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我们这在评二线成市,评上整形鼻子之后的变化会给城市带来什么变化,经济方面会

您的位置: &
南雄市老促会被评为该市“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贡献先进单位”
优质期刊推荐您的位置: &
城市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兼评重庆利用展览会发展经济的实践和成效
优质期刊推荐雅安在线_地区民生信息在线网站
通行证 | 帐号:密码:登录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徐州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徐州工程学院评价,徐州评价商店网上申报,徐州韦博英语评价,徐州安全评价机构,徐州技师学院评价,徐州医学院评价,乾隆评价徐州,徐州新闻综合频道,徐州新闻综合频道回看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徐州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如何评价「香港正在沦为二线城市」的说法?
最近媒体大肆报道
285 个回答
应该说,香港错失了多少机会。1,“八万五”政策,董建华当初力推的政策,目的是每年增加“八万五千套住房”争取10年内能够让香港7成人士拥有住房,在魔都,帝都如果搞这个政策,绝壁一大群死大,底层支持。在香港则是中产上街反对。最后因为压力而取消,现在香港人又说楼价贵,当初呢?如果这个政策推广成功,则能够促进香港经济良性发展,减少泡沫,也降低年轻人的生活,创业成本。可惜我现在看到香港很多人还是对这个政策极度反感。2,“数码港”,这个政策也是董建华提出来的,当时全世界互联网都是在创业初期,谷歌还是小公司,FB,推特也还没有影子。国内互联网企业如163,新浪也在艰苦创业。而当时的香港政府就提出了数码港鼓励互联网产业。那时候是98年,香港在软件(可以吸引全世界和国内人才),硬件(比当时国内更优越的宽带环境),资金(非常完善的资金渠道),都比国内强。为了配合这个政策,李嘉诚之子李泽楷还购入了腾讯20%的股份(小马哥现在股份还不到10%),第二年就卖了。如果不是那么短视的话,凭着腾讯这个平台,香港和李泽楷将会在国内互联网上拥有最高的话语权,而李泽楷则可以稳居华人首富。但是这个项目最后在李家的短时之下股份被出售,数码港也搞成了房地产开发项目3,“矽港”,这个政策还是董建华提出来的,从台湾台积电出来的张汝京想在香港搞半导体芯片制造厂,双方一拍即合。但是香港人又坚决反对,说是来炒楼,炒地皮。张汝京说,那么我不买地,租地方总可以了把。香港人还是反对。最后上海跑出来对张汝京说,要不你来上海办吧。最后张汝京去了上海,办了一个企业“中芯国际”4,“中药港”,董建华提出,就是利用香港的严格规范质检体系,采购药材在香港研发,深加工,推广中医。但是后来还是无疾而终。现在大陆游客去香港买外国药。。5,此外还有”红酒交易中心“(建立离岸红酒贸易,最近数据是中国红酒销量逐年增长)”生物谷“(生物技术)”鲜花交易中心“(花卉交易)可以说97年至05年对于香港来说是非常多机遇的一段时间,大陆刚刚入世,香港则还拥有最好的国际环境。上面的住房政策,经济政策,如果香港人民能够有决心,不短视,不追求眼前的利益。积极转型。何至于今日只能靠卖奶粉,搞服务业,金融业,物流业呢?韩国就是在那段时间转型成功的。如果香港能抓住上面几个机遇,亚太互联网中心、半导体中心,生物制药中心都可以让香港现在财富分配更合理。==============补充,我们不举韩国的例子,就举香港旁边的深圳吧。曾经的深圳就是香港的小弟,在97金融危机之后深圳也曾经面临困境,港资转移,制造业内迁,当时有一篇文章很出名《深圳,你被谁抛弃》。就是指出深圳的面临的困境。但是可以说深圳人咬着牙坚持下来,华强北的山寨机老板,科技园里的程序员,坂田努力的华为人,水贝的珠宝商人,他们在面临转型的时候能够坚持,能够努力把握形势。最终缔造了深圳重新崛起的机遇,现在深圳有优秀的通信企业华为、中兴,有互联网企业腾讯,制造业的康佳、创维,生物技术的华大,物流业的顺丰,能做电动车的比亚迪,制造业有富士康,中集,金融有招商、平安,地产有万科等等。这些企业你只要仔细看看历史,发展都是在97~05年这段时间,可以说这是最大的机遇。可是香港却因为很多原因,错过了这个机遇。==============二次补充,香港人很讨厌董建华,实际上董建华可以说是不错的选择,本身属于大财阀大富豪,不必屈从财阀压力或者金钱压力。第二,董建华家族是香港少数几个地产商色彩较少的大富豪,主业是全球海运,而不是房地产。董建华下台之后,曾荫权上台,这人和富豪关系密切,香港房价突飞猛进。加大了香港年轻人的创业成本。===============三次补充,有些人说香港地小搞不起这些产业。再举深圳的例子吧,深圳的比亚迪以前就是个电池厂,后来业务扩展到一些手机零配件。03年说做汽车,结果被汽车业内嘲笑不务正业,瞎搞。现在呢?===============四次补充,有些朋友认为这是民主的局限性,实际上这个本人不是很认同。香港拥有充分的自由体制,媒体和市民都能充分发表意见,但是行政首脑却是非民选。这样既不能像专制体制那样强硬推行政策。又不能像民主体制那样以代表大多数利益群体以民选领导人的身份来推进决策。这样变得体制异常畸形。再加上香港毕竟只是一个城市,这样少数人的声音往往被放大,而媒体也容易被操纵炒作。八万五住房计划的时候我看香港的媒体,全都是在嘲讽,攻击董建华,指责他导致房价下跌。实际上三任香港首脑都不能真正说得上代表大多数。1,董建华,代表了大财阀利益,但是能考虑底层,但是和公务员团队关系很差。很多政策没能推广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的一些政策背离了大财阀的利益,被大财阀抛弃,被胡总点名批评。最后被迫辞职。2,曾荫权,同样代表大财阀利益,和公务员团队关系密切。可以说任内最大功绩就是让香港房价崛起。3,梁振英,代表中产,(代表大财阀的唐英年被选举时候出现意外,导致被最高层抛弃)。这样导致梁振英成为最弱势的一届,即不能和大财阀一路(曾经有财阀扬言梁振英当选就离开香港)。又不是真正最高层一开始意向的人选。和公务员团队又不密切。所以梁的做法很简单,讨好民粹。如奶粉限购,限制双非,打击水客,限制自由行等等。这些政策实际上不符合大多数香港人的利益,但是能够迎合喊的最大声的那部分人的所好。==================五次补充,什么叫做敢于决策,上海90年代初才真正意义上搞改革开放,当时的一个口号就是要成为世界级航运港口,但是香港媒体没少笑话这个,因为那时候香港是远东第一大港口,上海还是刚刚准备起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上海的海床浅,不适合搞深水港口,地质环境不如香港。上海怎么做的?直接向中央把浙江的洋山岛弄下来,修了一条大桥,然后把整个洋山岛填成了洋山港(可以去谷歌卫星上看看这个工程有多夸张)。现在上海在港口方面已经不亚于香港了。而香港现在还为该不该修多一条机场跑道在扯皮。===================六次补充,有些人认为香港是民主的失败。其实这是错的,实际上三任特区行政长官都不是民选首脑,实际上如果是真正民选首脑的话决策的时候可能会更强硬,更果断些,因为他代表民意。举个民主社会的例子吧,德国现在在欧盟经济一枝独秀,可以说是欧盟的经济发动机,在欧盟现在的情况下依然有很出色的表现。再看看其他的希腊,西班牙等。德国今天实际上很大程度是前总理施罗德的贡献,他2003年的任内实行了几项改革。其中最关键一点就是社会福利保障改革,核心就是削减社会福利。其实这种福利体制不利于经济和就业,很多领导人都明白,但是这东西一动,等于断送了自己政治前程,欧洲几个大国家领导人只有施罗德才真正敢下决心动手,代价就是施罗德选举失败,让位给默克尔。到了今天回过来看,试行高福利的欧洲国家面临经济问题,敢于削减福利,进行劳动制度,鼓励创新的德国则活的很好。===================七次补充,实际上香港的政治体制非常畸形。1,行政长官并非民选,而是小圈子选举,甚至这个小圈子的大多数意见都不一定能有用(如果有用就是唐英年做第三任行政长官)。2,行政长官没有政党资源,香港立法会本身已经是畸形产物,但是作为行政长官,实际上并不属于立法会的任何一个政党。连所谓亲政府的民建联也不是真正梁振英的团队,与其说听梁振英的还不如说听中央的。而其他国家、地区的行政长官往往拥有政党资源,属于政党里面的一号人物。3,香港不是美国那种猎官制,行政长官对于公务员的人事安排影响力很弱。【承袭英国的体制,关于英国政客和公务员关系推荐神剧《是大臣》这种畸形的体制造成的结果,是一,行政长官不代表大多数,甚至可能连代表谁都不知道。第二,没有政党资源,一些基层组织活动,媒体舆论引导,沟通各个利益阶层,政策的推广和协商都需要政党资源,需要政党的基层动员,组织活动。(安德伍德:怪我咯)。第三,公务员团队也不一定能够买账。简单就说,香港的行政长官,你说他专制独裁,但是他属于弱势群体,什么资源都没有。你说他民主象征,那问他代表香港哪一个阶层,估计他自己都说不出。你叫行政长官要怎样施政?=====================八次补充,香港为什么没办法能进行有效经济转型和改革。在这个问题上曾经和以前香港的同事沟通过。大致有这几点1,执政的行政长官非常弱势。既没有办法对抗财阀阶层的权贵(香港最顶层的几个大富豪从邓小平时代就可以直接和中央最高层对话,香港行政长官(除了董)在他们眼里根本不算什么),又不能真正控制公务员团队,立法会里面的建制派随时也可以把自己给卖了。根本没有办法进行施政。你去看看曾和梁你会发现他们根本没有什么经济政策上的施政。2,财阀门没有变革的意欲。你看日韩台财阀很多都是以银行为核心,然后衍生至制造业,形成规模产业链。但是香港财阀大部分都是大地产商,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在大陆投资都是以房地产为主。因此没有什么变革意愿,因为大陆市场很大,香港财阀在大陆进行资本输出而获利很容易。(你看过港企在大陆搞房地产,没看过美企,日企在大陆搞房地产吧,李嘉诚囤地皮能囤个十年八年翻几十倍,你看国内开发商哪个敢这样囤?)。3,社会上并没有占形成大多数的中产。刨去香港数目庞大的富豪,你会发现香港的数字并不光鲜,基尼系数非常高(国内是城乡二元化,但是香港已经是完全城市化了),纸面上看香港人的收入很高,但实际上这个很高是对比大陆人的收入的结论,并不代表他们就是中产阶层。真正香港能够跻身为中产阶层的基本都是专业人士,如金融从业者,法律从业者,医疗从业者,高级的建筑师,高级公务员,高级的教师等。这种群体在香港属于少数的精英。你仔细发现香港这种除了公务员之外都属于于一个人都能过的很好的技术行业,并不需要依赖一个大中型企业,完全可以单打独斗(香港医生可以个人执业)。这种情况下中产人数少,而且在香港这样的社会体制下依然获得不错,所以也同样没有变革意愿。4,政党大量不理性的斗争内耗。香港立法会里大体上分成建制派和泛民两派。但是实际上派中有派,就算同属于建制或者泛民,但不代表立场就一支,自己人搞自己人的例子不少,这种前提下就更不用说派系对抗了,政府提出的政策,泛民一些激进派系就不管是对是错坚决反对,人数不够就搞拉布扯皮。再如泛民里面内斗,激进的派系搞了社民联,后来社民联里更激进的又搞出了人民力量。香港又是小选区制,僧多粥少,甚至出现过泛民内斗,结果建制派捡便宜的事情。这种不理性的内耗,诉求又不统一,又不存在单一独大的政党。导致的结果就是任何一个决议都会有人反对,反对不了就拉布扯皮。严重消耗政府决策资源。【补充个例子,香港民主派里的司徒华,(详细维基,我曾经过两次面,我很敬重他)香港人称呼他为华叔,他后来觉得这种政治生态太不良性了,尝试推动和中央沟通,双方协商走出一条路子,但是突然确诊了癌症,临死前一直都尝试走双方共识的路子,这样的人在死前住在病院的时候,同时泛民派系的激进派,组织了一大群小屁孩在华叔住院的病院门口大肆辱骂华叔老人痴呆,活该癌症上脑,这人一生为香港和中国的民主运动贡献良多,可见香港政治生态的畸形,这人死后,香港泛民已经没有一个能够有足够威望整合派系并且能和中央沟通的人了】5,底层阶级固化严重。香港的底层可以说是真底层,说句实在话除了中六合彩之外,基本上没有任何翻身的可能。国内你看外面的乞丐,分分钟钟比你还有钱,但是香港那些收纸箱的老伯老太是真的可能就是买纸箱的钱就是今天饭钱了(有人说没看过香港老太卖纸箱,我可以说我看过很多次,我以前还送给一大板纸箱给老太,地址就在新界粉岭乐业路丰乐工贸中心楼下,还有香港的退休金【香港说法是强积金】2000年才开始弄【还是董生】,老头老太没退休金很正常,不是年轻不努力)。PS:强积金我同事觉得很坑,说是政府强迫屁民买股票。一,知识垄断,香港只要少部分人才能享受高等教育,大多数人能读到中六(国内的高三)算不错了。香港的大学录取率非常低,能上大学享受高等教育,要么是家里非常有钱让子女出国留学。要么是一般中产出钱能让孩子去读私立学校或者去上补习社(香港补习社是高大上的行业,估计以后国内也会这样)。二,资本垄断,高昂的房价洗劫个人财富,在香港无论是买房还是租房都是一个巨大的支出,这让底层能够有富余的资金进行创业和投资的可能性基本为零,大陆很多人嘴里说没房,但是父母至少有一套房,大城市没有老家也有一套。香港人说的没房是真没房,三代人租房住过几十年的例子很常见。三,政治垄断,选票基本没有办法对抗利益阶层,这个不细说,你们懂的。。四,法制垄断,封堵了灰色道路。香港是英美法系,遵循的是判例原则,司法裁量是参照案例扯皮。国内是大陆法系,在国内就算不是法律人士,但是如果涉及一些法律纠纷,你只要肯花少许时间,百度一下相关法律条文,基本上能明白个大致,法官判决也是基于这些条文下判决。香港这种则完全不可能,遵循的英国,美国数以万记的各种案例,不要说一般人了,新手律师都容易抓瞎,我曾在香港看人打官司,双方律师上台都都是带着一大叠案例资料,打官司途中律师还要不时翻书,翻案例。这种意味着这司法成本昂贵。你很难知道自己在面临一些事情的时候是合法还是不合法。一般人也不敢触犯法律,哪怕再轻微的,因为随时法官扯各种案例帮你加大罪行。最简单一点,国内底层再搓,去混个摆地摊,只要不遇上城管,也能挣不少钱。香港你去做无牌小贩试试看。。所以为什么香港底层的民粹那么严重,混黑社会的那么多。因为怨气真心大,还有就是混黑社会算是底层逆袭不错的道路。。。【答主是深圳人,但是多年在香港经商,在香港开设物流公司,所以对香港的一些情形有自己旁观者的立场,答案陆续补充吧。。】=====================九次补充,香港几所大学个人觉得排名实际上有些虚高,水分不少。有几年排名比出了几个诺贝尔奖得主的东大还高,连我认识的香港人都觉得不可能。另外前面也说了香港的高等教育普及率不高。。这是真的,,可以去搜一搜香港的一些招聘网站。。=====================十次补充,个人推荐大家如果去香港的话,去一个地方,中环的“威灵顿街”。比什么旺角之类强多了。而且这一带大概是这个地球上米其林美食店密度最高的一条街吧。。=====================十一次补充,想看香港底层的环境可以去看《穷富翁大作战》,非常不错。我期待国内也能拍一些这些片子。=====================十二次补充,可以看见很多香港的朋友提出各种质疑董政策方案可行性,这个可以理解。但是我个人观点,很多时候应该用于尝试。另外推荐一个与个人观点接近的文章,因为在墙外,所以很不要脸的转载了,是一个老文章。那一個曾蔭權﹐之前在上﹐在現在樓市已出現炒風﹑不少人連自置物業也有困難之際﹐提到政府資助市民置業﹐還要諮詢五個月...看著這個只懂耍政治滑頭的曾蔭權﹐我忽然間想起了八萬五﹐又忽然間想起了董建華。八萬五﹐一個曾經用來嘲諷董建華的政策﹐現在終於看到它的實際功效了。當時董建華推出八萬五﹐正是樓市炒風過熱之時﹐他期望透過增加樓市供應量﹐令樓價軟著陸。然而﹐一場亞洲金融風暴的到來﹐打亂了八萬五政策的陣腳。董建華為了挽救樓市﹐便宣佈八萬五政策「不存在」了。不能否認﹐董建華宣佈八萬五「不存在」時﹐是一場政治公關災難。然而﹐八萬五政策的「不存在」﹐實在是逼於無奈。因為這一場亞洲金融風暴﹐殺傷力不在於當時索羅斯衝擊港元﹐而是這場風暴令香港泡沫經濟爆破。事實上﹐香港自八十年代工業北移開始﹐實體經濟已出現挖空化現象﹐只靠金融業﹑轉口物流這類「買辦服務」﹐以及旅遊服務業支撐著。香港到了後過渡期﹐經濟更加迷失了方向﹐大家醉心在樓市﹑股市炒賣﹐炒賣獲利者帶動著內需消費﹐從而產生經濟滴溜效應。直到亞洲金融風暴來襲﹐人們經濟信心被打亂﹐炒賣造成的樓市﹑股市泡沫失去了承托力﹐開始爆破﹐從此香港進入經濟低迷。然而﹐即使當時樓市泡沫爆破﹐樓價急跌﹐對一般打工仔來說﹐當時的樓價其實也不低。問題是樓市泡沫爆破帶來了負資產和通縮﹐通縮帶來了減薪和裁員潮﹐不少已經上樓的中產﹐在減薪或失業下無法定期償還按揭﹐走上了破產或自殺的路。中產無力償還按揭而破產﹐又增加了銀行的呆壞帳﹐打擊香港的銀行業。由香港兩大經濟支柱﹕銀行金融業和房地產業﹐都因為經濟泡沫爆破大受打擊﹐而香港的實體經濟還沒有其他出路的時候...不挽救樓市﹐香港經濟有可能徹底崩潰。因此﹐董建華為了穩定樓價﹐取消了八萬五後﹐後來還停建了居屋﹐甚至停止過賣地。可是﹐如果當時沒有亞洲金融風暴﹐又或者香港能夠挨過那一陣痛﹐泡沫爆破後尋找到新的出路﹐堅持著八萬五政策的話﹐回歸十多年後的今天﹐應該已興建了過百萬個單位。當初董建華希望全港七成市民能夠置葉的目標﹐未必是空話。更重要的是﹐當時董建華除了八萬五外﹐亦嘗試提出過香港未來的經濟出路。當時﹐他就提出發展高新科技﹑科研﹑第四產業和中醫藥研發的發展方向…數碼港﹑中藥港這類名詞﹐相信大家也不會陌生。雖然不少人曾經批評董建華提出的數碼港﹑中藥港計劃﹐是「假大空」的構想。然而﹐這些構想本來可以不是「假大空」的﹐只是香港政府願不願意直接插手干預經濟的說。君不見南韓十多二十年前﹐汽車工業﹑家電工業﹑高新科技業乃至電影業﹐都遠遠落後於日本嘛﹖人家是怎樣發展到今天的成就呢﹖靠的就是政府直接注資﹐建立國營及公私聯營的企業去進行開發﹐等待這些產業發展日漸成熟之時﹐才國退民進。因為尋找經濟新出路是燒銀紙的玩意﹐燒銀紙很多年才開始轉虧為盈﹐所以由國企或聯營模式開發﹐才有機會成功。現在大陸的輕﹑重工業發展﹐也模仿著南韓模式經營著…而事實上﹐大陸在IT和高新科技領域上的發展水平﹐突飛猛進。香港呢﹖董建華有長遠的經濟構想﹐但香港人又迷信經濟自由主義﹐政府又堅持奉行積極不干預政策﹐自己綁手綁腳。如果香港走南韓模式的話﹐不是有一幫信奉佛利民的龜孫子破口大罵﹐就會有一堆政客在鑽空子﹐說政府官商勾結…事實上﹐在泡沫經濟重臨香江的今天﹐我們更見到董建華當年的遠見。董建華的經濟構想﹐如果能依照南韓模式去開發的話﹐經過回歸十年的打造﹐現在成績已經出來...正是因為這些構想變成了「假大空」﹐現在香港的高新科技已落後於大陸﹐珠三角在製造業開始向內陸省份遷移之際﹐已在搞經濟轉型﹐同時發展第三產業和第四產業。大家不妨看看騰訊的股價作價多少﹖每年除稅後純利還有多少﹖大陸製的手機﹑電腦的技術含量...有哪一點現在的香港比特來﹖雖然在高新科技和IT產業上交了白卷﹐但中醫藥成藥研發方面﹐我們也開始看到一些成果來。證明瞭﹐其實董建華的經濟構想﹐本來就不是假大空。董建華﹐他只是政治公關上的一個白痴﹐但他絕對不是一個老懵董。我至今依然認為﹐董建華是一個好特首。可是﹐在這個所謂的資訊年代﹐控制著媒體話語權的人﹐主導著社會的輿論。一個政治公關白痴的人﹐就會被人認為他是一個無能用者。樓市為何炒風再現﹖八萬五為何最終會不存在﹖居屋為何會停建﹖「假大空」為何始終是「假大空」﹖香港經濟為何除了炒賣繼續迷失﹖地位逐漸被邊緣化﹖為何一個有政治遠見的領袖會被一群傻蛋趕了下臺﹐換來了一個世界仔﹖是我的老朋說的「香港地運已盡」﹖是港英政府回歸前建新會展﹐設了靈龜入海之局﹖都不是一切﹐都只不過是香港人作的業=============================十三次补充。必须推荐中环一代威灵顿街啊。去香港旅游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不要老去旺角吃小吃和购物了,旺角吃这块在香港根本就是一般水平,店家更是坑爹。强烈推荐路线是去了星光大道和海港城之后,从中间的码头坐天星小轮到中环(几元港币就可以坐船看维港)到了中环出来走一下是IFC,要买苹果的可以顺路,IFC地下有添好运分店(这个分店没有进入米其林,但是没时间去总店尝试的可以试一下)楼上有正斗粥面专家也是米其林推荐店。从IFC最右边的门出去有一个上山天桥,沿着隧道走一点就到了威灵顿街了,下天桥路边有蛇王芬,米其林推荐店,叉烧饭非常赞。然后转入为威灵顿街,粘仔记的云吞可以试试。莲香楼和镛记闻名中外,王府的北京菜不错,还有个越南菜和一个日本拉面也是米其林推荐店(名字忘记了)。整个中环有21家米其林店,其中三家米其林三星。中环大概也是这个世界上米其林和米其林三星最密集的地方吧。。=============================十四次补充。关于政改其实结局并不意外,唯独一个建制派退场的插曲增加了不少谈资。其实作为一个对香港过客来说,个人觉得其实泛民实际上应该讲究策略,用支持政改方案,换取废除功能组别,议员全部按照选区直选。这样就可以诞生一个让中央满意,又有一定民意基础的特首(如果公民提名投票选出让中央不满意的特首,只会导致双输),而泛民可以利用立法会的优势监督政府,维护民主。中央有台阶下,泛民可以取得立法会优势,香港可以走出了民主选举的第一步,给国内做个示范。=============================十五次补充。一个近距离观察香港青年样本机会。==========================十六次补充。有香港人回复说认为香港大学升学率低是好事,社会并不需要太多大学生。其实这个观点可对,也可不对。那是因為香港升學率低,除學霸以外的人就是你所說的靠補習班提升競爭力。我覺得你說的也沒有錯。我個人覺得這沒什麼不好,反而近年所增加的大學學位才是不必要。香港本來就對大學畢業生沒那麼大的需求,學位增加後跑出一堆人來說大學畢業了也找不到工作,罵社會罵政府。其實真正原因就是競爭力較低的那一群人的學位本來對香港來說就是不必要的。为什么说对,确实香港支柱产业是金融业,物流业,旅游业,房地产业,文化产业。除了金融业外,其他从业人员并不需要太高学历。除了这几个支柱产业之外,香港其他产业都很薄弱,对于大学生的需求并不多。而且香港一般的工作,并不需要太高学历要求,就可以月薪一万多港币起。不能买房上楼,但是过过日子,等公屋轮候还是可以。所以才会有认为香港并不需要太多大学生的说法。某种意义上也是为数不少的香港人的想法。至于为什么错呢?这实际上是我个人的想法。我觉得一个人要跨越阶级壁垒,最低门槛的做法,就是上大学。大学可以让一个人视野变光,可以建立起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建立一些学习和分析咨询的思维。具体到了香港这个城市。如果拥有大学学位至少给予了一个可以脱离阶级,跳出鸟笼的机会。为什么这么说呢,香港很多所谓的高薪,例如月入一万六的洗碗工之类的,是建立在香港这个环境这里。这些洗碗工只能在香港拿到一万六,跨过深圳河,洗碗工能拿个3000算不错了。也就是说这个洗碗工并不是他具有很高的竞争力,而是只是因为他在香港这个地方。离开香港,可能不要说一万六,一千六都不一定能保障。但是再看看一个在深圳拿一万六的人,他可能是腾讯的程序员,华为的工程师,招商的金融从业人员。这些人哪怕离开深圳,去北京,去香港,甚至去美国继续从事他们的工作,他们的收入都不会降低,哪怕是去二三线城市,只要从事回其原来主业,收入未必比在深圳高,但是在当地都会属于高薪职业。这一万六的洗碗工和一万六的码农,有个根本区别就在于拥有大学学历这一点,后者会因为这个获取了具有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竞争的资本,取的了能够为自己谋生和面对竞争的技能,可以面对更广阔的世界。而前者只能局限在香港的这个城市,因为他没办法离开。香港人不需要读大学可以生存是对的,香港不用太多大学生也是对的。但是香港读了大学能够让你可以面对更广阔的世界,让你拥有摆脱香港这个畸形的鸟笼的机会。一个香港货车司机的儿子,中五,中六毕业后考不上大学很可能就子承父业去开货车,阶级继续固化。而另一个香港货车司机的儿子如果考上大学,那么他机遇和机会就会比前者更多,世界更广了。PS:某些人喜欢抖香港人均收入高的数字~不过我想问问这些数字包含香港的菲佣,南亚裔工人的收入么?如果北京,上海统计收入不算非本市户籍人口,估计会被喷成翔吧。。
楼上几个高票的答案都分析了香港为何近些年发展势头不如内地一线城市,说得都挺好的,也没什么可以反驳的。我在这里从另一个方向,针对题主的问题中的【香港正在沦为二线城市】这一点来谈一下。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概念,如果北上广深算是一线城市的话,那么目前在中国哪些城市算是二线城市呢?2014年《第一财经周刊》给了份新一线城市榜单:成都、杭州、宁波、南京、武汉、重庆、沈阳、青岛、长沙、大连、西安、厦门、无锡、福州、济南, 我们姑且就把这些城市看成目前内地的二线城市。题主提到的“香港正在沦为二线城市”,说白了就是香港发展的不如内地一些城市快,但这并不意味着香港没有在发展,更不是倒退着发展。即使很多内地城市正在大步流星地往前发展,想要达到香港目前的水平,也并非一朝一夕。其实城市的发展,说到底也要以人为本,而影响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无非也就是收入(经济),出行(交通),教育这些方面。那么香港经历近些年疲软的发展,在GDP上,对外被新加坡超越,对内被北京、上海超越,现在的香港还剩下什么呢?香港距离“沦为”内地二线城市还有多远呢?我们就拿香港跟内地最发达的两座城市——北京、上海,以及新加坡做一番比较。经济:香港:2014年GDP(PPP)总值4123亿美元,位居世界(国家及地区)第44位(数据来源:),人均GDP 56,428美元,位居世界第10位(数据来源:)。人类发展指数0.910,属于极高,位居世界第12位(数据来源:)。2015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755,仅次于伦敦(796,第1),纽约(788,第2),位居世界第3,高于新加坡(750,第4),东京(725,第5)(数据来源:)。2014年,84家中国500强企业总部设在香港。北京:2014年GDP(PPP)总值3472.49亿美元,位居内地城市第2位(数据来源:),人均GDP 30,241美元,位居内地城市第2位(数据来源:)。人类发展指数0.821,属于极高,位居内地城市第1位(数据来源:)(注:2013年报告中,香港人类发展指数为0.862,属于极高)。2015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676,位居世界第29,内地城市第3(深圳全球金融中心指数694,位居世界第23,内地城市第2)(数据来源:)。2014年,98家中国500强企业总部设在香港,与此同时,北京还是52家世界500强企业的总部所在地,世界500强总部数量位居全球第一,拥有43家世界500强企业的东京位居第二,分别拥有18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纽约、巴黎并列第三。上海:2014年GDP(PPP)总值3835.54亿美元,位居内地城市第1位(数据来源:),人均GDP 29,156美元,位居内地城市第3位(数据来源:)。人类发展指数0.814,属于极高,位居内地城市第2位(数据来源:)。2015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698,位居世界第21,内地城市第1(数据来源:)。2014年,42家中国500强企业总部设在香港。对比: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来看,香港的GDP总量明显仍然位居国内第一位,高于北京,上海,而人类发展指数三座城市都属于极高,但香港仍然略高于北京,上海。至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虽然这两年不太稳定,有被新加坡取代的危险,但放眼国内,短期之内没有一座城市可以替代香港的地位,而且,香港享有的一国两制制度,独立的金融体系,完备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使得香港仍然是全球最大的人民币离岸清算中心,其占有比例高达72.4%远高于第二位的新加坡(6.8%),第三位的伦敦(5.9%)。而且近些年,香港一直稳居全球经济最自由地区(数据来源:)。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上,香港的确不如北京,北京在这方面的巨大优势,不仅遥遥领先于国内任何城市,放眼世界,除了东京,也没有任何城市在500强企业数量上接近北京。最后,我们看一下人均GDP,香港人均GDP(PPP)56,428美元仍然高居国内城市第一,远高于内地城市第一位的天津(GDP(PPP)30,887美元)(数据来源:)。人均GDP的确不能反映人均工资水平,香港不可否认也是全世界贫富差距最严重的地区,但这些数据同样也没有反应目前的香港正在沦为二线城市,而且数据反应的是,包括北京、上海在内,没有任何内地城市在GDP,人类发展指数,全球金融中心指数这些重要经济指数上超越香港。数据反应的是香港的这两年GDP上面已经被新加坡(2014年GDP(PPP)总值4526.86亿美元,位居世界(国家及地区)第40位(数据来源:),人均GDP 82,762美元,位居世界第3位(数据来源:)。)超越,而新加坡也逐渐成为跟香港同级别的全球金融中心,但同样,新加坡不是内地的城市,不是内地二线城市,香港经济上被新加坡超越,但没有被内地一线城市超越,而我们能看到的是,内地一线城市跟香港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出行:香港:香港面积1104平方公里,2015年人口00(数据来源: ),目前拥有覆盖市区的10条地铁线路以及在西北的及之间运营的12条轻铁线路,外加昂坪360缆车系统,轨道交通路线共23条,总里程为218.2公里。此外,香港共有636条公交线路(包括九巴、城巴、新巴、龙运、屿巴)。香港目前没有高铁站。香港有一座4F级民用机场——香港赤鱲角国际机场,也是香港唯一一座民航飞机场。香港国际机场有2座航站楼,设有164个停机位,两条跑道,24小时全天候运作;香港国际机场被Skytrax评为五星级飞机场,于2001年起至今一直跻身三甲,期间8度被评级为全球最佳。香港国际机场4度被评级为中国最佳机场、连续第10届获得选举为最佳机场,并且在年客运量逾4,000万人次的机场中,获得国际机场协会推选为全球最佳。香港国际机场从2010年至今,年均空运货量一直保持世界第一。香港国际机场是国泰航空、港龙航空、香港航空、香港快运航空、香港华民航空的基地机场,有通往内地45座主要城市,全球180座重要城市的航线,有100多家航空公司在此运营,是全世界最繁忙的机场之一,2015年旅客吞吐量68,488,000,位居全球第8,全国第2位(数据来源:)。港铁MTR线路图港铁MTR线路图香港轻铁LRT线路图香港轻铁LRT线路图北京:北京面积16410.54平方公里,人口24,900,000(数据来源:),目前拥有18条地铁线路,总里程达554公里。此外,北京市有1020条公交线路。北京作为全国高铁枢纽,高铁便利程度全国之最。北京市目前拥有1座4F级民用机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以及1座4C级军民合用机场——北京南苑国际机场(旅客年吞吐量500万人左右)。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有3座航站楼,3条跑道,2015年,首都机场旅客吞吐量90,203,000位居全球第2位,全国第1位(数据来源:)。北京地铁线路图北京地铁线路图上海:上海面积6340.5平方公里,人口34,000,000(数据来源:),目前拥有14条地铁线路,1条磁悬浮线路,一条张江有轨电车线路,轨道交通线路工16条,总里程为657公里。此外,上海市有1374条公交线路。同北京一样,作为全国重要的高铁枢纽站,国内出游拥有极高的便利度。上海市目前拥有1座4F级民用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以及1座4E级民用机场——上海虹桥国际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有2座航站楼,3条跑道,2015年,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59,700,000位居全球第13位,全国第3位(数据来源:)。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在2014年的旅客吞吐量为37,971,135,位居全球第37位,全国第5位(数据来源:)。上海地铁线路图上海地铁线路图对比:市内公共交通方面,三座城市的从公交线路到轨道交通线路都已经非常完善,香港在公交,轨道交通线路数量上虽然比北京、上海少,但同时香港的面积以及人口数量也远远小于北京、上海。因此,从市内出行便利度来看,三座城市相当,都属于国内甚至世界范围内公共交通最发达的城市。在去往内地各大城市的通达度方面,北京与上海显然明显高于香港,但由于香港紧靠深圳,而深圳也是重要的区域性高铁枢纽,而深圳火车总站位于罗湖口岸,从香港市区乘坐东铁线终点即可到达罗湖口岸,因此香港居民出行内地城市的便捷度也较高。而目前广深港高速铁路正在修建中,预计2018年通车。机场方面,三座城市都有世界级的国际机场,都是重要的客运、货运枢纽,而目前内地在客流量,航线通达度上能与这三座机场在一个数量级的(即年客流量达4000万以上的)只有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年客流量55,200,000,世界第18位,国内第4位)与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年客流量42,200,000,世界第30位,国内第5位)。因此,不管是国内旅行,还是出境游,三座城市都十分便利。而这三座城市的机场也是中国拥有国际航线最多的机场。这里还要注明一点的就是,内地居民所有城市居民持有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去往全球50个国家免签;而香港居民持有的护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护照,去往全球154个国家免签,属于全球最不受限制护照之一(数据来源:)。因此,在出境游方面,香港居民相对更加便利。香港是全球120多个国家的领事馆所在地,因此,即使遇到需要办理签证的情况,也十分方便。在出行便捷度方面对比了下,总体来看,国内一线城市跟香港没有太大区别,而很多二线城市虽然也有众多公交线路,但是几乎所有二线城市的地铁线路还无法达到北上港的覆盖程度,因此出行数据方面,能看到的是国内一线城市已经跟香港达到同一水平,但这方面也无法说明香港正在沦为二线城市。教育:香港:香港的基础教育仍仿照英国模式即6年小学,3年初中,4年高中(高四为大学预科),12年(小学、初中、高中(不含预科))免费教育。香港有20所有权授予学历的大学,其中学术世界排名前500的高校有5所,包括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数据来源:),主要面向香港本地招生。北京:北京按照全国标准,实行9年(小学、初中)免费义务教育。北京市有普通高等院校91所(26所985/211高校),其中学术世界排名前500的高校有7所,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数据来源:),所有大学面向全国招生。上海:上海按照全国标准,实行9年(小学、初中)免费义务教育。上海市有普通高等院校68所(9所985/211高校),其中学术世界排名前500的高校有4所,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数据来源:),所有大学面向全国招生。对比:香港、北京、上海三座城市都拥有着丰富的基础教育以及高等教育资源,北京跟上海的高校总数虽然遥遥领先,但是高水平院校(学术排名世界前500)数量方面,三座城市旗鼓相当,北京略优于香港跟上海。在教育方面,内地城市一直加大投入,而香港的优秀高校虽然近些年学术研究不如从前,但相对于大多数内地高校,仍然不遑多让。教育方面,能看出来的是,香港在高校质量上总体上跟内地一线城市持平,但数量上不如北京、上海,二线城市虽然也有高水平学校,但数量上不如香港。但总体来说,目前国内二线城市的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体系已经十分完善,尤其是像南京(南大、南航、南理、东南等)、武汉(武大、华科、武理、中地等)这样的全国教育中心城市,同样拥有众多优秀高校,这一方面国内二线城市跟香港的差距并不很大。教育方面,尤其是高等教育方面,由于内地对于高等教育的大量资金投入,香港的确已经被国内一线城市反超,部分二线城市高等教育水平已经赶上香港。但是,学术自由方面,香港高校做的要好于内地高校,原因就不多做赘述了。而在过去几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香港学生的表现一直都不错,这方面也可以部分反应香港的基础教育水平(下面附上近5次PISA测试结果排名,上海从2006年才开始参加这项测试)。2000年PISA测试排名2000年PISA测试排名2003年PISA测试排名2003年PISA测试排名2006年PISA测试排名2006年PISA测试排名2009年PISA测试排名2009年PISA测试排名2012年PISA测试排名2012年PISA测试排名很多国人喜欢把城市的高楼数量,城市的天际线看作是一座城市繁荣与否的标志。的确,高楼大厦可以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我们下面就来看看香港的高楼数量。(按照国际惯例,我们这里把高度在150米之上的高楼定义为摩天大楼。)高楼数量:香港:香港有380座高度在150米之上的建筑,位居世界第1(第2纽约(250座),第3迪拜(168座))(数据来源: )。北京:北京有24座高度在150米之上的建筑,位居世界第37,内地第11(第2重庆(102座,世界第7),第3深圳(100座,世界第8),第4广州(98座,世界第9),第5沈阳(72座,世界第12),第6成都(70座,世界第13),第7天津(50座,世界第17),第8南京(46座,世界第21),第9大连(27座,世界第33),第10武汉(26座,世界第34)(数据来源: ))。上海:上海有135座高度在150米之上的建筑,位居世界第4,内地第1(数据来源: )。对比:在摩天大楼数量上,第一名的香港比第二名的纽约多出100多栋,比第三名的迪拜多出200度栋,内地城市前3名总数加起来还没有香港一座城市的摩天大楼数量多。可能会有知友说,九龙岛上一对破旧的高楼怎么能跟大陆这边新建的高楼比,但是我想指出的是九龙岛上的很多高楼不要说150米,连100米都够呛,之所以按照国际惯例高度提升到150米,就是因为即使在香港高度达到150米之上的,也都算是比较新的建筑,大多集中在港岛上,在太平山顶上瞭望港岛的那些摩天大楼才是我们这里对比的。大家可能看到北京排名这么低有点惊讶,虽然北京摩天大楼不多,但是高层建筑(按照Emporis的标准,35米以上的建筑即为高层建筑)也不少,之所以不比高层建筑,而比摩天大楼是因为...根本毫无可比性,香港在2005年的时候高层建筑就达到7417座,比第二名的纽约(5444座)多出近2000座(数据来源:)。就算这10年上海经历了飞速发展,达到7000座这个天文数字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可能有很多人觉得对比高楼数量没意思,高楼说明不了太多问题,这么说我也同意,但是有一点肯定的是,不发达的地方也没有那么多资金建设摩天大楼(高于或等于150米)。北京摩天高楼数量虽然在全国连前10都进不了,但这不影响北京作为内地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但是,我们只是在高楼数量方面上看一下,香港仍然遥遥领先于任何一座内地城市。一座城市的天际线是一座城市繁荣的象征,而维港的夜景放眼全球也绝对算得上最佳之一。所以,无论高楼的数量(质量的话大家自己判断),还是天际线的观感,内地在数量上最接近香港,天际线的观感不输于香港的只有上海。从最为直观的方面来看,内地目前仍然没有任何一座城市超越香港。香港维多利亚港夜景香港维多利亚港夜景全球影响力城市指数(综合考量了城市的经济、研发能力、文化互动、可居住度、环境、便捷度这6个大项,涵盖了70多项指标。):香港:2015年,世界排名第7(数据来源:)。北京:2015年,世界排名第18(数据来源:)。上海:2015年,世界排名第17(数据来源:)。对比:这个数据对比,应该是最具有说服力的,综合考量了一座城市的各个方面,然后给出排名,香港综合排名高于北京与上海,中国城市上榜的只有这三座城市,也就是说按照国际指标来判断,目前的香港仍然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一线城市影响仍不及香港,这项指标中仍然看不出香港沦为二线城市的迹象。如果我们看另一项国际排名,GaWC排名(此排名讲城市分为不同梯队,自上而下分别为:Alpha++, Alpha+, Alpha-, Beta+以此类推)的话,香港与北京、上海、巴黎、新加坡、东京、悉尼、迪拜同属于Alpha+城市,仅次于Alpha++ 层次的纽约跟伦敦。所以,从两项国际城市排名来看,香港无论如何排,都是稳居世界前10的城市。因此,无法得出香港沦为二线城市的结论。说了这么多,硬性的指标排名,我们接下来,就谈下一些数据上反映不出来的方面。香港目前实行的制度虽然算不上完全的三权(行政、立法。司法)分立(行政长官为核心的“行政主导”,特首地位超然于行政、立法及司法之上),但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十分接近三权分立。抛开行政与立法不谈,只谈对普通市民有最直接影响的司法。香港法系为英美法系,而内地采用的是大陆法系,两种法律体系谈不上哪种更加优越,但是,在香港,司法是完全独立于行政与立法体系之外(特首特权一般也不会干遇到司法体系)的体系。司法独立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司法公正,而从法官到检察官,不对任何行政、立法部门负责,则保证了案件的起诉、审判环节的独立性。关于权力制衡与独立性的重要性,举一个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廉政公署。香港是全世界最廉洁的国家/地区之一,在最新的全球廉洁指数报告中,香港位居世界第18位,高于日本18位,法国第23位,中国大陆第83位(数据来源:)。其实,1974年廉政公署(ICAC)成立以前,香港是个贪腐盛行的社会。1974年廉政公署(ICAC)成立以前,香港曾是个贪腐盛行的社会。廉署成立后短短数年,香港便跻身全球最清廉地区之列。与之相应,香港廉署也走过了从最初被质疑到很快确立强大公信力的过程。在相关的系列民调中,香港公众对廉署的信心始终维持在90%左右,对廉署工作的支持度则超过99%。香港廉政公署是根据《廉政公署条例》于日成立的。它独立于香港政府的架构,廉政专员则直接向行政长官负责。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廉署位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全权独立处理一切反贪污的工作。我们可以看到,廉政公署是完全独立于香港政府之外的机构,除特首外,无需向任何机构,个人负责,这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廉政公署执法的独立性。而在内地城市都设有反贪局,但实际作用,想必大家都清楚。反贪局是检察院内设部门,需要向检察院负责,这很难保证反贪局的独立性。而效果大家也都心知肚明。香港作为一座享受一国两制的城市,才很大程度上建立起了权力制衡的体系,这是内地城市无论一线、二线还是三线、四线城市都无法做到的。而公检法的独立,廉政公署的独立,则保证了香港整个社会的“法制”,保证市民的权益,监督港府的作为,而也正是这个体系给使得香港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在人文关怀方面,就举两个小例子:1.香港所有人行道交通指示灯都有面向盲人的提示音,这也许并不是什么大的成就,也用不了多少投入,但他反应了,这座城市对残障人士的友善。2.在香港很多高层住宅虽然老旧,但很少会看到一栋楼的楼梯间的灯灭掉几天都没人来修理的情况。最后再回到,题主的问题“如何评价「香港正在沦为二线城市」的说法?”。不论是从涉及民生的经济、交通、教育数据的横向对比,还是到综合指数的国际排名,再到制度,人文关怀等细枝末节,我能看到的都是一座发达城市的身影。诚然,内地城市这些年发展迅速,在很多方面都已经迎头赶上世界发达城市,像北京,上海已经是公认的国际化大都市。而且但是,我们不要忘了,20年前的香港就已经是国际化大都市。如今内地除了北京、上海,其他城市在国际社会上的存在感仍然很低。一座城市的国际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就算北京、上海这样的巨无霸也是近20年两位数的不断增长,国家政策性的倾斜,才走到了今天的位置,内地其他城市要追上香港的步伐仍然任重而道远。虽然如今的香港面临诸多挑战,自身也有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中国有句老话(用在这不是特别恰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况且,如今的香港还不是瘦死的骆驼,香港仍然是国际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全球最大人民清算口岸,全球最繁忙的空中枢纽之一,是座人均GDP世界前10,人类发展指数极高的城市,是座政府对人民负责,司法维护人民利益的城市。希望不久的将来,中国的二线城市也能达到这个水平。以上日
明确所谓一线城市的说法,某一年翻过中国城市发展蓝皮书,应当界定成在全国政治、经济等社会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具有主导作用和辐射带动能力的大都市。(同理,二线城市是对地区有主导作用和辐射带动能力的大都市)按照这个标准:北京: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上海:全国的经济、金融、航运中心。广州:全国的对外经济贸易中心。深圳: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严格的来讲,无论是三线划分还是五线划分。一线城市,只有这四个。从来没有香港,更谈不上“沦为"。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是除了纽约伦敦之外的第三大的金融中心。如果用几线来形容的话,应当是超一线城市吧。这几年大家观察到了政治的混乱对这个城市造成的伤害,却没看到这个城市在服务业上的发展水平、法律的健全程度。一句老话:瘦死的骆驼那个那个啥。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中国一线的城建水平并没有输给任何一个大都市。上海也是准国际化城市了。但是说香港就此被国内一线城市超越了,还是有点太乐观了。说香港沦为二线城市了,我怕二线城市的队列实在塞不下这个巨人。ps.评论里说香港早晚三线的,你们真的牛逼啊。
以下是終審法院首席法官馬道立今日(一月十三日)在二○一四年法律年度開啟典禮上發表的演辭全文(中文譯本)︰律政司司長、大律師公會主席、律師會會長、各位嘉賓︰  我謹代表香港司法機構全體仝人,熱烈歡迎各位蒞臨本年度的法律年度開啟典禮。  香港法院應付的工作,反映我們身處的社會的現狀。法院所處理形形色色的案件,正正反映了社會各個截然不同的生活層面︰經濟、政治、社會問題、國際及商業事務。法官和法院的憲制角色,是要將法律引用於這些社會範疇所產生的各種不同情況。我們的法律制度不但讓個別糾紛得以解決,更藉案例提供高度明確的法律指引,讓社會人士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上,處事有所依據。  去年,我集中談論了香港法律制度的要素——或精髓。我稱之為法律持正不阿的精神。今天,值得重申的就是法律持正不阿的精神的幾個要點︰真正獨立的司法機構、單單根據法律的條文和精神去恰當地引用法律的法官,以及看重法院所做的一切須具有透明度,以彰顯法律持正不阿的精神。後者尤為重要,因為要使人對一個社會享有法治有信心,並非單憑某些人(包括終審法院首席法官)所說的話,或者某些機構(包括政府)所說的話。反而,我們必須嚴謹地檢視各項相關的客觀因素,來評估法治是否存在。  這些客觀因素之中,最重要的是法院解釋其判案理由的判案書。這些判案書公眾人士可自由查閱,以致他們可嚴謹和仔細地分析法院在裁決過程中的法律思維和推論,以確保法院的判決,乃是法院按其憲制上的職能,依據法律執行司法工作所作出的。其他客觀因素當然亦包括在法院進行的絕大部分法律程序都是公開予公?人士旁聽。本港法院的審訊(由一般人最可能接觸到的裁判法院,到終審法院)都是對公眾人士公開的。終審法院方面,我們已推出案件及判案書摘要。在每一宗上訴案件正式開審時,我們會以英文和中文提供上訴爭論點的摘要;而當終審法院頒布判案書時,我們會同時提供上訴判決要點的摘要。我們希望這些摘要能加強公眾人士對終審法院工作的了解。  在過去一年,各級法院須審理不少困難的案件,其中不乏關於公法的訴訟。最能體現法律持正不阿的精神的,也許就是這一類案件。公法案件——當中很多是司法覆核的案件——所涉及的可能不單是關乎極大的公眾重要性和利益的問題,有時亦涉及立法、行政與司法機關之間的分界線的爭議。於我而言,司法機構的憲制權限清晰明顯︰法院和法官只處理訴諸法院的糾紛所引致的法律問題,並只就這些法律問題作出裁決。即使訴訟各方之間的糾紛或會產生政治、經濟或社會上的影響,例如那些關乎政府政策的案件,法院仍貫徹始終,只會考慮訴訟各方爭議的法律問題。正如我之前多次談及,法院的角色並不包括就法律問題以外的任何其他範疇作出決定。《基本法》清楚訂明立法、行政、司法機關三權分立的原則,並以頗為明確的字眼界定三者的不同角色。就司法機構而言,其憲制角色所涉的範圍是司法權力的行使,即依據法律審理訴諸法院的糾紛。  香港法官的獨立性、對法律持正不阿的精神的尊重,以及司法機構的憲制責任,都是香港法律制度的重要層面,但對法律制度的整體作出評定時,有一方面必須納入考慮之列,這就是司法工作的執行,也就是法律在實際情況下的運作。司法工作的執行所指的是司法機關是否具備實際的能力,足以確保訴諸法院的法律糾紛均獲得公正和妥善的解決;簡而言之,這就是法治的實踐。顯而易見,法治所涵蓋的不僅是忠於法律和對法律持正不阿的精神的尊重,同時亦包括如何在實際情況下秉行公義,以及如何確保公眾人士可有效地向法院尋求公道。  要妥善執行司法工作,關鍵在於各級法院法官的質素。很久以前,法院的工作量明顯比現時的輕省得多,案件亦遠不如現今訴訟中慣見的複雜或困難。現時,司法機構所聘任的法官必需具備至高的水平,這是社會上公認的期望,亦是我們務必要維持的標準。司法機構自一九九七年起作出的司法任命,充分反映本港法官和司法人員的水平卓越。我們必須堅持委任的法官必須具備至高的水平的一貫政策。法官並非由終審法院首席法官一人甚或一組的法官委任。候選人由一個按《基本法》規定成立、稱為「司法人員推薦委員會」的法定組織考慮是否適合接受任命︰此組織的職能是就所有級別法院法官(包括終審法院首席法官)的任命,向行政長官作出推薦。推薦委員會由終審法院首席法官擔任主席,並由八名其他委員組成,當中有三位是與法律執業無關的業外人士。推薦委員會委員必須作出與法官的司法誓言一般莊嚴的就職宣誓︰他們聲明在履行職能時,定必本?不懼不偏、無袒無憎的精神,直率地向行政長官提供意見。  多年來,推薦委員會在考慮司法任命方面的政策,一直是以下述四項準則為依據,即法律知識、為官性情、言行操守及案件管理能力。推薦委員會作出推薦的基本信念,乃是唯有具備卓越才能的候選人,才值得推薦接受任命。此做法過往一直行之有效,並將繼續是適當、甚至是唯一的做法。委員會所作的推薦,會提交行政長官,行政長官有最終職責作出實際任命。我從未獲悉或聽聞行政長官曾拒絕接納委員會所作推薦,或試圖以任何方式影響委員會的決定。就終審法院首席法官、終審法院法官及高等法院首席法官的任命而言,行政長官亦須徵得立法會同意。本港的法官任命程序的目的,是確保只有具備卓越才能、專業水平及良好操守的人選才能獲得任命。  法官質素和公眾對他們的期望並非一成不變。一個與時並進的司法機關,務必維持最高水平,甚至力求進一步提升;而我們也期望每名法官在履行職責時,均貫徹這一文化。整體而言,司法機構亦已取得很大進展。我們現正對司法培訓制度作出重大改善。香港司法學院現已成立,以取代司法人員培訓委員會,負責培訓司法人員的工作。司法學院將為我們的法官提供更有規範、更?重實務、更實用的培訓制度,讓他們獲得更佳的司法教育,並持續進修法律知識。值得一提的是,上訴法庭副庭長司徒敬法官在這方面一直不遺餘力,將來亦定必繼續作出貢獻,我們謹此向他致謝。  終審法院首席法官在執行司法工作方面的其中一項職責,是評估司法機構將來的實際需要——包括短期、中期及長期需要。我們法院的工作依然繁忙,而社會上各類重大的、具有深遠影響的法律問題和挑戰,仍有待我們的法官去處理。我在過去一段日子,不斷評估司法機構未來的實際需要。這評估包括嚴謹地研究人手情況,檢視是否需要增加香港法官的數目。無論根據任何標準,以我們所處理案件的數量和複雜程度而言,本港司法機構的規模相對細小;我們的法官及司法人員編制人數為193位。倘若考慮增加法官的數目,亦必定要研究相關的事情。譬如,如果司法機構增加法官的人手,就必須確保有足夠的法庭數目和辦公地方,才能配合人手的擴充。與此同時,其他後勤支援方面,自然亦要加以考慮。  去年七月,我曾就司法機構需要更大的辦公地方和足夠的資源的事宜,與行政長官通信。這次通信的原因,是因為倘若不考慮這些事宜,不但任何擴充的計劃會受到掣肘,司法機構要應付現時的種種需求亦會飽受壓力。正如大家所知,司法機構現正籌備成立競爭事務審裁處,作為司法機構轄下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多個級別的法院——高等法院、區域法院、家事法庭及土地審裁處等均需要大量的辦公地方。  我在此欣然向大家匯報,行政長官和行政機關非常樂於就這些議題與我們展開甚具意義的對話。他們認同,一個高效率和獨立的司法機構對法治至為重要,而行政機關亦應全力提供一切所需支援,以提升香港司法工作的效益和效率,確保司法工作能公正地執行。我相信,法治和司法工作對香港之重要性,廣為社會人士所認同。法治和司法工作之重要性,不僅為行政機關所深知;透過司法機構和立法會之間甚具意義的交流,特別是我近期與司法及法律事務委員會多名委員的會晤,立法會似乎亦抱有同樣的看法。  我歡迎這種對話,日後如有重大進展,亦將知會社會各界。這反映出法律在香港的重要性,反映出香港市民認同司法工作是重要的。司法機構改善民事司法制度的措施(民事司法制度改革於二○○九年推行)、對調解的推廣、亟需改革的家事訴訟程序法律(司法機構於不久的將來會就此諮詢所有相關持份者),以及其他各個方面,均需要足夠的資源才能取得全面的成效。司法工作的有效執行,符合公眾最佳利益;也為法治奠定有利條件,促進社會穩定,同時鞏固大家對社會現今與未來福祉的信心。  最後,我謹此向陳兆愷法官致意。陳法官在兩個月前剛從終審法院退休,他服務司法機構達26年之久,期間對法律發展及法庭工作,作出了重大貢獻。陳兆愷法官也是本港首名高等法院首席法官。陳法官在退任前的法庭儀式上致辭時說︰  「正如所有同僚一樣,我只是履行了每一名擔任法官之職的人所應完成的職務。我們肩負憲制上的職責,公平和公正地審理案件,維護法治,以及保持司法獨立。我們清楚明白,我們所作的每一個決定,不僅對法庭內訴訟各方是重要的,同時亦會影響公?人士對司法工作的觀感。我們必須確保每一個來到法官席前的人,都享有公平機會去提出其案情理據;在合理範圍內我們必須耐心聆聽其所作的陳述。我們必須不斷提醒自己,無論是在庭內或庭外,我們的言行舉止,均會深深影響公眾人士對法治及司法獨立的信心。這些年來,正如我所有同僚一樣,我只是竭盡自己所能,忠於我的司法誓言。」  這段話言簡意賅地道出了法官的角色。這是今天在台上每一位法官所致力達到的目標,亦是任何一個良好法律制度的基礎。  各位嘉賓,我謹代表司法機構,祝願各位和你們的家人身體健康,新年進步!我亦祝大家馬年萬事如意!謝謝!
首先顶一个陈振宇关于素质的说法。香港的问题可以和澳门一块来看。先扯澳门,澳门现在每年给居民发钱,大家表示很羡慕,但是澳门发钱的原因是啥,花钱买和谐。澳门经济体,赌场的分量很重,之前做赌场,赌场就是赌场,赌场里面的各种服务不是那么全,赌客玩耍完毕,该到外面玩耍的,外面的店面,还是很有油水赚钱的。也就是说,澳门中下层民众,可以从澳门上层赌场经济发展中获益。澳门的赌场也可以雇佣很多无教育背景的劳动力做荷官之类。但是,现在不一样了,赌场啥都有,一个赌客,从进澳门被赌场巴士拉走到离开澳门,整个过程可以全部在赌场环境下进行。赌场经济开始蚕食中下层的经济空间。中下层,获得收益明显赶不上赌场经济体,越来越多的民众直接进去赌场工作,赌场工作要求年轻,做荷官,手得快,大了就做不了了,年纪一大就干不了了。再出来干别的没教育背景之前收入又高。也不像干太苦的活大家有意见,澳门人也不是那么多,花钱呗。香港的故事,也与这有相似之处,自由行来了不少大陆课,与之相适应的是各种综合体蓬勃发展。一个内地游客,到在香港,也可能全程都在城市综合体内玩耍,更牛逼的是,城市综合体内的各种商店,都是大地产商旗下的品牌。租金提高,带动周边租金提高,普通商贩活动空间越来越小,房价提高,整个社会中产阶级的幸福感不断被削弱。一个M型社会结构形成。在这种社会结构下,不出问题,基本不可能。这时候出现的问题都不是什么道德啊,素质啊,那都扯淡,都是表相。原因都是这种社会结构。对香港,就是那种表态的大地产商垄断一切的社会结构。9香港民众为啥闹腾,更应该反地产商啊。闹腾和反地产商其实一个味,地产商的发展被认为与内地的支持有关,统战统了高层,中下层没统好。继续更新,说中下层,说个我身边的事吧,我的一个老师,香港人,高级知识分子,在内地任教,到现在还和父母住一套房。为什哦,房价真心贵啊,我老师收入不低,但买房,还是很有压力的,很有压力的。香港现在买房300呎的怎么也得四百万了吧,也就三十多平的房子啊。明白这个居住压力多大了吧。
房子意味这什么,教育,别觉的香港教育有多好,划区的,从小学幼儿园入学就开始考试,不光考学生还要考家长,看家长的身份什么的。
说着些,考虑到,飞速上涨的房价,不断扩大的经济体,然后在,考虑到,平时狭窄的居住环境对心理的影响。呵呵呵呵~~
没有人闹腾才怪,有人闹腾太正常了。
为什么政府不能进行大力度改革?
一个字,难,也没动力,政府高层不说,政府中基层绝对没动力。
不要说香港的公务员怎么廉洁,香港公务员的成本有多高?不说很高层,就单说基层的公务员做到退休退休金是多少,那笔数字是非常非常可观的,平时的薪水在香港社会也是属于体面的,这么好的待遇,这帮人的准则,就是不出错!!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改革必然出错机会加大,谁愿意啊。了解的差不多也说全了。。
一开始有不少香港的朋友关注了这个问题,我理解作为一个香港人看到这个问题的心情一定是很复杂的。我只是说点我看到的事实,首先是经济层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香港的GDP都是领先于新加坡的,无论总量还是人均。如今,两者皆非。作为两个定位差不多,经常被拿来比较的城市,新加坡这几年的发展领先了香港太多。确实,香港依然还有他独特的文化优势。但是曾经傲视亚洲四小龙的经济优势已经基本不存在了。倒是澳门回归后搞得风生水起,GDP增长了557%,人均9w多美金,仅次于挪威,卢森堡,卡塔尔。和内地相比,北上广的GDP已经超越,深圳非常接近,且增速快于香港。然后是文化娱乐艺术层面:香港电影自无间道系列之后的衰落是可见的,除了警匪片之外都没什么亮点。本地电影还是靠那么几个老面孔撑着。无论是演员还是导演都出现了断档。歌手的断档比演员更严重,四大天王后继无人。靠着陈医生一人撑台面。曾经红磡体育馆是所有歌手的梦想,如今鸟巢大有取而代之之势。此外,香港的产业头重脚轻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这直接影响到了香港大学的学科竞争力,除了金融,无论是港大还是港科大的理工科都没傲视亚洲的资本了。虽然说大学排名算个屁,但是港大对于内地学生的吸引力正在迅速消退,对于教师的吸引力也在下降是不争的事实。不过目前,香港仅仅是衰落,对比的对象是巅峰的自己,并不是说已经掉落神坛。但造成这个的原因是回归吗?当然不是。哪怕香港不回归,只要中国开放了,资金,技术,人力就会被抽调到内陆的这个大市场。某种意义上来说大陆的不完全开放其实延缓了这个趋势。这几年内陆的快速崛起让香港取得的进步优势显得微不足道。曾几何时,港人对陆客也曾笑脸相迎,热情有加。现在想想,大概更多是出于一种对于弱者的同情和怜悯吧。如今,随着大陆人民的富裕,他们通过自由行的方式把一种内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强势的输出到了香港。让习惯了自己生活节奏和文化的香港人感到了不适应,进而产生了排斥。为什么我在香港耳边全都是普通话,为什么你们吃饭要大声说话,为什么你们在地铁吃东西,为什么你们吃了麦当劳不收盘子,(这点有争议,有知友说港人也有不收的)为什么你们要来买一大堆奶粉,也许那些观光客们也根本没意识到国内餐馆吃饭热热闹闹的挺好,但是香港不是。国内出差你把当地超市买空了也无所谓,但是香港不行。国内的麦当劳不用自己收盘,但是香港不是。与其说是没素质,不如说是生活观念的差异。毕竟大家成长的环境不同。不否认确实有素质低下的一部分人,不过小部分人的行为被放大到了代替整个中国大陆人的形象是不合适的。在很多香港底层民众的意识中,他们依然眷恋那份大不列颠的余晖,认为自己就应该比大陆人民高尚,知礼。其实呢,新一代的中国大学生无论是国际视野还是个人修养都不输香港的大学生了。很多香港大学生依然是把GCD等同于中国。而中国大学生们在公知的教育下反而完成了对于西方民主的基本认知(对错尚且不论)。为什么我要说一下陆港矛盾,因为对于香港来说,作为一个金融中心,以服务业为主的地区,稳定压倒一切。这个理论不是我说的,荣耀属于李光耀先生。为什么当时外国金融机构选择了香港,而不是班加罗尔,不是曼谷或者河内?答案不言自明,因为中国。看看最近的恒生指数,如过矛盾继续下去,资金只会进一步的外逃。虽然说最近中央的政策对于内地有所倾斜,但是香港毕竟还是亚洲金融中心,连续多年被评为世界最自由的经济体,有着发达的基础建设和完善的法制体系,短时间内这些优势不会被取代。基本属于自己不做死就不会死,但是香港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我对此持保留意见。对内来说,上海在政策以及和内陆的联系方面有更好的优势。对外来说,新加坡,迪拜都对亚洲金融离岸交易中心这个头衔虎视眈眈。所以香港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并不是高枕无忧的。中国不是当年那个连八佰伴都没有的中国了,香港也不是艾敬歌声里那个“他可以来沈阳,我不能去香港。”的花花世界了。现今的香港应当明确自己的定位。像以往那样凭借政治上的特殊性躺着赚钱对于现今的香港太不现实了。敞开门户拥抱资本的同时,也要做好接受冲击的准备。中国有句老话:和而不同。前提是和,家和万事兴。ZZ的这种行为表面上看是为了争取民主,实质上无非是一部分人裹挟民意。哪怕是不支持的人,此刻也不敢发声了,更别提多少凑热闹人士。此外有相当一部分人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倒挂国旗,打敏感标语在我看来不是ZZ的所标榜的理性与和平吧。不过,香港人民的抗争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为为中国的社会体制现代化进程的一次尝试和铺路,大家也不必过度冷嘲热讽。我希望香港人民有天能够正视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的这个现实,不要再有什么陆客港人的贵贱之分。这样,香港将永远是一颗东方明珠。最后希望香港的同学能够有理有据的说一下自己的看法,大家也好兼听则明。------------------------------------------------------香港的问题其实最终是要交给香港人民自己去解决,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写在基本法里的。我支持香港人民在法律的框架内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有时候我们看待香港的问题总会带有大国沙文主义的思想,一味的强调中国这个大一统的概念而忽略了香港自身的努力和特殊性。这是不利于误解的消除的。小平同志说过,下一代比我们聪明,有的问题留给后人去解决。我真诚的希望能够跟香港的同龄人们互相沟通,了解彼此的想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参考截至2015年3月最新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HK在营商环境(治理水平、税率、腐败水平、经济自由度)、专业人才、市场准入(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基础设施和综合竞争力(物价和生活水平)等五个大方面仅次于纽约和伦敦,是全球第三的国际金融中心。大陆城市最高排名是第16位的上海。还HK正在沦为二线城市?你们啊,不要总想搞个大新闻。知道国际金融中心是干什么的么?你以为盖些高楼,开个股市,搞个沪港通,骗些Chinese Dama入场炒高本地股就成金融中心了?醒醒吧。除了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靠大干快上短期赶上,没有法治和信息自由,税制朝令夕改,存款利率管制,汇率每天设定中间价的地方,你认为以MSCI Global为标的的大型基金会把钱放你这?你们社团高级干部们的资产配置都懒得放上海好么。然而,凡事都有一体两面,准涨不准跌的勾地制度,金融地产业独大和裙带资本主义后花园造成的严重贫富分化现状,当初又是谁造成的呢?总之一句话:97年之后,无产者没有联合起来,有产者反而率先联合起来了。来龙去脉不能说太细,有兴趣可以自行google~
因为香港的核心竞争力在逐渐下降——物流说香港有没有在沦为二线城市,得看香港怎么崛起,优势在哪,定位是什么。香港的定位很好,国际金融中心。这个称号已经表明了香港的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就是国际金融中心。嗯,在说车轱辘话的感觉。纵观近代,几个金融中心:纽约、伦敦、法兰克福、东京、香港,再算上新加坡和首尔。普遍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物流中心。这也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规律:物流中心→贸易和加工中心→结算中心→金融中心。可以说保证一个国际金融中心保持竞争力并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物流中心的地位。根据的数据大概绘制了香港港年的吞吐量变化,单位是千TEU。单从吞吐量上看,可以看出自08年后,香港港的吞吐量已经停止了上涨趋势开始触顶。从吞吐量看,上涨停滞的原因可以有很多:08金融危机后贸易额下降,港口已经接近饱和,港口成本增加,与香港港竞争的港口增加等等。而这几个原因中,私以为香港港的竞争者的增加可能是影响香港港吞吐量并且抑制香港港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我打算主要分析下这个。插一句,补充一下物流中心的必要条件:1.地理和充分便利的交通 2.背后巨大的市场香港崛起并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就是充分利用了上述2个条件。地理交通。香港是东亚门户,来自印度洋的货物可以最近停留在香港港。同时香港港是深水港,可以让大型货船在香港重新装卸货转为中小型货船再配送到其他非深水港口,这大型货船的运输成本可比中小型货船低多了。市场。香港背后的大陆可是巨大的市场,香港的繁荣也和改革开放前后的大陆息息相关。但是,现在看来,这两个条件,也可以说是优势,对于香港在逐渐削弱。上海和深圳的崛起是对香港巨大的冲击。2003年前,香港是中国唯一的深水港,这意味着只要是大型货轮想在大陆靠岸,只有香港这一个选择,但是现在上海、天津、宁波和湛江都有了深水港。甚至于,上海不仅有了洋山深水港还有了自贸区,如果发展顺利,能够在香港完成的工作上海都能完成。完完全全是赤裸裸的跟香港抢饭碗。而靠着给富亲戚香港打工的穷小子深圳,也凭借地缘优势和南方金融中心开始跟老大哥抢肉吃。对于香港,上海的优势,有且不仅有:更好的地理位置。上海虽然不是东亚门户,但确实大陆的南北中心。从地理位置看,上海沟通南方和北方的交通距离都是最合理的。陆路交通,上海是东部的铁路和公路枢纽,从沿海到内陆,有着南北几乎等距的运输距离,大大缩小了运输成本;水路交通,上海可以作为太平洋、印度洋的水运枢纽,从上海到天津、大连、日本、韩国、台湾省、香港基本是水路等距,而周围的城市群以及港口都是中国竞技最发达的地区。依托长江,又可以把货物低成本的送往武汉、重庆等中西部城市中心。更廉价的运营成本。上海虽贵,但是劳动力、土地成本比香港还是差个十几年的。不错的金融基础。上海是大陆的金融中心,金融规模虽然不如香港,但是也初见成效,自贸区后,香港相对于上海的金融市场规则的优势,还有多少,真是不好说。随着中国几个港口的发展,香港的物流中心地位应该会不断动摇。而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上层建筑,是需要实体经济作为基础的。历史不断证明,空心化的金融中心是很难维持长久的地位的。一两次金融危机就玩坏了,97年顶住了,08年顶住了,再之后呢?金融是最避险的,现在这么乱这可怎么办。。自掘坟墓啊。另外,这么搞下去,积重难返,下次海啸来了,直接弃卒保车,肯定分分钟二线城市了。其实现在看,香港不可能短期内沦为二线城市,但是作为一线城市,已经到了瓶颈期了,能不能走过去,怎么走,基本就是前途一片灰暗。在背倚巨大的发展中的经济体,还不能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良好发展,仍然闭门造车,跟不上时代就完了。国内一线二线城市的活力,可是杠杠的。在考虑下作为金融中心实际能够创造的就业量,以及配套产业能够创造的就业量。为了效率与公平间的平衡,会继续拖香港的大腿好困,睡醒再写。
香港所有服务业,贸易,金融的前提都是物流有了物流,才有服务业,才有贸易,才有金融中心,否则你的法律环境服务谁去但是现在南沙港崛起了,广州是几千年来的南粤中心,不是没有原因的,就是因为处于珠三角中心位置,世界各国的贸易都是从广州登录,香港不过是一个歇脚的地方。大家看这张图香港的港口作业费,又要比南沙高出一块,综合下来,一个柜子走南沙比香港要便宜600到一千美元,在高度竞争的海运上,基本就是秒杀香港的港口作业费,又要比南沙高出一块,综合下来,一个柜子走南沙比香港要便宜600到一千美元,在高度竞争的海运上,基本就是秒杀  香港唯一的优势是可以转口,也就是越南啊,柬埔寨的货柜,第二个是船期密集,基本每天都能够有班轮去欧美,不过这个都在快速的消失中。  南沙对香港的贸易地位就是秒杀,没有贸易没有资金流,还搞个毛,李嘉诚的工人港口闹事是不懂啊能保住工作不错了
谢邀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相对其他地方,最大的优势依旧是社会体系。这个体系指的不仅仅是经济开放程度,更有法制,社会保障等等其他。香港所有的金融产业都是基于此发展出来的。哪天香港真成为二线城市了,那也是因为一线城市有了更好的社会体系。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整容之后老了会变化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