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创业 创业从什么开始

他17岁开始创业,23岁成了投资大佬的宠儿。他曾经口无遮拦,也因言语而把自己推向风口浪尖,但他从不掩饰自己的性格,他就是余佳文,超级课程表的创始人。

1990年出生的余佳文是个典型的90后,张扬,另类、不按常规出牌......。

在小学,班级组织捐款,每人2块,要给教室装个风扇,可余佳文却自己跑去校长那里,“这不是学校的事么,凭为什么让我们交钱?”

在初中,他偏科厉害,数学跟物理全是满分,而历史与地理却动不动就挂科,搞得班主任左右为难,不知道是表扬好还是批评好。

高中时期,余佳文仿照社交网站,做了一个“寻伊”,最巅峰时期网站的日流量超过8万。2年后的2009年,他以几千元的价格出手,淘到了人生当中的第一桶金。

上大学,余佳文参加社团,加入学生会,成立“XTUONE”工作室,搞邮箱客户端,忙得不亦乐乎。

当然,余佳文最出彩的还是超级课程表。

当时,学软件工程专业非常辛苦,一周有30节课,余佳文整天晕头转向,动不动就错过上课时间,或者走错教室。

你知道的,碰到老师点名,这节课就挂了。

要说呢,学校也有教务系统,可手机登录屏幕太小,根本看不清字!

“必须搞出一个像样点的课程表!”于是,2011年5月,余佳文搞出一个软件,能够跟教务系统对接,起名“超级课程表”。

功能其实很简单,只是显示课程名称、地点跟老师姓名,关键是方便,“只要输入学号跟密码,就能在手机上一键导出课程表。”

很快,2天之内下载量超过500。

于是,余佳文干脆搬出了宿舍,在学校附近的城中村租了个房子,他瞄准了全国3000万的大学生。

2个月后,超级课程表2.0版上线。

添加课表?当然可以,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教务系统都能实现一键导入,所以不能自动导入的时候,就可以手动添加。

蹭课功能?当然可以,只要扫一扫就能快速复制别人的课程。余佳文还增加了评价功能,“就像大众点评一样,可以给老师打分。”

社交功能?那是必须的。以前在课堂遇到个漂亮的学妹,不好意思要联系方式,这回只要使用传纸条功能,就可以直接加为好友。

还有学校八卦,校花校草选举,跳蚤信息等等。

总之,超级课程表不只是一个课程表,更是一款整合高校资源的神器!

有了产品只是第一步,如何发展客户呢?

刚开始,兜里没几个钱,余佳文只能采取卖苦力的方式。他每晚9点以后去广州各个大学贴海报,“搜索超级课程表,即可免费下载!”

问题是大学生见的世面太多了,一个课程表算什么东东?所以,半年下来,注册客户才1万多。

就在那个时候,张小龙的微信横空出世。于是,余佳文第一时间启动了微信宣传。

秘诀就是做标题党,“刚刚,广州一个大学生通过一个晚上拯救了剁手党”,“失误一次,后悔一辈子,大学生捡到肥皂能上交.....”

秘诀就是蹭热点。开学的时候,启动美女教师评选,***考试前夕,启动英语十大吐槽段子。

短短2个月,注册用户突破10万。但是,要想形成百万级的下载量,不花钱推广是万万不行的。

所以,找钱就成了余佳文的第一要务。

那段时间,他挨个对广州的天使机构进行拜访。不过,走了一个星期,就泄气了,“联系了40多家,连门都没进去。”

直到2011年8月,余佳文遇到了创新谷的朱波。尽管余佳文的商业计划书写得很烂,朱波却一眼相中了背后3000万的大学生。

就这样,余佳文拿到了第一笔50万的天使投资。

随后,他在全国30个校园同时启动超级实习生,超级版主、超级校园的招聘工作,并且一口搞定了3万个兼职大学生。

你想啊,每个大学生背后就是一个班级,怎么着也是30-40个同学,而且,他们全是给5星好评。

当然,只要下载超级课程表,就有机会抽手机,就有机会获得500M流量包,就有机会获得拍立得。

而且,他还跟沪江英语,金山词霸联合,上线英语学习板块。

这回,超级课程表上了快车道,注册的大学生很快突破了100万。

当然,余佳文自己也没有闲着,他最擅长的是炒作自己,也就是把“90后CEO”这个标签最大化。

在很多人眼里,90后是垮掉的一代,是扶不起的一代,是妈宝男......。

所以,2013年5月,余佳文一参加东南卫视的创业真人秀节目《爱拼才会赢》,立马赚足了眼球。

一样地不好好学习,一样地大学创业,一样地对穿着不讲究。于是,有网友制作出“余佳文VS扎克伯格”的恶搞图。

天使第一人薛蛮子称赞,“这小伙子智商高,情商也高,绝对是个人才。”

节目过后,余佳文拿到了薛蛮子300万美金的投资意向书,就此名声大噪。

仅仅一个月后,他又拿到了红杉资本、策源以及真格的A轮融资。

不过,让余佳文真正走入大众的是2014年。

那一次,在央视一套《青年中国说》节目里,他口气很狂,“明年准备拿出1亿元给员工分红,年轻就是要敢拼,敢闯,大不了从头再来!”

俞敏洪当即表态,“我放弃投你了!”周鸿祎批评余佳文不知天高地厚。

然后,90后却很买账。一夜之间,余佳文演讲的视频阅读量突破100万。

不只是90后,甚至阿里巴巴都成了他的粉丝,而且一给就是数千万美元,超级课程表估值也从1000万飙升至4个亿。

1年后的2015年,超级课程表注册用户突破3000万。

余佳文父母都是卖猪肉的,他小时候曾经跟父亲凌晨6点去市场摆摊卖猪肉,猪肉不卖完不回家。

所以,余佳文养成了急性子的脾气,有时候开会开到一半,会当场发飙,不过,不一会就跟员工道歉,“我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在管理上,他也很90后。

余佳文自己的工牌叫“主公”,副总裁的工牌是“差等生”,女同事的工牌是“老娘”。

余佳文招人从来不看学历,也不看什么英语***,“直接告诉我你会做什么,能做什么,给你一个月的时间,证明给我看。”

员工意见不合?他会把产品经理叫来,让大家与这个产品经理PK,谁骂赢了,谁就是最后的老大!

而且,余佳文自己也吵架,他曾跟一个女同事吵架,吵得自己泪奔夺门而出,“在公司,男女平等,员工老板平等。”

当然,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2015年8月15日,余佳文发布长微博致歉,“创业不易,炒作可耻!我决定从个人持有的股份里,拿出10%给团队,作为对我1亿分红食言的补偿和道歉。”

“创业就像屁股后面有一条疯狗在追,你得不停奔跑,停不下来,解决问题才是缓解压力的最佳途径。”

让我们祝福这位28岁的好少年!

  当很多人还在尝试和体验诞生不到两年的微信时,一些人已经开始将微信当作创业利器。

  这些“创业者”大多是刚刚崛起的90后,他们敏锐大胆,对新生事物敢于尝试,勇于行动又富有商业头脑,虽然没有多少资本,却有很多新的点子。几乎零门槛、零成本,建立在熟人基础上的微信社交平台成为他们最好的创业舞台。

  更重要的是,微信不仅是他们的工作平台,还是他们的生活方式。

  公交、地铁上,手机成了消磨时间的工具,玩微博已经落伍,微信成为时尚。与许多同龄人一样,杨洋每天手机不离手,即使吃饭时也会在微信上聊天、看新闻。

  “我们年轻人都玩微信,也不觉得有什么神奇的。但是,工作后我发现很多人尤其是企业不知道怎么用微信,就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创业机会。”

  2013年6月,毕业不到一年的杨洋辞掉工作,和几个不同专业的同学和朋友一起开了一家公司,没有丝毫的犹豫。

  公司的主要业务就是帮助那些不太懂微信的老板搭建微信公共平台,让这些中小商家完成从传统媒体营销向新媒体营销的过渡,并提供给商家一整套宣传服务,具体从宣传方案制定到宣传材料设计再到执行。

  为小企业搭建微信平台只是一个技术活,让他得意的还是自己微信平台粉丝数量。现在,他微信公众账号已有不下20万粉丝。

  “在微博里上10万粉丝就算‘大V’了,以我的粉丝数量,在微信里绝对是‘大V’级别的。而且微信和微博不同,后者在传递信息方面有着很强的优势,传递信息和观点很快。微信是社交媒体,是建立在熟人朋友圈的基础之上,粉丝粘性很强,在上面发布信息不仅意味着关注,还意味着这些关注的人就是客户本身。”开始创业的杨洋对微博和微信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很多人。

  如今,杨洋的公司已经从最初的4个人发展到10人,营收接近70万元,算小获成功。

  “本来是给身边几个女性朋友玩的东西,没想到一玩就玩成了创业。”苏娟在一家知名的IT媒体做过记者,还做过奇虎360战略投资人,在朋友眼里是一个时尚睿智达人,闺蜜们遇到情感或工作上的问题,甚至穿衣打扮问题都喜欢向她请教。问得多了,她索性在微信上策划了一个名为“她生活”媒体,供朋友们看着玩。没想到,玩着玩着就玩出了商机。

  她的这个自媒体从2013年初开始上线,仅仅3个月就聚集了1万多名粉丝。苏娟敏锐地嗅到了“她生活”的价值,果断辞掉工作,开始创业。

  “她生活”的内容也完全以闺蜜的姿态出现在用户面前。“拆解大叔,培训女纸;走进闺蜜梳妆台,教你变美;心理专家坐诊答疑……”“她生活”每天都以一至两个不同的主题向读者提供专业的内容,一周会推出10余个主题。

  在提供专业内容的同时,建立在微信平台上的“她生活”还能与读者实现互动问答,“她蜜”和“她她”,以及“她蜜”之间交流着消费、情感、心理、八卦等“女性刚需”话题。从单向到双向互动,建立在微信平台上的“她生活”已经和传统媒体有了质的区别,更像一个社区。

  截至2013年底,只有两位全职编辑的“她生活”粉丝数量已经超过30万。

  “微信实现了我的梦想。我以前所在的杂志,最高峰时期的发行量也没超过10万份,还不到一年我就有了30万的粉丝数量,这让我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曾经做过媒体的苏娟仍有着很深的媒体情结。

  首都经贸大学食堂有了外卖!不想去食堂挤着打饭,只想宅在宿舍玩游戏的同学们有了一个好的订餐平台。

  从2013年4月开始,一个叫做“首大订餐”的微信公众号开通了,学生只要在微信上下单,就有人会准时把他在食堂订的饭菜送到宿舍。

  开通这个微信平台的是首都经贸大学大三学生刘奇。“因为有很多同学喜欢宅在宿舍,或者是上课时就想好了吃什么,如果回到寝室时就有人把食物送到门口,会很方便。”

  仅用了一周的时间,刘奇就把这个点子变成了现实。这包括撰写计划书、获得食堂独家合作资格、组建团队等很多繁琐的工作。

  刘奇的团队要做的是,每天午饭和晚饭前,收集微信里下的订单并把他们传到食堂,把食堂打包好的订单(他们在食堂专设了一个打印机用于接收订单)核对后送出即可。首都经贸大学共有3个食堂,每个食堂的配送需要二三人[来源:.cn/]。这个平台一经推出,便受到学生们的热情追捧,每天的订单就像雪片一样。有了食堂众多用户带来的稳定订单,刘奇的团队开始扩张他们的业务,拉入校外外卖、饮料、便利店等商家使盈收扩大。

  刘奇认为,自己团队最大的优势就是“垄断”:学校管理比较严格,外边的人不能随便出入,只有学生才能上楼,这一点是其它非学生外卖平台所做不到的。

  目前,刘奇的订餐平台上还有另外一个合作伙伴,接入的是校外商家,两个平台加起来的销售额每天5000元左右,提成则平均为8.7%,这还是在未把校外商家纳入他们自建物流时的数据。

  除了“玩”订餐平台,刘奇现在还在认真思考另一件事:看看能不能用互联网的方式的来改造家乡的传统服装制造业。

  在微信出现之前,人们沟通的方式依赖通信系统,通过***、短信、在线聊天工具、微博、邮件等方式进行。这些沟通方式要么对电脑有一定的依赖,要么需要承担较高基础通信费用。

  微信从天而降,迎合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更便捷、更丰富、更廉价沟通方式的需要,创造了新的沟通方式,其他沟通方式存在的一切问题都得到了创造性解决。微信拥有比以往任何沟通工具都具优势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很多非常实用又有趣的功能应用。“微群”、“按住说话功能”都引领了整个移动互联网时代产品功能的创新。

  从2011年1月微信正式上线到2013年10月,微信用户达到6.7亿,其中活跃用户超过2.7亿。2012年8月,微信开始推出企业公众账号,一年多的时间里,企业公众账号就超过800万个,而且每天仍然以超过8000家的数量增长。

  海量的用户、以熟人为纽带的社交基础,用户不仅可以在微信上与亲朋友好友交流沟通,还可以按自己的喜欢和需要,订阅相关内容和相关企业的产品与服务。

  微信结合了智能手机的特性以及用户使用习惯,创造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沟通方式的新格局,它在满足人类沟通需求基础上建立起熟人社交模式,进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不论对于个人还是企业,微信都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好的创业机会。

90后CEO一度是媒体追捧的热点,为什么今天却成了反面教材?

创业的成功与否,有年龄密码吗?为什么?

为什么AA投资更喜欢25-40岁的创业者?

为什么AA投资会违背自己的投资原则,即投资了90后,也投资了60后?而且两个项目都很成功?

近期神奇百货的王凯歆因为“搬家离职”事件又掀起了一波“90后CEO就是不靠谱”的口水仗。而在不久以前,以、为代表的“失败的90后CEO”们也如坐过山车般地快速经历了从媒体宠儿到千夫所指的完整周期。

那么,90后创业是否就与成功无缘呢?A姐不那么看,我们AA投资投资过90后,也投资过60后。两个项目目前都很成功。他们怎么做到的呢?今天A姐就跟你独家分享一下我们AA投资的内部经验。

创业成功率与年龄密切相关,但与是否“90后”无关

其实,创业是否成功,跟“90后”的标签无关。因为每个人每天都在变老,年龄最大的90后现在已经有26岁了。再过几年,90后将成为TMT创业的主流,将有越来越多的优秀90后CEO涌现,90后也将不再是当前被“吊打”的状况。其实,历史总是重复的,曾几何时80后创业者也被视为“不靠谱”的典型而被“吊打”,但如今他们已成为创业的主力了。

所以,创业成功与否,与“80后”、“90后”的标签无关。但是,创业的成功率一定与CEO和初创团队的年龄密切相关。AA投资最喜欢投资的CEO年龄在30-35岁之间,往上可以加5岁(尤其是To B的业务),往下可以减5岁(尤其是To C的业务)。

为什么我们喜欢投资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年龄过大或过小,在创业的时候面临的挑战都很大。一方面是人的精力和体力、冲劲和干劲,以及学习的能力,开放的心态等因素都将随着年龄的提高而降低;另一方面,心态的成熟、经验的积累、人脉资源和行业积累都需要时间和历练,太年轻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积累。所以AA投资认为创业是有黄金阶段的,那就是25-40岁(即30-35岁±5岁),我们倾向于投资这个年龄段的潜力股。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