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在开始问个问题,庐山上的房子基本都建在大树底下,不知道打雷怎么办,是如何避免的? 在网上搜寻一番也没找到***,特此请教。
行程什么有很多游记已经写得很详细了,我就专门写写庐山的别墅吧,其实我觉得在镇子里溜达,拍拍别墅,拍拍老房子,捕捉光影比爬山要有乐趣多了。
李德立(Edward Selby Little,1864年-1939年)英国人。毕业于剑桥等大学。1886年22岁时来华传教,1895年,李德立从中国官府得到为期999年的租契,开始把庐山山顶气候凉爽的牯牛岭长冲(东谷)开发为外侨避暑地,并根据英文cooling(清凉)的音译,把牯牛岭简称为牯岭。
他组织了董事会和类似租界工部局的牯岭公司房进行管理,编号出售土地,派设***,进行完善的市政建设,沿河滩种植了上万株树木,并规定了建筑密度。因此形成溪水潺潺,绿树成荫,一派田园城市风格的风景优美的居住环境。这块避暑地在同一时期西方传教士开发的中国几大避暑地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经营也最成功。
1899年,李德立被聘为上海英资卜内门洋行的首任总经理。1904年-1906年间当选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曾竭力主张在租界禁绝鸦片、支持华董进入工部局董事会。1911年辛亥革命时,曾以上海外商代表身份,并作为中间人与六国领事一起参加清政府与革命党在上海的南北和谈,同时得到袁世凯和孙中山的和平勋章。1921年-1923年为澳大利亚驻华商务代表。1929年,李德立离开中国,前往新西兰的凯里凯里开辟新的旅游胜地。
快进镇子了,美丽的山城小镇
我也住在大脚青年旅社,很好找,就在拍上面照片的路上往镇子走的方向右手边就能看见指示牌。
这是去大脚的路上下了些台阶,便看见了特别明亮的阳光。
大脚的环境挺好,阳台就可以看见上图的风光,还有下图的亭子。
远远地就可以看见这个亭子,应该是望江亭吧,逛了一圈我也不知道怎么过去。
收拾收拾,开始了今天的行程,去买了观光车票,直接坐去花径。
花径——景绣谷——仙人洞——大天池——龙首崖——吊桥——电站大坝——乌龙潭——三宝树——芦林湖。
以下图片按行程所见顺序:
大天池那边休息的时候看见了一只蛾子
过了吊桥,是石门涧,要另外收钱,直接走左手边那条道去电站大坝,没多远,实在是不需要坐缆车费那个钱的。
乌龙潭没拍,这是乌龙潭下游二十米左右的地方吧
过了乌龙潭,往三宝树的路上,个人在这块石头上留了个影。
三宝树,共有三颗,两颗杉树600年,一棵银杏1600年
芦林湖大桥,一边是芦林湖,一边是50多米的高差
第一天结束这些行程就开始逛别墅了,第二天下雨,阴天,上午也在逛别墅,下午去了下植物园,含鄱口,觉得远没有逛别墅有趣。
接下来先看看牯岭镇,原名牯牛岭,后根据英文cooling(清凉)的音译,把牯牛岭简称为牯岭。
我就是冲着庐山的别墅来的,所以重头戏就是别墅啦。
百度下别墅群出现的历史背景:
庐山历史上有寺庙360所,道观200余处,使得庐山成为南方的宗教中心。在释、道两教在庐山争雄之际,随着1858年九江被强辟为通商口岸,外国人可入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为外国传教士进入九江打开了方便之门。美以、美会、圣公会都属基督教教派,来华始自19世纪初叶,登临庐山牯岭则在1886年,始作俑者是一位来自英国肯特郡的传教士李德立。1886年刚到中国,时住汉口的李德立听闻驻汉口的宗教团体涉足庐山,以金钱和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特权,霸占庐山长冲一带,开始了开辟牯岭,传教布道的活动,1895年至1920年间,以李德立为首的基督教势力一时甚嚣尘上,泛滥起来,庐山上仅教堂就有13座,教会派别16个。每年夏季,基督教传教士云集庐山,常达数百人。这些教会组织或举办讨论会,或开办培训班,或商议教会事宜,或传输宗教信义,或创立学校、医院和慈善机关,将宗教的触角延伸到庐山的每一个角落。
当以李德立为首的基督教势力开始经营牯岭的时候,天主教、东正教势力也接踵而至,闻风而动。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俄国东正教牧师尼娑盗买到庐山约之塔寺地产——芦林地区,后转租星洲地区,这样,沙俄东正教在星洲租借地区“建房一切布置”随意进行起来,据《庐山志》记载:“俄东正教堂历来侵占界外之地甚多”。东正教在庐山势力甚嚣一时,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苏俄政府一再努力,迫使北洋军阀政府在1924年5月31日签订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自此,沙俄在华势力灰飞烟灭,庐山东正教势力消弭无形。
法国传教士见英、俄宗教势力蜂拥上山,也迫不及待,加紧涉透,1914年9月,时任统领江西北境六府五教的樊体爱签订租约,在庐山强租土地,获得77亩新地,成为樊体爱为首的天主教在庐山扩张的巢穴,期间,天主教在山教会组织不少,有安息会、循道会、伦敦会、雅礼会等9个教派,他们以租借地为营地,以教堂为中心,与基督教、东正教势力互为呼应,广为活动,此时的庐山处处游荡着外国宗教势力的幽灵。
与西方宗教势力称盛庐山不同的是,伊斯兰教悄然而来,默默无闻。1925年,少许穆斯林在庐山建起了唯一一座供他们进行宗教活动的圣所——清真寺,力量弱小而单薄,在林立的教堂中黯然失色,毫不起眼,长期占据庐山的佛道两教也在西方宗教势力的冲击和排挤下,而失去了市场,日落西山,风光不再。
物换星移,星斗变换,无论是经历过兴盛与衰败的佛道两教,还是近代介入庐山的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而今都以崭新的姿态,焕发了生机和活力,风格各异的宗教建筑,芸芸的宗教徒,袅袅的香火,清悦的梵音,构成了庐山神秘而具魅力的宗教世界,一山兼具六教,庐山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道永远让人追溯的课题,从而受到海内外宗教人士的注目。
庐山别墅是指位于中国江西省九江市境内的庐山上的别墅群,主要分布在牯岭的东谷和西谷,其中位于东谷的美庐别墅、中八路359号别墅、柏树路124号别墅、河东路176号别墅、河西路442号别墅已于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庐山别墅具有重要的建筑美学价值,并且“代表着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胡适语)[1],是庐山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
庐山别墅始建于19世纪末,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主要建设于两个时期,一是19世纪末至抗日战争爆发前,二是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1895年,英国传教士李德立看中了牯岭,遂租地建房。九江租界乃至汉口等地的各国传教士、商人纷至沓来,在此建设别墅。到1935年共建成322幢(其中1900年前56幢,1900~1910年61幢,1910~1920年85幢,1920~1930年104幢,1930~1935年18幢)。这一阶段前期主要以外国传教士、商人建设为主后期以国民政府党政军要人建设为主。目前保护级别较高的别墅大多建设于这一阶段。
作为山地别墅,庐山别墅大多依山而建,为弥补地势的不平,常在地势低的一面架空,内作“地洞”,既可通风防潮又可储存杂物。墙体材料一般取用庐山石,并用水泥勾缝,少数使用青砖或雨淋板。屋顶多用铁皮瓦,并常漆成红色。屋面有单坡、两坡、尖顶、穹顶等多种形式。
庐山上现共有别墅636幢,分属16个国家建筑风格(其中有中式259幢,美式185幢,英式125幢,德式17幢,瑞典式12幢,日式11幢,法式7幢,芬兰式3幢,挪威式3幢,其它还有丹麦、加拿大、俄国、葡萄牙、澳大利亚、瑞士等国)。曾有名人入住的别墅约有300幢。
庐山别墅大多没有名称,一般以所在的路和编号命名。
刚跨进周恩来纪念馆的院门,就看见两帅哥,惊艳了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