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经济条件不好怀了二胎。文化也缺失。当然家庭条件也不理想。能做到30多岁不想结婚。也能生存下去

  • 《大王小王》是中国第一档关怀类情感访谈节目,主持人是国内金牌谈话节目搭档王芳和王为念,通过大王王为念的妙语连珠和小王王芳的循循善诱,双王合璧,携手挖掘人物和事件的细节,讲述普通老百姓的情感和温暖。

原标题:15岁不准恋爱,25岁不会恋爱:我们都被中国式家庭养成了情感废物

演员黄磊,一直都以好爸爸的身份出现。他的育儿经,也被大家津津乐道,奉为教科书式的宝典。

近日,他在微博发布了文章《她准备好了》登上了热搜榜。

他的女儿多多与何炅同台,首次登台出演话剧《水中之书》。因此黄磊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文章,并表示一转眼昔日的小丫头已经成为大姑娘了,已经准备好迎接全新的自己。

同时,黄磊对于女儿早恋的看法,可以说他具备了很好的心理素质,想法十分的开明。

黄磊表示并不反对多多15岁恋爱,认为14、15岁懵懵懂懂、情窦初开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是人的本能。

黄磊甚至觉得早恋是个混蛋的词!

他认为对于孩子早恋,要往健康的方向去引导才是明智的,而不是偏激地去打骂孩子。

而现今大多数家长对于孩子早恋的态度,就没黄磊这么理智,他们更多的是用棍棒来说话。

2014年3月,江苏南京发生了一件惨案。

18日那天晚上,一名13岁的初中女孩因学校有事,十点多才到家。父亲一直怀疑女儿有早恋,这么晚了都没回家。

父亲很生气使劲抽打女儿,甚至动用了钢管。最后女孩因全身多处机械性损伤致心、肺、脊髓挫伤并发肺脂肪栓塞而死。

天啊!真的太可怕了!恋爱不是洪水猛兽,它美好而又令人向往,也是孩子成长的绝好机会,为什么要如此地扼杀掉呢?

见过一个很暖的例子,也是位父亲的做法。

女儿在市重点高中读书,成绩属于上游。高三时女儿暗恋上了她们的班长,一个阳光帅气的学霸,但班长并不喜欢她。而暗恋的代价就是,女孩成绩直线下降。

父亲没有愤怒,更没有责骂,而是像朋友一样和女儿谈心,告诉她,恋爱不是生活的全部,自己变好了,喜欢的人自然就会注意到自己。

女儿听从了父亲的建议,先从外貌上改变自己。为了改变她目前130斤的体重,女儿改掉了暴饮暴食的习惯,还每天陪父亲长跑30分钟,坚持锻炼身体。

父亲还说了,女孩吸引男生注意的地方,不仅仅只是外表,最重要的是内在气质。所以,落满灰尘的古筝也被女儿重新搬了出来,年终的汇报演出,女儿弹奏了一曲《枉凝眉》,艺惊全场。同时女儿成绩也回到了上游。

至于女孩有没有和班长在一起,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这场暗恋中,女孩学会了守住底线,学会了化被动为主动,更加学会了提升自我,这就足够了!

于我来说,我也是过来人,也曾是个豆蔻年华的少女。对于男孩纯纯的爱恋,很青涩,也不知所措。

那会儿,早恋的我也曾遭到父母的反对,对于父母的严厉教训,并没有阻止到我情愫的滋长。

其实,孩子早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国家庭什么教育都有,唯独没有恋爱教育。

所以,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对于孩子恋爱教育方面是缺失的。

但在国外的文化中,对于恋爱这一块是十分开明的,不存在早不早恋这一说。

在电影《暮光之城》中,读高中的女主伊莎贝拉,爱上了同学爱德华,她打***告诉自己的母亲,她有男朋友了。母亲的第一反应是,有没有避孕。

但是如果放在中国家庭,恐怕是要上演拳打脚踢的动作大戏了吧!

父母似乎认为应对孩子早恋的措施,唯有恶语相加,施暴等残忍的手段。

除此之外,网络上随处可见的“孩子早恋怎么办”提问帖与指南。

还有各地高中通过“不得互发短信”“不得结伴就餐”等校规严格禁止男女生交往,在食堂设置男女生分餐的例子。

其实,这些通通都不奏效,唯有家长填补恋爱教育上的这份缺失,对孩子的恋爱观进行正确的引导,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那么,家长对于这份缺失该如何弥补呢?

首先,家长要明确孩子是有早恋倾向,还是已经早恋了,然后再进行不同地引导。

当孩子仅仅只是对某个女生、男生产生好感时,这是现阶段孩子很正常的一个现象,家长不该去责备孩子。当孩子已经早恋时,父母要做的不是着急去否定孩子,也不是极力去阻挠孩子谈恋爱,这样的效果微乎其微。

家长可以充当孩子朋友的角色,多和孩子谈心,让孩子放下戒备,令孩子觉得自己是被尊重和接纳的,这样一来,孩子并不会一味地去想着恋爱,而会对这个问题有所正视。

2.孩子有了自己喜欢的人,没什么好慌张的

孩子在学生时代,会学到很多书本上的知识,同时也会接触到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这一门课,其中当然包括同性和异性。

家长不难发现,孩子在喜欢一个人的同时,也会有讨厌的人,所以,喜欢和讨厌是同时的,家长并不需要过于的紧张。

3.刻意制造人际交往断层

很多家长都有一种错误的意识,觉得不让孩子和异性玩,就能阻止孩子早恋。这个想法其实是错误的,这样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孩子日后的交际能力。

就拿常出现的“双面人”来说,他们在网络上和现实生活中简直判若两人,网络上开朗、大方,可现实中沉默寡言,不懂得如何与异***流。

随着孩子逐渐成长,小时候被刻意制造断层的劣势,就会逐渐体现出来。

所以,与其一味地无效反对,不如在适当的时候告诉他们,“孩子,你谈恋爱可以,我不反对,但你一定要有原则,要有底线!”

原标题:催女人生二胎,先给男人放产假

男人,需要更长的产假。

前两天,看到人民网的一则新闻:

华南师大教授建议,为让女性愿意生二孩,应该把她们从工作岗位上解放出来。建议女性休满一年产假,在家全心全意带孩子。

网友们纷纷不愿意了,“这是要断女性的职业路吗?”

其中最高赞的评论是:“建议女性休半年,男性休半年,减少女性就业歧视。”

女性休一年产假,意味着什么?

一位职场女性说:一切变得太快,没人愿意等你。

还记得姚晨吗?当年凭借《武林外传》里的郭芙蓉成为喜剧新星,排行榜长年占据第一的微博女王。

今天,她却站在舞台中央说:我没有戏可以接。

从成名到今天,奋斗了12年,姚晨终于不红了。

只是因为,她生了二胎。

在一期《星空演讲》上,姚晨演讲的主题是:中年女演员的尴尬与困惑。

当红时的她,是人挑剧本,挑来挑去,终于遇到满意的戏,准备摩拳擦掌、大干一场时,她和经纪人同时怀孕了。整个团队只好跟着一起休了产假。

3年后,孩子长大了些,姚晨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又准备摩拳擦掌、大干一场时,她和经纪人,又同时怀孕了。

上天就是这么可爱。事儿就是这么忖。

5年生了2个孩子,让姚晨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但她也决定,再也不生娃,要放开手脚,真的大干一场。庆祝新公司乔迁之喜那天,最后一名员工,抱着纸箱离职了。

站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年近40岁的女明星姚晨突然明白,人生有些东西,是无法重来的。

确实够尴尬,也足够困惑。

因为生孩子,女性错过了什么

人是没有分身术的,女人也没有。

我的朋友安姐,是一家外企的销售顾问,年薪30万,绩效经常排前几名,很受老板重用。

前几个月,她兴高采烈地跟我说,因为工作出色,上司帮她争取到公司仅有的一个培训名额,只要出国进修半年,回来就能顺利晋升高级管理层。

雄心勃勃想打进高层的她,根本不敢生孩子。

但明天和意外,总有一个先来。

不久她就发现,自己竟然已怀孕6周,她一下子懵了。冷静下来,还是慢慢接受了,毕竟孩子是自己身上的一块肉。

计划被打乱,女强人和好妈妈这两个身份,她只能选择一个。

回到公司,她告诉女上司放弃培训名额。亲自栽培了她5年的女上司,只说了一句话,你不知道这是多少人都羡慕不来的机会吗?

之后生完宝宝,安姐发现,自己的全部心思都在孩子身上。老公工作太忙,公公婆婆又不愿意离开老家。为了多陪孩子,她放弃原来的工作,换了岗位,做月薪只有4000的文员。

我问她,这落差你受得了吗?她说受不了也没办法,为了孩子,只能牺牲自己的事业。

今年35岁的左菲菲,在一家证券公司上班,她说,“我的同事里,几个女性领导都是在生完孩子6周后就上班了。因为她的位子不能缺人,一旦她不在岗位上,公司就会找人顶替她,也就是说之前的努力都可能归零,一切从头开始。”

女人生孩子,就像赌场上的“晒冷”,意味着事业身材相貌全部筹码押上。

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气魄?并不是谁都做得到的。

无产阶级的革命性更彻底,那是因为“无产”,所以“无畏”。

凡是手里有一定既得利益的时候,后面的选择就会受到束缚。

前面拥有越多,后面就越难以舍弃。

对于职业女性来说,事业是一场长跑,怀孕了就不得不停下来,跑得越远的人,离场时越不甘心。

生育的风险,没人替你买单

前几天,广东电视台报道,在中山东凤镇一家电器厂,从事质检员2年的孙女士,她在怀孕6个月后,被工厂通知调岗。

工作环境大有改变,最炎热的8月,在新岗位上,别说空调,连风扇都没有。更令孙女士无法接受的是,自己的工资从3500一个月,降到1700元,少了一半。

阿白今年30岁,一直在西安一家化妆品公司上班。公司知道她怀孕后,前后七八次找她谈话,意思无非都是让她走人。

阿白当然不肯。可是公司不仅停止了她手头的所有工作,扣除她当月工资的20%和年终奖,

还把她从各个工作群里都踢了出来。最后还以她不服从公司安排为由,要将她调离原先的人事岗位。

阿白说:“我一个孕妇,调我去生产部当工人,那边工作强度那么大,这不就明摆着逼我离职吗?”

这些公司的做法显然违法了劳动合同法。怀孕女职工固然有权利去告公司,但和公司撕破脸之后呢?原公司肯定很难再待下去了,大着肚子,又没有新公司肯聘请。

最终为生育买单的,还是女人自己。

即使没有怀孕,女性,作为一种性别,在劳动力市场上,都有很大几率受到歧视。

做了7年人力资源的钱月,说起了HR圈里心领神会的段子:来面试的,只要是女性,都会人事部默默地被贴上各种标签。

女性还没生孩子,是“以后要请婚假和生两个孩子产假的定时炸弹”;

生了一个孩子的女性,“是随时生二胎的定时炸弹”;

已经生完二胎的女性,额头上写着“我有两个娃,哪有精力工作”。

生育风险,不仅在于妊娠高血压、糖尿病、难产流产这些身体上的风险,也会有调岗减薪、变相辞退、事业停滞等职业上的风险。

生孩子,就像是职场路上亮起的黄灯,该冲还是该等,结果都由女人自己承担。

时过境迁,等你生完孩子回来,早已经物非人也非。机会错过了,拼命的资本也没有了。心有余而力不足,就只剩无可奈何了。

让男人为生孩子分担更多的风险

前几天关于生育的话题是吵得沸沸扬扬。各种天方夜谭的论调都有。

同样的问题在日本已经存在多年。现任首相安倍晋三曾经被记者问到这个问题。他回答说:“把生不生孩子的决定权交给家庭。而我们应该为生育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

我们也确实正在努力。前几天就有新闻报道:面对持续低迷的人口出生率,辽宁、湖北、新疆等地出台了更加积极的生育政策,延长产假时间,二孩产妇产假可延长至6个月。

其实,早在去年“全面二孩”放开后,很多省份都调整了产假。在某些地区,女职工可享受最长的产假,可达190天。除了产假,还有30天到3个月不等的生育奖励假。

有人说,这是政府在慷企业之慨。

生三胎,每胎休大半年,用人单位还敢招年轻女性吗?即使招了,敢把她们放在重要的岗位上吗?而且生孩子越多,休假时间越长,女性重回职场的障碍将会越大。

放开三孩、延长产假,对于工作稳定,事业心不强的女性来说,是福利。对于真正追求事业的女性来说,是噩耗。

作家丁阳说,女性在劳动力市场越不受歧视,生育意愿就越强,两者是互相促进的。

大家好像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男人在生儿育女中扮演的角色。很多人就是贡献了一颗精子,好点儿的会赚钱养家。但这还不够。女性在生育中面临的风险,必须要让男性一起来分担。

比如,延长的男性的陪产假。在我国,男性的陪产假通常只有15天,在某些省份甚至只有7天。

延长男性陪产假,可以减少企业只针对女性的隐性歧视,分散风险;让丈夫有更多时间在家帮忙带孩子,会让女性有更好的生育意愿。

男人必须认识到,在现代家庭里,男人的角色不仅仅是个养家糊口的人,还是父亲,是丈夫,必须对生儿育女这件事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因为到了今天,女性挣钱养家的角色在加强,分工已经发生了变化。

我们不妨看看德国的经验。男人陪产假延长开始,只有3.5%的父亲愿意休产假。两年后,这一比例已经上升至21%,现在已接近30%。

而且,陪产假的延长,还明显有助于让男人习惯父亲的这个角色。数据显示,休完产假后,德国父亲平均每周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减少了4小时,而他们每天花在照料、陪伴、教育孩子上的时间增加了1小时。

相对于不休产假,休产假的爸爸更愿意多陪孩子,做家务也更积极。

毫无疑问,这对生育绝对是件好事。

我们谈太多女性事业打拼,

有一次参加大型论坛,董明珠和几位男性CEO一起被采访,男性CEO被问到的,就是关于利润、关于管理的问题。

而她被问到的,就是:你是怎么平衡事业和家庭的?

她坦言,自己在工作上投入太多,母子交流肯定会减少。“这个和谐实现不了。”

我们谈太多的女性独立、自强,但很少谈及男性应该回归家庭。倒是“君子远庖厨”“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论调大行其道。

新时代对女性的要求,一边是“职场”,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一边是“妈妈”,肩负对孩子的责任。

这是一个谎言,两难的问题。人的时间、精力、耐性是有限的,消耗掉,就没了。我们得承认,上班和带娃本来就是互斥的,没法两全,不可能兼顾。

当女性已普遍走出家庭去社会打拼的时候,我们要鼓励女性生育,不是去打鸡血,多给几天产假,高喊加油努力,让她们自己去平衡工作和生活。

而是让更多的男人,她们的丈夫,有条件、有意愿回归家庭,在生育这件事上,让男性多分担。

二孩妈妈琴琴说,曾经自己生完大宝后,就像死了一回,发誓不再生二胎。但坐月子里,丈夫细心地给她擦身子,主动给宝宝换尿布、洗衣服,夜里爬起来喂奶,这些都让她后来改变了主意。

丈夫帮带娃,胜过所有催生的屁话。

让男性享有更长的产假,会让女性有更好的生育意愿,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顾,企业也不再有针对孕产妇的隐性歧视。当然,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状态,但这肯定会对鼓励生育起到很大的作用。

作家艾小羊在讨论这个话题时说道:

“只有整个社会,都能站出来解决职业女性与母亲的身份矛盾问题,而不是将这种痛苦和残酷,视为性别的理所当然,女性才能心甘情愿地享受为人母亲的痛与乐。孩子不是某一位女性的,他们是家庭的未来,更是国家的未来。”

来源:国馆,一个有品有内涵的公号。用文化修炼心灵,以智慧对话世界,在这里,重新发现文化的魅力。国馆2018重磅新书《图说二十四节气》正火热销售中。本文部分观点参考《让男性跟女性休一样长的产假?请认真对待这个建议》,作者:丁阳。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