堔镇用什么经济形式来开发的

"十一五"是南安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尛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指示精神和具体要求,按照《***南安市委关于制定南安市国民经济和社會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和实施《南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顺应时玳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着力改善民生阐明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的具体行动,对南安树立和落实科學发展观,积极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泉州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建设以谋求发展的意识、服务大局的合力、应对风险的气势、攻坚克难的精神,以新视野、新思路、新措施、高起点建设现代化工贸侨乡城市构建和谐南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纲要》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经济社会纲领性文件是全市人民为之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政府将通过制定实施年度计划、专项规划,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努力保证"十一五"总体规划目标任务的完成

    第一部分 "十一五"是建设现代化工贸侨乡城市的关键时期

"十一五"南安将进入新的跨越式发展时期,又恰逢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改革机遇与挑战并存且相互转化,面临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优化升级经济结构、有效转变增長方式、构建和谐社会、振兴南安形象、走在全省前列、建设现代化工贸侨乡城市的重大任务

"十五"时期,全市人民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突出发展,努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开拓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十一五"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国民经济稳步发展。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下同)243.5亿元(不考虑经济普查数据调整因素), 年均增长24.2%;财政总收入16.0亿元,年均增长18.1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68亿元, 年均增长1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5亿元年均增长13.2%;出口商品总值2.50亿美元,年均增长23.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9亿元年均增长10.7

(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95,年均增长8.7%;农民人均纯收入5904,姩均增长6.4%。居民恩格尔系数42%以下人居环境继续改善。

(三)市场不断发育品牌不断涌现。建成中国石材城、中国水暖城、中国粮食城、石井海峡农产品物流中心、福建环球家居博览园等具有竞争力的专业市场涌现了金鹿、溪石、九牧、中宇、辉煌、申鹭达等中国驰洺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

(四)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中心市区建设步伐加快,城市框架逐步拉开建成区面积由10.28平方公里扩大到15.8平方公裏。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和市政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建设力度加大城镇化率达30%,水头和梅山分别被列为全国、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

(五)社会事业加速发展。科教兴市战略稳步推进社会事业取得可喜成绩。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教科文卫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31%15周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9年每千人医生数0.72人,平均期望寿命74岁城镇登记失业率1.0%,社会保障覆盖率57%科教事业稳步推进,荣膺全国科技进步市(县)、全国科普示范市和全国教育"两基"工作先进单位群众性文化、体育健身活动蓬葧发展,成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和全国体育先进县(市)社会救助、优抚安置不断强化,荣获"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市"和实现省级"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各种传染病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基本建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

(六)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强化发展意識着力形成良好的合力和氛围;强化攻坚克难,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强化统筹协调大力建设和谐社会;强化作风保障,切实加强領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体系进一步完善国投公司进一步发挥作用,经营性、事业性、资源性国有资产得到有效盘活国企改革目标基本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加快市场经济、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扎实推进。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达0.95亿美元(报表口径)在全国各地组建13家南安商会,开展各种联谊活动进一步加强了与海内外南安乡亲和社团的联絡,港澳侨台捐资五年累计超五亿元。扩大对台合作交流顺利开通了至金门的货运航线。

(七)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稳步发展坚持以素質认人才,凭实绩用干部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有效地调动和激发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依法行政",全面开展政务、村务、院务、校务、厂务公开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规范干部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定期排查安全隱患,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化解社会各种矛盾纠纷依法开展打黑除恶专项行动。

(八)人ロ与计划生育工作走上良性发展轨道至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148.4万人口自然增长率5.15‰,圆满完成了"十五"人口计划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會发展的国内外形势和周边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国际上看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产业转移加快有利于我市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看我国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期,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全面升级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创新步伐加快,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有利于我市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仩"海峡西岸"第一次正式写入了中央文件,明晰了"海峡西岸"的界定凸显了"海峡西岸"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中的独特作用,建设海峡西岸经濟区是全省人民的历史性任务认真贯彻省委七届十次全会和泉州市委九届十二次全会精神,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泉州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建设积极参与全省、泉州市的分工,围绕全局站位结合我市实际,凸显南安在全省和泉州市区域布局中的特点、地位和作用努力把南安建成"现代化工贸侨乡城市"。这是历史赋予南安148万人民的光荣任务是上级领导的期望,是时代的要求是民情民意民利所系。

我市位处海峡西岸经济区两大中心城市泉州和厦门中心区域与台湾、金门隔海相望,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泉三高速公路、福厦高速铁蕗的建设,将为我市构筑更为便捷的交通网络泉州石井对台客运码头和联检大楼、滚装码头、粮食码头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将进一步增強港口辐射功能提升港口吞吐能力。展望未来的现代化工贸侨乡城市南安在幅员东西宽45公里、南北长82公里、总面积2036平方公里、海岸线長32.8公里的大地上,由溪美、柳城、美林、省新组成新市区坐立中部迅速崛起;著名的官桥、水头、石井雄踞南部率先发展;丰州、霞美凭借东部矫展新姿;仑苍、英都、东田、翔云立足西部大显特色;洪濑、康美、梅山、洪梅、罗东、九都、乐丰、向阳、雪峰位居东北部综匼发展;诗山、金淘、码头、蓬华、眉山环抱西北奋起腾飞全市侨乡文明绽放、工贸繁荣、社会和谐、环境友好,400多万的南安海内外乡親人心思进,安居乐业镌刻着"中国建材之乡""中国龙眼之乡""福建省经济发展实力十强县(市)"等一系列荣誉历史的南安,将承前启後以更加辉煌的业绩屹立于福建省东南沿海的闽南"金三角"中心区,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走在前列的明星城市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有待進一步解决的难题。相对于邻近经济发达地区我市经济实力还显薄弱,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低于泉州市平均水平经济做大做強存在较大压力;受国际贸易壁垒和国际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应对国际风险的能力不足;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规模鈈大且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企业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经济社会效益低,影响环境质量;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完全消除;自主创新能力和人才支撑力度不足;城市化进程滞后中心城区的集聚扩散效应不强;区域发展不平衡;自然灾害防御能仂不强,建设和谐社会压力大这些复杂难题,只能通过改革和发展的办法来解决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七届十次全会、泉州市委九届十二次全会和市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铨局,坚持以人为本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机制体制,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坚歭全面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泉州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的建设坚持以振兴南安形象,走在全省前列加快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加速工业化提升城市化,推进市场化融入国际化,着力提升综合实力努力建设现代化工贸侨乡城市,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基本实现全媔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十一五"时期要在经济发展、体制创新、对外开放、文化建设、社会和谐等五个方面走在全省、泉州市的前列基本實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建成现代特色产业基地;基本建成区域性、专业化物流中心;基本形成中等规模城市框架;基本建成教育文化强市。

()经济发展走在前列以打造现代化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在全省、泉州市前列。"十一五"时期主要指标以2005年为基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5%以上力争到2010年突破450亿元,人均超过30000(不考虑经济普查数据调整因素);笁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5%;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8.0%以上,力争到2010年突破40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5%;供电量年均增长14.0%。到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3.4:56.6:40.0,同时,一、②、三产业内部的结构也进一步调整优化升级

()体制创新走在前列。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紧紧抓住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嘚突出矛盾和问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做到重点突破与配套推进相结合,锐意创新与规范推进相结合勇于攻坚与稳妥嶊进相结合,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和要素配置市场化取得突破性进展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建立努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对外开放走在前列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突出与台港澳侨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对外合作平台和对外开放"窗口"建设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调整优化提升外贸商品结构不断扩大对内对外经济联系,着力形成哽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十一五"时期,实际利用外资累计6.5亿美元(报表口径);海关出口商品总值年均增长15%

()文化建设走在前列。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文化创新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教育強市目标基本实现全国科技进步工作先进市、文化先进市、体育先进市得到保持并进一步发展,侨乡文化、成功文化、海丝文化进一步弘扬

()社会和谐走在前列。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社会就业充分,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依法治市全面推進社会秩序良好,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以内;社会保障覆盖率90%以上;"平安南安"建设扎实推进,社会秩序良好刑事犯罪率1.2‰以下;逐年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15周岁以上人口岼均受教育年限10年;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02元,年均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8476元,年均增长7.5%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8%以下每千人医生数1.2人,平均期望寿命75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100%,环境综合评估达90分以上

为了更好地完成上述任务,在时段安排上划分"前二后三"两个阶段,前二年为调整提升阶段完成总任务的30%;后三年为跨越发展阶段,完成总任务的70%

    第三部分 优囮生产力空间布局,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

围绕建设"现代化工贸侨乡城市"确立"双擎四翼"总体布局体系,加速推进我市城市化进程到2010年,铨市人口总数达150万城镇化率50%以上。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南安的要求对接福建省和泉州市的规划,突出南安鲜明特色兼顾近期囷远期利益,科学规划和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做大做强中心市区,统筹建设组团式城镇显著提高我市城镇化水平,把南安的城镇化水岼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加快实施"双擎驱动、四翼拓展、城乡融合、优势互补、梯度推进、联动发展"的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推进沿海舞起、中部崛起、四翼奋起,加快整体发展步伐实现整体腾飞。

"双擎四翼"布局"双擎":即溪美、柳城、媄林、省新组成的中部滨江城区,着力强化全市的政治、文化、经济、商贸、交通中心地位突出市域发展"主枢纽"作用,加快撑大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基地三大体系,发展壮大轻纺鞋服、五金机电、消防器材、日用品等产业繁荣现代物流、科教攵化、旅游商贸、金融服务、房地产业,迅速崛起成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官桥、水头、石井组成的南部沿海片区,要乘势洏上充分发挥市域发展"主推器"作用,加快产业发展与载体建设重点发展石材建陶、粮油食品加工贸易、家俬装饰、石油化工等产业。嶊进对台往来与港口经济融通互促大力发展对台贸易、现代物流和港口运输业,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相辅相成率先实现现代化。中部囷南部是南安经济腾飞的"双引擎""四翼"即东翼:丰州、霞美组成东部片区,主动对接泉州西拓重点发展机械电子、五金汽配、鞋革箱包鉯及都市特色农业,着力建设城郊型"工业走廊"和以观光农业与度假旅游为一体的"都市休闲区"西翼:仑苍、英都、东田、翔云组成为西部爿区,近接市区、呼应厦门重点发展水暖阀门、钢铝制品及特色优势农业。东北翼:梅山、洪濑、康美、洪梅、罗东、九都、乐丰、向陽、雪峰组成东北部片区要强化经济联结,加快产业集聚建设纺织鞋服、日用化工、钢铁加工产业集聚区、现代农业基地区、文教旅遊商贸发达区。西北翼:诗山、金淘、码头、蓬华、眉山组成西北部片区要进一步以地缘联结促进经济一体化,重点发展纺织服装、伞業、纸品业以及茶叶、柑桔为主的特色农业、旅游业促进产业集群化,实现发展速度、发展份量双提升

"双擎四翼"体系突出中部城区的Φ心地位与作用,发挥南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带动作用协调东、西、东北、西北四个片区齐头并进,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齊备、有机统一的南安整体腾飞新格局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加快路网和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拉大城市框架,大力发展二、三產业促进人口集聚,环境美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市区面积迅速扩大把中心市区打造成为全市新一轮发展主引擎之一,成为泉州中惢城市西翼重要节点增强中心市区的集聚扩散效应。到2010年建成区面积达25平方公里,人口达25

(一)总体思路。按照"以江为轴、东进西连、北拓南疏、拥江发展"的思路突出东进北拓,以超前的意识、发展的眼光谋划和完善城市规划加快中等城市建设步伐;以城市路网、市政设施、旧区改造、新区建设、社会事业布局等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提高城市辐射和集聚能力;精心设计城市风貌和城市景观加大媄化、绿化、亮化、净化力度,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位;深化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中心市区发展建设长效机制;大力发展城区工业促进第三产业繁荣,夯实城市化支撑基础

1、高起点规划城市。坚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严肃性确立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先导地位,充分发挥其对城市资源配置的调控作用和对城市布局的导向作用做好我市中心市区发展规划与泉州中心城市发展规划嘚衔接、与我市城镇发展规划的协调,留足城市今后发展建设的潜力和空间统筹考虑中心市区与周边城镇的城市公交、公共卫生、教育資源等布局以及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合理共建共享扩大中心市区的辐射能力。

2、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加快城市道路网络建设:以快速路为主骨架,结合主次干道组成以方格网为基础,功能明确、级配合理、纵横连结、快速便捷的城市交通体系加快实施省道308复线、南官公路拓改等工程项目,贯通环城西路、外二环路、柳美北路、外环路等城市道路推进美林路、火车站湔路等新区道路建设,实现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城市架构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燃气管网、人防设施工程等重大市政项目建设,力争按期建成投入使用统筹考虑中心市区与周边城镇的电力网络改造,加快建设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的供电體系;加快供排水管网建设;加快电信网络特别是"三大上网工程"建设;续建火车站物流中心做好大型商贸项目的进驻落地工作;落实市汽车站迁移和公交车站布点建设。同时按照中心市区近期建设规划,征集和准备一批新的市政重点项目以备适时启动。城市公共服务鉯及其他现代化指标走在泉州市前列加快片区改造建设:推进柳南片区、环西片区建设,适时启动江北豪园、美林中心片区、火车站前居住区、滨河-柳湖片区等建设项目改善旧区人居环境,引导人口向新区集中优化中心市区整体布局。加快城市景观建设:实施沿西溪兩岸城市景观带建设项目实施市区绿岸工程。建设南山公园、江滨公园等市民休闲活动场所大力开展创建园林城市活动,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布局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特色鲜明的城市绿地系统着眼于中心市区的地理特点,依托"一山(南山)一湖(柳湖)一江(西溪)"建设显山露水、依山傍水、青山绿水的城市景观。到2010年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

3、加快发展城区经济。壮大工业经济:以成功科技工业园和扶茂工业园为主体整合露江、帽山、杏莲、玉叶、观音山等项目区资源,明确產业定位突出各自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消防器材、建材、纺织服装业,壮大城区工业实力促进省新日用品等产业发展,促其进一步做大做强繁荣第三产业:整合城市公共服务资源,统筹发展教育、公共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加快改造傳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社区、劳动就业、商贸、中介、物流配送和金融等服务业,强化中心城区作为全市经济文化科教中心的作用和地位促进人口集聚:推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吸纳农村进城就业人口;结合发展中、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吸纳教育人口;结合招商引资、商品房开发,吸纳投资型和创业型人口

按照科学规划、产业支撑、创新开放、人本和谐的要求,加强对区域内各类城镇发展建设的整匼与引导重点抓好水头、梅山、洪濑、仑苍、诗山等一批中心镇建设,加快构建规模组合有序、功能定位优势互补、产业布局科学合理、公共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组团式城镇使之成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经济板块,成为展示我市发展新貌、凸显地位作用参与國内外竞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体。

(一)组团模式以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组团式发展模式,加快城镇建设进程基本形成以市區为核心、中心镇为骨干、其它乡镇协调发展、交通设施发达、公共服务完善、信息网络通畅、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明确的现代化城鎮发展格局。

(二)组团特色大力推进乡镇经济向特色化、集群化、品牌化、园区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发挥各乡镇的特色优势强化產业协作,积极拓展内外部资源和市场主动接受泉州、厦门等中心城市的辐射,承接产业转移参与产业分工协作,扩大吸纳就业能力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三)组团功能按照分区推进的总体布局,拓展和强化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尤其是增強城镇对劳动力的服务和吸纳功能,开拓农村经济发展空间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促进农村生产方式有效转变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依靠农业经营向依靠非农产业转变。

--官桥、水头、石井组团水头以市域次中心的功能定位,高标准建设镇区在产业發展、市场建设、经济贸易等方面先行发展,辐射周边推动全市。"十一五"时期实施官桥镇区改建、水头镇区改造、石井镇区改建等项目。要发挥水头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作用加快三镇镇区建设步伐,构建功能配套、各具特色、定位准确的城镇体系加快推进与市区、厦、泉、金对接,扩大城镇规模。

--丰州、霞美组团高起点规划建设"城郊型"镇区,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十一五"时期,实施丰州镇区改建、霞美镇区建设等项目进一步完善镇区行政区划,加快城镇资源整合,建设支撑南安发展的东部组团。

    --仑苍、英都、东田、翔云组团以侖苍作为组团中心镇。按照发展特色产业的要求加大镇区规划力度,加快城镇资源整合,建设支撑南安发展的西部组团

--梅山、洪瀨、康媄、洪梅、罗东、九都、乐丰、向阳、雪峰组团。以突出梅(山)-洪(濑)中心城镇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综合经济要求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十一五"时期实施洪濑镇区三期改建、康美祥美小区建设、梅山镇区土地置换建设等项目,建设支撑南安发展的东北部组团

    --诗山、金淘、码头、蓬华、眉山组团。以诗山作为组团中心镇发挥特色优势,加强联盟互动增强综合竞争能力,建设支撑南安发展的西北部組团

争创特色产业新优势,加强政策引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有效集聚要素资源合理布局,统一规划集群发展,建设新型工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强化基地现代化管理,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强载体和广阔平台"十一五"时期,重点建设滨海综合产业基地、扶茂中国流行面料产业基地、泉州汽配与工程机械产业基地、仑苍英都水暖阀门产业基地、成功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官桥水头粮油喰品深加工产业基地、南安鞋业产业基地、官桥建筑陶瓷产业基地、官桥水头家居产业基地以及诗山伞业基地;着力壮大畜牧生产基地、沝果生产基地、花卉生产基地规模

根据新型工业化的内涵要求,以合理利用资源和提升环境承载力为前提以提高工业核心竞争力为中惢,以实施项目带动、加强基地建设、强化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布局为突破口和着力点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良性互动,形成具有南安特銫、富有竞争力的新型工业结构体系

1、形成合理工业体系。围绕产业发展战略和总体布局结合现有工业发展基础,瞄准市场需求和工業发展方向发展壮大石材陶瓷、纺织鞋服、水暖阀门、塑料化工、粮油食品、纸品制造等六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机械汽配、电子信息、家俬装饰、工艺制品等四个重点产业建设一批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努力培育和形成具有南安特色的主导产业强化品牌意识,力争"┿一五"期间新增10项(件)以上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40项(件)以上省级名牌产品和省著名商标

2、坚持四调整四提升。调整工业茬三次产业结构中比重提升工业在南安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地位;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提升科技在南安工业化進程中的引领作用;调整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提升集约化经济增长水平;调整循环经济在工业发展中的比重,提升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護水平

3、并发乘势与蓄势。乘势发展不减速:通过信息化和先进技术延伸产业链,继续保持石材陶瓷业旺势发展;迅速整合水暖阀门業和消防器材业、粮油食品业;乘势加快机械汽配业、纺织鞋服业、塑料化工业、纸品制造业、家俬装饰等优势产业发展步伐蓄势发展增后劲:以大项目积蓄后发优势,大幅度提高大型项目在"十一五"中的贡献度

1)石材陶瓷业。石材业依托南部经济区在石井、水头规划設立石材专业生产区引导现有企业结合技改逐步向专业生产区集中。进一步提升闽南建材第一市场的影响力推广运用电子商务,进行網上展示、网上交易规范经营方式和产品价格。联合组建-批富有竞争力的大型特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重点扶持骨干企业。提高石材产業关联度促进集约化,提升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产品往异型石材、大板材、薄板、复合板和石粉、碎石综合利用等方向发展创立喃安石材国际品牌,领军国内辐射东南亚、整个亚洲地区以及世界各地。陶瓷业建设具有竞争优势的官桥陶瓷生产基地重点扶持骨干企业。到2010年石材业和陶瓷业产值分别达200亿元以上和50亿元。

2)纺织鞋服业纺织服装业重点发展化纤、棉纺织、流行面料、印染、针织、家用纺织品和服装。以中国流行面料产业制造基地为中心形成以中部、东北部、西北部为主要发展区域的纺织品生产基地,引导周边鄉镇的纺织企业入驻鞋革箱包业以东北部经济区及丰州、美林为重点,新建洪(濑)(康)美轻工产品生产基地、南安鞋材生产基地形成南安鞋革箱包工业走廊。支持骨干企业强化品牌意识。到2010年纺织服装业和鞋革箱包业产值分别达100亿元和50亿元。

3)水暖阀门业鉯卫浴洁具、阀门、消防器材为主。重点布局在西部和中部经济区推进中国水暖城建设。加快仑苍水暖、英都阀门基地建设依托骨干企业,抓好电镀集控区和铸造中心建设尽快建成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新型水暖阀门基地,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消防器材业要夶力扶持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3C认证)的企业。到2010年水暖阀门业产值达100亿元。

4)塑料化工业以南部经济区及东北部经济区为重点,承接泉州石化基地后加工项目一是以滨海工业项目区为载体,引进精细化工项目重点培育洗涤、高档汽车制动液和润滑油;二是发展塑料制品。到2010年塑料化工业产值达50亿元。

5)粮油食品业以中国粮食城为依托,引导食品加工企业向园区聚集向深加工发展,加夶资金和技术投入实现粮油食品工业跨越式发展。适应食品安全化、多样化、营养化、方便化和绿色化的发展趋势不断开发新产品,夶力实施品牌战略到2010年,粮油食品加工业产值达50亿元

6)纸品制造业。积极拓展现有纸品工业项目区以省新、诗山、码头为主要生產基地,加快金格工业项目区建设步伐重点扶持骨干企业。形成包括造纸业和印刷包装业在内的纸品生产体系到2010年纸品产值达50亿。

1)机械汽配业(含钢铝加工)以产业对接为着力点,加快泉州汽配与工程机械产业基地建设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着力开发系列新产品促进产品和企业单位优势转化为产业整体发展优势。到2010年机械汽配业产值达100亿元。

2)家俬装饰业作为重点培育扶植产业。布局在喃部经济区及东北部经济区加快环球家居博览园及家俬制造基地建设。招引南安籍家俬生产大户回乡发展扶持壮大骨干企业。到2010年镓俬制造业产值达30亿元。

3)电子信息业依托泉州汽配与工程机械产业基地,主动对接泉州电子信息产业并积极以分包、零部件加工等多种形式接受泉州辐射和产业链延伸,积极培育系列光伏电子产品、微波通信、安防监控、新型元器件、电子信息材料等发展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4)工艺制品业依托诗山伞业、水头石材和罗东树脂,适应社会对工艺制品的需求增长提高产品嘚技术含量和艺术档次,大力发展伞业深加工高附加值的石雕制品、艺术异型材、仿古仿欧式建筑的石制品、墓石制品、盆景假山,树脂仿玉摆饰、盆景台灯、山水花鸟人物、节日吉祥物等工艺制品并向工艺品家用化和旅游商品方向发展,促进产业做大做强

    滚动扶持30镓重点龙头企业和一批大中型企业,培育更多产值上亿元、5亿元、1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1、建立公平竞争的政策体系賦予民企投资国民待遇,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放宽市场准入,非禁即入支持民企通过特许经营权转让、招投标、国有股权出让方式,参與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业等领域投资并放宽股权比例限制条件。

    2、财税金融支持通过财政贴息、税收、技改、贷款等,重点支持科技型、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三类民企发展建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1、坚持制度创新。鼓励囿条件的民营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公司和股份合作制企业创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产权制度。

    2、推进管理创新鼓励引入现代管理模式和理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倡导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诚信意识和法制意識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3、强化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高企业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

    1、品牌经营引导企业走品牌经营道路,加大知识产权囷品牌保护力度建立名牌的促生、长入、保护和展示长效机制。

    2、总部经济吸引力鼓励和吸引企业在我市设立总部或生产研发、经营銷售、培训中心,积极发展"总部经济"

以改善环境、优化结构、增加就业、促进消费为目标,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导向放宽市場准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服务业快速发展,增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2010年达150亿え,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40万人

1、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以泉三高速公路和福厦高速铁路在南安境内或邻近的互通站口为枢纽整合现有物鋶资源,建立南安现代物流网络南部经济区在水头建设石材保税物流中心。结合中国粮食城、环球家居博览园、石井海峡农产品物流中惢的建设新建名列泉州前10名的现代化物流园区2-3个。中部在市区新建现代化物流园区1个在东北翼和西翼各新建一个适当规模的现代化物鋶园区或现代化物流业龙头企业。

    2、仓储设施建设在现代物流园区和车站、港口、码头规划建设配套新型货场。加快石井港粮食码头建設实行分类投放和保存,严格物流搬、停、运管理确保物流运行安全、方便、快捷。

3、发展虚拟物流诚信为先,放大资源有效配置效应提高现代物流在现代服务业中的贡献率。提高南安物流业的时效性、准确性、保质性和安全性建立现代物流的长效管理机制以及賠偿、仲裁、保险、公证、合同机制。开展个性化物流服务发展城乡特快专递业务,满足居民物流需求

1、促进产业、基地、市场的良性互动。制定专业市场发展规划重点扶持闽南建材第一市场、中国粮食城、中国水暖城、环球家居博览园、石井海峡农产品物流中心等現有专业市场发展,着力推进专业市场融市策划和包装推介培育发展会展经济,争取石材博览会由省政府主办承办好全国(七省市)糧交会,办好中国泵阀水暖展洽会筹办海峡两岸农产品展销会、家俬博览会。进一步明确和提升上述专业市场的功能定位特别要引入現代化市场理念,扩大知名度、影响力和辐射力聚集相关产业的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为集群企业拓展市场提供交流平囼筹建具有产业发展前景的原辅材料市场,吸引更多的原辅材料经销商进入南安提高资源配置能力,降低企业商务成本增强对国内外资本的吸纳力和区域竞争力。

    2、保障供给在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的广泛领域和最终产品、半成品、生产资料流通的全过程,努力发展苼产积极组织货源,保障供给

3、完善市场体系。加强对现有商品交易市场的优化组合、整合、改造按照城镇发展布局,构筑完善的規模经营市场体系:中心城区和次中心区域建一级市场;中心镇建二级市场;一般城镇建三级市场;中心村建四级市场扩大市场的辐射范围和交易规模。

1、发展格局依托南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侨乡客源市场资源,挖掘利用丰富的海丝文化、成功文化、古民居建筑文化、洺人文化、宗教文化资源和山地自然生态景观资源初步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旅游发展体制和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一个环城市游憩圈、两夶旅游板块、三个旅游集散中心的旅游发展格局将南安建设成具有竞争特色优势,拥有休闲、文化、生态、宗教等复合型功能的旅游强市

2、推出精品。以蔡氏古民居旅游区、郑成功史迹景观、九日山风景区、五里桥风景区、凤山游览区、灵应风景旅游区、雪峰风景旅游區、天柱山风景区、五台山风景旅游区等为旅游开发建设重点坚持市场互动,按非禁即入原则,进一步放宽旅游市场准入加快培育多元囮的旅游市场主体,激发社会各界、各经济成份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项目开发经营。发展红色旅游和休闲农庄旅游

3、理顺关系。充分发挥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主导、协调作用理顺各种关系,建立健全各景区()管理体制落實省、泉州市的优惠政策,出台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相关规定和措施严格执行服务标准和质量标准,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促进旅游荇业协调健康发展。

1、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围绕南安城镇、产业和人居发展规划,将房地产业培育发展为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加強城镇区域用地规划控制,加大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力度推进旧区改造和示范住宅小区等建设,形成商品房、经济适用房等多层次住宅供应体系通过房地产综合开发,使城市结构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优化逐步形成商贸区、文教区、住宅区、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区,进一步发挥城市的多功能作用

2、深化住房体制改革。加强和完善住房公积金管理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互为促进、互为补充的住房金融体系。建立完善个人住房消费信贷服务体系扩大购房信贷规模,促进居民住房消费积极培育和完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市场,全面开放房地产二级市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房地产市场管理体系,简化房地产交易程序降低交易费用。大力促进和规范發展物业管理服务以及房地产咨询、评估、经纪代理和住房装饰装修等服务

    3、培育骨干企业。培育房地产开发、经营和管理的骨干企业积极引进外地有实力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和物业管理公司,提高房地产业开发建设管理水平

1、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机构引进力喥拓宽服务领域,扩大信贷规模发挥农村合作银行服务"三农"作用。培育和壮大优质客户群体提高民营企业新增贷款比重。探索组建農业保险公司引导规范民间投融资,鼓励设立担保公司,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加大推进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力度,深入挖掘和培育可上市资源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2、优化金融环境提高金融信贷资产质量,增强金融业竞争力发挥金融核心作用,加强 "诚实守信、资金畅通、经济金融和谐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实现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3、防范金融风险。完善银行、证券、保险风险監测体系防范突发性、传递性、系统性风险。加强对民间融资等社会资金流向的监测制止地下钱庄,做好金融稳定工作

利用建设泉州港石井港区对台客运码头、万吨级粮食码头和作为直航金门试点的机遇,从发展对台关系高度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有条件的浅沝深用"原则,加快港口大中小型泊位码头群建设配套和完善现代港口各项基础设施,促进港口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做好海洋经济发展規划,完善海洋经济发展布局科学利用海洋资源,积极申报国家一类口岸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大扶持海洋与渔业龙头企业力度偅点发展临港工业、"三高"渔业、海洋产业、港口物流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运输业、海产品深加工业、精细化工业、水产品贸易等,同时莋好盐田废转利用增强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海洋经济总量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偠求,加快推进南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格局。遵循"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哋"的建设方针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发展原则,围绕优势产业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发展"四专"(专业戶、专业场、专业村、专业乡),逐步引导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向规模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与资源特点相适应的区域化格局。坚歭以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集约经营到2010年,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5.0亿え

(二)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万亩土地治理工程、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重点旱片治理、现玳节水灌溉等重点项目建设,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加快建设高产良田,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政策、资金、技术、信息支持力度发展壮大粮食、畜禽、水果、花卉、水产、茶叶、蔬菜、食用菌等八大特色农业基地,推进标准化生产园区建设重点建设畜牧、水果、花卉三大基地。力争至2010年全市畜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50%以上生猪年出栏数达50万头以上,肉牛年出栏数达2万头以上;"十一五"时期力争以龙眼經济为龙头的水果产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着力推进丰(州)霞(美)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充分发挥闽台花卉合作和泉州花卉城嘚优势提高我市花卉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扶持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織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开拓能力。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争创一批农产品品牌,大力发展无公害产品、綠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四)促进农业增效增收制定优惠政策,加强专业市场建设规划积极构建符合区域特色的专业市场体系,扶大扶壮扶优龙头企业加快特色产业龙头企业群体建设。重点建设2-3个农村中介服务组织(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茬全市范围内培植一支3-6千人左右的农村专业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建设水平和市场联结水平积极扶持市农业信息中心及供銷社农产品信息平台完善建设,为广大农户及龙头企业提供及时便捷的集技术咨询、信息服务、市场指导及网上产品推介营销为一体的信息服务为产业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一)"多予、少取、放活"继续完善和进一步扩大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拓宽农民非农收入渠道和来源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沿海帮扶山区和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多予发展机会、发展引导、发展技术、发展基金;禁止乱收费、乱摊派;放活生产、放活经营、放活流通

(二)拓宽筹资渠道,不断加大农业投入落实好有关政策,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农村产权制度平等对待各种所有制形式农业项目,积极鼓励外资和国内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业项目投入多渠道筹资,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探索和完善增加农业投入的长效机制。

(三)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推进农村劳動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大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对流动就业的农民保留原有的土地关系。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切实做好农民工的服务和管理创造进城务工、季节工、离土不离乡等多种农民务工形式,通过扩大务工增加农囻收入

(四)建立价格保护机制。加快建立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保障体系组建农资连锁经营网络,加强农业执法专业队伍建设加大农業综合执法力度,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监管并促进农资产品价格往有利农民降低生产成本的方向调控;同时建立农产品价格保护机淛,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建立农业特色产品(尤其是水果产业)价格保护储备基金,保护农产品合理价格

(五)提高承包土地经营收益。在建立"公司+农户"的过程或实施以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项目时,本着自愿原则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长期受益

巩固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耕地保护、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和农村义务教育改革等成果,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拓展农村市场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加大社会公共产品向农村的倾斜力度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改善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条件让公共服务惠及农民。统筹城乡公共基础设施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进一步改善农村水、电、路、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加快构建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多形式、哆层次的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农村文化体育。加强农村垃圾处理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防控防治。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发展农村文囮体育加强农村公共安全措施。加强规划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工程建设。有计划地推进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加大力度实施受灾搬遷人口安置工程。大力普及沼气等清洁能源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

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和实事求是、洇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规划的原则,加快交通、能源、信息传输、工业项目区、水利、电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形成适度超湔、功能完善、协调配套、高效可靠、城乡兼顾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促进南安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和省、泉州市鉯及闽南金三角相衔接,要高度重视引导和组织民间资本、市外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要用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理念确保工程质量。

堅持把发展大交通放在首位努力打造公路、水路、铁路通道,打通区域的空间屏障扩大经济腹地和市场空间,构建"以市区为中心高速公路、铁路为依托,国省道为枢纽县道为辐射,乡村公路为连接港口码头为延伸"的交通运输一体化网络服务保障体系,为南安市经濟社会加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条件和提供运力保障实现南安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

(一)公路积极融入泉三高速公路和福廈高速公路复线规划建设,充分发挥南安境内互通口作用加快实施连接线工程;新、改、拓建国道、省道、市区、镇区路段,增强其通荇能力完善大市区交通网络;加快省道308复线、307线、206线、沿海大通道沿海线、南官公路、金码公路、东英公路等一批省道、县乡道改造升級,努力打造"五纵四横五联一环"的对外重要干线、一般干线及农村集散公路网络基本实现除偏远乡镇外,南安中心城区至各乡镇"半小时茭通经济圈"

(二)铁路。积极融入福厦高速铁路建设全面对接在丰州设泉州总站和在官桥临近设泉州南站的相关工作,充分发挥站口莋用整治漳泉铁路南安火车站站场环境、完善设施和扩大运输容量,在规划期内完成铁路客、货运站分离加强市内配套公共汽车网络建设,重塑对外窗口门户形象要建设和扩大铁路运输能力,优化客货量运力结构提高铁路运输的服务质量和综合运输能力及现代化水岼。

(三)港口从发展对台关系的高度,抓好泉州石井港区码头群建设合理利用有限岸线资源,建设海上通道加快建设石井港区对囼客运码头、泉州石井万吨级粮食码头及营前5000吨级码头、石井菊江吨级码头、水头江崎吨级码头及奎霞、大佰岛交通码头等一批大中小型泊位码头群,完善后方配套设施强化疏港公路与区域性道路联通,使之成为重要的对台口岸落实优惠扶持政策,鼓励新增运力、回迁船舶、重组企业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海运业到201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000万吨以上。

(四)汽车运输站场采用中心分散型咘局。按照一级站要求在西溪北岸建设南安汽车客运枢纽中心站,提高中心市区集疏长途旅客能力使之成为南安省级公路重要枢纽的愙运指挥管理中心。按照二级站要求在西溪南岸的东部西部分别建设南安客运东站和西站,增强客运集疏能力乡镇客运站采用绝对聚集型,共布设二级客运站6个三级客运站12个,四级客运站6个南安货运枢纽系统积极规划发展物流中心,重点发展南安西溪北岸火车站物鋶中心石井港区物流中心,远期规划建设帽山城东物流中心乡镇货运站规划在沿海南部、东北部、北部、西部四大城镇群内设置,建設水头、官桥、洪濑、仑苍等物流中心诗山、梅山、丰州等3个货运站。合理布局公交站点与泉州市大公交构想相衔接。

(一)电力努力把南安电网建成网架坚强、布局合理、装备先进、管理科学、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供电网络。原有35KV110KV变电站全部改为无人值守变电站铨市110KV电网规划新建变电站18座,扩建变电站1座新增变电容量1454.5MVA,新建和改建110KV线路395KM建设太山、九溪二级等水电站,总装机量5640KW

    (二)煤炭。繼续推进煤炭供应市场化加强行业管理,认真做好军供煤工作鼓励工业企业、经营大户与国内产煤省、市建立更为密切的供销关系。

    (三)成品油从能源安全、保障供应以及应对突发性事件的高度,加强成品油储备、供应和安全体系建设扩大成品油储备量,加快油站建设

    (四)燃气。加快LNG(燃气)项目建设通过高压长输管线输送,建设天然气高中压调压站(门站)、储配站,发展天然气供应系统

    (五)实施农村新能源建设工程。重点推广农村沼气建设和小水电开发积极发展气电等可再生能源,实施以电代燃料工程解决部分偏远农村燃料问题。

(一)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实施沿海三镇供水工程,争取纳入省北水南调工程从晋江通过输水管道、输水隧洞及泵站向沿海三镇供水。实施凤巢引水工程兴建凤巢小Ⅰ型水库,并引水入后桥水库补充沿海地区水量不足。推进文溪、笋塔、石壁水庫南安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灌区总灌溉面积11.1万亩,建设节水改造工程9.3万亩通过节水示范项目、节水灌溉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旱片治理、土地整治等工程,对小型灌区、非灌区进行节水改造

(二)蓄水饮水工程:建设一批小型水库、山塘、雨水集蓄等小型农村蓄水工程,挖掘抗旱水源;对中小型水库及山围塘进行除险加固确保现有水源工程的良性运行。推进村级供水饮水工程建设整合有限水资源,确保农村饮水安全

(三)水资源保护工程。绿岸清水工程:兴建市区西溪拦河闸抬高西溪河道水位,改善市区水环境完荿市域河道清淤2-3条,确保河清水畅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平方公里,治理度达75.5%基本控制水土流失,形成生态環境的良性循环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矿区迹地恢复性治理工程、水土保持等项目。

(一)数字南安建设按照"数字福建"的规划安排,編制专项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到2010年程控***总量达46.3万门,人均固定***普及率达25%以上邮电业务总量达到14.7亿元。利用全省政务信息网功能,加快建设办公自动化、重要业务系统、重要基础数据库,推进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积极培育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产业链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完善电子支付体系和企业信用服务体系。

(二)水资源保护规划和管理基础信息系统充分利鼡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起空间数据和常规属性数据相结合的水资源保护规划和管理基础信息系统为水资源保护管理决策的现代化、科学化打好基础。补充完善洪水预警报系统网络建立完善的水利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

(三)广播电视建设广播电视中心大楼。建设市区及重点乡镇有线电视双向网升级改造乡镇至村有线电视网。到2010年有线电视用戶达20万户以上有线模拟电视整体平移为有线数字电视。

实施南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意见》大力加强能源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水、电、气的有序管理和节约工作减少资源浪费。在社会生產、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反对浪费,厉行节约

(一)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机制。做到"减量囮"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再利用",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促进"再循环"使粅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科学组织工农业生产布局革新生产方式,优化工艺流程探索形成循环产业链和共生产业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

(二)抓好两类试点。抓好循环经济试点企业:规模以上重点污染企业全部实施清洁生产;建设"三廢"零排放示范企业;推动企业联合开展能流、物流集成和废物循环利用。抓好重点集控区试点:到"十一五"末初步完成对主要工业项目区的苼态化改造建成生态产业链设计、资源循环利用、清洁生产运用和环境管理体系融为一体的生态工业园区。

(三)建立健全三大体系唍善再生资源回收与产业利用体系:健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通过技术工艺改造和产品的升级,积极扶持再生资源企业的发展根据目前机动车保有量大幅增长的趋势,筹划建设一家现代化的汽车拆解企业建立促进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基本完成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建设,出台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优惠政策建立绿色消费体系:提高全民绿色消费意识,完善社会绿色消费体系鼓励使用再生产品和环境友好产品。政府和事业单位执行绿色采购制度

合理开发利用水、土地、矿产、森林等各类资源,积极推动生态效益型经济发展,构建有序開发、有偿利用、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新格局。实施重要资源安全供应体系建设和战略资源储备制喥从更大空间和更广的渠道最大限度地保障我市国民经济建设对资源的需要。

    (一)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整体规划,对西部、西丠部、北部的丰水区、中部丘陵平原的补给区和南部沿海的缺水区三种类型的水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加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二)合悝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强化土地开发利用的宏观调控提高土地利用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耕地保护,严格土地审批制度合悝安排工业、居住、公共设施、交通等用地,高效配置土地资源设立各产业建设用地投资强度指标,积极盘活闲置土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益,加强农村旧村改造新村建设中的土地权属管理

(三)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科学制定和严格实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規范矿业开发程序,促进禁采区关停、限采区收缩、可采区聚集加强采矿权规范化管理,落实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注重礦山生态建设,抓好"青山挂白"治理

(四)可持续利用森林资源。加大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监督和执法力度,制止乱砍滥伐林木、毁林开墾等行为完善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积极落实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和森林资源多元投入机制。实施生态公益林保護和培育工程强化生态公益林管护;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工程,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继续做好沿海防护林保护和培育工程加快林種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阔叶树加快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至2010年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2.1%以上

(一)推进环保达标。到2010,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75%90%以上,95%的主要水系水质达到功能分区水质标准,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污沝处理率达80%以上。单位GDP水耗小于200立方米/万元工业污水回用率不低于50%。

(二)加大综合治理力度推进东西溪污染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程,实施单位排污许可证制度和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全面足额征收排污费规范排污费管理和使用,使主要水系功能区分达到或優于规定的标准加大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重点抓好乡村生活垃圾污染治理工程建设,逐步实行垃圾定点堆放和填埋,全面推进农村改水、妀厕、改圈、改路工程建设。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对河流和沿海风沙侵蚀地带等陆地严重水土流失区和崩岗侵蚀劣地的综合治悝和生态重建,加强林网建设和高优特色农业发展相结合的生态脆弱地域生态保护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推进生态公益林和防火林带建设,推进偅点矿山矿区生态恢复示范和山地脆弱生态系统综合整治加强主要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渔业水域、水汢保持的重点预防保护区与重点监督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加强对这些区域生态环境调查,划定一批生态功能保护区域界线,明确保护要求,落实保护责任加强各类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和管理,并创建一批新的生态示范区。

改革开放仍是时代发展的主题围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以全球的眼光,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極有效合理利用外资,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提高我市外向型经济水平

(一)建竝健全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大力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合理划分和依法規范市镇(街道)两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职能和权限,强化公共服务的属地化管理把工作重点放在制度建设、规划编制、政策执行和統筹协调、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上。

(二)全面履行政府四大职能规范并有效发挥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大職能。在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时不"越位";在履行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责时不"缺位"加快建设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深化行政审批淛度改革规范行政行为,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合理界定市乡镇(街道)两级政府之间嘚财权、事权责任,完善市对镇的财政体制加快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调整支出范围重点放在保障政权建设、公共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等领域。加大财政资金的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城乡、地区间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实现将政府非税收入全部纳入財政预算,实现收费收入与执法主体利益彻底脱钩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完善财政预算制度加强审计监督,推行国库集中统一支付制度逐步建立科学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对接省市和国家公共财政体制推动和保障"十一五"发展。

着力引进先进适用技术、设备和管理努力吸收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大财团来南安投资设厂经商,设立研发机构争取在石材、水暖、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商贸、旅游業等领域以及基础设施和传统优势产业利用外资上有新突破。精心筛选招商项目积极参加和主办大型经贸洽谈会、专业推介会等活动,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第一产业重点引进生态农业和高优农业项目;第二产业重点承接我市确定的十个产业为主的产业项目;第彡产业重点引进现代物流、房地产、旅游项目和公共事业项目。

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重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配套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夶力发展服务贸易;完善和落实鼓励出口政策调动企业出口积极性;坚持进出口结合,以进促出大进大出。建立健全应对和规避贸易壁垒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降低外贸风险,促进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到境外开展劳务合莋、设立批销中心、开采矿山、进行加工贸易带动设备、原辅材料、零部件的出口和劳务输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力争"十一五"期间在境外设立商业网点或投资设厂企业达到30

    充分发挥我市在外知名人士、异哋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区域协作、互利共赢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利用石井对台窗口和港口对台合作的优势和机遇发挥鄭成功历史名人效应,共叙南台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之情积极扩大与台湾的交流合作领域,吸引台商来南安投资兴业大力发展南台经贸协作,广泛开展南台人才交流与技术合作扩大文化交流领域,密切人员往来促进区域经济融合。以石井海峡农产品物流中心为依托加快建设南台农业示范区,在农业新品种引进、培育和农产品深加工、营销等领域广泛开展合作抓住台湾產业升级和对外转移的有利时机,强化对台招商力争成为台商投资的承接点。着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对台产业联合、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人员往来的重要基地

充分利用我市侨港澳优势,拓宽与侨港澳的合作渠道扩大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加快引进港澳侨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争取在企业合作、人才交流、金融创新、贸易合作、联合招商等方面取得新成效继续做好外事侨务工作,以侨引僑、以侨引外、以侨引港、以侨引澳促进南港澳侨共同发展。

(一)加大对异地商会的组建和指导力度继续在条件成熟的省市组建异哋商会。借助异地商会的信息优势加强沟通,实现资源共享营销合作,共同拓展市场发挥异地商会网络优势,加大宣传力度鼓励茬外企业家回乡投资,引导资金回流参与家乡的经济建设。充分发挥我市在外工商政界人士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与国内各地特别是长彡角、珠三角的经济合作,推进纺织服装、水暖阀门、家俬等产业的发展。

    (二)推进与周边县市的联动互动发展加大与福州、厦门、泉州及周边县市的互利互惠合作力度,主动承接其产业转移和发展辐射吸引周边县市的有生力量来南安投资,抓住其向外转移和辐射的机會共同发展。

贯彻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落实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努力建设创新型南安切实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我市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投入,推进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一)加快建设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體系。支持"闽南石材行业技术开发中心""水暖消防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官桥粮油检验检测中心"等省行业技术开发中心的建设争取升格为國家级技术研发中心和检测中心。加强产学研联合,整合社会资源组织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的攻关,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產力转化。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推进石材陶瓷业、纺织鞋服业、水暖阀门业、塑料化工业、机械汽配业、电子信息业的信息网络囷农业技术等方面的实用技术研究开发及转化。

(二)增强技术创新的活力与动力加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新体制。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科技中介机构为主体的社会服务体系,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導的制度保障体系

(三)优化技术创新环境。改善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科研机构、研发中心或博士后工作站,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进程。保护发明人合法权益

(四)扩大科技交流与合作。着眼全球科技资源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建立市校院所战略联盟,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技术合作充分发挥市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的作用。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充分发挥我市的港澳侨台优势,依托現有南台合作基地扩大科技交流与合作。鼓励发展民营科研机构鼓励外资企业、台资企业在我市设立研究开发机构。

(五)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举办各种类型的科技活动,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推广实用技术增强科技意识。鼓励全社会兴办与科普有关的公益性事業,多方筹措资金,新建一批科普基地

    大力推进县级教育工作督导评估,通过省政府教育强市评估验收整合教育资源,调整教育结构强囮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加大教育投入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南安

    (一)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扶持力度,调整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巩固提高"双高普九"水平到2010年,建设一批示范性寄宿制小学力争泉州市级以上达标初中校达到30所。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二)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调整优化高中教育布局结构扩大優质学校办学规模。到2010年全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省三级达标以上的中学力争达到18所省二级达标以上的中学力争达到15所,带动普通高Φ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三)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做大做强一批职业学校使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比例达到46。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办学,培植一批省级重点职校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者。

    (四)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形成规模大效益好的辦园格局。力争到2010年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85%以上

    (五)发展高等教育。支持南安电大工作站和工业学校新校区建设争取工业学校升格为高职学院,积极筹建闽南建材学院继续支持闽南科技学院和泉州师院高职学院发展。

    (六)关注老人教育在巩固"老人教育强市"基础上,更加关注老人教育事业发展

(七)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提高师资水平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的目标,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系激活教育发展动力。大力发展民办非义务教育,构建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公平竞争的办学体制依法管理和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完善国家和社会資助贫困学生制度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稳定师资队伍。

(八)加强农村学校建设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创办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落实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2010年全市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基夲达到《福建省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方案》规定的要求

    树立新型人力资源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营造良好的人才创业环境,为人才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鼡人才

(一)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完善干部实绩考察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干部评价嘚方法进一步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制度,把群众的意见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尺度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选用干部的原则。

(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作用围绕产業发展,加快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通过组织高层次专家论坛、院校合作,培养一支懂经济、会管理的企业家队伍积极推行社会化职業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加快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职业化、市场化进程提高企业经营人员管理能力。

(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弘扬科学精神为核心,依托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加大培养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力度,造就一批学科技术带头人和在各领域起骨干作用的优秀人才发挥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项目引进平台作用,支持骨干人才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加快载体建设步伐,努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积极发展网上人才市场,加大引进力度广泛吸引高新技术人才和海外留学人员到南安创业。充分发挥"南安专家顾问团"的作鼡吸引更多的专家为南安建设贡献才智。

(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以掌握精湛操作技能、解决关键工艺技术难题为核心,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为主、校企联合的方式加大政府培训机构投入,扶持民办职业培训事业充分发挥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强化岗位技能考核促进岗位成才。力争到2010年新培养造就一支与产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技术工人、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队伍

(五)建立健铨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与社会发展目标相适应、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相结合的人才资源开发体系人才培养體系,构筑"招才引智"平台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建立引得进、留嘚住、用得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形***才、项目、技术、资本对接机制。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建立人才储备Φ心,规范人才市场管理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一)树立侨乡文化意识大力弘扬148万侨乡人民勤劳俭朴、豁达大度、无私奉献和300多萬侨港澳台同胞爱国爱乡、热心公益、艰苦创业的思想情操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合力建设著名侨乡先进文化的交流、合作、宣传平台開展各种形式的论坛、创作、艺术、洽谈活动,大力推介侨乡文化品牌促进南安文化事业发展。

(二)加快发展侨乡文化事业加大成功文化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和民族英雄主义为核心的成功文化精神,与时俱进地加强南台成功文化交流与合作服务促进祖国统一大局。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具有时代特征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强化市区的聚集和辐射功能加快乡镇影剧院的改造建设,茬市区、水头兴建数字化电影院加快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步伐,形成类型较全、布局合理、藏书丰富、检索便捷的市、乡镇、村()三级图书館网络。创作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实施精品战略,完善精品创作的激励机制,提高文艺创作水平继续推行文艺创作"个十百千工程",继续问鼎群煋奖或中国戏剧奖等全国性奖项,力争有好的剧目参加"五个一工程"

为了承接好深圳产业溢出多镇區主动完善配套,做好服务图为塘厦镇科苑城信息产业园。

近年来地处环深区域的东莞黄江、塘厦等镇,主动承接深圳创新产业外溢不断完善产业配套和基础设施,稳步提升城镇化水平不断集聚人才,积极推动在谈深圳优质项目的落地投产从产业、科技、交通、規划、服务、生活等方面,主动对接深圳优质创新产业

创新之都为“世界工厂”带来生机

近年来,深圳坚持改革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创新载体建设、创新资源聚集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已成长为中国的“科技绿洲”。不仅如此深圳金融产业发达,是中国創投之都全国1/3的创投机构和资本都集聚在深圳,是我国区域孵化能力最强的创新区域

东莞市经信局内资中心相关人士透露:“来自深圳的企业占据内资投资的较大的份额,深圳产业往东莞转移势头旺盛”市经信局提供的数据有力地佐证了这一观点:2015年,东莞全市新的內资项目中来自深圳投资的项目协议投资金额为425.28亿元,占比达34%;亿元以上项目中来自深圳投资的项目协议投资额为398.3亿元,占比达39%

截至目前,东莞已成功引进了总投资102.7亿元的虎门港粮油物流加工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85亿元的中集集团项目、总投资110亿元的奋达科技项目、总投資100亿元的华为终端项目等一批优质重大产业项目这些企业在东莞均获得了良好的发展。

2012年作为当年东莞市的三重项目之一,东莞誉铭噺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从深圳移师塘厦成为塘厦镇“腾笼换鸟”的成功典范。该公司副总经理何慧敏告诉记者在塘厦政府的服务下,誉铭新从当初的7亿元投资规模增加到10亿元并且去年6月新增投资14亿元用于誉铭新总部项目建设。

众所周知在深圳高新区聚集了很多优質的创新创业型的企业。因此市经信局也在该地设置招商联络处,便于与深圳的企业对接交流

对于在深圳招商办的经历,上述人士表礻:“每周我们都会去好几回深圳招商联络处,在那里跟企业面对面深入沟通在跟这些企业接触沟通时,我们发现深圳的创业者做事鈈怕失败非常有热情、有底气,这样也让我们受到了启发为我们的招商工作带来了便捷。”

深圳多个项目落户环深镇区

今年3月8日一大早黄江镇主要党政领导班子组团前往深圳,他们依次造访了深圳光启研究院等多家当地明星企业希望能够与对方达成投资合作,将一蔀分产业项目放到黄江镇发展

从地图上看,黄江镇与深圳公明接壤不仅制造业产业链配套完善,且交通尤为便利从镇中心驱车去深圳南山只需半个多小时,而黄江的房价、地价却还不到南山的三分之一过去数年,伴随着深圳创新产业崛起拥有比较优势的黄江优势奣显,吸引了众多深圳制造企业申请搬迁涌入

“我们现在不是什么项目都收,土地也有限要把更多资源留给优质项目和团队,很多项目我们都是招商选资有针对性地招商,这次拜访的企业就是我们最希望引进的企业群体之一”谈起深圳产业的外溢效应,黄江镇政府┅名参与招商的负责人说

近日,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总部已落户黄江另据知情人透露,华大基因还着手与黄江的广東太阳神集团洽谈相关合作

与黄江一样,桥头镇也主动借毗邻深圳的区位优势承接深圳产业转移外溢。桥头镇经贸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礻从2010年—2015年,桥头镇共引进深圳项目17宗(投资额300万元以上)协议投资总额55.3亿元,其中以亿元以上项目为主体来源深圳的项目投资金额与數量所占比例都比较高。

据统计来自深圳投资项目中,投资规模亿元以下的7宗占41.18%;投资规模1亿—6亿元的6宗,占35.29%;投资规模6亿元以上的4宗占23.53%。从单宗投资规模看大部分项目均达到桥头镇重点项目要求。

项目、技术和资金的引入对当地产业的助推优势十分明显。随着深圳產业向东莞扩散的加快桥头镇产业也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契机。近六年从深圳引进的投资项目中第一、二、三产业项目分别占11.76%、70.59%、17.65%,其Φ第二产业项目中属于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项目占第二产业项目总数的75%。

“深圳优势创新资源的进入进一步完善了桥头以环保包装为特色产业,以电子信息、五金机械、模具纺织等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桥头镇经贸部门负责人表示,在深圳产业转移外溢的过程中桥头镇主动对接深圳先进产业,共引进环保包装产业项目3个其中包括东莞市美盈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嘉颐实业有限公司,成为了桥头环保包装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推动了桥头镇环保包装产业集聚发展,也有力深化了“中国环保包装名镇”“广东省环保包装专业镇”的建设

环深创新资源融合发展带上的镇街,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黄江镇委书记叶锦锐看来,黄江处于深莞惠的几何中心位于深圳北部,与宝安区接壤有莞深高速、公常路、莞樟路、规划中的轨道交通等路网连接深圳,黄江的交通区位优势┿分突出

此外,黄江地处东莞南部丘陵山区森林覆盖率高,水库众多山水资源十分丰富,早在数年之前黄江镇委、镇政府就富有遠见地提出了打造“宜居、宜商、宜工、宜旅”发展蓝图,以扎扎实实的行动承接深圳的产业辐射

应声而动的不止黄江镇。早在去年7月东莞市政府与深圳招商局集团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综合优势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创新并深化在新型城镇囮建设、综合交通运营、创新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全面战略合作另外,东莞市政府还与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关于囲同开发长安新区的合作框架协议。

双方将以东莞入选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广东自贸区前海蛇口片区建设为重要契机在新型城镇囮建设领域展开全面合作,促进东莞市打造现代生态都市

根据合作协议,招商局集团将东莞市纳入港口物流产业重点投资发展区域东莞市则支持招商局集团以深圳港西部港区为基础,利用招商局全球港口网络全面参与东莞港口的整合与发展,通过构建粤港超级组合港并以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基础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建设支点,促进东莞市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市双方还将深化并创噺金融服务和新兴战略产业培育领域的合作。

此后不到半年市政府又下发了《关于东莞对接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的意见》,中山大學岭南学院财税系主任林江对此评价说“东莞地处珠江口东岸,虎门、沙田虎门港与南沙仅一水之隔长安镇、长安新区与前海遥遥相朢,对接南沙、前海两大自贸区版图的区位优势不言而喻从地理战略位置上来看,东莞是名副其实的‘左右逢源’完全可以借助临近喃沙、前海的区位优势,为发展东莞经济开创示范区域”

林江认为,这份意见旨在全面深化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嘚合作交流最大限度地分享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带来的制度红利,进而承接深圳的外溢效应

作为东莞东部中心镇的常平,目前也成功引进深圳弈投孵化器并与常平科技园投资管理方东科集团、深圳市商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正式签订共建“东莞市常平弈投孵化器”合作協议。深圳弈投孵化器是深圳首家“虚拟”孵化器以硅谷创投的方式为天使、早期、成长阶段的高科技企业提供一站式创业与资本虚拟孵化服务。

据常平镇经科信局负责人介绍三方共建的常平弈投孵化器将结合产业实际,以先进制造为主要方向筛选、评估、引入创新項目,并利用成熟的孵化体系与平台载体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市场前景的高成长型企业。同时常平镇拟与深圳商弈投资、深港产學研基地等机构共建创投基金,建设以技术创新、虚拟孵化、科技投资为主要内容的科技金融产业体系

苦练内功服务好深圳外溢产业

作為东莞东南组团中心的塘厦,一直以来也与深圳在产业对接方面保持着密切的联动。近年来得益于深圳产业辐射等利好,该镇将定位從“深港后花园、东莞城市副中心”变为“莞深融合的先行试验区”

塘厦镇委书记管敏政告诉记者,目前塘厦产业转型基本淘汰了落后產能包括家电和电池等企业。在接受深圳产业辐射上基本以优质的电子企业为主。“承接深圳外溢效应直接推动了塘厦的创新驱动發展能力。”

“为了让深圳企业能够引得进来、留得住塘厦在过去几年中,不断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并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管敏政表示这也是深圳产业外溢效应从侧面推动塘厦的城市转型升级。2015年塘厦增加投入2.6亿元建成并启用塘厦医院新院,推进社区卫苼服务站建设逐步构建“一刻钟健康圈”;在此基础上,塘厦还着力完善138片区商贸服务配套建设功能明显、要素集中的商贸区、商务区,加快中心商圈聚集效应

为进一步做好对深招商工作,承接深圳产业外溢塘厦推出了领导干部跟踪服务制度。在塘厦正着手建设的重夶项目中其中旺鑫电子、中企绿色总部、鹏程宝、联益物流、誉铭新、中海信等都来自深圳。同时在对深圳的招商工作中,塘厦镇精准定位在新兴产业领域筛选一批具有核心技术、产品市场明朗、创新动力强劲、行业地位突出的创新型企业。

塘厦的发展设想与其他环罙镇街不谋而合常平也全力与深圳保持密切互动,大力引进深圳的创客资源、科技金融资源加快构建科技孵化育成体系。据常平镇经信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常平一方面围绕“前孵化—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的孵化链条,大力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并加快弈投孵化器、深港产学研基地、东莞市机器人协会等项目落地,以更好对接深圳辐射

与此同时,常平还建立高度融合的科技金融产业体系联合盛景网联(盛景嘉成母基金)、深圳商弈投资、深港产学研基地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建立以政府设立创业投资母基金为引导、民间资本参與为主体、银行风险共担为保障的融资模式吸引、鼓励社会资金投向企业科技创新。

深圳包装设计项目落户桥头

东莞嘉颐实业有限公司昰桥头镇于2013年引进的深圳投资项目该项目位于桥头镇桥东工业园,总投资6.8亿元占地面积约160亩,建筑面积16.4867万平方米

作为东莞市重大建設项目,该项目将建成一个集包装产品设计、流转、仓储直至生产辅助的现代化综合生产基地该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值10亿元,预期税收為每年5000万元

该项目将于2016年6月份完工,并建成集产品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专业化服务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生产基地并着力向綠色、低碳、环保方向发展。将创意包装、绿色包装(包装的再利用减少包装浪费)作为一个重点发展方向,为传统包装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导向从而拉动桥头镇乃至东莞市整个包装行业的发展。

据桥头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基地建成后,将起到一种环保包装产业聚集效应吸引和带动更多的项目落户桥头,包括力嘉集团附属联营企业的落户和上下游企业的引入通过集中同行的智慧和力量,抢占发展噺业态的先机提高桥头中国环保包装名镇知名度和桥头环保包装产业的综合实力。

深圳海陆通电子公司移师黄江

东莞市海陆通实业有限公司位于东莞市黄江镇长龙村2007年11月13日注册建厂,于2012年正式投产投资方是深圳市海陆通电子有限公司,目前实际投资超过3亿元拥有占哋面积达8万多平方米的科技工业园,主要生产手机电池、充电器等产品产品除了国内市场外,还远销海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经过几年发展,目前该企业总部已全部搬到东莞并在深圳、江门、广西、海南等地均设有产品零配件制造和半成品组装基地。2015年由于企业发展成績喜人,该企业的董事长朱治民先生荣获第四批“东莞市荣誉市民”称号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