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空间设计要明确哪些因素?

 我一直相信,出版物的内容和形式,应该靠参与者的辛勤和智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但是通过十多年的追求,我向自己发问:到底什么样的内容值得去投入新的思考、拓展设计的边界?

  ——2018坡州图书奖出版美术奖得主李猛

  坡州市位于首尔西北部,因出版业的集中和发达闻名东亚,“坡州图书奖”(Paju Book Awards)是由中、日、韩三国的出版家们发起并主办的,包括著作奖、策划奖、美术奖等。9月15日,第七届坡州图书奖颁发,今年出版美术奖的获得者,是中国内地书籍设计师李猛。此前获得过这一奖项的,还有著名的书籍设计师陆智昌、设计与研究创作一身兼的赵广超等。这次获奖让李猛感到非常意外,因为他觉得自己在行业内算不上有名气。出版美术奖是由出版人进行评判的,看待装帧设计的视角与常见的书籍设计奖有所不同,出版界对李猛设计作品的肯定和嘉奖,对他而言是很大的鼓励。

李猛在2005年成立了设计工作室,长期在文博领域工作。2009年他设计了《故宫日历》,带动了日历出版的潮流,不过那时人们似乎没有注意到他的名字。直到近几年,他出色地完成了《明式家具二十年经眼录》《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我们的中国》《图说敦煌二五四窟》《蒙古国纪行》等一系列学术书,出版界和读者开始被他图文相得、精华内蕴、守正持中的设计风格所吸引。

  介绍李猛,离不开“设计”二字——但是他似乎并不认同“书籍设计师”这个名号。他的很多想法和做法,也和同行们不一样。

  对很多设计师而言,书籍设计只是平面设计的一个门类,做广告、商标、包装、识别系统、界面同样可以彰显才能,更是生财之道。但是李猛工作室只针对出版物做设计,不接与书无关的商业设计。2003年,他从清华美院艺术设计专业毕业,一门心思就是要设计好书。

  封面被视为书籍设计的重中之重,抢眼的封面能最有效地吸引读者。但是相比封面,李猛更重视内文设计。他倾向于慎用所谓“创意”,认为不必过度盲目地看重封面的作用。

  李猛做的大多是图文书,图片类型多样,品质高低不齐,如何处理复杂的图文关系,往往令设计师们头疼。李猛却见之心喜,“越复杂越好”。把图片和文字编排得逻辑清晰、美观悦目、便于阅读,是他的乐趣也是他的专长。而且,他不采用一些同行推崇的“网格系统”来排版,他觉得网格设计是凌驾于内容之上的一种限制手段,即使与内容匹配,也不适合汉字。

  作者和编辑们总是称赞李猛能理解书的内容,给予最恰当的呈现。他似乎特别“挑剔”书的内容和作者,更愿意为值得读的书付出,而不是彰显自己的设计或个性,他总是把自己的痕迹隐藏在书的背后。

  李猛做的书,并没有一眼望去目眩神驰的效果,但是打开书去读,就能领会其中的美妙。不仅是阅读的便利和视觉的舒畅,严谨有序的编排,图文之间的节奏,以及某种微妙的呼吸感,赋予了书一种可以感知的平和气息。说到底,这涉及到对内容最本质的理解。“书”作为一个载体,对李猛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让书是书,让读书是读书。”这是故宫出版社编审朱传荣评价李猛的一句话。在我们这个装帧设计求新求变花团锦簇的时代,“让书是书”并非一句空话,它很有针对性。然而貌似简单的,可能最难。因为这不仅关乎才华和技能,也取决于一个人的定力和坚守。

  青阅读:您获得了今年坡州出版奖的出版美术奖,在获奖感言里,您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出版工作者”,而不是“平面设计师”。在您看来,两者有什么区别吗?

  李猛:我觉得,书籍设计师,应该是“出版行业中的设计师”,身份两者兼有。强调“出版工作者”,是给自己提个醒,在方向上要更倾向贴近出版行为本身,具体的切入和展开都要围绕最原初的动机——出版。小学生都知道的“南辕北辙”的成语故事,讲的就是这个简单道理。设计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只是不能背道而驰,利用内容去表达所谓的设计。

  青阅读:封面往往被视为书籍设计的关键。但您说自己更重视的是内文设计,为什么?您认为封面和内文设计的理想关系是怎样的?

  李猛:封面,确切地说应该是“外观”。做书是个系统工程,相比整体设计来说,实在没必要那么看重。封面(外观)和内文(内容)的设计,理想的关系是达到一种“十分合理的高度匹配”的状态。对于阅读者来说,显然内容才是书的主体。我对内容设计投入的精力远大于外观。外观对我来说,就是一个需要特殊处理的一小部分,仅此而已。关于书,我反对徒有其表、华而不实的做法,当然,不单指设计,也值内容。

  青阅读:您设计了许多图文书,图文关系复杂,图片类型多样,质量高低不齐,但您总能安排得逻辑清晰,版式悦目,让阅读毫无障碍。可否就内文版式设计谈谈心得?

  李猛:先要读懂全书,包括图像等内容;同时设定一个高的标准;反复检讨:诸如内容质量、目标读者群比重、作者及参与者的感官品位偏好、页面空间局限、生产成本、编辑方式……。这些问题都处理到位了,读者阅读时的体验自然不会太差。

  青阅读:一些获得装帧设计奖的书常遭读者诟病,就是形式新奇,而内容单薄不可读。您做设计会有意挑选图书吗?您怎样看待书的形式、制作工艺和书的内容之间的关系?

  李猛:会挑选。不仅挑书,还挑编辑、挑作者、挑出版机构、挑印刷厂……也就是说能涉及到的,每一个参与者,我都挑。因为一本好书的诞生,设计师也只是其中一个参与者,只有前述各方面都达到高标准了,才有可能做出有价值的完全的书。设计的价值是附加在成品书本身上的,无法独立存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书的形式,演变史很长。书的原始形态,其实是文具的一个门类。被社会分工异化成一个单独的种类,现在的主流形式是工业印刷品;制作工艺的种类,特别繁多,超乎想象,当然也不局限在印刷工艺,大体分手工艺和机械工艺。这二者和内容的关系,怎么说呢?是一种特别动态的关系,不固定。比起考虑他们的关系,我更着力的是内容的构成方式,其间要借助到形式和工艺,当然还有其他。

  青阅读:作者和编辑都特别赞赏您对书的内容的把握、理解和创造性的呈现。作为设计者,您怎样看待和作者、编辑之间的关系?如果遇到矛盾怎么办?

  李猛:参与、合作者之间,相互宽容比对立更有利于工作,作者、编辑和设计师也可以成为朋友。

  与其说是矛盾,不如说是在某些内容呈现方式上的观念相左。有时,一方的概念诠释、沟通用词,在另一方看来,根据其感官经验,会完全误解。在回答您前面的问题时,我说到“作者及参与者感官品位偏好”问题,可以说,是做书过程中,最大的不稳定因素。我控制不了,也不想控制。顺其自然,有时意外收获也大,失败了也正常。

  青阅读:从业以来,您只做书刊设计,而且几乎都是文博类,近几年才过渡到历史学术类的图文书,为什么把自己限定在这个范围内?听说您也开始有限地尝试纯文字书的设计,可否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李猛:我的专业是书籍设计,顺理成章就坚持下来了。当然,个人兴趣产生的动力更主要些。确实,我做的大部分书都是“文博类”,也是兴趣使然。准确地说,应该是“古代+中国”范围内的题材。市场原因,图文书相对多一些,自然就涉及到历史、文物等内容。我是有意暂时回避其他题材和内容,当然也不是完全屏蔽。 纯文字书,大多是文学体裁。市场原因,出版人往往着眼点在外观。这和我的理念相悖。只能慢慢积累吧。任何工作都需要一个切入点,我在这个点上逐渐拓展范围。表面看,历史文博是很小的一个范围,其实可做的事情非常之多,就我们团队来说,满负荷工作是常态。古代遗产确实丧失了存于彼时的意义,但是,当代和古代藕断丝连。设计古代题材的书,是我计划的一部分——通过大量积累、 思考,由古及今,逐渐探寻和形成全局的设计方法。到成熟时,也就无所谓“古今中外”。

  青阅读:您理想中的书籍设计是怎样的?

  李猛:我一直认为,书的设计,其实就是从视觉角度进行编辑。 内容信息的构成方式,有万万种,如何抉择和评判,却总是局限于参与者的视觉品味。此时需要一种理性和感性优雅的结合。 美学方面,我从来不排斥任何一种。我追求高匹配度,包括内容本身的自洽程度。《论语》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理解,“文”指的就是呈现方式,“质”就是内容本质,“彬彬”就是高度匹配,同时有“美”在里面。我很赞同,我希望经过我处理的书,都是文质兼备,相得益彰的。另外,设计应该尽量保持一定的“透明度”。通过我的工作呈现出来的内容,越不着痕迹越好,越普通越好。以减法为主,需要增加内容之外的元素,以“十分必要”为原则,内容方面有冗余的话,也要斟酌是否加以节略。

  诚然,我从业的时间不算长,还有待积累、有待增加工作经验。到目前,所有的工作过程,就是思考和学习如何做设计的过程。我看重作者、编辑的独立性,书稿的纯粹度。要消解固化的、拍脑袋式的设计方式,唯一可行的原则是, 要打消编辑、设计师甚至作者的界限,合为一体。换个角色看问题,往往出人意料。

第三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萎缩的原因 难点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如何得到发展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大的方面、分不同的历史阶段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这些内容一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商业在不同方面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概况,说明商业的繁荣是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另一方面也对我们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正反两方面的借鉴。内容涉及的时间长,专业性强。与内容有关的绘画、实物照片(如考古出土文物等)、文字资料比较丰富。由于学生们初中基础的制约,建议在教学中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了解,为学生认识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奠定基础。最后对古代商业的知识进行整理,形成整体认识和理解。 引言 本课引言由文字组成,介绍古代传奇人物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复仇后,弃官经商,取得了巨大成功的故事。范蠡被称为陶朱公,后世商人尊他为祖师。陶是春秋战国时代关东最繁荣的经济都会,被誉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是全国的经济中心,经济繁荣是必然之结果。 建议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引言内容,也可出示《史记》的范蠡原文,然后向学生提问。问题一:通过阅读引文,从范蠡身份的转变,你对春秋战国时期商人有什么看法?问题二:在范蠡选择陶作为经商地点的原因?(交通中心、经济都会、四方货物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教材以我国古代历史的不同时期为线索,讲述了我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和在先秦、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五个时期的基本情况。商业的兴起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商业的出现又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古代商业产生于先秦时期,初步发展于秦汉时期,隋唐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宋元时期商业经济达到空前繁荣,最后于明清时期商业繁荣深入城镇农村,边疆海外。这一切都是在大多数政权奉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顽强发展而来的。 (1)商业兴起于先秦时期 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原始时代,人们共同对抗自然,生产力有限,未能形成分工。不断改进的劳动工具提高了人们的生产力,生产物过盛衍生了原始的交换。这些交换先是偶然性,渐渐变得经常而刻意。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据《易经》所载,神农氏曾在日中设市以“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这可算是原始的市集。在远古时期,商部落就以善于交换出名,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传说他们的祖先曾驾着牛车游走部落之间,进行交易。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由此引申,出售的生产物便叫“商品”,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大商人有郑国的弦高、孔子的弟子子贡和范蠡;战国时期著名的商人有魏国的白圭、吕不韦。战国时期各国铸造流通的铜币种类增多,货币的数量大,种类多,反映了商业较过去发达。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目内容时,以“商人”和“商业”名称的由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不同时期大商人(如范蠡、吕不韦)的故事来增强学生对本目内容的感性认识。 (2)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 教材提到“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这是本课的第一个核心内容,分析重点有两个,一个是重农抑商政策,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建议教师适当给同学补充资料,如可以展示汉长安城的平面图,让学生找出长安城的两个市。“汉五铢”钱的实物或图片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强学生对秦汉时期商业发展的感性认识。或者提醒其初中学习的知识,也可以从下边教材总结。另一个是商业的艰难发展:“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这是本课重点,建议对秦汉至隋唐的商业发展集中进行表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两汉时期,伴随着统一局面的形成、巩固和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 (3)隋唐时期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特别是隋朝时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教材在这里简单的把商业发展的条件提出。建议总结商业发展的几个重要条件,并继续补充,最后进行总结。唐代还出现了柜坊和飞钱。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金融机构要早

原标题:第87期深圳书城选书|全新的深圳,也是古老的深圳

《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天长地久》是一本关于生命、死亡与衰老的书。收录了19封龙应台写给母亲的信,是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后,龙应台关于漫漫人生的又一力作。龙应台在这本书里所讲的,并没有什么新鲜的道理,不过仍是:珍惜眼前人,父母子女一场,不要等到诀别,才想起来没有足够的陪伴。话是老话,但在龙应台的文字里,却读出新的滋味。

美君来自浙江。她二十岁爱上的男子,来自湖南。他们走过的路,是万里江山,满目烟尘;怀着“温情与敬意”,我感恩他们的江山、他们的烟尘,给了我天大地大、气象万千的一座教室,上生命的课。人生里有些事,就是不能蹉跎……禁语行禅时龙应台瞬间决定:放下一切,回乡陪伴失智的母亲,开始写信。

本书虽无更多已有史料的挖掘,也无更多新材料的使用,但涉及历史、文化、种族、宗教,角度广博,蕴有深意。本书的“东亚”带有了一种陌生感,在宋念申的论述中,东亚不止是人们习惯意义上的一个地域概念,而是带有强烈的时间性和种族性,这个新角度的切入,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古代与现代的国际政治光谱。同时,重述东亚的现代化进程,也让我们得以回看19世纪以来的欧洲殖民扩张,进而反思欧洲中心主义。正因于此,“发现”便有了崭新的、现实的意义。

本书正是以全球性、连续性的眼光,探讨了从16世纪以来的现代世界史——而不是中日韩某一国别史——是如何在东亚这片土地上展开的。蒙尘已久的过去得以重现。通过本书,我们可以发现,朝鲜半岛七十多年的南北对抗、中日朝韩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其实都是东亚近代化道路上散落的“遗产”。虽然历史不直接为今天提供***,但本书讲述的东亚遭遇,有助于我们拨开现实的迷雾,重建常识,在国内外的风云变幻中,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深圳通史:图文版》01-02

“深圳”这个地名早在明代即已出现。考古资料显示,深圳有人类活动历史超过6700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献显示,深圳的郡县史超过1700年。这是一部详尽地记录深圳历史的著作。对于生活在这座移民城市的人来说,此书具有特别的意义。这种图文版的成书形式,也使这些宝贵史料更易为读者所感知。

《深圳通史》01、02两册共八个部分,从 “历史上的深圳”开篇,总述深圳自然地理位置,历代行政区划设置沿革,历史时期气候与环境变迁等深圳历史发生、发展的背景。其后以时间的演进为线索,分别从“先秦时代”“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南汉时期”“宋元时期”“明代”“清代”分章叙述深圳地区的核心史事。

《列奥纳多·达·芬奇传》

作者:[美]沃尔特·艾萨克森

沃尔特·艾萨克森是当下首屈一指的传记作家,写过《本杰明·富兰克林:一个美国人的一生》《爱因斯坦:生命的全部》,还有著名的《乔布斯传》。他的每一本书,都围绕一个跨界成功的巨匠展开。从近代科学写到当代科技,又突然拐回历史的深处,他是为了思考:这些人的智慧有什么相似之处?写《乔布斯传》时,因为乔布斯对达芬奇的推崇,艾萨克森对达芬奇产生了无穷的好奇心。人们很少知道,几幅画作只是达芬奇创造力的冰山一角,他真正精华的思想,在接近500年的中世纪历史中,一直处于“禁止出版”的状态。从达芬奇留下的令人震惊的7200页笔记中,艾萨克森为我们还原了另一个达芬奇:对解剖学、化石、鸟类、心脏、飞行器、光学、植物学、地质学、水流以及武器等众多领域,均有创新研究的跨界天才。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和科学家,是影响了世界500多年的“网红”。达?芬奇能将艺术、科学、技术和想象力融为一体,同时,他能对自己稍显异类的状态泰然处之:私生子、同性恋、素食者、左撇子、容易分心。带着顽皮而执着的热情,达?芬奇孜孜不倦地投入对众多领域的创新与探索。他的笔记不仅是有史以来对好奇心难以超越的纪录,而且是激动人心的指南,跨学科的才华跃然纸上,带领我们去了解这个好奇心旺盛的人。

作者:[英]姆斯·索特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家詹姆斯·索特旨在通过主人翁芮德娜短暂一生的追求,让我们看到,生活的目的就是生活本身,生活的意义就是不需要意义,它只还事物和欲望以本来面目。这部被遗忘了30多年的小说,随着中文版的翻译引进,与这位美国“最被遗忘的作家”一起,第一次进入了中国读者的视野,并带给我们强烈的思考。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芮德娜,一瞬,一时,抑或是一辈子。

维瑞和芮徳娜夫妇的生活,似乎只是一场无尽的饗宴。丈夫事业有成,妻子优雅聪慧,他们有两个可爱的小孩,一群迷人的朋友,还有一只狗和一匹小马。模范家庭,理想人生,却在几无觉察间如一艘大船慢慢腐朽,无可挽回……从未有人这样写过被时间磨损的爱和婚姻,也没有谁如此心碎地写出家庭与自我、占有与放弃之间逐步扩散的裂痕,这是属于所有世代的理想的哀歌。

《思维的发现:关于决策与判断的科学

作者:[美]迈克尔·刘易斯

经验判断vs数据分析,谁更非理性?休斯敦火箭队崛起的秘密是什么?篮球专家为何没看出林书豪的潜质……天才心理学家如何开创行为经济学,改变人类的思维认知。本书是《说谎者的扑克牌》作者迈克尔?刘易斯的一场思维发现之旅。揭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行为经济学理论思想形成的全过程,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二人思维碰撞出的耀眼火花,用心理学理念引爆经济学的殿堂,从而开创出行为经济学这一全新领域。

50年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对人类的思维过程进行研究。他们发现,人类是非理性的,背离了经济学家所设计的完美模型,而有违常理的那些行为是可以被预测的。丹尼尔?卡尼曼因此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本书则是揭秘了框架效应、前景理论等重大学术成果的诞生始末。

作者:[美]罗伯特·麦基,托马斯·杰雷斯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数据解读事实固然精确,但故事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您的观点。这是一本关于如何利用故事进行内容营销的书。两位作者,一位擅长创作吸引人的精彩故事,一位擅长精准投放商业广告,本书结合各自之长,认为一场商业战略就是一个等待发生的故事,主张用温情的故事包裹营销,内容通俗易懂,道理清晰明白,很接地气。

本书通过将可口可乐与红牛、IBM、谷歌、苹果等将故事方案转化为行动的或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分析,使读者了解如何正确将故事的拉动力量融入市场营销、品牌、广告和销售中,通过解析这些代表行业最前沿的巨头的改变,促使在即将来临的新科技变革中,使掌握了故事技巧的营销人员塑造品牌故事的未来。

作者:[美]罗伯特·L.凯利

这是一位考古学家对人类社会的新观察。他把人类社会过往数百万年的历史分为四个阶段:技术的开始,文化的开始,农业的开始,国家的开始。工具的使用,让***区分开来;文化,让人们得以交流,结成社群;农业,让人类得以定居,有了“剩余”产品;国家,带来了高效的生产,也带来了毁灭性的战争。而如今,人类则面临着“第五次开始”:一个全球化时代。不论面临着怎样的矛盾和重重困难,作者都对人类的未来抱持着乐观和信心。

我们从打猎上树摘果子,到开汽车坐办公室,谁能说清楚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一个特立独行的考古学家,罗伯特?凯利,放下探寻过去的考古铲,穿越到1万年后的未来,观察人类从600多万年前走向未来的历程,惊奇地发现了人类社会的五次“突变”,每一次“突变”都是一次转折,每一次转折都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而今天,我们正处在第五次转折的临界点上,所有人都在参与一场前所未有的全球性巨变,人类社会正发生重大变革,全新时代正在开启,我们所有人都在其中,没有人能够逃脱……

《知识大迁移:移动时代知识的真正价值

作者:[美]威廉·庞德斯通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存储在数据云端的“百科”不是学习的结果,而是学习的方式,网上的知识也不是你的知识。对所有网络时代的人而言,这本书便是一记警钟,让你重新审视自己,评估求知的过程。威廉?庞德斯通阐释信息时代思维方式的误区,直指信息技术对人们认知的误导!作者极具思想性的解读了快速制胜的学习方法,教你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在终身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知识红利。大量的科学研究和美国全国性调查更使本书在专业性、科学性上无可挑剔。

本书通过三个部***读信息时代的致胜关键!首先,作者剖析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为什么变得越来越无知,还意识不到自己的无知;其次,通过覆盖全美的调查和研究,以大数据的形式揭示了知识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告诉大家学习哪些知识可以更富有、更幸福;最后,作者告诉我们,如何利用现有的媒体、网络等资源,在移动知识时代成为真正的赢家。

《区块链/赋能万物的事实机器》

作者:[美]保罗·维格纳,迈克尔·凯西

保罗·维格纳从“事实机器”的角度旁征博引、遍历古今,回溯各种形式的“事实认知”在人类社会的各种经济交往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基于区块链“事实机器”在未来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前景。区块链将重塑金融、广告、技术、法律、能源等领域,有助于明晰财产所有权、个人身份、艺术版权、公民权利等的认证和识别,避免遭受Uber,Facebook等科技巨头对用户隐私数据的控制和泄露。作者将区块链比拟成一个前所未有的事实标准及范式,可能构建更大规模的信任,从而带来一个更美好世界所需的“事实机器”。

本书向我们揭示了,若要用变革性的新技术去绕过已有数百年历史的传统机构,将可能面临很多挑战。此书不仅展示了用区块链所提供的透明度取代图谋私利的中间机构后可能起到的赋能作用,还正视了这样的数字化迁徙过程可能带来的失业问题、特殊利益问题以及可能对社会凝聚力产生的威胁。作者全面分析了这项技术的利弊,让我们意识到必须关心区块链技术的走向,让其向有益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前进。

(本文来源于深圳书城,图片源自网络)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