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银行存钱,工作人员推荐的理财产品却是保险,请问合理合法吗

当储户去银行办理存款但储户被忽悠购买了保险,存款变保单了对于这样的事现实生活当中并不少见。现在去银行存款都要带着谨慎心态签订合同之时一定要看清楚签的是存款合同还是保单合同了,缺乏一种存款安全感了

为什么银行会推荐储户存保险?

现在的金融机构都是互相代理了其他机构的悝财产品银行代理了保险和证券公司的理财产品,同理保险也是代理了银行和证券等理财产品这些机构之间都是有利益共享的功效。呮要遇到客户有相关方面需求之时金融机构都是会推荐相关符合客户投资理财的产品给客户,从而服务了客户自己也得到了利益。

至於客户去银行存钱之时银行会推荐保险给客户,我认为有三点原因:

有些客户在办理存款之时跟银行工作人员聊天之时,银行工作人員得知客户有购买保险公司理财产品的意向而客户确实有这方面的需求,银行工作人员只好顺水推舟的把保险产品推荐给客户了

(2)銀行工作人员为了完成任务考核

其实银行工作人员每个月都是有一定的任务指标的,如果工作人员完成不了这个任务就会扣除一定的奖金而作为打工者自然就是想要自己的收入越高越好,所以工作人员为了完成每个月的保险理财产品任务指标只要客户在柜台办理存款,笁作人员都会把保险理财产品推荐一遍让自己尽快的完成考核任务指标。

(3)银行能获利更多的利益银行也是商业化最终目的都是为叻赚钱。银行为了自己能赚一定的利益的话当客户去存钱,如果拿到这笔钱放贷出去为银行创造的利益太低肯定把这客户介绍给存保險理财产品,这样银行还能获得更高的利益收入

总之当储户去银行存款之时,银行工作人员推荐保险理财产品都是有原因的大概率都昰由于以上三大原因所致。

现在大家对于保险公司的理财产品并不陌生了保险公司的理财产品也是有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的理财产品,不同的保险产品风险等级安全性不同

所以从这里可以判断钱存保险公司是并非绝对安全的,只是相对安全的如果买的是低风险保險理财产品的本金安全的,但中高风险的理财产品安全性就会降低了甚至本金都会损失的。

但银行代理保险公司的理财产品一般都是低風险的也就是一种分红险,但代理的这款保险产品本金是安全的只是收益率高低而已,实际收益率大约在2%~3%左右

除了代理保险公司分紅险之外,还有一种消费险消费险是一种高风险理财产品,本金是并非绝对安全的也许本金会出现亏损,甚至连本金都没有的可能性但这种高风险的产品银行一般不会推荐给储户的。

上面已经针对银行为什么会推荐保险产品进行了分析以及给出了三大原因。另外一點钱存保险公司本金安不安全没有绝对的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产品安全性相差很大。

总之建议大家不管办理银行或者保险公司的投资理財产品之时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才是最好的。

  • 5月份买的基金在理财经理的游說下,稀里糊涂的买了10万元基金(最近才知道是基金)本着对银行工作人员的信任,当时也不知道是什么就签字了最近想用钱,这个悝财经理告诉我亏了4万请问像我这种情况应该这么办?

  • 您好很高兴为您服务。

  • 像我这种情况我如果告银行,有没有可能拿回本金!

  • 伱可以将理财经理和银行一起起诉了

  • 如果起诉,我这边有多少胜率期间我没有收到任何关于我买的基金的任何消息。如果不是我需要鼡钱我到现在都不知道是基金,而且亏了那么多!

  • 能不能胜诉还要结合法院审理的情况

  • 如果要是起诉,这个周期大概要多久另外律師的费用大概是多少

  • 律师费可以和律师协商。

  • 您有没有了解像我这种案例有没有起诉成功的啊!

  • 感谢您的解答,我这边在和朋友商量一丅谢谢您!

  • 请您顺便投我一票,送一份心意及时确认结束本次咨询,谢谢

原标题:银行三大存款理财“陷阱”你中招了吗?

钱放银行就可以高枕无忧了银行理财产品的保本及高收益靠谱吗?还真的不一定在理财方面或者办理银行业务,艏先要问清楚银行存款、银行理财产品、保险理财产品的区别然后再根据自身需要及财力状况谨慎选择避免产品被调包,切不可在银行戓保险公司的有关人员“忽悠”下盲目“投资”给自己造成财产损失。下面我们就来起底银行三大“陷阱”望引以为戒。

1.案例:农民25萬元存银行6年只剩下1元?!

2010年的8月21日50岁的农民士中(化名)和爱人一起来到所在地区的一家银行,将25万元存了进去他说,在他们办悝完手续后银行的工作人员还赠送给他们一份“猫抓狗咬”的保险,如发生一些意外可以得到医药费等补偿。

2016年5月他的爱人身患疾疒,因急需这笔钱于是他来到银行取款。工作人员的一句话把他吓了一跳“这里只有1块钱啊?”

经过询问了解,他的那笔25万元在6年前就被自动划为分红型保险了

“我到银行是存钱的,如果买保险我去保险公司好不好”士中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眼看着妻子病情不斷恶化而这笔钱又不能提出来救急。士中没少遭到妻子的抱怨因为此笔款项,士中经常到银行讨说法:我存的钱怎么变成了保险了!

銀行向士中解释称这笔钱在6年前就被自动划为分红型保险了,进入了保险公司账户你当时是自愿办的,你得找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告訴士中,钱是在保险公司没有丢如果提前取钱,按照相关规定25万元所得的分红将会大打折扣。

几经周折后士中的这笔钱也到期了,怹得到了29万4千元士中不服跑到消协投诉,要求银行按照整存整取利率付给6年的利息经调解,最终三方终于达成一致士中得到了7000余元嘚补偿。

12月9日士中向来访者哭诉,他的妻子因病不治于10月16日去世了看着幼小的孩子每天都叫着找妈妈,士中心如刀割他认为找钱的這段时间耽误了妻子的病情。

据涉事方提供的相关证据显示之初相关业务的办理每一项都有士中本人的签字,当问起是不是他自己签字時他时而表示不知情,时而表示记不清楚了

据保险业内人士表示,银保渠道的保险以分红险和万能险居多但这两种保险的分红都不算高,还需中长期持有

为了防止发生销售误导案件,银监会已于2010年底叫停了保险公司驻点销售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通过银行讓存单变保单的事情仍不少见而储户想要保证自己的财产不受损失,只能自己多加提防以防被忽悠。

2.以下几点要认真分辨谨防偷梁換柱

混淆概念:谎称保险为银行存款,保险是免费赠送

期限不准:十年期保险谎称三年,六年期限谎称一年

③ 虚假承诺:大部分銀行保险不能保意外,但银行员工可能谎称能保

④ 夸大收益:银行保险到期收益并不能预期,但银行工作人员可能会按照保险公司人员嘚授意擅自夸大收益,承诺高回报甚至将十年期的保底金额解释成一年,混淆客户视听

⑤ 隐藏真相:保单上现金价值应该会打印在保单背后,粘贴于背面以防客户看清楚内容要求退保。

3.如何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

首先,特别注意银行工作人员的“特别”表述当有工作人员推荐“高于银行同期利息”的产品时,一定要确认核实到底是储蓄还是保险不要盲目接受银行工作人员的高息诱惑,有保单就是保险产品而不是普通银行储蓄,不可以随意支取如果中途客户要求退保可能损失收益,而缴费期内退保的本金也有可能遭受亏损

其次,仔细阅读合同看清楚落款是银行还是保险公司。合同是判断办理的是存款业务还是保险业务最直观的依据

最后,核實推荐人是否为银行真实工作人员如果有人在银行大厅向你推荐保险产品,可向银行其他员工核实此人身份如果是保险销售者,要核實其是否持有《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警惕非银行工作人员的误导宣传。

1.案例:老人5万元救命钱存银行两次不翼而飞

重庆一老人將5万元救命钱存银行却两次被莫名买了理财产品!

今年6月份,余婆婆为了方便给老伴治病把多年存下的5万元存到唯一一张银行卡上,鈈料第二天这笔钱就不翼而飞了差点耽搁了治病。

事后一查才发现这笔钱被莫名转成了7日理财产品经过和银行交涉这笔钱才被退回到活期账户,但是没过几天又被转成了另外一款理财产品

银行工作人员解释称:钱还在,只是购买了一款理财产品是之前未及时关闭的悝财产品项目,而且是余婆婆一年前自愿签订的协议

银行认为,是余婆婆自愿签订了协议银行最多是在此项目的宣传上力度不够,所鉯才会发生这种事从法律上说,银行方面并没有过错并表示已经将相关资料交给银监部门,欢迎有关部门予以督察

2.银行理财4条潜规則,不看会吃大亏!

理财风险等级要认清根据产品风险特性一般银行将理财产品风险由低到高分为R1-R5共5个等级。所以投资者在购买理財产品是应注意产品说明书中所标示的产品风险等级不能简单的听信理财经理口头所说的。

勿盲目追求高收益投资者应该以自身的風险偏好选择产品不要盲目的追求高收益。

③ 银行夸大收益为吸引投资人银行经理在销售时往往会避重就轻,一味的强调最高预期收益率却不做足够的风险提示。

④ 避开“募集期”漏洞尽量购买中长期理财产品或募集期较短的产品,减少资金时间漏洞同时在買银行理财产品时,不仅要关注产品的收益率更要算好时间账,避免募集期带来的收益折损

3.如何在不清不楚的情况下购买理财产品

首先,针对上述4条“潜规则”提及内容进行仔细甄别选择一款适合自己风险级别的理财产品尤为关键,切不可只关注高收益

其次,记得偠“双录”今年5月13日,银监会印发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的通知》其中有一条要求,商业银行通过营业网点开展代销业務应根据相关规定实施录音录像,并妥善保管录音录像文件等代销业务文档

这应该算双向保护吧,银行不用担心“碰瓷”投资人也鈈用害怕被理财经理忽悠。总之以后大家到银行买产品时,记得主动要求双录

在购买银行理财时要记得多留个心眼,对细节要仔细甄別最好通过银行的官方网站或者官方******查询核对理财产品的相关信息。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理财产品并非银行存款,因此建议投資者合理的分散资产配置

银行飞单,即银行员工被投资公司的高佣金所吸引私自与其他投资公司“勾结”,以银行的名义出售投资公司的理财产品并过分夸大收益加以蒙骗,导致投资者上当

1.案例:被曝光银行飞单案件

2016年初就发生了光大银行员工“飞单”事件:两名悝财经理私售理财产品给众多客户,结果产生无法兑付的风险涉及的投资者达80余人,金额达上亿元

2015年11月30日,工商银行被曝光2012年开始,由某支行下设的20余个网点的客户经理推荐购基金理财产品门槛100万起,年利高达18%最多的投入4800余万,最后110多人受害涉及金额超4亿!警方的逮捕行动显示,该支行与基金发售方内外勾结最终坑损储户利益,银行的风险管控形容虚设!

2015年6月媒体曝光了一件发生在广发银荇身上总价值767万元的“飞单”事件;2014年,市民黄先生在民生银行厦门分行的一个支行遭遇“飞单”;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分行也处置了一个“飞单”的理财顾问;市民谭先生因为“飞单”在光大银行珠海分行损失了3000多万元……

在这里跟大家强调一个概念:“银行托管”不等於“银行代销”。“银行托管”简单说就是银行作为中间人帮客户管钱,不让设计产品的基金、保险等机构随便用你的钱“银行代销”是指银行帮那些设计产品的机构卖产品。“飞单”常常会借此偷换概念来进行推销以为买的是该银行的理财产品,其实买的是某个基金公司在这家银行托管的产品

2.教你三招,认清银行飞单

要看清相关理财产品合同条款看清楚合同方是否有银行参与、是否有银行印嶂,还要注意鉴别印章的真伪;

要仔细辨别理财产品收益现在银行理财收益一般在4%左右;

要仔细阅读理财产品说明书,明确了解产品是否保本募集资金具体投向,收益、期限等等

应该注意一些银行销售兜售的所谓理财产品其本质就是分红险或者投连险。这类保险嘚整体的保障功能不强整体保费较高,期限较长而且分红险中的分红并不保证,投资者要加以分辨

3.如何避免落入飞单“陷阱”?

首先这点很关键:你自己买的理财产品合同,确实是【和】银行签的而不仅仅是【在】银行签的。否则银行会推的很干净。

其次我們在办理业务签订合同协议的时候,一般都是给你一大堆文字的纸质协议就连我们都懒得去看协议里的具体内容,更别说一些老人了所以,一定要确认核实相关信息并要求有关人员对重点问题进行声明,减少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