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甲午战争资料战争影响 面对危机,清王朝进行---;资产阶级领导---,农民阶级掀起---

网友对此文的评论
本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Copyright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号-1第14课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导学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第14课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导学案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第八单元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文章作者:刘保均
来源:甘肃省庄浪一中)
<font COLOR="#6F-08-20
第八单元&&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考试内容】
(1)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2)甲午中日战争:战争爆发的背景;黄海、辽东、威海之战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马关条约》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3)戊戌变法:维新思想的发展和传播;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4)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反洋教斗争的发展;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重点提示】
&#9312;从世界主潮流的角度、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看待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在近代化中的位置和与其他国家近代化的比较。
&#9313;中国近代化的含义、发展过程及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可以从材料式问答题的角度做准备,也可以从各派探索近代化道路的比较角度做准备。
&#9314;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评析,涉及作用、败因、历史地位等方面,仍然要注意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从一败一成中得出经验教训。
&#9315;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清统治集团内部的和与战争议分析,要联系当时世界历史的发展,从材料题的角度准备。
总的来说,洋务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是两个很重要的事件,是中国能否跟上世界潮流的关键点。在此出题的频率最高。另外维新思想是先进的中国人在近代第二阶段的一个重要探索,也是经常出题的地方,应该注意把维新思想和当时的政治活动结合起来复习。
&#9318;阶段特征:
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的时期,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空前加强。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清政府逐渐被降服、中国逐渐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伴随着中国沉沦的历史,洋务运动布新未除旧,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出现、发展,无产阶级的壮大,对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起着越来越大的瓦解作用,并初步担负起探索救国救民的重任。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是在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农民阶级救亡图存的尝试,但时代和阶级局限性使之先后失败。
这个阶段最主要的特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这一过程既有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半殖民地化的沉沦,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的上升。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居于主要地位。在抗争和探索史上,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运动,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先后失败,使历史的重担又落在资产阶级革命派身上。
(1)资本主义列强继续侵略中国
19世纪6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对世界市场的要求更加迫切。西方列强通过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和海关,逐步把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从西北、西南、东南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边疆地区出现新危机;继而发动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攫取大批侵略权益;以输出资本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政治侵略和文化侵略也日益加强。中国进一步丧失主权领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同时也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此后,帝国主义大举对华辅出资本,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不仅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而且相对缓解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争夺中国问题上的矛盾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的形成。
(2)清朝政局的变动和统治政策的调整
在中国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下,清朝政局出现了变动。从统治机构方面看,出现了一系列适应半殖民地化和近代化的新机构,1861年初建立了总理衙门;洋务运动又设立了海军衙门;辛丑条约签订后,又设立了外务部。此外,在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中,还设立了一系列管理机构和临时机构。
慈禧太后通过辛酉政变夺取了实际上的清朝最高统治权,与列强有较好关系的奕訢等人政治地位提升,载垣等顽固守旧大臣受到打击。汉族官僚的军事、政治势力有了扩大,在清朝政府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此后,在对待西方和民族危亡问题上,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支持维新运动的开明派和封建顽固派等派别,他们之间展开激烈的论争。
清政府对统治政策不断进行调整,北京政变后,清政府决定“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实现了勾结。洋务运动中又实行“师夷长技以自强”,引进西方技术,举办近代企业,兴办近代海军等。百日维新中采取了一些资产阶级性质的变革。在帝国主义侵略加剧的情况下,中外“和好”的局面很快被战争取代,清政府也一度向列强宣战。在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完全被列强降服,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3)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随着外国军事、经济侵略的扩大,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封建经济日益解体。同时,外国在华设立的企业日益增多,洋务派积极创办近代企业,这些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在马关条约的刺激和维新运动的鼓励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又得以初步发展,为中国社会变革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4)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面对列强的侵略和瓜分,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各种政治力量都作出了反应。
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旗号,掀起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工业,虽然未能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同时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后,他们把抵抗侵略挽救危亡、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与学习西方相结合,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但如县花一现,很快夭折。
无产阶级诞生早、来源广、革命性强,虽然尚未形成独立的力量,但仍不断开展斗争。
农民阶级反侵略斗争风起云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最终打破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但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辨疑解难】
1.洋务企业的特点和性质
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一系列军事工业,其特点为都是官办,开办费和常年经费全由政府调拨;产品一般由政府调拨军队使用,不作为商品参加市场交换;产品不计成本,生产不讲效率;每个工厂象一个衙门。由大小官吏分别掌握经营管理权,有的工厂工人由士兵充任,沿用军队管理制度;技术和设备依赖外国。这类工业带有很强的封建性,基本上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了一批民用工业。这些企业使用大机器生产,并雇佣大批自由劳动力,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绝大部分产品销售于市场,从而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性,可以说是含有资本主义成分的近代企业。民用企业吸收一部分“商股”,实际上具有民族资本主义性质。采取这种形式,是当时中国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但这种企业处处依赖官僚的荫庇,缺乏生命力,没有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2.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
19世纪60年代一90年代,中国掀起了洋务运动,继而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
相同点有:
(1)背景:都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向西方学习。&&&
(2)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3)影响:两国都从西方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军队和学堂。
不同点有:结果不同,中国洋务运动失败,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并发展成为亚洲强国。
导致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的原因是:
(1)日本明治维新通过倒幕战争扫除了改革的障碍,而洋务运动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
(2)明治维新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对封建制度进行全面冲击,获得成功,而洋务派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只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最终因封建统治的腐朽而失败。
3.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近代的历史,具有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近代化两个方面的内容,而19世纪60~90年代,我国迈出了国家近代化的第一步。”请简要说明当时我国“近代化”在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表现,其结局如何?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9312;经济:19世纪60、70年代,洋务派创办一批近代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民族资产阶级创办一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近代工业出现。
&#9313;军事:三支近代海军建成;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开始编练新建陆军。
&#9314;文化: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创办新式学堂、译书局等,派遣留学生;资产阶级进而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学说。
结局和结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都失败了;清朝海军在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覆灭;民族工业步履维艰,当时中国并没有真正实现近代化。历史证明:只有先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国家近代化。
4.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必然性及影响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加入到侵略扩张的行列。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日本垄断资产阶级势力发展,对外殖民扩张、掠夺世界市场的欲望更加强烈,其矛头遂指向封建落后的朝鲜和中国,战争不可避免。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产生了重大影响:
(1)对中国而言,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了列强对华大规模的资本输出,标志着列强侵华进人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2)对日本来说,战争使日本得到了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但有利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的进一步侵略。
(3)对远东局势而言,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斗,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反映出列强在侵略中国问题上的态度,既互相勾结又互相斗争。
5.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帝国主义瓜分的危险,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领导了戊戌变法,试图用改良主义方法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走上武装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道路,承担起民主革命的领导责任;农民阶级自发掀起了反抗斗争,形成了义和团运动,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号,反抗外来侵略;以慈禧为首的封建统治者完全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统治工具,并企图以“新政”挽救统治危机;地主阶级中的另一部分人则转化为立宪派,他们反对革命,期望清王朝改行君主立宪制,富国强兵。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反应说明中华民族已经觉醒。
6.戊戌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联系与区别
&#9312;19世纪晚期民族资产阶级的戊戌变法运动和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是并行于中国大地的两大社会政治运动。两大政治运动兴起发展的主要的共同原因是民族矛盾的尖锐。
&#9313;从区域性特征上看;戊戌变法运动兴起于南方,上海等地成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中心,主要原因在于南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相对发达,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壮大并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传播广泛。而义和团运动兴起于山东,主要在华北发展。主要原因在于山东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更重,民族矛盾特别突出。从经济上看北方相对落后,自然经济根深蒂固,斗争的主力是农民,主要通过秘密结社和宗教方式,受经济因素影响,北方小农意识和宗教迷信盛行。
&#9314;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虽然同时并行,但各自为战,没有有机结合为一场共同的革命浪潮。主要原因:一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害怕人民革命,只是依靠无实权的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二是农民的落后性、盲目性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7.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的比较
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同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但结果却有天壤之别。通过这一比较,可以加深我们对中日当时时局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特性的认识。
社会背景:日本的新阶级力量较强,统治阶级内部大分化,人民反抗强烈;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勾结且力量大。
领导力量:日本中下级武士用武力推翻幕府,天皇有实权;中国的维新派不发动群众,依靠无权的皇帝,措施无法实施。
国际环境:日本:当时西方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未到,且列强正集中兵力侵华。中国:当时西方已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高潮。
8.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比较
这两次侵华战争因为发生在不同的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因而具有本质的不同,但是它们既然都是侵华战争,因此又存在一些共性。所以通过对这两次侵华战争的比较,可以培养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相同点:都是外来资本主义国家联合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两次战争中,都曾攻占清王朝的统治中心北京,并在北京进行了残酷的烧杀、劫掠;都迫使清政府最高统治者离京出逃;都曾建立过殖民统治机构;都迫使清政府屈服,促进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签订不平等条约,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不同点:发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前者发生在西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后者发生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战争的直接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后者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保护教堂、维护在华侵略利益为目的;战争的结局对中国的影响程度不同,后者较前者危害更大,影响更深,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9.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上封建国家掀起的走向近代化的三大改革运动的比较及认识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上封建国家掀起的向资本主义学习的三大改革运动分别是指日本的明治维新、俄国的1861年改革、中国的洋务运动。三者虽然都是封建国家向西方学习,但结果却迥然不同,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比较: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在经过武装倒幕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结果使日本很快由受人欺辱的弱国走上富国之道。俄国1861年改革虽然宣布废除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保存下来的农奴制残余势力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俄国在改革后仍然落后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洋务运动是在没有对封建制度作任何触动的情况下,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和军事技术,因此,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中国依然是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
认识:三国改革结局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对新旧两种制度所持的不同态度。
9.地主阶级两大派别——详务派与顽固派
相同点:目的都是为维护清朝的统治,都属于地主阶级,都掌握了一定的政权,都没有取得成功。不同点:前者存在于年,后者存在于年;前者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和经济技术,后者反对;前者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后者代表没落的势力。
10.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比较
&#9312;起义的原因: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更多地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统治、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而义和团运动则是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的产物。
&#9313;指导原则和组织方式:太平天国运动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统一的军事调度,并且有纲领性文件作为行动指南。而义和团运动基本处于自发、分散状态,没有统一的领导和指南,也没有革命纲领。在斗争规模上也不能同太平天国运动坚持14年,转战18省相比。
&#9314;与宗教关系: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吸取基督教的合理成份,为“我”所用,反对清政府;而义和团运动利用中国本土的各种宗教,来达到联合群众的目的,打击外来宗教及其在华势力,实现“扶清”,而且义和团运动存在着浓厚的封建迷信思想。
&#9315;对外关系上: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以是否信奉上帝划线,“同教一家”,容易模糊敌我界限,产生认敌为友的错误;而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其阶级局限性在于无法区分资本主义侵略和侵略者凭借的先进生产方式。同时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提倡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代表历史前进方向。
&#9316;结局:都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而失败。
&#9317;影响: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认知拓展】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社会各方面出现的新现象及产生的原因和重要影响
  &#9312;中外反动势力由对抗走向勾结: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都认识到保持和好与勾结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了中外反动势力“和好”的新局面。在这一局面之下,总理衙门设立,英国人控制中国海关,洋务派出现,外国经济侵略和政治干涉进一步加强,清朝统治进一步半殖民地化。
  &#9313;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为了解决内外矛盾,维护清朝统治,洋务派在“自强”和“求富”的口号下,先后兴办军事和民用工业,西方先进技术传入中国。又由于外国的经济侵略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作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中国经济结构中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这些新的经济因素,进一步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解体,对封建生产关系有瓦解作用。
  &#9314;产生了新的阶级力量: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了。同时早在19世纪40、50年代已经出现的中国无产阶级,也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壮大。产生新的阶级力量,对封建制度起着越来越大的瓦解作用。
  &#9315;出现了新的思想: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洋务运动的兴起,出现了早期维新主义思想,对经济、文化、政治上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改革主张,这在当时是比较进步的,有些观点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题例剖析】
  1.中国第一批产业工人产生于(97年上海高考题)
  && A.外商企业
B.官办军事工业&&
C.商办企业&& D.官办民用企业
  【题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外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办了一批船坞和工厂。这些外商企业,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剥削中国广大劳动人民。这样,中国无产阶级就先于中国资产阶级在外商企业里诞生了。所以选A。
  2.下列各项中,与洋务运动无关的是(94年全国高考题)
A.引进西方一些近代生产技术&&
B.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建立近代化的国家政治制度&&
D.对外国经济侵略作了些抵制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洋务运动的内容及其评价。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人举办的学习西方技术的活动,目的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选项C显然与此不符。选C。
  3.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当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上”指的是(96年上海高考题)
  A.道光帝&&
B.咸丰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解析】本题创设新的情境,使试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关键是从题干中找出关键词语“废八股,设西学”,这个内容是戊戌变法的法令之一,颁布这个法令的皇帝是光绪帝。答案:C
  4.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启蒙
  【解析】本题属于程度型选择题。旨在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的能力及判断、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功绩的问题。本题的四个选项均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伟大功绩,实质问题是命题者把“戊戌变法的突出历史功绩”归结到“促进思想启蒙”这一点。正确答案:D
  5.下列对于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98年全国高考题)
A.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
B.带有笼统排外性质
C.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对“扶清灭洋”口号的不正确评价。旨在考查对历史现象本质的认识、比较、分析能力及对历史概念内涵的理解能力。该题正确答案D项设计得十分巧妙,它触及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和灵活运用知识方面的欠缺。课本上讲“这个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十分尖锐。”考生因此受到了干扰。认为D项也是正确的评价,他们想不到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两对,即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扶清灭洋”口号只反映了一对矛盾的尖锐,因而答案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不准确的评价。答案:D&&&&
6.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
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解析】(1997年&全国)本题属最佳选择题,考查学生精确地掌握史实和比较判断能力。解题关键首先要理解“施政纲领”的含义,它是指一个政党或组织的长远目标和实现这种目标的具体作法。其次是对《应诏统筹全局折》具体内容全面掌握。此折向光绪帝提出确定维新变法政策,选拔人才,改革中央政权机构三项主张和各方面实施新政的具体建议,而B、C、D三项则是此前康、梁在《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中提出的。(答案:A)
7.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这个奏折针对的是
A.太平军&&&&
B.洋务派&&
C.维新派&&&&
【解析】这是2002年上海高考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能力。材料中“民主民权之说”是有效信息,可知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主张,四个选项中只有C项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派别,正确答案只能为C。解答材料型选择题关键在于,抓住与提问有关的有效信息。答案C
8.(2004年全国文综)鸦片战争后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作是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徐继畲的《瀛环志略》
C.姚莹的《康輶纪行》&&&&
D.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解析】由“师夷长技以制夷”判断出著作是《海国图志》。B、C是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D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答案A
9.中国近代资本主义
A.是由封建社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B.与明清手工业在行业分布上基本相同
C.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下产生的&&&&&
D.从根本上破坏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解析】这是2002年全国春季高考题。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认识,考查分析和理解能力。解题时应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分布、影响等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对四个选项逐一分析,可知,B项显然不符,而鸦片战争后,中国明清资本主义的萌芽已被摧残,打断了独立发展的道路;近代资本主义产生后对封建土地所有制有破坏作用,但由于弱小,还不可能从根本上破坏封建土地所有制。事实上,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给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商品和劳动力市场,同时,外资在华企业的创办,刺激了中国一部分商人、地主、官僚投资近代工业,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产生。所以答案是C。&&&&&
10.(2004年上海)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
——陈旭麓《近代中国新陈代谢》
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
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
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阅读材料并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平时请歉辄驳诂”“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等说明的是申请军费的提议经常被驳回、朝廷和官员对李鸿章的猜忌和排挤等,因此A项符合题意。答案A
11.19世纪后半期,中国教育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A.新式学堂成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形式&&
B.废除了科举制度
C.科学与经学并重&&&&&
D.开辟多种途径培养科学技术人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明确19世纪后半期,中国教育的变化主要是指洋务运动中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以及维新变法中新式学堂的兴办,而且此时新式教育占的比重非常少,由此可判断A、C两项不合题意。而B项发生在1905年,故也可排除。因此正确答案为D。
12.促成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的是
A.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B.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C.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D.“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比较问题的能力。首先必须明确“思想解放”的含义应是指“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A项只是关于是否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论战,没有涉及到资产阶级思想;B项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它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C项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D项是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斗争的第一个回合。由此可推断正确答案是B。
13.1900年初夏,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灭”改为“招抚”是为了
A.消除与义和团的矛盾&& B.承认义和团运动的正义性
C.控制和利用义和团&&&
D.依靠义和团抗击帝国主义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是由其阶级本性决定的,不论是“剿灭”还是“招抚”,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手段略有不同而已。在义和团反帝爱国势力迅速发展壮大,同时在面临帝国主义威胁的情况下,清政府对义和团策略改为“招抚”的直接目的是控制和利用义和团,最终目的仍是消灭义和团。选C
14.阅读下列材料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悔之资,自强之本。……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臣料数十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不过铜钱火器之类,仍照向例设禁,其善造枪炮在官人役,当随时设法羁縻耳。&&&&
——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1865年)
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蓰。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臣拟遴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
——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1882年)
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资于铁。……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张之洞《筹设冶铁厂折》(1889年)
回答:(1)据材料1,归纳李鸿章在采用大机器生产问题上的态度和主张。
(2)据材料2,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面临着什么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3)据材料2和材料3,谈谈洋务派如何看待“求强”与“求富”的关系?
注意:回答本题时,不得照抄原文。&&&&&
(2000年&北京、安徽春季高考)
【解析】本题第(1)(2)设问比较平实,只要理解了材料,审好了题目的设问是不难作答的。第(1)问要求据材料1归纳李鸿章的态度和主张,其参考答案与材料原文的前两句是一致的,只是由文言文译成了白话文;后面所加的一句“以免危及清朝统治”是无法从材料中获得的信息,应靠自己的”悟”性。第(2)问实际是根据材料2得出历史结论。这一问与教材联系较密切,只要将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的特征弄清楚了,这一问就会迎刃而解了。第(3)问,需要用辩唯物主义理论,再结合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作出答案。如材料2中“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材料3中“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得出“求富”是“求强”的基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有助于抵制外国的经济扩张一句从材料3中也可以得出。最后,综合材料2、3结合自己的认识得出:民用工业的发展对军事工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本题属于高考的常规性综合考题,重点考查了学生的材料处理能力,这类题目在高考中一直占有一定的比例,今后仍坚持这一考查方向。
参考答案:(1)创办采用大机器生产的军事工业,是抵抗外来侵略的根本措施:采用大机器生产也有利于发展民用工业;应禁止民间采用机器铸币和生产军火等,以免危及清朝统治。
(2)严重入超;中国的手工产品成本高,无法与外国的机器产品竞争;在中国创办采用机器生产的民用企业。
(3)“求富”是“求强”的基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有助于抵制外国的经济扩张;民用工业的发展对军事工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15.阅读下列材料: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救亡主张不尽相同。例如:维新变法大力宣传“优胜劣汰”的社会进步理论,说:“吾既自居于弱妹,安能禁人之兼攻?吾既自即于乱亡,安能怨人之取侮?”义和团的一份揭帖则说:“神助拳,义和团,只固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路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对于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亡的途径,维新派和义和团持何种不同观点?两种观点各具有什么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2000年全国)
【解析】本题为一道有关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论证题。本题通过有关材料向考生提供了新情境、新的思维角度,要求学生对二者有关方面进行比较、评价,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高了。回答时,首先审好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题目的基本观点。维新派的出发点是由内因引起的奋起图强。义和团对民族危机发生原因认识是正确的,但采取的举措则是不可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了新的生产力,其主张的进步性是主要的,但也有明显局限性,对两者应从时代发展的角度,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出评价。
【参考答案】维新派认为造成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主要是在于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以及由此带来的国家贫弱。只有通过变法维新,发展资本主义,求得国家富强,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义和团认为当时的民族危机是由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必须通过武力反抗将它们赶出中国。
维新派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它认为只有通过自身的社会改革,中国才能从根本上求得富强和独立,但它不主张正面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义和团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主张正面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其局限性在于它不包含进行社会改革的内容,还带有蒙昧、迷信和笼统排外的倾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甲午中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