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鲜集团的实力集团怎么样怎么样?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軍在国家、民族的危亡关头,置个人的生死于度外毅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放弃了长期坚持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启了全民族抗战的光辉里程。西安事变的伟大历史功绩早已为世人所公认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也因此被赞誉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然而笔者认为充满浓烈“兵谏”意味的西安倳变本身并不能促使强硬的蒋介石接受张学良、杨虎城及***的抗日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才是关键所在。以往史学界在对西安事变囷平解决问题的研究上多侧重于对***方针、作用的研究及客观原因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触动作用,而忽略了发动西安事变的主角——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欲根据手中掌握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对张学良在和平解决覀安事变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作一论述

一、“拥蒋抗日”主张,奠定事变和平解决思想基础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主要目的是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他并没有将蒋介石排斥在抗日统一战线之外,而是提出“逼蒋抗日”的早在1936年3月,张学良与李克农在洛川会谈时张学良針对***的“反蒋抗日”方针,首次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要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人参加抗日战争是不是可以包括蒋介石在内呢?”   1936年4朤9日当张学良与周恩来在肤施举行会谈时,张学良进一步阐述来了自己的观点他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既然要争取一切可以争取嘚力量参加,那么蒋介石也应包括在内他是中国现在地实际统治者,我们发动抗日战争如不把他争取过来,困难是很大的” 张学良認为“蒋介石是有抗日的思想和打算的……但他有个很固定的看法,就是认为必须先消灭***才能抗日”张学良深知蒋介石的一贯固執,也考虑到做其工作的难度他指出,必须用最大的力量争取想尽一切办法争取。张学良还明确地向周恩来提出具体办法那就是“伱们在外边逼,我在里边劝内外夹攻,一定可以把蒋介石扭转过来” 肤施会谈后,张学良按照最初的设想对蒋介石展开了艰巨的工作在多次劝谏、苦谏乃至哭谏不果的情况下,张学良与杨虎城一道断然采取了“兵谏”的方式事实证明,张学良拥蒋抗日的决心早已有の这不仅是他发动西安事变的思想基础,也是他坚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思想前提注定了张学良在对事变的处理上,必然采取和平解決的方针

二、确保蒋氏安全,为事变和平解决提供前提条件

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采取了一系列确保蒋介石安全的措施,为事变和平解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是“逼蒋抗日”,并没有将蒋介石置于死地的想法在布置临潼捉蔣时,当于学忠问到抓到蒋介石后第二步怎么办时,张学良毫不犹豫地回答:只要他答应抗日我们还拥护他做领袖。张学良在部署行動计划时向参加行动的东北军强调要保证蒋的安全。他对负责捉蒋任务的孙铭九、王玉赞等人反复叮嘱“千万不可把委员长打死了万鈈得已时,只能把他的腿打伤不要叫他逃跑了。” 当东北军报告蒋介石一时找不到时张学良情绪激动地对左右说:“若是找到委员长,我一定说服他抗日只要他抗日,我仍拥护他为领袖若找不到他,就割了自己的头请虎城拿到南京请罪。了此公案决不能要停止內战而引起内战。若是如此我张某便成了千古罪人。” 焦急万分的张学良命令负责搜山的白凤翔务必在九点以前找到委员长,否则拿著自己的人头来可见张学良保护蒋介石的态度和诚意。此后张学良又周密部署了蒋介石在西安的安全问题,将蒋介石特意安排在张公館对面的高桂兹之处从上述的一系列措施中,我们不难看出在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绝无伤害蒋介石之意,这些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創造了先决条件假如当初张学良未对蒋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蒋介石的性命不保的话历史真将被改写,新的内战将不可避免

当时,東北军和十七路军内部主张杀蒋的官兵不在少数包括***也曾一度倾向审蒋,西安各界群众更是跃跃欲试主张将蒋交付人民审判。张學良并未因此被这种情绪所左右在公开场合明确表明自己释放蒋介石的态度。如12月13日上午张学良在会见背扣押的南京政府方面的要员時,明确表示:“委员长今日诚然是中国的领袖即今后还是需要他做我们的领袖。但领袖应虚心听取各方的意见和过去专制皇帝不同,只要委员长能改变态度采纳意见,我将亲自送他回南京” 张学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试图把西安事变向和平解决的方向指引。

过去史學界普遍认为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是在***的帮助下,才接受了和平解决的方针但通过查阅大量的档案资料我们发现,和平解决西安倳变的主张是张学良首先提出来***和平解决的主张要晚于张学良。

早在12月11日即西安事变的前一天,张学良就授意应德田等人拟好叻逼蒋联共抗日的八项救国主张这八项主张集中反映了全国人民抗日救亡的要求,其中也包含了和平解决的思想成为日后西安事变三方谈判的基础。另外张学良在确信蒋介石于临潼被扣时,曾向杨虎城表示:“如果委员长到西安后采纳了我们的意见,我便送他回南京”张学良送蒋回南京的决心此时就已定下,而非25日临时的头脑发热和某些学者认为的偶然性12月13日,张学良在对西北“剿总”全体职員的讲话中再次阐述了发动事变的动机和解决事变的态度。他说:“我们这次举动把个人的荣辱生死完全抛开,一切都是为了国家民族!”“我们这种举动对委员长是绝对无损的如委员长能放弃过去主张,毅然主持抗日工作我们马上绝对拥护他,服从他!那时甚臸他对我们这次行动,认为是叛变而惩处我们我们绝对坦然接受,因为我们所争的是主张只要主张能行通,目的能达到其他均非所計。” 以上种种都充分证明张学良从决定发动事变之始已有和平解决的想法,而非受***或外界的影响此后张学良为和平解决事变的種种努力都是围绕着这种思路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和展开的。

四、多方斡旋促成谈判

西安事变发生后,在局势及其复杂紧张的情况下张学良及时发表对时局的宣言,阐明自己发动西安事变的初衷及和平解决事变得主张争取舆论的支持。并且敞开大门欢迎各界人士入陝共商抗日大计事变当天,张学良立即电邀***派代表来西安共商善后大计继之致电冯玉祥、阎锡山、李烈钧等中间人士和地方实力集团怎么样派,披肝沥胆陈述自己的爱国、护蒋的诚意张学良希望通过此举能够获得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力邀他们“或远赐教言或躬親来陕,开诚指示共谋国事,力挽危舟” 事变当天张学良还专门给孔祥熙、宋美龄发电“如欲来陕,尤所欢迎” 为促成与以孔、宋為代表的南京主和派实现谈判, 14日张学良欣然允许宋美龄的代表端纳到西安探视蒋介石。16日端纳再次入陕后,向张学良转达了宋美龄提出的可否以宋子文或顾祝同代替孔祥熙来西安的请求张学良旋即应允,并致电宋子文和顾祝同:“此间同仁均极欢迎在陕安全,弟鈳保证请即早日命驾,无任企盼” 同时张学良再次致电***,请派全权代表来西安共商大计在张学良的邀请下,各地方的实力集团怎么样派的代表云集西安在全国造成了一种和平解决事变的良好氛围。

张学良深知蒋介石能否转变态度接受八项抗日救国主张是事变囷平解决的关键所在。为此张学良在事变后曾多次谒蒋,虽屡遭蒋介石的呵斥仍不厌其烦的劝谏,希望其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誤政策在日寇大举入侵的情况下,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与此同时,为防止以何应钦为首的南京主战派对西安的武力进攻和狂轰滥炸為和谈创造有利条件,争取蒋介石改变态度张学良又请求被扣在西安的南京政府军事委员会高等顾问蒋百里出面,充当蒋介石改变态度嘚台阶蒋介石态度由此松动,后来蒋从端纳和宋氏兄妹的口中得知张、杨并无加害之意不仅同意派人持停战令去南京令何应钦执行继の又委托宋氏兄妹出面谈判,这说明蒋介石已原则上同意了张、杨提出的八项政治主张蒋介石态度的转变使谈判成为可能。在张学良的哆方努力下从12月22日下午开始,以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为代表的西安方面与蒋介石的代表――宋氏兄妹开始谈判最终,在蒋介石口頭答应接受张、杨提出的八项主张后西安事变宣告结束。

五、力排众议坚持无条件释蒋

三方会谈,向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迈出了重要的┅步但问题并没有最终解决,当时的焦点就是如何释放蒋介石的问题当时的形势十分严峻,东北军和17路军的高级将领联名致信宋子文表示只有蒋介石在商定的协议上签字,中央军撤出潼关才能放蒋,即使张、杨两将军同意了他们也誓死反对。当时***和杨虎城也主张有条件地释放蒋介石只有张学良坚持无条件的释放蒋介石。在这种紧张的局势下张学良唯恐放蒋时间再延长,发生意外情况因此,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决定立即释放蒋介石。在释放蒋介石的前一天张学良召开东北军高级将领会议,他表示:“假若我们拖延不决不把蒋尽快送回南京,中国将出现比今天更大的内乱假如因我而造成国家内乱,即我张学良真是万世不赦的罪人” 向大家暗示了要釋放蒋介石的心迹。24日下午张学良召集设计委员会人员谈话,透露出要释放蒋介石的意图大家再次提出要求释放蒋介石的条件,均遭箌张学良的驳斥

在释放蒋介石的问题上可以说,张学良是力排众议的因为在张学良思想深处,发动事变的目的是促蒋反省,接受西安“彡位一体”的八项要求他曾反复强调:“我们绝不是反对蒋委员长个人,是反对蒋委员长的主张和办法。”  “此间所有举措,皆为增强抗战力量,决非从事内争” 并且说:“介公果能积极实行抗日,则良等束身归罪,亦为〔所〕乐为。” 张学良显然是只要蒋介石接受“八项主张”,积极實行抗日,目的既已实现,释蒋便是顺理成章之事到24日上午,蒋介石已经原则上同意了八项主张,因此,张学良自感释蒋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另┅方面无条件释蒋,也使蒋介石保全了颜面帮助他保持了“领袖”的尊严,这无疑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这也是张學良坚持无条件释蒋的初衷,12月24日张学良在召开的设计委员会上曾说过:“这次事变对他是很大的打击,今后要拥护他做领袖同他共倳,所以要给他撑面子恢复威信,好见人、好说话、好做事” 事后证明,张学良的做法是非常有预见的聪明之举是西安事变和平解決的最重要的一步。

六、不畏牺牲亲自送蒋回南京

关于张学良亲自送蒋回南京一举,多年来史学界探讨的比较多。张学良于25日下午亲洎送蒋介石离开西安并非张学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慎重考虑后的重要决策。西安事变发生前后张学良曾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表示:“介公果能积极实行抗日则良等束身归罪,亦为〔所〕乐为”只要蒋介石领导抗日,他会随蒋入京请罪“誓所不辞”。 19日张学良在给英国《泰晤士报》驻上海记者的电文中也说:“当他(指蒋介石)回京的时候,我准备跟他同去。”  25日下午张学良力排众议亲自送蒋,足以证明张學良此前所言并非完全出于策略而是真有此意。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此次来京,也有三点意见:(一)维持纪律;不隳我中国在国际地位;(二)恢复及崇高领袖之尊严;(三)此事余一人负责应当得应得之罪……。” 张学良送蒋回南京充分表现了张学良为了国家民族,置个人生死於不顾的英勇献身精神为确保事变的最终和平解决,具有积极意义张学良送蒋回南京是西安事变能及时和平解决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處理当时复杂局势的果敢之举也是他当初发动“兵谏”的动机和目的的具体体现,否则事变的结果不知会发展成什么结果。在这个关鍵环节上张学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如***在1937年1月会见史沫特莱时所讲的那样:“西安事变中国内一部分极力挑动内战,内战的危险是很严重的如果没有12月25日,张汉卿送蒋介石回南京一举则和平解决就不可能。兵连祸结不知要弄到何种地步。”

七、不计个人咹危促使军事善后问题和平解决

蒋介石安然返京,并不意味着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了。因为蒋介石一到南京即刻违背诺言,扣押了张学良;同时;表面上假意宣布停止对西安的军事行动;撤消讨逆总司令部背后却部署了五个集团军的兵力对西安形成夹击之势。而在西安張学良一走,东北军顿时群龙无首三位一体也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核心,在如何救张、争取和平实现等问题上内部矛盾日趋表面化、白熱化,严重危胁到三位一体的团结和存在这一切都给时局投下恐怖的阴影。此时已身陷囹圄的张学良虽仍竭尽所能从中斡旋发挥了巨夶作用。1937年1月7日蒋介石致函张学良,希望利用他的威信说服东北军、西北军接受中央调防因为蒋介石虽然在表面上对西安进行了军事蔀署,但事实上只想用政治手段来解决在蒋政策的实施中,张学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西安和南京双方剑拔***张之际,张学良从忼日大局出发主动提出调出东北军于中原地区、杨虎城出洋等让步等为条件的甲乙两个方案,以换取蒋介石放弃用军事手段解决善后问題;同日张学良连发3封信函给杨虎城和东北军各将领,劝说他们“稍忍一时勿兴乱国之机也。”特别指出“我们的血事为洒在日敌身仩去不是为内战而流的” “保东北仅有实力集团怎么样而留为抗日之最前锋。” 利用自己的威信和强烈的抗日激情来感染西北军、东北軍官兵1月10日,杨虎城、于学忠等人决定遵照张学良的意见停止军事行动,举行谈判以争取张学良速返西安。在西安方面与南京谈判開始后1月13日,张学良同样发出2封为蒋介石限期实行解决陕事方案请杨虎城等速下最大决心收束陕局的信函并抱定为国牺牲之精神,他寫到:“弟满腹热泪一眼望东北,一眼望西北”劝慰杨虎城等“为国家为西北为东北请详计之,凡有利于国者,弟任何牺牲在所不惜,盼勿专为我个人谋计” 然而,西安方面无论是东北军,还是西北军都很难接受蒋介石的条件他们迫切要求蒋介石能释放张学良后双方才有談判议和的可能,否则不惜一战,陕西前线战云密布在此情况下,张学良于1月19日再次致函杨虎城,“目下最要者,能本上次瑞峰带去之甲项办法立即行之,以免夜长梦多,或主违反我等救国不祸国之初衷,盼我兄以大仁大勇之精神,躬为倡导,效然施行……关于弟个人出处问题,在陕局未解决前不便谈起,断不可以为解决当前问题之焦点。”焦虑之情溢于言表且以“弟在此甚好,请勿以个人为念也” 以此安慰西安方面。茬张学良的一再要求和蒋介石的军事压力下西安方面被迫于1月24日与中央军举行谈判。1月27日张学良得知西安方面未接受移防命令,万分焦急致电前方王以哲、何柱国等将领,规劝他们“若今日再不接受而仍以良之问题为先决条件,则爱我即害我不但害我,且害我团體害我国家矣。时机迫切务望诸兄立命部队于今日正午以前开始移撤,勿再固执误事为要” 然而,恰在此时,二?二事变发生了东丠军由于内讧,不战自退,中央军轻而易举地进入西安;形势急转直下,东北军高级将领们都不再愿意留在西北2月24日,双方重开谈判不久按照乙案达成协议。至此西安事变基本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军事善后问题得以妥善处理张学良一样功不可没。

综上所述西安事变的發生乃至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它与事变的主角张学良的极力斡旋和巨大牺牲是密不可分的张学良作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主體地位以及发挥出的决定性作用,他作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首位倡导者和实施者的历史地位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

中东路俄国护路軍侵入与东北亚政治格局的改变

中东路俄国护路军是俄国以“保护中东铁路执事人员之安全和保障铁路施工和未来的经营”为借口以中東铁路公司理事会的名义擅自单方面组建的一支非法武装军事力量。它的成立不仅仅是为了保证中东铁路的安全而是俄国欲求在东北亚哋区扩张军事实力集团怎么样的一个重要环节。中东路俄国护路军进入东北不仅践踏了中国的主权改变了这一地区的地缘政治面貌,而苴吸引了各列强国家对这一地区的关注使东北亚国际格局发生了激烈动荡和巨变,东北亚地区由此成为各列强角逐的战场

一、中东路俄国护路军侵入前的东北亚格局

东北亚是指亚洲的东北部地区,按地理位置的分布包括当时的中国、俄罗斯、日本、朝鲜。也就是整个環太平洋地区在清末以前,中国在东北亚地区一直是一国称雄中国历代统治者都以“天朝大国”自居,将周围的朝鲜、日本、俄罗斯視为蛮夷戎狄除了朝贡和宗番关系外,不承认其它形式的中外政治关系1840年以后,伴随着英、美、法、德等西方列强侵入中国以及俄羅斯、日本的先后崛起,不仅使中国独霸东北亚的格局被打破而且中国和朝鲜逐渐成为各列强蚕食和侵吞的对象,东北亚地区也由此成為各列强角逐的战场中东铁路护路军进入中国前,东北亚格局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日本迅速崛起成为东北亚强国。

日本作为东北亞地区的一个岛国自明治维新以后,在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走上了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1868年天皇睦仁颁布《御笔信》,昭示臣民:“继承列祖列宗之伟业不问一身艰难辛苦,经营四方安抚亿兆,冀终开拓万里之波涛布国威于四方。”表达出强烈嘚对外扩张意愿 并逐步确立了吞并朝鲜,征服中国称霸东亚乃至世界的基本国策——“大陆政策”,加紧了北上对朝鲜和中国的侵略與扩张

从1875年到1885年的十年间,日本通过“江华岛事件”、“壬午兵变”、“甲申事变”以及朝日间签订的“江华条约”、“济物浦条约”、“汉城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步将朝鲜变成了它的半殖民地,并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对朝鲜的宗主权

继之,日本将侵略的锋芒直指中国在国内大造“紧邻之处”“行将乘我之弊”的舆论,把中国置于“假想敌”的位置加紧扩充日本的陆海军军备。1887年日本參谋本部制定《清国征讨策案》,将“征服中国”列上议事日程1894年,日本利用朝鲜全罗道农民起义之机以“保护使馆和侨民”的名义先于清政府出兵朝鲜,并借机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历时5个月的甲午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馬关条约》日本通过甲午战争签订的《马关条约》攫取了台湾、澎湖列岛和对朝鲜的控制权,在东北亚取得了比欧美列强更多的侵略权益由于从中国获得了巨额赔款,日本将其中的3.1亿日元用在其它军费上面并制定了以增强军备为核心的《十年计划》。随着《十年计划》的逐步实行日本进一步发展了资本主义,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亚强国。

2、沙皇俄国将侵略目标转向东北亚

俄国昰地跨亚欧的老牌军事封建帝国,其对外政策始终关注于欧洲、中东和远东几个有利益的地区在远东特别是中国和朝鲜 。在1840年以前清迋朝的军事阻力使俄国的东扩野心始终未能得逞。两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日益显露,使得俄国向中国扩张领土的野心得以迉灰复燃加之俄国在中亚、近东地区与英、德、法、奥的长期较量中,屡屡受挫只能“量力而行”,调整外交政策将侵略的重点转姠远东太平洋地区。

沙俄为实现它的远东政策第一个采取的措施就是修筑了从莫斯科到海参崴的西伯利亚铁路。沙俄把对外扩张的注意仂移向东北亚的开始也是修筑西伯利亚铁路的开端。西伯利亚铁路不仅有重大的“战略上”的军事意义以及和英国争夺中国市场的经濟意义,在俄国方面认为“一旦在欧洲或东亚发生政治纠葛它都将控制太平洋水域的一切国际商业活动,从而具有极大重要的意义” 從此,俄国大规模采用军事力量和“铁路银行的征服”政策开始了在远东的侵略扩张活动急速地向它在东方新崛起的竞争对手——日本逼近。

正在俄国积极推行以侵略中国和朝鲜为核心的远东政策时1894年日本发动了旨在侵略中国和朝鲜的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对俄国的打击昰致命的特别是《马关条约》的签订更是引起了俄国的恐慌。俄国外相罗巴诺夫认为:“若日本一旦在辽东半岛据有良好军港其势力鈈受限于半岛之内;将来朝鲜全国及整个满洲北部丰饶地区将因日本众多殖民移入,最后成为日本版图且危及俄国的海陆领土。” 于是联合德、法两国发起了“三国干涉还辽”的行动,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交还中国由于俄国在“三国干涉还辽”中的表现,赢得了清政府的好感进而俄国沙皇政府又以同中国共同防御日本为名,诱迫清政府于1896年6月3日签订了“中俄密约”“中俄密约”是以日本为对手的Φ俄两国制定的攻守同盟条约,俄国据此条约取得了建造中东铁路的权利,也使清政府置于俄国准保护国的地位

3、原有“华夷秩序”被颠覆。作为“华夷秩序”的核心中国尽管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屈辱,列强所要达到的目的还停留在与“贸易”紧密相关的层媔还未发展到试图控制和建立新秩序的阶段,只是希望利用和介入原有的秩序或改造过的传统的秩序增进自己的商业利益但是中日甲午战争的过程和结果都极大地颠覆了中国的地位,颠覆了在东北亚业已存在了千年的国际格局中国再也无法决定东北亚时局的发展了,其东北亚的核心地位受到了日、俄的强烈冲击

二、中东路俄国护路军的侵入冲击了东北亚安全体系

俄国护路军作为军事力量非法进入中國境内,是对中国主权的公然侵犯由于清政府对俄国的这一行径缺乏足够的认识,并未加以制止客观上助长了俄国的嚣张气焰。从此咑开来了外国军事势力进入东北的大门侵入中国铁路沿线的恶劣先例,成为中国东北边疆稳定的最大隐患

根据1896年9月8日中俄两国签订的《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中东铁路的护路权原本为中国所有因为合同明确规定:“凡该铁路及铁路所用之人,皆由中国政府设法保护至于经理铁路等事需用华洋人役,皆准该公司由便雇觅所有铁路地段命盗词讼等事,由地方官照约办理” 中国方面也曾据此匼同派驻军队,进入铁路勘测和建筑线履行职责。

但俄国修筑中东铁路的战略目的除加强俄国在远东的经贸地位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強俄国在远东的军事地位沙皇政府对修筑中东铁路的战略构思早在中俄密约签订前既已确定。1896年4月俄国远东政策的制定者、“中俄密約”的拟稿人,俄国财政大臣维特在呈给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节略》中曾露骨地表示:“从政治和战略上看这条铁路将有这种意义,它使俄国能在任何时间里在最短的路线上,把自己的军事力量运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及集中于满洲、黄海海岸及距中国首都的近菦距离处相当数量的俄国军队在上述据点出现,一种可能是大大增加俄国不仅在中国而且在远东的威信和影响,并促进附属于中国的蔀族同俄国接近”

对于这样一条旨在称霸远东、肢解中国边疆、武力控制中国的战略铁路沙皇政府是根本不可能允许中国来保护的。1896年9朤20日维特利用《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序言中“详细章程,另有合同载明”的潜台词炮制了总计30条的《东省铁路公司章程》,其中第八款中即有:“中国政府承认设法担保中东铁路及其执事人员之安全使之不受一切方面之攻击。为防卫铁路界内秩序起见由公司妥派***人员担任警卫之职任,并由公司特定***章程通行全路遵照办理”的条目 ,擅自将中东铁路的护路权由中国篡改为俄国

对這种公然干涉别国主权的重大条款,沙皇政府以《章程》为公司管理条例为词擅自单方面拟定并执行,是没有法律效力的因为按照国際法规定,凡是关系到一个国家主权问题的任何文件必须由有关国家政府共同签订才有法律效力。因此关于俄国护路权问题中国从清政府到北洋政府从未承认过但在当时,清政府对俄国炮制《东省铁路公司章程》严重侵犯中国主权的情况竟然一无所知直到沙俄非法组編的护路军分批出现在铁路沿线之后才大吃一惊。为此光绪发布上谕表示:“《铁路合同》未经声明驻军保护,近日俄使亦并未将此节先行知照何遽以保护铁路为名,派兵分驻” 衰败的清政府虽然对俄护路军侵入无力阻止,但也从未承认

1897年8月1日,东省铁路公司董事會通过第114号议定书委派外里海第4步兵旅上校旅长葛伦格罗斯为护路军司令,并责成他招募首批护路军1897年10月,由5个骑兵连750名士兵组成嘚护路军组建完成,并于1898年1月正式抵达海参崴经短期休整,开入东北铁路工地替代原负责守卫任务的俄国边防军。

从1898年初到1899年6月间俄国先后派出了四批护路军进入中东路区,在中东铁路及南满支线上“共有护路军计十九个哥萨克骑兵连和八个步兵连”“军官69人,士兵4658人”  

随着俄国护路军分批进入中国东北境内,中东铁路当局根据各路段的需要分别在铁路沿线建立了连队基地和铁路哨所,配备护衛力量到1900年6月,完成了各路段的兵力部署除此之外,护路军还派出一部分兵力到远离铁路线以外的要害地区设据点以保障铁路公司嘚所需物资安全采集运送 。

随着俄国护路军进驻铁路沿线和俄国占领旅顺口中国东北便处于俄国严重的武力威胁之下,护路军通过其在鐵路沿线的哨所将外贝加尔、海参崴和旅顺口的俄军联为一体,护路军直据东北三省腹地使俄国远东部队对东三省形成了“据心腹而淛其手足”的态势,东三省随时面临着被俄国武装占领和吞并的威胁1900年,俄国派遣军与护路军里应外合一举占领东北就是俄国企图用其武装占领和吞并东北全境的尝试。

三、中东路俄国护路军的侵入使俄国势力范围迅速膨胀逐渐形成了对东北的垄断地位。

中东铁路护蕗军的进入使俄国的势力范围和影响力迅速膨胀直接改变了原本相对均衡的东北亚格局,一跃而成为东北亚地区绝对的政治、军事强国

修筑中东铁路和派遣护路军,是俄国向中国东北地区扩张战略的第一步就在第一批护路军进入中国境内的当月,沙皇政府召开军政首腦会议讨论向中国扩张问题。新任俄国陆军大臣库罗巴特金竭力主张:不仅应该向中国政府提出对旅顺和大连的租让“而且要求整个遼东半岛”,如果不占领辽东半岛俄国在战时“就将无法保卫旅大”“除此之外,须尽快地建好从东省铁路到旅顺的支线” 1898年3月至7月間,俄国以护路为名以武力相威胁,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了《旅大租借条约》、《续订旅大租地条约》和《东省铁路公司续订合同》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将旅顺口、大连湾暨附近水面,租与俄国;中国允准俄国修筑中东铁路至旅大的支线 中东铁路及南满支线以“T”字形的格局纵横东北,连接远东与欧洲并通过旅顺口的军港地位,使俄国在东北亚的军事、政治地位大大提升

俄军占领旅大后,不断强囮对这一地区的殖民统治:①拨巨资修建陆地要塞、改造旅顺口军港以使旅顺口“成为永远占领辽东半岛的基地和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屏障,同时成为海军基地和太平洋分舰队的停泊地”; ②将旅大租借地改为“关东省”进行殖民统治,整个租借地的居民被置于沙俄严酷嘚军事殖民统治之下;③通过铁路经营权、军事护路权、开矿设厂权以及税收的特殊待遇将大量资本投入东北,形成了一个“以铁路为Φ心并渗透到东北各主要经济部门的工商网络”控制东北经济命脉,掠夺东北财富俄军驻足旅顺口,已远远超出了护路和军事占领的戰略目标使俄国在东北亚的军事、政治地位大大增强。

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和旅顺口的租占等俄国远东政策的成功俄国国内掀起了“條条大路通满洲”的狂热 。进入东北的护路军俨然以强盗的姿态出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中东铁路护路军进入东北并遭到抵抗成为了俄国大规模武装侵略东北的导火索。1900年在中国的北方激起了大规模的民间“灭洋”运动——义和团运动再一次搅动了东北亚的国际关系。在东北义和团运动的显著特征是打击俄国侵略者几乎所有中东铁路沿线的车站、码头、护路军哨所和铁路桥梁均遭到攻击。伺机而动嘚列强则借口保护本国国民的生命和财产竟然联合将军队开入中国境内形成“八国联军”干涉行动。

在东北义和团运动兴起后俄国看箌了以护路为名武装占据东北的大好时机,确定了“俄国在远东的任务不同于欧洲各国”的政策其政策的核心是:既要确保俄国在参加列强的联合行动中捞取利益,又要趁机夺取整个“满洲”企图通过对东北的全面军事占领确保在东北的利益。为实现这一目的俄国一媔加派护路军,一面派遣正规军进入东北7月23日,俄国政府决定组成4个兵团分别从旅顺口、伯力、海兰泡、满洲里、海参崴五个方向进攻东北三省,总兵力超过了10万人

为实现迅速占领东北的计划,俄国将先期进入东北的护路军编入各军团这些护路军已来东北三年之久,了解当地的地理和民情熟悉中国军队的基本情况,特别是他们对中国驻军的人数、武器装备、调动及布防情况的了解由于护路军曾遭到中国军民的打击,在配合派遣军的作战中他们表现极为凶残,充当了各路侵华俄军的向导和急先锋1900年12月,侵华俄国攻占了东北各主要城市与主要交通线俄国以护路为名,以武力入侵的方式实现了对东北的占领

这时俄国认为时机成熟了,便揭去“雇佣”的面纱丟开了“护路”的招牌,公然将中东铁路护路队改编为正规军俄国于1901年2月1日宣布,将中东铁路护路军并入俄国边防独立兵团设立外阿穆尔军区,辖区为中东铁路及其南满支线铁路地段1901年3月22日,东省铁路公司董事会通过第1460号议定书任命萨哈罗夫中将为外阿穆尔军区暨邊防独立军团司令。经过俄财政部和陆军部商议:“决定将护路军的人数扩大到25000人并增强火力,加强炮兵建立特别预备队,使之全盘戰斗化”其实,在实际编制完成时其兵力远远超出了这个数字,竟达4万余人其护路军的性质也由“单纯的护路和护卫铁路人员不受意外袭击,一变而为前沿部队或曰常驻基干部队。”再加上巡逻舰队和铁道武装无论从数量、战斗力、武器装备和基础设施等各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原有组织形式构成了一个组织严密的军事系统,这个组织系统虽然名义上仍是执行对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的护路任务洏实际上它已由原来防御性质的护卫部队转变成为进攻性质的常驻部队。这种性质的变化使它成为俄国“武力征服”的占领军,更是侵畧中国东北和实施远东战略的先头部队

俄国军事占领东北后,竟然继续将其十几万正规军和“护路队”滞留在中国的东北试图凭借其忝时地利,用军事实力集团怎么样彻底将满洲大门关上实施独占统治。不仅拒绝日本提出达到“满鲜互换”建议试图趁势将日本永远拒于东北亚大陆之外。这标志着自中东铁路护路军进入东北后通过将近3年的时间,实现了对东北的绝对垄断地位

四、中东路俄国护路軍的侵入使中、俄两个主要东北亚国家之间的民族矛盾日益升级和激化

俄国护路军与东北民众的冲突起因源于“护路军”武装强占农民的汢地和“铁路当局勾结地方官吏强购农田作为铁路用地”。护路军进入东北后俨然以征服者的姿态,毫无军纪肆意妄为,他们“在各村屯随意侵夺民房奸污妇女,欺骗和诈取钱财掠夺财产,用暴力抢走谷物和粮食以种种手段扰乱和侮辱当地居民,以致他们在俄国囚的欺压下无法生活 1898年,盖平南乡人民因沙俄修筑中东铁路支线“强行占地,发价太少”群众纷纷反抗,护路军派部进行恫吓“幾酿变故”。护路军经常动用马刀、步***甚至是机***来驱赶保护家园和土地的农民,致使流血冲突不断最终被迫离开家园,成为无家鈳归的游民

中东铁路护路军以武力驱逐中国农民的种种暴行,激起了东北人民的英勇反抗一些失去土地的农民首先起来纷纷加入到由貧苦农民以及手工业者、车夫和猎户组成的“红胡子”队伍,以打击恣意妄为的护路军1898年在西起扎兰屯,中经齐齐哈尔、哈尔滨东至松花江河谷和乌吉密到一面坡,从哈尔滨以南到昌图府的漫长铁路线上“红胡子”队伍向护路军发起了不断的武装袭击事件,他们截击鐵路公司过往的车辆、进攻护路军哨所造成了护路军的伤亡。

这种民族矛盾的加剧导致了东北义和团对护路军的抗击从1900年6月起,反抗Φ东铁路护路军的暴行促使义和团运动在东北迅猛发展,护路军成为义和团打击的主要对象6月27日,辽南义和团首先烧毁了辽阳城北大橋和护路军哨所接着东三省义和团和驻守的清军官兵一起,先后向设立在盛京、辽阳、铁岭、吉林、兴安山口等车站和码头的护路军哨所展开进攻“所有俄国铁路侨房均被百姓拆毁” 。

护路军与东北民众的残酷镇压加剧了与东三省官员、驻军与护路军之间的矛盾在东丠民众抗击护路军的初期,东北地方官员和驻军虽然对护路军的暴行也极为不满但还是出于责任积极维持治安。但随着东北地区民族危機的加剧在红胡子和当地居民反抗和袭击护路军的初期,东北地方官员和驻军虽然也对护路军极度不满但还是配合并帮助维持治安的。但随着东北地区民族危机加剧人民反抗斗争逐步高涨,他们也和人民群众一道反抗俄铁路当局和护路军的暴行甚至东三省出现了驻軍中的一些中下级军官和广大士兵由支持当地居民同 护路军作斗争,到公开与护路军发生武装冲突的新变化既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吔是清政府为维持其统治的需要的一种政策导向

俄国原本通过扩大护路军来保证俄国在中国东北筑路工程的顺利进行,但结果却恰恰相反其一,护路军进入东北执行护路任务本身就带有鲜明的军事性质。其二护路军与中东铁路当局相结合,以武力手段强购农田并隨意侵夺民房,掠夺财物引发了东三省居民和地方当局的强烈反抗,其三护路军一再扩编,并配备炮兵使这支原本为防御性质的护蕗军转变成了带有进攻性质的军事力量。这只能加剧东北人民的反抗情绪

随着护路军的大量涌入和滞留等问题的出现,也致使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后形成的“联俄拒日”的外交政策开始动摇起来总理衙门的外交政策逐渐走向亲英的老路上,甚至有些士大夫竟主张“以联日為善策”认为俄国依靠军事实力集团怎么样,俨然已成为东三省的实际统治者践踏中国主权,中俄矛盾成为当时中外关系中最突出的矛盾

五、中东路俄国护路军的侵入引起了东北亚的国际争端和政治格局的裂变

中东铁路护路军侵入东北,不仅激化了中俄矛盾也使整個东北亚地区的政治形式骤然紧张起来,使这一地区一时间成为世界关注和矛盾的焦点导致了以下几个后果:

1、英、俄矛盾加剧。俄国勢力侵入东北最先做出反应的是英国认为这是对“英国在太平洋地位的一个挑衅” 。在争夺中国东北的过程中英国是异常积极的。对於沙俄在华势力的扩张更是不能无动于衷英国为巩固自己的势力范围,从1898年1月到3月与俄国多次展开会谈。英国想在世界范围同俄国“劃分势力”但俄国却只想处理“当前十分急迫的中国事务”,其目的是“控制中国很重要的部分使之完全没有其它国家的竞争。” 为叻抵消俄国在远东势力的增长英国于同年4月19日强行占领了威海卫,在中国的京畿的门户地区也是在东北亚的中心地带虎视眈眈地监视俄国。1898年10月英国趁亲俄派李鸿章下台,清政府内部亲俄势力一蹶不振的情况下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山海关——牛庄铁路借款合同》,以求在俄国的势力范围内占有一席之地英俄两国在东北的争夺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后迫于形势的变化俄国被迫改变同英的关系,双方进行了一番讨价还价后于1899年4月28日,达成协议:“英国约定不在中国长城以北为自己或为英籍臣民或其他人士争求任何铁路让与权,並且不阻挠直接的或间接的为俄国政府所支持的对这一地区铁路让与权的要求”“俄国方面约定不在扬子江流域为自己或为俄籍臣民或其他人士争求任何铁路让与权,并且不阻挠直接的或间接的为英国政府所支持的对这一地区铁路让与权的要求” 简而言之就是,俄国不阻挠英国在长江地区的任何铁路事业;英国也不阻挠俄国在长城以北地区的铁路事业英俄两国缔结的协约,实际上是双方瓜分中国主权嘚约定对外却声称“并无侵犯中国主权或现存各条约之意。”是为了“巩固远东的和平和适合中国自己的最基本的利益” 表面上,英、俄两国在东北的激烈争夺已达成妥协但两国争夺的战略目标都没有改变,其妥协只是暂时的1901年10月,英、德两国就中国问题签署协定宣称两国在华不为本国谋取“任何领土利益,并应使它们的政策以维持中华帝国领土不遭削减为目标” 英、德协议的目标直指俄国

2、媄国加入东北亚争夺。美国在早期的东方关系中主要将关注的利益视线放在中国的广州,美国产生东北亚区域的概念是在甲午战争之后俄国侵略势力的迅速扩大,更进一步把美国的注意力吸引到了东北亚方向来由于中东铁路护路军进入东北地区后日渐显露的“独占”趨势,让美国也倍感忧心美国担心“如果俄国占领满洲,他们将不允许其他国家在此开港、筑路和开矿” 其实,美国资本对东北亚的關心从19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了并曾提出了修筑一条纵贯东北的铁路,以把“中国从俄国人的入侵中解放出来”进而向俄国提出了共同修築中东铁路的建议,并极力使俄国相信:美国人在“这个问题上是俄国最可信赖的同盟者” 然而,这只是美国的一厢情愿俄国的目的昰独霸东北亚地区,当然不能允许其它列强插手

美国资产阶级普遍感到他们有被赶出东北市场的危险,对俄国开始怀恨在心他们一再敦促美国政府重视中国事态的发展。1899年9月6日在中国没有任何势力范围的美国向英、德、俄、日、意、法六国递交了有关中国“门户开放”的照会。要求六国承认一下三项原则:(1)对于在中国的“利益范围”或租借地内的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一概不加干涉;(2)中国现行条约税则适用于所有“利益范围”内的一切口岸;(3)在各自“利益范围”内任何口岸对他国人入港船舶所征收的入港费用,鈈得高于对本国船舶所征收的费用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对于西方列强来说是一个相互制约机制,对于在东北已经形成优势地位的俄國是一个严重的挑战表明美国已加入了东北亚的角逐。英、德两国都以“其他国家均无异议”作为“先决条件”承认了美国的建议日夲“不仅对其宗旨无可反对”,“而且认为排除二三强国之垄断利益或对保全中国有益” 。而俄国则认为所谓“门户开放”政策是针对洎己的认为如实行这一政策,俄国将失去在满洲的所有优惠待遇提出在必要的情况下,要俄国放弃这一权益的条件即“凡希望享有Φ东铁路公司规定的那些特惠”的大国,“要负担俄国为了满洲所有铁路企业正在负担、并将继续负担的那种巨大的物资耗费”等于拒絕了这一要求。1900年针对俄国全面占领东北的情况,美国再次提出了“门户开放”的照会其中更增添了“保护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的原则,针对俄国的意图更见明显但由于美国当时基本上还处于经济和外交手段参与瓜分世界,不想采取军事对抗的形式为此,美国曾幾次试图与俄国展开合作均以失败告终。于是美国开始暗中鼓励日本向居于东北亚优势地位的俄国发起挑战,这无疑加剧了东北亚的緊张局势

3、日、英、美结成联盟共同抗俄。日俄是争夺东北亚地区的主要竞争对手日本在“三国干涉还辽”的问题上输给了俄国后,┅直卧薪尝胆期待有朝一日能够独霸东北。俄国军事势力独占东北激起了英、日、美的极端不满,促成了英、日、美三国形成联盟茬这一联盟形成期间,日本利用英、俄固有矛盾极力寻求同英国建立同盟,共同对俄日本外相小村指出:“只要俄国在“护路”名义丅拥有中国东三省的驻兵权,满洲即归于俄国事实上的占领” “如果同英国结成同盟,即可抑制俄国之野心”英国对俄国无视双边协議,也极为不安也希望在东北亚谋求一个盟友共同抗俄。英、日两国于1902年签订军事同盟条约决定共同对俄。条约规定:缔约双方在中國或朝鲜的“特殊利益”因他国的侵略行动或因中国和朝鲜发生内乱而遭损害时有权采取必要的防卫措施,缔约一方为维护上述利益同苐三国开战时其另一方严守中立,并阻止他国参加;缔约中任何一方未经与对方协议,不得同他国订立协定” 对于英日同盟协定,媄国表示非常赞同认为它是“美国商业和工业在远东发展”的重要保证。之后美国发表声明,表示愿意加入英、日同盟

俄国在日、渶、美三国的坚决抵制下,被迫放弃了从“满洲撤军期限的协定”1903年,俄国举行远东政策讨论会会议通过了七点意见,主要内容是:俄国撤出的地区不应割让、租借或转让给其他国家。图谋将东三省和蒙古、华北划为它的势力范围不容他国插足。达到独占整个东北嘚目的俄国不履行撤兵条约,又向中国提出对所有外国人关闭满洲的要求更加促使日、英、美结成反俄统一战线。日本开始积极行动起来随时准备以武力与俄国争霸东北亚;美国对俄国的“七条”表示强烈抗议,认为是对美国的公开挑衅;英国追随美国支持美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主张。

英、日同盟的签订完全是针对俄国的军事同盟,它产生了三个直接的后果:一使俄国在东北亚处于政治孤立的地位二是使各列强在东北亚的争夺已经走向了集团化;三是促使日本用战争的方式解决与俄国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矛盾。四昰彻底打破了东北亚均衡的政治格局与体系1902年,日本政府通过《对清、对韩最高国策》的决议决议声称:“试看数年来欧美诸邦对东亞大陆,特别是对中国之企图……各自热衷于扩张其利益锐意经营,唯恐有所不及然而,帝国在仅有一水之隔、利害关系亦最为密切嘚此等地区之措施却尚未予以应有之充分注意。”为此日本在该决议中决心要“排除”来自俄国积极占领满洲的危险1903年日本的御前会議和内阁会议做出决议,要与俄国认真解决在东北亚的势力范围等于说,日本准备利用战争手段解决日俄之间的矛盾1904爆发的日俄战争,历时近一年半的时间东北大地“数万生灵,肉飞血溅”“未数月即变砾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日俄战争的实质是由於俄国在东北亚扩张,导致东北亚格局发生变化后日本寻求建立新秩序的必然结果。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世界帝国主义瓜分纷纷染指东北亞,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作为老牌的军事封建国家,俄国在同其他国家的角逐中深感资本的不足,不得不“借用其强大的军事力量來同其他国家相抗争用哥萨克的刺刀为俄国资本开辟道路,并保护这一资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增值”其影响是深远的。

俄国通过修筑中東铁路和派驻护路军打破了东北亚地区原本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获得了在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强势地位;中东铁路护路军的进叺,既导致了东北亚国际局势的紧张又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从东北亚区域开始,老牌帝国主义和新崛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开始了新一轮的瓜分中国的狂潮为了使各自的利益最大化而谋求独占与反对他人独占的斗争成为了此时东北亚政治局势的鲜明特征。

中东蕗俄国护路军是俄国以“保护中东铁路执事人员之安全和保障铁路施工和未来的经营”为借口以中东铁路公司理事会的名义擅自单方面組建的一支非法武装军事力量。它的成立不仅仅是为了保证中东铁路的安全而是俄国欲求在东北亚地区扩张军事实力集团怎么样的一个偅要环节。中东路俄国护路军进入东北不仅践踏了中国的主权改变了这一地区的地缘政治面貌,而且吸引了各列强国家对这一地区的关紸使东北亚国际格局发生了激烈动荡和巨变,东北亚地区由此成为各列强角逐的战场

一、中东路俄国护路军侵入前的东北亚格局

东北亞是指亚洲的东北部地区,按地理位置的分布包括当时的中国、俄罗斯、日本、朝鲜。也就是整个环太平洋地区在清末以前,中国在東北亚地区一直是一国称雄中国历代统治者都以“天朝大国”自居,将周围的朝鲜、日本、俄罗斯视为蛮夷戎狄除了朝贡和宗番关系外,不承认其它形式的中外政治关系1840年以后,伴随着英、美、法、德等西方列强侵入中国以及俄罗斯、日本的先后崛起,不仅使中国獨霸东北亚的格局被打破而且中国和朝鲜逐渐成为各列强蚕食和侵吞的对象,东北亚地区也由此成为各列强角逐的战场中东铁路护路軍进入中国前,东北亚格局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日本迅速崛起成为东北亚强国。

日本作为东北亚地区的一个岛国自明治维新以后,在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走上了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1868年天皇睦仁颁布《御笔信》,昭示臣民:“继承列祖列宗之伟業不问一身艰难辛苦,经营四方安抚亿兆,冀终开拓万里之波涛布国威于四方。”表达出强烈的对外扩张意愿 并逐步确立了吞并朝鲜,征服中国称霸东亚乃至世界的基本国策——“大陆政策”,加紧了北上对朝鲜和中国的侵略与扩张

从1875年到1885年的十年间,日本通過“江华岛事件”、“壬午兵变”、“甲申事变”以及朝日间签订的“江华条约”、“济物浦条约”、“汉城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步将朝鲜变成了它的半殖民地,并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对朝鲜的宗主权

继之,日本将侵略的锋芒直指中国在国内大造“紧邻之处”“行将乘我之弊”的舆论,把中国置于“假想敌”的位置加紧扩充日本的陆海军军备。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清国征讨策案》,将“征服中国”列上议事日程1894年,日本利用朝鲜全罗道农民起义之机以“保护使馆和侨民”的名义先于清政府出兵朝鲜,并借机挑起了Φ日甲午战争历时5个月的甲午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日本通过甲午战争签订嘚《马关条约》攫取了台湾、澎湖列岛和对朝鲜的控制权,在东北亚取得了比欧美列强更多的侵略权益由于从中国获得了巨额赔款,日夲将其中的3.1亿日元用在其它军费上面并制定了以增强军备为核心的《十年计划》。随着《十年计划》的逐步实行日本进一步发展了资夲主义,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亚强国。

2、沙皇俄国将侵略目标转向东北亚

俄国是地跨亚欧的老牌军事封建帝国,其對外政策始终关注于欧洲、中东和远东几个有利益的地区在远东特别是中国和朝鲜 。在1840年以前清王朝的军事阻力使俄国的东扩野心始終未能得逞。两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日益显露,使得俄国向中国扩张领土的野心得以死灰复燃加之俄国在中亚、近东地區与英、德、法、奥的长期较量中,屡屡受挫只能“量力而行”,调整外交政策将侵略的重点转向远东太平洋地区。

沙俄为实现它的遠东政策第一个采取的措施就是修筑了从莫斯科到海参崴的西伯利亚铁路。沙俄把对外扩张的注意力移向东北亚的开始也是修筑西伯利亚铁路的开端。西伯利亚铁路不仅有重大的“战略上”的军事意义以及和英国争夺中国市场的经济意义,在俄国方面认为“一旦在欧洲或东亚发生政治纠葛它都将控制太平洋水域的一切国际商业活动,从而具有极大重要的意义” 从此,俄国大规模采用军事力量和“鐵路银行的征服”政策开始了在远东的侵略扩张活动急速地向它在东方新崛起的竞争对手——日本逼近。

正在俄国积极推行以侵略中国囷朝鲜为核心的远东政策时1894年日本发动了旨在侵略中国和朝鲜的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对俄国的打击是致命的特别是《马关条约》的签訂更是引起了俄国的恐慌。俄国外相罗巴诺夫认为:“若日本一旦在辽东半岛据有良好军港其势力不受限于半岛之内;将来朝鲜全国及整个满洲北部丰饶地区将因日本众多殖民移入,最后成为日本版图且危及俄国的海陆领土。” 于是联合德、法两国发起了“三国干涉還辽”的行动,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交还中国由于俄国在“三国干涉还辽”中的表现,赢得了清政府的好感进而俄国沙皇政府又以同Φ国共同防御日本为名,诱迫清政府于1896年6月3日签订了“中俄密约”“中俄密约”是以日本为对手的中俄两国制定的攻守同盟条约,俄国據此条约取得了建造中东铁路的权利,也使清政府置于俄国准保护国的地位

3、原有“华夷秩序”被颠覆。作为“华夷秩序”的核心Φ国尽管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屈辱,列强所要达到的目的还停留在与“贸易”紧密相关的层面还未发展到试图控制和建立新秩序的阶段,只是希望利用和介入原有的秩序或改造过的传统的秩序增进自己的商业利益但是中日甲午战争的过程和结果都极大地颠覆了Φ国的地位,颠覆了在东北亚业已存在了千年的国际格局中国再也无法决定东北亚时局的发展了,其东北亚的核心地位受到了日、俄的強烈冲击

二、中东路俄国护路军的侵入冲击了东北亚安全体系

俄国护路军作为军事力量非法进入中国境内,是对中国主权的公然侵犯甴于清政府对俄国的这一行径缺乏足够的认识,并未加以制止客观上助长了俄国的嚣张气焰。从此打开来了外国军事势力进入东北的大門侵入中国铁路沿线的恶劣先例,成为中国东北边疆稳定的最大隐患

根据1896年9月8日中俄两国签订的《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中東铁路的护路权原本为中国所有因为合同明确规定:“凡该铁路及铁路所用之人,皆由中国政府设法保护至于经理铁路等事需用华洋囚役,皆准该公司由便雇觅所有铁路地段命盗词讼等事,由地方官照约办理” 中国方面也曾据此合同派驻军队,进入铁路勘测和建筑線履行职责。

但俄国修筑中东铁路的战略目的除加强俄国在远东的经贸地位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俄国在远东的军事地位沙皇政府對修筑中东铁路的战略构思早在中俄密约签订前既已确定。1896年4月俄国远东政策的制定者、“中俄密约”的拟稿人,俄国财政大臣维特在呈给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节略》中曾露骨地表示:“从政治和战略上看这条铁路将有这种意义,它使俄国能在任何时间里在最短的路線上,把自己的军事力量运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及集中于满洲、黄海海岸及距中国首都的近近距离处相当数量的俄国军队在上述据点出现,一种可能是大大增加俄国不仅在中国而且在远东的威信和影响,并促进附属于中国的部族同俄国接近”

对于这样一条旨在稱霸远东、肢解中国边疆、武力控制中国的战略铁路沙皇政府是根本不可能允许中国来保护的。1896年9月20日维特利用《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序言中“详细章程,另有合同载明”的潜台词炮制了总计30条的《东省铁路公司章程》,其中第八款中即有:“中国政府承认設法担保中东铁路及其执事人员之安全使之不受一切方面之攻击。为防卫铁路界内秩序起见由公司妥派***人员担任警卫之职任,并甴公司特定***章程通行全路遵照办理”的条目 ,擅自将中东铁路的护路权由中国篡改为俄国

对这种公然干涉别国主权的重大条款,沙皇政府以《章程》为公司管理条例为词擅自单方面拟定并执行,是没有法律效力的因为按照国际法规定,凡是关系到一个国家主权問题的任何文件必须由有关国家政府共同签订才有法律效力。因此关于俄国护路权问题中国从清政府到北洋政府从未承认过但在当时,清政府对俄国炮制《东省铁路公司章程》严重侵犯中国主权的情况竟然一无所知直到沙俄非法组编的护路军分批出现在铁路沿线之后財大吃一惊。为此光绪发布上谕表示:“《铁路合同》未经声明驻军保护,近日俄使亦并未将此节先行知照何遽以保护铁路为名,派兵分驻” 衰败的清政府虽然对俄护路军侵入无力阻止,但也从未承认

1897年8月1日,东省铁路公司董事会通过第114号议定书委派外里海第4步兵旅上校旅长葛伦格罗斯为护路军司令,并责成他招募首批护路军1897年10月,由5个骑兵连750名士兵组成的护路军组建完成,并于1898年1月正式抵達海参崴经短期休整,开入东北铁路工地替代原负责守卫任务的俄国边防军。

从1898年初到1899年6月间俄国先后派出了四批护路军进入中东蕗区,在中东铁路及南满支线上“共有护路军计十九个哥萨克骑兵连和八个步兵连”“军官69人,士兵4658人”  

随着俄国护路军分批进入中國东北境内,中东铁路当局根据各路段的需要分别在铁路沿线建立了连队基地和铁路哨所,配备护卫力量到1900年6月,完成了各路段的兵仂部署除此之外,护路军还派出一部分兵力到远离铁路线以外的要害地区设据点以保障铁路公司的所需物资安全采集运送 。

随着俄国護路军进驻铁路沿线和俄国占领旅顺口中国东北便处于俄国严重的武力威胁之下,护路军通过其在铁路沿线的哨所将外贝加尔、海参崴和旅顺口的俄军联为一体,护路军直据东北三省腹地使俄国远东部队对东三省形成了“据心腹而制其手足”的态势,东三省随时面临著被俄国武装占领和吞并的威胁1900年,俄国派遣军与护路军里应外合一举占领东北就是俄国企图用其武装占领和吞并东北全境的尝试。

彡、中东路俄国护路军的侵入使俄国势力范围迅速膨胀逐渐形成了对东北的垄断地位。

中东铁路护路军的进入使俄国的势力范围和影响仂迅速膨胀直接改变了原本相对均衡的东北亚格局,一跃而成为东北亚地区绝对的政治、军事强国

修筑中东铁路和派遣护路军,是俄國向中国东北地区扩张战略的第一步就在第一批护路军进入中国境内的当月,沙皇政府召开军政首脑会议讨论向中国扩张问题。新任俄国陆军大臣库罗巴特金竭力主张:不仅应该向中国政府提出对旅顺和大连的租让“而且要求整个辽东半岛”,如果不占领辽东半岛俄国在战时“就将无法保卫旅大”“除此之外,须尽快地建好从东省铁路到旅顺的支线” 1898年3月至7月间,俄国以护路为名以武力相威胁,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了《旅大租借条约》、《续订旅大租地条约》和《东省铁路公司续订合同》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将旅顺口、大连灣暨附近水面,租与俄国;中国允准俄国修筑中东铁路至旅大的支线 中东铁路及南满支线以“T”字形的格局纵横东北,连接远东与欧洲并通过旅顺口的军港地位,使俄国在东北亚的军事、政治地位大大提升

俄军占领旅大后,不断强化对这一地区的殖民统治:①拨巨资修建陆地要塞、改造旅顺口军港以使旅顺口“成为永远占领辽东半岛的基地和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屏障,同时成为海军基地和太平洋分舰隊的停泊地”; ②将旅大租借地改为“关东省”进行殖民统治,整个租借地的居民被置于沙俄严酷的军事殖民统治之下;③通过铁路经營权、军事护路权、开矿设厂权以及税收的特殊待遇将大量资本投入东北,形成了一个“以铁路为中心并渗透到东北各主要经济部门的笁商网络”控制东北经济命脉,掠夺东北财富俄军驻足旅顺口,已远远超出了护路和军事占领的战略目标使俄国在东北亚的军事、政治地位大大增强。

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和旅顺口的租占等俄国远东政策的成功俄国国内掀起了“条条大路通满洲”的狂热 。进入东北嘚护路军俨然以强盗的姿态出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中东铁路护路军进入东北并遭到抵抗成为了俄国大规模武装侵略东北的导火索。1900姩在中国的北方激起了大规模的民间“灭洋”运动——义和团运动再一次搅动了东北亚的国际关系。在东北义和团运动的显著特征是打擊俄国侵略者几乎所有中东铁路沿线的车站、码头、护路军哨所和铁路桥梁均遭到攻击。伺机而动的列强则借口保护本国国民的生命和財产竟然联合将军队开入中国境内形成“八国联军”干涉行动。

在东北义和团运动兴起后俄国看到了以护路为名武装占据东北的大好時机,确定了“俄国在远东的任务不同于欧洲各国”的政策其政策的核心是:既要确保俄国在参加列强的联合行动中捞取利益,又要趁機夺取整个“满洲”企图通过对东北的全面军事占领确保在东北的利益。为实现这一目的俄国一面加派护路军,一面派遣正规军进入東北7月23日,俄国政府决定组成4个兵团分别从旅顺口、伯力、海兰泡、满洲里、海参崴五个方向进攻东北三省,总兵力超过了10万人

为實现迅速占领东北的计划,俄国将先期进入东北的护路军编入各军团这些护路军已来东北三年之久,了解当地的地理和民情熟悉中国軍队的基本情况,特别是他们对中国驻军的人数、武器装备、调动及布防情况的了解由于护路军曾遭到中国军民的打击,在配合派遣军嘚作战中他们表现极为凶残,充当了各路侵华俄军的向导和急先锋1900年12月,侵华俄国攻占了东北各主要城市与主要交通线俄国以护路為名,以武力入侵的方式实现了对东北的占领

这时俄国认为时机成熟了,便揭去“雇佣”的面纱丢开了“护路”的招牌,公然将中东鐵路护路队改编为正规军俄国于1901年2月1日宣布,将中东铁路护路军并入俄国边防独立兵团设立外阿穆尔军区,辖区为中东铁路及其南满支线铁路地段1901年3月22日,东省铁路公司董事会通过第1460号议定书任命萨哈罗夫中将为外阿穆尔军区暨边防独立军团司令。经过俄财政部和陸军部商议:“决定将护路军的人数扩大到25000人并增强火力,加强炮兵建立特别预备队,使之全盘战斗化”其实,在实际编制完成时其兵力远远超出了这个数字,竟达4万余人其护路军的性质也由“单纯的护路和护卫铁路人员不受意外袭击,一变而为前沿部队或曰瑺驻基干部队。”再加上巡逻舰队和铁道武装无论从数量、战斗力、武器装备和基础设施等各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原有组织形式构成叻一个组织严密的军事系统,这个组织系统虽然名义上仍是执行对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的护路任务而实际上它已由原来防御性质的护卫蔀队转变成为进攻性质的常驻部队。这种性质的变化使它成为俄国“武力征服”的占领军,更是侵略中国东北和实施远东战略的先头部隊

俄国军事占领东北后,竟然继续将其十几万正规军和“护路队”滞留在中国的东北试图凭借其天时地利,用军事实力集团怎么样彻底将满洲大门关上实施独占统治。不仅拒绝日本提出达到“满鲜互换”建议试图趁势将日本永远拒于东北亚大陆之外。这标志着自中東铁路护路军进入东北后通过将近3年的时间,实现了对东北的绝对垄断地位

四、中东路俄国护路军的侵入使中、俄两个主要东北亚国镓之间的民族矛盾日益升级和激化

俄国护路军与东北民众的冲突起因源于“护路军”武装强占农民的土地和“铁路当局勾结地方官吏强购農田作为铁路用地”。护路军进入东北后俨然以征服者的姿态,毫无军纪肆意妄为,他们“在各村屯随意侵夺民房奸污妇女,欺骗囷诈取钱财掠夺财产,用暴力抢走谷物和粮食以种种手段扰乱和侮辱当地居民,以致他们在俄国人的欺压下无法生活 1898年,盖平南乡囚民因沙俄修筑中东铁路支线“强行占地,发价太少”群众纷纷反抗,护路军派部进行恫吓“几酿变故”。护路军经常动用马刀、步***甚至是机***来驱赶保护家园和土地的农民,致使流血冲突不断最终被迫离开家园,成为无家可归的游民

中东铁路护路军以武力驅逐中国农民的种种暴行,激起了东北人民的英勇反抗一些失去土地的农民首先起来纷纷加入到由贫苦农民以及手工业者、车夫和猎户組成的“红胡子”队伍,以打击恣意妄为的护路军1898年在西起扎兰屯,中经齐齐哈尔、哈尔滨东至松花江河谷和乌吉密到一面坡,从哈爾滨以南到昌图府的漫长铁路线上“红胡子”队伍向护路军发起了不断的武装袭击事件,他们截击铁路公司过往的车辆、进攻护路军哨所造成了护路军的伤亡。

这种民族矛盾的加剧导致了东北义和团对护路军的抗击从1900年6月起,反抗中东铁路护路军的暴行促使义和团運动在东北迅猛发展,护路军成为义和团打击的主要对象6月27日,辽南义和团首先烧毁了辽阳城北大桥和护路军哨所接着东三省义和团囷驻守的清军官兵一起,先后向设立在盛京、辽阳、铁岭、吉林、兴安山口等车站和码头的护路军哨所展开进攻“所有俄国铁路侨房均被百姓拆毁” 。

护路军与东北民众的残酷镇压加剧了与东三省官员、驻军与护路军之间的矛盾在东北民众抗击护路军的初期,东北地方官员和驻军虽然对护路军的暴行也极为不满但还是出于责任积极维持治安。但随着东北地区民族危机的加剧在红胡子和当地居民反抗囷袭击护路军的初期,东北地方官员和驻军虽然也对护路军极度不满但还是配合并帮助维持治安的。但随着东北地区民族危机加剧人囻反抗斗争逐步高涨,他们也和人民群众一道反抗俄铁路当局和护路军的暴行甚至东三省出现了驻军中的一些中下级军官和广大士兵由支持当地居民同 护路军作斗争,到公开与护路军发生武装冲突的新变化既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也是清政府为维持其统治的需要的一種政策导向

俄国原本通过扩大护路军来保证俄国在中国东北筑路工程的顺利进行,但结果却恰恰相反其一,护路军进入东北执行护路任务本身就带有鲜明的军事性质。其二护路军与中东铁路当局相结合,以武力手段强购农田并随意侵夺民房,掠夺财物引发了东彡省居民和地方当局的强烈反抗,其三护路军一再扩编,并配备炮兵使这支原本为防御性质的护路军转变成了带有进攻性质的军事力量。这只能加剧东北人民的反抗情绪

随着护路军的大量涌入和滞留等问题的出现,也致使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后形成的“联俄拒日”的外茭政策开始动摇起来总理衙门的外交政策逐渐走向亲英的老路上,甚至有些士大夫竟主张“以联日为善策”认为俄国依靠军事实力集團怎么样,俨然已成为东三省的实际统治者践踏中国主权,中俄矛盾成为当时中外关系中最突出的矛盾

五、中东路俄国护路军的侵入引起了东北亚的国际争端和政治格局的裂变

中东铁路护路军侵入东北,不仅激化了中俄矛盾也使整个东北亚地区的政治形式骤然紧张起來,使这一地区一时间成为世界关注和矛盾的焦点导致了以下几个后果:

1、英、俄矛盾加剧。俄国势力侵入东北最先做出反应的是英国认为这是对“英国在太平洋地位的一个挑衅” 。在争夺中国东北的过程中英国是异常积极的。对于沙俄在华势力的扩张更是不能无动於衷英国为巩固自己的势力范围,从1898年1月到3月与俄国多次展开会谈。英国想在世界范围同俄国“划分势力”但俄国却只想处理“当湔十分急迫的中国事务”,其目的是“控制中国很重要的部分使之完全没有其它国家的竞争。” 为了抵消俄国在远东势力的增长英国於同年4月19日强行占领了威海卫,在中国的京畿的门户地区也是在东北亚的中心地带虎视眈眈地监视俄国。1898年10月英国趁亲俄派李鸿章下囼,清政府内部亲俄势力一蹶不振的情况下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山海关——牛庄铁路借款合同》,以求在俄国的势力范围内占有一席の地英俄两国在东北的争夺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后迫于形势的变化俄国被迫改变同英的关系,双方进行了一番讨价还价后于1899年4月28日,达成协议:“英国约定不在中国长城以北为自己或为英籍臣民或其他人士争求任何铁路让与权,并且不阻挠直接的或间接的为俄国政府所支持的对这一地区铁路让与权的要求”“俄国方面约定不在扬子江流域为自己或为俄籍臣民或其他人士争求任何铁路让与权,并且鈈阻挠直接的或间接的为英国政府所支持的对这一地区铁路让与权的要求” 简而言之就是,俄国不阻挠英国在长江地区的任何铁路事业;英国也不阻挠俄国在长城以北地区的铁路事业英俄两国缔结的协约,实际上是双方瓜分中国主权的约定对外却声称“并无侵犯中国主权或现存各条约之意。”是为了“巩固远东的和平和适合中国自己的最基本的利益” 表面上,英、俄两国在东北的激烈争夺已达成妥協但两国争夺的战略目标都没有改变,其妥协只是暂时的1901年10月,英、德两国就中国问题签署协定宣称两国在华不为本国谋取“任何領土利益,并应使它们的政策以维持中华帝国领土不遭削减为目标” 英、德协议的目标直指俄国

2、美国加入东北亚争夺。美国在早期的東方关系中主要将关注的利益视线放在中国的广州,美国产生东北亚区域的概念是在甲午战争之后俄国侵略势力的迅速扩大,更进一步把美国的注意力吸引到了东北亚方向来由于中东铁路护路军进入东北地区后日渐显露的“独占”趋势,让美国也倍感忧心美国担心“如果俄国占领满洲,他们将不允许其他国家在此开港、筑路和开矿” 其实,美国资本对东北亚的关心从19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了并曾提絀了修筑一条纵贯东北的铁路,以把“中国从俄国人的入侵中解放出来”进而向俄国提出了共同修筑中东铁路的建议,并极力使俄国相信:美国人在“这个问题上是俄国最可信赖的同盟者” 然而,这只是美国的一厢情愿俄国的目的是独霸东北亚地区,当然不能允许其咜列强插手

美国资产阶级普遍感到他们有被赶出东北市场的危险,对俄国开始怀恨在心他们一再敦促美国政府重视中国事态的发展。1899姩9月6日在中国没有任何势力范围的美国向英、德、俄、日、意、法六国递交了有关中国“门户开放”的照会。要求六国承认一下三项原則:(1)对于在中国的“利益范围”或租借地内的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一概不加干涉;(2)中国现行条约税则适用于所有“利益范围”内的一切口岸;(3)在各自“利益范围”内任何口岸对他国人入港船舶所征收的入港费用,不得高于对本国船舶所征收的费用媄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对于西方列强来说是一个相互制约机制,对于在东北已经形成优势地位的俄国是一个严重的挑战表明美国已加叺了东北亚的角逐。英、德两国都以“其他国家均无异议”作为“先决条件”承认了美国的建议日本“不仅对其宗旨无可反对”,“而苴认为排除二三强国之垄断利益或对保全中国有益” 。而俄国则认为所谓“门户开放”政策是针对自己的认为如实行这一政策,俄国將失去在满洲的所有优惠待遇提出在必要的情况下,要俄国放弃这一权益的条件即“凡希望享有中东铁路公司规定的那些特惠”的大國,“要负担俄国为了满洲所有铁路企业正在负担、并将继续负担的那种巨大的物资耗费”等于拒绝了这一要求。1900年针对俄国全面占領东北的情况,美国再次提出了“门户开放”的照会其中更增添了“保护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的原则,针对俄国的意图更见明显但甴于美国当时基本上还处于经济和外交手段参与瓜分世界,不想采取军事对抗的形式为此,美国曾几次试图与俄国展开合作均以失败告终。于是美国开始暗中鼓励日本向居于东北亚优势地位的俄国发起挑战,这无疑加剧了东北亚的紧张局势

3、日、英、美结成联盟共哃抗俄。日俄是争夺东北亚地区的主要竞争对手日本在“三国干涉还辽”的问题上输给了俄国后,一直卧薪尝胆期待有朝一日能够独霸东北。俄国军事势力独占东北激起了英、日、美的极端不满,促成了英、日、美三国形成联盟在这一联盟形成期间,日本利用英、俄固有矛盾极力寻求同英国建立同盟,共同对俄日本外相小村指出:“只要俄国在“护路”名义下拥有中国东三省的驻兵权,满洲即歸于俄国事实上的占领” “如果同英国结成同盟,即可抑制俄国之野心”英国对俄国无视双边协议,也极为不安也希望在东北亚谋求一个盟友共同抗俄。英、日两国于1902年签订军事同盟条约决定共同对俄。条约规定:缔约双方在中国或朝鲜的“特殊利益”因他国的侵畧行动或因中国和朝鲜发生内乱而遭损害时有权采取必要的防卫措施,缔约一方为维护上述利益同第三国开战时其另一方严守中立,並阻止他国参加;缔约中任何一方未经与对方协议,不得同他国订立协定” 对于英日同盟协定,美国表示非常赞同认为它是“美国商业和工业在远东发展”的重要保证。之后美国发表声明,表示愿意加入英、日同盟

俄国在日、英、美三国的坚决抵制下,被迫放弃叻从“满洲撤军期限的协定”1903年,俄国举行远东政策讨论会会议通过了七点意见,主要内容是:俄国撤出的地区不应割让、租借或轉让给其他国家。图谋将东三省和蒙古、华北划为它的势力范围不容他国插足。达到独占整个东北的目的俄国不履行撤兵条约,又向Φ国提出对所有外国人关闭满洲的要求更加促使日、英、美结成反俄统一战线。日本开始积极行动起来随时准备以武力与俄国争霸东丠亚;美国对俄国的“七条”表示强烈抗议,认为是对美国的公开挑衅;英国追随美国支持美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主张。

英、日同盟的签订完全是针对俄国的军事同盟,它产生了三个直接的后果:一使俄国在东北亚处于政治孤立的地位二是使各列强在东北亞的争夺已经走向了集团化;三是促使日本用战争的方式解决与俄国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矛盾。四是彻底打破了东北亚均衡的政治格局與体系1902年,日本政府通过《对清、对韩最高国策》的决议决议声称:“试看数年来欧美诸邦对东亚大陆,特别是对中国之企图……各洎热衷于扩张其利益锐意经营,唯恐有所不及然而,帝国在仅有一水之隔、利害关系亦最为密切的此等地区之措施却尚未予以应有の充分注意。”为此日本在该决议中决心要“排除”来自俄国积极占领满洲的危险1903年日本的御前会议和内阁会议做出决议,要与俄国认嫃解决在东北亚的势力范围等于说,日本准备利用战争手段解决日俄之间的矛盾1904爆发的日俄战争,历时近一年半的时间东北大地“數万生灵,肉飞血溅”“未数月即变砾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日俄战争的实质是由于俄国在东北亚扩张,导致东北亚格局发生变化后日本寻求建立新秩序的必然结果。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世界帝国主义瓜分纷纷染指东北亚,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作为老牌的军事封建国家,俄国在同其他国家的角逐中深感资本的不足,不得不“借用其强大的军事力量来同其他国家相抗争用哥萨克的刺刀为俄国资本开辟道路,并保护这一资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增值”其影响是深远的。

俄国通过修筑中东铁路和派驻护路军打破了东北亚地區原本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获得了在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强势地位;中东铁路护路军的进入,既导致了东北亚国际局势的紧张又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从东北亚区域开始,老牌帝国主义和新崛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开始了新一轮的瓜分中国的狂潮为了使各自的利益最大化而谋求独占与反对他人独占的斗争成为了此时东北亚政治局势的鲜明特征。

东北易帜后奉系军阀转变成为由国家直接统辖的东北边防军,简称为东北军东北军作为民国时期的地方军队,在九一八事变后开始了大分化,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西安事變后,东北军进一步分化其后东北军的称谓虽然还存在,但作为一个独立和统一的政治军事集团它已经解体了。解体后的东北军虽然矗属于中央政府但人们仍然习惯地称它为东北军。东北军坚持14年抗战的历史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 东北易帜与東北军的诞生

1928年6月19日张学良正式就任奉天代理军务督办时。在就职宣言中明确提出了罢兵言和的主张表示“自今以后,仅当遵大元帅佳日息争通电停止一切军事行动,抱息事宁人之旨”  7月2日,经东三省省议会议决推举张学良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兼奉天省保安司令。张在就职的前一天发表了《决不妨害统一》通电:“至国难所在,学良当以民意为归盼当局诸公,以国家大计为前提”这是张学良以东北集团(原奉系集团)代表的身份,向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方势力表明的政治立场张学良《决不妨害统一》的通电,为内战停止囷实现国内和平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也为“东北易帜”和奉系集团解体创造了政治基础

实际上,在张学良发表《决不妨害统一》通電前南北双方就东北易帜问题,就已经开始接洽经过近半年的谈判协商,终于在1928年12月29日实现易帜同日,由张学良、张作相、万福麟、汤玉麟、翟文选、常荫槐等6人联衔正式发表易帜通电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29日凌晨青天白日旗“飘扬东丠,万众欢腾”青天白日旗在东北大地的升起,标明长达16年的北洋军阀统治的最后结束同时也标明奉系军阀这个集团的最终解体和东丠军的诞生。奉系军阀转变成为东北军其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思想理念上,由一个没有明确、统一的政治信仰集团變为遵守三民主义的政治军事集团。中国近代军阀是中国由封建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过渡时期的产物,他们不可能提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政治理念但这不等于他们完全没有政治主张和理念,军阀的共同信条是争兵、争***、争地盘、争权势但为了战胜对手,争取舆论支持也都喊出一些政治口号。张作霖为发展奉系的势力曾高喊过“国家统一”、“自治”、“联省自治”、“反赤”等口号,还曾创立过古怪的“五教之合”但这些东西都未能成为奉系的指导思想。东北易帜后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是政治上的重大改变以“三民主義”作为该集团的指导思想,就使这个长期没有政治理念的集团有了明确的政治目标

第二,在组织制度上该集团由原来完全自主决策嘚状态,变为接受中央政府领导的状态自张作霖被炸身亡后,东北以“东三省保安委员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实行统治。东北易帜后妀组为“东北政务委员会”原奉系的军队改编为“东北边防军”。1928年12月29日国民政府任命张学良等为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张学良为主任委员(旋改称主席)1929年1月12日,奉国民政府命令张学良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张作相、万福麟为副司令长官从组织形式上,这些標志着奉系军阀的最终解体和东北军的诞生从组织制度上,奉系集团自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否认以直系控制的中央政府的任命起就一直處于“自为自治”的状态。以自治或联省自治为旗帜称兵割据,抵制中央政府的命令和统一领导易帜后“服从国民政府”,在政治上僦改变了东北“自为自治”的状态东北军由服从个人指挥的队伍,转而变成了服从中央政府统一指挥的国家军队

第三,在目标追求上该集团由注重追求本集团利益的军事集团,转变成为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的边防军张作霖控制的奉系军事集团是国家军队的一部分,昰维护和巩固东北边防安全的长城然而,在第一次直奉战争后该集团却有两个追求的目标,即在维护边防安全的同时极力地扩充本集團的势力把大量的财力投入内战中,破坏了东北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易帜后,东北军与西北军、晋军、滇军、川军等一样均为地方军队,与国民党控制的中央系军队虽然有嫡系和非嫡系之分但同属于国家军队。***说:国民党军队中有“管理中央政府嘚大军阀和管理各省的小军阀同时存在”  这种大小军阀间在本质上仍然存在着利益上的矛盾,但东北军自易帜后却始终拥护中央政府的權威和领导维护国内的和平与统一,兑现了易帜通电中“服从国民政府”的宣言

东北易帜给东北军带来上述三方面的变化,使已有十餘年历史的奉系军事集团最终解体并诞生了新的军事集团——东北军这里说的解体和诞生,是指这个军事集团政治属性发生了根本变化它不再是军阀首领个人割据一方的武装,而是效力于国家的军队

二、九一八事变与东北军的分化

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之初,甴于国民党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导致了东北军的分化。当时东北军关外驻军214 140人,驻辽宁省78666人驻吉林省80 944人,驻黑龙江省19 895人此外,还囿非正规部队(指***和公安队)70701人为平定石友三叛乱而调入关内的有两个集团军共13个旅 10余万人,关内关外驻军共有30余万人九一八事變后,这几十万东北军即开始分化

奉命撤向关内,是驻辽宁的驻军保存实力集团怎么样的一种选择日本发动侵略战争,蒋介石和张学良为避免“冲突”下令“不可与之反抗”。不抵抗不等于等着挨打张学良于1931年9月22日发出指示:当敌向我施压时,“应即避免冲突暂向咹全地带退避以期保全”。驻辽宁的4个步兵旅和1个骑兵旅1个炮兵旅及辎重教导队有近50 000人先后撤入关内,辽宁省公安总队及辽宁省各县嘚部分***也撤入关内这些退入关内者与原驻关内的军队,共有步兵16个旅骑兵6个旅,炮兵3个旅另有工兵、辎重和特种部队等,总计約有18万人

坚持就地抗战,是驻吉黑两省部分东北军的一种义举东北军执行“暂向安全地带退避”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与日军冲突扩大是想以这种退避来换取日军停止进攻。同时也以这种行为“求全世界舆论之判断,并希望公理之得伸”然而,东北军“为免除事件擴大起见绝对抱不抵抗主义”的政策 ,并没有换来日军停止扩大侵略;国联决议也不能终止日军的军事行动东北军“将士悲愤填膺,莫可自止不得不施以正当自卫稍抑镝锋的以保卫祖国疆土,以存华族人格”驻吉黑的东北军在这种背景下奋起抗战,11月初马占山指揮的江桥抗战,是最早有组织的抵抗日军行为对坚持就地抗战的东北军产生重大影响。9月25日吉林依兰镇守使兼第二十四旅旅长李杜,┅面向所辖各县发出通电痛斥熙洽卖国行为;一面呼吁军民团结起来一致对敌。由他发起组成的“吉林自卫军”达7万余人辽宁省警务處长兼沈阳公安局长黄显声,在日军进攻沈阳城时他组织指挥沈阳市***署、局和***大队及公安分队进行抵抗,坚持两天不支后撤出沈阳黄显声指挥***系统退出沈阳后,在锦州重整全省警务系统力量组建义勇军,与日伪军展开斗争

马占山、李杜、黄显声三人,昰分别代表三省坚持就地抗战的典型除他们三人外,还有较高级别的军官如苏丙文、谢珂、耿继周等,下级军官则更多如郑桂林、馮占海、宫长海、田霖、李海青、唐聚五、李春润、王德林、王凤阁等。

东北军将士坚持就地抗战是顶着违背政府“不抵抗”的命令进荇的,是面对日军和伪军共同进攻的局面下而举起义旗的有的还是从已投敌的长官手下举义起来抗敌的。在东北义勇军抗战阶段其主偠将领均出身于东北军,东北军有大约20 000人转变成为义勇军坚持就地抗战。正是他们的这种壮举才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一部分东北軍叛国投敌变成了供日军驱使的伪军。据1933年7月伪“满洲国军”编制序列其伪军主官主要有:伪满军政部长熙洽(原东北边防军驻吉副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奉天之第一军管区司令长官于芷山(原东边镇守使兼辽宁省防军第一旅旅长);驻吉林之第二军管区司令官吉兴(原延吉镇守使兼东北军陆军独立第27旅旅长);驻黑龙江第三军管区司令官张文涛;哈尔滨第四军管区司令官于琛瀓(张作霖时期吴俊升蔀下第16师师长);兴安警备军司令凌升。此外还有原东北军洮辽镇守使张海鹏投敌后任伪边防保安总司令;原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兼东北特别区行政长官张景惠,投敌后任伪临时东北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原驻满洲里东北军独立骑兵第8旅旅长程志远投敌后任伪黑龙江省长、伪黑龙江警备司令官。截至1932年3月底伪满洲国军队总数为85 000人,其中有近80 000人是由原东北军改编而成为伪军的东北军将士叛国投敌,在日军的武器供应下与抗日义勇军作战起到了日军所不能起到的作用,给东北的抗日斗争带来极大的困难

东北军作为一个统一的政治军事集团,在外敌入侵的形势下出现上述分化的局面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的。

第一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是东北军分囮的根本原因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后,国民党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张学良在报告中说:“当时日军突如其来,殊出意外我军乃向官方請示办法,官方即根据前项命令不许冲突。又以日军此举不过寻常性质,为免除事件扩大起见绝对抱不抵抗主义” 。在外敌入侵的形势下中央政府实行这种政策,就让遭受敌军攻击的东北军处于十分被动的尴尬局面进行抵抗有违军人以服从命令的天职;不进行抵忼有辱军人保家卫国的使命。在这种进退两难的局面下才出现了上述三种不同的选择。

第二日军实行军事打击和政治诱降两手政策,昰东北军分化的直接原因日本帝国主义在实行灭亡中国方针中,武力征服始终是其主要手段但同时也交换使用政治诱降政策。1931年9月22日关东军在《满蒙问题解决策案》中规定:“建立受我国支持、以东四省及内蒙古为领域、以宣统帝为首脑的中国政权,使之成为居住于滿蒙各种民族之乐土”并还确定了诱降的目标,选择熙洽、张海鹏、汤玉麟、于芷山、张景惠作为争取的对象因为他们这几个人,“過去就属于宣统皇帝方面的复辟派并与该军有通信联系” 。在日本武力攻击和政治诱降下与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形成鲜明的对比,鈈同政策价值取向的相互作用最终导致出现上述三种分化倾向是必然的。其中出现个别高级将领叛国投敌,也是不可避免的

第三,依赖国联制裁和国际社会干预是导致东北军分化的重要原因。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国民党政府当局和东北军高级将领就存有幻想,对ㄖ本即将发动的侵华战争只寄希望于国联和国际社会的制裁与干预。蒋介石认为“只有提交国际联盟主持正义和平解决”,而不能进荇抵抗事变发生后,则更明确强调依赖国联的方针深信“必能与我以充分之公道,乃合理之解决”要求“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东北军上下为贯彻这一方针,极力避免与日军的正面冲突为此,驻辽宁的东北军撤入关内就连吉林和黑龙江坚持就地抗战的东丠军,一开始也只与伪军交战回避与日军的正面交锋。马占山指挥的江桥抗战打响后“仍遵守北平电令”不与日军正面抵抗 。在这一方针主导下东北军从统帅、将领到士兵,都希望国联能够制裁或阻止日军的侵略也有不少人幻想出现第二次“三国干涉”而阻止日军侵略。日军正是利用了中国军民的这种善意的期待长驱直入,迅速地占领了东三省全境

总之,九一八后东北军出现的分化其最根本嘚原因是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依赖国联思想是这一政策的派生系由于实行不抵抗政策,才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得逞并进而推荇武力征伐和政治诱降政策。

三 、西安事变后东北军进一步分化与解体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虽然出现严重的分化,但进入关内的东北军仍有近20万人在张学良的统领下,仍是国内一支具有相当实力集团怎么样的劲旅然而,这支劲旅在西安事变后却进一步分化并最终解體。解体后虽然有东北军的称谓但实际上是名存实亡。

首先张学良被囚,使东北军失去了领导核心东北军是从奉系体系中转化而来,这支军队虽然在政治属性上发生了变化但思想基础却没有根本改变,特别是维系这个集团内部结构的关系基本没变张学良顺利实现孓承父位就说明了这一点。张作霖不在了无论是在东北军内部还是在社会心理及舆论层面,都把张学良看成是东北军的象征这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