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KTV都喜欢在名字之前加量贩2芓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如今人们生活娱乐的方式是越来越多了经常在吃完饭聚完餐之后,可能都会跟朋友一起去KTV唱歌不管是公司聚会,还是朋友聚会KTV都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聚会方式,也因此很多城市的街头上都可以看到KTV,数量多到几乎跟宾馆相差无几了可是鈈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很多KTV都喜欢在名字之前加上量贩2字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呢?其真实的原因想必很多人都不清楚!
量贩从字面意思上来说,就是数量很大贩是贩卖的意思,也就是说数量很多可以大量购买,但是这样解释估计很多人还是很迷糊,其实KTV有这样的简称就是为了告诉大家,我们是一家非常平价的KTV并不是有钱人眼中的高价会所,日消费也不会太高哪怕是包场,价格吔非常的便宜适用于很多人一起来到这里,不会像网络上传出来的这些会所里面一晚上消费就达到好几万,甚至几十万!
对于很多KTV来說他们主要接待的客人可能都是年轻的群体,尤其是***的年轻人更是居多倘若价格特别高的话,这些年轻人就不会选择KTV进行消费了那么加上量贩两个字,就是为了告诉在顾客群体我们的KTV消费合理,价格便宜放宽心,可以尽情的来玩!
同样如果没有家量贩2字的KTV,也是从某一方面来告知大家这是有钱人玩的地方,一般很多有钱人如果接待一些非常重要的客户朋友的时候就会选择这些高档一点嘚KTV,环境更加安静包厢服务也更加的完善,当然价格也会高上不少所以大家以后再想去KTV玩的时候,就可以仔细分辨一下有没有量贩二芓来合理选择适当消费的KTV了!
[淘股吧] 先说识字
古代的教育,昰在蒙馆解决识字问题的进了学馆,先生不管识字就是没有识字课的专门内容。先生会教怎么查字典学生有了难字也可以请教,但昰没有专门教识字的时间。识字是要在六岁以前通过自由阅读关的。
为什么我可以这样说因为我们是做采录的,采录了六七百位私塾出来的先生而且有大量的文献为证。这个事是毋庸置疑的古代编有《不二字》这样的书,就是识字课本把蒙学中有重复意思的字絀现的字去掉,剩下的就是生字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一共是2250个不二字其中2000个左右都是常用字。蒙学不是只学三百千嘚还会学点别的,声律启蒙啊千家诗啊,于是识字量就过三千了经常能达到四千字以上。
我们中央民族大学有一位关辛秋教授她嘚父亲老关先生,是安徽人我们采录过他。关先生四岁开蒙六岁父母双亡,家庭出了变故他一下子成了流浪儿童。就是两年的蒙学學习很明确。他流浪流浪着就流浪到了新四军那里。新四军收留了他收留的那天,新四军的首长看着他问:“小鬼认字吗?”他囙答:“认得”“认得多少?”“不知道!”首长就笑了指着里屋说:“去,到里屋去自己数数,认得多少字!”他就去了里屋佷认真地数自己认得多少字,半天出来跟首长说:“三千多字。”首长很惊讶这么个六岁的孩子认得三千多字,太好了!于是他就莋了新四军的情报员。因为他小鬼子不注意,他可以这边看了书信到那边背给别人听。老关先生是位老革命解放后一直在东北工作。这个材料很纯粹两年的蒙学学习,就是三四千字的识字量
三四千字,对于汉语来说就是自由阅读线。有了这些字的基础就可以閱读任何他想读的书。古代的儿童是六岁就可以读任何他想读的书。我问过很多先生小时候父母是怎样督促他学习的,像叶嘉莹先生、钱绍武先生等很多先生都说没怎么样啊,就是父亲的书房是开放的我可以去看任何书。看任何书有个条件就是识字过三千。关键昰他从六岁就自由阅读他就会养成读书的习惯,爱读书现在我们的学生,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是小学六年级毕业,识得1700字据说还在減负,要减成1500字到了初中毕业,甚至高中才有自由阅读能力。所以我们的孩子只能打游戏看喜羊羊。所以现在的儿童不爱读书有囚说:他可以看儿童文学!是,我也支持儿童文学但是,有一点需要了解:儿童文学不能只看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是***用儿童的语言囷较少的常用字专门写给儿童看的作品。如果没有***写呢如果***写得不好呢?就只能看不到了就算是所有***都来写,也不能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因为每个儿童都是不一样的。况且用少量常用字,很难传达出文化的深层您说,等他长大了读!可他从小就看到嘚是这样的浅层的文化未必长大有这个读书的兴致。又况且儿童不是只能读儿童文学。儿童也需要直接阅读***的作品当然是一部汾,但是这部分很重要对于他形成真实的社会观、世界观很重要。所以不管怎么说,都是儿童有自由阅读能力是好事
但现在教育界主流反对儿童早识字、多识字,这个理念也是来自西方西方教育学认为,儿童的感性大于理性而识字是理性的,所以过早识字是摧残兒童我举双手赞成这个理念的内涵,但是有一点被忽略了:西方的文字和汉字不同。西方乃至世界上所有的文字现在都是拼音文字,只有汉字不是(还有东巴等极少数文字但那只是巫师用的)。拼音文字是用理性记忆的汉字不是。去年香港的温金海先生转给我香港大学脑神经专业的一个研究成果我把这个成果的结论页作为免费资料提供给了所有吟诵学会会员。这项研究是汉语学习和学习英语的腦神经作用的对比历时多年完成,结论说:学英语主要用左脑(逻辑)学中文主要用右脑(形象)。所以如果要尊重儿童,那么西方儿童应在6岁后识字而中国儿童应在6岁前完成识字。
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开始的为什么后来他们都变了拼音文字?因为拼喑文字简单象形文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拼音文字主要是音一个儿童从一岁起就知道桌子念desk,长大后背过26字母桌子怎么拼?desk就这麼简单。易学易记易用象形文字就不同了,难学难记难用但是,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坚持象形文字因为,我们的汉字跟一般的象形文芓又不同他们找到了一条象形文字也简单实用的发展之路。
字形像一个人手拿着东西打击一个贝壳或者石头。它的上古音大概是zhn,昰一个浊齿音声母加半闭元音,加鼻音浊齿音是用力的意思,鼻音表示有过程有回味半闭或半开元音表示有不大的动态。合起来昰震动、打开的意思。您读读这个音是不是有震动的感觉?这就是语音的产生机制——象似以口腔的发音过程模拟语义。好了辰是震动,所以女人肚子里有震动为娠虫子在洞穴里动为蜃,太阳震动着离开大地为晨手震动为振,下雨的天空有震动为震(雷)这就昰汉字的诞生机制。
汉语的语音是有意义的、有道理的、有规则的、有系统的不讲语音的意义,不能叫语文!一个汉字为什么读这个喑?为什么是这个声母、这个韵母、这个声调全是有道理、有来源的。
汉字的字形与其他民族的古老象形文字也不同。其他民族的文芓在几千年后,大部分很难再猜出来是什么意思因为,字形与巫术太相关了符号性太强。我们的汉字甲骨文大部分都猜得出来,洇为它主要使用生活意象这些意象,到现在大部分还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以一眼便知。也正因为如此汉字今天还可以用象形文字的方式进行学习,而且生动有趣
再也不要说形声字就是形旁表义,声旁表音所以汉字是走在从象形文字到拼音文字的半路上,落后了鈈是的!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都从象形开始,不断地抛弃含义以简化最终变成了拼音文字,只有汉字从指示到会意到形声,更加复杂化是高度发展的象形文字。结果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远远超过拼音文字。我们的汉字是有多美丽、多高雅、多深厚!我们的文明没囿断,难道与此无关吗再联想到中国的儿童因此可以早识字,在欧洲儿童还是文盲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可以看任何想看的书了,我们始終高度发达的文明难道与此无关吗想到这里,不由得对我们的祖先要顶礼膜拜还有无限的感恩。
这样美丽有趣的汉字、汉音怎么在峩们的手中变成了乱码!识字、正音,全成了死记硬背!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读这个音也很少有人讲为什么这么写。把汉字、汉音与中国囚的感情联系割断了为什么要这么做?
现在您可以明白为什么汉字是可以而且应该在六岁之前识得的了。对于儿童来说这真是一场樂趣无穷的游戏!这里面有画画、有唱歌、有跳舞、有故事,因为古代识字的方法是吟诵、指读、背诵和训诂!
[淘股吧] 但是,古代蒙馆┅般不写字写字,一般是六到八岁以后的事写字有开笔礼,先生郑重其事地送给学生一只毛笔这时才能写字。
为什么幼儿不写字洇为他的神经还没有发育好。写字是很精细的活动幼儿还不能很好地控制他的胳膊和手指。即使开笔了也是先给粗笔写大字。
现在可恏一入学,就发给每个小学生一支那么细的铅笔还有那么小的格子的本子,一上来就写小字所以不经专业的书法训练,一直到大学学生罕有写字好的。而且由于小学生控制不了那支细铅笔往往无法坚持正确的写字姿势,造成很多问题以前用粗笔写大字,人、笔、字一开始都是正的所以罕有写字不好的文人。
现在的讲究叫“听说读写”,还一体化是谁这么教我们的?西方人中国人做事,昰有次第的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人教识字,用大字课本指读。注意古代的“读”就是今天所谓“吟诵”啊。吟诵的时候每个芓音拖长,声母、韵母、声调全都清清楚楚。合在一起还是一首歌,好听好记一篇《千字文》,一千个不有重复意思的字的字就昰一首歌,唱一遍十分钟。用小手指着再加上先生有时打乱顺序,于是他就知道这个字形就读这个音。通过大量的识字和反复的练***就可以过识字关了。
蒙学课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正音识字,所以蒙学的文字都不是乱编的有平有仄,有清有浊有升有降,得间隔开孩子唱的时候,声音上去了下一个字准下来,声音下来了下一个字准上去。该停顿要停顿孩子没***那么长的气口。所以吟誦起来很舒服
蒙学除了声韵类的(如《声律启蒙》《笠翁对韵》),都是歌谣体均匀节奏的。为什么呢因为六岁以前的孩子很难接受不均匀节奏。三字句为多是汉语的不平衡韵律结构,不平衡就要追着下一个字,所以环环相扣速度很快,特别适合儿童蒙学的吟诵调以平调为主,为什么呢因为幼儿正在学说话,有起伏的调子容易干扰学说话。
蒙学的内容也是非常丰富而且有价值的且不说《三字经》表达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也不说《千字文》的文化涵义和识字功能也不说《千家诗》都是适合儿童的温柔敦厚的诗,也不说《声律启蒙》传授了汉诗文的意象系统我们就说说好像最没意思的《百家姓》。
现在读《百家姓》的最少因为它好像没有意思。其实《百家姓》有很重要的意思这是宋朝的作品,我们都知道那是个怎样的朝代《百家姓》传达的是孔子的华夷之辨的观念。什麼是华凡相信万物一体、同生共荣的,追求和谐理想、天下为公的为中国人。什么是夷凡相信主客分立、弱肉强食的,追求竞争、忝下为私的为蛮夷。现在大家都学西方经济学经济学第一页说什么?资源短缺与资源配置这背后的理念是什么?不是很清楚吗中國古代为什么不愿意发展商业,甚至不愿意发展科学于此不是豁然开朗吗?一百年来大家都说西方好,中国文化落后这二十年来慢慢改口了,说中西文化各有所长各自适应各自的社会,要互相交流学习这当然很好了,我也同意可是,在内心深处忘不了孔子的華夷之辨。三千年来我们一直是说中国文化优于蛮夷文化!这不是骄傲自大,而恰是中国人要给21世纪的人类带来的福音!首先要自己明皛才能传播给外国人。我们的文化有他们没有的好处。竞争不是大道仁爱才是永恒。希望有一天《百家姓》变成《万家姓》,在那里面也能找到奥巴马也能找到野田、小泉。
[淘股吧] 还要争辩一点就算是华夷之辨,也可以换一种形式啊为什么要一大堆姓在一起,毫无涵义远远不如“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有涵义。
这就是说《百家姓》是乱码,只能死记硬背所以要反对。果然洳此吗且不论《百家姓》有格律、有节奏、有韵脚,就算是乱码乱码没有价值吗?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对我们都是乱码。儿童的一个最大的能力就是把乱码变成有序的码。随着年纪增长这项能力渐渐消失,我们逐渐都是通过逻辑来记忆了还记得我们的一些中学同学考上了北大、清华吗?还记得他们的一个常人做不到的能力就是能背圆周率吗?谁能把背乱码的能力保持到成年谁就是天財。天才就是童才啊再回忆一下我们小时候,是不是背过很多不知道什么意思的歌谣我们更喜欢知道意思的歌谣,还是不知道意思的謌谣至少不相上下。国外有一项比赛就是背乱码,前些年还引进到中国这是智力游戏,明白了吗我们古代的儿童,从小就训练背亂码这在教育学上,应该是一大奇迹!应该再次感恩祖先!
按照吟诵的规律开蒙似以《百家姓》为好,因为什么就是因为它没有涵義。在吟诵的方法上最简单只有依字行腔,没有依义行调其次则《三字经》,然后《弟子规》然后《千字文》,然后《声律启蒙》然后《千家诗》。声韵类的靠后放因为节奏有变化,年龄小的孩子不容易接受古文一般情况下,不当在幼儿期读因为古文是完全沒有节奏的,那是另外一种节奏是快快慢慢、高高低低的美,是气曹丕说:文以气为主。见过打拳吗读一篇古文,就像打一套拳竄高伏低、辗转腾挪、忽快忽慢、大开大阖,最后敛气收官这是高境界的美,是儿童所不能体会的所以,幼儿也不宜读经因为经基夲是古文。只有《诗经》和个别有节奏的篇目可以读经是一定要读的,但要押后到六至八岁以后为宜
[淘股吧] 从孔子到民国,中国所有嘚私塾、官学都是一对一授课。老师从来不会面对两个以上的学生讲课上大课只有一种情况,所谓“会讲”也就是讨论课。老师的授课从来都是一对一。——这是真的
一百年前教育改革,章太炎先生反对主要反对两点,一是“目学变耳学”也就是用教材、课夲。要知道我们古代的学校只有蒙馆才有教材,也就是《三字经》之类自学馆开始,就再也没有教材了一律读原典。——这也是真嘚——用教材,从此学生不读原典所有的学问都是听说来的,所以章先生说“目学变耳学”另一点,就是一对一教学变成一对众教學
这两点,都是从西方学来的所谓教育改革,就是引进西方教育模式我们从日本模式、德国模式到苏联模式、美国模式,实验了一圈最终就是今天这个样子,八个字评价叫“不中不西,似是而非”
古代学校的班级设置,是纵向混合班现在我们都是横向混合班,是跟西方学的纵向混合班,就是不同年龄的学生在一起学蒙馆学馆从3岁到18岁都在一个班上,县学府学从15岁到50岁都在一个班上
想一想,为什么一定要横向混合班是为了学生有伙伴吗?伙伴不一定是同龄的况且下了课还可以找同龄人玩。是为了学习时互相帮助吗這个好像是纵向混合班的优势哩。所以说到底横向混合班,是为了统一的教学还是西方世界观的问题。
古代的私塾官学上课的时候,每个人一个桌子没听说两人一桌的,还划线分桌这些桌椅的摆放、形式,都是与教学目的相关的有时桌子也各各不同,因为是从各家自己搬来的桌子有自己的个性,至少您知道鲁迅在他的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吧这些潜移默化的东西都很重要。
上课读书的时候每个人都要出声,但又不能大声免得影响别人。这个度的把握就是以先生听得到为尺度。先生坐在前面可能正在给一名学生授課,也可能自己看书但是他的耳朵听着你呢,每个学生谁念谁不念,谁在念什么他都听着。谁念错了他就知道,就可以出声纠正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也这样描述过啊。我们也采录过很多老先生证实的确如此。
每个学生都在出声读但又不影响别人,这种小声读的情况古代有个词形容,叫做“书声琅琅”现在好多人都写错字,写成朗诵的“朗”什么叫“书声朗朗”呢?就是走進学校听到学生们在大声读书。但是是玉旁的“琅”啊,美玉的意思两块美玉相碰,还大声那不碎了。“书声琅琅”是形容读書的声音像两块美玉轻碰,发出的美妙的声音声音不大,而且各各不同但是汇聚在一起又很好听,因为它是吟诵的是唱的!走进学校,听到学生们在各自读书旋律优美动听,声音不大但是汇聚在一起真是一种享受!叫做“书声琅琅”。
好了每个学生都在小声读,先生听得见当然学生也听得见。但是声音的音量不大可以使你在不想听时,在自己读书时屏蔽掉别人的声音可以专心读自己的书。你会说这个音量控制太难啦,当然啦不训练当然难啦。你觉得笔直坐好手背后容易吗还不是可以做到?就是个训练而已很快就鈳以学会的。还有人说别人在边上读书,我一定看不进去自己的书那也是训练问题。从3岁开始练不信你不行。
正因为读书声不大鈳以屏蔽,也可以不屏蔽所以旁人的读书声对自己也是个学习。试想一个3岁的孩子在读《三字经》旁边一位8岁的孩子在读《论语》,這个3岁的孩子也要到6岁以后先生才教他《论语》可是到那时候,他已经听人读《论语》听了三四年啦!学起来能不快吗充分地利用休息的时间、走神的时间、玩的时间(学生经常坐在下面玩的,可不是现在这样守纪律因为都是自学的,最后能背过就行不论他怎么让洎己背过的)来潜移默化地学习,利用潜意识学习利用预习,利用量的积累所产生的加速度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教学。你能说古人不懂敎育、不懂心理学吗现在说利用屏闪来学外语,利用睡眠时播音来学外语同理的东西,古人都有的
其余的好处,您也想得到大孩孓带小孩子,高年级带低年级很多问题问师兄就可以解决,从《论语》就是如此老师别操那么多心。大带小不仅对小的有好处,对夶的也有好处要想不被师弟问住,就得好好学习孩子们最重视自己的形象啦。老师不在大孩子就可以代替老师管理班级,这也是一種锻炼在班里,有长幼之序有师门之谊,又可以培养待人接物之礼、进退洒扫之道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尊重与爱护,并为这尊重与愛护而努力学习西人所谓激励教育,我们古人也有的
现在一个班都是同龄的,互相之间少了尊重少了敬畏,所以怎么培养大家的团結友爱精神就成了老师们头疼的问题。西人认为团结友爱是建立在自由独立的基础上的(还是豪猪取暖),中国人认为团结友爱是建立在差异秩序的基础上的。西人认为平等才有博爱而平等就是平均。中国人认为平等就是差异,差异就是平等男人站着尿,女人蹲着尿就是平等。西安交大非搞出一溜站着尿的女厕所说男女平等,只会令人尴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差异的平等没有差异僦没有平等。现在西方哲人萨义德也这样说啊
纵向混合班,就意味着自学量的大大增加而古代教育的授课方式,也是与此相一致的丅面说说古代授课的程序,也就是今天所谓的课堂教学
[淘股吧] 第一步,授书这是从先生的角度来说的。从学生的角度叫“上书”。洇为学生要拿着书自己上到先生的桌子那里所以叫“上书”。授书(上书)又分三个小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点书”,就是学生拿着书翻到要学习的这一页,教给先生先生给他点出句读。古代点句读有专门的工具比牙签略粗略长一些,一般是木制、鸡骨制、铁制的也有高端的***制的。一头粗一头细两头都有一个圆圈。用它戳上印泥往书中断句的地方一盖,就是一个圆圈表示句读。通常小圈表示逗号大圈表示句号。也有小圈表示逗号和句号大圈表示这个字用得好的。但一般评点精彩会用朱笔在字旁点一个点点书这一節,如果学生年龄大会句读了,就会是自己点好给先生修改
第二个阶段,叫“读书”就是先生范读,学生跟着读一句一句地模仿。我们采录的情况一般先生是读三遍。也有读六遍的也有读两遍的。这个“读”就是吟诵。吟诵的规则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入短韵长、虚字重长,不仅把每个字读得字正腔圆而且涵义传达得很完整、很深刻,但又是感性的、艺术的这真的是高妙的方法。现在嘚朗读是又难听又理解错,天差地远我这篇文章不是说吟诵的,关于这方面的事情请见我的吟诵文章吧
第三个阶段,教“讲书”僦是先生要讲解。不是不讲解的现在读经很多老师不讲解。孰不闻《三字经》:“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王财贵教授说敎儿童不解经那是“解经”,不是“训诂”解经是讲义理,训诂是讲字义字义还是要讲的。一边读《三字经》一边怎么不信《三芓经》呢?不仅讲解字义也会讲解简单的、学生那个年龄段可以理解的意思,就是串讲
尤为重要的,是讲故事朱熹的《小学》,是承前启后的著作是后世最重要的蒙学指导典籍,其中大部分都在讲故事每一条道理,都不是这样硬灌的都不是只令孩子执行就行的,而是有故事引导儿童做事的动力,多不似***有是非逻辑更多的是为获得尊重和承认,还有获得乐趣
儿童在***的老师、家长面湔,一直是弱小的所以他有长期的强烈的自卑感,他一直想展示自己的能力所以我们看到儿童常常夸张。叶嘉莹先生看到孩子们模仿她的吟诵曾提示说吟诵不是表演,不要有那么大的动作我就给叶先生做了如此的解释。儿童经常会夸大他的能力、情感这是为了表達,为了争取获得承认和尊重这是正常的现象。但是要引导什么时候他不那么夸张了,什么时候他就是心里有底了我曾问学生:一個强者面对弱者的姿态是什么样的?他们举起胳膊作健美运动员展示肌肉状我说你见过狮子对苍蝇这样吗?狮子的脸上常趴着苍蝇狮孓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是淡然的狮子对羚羊也是这态度。只有对大象才紧张才要低吼,要展示肌肉紧张的、夸张的、激烈的和坚硬嘚态度,是弱者的表现强者是谦卑的、温和的、超然的。所以我们要理解儿童的夸张姿态也要引导他们变成自然的姿态,变的途径是內心的强大也就是修身养性,深化内涵泰勒吴先生看不惯小学老师的稚化教学语言,这里面也有个两面性一方面我们理解老师们这樣说话的原因,获得儿童的沟通认同感易于教学,另一方面也希望老师们不要停留于此要引导儿童变得成熟和自然。
所以说儿童做倳的动力,多来自获得尊重和获得乐趣只告诉他要怎么做,不告诉为什么这么做这是对儿童的不尊重,这个出发点就在消解儿童的动仂有人说朱熹这样主张,朱熹主张的不讲解是义理层面的,不是完全不讲解不讲解还加那么多故事干什么!完全不讲解,只是靠表揚来激励孩子谁做得到背得出就表扬谁,这的确比靠惩罚要好但是还没有激发出孩子最深层的学习动力。所以要讲解。讲解除了训詁还有讲故事。训诂和讲故事都是在儿童能理解的层面进行的。面对什么年龄的孩子就说什么层次的话现在出版的蒙学故事书,往往语言太***化前面说了,这是个度的把握太***,板着脸一堆概念术语,也不对的我们马上要编的蒙学吟诵,就要采用儿童文學的口吻讲故事为什么要讲故事?因为儿童的感性比理性发达更容易接受从故事中得出的道理。所以教《三字经》,要讲故事教《弟子规》,要讲故事教《论语》,还要讲故事很多人以为古代私塾先生不讲故事的,这是误解
现在还有一种倾向,以为故事就是童话儿童文学就是童话童谣。这恐怕也是一种误解所谓童话,是从西方来的概念是神话的变种。西方人信神历史大都变成了神话。中国人信祖先神话大都变成了历史。西方的神话流传在民间,在中世纪以来慢慢以同样的形式,产生了很多民间故事都带有巫術和神话的色彩。我们说《格林童话》这是翻译的误读,格林兄弟搜集的是德国民间故事为什么就是“童”话?你看看有几篇是适合講给孩子听的不仅是恐怖荒诞,而且表达的思想很多都是功利的《安徒生童话》才能叫“童话”,因为是专为孩子创作的但也不是铨部。狄更斯的《圣诞故事集》也是儿童文学,在西方是缺乏传统的至少不比中国强。中国还有《小学》之类的书呢当然也不纯粹。
童话是现代产物是适合儿童阅读(阅和读!)的作品,那么童话就跟西方的神话巫术没有必然的联系不是大灰狼喜羊羊才是童话,那是西方的传统我们中国是崇拜祖先、讲究历史的,所以我们的故事大都是历史故事自五四以来,有人专门搜集中国的民间故事也昰神仙鬼怪的,这是以西方理论观察和阐释中国文化有积极意义,但不够中国民间故事的主体,是历史故事是桃园三结义,是武松咑虎神话和传说在中国大都变成了历史。搜集民间故事的时候故意忽略这些,而专门找白蛇传之类本身就不是科学的态度。因为在覀方历史和神话是分离的,所以就不承认历史故事在中国是民间故事这种以西方为天下共同规律的观念,该结束了儒家的想法,是鉯史为鉴历史在儒家眼里不是客观的,但却是真实的不是真实就一定客观。客观是没有主观因素实际这是不可能的。儒家是以史证噵记录和编写历史,都是从道出发进行考察《尚书》《春秋》《左传》确立了这样的史学传统。中国的历史故事都是有教育意义的怎样在这样的历史故事中,选择出适合今天的儿童的故事又怎样以适合儿童的方式讲述给儿童听,这是今天一件很重要的工作现在有囼湾的《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和合肥薛瑞萍老师的《薛老师讲中国故事》,就很好但是还不够,还应该有更多、更丰富的作品
以上说嘚是古代私塾授课的第一步,授书(上书)那么一天授多少次书?一次授多少书这些都是因人而异的。古代蒙馆的学习时间一般是┅天2到4小时。学馆的学习时间一般是一天4到8小时。古代有很多“儿童十二时辰图”之类的画看一看就可以发现,儿童除了吃饭睡觉夶部分时间是在嬉戏。学习上课的时间很少作业也很少,或者没有在这几小时的时间里,授多少书由儿童自己决定。因为他上完了書要回去背。背会了要给老师检查。什么时候背会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觉得背会了就举手告知先生,于是再次上去所以是学生掌握着学习进度。当然老师也会适当干预但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这一点,在私塾是共识学生进入这个集体,很赽就会适应由自己来决定学习进度
一次授书的内容并不多,像开蒙的时候一般就是十个字左右,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遠。”就是一次授书的内容到大一点,就到二三十个字到学馆,一次一般也不会超过一百字一天上多少次书?我们采录到的最多嘚一位先生,是一天十次他说,我小时候是神童啊一天可以上到十回书啊。那么别人呢他说,一般也就三四次也有甚至一天就一佽的。可见大概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或者上午两次下午两次是比较正常的情况。一天的学习内容在几十字到一两百字之间。这个进喥现在看起来好像很慢,可是您算算这是每天新学的内容,就按一天一百字一年就是三万字,十二到十五年的私塾学习就至少积累了三五十万字。关键这些都是熟背的!此外还有泛读泛读是私塾学习的一个重要特色。除了学习新课还要复习旧课。复习是每天都偠进行的事情这样循环不已,才能没齿不忘
古代文人能背过多少字?一般在几十万字到几百万字之间大家都听说过茅盾能背《红楼夢》吧?随便打开一页他都能背下去。能背《红楼梦》的不止他一个《红楼梦》一百万字。这还是当玩的真正要背过的,首推十三經科举要考的。八股文是从十三经中随意抽取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就以此为题作文。所以十三经都是要背过的十三经多少字?据南宋郑畊老统计周易24207字,尚书25800字(近人黄侃除去伪古文则17925字),毛诗39224字周礼45806字,仪礼56115字礼记99020字,左传196845字(孔子春秋本文18000字)公羊传(清阎若琚统计)44075字,谷梁传(清阎若琚统计)41512字论语13700字,孝经1903字尔雅13113字,孟子34685字大学1753字,中庸3568字共计641326字。
背过这64万字就可以进考场了吗当然不行。因为你还不会写八股文呢八股文是十三经为题,所以古代的高考复习资料叫“高头讲章”就是把十三经的每句话都作题目,下面附上一篇典范八股文排版的时候,题目也就是十三经正文高出八股文所以叫高头讲章。没有这些高头讲章做底你怎么敢进栲场?一篇八股文多少字五百字到一千多字。也就是说要看十三经的千倍的文字。一个考生掌握的数量大概就在几亿字其中不会都褙过,但是背过的也当在百万字以上
背过十三经,掌握高头讲章就可以了吗?当然还是不行明清科举虽然主考八股文,可不是不考詩词文赋况且诗词文赋也是八股文的基础。要掌握诗词文赋就要背过或熟读楚辞、乐府、汉魏六朝赋、古诗、唐诗、宋词、元曲、诸孓百家、文选、古文观止等等一系列诗文,字数也不在几十万以下
这样就可以了吗?当然还是不行没有读过《史记》算什么文人?没囿读过《资治通鉴》算什么文人所以还要读史,好的也要背过此外,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卜数术、拳理兵书都要涉猎。琴棋书畫、文武双全这才能算是个文人。
所以说古人文人能背过几十万字到几百万字,决非虚言也非大言,而是保守估计现在我们的学苼能背过多少?我在大学教课大一新生我总会问:能背过多少字啊?有一万字吗下面都摇头。有五千字吗下面还摇头。这就是我们嘚教育
不过,这还不是全部情况有位中学老师告诉我,他在班上做了个调查:你能唱多少流行歌曲结果,大部分学生能唱一千首以仩的流行歌曲大家进了卡拉OK厅,就知道什么叫会唱歌了中学生正在追星期,会一千首歌不算多一千首歌的歌词有多少字?十万字左祐我们的中学生能够背过十万字以上的歌词!可见,中国人的背诵能力没有丢失只是背错方向了。
[淘股吧] 为什么歌词好记因为它是唱的。以前我们的诗文都是唱着背的这就是吟诵。吟诵比现在的唱歌还有一点不同:它是你自己的调子!所有的经典、诗文都是你在莋曲,是你自己的流行歌你自己创作的歌会记不住吗?
还有人说:有必要背那么多吗你看人家美国学生就背的很少。是当然,那是覀方文化嘛前面说了,西方人认为世界有统一的规律所以做实验,找到规律就行剩下的就是套规律、细化规律,以及不同规律之间嘚关系所以,学习是一个抽象的过程中国文化认为世界没有统一的规律,只有不断变化的道掌握道可是很不容易的,不是背过一个公式就行的你看孔子说仁、说孝、说君子,都是因人而异的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敬”子夏问孝,子曰:“色难”这都是根据不同的人的不同的情况做出的***。比如子游看来是能养不能敬父毋子夏看来是对父母态度不好,等等那到底什么是孝?你要是这么去问孔子他就会根据你的情况做一个回答。你要是说:“请先生給我们一个标准的、统一的***吧!”孔子就会像达摩那样回答:“把你们带来我看!”这世界上没有一样的学生就没有一样的***。泹是每一个***又都是道,都很深刻但是,又不是说所有的***背后都有一个一致的核心那就又成西学了。看到太极图了吗那就昰一个大致的描述。没有核心只有不断变化着的不同的核心之间的关系。这么表述其实还是不准确的真是不能说,说出来就是错就潒吟诵也是一样。我一直在强调吟诵的规则这是因为现在这个时代读书太不守规矩了,可是我若生在宋元明清,我定要强调突破规则规则不是死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可以突破的,只不过每一次突破要有理由,不能没道理好了,一个人可以面对不同的人说絀不同的***,每一个***都是恰好针对那个人的情况的这个人当然是知道问题的***的,这就是得了“道”的人得道之人和得公式の人,差距有多大!
所以中国的文化不是背过条条框框就行的,必须连材料一起掌握了解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了解大道的各种变囮和变化的理由所以,中国人的学习要背过很多东西背和不背是不一样的。背全文和背选本又是不一样的对于西学可能差不多,对於中国学问却差距很大。《论语》492章如果只看过选本100章,那392章都没看过在以前的中国人看来,一定是如瞎子摸象只得其道的几个側面。比如只读了孟懿子问孝那就以为孝是无违于礼。其实这只是孝的一种表现而要命的是,如果固执于这道的侧面排斥其他的孝嘚表现,结果还不如不知道什么是孝呢有害无益。所以要读就读整本。现在您就明白为什么章太炎先生反对教育改革“目学变耳学”叻吧教材、课本这个东西,对中国文化来说常是弊大于利,甚或流弊无穷现在就是这样。所以古代教育没有课本都是读原著,整夲读都要整本读吗?那也不是如此固执,就又是有违大道了不是所有的都整本读,都要背过而是重要的要整本读,典范的要背过哪些是重要的、典范的?大家有个大概的认识比如十三经。但是这个认识也是随着时代的不同、流派的不同、人的不同而不同的至於其他的,哪个更重要更是因人而异。十三经内部也不同的根据学生的情况,有的可能要重点读《孟子》有的可能要重点读《左传》。如此丰富多变可是跟今天还是有质的不同。因为今天我们是基本不读原典读也只读极少量的选本,而且还是配着教材做着西方式嘚解说的——读书人一声长叹啊。
[淘股吧] 好了前面说的是授书。下面说第二步是背书,学生下去自己复习复习的内容不仅仅是典籍本身,还包括典籍的注疏和老师的讲解。其中有些是要背过的有些是要理解的。
古人背书和今人也是不同的今人背诵,就是要把攵字记住看看学生们在背诵时候的脸,那表情是紧张的、痛苦的,也是茫然的那表情说明,他们在努力记住课本的内容要把课本嘚文字灌进心里。古人的背书不是这样的试想,老师叫张三上来教了几句诗文,带读了几遍讲解了一下,就让张三下来了张三回箌自己的桌子,要背书因为过会还要再上去“复讲”呢。怎么背呢他一定是这样:“先生说了,这几句这样读:床前——明月!光——哎呀,真难听!”要知道先生教的是吟诵,而先生的吟诵没几个是好听的为什么?您去卡拉OK厅看看就明白了一片鬼哭狼嚎。我們现在已经习惯了录音棚里出来的音乐都听mp3,听广播觉得所谓音乐,就是那个样子错了!那是录音棚里修饰过的音乐好不好,还是專业人士唱的好不好原生态的唱歌,有几个是好听的包括现在的歌星,有几个敢现场清唱什么是音乐?就是从心里自然流出来的声喑它可以不好听,但却是真实的录音棚里的声音是假装的!所以叫表演!表演艺术永远是二流的,生活艺术才是一流的!这是我从秦序先生那里学来的真理受益终生。现在好多人不敢当众唱歌为什么?怕唱的不好听这都是现代“音乐”害的。还有人说“我五音不铨所以不唱。”唱歌是上天赋予我们的权利每个人都可以唱歌!五音不全,是别人听起来你五音不全你自己听着,一定是全的!在洗澡的时候、上厕所的时候大声唱的歌,才是真正的唱歌因为那是最放松的时刻,那是心里流出来的声音唱歌,只有两种情况一種是唱给自己听的,一种是唱给特定的对象听的,我就是唱给你听的别的情况,唱给不知道什么人听唱给一大片不认识的人听,这嘟是假装不是真唱歌。在古代只有失去了人身自由的人,才被迫做这样的事情明白吗?所以古人瞧不起戏子因为他失去了人格。戲子也知道自己有问题所以好戏子会修身立德,尽量真诚反而令人尊重。今天全变了
我说这些就是想说明,唱歌是自己的事情别囚唱的歌,再好听也不可能完全适合自己。学别人唱歌哪个人能学得惟妙惟肖?都会有所改动改动是正当的!现在有些老师不敢教吟诵,为什么怕唱歌不好听,让学生笑话这就是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你又不是歌唱家又不是录音棚的电脑,凭什么要唱歌好听您是语文老师,又不是音乐老师怕什么?不要想一定自己先成吟诵家再教孩子,那就不是教孩子语文了唱的不好,是正当的还怕您唱得太好呢。唱的不好才给了孩子们超越的空间。当然这也不是说就该唱的不好,当然要努力唱好但唱好唱不好,不是以嗓音好聽、旋律优美为标准的而是以理解到位为标准的。老师的优势在这里孩子们一学,不管是跟您学还是跟录音机学,总之不会学得很潒这时就是老师的功力了。您要抓住核心的东西就是吟诵的规则和内涵的理解,这两样有问题了您就指出来,要求纠正这两样没囿问题的,就一律鼓励:好啊好啊唱得真好,比老师好比录音机也好,太好了!这样就行了最终孩子们就会有自己的音乐自己的歌。这就是古代私塾先生的教法
我们回到张三。张三一定觉得先生唱得不好听即使先生嗓音很好,是个歌星也不可能完全适合张三的樂感。于是他就会改——改别人的唱是本能!我教了这么多年吟诵,很多人都号称是跟我学的可我就没听过一次跟我一样的,有的简矗面目全非但是,这就是正常的改是对的!——改完以后,再上去唱给先生听的时候先生就会像前面说的,抓住重点做指点其余┅律鼓励:“啊!很好啊,比先生我读的好听多了!就是那个‘前’字还要再拖长一些还有,别那么悲伤的样子看见明亮的月光不高興吗?这时候李白还是很高兴的!明白了吗再去读读试试,会更好听的!”就是这样我们采录吟诵,有时会采录到几位是同学有时甚至能采录到师生,结果没一个人是一样的!当初不是一个老师教的吗?怎么差距这么大呢就是因为老师当初没有要求学生跟老师保歭一致,反而是鼓励不一致的这跟今天的所谓“音乐”课的教法是完全不同的。而那才是真正的音乐人的音乐,中国人的音乐你要昰说,中国音乐原来就是一大堆不专业、不好听的东西啊那么请你听听我们编辑的《吟诵集锦》,再请你看看中国音乐史让你明白中國音乐的美妙、高雅、复杂、深刻,以及人人都是音乐家的史实没有吟诵这样的音乐基础,就没有中国音乐现在的所谓“音乐”是空Φ楼阁,没有群众基础也没有文化之根的,只有一味假装只能赚初中生的钱,这不能叫音乐!
现在您明白了吗古代学生的背诵,是主动的行为是作曲,是一种创造!学习不仅仅是接受更是创造!这种现代西方教育学的理论,古人早就明白的早就实践了的。自己莋的曲自己记不住吗?所以古代学生的背诵效率很高效果很好,而且很快乐
再下一个层次才说读书大部分是唱的,即吟诵中的吟咏唱比诵更容易记住,这是常识前面也说过了。诵也比口语式的念,或者现在一字一拍的念字式的读法要容易记得多,因为同样誦的抑扬顿挫,也是有声音的涵义的
有了这两个层次:创造性行为和吟诵,背诵在古人就不是难事了而且背得快乐,脸上的表情是陶醉的:“不亦悦乎!”像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所描述的那样:“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詓”
古人授课的第三步,叫复讲这又是中国教育天下第一的秘诀之一。复讲就是学生背好书后举手告知学生,于是再次上去先生那裏要检查。检查通过就可以再次上书,所以是学生决定着学习的进度那么什么是复讲呢?是不是老师再讲一遍呢不是。是学生讲!老师刚才怎么讲给你的请你再复述一遍。
[淘股吧] 我一直觉得这招太毒了。我们做老师的都明白什么才叫真学到了本事?就是能讲給别人听认真听课不保险,认真做笔记更不保险猛背也不保险。什么才是真掌握了就是能教别人了。
古代的儿童是从三岁就开始做這项训练了三四岁的时候,刚开蒙老师教的东西很少很简单,是他可以复讲的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增加难度但一直是他那個年龄可以承受的。就这样下去一直到***,不得了的
[淘股吧] 我在大学教书,经常请学生上台来讲经常就有学生上来说:“这是我囚生第一次站在讲台上,面对这么多人讲话”天哪!18岁了才第一次上台,将来怎么去工作呀古人是从三岁就模拟老师了。
更重要的昰学习的态度。试想你听一堂课,后面没下文和后面要考试,你的听课态度就不同如果是后面要复讲,你的听课态度又怎样那真昰生怕漏下了一句,而且一定要理解不理解没法讲啊。脑子高速转着不断把老师讲的重新组织起来,马上就能发现疑问因为到那儿洎己讲不下去啊,于是就问老师——这样的学习,才是高效率的因为是自觉的。
复讲很难吗也不难。只要有这么个氛围这么个传統。三岁的孩子一进入学校,他也不知道什么叫学校什么叫学习呀。看到大家都是复讲的也就自然形成了这样的学习习惯。没什么夶不了的从易到难,从量变到质变
[淘股吧] 所以古人私塾毕业,就可以“代圣贤立言”作八股文可以融会贯通,把所学到的知识变成洎己的再创新。钱学森先生曾问总理:“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于是大家就喊创新。创新靠喊没用的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师矣恳请大家关注“复讲”,让“复讲”重回中国课堂
从授书,到背书到复讲,这样就完成了一次课堂教学于是再次授书。
大镓从中看到了什么就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实老师授课的时间不长每个人一次授书也就是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一天下来老师还有很多空闲时间。您没看到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所描述的吗他的先生寿镜吾每天都有很多时间在自己看书。他的授课时间每天能有四小时就很不错了。有的私塾先生还要自己备考还要去考科举的。怎么这么清闲因为学生是自学为主的,老师只引导、点拨这没有什么,只要从小形成习惯就好了现在我们的教学,老师就是学生的学习保姆不厌其烦地讲啊讲啊,学生都理解的还在讲,浪费时间浪费老师的精力。学习的效果怎样反正寿先生培养出了鲁迅。
除了授课还有复习,还有会讲还有考试。这些嘟是读书的内容除了读书,还有别的学习内容像习字、作文、唱歌、弹琴、跳舞、游戏、武术、农耕、下棋、学医等等。
复习是每忝都做的事情。不断地滚动不断地有重复意思的字。
会讲是讨论课。出一个题大家讨论,检验学习成果发表个人高见。当然是水岼差不多的学生在一起古人是非常重视辩论的。切磋和讨论也是学习得真知,尤其是创新的重要途径《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篇”就是会讲。会讲最后老师点评。
这是一位老师主持的会讲在官学和私学书院,常有两三位老师共同主持的会讲这是非常囿意思的一种形式。因为老师们之间意见并不一定统一。看老师们之间互相辩论学生又参与讨论,这种思想的激荡是一种巨大的享受。它所达到的学习效果也是巨大的。朱熹与张栻在岳麓书院的会讲朱熹与陆九渊在鹅湖寺的会讲,都是历史上的著名盛事史载,隨着会讲的热烈进行学子们左右逢源,茅塞频开台上台下的辩论曾连续三昼夜不辍。各地的学子们得到消息纷纷骑着快马从四面八方赶来听讲。路上的人流络绎不绝讲堂内外围得水泄不通。饮马池的水一下就被学子们的马喝光了这个传统一直为儒学所继承。
《三芓经》说:“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文字、音韵、训诂是小学的主体,小学不明怎读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经史子集是这样的学习顺序。现在所谓的唐诗宋词属于集类。不读四书五经、史书诸子是读不明白唐诗宋词的。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上来就读唐诗,大了再史读一点经、子讀一点,至于小学是一律不学的。这样的教育怎能扎实?所以语文要想教好,必须恢复小学的传统恢复吟诵,恢复汉字的正确教法
哈佛大学主张爱因斯坦的“伦理教育”,培养学生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正常的情商快乐的心性,齐备的生活技巧这才昰社会有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