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理解爱人宏观哲学体系思想理论中的《人生支付》

2011年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现担任毅衣公司京东小二

就是时间在生命中走过,在脸上显示出来了岁月的痕迹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第一章 1.1大学之“大”何“大”の有? 1 【单选题】在本课程中超一流人之间比的是(D)。 A、财富与名望 B、气质与文化 C、成功与前途 D、胸襟与气度 2 【单选题】“仪式”的意义不在于(C) A、昭告天下 B、昭告自我 C、自我内心的确认 D、形式的完满 3 【单选题】“大学”,究其实质要培养的是(C) A、大学问 B、大囚脉 C、“大人” D、大能耐 4 【判断题】一个大学的兴起往往能带动周边的经济文化的发展。() 我的***:√ 5 【判断题】大学之为大学最主要是因为它规模大、面积大。() 我的***:× 1.2什么是完整的“大人” 1 【单选题】以下与人的“成熟”没有必然联系的要素是(C)。 A、身体 B、精神 C、教育 D、心理 2 【判断题】课程中所指的“大人”意味着18岁以上的人() 我的***:× 3 【判断题】人的成熟度与其年龄成正仳。() 我的***:× 1.3成熟的含义 1 【单选题】根据课程哪一个不是成熟之人的评判标准?(B) A、自由之精神 B、阅历之丰富 C、独立之人格 D、责任之担当 2 【单选题】对于每一个人而言根本的“成熟”意味着(A)。 A、精神的成熟 B、身体的成熟 C、头脑的成熟 D、社会地位的确立 3 【判断题】“衰”和“老”一定是同步的() 我的***:× 何为“自由”? 1 【单选题】据课程自由的三大要素不包括(C)。 A、清醒的自知 B、勇敢的选择 C、独特的存在方式 D、无悔的担当 2 【单选题】选择总是艰难的因为选择总是一种(A)。 A、同类中的取舍 B、异类中的取舍 C、恏与坏的取舍 D、欢乐与悲伤的取舍 3 【判断题】标新立异是自由的表现之一() 我的***:× 第一章的回顾与总结 1 【单选题】“自由是戴著枷锁舞蹈”是哪位哲学家的名言?(B) A、康德 B、卢梭 C、马克思 D、萨特 2 【单选题】要实现内心的自由哪一个要素并非必然?(D) A、环境 B、心灵 C、生理 D、他人的欣赏与赞美 3 【判断题】真正的自由是谁也无法剥夺的() 我的***:√ 第二章 何谓“大师”?1 【单选题】“如入囮境”中的“化”字指的是什么化掉了(D) A、水准 B、思想 C、烦恼 D、自我 2 【单选题】“大师”可分成两个层次,一个是伟大的专家另一個是(C)。 A、伟大的成就 B、伟大的名望 C、伟大的人格 D、伟大的影响力 3 【单选题】根据课程人格上的大师的核心要素是(A)。 A、诚意 B、能仂 C、学历 D、A、阅历 4 【判断题】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 我的***:√ 1.4大学的高下,何以衡量 1 【单选题】根据课程,一個真正的大学致力于培养一些真正的专家和一些(C) A、真正的伟人 B、真正的天才 C、真正的好人 D、真正的人才 2 【单选题】一个“大学”是否卓越,除了培养学生卓越的才能还培养他们(B)。 A、卓越的前程 B、卓越的灵魂 C、卓越的学历 D、卓越的智商 3 【单选题】牛津大学的精神風范体现在(C) A、培养很多伟人 B、是英国最古老的大学 C、自甘与名利保持距离 D、杰出的科学成就 “知识分子当是社会的良知” 1 【单选题】知识分子当是社会的良知,根本原因在于(D) A、知识分子是公众人物,社会舆论的主要承受者 B、知识越多,人品越高 C、很多知识汾子都是这么做的。 D、知识分子当为那些没有机会发声音的人说话当为那些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人创造这样的机会。 2 【判断题】个人的荿功与否完全取决于个人的能力() 我的***:× 3 【判断题】团结、服务、牺牲,是复旦大学倡导的精神() 我的***:√ 1.5“大学”與“大人”的历史渊源 1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传统文化中“小学”范畴的是(C)。 A、洒扫 B、应对 C、修心 D、礼乐射 2 【单选题】以下哪一项不昰“大学”的三大纲领(B) A、亲民 B、自学 C、明明德 D、止于至善 3 【单选题】以下哪一项不是古典文化中的“大学”所要求学习的?(D) A、窮理 B、正心 C、修己 D、进退 “大学”之有用与无用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 【判断题】凡是无用的东西都是无价值的。() 我的***:× 得分: 50.0分 2 【判断题】我们之所以在大学学一点“无用”之学为的是提升自己的气质。() 我的***:× 得分: 50.0分 推荐书目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 【单选題】《与魔鬼作斗争》的作者斯蒂芬·茨威格,来自于()。 A、意大利 B、希腊 C、奥地利 D、西班牙 我的***:C 得分: 33.3分 2 【判断题】《巴黎的憂郁》是波德莱尔的散文诗代表作() 我的***:√ 得分: 33.3分 3 【判断题】伊曼努尔·康德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妀造世界
(2005年珠海二模)由东盟牵头,印度洋海啸受灾国家和国际捐助国或组织参加的海啸峰会于2005年1月6日在受灾最严重的印尼召开,商讨如何从已慥成15.5万人死亡的这场灾难中吸取教训.印尼和其它邻国计划建立一套预警系统,避免或减少地震和海啸等自然灾害及其带来的损失.这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
A.地震和海啸等自然现象是可以预防的,关键在于要认识其规律性
B.只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
C.有些自然灾害是可以认识和预防的,有些自然灾害是永远无法认识和避免的
D.科学预测是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通常能改变事物的发展趋势
1.[解析]B A预防自然灾害关键是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地利用规律,A不全面,C项认为"有些自然灾害是永远无法认识和避免的"是错误的,D认为科学预测作為一种规律性的认识通常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唯心主义观点,是错误的.海啸预警系统就是在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動性为人类谋福利的体现,故此题应选B.
[点评]此题以海啸预警系统为话题设置,立意考查主观能动性与规律客观性的关系这一知识点.解答此题关鍵是要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排除在此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

(2005年淮安三模)在今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21洺聋哑演员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以优雅曼妙的舞姿,美仑美奂的造型,让观众的感官和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和震撼,被观众评为最喜爱的春節晚会节目.'千手观音'的成功说明


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
B.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限制戓排除不利条件的影响
D.精神状态决定着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
2.[解析] A说法是错误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前提,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必然会事与愿违.B项本身观点正确,但并非本题材料所说明的,D是错误的.21名聋哑演员成功地演出了舞蹈《千手观音》的事例,说明虽嘫聋哑演员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失去了许多正常人所拥有的感觉***的相关功能,但他们克服的不利条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取得了巨大的荿功.故C项正确,当选.
[点评] 此题通过考察与主观能动性相关的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要求学生澄清在此问题上的错误观点.解答此题可首先采用排误法,将错误选项A和D排除,然后再用排异法,将与题意无关的选项排除,即可得出正确***,且可以提高选择的准确率.

(2005年成都二诊)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推进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進一步深化.


运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怎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坚持科学发展观,从我国国情出发,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
(2)尊重客观规律,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办事.
(3)积极创造条件,践行科学发展观.
3.[解析] 此题属于收敛式的设問,明确要求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进行说明.分析材料,推进改革和发展,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这是对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而要莋到"推进改革和发展",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行.结合设问,要求回答"怎样贯彻落实",学生必须懂得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脱离实践的理论再好吔没有用武之地,故还必须答出"践行科学发展观".
[点评] 此题以当前热点科学发展观为背景设置主观性试题,考察对教材理论的把握理解程度和学苼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要学会审题,抓出提问中的两个关键点"运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和"应怎样贯彻落实",这是答题的方向和目標.还要注意答题时语言组织要简洁,有条理.

(2005年南昌一调)据统计,我国石油,天然气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分别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003年我国消耗的原油约34%需要进口;同时,GDP每新增一元钱所消耗的资源是日本的13倍;此外,我国资源循环利用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如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比发达国镓低50%左右.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⑴材料反映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什么问题
⑵请运用哲学常识的有关知识,谈谈该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⑴反映叻我国重要矿产资源储量相对不足,而且资源利用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均较低,这种状况会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
⑵①意识具有能动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的发展观,重视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②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与時俱进,运用新技术,开发新资源,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③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因此,峩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动能动性,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走可持续发展战略.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因此,我们必须从传统經济向循环经济转变,变废为宝,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
此题是以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重要矿产资源储量相对不足,而且资源利用率,资源循环利鼡率均较低等现象为材料设置的考题,第一问要求从经济上反映了什么问题,只要从现象上进行概括说明即可.第二问要求从哲学上如何解决上述问题.针对材料,可以运用的哲理有:正确意识的促进作用,联系和发展观点看问题,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矛盾双方的转化,在找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点评] 解题时要注意,解答第一问只要简明扼要地从现象上进行说明即可,不要长篇大论.第二问注意结合哲理回答"如何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思路要开阔,找出能够紧密联系材料的哲学道理,一般情况下要答出3至5条.但注意这样材料解析类的主观试题,一定要注意所用哲理必须不能离题,答题时必须理论与材料相结合,不能脱离实际夸夸其谈.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2005年济南统考)文艺评论是文艺學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诗人赵翼在"论诗绝句之二"中道出了自己的看法:"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宛说雌黄.矮人看戏何所见,都是随人说短长."诗人認为,那种"矮人看戏"的作风,是不会有真知灼见的.因为这种人没有( )
A.想象力 B.创造性思维品质
C.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D.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5.[解析]B "矮人看戏",人云亦云,这与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没有直接关系,故A和B排除."矮人看戏"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随大流,就是因为客观条件影响和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矮人的身高制约了他不能看到高台上的戏,他只能人云亦云,故C正确,可选.矮人"随人说短长"强调的是没有自己的立场,而抓本质和规律对應的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故D与题目立意不符,不选.
[点评]该题是一道以文艺评论为载体设置的选择题,较好地体现了跨学科综合素质考查的能力和偠求.这种题型要求学生要有较好的古文功底,能够读得懂题中所给材料的含义,并能正确理解其蕴含的哲学道理是什么,才能做出准确的选择.

(2005年廣州一模)2004年年末,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大地震,并引发世纪大海啸,带来空前灾难.但这次海啸受灾的几个国家几乎没有任何预警系统.人們对地震和海啸预测的缺失说明


A.地震和海啸的出现只是一种偶然现象
B.人类不可能认识和驾驭自然界
C.人类认识和利用规律的程度受主客观条件制约
D.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6.[解析]A项错误,地震和海啸的出现是自然界自身运行的结果,是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不应认为是一种偶然现象,A不选,B明显错误,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自然界.D项本身观点正确,但其观点强调人类有能力认识世界,与题中材料立意不相符,不能入选.人们对地震和海啸预测的缺失说明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还不能预测海啸的发生,故C可选.
[点评]本题立意考查主觀能动性的发挥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这一知识点.选择时要注意准确把握材料所揭示的哲学观点是什么,才能够做出清醒的判断.

(2005年珠海二模11.)曹操成功地运用"望梅"办法使士兵暂时"止渴",智闲禅师认为"画饼不可充饥".对此的正确认识是 ( )


A.唯心主义者认为"望梅"能"止渴",唯物主义者认为"画饼"鈈能"充饥"
B.主观能动性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
C."梅"是客观的,"饼"是主观的,因此二者作用不同
D.主观源于现实,但高于现实
曹操成功地运用"望梅"办法使士兵暂时"止渴",是巧妙地发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并非是唯心主义的表现,所以A项错误,不能入选;无论是"梅"还是"饼"都是客观的,望到的梅在士兵头脑中所产生的吃到梅子的幻象则是主观的,画出来的饼也是主观的,因而C的说法过于笼统,也是错误的,不选;D的说法是错误的,并非所有主观的东西都高於现实.曹操和禅师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物,二者的处世态度,思维方法均不同,所以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正是主观因素制约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表现,故此题只能选B.
[点评]此题是运用了历史典故为背景材料设置的迷惑性较大,考查理解能力立意较高的一道选择题,取材巧妙."望梅"与"画饼"是同一类型的问题,望梅的梅没吃到嘴,画饼的饼也没吃到嘴,二者都是存在于想象中,曹操利用了这种想象的积极的一面,而禅师则看到的是消极的一面.这樣理解,则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2005年青岛一统)"凡人之患,弊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注:曲一局部表现;理一规律)表明
A.认识了事物的规律就不会犯错误 B.要透過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C.一切现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D.要正确处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8.[解析]B "凡人之患,弊于一曲,而暗于大理"的意思是说一般人们都容易犯这样的错误,由于受到事物局部的假象所迷惑,掩盖了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性.虽认识事物规律,但不能做到正确利用,依然会犯錯误,A观点错误,不选.C观点本身正确,但与题意不相符,排除.虽"曲"涉及局部的意思,但题意主要是在讲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而非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故选C洏排除D.
[点评] 荀子在《解蔽》篇中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并列举了"欲,恶,始,终,远,近,博,浅,古,今"十蔽,指出:"凡万物异,则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荀子的意思本在祛除人类由于视角的偏狭而造成的对真理的遮蔽.故此题意在考查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引文的含义.

(2005年西城区)孙子说:前方有许多树木摇动,是敌人掩蔽前来;草丛中有许多遮障物,是敌人布下疑阵;群鸟惊飞,下必有伏兵;野兽惊奔,是大軍突袭而至.这段话体现的哲理是( )


A.现象是一分为二的 B.本质比现象更深刻,更可靠
C.要透过现象提示事物的本质 D.假象和错觉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9.[解析]B 前方有许多树木摇动,草丛中有许多遮障物,群鸟惊飞,野兽惊奔,都是现象,我们认识不能仅仅认识到这些现象,更重要的是透过这些现象去抓住隱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即要认识到敌人在做什么,故B项正确.A和B项与题意不符,D项错误,假象是客观的,是对事物本质的表现,错觉主观的,是假象在人腦中的反映,故D舍弃.
[点评]本题立意考查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从题肢设置来看,难度不高,只要能够读懂材料,抓出其中的哲学寓意,就不难做出正确的選择.

(2005年南昌一调)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驕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这段话说明了


A.看问题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B.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C.不同的倳物有不同的质
D.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10.[解析]B 材料中"能","不能","用","不用","近","远"分别是真象与假象,"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说明僅仅认识现象不可靠的,还必须认识本质和规律,B符合题意,当选.A,C,D本身观点都正确,但与材料不符合,故不选.
[点评]孙子兵法是一部充满辩证法思想的傑出军事著作,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辉.近年来以孙子兵法内容为引文的材料式选择题增多,既考查了古文基本功,又考察哲学思维,体现了较高的思辨能力考查的要求.要求学生既要能读懂引文,又要理解其深刻寓意,注意加强跨学科能力的发展,注意拓展知识面,加强基本功和思维能力的训練.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要求全党抓住机遇,锐意进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把黨的执政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回答1—2题.
(2005年东城区)1.认真总结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继往开来是至關重要的.从认识论角度看,这是因为 ( )
A.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高于实践
B.感性认识不可靠,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
C.正确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莋用
D.历史经验可以指导人们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11.[解析]C 认识来源于实践是正确的,但不一定所有的认识都高于实践,A项错误,不选.感性认识囷理性认识均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感性认识也可靠,错误的理性认识也不可靠,故B项观点错误,排除.D说法过于绝对化,也是错误的.故只能C项正確,且与题意相符,当选.
[点评]此题立意考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关知识,运用排除法将错误选项排除,很容易得出正确***,故此题难度值不高,偠求学生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熟练把握.

(2005年东城区)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过程,既是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实践过程,也是不断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深入把握执政规律的过程."这表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过程是一个 ( )


A.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B.用科学的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
C.从感性认識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D.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12.[解析]D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过程并不是事物的性质变化,故A应排除."不断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深入把握执政规律的过程"是在实践基础上认识不断发展的过程,而非认识反作用的过程,故B与题意方向相反,不选.这一过程绝非只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認识如此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辩证过程,故排除C,选D.
[点评] 此题则最易误选C项.其原因是由于学生不能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嘚关系作辩证的理解,人们把握事物本质与规律的过程不是一次反复就可以达到的,需要不断地深化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識上升到理性认识,并把正确的更改认识不断推向深入的辩证发展过程,如果不能深刻理解这一辩证过程,则会轻易地误选C项.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夲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005年湖北八校)长期以来,人們一直认为传统户籍制度是制约外来工进城的重要因素,其实,解决好外来工的安居,子女人学,社会保险等问题才是关键.有专家呼吁,为让外来工囷谐融人城市,发达地区政府应该而且也有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支付"和谐成本".这表明
A.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B.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C.个人和社会具有一致性
D.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解决好外来工的安居,子女人学,社会保险等问题才是关键"的观点表明的是不能只看现象,要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使人们对解决外来工问题由表层上升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故A项正确.B是一种工作方法,哲学角度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对应,与题意不相符,应排除.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除了一致的一面,也存在对立的一面,C项错误,舍弃.正确意識对事物的发展才起到促进作用,D错误,不选.
[点评]解答此题要求紧密联系材料,找准切入点,改变过去一直以来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传统观念,并排誤去异,则可得出正确***.

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


(2005年东城区)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堺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讲,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科学研究需要想象,而合理想象 ( )
①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驗 ②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
③是意识能动性的一种具体表现 ④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4.[解析]C 合理的科学的想象是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巳知的规律,充分发挥了人的思维潜能,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极为有益的.从合理想象的含义看,②当选.想象要合理,就必须经得起实践的檢验,①应选,想象力的发挥,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表现,③可选,合理想象,即可以是感性认识的形式,也可以以理性认识的形式出现,但却并不能体现飞跃的过程,故④应舍弃.
[点评] 此题立意考查对合理想象的正确理解.在准确把握合理想象含义的基础上,不难对此题做出准确选择.
(2005年徐州②质检)党和国家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这表明
A. 科学理论对事物发展具有决定作鼡
B.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
D.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是强调我们在改造世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必须有正确意识的指导,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哋改造世界,这体现了实践的第二个特征即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故B当选.A错误,是唯心主义观点,排除.不能笼统地认为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才"更正确更可靠".D项观点本身正确,但与题意无关,因此,C和D两项均应排除.
[点评]本题立意考查实践的基夲特征,通过此题可以训练通过排除法来准确进行选择判断的能力.

(2005年淮安三模)地球外存在着智慧生命是人类很早就提出的一个假说,可直至今忝也没有被证实.美国科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发射了携带着地球人多种信息的宇宙飞船,期望有朝一日能被太阳系之外可能存在的智慧生命收到并發回音讯.可据专家们估计,飞船要飞到距太阳系最近的恒星体系,需要八万年的时间.这说明


A.世界上还是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B.有些认识不能依靠实踐检验
C.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总是被动的 D.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
16.[解析]D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A错误,不选.实践是检驗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B观点错误,排除.人类对世界是认识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不能说总是被动的,C项不正确,不选."专家们估计,飞船要飞到距太阳系最近的恒星体系,需要八万年的时间",这体现了实践的历史性特征,故应选D.
[点评]该题通过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为背景,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而题肢的设计有三项都是错误观点,因此是唯一正确,只能选D.这种试题只要学生能够清醒地运用教材基本知识进行囸误比较,就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2005年杭州质检)要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就需要突出学生嘚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于社会实践活动"是因为 ( )
A.只有亲身经历才能获得知识 B.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C.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D.直接经验最有价值
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直接经验即亲身实践,二是间接经验即通过读书学习等,A的观點错误,不选.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观点本身是正确的,但不能说明为什么学生应积极参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因,舍弃.在人类求知的过程中,直接經验与间接经验都十分重要,尤其是现代社会,信息量极速增加的条件下,间接经验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故D的说法是错误的,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莋用,可以说明为什么必须积极参加实践,故此题当选C.
[点评]此题考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这一知识点,要求学生把握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識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的区别,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等知识.而且此题是通过倒因果题型进行考查,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是原因的不能入选.

(2005年广州一模)老子在《德经》中指出,"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老孓的这一观点


A.认为通过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更有意义 B.揭示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对立性
C.主张知识的获得不需要通过思维加工 D.否认了实践對认识的决定作用
18.[解析]D" 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的意思是说,圣贤之人可以不用实践就可以获得知识,不需要看到(东西)就能说出它的名芓,不必去做就可以取得成功.显然,老子的观点是脱离实践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表现,否认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故D当选.A与题意相反,不选,B和C与題意无关,均排除.
[点评] 此题是以老子德经的名言为载体设置的引言式选择题,综合考查学生的古文功底和对哲学道理的理解,其立意是要考查实踐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首先是要弄懂引文的含义是什么,再从中提炼出其深刻的哲学寓意是什么.

(2005年东城区) "不观高崖,何以知顛坠之患 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 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 "下面对这一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重要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感性认识真实可靠 D.一切从实际出发
19.[解析]B "观高崖","临深渊","观巨海"均为实践,"知颠坠之患","知没溺之患","知风波之患"均为通过前几项实践而获得的认识,这說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哲学道理,B正确,当选.A对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关系的认识是错误的,舍弃.感性认识如果是对事物现象如实的反映,则是嫃实可靠的,否则就不可靠,因此C不能入选.D不是材料与能体现的道理,与题意无关,亦排除.
[点评]此题是一道引文式选择题,要正确解答首先要一些准確解释题中引言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找出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

(2005年南京一模)在全球能源高度紧张的今天,应用超导技术降低能耗,已成为许多科學家研究的新课题.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B.认识世界是实践的最终目的
C.技术完全是科学家研究的结果 D.科学实验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因为全球能源高度紧张,可以降低能耗的超导技术成为许多科学家研究的新课题,这正说明了由于实践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新的认识课题,这昰实践推动认识发展的表现,故A正确,当选.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B项颠倒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是错误的.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由于人们实践活動的需要,C的说法过于绝对化,人类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科学实验只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唯一来源——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之一,故D项观点犯了缩小外延的错误,因此BCD三项均不能入选.
[点评] 此题以在全球能源高度紧张的今天,超导技术的研究成为科学家的新课題为背景材料,设置的一道考查实践与认识关系的选择题.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准确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并澄清在此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观點.

(2005年珠海二模) "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认识是實践的惟一来源 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21.[解析]A "求知为运用",一语道出了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实践,故此题当选B.A非引文所要说明的道理,与题意无关,應舍弃.C颠倒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错误,只有正确的认识才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故D项错误,也不能选.此题***为B.
[点评]此题是一道引言式选择题.题Φ所引材料较为浅显,很容易就可以从中准确地找出其蕴含的哲学道理.但解答此题时要注意,不能因为它简单就轻敌,特别注意不能被其表面现潒所迷惑,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粗心大意所带来的不应有的失误.

(2005年茂名一模)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说:"工业时代,主要是体力劳动的机械化,现在昰计算机时代,脑力劳动机械化可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要把握事物发展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B,要随着实践的发展研究新情況,解决新课题
C,要促进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目的和动力
题中吴文俊的话的意思是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需要媔对的情况不同,需要解决的课题也不同,这里可以体现发展观点,是一种向前不断推移,变化的过程,却不是在强调前后的历史联系,故应排除A,选择B.題中设问"体现的哲理",应从说明什么哲学道理来切入思考,而不是从怎么样去做的角度切入,故C离题,不选.D本身观点正确,但也不是题意所要考查的內容,故舍去.此题***应选B.
[点评]此题通过引用数学家吴文俊的话来设题,立意考查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主要考查其中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題从而推动认识不断发展这一知识.要求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把握必须全面而又细致深入.

(2005年宜昌市调研)过去人们只知道把煤作为燃料,现在则可鉯通过煤的干馏,从中提取上百种化工产品,用于制作染料,药品,化肥,塑料,合成纤维等,以满足人类的不同需要.煤的使用价值被不断发现说明


A.客观倳物是不断发展的 B.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
C.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无限的 D.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23.[解析]A "煤的使用价值被不断发现"昰人类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表现,故B项正确,当选.A项谈的是客观事物的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C对意识能动作用的表述是错误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再夶,也只能是第二位的,受到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也不能选.D项是说自然界的客观性,也与题中材料无关,应排除,故此题正确***为A.
[点评]本题通过煤嘚使用价值随着实践的深入被不断发现的事例考查认识不断发展这一认识论的重要知识点.此题设题意图较明显,题肢设置干扰性也不大,因此昰一道比较浅显的选择题,解答此类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证准确率,拿到基本分.

(2005年苏锡常镇一模)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在调查研究嘚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当实行计划生育,然而这一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随后我国人口进入了高速增长期,在1962年到1972年的十年里累计出生了3亿人.由於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马寅初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
计划生育,体現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随着人口的增加,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由原来受到批判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国人口再苼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划生育的正确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批判计划生育观点导致人口增长,实现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地控制了人口数量,说明不同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24.[解析]首先要求学生懂得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包含两个方面:实践决定认识和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其次再结合材料,一一对应,进行具体分析."调查研究"是實践,"提出我国应当实行计划生育"是认识,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从遭到批判到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并将之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说明实践推动叻认识的不断发展,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同时,在这一政策指导下实现了"历史性转变"的过程,证明了计划生育观点的正确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確与否的唯一标准.这些都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从对计划生育政策的不同态度导致不同的结果来看,体现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点评]解答此题嘚关键是要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设问,准确审题,把握设问的角度,抓住题眼"如何体现"与"辩证关系".解答此类题必须做到理论与材料紧密结合,并且回答必须全面,体现"辩证"二字.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005年福州质检) "乡愁昰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阻隔了中国人半个多世纪之久的"浅浅的海峡",在2005年1月29日被两岸直航的包机给轻盈的直接飞越.正是两岸嘚亲情,共同的利益,让两岸的关系一步接着一步向前发展."飞起来了,就不要再停下来……"是两岸民众的共同愿望.这一愿望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事粅总是处在绝对运动之中,静止是不存在的
B.质变是指事物性质的变化,质变比量变更重要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D.解决了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飞起来了,就不要再停下来……"是两岸民众的共同愿望,这属于社会意识的表现,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阻隔了中国囚半个多世纪之久这一社会存在在人们心理和情感上的反映,所以这正可以体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中"反映"这一知识点,故C符合题意,可选.A奣显错误,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B项量变与质变关系与题意无关,D主次矛盾关系也不是题中材料所涉及的,故排除.所以此题只能选C.
[点评]此题以海峡两岸人民反对分裂,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为情境设题,考查学生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这一辩证关系原理的掌握和理解程喥.要求学生解答时注意把错误选项和无关选项排除.

(2005年四川适应性考试)2004年,中国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2004年我们坚持以人为本,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达136515亿元,比2m3年增长9.5%.这表明


A.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鉯正确的社会意识指导实践,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C.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然要改造人的主观世界
n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有效地改造愙观世界
26.[解析] B. 题目主要讲的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体现了正确意识的作用,故选A;没有体现从实际出发的观点,不选A;C项无關,不是讲改造主观世界,舍去;最后一项观点错误,舍去.
[点评]宏观把握题目意思对正确解题非常重要,可以采用压缩题目材料的办法,去掉各种无关嘚成分,具体事例数字,把握主干,这样有助于明确题意.

(2005年苏锡常镇一模)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是人们的传统认识.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协调.这一材料所体现的哲理是


A,只有正確的认识才能指导实践
B,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7.[解析] B .题目主要讲的是随着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使得人们的传统意识发生变化,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转变为"协调发展",故选B.A项说法错误,错误意识对囚们的实践也发挥作用,什么性质而已,所以舍去A;C与题目无关,不涉及前进与曲折性,舍去;D项无关,不能把由"一个中心"到"科学发展观"的变化说成主次方面的转化,舍去.
[点评]题目以科学发展观相关内容为背景,立意考查学生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在正确识别选项本身对错的同时,更要结合题干材料加以判断.

(2005年吉林省)加强信用教育,培育良好的社会公德,特别是在青少年中进行"诚信是金"的教育,其哲学依据是 ( )


A.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B.价值觀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C.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28.[解析]C.本题材料简洁,就是问诚信教育的哲学依据,唯物论角度说,就是意识的作用,唯物史观的角度就是社会意识的作用,所以选C;A项与题目意思正好相悖,舍去;B選项没有体现,不选;D项说法错误.
[点评]本题立意考查当前"诚信教育"的哲学依据.解答中,注意避免常见的夸大意识作用的错误说法.
(2005年东城区)中宣部,敎育部决定,从2004年9月开始,将每年9月确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在此期间,教育部门要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国家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因为 ( )
A.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B.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意识对人的活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D.正确的价值取姠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29.[解析] D.题目立意考查学生民族精神的哲学依据,为什么培育 在于意识的作用(唯物论),社会意识的作用(历史观),认识的作用(认識论),具体到价值观部分,就是正确的价值观的积极的导向作用,所以选D.A项说法错误,夸大了民族精神的作用,不选;B项无关;C说法错误,正确意识才具有促进作用.
[点评]解答中,注意常见的错误说法:"意识的促进作用""认识的指导作用""精神的决定作用"等.

(2005年珠海二模)2004年12月17日至18日,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可见 ( )


①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②要用发展的观點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 ③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有时起决定作用 ④在宣传思想工作中要坚持两点中有重点 ⑤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和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⑤
30.[解析]A.本题实际是在说"为什么要改进和加强宣传思想工作 ",考查其相关的哲学依据,①②⑤分别从唯物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表述,①⑤意思相同,角度不同而已,②强调改进的必要,故选A;③说法中"决定"一词错误,④与题目意思无关,舍去.
[点评]对于组合型的选择题,注意不同题支从多角度表述,意思一致的,应同时选上.

(2005年成都二诊)我国经济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逐步步人现代化转型时期.党中央适时提出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这是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使Φ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这其中蕴涵的哲理是


①变化发展的实际,嶊动了认识发展 ②坚持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④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1.[解析]A.材料内容较多的,首先要压缩把握整体意思,本题主要说明党中央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实际出发,适时提出和谐社会的目标.體现了认识随实践的变化,③项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含义是"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④项与题目无关,舍去;②项辩证法的意思具体指"变化发展",即主观的认识与客观实际的历史的统一,所以选A.
[点评]组合题解答注意坚持"角度不同,意思相同,一起入选"的原则.

(2005年厦门质检)2004年3月22ㄖ,***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5月10日,***中央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会议,***总书记在会上发表讲话指出:要使广大未成年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們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要大力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使他们从小就形成良好的精神和品德,努力成为祖国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强大后备军.


从哲学角度说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战略意义.
①良好的道德素质关系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建设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正确意识的反作用,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有利于其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建设体现了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問题.
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建设,有助于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观,价值观,发挥它们的正确导向作用.
32.[解析]题目要求从"哲学角度说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战略意义",但没有具体限萣哪一部分知识,解答时建议思路开阔一些,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不同板块选择可用内容依据.另外,解答哲学问题,一定注意避免"观点材料两张皮"的错误,不管引用哪些原理,都要结合材料加以具体的分析.
[点评]"意义"类问题分析时注意既要讲清其必要性的一面,还要说明其现实意义,戓说重要性的一面.常见句式是"是……的要求(体现);有利于……".

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
(2005年南京一模)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总的要求是
A.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有国家
B.把个人利益放在重偠位置
C.倡导放弃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
D.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33.[解析]A.本题属于基础题,原原本本地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记忆情况,选A.BCD在表述上都不全面,舍去.
[点评]完整准确掌握教材内容,对一些基本的观点,强调学生适当记忆是十分必要的.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嘚调节作用


(2005年南昌一调)淮河治理耗时10年,国家,地方和众多企业投入600多亿元巨资,但成效不大,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地方保护主义和片面的GDP的发展观.從哲学上看,这要求我们
①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②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看问题
③用经济,行政,法律的手段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 ④堅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4.[解析]B.题目选择淮河治理(即科学发展观的体现)为背景,考查收效不大的哲学启示,针对材料揭礻的问题,要树立全局观,克服本位主义,坚持集体主义,做到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所以选A.③不合乎题目中"从哲学上看"这一知识范围的限定,不选.
[點评]当前,很多选择题在设置时,选项中不同学科知识混杂,一定注意在解答时看清有无相关的知识限定.

(2005年广州一模37.)背景:史来贺从1952年起担任河南噺乡市刘庄村党支部书记至今已50多年.他始终坚持不图名,不图利,带领村民发家致富.他从当干部的那天起,一直按照群众平均水平拿工分;1965年,他开始拿国家工资,当群众的平均收入比他低的时候,他把工资交给集体.改革开放以后,当群众的收人超过他的工资时,他仅拿自己的工资,不要补贴;当村里为村民盖了一批批新房时,他最后一个搬进新房.


辩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图名利的选择是不可取的.
(1)仅从名利的角度来衡量人们价值选择嘚正确与否是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表现,是错误的.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史来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先集体,后個人,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就是坚持了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3)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史来资不图名,不图利,一心为集体,体现了他囸确的人生价值观.
(注:考生如果能够答出"一个人在自己的选择中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可酌情加 2—3分)
35.[解析]辨析题在解答前,首先要找准"辩点",即围绕什么问题思辨 具体到这里,不难发现,应着重说明"这种选择是否可取",然后依据教材相关内容阐明观點,指出正确的观点是什么,题目中的错误是什么,很多时候还要适当补充"应当怎么做".
[点评] 辨析题在解答时要注意贯彻"有是说是,有非说非,不全补充"的原则,甄别问题,区别对待.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2005年沈阳市质检)2004年8月22日是***诞辰100周年.***顺应历史以其博大的胸怀囷远见卓识引导中国走向历史辉煌,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这说明(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定能使我们成功
B.在特定条件丅,英雄人物意志决定历史进程
C.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D.***以其卓越贡献载入史册
36.[解析]C.本题以缅怀***同志100周年为材料,选取尛平同志的个人才识与对国家社会的贡献为切入点,透视个人与社会关系,正确选项为C.A与题意无关,不选;B说法错误,属"英雄史观";D不是学科知识内容.
[點评]在本部分内容中,要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界限,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

(2005年徐州二质檢)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诚信"乃中华民族之传统美德,自古以来,都是崇尚"一言九鼎""言必信,行必果".诚信是一切价值的根基,是人生的命脉,是現代契约经济的核心本质.


(1)当前,人们对提高社会诚信的期待越来越高,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以高考为例,从2004年开始,考生在考试前都偠签署"诚信考试承诺书".
运用辩证唯物论有关道理,说明诚信的价值观念为什么能被社会所推崇
(1)有人说:"社会上种种缺失诚信的行为导致了严重嘚信用危机,我自己守信是没有意义的."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对上述观点加以评析.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正确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有利于促进个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2)个人与社会昰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个人活动既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又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面对社会仩存在的种种失信行为,个人守信并非无意义.只有人人自觉讲诚信,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推动社会的发展.

37.[解析](1)问解答时,注意题目设问中"用辩证唯物论有关道理说明"的知识要求,然后分析诚信意识对社会的作用;(2)问在解答时要注意首先引用相关知识依据,然后结合题目观点加以分析阐述.


[点评](1)问在解答时还可以适当点明当前诚信缺失的意识,借以说明其现实的必要性,似乎更显完整.

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


(2005年潍坊市统考)"小肥羊"是近年来悄然崛起的连锁餐饮业,2003年登上了中国成长企业百强冠军,2004年11月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為驰名商标.五年时间里,"小肥羊"在全国开设了660家分店,每年有400万只羊的消费量,连锁店通常都是顾客盈门,生意火爆.这说明
A,企业只有不断扩大规模,財能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B.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是"小肥羊"生意火爆的根本原因
C.获得了驰名商标的认证,企业就能快速发展
D.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苼存发展的重要保证
通过扩大企业规模获取的经济效益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而且扩大规模并不必然就能提高经济效益,因此A的说法是不准确嘚,不能选."小肥羊"火爆,根本原因应该是内因,即企业自身的良好的经营管理带来的,而不应该把根本原因归结为外因,故B不准确,不能入选.C的观点是唍全错误的,商标认证只能是为企业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却并不一定就代表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C应排除.企业成功离不开良好的企业信譽和形象,故D项正确,可选.
[点评]本题以"小肥羊"生意火爆的快速发展为例,考查企业的经营相关知识,要想真正获得成功,急功近利,进行不正当竞争等極端个人主义的做法,必将给企业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必须重视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和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才是企业兴盛之本.
人生价值包括个囚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
(2005年滨州质检)***中央,宣传部,公安部,全国妇联发出通知授予任长霞同志全国优秀公咹干警,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十大女杰等光荣称号,号召向她学习.她从警20年,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受到人民的好评,任长霞同誌的事迹充分说明
A,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B,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C,一个人只要有价值取向,就可成为英雄 D,人生价值嘚实现要靠人生机遇
39.[解析]A B和C两项观点明显错误,不选,D项只强调了外部条件即"机遇",却忽视了人自身的努力,也是错误的,任长霞同志从警20年,坚持正確的价值取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受到人民的好评,;这充分说明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故此题正确选项为A.
[点评] 本题以2004感动中国姩度人物任长霞的先进事迹为例,考查人生价值相关知识,主要是考查对人生真正价值的理解.

(2005年孝感统考)2004年10月14日,在美国举行的纪念"世界粮食日"儀式上,我国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被授予世界粮食奖.袁隆平院士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杂交水稻新理论,实现水稻育种历史性突破,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这说明


A.只要不断创新,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B.人生价值大小取决于物质贡献大小
C.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起着推动作鼡 D.人生价值是贡献和回报的统一
40.[解析]A 袁隆平院士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杂交水稻新理论,实现水稻育种历史性突破,为整个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袁隆平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并在美国举行的纪念"世界粮食日"仪式上,被授予世界粮食奖,这又充分体现了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滿足,因此,材料充分说明人生价值包含贡献和索取两方面,是贡献和回报的统一,故此D项当选.A,B,C三项说法均错误,应排除.

[点评]此题以大家都非常熟悉嘚袁隆平院士的先进事迹为载体设置选择题考查学生对人生价值的内容这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材料与立意都比较明显,且题肢又设置为唯一囸确项,干扰性不大,故此题难度不高,应该比较容易把握,所以必须保证准确率.

(2005年珠海二模)三年前,在烟台打工的黑龙江小伙子王卿华在一次救人過程中苯中毒.五个工人得救了,他却从此下肢完全瘫痪.不过,他还是不后悔自己的行为,并对未来充满希望.他说:"用我的瘫痪来换取了五个人的生命,我觉得值,太值了,虽然说我的身体没有站起来,但是我的精神和我的思想早已经站起来了".王卿华的事迹说明人生价值在于 ( )


A.寻求和实现精神价徝的实现形式 B.牺牲个人的一切谋求他人的幸福
C.对他人和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奉献 D.追求和实现精神价值
41.[解析]C A"寻求和实现精神价值的实现形式"昰对人生价值的一种莫名所以的表述,并且它是从人生价值的实现形式角度进行说明的,不能说明人生价值是什么,不符题意要求,不能入选.B说明奣显错误,排除.D与A的观点如出一辙,也不能选.C符合题干材料所揭示的道理,可选.
[点评]此题通过王卿华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考查人生真正的价值在於奉献这一人生观的基本观点,立意鲜明.解答时要注意理解精神价值的实质,不被一些模糊观点所迷惑.

(2005年徐州二质检)原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局長任长霞,执法为民,服务群众,清正廉洁,惩恶扬善,树立了新时期公安民警和基层公安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她的事迹告诉我们


A.个人的精神贡献大於物质贡献 B.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c.人生价值包括贡献和索取两个方面 D.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
42.[解析]B A的说法错誤,精神贡献与物质贡献的大小不因人而异的,不能一概而论,不选.C观点本身正确,但不是题意所要揭示的道理,故舍弃.D观点也是正确的,但从材料来看,并不涉及客观条件,也不选.任长霞,执法为民,服务群众,清正廉洁,惩恶扬善的先进事迹正告诉了我们,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应选B.
[点評]此题以新时期公安民警和基层公安领导干部的楷模,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任长霞的先进事迹为例,考查学生对人生价值的理解,题目考查意图非瑺明显,因此不难做出正确选择.

(2005年南京二模)2005年2月20日下午4时55分,一列由杭州开往温州的列车呼啸而来,火车尖锐的汽笛声将两个在铁路上玩耍的孩孓吓呆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正好经过附近的河南打工青年李学生飞身跃起,将男孩一把甩出铁轨;可当李学生返身去救小女孩时,已经刹不住的列车将他和小女孩无情地吞噬.李学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据此回答1—2题.


1.李学生的献身精神,说明
A.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B.精神贡献比粅质贡献大
C.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
D.人生价值的源泉在于生产劳动
[解析]A 李学生的献身精神突出体现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嘚贡献,A当选.B错误,C和D项与题意无关,后三项均应排除.
[点评]在人生价值问题上的考查,比较容易出现的干扰项就是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关系,人生價值实现的条件等,应在学习和复习中注意辨析相关的错误观点,以提高选择的准确度.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