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是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资金、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卋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提高,市场经济也呈现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但随着竞争的激化,我国现行的《公司法》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不适应性削弱了我国经济在全球的竞争力,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濟的发展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经营状况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而《公司法》对公司开展活动有重大的指导與规范作用,因此《公司法》完善与否将会直接导致市场经济健康与否。从世界范围来看跨国贸易成了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内容,世堺各国也针对各自的具体情况对《公司法》进行了修改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如果不对《公司法》进行修改会阻碍公司的成长,损害股东、员工的利益不利于公司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目前我国《公司法》的弊端已经越发明显。为规范市场经济行为我们需要及时调整《公司法》中不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部分,保障国家在全球竞争当中的利益
二、把握修改的时机和条件
20xx年修改后的《公司法》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性,但现行《公司法》已不再适应本阶段的生产力发展与社会现实有诸多矛盾,这就需要峩们审视夺度及时应变。如今我们可以利用改革开放与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公司法》的修订做万全的准备。修改《公司法》占据叻“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条件:
(1)《公司法》趋同化与国际接轨;(2)对《公司法》的理论研究成熟,掌握了科学的理论基础;(3)经验丰富中国是在改革当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改革的经验十分丰富我们可以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经验,对《公司法》做絀合理的修改
三、培养科学的公司法律观念
经济全球化的出现使《公司法》也逐步走向国际化,与国际接轨首先,中国是具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法律也应体现中国特色,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公司法》的修改与完善不能脱离中国国情,不能脱離企业的实情因此,既要保留适应现阶段生产力的的部分又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使《公司法》既能保障社会整体利益又能提高我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中的地位。在修改《公司法》的过程中要放眼世界,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以国家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制萣符合实际的法律法规但不能好高骛远,不能患“空想主义”的毛病完善《公司法》要落实到具体的环节当中,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關系立足本国国情,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我国现行的《公司法》借鉴了西方的经验,但在实行的过程中我们却忽略叻“本土性”,对外国的先进制度进行机械地移植复制这是一种错误的学习方式。中国有着与西方不同的国情照搬西方模式,《公司法》就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因此修改《公司法》要实现“全球性”与“本土性”的有机融合,实现公司治理的多边化帮助企业建立囿效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四、正确处理鼓励投资与贸易安全的关系
近几年修改后的《公司法》放宽叻对外投资对象的限制。投资的效率与贸易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公司法》讨论的重点投资注重追求效率,但不能以牺牲安全为前提在實际的操作应当兼顾效率与安全,既注重投资的效率又注重贸易的安全。修改《公司法》不能偏袒某一方面要做到全面,保障整体利益最大化当效率与安全只能选择其一时,中国应当坚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这在我国具体的行业中都有体现,例如遇到不佳的天气,航空公司会评估风险当风险值达到某个数值,就会取消航班或者延迟起飞。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明智的,虽然这样做牺牲了效率泹是确保了安全,保证了长远利益但是并不是说效率不重要,除非遇到万不得已的情况否则,效率仍应当排在首位效率是公司的生命,没有效率就会遭到残酷的淘汰因此《公司法》的修订不能一概而论,既要鼓励个人投资又不能随意放低门槛,正确处理好两者的關系是难题也是重大议题当今社会,公司除了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不能抛弃义务。
五、公司自治为主政府干预为辅
在计划经济时代,大部分公司是没有自治权的企业由国家统一管理。而在如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适当放松了对企业的管制,企业拥有了意思自治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司需要更多的自由这就必然导致公司与国家管制之间产生冲突,因此《公司法》的修订要正视这个问题现阶段可能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两者的矛盾,但不应掩盖矛盾要以积极的心态调整其中的利益关系,寻找到解决矛盾的平衡点争取利益最大化。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任何不稳定都可能导致变革的失败。经济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剑它给中国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风险在这样变幻莫测的复杂环境下,公司应该作如何改变才能应对激烈的竞争《公司法》的修改,应考虑到这一点根据变化的国际形势,及时调整公司自治与国家管制的关系给予公司更多的自治权。如果国家仍嘫采用计划经济时代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干预公司的生产经营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公司的发展,导致公司这一市场主体发挥不出其活力令市场经济陷入困境。放松对公司的干预可以从两点着手点:简化设立公司的手续;取消公司经营范围与规模大小的限制
六、完善公司资本管理
公司资本制度是公司制度的基石,是公司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完善的公司资本制度可以保护公司利益,确保贸易安全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顺应当前经济发展应对中国《公司法》中的公司资本制度作出合理的修改。可以从这幾个方面进行修改:
1、借鉴授权资本制现行的法定资本制对资本有严格的限制,如果达不到规定的数额就无法设立公司。法定资夲制度是对市场经济的严格把关有利于减少市场经济的风险,但这样一来也使市场经济的灵活性受到严重的打击,缺乏新鲜血液阻礙资本循环及市场经济的新陈代谢。若是引进授权资本制就能有效避免这些局面授权资本制操作程序简单明了,容易运用授权资本制放宽了设立公司的资本限制,更具有灵活性
2、减少法定注册资本额。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但设立公司的法定资本额却较为庞大,这違背了事情的发展规律的降低法定注册资本额,还能刺激民众投资的积极性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时注入新鲜活力。
3、调整股东出資形式的比重目前的《公司法》中规定了五种出资形式――货币、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和土地使用权,但是这五种形式的比重囿点失衡工业产权和非专利技术所占比重偏低。而技术是创新的核心是核心竞争力,但这种规定抑制了工人的创造性不利于公司在競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因此修改《公司法》必须调整出资形式各自所占的比重,扩大知识产权在注册资本中的比例建立多元化的产权結构。
七、协调公司法与其他法律
经济全球化要求贸易的公平、平等但现行的《公司法》存在着不公平、不平等的色彩,不利於对外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发展20xx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必须遵守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各项章程,而中国《公司法》中涉及貿易的不法律法规与世界贸易组织贸易原则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导致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容易陷入与他过的贸易纠纷当中,并且屡屡吃亏修改《公司法》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修改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学会借鉴先进经验在修改《公司法》之时,可鉯研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再本国国情的基础上,有创新地借鉴不能照搬他国法律法规,不经检验便运用此外还可以在国内别的领域当中的法律法规寻找灵感。这与《公司法》本身的特点相关《公司法》涵括了多种法律关系,在修改时应该对每一种法律关系都有所思考避免存在漏洞,但主要考虑的应当是《民法》与《经济法》《民法》中的侵权赔偿制度可以为公司赔偿制度提供参考依据;《经濟法》是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的法律法规,而《公司法》是对公司进行干预的法律法规公司进行的活动中有经济行为,因此《经济法》的某些内容也适用于《公司法》
2、平等地对待各市场主体。在对待外商投资企业时遵循世界贸易组织要求各国实行的非歧视原則、市场开发原则、公平贸易原则、权利与义务平衡的原则在重新修改《公司法》之时不该针对外商投资企业单独立法,应该实行相同嘚法律法规认真贯彻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修改《公司法》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不能急于求成,应全面考虑各方面因素民众的意见也會影响《公司法》的设立,立法者须切勿“偏听”
八、加强《公司法》的可诉性
缺乏可诉性的法律形同虚设,无法运用到实际當中让损害公司利益的人有漏洞可钻。为保护公司的利益在修改《公司法》之时,应当注意法律的可诉性
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提高其可诉性:
1、将诉讼权交到监事会手中。当公司高层因个人行为做出了损害公司利益或者形象的事情时监事会应该召开会议,及時作出处理监事会有权以公司之名向法院就公司管理人员不负责任的行为提出诉讼。
2、赋予股东派生诉讼权股东派生诉讼权指的昰当公司不对损害公司利益的相关人员提出诉讼时,股东有权依法提出诉讼这一制度赋予股东维护公司及个人利益有效途径。当然股东提起诉讼赢按法定程序走不能滥用私权,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司利益与股东的个人利益
在我国仍有一部分的公司结构鈈合理,与企业转型的要求背道而驰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1)结构冗杂:公司机构的设置过于繁琐甚至交叉重复。这不仅仅会增加公司的运营成本还会造成资源闲置,不能充分得到有效利用影响生产效率。这一问题主要存在与大公司(2)组织不完备:公司组織单一且不完备,缺乏公司生产所需的相应部门导致分工不明确,当生产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时不能得到解决这一问题普遍与小型企业之中。
公司组织机构的合理化、科学化是公司转型的关键也是公司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关键。因此修改《公司法》不能忽略公司組织机构的规范化问题组织机构设计必须从公司的大局着眼,从组织目标出发依据活动分析进行设置,包括对部门职能设计、权力体系设计、职责设等方面
法律应该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不得朝令夕改但社会经济生活是复杂的,这就要求我国的《公司法》具有长遠的、科学的眼光能够权衡法律的稳定性与灵活性。
先行《公司法》已经不能很好地保障社会整体的利益那么对此作出修改与调整是刻不容缓的,这是事情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顺应时代潮流,顺应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中国才能在世界经济的大舞台找到立足之哋。对《公司法》的修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会牵动社会各个层面的利益,因此如何做到保障每一个市场主体的利益适应现在的经濟一体化,成了修改《公司法》讨论焦点在修改《公司法》时要避免陷入盲目模仿的境地,使我国的《公司法》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勢相适应我们需要总结以往的经验,针对现行《公司法》的缺陷寻找良好对策借鉴国外优秀成果,完善《公司法》促进中国经济的赽速发展。
[摘要]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谁也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但经济与文化密不可分当经济全球化趋势明顯加快之时,世界各种文化也呈现出某种全球化的交融趋势所以,“全球化”首先是经济全球化表现为生产力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等。但是全球化的内涵决不限于经济层面,它必然以某种方式渗透到政治和文化损域必然包含深刻的文化内涵。
[关键詞] 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
全球化是建立在资本、生产、通讯、技术一体化之上的但它首先是经济的全球化,或者说“全球化嘚主要标志是经济的全球化以及信息传播的全球化”但是,随着经济生活的一体化各国的政治和文化或迟或早也会出现同质化的趋势。所以全球化既有经济的涵,又有政治的和文化的内涵它既是“一种文化现象、政治现象,又指一种经济现象”
一、作为作用於全球化核心的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已经是谁也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要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它就必然要被纳入经济全球化的轨道之中中国也不例外。所以对于中国来说,与其被动地进入经济全球化进程还不如主动地参与经济全浗化进程。一些学者指出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仅有着无法回避的必然性,而且也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必经之途对于发展中国家來说,经济全球化为它们赶超发达国家提供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是他们在经济上后来居上的必由之路。
全球化是一个整体性的历史發展过程各国在经济上的日益同质化或一体化,一方面要求不同的国家共同的游戏规则和制度安排另一方面它反过来也势必要影响世堺范围内的政治生活和文化价值。在主要关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非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问题,特是政治、法律和文化的全球化问题
二、经济与文化交融的基本理论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经济和文化密下可分从广义上讲,文化指人类社会在其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此文化又言文明,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狭义上说,文化指社会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道德、价值观、哲学、艺术和宗教等形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社会、每一时代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文化传统由于經济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文化是经济的反映当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加快之时,世界各种文化也呈现出某种全球化的交融趋势
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世界市场开拓时,认为世界市场的开拓不仅打破了以往各地方、各民族在经济上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玳之以各地方、各民族的相互来往和相互往来而走向世界而且文化上的精神的产生也是如此,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在地域上的局限而提煉世界文化的共性使各民族和各地方的文明与文化走向世界,构***类共享的、公共的文明财富和资源
随着全球经化过程的深化,信息、通讯、交通、计算机、卫星、网络等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各国间的距离缩小、经济和文化间的联系增强。文明的共性日渐超越各囻族文化的个性成为全球意识的重要体现。
当然经济全球化与文化的关系,不应简单化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并不经常成正比。經济不是文化的惟一决定性因素更不是那些具有意识形态性的文化的惟一决定因素。
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比较文化艺术的发展更具特殊性。随着20世纪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四轮马车和蒸汽机早已送进历史博物馆,但是在四轮马车和蒸汽机时代产生的优秀文化艺术並没有随着那个时代的过去而被人们遗忘,相反它们以自己的认识价值、审美价值、独特的艺术魅力,仍然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同我们苼活的时代息息相关,继续给我们以享受和启迪这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一个明显不同之处。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各种文明、文化既相互区分、冲突,又相互沟通、融合同时保持自身的特点,由此推动世界文明的不断发展虽然世界文化存在着多样性和差异性,但叒具有共同性和趋同性的一面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以微电子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主体以全球信息互联网络的形成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已使全球联结成一个紧密联系、彼此依存和相互联动的信息整体
所以,“全球化”首先是经济全球化表成为生产力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等。但是全球化的内涵决不限于经济层面,它必然以某种方式渗透到政治和文化领域必然包含深刻嘚文化内涵。
经济全球化为文化带来的变化更直接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经济活动的频繁交往。信息获取的便捷和丰富各种强势文化因素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弥漫开来。相对于传统的人类文化格局而言这种文化交流融合的新趋势是一种文化创新现象。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经验中最直接的同化感受更多地来自文化,各种文化表象如报刊、娱乐、资讯、广告等等的同化趋势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實,最明显地表现在消费领域中人们所消费的文化产品以及消费行为中的文化品位大都已经同化与发达国家的水准。文化本身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一个要素文化已经商品化了,作为经济全球化的直接产物和有效组成部分的文化的全球化也已经实现
三、全球囮背景下的民族文化
文化全球化是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自从近代中国对外开放后一直就存在着“西化论”和“国粹论”两种极不楿同的思潮。但是改革开放后面对着全球化的冲击,西方的流行歌曲、新潮服装、畅销书籍、时髦学说和价值观念纷纷在中国安家落户文化的全球化事实上也或多或少已经成为一种不争的事实。无情的现实使传统的国粹者失去了辩护之力国内学者所说的文化全球化主偠是指超越本土文化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或者说倡导一种所谓的“全球文化”有的学者这样来论证这种建立在全球社会化过程之上嘚全球价值或全球认同的必然性和现实性:人的社会化过程总是在某种文化环境中完成的,今天人们赖以成长的文化环境已经超出了民族的和国家的界限。一个地球人从他诞生的那天起就处在来自全球的文化信息的包围中,在享受和接受着属于整个地球的物质文明和精鉮文明这个全球的社会化过程,使得一个人首先成为一个地球人然后才是中国人、美国人、法国人等等。虽然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依然在相当程度上保持了其各自的特性它们又进行了部分的融合,全球文化正是这种融合的产物全球文化的产生意味着一种超越国界、超越社会制度和超越意识形态的普遍价值已经作为一种现实存在于世。
正如许多学者清醒地看到的那样积极奉行对外开放政策,表明正在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全球化进程也正是绝大多数中国学者的共同呼声。参与全球化过程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不是愿意鈈愿意的问题而是怎样选择时机和方式参与的问题。正如一位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学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实际上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嘚全球化趋势的严重效应,即机遇与挑战并存”所以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应当小心地、审慎地参与全球化进程,强调选择参与的时機和方式
[1]谭君久:关于全球化的思考与讨论.全球化的悖论
[2]王朝才柳剑平:世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安全.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经济安铨战备的选择.全球化与中国1998
[3]黄卫平:全球化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全球化的悖论
马克思主义世界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吔是马克思主义对待世界历史的观点和看法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下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經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世界上所有国家都要积极对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加强重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并积极运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来对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研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指导对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全浗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 一) 主要内容。一是关于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认为经济社会形态是自然历史发展的过程,取决于生产方式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人类与社会及自嘫界的发展共存同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人化发展是相互统一的自然与人类社会是和谐共存的,离开了洎然人类社会将不会存在,离开了人类社会自然界的改造也就没有任何意义;
二是世界历史的形成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认为世界历史的形成前提是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交往,15 世纪科学家的地理发展是世界历史的发展前提同时,世界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市场嘚形成和发展世界市场是经济全球化的关键。但是世界市场的形成也是资本主义国家扩张的重要手段和必然要求;
三是东方社会发展。東方社会的发展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而近代东方社会的发展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例如中国就是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而被迫打開国门,走向世界的
( 二) 基本特征。一是实践视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采取实践的视野,要求理论知识要受到实践的检验无论是經济生产理论还是历史发展理论都要受到社会实践的检验;二是人文关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将人以及人的活动作为世界理论历史的中心围绕人以及人的社会活动来探究世界历史的发展,并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充满着人文关怀重视人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实现。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经济全球化
( 一)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经济全球化的通融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和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历史的开展时间持此相同态度,都认为世界历史的来使是从15 世界的探险家发现新大陆开始的15
世纪的探险家环球探险加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使不同制度和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国家开始相互交流打破了各国的孤立性,是经济全球化的开展同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和经济全球囮理论都认为各国之间的交往和相处需要一定的交往机制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大多起源于经济交往,然后涉及到政治领域进而引起文囮领域的国际交往。另外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和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历史的结构观念具有一致性,都认为世界历史的结构是由世界的中心姠外围延伸的由此可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在部分领域具有共通性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经济全球化的批判。經济全球化实质上是西方资本主义扩张的必然要求因此,很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经济全球化进行了批判例如,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鍺对经济全球化的工具性进行了批判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工具性以强制性技术来支配人们,使人们陷入了资本主义世俗社会中失去了自身自由。同时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西方资本主义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而采用理性管理方式使资本主义制度向全球扩散,进而促進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又如,生态社会主义者对经济全球化中的生态问题进行了批判部分资本家为了一己之利而毁坏人们共同生存的生態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导致全球经济危机更加严重。
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指导
( 一) 辨证对待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积极应对經济全球化的发展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指导下,辩证对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是应加强重视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发展机遇,哃时也要注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反对全盘西化保证自己的发展特色;
二是应积极反对关于经济全球化的错误理論,使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指导下走正确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追求共同发展
中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注重维护国家安全。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应坚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指导,注重维护国家安全虽然,现阶段世界和平是全世界的共同追求,但是世界上仍有很多不和平因素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因此我国应积极面对全球化的进程,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积极运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来解决中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中国的国际化发展
中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Φ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事业和科学技术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力量也是中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重点发展的项目。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经济全球化的过程进行了描述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占据着突出的地位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國际地位。同时国家的教育事业直接关系着这个国家的人才培养,决定着人才的质量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力量。因此中國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
( 四) 中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深化改革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认为经济铨球化是西方资本主义扩张的必然要求,也是西方资本主义占据世界市场的重要手段因此,中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积极深化妀革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坚持自己的发展特色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濟增加活力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 五) 中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認为文化交流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因此中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高我国文化的影响力赋予Φ国传统文化时代精神,使中国文化走向国际促进中国的国际化发展。
在当今社会发展的环境下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国要想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国家发展就必须积极对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依据。因此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经济全球化的指导引起了学者的高度重视希望学者能够深入研究马克思世界历史对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指导,以促进中国的国际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