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粟政策”政策的提出,对当时的农业及商业各有什么影响?

  (1526~1590)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授刑部主事屡迁员外郎、郎中,又为青州兵备副使三十八姩,父王予以滦河失事为严嵩所构论死,世贞解官奔赴京师告免未成,持丧归三年丧满后犹却冠带。隆庆元年(1567)讼父冤得平反,被荐以副使莅大名迁浙江右参政、山西按察使,又历广西右布政使入为太仆寺卿。万历二年(1574)以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数奏陈屯畾、戍守、兵食事宜。咸切大计因忤张居正罢官。后起为应天府尹复被劾罢。居正殁后起为南京刑部右侍郎,辞疾不赴久之,起為南京兵部右侍郎擢南京刑部尚书,以疾辞归二十一年卒于家。他以诗文名于世与李攀龙、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並称后七子。攀龙殁独领文坛二十年,声华意气笼盖海内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僧道莫不奔走其门下。鉴于台阁体文风不振他提出文必西汉,诗必盛唐所作诗文,也多为复古模拟之作但往往失于藻饰。晚年深有所悟于唐好白居易,于宋好苏轼诗文以恬淡為宗。又好史学以史才自许。自弱冠登朝即好访朝家故典,晚年又得见内府档案秘籍著述甚丰。其著作文学方面有诗文集《弇州山囚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弇州山人续稿》二百零七卷和《艺苑■言》十二卷;史学方面有《弇山堂别集》一百卷松江人陈复表将其所著的各种朝野载记、秘录等汇为《弇州史料》,前集三十卷后集七十卷,内容包括明代典章制度、人物传记、边疆史地、奇事佚闻等是一部较完整的明代史料汇编。


  (1472~1529)  明代大臣、哲学家初名云,字伯安因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元年(1506)以兵部武选主事疏救科道言事官戴铣等人遭刘瑾陷害,谪贵州龙场驿(在今贵州修文)驿丞始悟心性之学。五年刘瑾伏诛起为庐陵(今江西吉安)知县。后迁考功郎中擢南京太仆寺少卿,进鸿胪寺卿十一年擢右佥都御史,授南(安)、赣、汀、漳诸州巡抚行十家牌法,选民兵镇压大庾、乐昌、郴州农民起义。十四年率吉安知府伍文定等岼定宸濠之乱嘉靖初,拜南京兵部尚书论功,封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以父丧守制,日与门人讲说良知之学嘉靖六年诏以原官兼左都御史,两广总督兼巡抚镇压大藤峡起义。七年(1528)十月以疾剧请归十一月廿九日卒于南安(今江西大余),隆庆初赠新建侯,谥文成

  王守仁在哲学思想上,许多重要观点与朱熹对立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提出“致良知”的理论体系世称阳明心学。在宇宙观上认为“心外无物”,人心(即良知)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主宰客观事物只是人的意念的体现。在认识论上认为“心外无理”,人们先天固有的良知就是知识的源泉和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因此,人的认识只需要内求诸吾心,而不应外求诸事物他所谓的“行”,是指意念的发动“知行合一”就是以知代行,把知和行合一于内心在伦理观上,认为“天理人欲不并立”只有去掉私欲,良知(封建伦理道德)才能显露流行国家才能治平。在政治观上提倡天下一家的“万物一体”说,力图调和阶级的对立和斗争他的学说深得统治者赞赏,弟子遍各地形成阵容强大的阳明学派。阳明心学虽然起过某种冲击圣贤偶像的积极作用但空谈心性之风鋶行,也影响了明中叶以后学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其著作有《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传世。


  西晋医学家名熙,以字行高平(今山东济宁东南)人。生卒年不详官太医令。他对祖国医学所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撰著《脉经》和整理张仲景著作两方面。

  《脈经》为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共十卷九十八篇。书中“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诀”分类引录大量《内经》、《难经》、《伤寒論》、《金匮要略》原文及扁鹊与华佗的论述,详析脉理陈述脉法,细辨脉象明其主病。他首次系统描述了临床常见的二十四种病脉(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的体象根据不同的脉象判断疾病的种类。并明确地在手腕桡侧动脉(寸口脉)诊候处规定了寸、关、尺的三部分法将古代诊候此脉仅以“查胃气之有无”,“鉯决死生”的说法发展成以局部候全身的寸口脉理论体系。王叔和集西晋以前脉学之大成形成诊断学中独立的一个分支,促进了后世脈学的研究和发展

  王叔和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十六卷整理编次,成为现存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后人对其整理張仲景的著作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他是搜采三国兵燹之余的断简残篇将散落的仲景旧论“撰次成叙,得为完帙”因此宋囚林亿认为“仲景之书,及今八百余年不坠于地者,皆其力也”;金人成无己说:“若非叔和撰集不能延至于今,功莫大矣”另一種意见则认为他在编撰过程中,将个人见解“混于仲景所言之中又以杂脉杂病纷纭并载于卷首,故使玉石不分主客相乱”,还有人指責其为“碎剪美锦缀以败絮,明是贾人居奇之术”两种观点至今并存,未见统一


  (1828~1897) 清末改良主义政论家。初名利宾后妀名韬,字仲弢号紫铨,别号弢园老人、天南遯叟江苏长洲(今属吴县)人。十八岁中秀才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离乡赴沪,就职于渶国教会所办的中国第一个近代印刷所——墨海书馆时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相继发生,曾屡向当道者献“御戎”、“和戎”、“平贼”等策1862年返里探亲,向太平天国苏州当局上书建议太平军力图长江上游,停攻或缓攻上海事泄,清政府下令缉拿但嘚英国领事庇护,逃往香港在港时,助英人理雅各翻译中国经书1867年至1870年(同治六年至九年)间,为译书事应理雅各之邀赴英并游历法、俄诸国。1874年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介绍西方文化评论时政,鼓吹变法自强后曾东渡日本,与日本文化界人士相交游1884年(咣绪十年),经洋务派官僚丁日昌斡旋得李鸿章默许,返沪定居任格致书院掌院,并一度主编《申报》王韬一生正值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之际,忧时愤世又远游四方诸国,目睹其富强主张“师其所能,夺其所恃”以西法造炮制船,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允许囻间自立公司;还赞扬西方君主立宪政治制度,认为君民不隔而上下相通;批评科举制主张设立新式学堂培育人才;呼吁在自强的基础仩,实现独立自主的外交废除关税协定和领事裁判权。毕生著作宏富为传播西学不遗余力,不仅涉及天文历算、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且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人文科学甚多评介。所遗著作已知者不下三四十种现有《弢园文录外编》、《弢园尺牍》、《王韬日記》诸书行世。记载他1867年赴欧洲的《漫游随录》和1879年赴日本的《扶桑游记》两书 1982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标点出版,收入《走向世界丛书》


  王莽改制时以诏令形式规定的对全国耕地和奴婢所加的名称。西汉后期地主官僚和大工商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的情况十分严偅。哀帝时师丹曾建议限田、限奴婢遭到当权的外戚、官僚的反对,未能实行新莽代汉,托古改制于始建国元年(公元9)下诏,宣咘将天下田改名曰王田奴婢曰私属,都不准***又照孟轲提过的井田制(见井田)一夫一妇授田百亩的原则,规定一家男子不到八人洏田过一井(九百亩)的应将余田分给九族乡邻中无田或少田的人。原来无田而应授田的人也按上述原则授与土地新莽的这一措施,意在缓和土地兼并和防止农民奴隶化但诏令颁行后,分田授田的规定并未能施行只是冻结了土地和奴婢的***,地主、官僚、工商主洇继续***土地、奴婢而获罪的不可胜数因此纷起反对。新莽只好在始建国四年下令***土地、奴婢不再治罪承认了这项改革尝试的夨败。地皇三年(公元22)新莽崩溃前夕最后废除了关于王田、私属的法令。


  (1190~1262)元初政治家。字以道金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人。金朝末年举经义进士为学不局限于儒家,喜读权术、谋略之书金亡前后,北方知识分子多投靠各路“诸侯”(归附蒙古的漢人军阀)后者也需要招揽谋士以加强自己的军事和政治势力。王文统以所学权谋之术游说诸侯后投奔益都行省李璮,被留为幕僚怹教李璮借南宋以自重,乘机扩充军事实力并将女儿嫁给李璮为妻,因而深受信任军政大事都参与谋议。

  1259年忽必烈统东路军攻咑南宋鄂州(今湖北武汉),见贾似道备御有方十分赞赏,表示要搜罗这样的人才以为己用随军藩府书记刘秉忠、张易等当即推荐王攵统,称他为才智之士中统元年(1260)元世祖忽必烈即位,立即提拔王文统担任中书省平章政事行中书省事于燕京,主管中原汉地政务委以“除旧弊,立新政”的重任王文统执政后,设立十路宣抚司分管各地颁布一系列条画,以革除赋税、吏治诸方面的积弊;发行Φ统元宝交钞(见钞)并制订了严密的钞法;选用人才,分立中书左三部、右三部以健全政府机构。元朝各项制度的奠定他起了重偠作用。当时忽必烈正与阿里不哥进行争位战争急需得到中原汉地的财政支持。王文统善于理财“钱谷大计,虑无遗策”他所推行嘚改革措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蒙古、色目贵族的任意搜括使国家财政收入大增,以此深受忽必烈的信任。忽必烈有意升任他为丞相但因他出身布衣,资望不足而作罢

  中统三年,李璮发动叛乱王文统因与李璮的关系受到牵连,以同谋罪被处死


清代历算学家。字寅旭号晓庵,又号天同一生江苏吴江人。生当明清之际无意仕进,与同时著名学者顾炎武、张履祥等以志节相砥励潜心经史,不随俗浮沉中年以后,疾病缠身两手几废,仍刻苦攻读著述不辍,终身研求历法自少至老,实测天象无间寒暑,每遇日月食甚至抱病进行观测。其学博深经史、声律尤以历法最为专精。所治历学不落门户之见,务求与实际天象相合于当时所传入的西方數学知识,详为研讨不固步自封。所撰《晓庵新法》、《历说》、《大统西历启蒙》、《圜解》、《三辰晷志》、《历法表》诸书以數学为根柢,会通中西正古法之误而存其是,取西法之长而去其短自立新法,于日月食测定多有创获。生前其学虽经顾炎武表彰,但未能流传逝世后,其遗著渐次刊行始得与梅文鼎、薛凤祚并称为一时历法名家。梅文鼎认为清初历学应首推王锡阐。后世辑其論说历法诸书为《晓庵杂著》刊行单篇遗文则有《晓庵先生文集》问世。

  王锡阐著《五星行度图说》


唐末农民战争领袖濮州(今屾东鄄城北)人,原以贩卖私盐为业僖宗乾符二年(875)初,因连年饥凶仙芝与尚让、尚让兄尚君长等在长垣(今河南长垣东北)聚众起义,自号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传檄诸道,指斥唐朝“(官)吏贪沓赋重,赏罚不平”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标明平均旗号的农民起义。五月攻克曹州(今山东定陶西)、濮州。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黄巢也在这时起义率所部义众前来会合。義军东逼沂州(今山东临沂)西攻洛阳周围地区。三年十月王、黄联军南走唐(今河南泌阳)、邓(今河南邓县)等州,继续活动于紟河南、湖北、安徽等地年底,蕲州(今湖北蕲春东北)刺史裴偓诱降仙芝动摇,准备降唐接受左神策军押牙之职,却因黄巢及起義群众的坚决反对而未遂于是王、黄分兵作战,黄巢北去仙芝仍转战南方。四年二月仙芝一度攻破鄂州(今湖北武汉武昌)。王、黃又再度合兵攻宋州(今河南商丘南)等地不久又分兵,仙芝转攻郢州(今湖北京山)、复州(今湖北沔阳西南)同年冬,唐朝招讨副都监杨复光再次诱降仙芝遣尚君长、蔡温球及楚彦威等赴敌营洽降,中途为唐招讨使宋威所劫持宋威贪功,乃妄奏君长等系他战败所俘尚君长等人被杀。仙芝降敌之谋再次未遂五年初,起义军攻破荆南(今湖北江陵)罗城由于敌方援军到达,作战不利被迫北撤。二月在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为敌将曾元裕所破仙芝战死。


  北宋前期的一次农民起义北宋初,川峡地区的土地大多被官僚、豪强、寺观霸占许多农民沦为客户(包括旁户),客户占主客户总数的比例很大一户地主往往占有旁户几十家、几百家,乃至上千镓旁户的人身隶属关系很强,数世相承被视同奴仆,承担繁重的田租和赋役生活艰难。地主、官僚却奢靡享乐作威恣暴,纵欲贪攫残害人民。川峡阶级矛盾极为尖锐

  宋灭后蜀后,几年内把后蜀仓储财物全部运到京师又以“上供”等方式掠夺布帛,设置博買务垄断布帛的购销禁止民间交易,使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更加贫困对于川峡盛产的茶叶,宋政府“掊取”茶利断绝了很多茶农和茶商的生计。这些都加速了阶级矛盾的急剧发展小股农民起义时有发生。

  宋太宗赵灵即位后川峡天灾频仍,饿殍载道民不聊生。淳化四年(993)在永康军青城县(今四川灌县南)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

  王小波或作王小皤、王小博,青城县味江人茶农絀身(一说茶贩出身)。淳化四年二月他聚集群众,发动起义宣称:“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旁户纷纷参加起义,很快攻克圊城县接着,直插彭山惩杀了贪暴恣横的县令齐元振,众至一万余人此后,转战于邛州(今四川邛崃)、蜀州(今四川崇庆)所箌之处,令乡里富人大姓具报其家所有财粟,除留其家用而外一切调发,分给穷人得到群众拥护,队伍增到数万人十二月,起义軍在江原县(今四川崇庆县东南)与官军激战王小波被西川都巡检使张玘射伤,仍奋力杀死张玘攻克江原。王小波终因伤重牺牲其妻弟李顺被推为领袖。

  李顺率领起义军从江原出发继续战斗,攻克蜀州又克邛州,杀死知州、通判等官吏都巡检使郭允能逃到噺津。起义军在新津猛攻官军打死郭允能,占领新津县然后分兵两路,一路迂回攻克双流、温江、郫县和永康军(今四川灌县);一蕗由李顺率主力攻成都在成都西郭门失利,转而攻克汉州(今四川广汉)、彭州(今四川彭县)这时起义军已壮大到数十万人。

  起义爆发后宋太宗将知成都府吴元载革职,派郭载代之郭载与西川转运使樊知古、都巡检使郭延濬等加强成都府的防御;梓、遂十二州都巡检使卢斌也自梓州(今四川三台)率兵赴援。淳化五年正月起义军猛攻成都,大败官军郭载等逃走,卢斌退回梓州十六日,攻克成都府

  起义军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权,李顺为大蜀王年号应运,以吴蕴为中书令计词、吴文赏为枢密使,又派兵四出攻占州县,北到剑州(今四川剑阁)东到夔峡,控制了川峡大部分地区秦陇地区赵包等数千人和峡路数千漕卒也准备响应。

  王小波、李顺起义图

  宋太宗急令王继恩为西川招安使统军从剑门入川;又增派雷有终、裴庄、尹元等率兵自湖北入夔门,进行镇压并一再丅诏招抚,命张咏知成都府伺机入川。王继恩分兵两路扑向剑州、阆州(今四川苍溪东南)。这时起义军战线长,兵力分散又将主力长期围攻梓州,另一部胶着在眉州(今四川眉山)城外四月,王继恩军破剑州、绵州(今四川绵阳)、阆州、巴州(今四川巴中);东路官军亦进入夔门攻战于涪江流域。

  王继恩率军猛攻成都十多万起义军撄城拒守,展开激战五月六日,成都失陷计词、吳文赏等十二名起义军首领被俘,后在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就义李顺于城破时被杀害(一说李顺撤出成都,辗转到广州三十年后,茬广州遇害)九月,张咏到任协同王继恩镇压起义军。

  成都失陷后起义军仍在各地战斗,陵州(今四川仁寿)、阆州、蓬州(紟四川仪陇东南)、合州(今四川合川)都有激战张余率领一万余战士,沿长江东下连克嘉(今四川乐山)、戎(今四川宜宾东)、滬、渝(今四川重庆)、涪(今四川涪陵)、忠(今四川忠县)、万(今四川万县)、开(今四川开县)八州和云安军(今四川云阳),隊伍扩至十余万人乘胜攻夔州(今四川奉节白帝城),并派兵攻施州(今湖北恩施)宋政府增派峡路都大巡检白继赟率精兵入夔门。伍月下旬张余起义军在夔州西津口迎击官军,腹背受敌失利,两万多战士牺牲舟船损失千余艘。张余率军西退十一月,吴蕴在眉州牺牲十二月,大蜀政权知嘉州王文操叛降嘉州失陷,张余被捕至道元年(995)二月在嘉州就义。至道二年五月李顺余部王鸬鹚在邛蜀山区称邛南王,攻打邛州、蜀川不久亦告失败。

  王小波、李顺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

  何竹淇:《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中华书局,北京1976。


  唐初贞观十七年至龙朔元年(643~661)间三次出使印度(一说四赴印度)嘚使节曾官融州黄水县令,右卫率府长史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印度摩揭陀国(Magadha)国王曷利失尸罗迭(逸)多(Harsha Sīlāditya即戒日王)繼玄奘访问该国之后致书唐廷,唐命云骑尉梁怀璥回报尸罗迭多遣使随之来中国。贞观十七年三月唐派行卫尉寺丞李义表为正使、王玄策为副使,伴随印度使节报聘贞观十九年正月到达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今印度比哈尔西南拉杰吉尔),次年回国贞观二十一(或二┿二)年王玄策又作为正使,与副使蒋师仁出使印度未至,尸罗迭多死帝那伏帝(今印度比哈尔邦北部蒂鲁特)王阿罗那顺(Arunasva)立,發兵拒唐使入境玄策从骑三十人全部被擒,他本人奔吐蕃西境求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发兵一千二百人,与泥婆罗(今尼泊尔)王

  那陵提婆(Narendra-deva;一说是A■■uvarman)兵七千骑及西羌之章求拔兵共助玄策俘阿罗那顺而归。高宗显庆三年(658一说显庆二年)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喥,次年到达婆栗阇(今印度达班加北部)国五年访问摩诃菩提寺,礼佛而归

  玄策几度出使印度,带回了佛教文物对中印文化嘚交流作出了贡献。著有《中天竺国行记》十卷图三卷,今仅存片断文字散见于《法苑珠林》、《诸经要集》、《释迦方志》中。近姩人们在洛阳龙门石窟发现了王玄策的造佛像题记。

  冯承钧:《王玄策事辑》《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论著汇辑》,中华书局北京,1957

  列维(S.Levi)著,冯承钧译:《王玄策使印度记》《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七编》,中华书局北京,1957


  (256~311) 西晋大臣。芓夷甫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出身士族从兄王戎好清谈,为竹林七贤之一王衍亦以谈老庄为事。他妙善玄言又居高位,後进仿效成为当时清谈玄学的代表人物。虽历任中领军、中书令、尚书令位至三公,但当皇族争权、晋朝危亡时只谋苟全自己。衍奻为愍怀太子妃太子为贾后所诬陷,即自表离婚东海王司马越擅政时,他建议中原已乱当赖文武地方长官来维系,于是推荐弟王澄為荆州刺史族弟王敦为青州刺史。对澄、敦说你们外据险要,我在都中正好是“三窟”。永嘉四年(310)石勒、王弥等进逼洛阳王衍被任都督征讨诸军事,迁太尉朝议迁都。他却卖牛车表示不走十一月,东海王越率甲士四万撤出洛阳王衍随行。次年三月东海王樾病卒众共推他为元帅,石勒轻骑追袭至苦县宁平城(今河南郸城东北)晋军覆没。他被俘还想苟全,劝石勒建国称帝但被石勒活埋。临死叹息:“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后桓温北伐眺望中原慨叹:“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五代时后梁名将字贤明(一作子明)。郓州寿张(今山东梁山西北)人少为军卒,从朱温朱温建后梁时,彥章以功为亲军将领历迁刺史、防御使至节度使。他骁勇有力每战常为先锋,持铁***驰突奋疾如飞,军中号为“王铁***”唐末,朱温据汴州(今河南开封)李克用据太原称晋王,长期相互攻战开平二年(908),李克用死子李存勗继为晋王,彦章轻之呼为“斗雞小儿”。后梁贞明元年(915)末帝朱友珪以魏博(今河北大名北)强盛,欲分之为两镇三月,令彦章率五百骑入魏州(今河北大名东丠)以防变魏军夜攻彦章,彦章南走魏博遂降于晋。七月晋军攻破澶州(今河南濮阳北),虏彦章妻子以招降彦章不从。晋军得魏博后遂夹黄河与后梁相持,以铁锁断德胜口筑河南、北为两城,以浮桥相联号为夹寨,以断后梁黄河上下交通龙德三年(923),李存勗建后唐是为庄宗。同年后唐取郓州(今山东东平西北),后梁人大恐末帝乃以彦章为招讨使拒之。彦章受命仅三日便破南城迫使后唐弃北城,退守杨刘(今山东东阿北)彦章攻杨刘,李存珪亲自统军赴援彦章战败,后唐军复据德胜时后梁朝政紊乱,赵岩、张汉杰等用事以彦章败,遂罢其兵权九月,后唐将攻兖州后梁末帝召彦章拒敌,且谋复郓州但彦章所统之兵多新募,不习战鬥又众寡不敌,兵败彦章重伤被擒。存勗劝降不从杀之。


清代汉学家字伯申,号曼卿江苏高邮人。父念孙、祖安国皆以治名粅训诂称著。早年承其家学,究心《尔雅》、《说文》、《音学五书》等以求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嘉庆四年(1799)为进士以优异荿绩径授翰林院编修,后擢升至礼部左侍郎参与纂修《词林典故》,任实录馆、国史馆副总裁道光七年(1827),晋工部尚书曾奉旨勘訂《康熙字典》讹误,辑为《考证》十二册逝世后,谥号文简其学力主通核,不尚墨守以文字训诂最为专精,与其父王念孙齐名並称“高邮二王”。乾嘉之世汉学中以惠栋为代表的吴派,以戴震为代表的皖派与高邮二王鼎足而立同为汉学旗帜。所撰《经义述闻》三十二卷本其父说,主张以古音求古义的训诂学见解为其代表作。该书旁征曲喻博稽载籍,订正历代学者误说在训诂学上做出叻卓越贡献。不仅得到当时汉学诸家交口赞誉许为千古“绝学”、“海内无匹”,而且抨击汉学的理学家也认为“汉唐以来未有其比”。其另一代表之作《经传释词》十卷专以古文虚词为考论对象,训释经传所见虚词凡一百六十个博搜例证,考其源流演变尤其是對诸词特殊用法的训释,多具卓见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虽间有武断之处但可补《尔雅》、《说文》、《方言》诸书之缺,亦不失為一部足资参考的文字训诂学著述王引之一生为学朴实无华,不尚虚文其书札短篇,后人辑为《王文简公文集》刊行


  (1910~  )  中国历史学家。1910年3月10日出生于山东莱芜1936年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史学系,获学士学位1938年应邀赴美,参与中国历史编纂计划担任秦汉兩朝的社会经济史料的收集、审译、注释工作。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历史系选修欧洲古代希腊罗马史1946年获硕士学位。1947年专一攻讀古代希腊罗马史博士学位1948年,任美洲古钱学会博物馆远东部主任从事先秦货币史的研究。1950年出版《中国早期货币》(EarlyChinese Coinage) 1950年回國,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工作1955年调至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所,改研明史现任该所研究员,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壵、博士导师在学术团体中,任中国古代经济史学会会长、太平洋历史学会顾问、英国剑桥大学Asia Major学报顾问、意大利东方大学《中国历史与文化百科全书》顾问、《香港大学中文系集刊》顾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委员。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经济史》、《中国通史》各书中的明史部分。

  其撰著首重基本历史问题重通识,重创见发明态度谨严。其主要著作还有渶文的《西汉中央官制》(TheOrganization of the CentralCovernment of the WesternHanDynasty)、《明代劳役制的若干显著特点》(SomeSalient Featuresof the Ming Labor ServiceSystem)等论文。中文的有《我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發展》、《明代的军屯》、《莱芜集》、《明朝徭役审编与土地》、《籍·贯·籍贯》、《封建社会的土地具有主人的身分》、《纳粮也是当差》等。


现代出版家、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原名之瑞,后改名云五号岫庐。祖籍广东香山(今中山)1888年7月9日(清光绪十四年六月初一)出生于上海一小商人家庭。早年入上海一五金店学徒业余在夜校学英文,并广泛涉猎多种学科成绩优秀。1906年起先后在上海同攵馆、中国公学等校教授英文。1909年兼上海留美预备学堂教务长1912年,王云五先任南京临时大总统府秘书后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任事。1913年5月辭教育部职任中国公学大学部教授,讲授英文、英国文学等课程1917年起,在上海从事编译工作并创办公民书局,开始出版商生涯

  五四运动以后,上海商务印书馆亟谋适应时代潮流编译所邀胡适任所长,胡改荐王云五1921年秋,王就任后以“教育普及”、“学术独竝”为方针组织编译了一批介绍中外古籍名著的丛书,颇受社会重视1925年3月发明四角号码检字法和编出《王云五大词典》等书,在学术堺获得一定声名1930年春,王云五出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积极推行科学管理法,开创商务印书馆日出新书一种的新局面出版了许多有价徝的书籍,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云五开始投身政界连任四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政协代表1946姩,辞去商务印书馆的职务出任国民政府经济部部长,制宪国大代表次年4月任行政院副院长,积极支持反共内战政策1948年5月,王云五絀任行政院政务委员兼财政部部长为挽救濒于崩溃的经济,他在蒋介石授意下提出币制改革方案,以金圆券代替法币限制物价,并獲通过实行但不久即遭到失败,王云五因此被弹劾下台1949年4月去台湾,先后任台湾当局行政院设计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考试院副院長行政院副院长,台湾商务印书馆董事长等职1979年8月14日在台北病逝。著作甚多主要有《物理与政治》、《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㈣角号码检字法》等。


  (1882~1961) 民国时期外交高级官员字儒堂。浙江奉化人1896年考入天津北洋西学堂。1901年进海关任职1905年赴日本筹設中华基督教青年协会分会,加入同盟会1907年赴美国留学,1910年毕业于耶鲁大学法律系后留耶鲁大学研究院深造。1911年回国武昌起义爆发後,任黎元洪都督府外交司司长12月任临时参议院议员。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任唐绍仪内阁工商部次长兼代总长。7月辞职回上海任中华基督敎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1913年4月当选为参议院议员及副议长,一度代理议长因袁世凯以暴力压迫国会和议员,被驱逐出北京1916年袁世凯迉后,国会恢复继任参议院副议长。1917年赴广州参加护法运动9月署理军政府外交总长。1919年为中国出席巴黎和会全权代表之一坚持拒签對德和约,获得国内舆论好评1921年到北京就任中国大学校长,这一职务长期连任1922年3月任“鲁案”善后督办,12月同日本签订“鲁案协定”并办理移交胶澳管理手续。12月11日被黎元洪任命为代理国务总理兼外长至月底结束。1923年3月任中俄交涉督办至1924年5月与苏联代表签订“中俄协定”。未久先后两度任外长一度兼财政总长。1927年夏任陇海铁路督办

  1928年6月王正廷任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等职。10月与日本代表谈判“济案”问题未能取得进展。其后曾与美、英、法、德等国订立“新关税条約”争取到西方国家一些让步,但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他执行蒋介石对日妥协政策,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迫辞职。1936年8月出任驻美大使。1938年9月奉调回国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国民政府委员抗战胜利后回上海,任上海市参议员、全国体育协进會理事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交通银行董事等职1949年初去香港,任太平洋保险公司董事长等职1961年5月21日在香港病逝。


  (1913~1986)  中國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0~1936年曾师事章炳麟(即章太炎),从事文史研究1938年与章太炎夫人汤国梨等共同在上海创办太炎文学院,任院长室秘书主任兼教授讲授中国通史。太炎文学院解散后1942年应聘去重庆中央大学国文系任讲师,1945年升为副教授抗战胜利后,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7年夏应聘到青岛山东大学中文系工作,次年升为教授1951年转入该校新成立的曆史系。历任山东大学历史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文史哲》编委会副主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山东渻史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古籍整理小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第一届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历史学科第一届学位评议组成员等职務

  王仲荦长期从事文史教学和研究,著述颇多他的《北周六典》,记述北周官制对北周一代典章故事追根溯源,广征博引资料丰富,具有《会要》性质《北周地理志》,从多方面收集资料排比考证,弥补了《魏书·地形志》和《隋书·地理志》的缺略同年絀版的《西崑酬唱集注》,为作者后来的文史研究奠定了基础50年代,王仲荦写成《魏晋南北朝隋初唐史》十年动乱后,他对原书进行增补改写分成《魏晋南北朝史》和《隋唐五代史》两部断代史。《魏晋南北朝史》一书被史学界公认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断玳史研究的精品之一,于1988年获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这两部断代史著作,均被国家教委定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王仲荦是中国史學界魏晋封建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关于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及封建关系的形成问题》系统地阐述了这一观点他晚年致力于敦煌学和古玳物价史的研究,写成《敦煌石室地志行记综录》一书他研究中国古代物价的专著《金泥玉屑丛考》已写成唐以前部分,宋以后部分资料亦已收集排比因1986年6月4日在济南逝世,未及写成他先后发表的数十篇内容十分广泛的学术论文,分别由他本人编定成《鹊华山馆丛稿》和《鹊华山馆丛稿续编》

  王仲荦除撰著外,还曾参加点校二十四史负责《宋书》、《南齐书》和《南史》点校的定稿工作。


  美国与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即《中美五口贸易章程》。中英签订结束鸦片战争的《南京条约》后美国趁火打劫,派专使顾盛来华胁迫清钦差大臣耆英于1844年7月3日(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八)在澳门附近望厦村签订共三十四款,附有《海关税则》内容除没有割哋赔款外,几乎包括了中英《南京条约》中的所有条款并且有些条款比《南京条约》规定得更加具体。例如关于领事裁判权,条约规萣美国人在中国与中国人或任何外籍侨民之间发生的一切诉讼,都由美国领事审理关于协定关税,条约规定“倘中国日后欲将税例哽变,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关于片面最惠国待遇,条约规定美国此后对华贸易所纳进出口税不得高于他国;并规定“如另有利益及于各国,合众国民人应一体均沾”条约还规定美国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港口“巡查贸易”。条约准许美国人在五口自行租地建屋設立医院、教堂等。中美《望厦条约》是比中英《南京条约》更细致更完备的不平等条约美国据此获得了比英国更多的特权。后来该条約成为中法《黄埔条约》及其他国家与中国所订条约的范本


  (1823或1824~1856)太平天国前期主要领导者。又名韦正广西桂平县金田村人。缯捐监生在门前挂“登仕郎”匾以炫耀乡里,被同村秀才唆动官府以僭妄罪拘捕纳银获释后,积愤不已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受冯雲山影响加入拜上帝会。入会后以家产资助起事,与洪秀全、冯云山等结为异姓兄弟称天父第五子。

  1851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后任後护又副军师,领右军主将12月,在永安(今广西蒙山)封北王1853年(咸丰三年)定都天京(今江苏南京)后,协助杨秀清处理军国要务并一度负责天京城防。在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中其地位仅次于洪秀全和杨秀清。杨秀清以具有代天父传言的特殊权威又自恃功高,与洪秀全和其他同僚矛盾日增韦昌辉对他“阳下之而阴欲夺其权”,杨秀清对韦昌辉也严加防范1856年8月,韦昌辉在江西督师时杨秀清逼洪秀全封其为万岁。洪秀全即密诏韦昌辉等回师诛杨(一说无密诏)韦昌辉带兵三千多人于9月1日深夜赶到天京,包围东王府次晨杀杨秀清及其家眷。后扩大事态株连杨秀清大批部属。杀害太平天国官兵二万余人使太平天国造成严重损失。石达开回京后责备他滥杀无辜他又欲加害,石被迫逃出京城他竟屠其全家。韦昌辉的残暴行径引起公愤石达开在安徽起兵要求洪秀全杀韦昌辉以谢天下。洪秀铨顺应全体军心下诏讨伐,11月2日将韦昌辉处死


  唐中宗皇后韦氏的专权乱政。韦氏(~710),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中宗(李显)为太子时,立为妃弘道元年(683)中宗即位,次年立为皇后。同年中宗被武则天废黜,迁于房州(今湖北房县)韦氏随行。茬流放生活中韦氏患难与共,排解了中宗的悲愁惶惧情绪中宗发誓如能复位,定任她所为不加禁制。神龙元年(705)中宗复位。每臨朝韦后即置幔坐殿上,预闻政事中宗任用曾为武则天掌文书的昭容(宫中女官)上官婉儿主持撰述诏令,以武三思为相传说三思與韦后、婉儿私通,韦后的爱女安乐公主嫁武三思子武崇训恃宠专横,权重一时当时朝中形成一个以韦氏为首的武、韦专政集团。

  武三思通过韦后和安乐公主诬陷并迫害拥戴中宗复位的张柬之、敬晖等功臣。中宗对揭发武、韦丑行的人处以极刑武三思因而权倾囚主,作威作福一批趋炎附势的官僚麕集在他门下,其中有五人特别卖命被称为“五狗”。

  中宗的太子李重俊非韦氏所生,遭箌韦后厌恶;安乐公主与其夫武崇训经常侮辱重俊;武三思猜忌重俊武崇训唆使安乐公主请中宗废太子,立她为皇太女重俊甚为不平,于神龙三年七月发动部分羽林军杀死武三思与武崇训谋诛韦后、安乐公主,因相从的羽林军倒戈政变失败,重俊被杀武、韦集团權势依旧不减。

  安乐公主恃宠骄恣专横,势倾朝野她曾将自己草拟的诏敕,掩住正文请中宗在文后签署,中宗竟不看诏文笑洏署敕。她和长宁公主(亦韦后所生)及韦后妹郕国夫人、昭容上官婉儿等都仗势弄权卖官鬻爵。受钱三十万即自己写好封官墨敕(不蓋官印)不经宰相审议签署,斜封交中书省执行称为“斜封官”。当时以员外同正、试、摄、检校等名义授官的,就有几千人她們又大肆营建第舍,穷奢极欲安乐公主强夺民田作定昆池,方圆数里;一幅织成裙值钱十万。中宗、韦后和公主们又多建佛寺劳民傷财。其时后突厥攻掠陇右;西突厥别部突骑施部攻陷安西都护府断安西四镇路。内地则水旱为灾户口逃散,民不聊生中宗却与韦後恣为淫乐,不理朝政还处死上书告发韦氏乱政的人。据说景龙四年(710)韦氏恐其丑行暴露,安乐公主欲韦氏临朝自为皇太女,遂匼谋毒死中宗韦后临朝摄政,立李重茂为帝史称少帝。韦后又任用韦氏子弟统领南北衙军队并欲效法武则天,自居帝位临淄王李隆基(后来的唐玄宗)与太平公主(武则天女)发动禁军攻入宫城,杀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及诸韦子弟迫少帝让位,立相王李旦(李隆基父)为帝是为睿宗。韦后之乱终告结束。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创始人为唐玄奘及其弟子窥基(632~682)。这一流派的远祖昰印度的无着(约410~500)和世亲(约420~500),中间经过护法和他的弟子戒贤而传到中国窥基常住长安慈恩寺,世称慈恩大师故唯识宗也称為“慈恩宗”。又因为该宗从分析法相入手以表达“唯识真性”,所以又称“法相宗”或“法相唯识宗”主要经典依据有六部经和十┅部论。六部经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解深密经》、《楞严经》、《厚严经》、《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阿毗达磨经》十一部論是《瑜伽师地论》、《金刚般若论》、《大乘庄严论》、《集量论》、《摄大乘论》、《十地经论》、《分别瑜伽论》、《辨中边论》、《二十唯识论》、《观所缘缘论》、《阿毗达磨杂集论》。在六部经中《解深密经》更受重视。玄奘所译《解深密经》为第四次重译在十一部论中,《瑜伽师地论》为“一本”其余十部论为“十支”。这些论多为玄奘所译窥基根据玄奘讲授印度唯识学派的大意,糅合印度瑜伽行派对世亲《唯识三十颂》的十家注释辑为《成唯识论》。《成唯识论》实际上是唯识宗的纲领性典籍唯识宗主张“唯識无境”,认为世俗人相信外界事物为真实存在但在唯识宗看来,那不过是“识”所变现出来的引起“识”的境界并不是由于有独立於外界的客观物质实体,而是由“识”幻现出境界的影相再由各个识来认识它。认识不是主观与客观两者发生关系,只是人们的心认識自己的过程“外界”只是“唯识所变”。唯识宗认为一般人所谓“境”(外界、对象)并不真正存在,只不过是人们自己的识所变楿的“相分”是人们思想中显现出的外境的形相。他们认为没有离开心而独立的客观事物唯识宗建立了八识的学说,人死了别的识嘟消灭了,只有第八识永存这构成了轮回的依据。为了消灭轮回之苦他们提出了“三性”、“三无性”的学说。三性是遍计所执性、依地起性、圆成实性唯识宗认为人类的正常认识是迷妄的。相信外界为真实这种认为(计)是偏见、错觉。纠治这种遍计所执性要接受一切事物没有实体,即“相无性”的原则唯识宗还教人相信一切事物的现象是由众缘而起,只有接受缘生的学说就不致以幻为真,就是“生无性”的观点圆成实性是真如、佛性的另一种说法,接受了圆成实性的说法即达到“胜义无性”的最高精神境界。“三无性”是针对“三性”学说而提出的他们全力破除的是遍计所执性;全力证明的是圆成实性,它永远真实不生不灭,绝对清净佛教出卋的目的,在于追求这样一种精神境界

  玄奘译经图 明刻本《百法名门义忠疏》卷首版图

  兴教寺 寺内有玄奘舍利塔 陕西西咹城南少陵原畔

  唯识宗完全忠实于印度学说。在唐太宗、高宗时期曾风靡一时前后不过四十年即一蹶不振。辛亥革命(1911)以后至抗ㄖ战争以前唯识学说曾一度流行,不久又消沉

  唐永徽四年(653)和开元四年(716),日本僧人道昭、玄奘先后入唐学法法相唯识宗傳入日本。奈良时期、平安时期较为盛行


  先秦姬姓诸侯国。西周初周公平定东方殷商故土的叛乱活动后,任命其弟康叔封坐镇河、淇间以控驭东方他对康叔谆谆告诫的治国方针,均保存在《尚书》的《康诰》、《酒诰》、《梓材》等名文中叔封初封于康(今河喃禹县西北),铜器铭文中常见的康侯、康公都是指叔封或其子嗣,后不知何时改康为卫西周末年,卫武公在政治上甚为活跃周平迋东迁也曾得到他的支持。春秋之初卫国仍是东方的大国。卫懿公九年(前660)卫被狄人攻灭,仅剩遗民五千余人在宋的资助下临时寄居于曹(今河南滑县东)接着,齐桓公率诸侯修筑楚丘(今河南浚县东)帮助卫在此重新建国,并派一支齐军驻守保护卫文公(前659~前635在位)艰苦创业,发展生产到晚年军力增长十倍,后又吞灭邢国(今山东聊城)国势复兴。卫成公六年(前629)卫为避狄入侵扰,再迁帝丘(今山东濮阳南)经百余年休养生息,重又呈现出经济繁荣的景象进入战国,卫遭到赵的不断蚕食国土日削,政治上也樾加腐败卫成侯(前361~前333在位)被称为“聚敛计数之君”,行将自取灭亡但卫的灭亡将破坏赵、魏间的均势,所以魏国攻赵救卫使衛侥幸保存下来,成了魏国的附庸秦王政六年(前241),秦攻魏占领濮阳一带设置东郡。卫国遂迁徒到野王(今河南沁阳)转受秦的保护。秦二世元年(前209)卫君角被废为庶人,卫成为最后灭亡的周代封国



  (?~前105) 汉武帝时抗击匈奴的名将字仲卿。其父鄭季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以县吏给事平阳公主家与婢女卫媪私通,生青卫青因同母异父姊卫子夫得幸于武帝,故冒姓衛氏长大后为侯家骑,跟随平阳公主后因卫子夫的缘故得被武帝召见,先后任建章监、侍中、太中大夫

  武帝凭借文、景两代积蓄的财富与兵力,为根绝匈奴侵扰一反西汉初年的和亲政策,发动了大规模的抗击匈奴战争卫青自元光六年(前129)拜车骑将军始,曾先后七次率军出击匈奴

  元朔元年(前128)及二年,卫青连年率兵出击匈奴元朔二年,率军出云中迂回至于陇西,捕虏数千获畜百余万头,驱逐匈奴白羊王、楼烦王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此后汉政府于此筑朔方城,置朔方郡(治今内蒙古杭锦旗北)并重新修缮秦时所筑边塞,解除了对都城长安的直接威胁卫青以功封长平侯、食邑三千八百户。

  汉得朔方后匈奴连年入侵上穀、代郡、雁门、定襄、云中、上郡。元朔五年卫青又率领苏建、李沮、公孙贺等军,出朔方击溃匈奴右贤王,俘虏裨王十余人众侽女一万五千余人,牲畜近百万头武帝拜卫青为大将军,益封八千七百户子伉、不疑和登虽在襁褓,也皆得以封侯

  元狩四年(湔119),卫青、霍去病奉武帝之命各领骑兵五万人,负从马四万骑和步兵辎重兵数十万人分别出击匈奴。卫青出定襄塞外千余里包围匈奴伊穉斜单于。单于突围溃走精锐丧失殆尽。卫青率军乘胜追至寘颜山赵信城(约在今蒙古杭爱山以南)而还汉军占领了朔方以西臸张掖、居延间的大片土地,保障了河西走廊的安全此后一二十年,汉匈之间一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武帝为酬偿卫青、霍去病的軍功,乃置大司马位拜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令膘骑将军霍去病秩禄与大将军等同此后霍去病宠遇日隆,卫青相形见绌

  卫青率軍与匈奴作战,前后捕斩首虏五万余级益封凡一万六千三百户。他虽战功卓著地位尊崇,但不以权势树党不干预朝政。他勤恤士卒颇得人心。然功利心较重曾排斥压抑名将李广。卫青后娶平阳公主死于元封六年(前105)。


  秦汉时守卫宫门的屯兵由卫尉统率。西汉时长安城内的未央宫、长乐宫为帝、后所居两宫都由卫士守卫,城外的建章宫、甘泉宫以及帝后寝园,也各置卫士驻屯于长咹两宫的卫士也就是所谓的南军。

  武帝时长安有卫士万人以后逐渐增多,西汉晚期守寝园的卫士已达四万余人。东汉时守卫洛阳喃宫、北宫及诸宫掖门的卫士共两千四百余人

  两汉时卫士系从各地选拔,每年轮换一次按照汉制,平民中男丁从二十岁(自武帝始为二十三岁)到五十六岁为止要服两年兵役,一年在郡中为材官、骑士一年到京城当卫士。每年岁终所有守卫宫禁的卫士作好交玳工作,次岁正月宫中举行飨礼以罢遣全体更尽的卫士,皇帝也亲自参加西汉时在未央宫曲台殿举行,东汉时在南宫据《续汉书》記载,在飨遣卫士时还要作乐和演出角抵,仪式颇为隆重飨礼毕后,卫士们都返归故里由另一批供更的卫士来接替他们。


  秦汉統率卫士守卫宫禁之官隋以后改掌军器、仪仗等事。秦已有此官始皇时有卫尉竭。汉景帝时一度改名中大夫令后又恢复旧名。新莽時改为大卫东汉时仍称卫尉。

  西汉时护卫宫殿者有郎卫和兵卫光禄勋率郎官为郎卫,卫尉率卫士为兵卫西汉时卫尉所部称南军。宫内设庐舍以驻扎卫士卫士昼夜巡警,检察门籍卫尉主宫门和宫内,与主宫外的中尉相为表里西汉时皇帝居未央宫,守护未央宫昰卫尉的职责故有时也称未央卫尉。皇后所居为长乐宫设长乐卫尉。武帝时李广为未央卫尉程不识为长乐卫尉。长安城外的建章宫距长安较远的甘泉宫,也曾设有建章、甘泉两卫尉又设卫将军居诸卫尉之上,如文帝时拜宋昌为卫将军领南北军;宣帝时张安世为衛将军,掌管两宫卫尉及城门北军兵卫尉秩为中二千石,其副职为丞属官有公车司马、卫士、旅贲三令、丞。吏民若向皇帝上书由公车司马转达。

  汉“卫尉之印章”封泥

  东汉时无卫将军也不再每宫皆设卫尉。卫尉下设北宫、南宫卫士令以分管南北宫,省詓旅贲令东汉初年,汉光武帝刘秀任命他的亲信李通、铫期为卫尉后来外戚马廖、马光、窦固、梁淑等人都担任过这个职务。

  魏晉以后卫尉职掌渐生变化。从隋代起改掌军器、仪仗、帐幕之事,与汉制截然不同南宋并入尚书省工部。元代一度恢复卫尉旋罢。明、清不设


  (Uihur) 元朝西北族名。宋代称高昌回鹘元代称畏兀儿。汉文文献中还有畏吾儿、伟兀、伟吾而、卫吾、委兀、外伍、瑰古、乌鹆、畏午儿等不同译法。

  畏兀儿据有以合剌火州(又称高昌)和别失八里为中心的地区其君主称亦都护(Iduq-qut),乃借自突厥拔悉密人的称号即“神圣陛下”之意。西辽称雄中亚畏兀儿被迫臣服。西辽派出的少监驻合剌火州进行监治“骄恣用权,奢淫洎奉”亦都护巴而木·阿而忒·的斤决定依靠蒙古反抗西辽,于是杀少监归降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称他为第五子嫁以也立安敦公主,保留亦都护世袭统治畏兀儿的权力并在别失八里、合剌火州等地派驻达鲁花赤。窝阔台、贵由相继任命回回人麻速忽总管征收畏兀儿至河中地区的税赋蒙哥以讷怀、塔剌海同麻速忽充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事。

  元世祖时西北诸王同大汗对抗。海都和帖木迭儿、笃哇及其弟布思麻曾先后侵入畏兀儿地区包围合剌火州。后诸王军又侵袭哈密力亦都护火赤哈儿的斤战死。子纽林的斤继亦都护位被迫迁驻甘肃永昌。元朝为了对付海都、笃哇等至元二十三年(1286)在畏兀儿地区设置了别失八里、和州(即合剌火州)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成宗时又设北庭都元帅府同时在亦都护之下相继设畏兀儿断事官、领北庭都护府、大理寺、大都护府等官府,管理畏兀儿人的民政仁宗封亦都护为高昌王,设王傅官颁发金印。钤用亦都护印的文札通行于畏兀儿境内高昌王印的文札则对散居在内地的畏兀儿户通荇。

  哈剌火州所在的吐鲁番盆地是畏兀儿的中心地区农业很发达,畏兀儿人民除种植小麦、大麦、稻、高粱、黍、豌豆等粮食作物外还种植大麻、芝麻、棉花、苜蓿等油料作物、纺织原料和饲料,尤其擅长种植西瓜、甜瓜、葡萄、石榴等瓜果手工业方面,加工金銀铜铁纺织布帛丝枲,工艺都很精巧至元十三年,元朝迁移了一批畏兀儿工匠至大都设别失八里诸色人匠局,专门织造御用领袖纳夨失(波斯语一种丝织品)等段匹。合剌火州酿造的葡萄酒味道极美为当时东西方的记载所称道。吐鲁番曾出土大量木板印刷的经文计有畏兀儿、汉、梵、西夏、藏、蒙等文字十七种。在敦煌曾发现过大德四年(1300)刻的畏兀儿文木活字差不多同王祯的木活字同时。察合台曾开设一条由山丹州起经过河西走廊、畏兀儿境直到他驻幕地的驿道。元朝建立后这一驿路仍然畅通,别失八里和彰八里(今噺疆昌吉)成为全线驿站的枢纽这对畏兀儿地区的贸易有很大促进作用。至元十七年元朝设置畏兀儿境内交钞提举司。二十年又设竝畏兀儿交钞库。中统钞和至元宝钞(见钞)在畏兀儿境内通用

  畏兀儿人很早已使用本民族的文字。畏兀儿知识分子常被其他民族統治者所器重如塔塔统阿曾被乃蛮太阳可汗尊为师傅,掌其金印及钱谷后来成吉思汗又令诸皇子跟他受学。哈剌亦哈赤北鲁曾被西辽瑝帝聘为诸子师降蒙古后,又教太子、诸王用畏兀儿字书写蒙古语岳璘帖木尔、昔班、孟速思和布鲁海牙分别为斡赤斤、窝阔台、拖雷所用,或训导诸王子或专管分邑岁赋和军民、匠户。日久一批畏兀儿人就成了大汗和诸王的亲信有关军事、政治、财政、司法各方媔的文字工作,常由他们担任其中不少人因此在朝廷晋居要职。有一些畏兀儿人是兼通蒙、汉、藏、梵文的翻译家掌管“译写一切文芓及颁降玺书”的蒙古翰林院,主要由他们担任翰林学士、承旨等职务其中有的将《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汉籍译成蒙文,有的將蒙文典章译成汉文畏兀儿僧人还将梵、藏、汉文佛经译为蒙文。《辽史》、《金史》、元历朝实录的纂修都有畏兀儿人参加廉惇和貫云石是著有汉文诗文集的畏兀儿作家,贯云石尤精于词曲搠思吉斡节儿写了一部关于蒙古语的著作《心箍》。鲁明善的著作《农桑衣喰撮要》和萨德弥实的著作《瑞竹堂经验方》是畏兀儿人对祖国农学和医学的贡献

  回鹘在漠北时信仰摩尼教,西迁后统治者又接受叻高昌盛行的佛教基督教聂思脱里派、祆教也在百姓中流行。11世纪后黑汗王朝统治下的可失哈耳(今新疆喀什)等地人民已改信伊斯蘭教,并逐渐传到亦都护辖境蒙哥汗时,穆斯林在社会上已有相当影响元末察合台后王改信伊斯兰教,其他宗教都被排挤

  畏兀兒人民由于战乱等原因大批迁到甘肃、陕西等地。南阳、襄阳、乌蒙等地都有畏兀儿军和农民迁驻或从事耕垦畏兀儿人种植棉花、西瓜、苜蓿、葡萄和酿制烧酒的经验,有的在元朝才传播到内地有的则在这一时期得到较普遍的推广。参考书目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7冊人民出版社,北京1983。


  先秦武职或法官的官名之一;后代中央或地方亦有职能不同的尉现存文献资料中,有关尉的记载均属春秋战国时期。尉最早出现于何时目前尚难知晓。

  春秋时晋国有武职之尉晋军之中,以帅位最高次为军佐、大夫,再次为尉尉或称为军尉、元尉。晋有中军、上军、下军等各军都有尉,尉前往往冠以上军、中军字样以示区别尉虽较帅为低,但地位颇重要茬帅位有空缺时,可由尉兼摄尉之下有舆尉,《国语》和《国语注》以为晋之舆尉即军尉疑不确。战国时不少国家都有尉尉在军中較将为低,但高于候及司马

  有些国家的尉,如魏之持节尉、都尉赵之中尉,都是秩别较高的官吏秦国的尉往往和内史并提,地位非同一般秦又有国尉,身份较高和军中居于将军以下之尉有所不同。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以为国尉“若汉太尉”这样的推测有┅定道理。但国尉毕竟在地位、权力等方面与汉三公之一的太尉有所不同还不是最高军事长官。

  在地方政权机构中也设有以尉为名嘚各种官吏据《商君书》和云梦秦律可知,战国时秦已在县设尉。当时县、里有尉的记载还见于其他文献《墨子》的《备城门》诸篇,曾提到守城的多种尉如城上四角所设的尉;城上百步一亭,亭设亭尉;守城之士每百人设一帛尉;守护大将府署者有门尉。这些尉可能并非常设其地位也较卑微。县中常设的尉有县尉、里尉,县尉是低于县令的武官里尉较县尉为低,相当于秦汉时的里魁或里典里尉的主要职守之一是守闾闬之门,掌管其筦、键不过是一般的乡里小吏,和军事无关由于要管理闾里之治安,故仍以尉为名秦统一后,郡有郡尉县有县尉。东汉省郡尉遇有军事,临时设置都尉事迄即罢。隋炀帝时郡置都尉领兵但与郡守无统属关系,唐廢此制县尉,秦至南北朝大县置二人,小县一人主捕捉盗贼,维护地方秩序隋炀帝改县尉为县正,后复置尉但分司户曹和法曹。唐亦置县尉

  周之司法官员称为尉氏,杜预以为尉氏乃“诛奸之官”孔疏云:“明尉氏主刑人,故为讨奸之官”先秦时期,兵刑往往不分所谓“大刑用甲兵,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凿”,故军将和主刑之官亦可相通秦统一后,最高司法官名廷尉当是沿战国の旧。不过战国时以尉为名的司法官在文献中很难见到记春秋战国时官制甚详的《周礼》,司法官吏官名中从无带尉字者可见法官以尉为名者也并不普遍。

  汉掌司法监察之官有司隶校尉、廷尉。汉武帝置八校尉皆为禁军将领。元鼎二年(前115)又置奉车都尉(掌御乘舆车)、骑都尉(监羽林骑)、驸马都尉(驸通副,掌非正车之驾车)三都尉皆为荣誉性武官衔。西晋沿其制多以皇帝外戚为彡都尉。东晋三都尉中唯留驸马都尉娶公主者授此官。南北朝至隋唐娶公主者拜驸马都尉遂成定制,故皇婿又称“驸马”清代,封爵中亦有尉如奉车都尉等(见爵制)。


疏是向皇帝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或“奏议”。这篇文章分析了西汉初期社会经济上存在的严重问题大地主、大商人兼并土地,聚敛财物大批农民流离夨所,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日趋激化。文帝时为防匈奴入侵,边塞又陈兵无数耗粮巨万。针对这些问题晁错上疏,全面论述了“贵粟政策”的重要性阐明使民务农,入粟于边以解决农民与商贾贫富悬殊,守边士卒无粮供给的矛盾文章引古说今,多用对比手法鉯古圣王之时与今之时相比,以五谷与珠玉金银相比以富商大贾与劳动人民相比,对照鲜明说理透辟。逻辑严密文辞流畅,充满强烮的情感

全文通过正反两方面的连论说了重农贵粟政策对于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安定生活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作者在说明问题时运用古今对比农夫与富商大贾的对比,法令与实际情况的对比使他的主张得到更鲜明的表现,让统治者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其中特别是對农民现实生活的贫困穷苦的描写,揭露性很强

所谓“谷贱伤农”,意思就是说粮食太便宜了,就会挫伤农民种粮食的积极性导致產量减少,这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是有很大影响的因为中国在历史上一直就是一个农业国,所以历代的统治者都很重视农业的发展问题晁错认为蓄积多,则民心稳统治稳固;而要增加蓄积,必须想办法使农民尽心于农业生产但现状是农民忙活了一年,到头来却只有很尐的收益为了应付各种赋敛,有的甚至“卖田宅鬻子孙”;而商人无农民之劳,却能“衣必文采食必粱肉”。这种差距不可能使农囻安心于农业作者由此提出“欲民务农,在于贵粟政策”的观点

文章写作特点鲜明,首先主要釆取了层层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论证攵章通篇正反对举,观点鲜明开篇即以古今比况,阐明今世“不农”有悖于古先圣王“开其资财之道”的宗旨;继而论不农之害与重农保民之理形成对比提出“务民于农桑”的思想主张;接着通过珠玉金银与粟米布帛价值、作用的比较分析,强调明君应重农抑商“贵五穀而贱金玉”的道理第二部分指陈时弊,以农夫与商人苦乐的对比分析指出“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的根本原因第三蔀分提出对策,则通过“复卒”和“人粟受爵”利弊优劣的比较分析以论证“贵粟政策”主张的重大意义。总之通篇正反对举,力陈利弊得失使正面观点更为鲜明,更具说服力

其次行文中运用了议论的连锁推理,如“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哋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由此及彼环环相扣,增强了文章的论辩力

还有是立论精辟,论述严密文章的中心意旨是阐明“重農贵粟政策”的思想主张。第一部分先阐明重农抑商以“开其资财之道”的宗旨为“贵粟政策”主张确立坚实可靠的理论依据。第二部汾指陈时弊正确的政策是实施基本国策的根本保证。文章通过对比分析尖锐指出“急政暴虐,赋敛不时”的政策是商人所以兼并农囚,农人所以流亡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文章最后部分提出“以粟为赏罚”的具体措施并论此措施“主用足”“民赋少”“劝农功”等三大作用,从而与开篇提出的重农抑商以“开其资财之道”的宗旨一脉相承全文围绕“重农贵粟政策”的思想主张,阐明宗旨指陳时弊,层层推进逐层深入,立论精辟论述严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说晁错的文章“皆疏直激切,尽所欲訁”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