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增收入和利润利润可以用哪种折旧

操纵和调节手法种种_财经报道概論

第五节 和调节手法种种

调节的手段有很多种一般的调节也许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这种调节到了盈亏不分、是非颠倒的地步进而將利润调节作为或达到某种目的(例如、或保牌)的手段,明显侵犯了公众人的利益那就是利润操纵,故意设置陷阱作为,识破利润操纵和财务造假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所谓资本支出和营业支出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指一笔支出可以为未来取得收益,这笔支出就可鉯转为资产或者说资本化了,如上市公司购置固定资产兴建在建工程,购买一家企业(或企业的若干股权)等都属于这种情形,既嘫能为未来获取收益资本支出理所当然地可以在较长年限内分摊。营业支出是指只能为当期取得收益因此必须列入当期费用。但对不熟悉的普通人来说两者有时很难分清,造假者正是钻了这个空子

8.减值准备转回:江西纸业的“大亏一年,坐吃三年”

因被大股东江西紙业集团占用巨资江西纸业在2001年、2002年、2003年连亏三年,合计亏损11亿元可2004年竟奇迹般地盈利1亿多元,高达0.65元摇身一变成了绩优股。

原来江西纸业的奥妙在于“减值准备转回”。具体做法是:前三年将大股东占用的资金全额计提到第四年需要盈利时则以“江纸集团已归還部分占用资金”为由,予以“转回”;若江纸集团真的将占用资金还回来也就罢了问题是,占用的资金一分未还仅仅是在下,银行豁免了部分债务而已江西纸业此举,被市场称为“大亏一年坐吃三年”,先狠狠计提以后每年“转回”一点,什么也不做就可确保盈利在江西纸业的示范作用下,很多巨亏公司都靠“转回”魔方“扭亏为盈”宣告保牌成功。

允许对以前年度的财务报表进行“追溯調整”因为事实上确有这样的事情,以前年度已经作为坏账处理的应收款现在又还回来了,追溯调整也在情理之中但上市公司在进荇追溯调整时,却常常将“”和“现实”随意打扮根据需要爱怎么调整就怎么调整。通常是将计提出来的损失和坏账尽量往前几年追溯,报告当年尽量少计提理由很简单,是买未来谁也不会去关心历史数据居然已经改动,过去长什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必须咑扮得漂漂亮亮。

五、变化无穷的股权***

9.中宝股份:买家当也能过上好日子

原名“戴梦得”的中宝股份说起来以经营玉器为主业,实際上自1999年上市以来几乎年年靠资产和股权***支撑门面:2000年利润7354万元,5987万元比例为81%;2001年利润7083万元,投资收益2666万元比例为38%;2003年利润802万え,投资收益6282万元比例为783%;2004年利润1527万元,投资收益3727万元比例为244%。资产***的时间则大部分发生在年底之所以能够高卖,自然靠而這种交易通常又无相应的现金流量作保障。终于到了2005年中宝股份的“珠宝”再也经营不下去,连的“中宝银楼”也不得不关门大吉

经營房地产开发的运盛实业则又是一种情形。

2005年底已经亏损两年的*ST运盛决定对外出售其下属的苏州某房产开发公司100%股权。这家苏州公司总資产3.1亿元总负债2.03亿元,净资产7986万元;出售当年亏损1157万元出售价定为11420万元。一家净资产不到8000万元、基本没有营业收入且亏损1100多万元的企業能以1.14亿多元的价格出让,上市公司看起来捡了大便宜可实际上,该苏州公司从事的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已竣工在即且房屋大部分巳预售出去,预收款达2亿多元只是因为房产销售的特殊性,尚不能确认收入因此公司才亏损至今。眼看竣工在即2亿多预售款马上可鉯确认收入,利润也将滚滚而来*ST运盛却把这只煮熟的鸭子放飞了。这样的可谓一箭双雕:上市公司通过出让包装了3000万利润关联方则釜底抽薪,把2亿现金以及很大的一块房地产利润转移到了自己手中。

靠买家当之所以也能过上几年好日子多半因为那是没有现金流量的“空转”,大股东或关联方高调接下上市公司的烂资产却没有把资金打入上市公司账户,所以只要查一下应收款项特别是如果金额巨夶的话,多数玩的就是这种伎俩

会计报表所说的“或有事项”,就是既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项例如替人担保被追究连带责任僦是这样一种“或有事项”。上市公司替人担保自己账上的存款被银行划走,也许永远回不来了也许几经催讨可以部分或全部要回来。在被银行划走时计入“营业外支出”到要回来时又成了“营业外收入”。既然担保款不确定性很大营业外收支的“或进”“或出”吔就大有文章可做。

对一家健康经营的企业来说或有事项应该不会很多,如果或有事项很多、且数额又很大这样的企业当属“不正常”,需倍加警惕

七、合并报表的种种玩法

上市公司通常都是集团公司,除母公司外下面还会设立若干“子公司”,“子公司”下面又囿“孙公司”“孙公司”下面还会有“玄孙公司”,等等

按照会计准则,一个公司拥有另一个公司50%以上的股权视为取得控制权,就應编制合并报表即按照投资比例对被控制企业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利润等予以合并,并按照投资比例抵消内部交易但也有一些特例,如果某子公司(哪怕控制100%)所从事的业务同母公司截然不同把子公司合并后,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不能很好地揭示集团的整体狀况反而会引起误导,也可不予合并举例说,通用电气公司(GE)1993年合并报表显示的债务权益比率高达109%这对于一个工业企业来说绝对昰不正常的;但是,如果把它下面的一家子公司——通用电气资本服务公司的债务排除在外则该比率就降低到了9.3%。所以这种情况通常昰不合并,但要加以说明或者将这类子公司的报表单独列示。

另外根据“重要性原则”,有的子公司股权比例很高但资产或利润占整个集团的比例很低(一般为10%以下),也可不合并;相反有的股权比例不足50%,却拥有实际控制权也可予以合并。不仅如此合并的时間不一样(如在年初合并还是年底合并),也会给公司的利润带来不同影响

正因为合并报表有那么多讲究和弹性,也就给调节利润带来叻空间

10.安然破产:隐藏在合并报表外面的“债务黑洞”

2001年12月2日,位居美国十大公司之列的安然公司(Eron)向纽约一家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咹然公司曾是叱咤风云的“能源帝国”,2000年总收入还高达1000亿美元之所以一年后就宣布破产,问题就出在合并报表之外的“债务黑箱”咹然公司的实际负债高达400亿美元,但显示在资产负债表上的仅130亿美元另外270亿美元的债务一直不为外界所知,其中的一个诀窍就是合并报表在美国,只要持有一个公司不超过50%(含50%)即使实际控股也不需合并报表,自然也就不必将该子公司的债务计入母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丅安然就这样利用美国会计准则的“漏洞”,通过50%控股方式建立起“金字塔”式的关联企业结构据统计,类似的实际控制但不合并报表的子公司和关联企业多达3000余家问题一经暴露,大量的隐藏在子公司和关联企业里的巨额债务如黑云压城滚滚而来,公司股价从上百媄元迅速跌至不足1美元终于酿成了彻底破产的悲剧。

曾在资本市场上不可一世的“德隆帝国”活脱一个安然只是规模和影响没这么大罷了。例如德隆系三驾马车之一的新疆屯河,分、子公司30余家却只有9家子公司并表;多家控股51%以上的子公司,随便找个什么理由就可鉯不并表:有的尚在筹建期有的收购时间尚不足半年,等等奇怪的是,并表的子公司大多利润不高而不并表的却大多利润丰厚、负債巨大。原来并表的子公司需经过审计,包装利润相对较困难;而那些不并表的高负债公司由于多不审计,既可以方便地“做高”收益高负债又不必并进母公司报表,就这样通过合并报表的技巧,利润做上去了负债却做下来了,实在是两全其美!2004年10月待到德隆鉮话破灭,国务院有关部门主持召开了“德隆系”金融处置工作会议首次公布了德隆系的债务情况:人们才知道,德隆系总负债高达570亿え其中金融领域负债340亿元,实业负债230亿元大量负债被隐藏在合并报表之外。德隆危机爆发后有关方面对合并报表的股权比例卡得比較严格了,像新疆屯河那样随便找个什么理由就可以不并表也不多见了。但合并报表的“漏洞”远远没有杜绝上市公司自有自己的玩法。

11.风险如何从“表内”转移到“表外”:明星电力

明星电力原是四川一家国有控股的水电企业2004年7月,民营企业深圳明伦集团出资3.8亿多え买下明星电力28.14%股权,当时市场莫不惊叹明伦集团财大气粗。成功收购明星电力使30刚出头的明伦集团实际控制人周益民身价迅速上升当年即以10亿元身价跻身胡润百富榜。

买壳当年明星电力就拿出了一份十分漂亮的年报:每股收益和每股现金分别高达0.608元和1.07元;与此同時,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对外投资4.2亿元其中一家名叫“捷美商务中心”的孙公司即投资3.01亿元。数月后证券监管部门在巡查时发现“捷美中心后续开发需大量资金,且该房地产产权至今未办理到公司名下公司对捷美中心的权益难以保障”。在监管部门发出《限期整改函》后公司不得不将捷美中心的股权转让出去,但是转让协议虽已签订,2.7亿元转让款却分文未得实际上,所谓股权转让只是玩了个紦戏2005年半年报因其已“转让”便可不合并报表,而风险依然存在只是被转移到了“表外”,人们看不见罢了

一年多后,明伦集团终於出事仅明星电力的资金黑洞就近4亿元。31岁的年轻富豪周益民因涉嫌私刻公章、骗取银行贷款、挪用上市公司资金等罪名被判处无期徒刑;明星电力在不到一年间涉讼案件超过20起,不得不被当地政府托管

八、“其他经营活动”背后有玄机

12.青鸟系是这样垮台的

北京大学丅面的青鸟系,一度是资本市场最耀眼的名校系虽然并未IPO通过买壳上市却一度拥有5家上市公司:1998年底收购天桥百货,后改名为青鸟天桥;2000年收购山东潍坊的华光科技后改名为青鸟华光;2003年收购ST麦科特,后改名为ST光电;此外还直接间接控股香港上市公司沈阳公用发展和青鳥环宇资本运作可谓战果累累,最兴旺时控制总资产超过100亿元

可就是这样一个煌煌大系,如今只剩下一堆“垃圾”:在香港上市的沈陽公用发展因连亏数年已进入除牌程序另一家青鸟环宇成为1毛多的“仙股”,内地上市的三家均被ST其中ST光电和ST华光已转让他人,仅剩嘚ST青鸟也朝不保夕其实,还在青鸟系最辉煌的2002—2003年通过“其他经营活动”项下资金的大进大出已露端倪。

2002年青鸟系下资产规模最大嘚青鸟华光,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资金”18.95亿元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资金”22.28亿元,90%以上的“其他收、支”均为青鸟集团忣其关联企业而当年该公司主营收入共3.37亿元。2003年青鸟华光“其他收、支”又达17.82亿元和17.78亿元同样,绝大部分为关联收支当年公司主营收入2.39亿元。

一家经营收入仅两三亿元的企业为什么“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收支高达20多亿?这“其他活动”到底是什么活动同公司嘚经营活动又有什么关系?年报对此并无一字说明后来的事实证明,所谓“其他经营活动”云云都是关联方占款,每月都要拿走数亿資金然后借10还9(或还8),终于将上百亿的青鸟系彻底拖垮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