方便怎么来。因为我有权力,既然我知道要求大孩子表现出高情商比较方便,我就这样做。教弟弟去敬哥哥?有点麻烦啊,要做也不是不可以,但于我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当某种秩序对我有好处的时候(代际之间的幼敬长),我才会付出努力去做。 至于弟子规的后半部分,十分荒诞。自己当圣人难,却指望幼童去当圣人了。 ---------------------------------------------总结 power play 本身是世界的铁律没错,可是我很反感当了婊子还要立牌坊的行为。弟子规的走俏本质就是那么回事,就别扯出传统文化来当遮羞布了。2013
学者钱文忠:全按弟子规等行事90%要吃亏,因为这是满清培养包衣奴隶的教材!
曾在央视《百家讲坛》解读过《弟子规》的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去年11月在第三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表示,有人问他这几年讲国学、讲《三字经》《弟子规》,你觉得最大的难处在哪里?他认为,最大的困难是如果按照《弟子规》《三字经》的标准培养出来的孩子,到社会上90%是吃亏的。“你把孩子按照《弟子规》那样培养成忠诚、守信、孝悌、守规矩的孩子,到社会上混混看,马上被人摆平,这是大问题啊。”钱文忠说。
孔子坚决反对“以德报怨”,而提倡“以直报怨”,并不是让你去做“受气包”!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看完以后,幡然醒悟,原来我们都被某个断章取义的孔子FANS给玩了一把!当时的真实情况是: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师傅,别人打了我,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拿起板砖飞他!看!就因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话,刚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现在这个温婉的受气包形象。
好孩子长大不应是顺民
骆承烈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明末清初,统治者除采用种种高压手段让百姓驯服外,还要在意识形态上做文章,以造就大量顺民,康熙末年的《弟子规》就应时而生。因此,《弟子规》充满旧时说教。依照这一方式培养的孩子,从小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长大以后更是一个顺民、良民。
打造顺民 不利于独立思考
依照这一方式培养的孩子,从小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长大以后更是一个顺民、良民。
《弟子规》中对父母之孝,主要体现一个顺字,不但“父母教,必须听”,而且“父母责,须顺承”。不但“亲爱我,孝何难”,即使“亲恶我”,仍然“孝方贤”。父母对自己的好与坏都应听从。发现父母有过,对父母谏诤时,强调“怡吾色”、“柔吾声”;父母不听,要“嚎泣随”,父母责打也要“挞无怨”。这正是封建时代后期强调的父为子纲的表现。
对长者,中国古代五伦中长幼有序是应该的,但《弟子规》中说起幼人与老年人的关系却是这样表现的:“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即已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依照这一方式培养的孩子,从小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长大以后更是一个顺民、良民,正好符合满清初年统治者对百姓的要求。而这,与当前孩子要有独立思考,有创见的要求相反。
反对闲管 不利于人们正常相处
作者要把有钱有势人家的孩子培养成封建社会标准的好孩子,广大劳动人民的孩子学习它,又有什么用呢?
社会生活中存在人际关系,人们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关怀,《弟子规》中说“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强调的是明哲保身,只顾自己。书中不仅不分好事坏事,一律视作与己无关还要人们“说话多,不如少。惟其事,勿佞巧。”叫孩子们不要多说话,说多了会招惹是非。
谁都知道社会上好人多,坏人少,但《弟子规》的作者却认为“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他认为社会上好人少,坏人多。而对奴婢“慈而宽”,是给有婢仆人家的孩子写的,而不是写给普通老百姓看的。骆承烈教授反问说,作者要把有钱有势人家的孩子培养成封建社会标准的好孩子,广大劳动人民的孩子学习它,又有什么用呢?
勉强凑字 不合语法令人费解
作者为了用这一巧妙形式灌输他的说教内容,在很多地方勉强凑字,硬造名词,不合乎语法,令人费解。
骆承烈教授告诉记者,今日人们所见的弟子规是几经修改的作品,此书最初由清康熙时绛州李毓秀写成后,陕西浮山儒生贾木斋将原书做过一次修改,并将李编的《训蒙文》改为《弟子规》。同治五年陕西三原人贺瑞麟又将此书编入他所辑的《西京清麓丛书·养蒙九种》之中,重新出版。共1080字,通篇采用三字一句,每小段均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易学易记。
但作者为了用这一巧妙形式灌输他的说教内容,在很多地方勉强凑字,硬造名词,不合乎语法,令人费解。比如“居有常,业无变”之“业无变”之业,应是祖宗传下来的事业不变更,但与“居无常”联系不起来。“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己”这句话显然依据的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即速己”却让人费解。像这样的凑字还有很多。
宋豫人先生关于弟子规、二十四孝之讨论
您在讲述中国历史的视频里,多次听到您抨击《二十四孝》《弟子规》,认为是奴才哲学,奴化教材。的确,暴元所用,必有所图,鞑虏所重,必有所害。但是看看内容,虽说卧冰求鲤,尝粪,埋儿奉母这几个典故的确迂腐愚昧,但是黄香温席子,陆郎怀橘也是挺感人的;我曾经去天津很有名的食品企业“果仁张”参观,这家百年老字号的老板,作为成功人士很是推崇《弟子规》,说是作为培训员工的准则……
所以我难免困惑了,从汉本位角度抨击元清,是否可以说这两代的文化都没有好东西了呢?一棍子打死是否有点不分青红皂白了,希望您也发表意见指点与我!
呵呵。。。指点不敢,然《二十四孝》《弟子规》还谈不上什么道矣。观吾汉家讲究阴阳之道,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乃符合吾汉家之道哉。此类《二十四孝》《弟子规》只要求一方孝、规之理念显然不利于吾汉家。难道百年老字号的老板,作为成功人士很是推崇《弟子规》就能证明其谓其系好货乎?难道那推广“(伪)国学”、“(伪)唐装”者岂不比那老板更牛乎?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若君台能用《二十四孝》《弟子规》及读经培养出吾华夏此轮救族之精英而不是那“老板们”之奴才,咱亦许会重新审视。。。呵呵
我很认同前辈的框架历史学,凡是这种单方面义务都和我汉家阴阳之道相违背。
呵呵。。。拱手。。。
很多人不明白的就是那鞑系、西系大厦上亦有不少不错的建筑装修材料则也。若框架不对,再好之材料亦是枉然矣。
昨天于中新网浏览新闻时忽见社区推荐了一篇《二十四孝》图录,再次浏览一遍,更觉荒唐,而观其后之回复,回想满社会人们对《二十四孝》之热捧,备感悲哀,遂在其后回复了几句,以正视听。
“埋儿奉母”、“尝粪忧心”、“卧冰求鲤”等几条简直是糊弄傻瓜的。把自己的孙子给杀了来孝敬老太太,这老太太不气死才怪,这叫孝吗?祖先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这里被当成了屁话。而让尝他母亲的屎来判断病情的那大夫绝对是个庸医。而把自己衣服脱光卧暖冰为母亲找鲤鱼的人更是个傻瓜,不会找个东西把冰砸开?还有把自己冻死了对母亲就是孝?至于其他的孝,是个人都得做到的,奉养父母,那是天经地义,不养父母的那是畜生。更深层次的“孝”是尊重父母,并且不能纵容父母的错误,传承并教育好后代,等等。
《二十四孝》是蒙元时期统治者指派御用文人或者说汉奸编出来让我们华夏民族老老实实当奴隶的,唉,后世的我们却拿这个当成大孝的标准了,杯具(悲剧)。汉奸的水平是不低的,二十四孝讲的也确实全部是汉人的故事,也不乏名人之真实故事,于是,我们会觉得,这是一本多么好的弘扬华夏儿女孝道传统的书啊,于是,我们便不容易发现其中的一些荒唐的故事根本不可能是我们这样一个文明的族群所能做出来的。
其实当时奉行的还有一“孝”那帮御用文人没敢写出来呢,那就是新媳妇要让老父亲先睡三天,这叫孝。事实上,我们祖先哪敢真这样做,但无奈的是,父亲不逼着这样孝顺,但大元帝国统治者需要啊,于是当年的汉人新媳妇都得让村里的蒙古保长先睡三天。于是,当年我们的祖先每家每户都将第一胎孩子含泪摔死、溺死、打死……不容易啊,为了保证我们的血脉的延续,从血与泪中走过来的我们的祖先。
盛唐是否并非是真?还是李唐只是犯错而已,导致后世宋朝半壁江山?
另外,鄙人略观弟子规,并无奴化之语言,而先生说弟子规是满清所编之奴化教材,该怎样抉择?而二十四孝确实离谱,当初初次读二十四孝也觉有异。
呵呵。。。关于唐之问题,我们要从阴阳两面去看。唐做为吾汉家朝代是没有问题哉,安史之乱前之盛唐亦是没有什么大问题。但唐对隋之拨乱反正、夏夷不分、纵胡人掌军等致命错误以致安史之乱我们亦是不能回避。今之此错亦正在重犯也。关于“弟子规”之问题,不要只去看那具体的内容如何,其致命之处在于只要求弟子规而不要求师长规矣。然不分师长之所规亦只能产生曾国藩这类只知盲目尽忠服从之奴才汉奸人物而已矣。然吾汉家乃玩阴阳之出身,若有“师生规”才谓之正章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妻妻者是也。
弟子规为清人所著,去古圣远矣。读经宜以古圣之言为是。不可谓近人之书皆不可读也,然则弟子规与古圣贤之意,确有不相符合者。远不如论语,孟子,孝经,礼记,道德经,庄子之正也。然则,今之流行本之经典,亦多为蒙元,满清之改窜本。故读经,宜以唐宋以前之古本为是。
前几天在一家茶馆喝茶聊天,说到一句出自《增广贤文》的俗语“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老板高兴道:“最近我请人给我们的员工讲《弟子规》”。边上另一个大企业的老板接口道,他也在用国学经典《弟子规》教育他的员工,并且“取得了极好的效果”。我闻言不禁一惊,回来后上网一查,才知道我out了,现在许多地方都把《弟子规》、《三字经》等过去的启蒙读物当做国学经典来教育企业员工。
老实说,我真的“被启蒙”了。虽然我们经历了几次文化劫难,中国的传统文化由此受到很大破坏,但难道真的要全民再从古代儿童启蒙读物学起吗?何况那里面有许多过时了的思想不值得再提倡了,既使为了传承传统,教育儿童来学习,也应该有指导的有辨别的学习,更不能盲目的把它作为培训职工教材。
如果熟知《弟子规》的内容就可知道,老板们如此做法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自己无知;二是以此来愚弄自己的员工,使之更好成为自己挣钱的工具。
这些老板们之所以青睐《弟子规》是有原因的。因为《弟子规》把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阉割了,只教导人们畏首畏尾,循规蹈矩,正适合老板们愚民式的管理。
弟子规批判
前段时间帮一个教育机构制作弟子规的录音,对这个只有模糊印象的东西有了重新认识。三字一组的《弟子规》,读起来朗朗上口,现在也被作为“国学素质教育”大面积推广。实际上,弟子规是一部毒害少儿的迂腐之作。
《耶经》和天主教哲学也强调“顺从”,“作仆人的……用诚实的心顺从你们肉身的主人,好像顺从基督一般。”;或教皇格莱孟十三世撰写《求赐诸德经》里的“顺从长上,顾盼属下”。但圣经更强调平等,“
因为你们凡是领了洗归于基督的,就是穿上了基督:不再分犹太人或希腊人,奴隶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因为你们众人在基督耶稣内已成了一个。(迦拉达书3章)”;又如圣玛窦福音“你们知道:外邦人有首长主宰他们,有大臣管辖他们。在你们中却不可这样,谁若愿意在你们中成为大的,就当作你们的仆役;谁若愿意在你们中为首,就当作你们的奴仆。”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前提。
儒家的孝是最人性化的
根本不是愚孝
而且反复教你千万不要愚孝
比如老爹拿棍子打
但拿着可以伤人的大棍子打
那你就得跑掉
曾子被他老爹拿棒子打晕了
孔子是要骂他的
晋太子申生 他老爹对他百般猜忌羞辱
他不为所动 最后他老爹听了小妾谗言要杀他 别人让他反 不反
让他逃 也不逃 让他去和父亲说明真相 他说我不愿让父亲因失去爱妾而痛苦
最后甘愿受死 这个够孝吗?
春秋评价 孝
但不是纯孝 因为他犯了很重一条 陷亲于不义
你们说儒家是愚孝么
等你养不起父母的时候,你要记得把自己的孩子埋了。又或者是你父母有病了,记得割下自己的肉来熬药。以上都是属于你认为不用批判的二十四孝!
儒家思想 从来就将讲究
忠孝仁爱,现在的现象是儿女对父母连起码的尊重都没有,谈何极端?
文化的传承本来就是应该批判继承、扬弃创新的。片面的丢弃和继承都是绝对错误的!可惜现在缺的就是:不知啥为精华,啥为糟粕?。。
鞑靼人 根本没什么
忠孝仁爱的思想 ,是 他们才到了中原以后 才偷到的,他们以前 是部落奴隶制
根本没什么哲学思想底蕴
对于父母,孝当然要敬,这是一种良知。但不是愚孝,华夏讲的孝,还要子女提出父母的错误,以便让父母知而能改。父母生病了,尽自己的力救治就行了,但为之自残身体,根本就不包含在孝内。对于师,弟子规也是太过了,若要从弟子规的话,那么宋代,苏轼就应该完全顺从其老师王安石执行新法,但他作为礼部尚书,有自己主见,保留了免役法,总的来说站在旧派这一边
二十四孝里有不少迷信、愚孝、愚蠢的糟粕是必须剔除。莫非某些人觉得现在不讲孝道了,就要全面复古推广全套的二十四孝?
冠必正?满清的死辫子能戴冠吗?
我曾就见过亲生父亲和后母把儿童毒打虐待得人不象人鬼不象鬼的。可怜的孩子。满清绝大多数太监是在儿童时被父亲阉割入宫的,就算你在聪明伶俐遇上这样的父亲你也要当太监。鄙视虐待儿童的人
为人父母了的哪位舍得在自己家里推崇发挥24孝呢???~这是我们祖先对付子孙的刑具吗?这种心态可以理解阿,就怕你做的不够所以想拼命推来洗脑,不过大多数年轻人都会觉得那很sb~于是就逆反了呗~现代子孙杀祖母,儿子杀父亲,多不胜数,都是廿四孝惹的祸。。
二十四孝故事是元代编成的。里面那个颂扬受后母毒打虐待的故事《王详卧冰》让我毛骨悚然。
弟子规疯狂地强调忠孝、顺从,把愚忠的奴化思想从小灌输给孩子们。第一句“弟子规,圣人训”,就有一股高高在上的味道——圣人不是上帝,有何资格用发号施令的态度?(孔子回车、孔夫子拜项橐为师、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说明了圣人的态度)
全篇弟子规强调的都是,晚辈跟长辈、学生跟老师是不平等的,晚辈要绝对顺从长辈,学生要绝对顺从老师。“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那如果反过来,孩子跟家长提意见,或者同辈之间呢?为何独独是对“父母”必须唯命是从。无形之中,从小给孩子灌输了一种等级思想、一种不管正确与错误,只要是高等级向低等级发号施令,都必须遵守;有异议如果是等级不够也不能表示反对的观点。“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这在我们已经普遍有了一定民主意识的社会中来看是不可思议的——为什么父母有错误,孩子向他指出,被父母打了还要“无怨”还要继续向父母提出。(有人打你的左脸,请把右脸也伸过去)
同时,弟子规也束缚着人的思想。“居有常
业无变”,这完全是无理取闹,居然限定人不要搬家、不要换工作。“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莫闲管”是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那一套灌输给孩子们。“非圣书屏勿视”什么是圣书什么不是,这都有个自我认知的过程,不应该除了所谓“圣”书一概拒绝。
整体来说,弟子规宣扬的是一种高压奴化教育,强调绝对顺从、甚至是遵守一些莫名其妙的规定。文字上来说,读起来根本没什么文学性可言,跟打油诗差不多(这个倒可以原谅,因为给小孩子看,简明易懂也可以);教育意义上来说,像“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或许还有些教育意义,其他的东西大部分抹杀个性,扼制创新,使学子个个都变成顺民。书要看一样的书,走路要一样的姿势,早晚生活起居都规定死了必须怎么样怎么样,连“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都是圣人训。弟子规教的就是不能当狗奴才,要争做好奴才!这样的糟粕之作居然被当做国学经典用以增强国民素质,对孩子们进行所谓国学素质教育,完全是毒害青少年!弟子规这种烂书应该丢进历史的垃圾堆!
97岁的中国国民党**委员会原中央顾问张克明先生对此现象批评道:“教育今天的青少年,怎么能用300年前的老药方《弟子规》呢?用300多年前陈旧的行为准则来培养21世纪的青年学生,岂不可笑!”
张老先生严厉的指出“请问现在那些大肆吹捧《弟子规》的人,是否真的相信《弟子规》那一套?”这句话可谓说到了那些鼓吹者的痛处。我认识的几位要求员工们学习《弟子规》的老板,其中有自己根本没读过该书的,还有虽读过也不信的,真正是仅拿它当了蒙骗员工的工具。
中国文化是讲理性的,讲道理的,如果一个文化,舍弃理性,追求权威的树立,这就造成清国现在专制文化的根深蒂固。
中国文化其实是很理性的,提倡父慈子孝,君正臣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理性,权利义务是讲究对称。这样的一个文化才是一个健康的理性的和谐的有生命力的文化。
弟子规中的某些教导缺乏理性,如“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这句话就充满非理性,如果父母糊里糊涂,胡作非为,却要求自己的儿女都个个成为贤圣君子,有这样的道理吗?所谓,言教不如身教,以身作则。如果父母都行禽兽之事(当然极少数,并非没有),而要求子女一定恭顺恭敬,做一个圣贤君子?没有这样的道理。
首先,父母要有父母的样子,父母要懂得做父母应当做到什么程度,什么事情应当做,什么事情不应当做。儿女要有儿女的样子,然后才有资格教导子女怎么做,子女做好子女的本分,有一个做子女的样子。这是一个圆满理性的教育,这样的社会也是一个理性和谐的社会。如果一个文化教育,只注重一方的责任而义务,而忽视另一方的责任义务,必然造成专制横行,权利义务机制失衡,使社会的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所谓,广行人道而失天道,人之道,损不足以益有余,天之道,损有余以益不足。
中国本来的原本的文化是很健康的,很圆满的,但是后来的儒家知识分子迎合统治者的需要,对中国原本文化经典作歪曲的解释,错误导向,终致中国数千年治乱兴亡循环往复不断,走不出这个怪圈。原因是什么呢?权利义务不均衡所导致的,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这样的社会不可能可持续和谐的发展,最终要崩溃。
特权意识,官本位,等等无不与这种文化品**息相关。鞑清国是全民腐败,都想搞一点特权,即使那些没有能力搞特权的,他们并不是反对搞特权本身,而是反对搞特权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这都与这种颠倒不均衡价值观的倡导密不可分。
任何一种事物,从它开始,你就要看到它的结局!“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这样的教导,对于个别的修养,能做到很好,不反对某个人他追求这样的人格道德理想,但是如果作为一种广泛传播的价值观,要求每个人都这么做,作为普世的价值观,那就是有问题的。
这还涉及到鞑清国文化的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常常走极端,某些不应当要求所有人都做到的事情,却要求每个人都去这么做,这些事情,虽然看起来很好,甚至激动人心,令人激情澎湃,说出来冠冕堂皇,但实际上具体到每一个人却未必做得到,甚至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但是嘴巴上还不得不赞美顺从,讲大道理振振有词,言行分离,造成国人人格的分裂和虚伪狡诈的国民性。
深圳晚报批判弟子规
比如《弟子规》的最后一句“圣与贤,可驯致”,一般解释就是圣与贤通过“驯化”是可达到的。这也与《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完全不符。孔子强调的多是弟子“当仁,不让于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怕的就是学生的被驯化、唯唯诺诺。但孔子这些思想,在《弟子规》中却极少得到体现,而更多地被转化成了“话说多,不如少”“对尊长,勿见能”之类的断章取义的观点。《弟子规》全文1080字,用得最多的一个字是“勿”,有43处之多。这种教训、戒条式的口吻,是违背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要的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仅重视学习的乐趣,而且期望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而不是一上来就告知学生当做什么、不当做什么。
《弟子规》的问题还有一些,很难用一篇短文说清。在我看来,《弟子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误读,丢失了儒家中很多珍贵的情怀和常识。《弟子规》倒是能教出老实听话的孩子,但却很难培养一个孩子健全的人格。孔子很早就指出过这种学问的分野,他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里“为己”的意思,不是指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说为了自己的人格,也就是学问的目的是指向自我的。完善自我,成就一种理想的人格,是学问的最终目的。“为人”的意思,则将学问的目的指向了外在或他人的认可,为了迎合社会规范而进行的学问。这里的“为人”之学,指的就是《弟子规》这类学问。
把《弟子规》当作历史文献读一读,或许没什么坏处,但肯定不能当作儒家经典来信奉,那只会造成对儒家思想的误解。
弟子规》是什么,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因为此文乃满清Z.F推广的奴化读物,历经三百来年,很多内容已和现实相去甚远,可操作性不强,有些内容和精神文明相违背,不民主,很下贱、很教条。此文读起来文字散乱,内容啰嗦,从文学角度而言也无什么可取之处。现在的徐州市青年路小学拿会背《弟子规》做为入学必备条件,难道我们要重新回到旧社会,重新受通古斯殖民者的束缚吗?
如果照弟子规里头的文字去做,如“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那么做什么事都明哲保身,谁来捍卫正义,谁来坚持真理。
再如“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长辈犯了错,为了给长辈提意见,被鞭打也不吭声,不要说当今的孩子,就连你们这些可能已经当老子的老师们可曾做到过?
如果把《弟子规》当圣经的学校还被大家认为是徐州市的一流小学,那么徐州的小学生将来的出路在哪里?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创新型人才,如果从小孩子一懂事就开始被这些条条框框所束缚,那么将来我们国家培养出来的将是什么样的人才?《弟子规》有精华所在,但也不乏糟粕,内容繁多,却很多不切实际,就算是小孩子背下来也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知其所以然则更可怕,中国人的后代也许就只懂得顺从,一代将不如一代,中国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弟子规》虽有一些理念出于《伦语》,有儒家思想的精髓,但它所产生的历史背景,更有一些时代的局限性,对当今教育有些已不合时宜。如果我们国家现今的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都是从小背过《弟子规》才成才的,那我无话可说。
还有我们徐州市青年路小学的老师和校长们,你们小时候可曾背过《弟子规》,如果你们说“是”,那么请说出你们读的是什么学校?
如果只是你们校长老师们为了赶时髦,崇拜那些所谓的国学大师(其实多数为骗人钱财的国学骗子),那么请你们自己当好“追星族”,不要把祖国的未来带回旧社会!
如果你们认为这是一种教育创新,那么我想请问徐州市青年路小学的校长老师们,拿你们老祖奶奶的裹脚布给你们的儿子当领带用也叫创新的话,我就非常认同这种“创新”!
尊敬的徐州市青年路小学的校长老师们,请你们做好你们的本份,不要被某些利益驱使,为了那些无良的出版商多赚些利润帮他们推销那些文化垃圾!给孩子们多些时间去学习更加有益的知识。尊敬的徐州市青年路小学的校长老师们!你们肩负着孩子的未来和祖国的希望,请你们还校园一片净土,多一点蓝天!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是垃圾文化的祭坛,我们当代的优秀小年儿童也不是你们的祭品!让孩子们多学习雷锋,会背八荣八耻就够了,《弟子规》太长了,不仅不好背,也实在太难理解了。如果将其作为少年儿童可了解内容也许并不过份,强制要求背诵,并且还要践行,真的让人匪夷所思!
伟大的校长、尊敬的老师们,如果您们真的觉得《弟子规》如此神奇好用,请回家教会你们自己的孩子会背,您们和您的孩子们能够践行就够了,请让它远离校园,就象成人要远离毒品一样,请给孩子们一片纯净的蓝天,能够让孩子们自由的成长!
尊重孩子,比孩子背多少遍《弟子规》都有用,如果不懂得尊重,只懂得束缚,那么孩子只会畸形的成长!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一般自由放养的狗很少咬人,用绳子拴着的狗一旦松开绳索多数会咬人!现在孩子的家长多数都是有文化,有头脑的人,是给孩子一个广阔的空间,还是给他们脖子上套一个无形的枷锁,让他们成为一个无罪的囚徒!
不要给孩子们的脖子上拴上绳索,困在一个不见天日的牢房!如果长此以往,中国未来教育的结果就是孩子们都只会更听话,更懂得顺从,那么中华民族受外强奴役的日子也不远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们,请你们出手救救那些可怜的孩子吧!为了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更是为了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求求你们了!
如果有父母规,官员规,教师规,医生规,Z.F规,bingqie 大家都勉励尊守的话,让孩子学弟子规也没什么不可以。可惜,有吗?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试图把孩子培养成绵羊,那将来就只有任人宰割的份了。
我忍不住大吼一声:不要假惺惺地说这是国学!这不是国学!是亡国之学!正是那个时代那么多人都被强制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背诵这些玩意儿,才会导致随后几十年的亡国之痛苦。
在众多蒙学文献中,《弟子规》的内容是主要是约束学生的。过往对学龄前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一般是用《百家姓》,学校选择要求孩子(甚至家长)学习《弟子规》,明显带有的利己性,用句俗话——不厚道!你们的良心叫狗吃了!
“勿自暴 勿自弃”---整天念叨这话的孩子好不到哪里去,两个家长,一个一直告诉孩子要做个有抱负的自强不息人,另一个天天教训孩子不可以做一个自暴自弃的人,单从心理暗示角度看,前一个孩子比后一个更可能自强不息,后一个孩子比前一个更可能自暴自弃。
半世纪前的那个荒唐时期,人手一本红宝书,人人都得背几句语录,有人随处拦下来背诵检查,那怕是上上世纪出生的已七八十岁的老太太,都得背。背《弟子规》和那时的行为何其相似啊,反省一下那段荒唐岁月吧。
呵呵,其实我并不认为《弟子规》是个什么了不得的好东西。
书分几种,有的书写得好看,给人享受,《弟子规》不属于这一种;有的书教授人知识,《弟子规》也不属于这一种。有的书教人做人,《弟子规》属于这一种书,但是属最下等。
为什么说它属于下等,首先,劝人为善,要以最易被人接受的方式进行才可以达到好的效果。弟子规行文生涩,不易被根本就没怎么接受过教育的的小孩子理解;而内容都是死板的教条,更不容易被小孩子接受。其次,其中很多东西都已过时,虽然有些人声称可以选择性学习,但是选择的标准又如何?
文字不易理解,内容不易被人接受,主张多已过时,这种教育书籍值得看吗?说不定不但没教好孩子,反倒使其产生了逆反心理,这不是适得其反吗?
如果单纯教育孩子学好,我们有很多通俗易懂的书可以用,为什么非要用弟子规?还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一个孩子的道德品质的塑造不是填鸭式的教育灌出来的,更重要的是家长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且教书本来就是学生入学后学校的责任,为什么要推到家长身上?
吾爱吾师但吾爱真理!弟子规强调的是什么?无条件服从,从行为上给人套上种种规范,而不管人的内心世界是否得到清洁.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有:表面上道貌岸然,一肚子男盗女娼.道学的死结就在这里,对行为仪式上的东西近乎偏执的强调,而无视真理的存在!可悲!!
3字经与弟子规完全不同,个人以为3有80%以上的积极性,弟基本倒过来.我们不反对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如果把行为规范到一种病态的地步,就是反人性的!国学的范围很广,如果把弟一个满清没落时期的作品拔高到高学的高度,实在贻笑大方!
补充一下,企业老板最喜欢让员工看《没有任何理由》、《给加西亚送信》。这无可厚非。可是如果你自己还屁颠屁颠地看得来劲,并且不遗余力地实施,我只能说...嘿嘿。弟子规,要的就是一个听话、好管,培养出来的都是废物。
为什么弟子规披上了文言文的外衣,就成了应该学的呢?它有什么东西我们以前的德育课没有包括呢?也就是一些陈腐的内容被排除在外了吧?弟子规中任何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后来的道德教育课都继承了吧?
既然如此,何必学弟子规呢?如果要学古文学经典,也只需要学论语老庄之类的绝对经典,学唐诗宋词,古文观止等。弟子规本身没多大的文学价值,行文也不优美。
一本弟子规让这里许多人推倒那么高的高度,什么做人的根本都说出来了。回去翻翻你们以前的中小学德育课本,看看除去了那些共产主义理想方面的内容,是不是涵盖了弟子规中所有积极正面的东西?
弟子规作为满清时期的启蒙教材,能挽救满清的利乐崩坏吗?满清王朝时期的人,更懂得为人处世之道?可他们又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了什么光彩的东西?有句话,古来有之吧:侠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念书人。
弟子规不过一个满清酸腐秀才写的文理不通的东西,倒成了什么圣人古训,文学经典了。
还外国人都背弟子规呢,你忽悠谁啊。难免有几个外国籍的华人脑子不清楚,让孩子背弟子规的。
弟子规完全就是在说教,说教是没有用的。多翻翻历史吧,看看这些鸟东西起过什么大作用。
总有人说,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弟子规》虽然不是圣训,但不至于一棒子打死。理是这么个理,但是其精华还是太少了,糟粕还是太多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啃不完,非要抠《弟子规》里那么一点点的所谓精华部分,有意思吗?打个比方,你现在每天有数不完的瓜果蔬菜可以吃,你非得拿个刀,雕个烂杏,还说:“这杏虽然全腐烂了,但是我剥了皮肉,掰开果核,里面杏仁总该是可以吃一点吧。毕竟这烂杏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嘛。”《论语》之类也要批判地看,却对《弟子规》之类的垃圾顶礼膜拜,我真是给这帮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人跪了。我只能说你神经病。
垃圾,文雅点说,叫文化糟粕。「居有常,业无变」之类不符合现代社会和人的发展抛开不谈,就讲《弟子规》的核心思想——孝与学——已经把原本的孔孟之道扭曲到了什么样的地步。孔子只是说「礼」说「敬」,《弟子规》却说「父母责,须顺承」,「挞无怨」,「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基本上就是将孩子当做父母的附属品,简直就是活着光是为父母意愿。孔子的「礼缘情设」已经不知道被扔到哪去了,孟子都知道讲「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孟子·告子下》)。帝王儒表法里扭曲儒家之道也就算了,一个村夫子也来凑这个热闹。中国宗法制度重整体轻个人的缺点基本已经被放大到极致,没想到当代社会还有一大堆甘心作附属品且看不得别人不愿作附属品的人。「孝弟」被扭曲了,学业也好不到哪去。「有余力,则学文」本来就是儒家道德至上的陋说,《弟子规》照抄就算了,还来个「非圣书,屏勿视」。真照这个来,除了四书五经其他绝大部分书都该烧。〈离骚〉都算过分,六朝宫体或者词之小道简直是丽淫,《金瓶梅》看了瞎眼,《红楼梦》合该付之一炬。以这种书作为童蒙教材,怪不得会教出晚清一帮国破家亡还哭着喊着「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要「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来御寇的奇葩。儒学自先秦起本就有自身的问题,何况还被「独尊」折腾了千年,已经很够呛了;就算所谓圣贤之言,也不是句句在理,更不可能拿来当真理用。孔子说「君命召不俟驾而行」,孟子就已经知道民贵君轻了,今人难不成还认为皇帝说了算?彼时人观点固陋是时代所限,但明清时中国就已有更合理的思考了,明末清初就人懂得「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顾炎武《日知录》),清代的穷酸秀才还两眼一抹黑地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骂这是垃圾骂什么是垃圾?对于有的人来说,以传统为大旗再好用不过:男女不平等是传统,谈性色变是传统,官老爷高高在上是传统,思想一定要与传统保持一致,否则就是崇洋媚外,背祖弃宗。合着平等自由不是基本人权,中国传统独立于人这一物种。再说哭着喊着要恢复传统的人,八成是最不了解传统的。喊要把汉服作为日常服饰的,有几个知道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史?喊着要恢复儒家文化的,有几个真的能背四书五经,熟读了十三经?瞎喊又不要钱更不费劲,是吧。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弟子规对应的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