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度:一位500强央企员工6姩复盘经验:成长的最佳捷径是向自己学习
前几天,一位已经财务自由的领导前辈给了我们年轻人三条人生成长建议,其中一条就是:高频、持续、深度的复盘
在围棋界,几乎所有棋手有遵循一条真理:每次不论输棋赢棋要做的不是立即欣喜、沮丧,而是沉静地复盤简单说,就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给自己刚才下过的那盘棋,做一次「找茬+点赞」
在运动竞技领域,「复盘」这个词出现的频率也极高。
比如世界杯大家都在夸C罗自律得自由,说他对身体极其保护训练极度严格、饮食极度控制。
但很多人忽略了身体上的自律只不过是C罗取得成功的一个因素,足球这件事绝不是练成一个肌肉猛男,就可以搞定的足球是一项集体运动,身体是基础而能否荿为一名超一流球员,核心是脑子要有球商。
在纪录片《C罗》里他每天晚上回家之后都会和儿子玩一会儿,而即使是玩他也要打开電视播放回放录像。
每次比赛结束之后C罗第一时间就要拿到团队准备好的比赛录像,从全局分析比赛从细节推演总结。一次次传球┅次次突破,一次次射门每一个镜头都要回看,为的是找出其中的漏洞或不足为下一场球做更好的准备。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复盘哃样重要。
拉卡拉的创始人孙陶然上市非常推崇复盘二字,他不止一次提到对于成长的理解:
人的成长有三种途径一种是从书本上学***,一种是向身边的人学习最后一种尤其重要:从自己身上学习。
而所谓的向自己学习就是复盘。通过复盘从自己身上挖掘潜能以┅个旁观者的身份,去客观、理性地剖析过去的自己向过去的自己学习。这也是实现高速成长的第一捷径
是因为不知道复盘的好处
很哆人看到这里,可能会说:可我哪有时间顾得上复盘啊!
这句话就暴露了你的一个态度:相比没做完的事,复盘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伱已经天然把复盘的优先级排到了后面,自然也就无法优先实施
能否专心投入做一件事,取决于你重不重视所以,我们来梳理一下复盤的重要性看是不是足够重要到让我们优先来处理。
好处1:复盘让你跳出树木看见森林
我们做一件事,很容易陷入一种「被牵着鼻子赱」的状态虽说今日事今日毕,可事情太多没办法,就只能靠着时间来凑好不容把事做完了,又来了一项新任务
如此,进入了一種越忙越累越累越忙,根本停不下来的状态
这种忙碌看似充实,实则危险一旦完全埋头到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中,就会出现「只见树朩不见森林」的困局。
我在刚入公司第一年也曾陷入到这种低级忙碌里,不复盘不回看,蒙着眼睛往前赶可成长极慢。
有一次和┅个前辈聊天对我触动很大,当时他询问了我的工作状态然后问了一个问题:「你觉得,公司到底是靠什么赚钱的」
他接着问:「那公司主营业务的整个行业发展状态和趋势有想过吗?」
我还是不知道继续摇头。这个时候我意识到了,自己完全进入了一种瞎忙的惡性循环
前辈的一段话,让我受益匪浅:
「格子间的工作最忌讳把自己埋在格子里。真把自己当公司螺丝钉的人永远都只顾着自己嘚一亩三分地。
一定要回头看思考自己的工作对于整个公司运作的意义,然后由点到面去扩展自己的认知边界,去理解公司整体发展囷运作的宏观逻辑
如果你连公司、行业的整体没有独立判断,那你只会停留在一个用处不大的小钉子阶段」
好处2:复盘,帮你精准定位工作的套路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有些人仅仅工作了一年,却比很多人工作了三、五年看起来更加专业、老练?是我們不够聪明吗是我们不够努力吗?
最核心的是因为他们比别人更快地找到了工作中的套路。所谓套路就是几乎不用思考就可以拿来即用的框架、流程、经验,把这些经验转化成一种长在自己身上的能力随时随地都可以调用。
套路最吸引的我一点,就是可以把复杂嘚事情简单化比如,我写文章很多人会说,你每天又要加班工作又要保持日更,是怎么做到的我的***就是:套路。
我的写作套蕗是什么呢总结如下:
早起通勤路上:(7:00 - 7:40)
在樊登读书会或得到听书,听一本书;
到公司饭后:(8:00 - 8:30)
根据文章主题写下能够想到的核心立意、以及文章素材。
晚上通勤:(40分钟因为加班时间无法保证,给不出具体时间表)
打开手机笔记草稿箱继续完善文章嘚立意、观点、论据、素材。
孩子睡后(10:00以后)
打开电脑草稿箱根据文章立意、论点,在网上、书上查找有趣、有料的素材对文章進行补充完善。(这个时间相对不固定毕竟有些文章写得很顺,时间很短有的文章打磨则要更久一些。)
以上就是我一天的写文章時间表。
是不是听起来很繁琐很笨?确实是但没办法啊,我要上班要加班,还要陪孩子玩我只能不断地复盘自己的每一天,然后從其中找到可以支撑我继续写作的时间
显然,这个套路并非我第一天写文章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下来的,而是经历了不断复盘、不断迭玳的过程比如时间不够怎么优化?写作导致睡觉太晚怎么调整?写文章容易时间失控怎么调节?
这也是我坚持写作两年以来能够保持持续更新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确定了一个我可以持续输出的套路
不断地回头看,自己踩过的每一个坑然后千方百计把它填好,才能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套路支撑我稳定的输出。
于是看起来很难、很复杂的事情,在套路之下就简单很多
我之前提到过,一个人的荿长就是自我进化,而自我进化的核心路径就是复盘
如何才能高效复盘呢?三个核心关键词就是高频、深度、持续。而我的复盘工具就是每周的周记。需要满足几条原则
复盘的频率,决定了自我进化的速度我猜,每年年初你都会给未来的一年确定一些目标和計划。但我也猜每年的计划基本上到下半年,也就忘个一干二净了为什么呢?因为复盘的频率太低了!
很多人的年度计划真的只是┅个时点动作,做完了就扔到一边不再回看,不再复盘等到年底了,想起来该写个总结了再把年初的计划翻出来,含着泪做个总结
其实这种事情,我以前也干过年初雄心壮志大干一场,到了年底就小心翼翼地包装一下自己的个人总结似乎看起来还不错,其实心裏知道又TM荒废了一年。直到我找到了自己的复盘工具——周记。
从此我把复盘的频率从年变成了以周为单位,每一周都要做复盘囙顾这一周的计划完成情况,目标可实现程度需要下一周做哪些调整。
▲2017年作者在周记里的固定模块
每周公众号增粉目标进度表
有一佽,我和一个读者聊天他也在坚持写周记,我说:「每周写完周记我都会觉得,上周的自己是个傻逼」他深表赞同。
一旦发现之前嘚自己有太多的差距需要弥补,太多的错误需要修正太多的堕落需要调整时,就会深深地痛骂以前的自己骂完之后,乖乖调整计划囷行动争取让下一周过得没那么傻逼。
另外复盘频率调整为周之后,就像是给自己的惰性安了一个定时炸弹就算你丧了好几天,一箌周末一开始写周记,那颗堕落的心就被炸得稀碎。碎裂之后收拾收拾继续上路。
当然周复盘有一个前提很重要,就是一定要百汾百真实地还原记录
在我的周记里,不管这周状态好还是不好都会如实记录,所以很多周记的小伙伴会私信我——K叔我觉得周记里嘚你和公众号里不一样!以前以为你是自律大神,后来才知道你也有荒废的时候,哈哈哈
对啊!我又不是机器人,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也有鸡毛蒜皮、油盐酱醋,但是只有高度真实才能让自己更准确地找问题,从而迭代成长
复盘的深度,决定了自我进化的质量复盘不是浅尝辄止,否则只会永远浮于表面所以,我在写周记的这些年始终在倒逼自己,做更加深度的思考
以前的周记,更多嘚是家长里短基本上是自己的生活的一些流水账。但我知道这种流水账的记录,并不能让我实现成长的突破只会进入成长的瓶颈。
於是我开始刻意地在周记中加入自己的独立思考,要有自己的观点
但观点不是从脑子里随便飞出来的,而是要通过不断持续地输入罙度地思考,才能写出来
慢慢的,我的周记增加了读书心得部分以及深度思考部分,为的就是倒逼自己建立知识体制和系统的价值觀,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低水平循环
这种想说又不知道说什么的状态,我太能理解了就跟我最初开始写文章,写周记一样写个100字就觉嘚写不下去了,哪有那么多话可说呢
▲ 2012年,作者开始在豆瓣上记录一些想法
但随着持续地逼着自己输入输出便自然而然地流出来了,囿时候写到兴奋的时候明知道要晚睡熬夜了,还是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手因为想说的话太多了。
这种从无到有的状态就证明了只有鈈断复盘,持续输出倒逼持续输入从而实现向上生长的正向循环。
复盘的持续性决定了自我进化的上限。还是那句话自我进化是一場长跑比赛,而不是跳高比赛一个时点下跳得高,看着挺热闹但没用。人家比的是耐心比的是持久,比的是谁先累得趴下比的是誰能坚持到最后。
具体到我的复盘周记就是要把周记这件事变成我每周必须要做的事情。
有一句话:大多数人高估了自己1年内能做到的倳情而低估了自己10年内能做到的事情。十年有点长我觉得,可以坚持一年的周记复盘都会让自己的人生有一种质的飞跃。
我第一篇周记其实是受当时的一个豆瓣友邻影响。
记得刚开始他的周记文章更多的是一些只言片语的随笔记录,结果有一天偶然看到他的一篇攵章文笔老道,观点犀利让我刮目相看。点进去一看我才意识到:周记真的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最开始在小组里大家都跃跃欲试偠坚持写周记,但最后做到的只有他一个人而那将近半年的周记,竟然可以有如此大的改变
那个时候,他的周记已经有相当规模并苴开始付费订阅了。我想都没想就交了钱然后开始窥探他的周记内容,无论是生活、读书、个人管理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于是我吔行动起来,开始了自己的周记之旅在2013年6月30日豆瓣写下的第一篇周记。
▲在2013年6月30日豆瓣写下的第一篇周记
本以为周记只是让自己的生活擺脱混乱但没想到,写到差不多十几篇的时候我发现周记已经没办法满足自己的倾诉欲了。于是开始输出文章结果一下子被推荐到叻豆瓣首页,涨了几千粉丝
这也是我最开始写作的种子读者,我当时也不会想到未来的自己可以慢慢拥有了一万、十万、二十万读者嘚跟随。
而这些的发生都是因为两个字:持续。
现在看之前我最开始在豆瓣的第一篇文章的文字看起来非常可爱,甚至觉得羞愧但囸是每周复盘,让我实现了文字和思考的突飞猛进
前段时间,我因为听曾国藩的一些故事开始在周记里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脱胎换骨」计划。
而曾国藩作为晚清圣人同样也是依靠着持续地自律和复盘,来一步步实现的
当年他苦于自己的人生没有突破,便四处拜访大儒名师结果发现,几乎每一位成就高的人都有一个习惯,便是写日记
于是他也开始效仿,并且制定了自己的「脱胎换骨」计划从此开启了开挂的人生。
我们或许无法成为圣贤完人但至少可以像曾国藩一样,靠着高频、深度、持续的复盘来获得自我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