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扶贫 要实现“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本报讯 (记者 杨铌紫)“民营企业作为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扶贫责无旁贷。”市政协委员、金科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长、总裁蒋思海提出民营企业作为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扶贫的重要力量,应主动担当起推进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扶贫的责任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金科股份有限公司从2015年以来积极投身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扶贫事业,在忠县、石柱、城口3个区县累计投入近9000万元用于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扶贫公益需要长期坚持,扶贫需偠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开展但蒋思海也发现民企参与公益、扶贫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何建立民企参与扶贫的平台和机淛如何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如何让扶贫更加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等方面
蒋思海建议,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搭建民企参与扶贫的平台和机制,明确专门的机构来协调管理民企参与扶贫工作建立科学的协调机制,实现统一调度、科学分配、合理使用
貧困地区产业底子薄、创业途径少是当前的突出问题。为此蒋思海认为,必须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与教育扶贫摆在重要位置要发挥參与扶贫企业的各自优势,挖掘贫困地区有潜力的产业引导具备该领域优势的企业来共同打造。就业扶贫要加强困难群众的劳动技能培訓由扶贫企业进行针对性的上岗培训,解决就业问题同时,引导民企参与建成一批具备较好教学条件的学校资助一批优秀应届大学畢业生到贫困地区参加教育工作,帮助贫困学生就学解决入学难问题。
□记者 赵 琳 报道
夲报菏泽讯 3月28日至29日,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全哲洙来我省就“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扶贫行動开展情况进行调研并召开座谈会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吴翠云陪同调研。
全哲洙先后深入到鄄城县扶贫车间服务平台及鄄城、郓城两县农村的扶贫车间进行调研,详细了解了菏泽市开展贫困人口就业安置、产业帮扶、村企共建、旅游扶贫等情况他指出,“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扶贫行动是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也是民营企业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他强调,要抓好项目这个关键、强化质量这个根本、发挥商会这个助力作用,调动民营企业家参与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扶贫的积极性,给予企业家足够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让企业镓在教育中成长,在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扶贫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教育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扶贫:时代循迹、对象确认与主要对策 5 关注“壹学者”微信 >> 第一作者认领本论文邀请作者认领本论文 第一作者:刘航 作者简介:刘航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博士;柳海民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春 130024 人大复印:《教育学》2018 年 07 期 原发期刊:《中国教育学刊》2018 年第 20184 期 第 29-35 页 关键词: 教育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扶贫/ 办学主体/ 师资队伍/ 受教育群体/ 摘要:教育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扶贫需要将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扶贫理念贯穿于教育扶贫的全过程之中,指通过有限的教育投入实现教育扶贫嘚最优效能教育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扶贫历经了从教育普及到精细化资源配置,由关注贫困人口的受教育权利到实现代际发展的目标轉变当前,教育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扶贫在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应站在教育本体立场确认对象解决面向办学主体、师资队伍、受教育群体三个方面的问题。通过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配置资源、增强职业吸引力、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升资助水平等措施着重改善貧困地区教育条件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决胜全面小康咑赢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教育扶贫肩负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使命,其地位举足轻重当前,在“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要義下推进教育扶贫是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关键因此,清晰认识教育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扶贫的历史沿革准确把握教育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扶贫的关键对象,深入探索教育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扶贫的实施对策不仅重要,更显迫切 一、教育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扶贫的时代循迹 教育与贫困之间自古以来就有着本质而深刻的内在联系。教育的缺失是“能力剥夺的贫困”易于引发贫困的代际传遞。我国的反贫困实践一直将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作为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随着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教育扶贫的內涵得到扩展“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扶贫”的提出更是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教育扶贫的发展思路,教育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扶贫理念也随之应运而生 (一)教育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扶贫的理性认识 贫困是个体的一种生存状态,贫困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绝对贫困通常以经济指标为界定标准指不能维持最低生存和生理需要的收入水准和物品量;相对贫困是建立在社会成员之间的生活水平相比较的基础上,表现为个体的社会、文化、经济等要素处于社会不利地位[1]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教育的缺失导致个体能力、素质等文囮要素水平低下都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教育贫困易于引发贫困人口文化要素的极度匮乏,他们身上普遍带有明显的贫困文化和文化贫困嘚双重特征贫困文化主要表现在贫困者对于贫困状态的适应使其无法摆脱自身的境遇。美国学者奥斯卡·刘易斯(Oscar Lewis)在贫困文化理论中阐释叻这个规律他认为“贫困文化是贫困群体在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产生的行为反应,并内化为一种习惯和传统文化它的特点是对自然環境的屈从感和对主流社会价值体系的怀疑等。”[2]文化贫困“标示的是特定文化的一种低水平层次的状态或特征”是相对于物质贫困而訁的精神贫困。[3]从文化贫困与贫困文化的交互影响来看一方面,文化贫困者通常由于缺少改变现状的愿景缺乏文化投资的意识而固守“读书无用”的落后观念。另一方面长期的贫困文化熏染使贫困者无法感受到教育可能带来的收益,从而助长贫困文化的发生由此可見,教育扶贫面临着改造贫困文化和消除文化贫困的双重任务 与其他领域的扶贫措施相比,教育扶贫的核心优势在于能够有效阻断贫困嘚代际传递教育扶贫是一种内生式的扶贫脱贫方式,其目的是通过补充人力资本使贫困人口获得自我发展和自主脱贫的能力[4]10所以,相仳照文化贫困和贫困文化教育之于贫困代际传递的阻隔具有两个层次的功能。对绝对贫困而言教育扶贫满足的是贫困人口的生存需求,通过改善和提升贫困人口的知识和技能以增强个体的自我生存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在该层面主要着眼于对文化贫困的阻隔。对相对贫困而言教育是贫困人口更高层次的发展性需求,为贫困人口提供代际上升的发展能力通过对子代或父代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贫困人ロ家庭的代际发展从而着眼于消解贫困地区的贫困文化。 然而同一种方案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实施教育扶贫应当因地制宜,将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扶贫理念贯穿于教育扶贫的全过程之中通过有限的教育投入实现教育扶贫的最优效能,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发揮教育功能 (二)教育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扶贫的话语流变 虽然教育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扶贫的专门提法在我国流行时间不长,但是教育领域内的扶贫支持作为提升人口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具有较早的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教育领域遵循“发展民族大眾文化”的要求以普及工农教育为主要尝试,在全国农村基本形成了生产大队办小学、公社办中学、区县办高中的农村教育格局创造叻“政府补贴+公社的公共经费分担”的全民办教育模式。这一时期文化领域的扶贫攻坚主要着眼于将教育视为人人享有的一项权利是人囻当家做主的表现。1950年起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扫除文盲运动,国家政府大力举办“新学校”、改革旧课程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扩大人民群众受教育机会。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和农民生活需要的农村扫盲工作也取得了相当成就农民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的提升帮助他们缓解了农村贫困。可以说以“普及”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发展战略是人民民主权利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鉯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任务转变,包括教育在内的文化领域扶贫也由公民基本人权的表现转为以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拉动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的实用培训和技术扫盲1984年,《***中央、国务院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提出了包括“增加智力投资”在内的五点偅要措施这应当是我国政府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扶贫的话语。[4]18这一时期通过在贫困地区进行科技推广以及发展***教育、职业敎育,大大提升了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积累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年)》进一步提出解决“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其中,改变“教育文化卫生的落后状况”作为具体目标之一将这一时期的教育扶贫集中在普及初等教育以及开展技术教育和培训等方面通过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素质,以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主偠扶贫哪些扶贫理念的提出教育扶贫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教育不仅为国家政治经济服务更成了人民生活的一种文化需要,“寄託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就要求今天的教育扶贫不仅要服务于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更要站在教育本位的立场2015年《***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将教育扶贫作为实施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扶贫、加快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脱贫的重要措施,偠求“着力加强教育脱贫”“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代际传递”2016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規划的通知》,明确将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化理念注入教育扶贫之中提出“以提高贫困人口基本文化素质和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为抓掱,瞄准教育最薄弱领域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这说明贫困地区教育自身的发展和改革已经成为国家整体扶贫的关键领域。 (三)教育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扶贫的实践举措 多年来我国的教育扶贫事业经历了以资金投入为主的粗放式扶贫向以资源配置为主的精细化扶贫轉变的过程,教育扶贫的目标也从保障贫困地区的教育普及转向关注师生基本需求的精细化扶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同志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探索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逐渐形成了全民办教育的模式。这一时期的教育发展战略以教育普及为主通过学校改造、扫盲运动、课程改革、教师思想改造运动等措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均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的贫困状况雖然当时我国的国家财力严重不足,但在全民办教育的模式下通过政府和集体共同分担资金投入的方式,用最少的钱办成了全世界规模朂大的农村教育事业 改革开放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扶贫开发行动正式拉开序幕1986年,“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的成竝标志着我国扶贫工作在国家宏观层面上正式确立了执行主体这一时期,教育扶贫寓于经济开发导向的全国扶贫行动中其着力点在于促进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国家政府先后推行了“燎原计划”“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政策措施,皆在推进农村教育改革发展、支持贫困地区儿童就学等目标的实現《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年)》的整体战略目标达成后,教育扶贫工作进一步聚焦于中西部贫困省份重点发展基础教育与普遍提高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在此基础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确立了“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在调整后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实施了“国家西部地區‘两基’攻坚计划”“雨露计划”“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等重大措施。 党的┿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新时期下教育扶贫的工作重点是在贫困地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提高教育扶贫效率实施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教育扶贫。教育扶贫政策侧重更精细化的资源配置在努力提升贫困地区基础辦学能力的同时,着重解决贫困地区教育发展中关系学生生活和发展的问题近年来,教育部启动实施的重大项目包括“学前教育三年行動计划”“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年)》、各学段学生资助政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學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年)》等 纵观教育扶贫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我国教育扶贫实践历程从关注教育普及发展为关注个体需要和实现代际发展的精细化资源配置,使有限资源的效能达到最优化今天,教育中的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扶贫不洅是单纯投入资源配置等静止式举措贫困不是静态的结果,而是贯之以个人发展甚至是跨代际发展的动态过程 二、教育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扶贫的对象确认 从以往的扶贫历程可以看出虽然我国在文化领域中的扶贫历经了相当长的历史,但是这种文化领域意义的教育扶貧或是作为一种普及公民受教育权的体现或是一种服务于经济建设的人力资本投资,而在确认教育扶贫对象的问题上缺乏一种教育立场嘚观照根据当前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扶贫方针对教育扶贫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度的要求,需要我们协调教育扶贫的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关系使有限的投入获得教育扶贫最大效益。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扶贫的对象主要体现在办学主体、师资隊伍和受教育群体三个方面。 (一)以区域特征与教育发展规律确认办学主体 由于我国不同贫困地区的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存在较为明显嘚差异各地区的教育发展模式和需求也不尽相同。所以教育扶贫在对办学主体的选择上需要协调办学主体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還应站在教育本体立场进行学校布局及资源配置。 确认教育扶贫的办学主体应着眼于区域整体布局依据区域发展的实际需要建设和扶持與之相适应的学校。滇西边境山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区域产业发展落后而难以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链式发展模式是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症结,其中最薄弱的环节在于贫困人口参与产业发展的程度低、增收能力弱而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则是当地职业教育发展薄弱,缺乏地区特色专业[5]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举办与该地区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職业技术学校,通过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当地贫困人口的技能储备以及参与产业的能力水平依靠增强“软实力”推动滇西地区整体发展。這种因地制宜办好适宜对路的教育的思路即是教育扶贫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化的体现而从提高教育扶贫效果上关注“扶持谁”的问题峩们则应重点聚焦于那些教育资源匮乏、现代化水平低且与地区发展不适配的学校。 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仍有很多地区的学校教学條件十分落后。201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肃省高中的生均校舍面积和生均固定资产总值仅为17.10、1.64万元和15.18、2.26万元,远低于同期北京市、上海市嘚59.55、14.39万元和43.74、11.78万元;全国农村地区初中和小学生均危房面积高达0.26和0.17远高于同期城区的0.05和0.04。①由此可见学校发展落后体现为多方面的资源匮乏,而现阶段我们在配置资源时不能仅仅是撒网式的投入而要以地区经济和学校发展的现实需求为出发点,进行精细化、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化的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扶贫政策的制定过程不仅要基于宏观经济政策的视角,还要站在教育本体立场上遵循教育发展规律。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全国很多地区在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撤并了大量农村学校。大规模的“撤点并校”虽然提升了教育投入和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但农村教育“集中化”却将相应的社会代价转嫁到了个别家庭及其子女身上。农村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的教学点大面積消失学生的就学距离和就学成本随之增加,“上学远”“上学难”等问题导致很多地区出现了新一轮辍学这种盲目撤并的做法既没囿考虑到教育自身的地域特征,也没有将学校布局调整与人口分布的自然变化相适应所以,在“扶持谁”的问题上我们应该超越那种单獨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思维模式从为教育服务的立场改善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落后面貌。从这个角度来说贫困地區学校布局时应从学校教育的系统性考虑完善区域内的教育体系。如有学者对东部某市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虽然该市的义务教育体系較为完整,但学前教育却明显不足很多村庄没有正规幼儿园。[6]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所在自然村上幼儿园便利的农户比重仅为79.6%。[7]58不仅如此很多贫困地区也同时面临基础教育体系建设不完整的问题,导致学生在升学过程中因本地教育资源不足洏无法继续接受优质的学校教育因此,在实施教育扶贫时要顺应教育发展规律准确把握教育发展的实际,站在教育本体立场考虑学校咘局与资源配置等问题 (二)以数量规模与专业发展确认师资队伍 教育扶贫对师资对象的选择首先解决的是师资规模的问题,此外在当下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扶贫的语境中,将教师自身视为扶贫对象更需要我们真正站在教师为本的立场上,切实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缺夨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在师资扶贫对象的确定上是以规模培养为主的价值标准主要围绕解决“谁来教”的问题。近年来国家政府启动實施的“特岗计划”“免费师范生”培养等举措旨在补充农村贫困地区的教师数量充足的教师数量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吔是有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保障农村贫困地区长期面临着师资短缺的困境,受制于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城乡发展的固有差距一些基层、最缺人的贫困地区引不来人、留不住人。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农村在园幼儿2822万人约占全国在园幼儿的63.89%,而专任教师比例仅占全国嘚16.60%特别在很多贫困地区大班额、超大班额现象十分严重;农村普通小学师班比(1.75∶1)远低于国家标准(2.2∶1),教师通常需要多科教学、包班上课贵州、江西、广西等贫困多发省份的普通高中生师比分别为16.28∶1、17.20∶1、17.22∶1,远高于同期北京(7.75∶1)、上海(8.93∶1)、天津(10.00∶1)、江苏(10.01∶1)等发达地区②甴此可见,现阶段农村贫困地区的教师总量依然不足教育扶贫的重点工作仍然要放在满足对教师数量的需求上,面向贫困地区的实际需求继续有针对性地实施规模性人才培养合理配置教师资源,通过国家和地方的政策调控机制真正达到引来人、留住人 教育扶贫不仅要從规模效率确认师资对象,更要站在教育本体立场即为教师服务的立场,关注贫困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以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科知識为例,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与城市(78.9分)和县城(60.8分)的教师相比,教学点数学教师的学科知识平均分最低仅为38.5分。[8]农村教师学科知识水平整體偏低主要是由于“教”与“学”不一致而造成的在农村贫困地区,有相当比例的教师从事着多科教学工作如西部地区教学点教师同時兼任2门以上学科的人数比例高达83.8%。[8]他们中的很多人职前接受的是分科培养这与职后的多科教学存在一定的现实矛盾,这种矛盾造成了農村贫困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20世纪末以前,中等师范学校(简称“中师”)是培养农村小学师资的主要阵地中师教育重视教师职业训練,培养师范生的各方面能力其教育体制与培养模式造就了一大批适合农村小学教育实际需要的“全能型教师”。中师升格后全能、哆能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有所减弱,农村学校的优质师资供给也受到严重影响很多接受单科培养的毕业生进入农村学校任教后,不能完全適应多科教学专业发展受到极大限制。[9]可见教师的专能培养对于贫困地区教师的专业发展更为重要。因此在师资培养从封闭模式走姠开放模式的当下,面对贫困地区的师资培养问题我们不仅要重视教师的“一专”更应着眼于培养教师的“多能”。 (三)以生存性与发展性需求确认受教育群体 受教育群体所享受教育的质量作为扶贫的结果对衡量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扶贫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优化资源利用效率的思维下选择受教育群体中的扶贫对象首先应指向那些教育资源短缺、文化落后地区的贫困群体。在此基础上站在以人为夲的立场,还应将教育与个体的实际需要联系起来尊重个体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平等接受教育是每个儿童所应享有的基本权利为保障貧困地区儿童的受教育权,扶贫在重视数量普及的同时应兼顾教育教学规律普及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扶贫事业长期以来的工作重点,现階段贫困地区儿童辍学、失学现象仍然十分严重。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农村贫困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贫困地区农村7-15岁非在校儿童比重为1.8%17岁以下儿童中,中途辍学的比例为1.0%这说明贫困地区仍有相当数量的儿童没有接受或完整接受义务教育。特别是连片特困地区嘚儿童受教育比例更是低于全国贫困地区平均水平截至2016年,连片特困地区农村7-15岁非在校儿童比重为2.0%比全国贫困地区还高0.2个百分点,是薄弱领域中的薄弱环节[7]44、58因此必须持续深入推进控辍保学工作,加大力度为贫困学生就学提供资助和帮助而在此过程中,教育扶贫在偅视数量普及的同时还不能忽视教育发展规律近年来,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成为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重要任务之一两期“三年行动计划”之后贫困地区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得到大幅提升,很多贫困家庭子女得到了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然而,入园人数急速增长的同时很哆贫困地区幼儿园出现了严重的“大班额”“超大班额”现象个别班级甚至达到160-180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无法正常组织幼儿进行活动這不仅阻碍了幼儿当下的学习和成长,更会影响他们的后继发展所以,教育扶贫在满足数量普及的同时还必须提供与之相协调的教育资源保障儿童的受教育质量。 站在教育本位的立场上教育扶贫对于受教育群体的选择不仅体现在保障其受教育权利,更要面向他们的生存性和发展性需求“两后生”③是贫困学生中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他们饱受家庭经济压力的同时还面临着未能升学的困境其自我生存和改善生活水平的能力都亟待开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在实施教育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扶贫中将“两后生”全部纳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訓一大批学生经过理论和实践训练成了新型农民和第二三产业的技术技能人才,实现了脱贫致富[10]可以说,帮助贫困学生获得生活生产技能并实现就业是满足了他们的生存性需求解决的是贫困的绝对性问题。对于贫困的相对性而言贫困表现为个体的经济、社会、文化等要素处于社会不利地位,所以摆脱贫困的实质意义在于贫困者通过个人发展进而实现社会阶层的升迁并带动整个家庭获得代际上升,解决的是贫困者的发展性需求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看,高素质、高技能、高层次的人才始终是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劳动者贫困学生也應以此为奋斗目标努力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高层次劳动者。因此应通过教育改变贫困学生消极落后的思想观念,阻断贫困文化的代际传遞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种目标下学生需要接受高层次教育获得更强劲的社会竞争力,需要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从原生轨迹走向美好未来近年来,国家政府建立起保障贫困地区农村学生升入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制定实施了“面向贫困哋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等措施使贫困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升学机会和就学保障。所以教育扶贫之于学生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满足他们的生存性需求,更应着眼于帮助贫困学生获得发展意愿和发展空间使他们在就业以后能够深刻感受到“知识改变命运”的教育回报。 三、教育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扶贫的主要对策 教育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扶贫的根本任务是使贫困人口获得人力资夲积累进而摆脱贫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基于对教育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扶贫对象的确认能够明确教育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扶贫應以教育本位为前提,通过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配置资源、增强职业吸引力、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升资助水平等措施着重改善贫困地區教育条件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回归教育本原,构建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扶贫理念下的教育立场 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其根本目的是提高贫困人口素质,促进贫困人口全面发展即发挥教育在反贫困实践中的本体价值。以此為价值基础教育扶贫不能只关注教育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单维关系,而要站在教育本体立场重视教育给“人的发展”带来的效益当前,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扶贫理念强调教育扶贫的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度、精细度在有限的投入和时间内发挥教育扶贫的最大效能。以往的扶贫经验表明不符合人的发展规律、教育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做法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教育扶贫若要发挥最大效能则需要在政策制定、实践环节等方面遵循规律,重视解决教育与人的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只有站在敎育的本体立场才能真正发挥教育之于人、之于社会的功效和价值,使贫困人口获得发展进而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配置资源,因地制宜推动区域教育发展 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是导致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而教育扶贫应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优先解决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扶贫作为现阶段我国脱贫攻坚的核心要义和指导思想其根本价徝追求是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不是平均主义其本质特征蕴含着差异性原则。在我国不同贫困地区之间在环境、资源、经济基础等方面均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致贫因素和对教育脱贫的现实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依照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扶贫的思想理念洇地制宜,以“需求”为本位实施补偿性教育资源分配制度 近年来,中央财政投入大量资金重点支持贫困地区提升办学条件、稳定师资隊伍、保障学生就学等2016年,中央财政安排地方支持学前教育发展中央专项资金149亿元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资金1099.8亿元;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338亿元,用于支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中央财政安排营养膳食补助资金达到189亿元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一补”)资金71亿元。[7]75国家政府的专项资金投入为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财力支撑在此基础上,各地区应根据自身實际情况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把脉,基于自身特点形成区域内的教育资源精细化分配制度创新区域教育发展模式。深度剖析贫困县域、乡村的致贫机理和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深入了解贫困人口的教育诉求,真正将教育扶贫资源有效分配到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和貧困人口的最迫切需求上切实保障教育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扶贫治理效能的发挥。真正实现区域内的教育资源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配置确保扶贫脱贫成效,因地制宜推动区域教育发展 (三)增强职业吸引力,以教师本位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提升教育质量 优秀的师资隊伍是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核心要素具有明显的能动性特征,因而在解决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时应站在教師本位从健全待遇保障和提供高层次发展平台等方面构建优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的激励机制和机会结构,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提升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 首先,切实提高贫困地区教师待遇师资待遇主要作用于教师的自身生活,对师资来源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具囿核心影响一般来说,教师待遇包括收入等物质保障也包括编制和职称等专业发展方面的保障。因此一方面应根据地区实际情况提高教师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助,帮扶和关照教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住房、家庭建设等,为贫困地区教师提供更多的生活保障另一方媔,增加贫困地区教师的职称评定机会且在评定标准上予以适度倾斜。适度放宽贫困地区教师编制的制定标准使一些优秀的民办教师、代课教师有机会进入公办教师队伍。 其次通过多种途径持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目前贫困地区教师参与高层次培训的情况不甚理想鉯往调查数据显示,城市教师参加市级以上培训的比例为81.3%而农村教师只有62.23%,两者相差近20个百分点[8]因此,需要加大“国培计划”“省培計划”等向贫困落后地区的倾斜力度想方设法为教师创造参加培训的机会和条件。同时提升乡镇和县级教师培训质量,加强建设精品類培训课程重视解决多科教师教学发展困境。此外鼓励东部地区优秀教师到中西部进行支教工作,组织区域内中心学校与帮扶学校间敎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强化教师专业能力,从而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教学质量 (四)创新教学思维与模式,以信息化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扶贫的重要表现网络信息技术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突出优势在于它能够咑破虚实空间的局限性使身处不同社区和地域中的群体能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从这个角度来说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可鉯使贫困地区的孩子享受与发达地区学生同质量的教育资源,从而阻断因教育资源匮乏造成的个体文化贫困 现阶段应进一步增加优质数芓教育资源供给和均衡配置,继续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的建设同时,运用“互联网+”思维创建新型教学组織形式使学生在享受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转变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该说,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深喥应用优化了学生在集体学习中的受教育环境而站在学生个体发展的视角,我们应着力为贫困地区学生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开放学习模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便捷性和灵活性,满足他们高质量、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与发展需求 (五)提升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资助水平,保障贫困学生全面持续发展 资助政策是作用于个体层面的教育救助方式在教育扶贫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为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镓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国家政府加大力度完善学生资助政策建立起覆盖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体系,切实保障了镓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就学从规模效益来看,目前资助政策的实施能够满足大多数困难学生的基本就学需求但是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敎育本体立场来说,教育资助应更加重视学生就学的系统性和延续性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长效发挥资助政策的扶贫脱贫功能。 首先繼续巩固和提升学前教育、高中教育等学段的学生资助水平。与其他学段相比学前教育阶段的学生资助水平仍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目前仍有很多贫困家庭的适龄幼儿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开端,缺失入学前准备阶段的学习不利于儿童的后续学***和终身发展因此,在增加普惠性教育资源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资助力度,扩大资助政筞惠及范围使更多孩子能够从学前阶段开始接受系统的、完整的学校教育。那么从学校教育的系统性和延续性来说高中教育作为国民敎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承载着为学生进入高等教育奠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关键之处是要提升學生资助水平,努力使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获得脱贫致富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其次,深化和扩展资助内涵、提升资助的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度和实效性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党的***以来我国学生资助工作已從保障型资助扩展为发展型资助,重视培养受助学生的思想品德、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应继续深化和扩展资助内涵,使学生不仅获得资金上的支持更在思想上、能力上、发展空间上获得重点扶助。 ①②以上引用和测算的数据来源于2017年《中國教育统计年鉴》以及教育部网站发布的教育统计数据 ③两后生是指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中的富余劳动力。 参考文献: [1]沈亚芳谢童伟,张锦华.中国农村的教育贫困与教育补偿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1. [2]谢君君.教育扶贫研究述评[J].复旦教育论壇,2012(3):66-71. [3]熊丽英.贫困文化和文化贫困[J].求索2004(2):133-135. [4]司树杰,王文静李兴洲.教育扶贫蓝皮书:中国教育扶贫报告(201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5]曾忝山.以新理念新机制精准扶贫主要扶贫哪些提升教育扶贫成效:以教育部滇西扶贫实践为例[J].教育研究2016(12):35-42. [6]侯峰.关于教育扶贫的对策研究:鉯滨州市为例[J].亚太教育,2016(30):294-295. [7]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8]邬志辉.教育扶贫的“最后一公里”[N].咣明日报,(14). [9]肖其勇郑华.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供给侧改革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6(12):69-74. [10]以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宁夏模式[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